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7:54:38

秩序

秩序范文篇1

关键词:秩序敏感期幼儿秩序感

情景1:两岁的琪琪十分在乎属于自己的东西,她有一件手织的样式和图案都非常漂亮的小毛衣,邻居家阿姨也有一个小女儿,想要借琪琪的毛衣比照着织一件一样的,可是琪琪紧紧地拽着自己的毛衣,哭喊着不准阿姨拿走。

情景2:三岁的源源每天上幼儿园,习惯让妈妈把他的外套带回家,放学来接他时再带回来。某一次因为天气骤然变冷,源源的妈妈就在幼儿园外把外套交给带班老师,委托其在源源户外活动时给他穿上。可是,当带班老师走进教室,源源看到她手上拿的外套时,突然放下手边的工作大哭起来。

情景3:三岁多的豆豆最近对待事物总是近乎苛刻的完美,比如,吃的苹果上不可以有斑点,不可以把苹果切成两半,拒绝接受妈妈刚刚剥开但是咬了一小口的鸡蛋。一天晚上,为了端水时不洒出一滴水,他来来回回地折腾了七八次。

上述情景您是否也曾经历或目睹过?是不是觉得匪夷所思、哭笑不得?其实,这些都源于幼儿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特殊时期———秩序敏感期。

一、秩序敏感期及其表现

(一)何为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指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形态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1〕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2〕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3〕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4〕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二)幼儿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其实,在胚胎和婴儿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经对秩序产生了极微弱的、无意识的生物感应。例如,胎儿会由于怀孕母亲的身体不适和情绪失调而产生躁动和不安,出生三个月的婴儿会因为看到对称和比例均衡的人脸而显露出高兴和激情,这种情绪是婴儿对获得了一种自然感性秩序需要满足的表达,是安全感的外露。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文章开头情景1与情景2中所描述的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执拗敏感期过后,在3岁到4岁,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有时也会同时出现),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文章开头情景3中的豆豆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就是因为他正处于完美敏感期。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远小等;当他们搭积木时也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二、秩序敏感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的大量研究发现,0~6岁的幼儿有九大敏感期,而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人生初期出现的秩序敏感期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热爱秩序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对于幼儿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般,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这种快乐意味着一个人对他自己环境里的所有细节方面都能支配,“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5〕这是一种心灵的适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幼儿会获得稳定的秩序感,从而形成使得心灵宁静和愉悦的安全感,免于对未知的恐惧。正如马斯洛在谈到人的安全需要时指出的那样,“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6〕“安全感似乎是一种儿童与成人感情联结的心理背景,它成为儿童与别人交往和探究物理环境的‘安全基地’”。〔7〕因此,安全感的满足又有助于幼儿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之间依恋感的建立,这些都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比如,幼儿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可能会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会给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对地,给小娃娃用小杯子。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按照皮亚杰的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幼儿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幼儿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样如此,如果把握得当,也会为开启幼儿的智慧打下基础。在人的思维发展起始阶段,智慧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成分秩序关系,这使得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主要表现为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起来。〔8〕幼儿智慧的发生正是基于这最初的秩序性、协调性动作以及幼儿对它们的感知觉经验秩序感,正是这种经验,成为促进逻辑思维形成的基础性情感。例如,有一位妈妈每次出门办事都会请奶奶来家里照看孩子,几次下来,孩子慢慢地把“奶奶来,妈妈走”想象成一种关联和因果,所以每次奶奶来,孩子直觉等一下妈妈就会不见了,所以会特别黏在妈妈身旁。由此可见,秩序感会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思考和逻辑因果的推演。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否则,就会为其将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一)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

成人,尤其是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应该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意识到秩序敏感期的存在是与幼儿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阶段。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要试着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如果成人缺乏应有的细心和耐心,致使孩子宝贵的秩序敏感期没能得到应有的呵护和培育,就会使潜藏于孩子内心深处的、还不完善和成熟的秩序感慢慢沉没于意识的底层,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埋下“祸根”。

(二)创设有秩序的时空环境。

1.空间环境。

在空间环境的布置上,幼儿园室内环境和户外环境都要整洁有序。在室内,教室各个区域应划分明显,物品材料的选择应适应幼儿生长发育的秩序,教具的陈列则要具有结构性和秩序性,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原则。同时,教师不要随意改变各种教具、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免扰乱幼儿已经形成的关于物品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引起不安情绪。在户外,要合理布局大型玩具,布置和谐美观的绿化,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置身于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家庭环境也应如此,要有有序的空间分割,整洁舒适的家居布置,相对固定的物品摆放,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秩序感。

2.时间环境。

在时间的安排上,要为幼儿的一日生活制定合理、有规律的作息制度,这样幼儿就会知道一天内什么时间做什么,从而形成秩序感和安全感。例如,在幼儿园里,每天的活动都要按日常周期进行:早晨入园后吃早餐,然后欣赏音乐或自选小游戏,接下来是早操、集体活动、户外游戏、午餐……在家中也是一样,每天晚上洗澡、睡前活动、睡觉……这样的作息规律不仅能使幼儿获得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3.心理环境。

幼儿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环境,它必须是有秩序的。和谐、关爱的师幼关系,融洽、友善的同伴关系,温馨、美好的家庭关系都会为幼儿秩序感的培养提供帮助,因为幼儿园中的碰撞、纠纷,家庭内部的争吵、冲突都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令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从而失去安全感、归属感,造成内部秩序的混乱。

(三)重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1.培养幼儿的归置习惯和能力。

归置物品是维护良好秩序的保证,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好时机,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应有意识地利用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培养其归置物品的习惯,做到每样物品的摆放不但要整齐,还要有固定的位置。在此过程中,可借用数字在背后编号或用贴纸贴等添加指引的方式帮助幼儿物归原位。同时,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亲自收拾整理玩具、教具等,不能因为他们动作慢、收拾得不好而越俎代庖,否则将不利于其秩序感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2.加强幼儿日常生活规则和社会规则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9〕比如,教育幼儿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上下楼梯要右侧通行不推不挤,遇到长辈、客人或老师要主动问好,人多时要有秩序地排队等候等。在幼儿园里,同伴交往是幼儿形成社会规则的良好途径。比如,在自带玩具活动中,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请问让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吗?”尤其在对方拒绝的情况下,要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做最后的努力或有礼节的退出,这不只是简单的交往与合作,而是使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能够意识到,按规则行事是维护良好关系的保证,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范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强化。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在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行为反复的现象,成人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及时督促,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秩序行为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幼儿一时表现不佳时,也要及时纠正,直到让幼儿知道正确的做法为止,通过反复强化来促进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形成。

