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3:48:42

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范文篇1

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挑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其教学质量,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所在[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毕业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质量存在很大关系,同时也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未来发展。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建设教学决策系统以及执行系统,同时更加应该建设具有科学、规范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升。本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路径。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涵和意义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规模扩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根本任务则是对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能够生存的关键则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低。只有掌握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才能落实对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学质量的意识上,必须明确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院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性,建设对教学质量的调节、控制制度。高职院校所建设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是科学的、规范的、完整的,以达到落实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方针,保证高职院校健康、快速的发展。从当前来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中已经获取了相关成果,这也彰显了高职院校的重视,有些院校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改革教学评估制度,已经完成或者部分完成了对外部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但是相对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较为落后。我国最初在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仅仅让高职院校做出相关的自评报告,直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逐渐衍生出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想法。在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保障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同时建设对质量的监控、评估以及改进机制,组建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在我国一些办学较早的高校,如黑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时间较早。然而从我国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存在很大问题,如教学观念落后,建设缓慢以及发展不协调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逐步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积极改善当前的不良现象,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建设。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属于新兴学院,具有的教学经验并不多,在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也比较落后,工作上也缺乏专一的态度,就算建设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没有切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工程,需要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2],而学校和学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无法照样搬来使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设对自身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教学质量保证是高校将多种内外因素进行协调和控制,采用多种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手段,充分发挥所有可用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满足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的系统化过程。在教学治疗保障体系中,其核心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有效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部门活动,构建出一个具有明确责任、互相协调和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包括各个体系,如质量标准体系、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等等,具体建设的框架见图1。建设过程与高职院校中的所有工作环节和部门均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包括的子系统有以下几个:1.指挥系统。作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指挥系统是在主管校长和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将教务处作为主要位置运行的机构。指挥系统的功能从整体角度上分析是以学校总教学质量目标为准,组织起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有关管理活动,让教学环节更加规范和协调,并达到理想中的教学质量管理。从运作的角度上分析,指挥功能主要分为学校、院系以及教研室三个指挥层次。2.信息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部分,若教学信息不准确、不全面,那么也就不会出现高效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的内容是对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估、诊断以及反馈[3]。在收集过程中,其收集的渠道有很多,可来自于专家、校督导组、校领导,也可来自于学生的听课信息。处理过程必须是全面的、科学的,同时需要课堂教学样本量、教师的备课状况;反馈过程渠道有很多,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反馈和检测结果。3.督导系统。是对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部分,其中的组成有来自学校和院系的督导员,同时也具有专业的委员会。其中的成员不仅仅是退休的教师,同时也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教学能力的在校教师,以保证督导组的合理、强大。督导组的核心始终是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师课堂的检查、学生的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4.监控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系统主要是针对教学质量目标,组织管理,以及标准,还有教学信息的反馈等等。促进高校发展过程中切实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落实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高校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其原理必须遵循系统科学,其核心必须为提升教学质量[4],其目标必须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基础必须为制度建设,其保障必须组织建设,其手段必须为教学质量,其渠道必须为信息反馈。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专业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相互结合;2.坚持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针;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原则,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体现;4.坚持和学校自身发展、培养目标以及服务定位都符合,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为标准;5.坚持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现展保持尊重;6.坚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相互融合,努力创建高质量教学氛围,不断提升对教学质量意识的渗透。

五、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高校进行合格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保证高效、科学、规范,建设对高校自身进行有效监控、合理改进、促进发展的运行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1.深化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念。质量是高校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学的目标便是有效的教学质量,是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的发展肩负着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建设,高职院校自身必须深化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念,促使教学质量的内涵的有关因素得到不断改善,无论是内部因素,如教师、条件、学生等,还是外部因素,如信息反馈制度等,实现对良好育人环境的建设以及维护,让学生享受质量更高的教学,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中指出,高职职业教育非常重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必须明确其发展方向,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双师团队以及工学结合等,完成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中还表明,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建设过程的监控,不断引进用人单位的优良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到完善。2.强化教学质量标准的科学以及合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即为教学质量,在高职院校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以及管理中,教学质量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存在,指导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规范。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标准需要不断强化,逐步实现质量标准的多样化,质量标准的规定需要依照其实现目的以及需求来决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必须是多样化,也就反映了高职院校中教学质量标准的差异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套与学习自身发展、国家国情、社会需要相符合的标准[6],必须充满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发展特色,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需要高职院校全员参与其中。通常情况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将教学治疗的提升作为核心,学院领导必须给予重视,逐渐完善制度建设和规范标准,仔细落实教学治疗标准的基础,便能够使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得到完善。3.建设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标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办学水平的增强都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标准,同时也是教学管理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的表现。充分的实践表明,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只有具有科学性、有效性,才能促进提升教学质量,并对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管理,即学校向学生、社会以及各个用人单位提供需求,所展开的多种与质量有关的方针、目标、策划以及控制的制定。只有在管理的条件下,才能够合理协调教学质量体系中的各个要素,促进教学质量体系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意义。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合理依照教学规模,采用相关管理方法进行科学控制和调控,促进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管理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构成。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评价是对价值的一种判断,采用规定好的标准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测定,将事物与标准的情况进行明确的分析,能够反映出事物的价值。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同样需要评价,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关标准。教学质量的评价实际上是依照所设定好的价值标准,在教育的客观规律上采用有效的方式[7],评价教学质量的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标准和相关评价制度经过深化之后演变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与教学质量的众多方面均具有重大价值,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促进教学管理向着科学化发展,推动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高校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效果,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表现出来,并进行针对性的改正,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能够帮助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8],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协调理论以及实践内容。也就是说,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对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推动教学督导和管理的完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从整体上看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高职院校必须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全校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的协调配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构建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寻找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自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昀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基于PDCA的视角[J].中国培训,2016(12):17-18.

