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环境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0 16:57:00

矿区环境治理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1

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为切实解决影响矿区生产及发展环境问题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安全生产政务和服务环境更加优质高效、矿区生产环境全面改善、矿区及周边关系和谐。

二、工作目标

大力开展矿区环境生产环境集中治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矿区群众学政策、学法律,使群众明白开展矿区生产环境集中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优化矿区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活动时间

矿区环境生产环境集中治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从9月15日起,12月底结束。

四、工作任务

1、举办主题宣讲会。组成政策法律巡回宣讲团,深入各矿区,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等涉及矿区、农村的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宣讲活动。

2、开展现场咨询活动。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光盘、举办实物和图片展览、开展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法规,解决群众在思想上、认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教育引导群众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3、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农村黑板报等,广泛宣传矿区集中治理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保障措施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2

1.1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分析

矿区规划实施后,由于矿区项目占地、采煤沉陷、露天矿开采挖损、排土场占压、矿区开发后形成积水区的影响,矿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会发生一定变化。通过遥感解译与影响预测分析,近期开发后矿区内天然牧草地面积明显减少。矿区开发后交通运输用地的面积也明显增加,另外矿区内由于沉陷破坏以及村庄搬迁,旱地和住宅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1.2土壤沙化与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矿区建设近期,露天矿开采后表层土剥离,没有植被覆盖,成为土地沙化的极敏感因子,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轻度敏感向高度敏感转化。根据预测,矿区开发近期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增加,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面积将分别增加8.14km2(4.36%)和49.78km2(11.04%)。因此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裸露地表的及时恢复,不然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土壤沙化。矿区建设远期,采用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后,矿区内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高度敏感向中度敏感转变,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有所降低,矿区内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的面积将有所减少。

2生态治理措施

根据矿区地面总布局及其生态影响特点,伊敏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划分为5个分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地表沉陷治理区、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区。

2.1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包括井工矿和露天矿的工业场地和相关辅助附属企业等以及工业场地外扩100m的影响范围。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生态整治措施如下:在工业场地内布设截水沟、急流槽、挡土墙等工程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安全;工业场地内采用乔灌草立体植被配置模式,并因地制宜选用当地适生植物种进行园区绿化,保证园区绿化系数达到20%以上;工业场地建设期间施工区域采用编织袋挡墙、临时排水沟、防尘网等临时防护措施,周边开挖的边坡上布设草方格边坡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产生;对与工业场地周围区域内破坏的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维持草地生产力。

2.2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的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主要包括矿区公路和铁路及其外扩50m的影响区域。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具体生态整治措施包括:道路建设期间在施工区域布设临时排水沟、编织袋挡土墙和防尘网进行临时防护;严格控制道路建设影响范围,减少建设期间对周围草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受破坏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③在道路两侧分别营造防护林,防护林带可采用乔灌混交林,乔木布设3行,灌木在林下分散种植,禁止引入外来树种。

2.3地表沉陷治理区治理措施

2.3.1沉陷破坏的治理

沉陷区可能出现塌陷、裂缝等现象,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沉陷区生态整治措施具体如下。(1)沉陷区草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对矿区内破坏的植被进行自然恢复。另外对沉陷区草场进行封育,尤其在复垦恢复过渡阶段,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2)沉陷区耕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先利用豆科绿肥改良土壤,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经过2~3年的自然恢复果后,再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在进行土壤改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封育,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保证土壤改良的效果。

2.3.2积水区的治理

根据预测,地表沉陷区内可能形成积水区,积水区治理措施如下。(1)永久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区的形成,减少了植被面积,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对于永久积水区的整治仅考虑积水维护和管理,增加一定的排灌设施即可。(2)季节性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周边100m范围内形成季节性积水区,该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将发生演替,原来的针茅、羊草草原植被演替为比较耐盐碱或喜湿的植被,如碱蓬、碱蒿、芦苇、拂子茅等。遵循自然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对退化和盐碱化土地进行围栏封育,禁止牧民进入封育区放牧。对于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浅(深)翻土和施加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实现土地的恢复。

2.4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2.4.1表层土保护措施

保护好露天矿表层土是生态复垦和区域生态重建的关键。表层土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如下:在露天矿工业场地、排土场和采掘场等项工程剥离表土前,首先对区域内第四系表土层进行单独剥离、单独堆存;表层土堆放处周围边界布置排水沟或防护堤,采用密目网覆盖堆体,并在堆体周边用填土草袋围挡作临时挡护;待表层土完成堆存任务后,随煤矿开发排土场平台达到设计标高并稳定时,即可用堆放的表土进行生态恢复,因此表土层剥离随煤矿开发一直在进行,而用于生态恢复的表层土也一直在进行,当表层土恢复回填为原地貌后,首先进行水平犁沟整地,将土层翻松,然后进行草地的恢复工作;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计划编制表层土保护方案,提出详细表层土的剥离方法、堆积布置、堆积方法、回填方法和步骤、实施计划的具体安排等内容,在施工时,应派专人进行监督指挥。

2.4.2排土场的复垦原则

合理安排岩土排弃顺序,禁止将钙积层等障碍层次排弃于表层;表土剥离0~0.3m,原剥离表层黑钙土直接铺覆于前面结束整地的排土场;粉煤灰禁止排在排土场顶部和底部,需排在排土场中部。复垦利用类型应与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重塑的地形适宜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和旅游业的规划,平台应尽量平坦宽阔,禁止形成局部凸起或凹陷,以免地块破碎。

2.4.3排土场适生植物种的选择

选择适生植物是露天矿排土场植被重建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伊敏露天煤矿已复垦排土场、霍林河露天矿及内蒙古环科院在阿尔善油田的研究成果,露天矿进行以草本为主的土地复垦方式,植被重建的适生种包括:沙棘、柠条、胡枝子、羊草、披肩草、紫花苜蓿。

2.4.5排土场边坡植被重建方案

排土场排土结束形成永久稳定边坡后,经削坡、修整、覆土后,实施植物防护措施,覆土厚30cm,覆土来源于采掘场表层剥离土。为防治排土场边坡风蚀、水蚀和固土保水,种草前采取榆树网格进行防护,形式为2m×4m矩形网格,沿等高线平行布设,设计每个网格间距为0.5m,榆树插条间距<10cm,每一网格120条。排土场边坡植物网格设置后在其网格内种草,排土场平台经平整、覆土后种草,采用羊草、披碱草(按1∶1比例)混播方式。

