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0:04:52

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范文篇1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审稿专家审稿

审稿是保证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方式普遍采用“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由于科技期刊稿件内容的专业性及其所涉及学科领域的复杂性,以及稿件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稿件的审查是由编辑(包括责任编辑或专业栏目编辑、主编)与编辑部以外的专家共同进行的,而编辑在审稿中起主导作用。但目前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环节上对此问题仍存在模糊认识和不适当的做法:编辑审稿只是对稿件作形式或规范审查,稿件的取舍过分甚至完全依赖专家审稿意见,在行使审稿职责时不能正确、合理地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从理念上未能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和同行专家所处的不同角色和相应的职业优势,明确各自应担负的职责以及稿件审查的总体性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编辑审稿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主导作用。

一、编辑应发挥审稿的主导作用

同行专家由于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对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较为熟悉,对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等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其学术质量作出较准确的评价和判断,并发现文稿中的专业细节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从而为编辑决定稿件采用与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同行专家审稿也可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稿件的评议过于简略空泛;因囿于门户之见,对不同流派学术观点稿件的评审失之偏颇,对处于萌芽状态尚不完全成熟的学术见解采取冷漠、怀疑、求全责备甚至排斥压制的态度: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学术观点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些审稿人对一些交*学科、新兴学科不甚了解,审稿盲目性大,甚至出现错误的审稿意见;个别审稿人甚至对有独创性的文章予以否定,尔后自己主攻该方向,行为道德失范;审稿人对刊物具体情况和审稿要求了解不够,致使审稿的学术尺度把握不准,等等。正如阎西林在《论“外审”的角色定位》一文中指出的,理想的、完美的“外审”专家实际上并不存在,编辑不能苛求同行专家都能准确地判断出稿件的学术价值。事实上,编辑部聘请的同行专家只是履行“同行评议”的职能,他们对作者稿件学术价值的评议是其对稿件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意见对编辑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外审”专家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同行读者”。而严格意义上的审稿则是对编辑而言的,其实质是编辑把社会与读者的时代需求转化为内在的选择标准和判断尺度,有目的地根据办刊宗旨和组稿要求,精心地选择具有学术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论文。以满足科技发展和市场及读者需求的过程。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和主编在稿件鉴审中不能简单地依赖或顺应专家的评审意见,而应充分发挥其审稿的主导作用,即编辑基于审稿的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按照期刊宗旨和出版要求,在参照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稿件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进行综合性鉴审和主导性判断,并做出最终的审定。

二、编辑如何发挥审稿主导作用

1、基于对同行专家审稿意见的综合分析

对科技学术期刊而言,“专家评审”或“同行评议”是审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为使稿件评审公正、客观,稿件一般都要分送2名或2名以上的专家评审。但这与编辑审稿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专家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是编辑在审稿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编辑处于作者和同行专家之间,是一个信息转换的中介环节,但绝非只是一个单纯的信息传输通道,而是一个信息转换的“中枢”和“关键”。不同的审稿人对稿件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往往各有不同的侧重,审稿人之间的专业研究方向和领域以及学术观点也各有不同,加之许多论文,尤其是创新性论文一般具有综合性、交*性、边缘性等特点,须经过跨学科的多专业评审,因此编辑应对各位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分析、比较、确认、筛选和综合;对因审稿能力、专业局限、审稿经验、责任心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专家审稿意见分歧甚至相反的情况,责任编辑则应深入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对专家审稿意见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找出分歧点和缘由,并根据自己的学识做出判断,提出公允而合理的见解。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编辑的原理、方法和技能,还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当然,对评审意见有原则性分歧的重要稿件,为慎重起见还可针对具体情况另选专家作进一步评审,最后将各位审稿人的评审意见连同责任编辑的意见送主编核审,有时还可提交编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以确保不埋没优稿,不误用差稿。

主导作用范文篇2

【关键词】创新型组织;领导者;妥协;主导创

新型组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领导是创新型组织发挥创新效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分析创新型组织的特点,探索创新型组织的领导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组织的特点

创新型组织一般以团队为基础,主要从事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度相关的创新型工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应对高度复杂、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场景,有着鲜明的特征。1.创新型组织的成员特点。创新型组织的工作与知识高度相关,需要组织成员在高度复杂及不确定的环境下充分利用个人的知识、智慧与技能予以应对,对个人的知识能力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创新型组织多由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型成员组成。这类成员拥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自我价值实现动机,大多能在工作中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决策来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特质使他们更适于应对多变的创新环境,但也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特质,他们往往不崇尚权威,不满足于在等级分明的层级结构组织中被动地接受指令完成程序化的重复性事务。与此同时,他们需要获得足够的尊重与信任,以及开放、宽松、对失败足够宽容的创新氛围与环境。[1]2.创新型组织的任务完成特点。创新型组织的任务复杂度高、创新性强,常常需要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2]在知识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的今天,单个成员精通所有领域知识的可能性日益降低,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专长呈现出更多的异质性特征。此时,完成组织任务,需要组织成员在建立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相互依赖、充分合作,发挥各自的知识与能力专长,创造知识的协同效应。同时,组织成员也需要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创新过程中能够从团队的知识溢出中持续吸收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创新行动中去。此外,由于创新过程的思维活动具有无形性,创新任务完成的劳动过程难以直接监控,甚至很多时候劳动成果也很难在成员间进行有效的分割、度量。综上所述,由于创新型组织任务复杂、不确定性程度高,需要拥有高知识水平的组织成员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需要组织成员进行更多的协同合作、学习互补,这给创新型组织的领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创新型组织的任务完成特点需要领导者有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才能,促进团队成员的知识融合与协同,提升团队的整体创新效率与效能;另一方面,创新型组织成员思维活跃、自治性强的特点意味着传统的领导方式、权力运行方式需要做出妥协性改变,领导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作用,处理好创新型组织管理中妥协与主导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推进组织创新效能的提升。

