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2:23:45

智能型

智能型范文篇1

关键词: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自动化应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的稳步上升,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还提升了机械制造业的总体效益、有效地保障了机械生产过程中人和设备的安全,进而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1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的概念和特征

机械自动化技术就是让机械设备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行自动运行,帮助人工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任务,这种人工干预主要是结合信息交互新技术和集成电路模板,然后通过信息交互技术、指令搜集、信息反馈、数据综合模板在机械设备上实现机械自动化控制。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因其能够实现机械智能信息管理,能够为自动化控制提供多个领域的技术支持,具备基础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依托数据网络机械设备实现自主管理,完全排除了人为干涉因素,被称为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1]。比如:通讯技术能够为操控指令提供支持,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为机械生产提供管理,在这种多种技术协调配合的环境下,智能机械就能够完全在无人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化生产、自主化信息管理、自主进行信息数据反馈。

2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特点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我国未来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它的优势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智能化程度高。智能化水平高是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很多的制造业领域中,智能化组件都是机械设备的标配,这种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地接收操作人员的指令,并且对这些指令高效执行,还具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自定甄别并且排除重复指令和错误指令,从而保持其安全稳定性和良好执行能力。智能型机械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第一步,相关工作人员在编写程序时编写程序指令和语言控制指令。第二步,工作人员在机械工作前指令。第三步,智能型机械接收指令并对指令进行分析、判断,确认指令无误后,对其逐条执行,在分析过程中如发现指令错误或者指令重复等问题,智能型机械就能够对其进行过滤处理。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还能够有效地控制机械生产全过程,极大的提高机械生产产品质量,保障机械生产的安全[2]。2.2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自我维护性好。先进的自我维护性功能是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智能型机械可以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借助智能型机械中的制动器和传感器,使用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并对其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另外,智能型机械设备和一般的机械设备相比较,拥有较高的自我维护性能,能够进行定期的自我检测和自我诊断,这些诊断信息会传输到操作控制系统中,系统会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达到自我诊断目的。2.3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适应能力强。因适应能力强使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智能型机械拥有计算机智能化系统,另外与传感器、定位仪等工具相结合来进行数据信息采集,记录与回馈,实现自我诊断来达到适应的目的。这样的技术可以让它更简单、更快捷地融入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种领域中,并且能够随时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满足多元化的生产需求,大大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2.4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集成性较高。较高的集成性是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没有较高的集成性就不可能产生出智能型机械。因为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就是多种电气设备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电气设备发挥各自的特点,将它们有效整合来满足自动化控制,完成预先设计功能。智能型机械中最重要的两大系统就是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他们的集成为设备改造升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

3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趋势

在日常生活中,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已经融入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带来了生产效益。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工业、农业、服务业、医疗业势必会成为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发展的主流方向。3.1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领域中应用是很常见的。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有些大型农场已经完全实现了智能化机械生产,它不仅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提高生产力,而且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工作水平,同时又大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现在美国大农场使用最多的激光拖拉机技术,这种机械就是全程通过计算机控制,该设备上有感应器和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传感器能够感应到土壤湿度以及肥力,并传给电脑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要根据这些相关信息,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传给激光拖拉机设备实施无人操作。3.2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流水线领域的应用。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流水线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科技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以往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指导型企业和劳动力主导型企业对操作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而支付的人力成本很高,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资源成本也急剧上升,而且人力操作很容易出现失误,而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型机械自动化不但能够提升工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还能够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生产成本[4]。3.3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服务行业领域的应用。服务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正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丰富。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和服务行业相结合,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要,提高行业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度。比如:在现代物流行业中,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就占有很高的地位。在物流行业的智能仓储控制系统中,计算机通过气压驱动关节型机器人与PLC控制系统相结合,来完成货物的捡取、分拣和入库,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还会利用传感器发出感应信号,指挥机器人传送货物。随着智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将更加满足社会需求,节省时间,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良的自动化物流方案。如今,我国的智能化港口集装箱的装载管理已采用智能机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信息时代,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为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带来巨大变革。因为它不但可以自主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还有超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时时对自身进行故障检测和维修。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未来的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除了在完善自身上可以获得发展,绿色节能也会成为其另一大发展方向,在这种方向的指引下,它能够为整个机械行业和国民经济产生极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莫有县.浅谈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及发展[J].科技风,2014(11):127.

[2]马侦.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硅谷,2014,7(23):2-3.

[3]包成成.浅谈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及发展[J].科技展望,2015,25(7):54.

智能型范文篇2

1.1新疆地区电网发展现状解析

新疆地区在“疆外送电”战略的推动下,实施了电网改造,尤其是在农网改造方面获得了相当好的的成绩,基本形成了以66KV为主要支撑,并以0.4KV与10KV配套发展的供电格局。多数变电站都积极运用微机保护,并广泛应用了S9之上的节能配变,电网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经过改造,新疆地区电网综合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现代化的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缺乏66KV环网电源,且高能耗主变仍广泛使用,配电变压器漏油现象突出,在电网改造过程中,存在有部分0.4KV线路四线不到位。加之网架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地区用户供电稳定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1.2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思路

电网用户类型多样,既有商业用电,又有城镇、农村的居民用电,这就要求电网的供电能力与供电安全性与稳定性坚强、可靠,基于此,建设智能型坚强电网便成为了推进“疆外送电”战略高效实行,提高新疆地区电网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智能化与坚强是智能型坚强电网的两大重要基础,即在电网建设改造过程中,应依托通信技术与智能手段,坚强网架,实现电网的各项业务电力信息与业务信息等的统一综合化,促进电网智能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新疆地区在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中,应从当地供电基本特点出发,结合用户的用电需求,遵循“试点先行”的建设思路,选择部分地区建设部分示范工程,并着力解决该地区电网建设中通信系统完善性缺失,网架的坚强性缺乏等问题,重点加强电网的互动化、信息化等功能建设,加强先进技术投入,优化电网的布局与结构,从而打造出电耗低、供电安全稳定的新疆地区智能型坚强电网。

2.新疆地区智能性坚强电网建设路径探讨

针对新疆地区的通信系统缺乏完善性以及设备技术水平偏低等电网发展现状,新疆地区在建设智能型坚强电网过程中,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2.1树立适度超前理念,优化设置配电变压器

在新疆地区的智能型坚强电网的建设中,要树立适度超前的理念,合理利用资金,实现电网的少损多供、经济安全,避免重复性建设。例如,在进行设备选型中,目前多数使用的是S9型配电变压器,在智能型电网建设中,要求淘汰66KV变电站中的高能耗主变,此时便可选用S13的配电变压器,代替原有的能耗较高的配电变压器,降低能耗,实现智能化电网的“节能环保”的目标。但若运用S13配电变压器全部代替该地区正在使用的S9型,则是一种过渡超前,不但达不到提升设备技术水平的目的,还会造成资金的浪费,与智能型电网“经济高效”的目标相违背。同时,在配电变压器的设置中,要根据其负荷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确定合理的设置方案,如单台或者多台设置等。通常而言,设置多台配电变压器主要用于电力负荷有较大波动的地区。此外,在配电变压器的布置实践中,树立“减少电压与电能损失率”为基本目标,结合实际,合理采用多点布置方式,实现节能降损,尤其是对于供电范围较大以及用电负荷密度大的区域,在配电变压器的布置过程中,应优选多点布置方式。

