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与保险

时间:2022-08-25 08:15:00

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与保险

编者按: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公务员的基本工资与应得的福利保险,对大家有很大实用价值,希望能耐着性子看完。

工资制度

建国以来,我国工资制度经历过三次重大改革。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的是供给制和工资制两种制度。来自各个解放区的干部原来实行供给制的继续实行供给制;新参加工作的干部和原来实行工资制的干部实行工资制,而且工资形式多样。国家从1951年着手建立工资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到1956年正式形成统一规范的工资制度,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干部,实行统一规定的地区工资标准和生活费补贴制度。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企业干部实行不同产业工资标准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国家机关干部工资共设30级,根据德才和资历,将担任各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分别归入不同的级别,定什么级拿什么工资。这种工资制度经过多次调整,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原来的工资制度难以适应,1985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这次改革将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职务等级工资制改为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即工资由职务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四部分组成。国有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其经济效益挂钩、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脱钩。这次改革对于促进政企分开,理顺工资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带有管理高度集中、政府与事业单位不分等计划经济的特征,平均主义严重、工资不能正常增长等问题仍没得到解决,1993年再次对工资制度进行了大的改革。

1993年的改革总结和吸收1956年和1985年两次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了新的工资制度和运行机制:第一,重新构造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确定国家机关实行以职务和级别为主的职级工资制,同时,建立了新的津贴制度。第二,建立了正常的增资机制。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将从以往不定期调资的办法,进入有计划、有秩序正常增长的轨道。第三,确定了制定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原则,并开始建立工资平衡比较制度。第四,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赋予地方一定的工资分配自主权。第五,把一部分福利性补贴逐步纳入工资,调整了工资收入结构,使公务员收入工资化、货币化,增加了透明度。工资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工资形式

国家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度。所谓职级工资制,就是按照公务员的职务、职级、年功和实际贡献确定工资标准。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职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是职级工资制构成的主体,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

职务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和工作难易。每一职务对应若干工资档次,职务层次高的,对应的工资档次少一些;职务层次低的,对应的工资档次多一些,以利于初、中级公务员晋升工资的需要。目前,职务工资标准的档次分别设计为3~8档。今后,根据需要,职务工资标准的档次还可以适当延伸。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确定相应的职务工资,并根据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的长短确定相应的工资档次。

级别工资体现公务员的能力和资历。公务员共15级。级别和职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职务越高,对应的级别越少;职务越低,对应的级别越多。上下职务对应的级别有所交叉。一个级别对应一个工资档次。公务员按照工作年限的长短在所任职务对应的级别范围内确定级别工资。

设置级别工资,主要是基于三个考虑:一是全国机关中科级职务以下的人员占92%以上,由于机关领导职数有限,尤其是在基层,受机构规格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人员难以晋升职务。设置级别工资后,可以使机关工作人员不提升职务也能通过晋升级别提高工资待遇,避免大家都去争职务,有利于解决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带来的滥提职务和机构随意升格等弊端。二是考虑到同一职务层次的公务员的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承担的责任和能力等各不相同,设置级别工资可以反映同一职务层次的公务员的上述差别,有利于克服工资“平台”问题,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三是考虑到同军队的军衔制、公安部门的警衔制衔接起来,以便于干部的交流和管理。

基础工资的职能主要是保障公务员本人基本生活的需要。基础工资标准是按大体维持公务员本人基本生活费用确定的,并与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紧密相联,在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时,国家将适当调整基础工资的标准。公务员不论职务高低,其基础工资数额都相同。

工龄工资体现公务员的积累贡献。建立工龄工资,有利于协调公务员的职务、贡献与资历三者之间的关系。工龄工资按公务员的工作年限计发,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工龄工资相应增加,一直到离退休的当年为止。工龄工资标准,也将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上述工资制度是全国统一的。中央国家机关、各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各职务层次的工作人员均执行这一制度。

