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犯罪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0:07:40

职业犯罪

职业犯罪范文篇1

一、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

年,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四中全会

精神,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以实施《郑州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为主线,以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根本,以结合执法办案和专项治理为重点,以强化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预防工作遏制职务犯罪、消除腐败风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好的服务新密经济跨越发展。

二、工作要点:

1、贯彻落实党的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抓好《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的实施,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组织管理。

全市各单位要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高度重视,纳入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机构改制,补充队伍力量,健全各项预防工作制度。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的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组织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尤其是重点岗位、重要环节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郑州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真正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落到实处。在适当时候,建议并协助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大检查,推动《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在我市的深入贯彻落实。

2、认真抓好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警示教育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氛围。

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警示教育仍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的贯彻落实,积极主动的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巩固预防工作“五进入”活动的成果,进一步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市预防办要统一协调、督促各单位、乡(镇)、办事处的预防工作,确保宣传警示教育活动收到实效。继续发挥好郑州监狱、市委党校、新密中学等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结合密县古城开发建设,努力把老城县衙作为新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总体规划,今年要举办“新密市第三届预防职务犯罪书画展”,5月初争取把展览工作部署下去,“七.一”前要顺利举办,各单位党员干部要踊跃参加展览活动。加大资金和精力的投入,增加“预防职务犯罪公益广告”的制作和设立,有条件、有能力的单位积极主动的开展此项工作,争取市区今年要确保更新或增加10块以上,各乡镇要保证主要道路和主要办公、居住区域有“预防职务犯罪公益广告”或标语,努力营造出更加浓厚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氛围。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对预防工作指导、协调作用,要经常深入各单位去督促和指导,并充分发挥检察院内设的“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作用,积极为各单位组织举办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全年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讲座10次以上,使全市党员干部、公务人员警钟常鸣。

3、突出做好重点领域和民生领域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根据中央着力解决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的要求,突出做好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以及金融等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市“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重点抓好司法、财税、城建系统的职务犯罪预防。要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把好做法推向全市各个行业和系统,使预防工作深入到每个部门、单位、岗位和每个党员干部之中。要紧紧围绕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垄断性强、涉及人财物使用和监管的单位、部门和岗位,进一步加大预防力度,强化预防措施,推动系统预防的深入开展,并重点针对这两年多发连发职务犯罪的教育、交通和煤炭系统开展系统预防。同时也要紧紧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有效的预防工作。要紧紧结合“4加2加1工作法”在我市农村的推广,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职务犯罪预防,切实加强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提高村务管理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监督范围。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预防工作,结合开展查办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活动,认真开展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等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4、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和人事招录等专项预防。

今年,我市的经济建设将继续保持跨越发展,政府在关系民生方面会有更大的投入。为此,预防工作要突出实效,就要对全市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投资项目和建设工程进行必要的、严格的预防监督,要对每个重点项目和工程制订同步预防措施,对发现的职务犯罪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形成书

面材料向市委汇报,建议和可行的遏制对策,确保国家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尤其是要围绕我市今年西区开发的重点,加大预防监督力度,结合《新密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行贿犯罪档案,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和黑名单制度,把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单位拒之门外,以净化建筑市场环境,保障公平竞争,打造廉洁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对发现的重大职务犯罪隐患要及时采取预防调查,获取犯罪线索后要立即移交检察机关快速查处,严肃处理。同时,要完善“公务人员招录预防监督制度”,人事、教育等单位要主动接受预防工作的依法介入和监督,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努力遏制和根除人事招录工作中职务犯罪的发生。

职业犯罪范文篇2

一、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

2010年,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以实施《郑州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为主线,以促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根本,以结合执法办案和专项治理为重点,以强化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预防工作遏制职务犯罪、消除腐败风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好的服务新密经济跨越发展。

二、工作要点

1、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抓好《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的实施,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组织管理。

全市各单位要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高度重视,纳入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机构改制,补充队伍力量,健全各项预防工作制度。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的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组织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尤其是重点岗位、重要环节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郑州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真正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落到实处。在适当时候,建议并协助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大检查,推动《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在我市的深入贯彻落实。

2、认真抓好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警示教育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氛围。

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警示教育仍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的贯彻落实,积极主动的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活动。巩固预防工作“五进入”活动的成果,进一步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市预防办要统一协调、督促各单位、乡(镇)、办事处的预防工作,确保宣传警示教育活动收到实效。继续发挥好郑州监狱、市委党校、新密中学等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结合密县古城开发建设,努力把老城县衙作为新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我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总体规划,今年要举办“新密市第三届预防职务犯罪书画展”,5月初争取把展览工作部署下去,“七.一”前要顺利举办,各单位党员干部要踊跃参加展览活动。加大资金和精力的投入,增加“预防职务犯罪公益广告”的制作和设立,有条件、有能力的单位积极主动的开展此项工作,争取市区今年要确保更新或增加10块以上,各乡镇要保证主要道路和主要办公、居住区域有“预防职务犯罪公益广告”或标语,努力营造出更加浓厚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氛围。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对预防工作指导、协调作用,要经常深入各单位去督促和指导,并充分发挥检察院内设的“预防职务犯罪宣讲团”作用,积极为各单位组织举办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全年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讲座10次以上,使全市党员干部、公务人员警钟常鸣。

3、突出做好重点领域和民生领域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根据中央着力解决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的要求,突出做好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以及金融等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市“优化发展环境年”活动,重点抓好司法、财税、城建系统的职务犯罪预防。要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把好做法推向全市各个行业和系统,使预防工作深入到每个部门、单位、岗位和每个党员干部之中。要紧紧围绕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垄断性强、涉及人财物使用和监管的单位、部门和岗位,进一步加大预防力度,强化预防措施,推动系统预防的深入开展,并重点针对这两年多发连发职务犯罪的教育、交通和煤炭系统开展系统预防。同时也要紧紧围绕涉及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有效的预防工作。要紧紧结合“4加2加1工作法”在我市农村的推广,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职务犯罪预防,切实加强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提高村务管理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监督范围。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预防工作,结合开展查办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活动,认真开展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等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4、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和人事招录等专项预防。

今年,我市的经济建设将继续保持跨越发展,政府在关系民生方面会有更大的投入。为此,预防工作要突出实效,就要对全市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投资项目和建设工程进行必要的、严格的预防监督,要对每个重点项目和工程制订同步预防措施,对发现的职务犯罪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形成书面材料向市委汇报,提出建议和可行的遏制对策,确保国家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尤其是要围绕我市今年西区开发的重点,加大预防监督力度,结合《新密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行贿犯罪档案,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和黑名单制度,把严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单位拒之门外,以净化建筑市场环境,保障公平竞争,打造廉洁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对发现的重大职务犯罪隐患要及时采取预防调查,获取犯罪线索后要立即移交检察机关快速查处,严肃处理。同时,要完善“公务人员招录预防监督制度”,人事、教育等单位要主动接受预防工作的依法介入和监督,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努力遏制和根除人事招录工作中职务犯罪的发生。