4.重视示范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观察学习、模仿社会榜样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与特征,年龄越小,这一方式越突出。〔10〕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秩序感的过程中,成人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示范和榜样。在幼儿园中,教师除了要体现良好的个人仪表和行为习惯外,还要在教学中以清晰的步骤和放慢的动作向孩子展示正确的教具操作方法,让孩子体验其中的秩序。比如,在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孩子先将要用的操作材料放在托盘里,找一个位子坐下,再从托盘里一一拿出操作材料并依次放好,当活动结束时也要依次将操作材料收好,按序存放。这样会让幼儿意识到物品从取到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归置习惯的形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同样也要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中,必定会带给孩子真实的秩序感。

(四)自然感性教育和艺术教育。

幼儿对大自然中无数自然存在着的秩序的感知会让其体会到更加丰富、持久和稳定的秩序感。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肢体运动来培养其对人体本身节奏韵律的感觉,通过体验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去领略生命的秩序,通过认识昼夜交替、阴晴圆缺、四季变更等自然现象中的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的秩序模式体味自然的秩序,等等,都是通过自然感性教育培养幼儿秩序感的良好途径。

艺术教育是促进儿童秩序美感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因为音乐中和谐的旋律与动人的节奏,美术中对称的画面与均衡的色彩,文学中流畅的韵律与完美的意蕴都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秩序的形式,这些都能与人的身心活动节律达到深度和谐的交融与统一,并且艺术创造的过程本身也是追求秩序的体现。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幼儿的自然律动感,通过美术教育增进幼儿的空间结构感,通过文学教育促进幼儿的语言韵律感。在艺术教育的作用下,逐步提高幼儿的秩序美感。

参考文献:

〔1〕〔8〕易晓明,朱小蔓。初论秩序感的教育价值及其教育建构〔J〕。教育研究,1998(7):12-14.

〔2〕杜召荣。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儿童的秩序感〔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2):55-56.

〔3〕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4.

〔4〕刘颖。秩序敏感期———以孩子的方式认识世界〔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9(2):26-27.

〔5〕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1.

〔6〕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5.

〔7〕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83.

秩序范文篇2

1、相对封闭:做到小区主要出入口昼夜有专人值班,危及人身安全处有明显标志和防范措施。

2、维护交通秩序:包括对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行驶方向、速度、临时停车位置进行管理,保持车辆行驶通畅。

3、看管公共财产:包括楼内的门、窗、消防器材及小区的表井盖、雨箅子、小品、花、草、树木、果实等。

4、夜间对服务范围内重点部位、道路进行不少于一次的防范检查和巡逻,巡逻不少于2人,做到有计划、有记录。

5、有发生治安案件、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的处置预案;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报警和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处理。按照上述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应设置专门的社区安全秩序服务机构,其中公司总部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即安全管理部,管理处设置提供社区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工作的部门,并配备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以确保社区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

从监管部门职责角度来看,物业管理企业应设置安全管理部,负责对全公司社区安全秩序维护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防止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在全公司各个领域建立健全安全秩序维护服务组织,实施安全秩序维护服务。总经理作为全公司安全秩序维护事务负责人,根据业务开展社区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制订安全秩序维护服务政策、安全秩序维护服务管理制度、安全秩序维护服务目标和指标,以及各种安全生产、安全秩序维护、消防、应急的规程规范,制订各种安全操作规程和方案等安全措施,全面推行实施。同时,物业管理公司还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社区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工作,加强企业对社区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宣传,组织员工学习消防基本知识、安全工作知识,教育员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遵守安全规定,时刻警惕和及时排除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防范自然灾害损失和人为破坏事件的发生。根据客户对安全秩序维护服务要求的提升,定期评审公司的安全秩序维护服务管理体系,不断调整、修改、完善、改进安全秩序维护服务技术措施,修订安全秩序维护服务管理计划,并在各级监督实施,使公司的安全秩序管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变化着的新环境。物业管理企业应定期组织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工作检查和工作研讨会议,排查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重大安全隐患不惜人力、财力和物力限期整改,对于特殊原因一时难以彻底解决的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强化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过渡期安全。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指导管理处做好“四防”(防盗、防火、防破坏、防自然灾害)工作。

2、负责管理处安全、消防工作的教育、培训、监督、检查、评估、指导。

3、负责本部门体系文件的编制与修订,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导。

4、负责制订安全秩序维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并组织考核。

5、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安全方面事故/案件的调查、分析。

6、负责管理处安全秩序维护人员人数变动情况的统计、分析。

7、负责受理护卫员投诉、意见、建议。

8、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游泳池安全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监督、检查。

9、协助管理处进行安全岗位编制设置。

1O、协助顾问管理部做好项目考察工作。

11、密切配合其他部门开展相关工作。

秩序范文篇3

一、提高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计划生育的根本途径。对维护计划生育工作秩序、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查处非法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案件,有效维护了正常的生育秩序,继续保持了全区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形成了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格局。但是,仍有个别地方存在着对依法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认识不高、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等现象,以超生抢生和选择性别为目的的非法流、引产,非法取出宫内节育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损害了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计划外生育增多等问题加剧,影响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因此,打击非法实施计划生育手术行为,依法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势在必行。

二、依法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秩序

(一)严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格准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上获准开展的服务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医疗、保健机构只限于开展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个体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一律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业务。未经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人工终止妊娠、宫内节育器取出手术。

(二)依法惩处破坏计划生育工作的违法行为。对非法实施人工终止妊娠、非法取出宫内节育器的;非法销售“米非司酮”、米素前列醇片、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缩宫素注射液、卡前列甲酯栓等人工终止妊娠药品的;对开具虚假计划生育手术证明,施行虚假手术或填写虚假手术记录的,要依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该吊销许可证的依法吊销许可证;该罚款的依法从重处罚;是国家公职人员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登记制度。医疗机构、计生服务机构不允许私自为计划生育二孩以上孕妇做非病理终止妊娠手术。需要做病理性终止妊娠手术的,要进行详细诊断,填写诊断记录并进行登记,每季度向区卫生局和区人口计生局同时上报人工终止妊娠情况。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局每个季度交换一次情况。

