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期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8:41:16

指数期货

指数期货范文篇1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指数期货范文篇2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指数期货范文篇3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指数期货范文篇4

关键词:股票指数;股指期货;新加坡交易所

1新加坡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情况

根据新加坡交易所网站公布的资料,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合约规格设计如下:

合约规模:US$10x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价格;

合约月份:两个连续近月,另加上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四个接续的季月;

交易时间(新加坡时间):

T日结算:9:15am-11:35am;1:00pm-3:05pm;

交易开始前接受订单输入的时间在早上9:00开始,持续15分钟。

T+1日结算:3:40pm-7:00pm;

交易开始前接受订单输入的时间在下午3:35开始,持续5分钟。

最后交易日的交易时间:9:15am-11:35am;1:00pm-3:05pm;

最低波动价:1点(US$10);

每日价格限幅:每当价位比上一个交易日的结算价高或低10%时,接下来10分钟的交易将限于+/-10%的价格限幅内。过此时段,允许在上一日结算价+/-15%的价格限幅内进行交易。达到该限额后,须再实施10分钟的冷静时段,在此期间交易将限于+/-15%的价格限幅内。之后的整个交易日都不设价格限幅。如合约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不设价格限幅。

最后交易日:合约月份的倒数第二个营业日;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

最后结算价格: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的正式收盘价(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部位限制:除非交易所另行批准,否则投资人在所有合约月份中,不得拥有或控制超过5,000份净多头或净空头合约。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的交易时间(新加坡和北京位于同一时区)除了比中国A股的交易时间早10分钟开盘和晚5分钟收盘外,还另外安排了T+1时段的交易,即从下午3:40至7:00的交易,从而可能使国内股市收盘后几小时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公布的其他各类信息能够及时地反映在当天A50指数期货的收盘价中,进一步影响下一交易日的现货开盘价。

1986年9月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抢先日本推出了日经225指数期货,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时机的选择上,新加坡交易所抢先推出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和当年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十分相似。现在的中国与1986年的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激发了投资者对本国金融衍生品的巨大需求,但是本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处于保守和管制的状态,使相关的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新加坡交易所的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国内造成影响:一方面,吸引绝大部分有意参与A股指数期货交易的海外资金和部分国内资金,增加市场监管难度。新加坡已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其金融领域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与国内相比有较大优势,因此QFII的套期保值资金在新加坡交易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同时又可以回避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问题及可能出现的监管问题。另一方面,拥有对国内A股市场的部分定价权。根据研究表明,股指期货加快了信息传送到现货市场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定价的效率。因此对A股市场影响较大的信息今后很可能率先在新加坡交易所的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上得到体现,并进而带动A股的现货市场走势,相关成份股的走势无疑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2新加坡金融交易所成功推出日经指数和摩台股指期货原因分析

(1)SGX抢先推出别国或地区指数期货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最具成功的是1986年9月抢先于日本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和1997年抢先推出中国台湾市场指数期货——摩根台指期货。流动性是衡量指数期货合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2005年这两类指数期货合约交易量分别是日本与我国台湾本土市场的66.5%与117.1%。日本的大阪证券交易所是在1988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在日经225指数期货的交易量上,日本花了15年的时间才赶上新加坡的交易量。

新加坡金融交易所能够成功推出日台离岸股指期货,日台本土金融期货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模式是新加坡日台离岸股指期货成功的重要背景因素。日本分业监管缺乏专业性和统筹协调性。日本未设立专门的期货市场监管机构,是由不同职能部门对期货市场分别实施行政监管。农产品期货由农林水产省负责监管,工业大宗原材料由经济产业省负责监管,而证券及金融衍生品由大藏省负责监管。由于实现分业监管,日本虽然存在相对完善的统一的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但缺乏与之相应的统一监管主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既缺乏专业性与市场发展的统筹规划,又阻碍了金融创新与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新加坡推出日经225股指期货的以后,日本相关部门没有做出迅速的反应。推出本土的第一个股指期货大阪50指数期货合约晚了一年,而推出日经225股指期货则是在新加坡推出了同类股指期货后的两年。从而在股指期货发展的初期陷入了被动。