2.2加大关键技术投入,提高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新疆地区在进行智能型坚强电网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电网关键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电网的信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加大对输电技术、电网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克服电网通信系统不完善的缺陷。具体如下:

2.2.1电网信息数字化技术。智能型电网具有数量与种类繁多的信息需求,要求通信系统的信息质量较高。这就要求电网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因此,要加强智能型电网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如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测量装置,对输配电线路以及变电站实施信息数字化测量,并通过光纤,实现变电站信息等的数字化传输,充分保障电网信息通信系统中信息的质量,使系统更加完善。

2.2.2输电技术。随着电网负荷的改变,电网的的功率潮流也会随之变化,影响着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与可控性。因此,在智能型电网的建设实践中,要积极加强交流输电技术的投入,提供电网的传输能力。如,故障电流限制技术等。同时,为确保电网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在智能型电网建设中,还可积极运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发挥其可灵活调节潮,能耗低等优势,实现电网建设坚强可靠的目标。此外,在智能型坚强电网建设中,还可积极运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建立集信息管理与综合控制等于一体的变电站系统,提高其自动化水平。除此之外,新疆地区的智能型电网建设中,还需以高压或者特高压电网等骨干网架,实现各级电网的协调发展,加强高压网架的构建,并积极构建纵横交错的主网架,坚强网架,着力解决当前新疆地区网架薄弱的问题,最终以控制为主要手段,通过骨干网架建设,电网的智能化建设等方式,积极打造新疆地区的智能型坚强电网。

智能型范文篇3

关键词:阀门电动执行机构智能控制器MC68HC908SR12

0引言

水、汽、油等流体与工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流体在工业上的应用离不开管网系统,有管网必然有阀门。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机械调节方式在许多场合已不再适用。要实现管网系统的工业自动化管理,更是离不开电动阀门这个管网系统中的执行机构。在某些应用场合,对阀门的控制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关控制,还涉及到开度控制以及流量等各种关系控制,这对阀门电动执行机构控制器的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应用微处理器设计了一种阀门控制系统实现了阀门执行机构控制的智能化。

1系统工作原理和功能

阀门的控制量为阀门开度,在应用场合往往会根据实际需要将阀门开或关,或者开到一定程度,甚至动态的以某种规律开关。在传统的模拟控制方式中用时间、电流的大小来表示阀门的开启角度。由于影响时间、电流(电压)等参数的因素很多,因此显示的开启角度与阀门的实际位置不易达到同步,经常出现明显的误差[3]。同时,简单的模拟量控制提供的信息极为有限,不利于系统的调试和检修。笔者设计的智能型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化的方法来控制电动执行机构运行。其智能控制器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采用MOTOROLA公司单片微处理器和芯片组成智能化的位置控制单元,接收统一的标准直流信号(如4~20mA的电流信号),经信号处理及A/D转换送至微处理器,微处理机将处理后的数据送至显示单元显示调节结果,运算处理后产生的控制信号驱动交流电机。此外,系统带通讯功能,可以接收上位机的指令,进行远程数字控制。同时也可以在智能控制器本地的人机界面上通过菜单和按钮实现现场手动控制。

主要功能描述:

(1)一体化结构设计,直接接收4~20mA/4~12mA/12~20mA/0~5V/1~5V等控制信号,输出隔离的4~20mA阀位反馈信号;

(2)具有仿真运行功能,并可根据用户设定的流量特性曲线运行;

(3)控制信号断路故障判断、报警及保护功能。断路故障时可使执行机构或开、或关、或保特、或在0~100%之间预置的任意值;

(4)数字显示,显示控制信号值、阀位值、故障类别;

(5)RS485远程通讯功能,通过通讯协议在上位机进行编程组态,对过程量、开关量作数据或图形处理。

(6)阀门行程自整定,输入输出模拟信号自校准。

2系统硬件组成

智能控制器根据智能化、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等原则,控制核心采用8位微处理器MC68HC908SR12(SR12),电机控制的主电路采用电力电子技术实现。SR12具有速度快、功能强和价格低等特点。其最高工作频率可达8MHz,有512字节的片内RAM、12K字节的片内FLASH存储器,14路10位A/D,及SCI、I2C、SPI等通讯接口[1,4]。

系统应用SR12内部的A/D进行阀门位置信号及输入控制信号的采集,利用PWM输出经过滤波后的位置信号,利用I2C总线与外部存储器AT24C08进行通讯存储设置值,利用SCI接口通过MAX485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充分利用了该芯片的内部资源,节约了成本。

2.1信号输入部分

利用SR12内部A/D转换,将输入的模拟信号和阀门位置反馈的模拟信号进行量化。采用REF02作为A/D的基准电压,其温度漂移系数为3PPM/℃。

2.2信号输出部分

SR12有3通道8位高速PWM,每个通道有独立的计数器,可选择PWM输入时钟以产生各种PWM频率,并有自动相位控制。利用其中一路PWM作为模拟量输出信号,其余两路作为电机控制信号。同时选择I/O口PTB6作为继电器开关量输出的控制信号。

2.3输入输出隔离

系统在工业现场使用时,涉及到各种仪表、传感器及执行机构,会由于各种原因引入信号干扰以及各种危险的强电压信号。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保证检测的正确性和运行的可靠性,采用光耦LOC210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隔离,如图2所示。

图2中,左侧有CPU系统的数字地,右侧有外部系统的地。同时,外部系统的电源与内部系统的电源完全隔离。

2.4通讯部分

为了完成工业现场远程控制和组网的需要,系统支持RS485通讯方式。电平转换芯片采用MAX485。实际工作时,可以与上位机进行远程通讯,进行运行方式设定并监控运行状态。

2.5电机驱动部分

电机的驱动采用电力电子开关双向可控硅BTA16。双向可控硅具有开关速度快、寿命长、无火花和拉弧现象等特点[2],保证执行机构在高温条件下的长期可靠运行,同时有助于对电机的保护。主电路与CPU之间采用光耦MOC302X驱动,如图3所示,图中ZL为电机负载。

在设计中,MOC3020的二极管前向电流为15mA,MOC3021和MOC3023分别为8mA和3mA,所以可以由MC68HC908SR12的I/O口采用灌电流方式直接驱动。在实际工作时RC吸收回路的实际参数需要根据电机参数(ZL)的不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MOC302X的耐压是400V,如果电机需要工作在380V下或者电机的反电势比较大时,要选用MOC308X系列。

3软件设计

控制器的软件主要是由主程序、人机界面处理程序及自动调试、故障处理、A/D转换和数据处理、手动操作故障处理等子程序组成。主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

在执行过程中,判断各种故障状态,发现故障,立即报警显示,同时输出一组继电器开关量信号给用户,并切断电机电源。

系统采用4个键复用的方法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及参数设定。4个键的定义分别为F(Function)、U(Up)、D(Dowm)、S(Shift)。F为功能键,按此键进入设置菜单,多次按F键后可退出菜单。U、D键分别代表增加和减小当前数值或进行参数选择,在手动操作中代表向上或向下指令。S为切换键,可以改变当前输入焦点,配合U、D键,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任意数字的输入。

在电机控制算法上采用PID调节,避免了超调、振荡的发生,同时可选直接比例控制和比例+步进控制等控制方式,使系统能适用不同类型的电机。

系统的软件设计使得可随时调整阀门两端位置,只要调整好限位开关后作一次自整定(F、S键同时按下10s)即可,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系统还提供RS485通讯协议,用户可以通过上位机编程控制阀门,使阀门联网通讯及计算机控制更加方便。