二、创新型组织领导者的妥协艺术

1.领导地位的妥协。在传统的科层制组织中,领导者拥有组织赋予的各种行政权力,处于组织的核心地位。传统组织一般建立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纵向垂直结构,组织活动依靠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与控制而展开。在这样的组织体系中,领导者是组织行动的决策者,是组织命令的下达者,对组织成员有着家长式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组织成员需要严格按照领导者的意图执行命令,完成领导者分派的任务。此时,组织的效率与稳定需要权力的层级结构予以保障,而严密的权力层级又强化了领导者的组织地位。但这样的领导方式压制了组织成员的独立人格发展,不利于激发员工内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而不利于组织创新活力的迸发。在创新型组织中,创新需要由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而无法由领导者独自完成。为了激发组织的创新潜力与活力,领导者必须做出组织地位的妥协,主动调整与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由传统的等级分明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向更加平等的协同者、合作者关系转化。2.领导观念的妥协。创新型组织在生产方式、价值创造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给领导工作的组织环境、管理方式等都带来了重大影响。领导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领导观念的妥协,主动摆脱传统领导观念的束缚,将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与新形势;只有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掌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迎接创新经济带来的挑战。领导者应塑造新的权威观念,改变传统的领导权威不容侵犯的思维,淡化领导权力意识,从使用权力进行控制转变为运用权力进行引导、调节,着力激发组织与员工的创新潜力;确立新的决策观念,主动适应创新经济的要求,基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理念,从决策的集权化转向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树立新的资源观念,从简单的重视资金、设备等有形生产资源的投入,转变到重视知识、智力等无形生产资源的投入;建立新的人才观念,按照创新经济的需求去重新认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激励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3.领导行为的妥协。领导者对组织最大的影响还是来自其实际行动,因此,其需要做出领导行为的妥协。在传统的组织活动中,领导行为呈现出更多的刚性特征,主要依靠严密的指挥、控制手段辅以完善的奖惩体系,对组织成员下达命令并强调对领导命令的遵从,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指令,而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则相对较少。在创新型组织中,领导者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组织的智力资源,让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组织的创新动力来源。为此,其必须从刚性领导行为向柔性领导行为转变:调整刚性命令的领导方式,更多地通过组织权力以外的影响力,如情感沟通、品格魅力、知识能力等,来赢得成员的认同与尊重;通过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来促进成员的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调动组织成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为组织提供创新所需的各项资源与服务,推动成员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更新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组织领导者的主导作用

创新型组织中领导者的妥协,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降低,更不意味着其被架空而无事可做,与此相反,创新型组织中的领导者可以更多地考虑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转换,并致力于在更重要的领域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1.主导团队组织的规划。创新型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在团队组织的搭建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团队组织的规划者。具体而言,领导者需要主导确认组织发展所需的要素,设计适当的组织结构并通过规划组织价值理念等方式对组织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更好地发挥组织的整体绩效。为此,领导者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分析组织任务特点的基础上,遴选符合工作需要的团队成员,尤其是具有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团队成员,并根据对团队目标的分析,获取所需的关键资源。其次,按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合作意识、管理能力等要求选取相关人员,构建层次梯度、能力互补、规模适度的创新团队。再次,在明确团队成员职责、角色的基础上,引导团队成员认可共同的价值观,并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展工作,在充分发挥成员个体主动性的同时确保其不偏离团队的整体目标。2.主导共同愿景的凝聚。愿景是组织的战略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能促使全体成员朝共同的目标努力并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3]创新型组织的成员一般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在工作中也能够发挥较强的自主性,但与这一特征相伴的往往是,他们更乐于按自己的判断或意愿做事,容易忽略整体目标而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进而与组织的愿景及长期目标脱节。因此,领导者应在组织共同愿景的塑造与凝聚上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通过沟通、宣传、研讨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加强组织成员对共同愿景的深入理解与自觉认同,通过对共同愿景的强化形成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激发成员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同时,对成员的工作及创新活动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范,为组织创新活动提供持续、强大的凝聚力与动力来源。3.主导组织学习的推动。学习是创新型组织不断进步、适应技术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领导者应该在组织学习的推动上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从组织内外部多方寻求、挖掘学习资源。就外部而言,应在建立完善的培训及发展体系基础上,给成员提供充足的外部学习与培训机会,让成员能够从外部吸收新的知识,不断获得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提升。就内部而言,一方面,鼓励成员间的技术探讨、交流与帮扶,推动成员间的互信与开放合作,促进成员知识能力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努力破除组织内部的技术藩篱,推动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合作与分享,增强组织整体的协同学习、合成学习能力。探索运用体系化的集体讨论、技术交流、技术报告等多种机制,加速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有效流动与扩散,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在组织内部形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为组织创新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奠定深厚的学习基础。4.主导合理授权的设计。创新型组织的成员一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责任心与使命感较强,同时也要求拥有更高的自主决策权限,以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工作中的想象力;另外,创新型组织的领导者将决策权限适度分解下放,可以提升组织的战略柔性,增强组织对竞争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4]但决策权限的下放必须在领导者的主导下进行合理设计,在授权的同时,应有匹配的职责分派与责任确立,做到权利与责任、义务的统一。一方面,领导者要保留对宏观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的控制权,确保对关键节点的把控力;另一方面,领导者要将微观层面的决策权限下放,并对授权人员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对其决策权限范围内的具体问题不予干涉,在为其创造充分发挥自治能力的平台与空间的同时,将合理授权真正变为领导智慧与能力的延伸。5.主导文化与氛围的营造。团队的文化与氛围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软性规则与环境,能够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在组织文化与氛围的建设、培育及形成过程中,领导者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首先,领导者要努力成为组织文化与氛围的集中体现者与示范者。例如,创新型组织应建立鼓励创新、学习的组织文化与开放、平等、包容失败的组织氛围,领导者应在自身工作与管理过程中体现与之相符的价值观,以实际行动为组织文化与氛围的塑造保驾护航。其次,领导者要通过激励政策、评价标准等多种方式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并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鼓励和关注行为,向组织成员传递期望信号,实现对组织文化与氛围的实时调节与控制。再次,领导者要重视自己在应对重大危机时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此时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会对组织文化与氛围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路璐.充分激发知识分子的潜能[J].领导科学,2017(15):21.

