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1:41:11

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范文篇1

本文作者:胡超群工作单位: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防范对策(1)在患者进行手术前要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与化验,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抗体、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查,已知感染者应做好细菌或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特殊感染时应在手术单上注明,以便手术室作出合理安排。(2)护士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相关疫苗的接种;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暂不能担任洗手护士的工作,尤其是某些感染性手术;担当巡回护士时应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手术衣最好选择防水性能佳及一次性产品,.当手套发生破损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当手术污染严重可戴两幅手套。(3)手术过程中应思想高度集中,规范操作,正确传递锐利器械(可将其置于弯盘等固定容器内),及时收回并妥善放置,以免伤及自身和他人;术后应及时、正确处理缝针、刀片、针头等尖锐物品以及病人的引流液、冲洗液等,减少危险物的暴露时间。地面及物品表面的血迹应用含氯溶液湿式清洁。职业危害(l)噪声”手术室噪声常被忽视,如:电刀、电锯、电钻、金属门窗的开关、器械车轮的摩擦、电动吸引器、麻醉机的声音等”噪声会引起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等系统的生理变化及一系列心理反应,常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其进行消毒的同时,对人的皮肤、角膜都会产生刺激。(2)紫外线。手术室内装有许多紫外线灯管以及各类移动式紫外线灯具,紫外线消毒柜等,当开启后,在其进行消毒的同时,对人的皮肤、角膜都会产生刺激。(3)放射线。随着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手术需要用到c臂机作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射线会对人体各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与伤害,使人易产生乏力感,长期接触可导致胎儿畸形,亦可诱发恶性肿瘤。防范对策(l)进行手术前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适当调节,并定期检查、维修,对车轮等易摩擦产生噪声的物件尤其注意定期做好清洁、上油、保养工作。(2)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烦躁的患者不可大声训斥,应予以多种措施尽快使之安定,减少对他人的不良刺激。(3)合理安装紫外线灯管,正确放置移动式紫外线照射灯;开灯照射时,关闭门窗或设置屏障以有所遮挡;测试紫外线功率时,应戴好护目镜,穿好防护服,减少紫外线对皮肤、角膜直接照射而产生的刺激。(4)有线照射的手术时,护士应穿防护服,戴脖托及腰托,或暂时回避,以减少线的接触;排班时不安排孕妇参与此类手术,欲受孕者亦应当注意,合理安排以减少手术人员频繁接受线照射机会”同时加强饮食调节,适当添加优质蛋白质,如牛奶等,并注意休息以保证体力;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特殊危险部位要有显著标志。职业危害(l)化学消毒剂”手术室内许多物品的消毒、灭菌、环境的消毒、标本的浸泡都要用到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碘、乙醇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等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2)化疗药物。手术过程中,尤其是肿瘤手术,经常要用到化疗药”护士在配置这些药物时,不可避免地会吸人含有药物的气溶胶,或药液沾染皮肤,虽然剂量较小,但其累计作用可产生远期影响。(3)麻醉废气”麻醉剂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泄露于空气中,这是造成手术室内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操作能力等都会造成一定影响。防范对策(1)要求工作人员在检查、使用和测试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甚至防护眼镜,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消毒、灭菌容器应尽量密闭,减少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挥发。(2)熟练掌握药物配置技术,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提倡使用输液袋;改善工作环境,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减少呼吸道摄人;孕妇禁止接触化疗药物;加强化疗废弃物的管理,将废弃物与其他物品分开管理,存放于规定的密闭容器中,送有关部门作专业处理”(3)根据手术种类与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合理安排手术间;护士在妊娠期间应尽量减少进房间接触吸人性麻醉药的机会。

“通过对造成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分析,主要有三种即血源感染性危害、物理感染性危害和化学感染性危害”这三种危害是因手术室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以如果想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手术室是医院中的一个特殊科室,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除了需要具备一般科室护士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如何在紧张的工作中保持个人的身心健康,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是每个手术室护士应该注意的问题。手术室工作连续性强,机动性较大,护士工作的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这就使得手术室护士的日常生活没有规律性,身体的应对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考验”如果体质较差则无法应付日常的紧张工作,因此手术室护士应该在工作之余加强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只有身体强健才有工作之本,才能应付高强度和无规律的工作。另外,手术室护士还应注意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手术室工作高强度的特点要求手术室护士不仅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手术室工作的连续性、不规律性和随机性”总之,在手术室工作的护士面临的是身心双方面的高强度挑战,护理工作者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危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最大范围内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种职业危害,将工作中的各种危害降到最低。