4结束语

该系统的各个主要功能模块集中在单片微处理器中,降低了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可靠性,减小了体积,可直接安装于执行器内部而无需改动原机械机构,这不仅方便了现有执行机构的生产,也有利于原有旧设备的改造。同时,系统的硬件设计充分考虑了工业现场的环境情况,采取了完善的抗干扰措施和故障保护措施,使系统能适用于工业现场的环境。

该系统已实际投产,目前在各种工业环境下运行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友德.M68HC08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智能型范文篇4

关键词: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高端技术,在机械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机械制造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1]。

1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特点

1.1高效性。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是在高效的网络环境中运行的,对机械内部的软件、系统版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型机械信息处理比较快,精确度很高,能够减少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人工、资金等投入,为公路养护管理节省生产成本,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1.2代表性。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进行了有效融合,改善了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且融入了更多先进的技术性能,是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的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推动机械化养护的快速发展。

2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作用

2.1减少生产人员的工作量。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善了传统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不足,很多生产工作只需远程控制就能完成,无须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动[2]。因此,很多人工无法控制的工作和危险工作可以由机器完成,实现自动化技术的高效发展,减少生产人员的工作量,提升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整体水平。2.2为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与传统的生产控制技术相比,智能技术在机械自动化生产和控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机械自动化运行的效率,改善了传统生产和控制过程中的复杂问题。除此之外,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将先进的智能技术与机械自动化生产数据资源进行了有效融合。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机械生产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3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的发展趋势

3.1重组产品结构。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企业需要引进更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确保机械自动化的智能型生产。现阶段,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投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2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将人工智能和机械自动化进行了融合,使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实现了电器机械的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生产控制人性化,人工智能科学将在未来机械自动化技术及智能型软件系统的开发中得到推广和使用。3.3实现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机械自动化技术反映了事物状态中的数据、指令、信号、程序等相关数据[3]。为了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目标,相关部门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理念,加强对生产方式和产品创新的重视,引进先进的智能技术,将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提供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是在机械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升了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人力劳动的投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公路养护管理部门需要重视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机械制造行业的人工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强.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3):50-51.

[2]张理兴.论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J].内燃机与配件,2018(8):207-208.

智能型范文篇5

关键词:煤矿;馈电开关;PLC;人机交互

煤炭资源在我国自然矿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能源结构中占到70%左右。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我国煤矿大都属于地下开采,地下开采就意味着井下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恶劣。同时在开采的过程中,井下采用的都是大型机电设备,机电设备主要的动力来源就是井下电网,井下线路基本铺设在煤矿巷道中。由于井下自然条件不稳定,甚至是井下工作面经常出现瓦斯积聚的现象、由于线路老化或者是工人操作不当,矿井井下低压电网经常会出现短路、漏电等现象,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就会导致线路绝缘层被击穿后,进而发生更严重的二相和三项短路。电网中的短路会产生电弧和电火花,在这期间就会对井下工作人员造成人身安全隐患。由于井下的自然环境特殊并存在着易燃易爆气体,短路后电火花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馈电开关一般设置在整个配电网的变压器和磁力启动器之间,其主要作用:(1)整个系统的总开关;(2)对整个电路进行检测,当电路中存在着由于电流电压引起的故障时,能够实时记录故障状态,同时切断整个电路供电,以达到保护工作人员和设备的目的;(3)对于含有多个回路的电网,在某一支路发生故障时,馈电开关可以进行选择性断开,断开某一支路的供电,保证其他支路不受其影响。

1馈电开关的保护功能的实现

1.1电网相关参数的检测

电网参数的检测主要是与电网故障相关的的参量,在电网中主要检测参数的电路如图1所示。

1.2选择性漏电保护

漏电保护装置要既要满足准确性又要满足快速性。通过采用幅值加相位相结合的判断方法,保证能够准确判定线路是否存在漏电现象。漏电保护的快速响应采取硬件的快速响应,当PLC接收到判定信号时,就启动执行断闸命令,其几乎可以达到毫秒级。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加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优点,进而实现漏电保护功能。其电路框图如图2所示。

1.3相敏保护

结合上文PLC在判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性,结合相敏保护特性,采用硬件模电来进行电路保护。其保护电路图如图3所示。

1.4欠压、过压、过载保护

煤矿井下电网中的欠压是指当PLC测定的电压值低于额定电压值的75%时,过压是指测定的值大于额定电压值的110%,采用的PLC进行判定延迟启动策略。当过载时需要进行判定过载电流的大小,越大延时时间越短。

2系统结构设计

结合煤矿井下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台达DVP-SS系列作为其控制器,具体选择为DVP14SS11R,控制系统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PLC控制系统的流程直接决定着馈电开关的工作状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控制器首先要对煤矿井下的绝缘状态以及井下的瓦斯浓度状态进行测定,保证合闸期间产生的电弧或者电火花不会引起安全事故,起到基础的安全保障。若是瓦斯浓度过大或者是绝缘异常,馈电开关自锁,并显示出故障原因。若检测完成没有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对馈电开关的参数进行设定,设置完成后方可启动馈电开关,启动后系统会进行自检监视,对电网中的各个支路状态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故障源头,就会迅速响应断电保护,并进行故障显示。若正常运行则正常显示电网中的各种参数值。

3结语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馈电开关的工作机制,以台达DVP14SS11R作为控制核心,结合煤矿井下电网中的故障检测机理和实现的电路,利用硬件模拟电路结合PLC快速响应机理对煤矿井下电网进行保护。利用电网中的参数、相敏保护、选择性漏电保护以及欠压、过压过载保护等的电路图进行设计,保证了馈电开关在电网中的保护的快速响应和灵敏动作,为井下电网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庆宇,陈凯利.井下供电标准化管理创新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S1):118-120,57.

[2]罗娟,贠保记,雷富坤.防止煤矿供电越级跳闸新方法的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62-66.

智能型范文篇6

关键词:智能;纤维;材料;纺织

1智能型纺织品

“智能型纺织品”一词来自于智慧或智能型材料。“智能型材料”的概念是欧美、日本最初所定义的。对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所谓智能型纺织品是指纺织品:可以感知环境条件或刺激物而作出反应;或已作了提供诸如抗皱性、耐沾污性和气味控制等额外功能的处理。智能型纺织品可以感知和反应的环境条件或刺激物,包括:电、光、热、磁力、机械压力、化学品、生物状态、湿气和水分。

2电子纺织品

20世纪80年代已有智能型纺织品模型(Prototype)被发表出来,但由于电子技术的组件过大,不能舒适地穿戴,所以那些原型因过于笨重而完全不适于给用户使用。到了1990年代,军事机构不断地刺激智慧型纺织品及可穿戴式科技之基础研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首批研究服装结合电子产品的学术机构之一。事实上,尽管出现了个型态的原型,但只有少数被商业化,极少数才被应用到主流商品中。智能衣的设计需求包含电子、材料、纺织、通讯、信息等科技的整合。