[2]董伟.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复杂性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2(2):74-78.

[3]彭涛,王凯.企业愿景与使命陈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管理现代化,2014(3):78-80.

[4]林志军.加强知识分子领导管理的若干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80-81,96.

主导作用范文篇3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已经为学生设下了一个圈套,然后就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圈套,而且必须是完全进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就常常带有主观臆断性。学生答得对了,马上笑容可掬地问:“他答得对不对呀?”学生答错了,立刻紧锁眉头地问:“这样答对吗?”再辅之以语气变化,学生无需思考,单从老师的语气和面部表情就能判断出答案的正确与否。在这里,教师忽略了评价的客观性,没有给学生以一定的思考和判断的时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辨别老师的语气和表情来代替思考和判断了。

而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往往不置可否,欲扬先抑,进一步倾听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笔者曾听过一个小学低年级教师的一节看图说话课,老师指着一幅三个小学生在校园打扫卫生的彩图问:“你们看,图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刻?”几个学生意见不统一,有说早上,有说下午,老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噢,有不同意见。请大家仔细观察,说出依据来。”学生甲:“是早晨,因为扫除都在早晨。”学生乙:“是中午,因为早晨同学们是来上学的,这图上的小朋友是背着书包回家的。”学生丙:“不,不是早上,也不是中午,是下午放学的时候,因为中午放学是不背书包的。”很多学生赞同最后一种说法。这位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急于渗透主观意识,而是把讨论的局面充分展开,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思维和判断能力。如果一开始有学生说出是“下午放学”时,老师就给予肯定的评价,岂不是既省时又省力,但这样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知其然”的水平上。

二、评价的层次性

对学生表达的评价应该有层次性。这也是评价的顺序机能的具体体现,其主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如果不注意评价的层次性,学生的学习就会停滞于低级水平。有一个老师在要求学生用“穷”字组词时,几个学生先后组了“很穷”,“贫穷”、“层出不穷”,老师的评价全是“好”。“很穷”和“层次不穷”,两个学生的构词能力差别是很大的,严格讲“很穷”是个临时组合的词。这位老师的评价不分层次,全是“好”,一些学生就会满足于“很穷”,影响了“层出不穷”、“一穷二白”、“图穷匕首现”的出现。同样是组词,又一个教师就处理得不错。学生用“身”字组词,第一个学生说了个“上身”,老师问:“还有没有别的?”这学生接着说了个“身体”,老师说“行”。第二个学生说了个“身经百战”,老师说“好”。第三个学生说了个“身临其境”,老师说“有水平”。这个老师分别用“有没有别的”,“行”、“好”、“有水平”对“上身”、“身体”、“身经百战”、“身临其境”等词语的组成作出了评价,层次分明,鼓励了学生寻求好词语的积极性。这样的层次性评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不断发展,使那些有独到见解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不断得到鼓励,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锻炼和发展。当然评价的层次性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而定,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层次的评价。