职业危害范文篇2

1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因素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如果保护措施不完善,经血液及接触传播疾病的感染率就增加。1.1.1传染性肝炎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2]。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以外科医生和护士居多,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有创操作中经皮肤暴露造成的血液感染。1.1.2艾滋病(AIDS)据报道,美国1981年~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人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3]。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论文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则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4]。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化学消毒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系统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可以致癌。

1.2.2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雾,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护士体内,可造成护士白细胞下降,月经不调,脱发等症状。

1.3物理性危害因素①特殊科室护士(如放射科、手术室)少量多次接触X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致畸。②紫外线用于空气消毒对视网膜产生损害。

1.4心理性危害因素医护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流值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护士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可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致胃肠道疾病发生等。

2自我防护对策2.1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2.1.1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①护士要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性操作。②配备隔离防护用品,如: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③在接触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当预料到手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④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

2.1.2艾滋病的防护①采用预防HBV感染的标准措施足以防止HIV的感染[5]。②预计血液、体液有喷溅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应戴护目镜和防渗透性口罩。③护理人员自身带有皮肤伤口、皮炎或黏膜完整性受损(如口腔溃疡)等,不应参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疗、护理、检查工作。④操作时不慎被污染的锐器损伤时,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冲洗;0.5%碘伏消毒后包扎伤口。按职业暴露后预防(PEP)的程序进行处理[4]。

职业危害范文篇3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1职业危害

1.1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呻吟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

1.4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2防护措施

2.1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呻吟,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3小结

血透室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给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不可避免的危害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而减小其危害性,但这些措施不仅只是需要护士有着自我防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医院相关部门对这个薄弱点的关注,从而降低血透室护士的各种职业危害,保障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NIOSH.Prventingneedlestiskinjuresinhealthcanesetting[EB/OL]1999.11.www.cdc.gov/noish.

[2]王毓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3.

[3]谢红珍.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12):6.

[4]邹颜清.血液透析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6,24(6):2.

[5]吕青.两种医用手套润滑粉与大鼠肌组织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0.

职业危害范文篇4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急诊科是医院里较为特殊的科室,不仅接诊的病种杂,病情急,对救治措施、应急管理程序、医疗器材、医务人员素质能力等要求较为严格,而且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情绪也相对处于急躁、不稳定的状态中,加之部分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使得工作在最前沿的急诊护士处在高风险之中,成为职业高危人群。职业危害在卫生保健行业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威胁到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2]。现将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作如下综述:

1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肺结核、禽流感、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的病原体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痰液中,这样,对他们的紧急救治多数是在一种没有严格防护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对护士构成极大的威胁。有资料表明,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中和体液而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几率为0.1%。暴露含乙型肝炎的血液和体液感染机率为6-30%[3]。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为0.3%。

1.2化学因素:各种消毒剂、灭菌剂在清创室、洗胃室、抢救室中应用较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甲醇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积累效应,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并且乳液,抗肿瘤药物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危险。

1.3物理因素:急诊护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各种注射操作当中针刺伤,外伤处理中患者的不配合或操作不慎,器械造成的损伤,以及一次性物品毁型过程中的致伤。

1.4医疗环境因素:协助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核磁、CT、X线的检查时,放射线的接触。例如,它可能诱发白血病、甲状腺癌、骨肿瘤等恶性肿瘤;也可能引起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造成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不育症等。

2防护对策

2.1管理控制:依靠政策和管理控制限制危险性暴露是防卫的重要防线之一,医院应制定相关制度、工作程序,并不定期督查,让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2改进操作工具比如:韩国i-SENS.lnc公司生产的达乐牌2208型血糖仪,它所配备的采血针,即为弹簧式的,操作前针头隐藏,操作后马上弹回,而且是一次使用过后自动失去功能。先进医疗工具的使用,对于针刺伤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物因素危害,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2.3做好个人防护

2.3.1洗手: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在操作前后,彻底清洗双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消除90%以上的微生物。

