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3-19 11:16:50

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陕北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开展状况、报销程序以及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看病就医的承受能力,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满意度及新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探讨并提出以解决农民看病负担为目的的建议。加强宣传、正确领导;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深入推进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陕北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险

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政府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惠民利民政策,也是解决农民看病就医这一社会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这一制度在许多地区与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进行了统筹发展,本次调研主要调查陕北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参考性与指导性的建议。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信息

1、研究对象。为了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开展与实施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研究小组以陕北地区的延安和榆林为调查区域,以1149个参合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调查问卷,通过走村入户的形式来收集数据。2、研究方法。(1)基本情况: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13份,回收有效问卷1149份,回收率为94.72%。(2)研究人员构成:调查人员由经过培训的10名延安大学医学院护理专业大二学生组成(均来自榆林、延安,成员积极性高,涉及地区广,收集数据准确,具有代表性),采用走村入户式的自拟调查问卷形式来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分区、分点进行调研,对于识字能力有限或者填写存在问题的被调查者,由调查成员,确保数据尽可能完整且有效。

二、成果与创新

1、农村居民参与医疗保险的现状分析。(1)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农民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越大,才能深刻体会到其在医疗保险方面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了解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只占25.1%,而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分别占62.9%和12%,这也是因为其中大部分为农民,知识水平普遍有限。在了解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农民中,有6.4%的农民是从报刊中了解到的,23.5%的农民从宣传资料中了解到,从新闻中了解的占13.8%,而从医疗机构中了解的最多,占到了28.8%,最少的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只有5.6%。(2)参合的经济能力。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是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参合是要建立在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2.5%的农民认为参合费用太高,29.1%的农民认为住院医疗起付标准太高;陕北农民虽多数解决了温饱,但普遍不富裕,在对他们家庭年收入的调查中,5.2%的农民在十万以上,19.1%的农民在五万到十万之间,34.1%的农民在一万到五万之间,而年收入在一万以下的达到了41.6%。(3)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情况。熟悉了解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对农民参合受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6%的农民对报销比例非常清楚,31.6%的只是清楚,而46.9%的农民则表示了解一点,16.9%的农民一点也不清楚。大部分表示只是家人给他们报了,其余的什么也不知道。对任何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一旦有疾病缠身,那么对于农民的整个家庭来说都会是巨大的打击。这时候如果他们对参合报销比例不了解,那么他们参合就没有多少热情,导致无法报销部分医药费,经济负担重上加重。(4)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运行情况。农民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的满意与否,是评价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实施情况最主要的依据。调查结果显示,28.3%的农民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运行持满意态度,59.9%的农民表示基本满意,11.7%的农民则表示不满意。由于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运行重点主要是在县级以上医院运行的,所以在县级以上医院看病的农民最多占到了76.1%,在私人诊所,村卫生及乡镇医院看病的农民分别占5.7%、8.5%和3.2%,还有6.5%的农民认为自己可以扛过去不看,因此,农民对各医疗服务机构态度满意与否也就不一样。74.7%的农民都表示市级医院态度最好,市级医院大部分为三甲医院,病人最多,医疗工作者也多,所以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运行也就比较好,农民们能更轻松地享受到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好处。(5)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方案与方式。在对医疗程序方不方便的调查中,有78.2%的农民表示很方便,21.9%的农民则表示不怎么方便。在这张调查表中,我们为农民提供了三条方案作为参考——住院、门诊费用都可以报销,只报销住院费用和住院费用按原规定报销,门诊费用累计限额给予适当报销,45.9%的农民选择第一条方案,25.1%的农民选择第二条方案,29%的农民选择第三条方案。可以看出,选择第一条的农民比较多一些。关于农民报销医药费的方式都是以下两种,78.1%的农民选择医保卡(社保卡),21.9%的农民选择医院开证明,再到指定地点去报销部分金额。(6)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发挥的作用。实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让农民花更少的钱去治病,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3.3%的农民认为明显减轻了生活负担,28.3%的农民觉得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效果不明显,25.9%的人认为和原先没什么区别,还有12.4%的农民认为参合费加重了经济负担,这些数据说明在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的。(7)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其在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3.8%的农民对其非常满意,33%的农民持满意态度,50.2%的农民则比较满意,只有3%的农民不满意,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农民对此医疗保险制度都是比较肯定的。但是,也有不少农民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15.1%的农民觉得缴纳费用过多,25.3%的农民觉得公平性不够,20.4%的农民认为资金监管透明度较差,21.3%的农民认为覆盖率过低,29.5%的农民则认为报销程序太繁多,13.9%的农民认为医疗设备不先进,35.1%的农民认为报销比例过低,新的医疗保险制度要是能加强以上几点,那么农民就都能够满意,其必能发挥良好作用。

三、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不够深入人心,加上农村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有限,导致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农民参与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参保率也会下降。甚至有些外出打工的农民根本不知道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身体好参加了也没什么用。2、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报销范围不够。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较小,而且一些常见病比如高血压等不在报销范围内,农民看病消费的,远远报销不够。由于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地域限制,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若在其他地区就医,无法报销,这就造成很大的不方便。并且报销手续多,这对很多农民来说很不方便,本身居住在农村离县级医院远,开各种证明,来回跑,时间拖越久,报销的越少。3、参合费用较高。参与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大多都是农民,年收入也不太稳定,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收费是以“户”为单位,只要家里有一人参加,其他人也必须参加。据调查,个人所承担的保险费为130—170元,这对人口多的家庭确实有一定的经济负担。4、体制不顺监管不力。“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这一政策的实施,本身是为了给老百姓减轻负担。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却不很理想。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态度、医疗水平的降低,医疗条件的落后,一些设备的缺乏,没有条件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透明度低,缺乏规范的监管制度,给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5、补偿机制尚待进一步健全。农民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前提就是自己能够受益。而且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偿正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看病担忧,让农民不要因为经济问题而影响了健康。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分级按比例报销、一些药品不给报销等制度,农民并不知晓。加上报销起付标准过高,报销比例较低,最高报销封顶线较低。导致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只解决了小病,大病没有得到较好的补偿,农民看病负担仍然不清,担忧仍然存在。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正确领导。加强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深刻体会到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对他们的惠民作用。医疗机构人员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制度要熟悉透彻,政府也要安排定期到各个村对村民进行相关方面的宣传。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参合费用,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宣传人员在介绍政策时,务必要确保每位农民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的清晰度。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民参合,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作用,体会到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社会意义是惠民利民。2、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明确规范医疗程序和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态度,加强医疗设备,提高质量。医疗工作人员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减少过度的医疗及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加大政府的投入,改善乡村、城镇医疗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使农民就医更加方便。3、深入推进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应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真正做到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为人民服务。报销比例应当随着农民的收入进行适当的改变,加大报销范围,扩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实行范围,大病统筹的深度改革,根据情况适当降低住院起付标准。因此,适度减少一些参合费用和调整一些住院起付标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能提高参合积极性。目前,针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报销比例低、缴费逐年上涨、大病补助力度不足等问题,各级政府与医疗保险相关部门不断研究对策,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了促进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为了尽快实现全面小康,为了加大力度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这一项惠民利民制度将会得到彻底改变。

作者:车媛媛 张飘 李婷 贺清明 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