三、评价的启发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尽管原来想得不错,但会由于紧张,将想好的内容或语言忘记,或由于突然的思维障碍而停顿。这就需要老师的评价富于激励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消除紧张因素,纠正错误。有的教师图省时省事,一个学生答错了或讲不下去了,就叫另一个,不断换人,“点对为止”,不获“答案”,决不收兵。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入,也会使课堂形成猜谜的局面。如语文课的分段,某篇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学生分段,教师先后否定了“两段”“四段”的分法,到这时智力再差的学生也知道是三段了。不是“加减”,就是“乘除”。这实际上是教师主观臆断的具体表现,没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断地肯定其正确的方面,哪怕是一点点,鼓励其说下去,并运用启发的手段,指点迷津,另辟蹊径,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的学习。有这样一节写人物的作文指导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口述人物特点和主要事件时,一个学生说的人物正是讲课的老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当学生讲了老师“平易近人,博学多才,从不批评学生”等特点之后,却讲不出什么具体事例,这个老师没有再让他想事例,而是进一步去启发:“你很注意观察,对老师也很有好感。你说老师从不批评人,那学生课堂违犯纪律怎么办哪?从不批评,大家都随随便便,课怎么上啊?”这一下,这个学生有话说了,说老师用眼神、手势、语言提醒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又讲了一个“我”在课堂看课外书,老师如何在课后诱导帮助的事情,使这个学生写出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性的评价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评价的具体性

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空洞的评价:学生回答之后,简单的一句“错了”、“不对”;朗读课文之后,“平平淡淡”,“没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使学生无从着落。怎样才对,怎样才感情充沛?学生从教师的评语中无从寻找。一般来说,教师的评价应是具体的,使学生有章可循。一个教师在讲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叫一个学生读“火炉幻象”一段,学生读得确实平淡,语气无变化,教师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先肯定他“是努力想把文章读好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小女孩在寒冷之中渴望有一个火炉取暖,火炉出现后十分高兴,幻象消失后又非常失望的情绪变化。之后,学生对如何读好这一段(包括后几段)已有了具体的印象,老师才说:“刚才××读的时候没有把这个情绪变化表现出来。”学生也心服口服,再读也一定有进步。又如,一个学生用“摩拳擦掌”造句,说:“霍元甲和他的徒弟们在擂台下摩拳擦掌。”句子显得不完整,如果老师只说句子意思不完整,学生一时也闹不清。这位老师先肯定地说:“词用的是地方。”然后又说:“他们在台下看呢。”那学生立即接上:“准备上去会会那个俄国佬”这样的具体评价指导,使这个句子完整了。恰如其分的具体评价是教师教学基本素质的集中体现。

五、评价的结论性

主导作用范文篇4

一、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

把干部队伍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加强理论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实践培养锻炼,使各级领导干部把谋事的思路、干事的热情统一起来,具体落实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增强发展意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区委理论中心组的带头作用,利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培训教育与自我学习相结合、调查研究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等方式,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使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深化,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把思想统一到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上来。二是突出能力建设,提高发展本领。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要求,积极创新学习方式,突出抓好市场经济、外经外贸、现代科技、金融工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培训。同时,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广大干部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自20*年以来,分别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经济、科技部门跟班学习,到市委组织部等市直部门挂职学习,到乡镇党委、政府挂职副书记、副镇长,到农村重点帮扶,既锻炼培养了干部,又促进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三是强化作风建设,落实发展目标。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坚持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点、党员干部包村蹲点等制度。以强化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开展“环境建设年”和机关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狠抓学习提高、问题查摆和整改规范,实现了机关作风、组织纪律和干部精神风貌的新转变。以弘扬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为目的,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开展“进农家、听民言、察民情、话小康”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造福于民,切实做到察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连民心,感情在一线融合;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帮民富,措施在一线落实。全区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现实,*区委、区政府一班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首先抓工业上,立足当地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先后提出了“工业立区、振兴*、强区富民”战略和“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战略,提出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实干、同心登高”的*精神,强调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突出工业经济、服务业发展、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加快区乡财源、城区园区、新农村、发展环境四项建设,使发展思路更趋丰富完善,更加符合本地实际,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干部群众的热切期望。引导全区各级干部在实践中树立和落实与科学发展观适应的正确政绩观,从总体上保持了思路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年都有新贡献,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促进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立足农业大区、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实施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推进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沼气、通有线电视工程,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坚持每年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小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加快实施,村庄规划调整率达到42%,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39%。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奶业富民”、“高效肉禽养殖”工程,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龙头市场。加快农村信息平台和文明生态村建设,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耕地保护等工作,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主导作用范文篇5

关键词:幼儿幼儿教师情感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儿童,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方法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1.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经验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人际交往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主导作用范文篇6

所谓硬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即物质文化。它是指企业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诸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整齐规范、健康向上的硬文化建设,能够在职工中产生自豪感、归属感,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无形中增强了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了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企业形象。牟平供电公司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外在形式的建设,全面开展了环境“五化”工作,建立起图书室、职工俱乐部、塑胶篮球场,使职工在工作之余有休闲娱乐之处,陶冶了职工的文化情操。该公司还以巧妙构的思将浓厚的文化底蕴隐藏在物质基础之上,使一件件看似平常的物品,在丰富的文化理念的映衬之下,别具风采,具有鲜明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激励作用。例如在一楼大厅布置的党团员天地、在大厅醒目处悬挂用于记录重大活动的电子在屏幕以及每层楼梯的交界处镌刻的名言警句,使职工步入工作场所,就感受到一股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文化氛围在包容、在融