2.4.6排土场道路设计

内排土场最终平台面积较大,为便于后期管护必须修建田间道路。田间道路由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共同构成网状结构。东西方向道路为主道,宽度4m,每km2布置2~3km;南北方向为支路,宽度2m,每km2布置5km。路基为25cm厚的碎石,路面为20cm厚的沙砾石路面。3.4.7植被后期养护(1)植被在重建的初期相对脆弱,需要人工对其进行管护,以保证植被的健康成长。对于复垦前几年的植被要采用围栏,严禁牲畜的践踏、啃食。灌木复垦在3~5年后要采取平茬或间伐。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植被管护要达到6年。(2)通过分析项目区的气象灾害因子等影响生态重建的因素,排土场重建植被的抚育重点是苗木防冻,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在适合季节种植,争取在入冬之前培育为壮苗。针对部分抗冻能力较弱的苗木通过采取以下方式,使其安全越冬:针对小灌木类,对苗木进行轻度修剪;清除杂草,浅翻土地,给苗木根基部培土或培土墩,浇透防冻水。(3)水是决定林草生长状况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土地复垦过程中的灌溉需要,可增加流动洒水车,以便在灌溉更全面,从而提高牧草的成活率。灌溉在早上进行,中午灌水容易引起草坪以及林木的灼伤,而晚上进行易造成林草染病。(4)排土场由于土层较薄,且复垦初期养分贫瘠,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与培肥。对于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段,为满足前期植物生长,必须以化学肥料为启动;土壤条件好的内排土场,采用生物复垦工艺,种植豆科牧草压青,施入粉煤灰、有机肥料、化肥、微生物活性剂等迅速提高土壤肥力,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满足矿区人民生活需求。另外,放牧家畜的粪便也可起到鳞甲循环作用。对于矿区内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污泥,采取堆肥发酵的方式,作为土壤改良与培肥的有机肥料。(5)病虫害防治是林草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林草生长季节尤为重要。主要采取药物防治,根据不同的草种在不同的生长期,根据病虫害种类的生长发育期选用不同的药物,使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2.5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措施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3

关键词:资源整合;循环;经济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所需的重要物质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增大,大批中小矿业蜂拥而起,外加当时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人民的思想意识比较单薄,有些地方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矿山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矿山无需开采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并且对资源的开采导致了有些地方的资源已变枯竭,随之引发而来的是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翼城县尤以铁矿居多,所以对非煤矿山资源的整合和环境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翼城县位于省境西南,中条、太岳两山之间,翼城总面积为1163km2,矿藏资源非常丰富,铁矿矿点有12处,储藏量近1亿1。已详查探明的矿藏还有金、银、铜、铅、锡、铝、锌等有色金属和大量的花岗岩、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重晶石、硅石、洋坩、朱砂、硫磺等非金属矿藏和含多种稀有元素的矿藏共30余种。

翼城县现有非煤矿山企业93座,其中铁矿38座,石料场21座,重晶石矿l座,砖瓦黏土企业33座。

2存在问题分析

众多的铁矿石开采矿山,为附近及当地的钢铁企业提供了廉价优质的铁矿石原材料,但由于矿山数量多,乱采乱挖事件层出不穷。带来了一系列矿山安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1)矿与矿之间缺乏必要的安全间距,对整体资源没有规划使用,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2)矿山规模小,工艺比较落后,装备简陋,安全生产条件非常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矿山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采矿知识,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不强。由此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不断。

(4)由于小矿山数量多,矿业活动的秩序较为混乱,矿石资源被乱挖乱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非煤矿山资源整合

遵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保护资源、治理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公开公正;坚持以大并小:以优并劣;坚持有偿使用、优化配置资源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推进并且强化整合、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模合理规划、以市场化配置为原则进行厂矿分离、以配套政策为后盾顺利推进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

(1)以政府分管领导为主导,担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制定矿山资源整合的原则、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并且在时间上作出了明确要求,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有序进行。

(2)由国土资源局对翼城县所辖矿区的开发情况和采矿权设置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考查;根据矿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地貌特征和现有矿山企业采矿权等设置情况,合理划分和设置了新的矿山的采矿权、开采规模和出让年限。

(3)按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的企业均可参加矿山采矿权的竞标,并由符合条件的3家以上企业合资、合作组建独立的矿山开采企业进行开采,矿山企业必须与用矿企业签订供矿协议。

(4)合理地兼顾了各方利益,县财政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鼓励新矿山企业优化开采方法,提升开采效率,合理布置采矿工艺和资源。

4资源整合效果

(1)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重点整合区域,基本上杜绝了小企业的乱采、乱挖现象。

(2)通过引进和采用先进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整合后的矿产资源开采回采和选矿回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共生、伴生矿产得到了综合开发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弃物也得到了安全存放和二次开发。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4

1.1矿区地质环境概述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地表塌陷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固体堆积物

1.3.1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对大气的影响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对煤矿企业的影响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4结论

大部分采掘后遗留下来的废弃地(如废石场、尾矿坝等)通过治理与复垦,可再用于农业、林业或作其他护环境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土地整理和复垦。一方面使被破坏了的土地不要再增加。另一方面,对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尽快地进行复垦造田、绿化植被、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使已废弃的土地重新恢复利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各个矿山由于矿石类型、赋存条件、开采方式、地质环境容量的不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因而治理方法、治理措施、治理思路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确定。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5

调研组3月底考察了山西省阳泉和平朔煤矿、5月中旬考察了江西省德兴铜矿、寻乌稀土矿区、辽宁省鞍山大孤山铁矿、9月中旬到黑龙江省鸡西煤矿,并就有关问题咨询了有关部门和高校的专家。调研主要内容: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中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情况,包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中的地位与作用、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生态恢复与治理补偿资金提取的法律依据和标准、矿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建立情况等;矿产开采对生态的破坏和森林植被生长的影响、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现状,包括矿区植被恢复主体、恢复与重建成本组成、定额标准以及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总成本、资金来源、矿产企业自身补偿能力和相关政策,以及矿山企业对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意见和建议等。

一、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截止*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企业近12.5万家,已探明矿种198种,涉及全国*余县(市),开采矿石总量(原矿量)73.5亿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地面积近25.7万平方千米。随着矿业的发展,已新建成300多座矿业城市。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也引发了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土生态安全,直接威胁到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开采规模持续上升,森林植被与生态破坏不断加剧

矿业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破坏的种类很多。包括: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堆置,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对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造成污染,其影响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所占地域和空间。我国现有国有矿山企业8000多个,个体矿山企业达到23万多个。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年我国矿区直接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已达339.3万公顷,其中,直接占用和破坏林地面积已达53.2万公顷,导致森林和林地退化的面积约372.1~531.6万公顷。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矿产资源开发也处于急剧上升期。据统计,从1990到*年,我国煤炭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13亿吨,10年仅增长18%;*年我国煤炭产量已陡增至22亿吨,比*年增长69.7%。根据预测,我国矿业生产将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在不断增长。从本次调研的山西、北京、江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市的矿区情况看,总体上证实了这种趋势。

