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新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7 08:27:32

科学创新教育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发展需求

在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背景下,如何协同教育资源、精准发力,持续推进高质量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高水平林业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队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基于创新实践的角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1)实验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薄、考核形式单调的问题。教师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和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这可能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处于被动的状态,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随着木材行业的迅速发展,统编教材与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多元化的矛盾日益明显,传统的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从而,造成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完全认识到专业的前瞻性知识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热情的发挥。此外,凭借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无法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与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2)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现有的实验室建设应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充足的实验平台支持,在保证有效的科研产出的同时有利于创新理念在实验与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不断地激励和促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教师指导为主,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来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来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然而,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周期相对较短的情况,无法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实践,难以达到创新实践教学的实际目的。

2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措施

2.1强化创新实践教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创新教育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来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立足于专业特点和林业优势来突出实践求创新,以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并尝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对现有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实验、团队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2.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或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或申报相关创新项目,在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正在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可以让每位大一学生走进导师课题组,参与进导师的科研项目,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了创新教育实践。这些都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进而促使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3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为确保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以拓展课堂知识为目的,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课堂知识的实际落脚点,有助于学生熟悉本行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具体实施形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切人点。第一,依托实验示范中心,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基于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可实现对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且可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行,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以科研项目为支持,更新实验教学仪器,或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这样既丰富本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基于实验示范中心,可以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新训练项目等活动来开展第二课堂教26学,促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第二,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对创新教育实践平台进行建设,以确保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划拨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可结合学生的爱好、专业兴趣和知识水平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创新创业项目,并积极申报研究课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来通过实验方案的拟定,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处理数据、完成实验任务并撰写研究报告,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第三,依托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综合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中,促使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识、适应时代需求。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主体意识,进而达到拓展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与本专业相关代表性企业构建创新教育实践培训体系。以教学—科研—实践为重点,构筑“三位一体”式合作框架,这样既可以确保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2.4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许多高校比较常见的办学特色。通过学与研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对新教学方法和新知识领域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应用,利于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并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高等学校还需要发挥自身专业性与人才优势,通过与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构建有效的“产—学—研”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而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奖励,确保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促使科研成果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2.5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林业特色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时代需求以及本科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重要历史阶段,需突出强化专业学习自由性和多元性,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国内一些重点院校相比,林业类大学在教学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封闭。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化的灌输式教学仍比较普遍,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实验教学建设有待提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有效改善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以下两点原则。第一,以多元化为切入点,实现因材施教。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环节,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因材施教模式。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激发课堂活力,实施多元化教育。第二,深化课堂改革,激发深度思考,体现因时施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变革课堂,使得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实促进和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教学中所需的知识不仅从教材中摄取,还应强化特色教材与特色教育相结合。做到顺应时代变化的需求,体现因时施教。即要保持传统教学优势,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分布零散的知识点集中化、模块化地被学生接受并应用到实际中。具体可采取以下三点形式。2.5.1采用团队教学模式。采用团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成员应选择在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且每位教师对各自研究方向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进而确保团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共同的合作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统一规划与制定相关研究课题,并将其融入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将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2.5.2建立专业引导机制。通常,刚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学生都缺乏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可引入专业引导机制,向学生介绍近些年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热点,以此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专业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研讨热情。例如,针对“木材尺寸稳定化”问题,教师可将该主题和相关问题在课前下发放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对相关资料提前进行查阅和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实木地板使用前后,可能出现哪些尺寸变化情况?并针对地板缝隙变化等现象,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揭示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木材干缩湿胀的影响规律。随后,基于木材构造特征,讲解木材与水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安排学生对实体木材进行浸水测试,对其膨胀率和干缩率进行实际测量。最后,教师结合化学和物理学角度拓展知识点,以解决木材尺寸不稳定的问题。2.5.3搭建木文化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木技艺专题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热情和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木制品展览馆和木材加工实训中心,从木标本、木饰品、木家具、木质新材料等方面对木材加工设备和成型方式进行介绍,揭示木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木文化之美,深化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此外,在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未知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在开展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林业特色人才培养理念,以“绿色传承”为核心,培养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这需要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适应于新时展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督促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秦磊,秦秀娟,杨燕.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9,6(15):85-86.

