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6:38:41

种子管理

种子管理范文篇1

一、种子监督管理成效及措施

1、抓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严把种子质量关

我市生产杂交水稻种子数量相对较多,生产基地由过去20多个乡镇逐渐萎缩到4、5个乡镇,面积由过去近8万亩到2012年只有6000亩。今年在我市制种的企业有:隆平、亚华、科裕隆、金山、明珠等,制种组合有43个,均办理了生产许可证。我站多次深入制种基地,严格把关制种田隔离区标准,严格要求企业建立生产档案,严格田间除杂提纯工作,今年收获合格水稻杂交种子50万公斤左右。

2、抓种子经营规范管理

我市有农作物种子批发商9家,其中蔬菜种子批发3家,杂交水稻种子批发6家。今年内销售量为45万公斤左右,品种(组合)达162个,全市有杂交水稻种子零售点148个。种子管理面临经营人员多、进入市场公司多、经营品种(组合)多、种子种类多。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我们主要是采取从源头和经营资质入手。一是进入我市的种子实行登记备案制,凡未经审定或没有引种批文的种子一律不得经营,否则一经查出就依法严惩;二是对在我市种植表现年度间出现不稳定的品种(组合),规劝经营者适度控制,防止遇到年景不好出现大面积问题;三是未经适用性试验的新品种不得大面积推广种植;四是加强证照年检年审,认真做好种子经营登记证的核发工作,对经营过程中出现过种子质量问题且经营资质差,通过培训仍不合格的经营户坚决取缔,撤销其种子经营资格;五是严厉打击挑担游乡、摆摊设点的销售行为;六是严把新办证的资质审核关,提高入行门槛,逐渐形成一支遵纪守法懂经营的高素质的种子经营队伍。

3、严查种子违法案件、及时调解种子纠纷

经营违法违规种子,不仅影响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影响农村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创建。因此,我们对种子违法案件,敢查、敢抓,严厉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今年立案查处未经审定通过T优1328种子,没收种子75公斤、没收违法所得1380元、处以罚款3380元。停止销售并召回早杂种子“K优402”的紧急通知。通过立案处理种子违法案件,起到了巨大震慑作用,维护了《种子法》的威严。

认真接待群众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查必有果。既要为农民排忧解难又要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坚持尊重事实、公正处理、分清责任、耐心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种子质量原因一定立案查处,不是种子质量问题找出原因,公正调解,维护经营者的权益,做到双方满意。秉着上述原则,我们今年组织农业专家委员会(栽培、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的高级农艺师组成)先后调解了十五起非种子质量纠纷,一是除草剂使用不当形成药害;二是种植管理不善,造成病害发生;三是复合肥料使用,造成的不良后果。通过专家鉴定,找出了原因,分清了责任或提出解决纠纷的措施,达到了双方的认同,较好的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平息了事态,维持了稳定。

4、强化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把我市种子管理工作上台阶,一是积极参与省、市农业部门举办的农业法规和业务培训,先后有8人参加省、市培训,及时掌握新的知识及法律法规政策。二是积极向兄弟单位学习,吸取他人对种子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弥补自身不足。三是年初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重点和方式,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省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和培训,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依法办事得到公平、公正、公开,做到了严肃执法和管理。

5、积极组织种子经营人员进行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

今年我站组织了全市102家种子经营户进行了为期2天的培训,邀请了栽培、植保、种子和法规等方面的专家和人员进行授课。他们懂得了经营种子所需具备条件,向购种者简介农业技术知识,经营者要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要做到积极配合,若越权、越法可自觉抵制。通过培训,管理人员与经营者有了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了相互尊重及和谐。

6、积极组织实施适宜种植的主要推广品种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市杂交水稻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品种选育多样化,种业市场主体多元化,种子来源复杂化的新趋势,在品种推广上出现了乱引种、乱示范、乱推广的新问题。为了规范杂交水稻品种推广行为,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年初积极推动我局文件出台,了杂交水稻主要推广品种名录。通过此行动,我市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60%是主推品种。

二、成为农业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信息网点

通过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和联系,我市已成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信息直报联系点(省只有8个县市成为制种生产信息点),该信息点的确定,2012年国家农技中心拔款0.2万元、省种子管理局拔款2万元。随着国家对种子信息系统建设的加强,项目拔款将会陆续增加。信息点的确定,为种子管理争取其它项目打下基础。

三、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

我市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属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年度为2007—2008年。建设内容为田间工程、新增仪器设备及土建工程。该项目的田间工程修建渠道36条、长度为15000余米、机耕道2条4000米、涵管、行人桥、小型渡槽、闸门等,投资120余万元,田间工程已全面竣工,通过运行效果很好。新增仪器设备采购全部到位,部分设备已调试完毕。土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期待部、省验收。

三、协助种子企业体制改革

企业体制改革这项工作主要是领导要重视,政府要出台政策。市委、市政府是高度重视,分管农业的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我局根据中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向市委、市政府呈报了《关于迅速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和起草了《关于迅速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市种子管理局的实施方案(草案)》,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争取在2010年2月起履行职能。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工作思路

我市今年种子管理工作较过去比较,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距《种子法》和上级的要求及农民的期望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农作物种子种类较多,目前仅对杂交水稻种子进行全面管理,而其他种类种子在管理上没有完全开展。

2.种子生产企业多制少报现象严重,还未探索出有效遏制的方法。

3.种子检测的步伐进展缓慢,自身的检测技术有待提高。

4.种子经营户的资质要求不严,入行门槛过低,造成一大批经营种子商不懂农业技术,种子纠纷事件时有发生,调解种子非质量事故经常发生。

5.种子管理工作经费还未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针对上述不足和未来种子管理体制格局的变化,积极向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在完善杂交水稻种子管理的同时,积极开拓其它作物种子管理。

