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56

课程改革总结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1

经过三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几件做法: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

1、强化通识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002年暑假以来,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把握新课程。

2、分组参与式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2002年-2005年,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如从《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等期刊上选印了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荣成教育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5、合理调整教研机制,强化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领导。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本镇实际,强化了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1)学区成立了小学教研领导小组,将各校校长及教导主任纳入领导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与此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带头搞教研、写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2)在布局得不到及时调整的前提下,学区打破学校限制,成立镇级教研组,由学区统一领导教研教改工作。

(3)强化激励考评机制,将教研教改工作直接与教师年终百分考核挂钩。我们规定,教师每上交一篇论文,交到中心完小,即奖0.2分;推荐参加联谊校评比,奖0.4分;参加市评选,奖0.8分;获奖,再视级别加倍奖分。参加优质课、课件评选,依此类推。镇教研组长也按学校教研组长的双倍计分。

(4)改变教研形式,今后,我们在学校教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区教研,这样可以使全镇的同年级同学科有时间集体教研、集体备课。镇教研组间周活动一次,为双周的周四,每次半天。

二、立足学区实际,以教研促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镇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经过统计,小学教师60%的是老教师,剩下的40%的中青年教师也大都是初中教师淘汰下来的。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着教研教改工作的开展。

针对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师资力量薄弱这一现状,几年来,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达标、教师资质认定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他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加人员回来要上交学习笔记,在镇教研组交流学习心得,将学习资料打印,向其他教师发放。与此同时,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

三年级教师全员参加市级培训,要求实验年级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积极参与联谊片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选。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教研室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变整本教案为活页教案,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区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教案与作业检查由学区统一组织人员按计划进行。

3、抓好课改工作,提高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首先,我们要求人人要上教研课,参加教改的教师要上展示汇报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在此基础上,学区与各学校合力抓好校级课堂教学评优课活动、选拔与推荐优秀教师参加联谊校、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类比赛,进一步培养我镇的骨干教师。其次,充分利用每周的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录像,组织各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聘请有关专家来校上课指导,把提高教师上课和评课水平落到实处,带动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最后,要求教师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学一得或教学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三、实现教师角色、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摘果实,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老师们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2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⒈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⒉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⒊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班班共有学生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⒈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⒉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⒊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⒋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⒈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⒉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⒊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⒋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年级组工作等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⒈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3

一、取得的一些经验

(一)精心准备,提前谋划,为新课改作铺垫。

为了让我们的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为进一步的学科培训(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培训)做好铺垫。*县教育教学中心结合继续教育培训,*年选取了《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课堂教学心理》等课程,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及其教育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改革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并能够在进入课改实验区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年还选取两个专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采用自修—反思的培训模式,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参与的培训学习,为*年秋季学期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又选取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等课程,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儿童保姆”、“小树的园丁”、“知识的批发商”,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建构的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经过观念转变、实践探索、结果反思等反复磨炼,才能够实现角色的转变。为此,我们积极选派教师参与省、州级的新教材培训班学习,*年7月选送教师到丽江参加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7月选送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到丽江参加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年8月在县里组织各中心校骨干教师、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解读培训;*年5月共选派30名小学教师前往昆明参与省级新教材培训。培训了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乐等学科;*年6月又选派初中各学科教师45名前往昆明参加省级新教材培训。*年7月在县级组织二级培训,选派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110多人参加各学科新教材培训及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年7月在县级组织初中教师二级培训,选派七年级科任教师100多人参加新教材培训及课程解读培训。*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各乡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三天的时间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学习的理念是:激发和培养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培训促进其职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让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所追求的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此类方法。通过培训充分调动教师现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为新课程的创设和实施贡献自己的智慧。

从根本上说,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案、计划,都要通过教师才能真正转变成教育教学行为。为让我们的教师尽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让他们订阅《新教材怎样教丛书》,能够协助教师解决以下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学习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丰富课程资源;实现交往互动。*年至*年中,我们对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为我们的教师能很快适应新教材,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使*县在*年秋季顺利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