2.3.2防护器具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操作、接触病人时除工作服、鞋帽外,还要戴口罩、手套,特殊情况下需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手套要在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应更换,操作时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操作完成脱去手套后,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防护器具的正确使用可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各种化学试剂对护士的危害。

2.3.3避免针刺伤及利器损伤:科内要规范急救流程和操作程序,个人在工作中要总结经验技巧,避免利器、针头损伤皮肤、粘膜。禁止给使用后的针头套针帽;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可用手毁型;处理外伤的器械在清洗、消毒过程中要精力集中、谨慎拿取等。

2.3.4意外暴露后的处理:血液或呕吐物溅到眼睛或皮肤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局部冲洗。利器刺伤后立即从进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5%碘伏消毒伤口并包扎。

2.4提高自身素质

2.4.1提高业务素质:熟悉常见危重病的急救原则,精通护理技术、熟练抢救仪器的使用,才能在工作中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这正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其次,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尊重、同情、理解患者。同时,要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4.2提高心理素质:遇急重症病人,急诊护士始终要沉着冷静,敏捷果断。当护患双方发生矛盾,引起纠纷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注意收集保管好护理记录,然后逐级上报。

2.5加强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是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重中之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仪器的故障、物品准备不够齐全等因素都是产生护患矛盾,引起护士职业危害的原因之一。加强对现有和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减轻来自社会对护士的压力。采用岗位培训、场景

模拟及学习讨论的方式对急诊护士进行暴力认知及应对培训,加强急诊科护士自我保护教育,可以有效地防范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确保护士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田春梅,姬利萍,王丽霞.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8.10.(4):314-315

职业危害范文篇5

制鞋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中使用有机溶剂、粘胶等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职业健康安全防护及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规范制鞋业生产经营活动,预防和避免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保护从业人员生命健康权益,市于近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制鞋业职业健康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检查中发现制鞋业存在不少职业危害隐患。以下是在近半月多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制鞋业存在的职业危害隐患问题和对此的一些浅显建议。

问题

检查中发现制鞋企业大多进行了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但职业健康管理资料不健全不规范。制鞋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粉尘、噪声、苯等职业危害因素,长时间接触易发生职业病伤害,然而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未配备劳动防护用品(防毒口罩、耳塞)或使用不符合要求的一般白纱口罩,起不到防毒防尘防噪声作用;喷漆刷胶工艺处未设置通风设施或为了降低成本设置的防护通风设施未正常开启,防护设施成为摆设;企业未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未能如实将存在职业危害因素以警示方式告知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危害防护知识等诸多问题,充分反映出部分企业对职业危害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措施不到位,从业人员缺乏对职业健康知识的认识。

措施

(一)落实制鞋业职业危害防治的主体责任。

落实制鞋业职业危害隐患自查责任,在制鞋企业中普遍倡导推行用工体检、有毒岗位分发防毒口罩、车间通风、使用合格低毒胶合剂,改善生产工艺或完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保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

(二)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危害防治意识。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职业健康相关知识,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学习职业病防治法,提高职业危害防治意识,使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职业危害的严重性。

(三)落实安监部门监管职责。

安监部门增强服务意识,执法人员提高职业健康执法能力,深入鞋业企业调查研究,经常检查、指导、帮助督促企业建立预防职业危害管理体系,促进职业健康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从根本上保证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维持社会稳定。

(四)部门联动,加强制鞋业职业健康安全长效管理。

制鞋企业职业健康专项执法,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管执法工作,要加强对制鞋业的常态化管理,各镇(办)对辖区内制鞋企业摸底排查,公安、环保、安监、消防、工商等部门实现部门联动、综合施治,发挥部门优势,形成执法合力,日常深入制鞋业进行职业隐患排查和整改治理,规范制鞋业的生产经营秩序。

职业危害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推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强化企业职业卫生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

二、目的意义

目前,我市大多数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已进行了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开料、加工、打磨工序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噪声,涂胶、喷漆、晾漆工序因使用有机溶剂会散发大量化学毒物,例如苯、甲醛、苯胺和二异氰酸甲苯酯等高毒物质,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各级安监部门应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木质家具和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加大对粉尘及高毒物品作业场所的监督执法力度,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三、整治内容