[2]张彩霞.基于卓越校建设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7):135-136.

[3]魏良庆.基于TQM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17(9):97-99.

[4]许俊生.基于绩效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23-26.

[5]张华,龙雄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知识文库,2016(24).

[6]欧阳瑞丽,度国旭,唐运周.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23):0133-0135.

[7]曾全胜.高职院校内部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基于协同创新机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2):150-152.

质量保障范文篇2

(一)国家权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1.教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经费对一个高校来说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个最基本条件,质量难以保障。高校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导致教学资源、经费的严重短缺,办学条件较差。

2.评估标准单一,指导性不强。由于我国评估事业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评估标准缺乏具体指导的原则,即评估机构在对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时用的都是同一套评估标准,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性不强。

(二)高校内部形成的制约因素

1.师资力量短缺。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师资力量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上的短缺。我国高校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一个是结构上的短缺。两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和一些热门专业的老师严重不足。此外,高水平老师也十分短缺。

2.教学和科研两者不能兼顾。从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看,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又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有些大学里,形成了资深教授或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的价值,一心搞科研,把教学任务交给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教师,工作重心出现严重偏移的问题。

3.德育的缺失。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这两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在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4.教学质量监控过严,激励水平太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都是在精英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大一统”的特征,这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相悖。激励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刺激手段。但目前的激励措施一方面相对于监控来讲处于次要地位,尚未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激励措施仍停留在古老而传统的水平上,即以物质奖励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上的奖励手段难以代替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很难发挥出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

(三)市场竞争形成的制约因素

目前,很多大学在高校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等教育资源的约束条件,一味的扩大招生规模,似乎是只要办学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学校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造成了这种“求大”、“求全”的心理。

(四)制约因素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国家力量主导型。上述制约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控制办学经费的划拨,学校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力得不到保证,政府在评估工作中权力过大。学校实行行政管理模式为主,学术权力发挥不足,缺乏学术民主管理;市场力量发挥不足,高校缺乏自治权。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

(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明确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是构建该体系的前提。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目标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对立统一原则、发展性原则等五项原则。只有这样建立起的保障体系,才能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要求

1.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高校的办学经费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做法和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划拨教育经费的根据是以高校的名气与规模,这势必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以及部分院校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因此必须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政府应组织财政、物价、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几方面的专家,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意见,促成合理的财政拨款机制和学校收费机制,真正解决教育办学成本合理分担的问题。

2.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两者之间冲突在所有的高校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都表现为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权力“边缘化”。因此,要想使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有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两种权力,使学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挥。

3.完善评估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教评估的国际趋势以及我国的现状,修改完善现有高教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学校群体,确定不同的评估重点,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相关法规。

(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

1.内部保障体系

(1)观念体系。要推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树立明确的教学质量观念体系,这是高校进行管理和质量评价的核心工作。

(2)组织体系。我国的大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取“校-院-系”或“院-系”的组织体系,因此,在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体系时,也应该以此为基础。它主要包括学校的权力和咨询机构、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学院和系、督导组。

(3)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院系教学工作质量评价、评价方法、激励机制和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2.外部保障体系(评估质量保障体系)

(1)评估制度

元评估制度。元评估——就是在评估工作完成以后,为了检查评估过程和结果,检验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的教育决策和改进工作的效果,以及时弥补评估工作的不足或为今后的评估工作提供经验教训而对评估工作进行的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申诉制度。学校如果对评估结论持有不同意见,可以在接到评估结论后的15天内以书面形式向评估委员会表明申诉的意向,并在评估结论下达的30天内向评估委员会呈报详细的书面材料,陈述申诉理由。