山西省的统计分析表明,从1978年到*年,山西省煤炭年产量由9825万吨增加到55416万吨。同期全省产煤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失高达3700亿元,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61.4万公顷,受影响的森林面积433.6万公顷。河道、湖泊的干涸使水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条件,导致了大量水生生物的消亡。

辽宁省,采矿活动尤其是铁矿、煤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种的开发挤占破坏了大量土地。据对182家矿山企业的调查,截止*年底,累计产生废渣42.1亿立方米,占地面积为22.0万公顷,破坏土地面积5.8万公顷。

江西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也很严峻。据统计,截至*年,矿业活动已破坏土地及植被面积达18.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9%,局部出现了大面积水土流失及沙(石)漠化。其中赣南钨矿、稀土矿开发区,累计破坏面积1.7万公顷;赣东北铜业、及多金属开发区,累计破坏土地面积1.7万公顷;萍乡—丰城煤、铁、盐矿采区,累计破坏土地面积2.3万公顷;赣西北铜金矿开采区累计破坏面积1.2万公顷。

据北京市*年8月地质环境情况调查结果,山区关停废弃矿山总面积5053公顷。这些矿山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矿区原有植被消失、山体残破,弃渣、尾矿侵占了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矿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北京西山采煤区,已在房山、门头沟、丰台、海淀四个区的20多个乡镇和9个国营矿区出现地面塌陷集中发育区,总面积超过1370公顷,各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2亿元。

据黑龙江省*年调查,矿产开发破坏的土地以林地为主,其次是草地和耕地,分别为6.5万公顷、4.2万公顷、3.2万公顷。伊春市开采金矿破坏林地0.3万公顷,大庆油田采油废弃草地有0.2万多公顷,烧砖瓦用黏土及挖沙造成废弃地2万公顷,其中大部分是耕地。全省采金废弃地3.0万公顷,加上采煤、采黏土、砂石等几项主要矿业活动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共占全部矿产开发破坏土地面积95%以上。

(二)矿产开采对林业及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巨大

矿产开采造成的林业及生态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量消耗了森林资源,阻碍了森林多种效益的发挥,增加了造林绿化成本,加大了管护难度、减少了湿地、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等。

(1)森林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森林植被逆向演替、森林资源直接损失严重的后果。据山西省对沁河源头采煤区的监测调查,采煤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比非采煤区减少30.15%。对全省煤田分布图与森林分布图的叠加分析表明,煤田开采历史较长的区域森林资源分布明显偏少。*年北京市矿山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密云县冯家峪铁矿区内原有的乔木和灌木丛面积明显减少,植被覆盖率由采矿前的41.9%降至34.1%。据辽宁省*年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鞍山市东南部山区,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目前已不足20%,树种也由高大针叶和乔木变为灌木次生林。

(2)矿产开采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加重了森林净化空气的负荷。山西省有关调查显示,每年全省燃煤排放的烟尘多达145万吨,二氧化硫为150万吨。加之采煤过程中的大量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层严重缺水,随之导致全省林区成片中幼龄林窒息枯死。阳泉矿区附近的平定县冠山森林公园树龄500年左右的油松多株死亡,灵石县万余株侧柏窒息枯死。黑龙江省对大庆石油勘探开发土壤和植被的变化研究表明,石油勘探的主要污染物--落地原油对井场周围植被产生不利影响,井场周围的植被由于长期受人践踏、机械碾压等,致使植物群落恢复变慢。

(3)矿产开采使森林管护难度加大。山西煤炭企业大都分布在山区、丘陵区,森林也集中分布这类地区。由于煤炭企业建设布局分散,从而增加了煤炭产业区与林地的接触面,使许多林区受到严重干扰,车辆、人员活动突然增加,也给森林经营和林地管护造成困难。林木盗伐案件增加,火险等级抬高,着火次数增加,有害生物侵入危险加重,森林“三防”难度加大,给森林安全带来许多潜在忧患。

(4)矿产开采大量消耗木材。据调查,山西煤炭开采主要以中小型煤矿为主,且多采用传统或半机械化的方式生产,开采设施和技术手段落后,多使用坑木作为井下支护。全省平均吨煤消耗木材为0.02立方米,以此推算,*年全省原煤产量为5.54亿吨,年消耗木材达1108万立方米,相当于活立木蓄积1600万立方米。按全省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计算,相当于消耗20万公顷的森林资源。

(5)开矿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长期以来,由于矿产开采、企业建设占地、排放污水和人为活动干扰,不仅使得森林生态景观破碎化,生态系统丧失完整性,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被削弱,而且使矿区及其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栖息地孤岛化问题愈加明显。生物多样性降低,特别是给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带来困难,从而直接威胁到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从野生动植物资源现况看,山西省分布的439种陆生野生动物中,有34.5%的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麝、林麝等的分布范围大幅度退缩;10余种野生动物已经在山西省绝迹。

(6)植被恢复生态重建成本加大。开矿活动的后果是地下水位下降,宜林地土壤干旱,立地质量变差,使造林保存率降低。建国以来山西省共造林1067万公顷,保存率为18.9%。其中,1996年~*年造林172万公顷,要通过造林恢复植被,关键是浇水。据山西省调查,不考虑其它成本,仅浇水一项就是每公顷造林的成本增加3000-4500元。

(7)造成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研究表明,1980~*年期间山西省河川径流量减少了41.51亿立方米,减幅为36.35%。其中约60%是人类活动所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挖煤改变水文下垫面以后影响了流域的产流机制。由于河川径流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不少河道断流,原来的沼泽变成了湿草地,湿草地变成草地,湖泊逐渐缩小甚至消失。主要煤炭开采区的大同市十里河、阳泉市桃河已经断流干涸,湿地功能随之丧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年底统计资料,全省湿地总面积36.6万公顷,比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减少了约1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近1万公顷。

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情况

近几年,随着对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矿山植被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逐步开展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矿区治理给予高度重视,财政支持力度也在加大,矿区治理在逐步开展。据初步统计,*年全国共恢复治理矿山面积4.5万公顷。本次调研的山西省平朔、阳煤集团、辽宁省鞍山、江西省德兴、寻乌等矿区的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山西省平朔矿区是国有大型矿区,总占地面积4000余公顷,排土场复垦面积已达1466.7公顷,排土场植被覆盖率90%以上,而原地貌的植被覆盖率仅为10%;经过采取水保措施和复垦的排土场,水土流失逐年减轻。复垦后侵蚀模数为3478吨/平方千米、年,减少径流66%,减少浸蚀77%;