(二)深入调研,为新课程顺利实施提供有效服务。

*年秋季学期开始,*县的一年级和七年级使用新教材,为了解广大教师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了解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帮助,我中心及时编制了《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分组深入到全县各乡校进行调研,采用听、谈、访、议的方式,共召开座谈会30多次,共走访了30多所小学,听了180多节课,走访了教师300多人,收回调查表共2000多份(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教育中心还选取县民族小学与永春乡拖枝完小作为试点校,选派教研员到两校听课,组织教研活动。*年结合继续教育培训,我中心选取了《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三门课程进行培训,一共培训小学教师1388人次。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和问题,通过培训,让我们的广大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评价与操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新课程的一些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把握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有困难和困惑,但还是基本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2005年又培训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法》,培训小学教师共1375人次。4年的继续教育培训教材都为我们广大小学教师提供有力的帮助,也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指明了方向。

(三)强化过程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请进来。2006年7月,根据滇沪合作协议,邀请上海宝山区8名专家到我县举办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培训班及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共计130人。2008年7月,上海市嘉定区学术带头人对我县进行智力援助,参加此次学术交流的有全县各校的管理者、骨干教师及教育教学中心教师共计50人。通过交流,大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送出去。2007年选送小学教师13人参加云南省科学学科教学竞赛,其中1人参赛,12人观摩,参赛教师李莉获二等奖;校长培训4人;中学语文、数学、外语教材培训55人;组织53名中小学教师前往昆明参加全国著名专家课改研究;三次组织8名督导员前往永胜县参加“PTT”参与式教师培训(其中四名是教研员);中考研讨42人;双语教师培训7人;远程教育班主任培训11人。2008年组织67名中小学教师前往昆明参加全国著名专家课改研究;参加省教育科研论文研讨培训12人;省级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人;特岗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培训23人;中考研讨85人。这几年我们共选派49名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对提高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下移教研工作重心,提高教研工作质量。2007年,我们将教研工作的重心向学校转移。结合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及教育局“普九”检查、学校常规管理检查等工作,多次下派教研员到全县各中学、中心完小和部分村小开展教学、教研师训工作调研、指导工作。协助学校组建教科室、拟定教科室工作职责、计划,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各学校进一步树立了“以研兴校,以研兴教”的意识。2008年,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说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校本教研蓬勃开展。永春乡、叶枝乡、白济汛乡开展了小学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康普乡开展了小学教师“说课”竞赛及小学生作文竞赛;塔城乡开展教师普通话演讲比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转化了教师的观念,强化了教学技能,有效提高了我县教师的综合素质。

3、研训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07年至2008年,我室举办了“PTT”项目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第一轮第一、二期及第二轮第一期,全县共选派150名教师参两期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学实践、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把“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和四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一个月后又组织了教研员到全县各乡镇走访跟踪培训的150名教师,通过听课、评课、面对面的交流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第二专题《谈新教材新功能》及第三专题《谈课程的教学观》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2600多人次;2007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小学班主任》、《新世纪教师素养》两个专题189人次;2008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法规与政策》培训1300人次。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心得与论文撰写,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了教学技能。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5个年头的新课程实施,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此次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次改革,通过实践也暴露了课程改革方案本身的一些不足。特别是面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在高半山区一师一校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和困惑。这套教材不是那么适应我们高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内容繁多,而且脱离孩子的生活,因此给我们广大贫困山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也需要时间,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做到,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想改革但又怕失败,也没有一套现成的经验,加之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扮演老兵新战士的角色,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常感力不从心,想放手又怕失败,想用现成的经验,也怕失败,让许多教师裹足不前,瞻前顾后,故而影响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各级行政部门应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协助各有关部门,制定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政策措施,为新课程改革创造和谐的环境,在政策保障,经费筹措、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教材运用与管理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加强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4

为搞好这次培训,××县于2009年7月15日3点在××县第一中学多媒体报告厅召开了“××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会”。县政府副调研员、关工委主任杨叶茂、教育局局长赵光耀、副局长周德旭、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李雯波以及××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编制办的相关人员等有关领导在会上作了动员和安排。成立了新课改领导小组、实施小组、专家工作组。制定了高中新课改实施方案。会上远程培训县级管理员王明纲老师对承担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的新思考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百年树人网络系统的操作作了讲解和示范。为搞好这次培训,学校购置了40个耳机和网络路由器,改善了上网学习环境。赵光泽老师投资6千多元卖了计算机,申请上了网,使自己随时上网学习。