(2)评估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处于以政府直接调控为主的状况,从当前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必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中介机构。教育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而且高校为市场正培养着大批各类急需人才,因此教育评估主体需要多元化,需要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综上所述,我国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步较晚,发展还十分不完善。因此,借鉴与发展是我国构建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途径。“借鉴”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发展。相信在我国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摘要】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本文在分析目前影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要求和具体内容。

【关键词】教学质量市场竞争保障体系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

质量保障范文篇3

1.1生产前采购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有效分析,生产要素的购环节是首要环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开展农产品生产前,必须要重视采购环节的质量安全,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应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种子的采购中出现的问题。种子的质量是农产品质量达标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当前的农产品种子种类非常多,其中还会出现很多假种子或是转基因种子等,这些种子本身质量并不合格,如果农民选择这样的种子,不仅无法提升农产品质量,甚至会对其经济带来影响。其次,对化肥与农药欠缺了解。化肥和农药,是保障农产品良好生长的重要物资,选择好的化肥和农药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且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但是,在实际农产品生产中,有些农民由于欠缺对化肥和农药的正确认识,很容易应用到质量差的化肥和农药,而劣质化肥和农药会对农产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1.2生产环节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者欠缺良好的产品安全意识,在实际生产中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开展工作,并且监管工作不到位,甚至在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时也欠缺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质量不达标的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中,严重影响农产品市场的良好发展,对农业行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其次,欠缺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在农业生产者开展相应工作时,往往不能及时得到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主要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开展相应工作,使得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保证农作物的良好生长。并且对于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没有被广泛应用于当前的农业生产工作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2增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有效策略

2.1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采购策略

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工作,首先要明确种子、化肥及农药等采购环节的重要性,严把质量安全关,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增强整体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选择农产品种子、化肥和农药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是否拥有相应的国家合格证和许可证等,也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来选择良好的产品;并且应对所选择的种子、化肥和农药进行全面检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准则,来监督和管理所有的农业生产产品,从而保证其质量达到相应的标准,降低生产者在选择生产产品时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为农业生产者谋得更多的利益和收入[1]。

2.2重视生产环节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对于当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其质量安全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指导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工作中,应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科学技术的指导,不断提升其科学生产意识,从而让农民能够正确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才能保障在实际的农产品生产中质量安全达到相应标准。社会应加大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且为农业生产者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其农业生产能力,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国家监管部门也要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在农业生产中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农民能够有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对农民生产带来保障,为推动农业领域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2.3加强流通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流通环节是保障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中,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重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应制定农产品流通检测和标准体系,从而更好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流通环境中要保障农产品流通时的新鲜,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不易保鲜的特点。所以,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一定要重视对农产品物流运输的监督管理工作,从而在流通中保障其质量安全。在运输前应对农产品进行检查,保障其质量达到相应要求,并在运输过程中确保其质量安全,在运输后对其新鲜度进行检测,从而保障在其运输过程中质量安全达到相应标准。

3结语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国必须要重视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作者:魏亦山 单位:青岛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质量保障范文篇4

关键词: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畜牧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类食品。若是畜牧产品由于物理、化学或是生物原因而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运用有效的手段来保障畜牧产品的质量,能够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1当前畜牧产品的生产现状

1.1畜牧产品养殖方式不先进。当前的主要畜牧业养殖方式仍然趋向于以散养为主。在进行禽畜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养殖方式不够先进,养殖环境也较为简陋,因此,禽畜无法在专业的管理环境下完成生长过程;同时,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重量不重质,一味提升养殖密度却没有提升养殖质量,饮水、饲料和防疫工作不到位,患病死亡的动物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也不正确。1.2畜禽档案建立不完全。在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禽畜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日常禽畜状况监管没有形成有效地档案,且没有对应的相关信息,使得养殖户无法及时对禽畜患病和异常进行预警和监测,一旦畜牧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无法使用畜禽档案进行有效地追查,就会影响到畜牧产品的质量[1]。1.3畜牧产品监管不到位。畜牧产品监管不到位会使得一部分商家抱存侥幸心理,故意将带病禽畜流入检查部门。一方面,畜牧产品监管力度不强就会有误判和漏检现象出现。而这些受病害污染的畜牧产品会导致同批的畜牧产品同时患病。另一方面,大部分牲畜屠宰的环境较差,其中的污水和排泄物为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得畜牧产品被严重污染,导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1.4兽药使用不规范。兽药销售部门在向个体养殖户贩售兽药时,通常会以散装的方式进行贩售。而大部分商家为了保证畜牧产品前期的抗病能力,通常会对禽畜注射大剂量药物,虽然保证了其抗病性,却产生了严重的药物残留,同时在出栏前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休药期也是影响禽畜产品质量的重点。