2.对生产企业申报生产面积,逐村逐组核查落实,打破情面关。

3.派员培训学习,开展室内检测。

种子管理范文篇2

一、营造氛围,宣传发动力求广泛

营造良好的种子执法年活动氛围,是确保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此,我县通过层层发动,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使种子执法年活动在全县形成广泛、深入的影响。

1、迅速制定方案。种子执法年工作会议在2月26日结束,27日县农委主任徐泷同志就听取了与我县会人员的汇报,同时亲自召集县种子管理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和法规科负责人一起研究部署县种子执法年活动方案。根据徐泷主任的指示精神,县种子管理站于2月28日就完成了活动方案的制定。方案不仅有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和种子生产、经营资质清查等上级规定的要求,而且增加了开展种子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的等内容。

2、强化组织领导。为保证种子执法年活动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2月28日县农委成立了以徐泷主任任组长、分管种子管理和执法工作的两位副主任任副组长,县种子管理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作为成员的县种子执法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县种子管理站牵头负责种子执法年活动的具体工作,并把种子执法年活动的开展列入县农委对各镇农技站年终目标管理考核。

3、调查摸底。为加强对全县种子市场的监管,顺利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从3月初至3月15日,我们对全县境内所有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发放《县种子经营单位及个体经营户情况调查表》到各镇农技站,对全县所有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16家单位的44个经营网点和76家个体经营户的经营地点、联系电话、联系人、经营状况等进行登记造册,为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和种子法律、法规培训做好充分准备。

4、召开动员大会。3月5日下午,我县召开了由各镇农技站站长、种子员、植保员、林果员参加的种子执法年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县农委主任徐泷亲自主持,分管种子管理工作的副主任李海进做动员报告。要求各镇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种子执法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突出重点,扎实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三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种子执法年活动取得成效。

5、广泛宣传发动。为了使种子执法年活动深入人心,我县通过广播、电视、科普宣传等各种途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传。一是通过县电视台采访县农业执法大队负责人宣传种子执法年活动所有完成的工作任务;二是通过采访县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宣传种子执法年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所有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活动的步骤;三是采访县种子公司负责人,由其代表种子生产、经营者向全县人民表明坚决拥护和积极投身种子执法年活动的态度;四是悬挂横幅标语,对种子执法年活动进行宣传造势。县种子管理站统一制作了“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侵权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不合格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等10多种宣传标语,由各镇在显目位置悬挂造势。全县共悬挂横幅标语85条;五是利用科普宣传周活动,在各县各镇巡回宣传,进一步扩大种子执法年活动的影响。通过多个层

次和多种途径的广泛宣传,种子执法年活动在全县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我县种子执法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方案,规定动作务求到位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种子执法年活动方案》明确提出了种子执法年活动的两大工作任务:一是清理不合格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二是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市主管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工作要求。在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中,我县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了上级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我县在春、秋两个供种季节,对全县种子市场所有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每一个经营网点进行了两次拉网式检查。春季大检查在3月10-16日进行,由县种子管理站、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牵头,抽调20人组成四个检查组,对全县14个镇120家经营网点经营的玉米、水稻种子进行检查,重点抽查了县种子公司经营的淮稻5号、淮稻7号、南粳44、武运粳24等主要水稻品种,和个体经营户经营的淮稻13等种植面积较小的搭配品种。共扦样检测了68个样品的发芽率,其中水稻样品66个,玉米样品2个,代表种子数量167万公斤,占供种总量的65.2%。此外,还封样15个,送市检测种子净度、水分、发芽率。检查过程中,我们对各个品种的种子标签、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各个经营户经营档案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记录。当场查封无证经营的玉米种45袋(40公斤包装),对经营档案记载不规范情况当场予以查纠。春季检查结束后,我们及时进行了总结,送检样品中有一个水分超标的样品,由县农业执法大队立案进行了查处。秋季大检查分两段进行,8月25日至30日对油菜种子进行了抽样检查,送检5个样品。9月25日至10月15日,县种子管理站联合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对全县麦种质量抽样检查。共抽取麦种样品79个,涉及小麦品种13个,大麦品种3个。从涉及品种分析,13个小麦品种平均发芽率分别是:宁麦1396%、宁麦1692%、宁麦8号89%,生选3号86%、生选6号87%、扬辐麦4号92%、扬麦1592%、扬麦1895%、扬麦1990%、扬麦1679%、镇麦16879%、扬麦1375%、镇麦4号73%;3个大麦品种的发芽率分别是:东江一号86%、扬农啤4号85%、扬农啤7号65%。我们随即根据检测结果对重点企业生产的重点品种进行了查封,对已经出售的种子勒令追回,查封和追回的种子数量分别为1.8万公斤和0.21万公斤。此外,我们还配合种子站抽取3个样品,配合市种子站抽取10个样品,对市种子站抽检不合格的两个样品的种子交由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立案查处,罚没种子350公斤,罚款1.2万元。

2、清理不合格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县领取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仅有县种子公司和农垦大华种子集团农场种子站两家。5月份,我们根据种子执法年活动要求对这两家企业的资质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现场查看了这两家企业注册资本情况、技术人员状况,重点检查了基础设施、主要加工设备和主要检验仪器情况,并听取了这两家企业经营状况的汇报。填报了《江苏农作物种子企业资质情况普查表》。根据检查结果,县种子公司注册资金625.9万元,有成套的种子加工设备,先进的种子发芽室,检验、加工、储藏人员齐备,保留了县种子公司的经营资质,同时,我们也对县种子公司在经营档案的规范记载方面指出了其不足,并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农垦农场种子站因并购到大华集团总公司,其资质予以撤销。