秩序范文篇4

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形成之后,已经运转了好多年了,已经越过60花甲了,已经快70年,好长时间了,时移世易,变法亦异。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绝对不能采用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循规蹈矩、因循守旧、陈规陋俗的习惯与规定,来对待发展变化了世界,自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建立并实施以来,已经发生了诸多金融与经济危机,特别是当前这场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又一次暴露出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一系列严重缺陷及其诸多弊端。特别是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最为深重灾难的影响,导致新兴市场化国家的经济接二连三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国际金融体系在金融与经济全球的进程中,已经变得空前和十分的脆弱。并且美国用美元双重货币的霸主地位身份,坐收渔利,坐享其成。美国人在世界各个角落到处敛财的秘诀妙方,就是在老、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下,凭借美元的霸权地位,操控一切,大搞阴谋,发动金融超限战争,一次次地导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与经济深受其害。害人害己,在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中,美国也付出了代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及其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和推行全球化战略,采用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等战略措施,把新兴化市场国家,把发展中国家,把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一齐带进美国早已设计好的陷阱之中,使有些国家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本课题力主强力推进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彻底改革。从时间而言,不是短期与长期之争的问题,而是十分紧迫的事件。面对客观现实与未来发展,必须彻底改革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责任重于泰山,刻不容缓。世界各国、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都应强烈呼吁,都应强烈要求,并且由联合国组织,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世界各国参与,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对世界金融体系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建立起新的国际金融框架体系和国际金融新秩序。当一种事物,包括体制与制度等形成并取得公认的合法地位之后,即使是其自身弊端有多么大,要让其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都是很困难的。只有彻底地变革,彻底地革命,才能够得到解决。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要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修修补补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修修补补只能使老问题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又会积累得更多,矛盾会进一步激化。长期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国际社会组织、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对于国际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主张“长期论”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长期的,甚至是遥远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长期论”者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理由的目的,实际上是意在永远维持美元独享全球经济增长铸币税好处的零和霸权地位。而“短期论”者则主张:应当彻底摒弃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就是采取推倒重来的办法,构建好国际金融新秩序。有的人认为:“短期论”严重脱离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实际现状,而根本无法操作。但是,本课题组成员并不这样认为,见于美元霸权给世界金融与经济带来的一次次的灾难,彻底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只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有强大的经济势力做后盾,尽管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问题很多,但其他国家也无能为力变革。面对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而应积极主动对其进行彻底改革。这其实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符合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朝流的。

2建立健全科学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刻不容缓

在2008年11月15日,美国华盛顿G20国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上,总书记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并且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20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大危机,淋漓尽致地暴露出了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全方位的缺陷与弊端。因而有的专家学者指出:由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乏力,缺乏科学性,因而导致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无序而无度地扩张;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的弱化与无序;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偏颇与畸形等。加之,在每次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救助与救治危机的机制显得狭隘,甚至失灵。从国际金融体系本身而言,都将增多和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因素。事实上国际金融体系应有的功能与作用,都在弱化与锐减的下行通道中,这样,反而对每次金融与经济危机频繁暴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见于这种状况,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总书记在G20国伦敦峰上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就进一步证明具有代表性、适用性、科学性、前瞩性。因而本课题力主世界金融体制与制度体系的改革与提出的方略是一致的。一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制与制度体系。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国际监管体系的新思路: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应对能力。这就给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改革项目。因为从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暴漏出了IMF在协调各国的金融活动、履行全球金融监管、保障世界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秩序和稳定性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都很有限。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二是彻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通常主要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3个方面的内容。国际货币体系就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及其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与惯例。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是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推行老、新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必然性,也有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与弊端决定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在美元霸权地位的主导下,也是美国过度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弊端,钻空子,投机获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结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吴晓求还主张:在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进程中,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有利于透明度原则的会计准则,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在G20国伦敦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国际金融机构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救治;发挥金融稳定论坛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强和改善对各方特别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总书记提出的这6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以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其中的4项内容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直接的关系。因而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应把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重点,放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机制、体制与制度上。并且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开始。因为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载体,其只能是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3大职能:维持固定汇率制、协助成员国干预市场汇率波动;监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给发生严重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帮助其执行调整计划;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账户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汇兑限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前两项职能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只剩下最后一种职能。无数事实反复证明: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建立在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上的,已经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金融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球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要求,见于这种情况,本课题力主彻底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从而真正构建好公平、公正、健康、合理、高效、科学的全球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制度体系及其新秩序。四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步伐。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美元占世界货币的68%左右,主要在西半球美洲地区、阿拉伯海湾地区、东亚地区、以及前三类地区有贸易往来与联系的国家等4个重要地区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这种由美元一统天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弊端不言而喻。国际社会应积极地、理直气壮地呼吁并建议,让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其他相关世界组织,或另行组织成立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改革委员会,与世界各国政府协商,共同成立新的国际金融货币基金组织,即由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四边”多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这是吴晓求等专家学者提出的设想与主张。他们还提出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本课题同意“四边”体系。

“四边”体系更有实力,更加稳固,更有制衡作用。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世界金融与经济更好发展的需要与要求,是更好地防范、应对、救治金融与经济危机频发的需要与要求。吴晓求等人认为:“单极货币体系是没有制衡力的。这种缺乏制衡的单极货币体系,必然使风险内生于其中,从而势必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1)吴晓求进一步指出:“建立具有制衡机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内在要求。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作用。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实际财富水平是不相称的。按现行汇率计算,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GDP)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进出口贸易规模全球第三,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工作。”2)“人民币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元,势必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贸易规模和结构、国际收支状况、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资本流动等产生全面影响。作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组织部分,首先必须是国际贸易结算通用或选择性货币,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货币,为此,就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例如到2010年底,成为完全可兑换、交易的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基本前提。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做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备性货币,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体现货币发行国经济规模、经济竞争力、良好预期及其经济社会文明、法治的水平。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会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货币发行国的资本流动和贸易结构会有明显变化,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且结构必须均衡。