阳煤集团在阳泉市共有21座矸石山,计186.7公顷,累计堆放矸石1.3亿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阳煤集团开始矸石山自然的治理工作。*年进行了五矿24公顷矸石山的复垦绿化,使矸石山变成了良田。*年完成三矿18.7公顷矸石山的复垦绿化;*年投资*余万元,完成了二矿、三矿废弃矸石山计23.3公顷的生态恢复;2007年,已安排5600余万元完成67公顷的矸石山生态恢复。

截至*年8月,鞍山市矿区植被恢复面积1350公顷,栽植各种乔灌木1093.6万株,投入资金11166.8万元,完成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率的13.5%。其中,国有大型矿区7家,恢复植被面积1139.7公顷,植树858万株,投入资金8372.5万元,占全市矿区已恢复植被面积的84.6%,复垦率达27.3%。

德兴铜矿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生态复垦的试验研究,先后与有关科研和教学单位合作,在1#尾矿库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其试验示范研究,并在纯尾砂上种植了水蜡烛和无叶节节草,使在尾砂上无土恢复植被成为可能。到*年,共恢复植被7处,面积257.5公顷,占应恢复治理面积的10%左右。

寻乌县1999年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编制了《寻乌县地质生态环境近期建设规划》。目前全县治理采矿区面积2631.3公顷,其中封禁治理931.3公顷,营造保护林面积约810.1公顷,栽种经济果林木692.9公顷,种草197公顷,塘坝36座,谷坊27座,共完成土石方量约15.1万立方米。

(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制度正在建立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1)有关法律法规对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已有规定。《森林法》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由用地单位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水土保持法》规定,因采矿和建设使植被受到破坏的,必须采取措施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土地管理法》明确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土地复垦规定》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复垦工作。《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全国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主管机关。

(2)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展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规划的相应工作。*年国务院领导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牵头起草《国务院关于煤炭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意见》、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制定《矿山环境保护条例》。*年—*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并于*年发出了《关于开展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通知》,目前正在编制《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规划内容包含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国家林业局已提出“全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

(3)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经费来源已有明确规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总局*年2月10日出台的《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15号),要求各地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依据国务院批复,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部门分工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收费制度。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缴纳有关费用。要整合和完善现行涉及补偿及生态补偿的各项收费,统筹安排并集中用于因开采开发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包括土地复垦、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开支,明确由包括林业在内的相关部门研究落实。

(4)一些地区已陆续建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正在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目前已有山西、内蒙、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重庆、贵州、云南、青海等10多个省(区)建立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河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十多个省(市、区)完成了省级规划编制任务。规划中包括了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三废”治理等工程建设内容。北京、山西、辽宁、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省(市)的林业部门参与了规划工作。

(三)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投资巨大

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区生态影响破坏严重,矿区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难度加大,植树造林更加困难,从而加大了资金投入。据山西阳煤集团测算,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本最低75万元/公顷,平均约112.5万元/公顷;一般的绿化工程投入也达到了6—7.5万元/公顷。平塑煤炭工业公司的露天煤矿,仅将开采后的土地恢复成可以造林的土地(不包括造林)的费用就达7.5—9万元/公顷。

江西德兴铜矿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投资完全由企业承担,费用纳入企业生产成本。累计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投资1579万元,其中,植被恢复投资450万元,占28.5%。植被恢复平均成本为1.8万元/公顷,客土成本平均0.9万元/公顷,植树种草平均成本0.8万元/公顷。

从各地的不同矿区的治理情况来看,矿区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的单位面积费用普遍比常规工程的成本要高很多。要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必需要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矿山环保工作虽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环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加上历史欠账多,治理速度缓慢,矿山环境恶化趋势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

(1)我国生态破坏历史欠账多、基数大,生态恢复差距甚远。

多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错误思想,忽视了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所属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财政,没有留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备用资金。目前总的复垦率不到10%,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50%以上的土地复垦率相比,差距巨大。森林植被的恢复差距更大,*-*年实际恢复森林植被面积仅为7.7万公顷,占同期应恢复森林植被面积的14.3%。本次调研发现,治理力度比较大的大型国有企业山西省平朔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40%。德兴铜矿恢复植被占应恢复治理面积的10%左右。寻乌稀土矿综合治理度仅9.0%,此外,民营小型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率更低,如鞍山有民营小型矿区754家,恢复植被面积210.3公顷,占全市矿区已恢复植被面积的15.6%,复垦率仅为4%。

(2)没有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认识土地复垦,未把林草放在矿区生态恢复优先地位。

在现有制度中,矿区复垦的全局观念不强,生态恢复意识较差。例如,有些人认为土地复垦只要把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即达目的。从生态意义上讲,这种意义的土地复垦没有达到土地利用的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从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上来讲,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将矿区损毁土地优先复垦成林草地,优先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是非常必要的。

(3)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植被与生态恢复工作未纳入矿山企业职责范围。

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只是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的一部分。除了露天矿以外,矿山企业占地在矿区面积中只占很少的部分,矿产开采中造成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必然涉及到矿区周边范围。根据山西省调查结果,矿产开采除了引起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湿地缩小外,还因产生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区域而影响地表植被,其面积约为采空区面积的2.6倍。山西省对汾河上游、沁河源头采空区和非采空区森林生长量的调查表明,采空区森林生长量比同等条件下非采空区森林生长量减少30%。当前,由于矿区周边影响范围的生态恢复治理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矿区整体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难以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的作用下得以恢复平衡。

(4)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从调研情况看,一是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无论是大中型国有矿区,还是乡镇小型矿区,涉及矿山企业占地范围以外的破坏和影响面积,矿山企业基本上不纳入管理范围,提供的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情况数据偏小;二是乡镇矿山企业和个体矿山企业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这些矿山管理不规范,过于追逐利润,对生态环境不闻不问,没有相关数据。家底不清,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是造成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滞后的重要原因。

(5)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难度大、投入高、缺口大,政策机制不健全。

矿区地表土壤大多受到严重破坏,要恢复植被,应先恢复土壤,特别是开挖面需要填平补齐,煤矸石山需要平整、固坡、覆土、预防自燃等。因此植被与生态恢复难度大、投入高。*年2月,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财建[*]215号文件,要求各省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但据了解,目前只有山西、内蒙古等11省(自治区)建立了保证金制度。另外,保证金制度主要适用于新建矿山企业,或新矿山开发新产生的破坏。而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植被与生态恢复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的提高,治理难度不断增加,所需植被与生态恢复治理资金缺口也随之加大,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旧帐未还,又欠新账”的局面。