三、创新举措,自选动作追求实效

为了确保种子执法年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根据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县种子管理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种子管理工作“三规范”活动。这些自选动作,使我县种子执法年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1、建立种子管理的长效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全县种子经营行为,使全县种子管理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县农委(原县农牧渔业局)以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县农作物品种管理相关规定》,对新品种的引进收集、品种试验、品种考察论证、推广品种公布、品种推广、种子事故处理以及保障措施做了明确规定。规定新品种收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由县种子管理站归口管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要向县种子管理站申报登记,由县种子管理站统一安排新品种试验、示范,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后确定全县新品种推广名录后,在全县进行推广。同时,还印发了《县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备案制度》,对经营种子的备案申请主体、申请备案时提供的资料清单以及不履行备案制度的处理办法做了明确规定。这些管理规定和制度为维护全县种子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行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保护种子使用者、经营者双方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

2、开展种子管理工作“三规范”活动。在多年的种子供应市场清查中,我们发现各种子供、销商在不同年度存在一些不同的问题:一是种子经营手续不规范。有的把代销证等同于经营许可证。代销证发证企业与种子生产商不是一家,只要有一个代销证,全各家种子企业的种子他都能卖,甚至干脆代销证等什么手续都没有就敢销售种子;有的代销商充当有经营资质经营商的角色。一家代销商的进种发票竞然是由同样是代销商的另外一家代销商开据,有的甚至没有进种发票;有的种子经营点经营档案不全,甚至什么档案都没有,种子进出无从溯源。这种种子经营者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较为普遍,对种子质量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一旦种子质量出了问题,种子经营者没有经营档案,种子无法溯源,与上家打官司缺少有力的证据,上家就有可能拒绝赔偿,种子经营者一旦无力承担赔偿责任,很有可能酿成群体上访事件。二是经营行为不规范。品种检查中未审先推,夸大品种宣传,标签、包装广告不符合规定等问题在种子市场检查的过程中都有发现。品种侵权的违法行为也有发生。三是经营品种不规范。品种多、乱、杂现象逐年增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而净化种子市场,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将的种子执法年工作引向深入,县种子执法年工作领导组决定在全县开展种子管理工作“三规范”活动,并进行长效管理。

(1).规范新品种的引进。为了规范县农作物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行为,切实抓好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维护种子使用者合法权益,我们按照县农委(原县农牧渔业局)印发的《县农作物品种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对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收集、提供的45个新品种(其中水稻35个、小麦10个)与县种子管理站收集的34个新品种进行统一试验、示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客观的评价、论证,确定全县新品种推广名录。由县种子管理站统一全县品种推广名录,加强归口管理。不允许任何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借农业部门名义广告、宣传、经营、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对盲目引种行为进行通报,并通过电视媒体号召广大农民在购种时不要盲目求新。

(2).规范种子经营手续。要求各种子代销点办理代销证。在种子市场大检查时,核查他们代销的每一个品种与发放代销证的种子企业签订代销协议,明确代销的品种、数量、质量、代销的期限、代销的相

关法律责任。并且要求他们提供发放代销证的种子企业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复印件,以核查发证企业是否有资质在本县发放代销证进行种子销售。销售有品种权保护的品种还要提供品种使用权证书以及品种权人与发放代销证企业签订的品种权授权协议,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防止发代销证企业违反协议超区域经营。

(3)、规范种子经营档案。在种子市场大检查的同时,帮助各种子生产经营者建立规范的档案。县种子管理站向全县所有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印发了农委编制的《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表》,要求他们将档案表填写完整,并在业务上随时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记载种子生产、经营过程中反映种子来源的收购或调进的发票;种子质量情况;种子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说明;反映种子流向的种子调出发票、种子零售小票和汇总表等影响种子质量的关键内容,以便于跟踪管理。要求他们在种子销售季节结束后装订成册,随时接收检查。

四、乘风借势,常规工作寻求突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是进一步提高种子管理水平,活动中我们借助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种子管理工作,全社会高度关注种子工作的有利时机,使种子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以及确保种子质量安全等常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1、开展种子法律、法规培训。3月27日,县对全县76家种子经销户,14个镇农技站42个种子经营网点和两家种子经营企业的136名种子经营人员进行了种子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邀请种子管理站种子行业管理科汤义华科长讲授了“种子行业规范与管理要求”。汤科长详细解读了种子法确立的十二项法律制度,对各种形式的种子经营行为如何界定、如何规范、违法后的处罚做了详细说明。培训班上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通报了前阶段全县种子市场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存在问题的处理决定。最后,县农委分管副主任李海进对规范全县新品种引进、规范种子经营手续、规范种子经营档案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县种子管理站印发了农委“致全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个人)的一封信”、“江苏主要农作物品种推介名录”、“江苏第一批拟退出主要农作物品种目录”、“江苏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表”以及“种子行业规范与管理要求”的讲义,将培训效果最终落实到种子经销户的具体经营行为上。

2、保证秋播小麦供种数量和种子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种子管理水平,确保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和种子产业安全”是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的最终目标。夏收期间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小麦种子发芽率受到严重影响,对本县乃至全秋播小麦供种数量和种子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为实现种子执法年最终目标,扩大县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的成果,使种子执法年活动进一步深化,我县及时了解种子市场行情,组织各镇定购麦种,要求县种子公司及早组织种源,同时加大种子市场监管抽检和督查力度,确保了秋播小麦供种数量和种子质量的安全。

(1)、及时掌握信息,确保供种数量安全。及时掌握种子质量信息。今年小麦成熟收获期比往年推迟10天以上,地区在6月中旬才开始收割小麦,各繁种单位由于担心梅雨季节来临,不等种子晒干就入库,发芽率受到影响。为准确把握小麦种子发芽率到底受到多大影响,从7月初至7月26日,县种子管理站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本地繁殖的种子和周边有关农场的种子进行发芽率检测,共检测42个样品。检测结果表明:42个样品的平均发芽率仅有69%,其中发芽率最高的样品为89%,最低的仅有28%。从样品数分布看,达国标以上的样品是16个,占38.2%,发芽率75-84%的样品数是10个,