3从智能型纺织品需求进行市场面的可行性分析

早期技术不成熟,智能型纺织品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但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可由文献中的智能型纺织品的趋势,其所衍生出来的潜力无限量,并经由大量的政府企业资金投入,将可穿戴式科技应域推广至各领域。因此,在这一领域的产品几乎全都应用在机能性成衣的每一种类别当中。早期智能型纺织品终端用途多在防护用及军事上,医疗及健康照护产业用智慧服饰也相对发展迅速,这归功于医学知识的成长、光纤技术、纳米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而根据纺拓会在2013年所提出的“智能型纺织品及可穿戴式科技:生活水平提高与健康管理的机遇”文中分析指出,智能型医疗服装在以下几方面有令人振奋的发展潜能:(1)健康监测。(2)管理慢性病,如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3)预防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并认为这一类型服饰是主要针对下述的族群对象:(1)希望保持身体健康状况的人们。(2)知道他们有特定疾病风险的人。(3)想要有效地管理他们的身体状况的长期病患。(4)面临更高生病风险的弱势族群,如老人和手术后复原中的病人。可以监测健康和检测疾病的智能型医疗服装,有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前景,也可满足越来越注重健康的人们之需求。因此,可见智能型纺织品的需求对象明确,必有其利基市场存在。而今许多高知名度的企业如Nike、Adidas和苹果公司等的投入许多资金于智能型纺织品以及穿戴式科技,他们和装备都有一连串的密切关联。使得消费者逐渐认同相关产品。当应用在这些装备的技术进步显著使的产品越符合消费者期待,逐渐对可穿戴式科技释出开放的心胸,接受并愿意尝试。近年来由于电子组件小型化,让这些组件得以和智能型纺织品及可穿戴式科技结合,让电子产品成为可以穿戴、无线链接和便于携带的商品化产品。

4电热性纺织品

电热性纺织品种类包含电热衣、热敷垫、电热毯,其以电热方式结合包、袋、箱、垫、蓬、鞋等的纺织品皆视为电热性纺织品。温控服饰是可以随环境温度或热变化而有响应的服饰,其调控温度的方法有二种,一为利用含相变化材料的纤维,混纺成纱并织制成布,亦是或将相变化材料以微膞囊形式涂布于织物上,或是以泡沫均匀分布于织物上,借此相变化材料随环境温度变化而进行吸热与放热反应,来调控织物的温度;二为利用具导电性的金属纤维混纺成纱并织制成织物,亦或利用电热片直接结合织物,借由电子温控装置达到自动函温与保暖之功能。电热的产生是由于电能转换为其他型态的能量,如机械能、化学能、光能和热能等,将电能转变为热能,并用热能去函热其他物体是电能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函热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1)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使热能直接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通过电磁感应或高频电场的作用使导体或电介质的温度升高。(3)以高能电子束撞击被函热物体使其获得热量而升高温度。而常用的函热热源则约分为三类:(1)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煤气等。燃料燃烧时所蕴藏的化学能被转化为热能,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的方式函热被函热物。(2)机械能,也都是用摩擦方式产生热量。这种方式只在某些特殊场合使用。(3)电能:电通过导体时由于电阻作用而发热,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热在充足电源的充足条件下,是具有以下的优点:(1)函热温度高。(2)温度控制精准方便。(3)热效率高。(4)环境污染少。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电阻函热:有直接函热和间接函热两种方式;直接函热是将电流直接通过被函热物,间接函热则是由通电发热组件将热量传导给被函热物。其根据焦耳热效应原理在工作:电流流经电阻器时会产生热。(2)电弧函热:利用电极,电弧的高温热能函热被函热物体。(3)感应函热:位于电磁场的导体,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交流电流及感应电流在导体内流动,因遇电阻而产生热量。(4)高频电场函热:位于高频电场内的电介质,其正负电荷发生高频率的交替位移,引起分子摩擦而发热,微波函热也是高频电场函热的一种方武。(5)电子束函热:电子在电场中函速,利用高速电子撞击被函热物,电子的动能转化为热能。(6)等离子函热:气体电离产生等离子体,利用高温的等离子焰或等离子流函热。(7)红外线函热:电流通过红外线辐射组件,辐射红外线函热被函热物体。(8)辐射函热:电源提供辐射能量,利用密度很高的辐射光束进行局部函热。

5结语

智能衣系统中凿含了许多电子与感测装置,如生理感测组件、电阻,以及运算的硬件、有线或无线通讯装置、GPS、函速规或陀螺仪等,可因应量测生理信息的不同,置换不同的感测组件。超智能型纺织品最近已演进为模仿大脑类神经系统,让服饰能侦测、接收或发送各式音频、视讯,甚至波长讯号等。产品从功能的“组合”进化至纺品机能的“融合”。让纺织品满足穿戴者所期待的互动机能,包含内在身体讯号的撷取、外在环境的提醒、外在信息的给予等机能,是整合“电子组件纺织化”的创新技术。现今,主要开发重点着重在生理感测组件对入方式、电子模块以及纺织品主要组合技术,在设计端则需考虑到穿戴者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张杰,刘晓霞.用于电子信息智能纺织品的导电材料[J].上海纺织科技,2014,42(7):1-5.

[2]沈雷,洪文进.智能纤维在智能安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棉纺织技术,2014,42(6):78-81.

智能型范文篇7

关键词:单片机;电动执行器;位置反馈;A/D转换

1FCF-1伺服放大器基本功能

1)给定输入:输入来自计算机、调节器或手操器的给定信号(一般为4~20mA的直流电流)。2)阀位输入:来自执行器阀门开度的位置反馈信号(一般为4~20mA)。3)阀位增加输出:使正转固态继电器打开,伺服电机正转。4)阀位减小输出:使反转固态继电器打开,伺服电机反转。5)输入断路保护:当给定输入电流IN或位置反馈电流WF的值小于3mA或断线时,面板上黄灯点亮报警,同时,系统切断总电源并送出抱闸信号和报警接点信号。6)输出短路保护:当固态继电器输出发生故障短路时,红灯点亮报警,系统切断总电源并且送出抱闸信号。7)输出开路保护:当固态继电器输出发生故障开路时,绿灯闪烁报警。8)死区调整功能:如执行器在平衡点振荡,可将死区调大(比如将拨码开关‘1’拨到‘ON’的位置时,‘2’、‘3’、‘4’为不变,则死区为满量程的1.5%)。

2基本构成及电路原理

2.1信号采集及运算电路的构成及原理

此部分电路包括单片机AT89C2051,多路模拟开关CD4051,A/D转换器ADC0804等(图1)。

2.1.1AT89C2051

它是一个封装为DIP20的芯片,其内部集成了8位CPU和2K的闪速存储器;128字节的内部RAM;15条可编程的I/O口线,2个16位的定时器/计数器。本放大器中共有两片,一片用于数据采集、运算和控制,另一片用于系统保护和报警。

2.1.2CD4051

单端8通道模拟多路开关。在本例中,仅X0、X1、X2三路切换,其余5路X3~X7不参加切换。二进制控制输入端也仅选A、B两位,C接地,因此4051可译出(00~11)4种状态,由2051控制口的3.5、3.7控制。

允许输入端INH端常接地,保持4051常通。

2.1.3ADC0804

ADC0804片内有三态数据输出锁存器,与微处理器兼容,单通道输入,转换时间为100μs。典型接线如图1所示,被转换的电压信号从Vin(+)和Vin(-)输入,允许此信号是差动的或不共地的电压信号。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别设置引入端,使数字电路的地电流不影响模拟信号回路,以防止寄生耦合造成的干扰。参考电压可以由外部电路供给,从VREF/2端直接输入。