这次培训学习效果显著,老师们积极在线交流,发表文章,展开讨论,还有很多作业都被评为优秀,其中语文优秀作业15,精华文章2;数学优秀作业4,精华文章1;英语优秀作业10精华文章1;历史优秀作业5精华文章5;地理优秀作业2;音乐优秀作业2。有的文章还上了学科简报,受到老师们的热评。老师们的观念得到更新,如雨后莲花般,洗去了旧观念的尘埃,在新课改的阳光下绽放,芬芳。

这次培训老师们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很多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让人感动。我们负责此次培训的穆副校长,母亲生病住院,但是他仍然坚守岗位,没有请一天假。有的老师孩子才几个月大,但是在此次培训中一刻也没掉队,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有的老教师,对电脑不熟悉,为了跟上学习进度,甚至把午饭都安排在了电脑室,带来几个馒头就是一顿,就这样把根扎在了电脑室。有的外地老师放弃回家看望父母的安排,积极参加学习。

学习后收获良多。老师们通过这次学习对于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改后怎么教心里也有底了。视频学习,在线答疑,论坛讨论这些对很多老师来说全新的教学形式很快就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它的优势和便利。老师们有交流,有讨论学习效率提高了,观念更新了。有老师电脑基础太差,操作不熟悉是电脑菜鸟,通过十几天的培训,电脑操作也熟悉了,现在变成大虾了,连电脑知识也一起培训了。

很多老师感叹,我们地处边疆,经济又落后,从教这么多年,很少有机会到校外培训。即使有这样的机会,能走出去的名额也非常有限。单纯的看看书又觉得视野终究打不开,十多年来都是在闭门造车。现在国家教育部以这样的形式来推进新课改,老师们无不叫好。有的老师觉得只是十天时间太短了,甚至把学习内容拷贝到硬盘上,要利用假期再好好钻研。老师们都说,这样的培训应该多开。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5

一、坚定信心,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有困难的,新课程难度更大。原创:首先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念,有了决心和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我乡中心学校一班人在校长陈恒艳的率领下,坚定信心,从提高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入手,使干部和教师懂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而课程改革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认识提高了,观念才有可能更新,教师观念的更新又是新课改的关键。一年来,我们通过派校长和教师外出培训,请教研室专家来我乡视导,主办新课程辅导讲座等形式,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二、积极参加种类培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

一年来,我乡克服了资金困难,想方设法筹措经费,保证外出培训、学习人员的费用开支。一年来,我乡参加市县级培训学习的人员达40多人次,购买优质课光盘10多盘,新课程书籍数十部,投入资金2万余元,实施新课程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教师全部参加了新课程培训。为我乡实施新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加强教研,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关键要看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看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观念,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举行了全乡的新课程示范课活动,组织乡内的课改先锋陈尚新、李方宝在全乡巡回讲示范课。要求教师根子注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学校制定和完善教、学、研、管四个方面的常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提倡在备课中,要备出设计理念,备出设计特色;在课堂上,把“请”字请进课堂,把掌声用在课堂,把激励、开放、民主、平等落实在师生活动中,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在作业的批改上,运用文明符号,激励性评语;对困难生的辅导上,提倡耐心加爱心;在考试中,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反对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原创: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大胆试验,大胆改革,总的要求是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追求新效果。今年全乡中小学教师通过人人讲公开课,个个参与听评课,可以看出教师观念在更新,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进,教学效果比较好。

存在问题

1、由于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年龄在的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仍然落后,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原创: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6

1、明确工作思路。应试教育的现实需要仍然是目前高中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的思路,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课程改革,一手抓高考升学,抓实核心课程,抓活选修课程。

2、提供课改保障。课程改革对学校的硬件条件、经费保障、师资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比以前更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生实验室条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抓住此次高中课改给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3、发挥区域优势。一是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彰显学校特色。吴家山中学的女子足球、学生科技发明、劳动技术教育,吴家山四中的艺术教育、体育、学生社团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学校做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选修课程的有利资源。二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比如东西湖职校、各工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条件可以成为学校选修课程的教师资源、学生实践研究的物质资源。