职业犯罪范文篇3

关键词:刑法;从业禁止制度;适用

从业禁止制度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有28条,包含污染环境罪、食品类犯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猥亵儿童罪、职务侵占罪等几种主要罪名。目前为止,我国从业禁止的使用原则和条件等尚无明确规定,在司法解释不足的情况下,对从业禁止的适用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刑法中确定从业禁止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功能的不断健全,社会分工更加明细化,各行业各个领域自然会出现一些利用职务之便发生的犯罪等事件,针对这些犯罪进行处罚,很多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有些人在回归社会后仍旧继续该类犯罪。因此这种隐藏的不定时炸弹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危害到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在对这些人进行处罚时,可以采用职业限制这一类的处罚,这样可以有效遏制该类犯罪的发生。例如《教师法》第十四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对于这种规定,从业人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并不能完全改变从业人员的犯罪根源。从业禁止制度建立以后,对于各个行政处罚部门以及从业人员来说具有更强的威慑性,刑法上的从业禁止会对犯罪事实作出形式判决,打击力度更为严厉,因此该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二、从业禁止的适用前提条件

(一)从业禁止可以适用的犯罪类型。从业禁止制度是通过人的行为而对其从事职业的限制,为了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设立的一种刑法制度。从业禁止可以适用的犯罪类型,在学术界中有两大观点,其一是指无限制范围,这个观点认为只要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且符合从业禁止的条件,就可以使用该制度。另外一种观点是划分了具体职业的犯罪,分别是职务犯罪、行政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相关职业、新兴的金融职业。这些案件中的当事人双方都是很清晰明了的,对于从业禁止的适用可以有明确的解释,但有些犯罪并不包含在这几类职业中,同时又适用从业禁止制度。因此笔者认为,从业禁止适用的犯罪类型应当广泛全面,涉及多种领域和职业。(二)对“利用职业便利”的理解。我国现行的刑法中对职务犯罪已经做了规定,其中包含一些犯罪具体罪名,如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等。一般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在对单位事务进行主管、管理、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领导、指挥等权力或者形成的便利条件。管理性是“职务便利”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职业便利,不仅是指管理上的,同时还包含在工作中产生的时间空间上的便利条件,或者利用工作关系上产生的便利。由此可以看出,利用职业便利,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刑法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另外一种是从事职业中的便利条件或者时间空间条件上的便利。(三)对“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犯罪”的理解。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前提是行为人实施的犯罪具有特定的职业要求义务,被称为“违职犯”。任何职业都有其相应的职业要求义务规定,对于这个条件的理解重点应当在于职业要求的义务是单指刑法中规定的职业义务要求还是包括行政法律、法规,行业准则中的规定。这里的职业义务是针对特定的行业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刑法分则中规定的有特定义务规定的犯罪类型才符合要求。

三、从业禁止的刑罚条件

(一)“刑罚”是否包括管制。有观点认为,行为人被判管制和拘役是以危害社会的大小为前提的,在这种情形中并不包含预防再犯罪的情况,因此也无需对其施行从业禁止制度。从业禁止的前提是被判处刑罚,但是刑罚的大小并不能规范再犯的可能性,因为在判处刑法的时候要根据犯罪行为以及结果和主观意愿为条件作出判断,而这种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再犯的可能性多大,因此刑罚法中应该包含管制。(二)“刑罚”是否包含附加刑。不同情况下的犯罪适用不同处罚条件,附加刑作为附加适用,需要行为人的主刑在特定范围内,这种附加刑与从业禁止制度并没有更多的联系,本文不加论述。从业禁止所提到的刑罚执行完毕,是指在被限定解释为主刑制定完毕。另一方面,附加刑中的罚金、没收财产一直存在执行不到位、执行难的问题,所以等到“执行完毕”可能是遥遥无期,或者犯罪行为人刻意拖着不执行,这反而会直接影响“从业禁止”的正常执行;另外,单独适用罚金刑中有一类是罪犯罪行轻微,不符合从业禁止对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适用条件。所以,这里的“刑罚”不应当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等附加刑的执行。

四、结语

从业禁止制度设立以来作为一个全新的制度,其在适用条件、适用范围上的司法解释相对缺乏,因此在实际案例中对从业禁止制度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我国国情而言,对从业禁止制度进行适用研讨,确定适用的制度和法规解释,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刑法从业禁止制度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陈涛.论《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J].法制与经济,2016(6):225-226.

[2]童策.刑法中从业禁止的性质及其适用[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4):135-146.

[3]彭夫.论刑法中从业禁止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刑法论丛,2016,4(4):154-177.

职业犯罪范文篇4

关键词:司法适用;职业禁制令;适用对象

职业禁制令是对行为人的职业自主权进行限制的刑法制度,虽然被《刑法》所确认,但是这个新制度的司法适用、性质等问题依然没有充分解决。在《刑法修正案九》的第一条中,新增了职业禁制令内容,指的是人民法院针对违背职业责任、利用岗位便利进行犯罪并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人,按照预防再犯罪需求与犯罪具体状况,禁止该行为人在假释日、执行完刑罚日以后继续从事其行业。因此,研究职业禁制令刑法性质与司法适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当前职业禁制令的概况

增设于《刑法修正案九》的职业禁制令是保安处分举措的一种,对违背职业责任、利用岗位便利而进行犯罪、被判处刑罚、假释日或执行完刑罚日后依然具有作出社会危害性行为可能性的人适用。其中,岗位便利不但包含了职务便利,还包含了无关于职务行为的便利,刑罚包含罚金、有期徒刑与拘役等,假释日指的是送达假释裁定的日期,行为人分为单位与自然人。当行为人被假释或是执行完刑罚以后,人民法院需要按照行为人实际状况,决定职业禁制令执行与否、执行地点、执行期限等,若行为人违反了职业禁制令,那么人民法院应按照具体状况对该行为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等。客观来讲,由于职业禁制令是新增于刑法的一个制度,因此职业禁制令在防卫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必要认清其性质与司法适用。相关人员应对当前职业禁制令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职业禁制令性质,能够从适用对象、适用根据、适用前提等方面明确职业禁制令司法适用,从而使职业禁制令得到更好地运用,充分发挥其职业禁制的效果。