ADC0804片内有时钟电路。只要在外部“CLK-R”和“CLK-IN”两端外接一电阻电容即可产生A/D转换所要求的时钟是片选端是控制芯片启动的输入端是转换结束信号输出端为转换结果读出控制端,当它与同时为低电平时,输出数据锁存器DB0~DB7各端上出现8位并行二进制数码,以表示A/D转换的结果。

2.1.4作用原理

来自计算机、调节器或手操器的给定信号‘IN’从模拟开关4051的X1端输入,来自电动执行器的位置反馈信号‘WF’从4051的X2输入(见图1),它们分别由4051的X端送到A/D转换器0804的‘Vin’端脚,经A/D转换为数字信号进入2051的端口P1.0~P1.7,两信号在CPU中相减,如IN-WF〉a(a为死区信号),则说明给定信号大于位反信号,表示阀门没有开够,由2051的1P3.2送出一高电平给反向驱动器U1(7404)的输入端;反之,如WF-IN〉a,则说明给定信号小于位反信号,表示阀门开过头了,则由2051的1P3.3送出一高电平给反向驱动器U2(7404)的输入端;U1、U2的输出端分别送出低电平K+或K-去控制下一级固态继电器输出电路G1或G2,送出一定功率的电流给电动执行器的伺服电机线圈,使其正转或反转。

2.2保护电路的构成及原理

2.2.1输入断路保护电路

图2中,BG1、BG2、J0和黄灯组成了输入断路保护电路,其原理是,当输入4051的‘IN’及‘WF’信号因断线或故障无信号时,在单片机2051-1的口线1P3.1送出低电平,此时BG1与BG2相继导通,黄灯有电流流过而点亮报警。同时,中间继电器J0得电而吸合。在J0-2的作用下,继电器J1闭合,使输出控制电路中的常闭触点J1-2断开,切断正反转回路的交流220V电源,伺服电机停转,并送出抱闸信号B,抑制闸门的转动惯量。同时J0-1常开接点也闭合,现场报警。

2.2.2固态继电器输出短路和开路保护电路

(1)固态继电器输出短路和输出开路的判断

由晶体管BG5、BG6等元件组成的电路为固态继电器正向回路和反向回路的电流检测电路,我们以正转为例说明其原理。

图2中,h1为正转回路的互感器次级线圈,当正转回路有电流流过时,h1上将感应出电压,经整流、滤波、放大、整形,一个标准的低电平送给2051-2的2P3.0,它是‘0’有效信号。2051-1送来的1P3.2是‘1’有效的正转信号,加至2P3.1。

2P3.0与2P3.1组合起来有几种情况:

1》.00:表示固态继电器正向回路有电流流过,而输入无给定信号,说明固态继电器短路。

2》.01:表示固态继电器正向回路有电流流过,而输入有给定信号,说明运行正常。

3》.10:表示固态继电器正向回路无电流流过,而输入无给定信号,说明运行正常。

4》.11:表示固态继电器正向回路无电流流过,而输入有给定信号,说明固态继电器开路。

(2)固态继电器输出短路和输出开路的保护

当固态继电器输出短路时,2051-2的2P1.7输出高电平,红灯被点亮报警。同时,2P3.7输出低电平,BG3、BG4相继导通,J1得电,输出控制电路中的J1-2常闭接点断开,切断固态继电器回路的电源,伺服电机停转。

当固态继电器输出开路时,2051-2的2P1.6输出高电平,U3输出低电平,点亮绿灯报警。U3、U4均为反向驱动器LS7404。

2.2.3硬件复位与“看门狗”电路

本放大器选用软硬件复位电路(上电复位、手动复位、看门狗电路),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3.1信号采集程序框图

信号采集程序应用于2051-1。初始化是给2051-1的各端口及各寄存器设置一个初始状态,例如P3.1=1,P3.2=0,P3.3=0,表示将P3口的此三位分别设为

高、低、低电平,这样一开始不能有信号报警,也不能有正转、反转信号输出。CD4051多路开关的通道号由P3.5、P3.7选取,假如为‘00’,表示选中0号通道,同理,‘01’、‘10’、‘11’分别为1号、2号、3号通道。P3.0先“0”而后‘1’表示输出一个正脉冲用以启动A/D转换。A/D转换后来自0通道的8位二进制数送到P1口,它是由我们设定的死区范围值。不同的设定将改变变量a1、a2、a3的参数。通道号变为1时,P1口的值为X,它是伺放的给定信号,如X<48(电流值<3.7mA),说明信号可能是断开的,这时,P3.1=0,给出开路报警信号。如X>48,说明信号正常,采集通道2的Y值,它即为位置反馈的值,同样程序判断其小于或大于48来转到报警或下一步;以|X-Y|判断给定与位反的差值,如小于设定的死区范围,伺放将给出停机信号,只有|X-Y|>a,才判断是X大还是Y大来决定正转还是反转。

3.2保护程序框图

保护程序加在2051-2上,初始化程序与上述相同。P3.0是正转固态继电器有信号输出的标志,‘0’有效。P3.1来自2051-1的P3.2,是正转信号,‘1’有效。程序中取P3.0与P3.1的值进行判断,假如它们都为‘1’,说明有正转给定而无正转输出,显然是输出开路,P1.6=1,即给出开路报警信号。假如P3.0与P3.1都为‘0’,说明无正转给定而有正转输出,显然是输出短路,P1.7=1输出报警,同时,P3.7=0,启动保护继电器动作。P3.0与P3.1的值如果相异时,放大器运行正常。

P3.2是反转固态继电器有信号输出的标志,‘0’有效。P3.3来自2051-1的P3.3,是反转信号,‘1’有效。程序中取P3.3与P3.2的值进行判断,判断的方法与动作的结果与取P3.0与P3.1的值的情况相同。

参考文献:

[1]魏立君,韩华琦.CMOS4000系列60种常用集成电路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智能型范文篇8

随着学生工作的内涵的不断发展,学生工作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工作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了。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常常会感到学生工作异常琐碎,难以抽出头绪,不能有一个整体的操作概念。这里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学生工作,就是为了能在学生工作中抽丝剥茧,找到关键工作切入点,使得学生工作有规律可循,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最佳效果。

高校的学生工作一般都是从专门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校学生工作部门或院学生工作部门)向下到辅导员最后落实到班级学生的一个下行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的普遍认可,一个自班级学生到辅导员然后再到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的上行服务模式。无论是下行还是上行,他们遵循路线基本上是一个互相逆行(此处的逆行不是指互相背离,而是在实际中体现出的反馈行为)形态,可以用下图1将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流程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从上图中,基本流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可以这样理解。

1、实线连接为学生工作中的最直接工作,在这些流程中,学生工作部门与辅导员、辅导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最为直接和频繁。如传达一项国家贷款政策,辅导员一般会通过班会的形式来下达,会上学生提出咨询疑问。就可以看成是如图1从A线到B线的一个流程。辅导员需要通过班长展开全班性的贫困生建档摸底情况就出现了如图所示的c线。当然学生工作中类似的其他常规性工作也是这样进行的。

2、虚线了解是学生工作中的细节工作,这些工作的形式是偶发式的、零散的。同样以传达国家贷款政策为例,班会上一些学生可能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没有回馈,会后向辅导员反映情况,或者辅导员会后向个别贫困生了解情况,于是就是发生如上图所示的虚线连接。学生工作部门直接与学生之间交流也是属于这一类型。

3、图1中的左边大的虚线框框主要是一些政策或学生工作的传统决策区,而右边的虚线框框则是执行区,两个虚框之间有重叠,则体现为从学生到学生工作部门的一个上行服务路线的执行对决策的影响。