2.津贴制度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差异较大。从自然条件看,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科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土地肥沃;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沙漠戈壁,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东西南北气温差别很大,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大兴安岭地区冬季气温可降至-30度以下,南海诸岛冬季仍可达22度至25度。从经济发展情况看,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改革较快,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慢。1993年gnp增长率最高的为25.7%,而最低的黑龙江为5.8%,两者相差19.9个百分点。上海与贵州人均gnp之比,1990年为7.3倍,1993年为9.4倍,1994年达9.9倍。不仅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经济差距,同一省区内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1992年广东省最富的珠海市与最穷的和平县人均gnp之比为34.3倍。显然,工作在不同地区的公务员,其劳动艰辛程度差别较大,生活费支出也不一样,工资分配必须体现这一特点。

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时,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工资区类别制度,以体现不同地区间工资差异。当时主要是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费用水平、交通以及工资状况,并适当照顾重点发展地区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对少数物价和生活费用特别高、交通十分不便的地区,除执行11类地区工资标准外,另按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加发生活费补贴。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巩固国防和各民族的团结,都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工资区类别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工资往往是能上不能下,职工从工资类别高的地区调到工资类别低的地区,工资很难降下来,造成工资管理方面的混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普遍实行了“工效挂钩”,继续实行工资区类别制度,不能使先富起来的地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及时跟进企业工资的变化。1993年工资改革时,采取办法是,基本工资制度全国统一,即都执行职级工资制度,地区差别、岗位差别,通过建立津贴来体现。

津贴是工资的一种补充形式。现行津贴包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地区津贴;另一类是岗位津贴。

地区津贴又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两种。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海拔高度、气候以及当地物价等因素确定。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体现了不同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地区附加津贴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同时考虑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与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差距确定。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由中央财政支出,地区附加津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则和政策,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运用地方财力支出。

地区津贴制度与工资区类别制度不同,它独立于工资标准之外,单独体现地区间的差异,并且通过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的差异分离开来进行体现,这样做,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统一性,有利于体现和实施平衡比较的原则。同时,公务员在哪个地区工作就享受哪个地区的地区津贴,因工作调动或干部交流离开所在地区后就不再享受该地区的地区津贴,这样,便于人员交流,方法也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岗位津贴是国家对特殊工作岗位上的公务员给予的额外劳动报酬。公务员的岗位津贴根据岗位性质和工作条件确定。考虑到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公务员其工作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对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的公务员,仍实行岗位津贴。公务员在该岗位工作时,领取相应的岗位津贴,调离该岗位后,该岗位津贴即行取消。目前,实行的岗位津贴主要有:公安干警值勤岗位津贴,海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基层审计人员外勤工作津贴,监察、纪检部门办案人员外出办案补贴,人民法院干警岗位津贴,人民检察院干警岗位津贴,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需要新建或提高岗位津贴标准的,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3.奖金制度

奖金是对劳动者超过定额劳动或做出显著成绩的物质鼓励,是根据按劳分配原则采取的作为工资补充的劳动报酬形式。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时,曾将奖金作为工资构成的一部分,或平均发放,或按职务分档发放。新工资制度对奖金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奖金不再作为工资构成部分,也不再是每月按人头或按职务平均发放,而是同年度考核和工作实绩结合起来,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成绩为称职以上的公务员,年终发放一次性奖金。国家按公务员当年12月标准工资总额给各机关拨付奖金。

4.晋级增资途径

公务员正常晋级增资的途径有四个:

(1)晋升职务工资。公务员职务晋升后,按新任职务工资标准执行。原职务工资低于新任职务工资标准最低档的,进入新任职务工资标准的最低档;原任职务工资高于新任职务工资标准最低档的,就近就高套入新任职务工资标准。公务员晋升职务增加职务工资时,其增资额超过新任职务工资标准半个档差以上的,考核年限从职务变动的当年起重新计算;不足半个档差(含半个档差)的,考核年限与职务变动前的考核年限累加计算。公务员在现任职务的任期内,连续两年考核成绩为称职及以上的,可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并从下一考核年度的第一个月起兑现工资;考核不称职的,不得晋升职务工资档次。

(2)晋升级别工资。公务员在原级别任职期间连续5年考核称职或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在本职务对应的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副部长及以上公务员,任职超过5年的,可以晋升一个级别。公务员的级别已达到本职务最高级别后,不再晋升级别。因年度考核晋升级别的公务员,均从下一考核年度的第一个月起兑现工资。