占23.8%,发芽率65-74%和55-64%的样品数各有4个,均占总样品数的9.5%;54%以下的样品数有8个,占19%。这说明小麦种子发芽率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市主管部门汇报,在网上公开相关信息,并及时通报给县种子公司,要求他们及时组织种源,保证秋播小麦供种。及时把握种子市场行情。面对新情况,我县及时与周边有供种关系的各个农场联系,并在各个种源地取样检测,及时把握周边地区种子市场行情和质量信息。通过调查,发现小麦种源的紧张形势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我们随即要求县种子公司:先不考虑品种是否对路,首先抢抓合格种源,立即签定购种协议。与此同时,我们组织各镇深入农户上门预供种的数量和品种,了解全县需种数量和需要的品种。在订种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农民对品种的需求,同时根据种源定购情况及时调整。由于购种和预订工作同步进行,在7月底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种源确定工作,定购种源330万公斤,与常年供种350万公斤只相差20万公斤,稳定了全县小麦供种的大局。

种子管理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种子资源,规范林木品种选育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林木品种选育者和林木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林木种子质量水平,推动林木种子产业化、良种化,促进林业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林木品种的选育、林木种子的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以及林木种子进出口和对外合作等活动,必须遵守《种子法》和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林木种子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林木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拟定并组织实施林木种子发展规划,实施林木种子工程、体系建设;

(三)核发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四)监督检查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对林木种子质量进行监督,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林木种子的行为;

(五)负责林木种质资源及植物新品种(林业部分,下同)的保护和管理;

(六)负责组织林木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审定、登记和良种繁育、推广;

(七)有关林木种子管理的其他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林木种子管理机构负责林木种子管理的具体工作。

科技、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林木种子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林木种子发展规划,并将林木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林木种子管理机构应当与林木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在人员和财务上分开。

禁止林木种子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事林木商品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研究、试验、推广和使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优先扶持林木良种的选育、推广和使用,保护和繁育珍稀品种。对在林木种子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第六条林木种质资源按其林木所有权性质分别归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所有,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应当履行保护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乱采滥收、强采强卖。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下列种质资源根据需要确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加强保护管理:

(一)优树、良种采穗圃、种子园、母树林、科学实验林、省级采种基地;

(二)优良林分、优良种源等种质资源;

(三)珍稀、濒危树种的林木种质资源;

(四)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林木种质资源。

第八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或者种质资源保护地,加强对特有林木种质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对本省特有的林木种质资源,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本省地方标准。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档案。

第三章林木品种选育和审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林木种子发展规划,组织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开展林木品种的选育工作。选育林木品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省制定的技术规程。

第十一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

主要林木品种按国务院和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目录执行。

第十二条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部级或者省级审定,申请者可以直接向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或者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审定。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林木品种由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应当审定而未审定或者经审定未通过的,不得作为林木良种经营、推广。如生产确需使用,应当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第十三条经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可以推广的主要林木品种,由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发给林木良种审定证书,并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后,可以在本省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

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审定的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域的品种可以引种,并由设区的市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

第十四条在地理、气候等条件差异明显的地区,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设区的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立林木品种审定小组,承担适宜于该区域内的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工作。

第十五条申请主要林木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申请材料报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

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决定受理的,应当自决定受理之日起1年内完成审定工作。

第十六条林木品种的审定结果,由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自审定之日起20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审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原审定委员会或者上一级审定委员会申请复审。

申请复审的品种由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核查后,1年内作出复审结论,并通知复审申请人。

第十七条非主要林木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实行登记管理。登记的内容包括品种的来源、特征特性、生产试验情况及植物检疫情况等。具体登记办法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章林木种子生产

第十八条主要林木的商品种子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从事主要林木种子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主要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

申请主要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主要林木商品种子生产许可证申请表;

(二)生产用地使用证明,采种林分证明;

(三)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身份证明;

(四)林木种子生产地检疫证明;

(五)林木种子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资格证明;

(六)生产主要林木种子目录。

生产林木良种的,还应当提供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林木良种审定证书。

生产具有植物新品种权品种的,还应当提供品种权人的书面同意证明或者品种转让合同。

第十九条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完成对生产者生产用地、检验设施、生产设备、技术条件等实地考察和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并按照《种子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和条件决定是否批准发放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或者决定是否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不符合《种子法》规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或者不予上报的理由,并退回申请材料。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上报的审核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对符合《种子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发给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理由,并退回审核材料。

第二十条从事林木种子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许可证规定的地点和种类进行生产;禁止无证或者不按许可证的规定生产林木种子。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规律,确定具体林木种子的采摘期和采摘范围。采收林木种子必须在规定的采摘期和采摘范围内进行。

禁止抢采掠青、损坏母树,禁止在劣质林内和劣质母树上采种。

第二十二条从事林木种子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林木种子档案卡,载明林木种子生产地点、时间、质量等级及其流向等内容;是苗木的,还应当载明接穗的品系、砧木的品种和苗龄。

第二十三条生产的林木种子交付使用时,应当附有林木种子检疫证明和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合格证书。

第五章林木种子经营

第二十四条林木种子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从事林木种子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凭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或者变更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林木种子经营活动。

农民个人自繁、自用的常规林木种子有剩余的,可以在集贸市场上出售、串换,不需办理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条对符合《种子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下列权限审核发放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

(一)主要林木良种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由林木种子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二)实行林木种子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并达到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注册资本金额的种子公司和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的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三)其他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由林木种子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二十六条申请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二)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三)林木种子加工设备、包装设备、仓储设施和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清单;

(四)林木种子检验人员和加工、保管等技术人员资格证明或者培训证明;

(五)资金证明;

(六)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身份证明;