(一)重点危害因素:苯、甲醛、苯胺和二异氰酸甲苯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

(二)重点整治行业:木质家具制造及人造板制造企业。

(三)重点人群: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

(四)重点检查内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制度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严重职业危害岗位警示标识;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急性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等情况。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阶段(5月11日-5月20日)。市局根据《市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市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方案》并下发各镇(街道、园区)。

(二)实施阶段(5月21日-9月20日)。依据属地化管理原则,市安监局及各镇(街道、园区)对辖区内的相关企业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认真填写检查表(见附件1)。依托网格化监管系统,将检查情况通过管理网排查治理模块的专项检查进行录入,做到日查日清。为配合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市安监局将组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我市部分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进行检测调研,掌握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行业职业危害真实情况,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1.宣传发动(5月21日-6月10日)。各镇(街道、园区)下发方案到所有木质家具制造及人造板制造企业,根据方案要求,对照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表(见附件1)组织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同时填写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登记表(见附件2),6月5日前将附件2电子版报市局职业健康监管中心。

2.集中执法(6月11日-6月30日)。市局组织五个执法科室(大队、中心)分组到所有木质家具、人造板制造企业集中执法检查,并对企业主要环节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整改提高(7-8月份)。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整改提高。

4.复查验收(9月1日-9月20日)。市局组织人员对集中执法阶段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复查验收。

(三)总结阶段(9月21日-9月30日)。9月下旬,各镇(街道、园区)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材料于9月30日前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监管中心。市局将对全市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危害治理是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镇(街道、园区)要按照方案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力求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整治工作中,要突出对喷漆环节的治理,企业要设置独立的喷漆间,设置通风排毒设施,使用水帘(水幕)降毒措施,保证作业场所有毒物质浓度不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于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不落实,作业场所无防护设施或达不到防护要求,未按规定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严重职业危害岗位无警示标识,未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等违法违规行为,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对逾期未进行整改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对情节严重,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企业,责令停止作业或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职业危害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

化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工艺复杂、产品种类繁多,生产过程可产生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化工企业生产工艺一般均采用管道、反应釜等密闭系统,其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存在于生产的某个关键环节中,因此,掌握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化工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有效举措,本文通过分析某生产三甲基苯醌的化工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情况,综合分析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1内容与方法

1.1评价对象

某化工企业生产三甲基苯醌规模达年产2000t,含一主生产车间及配套的控制室、仓库、检维修系统、污水处理站等公共辅助单元。

1.2评价内容及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调查的方法,调查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及使用情况、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职业健康监护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内容,并结合该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通过工程分析,评价工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明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1.3评价依据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HG20571—2014《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等法律和标准作为检测、评价的规范和依据,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2职业卫生调查

2.1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环节

本项目运行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三甲基苯醌、其他粉尘、丙酮、乙酸、噪声及不定期检维修、工程施工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接触情况见表1。由于国家尚未制定三甲基苯醌的职业接触限值和标准检测方法,通过风险评估法对三甲基苯醌进行分析与评价,其风险评估结论为低风险危害,因此,本次评价中对三甲基苯醌仅作识别,不作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2.2职业病防护设施调查

根据本项目生产工艺特点,结合职业卫生调查、工程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等内容,综合认为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见表2。

2.3职业健康监护调查

本项目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均已进行了上岗前或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3检测结果

3.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生产工艺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的特点,结合企业当时的具体生产情况,确定检测项目共4项,乙酸、丙酮、总粉尘浓度和噪声。在生产设备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采用个体长时间采样和定点短时间采样,连续采集3个工作日。其中,个体长时间采样岗位主要包括生产车间操作工1、2,检测项目包括乙酸、丙酮、总粉尘浓度和噪声,乙酸每个岗位检测6份样品、丙酮、总粉尘浓度和噪声每个岗位检测3份样品。定点短时间采样点设置在多处,检测样品均为3份,其中催化剂投料口和催化剂出料口检测总粉尘浓度;粉碎机检测总粉尘浓度和噪声;反应釜、离心机A检测乙酸、丙酮和噪声;蒸馏塔检测乙酸和丙酮;品质提升工段输料泵、品质提升工段分离器和品质提升工段空气包只检测噪声。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评价见表3、表4所示。根据检测结果,生产车间操作工的个体噪声检测结果为75.4dB(A),周工作时间为42h,40h等效声压级为75.6dB(A),此岗位的职业接触限值为85dB(A),生产车间操作工的个体噪声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检测结果表明,本项目生产车间操作工接触的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及接触的噪声强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3.2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