秩序范文篇5

人类的生活始终是在秩序之中的,秩序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美国学者博登海默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秩序的概念,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另一方面,无序概念则表明存在着断裂(或非连续性)和无规则性的现象,亦即缺乏智识所及的模式——这表现为从一个事态到另一个事态的不可预测的突变情形。”在他看来,秩序可以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确,春夏秋冬、日月轮回的自然秩序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社会,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类得以摆脱愚昧、野蛮而迈向文明。自然秩序受到自然规律的调整和支配而保持其恒久不变的伟力,这已成为一种真理。然而社会秩序何以生成与维持,则是人类社会始终在思索的问题。一种观点是以笛卡尔、霍布斯、卢梭和边沁等人为代表的“建构论的唯理主义”。这样的秩序是通过国家制定法所形成的秩序即是这种建构理性的产物,也即哈耶克所说的“人造的秩序”。另一种关于秩序的观点则是哈耶克所提倡的“增长的秩序”或者“自生自发的秩序”。这样的秩序是在未经人类刻意设计的情况下既已存在,是自我生成或源于内部的人的行动的产物,是行动者依赖社会系统的诸条件而进行的自主推演与自由进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论”为多元纠纷解决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秩序相反的概念是纠纷,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纠纷,从人类产生那天起就面临着如何解决纠纷,实现社会秩序。诚然建立在理性选择基础之上的国家法律以其规范性、明确性、强制性和可预测性在纠纷解决、实现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任何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都没有放弃对法律的尊崇。但是通过国家司法制度根据国家制定法解决纠纷有时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构也就面临着危险。而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的行动者依循即时性的环境遵循某些规则所自生自发形成的秩序更加关注了现实的人的行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乃至人与其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是人类在不断试错、不断经验、不断积累而艰难获致的成就,更能体现人类内心对秩序形成的认同。基于此,有必要将纠纷解决放在人类社会的场域内,去发现法律之外存在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与规则。可以说,无论是通过国家法律而产生的“人造的秩序”还是社会系统在具体环境下演化的“自生自发的秩序”都是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不可或缺的。

二、蒙古族聚居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考察

内蒙古自治区是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地,至今在蒙古族聚居区的人们虽然大都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经济上依然保留着牧区或半农半牧或农区的传统形态,土地、草原、牲畜依然是草原牧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基础。蒙古语是牧民们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平静、和谐的社会秩序让人无法联想到纠纷的存在,但纠纷的的确确是实际发生和存在的。(一)私力救济。私力救济是指通过借助私人、共同体以及其他民间社会的力量,实现个人权利、解决权益纷争的非正式纠纷解决机制。其概念界定的参照物为运用国家权力解决纠纷的公力救济。在蒙古族聚居区私力救济广泛存在,而且由于蒙古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出一些独特的私力救济形式。协商。协商是纠纷当事人通过自愿、平等的对话交流达成共同认可的纠纷结果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蒙古族聚居区作为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一般情况下牧民们彼此认识或者熟悉,在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往往怕丢面子而选择忍让、协商以尽快将纠纷解决掉,避免让邻居们笑话。同时,牧民们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促进了共同认可的生产和生活观念及习惯的产生,因而,在协商解决纠纷时,当事人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结果。也许在具体的纠纷中,作为个体的当事人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用牧民的话说就是“吃了亏”,但从长远来看,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个帐还是划算的。可以说,通过协商了结纠纷是蒙古族聚居区化解民间纠纷的常态。自助。自助是指完全依靠纠纷主体自身的力量来消除纠纷的方式。自助起源于文明程度不高的初民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自助行为源自于人类对权利的自我保护与实现,是人类内心朴素的正义观、秩序观的行为体现。在蒙古族聚居区牧民们用自助的方式来对付越轨者,达到了有效地保护自身权利的效果。在以饲养牲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牧区,偷窃牲畜的行为直接威胁到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基础,牧民出于最朴实的正义观的考虑,“蒙古族的正义观为:诚实信用,各得其所,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只有看护好牲畜,生产生活才能得以继续,基于此这样的自助方式得以产生,并为他人所接受和认可。在牧区类似这样的自助行为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债务偿还时间已到,但债务人拒绝偿还,债权人就会到债务人家里拿走价值相仿的东西,多数情况是债务人饲养的牲畜。蒙古民族朴素的正义观促成了蒙古族聚居区特有的纠纷解决方式的产生,也促进了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生成。调解。在牧民不能通过协商和自助解决纠纷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选择亲友或牧区内有威望的人居中调解。在牧区,完全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的纠纷是非常少的,而且大都是比较小的利益纠纷或家庭内的矛盾,由双方都相识的熟人作为中间人进行调解,容易使双方当事人妥协让步,利于纠纷的迅速解决。在蒙古人的传统中,向来崇尚长者的权威,将长者的教诲视作“金玉良言”,在蒙古族人之间发生冲突时,主动寻求长者的调解是普遍而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此外,牧区内有威望的人也常常成为牧民选择的调解人。(二)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介于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之间的、国家容许并提倡的民间社会性纠纷解决方式,可分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临时性)机制,包括从准司法、准行政性到民间自治性,以及公益性和盈利性等不同类型。在蒙古族聚居区,牧民们的纠纷也常常会求助于嘎查(村)苏木(乡镇)的基层干部,比如嘎查的书记、主任、治保主任等。这些基层干部在牧民们看来是国家的代表,既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又熟悉牧区中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在牧民心中的位置一般都比较高,因而愿意将纠纷交给他们处理。嘎查的村委会也都普遍设置了调解委员会专门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总之,这些基层干部因为对当地的习惯、传统等“地方性知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宗教信仰等等都特别熟悉,加之通过多年的基层工作赢得了牧民们的信任,因而,纠纷往往在这里能够被妥善解决。(三)公力救济。在牧区用“打官司”的方式解决纠纷,在牧民看来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这里的“遥远”一方面是指物理距离,一般在人口密集的几个苏木才可能设一个派出法庭,牧民到法院的距离比较远,去一次实在是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是指心理距离,法院对牧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要在法院打官司,就得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递交诉状、证据;经历一审、二审等等,别说是实际地运用这些程序,就是光从名称上来说,已完全超出了牧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但是在以上方式均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或者出于对法院的信任,牧民也会到法院诉讼,但诉讼的结果有时又超出了牧民的预想,出现了“秋菊的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拉大了法院与基层老百姓的心理距离。同时在牧民看来,一旦把纠纷闹到法院那里,那么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就很难相处和维系了。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送法下乡”的深入进行,牧民对法律的陌生感已有所缓和,但是,遇到纠纷到法院打官司仍是牧民迫不得已的选择。