二、职业禁制令刑法性质与司法适用

(一)职业禁制令性质。在《刑法》总则的第3章第1节第三十七条非刑罚处罚后,以单独条文的形式规定了职业禁制令。不过,这并不代表职业禁制令在刑罚范畴中,和其它处罚一样把它规定于刑罚的其中一节,仅能代表职业禁制令和刑罚具有相关性,并不能决定职业禁制令性质。整体来看,职业禁制令与缓刑禁止令、管制禁止令有所不同,其范围比缓刑禁止令、管制禁止令要窄很多,并且违法的后果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职业禁制令与取保候审时不能进行特定活动这一规定不同,职业禁制令目的是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具有社会防卫性质,是实体权利处分,取保候审时不能进行特定活动目的让顺利开展刑事诉讼得到保证。另外,职业禁制令并非行政强制举措与行政处罚,且不属于刑罚范围,是一种保安处分举措。(二)职业禁制令司法适用。1.适用对象。界定适用对象是适用职业禁制令的重要基础,在界定适用对象时,需要重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利用岗位便利的理解方式,二是违背职业责任的理解方式,三是能否对单位适用职业禁制令。为了明确适用对象,首先,应把握岗位便利内涵,岗位的职业存在违法、合法之分,从事合法的职业时,行为人只要能够履行岗位的规划与义务,那么法律便会保持支持的态度,从事违法的职业时,由于其性质使得该职业完全无法得到法律允许。在职业禁制令中,职业指的是行政法与刑法许可的正当行业,不会对公共利益、国家造成危害,不过这些岗位如果与职业要求、职业责任相违背则会进入到刑法评价范围。由此不难看出,职业禁制令的岗位便利是指广义工作便利,不但包含了职务的便利,而且包含无关于职务行为的便利。其次,应理解职业责任。所谓职业责任指的是从事特定职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要求、章程与规则[1]。例如,王女士从事食品的销售与生产,那么王女士既需要严格遵守餐饮服务许可、餐饮食品管理监督、食品安全法等行政法规与法律法规,又要遵守当地的地方政府规章,另外,王女士还应遵守质量标准与严格标准,这些即为王女士的职业责任。职业禁制令需要确保该职业在假释后或者执行完刑罚后依然可以实施,但是对于部分职业,一旦行为人存在犯罪历史便无法继续实施,则无需探讨职业禁制令适不适用的问题。例如,律师、人民陪审团、检察官、法官等职业不能由存在犯罪历史的人担任,由于赵某曾犯过罪,因此其无法继续作为裁判罪刑的主体,不存在裁判职业责任,因此职业禁制令没有对赵某适用的必要性。最后,单位是否适用职业禁制令。通常来讲,单位存在单独意志,可以认可或者支配内部成员的社会危害行为,这使得单位经历完刑罚后依旧可以通过岗位便利作出社会危害性的恶劣行为。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禁制令需要适用于单位。与此同时,单位活动一般是通过自身生产、经营进行牟利,公司与法律的规定决定了单位执业范围,因此法律可以限制单位的各种职业活动,这使得职业禁制令适用于单位具有可行性。2.适用根据。适用根据主要来自预防再犯罪需求与行为人犯罪状况。犯罪状况并非是一个术语,在刑法中具有不确定的内涵。以内容的角度讲,犯罪事实包括行为人所有的人身危险性因素,包括其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基本个人信息和犯罪实施的方法、手段、情节、性质,有时也包括其服刑过程表现、犯罪以后态度等内容。判断这些因素需要借助历史性的、静态的因素进行未来行为人行为方式的可能性推测。预防再犯罪需求对于职业禁制令来讲是一个实质性条件,这是职业禁制令适用行为人的重要根据,指的是行为人在接受改造以后已经改变了人身危险性,处于诱惑少、单纯的监狱环境时作出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概率较低,职业禁制令对其适用的主要原因是避免行为人脱离监狱、回到社会以后,再处于原有职业环境并受到诱惑、刺激而作出违背职业责任、利用岗位便利等社会危害性行为。3.适用前提。一般来讲,职业禁制令适用条件与前提是违背职业责任、利用岗位便利的行为人在执行完刑罚或是假释以后,从执行完刑罚或是假释的时间开始实施职业禁制令。由此不难看出,这里的假释日、执行完刑罚日、刑罚范围等含义界定十分必要。从刑罚范围来看,刑法主要有附加刑与主刑两种刑罚。其中,主刑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附加刑有驱逐出境、没收财产、政治权利剥夺、罚金等。在以上各种刑罚中,死刑与无期徒刑不适用于职业禁制令。虽然管制是主刑,但是不适用于职业禁制令。附加刑是否适用职业禁制令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决定。由于驱逐出境是永久性排斥外国人进入中国的特殊刑罚,因此可认作此刑罚不适用于职业禁制令。而缓刑过程中的犯人正处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没有执行完刑罚,因此不适用于职业禁制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刑法职业禁制令有罚金、有期徒刑、拘役等刑罚。当对有期徒刑、拘役进行单独判处时,执行完刑罚指的是执行完主刑。当判处中存在罚金刑时,执行完刑罚指的是执行完罚金刑[2]。当对罚金、有期徒刑、拘役进行同时判处时,执行完有期徒刑与拘役的日子就是执行完刑罚日,这是由于主刑刚刚执行完且行为人回归到社会中,具有对社会继续进行危害的可能性,由预防再犯、防卫社会的视角出发,拥有职业禁制令实施的现实条件。从假释日来看,我国法律规定假释的裁定需要人民法院制作裁决书以后七天内向罪犯、人民检察院、执行机关送达,则职业禁制令起始时间(也就是假释日)是向罪犯送达日还是下达裁定日变成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假释日应为送达假释裁定日(也就是行为人出狱日),而非作出裁定日,其原因在于职业禁制令主要目的是管控风险,预防犯罪人再次进入社会后受多种因素所影响增加人身危险性并实施危害性的恶劣行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职业禁制令刑法性质与司法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职业禁制令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职业禁制令性质,能够从适用对象、适用根据、适用前提等方面明确职业禁制令司法适用,从而使职业禁制令得到更好地运用,充分发挥其职业禁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毅.对《刑法修正案(九)》职业禁止规定的重构性解读———基于与我国犯罪前科制度的矛盾性视角[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6):37-40.