4.变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握课堂教学的“标高”和教材拓展的范围,选编好学生训练体题。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让教师在备课组的研讨环境里快速成长。加强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与专家对话,与先进学校交流。研究“走班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探索选修课的班级管理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模块考试”成绩的分析和跟踪,及时调整教师教育教学的策略。公务员之家: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反思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

陕西省商南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观念难更新。个别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少数教师学习培训不够,或者浅尝辄止,或者断章取义,他们在心理上与课程改革相背离,在行动上总以客观条件的不足来掩盖主观上的消极。

2课堂教学形式主义的现象较普遍,对交流、合作及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例如表扬过多,无效的小组学习,画蛇添足式的滥用多媒体等。

3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把握在认识和行动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及“双基”的差异,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突破是目前我们的困难和问题。

4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有的甚至差距较大,从而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5校本教研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多,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6有疑虑,放不开。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新课程评价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总是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实践中缩手缩脚,行动上等、靠、拖。

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出现困惑和问题是难免的,而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目前,我们要注意思考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基础教育清晰地勾勒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可以说,这是一幅理想的蓝图,但它和现实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实现这一理想蓝图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还远不具备,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目前是力所难及的。在这种情况下,立足现实,充分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顺应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在现有条件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吃透了课改精神,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求大求全,只求不断进步,只要持之以恒,肯定能达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因为条件是逐步改善的,条件的改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条件的改善也是永无止境的,如果我们坐等万事俱备,就会丧失改革的时机和发展的机遇。

2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改革不是否定一切,它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提倡新理念,实践新思想,但绝不矫枉过正,轻易丢弃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抹杀基础教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今天依然行之有效。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绝不是放松或弱化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强调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绝不因此否定传承、接受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合作,但绝不因此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差异,但绝不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共同要求;强调赞赏、鼓励,但同时也不否认批评规劝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总之,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用一种教学方法去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新旧教学理念的相互碰撞,新旧教学内容的相互更迭,新旧教学方法的彼此消长,关键在于把握好二者的“度”,扬长避短,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

3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很多教师最大的疑虑就是改革会不会影响质量。质量是改革的生命力,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质量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最终目标。不过这里所说的质量和我们教师所关注的质量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试想,整个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能上不去吗?单纯就教学而言,传统的中考、高考、质量检测中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即使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也不是孤立地分割开来的,而是融合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目标之中,并通过它们来共同实现的。通过三维目标的教学不仅能实现传统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获取新信息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中考、高考、质量检测的逐步改革,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的教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如果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我们抱着“任务观念”、“运动观念”,缺乏长远安排和整体意识,临时应对,等待观望,那么只会使改革走上歧路,那么质量下降也是必然的。

三、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本着“立足实际,稳步推进”的原则,为使课程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学习培训。虽然各乡镇、学校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组织领导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课程改革工作有了机制上的保障。但这些机构,职责是否落实,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效能,形成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合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反思,该调整的调整,该健全的健全,以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在学习培训方面,不能认为通过几次学习培训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培训时必须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强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陸,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体中小学教师要把新课程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要灵活多样,如通过教育网站观看优秀光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等。总之,在这方面,学校要有学习培训计划,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能力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

2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之中。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其关键是如何把新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或“形式丰富多彩,思想陈旧落后”。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我探究、求异创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同时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间可相互交流观摩、评课议课,也可以通过观看优秀课例从中受到启发。县教研室要努力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指引方向、发现典型、面上推广的作用。

3坚持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研究者,教学研究重在行动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研场所,科任教师条件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的纯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三个转移”,找准新的定位。“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教研氛围;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教研成果的根本标准。“三个转移”即:重心下移,教研人员要深入学校,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中心转移,学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培训上来;目标前移,教研要瞄准改革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找准定位,就是要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上。

要搞好校本教研,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既要“脑勤”,也要“手勤”,平时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

4总结经验,汇聚成果,校际互动,信息共享。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要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表彰暨“屈原杯”教师“五项全能”竞赛颁奖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交流总结近年来我县课改工作的成功经验,全面展示课改实验的优秀成果,表彰奖励课改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推进课改工作的新思路和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全县课改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首先,我代表县教育局向所有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与同志们一起研究探讨。