(3)增加工龄工资。公务员随工作年限的增长,相应增加工龄工资,一直到退休当年为止。工龄工资从参加工作当年计发。

(4)调整工资标准。在正常晋升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的情况下,国家定期调整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根据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的增长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工资标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增长,定期调整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标准。工资标准的调整,由国家统一安排,各地区和部门不得自行调整工资标准。

建立正常的晋级增资机制后,如遇特殊情况,国家财政十分困难时,可以决定暂时冻结工资。

5.工资水平

所谓工资水平,可以理解为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按不同的范围,可将工资水平划分为全国、地方、行业、企业的工资水平;按工作特点和职业类别,可划分为各种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按劳动者本身的条件,可划分为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或不同性别人员的工资水平。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合理确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对公务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对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与国有企业相当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体持平。为此,我们建立了平衡比较制度。所谓平衡比较制度,就是国家定期对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并以企业工资水平作为参照系,来调整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使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与在企业工作的职务、学历、资历等相当的人员工资水平大体持平。这样,既体现了工资分配中的公平合理原则,使公务员与企业职工之间大体保持同工同酬,同时又通过间接引进市场机制,使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增加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保持一个恰当的关系。

我国公务员最高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倍数,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时为21∶1,由于多种原因,现行工资制度为6.1∶1。现行国家机关最高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倍数显然偏小。从国外的情况看,最高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倍数大多在10倍以上。如1986年,日本相当于副部长的公务员的最高工资标准为月薪10490日元,办事员最低工资标准为927日元,前者为后者的11.4倍。1989年,泰国副部长的最高工资标准为月薪26000铢,办事员最低工资标准为月薪2100铢,前者为后者的12.4倍。

上述工资制度也适应于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政党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关的工作人员。

国办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不实行上述工资制度。这些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分别实行5种不同的工资制度,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其工资管理及增资方式也不同于政府机关。

现行保险制度

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当公务员因生育、年老、疾病、伤残和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国家应给予一定物质帮助,使其本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公务员保险制度,很多国家把公务员保险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详细规定。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国家工作人员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保障制度,使国家工作人员在生育、退休、疾病、伤残和死亡时,得到可靠的保障。现行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退休公务员的养老制度。公务员离休、退休后,政府按月向其发放离、退休费,直至其去世。机关离休人员,按离休前本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之和计发离休费;退休人员,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按百分之百、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按适当比例打折后计发退休费。其中,工作满35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88%计发;工作满30年不满35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82%计发,工作满20年不满30年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两项之和按75%计发。

(2)工伤保险制度。公务员因公负伤,其治疗所需要的挂号费、诊断费、药费、住院费及致残后安装规定的辅助器具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住院期间的伙食费,由所在单位报销2/3,个人负担1/3,单位还可视情况给予补助。治疗期间工资照发。对负伤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根据评定的伤残等级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处理。对严重伤残、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的,不受年龄、工龄限制办理退休手续,退休费根据生活情况处理,在现行最高退休费计发比例基础上分别提高10%或5%;对部分伤残影响工作能力的,可安排调整适当工作,并对由此降低的收入部分予以适当补偿;对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需要他人扶助的,发给标准不同的护理费。

(3)失业保险制度。公务员失业保障制度还正在研究试点之中。目前只对被辞退公务员做出规定。公务员被辞退后,被辞退前工作满一年以上的,自被辞退的次月起,由有关机构按月发放辞退费。其中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发放期为3个月;满2年的为4个月;2年以上的,每增加1年增发1个月,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辞退费发放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低于公务员办事员最低工资、高于社会救济”的原则确定。

(4)医疗保险制度。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还正在进行改革。统一规范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未推行。改革前的制度是,公务员因病到本单位医疗机构或指定医疗机构就医时,除挂号费、营养滋补药品费、住院伙食费、就医路费自理外,看病所用的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和非自费药品费,均由国家负担。经批准到外地就医的病人往返车船费,可参照旅差费规定,由所在单位支付。病假期间待遇是:病假在2个月以内的,发给原工资;病假超过2个月至6个月的,从第3个月起,按以下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工作年限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90%,工作年限满10年的,工资照发;病假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开始按以下标准发给病假期间工资:工作不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70%,工作满10年的,发给本人工资的80%。