(6)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涉及部门多、协调困难。

矿区生态破坏问题不单纯是土地破坏问题,还涉及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坏等多个方面。因此,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按目前的部门分工,上下都涉及与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和矿山企业的协调,各部门相互配合和支持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四、对策与建议

(一)打破部门和区域局限,加深对土地复垦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将矿区复垦定义为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它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同时,将矿区周边受影响范围纳入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范畴,整体规划,全面治理。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

(二)政府主导、划分事权、明确职责

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植被与生态恢复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更要明确政府、矿山企业的职责。根据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工和事权划分:对于历史积留的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包括闭坑矿、废弃矿以及在产矿中历史积留的植被与生态恢复资金,由政府投资;矿山企业当前和以后引起的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恢复,由矿山企业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支出;矿山企业当前和以后引起的矿山企业占地范围以外的植被与生态恢复,通过建立专门的补偿制度由矿山企业解决。

(三)统筹规划,分布实施

全面开展矿区植被与生态状况调查、规划编制工作,掌握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包括破坏面积、程度、分布等,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开展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依据。林业部门要立足本职工作,争取发改委、财政、国土、矿山企业的支持,动员组织各省参与编制全国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规划。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6

曾经山清水秀的武安市西石门村,由于附近开矿,不仅环境被破坏,人均耕地也由3亩减少到了0.3亩。如今,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村里平整了开裂的土地,将多余的砂石运到村边的河滩上筑坝造田。几年来,共增加耕地1050亩、果园30亩,3800亩荒山得到了绿化。

变化,来自于我省大力实施的“绿色矿山”建设。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20多个部级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示范区,80多个省级“绿色矿山”与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示范区,累计治理矿区面积3万多亩。500多个曾因矿山开采而饱受环境破坏之害的村庄重新焕发了生机,50余万名矿区群众从中受益。

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矿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矿山一度达到2万多家。矿产在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使一些矿区的生态和地质环境遭受了巨大破坏。裸露的山体、塌陷的大坑、纵横的地裂和随意堆放的矿渣,一度影响了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每年因矿山开采造成土地无法耕种的都在千亩以上,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地质灾害频发。

“一定要解放思想,辩证地认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的关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一条必须把握住的底线。”基于此,2003年,我省下发《河北省“绿色矿山”建设方案》,首次明确“绿色矿山”的七条标准,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全省50%的已建矿山和闭坑或接近闭坑矿区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到2010年全省矿山或矿区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几年来,除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老的国有矿区外,为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2006年底,我省还出台行政法规,要求从2007年起,对省内矿山企业征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经验收合格后,保证金本息返还采矿权人。此举进一步督促企业主动保护、治理矿山环境,避免出现新的“企业采矿、政府买单”的局面。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7

关键词: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

煤矿是社会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源,露天煤矿作为重要的矿山资源之一,做好露天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可以实现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当然,要做好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事情。需要煤矿企业从多方努力,明确煤矿生产工作中存在有哪些缺陷和不足,然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煤矿矿山地理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有治理意识落后、治理方法先进等问题,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是文章所探究的焦点所在。

1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的必要性

矿山的开发为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将引发不同的社会事件。所以做好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是维持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第一,提高矿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开采作业时可能存在有毒害气体,致使空气和水源被污染,这直接关系着矿区人民的健康与生活。环境治理能够有效解决地质灾难,使得植被复苏、生态环境恢复平衡。第二,恢复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的推进会出现较多大面积的坑洼,治理时可以覆土进行填埋,既增加了耕地面积,也可以为部分矿工或居民提供其他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进而减少企业与居民的矛盾,有助于其和谐共处。第三,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矿山在开发过程中会损害山体土质,以至于边坡失衡。在治理时建设护坡或者挡土墙,可以有效避免坍塌与滑坡等。第四,提高环境的绿化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有助于矿区实现植物复苏,使矿区内植物的生存数值不断上升,进而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生态环境与地貌景观得以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

2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

露天矿山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受人们活动影响使得当地地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过往无序的开发更是损害了生态体系,甚至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存与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1]。

2.1容易导致地质灾害

矿山露天开采是将矿山表面所覆盖的土石进行剥离,把矿山从上到下进行梯段划分,在露天状况下开采矿物。需要注意的是,露天开采矿山容易造成较多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问题。之所以会导致山体出现滑坡或崩塌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山体平衡状态被破坏,土石等物质的剥离导致山体稳定性被破坏,以至于岩体出现形变,进而诱发山体滑坡或崩塌。如果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存在随意堆放矿渣的行为,一旦山体难以承担矿渣负荷,将会启发山体滑坡。暴雨天气情况下,随意堆积的矿渣受暴雨冲击后也会沿着山体方向流淌下去,引发大量塌方泥石流。而山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系数也相当大,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尤其是距离山地比较近的人民,如果出现了地质灾害,则其人身安全将很难获得有效保护。

2.2出现石质荒漠化

当人们对矿山进行不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时,会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大规模开采作业容易导致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土地失去生产能力,山体地表呈现裸露岩石,因其与荒漠景观类似,所以被称之为石质荒漠化。长时间的过度开采必然会导致石质荒漠化。露天采矿矿山过程中会遗留非常多的矿石、矿柱,形成许多废石堆,最终出现较为严重的石质荒漠化,由此可见其破坏力之大。

2.3造成水资源污染

在矿山露天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和污水,开采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溶于雨水中,与开采所产生的污水和废水一同顺着山体流下,进而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被污染,不利于附近农业的发展,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程度加深。采矿期间之所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发的。比如,在煤矿开采期间,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解决水资源污染所面临的问题,在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时过于随意化,处理不及时等,这些都将会增加水资源污染发生率。