(七)经营的林木种子目录。

第二十七条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完成对经营者经营场所、仓储设施、包装设备、检验仪器、技术条件等实地考察和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并按照《种子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和条件决定是否批准发放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决定是否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或者不予上报的理由,并退回申请材料。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和上报的审核材料之日起分别在20日和10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工作。对符合《种子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发给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上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或者不予上报的理由,并退回申请材料或者审核材料。

第二十八条经营的林木种子,必须达到国家或者本省制定的质量标准,附有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标签,无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标签的林木种子不得经营和流通。林木种子经营者必须对种子质量负责。

林木种子的标签应当注明:树种、世代、特征特性(栽培要点)、产地、采种日期、适用范围、净含量、质量标准、保质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址等项内容。

第六章林木种子质量

第二十九条林木种子的质量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质量标准,国家尚未制定质量标准的,应当符合本省制定的质量标准。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林木种子质量的监督。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林木种子质量进行检验。

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一)有相应的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二)有3名以上符合《种子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条件的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员;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一条依法设立的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经过计量认证合格,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后方可从事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活动。

第三十二条检验林木种子质量应当按照法定的检验规程进行。

林木种子质量检验主要包括林木种子的籽粒质量检验和林木种子的苗木质量检验。

林木种子的籽粒质量检验内容包括:树种、检验时间、检验书证号、净度、发芽率、生活力、含水量、质量等级、有效期等。

林木种子的苗木质量检验内容包括:树种、种子来源、苗龄、出圃日期、苗高、地径、根系、苗木等级等。

经检验合格后,应当发给林木种子质量检验合格证。

第三十三条依法设立的木材检查站,可以查验途经本站的林木种子的检验、检疫证明,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实施《种子法》和本条例,可以进行现场检查。

林木种子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生产、经营、使用的林木种子质量进行抽查时,应当依照林木种子检验的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样品由被抽查者无偿提供,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种子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引种的单位和个人,情节轻微未造成危害的,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就地查封或者销毁其引种材料: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工作的,依法予以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林木种子行政管理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或者违反《种子法》和本条例规定从事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林木种子,是指用于林业生产和国土绿化的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等植物的籽粒、果实、根、茎、苗、穗条、芽等种植材料和繁殖材料。

(二)林木种质资源,是指用于林业生产和国土绿化的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和森林植物中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并可用于选育、生产良种的基础材料。

(三)优树,是指在生长量、树形、抗性或者在其它性状上,显著地优越于周围林木的树木。

(四)采穗圃,是指提供优良穗条的母本种植园。

(五)种子园,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者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或者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六)母树林,是指在优良天然林或者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七)科学实验林,是指利用种子园、母树林或者优良母树生产提供的家系或者无性系,选择适当地段进行规范性种植试验。包括用于良种推广需要而营建的示范林和用于对优树或者其它育种材料进行遗传品质评估而营建的测定林等。

(八)优良林分,是指在同等立地条件下,速生、优质、结实、抗性等方面优于同龄林分。通过自然稀疏或者疏伐,优良木可占林内绝对优势,能完全排除不良木和绝大部分中等木的林分。

(九)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者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优良种源,是指将分布各地的不同种源的同一树种集中在一地栽植并进行对比试验,对该树种各种源表现出的生产率和适应性进行测定,其中表现最好的一个或者几个种源。

(十)林木良种,是指经省级以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发给林木良种审定证书的林木种子,在一定的区域内,其产量、适应性、抗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当前主栽品种的繁殖材料和种植材料。

种子管理范文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五年多来,我国农作物种子(以下简称种子)产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种子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农作物品种更新速度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我国种子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种子管理存在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手段缺乏、监管不力等问题,一些地区种子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假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因此,改革和完善种子管理体制,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强化管理,完善法制,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总体要求。坚持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强化政府职能,明确部门职责,完善管理制度,稳定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执法手段;坚持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加快国有种子企业改组、改制步伐,促进种子产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标本兼治”的方针,逐步构建种子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坚持以质量监管为重点,规范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二、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三)实行政企分开。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分开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将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去,实现人、财、物的彻底分开。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行政管理工作。剥离出来的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依照有关规定移交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管理。目前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性质的种子生产经营机构,应当剥离经营职能,整体转化为种子技术推广服务单位或与种子管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并,不再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分开工作要在20**年6月底之前完成。到期未分开的种子生产经营机构,自20**年7月1日起,不得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再向其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再核发营业执照或办理年检,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贷款,财政、发展改革、农业等部门不得安排项目和提供资金支持。

(四)做好政企分开的善后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政企分开后有关人员的善后工作。对分流的企业富余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对辞退的人员,种子企业要按照国家对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关政策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自谋职业安置费。种子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应优先用于安置职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国有种子企业的亏损应先清理,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再根据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五)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种子企业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政企分开后,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96号)等有关规定,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改制重组。对于大型骨干种子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在改制过程中,要做好劳动关系处理工作,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企业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开发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相对控股。

三、完善种子管理体系

(六)加强种子管理法制建设。农业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种子管理制度,抓紧起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配套的法规、规章,充分发挥法制在种子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七)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种子管理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特别是要强化省、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建设。要加强种子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品种区域试验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种子市场和种子质量的监管。上级种子管理机构对下级种子管理机构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

(八)加强种子管理、服务队伍建设。要按照稳定队伍、转变作风、搞好服务的原则,加强对种子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现有的种子行政执法人员,要通过业务培训,经过资格考核,持证上岗。严格落实种子质量检验员考核制度,逐步实行品种试验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九)健全种子标准体系。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我国种子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健全国家种子标准体系,规范商品种子的贸易行为;制定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包装等过程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强化标准化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十)强化保障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支持种子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品种试验和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工作,切实保证种子管理机构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

四、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十一)严格企业市场准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种子市场准入条件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等工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办理种子企业证照,加强对种子经营者的管理。同时,要消除影响种子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障碍,促进种子企业公平竞争。