三、从纠纷解决看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秩序的特点

(一)在纠纷解决方式上,民间的纠纷解决方式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最基层的蒙古族聚居区,法律始终占据着高高在上的地位,获得了人们的尊崇,以法治的方式维护着社会秩序。但是,因为制定法毕竟源于少数精英理性,当然这部分少数人拥有着普通大众所无法企及的法律专业知识和素养,更懂得如何进行择优选择,但囿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很难保证少数精英的择优选择是终极意义上的择优选择。民事诉讼因其严格遵循了国家制定法的规定,而表现出严格的规范性,案件事实也往往能够得以澄清,当事人的权利因裁判的强制性得到了实现,“人造的秩序”得以生成。然而,在蒙古族聚居区这样的熟人社会里,“非黑即白”式的审判结果却常常不符合常情和当事人的长远利益;纠纷当事人既不想导致当前社会关系的断裂,也不想影响以后的人际交往,而是希望通过纠纷的解决为未来生活和交往排除障碍。同时,由于纠纷多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缺少地方性知识的司法场域中所形成的“人造的秩序”往往遭到包括纠纷当事人在内的民间社会的排斥和抵制。民间的纠纷解决方式则通过民间权威运用法、理结合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世代相袭的民间习惯等,使当事人能够在平等的协商中进行自主地权利安排和处理,即维持了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实现了自己的现实利益和要求。(二)在纠纷解决依据上,习惯法的合理适用促进了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在蒙古族聚居区,传统的蒙古族习惯法对地方民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自古以来,蒙古族的传统习惯法早已深深根植在蒙古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反复运用而被蒙古人认同。因此,蒙古族传统的习惯法在地方可以凝聚和形成共同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良好价值观。而且,在蒙古族传统中有依循长者的观念,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习惯法理念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在长辈的谆谆教导中逐步深入人心,当发生一些矛盾,蒙古人更愿意依据传统的习惯法去解决。事实上,社会秩序的维护是由多种规范实现的,其中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因此,更加具有理性建构的权威意识,而习惯规范则是一种事实性质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事实的法秩序的一部分,相当于法社会学的‘非正式的法’或‘活法’,是对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确认”。但是,“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自发秩序,没有这些非正式制度的支撑和配合,国家法有可能缺乏坚实的基础,甚至难以形成合理的、得到普遍和长期认可的正当秩序。”由此可见,习惯法作为国家法之外的纠纷解决依据,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和谐社会秩序的生成:演化秩序与建构秩序的耦合

秩序范文篇6

这次全县集中整治信访秩序动员大会,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门会议,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分析我县信访秩序存在的问题,全面部署信访秩序集中整治活动。刚才,*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集中开展信访秩序整治活动,全面提升我县信访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集中整治信访秩序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省、市委关于信访稳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有效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妥善解决了大量信访问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必须看到,群众信访活动仍然比较活跃,全县信访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尤其是今年以来,集体访、越级访时有发生,有理无序、无理无序上访依然存在,少数群众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觉,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起哄、滋事、缠纺、闹访,甚至还有个别上访人,上访事项经法律裁决后,仍采取过激行为,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这些违法违规上访行为,严重干扰了机关工作秩序,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影响怀宁形象。集中一段时间,全面开展信访秩序整治活动,依法处置违法违规上访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有效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意识,充分认识整治与规范信访秩序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维护信访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扎实开展集中整治信访秩序活动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的集中整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违反*等法律法规,干扰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机关秩序、信访场所工作秩序的各种上访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排查上访信访隐患、办理信访事项、维护信访秩序过程中违反《信访条例》的各种行为以及党员干部参与、组织、支持集体上访的行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集中开展信访秩序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以信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主线,以解决影响信访秩序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个地方问题严重就整治哪个地方,哪种行为违法违规就整治哪种行为的原则,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依法管理信访力度,努力实现我县信访秩序的根本好转,为我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大造声势,营造氛围,为集中整治提供舆论保证

要大张旗鼓宣传这次集中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通告、悬拉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教育群众哪些信访行为是合理合法的,信访事项理应受到及时处理,哪些信访行为是违法违规的,责任人理应受到依法处置,旗帜鲜明地宣传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无理缠访、滋事闹访等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教育信访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形成弘扬正气、打击邪恶的社会风尚。宣传部门要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抓好集中整治秩序的宣传工作。要重点宣传开展信访秩序集中整治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涉及处理信访问题的各机关的工作职责,规范群众信访行为的有关规定。要及时宣传集中整治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好做法、好措施,努力在全县上下营造浓郁社会氛围,为集中整治活动的开展提供正确的舆论支持。

(二)加强领导,协作配合,为集中整治提供组织保证

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要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重大问题亲自处理,分管负责同志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具体抓,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密切配合,抓好集中整治工作。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统一联动,高效运转,形成合力。公安部门要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违法上访行为处置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注意收集掌握群体性违法上访动态信息,依法处理违法上访行为。同时,要与信访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一旦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实施违法行为,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出警,赶赴现场,控制局面,果断处置。发生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后,要按照县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信访局《关于处置越级集体上访及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文件的要求,在县处置越级集体上访及群体性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快速反应,搜集证据,平息事态。在事态平息后,对个别为首人员进行训诫,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交警、城管部门要积极做好重要路段、重点地区安全防范及人员疏导工作。县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要把好县领导机关大院进口关,防止闹访、缠访人员入内。组织、纪检部门要做好违法违规上访党员的处理工作。司法部门要将《信访条例》等纳入普法教育内容,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信访法律法规普及宣传。