2影响畜牧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2.1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是现代畜牧业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了减少动物在生长期和出栏前不会受到病害影响,大多数养殖者在进行常规防疫的过程中都倾向于提升药物的注射和饲喂量。大量使用药物虽然减少了动物因病死亡的几率,但是药剂会长期残留在动物体内,尚未完全代谢的药物同样也会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并造成各种药害。2.2动物疾病。动物染病是在养殖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有些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这些带病动物若是流入市场,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并损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动物疾病还会使禽畜产品的质量下降,并间接影响农户的收益。2.3饲料问题。养殖动物产品质量的关键还在于其饲料的质量。作为动物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不仅需要对饲料进行科学的调配,还要保证饲料的基本质量。若是饲料出现变质情况,动物的健康也同样会受到影响。饲料若是没有达到相应的品质,动物产品的价值也会受到影响,还会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2]。2.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对养殖动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是从养殖场所方面还是在大环境方面下,环境污染都会使动物的质量下降。从养殖场的角度而言,若是没有按照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进行养殖场布置,就会使动物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进而导致各种畜牧产业的问题发生;而在大环境下,由于水源污染、自然环境污染影响会在长期方面弱化整个养殖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并造成各种重金属污染等病害。

3畜牧产品质量保障具体措施

3.1优化组织领导。畜牧产品质量关系到每个人的人身安全。为了保证畜牧产品的基本质量,首先要与各级政府达成协调关系,保证畜牧产品监管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的力度,将政府相关部门的畜牧产品监管工作落实,优化监督管理人员的觉悟,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实现以政府领导为基础、各阶层共同进步、责任规划落实到个人的总体监督管理模式。同时,结合相关畜牧产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化的组织工作流程,以保证在整个质量管理流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2完善安全体系。在完善安全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先强化对监督过程的管理。保证从畜牧养殖过程到畜牧产品交易流通的全过程都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同时定期对各个生产养殖场进行药物残留量和饲料添加剂含量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抗生素含量超标、使用瘦肉精等禁药的情况则立即按照规定进行养殖场的取缔工作,同时完善执法体系,强化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市售的不合格畜牧产品,做好流通检验,以保证所有流入市场的畜牧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并优化市场环境。3.3提升养殖水平。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最好的方式是保证畜牧产品的养殖质量。在养殖区域方面,提升养殖农舍内的技术含量,优化养殖环境,将完善的消毒和监测设备引入养殖过程中,并让养殖户定期进行动物防疫检疫方面的学习,并积极配合完成每年的检疫工作。在生产和养殖时,尽量按照无公害的养殖要求进行养殖。应用科学化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技术,不仅能提升畜牧产品的养殖质量,还能提升畜牧产品的安全水平。打造自动化、高科技的养殖管理技术,对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有很好的作用。3.4规划认证体系。建立以无公害畜牧产品为主的质量认证体系。养殖部门要首先尝试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因此在进行生产和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污染的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通过专业的检疫防疫站来进行认证,以保证养殖场的基础要求。在完成无公害认证后,还要建立以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体系为过渡的工作模式,并确保认证程序具有法律效力,同时推进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进程。在规划认证体系的过程中要做到:政府监管、企业自律、个体户自律的三大要求,同时进一步规范认证行为,强化认证标志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认证标准。3.5强化监管水平。在监管部门方面,要保证执法公平、严格,出发手段要正当,处罚方式要合理,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保证让受罚者心服口服。因此,处罚人员要从思想政治方面和监测技术两方面展开培训,并在执法过程中用熟练的检测手段和专业技能快速执行执法工作,同时利用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做到执法必严、有法必依,在进行处罚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养殖企业在进行自身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强化自身的监管水平。对养殖区域内部定期进行检查,做好每日档案管理,记录下动物的每日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和备份工作,以保证企业内的畜牧管理有效性。3.6提高法律意识。强化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是做好畜牧产品质量监管的重点之一。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以提升群众对畜牧产品质量的认识,增强舆论影响力,同时定期公布畜牧产品质量的情况,揭露非法经营者,同时强化各类违法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向农户普及动物产品安全的知识,以提升我国人均畜牧产品安全认识程度。3.7推进品牌建设。畜牧产品品牌认证是发展优秀产品的一种高效的方式。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下,大力发展畜牧业品牌建设,不仅能够简化监察过程,还能让消费者原理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品牌建设的前提是积累良好的口碑,只有以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自身产品质量为主,并辅以相关政策的支持,才能使优秀品牌发挥优秀示范作用,并以优秀品牌为代表,不断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并促进品牌建设与质量安全共同进步。

4结语

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首先要保证质量监管工作的安全性。在对畜牧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时,不仅要做好长效监管保障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还要从源头保证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用充足高质的畜牧产品来保证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车福仑.对保障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6):167.