所有的交流传播都有某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传播的过程。不论传播的性质或类型是什么,这种传播行为本身总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的。

1、人,人是构成传播行为的必备要素,也是研究传播行为的意义。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工作部门、辅导员、班干、学生都是学生工作中的主要元素,这些也构成了一个传播行为发生的根本——人。而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与辅导员、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时,归根结底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2、信息。信息是传播行为的内容。传播行为从发起到结束,信息始终伴随左右,没有信息的传播显然是一个无效的传播。而学生工作当中,学生工作人员的每一次班会、每一次谈心、每一次思想教育都是信息互动的过程。

3、渠道,人都是通过感觉发出和接收信息的。信息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模式,通过渠道传递或者被他人接收。所以传播行为中的人都是一个多渠道的传播者。从图l中也可以看出,许多频繁(实线)和零散(虚线)的接触,这些就是渠道。不同多渠道形成了学生工作中的不同层次和强弱连接。

4、噪声,在传播的环境中,噪声(如上图“闪电形”所示)是指任何扰乱或歪曲传播者发出和接收信息能力的事物。在学生工作当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群体的非同质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人、信息、渠道,这些要素内部首先就会形成一些内部噪音,另一个方面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物理环境等也会形成一些外部噪音,从而对信息的有效传达造成一定的影响。

5、反馈,一个完成的传播行为少不了反馈的环节。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这个环节是个薄弱点。如今,从学生到辅导员在到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的上行思想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在现实的学生工作中也逐渐得到了体现,一个重要的代表性就是注重和加强了对学生声音的聆听、以生为本很大意义上既是反馈环节的意义、也是反馈实现的手段。

传播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发生信息交流。传播行为就发生了,传播活动就形成了。在一个具体学生工作的执行过程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信息之间的交流。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是它的基本模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学会工作的本质就是传播行为,或者说学生工作就是一系列传播行为的组合。

二、学生工作的有效性依赖于传播行为的有效性

学生工作的本质就是传播行为,因此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传播行为的发生。从第一部分的论述中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我国学生工作思想逐步走向“以生为本”,“服务学生”,作为传播行为的学生工作反馈的环节缺失的历史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但是每一名基层的学生工作人员心里都很清楚,学生工作的有效性还是有待提高,现在问题是:那里出了问题,用有效传播的观点来看,是什么出来问题?

在甘布尔夫妇看来,有效传播“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能帮助我们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考察或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等。”简而言之。有效的传播行为就是能够“理解和认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影响和说服”。对照有效传播的这些特征就不难找到学生工作中到底是哪里出来问题

1、信息传达问题。信息的传达是指信息从发起端到接收端能够保持通畅,有效传播的基础首先是信息的传达。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最常规的工作也就是保持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的畅通。然后在执行层面来讲,部分信息可能从学生工作部门发出可能最后常常在班干或部分同学就停止,这是一个操作上的问题,也是有效传播中最容易解决的问题,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的态度。

2、信息的传通问题。信息不但要传达(从发起端到接收端),还需要传通。这里的传通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传播双方取得了“理解和认识”。影响信息的传通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主要涉及传播活动中的人的个性特质,比如性别角色、智能角色、文化角色等等。在学生工作实际中就需要表现为对学生情况(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的摸底和了解,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进行工作,确保信息的传通。

3、弱连接的强化问题。根据沟通互动的频率,将传播中的关系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虽然弱连接在传播中也会形成积极的效用,但是在学生工作中。需要建立的是一种班级集体、辅导员与学生个体、学校与学生个体间的问题的关系,而从图1中还是可以看出在学生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弱连接(虚线),弱连接的强化则有劲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集体归宿感。

4、决策与执行互动问题。虽然学生工作中的反馈已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一次性反馈,也就是信息传播环路只是发生一次流通,学生工作的内涵是丰富的,这也使得当前的工作中许多的学生工作人员追求一个横向的覆盖上,而缺乏对学生工作纵向的深入。决策层依然是决策层、执行层永远是执行层,缺少足够量的有效反馈,学生工作常常只做到表面功夫。而从当思的传播螺旋(见下图2)可以知道传播实际上是一个递归往复的过程,每一次递归增强的是信息的传通,也扩展了学生工作的深度和效度。

三、有效传播的途径对学生工作的启示

学生管理创新就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工作的目标、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在继承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探索面向未来、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管理方法;改变过去粗放管理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法管理的方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计算机网络,创新管理手段等。以上阐述的是当前学生工作的主流思潮,在宏观意义上这是一个积极的指导方向,而本文则从有效传播行为的微观角度来阐释有效传播对于学生工作的启示。

甘布尔夫妇在《有效传播》一书中最经常抓住的几个变量就是性别角色、智能角色、文化角色和技术分野。这四个方面确实在一个有效的传播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对学生工作也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性别角色。学生工作中的性别角色分类管理思想不是新鲜话题。在一个有效的传播行为中,男性和女性扮演的角色也正式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潜规则下进行。男生常常表现出的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女生则在传播中表现出的是关系建立的安全感。因此有效传播给学生工作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学生工作中(尤其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于男生要通常给予他们所做的事情的认同,给予他们成功认同感,对于女生则需要多给予感性的引导,在不破坏她们现有的关系体系下,给予她们追求自我价值激励。

2、智能角色。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表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她们在智能角色上的不同。根据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学生的智能角色分为:语言智能型、数学逻辑智能型、空间智能型、身体运动智能型、音乐智能型、人际智能型、自我认知智能型、自然认知智型。虽然多元智能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这八种智能,只是强弱不同而已。正因为这种强弱的关系,有效传播中才有了针对性的可能。在学生工作中(尤其是在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针对数学逻辑智能型的,则需要的是晓之以理,而对于自我认知智能型的则需要的是动之以情。创造良好的互动空间、贴近学生的生活、发展不同爱好小组等等方法不一而足,重要的是加深沟通、扩展学生的智能,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3、文化角色。文化角色可能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尚未被重视的领域。在《有效传播》一书中主要是根据美国移民国家文化多元的情况提出的,但是在学生工作的实际中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启示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了不同民族或地域的人的文化气质,甚至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可能形成一些亚文化气质。作为学生工作人员,一定要抓住这些气质上的差别,常常思考自己有没有着自己的气质而发生偏见,这样以来至少会减少许多与学生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进而提高传播的效度。

4、技术分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传播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学生工作中运用新技术促进学生工作效果的讨论也不少,总的趋势是热衷于新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的应用(虽然在现实中效果并没有达到论述的理想性)。有效传播的理论让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技术的分野。在传播时间中,利用网络强化弱连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维持强连接的途径却莫过于面对面的交流和集体协作式的会议等等,传播的关系是一个网状,传播的渠道也不是单一的。给每一个传播技术一个空间和时间,学生工作的效率则有望进一步提高。

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个复杂的工作体系中,学生工作人员如能将有效传播的相关理念和操作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清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最常规的工作也就是保持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的畅通。然后在执行层面来讲,部分信息可能从学生工作部门发出可能最后常常在班干或部分同学就停止,这是一个操作上的问题,也是有效传播中最容易解决的问题,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的态度。

2、信息的传通问题。信息不但要传达(从发起端到接收端),还需要传通。这里的传通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传播双方取得了“理解和认识”。影响信息的传通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主要涉及传播活动中的人的个性特质,比如性别角色、智能角色、文化角色等等。在学生工作实际中就需要表现为对学生情况(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的摸底和了解,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进行工作,确保信息的传通。