(2)低交易成本和高交易效率是新加坡成功推出离岸股票指数期货重要的市场因素。新加坡推出的日本股指期货的标的指数和日本本土推出的主力股指期货品种所用的标的股指都是日经225指数,而新加坡推出的中国台湾股指期货的标的指数摩根台指和中国台湾的股指期货标的指数台湾加权指数的相关系数高达95%。因此,两地的指数期货产品的替代性很强。而新加坡股指期货交易的成本比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交易成本都低,从而对那些本土股指期货产品构成很强的竞争力。

中国台湾的高交易税是造成交易成本高昂的原因。从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台指期货交易成本看,新加坡明显比中国台湾本土的低,主要是由于没有交易税。不过,近年中国台湾大幅下调了交易税,并配合其他政策,台指期货已十分活跃起来,交易量迅猛攀升。

日本非现金交割阻碍市场发展。发展初期,日本本土期货合约交割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人为提高了其股指期货交易的成本,是阻碍日本股指期货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推出股指期货之初,当时日本的法律规定禁止期货合约以现金交割,所以交易双方只能以现货股票组合实施交割,交割时成份股计算繁杂,而且还需经股票组合通过交易换成现金的过程,既缺乏时效又提高了交易成本。投资者都不愿意到日本的交易所进行指数期货的买卖,而更趋向于在新加坡交易所交易。大约一年后,日本进行了相关制度的改革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允许以现金来结算股指期货,情况才开始好转。

(3)合约设计也是影响交易活跃程度和交易成本的另一关键因素。新加坡日、台股指期货合约设计既能控制市场风险又兼顾市场效率和交易活跃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3国内与新加坡的A股指数期货对比分析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2006年9月在上海设立,采用由中国证监会监管、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模式。在监管模式上,避免了日本那样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各自为政,缺乏专业性与市场发展的统筹规划的局面。

做为国内股指期货的标的,沪深300指数是以在上海和深圳两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中选取规模大和流动性强的最具代表性的300家成份股作为编制对象,并以这些成份股的自由流通量为权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基期点数为1000点的股价指数。2005年4月8日,沪深300指数正式,成为沪深证券交易所联合开发的第一个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涵盖了新华富时A50指数的成分股,其总市值占沪深市场的66%,流通市值占沪深市场的60%,市值覆盖率高,代表性强,相比新华富时A50更适合做股指期货的标的指数。

在合约设计方面,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的合约和国内推出拟沪深300指数期货也存在一定差异。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的合约若以近期点位计算,每手合约规模大概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万元。从媒体披露开看,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合约规模可能将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但合约价值来看,新华富时A50期货约为设计中的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相差不大。在涨跌幅限制方面,新华富时A50期货在两次冷却后完全放开涨跌幅限制,而深沪300股指期货的当日涨跌幅不超过8%,新华富时A50的这一条款投机性更强,另外,新加坡交易所交易时间更长。但交易方式上,新的金融交易所将采取电子交易方式,新加坡则是场内交易方式。

4国内股指不会被新交所操控价格

A50指数期货推出造成的最大担忧就是:新交所先于国内市场推出指数期货,而QFII队伍不断扩大,它们可以在新交所通过A50指数期货做多,在A股市场做空,导致国内股指有可能成为新交所的“影子价格”,并使中国股市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境外交易所的控制。A50指数期货推出有利于A股市场价格发现,但不会形成A股现货反被境外期货操控的局面。

(1)QFII追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长期回报,但投资A股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需要指数期货等工具来对冲风险。QFII不是对冲基金性质的资金,股指期货对其主要用途在于降低股票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现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他们怎么会本末倒置,为了短期的高风险的盈利而放弃长期而相对稳定的高收益呢?

(2)上述提及的做法实际上是期望通过做多A50指数期货,使该指数期货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国内A股现货市场的股指走高,然后再将A股市场的现货卖出,实现跨市场套利。现实中,这样做的可能性非常小。①新交所的合约限制了每位客户的持仓上限为5000张,每手合约价值约为5万美元,所以每个机构持仓上限金额为2.5亿美元,这样的持仓规模不足以操控市场;②国内不采用新华富时A50指数作为参照,该指数在国内市场影响力不大;③两地有相应监管措施。在新交所和沪深交易所之间设有备忘录,一旦有机构投资者利用两地市场差异寻求套利的情况,两地将利用新交所和沪深交易所的备忘录,及时制止该种行为;④每位QFII投资单个品种的比例有限制,单个QFII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不足以达到通过操纵市场实现套利的程度。如果是QFII之间合谋,难度就更大了,似乎不可能。⑤全球任何一个市场从来都没有出现金融衍生品决定金融现货价格的情况,尽管短期可能会较显著影响,但中长期不可能。毕竟现货是核心是基础。从全球股指期货的交易来看,除了如新加坡这样的以发展离岸股指期货为主的市场外,最活跃,流动性最好的股指期货基本上是本国或本区域市场的股指期货,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概莫如此。