质量保障范文篇5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质量观和质量保障观的转变是高职质量保障体系重构必须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1.质量观的转变是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的首要条件1本科教育的知识质量观:它是一种以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及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衡量教育质量的质量观,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本科教育以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已任,知识的容量及知识的前沿性是衡量教师的质量标准,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是衡量学生的质量标准,因此,知识质量观是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2职业教育的能力质量观:它是90年代进入我国的—种“能力本位”思潮,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质量观念,以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熟练性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坚信“使用知识才是力量”,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改革初期的质量保障理论基础。3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它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在能力质量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质量观,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高技能必须以高素质为前提,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质量观。2.质量保障理念的转变是高职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的基础条件保障的词意解释为保护,使不受侵犯和破坏或起保护作用的事物,故保驾护航才应是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功能。1监控不是质量保障的基本职能,全程服务才是质量保障的本职工作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在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时都无一例外地将监控列为质量保障的首要职能,认为只要对质量形成的条件如教材、教案、教学计划等采取了全方位的监控,教育质量就能得到可靠保障。这种基于工业文化理念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教育活动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实施教育的主体都是充满变数的、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只有通过为他们接受教育或实施教育提供全程服务,才能真正达到该学的认真学、该教的认真教的质量保障目标。2评价不是质量保障的主要形式,支持与帮助才是质量保障的主要任务现行的质量保障体系,都将质量评价作为质量保障的主要方式,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做法,都以评价作为行使保障职能的主要形式。保障体系应是一个封闭的质量形成与提高系统,质量评价只是质量保障的一个末端职能,而且必须与质量改进提高相结合才有意义,对于现行的质量提高是于事无补的。只有将质量保障的职能前移,在教育活动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及时为他们提供急需的支持与帮助,适时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才能切实提高现行的质量,并为将来的质量提高积累经验。3教师不是质量保障关注的核心对象,学生才是质量保障关注的中心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但不应是教育质量保障关注的核心。教师的高职称高学历不代表教育质量的高水平,教师的认真备课、规范写教案、标准讲课并不代表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教育质量的真正载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学校有多少大师,而在于学校培养了多少大师。因此,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不是对传统质量保障体系的改进与修补,而是对服务于知识传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全方位变革,将质量保障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将质量保障职能由监控转向服务、将质量保障方式由评价转向支持与帮助,全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质量保障新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基本思考

1.传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浇水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条件是质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只要保证了质量形成条件的高质量就必然会形成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假如知识是水,教师就是盛水的水桶,只要保证了水的质量和水桶的容量,水浇下去后树苗就肯定能茁壮成长。因此,教师的高职称高学历是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是质量保障关注的核心对象。2.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渗水理论:高职教育以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认为素质是日积月累养成的,能力是反复苦练练成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质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成长是同学、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等综合因素潜移默化渗透的结果。因此,高职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及企业人才需求,将同学、教师、学校、企业及社会等与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形成相关的因素全部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保障服务。

网状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高职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的努力方向