(十二)严格商品种子管理。商品种子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有关品种审定、新品种保护、质量要求、加工包装、标签标注等规定。品种名称应当规范。主要农作物品种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转基因植物种子要经过安全评价和品种审定,生产经营转基因植物种子要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转基因植物种子广告要经农业部审查批准。逐步建立“缺陷种子召回制度”,发现销售的种子有问题的,要及时更换;实行品种退出机制,发现经审定通过的品种已不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有难以克服缺点的,要及时退出。

种子管理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加快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强化依法治种,规范种子市场管理,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总体目标

通过政企分开,强化职能,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种子管理体系,稳定种子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执法手段;通过产权改革,加快种子企业改制、改组步伐,促进种子产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市场准入,逐步构建种子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三、主要内容

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以完善种子管理体系为主,**县、米东区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种子管理体系。

(一)实行政企分开。**县、米东区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将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去。

(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县、米东区种子企业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政企分开后,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本着“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有保障,改后企业促发展”的原则,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兼并、破产、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改制重组。

(三)做好政企分开后的人员善后工作。**县、米东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政企分开后有关人员的善后工作。

四、管理体系

(一)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种子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进一步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的各项职能,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种子市场和种子质量的监管。要切实抓好种子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种子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市级种子管理机构对区(县)级种子管理机构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

(二)落实保障措施。各区(县)人民政府要积极支持种子管理机构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品种试验、检验检疫及市场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把种子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保证种子管理机构的经费支出,确保种子管理工作正常运转。

(三)健全种子标准体系。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种子标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制定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包装等管理过程的各项技术规程和标准,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种子质量管理水平。

(四)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准入,加强对种子经营者的管理,依法做好种子市场的监管工作。并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及时查处生产销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

(五)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各区(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指导,引导种子企业加快机制创新,并在政策、信贷、科研、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种子龙头企业给予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

五、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确保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成立**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牧局(兽医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牧局(兽医局)农业处处长董文胜担任。

六、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种子站、**县农牧局、米东区农业局对我市的种子管理及生产经营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为开展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制定方案阶段。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种子站、**县农牧局、米东区农业局对我市的种子管理体制现状和特点,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方案及种子管理体系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实施。

种子管理范文篇6

一、牧草种子管理机构

牧草种子的管理应由各级畜牧(草原)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各省、市、自治区要建立健全牧草种子检验机构,配备检验人员和仪器设施。

二、牧草种子生产

1.牧草种子繁殖场(基地)的种子田必须用国家规定的一级种子做播种材料。

2.种子繁殖田应避免病、虫害感染和恶性杂草危害。凡发现有病虫害感染和恶性杂草危害的,一律不得做种子田。

3.种子繁殖田中,凡属异花授粉的一种牧草(如紫花苜蓿,三叶草等)品系,必须与同种不同品系牧草保持1公里以上的距离,防止生物混杂。并在开花前期进行田间检查,一旦发现异株杂种,及时拔杂去劣,保证纯度。

4.繁殖牧草良种,必须单独收割,单独脱粒,分室保管,严防机械混杂。

5.凡牧草种子繁殖场(基地)都要配置一定的种子清选设备。在种子脱粒后必须进行清选,按照牧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进行初选分级。

6.牧草种子清选后,按照不同级别贮存在通风凉爽、干燥的种子库内,并经常检查其温、湿度,并严防鸟、鼠虫危害。为防止因库存期过长降低草种质量,种子出库时必须进行复检。

三、牧草种子检验

1.用于种子基地繁殖和作商品流通的牧草种子,必须经所在地区牧草种子检验部门的检验,领取种子检验合格证书后,方可使用。检验合格证书应注明检验日期,检验结果(净度、发芽率,其它种子含量、水分、千粒重等),检验单位,检验员姓名或号码等。

2.检验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牧草种子检验规程"和"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进行检验,送检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送检员和检验员必须在证书上署名(签章),以示凭据。

3.凡经检验部门检验的种子,若用户在质量保证期限内,发现不符质量标准时,应及时提出请原检验单位进行复检。属质量问题,由草子生产单位负责赔偿。有争议时,报国家牧草种子检验中心裁决。

4.牧草种子检验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检验员证书,方可工作。

四、牧草种子流通

1.社会上流通的商品种子必须持有检验机构发给的合格证。凡没有检验合格证者,检验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有权扣发或没收,情节严重者予以经济处罚。

2.牧草种子经检验达不到三级标准的,一律不能出售和做种用。

种子管理范文篇7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的农作物种子工作;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种子工作。

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良种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第五条市、县(区)政府应建立种子储备制度,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计划和动用救灾备荒种子,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储备救灾备荒种子所需贮藏设施,由同级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解决;储备救灾备荒种子产生的政策性亏损,由同级财政补贴。

第六条销售的主要农作物种子应当是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经市或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试验、示范,确认为适宜推广或种植的品种,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用种标准。试验品种不得有偿使用。

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向社会公布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和搭配品种。

第七条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的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经营。

第八条申请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应具备《种子法》第二十一条和《种子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向生产所在地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九条申请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应具备《种子法》第二十九条和《种子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其办理程序与生产许可证相同。

第十条种子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再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但应在办理或变更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种子经营者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的,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受具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经营者书面委托代销其种子的,提交营业执照、委托代销合同、种子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提交种子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种子经营者按经营许可证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还应向原发证机关备案。

种子经营者提交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委托代销合同复印件,应加盖委托单位印章。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经营者备案后,应向经营者发放备案手续。具体备案办法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制定。

第十一条所有种子经营者均应在固定营业场所销售种子,并向购种者出具有效购种凭证,按规定建立种子经营档案。受委托代销种子的经营者,不得再委托他人代销种子。

第十二条经营者销售的主要农作物种子必须具有正规包装、标签,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散装种子直接流向使用者,但不能加工、包装的除外。

