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10 02:52:00

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了《钱学森》一文,大家对钱学森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他给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是什么呢?

(二)读文悟情。

1、过渡:是呀,课文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把这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用深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文)

2、教师引导:**年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横行霸道,肆意践踏我中华儿女的尊严,钱学森刻苦学习,远赴美国留学,他十分想念祖国。看第二节,让我们来听听他在美国怎么说的?

(出示他在美国讲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指名读。)

3、教师引导:**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中秋节,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再一次说出了心里话,说了什么?

(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指名读)

4、想一想钱学森是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段话的?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两段话。

过渡:“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去!”说得多好!老师这儿有一份钱学森在美国的大事记,大家看:

**年:师从著名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其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

助手。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

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年:已经成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他说:我们日益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

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

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年9月17日钱学森乘克里夫兰号船回国。

6、引导质疑,练习写话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五年的空

白,他在美国干了什么?指名读第五节。

(2)补充材料。

(**年5月钱学森做好了一切回国的准备,然而意外又发生了——)

(3)就在钱学森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他心中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替他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指名交流。

7、请同学们把文中的两段话和自己写的一段话连起来再读一读。

回国之路漫长而又艰难,钱学森既要面对国外丰厚的物质诱惑,又要承受新中国贫穷生活的煎熬,甚至还要面对一些恶势力的百般阻挠,(结合板书:物质诱惑、祖国贫穷、百般阻挠)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回国的决心,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结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三)拓展内化。

1、小结:“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去!”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那一天。

2、在海上漂泊了15天,克里夫兰号船终于靠岸了,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到祖国以后,钱学森是如何学以致用的呢?指名读最后一小节。

3、补充“中国导弹之父”的详细资料,读后谈感受。

板书:

物质诱惑

钱学森祖国贫穷“”“中国导弹之父”

百般阻挠

20*年4月14日

教案评点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14日下午

地点:观摩教室(1)主持人:韩玉宇(小学教务主任)

主持人:

今天,我们集中在这里,就周美华老师设计的五年级语文《钱学森》一课的教案进行研讨,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与拓展”。先请周美华老师发言,讲解教案的设计意图。

周美华:

围绕本次专题研讨的重点,我初步设计了《钱学森》一课的教学思路,请大家多提意见。课文中钱学森说了两段话:(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的事。”(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我主要围绕这两段话设计教学,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读,谈感受,并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环节是通过补充一段拓展材料,填补课文空白,感受钱学森在**年至**年回国的5年时间里所处的环境,让学生仿照写法,写一写,当钱学森走出监狱大门会想些什么?第三环节是重点理解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第四环节是再次补充拓展材料,理解课文结尾所说,为什么称钱学森是“导弹之父”。

困惑之处:1、如何处理两段话,如何细化。

2、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3、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如何激发学生的爱

国激情。

主持人:现在我们围绕周老师讲的困惑之处,请各位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史亚玲:我觉得在出示这两段话后让学生说感受有困难,我的设想是要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来谈一谈钱学森在回国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如何抵制物质诱惑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的?因为只有理解他为了回国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他的夙愿。

周建芬:是否在“一切”上拓展,钱学森回国前到底做了些什么,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体现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不动摇。但是感到困惑的是这样是否游离于课文。

王芳:我觉得板书设计经不起推敲,有点摸不着头脑。

何江燕:板书是否改进一下,在“物质诱惑”加上抵挡,在“祖国贫穷”前加上不嫌,在“百般阻挠”前加上冲破。

陆一平:确实,板书要更明确一些。

何江燕:教者在第一篇拓展阅读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钱学森出监狱后会说些什么呢?我觉得是否可以在**年在他踏上祖国土地那一刻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他会说些什么。

陈梅秀:教师设计的小结语要推敲,是否可以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句描述当时国内和国外条件的差距,说明钱学森回国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这样更加突出他的爱国之心。

周红娟:在处理国内和国外条件的差距这个环节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钱学森国外条件是怎样优厚?(生活、工作)国内条件是怎样落后?在此基础上再由老师定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为学习钱学森回国奠定思想基础。另外,我也觉得小练笔应该放在他历尽磨难后回国的那一刻。5年的空白可以用大事记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包括钱学森写信给,陈家庚如何提供帮助等。

杨秋霞:拓展阅读(2)太资料化。学生读得太辛苦、枯燥,是否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让学生印象深刻。

韩玉宇:钱学森爱国热情可以从三方面体会,现在大体的框架已经明晰,但是如何进行细化还值得研究,是否就采取读、谈的形式?到底进行哪些语言训练,让抓手更加明晰?

何江燕:我觉得第一块抓住第二小节中“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这句话发挥学生的想象,第二块抓住第四小节中“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这一句让学生想象,通过对比阅读来深入领会。

陈梅秀:其实还有一个对比,即中秋之夜,钱学森身在异乡,思念着亲人,但他更思念着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周艳霞:拓展阅读(2)太深太难,变得通俗些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老师抓重点进行阅读内化,思路是正确的。运用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方法进行内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内化上是否可以采用体验、朗读、表演、想象等方法进行,教案上要有体现。我觉得在复习导入的环节是否先让学生读文后再谈感受。两段话的出示也有点突兀,要在怎样的时机出示?我认为要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出示,这样更自然。是否可通读全文,先让学生谈谈哪些地方让你感触最深?出示两段话后谈感受也要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那么直截了当,特别是高级将领说的话可以补充一段资料,要更深刻地体会到钱学森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何江燕:我认为两段话分别是在怎样情况下说的?答案具有综合性。

周艳霞:教案设计可行,但需要教者的调控。两句话也是一个抓手,要进入细节的品位过程,要辐射到全篇。

陆一平:针对研讨主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与拓展”,首先要明确这堂课内化什么?哪几个点内化?拓展什么?哪几点拓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的内化一定要有具体的抓点。(1)要有鲜明的点来支撑。从教案上看比较模糊。文中的两段话不能孤立地看。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国?要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2)拓展阅读为了什么?主要为了内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拓展阅读内容比较单簿,建议把资料综合一下,跟内化的点匹配起来。课文结尾说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课文为什么只用一句话来说?教者要把它作为拓展的重点是否合适?我觉得课文的重点是体会钱学森拳拳的爱国之心,如果把“导弹之父”作为重点来拓展,不就淡化了文章的重点吗?因此,拓展的内容要和内化的点相匹配起来。

陆一平:在阅读的时候,作为文本的东西是需要,但爱国之情光靠文本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多种媒体,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氛围。

周艳霞:抓手太理性化,可能不太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两段话如何很自然的出示值得研究。

陈梅秀:为两句话而单独突出来需要考虑。

周艳霞:两句话抓得对,应该用什么形式来抓?是不是应该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思路。

韩玉宇:老师的语言能把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理出思路来以后,还要考虑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周艳霞:思路合理,是否合情?

:大家讨论热烈。我们围绕怎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谈得较多。语言的内化,内化什么?仅仅就是内化情感吗?首先要内化语言的表达形式、内在逻辑,抓住语言的贯通点;其次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内化情感、价值取向。如何把两者结合得很紧密,一定要细化。譬如,这两段话怎样出示?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出示。出示后如何内化?要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内在联系,采取多种方法内化成学生的情感。关于第三次扩充的地方,即钱学森在监狱里时刻想念祖国,表达指向是他对于美国对他百般阻挠所采取的态度。情感的激发最终还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至于拓展阅读(2),这个没有必要。拓展也要适度,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