一、认真分析形势,增强搞好课改实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年秋季,全县小学1至3年级、初中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全部进入课改。一年多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课改实验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和有益的经验,为推进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组织领导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政府行为,一把手工程。为确保我县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局早在20*年课程改革实验筹备阶段,便成立了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各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教研室、仪器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县课改实验工作,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意见》,对全县课改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地安排部署。县教育局还成立课改实验专家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各乡镇和县直学校也都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完善了实验工作方案,为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组织保障。

2、思想认识统一。思想认识是先导,只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才有步调一致的集中行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课改的启动阶段,县教育局就明确提出了“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并通过召开会议、媒体宣传、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外出参观、校本培训等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增强了积极投身课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加课改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资源观,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常教常新。

3、管理制度健全。全县课程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县教育局对全县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地方课程开发、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等都下发了指导性文件。各学校都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教师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综合实践活动制度》、《教师考核评价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4、教师培训落实。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通识与学科渗透,集中与分散结合,讲座与校本同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精心组织课改培训工作。截至8月底,我县中小学教师分别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集中培训10134人次。其中参加省级培训146人次,市级培训336人次,县级培训2840人次。两年来用于课改培训的经费达146.3万元。各学校在积极搞好送培工作的同时,还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专家讲座、课堂教学大赛、开展教学反思、开展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5、调研视导深入。为落实全县教育创新,推进基础教育质量工程,县教育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在沙镇溪镇召开了“西部”教学研讨会,在郭家坝镇召开了全县课程改革现场会。去年10月和12月,县教育局分别组织对全县各中学的课改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视导和检查。并针对10月份检查中暴露的问题,及时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健康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县教研室把课程改革作为本室工作的重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视导活动。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检查视导工作,及时纠正了课程改革中的不良倾向,促进了工作的健康发展。

6、经费保障到位。县政府、县教育局每年都要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全县教师的培训工作。各乡镇政府也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经费投入。如沙镇溪镇政府一年来解决镇教师的培训经费达到10余万元。各学校克服学校经费困难,积极筹集经费,选送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不少学校重视设备设施的配备完善,尽力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用于课改的经费投入达到575万元,其中用于教师培训146.3万元,“四优”成果评选奖励19.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22.3万元,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设备设施配套建设387.1万元。

7、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县进入课改实战的教师有1300多人,进入课改的学生26000多人。各乡镇各学校课改推进有序,改革成效显著。全县教师中新的课程理念已经逐步树立,学校新的课程结构正在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改变,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一支课程改革骨干队伍正在形成,屈原文化地方教材开发已见雏形。

我们在总结课改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县课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提高。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至今还存在着患得患失思想,对课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甚至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全县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工作不平衡。尤其是在重点问题的突出和难点问题的突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是校本行动有待加强。各学校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开发、校本教研、校本管理,但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时效性不够强,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四是课改环境需要改善。家长、社会理解、支持、参与课程改革的氛围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教师的素质还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课改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加以解决。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进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向纵深发展

我县二次创业的蓝图已经描就,二次创业的战鼓已经敲响。作为二次创业重点工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圆满成功,将直接关系到二次创业的成败。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

课程改革不是一种改良,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要深刻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日本课程改革每五年要进行一次,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因为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变了,随之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都要变化,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教育的属性、教师专业技术与行为的转变又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英国教师的教育行为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用了二十年,而我们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就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是值得欣慰的,但是我们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认真思考如何巩固目前的课改成果,同时也要提高对课改艰巨性的认识,增强搞好课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课改,当好课改的急先锋。