质量保障范文篇6

关键词:校企互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姜大源教授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并认为“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是一种跨职业与教育的活动。他认为,职业教育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对“跨界”教育的最好诠释[1]。既然是“跨界的教育”,那么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保障也必定是“跨界”的,即需要校企的互动和共建,同时需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得这种互动能够持久和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需要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教育是一个汇集着多元利益的的场域,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及知识社会背景下;另一方面是还因为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也需要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缺乏质量文化支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然是徒具其表,难以发挥应有的质量保障效果[2]。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主体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些院校已吸纳了企业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建设中,但由于缺乏机制的保障,使得校企的“互动”不能持久和稳定,最终导致“不动”。因此,构建校企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使之持续有效的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企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就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保障与监控对象,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对教学效果实行反馈控制的闭环的教学系统[3]。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架构,研究的学者也较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致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一)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具体组织和执行。它直接影响或者决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的发挥。从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上可以分为院校和二级院(系)两个层面。校级层面是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专业咨询委员会等成员组成,对院校教学质量的建设和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校级层面的管理还体现在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委员会的指导下,具体负责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教学信息的采集和教学评估等各项工作的运行,以确保教学质量整体目标的实现。二级院(系)在院校委员会和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在校级层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组成,发挥“专家管理”的作用。委员会对教学质量标准的研制,教学的实施和评价,实习实训和工作室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在院(系)层面,成立二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小组,对本教学单位的教学运行和管理状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实施监控。与此同时,还要在学校层面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如质量控制处(中心)等,这是校级层面和二级院系层面之间的纽带,它能统筹协调两个系统的关系和运作,能建立系统的运行规则,促使两个系统的良好运作和功能的发挥。(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活动与教学管理水平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教学质量进行判断,为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提供决策依据。当前,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一般是由学校主管部门主导来实施,无论从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的制定,还是评估具体的流程和方式,无不体现了学校主管部门的意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有着必然的“话语权”,但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话语权”却没有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进行多元评估。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不仅要对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践教学、顶岗教学、毕业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一步细化评估方案和流程,学校和企业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流程,形成共同保障教学质量的循环和“回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要依托理事会等运行机制,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确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和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教学运行各环节质量控制流程和相关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重点通过对教学运行的过程分析,分解人才培养过程以及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监测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以及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监测点的设定,制定检测标准,形成常规化的质量检测度与运行模式,为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加工中心”,它根据评估系统中各个教学质量监控的点位,对教学质量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各种途径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反馈信息,形成一个信息处理的“回路”,为校级委员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为二级院系的教学提供反馈。教学质量的反馈系统是要建立一个教学信息网络,通过多种信息反馈渠道广泛、准确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结果,对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研究决策,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稳妥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由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教师教学信息反馈、校内外专家及学校管理干部教学信息反馈、全校师生员工教学信息反馈和社会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等部分构成。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将各渠道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和挖掘,尤其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教育改革挑战下,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整合,发掘出能真实反映教学质量状况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先进、可靠、完善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平台成为关键,以此分析得到有效信息来改善和优化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评估流程,为形成评价一反馈一改进一提高一再评价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指校企合作各构成要素与要素结构处于优化状态,校企各方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高校以育人为首要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是参与主体相互博弈、寻求“共赢”的过程。[4]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保障合作“共赢”的外部环境和机制,更需要高校内部动力机制的建立以及更深层次的校企文化的互通互融。(一)构建校企共赢机制,推进合作发展。促进校企长期、深度合作,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密切配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同样具有适用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就是要建立一种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模式。高职院校要重点推进以“理事会”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等多方联合组成的理事会。完善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明确理事会各相关利益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理事会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政府要帮助院校协调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行业协会要为院校提供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信息,支持行业需求分析与专业设置对接,协调校企项目共建、教师进修与培训、学生定岗实习与就业、师生设计成果转化,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等;企业要为院校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与院校共建校内工作室、接受学生定岗实习、教师驻厂进修、选派骨干参与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共同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等;院校要根据他方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参与、介入和支持项目建设,提供合作科研开发项目的人员和场地资源等。通过“理事会”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二)构建内部能动机制,激发校企合作动力。除了外部的保障机制配合外,还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机制,这为校企持续有效的合作提供动力支持,高职院校要以“他方为中心”,充分调动和激发师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保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要吸收企业精益化绩效管理理念,推进内部机构设置、院系两级管理、人事管理、产学研合作、教学管理、工作室等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点深化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二级管理、二级分配;以岗定薪、岗动薪动、优劳优酬”的绩效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评聘、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时给予薪资待遇的奖励和职称晋升的倾斜。开发校企共享的“教师发展中心”信息平台,设立校企共建的企业教师工作站,不断完善校企师资互派、合作培养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加强设备与资源建设,以行企生产发展水平为标准配备设施、设备,并适度超前,建立真实的职场氛围。同时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行业、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开发具有实际价值的实训项目、教材、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系统,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评估指标体系,着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利用院校的优质人力资源为合作企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与进修;充分利用院校在研发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研制项目和开发新产品;充分利用院校拥有大量优秀毕业生的资源,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等,让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深切感受到院校带给他们的实惠和效益,也使院校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样才能为校企良性和持久的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三)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对接机制。文化的融合是校企融合的关键,只有校企双方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双方的合作才会持久发展。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文化,高职院校是以追求社会利益为特征的文化,两种文化有较大的区别,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对接机制,才能为深化和优化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企业文化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管理中,促进校企文化的相融,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建设实训工作室,在实训过程中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定期组织学生赴行业企业参观、考察和实践,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同步建设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更容易与企业文化找到契合点,达到校企文化相融合的最终目标,使校企合作更具生命力。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校企合作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流程,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平台,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的重要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只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才能使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和持续的运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共同的期望和追求。

作者:吴昀辰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秦,李慧凤.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24-29.

[2]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

质量保障范文篇7

一、工作重点及分工

(一)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开展“计量惠民”行动。各县局要继续围绕计量“四进活动”,依法组织对集贸市场、医疗卫生单位和眼镜店的在用强检计量器具开展一次计量监督检查,确保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集贸市场在用衡器、医疗卫生单位在用医用强检计量器具和眼镜店在用验光配镜用强检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各县局、直属分局)

(二)保障产品质量,开展中小企业“完善计量管理体系建设”行动。各单位要以服务企业为目标,以宣传、贯彻、推行国家标准GB/T1902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为内容,推进我市中小企业尽快掌握市场经济下的计量测试先进方法,建立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改善企业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各县局、直属分局)

(三)保障食品安全,开展好“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仪器计量比对”行动。积极参加省局统一组织的食品检测实验室计量比对工作,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量值传递、溯源,为保障食品安全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各县局、计量所)