3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策略

3.1优化创新相关技术,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水平

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制定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治理标准,并且在对矿山的资源进行勘察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现有的技术评估要求作为基础,融合更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从而做到优化创新。根据勘察结果和评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合理的地质环境治理的先进理论、技术、工艺与方法,并不断推广,让更多企业所采用,从而有效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为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支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并引导企业在矿山开采中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够根据矿山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引进合适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将相关技术与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取得更好的生产技术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此外,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产学研结合起来的创新治理体系[2]。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所有的技术研发都需要围绕这些工作实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研发的效用,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3.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矿山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其治理的方向和依据。第一,针对矿山露天开采,应当规定开采要选择科学的措施,从而将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企业在开采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并明确规范需要修复到什么程度。在相关工作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矿山内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了解导致相关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避免因为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煤矿修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影响修复质量效果。第二,企业必须针对矿山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与修复规范。由于不少采矿企业在修复矿山的地质环境时,不能对地表土壤进行单独的剥离工作,极易产生地表水土资源缺失的问题。因此,必须检测和规范已剥离土壤的肥力状况,然后栽种植物、农作物或者借土壤覆盖后进行种植工作。同时,也要结合当地气候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调整规范标准。此外,为了增加植物及作物的成活率,可以多栽种适合当地的品种,优先选择在当地有多年种植经验的作物,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治理效果,解决好治理问题。第三,完善治理法律法规,确保实施治理工作有科学的标准。相关部门应当形成健全的采矿许可制度,申请时不仅要包含开发内容,还要有恢复治理方案;要明确违反开发规定的处罚措施;要建立保证金制度,将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相结合,对于没有完成环境治理工作的矿山开发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其地质环境污染程度与治理成果,来确定保证金的返还比例。

3.3严格实施规划政策,使矿山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首先,对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矿山要进行严格的地质环境治理。在采矿前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其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并根据其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形成评价制度。在对矿山进行露天开采时,应当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采用科学的开采工艺与方法,利用先进技术来对矿产资源进行保护。企业在开发前应当制定方案,其中应当有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以及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同时,企业要将地质环境治理费用列入到矿山的采矿成本当中,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在地质环境治理方面没有能力或者费用不能落实的企业,可以不予以发放采矿许可证。其次,生产中的矿山要加大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已经获得批准投入到采矿工作的矿山,采矿企业应当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采矿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引导企业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力度,使其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并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真正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对于采矿过程中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要及时治理与恢复。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管理部门与地质环境灾害监测网,从而将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效落实下来,确保废气、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废弃材料也要科学处理。对于企业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避免企业乱采滥挖,防止其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采矿企业要责令其限期内完成整改,对于仍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可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4做好矿山生态恢复,加大矿区复垦种植的力度

相关部门应当将地质环境治理和采矿权结合起来,采用各种调控手段,督促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做好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从而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实现双赢。首先,企业在露天开采矿山时应当有较强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在土地复垦方面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与自觉性,从而在开采过程中做好土地复垦的准备工作。其次,企业要严格遵照矿山地质环境的准入制度,签署治理同意书并进行担保。采矿权人或第三方担保机构应向政府相关部门缴纳保证金,遵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当矿山关停且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后,保证金及利息可以退还,如果审核不过关,则应当扣除部分保证金以做地质环境治理费用。最后,要不断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率,引进并采用恢复生态环境与土地复垦的技术,加大对矿区生态治理的研究。根据不同地域与类型的矿区采用合适的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组织矿区进行复垦种植,使得耕地数量有所增多,确保区域内耕地占补的平衡。

4结语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8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的缴存、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存保证金。

第四条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证金缴存、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保证金缴存、使用中的问题。

第五条保证金及其利息属采矿权人所有,专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经验收合格后,依法返还其缴存的保证金及其利息。

第六条保证金标准按照不低于治理恢复费用的原则,根据开采矿种、矿区登记面积、开采方式、采矿许可剩余年限等因素综合确定保证金,具体计算公式为:

应缴存保证金金额=单位面积缴存标准×矿区登记面积×采矿方式影响系数×面积影响系数(按照累进制计算)×采矿许可剩余年限(剩余年限不足1年的,按1年计算)

保证金缴存标准及影响系数见附表。

保证金缴存标准、影响系数的调整,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七条矿区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由矿区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证金的缴存工作。

矿区范围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所涉及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证金的缴存工作。

对大型矿山企业,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证金的缴存工作。

第八条保证金账户,由采矿权人在与负责缴存工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级的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

第九条采矿权人在领取采矿许可证时,应当向采矿登记机关出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保证金缴存承诺书》,按照采矿登记机关核定的保证金数额和缴存期限,将保证金存入保证金账户。

国土资源部颁发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缴存保证金数额和缴存期限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保证金缴存承诺书》样式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条保证金实行一次性缴存和分期缴存两种方式。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3年(含3年)以下的,采矿权人应当一次性全额缴存保证金。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3年以上的,可以分期缴存保证金,其中10年(含10年)以下的,首次缴存的数额不低于应缴存总额的40%;10年以上的,首次缴存的数额不低于应缴存总额的20%;余款逐年平均缴存,并在采矿许可年限届满前1年全部缴足。

第十一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采矿权人应当向采矿登记机关重新出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保证金缴存承诺书》,并按重新核定的保证金数额和缴存期限缴存保证金。

第十二条采矿权人转让采矿权的,转让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保证金及利息一并转让给受让人,并由受让人向采矿登记机关重新出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保证金缴存承诺书》,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

第十三条依法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其保证金按照下列规定返还:

(一)一次性治理完毕,验收合格的,自验收合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将采矿权人缴存保证金及利息全额返还采矿权人;

(二)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分段、分期治理,对已治理且验收合格的工程,自验收合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将已治理面积应缴存的保证金及利息返还采矿权人。

采矿权人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质量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采矿权人组织验收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其保证金按照下列规定返还:

(一)一次性治理完毕,验收合格的,自验收合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将采矿权人缴存保证金的90%返还采矿权人;

(二)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分段、分期治理,对已治理且验收合格的工程,自验收合格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将已治理面积应缴存保证金的80%返还采矿权人。

采矿权人验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时,应当有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参加。自工程验收合格之日起3年内,为工程质量观察期,在观察期内没有出现质量问题的,保证金余款及利息全额返还采矿权人。

第十五条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治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矿权人可以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提取部分保证金:

(一)一次性治理,治理费用超过1000万元的,可以提取的保证金金额不超过已缴存总额的50%;

(二)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分段、分期治理,治理费用超过500万元的,可以提取的保证金金额不超过已缴存总额的65%。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提取保证金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应当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审核;不予提取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返还保证金或者准予提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书面通知缴存保证金的开户银行。银行接到书面通知后,方可办理保证金返还和提取业务。

第十七条采矿权人对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拒不治理的,其缴存的保证金及利息不予返还,由负责缴存工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治理费用从保证金及利息中列支。保证金及利息不足以支付治理恢复费用的,由采矿权人补足。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前款规定组织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工程时,应当建立保证金及利息支出台账。采矿权人有权查阅治理费用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保证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第十九条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保证金监督管理制度,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采矿权人未缴存保证金的,由负责缴存工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缴存;逾期不缴存的,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保证金缴存承诺书》的约定,追究采矿权人的违约责任,并不予办理采矿权转让、变更登记、延续登记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缴存标准核定采矿权人应缴存保证金的;