职业犯罪范文篇5

(一)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陆续制定了许多旨在约束和监管金融行业及其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法律文件,各金融机构也分别制定了提高金融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管理文件,对规范行业行为、确保金融安全、遏制金融犯罪起到了约束、监督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目前金融违法犯罪事件仍频繁发生,且呈上升趋势,犯罪的数额、情节也日益严重,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大案频发、危害严重;二是高智能型的白领犯罪比例较大;三是犯罪手段多样性、智能化;四是犯罪形态复杂,内外勾结、上下勾结联手犯罪问题突出;五是犯罪行为更隐蔽、突然和国际化;等等。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处在高度开放状态,国外的一些高科技犯罪形式也不断渗透国内;有的犯罪分子与国外犯罪团伙联手作案;有些高科技犯罪手段隐蔽性和复杂性强,且罪犯作案后通常携款逃往异地、异国或在境外非法经营金融业务。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金融业的信誉和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值得关注的是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案件也在增多,若金融从业人员能严守规定、规范操作,这些犯罪可以避免。此外在金融行业的经营活动中也普遍存在着违反职业道德、“合法不合规”的“灰色地带”,它们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便推动金融业的稳健健康发展。

(二)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开展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能确保我国金融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使金融从业人员明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掌握行业行为规范;能够让金融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工作中人与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能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树立清正廉洁的风气;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和不良行为,杜绝金融行业的“灰色地带”,控制金融风险等。

二、当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当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遵纪守法,遵守道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从各种媒体、文字影像资料披露的违法犯罪案件看,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归纳如下。

(一)金融市场竞争无序,金融系统防范意识薄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目前金融网点密集,竞争激烈,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拉客户不择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社会上的“资金贩子”也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

(二)有些金融网点存在有章不循、制度悬空,内控不严、外紧内松和“以习惯代替制度和规范”的现象,违规操作频现。

(三)监督不力。有的金融机构将多项可相互制约的工作职能交由一人承担,有的单位检查监督不到位或在业务繁忙时就放松监督。

(四)科技手段缺乏、监管方式滞后,“重业务轻管理”,致使疑点没及时发现、案件没得到有效堵截。

(五)金融机构重技能轻法制和道德教育,职工中存在思想松懈、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感缺失,抵制诱惑、防范风险的意志薄弱甚至沾染拜金主义等恶习。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金融企业时刻与金融资产打交道,进出往来都是资金,诱惑大,风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腐败和犯罪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使金融机构把主要目标放在追求经济效益、看重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营销情况而忽视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另外,金融行业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和指标任务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标准,职工在提高技能和业绩时放松了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提升,忽视规定或滥用职权,涉足灰色地带甚至做出违法的事;部分金融从业人员防范技能有限,辨识疑点的能力不足,错失终止犯罪行为发生的良机。

三、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笔者认为,金融行业应牢固树立现代金融人才观,高度重视职工的法制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技能培育,培养新型金融人才,切实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

(一)法制意识培育

金融法规是为使金融机构正常行使其职能而用法律规范的形式对各种金融业务活动的宗旨与任务,各金融机构的地位、职责、业务范围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所作出的规定。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必须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金融法规培训,使他们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在风险和挑战面前把握主动权。为此,金融行业应从以下方面对职工开展法制教育。

1.建立健全法制教育的组织机构

成立本单位法制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一把手担任,其成员为各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在党委的领导下统一认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落实责任,精心组织,认真研究制定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成立法律知识宣讲团,成员由法院检察院的法学专家、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及法制宣传员组成,宣讲团结合金融发展形势,认真研究金融行业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新举措、典型案例,并及时宣讲和培训。

2.建立定期法制学习制度

落实职工学法用法常规学习制度,使职工学法有计划、用法有依据,增进职工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制定法制培训定期通报制度,及时考核学习效果,提高培训实效。

3.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以人为本、以工作为中心积极创新法制理念,让职工领悟法律学习不是强制教育,而是工作需要。

(2)创新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文字讲解难懂的法律条文、用新鲜的事例解说老问题;突出重点,引导职工掌握与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

(3)创新学习形式,除传统的法制教育手段外积极拓宽培育途径,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展板、宣传册、光盘、公益广告等平台,开辟法制宣传专题、专栏、专版,汇编典型案例,举办通俗易懂的法制文艺演出、法律咨询、知识竞赛等活动,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使法制学习常态化。

(4)创新学习方法,采取宣讲、案例剖析、学习座谈、分组讨论、法律咨询、观看“以案说法”警示教育电教片等方式,提升职工的法律水平。

4.学用结合、认真总结

结合金融行业性质和特点,讲解与工作岗位有关的易发生的违规、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引导职工学法用法,总结成功经验,检查工作漏洞,依法行使行政职能,廉洁自律。

(二)职业道德培育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对各种从业人员规定的、起自我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金融职业道德是指从事金融职业的人员,在金融活动中处理与社会有关部门、服务对象的关系及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和纠正金融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培养金融工作者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职业良心,促使他们选择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进行金融职业道德培育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金融工作中,培养职工爱岗敬业、自觉掌握专业技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精诚合作、始终如一等紧密联系。笔者认为,职业道德培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把思想教育放在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位置来抓

职业道德通过人的职业行为体现,而人的行为受思想观念支配,故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应把思想教育放到首要位置来抓,形成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方法灵活、注重实效的思想教育体系,引导职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心、责任心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完善金融职业道德规范

金融职业道德规范是金融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各单位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出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细则,制定《职工行为守则》,提炼出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核心价值观,引导职工学习、对照、借鉴、警戒,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培养职工“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廉洁奉公、文明竞争”的职业道德观,使道德培育制度化、规范化。

3.领导带头

领导干部是职工的“领头雁”“主心骨”。领导率先垂范,凡事走在群众的前面,说话才有分量,群众才会心悦诚服。

4.树典型、学典型,剖析反例,警钟长鸣

先进典型的思想、品格和模范事迹最有说服力,更能激发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各单位应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挖掘“闪光点”,利用广播、报纸、展板、宣传册、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爱岗敬业比奉献的风气。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鞭挞假恶丑,剖析反面典型,警钟长鸣,使职工明确应当怎么做,不该怎么做,高标准要求自己,凝聚成知荣辱、讲道德、学先进、做先进的正能量。

(三)职业知识技能培育

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必备条件,没有过硬的职业知识技能,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为提高职工的业务知识技能,金融行业应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次的新老职工分别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

1.对新上岗的职工进行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内容涵盖金融知识与业务、行业规定、礼仪及柜面、业务、营销等操作技能,采用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讲授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在线自学、光盘授课等培训方式,经业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帮助新职工尽早掌握工作要领。上岗后实行定期学习考核制度。