因此,从各国股票指数衍生品发展历史来看,由于本地市场具有现货基础,相应推出的股票指数期货大多成为主流交易品种。在国内股票指数期货推出时间不过于迟缓的条件下,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加深,新加坡推出的A股离岸股指期货对国内沪深300指数期货的发展难以造成长期实质影响。

参考文献

[1]余书炜,陈龙.2004年全球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发展状况[J].期货与金融衍生品,2006,(1).

[2]张学东.股价指数期货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指数期货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创新;股票指数期货;盈利模式;风险管理

金融衍生产品是从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品中衍生出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在内的一种金融合约。

在金融衍生产品中,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作为当代最重要的金融创新,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并取得卓越的成效,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浪潮中出现的最重要、最成功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也是金融期货中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其他股票衍生产品的基础。目前,股指期货作为国际资本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开设股指期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客观地说,适时推出股指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品种并合理的加以诱导利用,不仅能够降低金融风险,而且还能促进股市的进一步发展。

一、股指期货的相关介绍

股指数期货是指在交易所进行的以某一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由交易双方订立,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割结算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其特征与流程类似于普通商品的期货交易。但由于股指期货买卖的标的是经过统计处理的股票价格指数,因此它联系着期市和股市两个市场,投资者可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1.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股指期货最早诞生于美国。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上市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胀。在股票市场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结构也在发生着惊人变化,以信托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大量涌现。

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股票投资者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风险,其中以系统性风险更为突出和严重。当时,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了强有力的紧缩货币政策,致使美国利率一路高攀,最高曾达21%。股票价格因此狂跌不止,投资者损失惨重。大批美国投资者几乎丧失对股票投资的信心,转而投资于债券或银行存款。为减轻股票价格升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稳定和发展美国股票市场,拓展新兴的分散投资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势在必行,股票指数期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快速发展起来的。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在历经四年的争论与努力后,首次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TheValueLineIndex)期货合约,标志着股票指数期货的产生。尔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也推出了S&P500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股指期货的成功,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引发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热潮。日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轨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股指期货交易的全球化势不可挡。这突出表现在新的电子交易系统的广泛运用和24小时在线交易的开通。通过电子交易平台,交易者可以从一个终端进行多个市场的期货交易,打破了交易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全球股指期货电子化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目前,股票指数期货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

2.股指期货的基本特征

第一,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采用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股票)交割。

第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人主观赋予的。

第三,可以同时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3.股指期货市场的功能

(1)规避系统风险。股票市场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股票投资组合来分散和抵消,而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则是无法用投资组合回避的。一旦由于政策变化等系统风险因素导致股价整体大幅下调,由于缺乏卖空机制,即使投资者对大盘有100%的正确判断,也只能有50%带来收益的可能。因此,处于像我国证券市场这样系统性风险较大的投资环境下的投资者,就迫切需要股指期货这种避险工具与持有的股票仓位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消除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保持稳定的收益率。

(2)价格发现功能。由于股指期货合约交易频繁、市场流动性很高、交易成本低、买卖差价小,瞬时信息的价值会较快地在期货价格上得到反映。当股指期货价格与股市价格发生偏离时,或者不同期限的股指期货价格发生偏离时,投资者可以计算出错误定价的程度,在锁定价差的情况下套取低风险收益。大量的套利交易将使市场的错误定价迅速得到纠正,从而使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

(3)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股指期货的双向交易机制使机构投资者无论在股价上涨还是下跌时均可进行交易,以避免资金在股价下跌时的闲置;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能“以小搏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股指期货的高流动性,使得在股指期货市场建立相应金额的头寸要比在股票市场简单快捷得多,而且可避免由于大量资金进出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增加交易的执行成本。因此,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往往先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上进行交易,然后再伺机在股票现货市场上进行操作。