本项目注重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设,项目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部分噪声较大的设备,如离心式压缩机设置在单独厂房,并采取隔声、减振降噪措施;控制室采用隔声结构和防噪声门窗,并为工人配发了防噪耳塞和耳罩。项目中处于密闭空间的反应器、罐体等清理、清洗、检维修,也是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经分析认为,本项目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均合理有效。但仍存有不足之处:催化剂下料口密闭不好,作业时有粉尘洒落,产生扬尘,可能导致粉尘浓度超标,工人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引发尘肺病;车间内溶剂回收区域通风效果欠佳,容易导致有毒气体聚集,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引起眼睛和呼吸道刺激、接触性皮炎。

3.3职业健康监护评价

本项目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的参检率为100%,其体检项目的选择符合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项目涉及接害人员中未发现与职业相关的异常。

4结论

1)本项目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丙酮、乙酸、噪声。通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作业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能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本项目较全面地考虑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从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入手,采取了相应的防毒、防尘、减振降噪、防暑降温等防护设施及措施,控制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2)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主要为固体原辅料及催化剂的投加及出料操作,生产过程中的丙酮和乙酸的装卸及运输过程,开关阀门、取样操作、溶剂回收操作,产品包装,处于密闭空间的反应器、罐体等清理、清洗、检维修等过程。化工企业应着重从操作规程、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等方面加强监管,最大限度地预防职业病危害。3)针对职业卫生调查时发现的问题,企业应对催化剂包装下料口采取密闭措施,避免粉尘洒落;车间地面及设备表面、吸风口积尘应及时清理,防止二次扬尘;溶剂回收区域应采取全面通风设施,减少有害气体聚集;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如除尘设施、可燃气体探测器、喷淋洗眼装置等的检维修,确保有效运行;加强化学品及槽罐车在厂区内装卸、运输过程中的防护,预防化学物质泄漏;对进入密闭空间作业的人员,应严格要求其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及制度要求操作,确保工人在通风设施开启并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佩戴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再进行相应操作;同时应按规范要求做好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并对体检结果中发现的问题作相应的处置[1-4]。4)化工企业应重点关注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职业病危害防治[5-7],防止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和地方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雅丽.苯乙烯生产项目职业病潜在危害因素识别及其风险评估与防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2]王冰,王伟,王琪,等.某高原化工企业钾碱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18(04):517-519.

[3]徐晓虹.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30):68.

[4]张晓曦.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管理对策分析[J].决策探索,2020(07):70.

[5]麦诗琪,朱少芳,张晋蔚,等.HACCP在职业性急性化学中毒事故风险分析与应急救援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0,19(06):832-835.

[6]蒋辉.某石油化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J].化工管理,2020(26):132-133.

职业危害范文篇8

一、工作目标

强化企业职业卫生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依法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职业卫生安全法律意识,提高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卫生监测和有毒有害岗位人员的健康监护率,落实推广“1+3”安全监控体系,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事故发生。

二、工作范围

全县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电子、机械、化工、金属铸造、冶炼、制鞋、制板、纺织、电镀、电池、食品加工、玻璃彩绘、家具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行业的企业,特别是产生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

三、工作内容

以督查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情况;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情况;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情况;

4.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和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情况;

5.三类人员(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员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情况;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情况;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情况;

8.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告知情况,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情况;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四、组织与分工

为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五、工作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3月)。

各镇(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专项行动组织机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和要求,认真进行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书面材料,请于3月30日前报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

2、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改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认真进行自查,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尤其要结合0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及时完成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职业危害申报。

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及各镇(区、各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指导,定期组织信息交流并编发专项整治情况通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地开展。

3、各地各部门检查督查阶段(2013年6-7月)。

各镇(区、各部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在2009年全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普查的基础上,对管辖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地检查督查,对其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给予处罚。同时,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整改不合格或拒不整改的,要依法停产整顿。

各镇(区、各部门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总结报告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档资料于2013年8月20日前报送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4、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检查督查阶段(2013年8-10月)。

县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各地各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的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督查。同时,对此次专项整治进行全面总结,并将各镇(区、各部门专项整治情况向各级政府进行通报。