[2]黄静,郑丹,杜晨.“以赛促学”模式在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工业美术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19):134-135.

[3]李文珠,何金荣.以提升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木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8(6):82-83.

[4]鲁群霞,胡传双,林楠.就业导向下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13(4):36-37.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得到了很大锻炼[1],使得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成为企业需求的目标[2,3],故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因此,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都要求比较高,注重实践和应用,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对此,本文结合西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了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加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

1创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5]。我校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比较侧重实践教学方面,对其具体实施方法还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就当今形势,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式,其中部分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由于实验课的上课学生数量较多、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实验课多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时较少,所以,一般在上课时,一组有多个人,会造成“一人动手,多人旁观”的局面;而且,实验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失去兴趣;另外,各实验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导致实验资源难以得到综合利用。其次,在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而且由于缺少平台或者企业的支持、帮助,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而没有办法在企业生产中得到验证。最后,实习方面。实习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到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的活动[6]。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较少,实习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经费不足,时间较短,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自己动手实践,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2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五项改革措施。2.1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7]。通过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发现和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方法,从而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出创新型优秀人才[8]。我国陶行知先生1934年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创新思想离我们很近,它并不神秘。准确恰当的理论对创新实践有必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创新教育才能成功[9]。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和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2.2强化实践教育。创新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各方面发展,它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普及性的一种教育,也是每一个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的实践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极其重要,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10,11]。应该立足专业,突出实践求创新,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改进实践教学方式,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双创”兴趣和能力。鼓励学生采取团队合作、自主研究与实验等方式,开展实践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2.3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校应该加强与工厂、企业的合作,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让理论课教学和实践得到延伸和拓展。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进入企业,除了看到、了解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还能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场景,从而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深化,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与就业竞争力。可以说,校外实践教学是校内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12]。校外实践能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认识更多的仪器设备,掌握更新、更先进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4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优良的硬、软环境,并教导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可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或者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可以鼓励学生从2年级开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参加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或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取到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并能够在科研项目中提升自身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是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的过程。所以,积极开展学校每年两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让一部分学生走进教授实验室,提前进入由导师主导的研发课题小组。学院可以开放全部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在实验室主任、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5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互结合,是高校单位的一大办学特色。学与研相互结合,能够获得新的知识领域和教学方法,学与产相互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战的环境,使学生接触到课堂之外的更多的新设备和新技术[13,14]。对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通过开展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或者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等学校,应发挥学校本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不断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的合作、联系,建立独特的校企密切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增强。在产、学、研紧密合作的过程中,高校为合作的企业提供了相关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的竞争力[15]。企业也可以提供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给学校和学生,以填补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现象。从而使得学校科研力量转变成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力,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相关关系,保证了校企的密切合作。所以,“产学研”相结合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

3结语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移动终端技术;科学创新教育;移动终端课件;微视频

校内的科学创新教育在青少年创新素养培养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学校如何搭建平台,使学生开阔视野,迸发创意的火花并将其付诸实践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常规的科技创新教育主要以专家讲座、学生课题咨询、科技辅导教师授课为主,这种方式受到活动场地、时间等限制,使得互动性不够强,学生无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随时提问并获得有效解答,课堂较为枯燥,学习效率比较低下。近年来,信息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基于移动终端技术的教学资源应运而生[1]。移动终端技术指的是利用各种方法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软件、网络互动等平台能够在iPad、Android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比如仿真模拟软件、移动终端课件、微视频资源、网络学科主题社区等。这些基于移动终端资源的新兴授课方式具有以下优点:①达成碎片化学习方式;②互动性好;③即时性学习;④过程可重复[2]。因此,我所在的中学已经将移动终端技术与科学创新教育相结合,鼓励青年科技辅导教师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期望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下文通过几个已经成形的实践案例介绍移动终端技术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并简单总结了实践经验和体会。