2.对各岗位职工实行阶段性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制度,完善岗位技能培训体系,不同岗位实行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标准,学用结合,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按需培训,突出新知识新业务品种培训、突出职工业务技能培训、突出管理层领导能力和执行力培训;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一线职工到系统内或同业兄弟单位观摩,学习和借鉴对方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提高职工的知识技能。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补充。适时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职工的心理障碍,培养职工面对大量不属于自己的金钱经得住考验的知足心理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自觉抵制诱惑和防范风险的品格。

职业犯罪范文篇6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是维护广大求职者和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劳动者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有效遏制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由镇劳保中心牵头,负责此次专项行动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清理整顿重点

这次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用工监管,严厉打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违法犯罪行为。取缔非法职业中介组织,清理整顿违规经营的职业介绍机构,规范职业中介机构的中介活动和用人单位的招工行为,依法严惩“黑劳工”、“黑职介”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通过专项行动,有效遏制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职业介绍违法违规行为大幅度减少,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明显改善,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招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

清理整顿以工商企业密集区、流动人口集散地、职业介绍机构聚集、城乡结合部中小微企业和自发形成的人力资源交易场所为重点,兼顾其他地区和场所。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重点宣传政策规定和清理整顿工作要求。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相关进城务工的知识,向进城务工人员和求职者免费发放宣传材料,提高广大求职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宣传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清理整顿工作成效。对非法职业中介组织的惯用手法要予以揭露,提高广大求职者的防范能力,防止上当受骗。对违法犯罪活动和违规经营行为,加大曝光力度。

四、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一)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综合整治。要注重部门联动,强化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对以职业中介为幌子骗取求职者财物,拐卖妇女或未成年人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和欺骗、贩卖、强迫劳动者劳动的黑色利益链犯罪团伙,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依法立案侦查。对未取得职业介绍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招聘信息,虚假招聘广告,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组织或者个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取缔。违反规定将“乙肝五项”作为体检项目,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以招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工商三部门对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各部门要抓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辖的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进行认真部署检查,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利用对职业中介机构年度审验和企业年检的形式,联合对辖区所有登记注册的职业介绍中介机构进行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规范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与经营。

3、统一行动、联合执法。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安、工商部门将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联合执法,出重拳打击和清理非法职业中介,不留死角,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4、依法加强职业介绍机构的监管。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加大对职业介绍机构的监管力度。

5、建立执法联动机制。针对非法职业中介隐蔽性强、流动性大、违反行政法规与刑事犯罪并存的特点,公安部门要对违法犯罪行为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

(二)认真受理查处举报投诉。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和受理渠道,在职业中介机构经营场所、工商企业密集区、流动人口集散地及自发形成的劳动力交易场所公布查处取缔“黑职介”的举报投诉电话。接到举报投诉后,要立即调查核实,依法查处,做到有报必查,查必有果。

五、工作安排

职业犯罪范文篇7

〔关键词〕律师,职业秘密,特点,进步,缺失,思路

2007年修正后的律师法第38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律师对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但是,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准备或者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事实和信息除外。”新律师法虽然在律师保守职业秘密的范围上有所扩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律师保守职业秘密是单纯义务这一价值倾向。为此,十分有必要建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律师保守职业秘密规则。

一、新律师法关于律师保守职业秘密规定的进步方面

新修订的律师法关于律师保守职业秘密的规定,比修订前的律师法有一定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将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作为职业秘密保守的范围。1993年施行的《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要求律师保守委托人不愿公开的其他事实和材料,2004年施行的《律师执业行为规范(试行)》将委托人的其他信息也作为保守的对象。修订后的律师法吸收了两个执业规范的成果,明确将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作为职业秘密保守的范围。这是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律师知悉的、犯罪人还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其他犯罪事实及表明其危险性的情况如何处理的争议的回应。律师在辩护活动中,除可能了解被告人的隐私外,还可能了解被告人其他未被国家机关掌握的或指控的犯罪事实及表明其人身危险性的情况。律师一旦了解被告人这种秘密后,就面临是否应劝告被告人向专门机关进行自首,或者是否向追溯机关或者法院进行揭发的两难选择。在律师法未修正以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律师应当向被告人宣传、解释有关政策法律,说服被告人作出正确选择。经律师劝告,被告人仍然拒绝坦白或不放弃其他错误的选择时应如何处理。法学界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律师应当向公、检、法机关揭露其秘密;第二种意见认为,律师应当先予保密,待案件审结后再以普通公民身份揭发被告人未被追诉的罪行;第三种意见认为,律师保守被告人秘密应当作为冲突选择的一般原则,但是,应保守秘密有给国家、社会或公民生命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使公众对国家律师辩护制度产生重大怀疑之虞,从而揭发这一秘密更有价值时,辩护律师负有揭发秘密的义务。〔1〕(P212)新律师法对于司法机关没有掌握的被诉人的其他罪行以及犯罪情节,肯定了律师的保密义务。这种情况和信息既包括辩护人掌握的犯罪人同一犯罪中应当从重的犯罪情节和体现主观恶性的情况,也包括辩护人已经了解到的犯罪人自己实施的其他不同的犯罪;既包括已经实施完毕的罪行,也包括过去实施但是已经中止的犯罪;既包括一般的罪行和情节,也包括杀人、抢劫等严重的犯罪罪行和情节。这个规定对于维护当事人和律师之间的信赖关系,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有很大进步。

(二)将秘密所属主体从委托人扩展到其他人。新修订的律师法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旧律师法和律师执业道德规范只强调对委托人自己的隐私、商业秘密、其他情况和信息的保护。这说明持有秘密的主体必须是委托人。修订后的律师法将持有秘密的主体从委托人扩展到其他人,这是一个很大变化。在民商事案件中,律师通过为委托人进行了解到对方的隐私、商业秘密,有保守的义务,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是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律师通过会见委托人或者调查取证,发现本案其他人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或者案外人进行了犯罪行为,律师是否能够进行检举?按照新修订的律师法的规定,不应当进行检举揭发,因为这是作为一个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通过执业行为了解到的信息和情况,应当作为职业秘密来保守。所以,修订后的律师法更加重视律师对当事人的义务,更加重视委托人和律师之间信赖关系的维持。

(三)废除了“隐瞒事实、隐瞒证据”的规定。1997年律师法第35条规定了律师不得从事的一些行为。其中第5款规定:“提供虚假证据,隐瞒事实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事实以及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同时,该法第45条规定了对此种行为的严厉的处罚措施,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部门吊销律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修订后的律师法则将第35条修改为“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隐瞒事实和隐瞒证据实际上是将律师看成是检控机关对被告人进行追诉的助手,律师有积极配合检控机关的义务。知道委托人的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就必须予以提供,直接导致了与律师角色定位的冲突。修订后的律师法废除了“隐瞒事实、隐瞒证据”的规定,保证了与律师保守职业秘密的义务不相冲突,从另一个侧面赋予律师不披露证据和信息的权利。