5、迎接省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检查阶段(2013年11月)

总结此次专项整治治理效果、典型事例、存在问题等,并形成汇报材料,做好各类基础台帐,迎接省市检查。

六、工作要求

1、健全机制、精心组织。职业危害防治事关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镇(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同时要结合今年国家及省市各级要求全面推行的“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工作(扬安字[2013]4号,把专项整治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要通过专项整治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切实担负起职业危害治理的主体责任,各企业法定代表人是第一责任人,要积极开展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明确治理责任,制定治理措施,落实治理资金,确保治理效果。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镇(区、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抓好落实。为加强专项整治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建立每季度一次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时通报和沟通信息,加强专项整治工作机构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地区联动的综合治理局面,要以此次专项整治为契机,着力构建职业危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职业危害范文篇9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

检查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多,主要有粉尘、噪声、刺激性气体等。通过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定点检测及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全面了解化工企业从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一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强度,从而为接触-反应关系评价和危险程度评价提供可靠数据和接触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根据化工企业从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从某一大型化工厂抽取从业人员1106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接触有害气体者245人,接触粉尘者105人,接触噪声者262人,接触粉尘+刺激性气体者198人,接触噪声+有害气体者296人。

1.2方法

对接触者根据接触因素不同进行基本健康检查及相关检查,检查内容:既往病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肝功能、眼科、肝胆脾B超、心电图、肺功能和胸部X射线片。对健康体检结果,按照国家诊断标准统一诊断,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进行分类整理。

2结果

2.1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情况

从业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健康检查异常情况有所不同。刺激性气体从业人员异常率为55.5%;粉尘从业人员异常率为55.2%;噪声从业人员异常率为23.7%;粉尘+刺激性气体从业人员异常率为73.2%;噪声+刺激性气体从业人员异常率为63.8%;多因素接触者异常率明显高于单因素接触者异常率.

2.2从业人员呼吸道黏膜、眼部和肺部异常情况

刺激性气体通常以局部损伤为主,其损害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引起眼部、呼吸道黏膜的病理反应,刺激作用过强可引起肺水肿及全身反应。粉尘+刺激性气体从业人员呼吸道黏膜(充血)、眼部(流泪、干涩、眼结膜充血)和肺部(纤维化、干啰音)异常率明显高于粉尘、刺激性气体单一因素从业人员异常率。噪声+刺激性气体从业人员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肺部异常率与粉尘、刺激性气体单一因素从业人员异常率没有明显变化,见表2。

2.3从业人员

B超和肝功能异常情况从业人员接触联合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单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B超(脾大、脂肪肝、胆囊息肉)和肝功能异常率没有明显变化.

2.4相关指标现场检测数据

刺激性气体(硫化氢、氨)检测点20个,其中硫化氢有2个点超标(限值为:10mg/m3),浓度最高值为10.8mg/m3,平均值为2.52mg/m3;氨有3个点超标(限值为:20mg/m3),浓度最高值为25.8mg/m3,平均值为5.21mg/m3;粉尘(煤尘,游离SiO2<10%)10个检测点,其中有1个点超标(限值为:4mg/m3),浓度为4.91mg/m3均值为1.83mg/m3;噪声9个检测点,最高91.0dB(A),均值为82.0dB(A)。

3讨论

本此调查结果显示,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危害因素是刺激性气体、粉尘、噪声。从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分析来看,主要与化工企业生产工艺、个人暴露作业有关。刺激性气体或粉尘作业人员与刺激性气体+粉尘作业人员肺部异常率和改变程度均有明显变化,后者损伤更严重,由此说明刺激性气体和粉尘对肺部损伤有协同效应。现场检测两者均有超标现象,因此该企业应提高对危害因素的警觉性,加强防护,最大限度地控制危险因素对从业人员的伤害。另一方面,该企业作业场所中噪声最大值为91.0dB(A),接触噪声作业人员262人,听力损失有62人,其中语频听力损失有9人。经过多年研究,证明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除了听觉系统以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1]。有研究报道,粉尘+噪声作业人员的心电图异常和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粉尘作业人员[2]。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能危害到人体心血管、神经等系统,应引起该企业的足够重视。结合B超结果与现场刺激性气体检测结果分析,作业人员长期暴露在刺激性气体超标的作业场所中,对肝脏(肝脏囊肿、肝功异常等)有一定的伤害。职业健康检查是发现职业禁忌证和早期发现职业病的关键措施。用人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3]。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9.