(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开展好“重要医疗计量器具计量服务”行动。在全市全面开展体温检测仪、呼吸机等重要医疗计量器具的计量检定、校准等服务,以保证每台在用仪器设备的测量数据准确可靠。(各县局、计量所)

(五)保障节能减排,开展“能源计量基础保障”行动。各单位要加强能源计量基础工作,指导和帮助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并通过认证。在抓好对重点节能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对标验收工作的同时,组织开展一次能源计量器具监督检查,促进用能单位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受检率和检定合格率。(各县局、直属分局)

(六)保障煤矿安全,开展“矿用计量器具计量监督检查”行动。配合省局做好矿用计量器具省级监督抽查工作,切实提高我市矿用计量器具的产品质量,确保矿用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可靠,真正起到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各县局要组织开展对涉及矿用计量器具检定、校准的监督检查工作,提高覆盖面和受检率,确保计量准确可靠,保障煤矿日常安全生产。(各县局、计量所)

(七)保障食品安全,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计量器具监督检查”行动。各单位要组织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用计量器具开展监督检查,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计量检测手段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各县局、直属分局)

(八)保障行车安全,开展“汽车检测线计量监管”行动。积极参与省局组织的全省《机动车检测专用轮重仪》和《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等机动车安全检测线在用计量器具开展计量比对,保证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设备的检定结果准确、可靠。(各县局、计量所)

二、工作要求

(一)开展“计量保障行动”,是完成“质量和安全年”各项任务的重要技术基础。各有关单位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计量技术工作,从行动上认真落实“计量保障行动”内容,在“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和促进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质量保障范文篇8

关键词: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问题;措施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国家改善的民生重点工程,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其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社会影响大。因此,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1当前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建设单位不严格执行法定基本程序,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理由,不进行建设工程招投标、质量报监、安全报监,不办理施工许可证就开工建设。(2)部分保障性存在安居工程施工质量不高、质量保证资料缺失较多、“瘦身钢筋”等是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通病。(3)企业质保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落实,部分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不到位,人员管理不规范等现象。(4)监督系统人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质量监督队伍中的人员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执法能力上特别薄弱,为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执法是监督的基础。目前,在执法方面正在加强队伍的培训,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安装工程监管力量也严重不足。

2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2.1依法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依法监督是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在整个建筑工程法律化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其它的主要依据与执行是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只有依法进行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才能提高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应,才更好的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备案制等规定。全面实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和有关标准,随机抽查分户验收资料不得低于总户数20%,对工程实体每幢揣测、抽查不低于总户数的3%且每幢不少于3户,未进行分户验收或分户验收不达标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及强制性条文,加大对工程巡查和抽查力度和频率,突出以巡查和抽查为主的监督方式,组织定期不定期检查。才更好的保证保障生安居工程质量与安全。

2.2加强对工程主体质量行为管理

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主体质量行为监督,首先对勘察、设计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对承揽工程的设计、勘察单位要有相应的资质且相符;主要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证书与承担任务相符;勘察、设计人员签字出图章手续齐全;参与相关重要部位工程质量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签署、出具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对施工单位质量行为监督,主要包括对施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等项目管理人员到位履职情况;按图施工,施工检(试)验,质量问题整改(处理),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收集整理,参加重要分部(子分部)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签署、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报建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和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施工图审查,以及涉及主体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和建筑节能等重大设计修改文件重新报审情况;委托工程监理,组织竣工验收等情况进行监督。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等项目管理人员到位履职情况;取样和见证送检,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质量问题通知单签发及质量问题整改结果复查,监理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重要分部(子分部)验收,出具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评估报告等情况进行监督。对质量检测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检测数据是否准确,结论是否正确,检测报告签字是否完整,以及不合格检测结果上报监督机构等情况进行监督。

2.3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质量验收

建筑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最后质量结果检验。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质监站、勘察等5家单位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验收,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全面的、综合考核。首先要严格按照验收规程和标准来进行工程验收,绝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和环节,有违反建筑强制性标准情形或技术资料的问题,应要求施工单位立即进行整改,监理和建设单位要对整改部位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确保质量整改到位,保证建筑房屋交付业主使用。

2.4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工程质安监人员的监督责任

工程质量监督员正确履行自己监督职责,在工程开工前由监督单位填写派遣单公布工程质监员姓名、岗位证书编号、业务职责,廉政纪律,供求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和评价。定期做好工程质量监管情况书面报告制度,做到监督记录规范化、全面化、制度化。工程质监工作做到勤检查、勤督促、记录完整、建立台账、监督到位,确保工程质量全面竣工验收。