二、新律师法在律师保守职业秘密规定上仍然存在的缺失

新修订的律师法虽然比修订前的律师法有诸多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单纯强调义务的价值倾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律师保守职业秘密单纯强调义务的价值倾向没有发生变化。“法律义务是为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由社会普遍公认应当的,并因此为国家所要求的、法律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作或者不能作的某种行为。”〔2〕(P70)法律义务只是应当为或者不得为某种行为,体现为非对抗性、非防御性和非救济性,法律义务的破坏如果是基于义务人不履行义务的情况,法律可以进行处罚。权利是“资格、主张、自由、利益、可能、选择”〔2〕(P82-85),是一种法律赋予的要求国家机关、法人实体以及其他公民为或者不为某种行为的一种可能性,体现为积极对抗性、防御性、侵犯时的救济性。由于新修订的律师法第38条仅仅规定了保守秘密是辩护人的一项义务,没有将其规定为律师的一项权利,导致律师因保守秘密受到国家权力侵犯时没有进行防御和对抗的可能。如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求律师披露其证据、披露其掌握的事实,那么律师就没有相应的对抗性权利,被告人也没有这种权利。这种纯粹义务性的规定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在面对法律冲突时无法保证被告人的权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两款规定实际上和修订后的律师法的保守职业秘密的规定相冲突。当新修订后的律师法规定的律师保守秘密的行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隐匿罪证的行为相冲突时,法院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律师进行处罚。因为律师保守秘密只是一项义务,根本无法对抗和防止司法机关对其的强制性披露、强制性搜查和强制性取证。

(二)对律师保密例外范围界定模糊。新修订的律师法第38条在律师保守职业秘密规定上,有一个例外。即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准备或者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事实和信息除外。该例外规定包含了两个条件,一是时间条件,即这种犯罪事实和信息一定是在委托人和律师建立关系之后实施的或者是在关系建立之前已经实施但是依然处在进行阶段。二是所涉犯罪条件,即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所涉及的犯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犯罪。一旦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涉嫌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犯罪,律师不再有法律赋予的保守秘密的义务。该规定针对危害他人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犯罪,有“严重”的要求,但何谓“严重“,却没有进一步界定。如委托人甲实施完毕的杀人犯罪案件,已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告破,司法机关误认为是无辜的乙所实施,并对乙进行审判。假定即使证据有所欠缺,乙也被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在这种情况下,辩护人是否应就其知道的甲实施的犯罪情况和信息告诉司法机关。按照新修订的律师法第38的规定,律师保守的秘密一定是正在实施的犯罪情况和信息,所以其对于甲在委托关系建立之前已经实施完毕的犯罪情况和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但是,如果无辜的乙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律师也必须对真凶甲予以保密,则显然是不公正的。

同时,如果发生了新修订的律师法第38条例外规定的情形,律师是采取终止委托关系还是主动向司法机关报告,也缺乏进一步的规定。虽然在此情况下,律师没有保守该项职业秘密的义务,但是否应当理解为律师应当主动揭发,却不好把握。合理的选择是,律师可以向司法机关告发。因为如果律师不向司法机关告发,而是选择了终止委托关系,则有可能由于律师没有及时披露该委托人将实施的行为信息而导致重大的社会利益损失。可是,遗憾的是,对于律师不向司法机关告发的行为如何认定以及是否需要处罚,没有明确规定。

三、完善律师保守职业秘密规定的几点思路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追求真实性是其根本原则,但真实性不能成为其全部所在。当真实性与社会秩序相冲突时,法律应作出一定的妥协。这种妥协的标准应当是社会基本福利、社会稳定与社会和平发展的要求。人类是在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拒绝证言权。如果古代的亲亲相隐是将道德放在法律之上的话,那么律师保守职业秘密的权利,则是社会对被告人基本权利的尊重。

同时,律师享有的保守职业秘密的权利,是当事人不自证其罪权利的自然延伸。当事人不自证其罪的权利,是被告人享有的最为基本的权利。联合国制定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有罪。”不强迫自证其罪,实际上是指被告不被强迫讯问、不被强制陈述。徐静村将其表述为“证人有权拒绝提供有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诉的证言。”〔3〕(P108)从法理上讲,被告人没有与司法机关合作来证明自己有罪的义务。不自我归罪原则的实现程度,体现了诉讼程序主体权利被尊重的程度,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犯罪侦控手段的发达程度。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对侦讯文明化的期待都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如果仍然实行由被告自己证明自己犯罪的司法制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为了维护律师与委托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学者们提出基本一致的主张,即增加律师的拒绝作证权,并将拒绝作证权分为亲属关系的拒证权、职业关系的拒证权、公务关系的拒证权。针对职业拒证权,徐静村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第138条作出如下规定:“律师、医师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知悉的不利于当事人的案件情况,有权拒绝作证,案情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公共利益的除外。”〔3〕(P110-111)陈光中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第31条规定:“律师、医护人员、宗教职业者或者曾经担任以上职务者,对于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得知的有关他人秘密的事实,不得提供证言,但秘密涉及者本人同意或者使为了制止即将发生的严重危害行为除外。”〔4〕(P198)笔者认为,这些规定依然没有将保守职业秘密看成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因为律师拒绝作证无法涵盖律师保守职业秘密权利的全部内容。鉴于此,笔者认为,构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律师保守职业秘密规则的途径是:

首先,将现行律师法第38条的规定修改为“律师有保守在职务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情况和信息的权利和义务。”因为,权利是一种可以对抗公权力的资格,体现了防御性和可救济性的优点。如果国家权力越界侵犯了律师的这一权利,律师可主张因非法获取而无效。

职业犯罪范文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是维护农民工及求职者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劳动者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有效遏制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市有关部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成立专门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名单附后)。各区县也要成立专项行动协调指导小组,统筹安排清理整顿的各项工作,及时沟通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各部门要将专项行动安排列入本部门工作议事日程,加强对本系统的工作指导、调度和督促检查。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清理整顿重点

这次专项行动的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用工监管,严厉打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违法犯罪行为。取缔非法职业中介组织,清理整顿违规经营的职业介绍机构,规范职业中介机构的中介活动和用人单位的招工行为,依法严惩“黑劳工”、“黑职介”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通过专项行动,有效遏制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职业介绍违法违规行为大幅度减少,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明显改善,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招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