[2]洪霞.某铸造企业2010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3,39(1):44-45.

职业危害范文篇10

关键词:油墨加工;职业病;预评价

1.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根据环保油墨企业提供的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主要包括项目选址、总图布局、工艺和设备布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岗位人员健康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要求、个人防护用品配备、辅助用室设计要求、职业卫生管理要求方面等。评价方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采用评价方法如下:工程分析法、检查表分析法、半定量风险评价法、类比分析法和职业健康作业分级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预测生产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及职业病危害程度。

2.工程分析

(1)工艺简介拟建项目生产工艺采用树脂、无毒颜料、助剂等原料,配方先进、可靠,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是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成熟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无化学反应发生,为物理过程。项目采用一套生产装置,根据订单要求安排不同产品生产。具体生产工艺如下:①配料分散。将树脂、颜料、助剂、钛白粉等(根据不同产品使用不同配方)按一定比例加入搅拌器,通过高速分散机分散搅拌进行充分的湿润和预分散,分散机为敞开式设备,加料完毕后盖上盖板进行搅拌,项目采用人工加料;②研磨。分散后的物料经液压提升机提升放料至研磨机,研磨是将色浆中大粒径物质通过高速的碰撞粉碎到一定细度的过程,研磨时间为2~4小时。未避免研磨过程产生热量影响产品质量,研磨机底部设置冷循环水夹套进行设备降温,研磨过程密闭操作。③调色。研磨后将料缸移至搅拌器下,根据客户需求,将半成品色浆混合搅拌进行调色,搅拌器为敞开式设备。④过滤。调色后物料进入自吸式过滤器过滤,将大颗粒去除,过滤器为敞开式设备。⑤包装。物料由半自动灌装机计量包装成品。在更换色系或更换品种的时候需要对各料缸和搅拌机、研磨机等设备进行清洗(约2次/月),人工对各料缸和搅拌机等敞开式设备采用棉布蘸取乙酸丁酯进行擦拭,研磨机采用乙酸丁酯进行清洗。清洗的溶剂回用,棉布等废弃物统一放置在厂房危废存放处,委托有资质废品处理企业统一处理。(2)危害因素识别①配料分散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作业工人在配料分散过程中使用原辅料时接触甲醇(树脂中少量含)、甲醛(聚氨酯树脂中少量含)、丁醇、二甲苯(可能含有微量的苯、甲苯)、乙酸丁酯、乙苯、乙醇、炭黑粉尘、二氧化钛粉尘、其他粉尘、设备运转产生噪声;②研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研磨机研磨过程可能逸出少量的甲醇(树脂中少量含)、甲醛(树脂中少量含)、丁醇、二甲苯(可能含有微量的苯、乙苯、甲苯)、乙酸丁酯、乙醇;设备运转产生噪声。③调色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调色过程可能接触甲醇(树脂中少量含)、甲醛(树脂中少量含)、丁醇、二甲苯(可能含有微量的苯、乙苯、甲苯)、乙酸丁酯、乙醇;各台设备运转产生噪声。④过滤包装过程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甲醇(树脂中少量含)、甲醛(树脂中少量含)、丁醇、二甲苯(可能含有微量的苯、乙苯、甲苯)、乙酸丁酯、乙醇;各台设备运转产生噪声。⑤仓储管理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甲醛、甲醇(水性聚氨酯树脂的组成成分)、丁醇、二甲苯(可能含有微量的苯、乙苯、甲苯)、乙酸丁酯、炭黑粉尘、二氧化钛粉尘、其他粉尘(颜料库、成品库);乙醇、乙酸丁酯(溶剂库、成品库)。⑥检验人员现场取样及检验时可接触到现场相应的各类危害因素。(3)职业病危害程度分析拟建项目为油墨加工厂扩建工程项目,因此此次选用的是该企业已有相同生产线2015年相关资料,选择现有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和健康监护资料作为本次评价因子。①类比项目检测结果及分析。A.类比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操作工处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现场检测分散机作业点CSTEL:180.0mg/m3,国家标准PC-STEL:100mg/m3)超标外,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均未超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规定的限值标准要求。B.不合格原因分析:a.由于类比项目的全面通风只是稀释有毒物质,适用于发散源比较分散的作业场所,而用人单位主要生产设备为高速分散机,发生源少而固定,因此,高速分散机宜选用局部通风系统,再辅以轴流风机进行全面通风,其职业病危害可以降至最低;b.配料区域敞开,未有效隔离,导致化学有害因素向周围工作环境中逸散;c.某些物料桶使用完毕后,未做到及时清理,敞口放置于车间内,造成桶内(余料)有害因素向周围工作环境中逸散。