(二)未按照规定返还或者准予提取保证金的;

(三)截留、挤占、挪用保证金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情形的。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9

关键词:无人机;三维模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于2009年5月1日起实施。采矿权申请人申请采矿许可证时、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自从我国颁布了国土资源令以后,我国的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进行了监督,同时还会对作业进行定期的检查,还会进行相关的拍照以便留档[1]。无人机可以携带摄影机,它能够准确快速的小面积的地形信息,最近几年,无人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无人机可以轻松的获取人们想要的信息,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工的干预,同时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本文对青海某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利用无人机进行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剂数据分析,同时还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中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

1矿区介绍矿

区大部分分布着稀土矿,矿层的深度大概是1~2米左右,采矿的方式主要是露天。在开采矿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地形进行的,如矿层是沿着山坡分布的,所以露天开采是利用阶梯式的开采方式。矿区采矿已经有几十年了,对地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比如:地表下层、动植物无法生存、水土流失严重、废渣随意堆放等问题。目前矿区的环境治理问题刻不容缓,由于采矿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直接会影响人的生存问题。根据这些现状国家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提出了新的要求。无人机的主要作用就是监测和获取相关的信息,有利于人们对环境的治理。

2无人机低空摄影介绍

无人机是一种受遥控控制的不载人飞机,无人机可以携带摄影机,然后可以构成分辨率比较高的低空行摄系统。现在无人机广泛运用于测绘行业,它能够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监控。无人机汇聚了遥感、遥控、低空摄影的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无人机如果与卫星遥感或是与常规的摄影测绘相比,无人机运用起来比较方便,操作的技术水平要求的专业程度不需要有多高,无人机可以承载不同的遥感器,它可以获取很多时相、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响数据,使用无人机的成本是比较低的,无人机可以自己规划路线,它可以及时的进入矿区,了解矿区的一些情况,然后为解决矿区问题制定相应的方案[2]。

3无人机对矿区地形的测绘流程

3.1工作步骤。无人机摄影测绘技术设计主要包括:航摄、外控方案设计、无人机航飞实施、摄影质量检查、GPS外业控制测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测等。3.2航拍的实行。1)设计要求在无人机开始作业之前,首先要了解测绘的概况、测绘的范围、时间的安排等,然后再具体制定航拍计划,规划无人机起飞和落地的具体场所。2)飞行要求在无人机试飞的时候需要考虑该地的天气情况,无人机不适合在阴雨天进行飞行,最佳的测绘时间应该在上午的10点到下午的2点左右。只有在光线足够好的时间里拍摄才不会影响摄影的清晰度和亮度,选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的时间是因为光线与地球是垂直的,地面的阴影面积最小,无人机在不出故障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清晰的成像。无人机操作的具体流程如下:a对无人机进行组装,对地面的系统最好联机,为试飞做好充分的准备;b无人机从弹射架上开始起飞,在起飞过程中需要对无人机进行监控,做好相关数据的传达,让无人机按照规划的路线进行飞行,同时控制好无人机的摄影系统,及时对数据进行传输;c无人机飞行结束后要平稳着陆,着陆的地点尽量选择空旷的地点进行着陆;d着陆后对无人机进行检查看是否出现故障,然后对无人机的拍摄情况做好记录,最好结束航拍。3.3拍摄范围的布置。拍摄范围布置的主要原因是能够拍摄到自己想要的数据,而不是随意的拍摄,拍摄范围的布置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后期不需要对数据进行没有必要的筛选[3]。拍摄范围布置的主要要求是测绘内部进行均匀的布点,从而保证整个项目成图的均匀化。3.4数据处理1)空中三角测量。经过改正以后无人机的数据差为零。它主要运用的是边框的测量方法,但是在测量中需要注意的是地球曲率、大气折光等因素,这里可以使用自检校平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均匀的布点,每一个点要进行有效的连接。2)内部数据的处理这里可以使用无人机的摄影系统讲述剧导入到POS数据然后进行加密,同时还需要对内部的方位和微积分进行纠正,经过不要的色彩平衡、图形的镶嵌等,然后形成清晰的图像。运用的是内部的数据采集,按照具体的要求对图片进行分层处理,然后对地形、地貌的图片进行有效的编辑,最后形成完整的图片。3.5无人机精度的审核无人机数据精度的审核主要是在数据采集之后需要做的,选做的主要是对无人机的数据精准度进行有效的评价。为了让无人机拍摄的精准度达到最高,一般为选择在道路的交叉路口进行布点。

4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青海的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两种情况:第一对土地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第二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4]。矿的开采对畜牧业造成了威胁。矿的开采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它的随意堆放不仅会占用耕地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污染。地质的遗迹和风景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地质的遗迹是不可再生资源,青海省可是一个旅游的大省,对风景的破坏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由于当地对环境的保护不到位,很多的自然景观已经不能在青海看到了,青海省的采矿业严重影响了青海的可持续发展。

5数据获取与处理

这里采用的是天宝UX5无人机,在2016年9月2日对试验矿区进行了数据获取与处理。天气的情况是晴天。无人机有监测系统、路线规划系统、纠正系统。5.1数据获取。首先要对矿区的基本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方案。具体的地形样式可以从谷歌地图上下载具体的央视,然后再策划无人机飞行的具体路线,无人机飞行的路线、时间、高度等都要做好安排,其目的就是使得数据能偶准确。这里我们规划了7条航拍路线,无人机飞行的方向是东南方。如图1所示是相机曝光位置及影像的重叠度。无人机在起飞前要对地貌进行勘察,然后确定具体的起落地点。在2016年9月2日中午运用了无人机UX5进行飞行,获得的数据为图片的重叠率为80%,无人机航拍的高度为610m。总共获取的图片有97张,照片清晰、曝光适当。无人机参数:起飞重量2.5kg;起飞方式为弹射起飞;冀展100cm;飞行时长50min;无线通讯距离5km;材质为碳纤骨架,内部是发泡聚丙烯泡沫;携带相机型号SonyNEX5-R;照片像素数为4912×3264。数据获取情况:飞行时间22min;飞行高度610m;地面分辨率16cm;覆盖面积2.286km2;设计重叠率80%;飞行方向为东西向;航线数7条;照片数量97张;照片总数据量317MB。5.2数据处理。在没有控制点的情况下,无人机的设想系统实施自动生成实景的三维模型的。无人机的数据处理包括对照片的编辑、相机的参数、色彩调整等。本次数据处理运用的是电脑配置为Windows10的系统,内存为32G,处理数据的软件为Smart3DCapture,这个软件能够对三维模型进行快速的构建。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矿区的地貌形态。