化、在鞭策着,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中介文化:建立高素质职工队伍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中介文化即管理文化。它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它一般包括“硬管理”,如各种制度规定等强制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软管理”,如舆论宣传、领导示范、树立典范等非强制手段来无形地控制人们行为的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不仅重视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更注重培养和树立职工的现代管理观念和意识,形成自我管理机制。

牟平供电公司精于管理文化之道,以人为出发点,借助文化效应,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激励和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术水平,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强的文化动力,推动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该公司提出了“九个一工程”(即以“三个一”学习为基础,学一种(几种)书籍,选一个专题,解一道难题,形成一种体系,开展一项交流,建好一个档案,完善一种机制,选树一批典型),把握好团体学习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主线,构筑起“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发挥管理机制、网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使学习真正成为职工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公司结合实际,采取了待岗人员就业前深造、在职人员岗位轮训、农电工集中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培养职工的学习热情,实现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目前,农电工全部达到了中专以上学历,为他们更好地为农电服好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蔚成风气的学习之风活跃了职工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该公司信息课题攻关小组自行研制开发了县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将低压线损、计量、资产、电费抄核收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细化、深化,制定统一标准,将供电所所有的业务全部纳入了统一管理监督之下,推动了农电规范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技术综合性能和功能覆盖面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有关供电企业县乡一体化管理信息软件系统的空白。

公司将ISO9002质量管理思想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建立健全了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体系,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同轨并行和有机结合。公司提出了实施十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即实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实施“窗口文明”,树立行业全新形象;实施“优化细胞”工程,夯实家庭道德基础;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弘扬“道德文化”传统;实施“服务大局”工程,突出重点工作;实施“形象塑造”工程,形成工作强项;实施“阵地建设”工程,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发挥典型效应;实施“理论武装”工程,提高队伍素质;实施“教育感化”工程,唱响时代主旋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催化剂,融合在农电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

示范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激励作用。公司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重视运用职工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来激励教育职工,并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和培育了一个个典型群体,成为广大职工学习仿效的楷模。如为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公司开展了向抗风暴潮先进学习的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其先进事迹,公司上下迅速掀起“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事实证明,典型的示范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典型本人的荣誉感和事业心,更能激发广大职工向先进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进一步推动了农电事业向前发展。

大力推广传媒文化,宣传农电服务品牌。公司自行办起了内部报纸《牟平电力》,发行量达两千余份,受到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建立起集编播录于一体的电视中心,定期播放企业新闻,使宣传效果更直观、更显著。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起了牟平电力网站,并通过与省市电力部门之间的局域网络连接,不断加强企业形象的宣传,增强了企业文化的辐射力。该公司还借助“文企”联姻的方式,扶持区京剧团与文艺界联袂送文化下乡,大力宣传“彩虹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三、软文化:培育企业精神打造服务品牌

主导作用范文篇7

没有农业规范化,总书记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指出。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规范化既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规范农业生产、保证食品平安的有效措施,也是质监部门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能。农业规范化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必需依靠县委、县政府,各镇、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大家动员起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才干确保工作顺利完成。自以来,县质监局农业规范化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方针,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发挥质监部门在农业规范化工作中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作用,为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县农业发展概况

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农业大县。十一五”期间,县地处川南。县按照“工业强县,劳畜富民”发展方针,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以生猪为主体的一体两翼”战略和以水稻、再生稻为主导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县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52%生猪出栏132万头,仔猪外销113万头,销量坚持全省第一。同时,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卓有效果,水稻单产总产、再生稻产量坚持全省第一,粮食总产达54.28万吨。

二、理顺关系。

局把农业规范化作为服务中心,结合县的实际。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劳畜富民”发展方针和“两个加快建设,两个积极推进”发展战略,将工作进行了合理定位,进一步理顺了关系,实现了农业规范化工作的三个上升”即:将农业规范化从部门行为上升为了政府重要工作,将质监从主动实施单位上升为组织牵头部门,将农业规范化从单兵作战上升为整体推进。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质监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结构性调整。

(一)转变角色。

农业规范化工作都是由农业局等部门牵头完成,临时以来。因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缺失,导致质监部门在整个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只扮演了一个“档案管理员”角色,无法真正介入和主导农业规范化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局在充分调研、详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向县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规范化工作。自以来,局通过强力推进青花椒、龙眼、生猪、再生稻等胜利申报国家和省级规范化示范区项目,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规范化体系,修订了相关规范。同时,局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着力建立“政府塔台、部门唱戏、企业受益”新模式,先后与畜牧局、农业局、供销社等部门在农业规范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开展协调,牵头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工作会5次,并多次深入相关单位和企业指导,帮促企业制订规范、健全规范体系。

(二)政府主导。

县政府出台了全县农业规范化工作奖励政策,随着农业规范化工作的不时深入。对省级项目和部级项目给予3万至5万的奖励。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支撑,为质监部门深入推进农业规范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县政府出台《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兴县的工作意见》将农业规范化工作纳入“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后出台的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规范化工作的意见》则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农业规范化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并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质监牵头,农业、林业、畜牧、水务、工商等相关部门和全县19个镇的大农业规范化工作格局”从而在全县上下掀起了开展农业规范化工作的热潮。