(4)进行组合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常常在股票、债券与期货间进行有效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股指期货常被作为基金构造指数化投资组合的重要工具。指数基金可以借助一个股指期货合约和国库券多头头寸的投资组合,来实现对股价指数的捆绑,取得与股价指数一致的收益率。实证分析表明,在原有的股票、债券组合中加入部分期货,能在同样的期望回报率水平上有效降低风险。

二、股指期货的套利模式

参照和借鉴国外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道路,在我国推出股指期货,不仅仅是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成就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的一个切入点。根据当前的市场条件,推出指数期货应当成为我国金融衍生交易产品的优先选择之一。

从股指期货参与者的角度看,股指期货主要有三种投资功能: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

(1)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原理同商品期货保值的原理类似,不同的是商品期货保值几乎可以完全锁定价格或利润,而股指期货的保值只能规避某个股票(组合)面临的系统风险,即随大盘波动的风险,并不能完全锁定股票的价格。经过股指期货保值后的资产很可能还面临一些非系统风险。

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又可分为卖期保值和买期保值。前者是指股票持有者(如投资者、承销商、基金经理等)为避免股价下跌而在期货市场卖出所进行的保值;后者是指准备持有股票的个人或机构(如打算通过认股及兼并另一家企业的公司等)为避免股份上升而在期货市场买进所进行的保值。

(2)股指期货的套利。股指期货的套利一般可以分为期货现货套利、跨市套利、跨品种交易、到期日套利和跨期套利。由于股指期货交易比较活跃的时期一般是最近的一个月份,所以跨期套利比较难于进行。

①期现套利:目前,股指期货交易在交割时采用现货指数,这不但具有强制期货指数最终收敛于现货指数的作用,而且在正常交易期间,股指期货和现指维持着一种动态关系。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股指起伏不定,常常与现指产生偏离,当这种偏离超出一定范围时就产生了套利机会。

②跨市套利:同商品期货的跨市套利原理一样,股指期货的跨市套利是利用两个市场股指期货合约价格的趋同性进行套利。两个市场比如中国和香港,由于股市信息获得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心理预期的不同,两市股指期货价格的走势可能会不同,等到消息明朗时,两市股指期货价格之差又会回到正常的水平,这就给跨市套利提供了机会。

③跨品种套利:跨品种套利是指利用两种不同的、受到同一供求因素影响的品种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由于不同品种对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套利者根据它们发展趋势的预测,可以选择多头套利或空头套利。这种套利交易方法是根据两种交易品种之间的价差发展趋势而制定的。具体操作与跨市套利大致相同。

④到期日套利:对股指期货一类进行现金结算的期货品种而言,除了提供上述投资机会外,还可以进行到期日套利。当预期最后结算价大于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时,可以买入股指期货合约等待到期结算,相当于以较高价格卖出;反之,当预期结算价小于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时,可以卖出合约,以较低买价结算。

⑤跨期套利:跨期套利是指利用股指期货不同月份的合约之间的价格差价进行相反交易以从中获利。跨期套利根据其采用的方法可分为两种:多头跨期套利和空头跨期套利。

a、多头跨期套利:当股票市场趋势向上,且交割月份较远的期货合约价格比近期月份合约价格更容易迅速上升时,进行多头跨期套利的投资者,可以出售近期月份合约同时买进远期月份合约。反之.如果股票市场趋势向上,且交割月份较近的期货合约比远期合约的价格上升快时,投资者就买进近期月份期货合约而同时卖出远期月份的期货合约,到未来价格上升时,再将近期合约和远期合约同时平仓,这样就实现多头套利目的。

b、空头跨期套利:与多头跨期套利相反,当股票市场趋势向下时,如果交割月份较远的期货合约比近期月份合约的价格更容易迅速下跌时,那么,投资者就可买进近期月份合约而卖出月份较远的合约;如果交割月份较近的期货合约价格比远期月份合约的价格下跌快时,投资者就应卖出近期月份期货合约而买入远期月份的期货合约。到未来价格下跌后,再将远期和近期合约同时平仓,实现空头跨期套利的目的。

(3)股指期货的投机。投机股指期货的原理在预测股指将下跌时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在预测股指上升时买入期货合约。所以除了必要的技术分析知识外,还必须对股票指数标的进行研究。