一、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仿真学习软件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受到实验环境和设备的制约,限制了青少年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网络上已有很多学习软件能够实现3D模拟效果,通过iPad下载移动终端软件,可使整个实验过程完整地呈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对科学真谛的理解。在微生物学课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特定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国际上微生物菌种鉴定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依赖PCR技术扩增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后利用GeneBank数据库对序列进行识别和鉴定细菌种属。整套过程周期长、操作难度较大,高中实验室较难实现,而通过常规的讲授式课程又很难使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理解。利用网络现有的学习软件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利用iPad下载移动终端软件“TheVirtualBacterialIDLab”(如图1)模拟呈现整个微生物菌种鉴定的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提示,自行在软件界面进行操作,最后能够在一节课时间内获得某一细菌DNA的序列信息,并通过Gene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最终获得该细菌的种属分类信息。通过网络仿真软件的学习,学生普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较为前沿的研究知识点或研究方法,这也为其真正进行实验操作做好了坚实的理论铺垫。

二、移动终端课件、微视频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平板电脑和网络的普及,教师能够使用iBooksAuthor等软件编写移动终端电子书(资源能在iPad、Android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电子书中可以编写插入大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3D动画和检测习题,这些移动终端课件在课前或课后发放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后总结复习。另外,近几年基于微视频的教学模式也正逐步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视频指的是相对较短的、具有连续画面的视频片段,可通过PC、手机、iPad(比如ExplainEverything,如图2)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教师依据教学规律录制时长为510分钟的视频片段,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进行深度学习。青少年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选择课题、确定合适的科研方向是科学创新教育的重点。常规方法是通过科技辅导教师面向全年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辅导,这种方法互动性较差,学生对于研究个案无法进行及时思考,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我们将讲座的前沿素材、研究案例通过iBooksAuthor软件编写了一本电子书,书内嵌入讲座的视频信息或重新录制的短小的微视频,发放给学生学习。并开设网络讨论平台,由学生自主提问。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以下优点:①随时取用材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比如利用编写电子书可以让学生随时取用课程资料进行学习、笔记和思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习者有机会进行探索研究,并自主选择学习资料,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3]。②教育形式多样化。比如电子书中能够插入讲座、视频、交互图片、文字和PPT等,方便学生学习,教学效果较好。视觉和听觉对信息的综合感知比单用视觉或听觉更有利于学习,也能让学习印象更深刻。生动的画面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能将学习者引入环境中[4]。电子书或微视频使得原本不够直观、生动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5]。③资源利用率高,互动性好。

三、网络学科主题社区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学科主题社区是指以某一学科为主题,由一定规模的学习群体组成的网上交流空间。通过讨论、沟通、互动等共同经验过程,分享和交流观念、知识、经验、信息和策略,创建集体的探究活动,扩展集体的知识和能力。如今,手机、平板电脑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普及,一些交流互动的网站已经集成了客户端,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登录后使用。通过开设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即时交流和高效互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培养其科研精神。在科学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利用“门口学习网”作为交流互动平台。在班级内下发用户名和密码,每年将收集获得的研究型学习开题报告上传至班内的讨论平台。在平台内,学生能够对其他同学的开题报告浏览后进行点评,教师也能够给出回复和建议。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高效互动。

四、结语

目前,各种基于移动终端技术的科学创新教育模式正在快速建立起来。这些新兴的教育方法推进了青少年对科学的认知,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也需要注意信息技术应当为教育服务,形式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的内容。辅导者对课程、对教学资源应当有较好的了解和设计,再选取合适的教育形式,使科技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各种实践研究不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科学教育的变革紧密结合,促进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冯碧薇 单位:上海市建平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晓光,聂永霞.大数据时代的移动终端技术演进.中兴通讯技术,2014(6)

[2]向舒.iPad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科教导刊,2015(5)