三、紧密合作。

要真正介入农业规范化工作,质监作为农业规范化工作的组织牵头部门。就不只要向地方政府借力,同时也要向地方党委借势,通过与地方党委的合作,将农业规范化工作纳入全县农村经济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农村经济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同奖惩兑现,共同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局协助县县委农工办出台了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方法》下称《方法》根据《方法》规定,为此。县政府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企业业主推进农业规范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既对当年胜利创建农业规范化、特色产品品牌、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的承担单位、申报单位予以1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方法》还对获得农业产业化示范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惩处的给予奖励。

健全和完善了农业规范化工作的奖励考核机制,通过《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方法》出台。为农业规范化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依据,有力确保了农业规范化工作成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结构性调整的关键。

四、抓住重点。

实施农业规范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总书记同志曾指出。增强中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保证食品平安的基础条件。工作中,局深刻地认识到农业规范化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实现以农业规范化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发展,必需立足于地方实际,选择优势项目,发挥“以点带面”辐射作用,从而增强农业规范化工作的有效性。

(一)立足“三大优先”选择两大项目

局根据县实际,局在选择农业规范化项目中做到三个优先”一是县委、县政府重点发展的项目优先选择;二是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项目优先选择;三是能迅速带动农民致富的项目优先选择。为此。重点建设生猪规范化示范区和再生稻规范化示范区,力求通过两个示范区的辐射效应,逐步形成集中连片成规模、重点突出显主导、特色鲜明上档次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强化协作配合。

积极推广“6+1合作的运作模式(即种猪场、饲料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专业合作社、养猪业主、肉食加工企业加上平安公司)和“八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管理、品种、防疫、饲料、技术、销售、资金、安全)大力推进部级生猪规范化示范区建设,一是局通过会同畜牧部门制定基础规范、环境条件规范、猪种标准、养殖规范、质量平安规范等13个地方标准。确保出栏生猪及仔猪外销实现“双百万”

大力推进再生稻规范化示范区建设,二是联合农业局等部门对再生稻项目发展实施“六统”管理模式(即良种统供、旱秧统育、三角形统栽、施肥统配、病虫统防、促芽肥统施)强化对再生稻规范化示范区的监管和服务。着力打造再生稻生产规范化“百里示范长廊”目前,全县已建成以县福集镇等7个乡镇为重点的再生稻规范化示范基地。县再生稻成功列入了第八批省级农业规范化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规范县再生稻生产,提高再生稻产品质量,提升县再生稻的市场竞争力。

四、深入推进。

主导作用范文篇8

本文作者:张英陈洁茹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慈善理念的生成与培育是慈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政府应倡导和谐健康的慈善文化理念,努力培养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慈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慈善理念应融中国传统慈善理念和社会主义道德为一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与人道主义精神、现代财富观、社会责任感等相融合的现代慈善理念。政府要加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宣传,加大对慈善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律研究的投入,注重现代慈善理论的研究,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念的内核,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慈善观念不仅仅靠恻隐之心,更需要相应的教育塑造和文化养成。根据2005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的精神,慈善文化建设要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把慈善纳入到公民道德塑造的范畴,培养公民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慈善文化的舆论环境。目前,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捐赠数额上升。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特大地震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慈善捐赠总量与人均捐赠数量仍相对较少,特别是“郭美美事件”后,社会公众的捐赠热情锐减。总体上看,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程度不高,慈善意识在全社会尚未普遍形成。据有关调查显示,大约28.8%的人不知道有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组织,有62.9%的人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省市是否有慈善总(协)会,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表示会对陌生人进行救助。很多人虽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捐赠渠道还是通过政府号召、单位或学校组织,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普通人起不到太大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碰撞激烈,一部分人迷失在物质利益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因此,要培养慈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是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树立慈善典范、开展慈善活动、进行慈善宣讲等方式,在全社会弘扬慈善美德和互助友爱精神,让更多的人明白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社会责任。通过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文化建设的潜能。

慈善文化建设应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这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全社会没有一部总的慈善事业大法,慈善事业得以实施与发展的依据和保证缺乏。政府应加快推进立法工作,为慈善文化的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创设完善的法治环境。加快慈善立法,不断完善涉及慈善事业的各类法规。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都指出,要依法推进慈善事业,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必须推进有关发展慈善事业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事业法》,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基本的和战略的定位;各级政府应积极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地方法规政策,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多层次的法规政策体系。逐步确立完善的慈善税收制度和政策体系。通过提高慈善捐款税收的比例,实行凡是向慈善组织捐赠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确实让广大的捐赠者能享受到免税的好处,调动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就激励企业捐赠而言,200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把捐赠扣除比例从原来的3%提高到12%,相对于美国、俄罗斯的10%,在国际上处于中上水平。但目前企业并不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这说明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政府还应从大力宣传企业免税政策、保障税收政策实施的统一化和公平化、简化捐赠免税程序等三方面入手,建立制度保证,完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捐赠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使用行政手段、税收手段让慈善不仅利他,而且利己,在体制环境上给慈善事业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合理的运行机制,使捐助者能够得到来自社会舆论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及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和完善包括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媒体、公众的监督与评估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以此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的约束制度。在财务制度方面,应当确立捐赠财务的追踪、反馈、公示制度,提高慈善捐助的透明度;在行业自律方面,确立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加快行业自律制度的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审核评定慈善组织的资质并确立起慈善组织内外部的监督机制。政府要让募捐、捐助、评估、监督等机制健康有序地运转,通过法律和政策让民众明白政府倡导、鼓励什么行为。