2、进一步发挥各自职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教育局相关股室和教研室、仪器站等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履行好自己在课改中应担负起的职责,搞好组织、管理、协调、视导与服务,为课改的健康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予有效的指导,提供优质的服务。进一步强化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的职能,充分发挥课程改革专家组调研视导、专业引领、检查评估的作用。课改工作落实的主体在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课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必须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建立课程改革议事制度,定期研究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调查研究,领导和指导课程改革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各学校要及时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树立课程改革的典型,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表彰,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3、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又是课程改革的促进者。实施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工作,能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形成教师和学校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创新,从而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这也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发展。因此,各学校要把校本教研工作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原动力来抓,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来抓,作为学校管理创新、重建学校文化、建设学习型学校的基础工作来抓,校长要确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通过一年的实践,各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学习反思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在抓制度落实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团队合作、区域合作,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首先是促进教师之间合作。加强合作研究,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建立合作文化,是新课程的需要、是培养教师队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全县要进一步完善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县教研室、教研协作区、乡(镇)教研站和学校四级教研网络。乡镇要建立以各初中为轴心的辐射片、带动各小学的教研网络。学校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建设,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师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新课程的实施团队。通过联片的区域合作,解决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学科教研组教师的合作,解决过去教师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年级教研组的建设与合作,以期解决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在加强团队合作教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水平,我们要针对本校课改中的实际问题,大兴教研之风,树立“教研兴校”“务实教研”的意识,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学校要有计划地实施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发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校本教研中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请进专业人员、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等采取专题报告、理论辅导、现场指导、专业咨询、经验介绍等方式,指导、引领学校的课改工作。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市、县及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建立校际之间的联合协作研究。校本教研的关键是立足校本,注重结合自身实际,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不能一提到教研,就误认为只有省、市、县各级课题研究,而且级别越高越好。今后评价学校教研工作的好坏,应重点看学校通过校本教研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多大幅度的教学效率,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率有多大。

其三,通过校本教研,培养课程改革的骨干队伍。学校要把建立新课程实施的骨干队伍,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要在校本教研、区域性教研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要在每年一次的学校评优活动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要在总结交流经验、树立典型中培养和提高骨干教师,从而建立校级、县级、市级三级新课程实施的骨干教师队伍网络,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4、进一步加强校本资源开发,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深化新课程改革,要进一步抓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提高教师的开发与运用能力,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各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内及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积淀都不一样,各学校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各具特点,这些都是我们的校本资源,立足自已学校的实际,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立足校本实际,合理开发校本资源。一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兴趣、经验、信息、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差异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很好的动态生成性。因此,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即时地捕捉、归纳和总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生长点。江苏洋思中学根据学生实际,开发了以“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发挥自身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师生关系的课程资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倾听对话、交往互动、合作交流。四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各种场所和设施等物质的课程资源和各种人文课程资源,结合学科实际,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五是积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校外的人文景观、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区等课程资源,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把校外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校内外课程资源网络,保障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5、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我们要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握“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全面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是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削弱,而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要求的提高。过去我们在培养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各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我们这次举行的“走进新课程‘屈原杯’‘五项全能’竞赛活动”就是对教师基本功的一次展示,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各学校要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这次技能比赛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练就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工作。

二是要抓住关键环节。首先要抓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指导学习方法、运用教学技术、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同时要积极开展集体教学设计研究,专题教学设计研究,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水平。其次要抓课堂实施过程,加强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研究和指导。要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的经验,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抓手,研究探索适应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增添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第三要抓课后反思,通过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要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教研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新的课程理念和课堂标准运用到上课、听课、评课的教学实践之中。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坚持突出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价值,充分发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功能,充分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进行教学评价要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探索建立教学开放周(日)的活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评价。这样,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交流、对话与协商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从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调控、推动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建立新的评价与考试机制

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都对学生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考试与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一改变三突破”,即: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实现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的突破,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关于学生学业评价,县教育局已经下发了文件,各学校要根据文件要求,认真做好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并在实践中逐步适应和完善这种评价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内容,也是本次改革的一大突破。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将作为衡量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希望各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坚持诚信原则,精心组织实施,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宜昌城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改革的具体办法,使学业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真正成为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

7、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9

一、正确面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是“三不够”和“三不到位”。

部分学校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对课改工作重视都很不够。校长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不重视,教师就难以引起重视。今年暑假各校校长都到北京进行了学习和研修,听了很多有名的校长介绍教育理论和管理经验。各校应该择其要点组织学习,结合本校实际,运用于教学实践。要坚信:只有“重视够”,才能“回报多”。

对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不够

部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的指导,我们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存在工作做得多、总结提炼少的现象。各校要加大对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力度,切实找准本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深入研究,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教学过程落实不够