(三)严格政策,完善机制,为集中整治提供制度保证

集中整治信访秩序,规范信访秩序行为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把依法办事贯穿活动全过程,坚持疏导教育与依法处治相结合,对大多数违规上访群众要做耐心细致的教育说服工作,引导他们以正确理性的方式上访,对极少数煽动闹事、幕后指使、造成恶劣影响的上访人员,要严格依法处理。信访部门和有接访责任的单位,要热情接待依法上访的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依法按政策处理问题,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和推诿、扯皮、拖拉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确保信访工作良性有序运转

信访工作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讲不完的难度。建立规范有序的信访秩序,确保我县信访工作有序运行,必须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运用政治、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努力减少越级集体访,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强化宗旨意识,尽心尽力为民排忧解难。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减少违法违规信访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最有效的举措。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涉及群众利益问题上,要坚决贯彻执行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和困难,要尽快加以解决;对群众要求合理,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宣传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问题早日解决。

(二)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实行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人们常说“计划生育天下第一难,信访工作天下第一烦”,实践证明,只要强化责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就不难,就不烦,信访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信访工作就会开创新局面。各级党政领导要坚决克服怕信访、烦信访、推信访的错误倾向,不断增强抓信访、办信访的主动性。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坚持谁的问题谁解决,谁出问题处理谁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凡因领导不重视,该解决的不解决,该落实的不落实,导致群众大规模越级集体上访,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秩序范文篇7

一、信访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采用走访形式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不得在接待场所以外的地点走访或者以信访为名聚集。

(三)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接谈完毕后,应当自行离开接待场所,不得滞留。

(四)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二、信访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阻挠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施工或营业活动;堵塞铁路、公路和拦截扣留车辆、行人,设置路障、破坏交通工具或者交通设施、强行登车、强行通过公安机关明令禁止通行的区域。

(二)损坏接待场所的公私财物或者损毁绿地、树木和其他公共设施;侮辱、殴打、威胁接待人员;采取举状纸、穿状衣、打横幅、设置标语、散发传单、喊口号等行为,侮辱、诽谤他人,扰乱公共秩序。

(三)携带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进入国家机关和接待场所;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他人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式危害公共安全;阻碍或者抗拒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四)跨地区串联、散发谣言、煽动等方式聚众上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五)组织、策划、煽动非法信访活动,引诱、胁迫、欺骗他人上访。

(六)非法组织、串联、煽动他人到国家机关聚集闹事;强制他人参与走访活动或者阻止他人退出走访活动;以信访为名募集、索取他人财物。

秩序范文篇8

刚才,小杰同志传达了全市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会议精神,宣读了市政府《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告》和《****市20****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希望同志们深入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我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行动取得实效。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有铁、锰、铜、铅锌、锡、金、萤矿、水晶、硫、粘土、花岗岩、珍珠岩、瓷土、地下热水等17种矿种,探明矿点(矿区)61处。目前,全县开采矿点46个,其中:建筑用花岗岩采石场17个,饰面用石材矿5个,铁矿3个,铅锌矿1个,地热水1个,水泥石灰岩1个,高岭土矿12个,冶金用砂岩1个,砖瓦用粘土5个;其中有19家企业已取得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矿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受利益的驱动,我县部分地区非法采矿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据初步统计,全县无证非法矿山64个,其中稀土矿10个、瓷土矿场(点)14个、钨矿点6个、花岗岩矿场19个、石灰石矿场2个、耐火石矿场3个、其它金属矿场10个。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秩序混乱的状况,今年6月份,县政府专门成立县整规办,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了2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采取炸毁和堵塞窿洞,关闭非法采矿点,收缴非法采矿工具,抓获、遣散非法采矿人员等切实有效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偷挖滥采矿产资源的猖獗行为。据统计,县整规办成立以来到8月底止,共关闭非法采矿点13处,炸毁和堵塞窿洞84个,封闭废弃矿井3处,捣毁非法耐火石场3个,遣散非法采矿人员355人,其中治安拘留7人,有效地打击了非法采矿行为,在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成绩是在经受各种压力下取得的,是县整规办严格执法、辛勤努力的结果,是各镇、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结果,确实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为规范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整顿和规范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是由于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高利润、高回报,因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在铤而走险,在每次打击过后,非法采矿又死灰复燃;二是无证勘查开采、以探代采等违法违规行为仍存在;三是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有待改变;四是矿山企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针对以上问题,各镇、各部门、各企业务必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把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行动

根据市政府9月3日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会议的部署,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9月份起至12月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四个月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行动。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整治方案的要求,抓紧对各自辖区内的勘查开采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清理,摸清基本情况,对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强硬措施,依法查处,切实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对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非法选矿,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等各种违法行为,要综合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从重从快予以查处,责令其停止开采,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触犯刑法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持勘查许可证采矿或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的,要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按无证开采予以处罚,拒不整改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及其他证照。对未按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设计进行开采以及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浪费破坏矿产资源的,要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予以关闭。对已关闭的矿山,公安部门要对其停止供应民爆物品,电力部门要对其停止供电,国土资源、环保、安监、工商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注销其相关证照。对国家公职人员和村干部参与矿产开发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清理,凡党员干部入股矿山经营的一律要在9月底前退出,逾期不退出的,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严肃查处,触犯刑法的,转交司法机关从严处理。

为确保这次整治行动取得实效,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四项工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联合行动队伍,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整顿规范工作。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总结宣传在整顿和规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集中曝光违法违规案件及处理情况,大力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三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向社会公布,鼓励群众举报非法开发矿产资源和国家公职人员、村干部违法违规参与矿山经营等行为,利用群众的力量提高整顿工作效率。四要加强督促检查。县整规办要对各镇进行督促检查,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特别对虚报漏报、整顿不力、措施不到位、整顿效果不明显的,县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努力构建管理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把整顿和规范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手抓整顿,一手抓规范,标本兼治,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长治久安,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要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建设,编制好资源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审查制度,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条件成熟的要及时推向社会,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保障资源供给,实现资源勘查、开采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二要严格执行矿业权制度。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权限,严格准入标准和条件,把好矿产资源开发的准入关。矿业权尤其是采矿权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设置采矿权行为,更不得借招商引资之名设置不应设置的采矿权。