慈善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这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分配慈善文化建设资源,为慈善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进行总体部署。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对专项慈善惠民工程的投资。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慈善文化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慈善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政府用于慈善文化建设的资源来自全体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享有平等的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和服务是我国公民的权利。因此,政府要把统筹城乡居民之间、区域之间、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各层次受教育水平者之间的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和服务作为推进慈善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做到各群体平等享受慈善文化建设资源,公平接受慈善文化教育、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慈善文化建设平台。慈善组织机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其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慈善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国慈善机构数量与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大多分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一级。截止2009年,我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从业人员有60万。因此,政府要鼓励发展慈善机构,开放民间组织从事慈善的空间,理顺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确立民间为主政府为辅的慈善机构运作格局。2008年,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从战略高度揭示了发展慈善事业的当代意义。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慈善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广泛开展慈善文化建设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积极的慈善事业心理积淀。因此,政府应成为慈善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保障力量,通过确立慈善文化建设原则、倡导和谐慈善理念、建立相关法律保障、合理分配文化建设资源等途径全方位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主导作用范文篇9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各个器官也正在不断地发育完善,同时也很脆弱。教师的教学计划应该根据学生的体质来进行调整,适应学生生理发展规律。比如说这个时期的女学习是生理初潮到来的时期,身心变化的起伏很大,我们的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加强课堂互动性和协商性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会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发挥体育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并且通过学习小组和竞赛小组以及小游戏等的设计来使得学生能够主导课堂,对课堂进行管理。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重视与学生的课堂沟通,这样,学生往往能敞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充当了课堂主体。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

开展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培育,并提高学生运动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体育课堂的气氛较文化知识课堂的氛围会轻松许多,学生应该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更多自主的空间。如果教师还按照文化知识课进行严肃地教学,会让学生抵触体育。以足球为例子,中学生的精力非常旺盛,他们活波好动,非常热爱足球体育项目,尤其是男生。此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讲解足球知识,那么学生会对课堂产生厌倦情绪。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实践,提高足球水平。(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在考评体系中提高学生主动性

要想让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需要制定出完善的考评系统,从而激励学生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严格地把握好教学中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的教学评价原则。评价的全面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评价的时候,不能所有的学生都沿用一个标准,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情况的不同来进行分别评价。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达标标准也不同。评价的整体性指的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之中,教师允许中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把这些评价整理归档,真实地纳入到最终的考评成绩里。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一个客观的学习评价。有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

四、结束语

主导作用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高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是教学理念、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从各方面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已经发展有许多年了,在部分高职院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还只是在大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比例并着重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层面上大做文章,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却认识不足,使得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与大家共享。

一、高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只求教育技术更新,不求实际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对纯理论知识大多不感兴趣,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自然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推广这一教育技术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到教育技术,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计算机、录像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工具或手段。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实体技术,它还包含教育的属性,是把教师的知识、经验、授课艺术等融人整个教学过程,并同上面所说的实体技术有机结合,开创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高职多媒体教学,很多只重视实体技术,并不考虑这些技术的课堂运用,尤其是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会引起何种变化了解得更少。例如,有些课件只把原来在黑板上的板书、挂图通过计算机、投影机显示,而教学方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这种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最简单的应用,是把原先的黑板变成“电子黑板”;有些课件内容倒是很丰富,信息量也很大,但展示速度快,对信息量大了之后如何进行教学缺乏研究,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如此多的信息,成为“观光客”,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只图教学形式漂亮,忽视了教学实质。多媒体集文、图、声、画于一体,较传统的“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教学形式更新颖。因此,有些教师便不顾一切将教材内容使用图、文、声、像形式去呈现,一味地将多种信息媒介组合在课件中,片面追求界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刻意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于传统教学,违背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优化教学的目的。其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眼花缭乱,但教学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课件的新颖、花哨等上,而真正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却被忽视了。这种简单地把教学过程具体化,没有突破“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不可能构建网络时代全新的教育模式。还有的课件添加了不必要的音乐、特技以及与课件内容不相关的风景图像,以图激发学生兴趣,结果反而破坏了课件的效果。虽然这些课件做到了图文并茂、声色齐全,但由于未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为主传递知识,教学改革只停留在教学表演形式上,结果是我们老师只注重了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违背了教学规律。