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企业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类比项目现场作业人员进行了2015年度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率100%,体检结果中显示:未发现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及相关职业异常人员。(4)危害评价①选址及总品面布局。拟建项目选址位于原厂区内,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的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200m,现场调查发现企业周边200m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涉外使领馆及其他特殊环境敏感点,不属于自然疫源;结合企业总平面布置图和当地风向玫瑰图,拟建项目生产车间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上风侧,仓库、配电房、更衣室布置在最小频率风向上风向;厂区内各区域之间拟种植木槿、常春藤和草皮、主干道两侧种植法国梧桐等植物进行毒物吸收,可减少生产区域产生的化学有害气体对办公区的危害;拟建项目选址、总平面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相关方面的要求。②生产工艺及建筑卫生学。拟建环保油墨项目工艺成熟、可靠,产品质量稳定,生产过程为物理过程;拟建项目将不同生产工序分区域设置,并采用冷却、引风、吸附等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产生和聚集;拟建项目使用的乙酸乙酯、乙醇、树脂、助剂等原料采用密闭化管道输送,管道敷设避开人员集中房间,噪声设备设置在单层厂房内,厂房采用钢架结构,配电室、消防泵房和更衣室采用砖混结构;厂房拟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足区域辅以机械通风;建筑拟采用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采光方式;生产车间拟选用节能荧光灯和金卤灯,防爆区域选择防爆照明灯具,更衣室选用常规日光灯具;拟建项目生产工艺、建筑卫生学等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要求。③拟采取职业病防护设施。A.防毒设施。a.配料、分散、调色和过滤工段产生的废气通过在设备上方建集气罩的方式进行收集,收集的废气采用“布袋除尘+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集气罩废气的收集效率约为90%,废气经处理后通过20m高排气筒排放;b.车间墙壁设置8台轴流排气扇,仓库设置4台排气扇,有效减少室内毒物聚集;c.根据类比检测结果,油墨生产过程中采用人工投料,且操作工接触二甲苯检测结果存在超标现象,建议本项目使用的原料采用密闭罐体储存,管道密闭输送,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机会;d.油墨生产设备上方设置集气罩,采用耐腐蚀、防静电材料制作或在材料表面做耐腐蚀、防静电处理;集气罩应连接引风设施,控制罩口风速为0.5m/s~1.5m/s,通风管道内风速为8m/s~12m/s,确保引风设施正常运行,有效降低各作业点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集气罩罩口与有毒有害物质发生源(分散机、研磨机、调色和过滤设备)之间的距离应尽量靠近并加设围挡;集气罩罩口的形状和大小应与有毒有害物质发生源的逸散区域和范围相适应;罩口应迎着有毒有害物质气流的方向;进风口与排风口位置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排出毒气回流车间内部。B.防噪声设施。a.高噪声设备厂房单独设施;b.生产车间采用不低于15dB(A)的隔声效果进行设计;c.风机、空压机设备加装消声器,设备使用减震底座。④拟设置辅助用室。拟建项目主要存在甲醛、甲醇、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丁醇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识别拟建项目生产车间卫生特征等级为2级,需设置2级卫生特征等级的生活辅助用室。现场调查发现拟建项目依托现有辅助用室除了需按照标准要求增加存衣柜数量外,可满足要求。⑤个体防护及其他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拟建项目按照企业现有的个体防护用品发放及领用制度,配置个体防护用品并督促规范佩戴,可满足个体防护要求。企业现有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将拟建项目纳入现有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可满足要求。

3.结论

结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拟建项目属第二大类制造业中第13.4小类: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属于严重类。拟建项目在按照本预评价报告提出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计要求进行防护设施设计、安装及运行后,作业区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能够控制较低水平,拟建项目的建设从职业病防控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4.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