6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研究

遥感技术是探究地表物质的一门学科,青海的地形地貌是比较复杂的,运用遥感技术可以有效的对青海的地形地貌进行监测,然后还可以分析地质地貌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主要是检测出采矿对地表的破坏程度,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通过无人机对矿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检测和预防,有效的避免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5]。6.1地质环境影响的检测。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矿区暂时还没有出现山体滑坡、崩坍的地质灾害,但是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地裂缝的现象,地裂缝出现在多种范围之内,由于矿区的大面积开采,地下与地表是架空的,一旦出现地震或者是暴雨很都可能会出现塌陷的现象,不仅如此地下隔水层也会遭到破坏,地下的储水结构也会出现变化,如果在采矿过程中出现水下渗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6.2地质环境的预测和评估。对地质危害性的预测评估认为:采矿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地表塌陷、裂缝、水土流失等,主要表现为耕地大量的减产和林地遭受严重的破坏,如果矿物质残渣可能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污染,矿区的污染排放也将会影响地下水。矿区的用地面积是4hm2,矿区占用的旱地有11hm2,占用草地达到了3万公顷。矿区的废弃物堆放就占用了土地1hm2。矿区开采将会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塌陷、泥石流等,较为严重的受灾区占了矿区面积的80%,对土地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采矿过程中需要对矿区的地貌进行科学的研究,需要高度计算地下水的分布及矿物质的分布,同时在采矿过程中还需要对矿区进行保护,避免出现矿难。6.3地质环境的治理。根据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的资料,然后对矿区地质环境的评估,制定一个合理的环境保护方案,从而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在采矿过程中就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方案,工作的部署可以分为近期和中期,近期一般是五年、中远期一般是五年后。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措施有:1)自然灾害的预防,如:矿区出现崩塌、滑坡、裂缝等现象,这里可以对矿区进行填埋,而不是置之不理;2)对矿区的植被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在开采矿过程中种植相关的植被,西北地区环境比较恶劣,一旦植被被破坏可能再也无法生长出来,所以要实行相关措施对植被进行保护;3)转移矿厂的废弃物,可以合理使用矿厂的废弃物,比如把矿厂的废弃物放入建筑行业可以做成泥、沙、砖头等,这样不仅解决了废弃物的堆放问题,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观;4)对矿区的裂缝进行及时的填满,及时的恢复土地的生产能力;5)解决当地居民用水用电的问题;6)建立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控系统,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监督矿区对环境的保护和矿区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情况。6.4矿区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建议。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矿区的地形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在治理环境的时候需要辨证的看待问题,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无人机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是现代新兴的一种技术,由于近几年不断的运用到测绘科目中,它的相关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它能够低成本的为工作人员获取矿区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还能够对矿区进行监控。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无人机遥感技术拍摄的照片就能分析出矿区基本的地形地貌,或者是矿区的一些地质灾害。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矿区的开采很容易引发崩塌、滑坡、地裂缝等现象。因此,在对矿区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对矿区的经济、交通、水源进行保护,应从矿区的地貌、地形、地质灾害、自然景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矿区的问题相当的多,比如居民对矿区造成的污染严重不满,矿区需要对居民进行补偿,可以为居民无偿的提供水资源、电资源等,在采矿的过程中不要盲目的追求眼前的利益,应该从长远出发,应该制定相关的环境治理方案,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方案。

7结语

遥感技术是探究地表物质的一门学科,青海的地形地貌是比较复杂的,运用遥感技术可以有效的对青海的地形地貌进行监测,然后还可以分析地质地貌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方案。无人机遥感技术是现代新兴的一种技术,由于近几年不断的运用到测绘科目中,它的相关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它能够低成本的为工作人员获取矿区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还能够对矿区进行监控。无人机遥感技术对矿区的环境保护、恢复及治理。根据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的资料,然后对矿区地质环境的评估,制定一个合理的环境保护方案,从而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星涛,胡奎,卢晓攀,等.无人机低空航摄的矿山地质灾害精细探测方法[J].测绘,2014,39(6):49-52.

[2]桂徳竹,林宗坚,张成成,等.倾斜航空影像的城市建筑物三维模型构建研究[J].测绘科学,2012(4):140-142.

[3]张太鹏,宋会传.无人机技术在现代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矿山测量,2010(3):44-46.

[4]张春森,张卫龙,郭丙轩,等.倾斜影像的三维纹理快速重建[J].矿山测量,2015(7):782-790.

矿区环境治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涉及土地复垦的,依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普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制定有关技术标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者个人投资,对已关闭或者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都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规划

第八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第九条国土资源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结果,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经国土资源部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市、县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相协调。

第三章治理恢复

第十二条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三)矿山开采可能造成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估(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五)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概算;

(七)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

依照前款规定已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十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相关工作业绩;

(二)具有经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四条采矿权申请人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或者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告知申请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受理其采矿权申请。

第十五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六条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

第十七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人灭失的,由矿山所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进行治理恢复。

国土资源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资金补助。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数额,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十九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履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经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的,按义务履行情况返还相应额度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及利息。

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未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求,经验收不合格的,有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采矿权人限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

第二十条因矿区范围、矿种或者开采方式发生变更的,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变更后的标准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第二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国家鼓励开发为矿山公园。

国家矿山公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由国土资源部审定并公布。

第二十二条国家矿山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床成因类型且具有典型、稀有及科学价值的矿业遗迹;

(二)经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废弃矿山或者部分矿段;

(三)自然环境优美、矿业文化历史悠久;

(四)区位优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旅游潜在能力;

(五)土地权属清楚,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科学合理。

第二十三条矿山关闭前,采矿权人应当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采矿权人在申请办理闭坑手续时,应当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提交验收合格文件,经审定后,返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逾期不履行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治理恢复仍达不到要求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使用该采矿权人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组织治理,治理资金不足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转让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同时转让。采矿权受让人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义务。

第二十五条以槽探、坑探方式勘查矿产资源,探矿权人在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结束后未申请采矿权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恢复措施,对其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进行治理恢复,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相关责任人应当配合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

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汇总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报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确立的治理恢复措施落实情况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等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突发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而未编制的,或者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许可证年检。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治理的,或者在矿山被批准关闭、闭坑前未完成治理恢复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未按期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不缴存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颁发采矿许可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其采矿活动年度报告,不受理其采矿权延续变更申请。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探矿权人未采取治理恢复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