3.只图方便省事,滥用多媒体教学。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因而传统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而多媒体教学以其形式新颖、动感、图文并茂等优势刚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点,而且省去了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授课时的重复劳动,因此,有的教师为了发挥它的优势,挖掘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利用一切所能使用的媒体,也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不管有无必要,都用上了课件。而不少学校在教学评比标准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评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公开课、评优课上大都要利用课件,而且等级越高的评优课使用的人越多。许多人片面认为只有采用最先进、最现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才显得气派,才能紧跟时代潮流,这样经常置教学内容不顾而一味地只追求形式,纯粹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盲目走极端。如有的教师整堂课一个字不写,即使做练习时也只是由电脑作简单的“对”“错”判断,而对问题的分析,却未曾说明,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过份迷信课件,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课件的运用的确能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但过分地依赖电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实际上,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多媒体教学并不具有明显优势。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教学互动的缺失。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好了上课的思路和步骤,只讲课件中涉及到的内容,未涉及的内容不讲,全然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此一来,教师变成了操作员或解说员,课堂的教师主导变成了计算机主导,师生互动变成了机生互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更有甚者,个别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拿来之后不经过自己的考量、变更,就直接根据课件备课、授课,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还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详细,把课堂要达到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案例等全部详实地体现在课件中,课堂上教师只要动动电脑,不用写,也不用说,让课件完全替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堂课下来,总觉的还欠缺些什么?所谓“物极必反”,不要把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电灌”。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非常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特别是让学生能现场聆听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讲授,老师的每一个眼神、动作,每一句循循善诱的话语都会深深地启发学生,这是电脑永远替代不了的。始终记住教师才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过份迷信课件,只会阻碍师生的互动。

二、影响多媒体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1.教学理念上的误区。在对待多媒体技术这个问题上,有些教师在理论上显得超前和乐观,认为多媒体技术必然会带来优质的课堂教学,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多媒体教学模式滥用、乱用,这样不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了负面的效果。而有些教师刚好相反,完全鄙视多媒体、网络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限制了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还不如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书写提纲及重要内容,讲到哪写到哪,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录。这两种教学观念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2.教师的课件制作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是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提高其制作水平。因为课件开发不仅涉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数字音频信号的处理等,而且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计算机编程人员、美术设计人员等人的帮助。所以,开发多媒体课件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本专业知识,还要求掌握多媒体及网络处理技术,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一个成功的课件应图文并茂,应具备交互能力、分支机构、循环演示功能;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到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然而,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完全照抄纸质教材的内容、教学功能性不强,或者是象前面提到的过于夸张、华丽渲染和花哨,与教学内容严重不符,这都与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不高有极大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独立规划和安排的过程。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方案要求符合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在多媒体教学中,高职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不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许多多媒体课程仍是只侧重知识的传输,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够用于多媒体教学,但具体专业课教学设计的特殊性如何体现,应当是多媒体教学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如在《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只给学生观看用Flash制作的动画就算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完全替代了学生必须进行的实际操作。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教学活动应从具体到抽象,真实的实践经验属于直接经验,不进行真实试验而直接播放实验录像或课件,违背了“经验之塔”

所蕴含的教学经验。因此,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水平影响到学生的实践,也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4.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决定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外,教师还要有比较高尚的职业道德,甘愿为培养高职学生奉献一切,把全部精力奉献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上。教学中,教师应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这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时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高职多媒体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应采取的措施

制作课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它在教学中永远是起辅助作用,教师才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导者。因此,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是发挥教师多媒体教学主导作用的基础。任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只是辅助性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仍然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高职教师除了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教育规律、学习和研究方法来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水平。为此,高职院校与教师要共同努力使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

2.更新观念,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有效结合是发挥教师多媒体教学主导作用的关键。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不能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万能的,更不能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喜欢多媒体就不顾教学实质一味地盲目迎合学生需求。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都各有利弊。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板书、与学生一起讨论与交流,有助于启发式教学,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随时调整教授方式。但有时教师不停地演讲与板书,学生学起来就会乏味。而多媒体教学方式直观性强、生动有趣,信息量大,能极大的提高教学的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但不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上述分析的各种弊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教学手段,而应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演示教学课件,而应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激发学生认真参与教学。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际有效地控制媒体的进度、频度和强度,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消化所学知识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堂上教师要精心组织,细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教师的启发、讲解和引导学生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疑难问题栩栩如生的讲解,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把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最佳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抓好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发挥教师多媒体教学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现有课件大多是以展示知识为主,多媒体表象为“电子书本”或“教案搬家”,如果应用得不好,也会带来许多坏影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也认识到这点,正在采取措施大力培训教师。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多媒体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不太恰当,不少教师包括有些领导都认为,只要让教师掌握如何使用课件制作软件和简单的动画软件,能制作课件和做一些简单动画就可以了。但这只是课件质量提升的一个“硬件”方面,而课件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软件”—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教学设计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单靠硬件技术手段是难以解决的。也有教师会认为自己从教已经很多年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新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提升,媒体形式不断翻新,职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乃至教师地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变化使原来的一些传统教学理念、传统教学设计方法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师必须学会用最适当的媒体形式来表现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因此要考虑在多媒体条件下如何教,如何学、如何组织教学资源,如何将教师从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如何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所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教学设计应是高职教师多媒体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培训的方式也要适应这一特定条件。例如有些理论内容完全可以放在网上,让教师自己去学习: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应当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优秀的、生动的教学设计实例分析,让教师体会、理解全新的教学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