第十三条对栽培、气候、区域等条件有特殊要求或属特殊、专用用途的种子,经营者应向购种者提供相应栽培和使用条件的说明。

第十四条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地域引种,应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五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到他人的种子生产基地向农户收购种子。

第十六条经营者需销售已通过审定,但未被市或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列入推广或搭配品种的种子,应向市或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出示其在本市的试验资料、数据,经核实后方可试销。

第十七条由于不可抗原因,为生产需要必须使用低于国家规定用种标准的种子,经营者应经用种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注明种子的实际质量标准和使用方法。

第十八条种子使用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种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十九条种子经营者应及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其备种、供种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从事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有关植物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种子生产基地从事病虫害接种试验。

第二十一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出示执法证件,并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处罚必须出具合法凭据。

第二十二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经省级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种子检验机构对上市的种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样检查。

种子经营者对抽检结果有异议时,可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复检、确认。

第二十三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依法实施证照核发的工作中,应按规定收取相关费用。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种子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不允许人为限制经营网点数量。

第二十五条种子经营者应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的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与有关咨询服务,并对种子质量负责。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审定通过的种子的根据《种子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推广、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经营推广虽经审定通过但未经我市试验示范的品种,如造成生产损失,由经营者负责赔偿。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根据《种子法》第六十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不按要求备案、不在固定场所销售种子、未向购种者出具有效凭证、再委托他人代销种子或未按规定建立种子经营档案的,根据《种子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根据《种子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引种、销售;涉及面大的,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给种子使用者造成损失的,经营者应予赔偿,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有关费用和可得利益损失。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根据《种子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收购,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根据《种子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涉及面大的,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给种子使用者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按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处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按《种子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验,并处以5万元以下罚款。

种子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规范标签的制作、标注和使用行为,保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经营)的农作物种子应当附有标签,标签的制作、标注、使用和管理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标签是指固定在种子包装物表面及内外的特定图案及文字说明。

对于可以不经加工包装进行销售的种子,标签是指种子经营者在销售种子时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的特定图案及文字说明。

第二章标注内容

第四条农作物种子标签应当标注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品种名称、产地、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净含量、生产年月、生产商名称、生产商地址以及联系方式。

第五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分别加注:

(一)主要农作物种子应当加注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和品种审定编号;

(二)两种以上混合种子应当标注“混合种子”字样,标明各类种子的名称及比率;

(三)药剂处理的种子应当标明药剂名称、有效成分及含量、注意事项;并根据药剂毒性附骷髅或十字骨的警示标志,标注红色“有毒”字样;

(四)转基因种子应当标注“转基因”字样、商品化生产许可批号和安全控制措施;

(五)进口种子的标签应当加注进口商名称、种子进出口贸易许可证编号和进口种子审批文号;

(六)分装种子应注明分装单位和分装日期;

(七)种子中含有杂草种子的,应加注有害杂草的种类和比率。

第六条作物种类明确至植物分类学的种。

种子类别按常规种和杂交种标注,类别为常规种的,可以不具体标注;同时标注种子世代类别,按育种家种子、原种、杂交亲本种子、大田用种标注,类别为大田用种的,可以不具体标注。

品种名称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属于授权品种或审定通过的品种,应当使用批准的名称。

第七条产地是指种子繁育所在地,按照行政区划最大标注至省级。

进口种子的产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进口货物原产地的暂行规定》标注。

第八条质量指标是指生产商承诺的质量指标,按品种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指标标注。

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对某些作物种子质量有其他指标要求的,应当加注。

第九条检疫证明编号标注产地检疫合格证编号或者植物检疫证书编号。

进口种子检疫证明编号标注引进种子、苗木检疫审批单的编号。

第十条生产年月是指种子收获的时间。年、月的表示方法采用下列的示例:2000年7月标注为2000-07。

第十一条净含量是指种子的实际重量或数量,以千克(kg)、克(g)、粒或株表示。

第十二条生产商是指最初的商品种子供应商。进口商是指直接从境外购买种子的单位。

第十三条生产商地址按种子经营许可证注明的地址标注,联系方式为电话号码或传真号码。

第三章制作、使用和管理

第十四条标签标注内容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印刷清晰,字体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警示标志应当醒目。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和其他文字,字体应小于相应的中文。

第十五条标签标注内容可直接印制在包装物表面,也可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或放在包装物内,但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生产商、质量指标、净含量、生产年月、警示标志和“转基因”标注内容必须在包装物外。

可以不经加工包装进行销售的种子,标签应当制成印刷品在销售种子时提供给种子使用者。

印刷品的制作材料应当有足够的强度,长和宽不应小于12厘米×8厘米。可根据种子类别使用不同的颜色,育种家种子使用白色并有紫色单对角条纹,原种使用蓝色,亲本种子使用红色,大田用种使用白色或者蓝红以外的单一颜色。

第十六条种子标签由种子经营者根据本办法印制。认证种子的标签由种子认证机构印制,认证标签没有标注的内容,由种子经营者另行印制标签标注。

第十七条包装种子使用种子标签的包装物的规格,为不再分割的最小的包装物。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按《种子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章附则

第十九条《种子法》第三十二条要求种子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的种子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可以印制在标签上,也可以另行印制材料。

第二十条本办法所称混合种子是指不同作物种类种子混合物或者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种子的混合物或者同一品种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加工处理方式种子的混合物。

种子管理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林木种子包装和标签管理,规范林木种子包装和标签的制作、标注和使用行为,保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林木种子包装和标签的制作、标注、使用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林木种子,是指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标签是指固定在林木种子包装物内外的特定图案及文字说明;销售的林木种子应当附有标签。

对于不能包装的林木种子,标签是指林木种子经营者在销售种子时提供的特定图案及文字说明。

第四条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林木种子包装和标签的制作、标注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林木种子包装

第五条有性繁殖的林木籽粒、果实应当包装后销售。

下列林木种子可以不经包装进行销售:

(一)苗木;

(二)无性繁殖的器官和组织,包括根、茎、枝、叶、芽等;

(三)其它不宜包装的林木种子。

第六条包装材料应当适宜林木种子的生理特性,坚固、耐用、清洁,无病虫害。

包装应当便于贮藏、搬运、堆放、清点以及取样。

第七条大包装或者进口的林木种子可以分装;实行分装单位应当对种子质量负责。

第八条林木种子包装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第三章林木种子标签内容

第九条标签内容应当与实际相符。标签内容包括:林木种子类别、树种或品种名称、产地、质量指标、植物检疫证书编号、净含量(数量)、种子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生产者或经营者名称、地址。

(一)林木种子类别分为普通种和良种。

(二)树种名称为植物分类学的种。

品种名称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属于授权品种或审定通过的良种,应当使用批准的名称。

(三)产地是指林木种子繁育所在地,应当标注到县。

进口林木种子的产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进口货物原产地的暂行规定》标注。

(四)质量指标是指林木种子生产者或经营者承诺的质量指标,应当与销售的林木种子实际质量相符。

种子质量指标按净度、发芽率、含水量、质量等级等标注。

苗木质量指标按苗龄、苗高、地径、主根长、根幅、质量等级等标注。

(五)净含量(数量)标注林木种子实际重量或苗木数量,以千克(kg)、克(g)、粒或株、根、条表示。

包装中含有多件小包装时除标明总数量外,还应当标明每一小包装的数量。

(六)生产日期是指林木种子采收或苗木起苗的时间。生产日期的表示方法采用下列的示例:2001年9月8日标注为2001—09—08。

(七)生产者、经营者名称和地址按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注明的名称、地址标注。

第十条除第九条标注的内容外,属于下列情况的,应当分别加注:

(一)销售进口林木种子的,应当附有中文标签,加注进口商名称、林木种子进出口贸易许可证编号和进口林木种子审批文号。

(二)销售转基因林木种子的,要用明显文字标注“转基因”字样,并附有提示安全使用控制措施的文字说明。

(三)属于主要林木商品种子的,应当加注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经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的林木良种应当加注品种审(认)定编号。

(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有其它质量指标要求的,应当按要求加注。

(五)分装的林木种子应当加注分装单位和分装日期。

第四章林木种子标签制作和使用

第十一条林木种子标签的制作材料应当有足够的强度和防腐性。

第十二条标签标注文字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

第十三条标签印刷要清晰,可直接印制在包装物表面,也可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或放在包装物内。

可以不经包装进行销售的林木种子,标签应当制成印刷品在销售时提供给林木种子购买者。

第十四条林木种子标签分绿色、白色两种。林木良种种子使用绿色标签,普通林木种子使用白色标签。

第十五条林木种子标签的规格、式样、材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

种子管理范文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40号文件加快推进我省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市场监管,促进种子产业发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强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市种子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种子管理上还存在着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手段缺乏、监管不力等问题,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势在必行。这次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政企分开、企业改制、人员分流、国资处置、种子管理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我市种子产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有关精神上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强化种子管理,规范种子市场秩序,促进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实现我市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政企分开为突破口,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稳定种子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执法手段,增强监管能力;坚持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大力培育现代种子企业,提升种子产业化水平,增强种子企业竞争能力;坚持以质量监管为重点,逐步构建种子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增强农业生产安全保障能力。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一)实行政企分开

根据全省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各县(区)必须于2011年2月20日前完成国有种子企业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去,实现人、财、物彻底分开。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属于企业性质的,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整体移交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属于事业性质的,应当剥离经营职能,整体转化为种子技术推广服务单位或与种子管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并,不再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股份制种子企业控股或参股的,所持股权移交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管理,或者依法转让给其他经济组织。

在实施政企分开的过程中,各县(区)政府要按照《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做好政企分开后有关人员的善后工作。对分流的企业富余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对辞退的人员,种子企业要按照国家对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关政策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自谋职业安置费。种子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应优先用于安置职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国有种子企业的亏损应先清理,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再根据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二)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

1.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种子管理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市、县二级种子管理体系,特别要强化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建设。要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定编制、定规格,把种子管理、种子质量监督、技术推广、品种试验和检验检疫等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在品种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本区域内种子市场和种子质量的监管。

2.加强种子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种子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服务性,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作保障。一要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推行种子执法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人员持证抽检制度、品种试验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二要继续执行种子质量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制度,不断充实、完善市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县级种子质量标准检验室的检验设施,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三要加强种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网络连接步伐,实现种业信息资源共享。

(三)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1.严格企业市场准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种子管理机构在负责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审批的具体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的思想,实行办证条件、材料、程序公示制,严格实地考察和专业性技术审查,把好企业市场“准入关”。建立种子生产经营资质跟踪检查制度,加强对种子生产者、经营者的管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办理种子企业营业执照。

2.严格商品种子监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切实履行种子市场监管职责。农业、工商、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及时查处经营未经审定通过或未获得引种批准的品种、未取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品种、假劣种子及包装不合格的种子等违法行为。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要加强种子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将抽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引导农民购种;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不合格的种子,要实行通报制度。

3.建立缺陷种子召回和品种推出制度。为避免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种子管理机构发现商品种子有缺陷时,应责成有关生产经营企业立即召回,并由企业及时更换合格种子。实行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对已通过审定的品种,凡发现不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有难以克服缺陷的,要及时退出市场。

四、切实加强对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为了保证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市政府决定建立市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李留心副市长为召集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事局、编办、财政局、农林局、劳动保障局、工商局、公安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分管领导参加,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分级负责,确保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二)强化责任分工

在改革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种子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设,对所属的国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积极主动地做好移交工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及时接收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的国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人事、编制部门负责研究解决本级种子管理机构的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种子产业的支持力度;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指导政企分开后企业富余人员、分流人员的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

(三)加强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