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初探

时间:2022-08-08 10:30:09

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初探

【摘要】高校扩招使得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从求职竞争中失败,成为失业者,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又缺乏激励性,不能有效应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本文从资金筹集和待遇发放方面探讨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社会保障;就业促进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正式在制度上得到确立,覆盖范围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及其职工逐渐向城镇非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扩展,然而高校扩招以来日渐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群体却一直无法享受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失业的概念是“达到了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从事劳动的意愿,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且不能获得收入的状态”,失业社会保险则是“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中断收入,失去生活来源,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1]。”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极大的就业缺口,毕业半年以后的就业率尚且不能达到90%。比照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680万的数量,有近70万的高校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这些人有享受国家提供的失业保险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失业保险的享受条件:“(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2]。”可见当今的失业保险制度只把在职员工包括在内,却忽视了初入劳动力市场即面临失业风险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制度安排没有真正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整体的失业保障体系,易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分隔,会对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未来的发展路径。

1.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的资金筹集

筹集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与前提。目前广受认同的一种说法是,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由学生、学校、国家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学生个人承担为主,学校与国家为辅。个人承担的份额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照居民的人均消费比例征收定额的保险金,一种是以在校生学费比例为基数进行征收。依笔者看来,失业保险基金由个人学校国家三方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在强调三方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又避免了任何一方负担过重。然而在校大学生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差,几乎没有什么收入。2013年,中国教育报刊社的《大学生蓝皮书》指出,大学生没有全职工作的能力,他们的生活费主要还是来自于父母,生活费来自父母这一比例占到95.2%。因此,将保费的主要承担者定为学生显得不够妥当。笔者认为,失业保险基金可由政府进行专项的教育资金划拨,余下的部分由个人与学校共同分担,对于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他们的缴费比例。而高校的缴费比例设置则可以参考工伤保险中的浮动费率模式,学校的缴费比率随着毕业生就业率而进行浮动,这样对于高校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除了具有一般保险风险互济、责任共担的功能以外,它的针对群体大学生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无疑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因此政府有必要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进行资助。同时,大学生在经济状况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也需要政府的财政补助。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在发挥社会保险风险共担作用的同时,也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教育福利。

2.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的待遇给付

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作为失业社会保险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度设计的很多方面可以参考现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但是也要根据保障群体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至于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在笔者看来应有如下三点:2.1未就业大学生与高校于在读期间按时足额缴纳了保险费。2.2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未找到工作,且为非自愿失业。2.3大学生已到失业保险管理机构登记失业并有求职意向。在满足资格条件之后,未就业大学生就有权利领取失业保险金。在失业保险的给付标准上,可以参照现有的失业社会保险标准,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而高于当地的低保水平。此外,为了减少失业保险金发放的负效应,可以采取规定最长领取期限和保险金梯度递减的方式[3]。目前,失业保险的整体发展方向已经由失业后的经济补助开始向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转变,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自然也包含在内。从大学生这一群体角度分析,他们虽然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凭借父母的供养,除少数贫困大学生之外,大学生即使失业,也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在项目给付上的重点应该立足于就业服务,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发展。在提供就业服务时,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理念,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与机制,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模式,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法规,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网络[3]。学校方面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必要更加侧重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素质,促进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政府方面有必要在打破劳动力的市场分割局面作出努力,改善次级市场的就业条件,采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通,刘慧霞,史蓉娟.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的需求与供给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0,40(6):80-84.

[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9.

[3]肖昊,宋维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社会化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6),51-53.

作者:李天宁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