三要严格审批条件,规范审批程序。要按照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依法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规范矿业市场。要进一步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企业设立等各项审批程序,建立健全监管责任体系,使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走上规范有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要建立矿山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补偿等机制。一是建立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明确企业负责人的安全责任,增加安全生产投入,严格安全技术标准,健全安全监控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足额提取矿山安全准备金,从体制机制上加以保障。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停产整顿的矿山,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收回采矿许可证,待验收合格后再发还;公安部门及时收回其《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暂停民用爆炸物品的供给,待验收合格后再恢复供给民用爆炸物品。对经限期整改和停产整顿后仍达不到基本安全生产条件要求,按法定程序吊销或注销其采矿许可证。对未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规定、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的新建矿山,不得核发《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对涉嫌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案件,依法进行查处。对新建矿山的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设计中矿山安全设施未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的,不颁发采矿许可证。二是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专项用于环境治理支出。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企业环境治理的责任,确保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对环保设施不完善,排放污染物不达标的,由环保部门报请县政府进行限期治理或整改;不能依期完成治理或整改任务的,由原发证机关收回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或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坚决移送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切实防止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自身效益,而把安全事故、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代价留给社会、留给政府、留给后人的行为。

五要加大税费征管力度,防止矿产资源的税费流失。要严格执行国务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有关税收规定,按照规定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有关税费,防止矿产资源的税费流失。

秩序范文篇9

关键词:放管服;粮食流通;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粮食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容或缺。国家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来,各级粮食部门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优化服务,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与转型升级,放大粮食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减加乘”效应,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新时代,要结合国家调整完善粮食部门职能职责机构体系实际,注重市场作用,强调治理理念,构建粮食流通新秩序,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一、“放管服”改革为构建粮食流通秩序带来机遇

(一)有助于理顺部门职责。在粮食流通管理领域,党和国家始终不放松保障粮食安全,科学总结粮食流通管理的新成绩、新经验,将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出台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意见》与考核实施细则,每年组织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储备管理条例》《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粮食流通储备方面法律法规的修规立法论证。挂牌成立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合理划分职能职责权限,将原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的有关日常管理职责整合,明确部门职能职责,粮食流通改革管理监管执法也进入新时代。(二)有助于完善监管机制。在监管执法方面,顺应“放管服”改革,在不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的同时,创新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监管执法手段,全面推行监督检查制度,主动适应“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加强建设粮食流通执法监管等网络平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共享大数据,上传上报各种平台数据,提高了粮食流通执法监管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在粮食质量监管方面,结合区域和行业实际,进行专项整治与检查,提高基层质检机构、人员水平,提高了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效能;结合“智慧粮库”建设,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追溯机制,落实粮食安全监管责任与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三)有助于调动双创活力。通过“放管服”改革,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了职能,从过去重“审批”转变为放管结合,一些社会经济主体被有条件地许可,而参与到了粮食流通业务中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将“优化服务”作为重点。如国家粮食局颁布实施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办法》,对部分粮食收购主体取消了市场准入,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对入市从事收购经营的农民、粮食经纪人、农贸市场粮食交易者及农业(农村)合作社等入市来说,变得更加容易。这样,打破了国有粮企独家经营收购的格局,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和巩固了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二、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简政放权统筹性不够强。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中,虽然下放了审批权,也减少了审批环节,但部分审批权限下放得不够彻底,或者在区一级一些事项只有申报权,没有审批权,或者是在区一级虽有审批权,但还是需要报上一级审查备案,存在上口不主动、下口很被动等问题,没有真正达到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并则并。在市级部门下放权限时,并没有及时针对下放事项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也没有及时到位的政策指导,致使区一级审批部门对市一级下放的一些审批事项掌握不够,工作衔接不畅,不能保证下放审批事项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二)审批监管结合性不够紧。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执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主动适应由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这也是对政府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要挑战和考验。但在实践探索中,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做到将审批与执法监管的有效衔接,缺乏二者衔接的保障机制,对取消下放后的行政审批事项跟踪落实和后续监管不够。在监管部门处罚结果与失信名单互动上也相对不够,没有及时将监管部门进行处罚的市场运行主体信息反馈到失信名单中,监管时效较低,存在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三)服务大局意识不够高。部分实权部门缺乏大局意识,部门利益固化,没有完全转变职能,未能完全确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理念。在管理方式上,还是直接从事经营管理,没有向间接管理转变;在优化服务方面,服务的内容不足,服务方式创新不够,“一次办”向“马上办”,“马上办”向“网上办”的推进速度距公众期待还有差距;在服务供给方式上,没有完全满足层次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不能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针对性强、便捷的公共服务。统一标准、统一模板和统一格式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使用效率较低,还没有整合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载体,没有完全实现功能互补、合一通办。

三、新时期构建粮食流通秩序面临重大挑战

(一)粮食流通法律法规待完善。目前,粮食流通的立法主要是一些有关粮食的相关条例和实施办法,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程序(试行)》,属于法规和规章范畴,立法层级较低;或者在其他部门法中附带有关粮食流通环节的规定,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卫生法》等,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权威而全面的粮食基本法;另外,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出台不及时,提高了粮食流通的监管成本。建立完善的粮食流通法律体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二)粮食流通信息化程度需优化。粮食是植物性产品,在其流通过程中涉及生产、储运、加工等环节,会存在时效性要求较高、仓储较困难等问题,需要开发使用公共信息平台来传递粮食流通相关信息。但在目前,粮食流通信息传递效率有限,一般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没有财力建设较大的粮食流通信息网络,使其获取的粮食流通信息滞缓、偏差,甚至断线,增加了各环节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粮食良好流通,也造成了监管难度的增加。因此,需要借助“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等相关工作,优化粮食流通信息传递网络建设。(三)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有短板。粮食自身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还需要与国民经济相协调,做到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融合。目前,各地的三产融合不均衡、不完善,有的地区一二三产做到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市场集中度较高;有的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规模效应,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合作不够紧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也造成了农业种植生产与加工、销售的不连贯,进而反过来阻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步伐。