教学教研是学校工作的两大重头戏,其过程管理必须落实。过程管理不落实,质量就难以上去。今年我市初三中考成绩不太理想,这是否与我们过于注重宏观调控,而忽视过程管理的落实有关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管理不到位

部分学校领导管理不到位,只重传达,不重具体操作。部分校长完全放手由分管领导去抓,自己却不闻不问,不作具体督促和指导。只求常态,不思变化;只求一般,不思创新;只求稳妥,不思进取;只定规章,不思实抓。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工作平平无起色,学校落后无羞色。

参与不到位

部分学校领导参与学校具体工作不到位。据调查了解:部分学校校长还存不上课的现象,个别学校甚至六七个领导都很少上课。试想,老师会做何感想?作为学校领导又是怎样参与课改的?个别学校除了分管教学教研的领导深入课堂调研指导外,校长和其他领导很少深入课堂,仿佛成了与课程改革无关的旁观者,试问,不深入一线调查了解、督促指导能见成效吗?

保障不到位

部分学校还存在经费保障不到位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很好发挥专项基金的作用,教师即使在教学教研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却得不到学校的认可。精神鼓励应该提倡,物质奖励也应适当体现;由于经费保障不到位,学校很少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教师教育观念难以转变,教师素质难以提高。

二、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加强对课改工作的管理

加强课改工作管理,校长应着重抓好两点:(1)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各校尤其要努力探索“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方案”,进一步完善诸如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评优晋级制度、评职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各校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力求科学合理、及时地按程序(经教师大会讨论、教代会研究、行政会统筹决定)加以修订、完善。(2)进一步完善考试办法、严格考试组织管理。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淡化考试,但并不排斥考试。市教研室和各学校都要来思考怎样完善考试办法。初步设想: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年组织一次“统一组织、统一监考、统一阅卷”的市级三统一考试。组织考试时,严格实行“主考负责、一场多校、一室两校”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评价、督促功能,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2、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1)我市荣获省教厅颁发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是上级主管部门对我市课改工作的肯定。各校要以此为契机,抓实抓牢学校工作,力争抓出成效,办出特色。(2)学校领导必须兼课,必须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同时,市教育局的同志也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教育局领导每年听课不少于10节、各股室成员每年不少于20节。只有领导带头,教师才能积极地全员参与。

3、突出重点,引领示范

(1)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基地校”“课改先进集体”的示范辐射功能

前不久,我市有四所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校本教研基地校”;今天,又有8所学校被授予为“市首批校本教研基地校”、10所学校为“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希望被表彰的学校再接再厉,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功能,带动、促进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在今后的工作里,我市将每两年评选一次“校本教研基地校”“先进集体”,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公务员之家:

(2)充分发挥“课改先进个人”“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全市课改先进个人、名师骨干教师是我市课改的先行者,是教学教研的佼佼者,是其他教师们的仰慕者。他们不但业务素质过硬,而且还有一颗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崇高心灵,他们是我市教坛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市教育局、各学校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可采用上示范课、办专题讲座、结对引领等方式,挖掘潜能,最大限度地带动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3)充分发挥“教学竞赛”“论文评选”的促进作用

教学竞赛打造出了教坛精英,论文评选促进了研究型教师的形成。在历年的教学竞赛、教学展评、巡回讲学献课活动中,涌现出的新面孔太少,新老更新太慢。有的教师成了学校唯一指望的专业人才,次次活动都有他。学校要多给年轻教师锻炼的机会,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同时,各校要以论文评选为依托,引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4)总结经验注重推广

总结才能提高,才能出经验。不断总结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哪怕仅仅一次活动,或者学校阶段性工作,我们都应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改进、提炼、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成果的先进性、可借鉴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加大投入保障到位

在课改工作上,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上,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学校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保障要到位。实行义务教育收费保障机制以来,该用于教师的专项经费要尽量专用,不能在这方面打折扣。

如果是学校建设和电教网络设施方面有困难就与计财股和教仪站多衔接、多联系。总之,学校应尽力向教学过程管理、教研活动、师资培训方面倾斜,确保我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严格考核加大奖惩。

课程改革总结范文篇10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