清理整顿要以工商企业密集区、流动人口集散地、职业介绍机构聚集、城乡结合部中小微企业和自发形成的人力资源交易场所为重点,兼顾其他地区和场所。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重点宣传政策规定和清理整顿工作要求。各区县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相关进城务工人员的知识,或编印成宣传小册子等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场所免费发放,提高广大求职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宣传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清理整顿工作成效。对非法职业中介组织的惯用手法也要予以揭露,提高广大求职者的防范能力,防止上当受骗。对违法犯罪活动和违规经营行为,要加大曝光力度。

四、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一)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综合整治。要注重部门联动,强化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对以职业中介为幌子骗取求职者财物,拐卖妇女或未成年人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和欺骗、贩卖、强迫劳动者劳动的黑色利益链犯罪团伙,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依法立案侦查。对未取得职业介绍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用人单位提供虚假招聘信息,虚假招聘广告,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组织或者个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取缔。违反规定将“乙肝五项”作为体检项目,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以招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工商三部门对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各部门要抓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辖的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进行认真部署检查,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利用对职业中介机构年度审验和企业年检的形式,联合对辖区所有登记注册的职业介绍中介机构进行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规范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与经营。

3、统一行动、联合执法。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工商部门要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联合执法,出重拳打击和清理非法职业中介,不留死角,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4、依法加强职业介绍机构的监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严格审批,加大对职业介绍机构的监管力度。

5、建立执法联动机制。针对非法职业中介隐蔽性强、流动性大、违反行政法规与刑事犯罪并存的特点,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与公安110联动,对违法犯罪行为做到快立案、快调查、快处理。

(二)认真受理查处举报投诉。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和受理渠道,在职业中介机构经营场所、工商企业密集区、流动人口集散地及自发形成的劳动力交易场所公布查处取缔“黑职介”的举报投诉电话和信箱。接到举报投诉后,要立即调查核实,依法查处,做到有报必查,查必有果。

五、工作安排

各区县要在专项行动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建立专项行动协调指导机构,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于2月15日之前将实施方案报市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

2月8日至3月20日,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期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工商三部门将配合国家、省联合调研检查组赴部分区县检查调研。各区县在2月27日前上报专项行动的阶段进展情况和有关数据。

职业犯罪范文篇9

一、对非法行医罪是一种职业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罪存一定程度属丁职业犯,也属营>,非法行医罪在认定的时候,要以非法行医罪的本质特征为依据,并考察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及刑法对于非法行医罪在刑法_J足否有相应的解释,刑法解释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足否一致,只仃刑法上的相应解释与现实生活巾的非法行医罪是一致的,才能更好的体现法行医罪是一种职。所谓的职业犯就是多次并持续的实施某种犯罪行为的并以其为职业的犯罪行为。刑法学婵论上对职业犯解释和职业犯是类似的,都是以营业为目的,多次、持续实旖同种行为的人。要想将非法行医定位职业犯,就应该对职业犯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职业犯在刑法中的特点是犯罪行为人必须是以某种行为作为职业或业务,多次持续的实施。这里是自己选定的。在对其、务进行判定的时候,必须弄清其是以公私或是报酬为暴础的,其k务足主要事物还是次要事物。在论断这一行为的基础上,日本相关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解释,相关学者认为业务必须是多次并连续进行的工作,只足简单的一次业务,算不是业务。然而要是有持续干下去的意思,即使是一次,那也属于业务。将干1关的业务确认成犯罪是有依据的,其必须是对人们的隹命、财产构成安令的行为。相应的人员已经观的将多次、持续实施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职业或是业务,并有长期—去的意思。但是在对职进行棚关处罚的时候.只是单一的个罪的形式进行处罚。我国学者对非法行医行医的解释是以相关医疗行为或是业务行为为拱础进行的桐关事务。行医事实上足一种活动,是从业跃师进行某务的活动,这里的活动足以年笑的活动是以医疗、预防及保健为一体作为业务进行实施的,在某种程度一其也足一种业务活动。非法行医罪作为危害公共的犯罪行为,只有存其以业务n勺形式实施了并对公共.生造成一定危害的情况,才能称得上是犯罪行为。我国对非法行医罪还未有明确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下困外非法行医罪在刑法理论上的定位,国外棚l关法律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解释足以其是一种业务行为进行定位的。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一I使有意义的。此外,在对职l犯进行判定的时候,必须分清职业犯和常业犯。所渭的常业犯就足职p犯,属于犯罪学}:的职业性犯罪。但是这种说法只是众多说法关学者认为,职业犯和常、I犯虽然在干关行为上是以职业或是以务为皋础的持续、多次实施的,但是产业犯是以特定的犯罪行为为基础的犯罪行为,具体来说,惯窃、惯骗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相关法律本来就存的,其行为是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存的,是构成犯罪的行为。而、I务犯是以相l关IP>lk或是业务为基础进行的卡¨关活动,其行为某种程度L足被社会认可的。对所从事的职或足业务进行相应判定的时候.必须将其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厌疗业务本身足有一种jE当的社会行为,但当其转化成ll,q~或是业务的时候,就属于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将非法行医罪定为职I犯是有…定意义的,不仅能对非法行医罪客观方面的进行相应n勺划定,还能使人们对非法行医的罪数形态有明确的认识,为现实生活『1J的非法行医的认定提供了依据。

二、对非法行医罪是行政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在一定程度}:属行政犯,出属于法定犯。邗法行医罪认定的时候足以扑法行医的相关特为基础I进行认定的。非法行医罪之所以被称为足行政犯是因为法行医在一定程度一I-#-没有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而足行政取缔的并以法律形式禁止的时候,才能称得一I是犯罪。对非法行医是法定犯罪在理论界一直足有争议的。但是有学者认为,行政犯之所以为行政犯,必须是违反经济或足行政中某种法规的,或是触犯了刑法,才‘能被认定为是非法行医。但是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违反某种经济、行政法规和刑法双重性行为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的,具体来说就是行为人违反相关经济、行政法规规定的相应规范的时候,于其相关行为与刑法也是相关联的,已对社会构成危害的行为,只有通过刑罚手段-Ti能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非法行医罪的重视。由于行政犯在法律上承担的干I麻责任是递进的,一旦确定非法行医罪,就要对其质进行判定,如果没有构成相应的犯罪,其属于行政行为,只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确定非法行医罪是犯罪行为,那么行政行为就会转化为刑事行为,相应的人员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非法行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政犯,我国相关的法律对此有相应的规定,其规定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批准就开办医疗机构,或是未经过专业培训尚未获得医师执照及相关资格证的行为是违反行政规定的,行政部门不仅有权将相关医疗机构取缔,也可以将相应医疗的机构的药品和机械设备没收,同时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对于相应的医师,要吊销其执业执照,给患者带来一定危害的,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赔偿,已经构成犯罪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从中可以看出,关于吊医师执业执照的行为足相关医师法rI1的内容,而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则是刑法中的内容。二者是相互递进的并在此基础对非法行医罪进行了格的限制。行政法和刑法的处罚这种递进的处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完整的处罚体系。冈此,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定位的时候,必须以相应医师法的巾的内容为依据对其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的判定,并明确非法性罪的范围。以相应医师法为基砩I;对非法行医罪进行相应判定的时候,还要将相应的刑法结合起来,毕竟行政法与刑法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只有相应的医师法和删法概念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明确其中的具体内容,存处理非法行医案件中,才能更好的区别其犯罪类型。