四、新时代推进粮食流通秩序的对策

(一)加强粮食法治建设保障粮食流通秩序。粮食流通,法治先行。不管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都必须有法治这一先行者。为坚守粮食质量安全、总量安全,农民增收、市场稳定,需要把粮食普法、守法、执法等置于法治的框架中。首先,依据立法规范和立法权限,推进粮食各级立法进程,加快开展修法工作,健全粮食质量、流通、安全、仓储、统计等制度,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融入法律之中;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粮食行政执法模式,提高粮食行政执法质量与效率,实现良法善治;第三,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及时对相关粮食流通法规规章进行宣讲阐释,推动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有序发展。(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粮食有效流通。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粮食流通,培育人才创新科技是关键。一方面,要尽快投入资金,挖掘和培养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粮食流通劳动人才,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产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由有知识、懂技术的粮食流通劳动人才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推广应用到粮食流通过程中去,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借助新媒体推送粮食科技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短期专业培训,使其从更多渠道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建立完整的培育新型粮食流通人才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建立完整的从研发到应用、从技术推广到成果转化的粮食流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包括信息传递、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科技创新在内的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用科学技术助力粮食流通,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粮食流通产业以及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升管理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和信息网络化,支撑粮食流通迈上新台阶。(三)完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推进三产融合。构建粮食流通秩序,以现代化粮食储备库为中心,借助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和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性的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平台,逐步引进粮食加工、物流、供应等涉粮企业进驻、集聚,形成粮食产业集群。充分挖掘现有粮食仓储设施的潜力,提升仓储设施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等将其建设成集储备、加工、配送、供应等为一体的粮食应急中心,夯实现代粮食流通发展的基础,提高粮食流通的信息化、组织化、标准化。在构建粮食流通秩序中,注入产业链理念,依靠骨干企业的引导和支撑,与不同产业加强联系和合作,统筹谋划现代粮食流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不断完善现代粮食流通并实现农业全链条循环发展。如依靠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加工引导生产、促进流通,发挥农业资源优势,进而促进流通、促进消费。利用粮食的功能和用途,促进其与文化、养生、休闲等产业融合,延长粮食流通产业链,进而满足居民的功能性需求,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分享三产融合带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加祥.创新监管优化服务构建粮食流通新秩序———新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办法》学习体会[J].中国粮食经济,2017(1):36-38.

秩序范文篇10

一、实际停车情况

停车乱是我县城区交通较为突出的顽症,处罚率高也是我县城区交通管理的一大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的小汽车违法行为中违法停车记录已达总记录的40%。这些现象的症结在于停车难,停车场地少、车辆数量剧增、车辆停车需求集中,上述现象是我县城区交通管理的瓶颈,同时也是制约我县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形象及城市经营的一块短板。

(一)规范建设监管滞后,停车场地稀少。在我县城区规划建设中,停车场的规划建设未被足够重视。近几年来,我县房地产事业篷勃发展,但公共停车场地建设却了了无几。目前我县现有公共停车场仅市民广场一处,停车泊位不足百个。大型建筑的配套停车场也不多,仅金源宾馆、广源宾馆设有专用停车场。我县21层高的最高建筑都未设置停车场地。加之监管乏力,使原本已设置停车场的用地改作他用。目前,我县城区街道不仅承担着通行功能,还额处承担了城区80%的停车功能。

(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数量剧增。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购车热情随之高涨。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有汽车类机动车9000余辆。自2009年大队开通汽车挂牌业务以来,已办理汽车注册登记2400辆。自2010年来,我县新增汽车以每年1600辆的速度递增(不包括本地人在处地办理登记及过户数)。

(三)城区服务功能失衡,停车需求集中。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城区在原有基础上,成倍扩展。如今,横贯东西的世纪大道长4.5公里,纵穿南北的迎宾大道长2公里。但人们的消费、休闲仍集中于东山大街、沿湖路、迎宾大道南侧、德胜大道等原城区中心及新旧城结合部。以迎宾大道南侧为例,其长不足1000米,仅餐馆就10余家,且生意兴隆。而上述街道没有一处停车场。

二、实际管理情况

违法停放,一直是大队城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的管理方式主要以移动拍摄取证为主,强制拖移为辅。自2008年以来,坚持每天巡逻抓拍,4年来,共拍摄违法停放数据4.2万余条,拖移车辆87辆。在强化管理中也遇到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交通标志标线不全,执法依据缺失。我县城区呈现为“七纵三弯十四横”的街道格局,共24条主街道,总长34公里,主要路口61个。街道标线不清,绝大多数还没有施划标线和停车泊位、设置标志。使得在日常管理时,纠正违法停放缺乏标志标线等法定要件。

(二)交通标志标线不清,执法引发误解。由于一些街道的标志标线已不醒目,造成其交通引导、指令信息不明,在执法时极易引起误解。如阳水沟路西侧连续施划有数拾个停车泊位,现已看不太清。在拍摄路东违法停放车辆时,就有驾车人责问为何不拍摄西侧停放的车辆。

(三)间断施划停车泊位,执法产生争议。有些路段没有特殊情形下间断性地施划停车泊位。使相同的情况下,在泊位内的合法,紧邻的车辆虽不格外影响通行,却是违法。这种情况下执法极易产生争议,遭到当事人的责问甚至辱骂。

三.规范停车秩序的建议

几年来的违停管理力度,不能说不严,查处违法停放数不谓不多。然而,乱停乱放现象依然突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停车难。在实际整治中,一定要摒弃一味“查”的简单思想,“疏”与“堵”要结合,疏导为前提,查处为保障。通过配齐标志标线,健全依法严厉查纠的法定要件,同时避免市政承担交通安全责任,确保严格依法行政。

(一)立足实际,增加停车泊位。经排查,我县需增设停车泊位1500多个。现今县城区规划建设已定位,要切实解决好县城区停车场,唯有在考证安全的前提下,先施划好车道线再尽可能地增加停车泊位,力争多满足些广大驾车人的停车需求。一是在原有泊位上刷新泊位标线。二是对间断的泊位补划新增泊位。三是调整路面标志标线,压缩机动车道数,腾出停车空间。如:将德胜大道为双向四车道,调整为双向二车道,即可专门设置停车泊位。

(二)合理布局,提高泊车效率。要充分利用有限停车泊位的停车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尽可能地缓解停车压力。一是合理设置摩托车、电动车停车泊位,规范此类车辆停放,防止占用汽车停车位,建议在人行道边缘施划此类停车泊位。二是注重引导规范停车,促使驾车人按停车泊位依次停车,有序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