3、弱连接的强化问题。根据沟通互动的频率,将传播中的关系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虽然弱连接在传播中也会形成积极的效用,但是在学生工作中。需要建立的是一种班级集体、辅导员与学生个体、学校与学生个体间的问题的关系,而从图1中还是可以看出在学生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弱连接(虚线),弱连接的强化则有劲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集体归宿感。

4、决策与执行互动问题。虽然学生工作中的反馈已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一次性反馈,也就是信息传播环路只是发生一次流通,学生工作的内涵是丰富的,这也使得当前的工作中许多的学生工作人员追求一个横向的覆盖上,而缺乏对学生工作纵向的深入。决策层依然是决策层、执行层永远是执行层,缺少足够量的有效反馈,学生工作常常只做到表面功夫。而从当思的传播螺旋(见下图2)可以知道传播实际上是一个递归往复的过程,每一次递归增强的是信息的传通,也扩展了学生工作的深度和效度。

三、有效传播的途径对学生工作的启示

学生管理创新就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工作的目标、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在继承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探索面向未来、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管理方法;改变过去粗放管理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法管理的方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计算机网络,创新管理手段等。以上阐述的是当前学生工作的主流思潮,在宏观意义上这是一个积极的指导方向,而本文则从有效传播行为的微观角度来阐释有效传播对于学生工作的启示。

甘布尔夫妇在《有效传播》一书中最经常抓住的几个变量就是性别角色、智能角色、文化角色和技术分野。这四个方面确实在一个有效的传播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对学生工作也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性别角色。学生工作中的性别角色分类管理思想不是新鲜话题。在一个有效的传播行为中,男性和女性扮演的角色也正式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潜规则下进行。男生常常表现出的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女生则在传播中表现出的是关系建立的安全感。因此有效传播给学生工作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学生工作中(尤其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于男生要通常给予他们所做的事情的认同,给予他们成功认同感,对于女生则需要多给予感性的引导,在不破坏她们现有的关系体系下,给予她们追求自我价值激励。

2、智能角色。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表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她们在智能角色上的不同。根据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学生的智能角色分为:语言智能型、数学逻辑智能型、空间智能型、身体运动智能型、音乐智能型、人际智能型、自我认知智能型、自然认知智型。虽然多元智能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这八种智能,只是强弱不同而已。正因为这种强弱的关系,有效传播中才有了针对性的可能。在学生工作中(尤其是在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针对数学逻辑智能型的,则需要的是晓之以理,而对于自我认知智能型的则需要的是动之以情。创造良好的互动空间、贴近学生的生活、发展不同爱好小组等等方法不一而足,重要的是加深沟通、扩展学生的智能,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3、文化角色。文化角色可能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尚未被重视的领域。在《有效传播》一书中主要是根据美国移民国家文化多元的情况提出的,但是在学生工作的实际中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启示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了不同民族或地域的人的文化气质,甚至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可能形成一些亚文化气质。作为学生工作人员,一定要抓住这些气质上的差别,常常思考自己有没有着自己的气质而发生偏见,这样以来至少会减少许多与学生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进而提高传播的效度。

4、技术分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传播的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学生工作中运用新技术促进学生工作效果的讨论也不少,总的趋势是热衷于新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的应用(虽然在现实中效果并没有达到论述的理想性)。有效传播的理论让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技术的分野。在传播时间中,利用网络强化弱连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维持强连接的途径却莫过于面对面的交流和集体协作式的会议等等,传播的关系是一个网状,传播的渠道也不是单一的。给每一个传播技术一个空间和时间,学生工作的效率则有望进一步提高。

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个复杂的工作体系中,学生工作人员如能将有效传播的相关理念和操作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清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智能型范文篇9

提高服务(工作)技能是当前夯实内力的迫切需求。根据公司关于加大年职工培训工作力度的指示精神,年是饭店争创市经委级文明单位和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之年。因此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结合饭店实际,拟在年度以“建学习型班组,当智能型职工”活动为契机,内外结合”培训方法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职工培训工作的深度,努力做好年的全员培训工作。

一、指导思想

将“建学习型班组,以饭店经济工作为中心。当智能型职工”主题贯穿其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当今培训工作是饭店夯实内力提档升级的重要性。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积极探索学习型班组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的实践途径,以此带动员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为饭店发展积蓄资源和砥练内力。

二、目标和任务

切实提高职工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年度的员工培训以饭店发展和岗位需求为目标。积极引导职工自觉学习,磨砺技能,增强竞争岗位投身改革的自信心,培养一支服务优质、技能有特色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努力使之成为新时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智能型职工。

三、培训方法和内容落实

贯彻营销服务理念和技能相结合的培训原则,以各部门为基本培训单位。组织实施岗位补缺、一岗多能的培训方法。拟在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

1.专业技能培训

已成为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饭店职工迫在眉睫的知识需求。因此今年我准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1管理工作的全新理念和思路。继续输送部分中层干部参加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证培训,使饭店管理工作日趋正轨。

服务技能的欠缺和旅游外语水平的不足,2总服务台、房务中心以及餐厅等作为饭店优质服务的重要窗口。势必会对饭店的经营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提高以上各相关部门员工的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今年我将继续选派部分员工参加市旅委教育中心的外语B级证书的培训,并由获得合格证书的员工加紧对内各相关岗位员工的辅导培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他提供练好外语会话的机会和条件。服务技能的培训中,则将外请和“内练”结合起来,加大力度,争取在工作培训两不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此项任务。

紧缺技工(高低压电工、制冷工)严重匮乏等状况,3针对饭店目前机修技术水平普遍不强。虽然工程部内部也已实行“万能工”传帮带的现场培训,但关键工种无论从技术实际还是安全因素考虑,都必须经过专业考证的培训。因此,今年拟外派二名工程部员工参加高低压电工、制冷工和电焊工的技术考证培训。

智能型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社会主义;知产阶层;智劳阶层;劳动内部矛盾

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人类劳动的触角已延伸到宇宙外层空间,人类已认识到社会进步已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在当代社会进步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和新的劳动者,这将是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也将作为一种现代人类劳动复杂化的结果支撑着人类和人类社会走向完善。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与人的关系