三、股指期货蕴含风险

股指期货能给投资者带来避险和创造收益机会的同时,也以它特有的以小搏大的交易特点,其自身的投机性、间接性和集中性带给我们奇特的杠杆效应,使现货交易中的风险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在期货市场中表现出来。基本风险是股指期货交易的价格风险,还有来自业务处理不当或从业人员违规以及交易、结算系统不完善所引致的风险。因此,对股指期货交易风险的防范及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投资市场环境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一方面容易加剧市场上过度投机的氛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弱式有效市场,交易主体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资金和信息的优势通过影响股票现货市场从而到达影响股指期货市场的目的,并且由于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股票指数的较小变动就会导致股指期货市场的巨幅波动,因此中小投资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深度不够,也容易产生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致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平仓的市场流动性风险。

从交易主体来看,套期保值者有可能由于所持有的股票现货与股票指数的结构不一致或具有相关系数较低、对价格变动的趋势预期错误以及资金管理不当,就会造成套期保值的失败,从而给市场带来风险。套利者如果对理论期货价格的估计准确,则套利几乎是无风险的。而股指期货的价格是由无风险收益率和股票红利决定的,但我国目前利率没有市场化,公司分红派息率也不确定,并且股票价格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由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的,更关键的是复制指数的一揽子股票与现货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的困难较大,这些都使得套利在技术上存在风险。同时,对于投机者而言,投机交易在股指期货交易成交量中占很大比重,如果投资者没有能力在别的市场上做相应的投资,就等于把投资完全暴露在期货风险之下。1993年在海南进行的股指期货试点的后期,就是因为大部分交易者都是投机者,大户操纵严重导致了股指期货的畸形发展而导致最后的关闭。

从市场监管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管理层在多年的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经验。但是,现阶段我国证券期货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在法律手段的运用上,表现为可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不够,在出现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市场。

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是一项创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关键是如何化解这些风险。由于期货交易方式比现货交易方式具有风险更高的特点,相应地在管理上也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建立严密的股指期货法规与监管体系,健全交易制度和规则,尽力完善“游戏规则”,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期货市场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强化对会员的管理,保证期货市场的正常运作,来尽可能地控制市场的各种风险,保证市场的流动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丁俭.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套利及定价[N].证券市场周刊,2006-12-24.

指数期货范文篇6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指数期货范文篇7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指数期货范文篇8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指数期货范文篇9

一、股指期货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

指数期货范文篇10

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产或负债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实际上已经转移;二是该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可以可靠地计量。因此,传统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股指期货在签约时只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未来交易事项发生与否很难确定,并且股票指数的变化频繁,未来期间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就难以确认,对股指期货的确认也就无法沿用传统会计理论的标准。国际上通常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0号——期货和余额会计》的规定处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参考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IASC对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我们可以把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归纳为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由股指期货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其二,由股指期货交易所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金融债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因此,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已基本符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合约开仓(交易者初次买进或者卖出期货合约)时,应根据合约价值入账,而在合约平仓(交易者买进先前卖出的期货合约或卖出先前买进的期货合约)时,应将合约价值冲销。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我国对股指期货的会计规定与国际通用的有关会计惯例应该是一致的。

二、股指期货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在计量时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要求一切资产的计价、负债的承诺、费用的计量、损益的计算均以交易发生时的原始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历史成本是交易时的实际成本,具有客观性、可计量性和可验证性。一旦形成,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一直到相应的资产已销售、耗用或负债已得到清偿为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条》的规定,对股指期货的计量应有以下具体情况:

1.在股指期货的初始确认时,应该以取得合约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一般情况下,历史成本正好是当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和保证金。

2.在初始确认后,应以公允价值对持有股指期货合约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计量。由于持有股指期货合约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因而对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益的处理也就有所不同。

(1)对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其意图在于避免或冲销被保值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会计上应重点反映其避险的效果,所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应该归入被保值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被保值项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货合约与被保值项目的价值变动就能够相互匹配。

(2)对于用于投机套利的股指期货合约,其目的是获取差价利润,会计上应当重点反映其获利的情况,所以要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在当期予以确认。

三、股指期货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会计确认、计量的最终目的是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最新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为使用者决策提供相关的全部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存在着以下缺陷:1.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填列方式及项目,对股指期货交易的特殊业务往往无法客观反映。2.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信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激烈的交易难以准确、及时披露。3.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仅记录可以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股指期货交易由于其本身特征,往往不能准确估计未来金额,故难以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