三、对非法行医罪是身份犯进行分析

非法行医罪事实上是一种特殊的主体,作为主体,其一定要有能承担相应责任的自然人,而不足其他只有主体是自然人的身份,n有法定的身份,才能够成相应的犯罪。所渭的身份就足对相关自然人的身份,地位进行相应的定位,并明确其资格及状态。th于其身份及构成要件的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身份进行栩应的划分。.不仅有构成身份,还有加减身份或是消极身份。这其巾的构成身份就是将相关人员的身份进行相应的确定,并将其作为某种要什的场合。所谓的加减身份,就是以相应人员的身份为依据刑法加霞或是减轻的场合。所谓的消投身份就是相关人员的犯罪阻却了相应的犯罪或刑罚的场合。这里要注意的是,有时会因相关人员的构成身份或足消极身份的角度的不同,而引起二者身份重合。在现实生活rp,如果相关没有医生执照作为’u下明自己身份n勺依据,就属于非法行医行为,也就是非法行医构成身份。而相关人员没有医师执照作为证明自己身份的依据,那其就是非法行医罪中的消极身份。因此,在对非法行医罪进行定位的时候,必须对相关人员的身份进行相应的确定。只有确定相关人员的身份,在实际生活巾,遇到相关问题,才能拿出相关的依据进行相应的判定,以便更好的区分非法行医罪中的主体,为判定相应罪责是否是非法行医罪或是其情节的轻重提供相应的依据。

四、对非法行医罪中的医疗行为进行分析

在实际生活巾,常会遇到医疗纠纷案件。这就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医疗中出现的相应事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所谓的医疗行为就是相应的医务工作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患,根据现实的需求,在争取患者家属或相关保护人的同意后,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手术,这是属于一种正当行为。但是一旦违反相应的法规制度,就会引起犯罪。在确认相关一区人员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就要对其及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应的分析。看医务人员在行医的过程巾,是否是按照桐应规定进行的,在缺乏相应依据的状况下,能否按照相应的秩序及规范,认真的履行自己的义务:相关的医疗人员是否有医疗执业照和较高的医疗水甲。如果其没有医疗执照或是相应的职位职称,可以根据其专业水平对其行为是否正当进行相应的判定。只有其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病痛的条件下才能认定其行为是符合相应规定的。相应的刑法上对医疗行为也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只有医务人员的业务行为是正当的,并有相应的身份认定为依据,其业务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行为才足正当的业务行为。因此,相关的医疗部门必须按照困家标准成立,相关医务人员必须有从业资格证。如果没有,其对{=I:会木身来说就足一定危害性的。要想更好的非法行医罪进行刑法定位,就要对医疗行为和实施医疗的主体进行相应的分析。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对其进行适当的区分,才能对非法行医罪有更确切的看法,在处理相关事件的时候,才能对其是否是犯罪行为进行相应的分析,才能对其造成重大后果的医疗事故进行严肃处理,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职业犯罪范文篇10

一、目标任务

严厉打击以职业中介为幌子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组织和人才中介组织,清理整顿有违规经营的职业中介和人才中介机构。通过清理整顿,达到有效遏制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减少职业介绍和人才中介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求职就业环境,维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专项行动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同县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开展,其主要任务是:

1、严厉打击职业中介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对以借职业介绍为名,坑骗取求职者财物、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单位或个人严厉打击;对欺骗、贩卖、强迫劳动的黑色利益链犯罪团伙重点打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2、依法取缔“黑中介”。对未经许可和登记,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查处取缔。依法打击以暴力手段胁迫劳动者接受其职业中介行为,对构成犯罪的,由县公安局依法立案侦查。

3、加强职业中介监管。对申请从事职业中介绍活动的,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各自职能范围和规定,严格审查;对已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包括职业中介许可证和人才中介许可证)的职业中介机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健全职业中介绍机构守法诚信档案;并在新闻媒体和网站公布诚信等级。对虽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在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中提供虚假就业信息,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非法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以中介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超出核准业务范围经营、特别是未经核准擅自从事培训业务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并通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4、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对提供虚假招聘信息,虚假招聘广告,违反规定将“乙肝五项”作为体检项目,已担保或其他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财物、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依法责令改正,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5、依法打击侵害劳动者人身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过程的监管,对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为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和其他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重点检查内容

(一)在职业中介活动中有无提供和虚假信息、就业岐视行为。

(二)有无出卖、出租、转借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有无一证多点或擅自变更经营地点的违规行为。

(三)其业务范围是否符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的范围,有无扩大经营范围的行为。

(四)有无超标准收取求职者费用的。

(五)用人单位有无向劳动者收取招聘费用。

(六)职业中介机构各种证照、办事指南、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名称、举报电话等是否上墙公示,用工信息是否注明有效期。

(七)机构从业人员有无取得国家相应资格证书,是否佩带了服务证。

(八)是否有借职业介绍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九)人才信息网络服务是否办理了许可证或是否存在虚假招聘、乱收费行为。

(十)有无按规定参加信用等级评价,按时上报材料。

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此次专项行动,对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年度书面审查,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机构守法诚信档案,并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诚信等级。

三、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2月17日前)

县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检查组,负责检查的具体落实。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开展宣传活动,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完成确定排点、对象等基础性工作。

(二)清理整顿阶段(2012年2月17日—2月23日)

对本县区域内的职业中介机构采取逐个检查的方式,结合年度书面审查一并进行清理整顿活动。县人社等四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对本县范围内的检查对象,开展联合实地专项检查。检查中,对各类材料、资料进行认真查阅,做好详细的现场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依法进行处理。

(三)总结阶段(2012年3月14日前)

县检查组将对这次清理整顿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对此次专项活动情况认真总结并及时上报。其书面总结和统计表于2012年3月14日前分别报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四、两点要求

(一)要进一步提高专项行动重要性的认识

此次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改善求职者求职环境的重要举措。要提高认识,认真抓好落实。县成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组成的“县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