现行福利制度

公务员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公务员所在单位为满足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制度。主要包括工时制度、探亲制度、年休假制度、产假制度、福利费制度、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和交通费补贴等制度。

(1)工时制度。公务员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法定节假日10天,分别是:

新年:放假一日一月一日

春节:放假三日夏历正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

劳动节:放假三日五月一日、二日、三日

国庆纪念日:放假三日十月一日、二日、三日

(2)探亲制度。公务员工作满一年以上的,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与父母都不住在一起的,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未婚者原则上可每年给予假一次,假期为20天,已婚者每四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上述假期不包括路途时间。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本人标准工资发给工资。探望配偶和未婚者探望父母的,其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者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处理,超出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3)年休假制度。公务员根据工作任务、岗位、资历等不同情况,每年可安排不超过两周的休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职工休假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门制定。目前,中央国家机关参照执行北京的有关规定,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休假7天;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休假10天;工作年限满20年以上的休假14天。

(4)产假制度。女性公务员产假为90天,其中包括产前休假15天。难产者增加15天,多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15天。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根据医生意见给假15~30天,怀孕超过4个月以上流产的,可给予42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怀孕和分娩期间在本单位医疗机构或单位指定的医疗机构所用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产前检查时间算工作时间。

(5)福利费、取暖补贴和交通补贴等制度。为解决公务员及其家庭生活困难,国家机关按工资总额的2.5%提取福利费,用于对困难者的补助或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建设。对于淮河以北地区冬季取暖,国家给予一定补贴。对乘坐公共交通车上下班的公务员,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

保险福利制度的改革

现行保险与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国家统一规定各项保险的标准,各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负责本单位工作人员各项保险福利的管理,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立项实报实销。存在主要问题是:

(1)没有建立基金积累制度,退休费用由国家统包,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现收现付,没有形成积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财政负担将越来越重。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退休人员将相当于在职的40%,若按过去现收现付的办法,养老费用相当于工资总额的50%。

(2)保险制度不健全,失业保险尚未建立起来。

(3)管理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医疗等经费增长过快,浪费现象严重。

(4)福利在职工全部劳动报酬中所占比重过大。相当一部分劳动报酬如住房、教育、文化设施等,是以非商品的形式无偿提供给职工,不进入工资,形成一种“低工资、多补贴、泛福利”的模式。

(5)社会化程度低,各单位自己负责工作人员生、老、病、伤、残以及福利等工作;“机关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本来应该由社会承担的福利,如托儿所、幼儿园、理发室、浴室、车队等,都由国家机关承担,既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不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简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福利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

改革公务员的保险与福利制度,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的方向是:

——改变离退休费由国家统包、现收现付的状况,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符合机关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养老保险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由国家和个人共同缴纳,记入个人账户。同时,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退休金给付层次单一,计发办法不合理的状况,制定适合机关特点的养老保险金给付办法,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金给付制度。此外,要建立起科学的养老金调节机制,使公务员的养老保险金随着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的增长和在职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增加,以保障公务员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由单位按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合理确定失业保险待遇,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生产自救等活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完善工伤制度。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制定工伤认定和处理办法,科学合理地划分伤残等级与类别,确定伤残待遇,形成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工伤保险制度。

——改变医疗费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实行国家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医疗保险费用开支一般以大病保险为主,这样有利于强化个人费用意识,保障危重病人的基本医疗。

——按照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分开的原则,进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政府部门主要管政策、制度和标准。建立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基金的收支、运营和保险对象的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程度。

——改革福利制度,将一部分福利性的补贴纳入工资,尽可能实现公务员收入的“工资化”、“货币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革机关办社会的现象,提高福利工作“社会化”、“商品化”程度。

目前,保险与福利制度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很多地方已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改革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陆续出台改革方案和措施。目前,山东、河南、福建、江苏、上海、广东、海南等15个省、直辖市政府已经颁发了养老保险改革方案,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0个地市、1200多个县开展了试点。国家正在总结各地经验,制定全国保险与福利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