[3]卢强.教育心理学.北京出版社,2010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4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对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颖、有效解决方法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创造能力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创造才能。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的教学。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有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欲望,科学课堂就是他们体验科学、探索未知的主阵地。初中生已经对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能直接参与、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与其单纯地给学生讲授,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角色。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耐心的教导,这样的教学行为会给他们一种积极的正面引导。科学课要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兴奋快乐的气氛中展开。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转的状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讲解,多听听学生的想法,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辩论,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要让他们喜欢抢着说、争着说,对于学生新、奇的想法给予表扬,对不正确的想法要用事实证明为什么是不对的。这个验证的过程可以交给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羊角锤、剪刀、老虎钳、擀面棍四种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擀面棍是不是杠杆发生了争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能简单地判评,而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事实来解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羊角锤、剪刀、老虎钳这三种杠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出三个重要的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接着让认为擀面棍不是杠杆的学生来说明想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擀面棍没有支点,所以它不是杠杆。这时,争论的双方都平静下来,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也不再坚持。课堂上争辩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亲身体验,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消化、吸收,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在教学“斜面”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比较爱好的旅游出发,引出泉州东西塔如何建成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从生活中引入斜面,让学生积极参与谈论人们在生活中为何使用斜面。通过教师参与,学生自主进行三组不同的实验:斜面可以省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斜面省力情况与坡度的关系;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省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从实践中去体会并理解斜面为何会成为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机械,让学生在实验之后展开想象,联系实际来谈生活中所用到的斜面,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5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呢?

2.构筑民主平台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3.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我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往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内吹气。问学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b.观察到什么现象?c.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其中一个学生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提出“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问题。(2)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例如:他们认为往浓硫酸中加水与往水中加浓硫酸是一样的;在煤上洒水比不洒水放出的热量多等。因此可以从这里入手学习浓硫酸的稀释、反应热等。又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3)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和现代感,同时反作用于STS,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对待等;在讲电阻后,可介绍利用超导制成的磁悬浮列车等。(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走进“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取的,也即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导”,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它的程序结构如下:

教师

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三)、活化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发展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6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学重点,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当然,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是在正常的科学教学中必然获取的两方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它们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之全面发展。

二、要激发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知识、实践与创新,都要源于兴趣的产生,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才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有所创新。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枯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三、要积极创造环境,给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营造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自由地思索、想象、探究,从而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纸风车》一课时,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纸风车时,不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时间,而且要求他们动手、动脑,展开合理的想象,自己做纸风车。这样,学生的设计、创造积极性很高,他们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气氛活跃、效果颇佳。又如在《水的用途》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讲水的用途时,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水的作用,答案不局限于课本之内。这样,学生的回答涉及各个方面,使本节课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故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有关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学习教法、教改等业务知识等。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张方永单位: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学生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呢?

2.构筑民主平台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3.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我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往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内吹气。问学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b.观察到什么现象?c.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其中一个学生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提出“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问题。(2)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例如:他们认为往浓硫酸中加水与往水中加浓硫酸是一样的;在煤上洒水比不洒水放出的热量多等。因此可以从这里入手学习浓硫酸的稀释、反应热等。又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3)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和现代感,同时反作用于STS,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对待等;在讲电阻后,可介绍利用超导制成的磁悬浮列车等。(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走进“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取的,也即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导”,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它的程序结构如下:

教师

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三)、活化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发展

1.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作出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敏锐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直接的理解和判断,是认识的顿悟和灵感的迸发,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有效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为了研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可设计如下图的4个实验来演示,并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图1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2.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也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如在讲到“配制溶液”时,我就提出“将100克5%的NaOH变成10%的NaOH溶液,有哪些可行的实验方案?”对这样一道灵活性强且为开放性的试题,引起了学生多方面的思考。(1)加固体Na(2)加固体Na2O(3)蒸发水等。由此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a.需加多少克固体Na?b.需加多少克固体Na2O?c.需蒸发多少克水?使学生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不同的解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3.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如怎样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一题目。由于硫酸浓度不确定、鉴别方法不规定、实验用品不限制等,这为学生的自由讨论创造了条件。学生想出了利用小木条、铁丝或铝丝、锌片、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石灰石、无水CuSO4溶液、天平、密度计、玻璃棒与纸片等十多种方法。

(四)、留下思考的空间,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经过一阶段教师的“问题意识”的诱导后,就应逐步转向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如在复习《密度》内容时,对于密度的测量只讲测密度的基本原理,至于用什么方法、用到哪些器材以及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课外去研究。结果学生概括出了将近十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实践的结果

1.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情况如下表:

班级人数提问人数占全班百分比提高百分比

2001.92002.6

初二(3)班432.33%18.6%16.3%

初二(4)班454.44%24.44%20%

五、实践后的思考

1.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

2.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自然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

总之,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洁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教学月刊2002.4

2.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教学月刊2002.7.8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3.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科学创新教育范文篇10

一、情感策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