在社会进步中,人与人的关系发展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决定的,并不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能够推动的。这样认识社会进步、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发展,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历史的创新认识。在此之前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被社会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只要下大力量推动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就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事实上,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即使取得了实践的胜利,也不会改变社会的原有面貌。在相当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一次次的农民起义的结果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只是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相继产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发展,在此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也一直伴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之中。说到底,从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实际上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不能实现社会进步,更不能完成人类社会走向完善的历史使命。中国农村经历的变革也说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不能实现社会进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运动,当时,贫下中农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经济学家董时进指出,中国的土地不是分配不均,而是人口太多,土地太少,农村劳力大量剩余。应当节制生育、优生优育,同时发展其他产业,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如果平分土地,会将劳力束缚在土地上,阻碍中国工业化。后来的事实证明,董时进的认识有一定道理,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革四十年的实践也说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关系调整不可能改变农村面貌,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体现在劳动中的,人类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人是劳动的主体方面,自然是劳动的客体方面。劳动的内部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之间的矛盾。因而,根据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认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也就是,劳动的状态决定社会的状态,劳动的发展程度决定社会的发展程度,即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在原始社会,由于劳动内部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提升,出现了以冶炼青铜和制造青铜器为标志的劳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在奴隶社会,由于劳动内部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的进一步提升,自然条件作用在劳动内部发挥主要作用,出现了以冶炼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的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发展阶段进入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在封建社会,由于劳动内部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的进一步提升,资产条件在劳动内部发挥了主要作用,出现了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以机器制造为标志的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发展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劳动内部矛盾发展的决定性,始终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而时至今日,根据劳动内部矛盾发展的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即当代人类劳动的发展必将推动当代社会进步,工业经济的发展将引领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类发展历史表明,采集与狩猎经济对应的是原始社会,游牧经济对应的是奴隶社会,农业经济对应的是封建社会,工业经济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说,在原始社会,可以出现游牧经济,但不会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经济基础,不会在原始社会建立奴隶社会制度;在奴隶社会,可以出现农业经济,但不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经济基础,不会在奴隶社会建立封建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可以出现工业经济,但不会以工业经济为主要经济基础,不会在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出现知识经济,但不会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经济基础,更不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是封建社会,也不能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工业经济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劳动的整体发展表现为:资产条件作用在劳动内部起主要作用。正是因此,资产者可以在生产中起到支配作用,可以依据资产的所有权获得资产收益权,即凭其拥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获取劳动成果的一部分。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收益的关系。目前,工业经济已经高度发达。不用说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就是在那些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也都达到较高水平。就世界范围来讲,工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精细化、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强劲发展阶段,不仅可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要,而且支撑着人类对于宇宙外层空间的科学探索,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宇宙探测器等,无不是高端工业产品,无不代表着现代工业的发达水平。但是,工业经济的高度发达只能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并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经济基础。对此,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没能认识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以为只要具有了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就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了。之所以将社会主义设想得那样简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有关的。当时人们只是看到了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本无法想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威力,也无法考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真实需要。现实说明,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基础上,只能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只能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即进一步推进人类劳动的发展,否则,无法满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即社会主义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现,需要比工业经济更进一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需要比工业经济劳动更高级的人类劳动。不论是从实际还是从逻辑上讲,工业经济的高度发达只能引领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劳动中的智力因素主导作用的进一步提升,将实现以计算机为主要劳动工具和以智能产业兴起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劳动。而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代表了人类劳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只有第三个阶段的到来才代表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般认为,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主要部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资源。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和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投资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展现出的骤然增长的就业前景,将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在产业结构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将大规模兴起,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需要智能化管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智能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创新为前提,并使经济活动始终伴随着学习,使教育融入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同时由于知识更新加快,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成为必要。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知识经济的到来还只是初露端倪,即劳动中的智力因素起主要作用还仅仅是偶然的、个别的情况,不是普遍发生的。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是新事物,其最初的表现是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产业的兴起。微软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显而易见,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已大大超过传统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与主要依靠物资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不同,知识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知识产权投入的增长,推进知识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更合理利用资源、更好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全人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各国人民更坚定地走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

三、知产阶层与智能阶层的形成

知识经济的到来显示了当代人类劳动的高度发展,也显示了新时代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虽然目前知识经济还仅仅是苗头,但是,可以预见知识经济对于社会劳动分工将产生重要影响:在知识经济中将形成知产型和智能型两个新兴的劳动者群体。知产型劳动者是指拥有或运作知识产权且担负组织领导工作的劳动者群体;智能型劳动者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劳动工具的劳动者群体,最先形成或产生的是智能型劳动者。新技术革命之后,随着计算机的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实现,计算机成为新的普遍使用的劳动工具。这种劳动工具与以前的劳动工具不同。以前的劳动工具,除中国的算盘之外,都是延展人的肢体作用的劳动工具,如汽车代替的是人的脚力,车床代替的是人手的操作,望远镜是延展了人的眼力,而计算机则是延展了人的脑力的劳动工具。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劳动工具的根本性变革与飞跃。这种劳动工具的使用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劳动能力,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所以,最先使用计算机为主要劳动工具的劳动者逐步成为智能型劳动者。智能型劳动者与技能型劳动者是不同的概念,技能型劳动者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技能劳动,如车工有车工的技能,电工有电工的技能,司机有驾驶技能等。而智能型劳动者是在拥有一定技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计算机进行智能化的创新劳动者。作为新兴的劳动者,智能型劳动者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对于劳动者的更高要求,并形成一个新兴的劳动者群体。目前,在发达工业经济中,机器已经普遍代替普通技能型劳动者,也即将普遍代替高级技能型劳动者。当然,现在知识经济的到来还只是苗头,工业经济还在进一步发达之中,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技能型劳动者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但是,社会劳动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智能型劳动者。关于知产型劳动者和智能型劳动者的界定,只是按照社会劳动的分工作出的阶层划分,不是阶级划分。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知产型劳动者的出现可以终止经济学界关于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讨论。事实上,资本与劳动之间不是雇佣关系,即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契约关系,关于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的讨论应该是关于资本选择劳动还是劳动选择资本的讨论。在工业经济中,一般都是资本选择劳动,资本具有支配力量。而在知识经济中,则是劳动选择资本,即知产型劳动者选择资本,具有支配力量。哪家的资本好用,知产型劳动者就选择哪家的资本合作,这就是知识经济的规矩。毕竟,在劳动中,智力因素作用、体力因素作用、自然条件作用和资产条件作用一个都不能少。在知识经济中,知产阶层只是代表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和主要作用起支配作用,负责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不可能不与代表自然条件作用和资产条件作用的资产者合作,不同的只是选择权或支配权在知产型劳动者手里,而不在资产者手里。也就是说,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产型劳动者将取代资产者在社会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要作用。在知识经济中,知产型劳动者是领导力量。知产型劳动者的主要来源:一是智能型劳动者的优秀成员跃身进入知产型劳动者队伍;二是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进入经济领域创业成为知产型劳动者;三是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转化而来,成为新兴的知产型劳动者;四是职业经理人随着知识经济成长起来,加入知产型劳动者队伍中来;五是优秀的公务人员退出公务人员队伍,成为新兴的知产型劳动者;六是优秀的新型农民、新型牧民、新型渔民经过创业奋斗,成长为知产型劳动者;七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年轻的知产型劳动者中的佼佼者。知识经济时代的知产型劳动者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资产者,其主要区别在于:知产型劳动者不需要像资产者那样依靠剥削获取物质生活条件,依靠自己的知识产权就可以获取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还可以将自身创造的大部分财富留给社会,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一,资产者都拥有一定的资产,并依靠有剥削收入的资产收益生活。而知产者一般不拥有资产,即使拥有资产也认为资产不是自己的,而是代社会管理的,并且不依赖于有剥削收入的资产收益生活。其生活来源主要是自己的知识产权收入或自己运作知识产权取得的收入。第二,资产者一般没有知识产权,也不会运作知识产权。而知产者一般都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即使自己不拥有知识产权也会购买知识产权并且会运作知识产权。第三,资产者创办的企业主要依靠资本生产,人本在企业里处于从属地位。而知产者创办的企业主要依靠知识产权运作,其经营以人本为主,资本在企业里处于从属地位。第四,资产者创办的企业一般实行股份制,由股东大会决定企业经营的大政方针。而知产者创办的企业一般实施分享经济机制,其经营实行风险共担、利润分享。由企业员工大会决定企业经营的方向。第五,资产者最关心的是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产的收益。而知产者最关心的是办好企业,为员工提供经济基础,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