2.5加强对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和控制

对保障性居住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检检测、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对进场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强化原材料、预制构(配)件、商品混凝土进场验收和复检,确保见证取样的真实性。要严格控制水泥、钢筋、砌体材料和节能保温材料等主要原材料和预制构(配)件、商品混凝土的进场验收和比对抽检环节,做到没有检验合格的,不得进场,进场后抽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未经检验的材料绝对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立即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将该生产单位列入黑名单,杜绝该单位的产品在工程上使用。施工过程主体结构主要是钢筋原材的控制,由于受市场多种因素影响,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用钢筋质量存在短斤缺两现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根据沪建安质监2009第073号文关于强化施工现场钢筋混凝土用钢筋质量检测管理的通知,钢筋原材料从2009年8月1日的起增加钢筋复试项目,在原有抗拉抗弯的基础上增加对钢筋外观尺寸、重量偏差的检测,取样数量从原来的二长二短更改为15根50cm和6根30cm,通过更进一步的检测要约束施工现场杜绝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钢筋,杜绝“瘦身”钢筋和易燃保温材料在保障性工程使用,要保证保障性建设工程建筑质量。

3结束语

质量、安全第一。在当今形式下把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上,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监督人员水平和加强材料的检测取样。依法加强对保障性安居的监督管理,对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竣工验收,只有才能建设出人民和政府满意的惠民工程。

作者:程春艳 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参考文献

[1]王保安.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J].求是,2011(22).

质量保障范文篇9

1、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992年以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逐渐形成合作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这种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模式具体来讲,首先是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即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其次是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即高等学校的外部保障体系。政府在这一时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介入主要表现在颁布法令和建立一些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机构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控制。此外,《泰晤士报》自1992年后每年一度公布英国大学排行榜,它是从民间的立场出发,组织有关专家对高等学校进行的评估。

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以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为标志,这是我国目前为止最为系统、专门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政策文件。自1994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育工作评估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法规文件,如《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等。其次,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最后,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来讲,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分大学、学科、专业三个层次,主要围绕评估展开。

二、中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

1、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有着差异

英国的高等院校是实施内部质量保障的主体,具体由学校各种委员会承担相应责任。而外部质量保障的主体就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以及政府、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专门职业团体及其他法定组织的质量评价。而在我国,中央政府掌握着质量保障的绝对权利。虽然近年来高校、市场和社会力量也逐步参与到质量保障中来,但中央政府始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绝对主体,其他保障主体仍处于从属地位,所能发挥的保障作用较为有限。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方面有着差异

首先是二战前的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法规。这个时期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规较少,对高等教育的介入只是在财政拨款方面。二战后至1992年期间,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介入,1990年,大学副校长委员会设立学术监控部开展对院校的评估,对大学质量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实施监控。199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教育和科学部文件《高等教育新框架》,宣布废除高等教育双重制。1992年,大学副校长委员会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取代学术监控部对高等教育进行统一的审核和认证等等。1992年以后也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1996年12月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合作规划小组来履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职能。1999年11月,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颁布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框架-6》。2000年4月,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又出版了《学术审核及运行手册》。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法律依据是颁布于1990年11月的《普通高校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但是高等教育是不断发展的,一些法令法规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我国虽已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2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等,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些论述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多是一些“暂行办法”等,而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

3、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方面有差异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以内部质量保障为主,结合外部质量监控。其中内部质量控制的标准由学校自己制定,外部质量监控采用的标准一般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所定标准为主。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则是以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为主,然而这个标准主要是以本科教学工作为对象制定的,可想而知,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不利于指导多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是指挥棒,所以一些高校的特色可能受到威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中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差异存在的原因分析

1、高校管理体制的差异。中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事务均以政府为指挥棒,高校活动的管理、决策权力在中央政府,所以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政府起着重大的作用。英国的中央政府是与其它利益集团共同管理高等教育的,国家干预力量与市场调节力量并存,不存在谁受谁的指挥的问题,所以不会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2、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英国大学在其“绅士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学术性在英国高等教育中根深蒂固,所以英国的大学有着很大的自制权,但随着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于是政府也加强了对其的控制,形成了高校和政府共同管理的局面,而在中国有着千百年的“官本位”思想,使人们形成了对政府权威的依赖。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时间长短的差异。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开始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到现在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这也是造成我国高教质量保障体系与英国相差甚远的原因。

四、结语

质量保障范文篇10

【关键词】美国;新西兰;幼儿教师;教师质量保障体系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的综合表现。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是在现有的教师教育、薪金保障、学校环境、聘任制度等前提之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它们更好地成为提高教师质量服务的动态系统。[1]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涉及国家、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个主体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也包括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一直以来,美国和新西兰为提升本国的幼儿教师质量,从专业标准、评估认证、政策制度、经费和资源支持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深入分析探讨美国和新西兰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对完善我国幼儿教师教育机制,提升幼教师资队伍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新西兰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分析

纵观美国和新西兰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举措,各具特色又不乏共通之处,文章基于专业标准、评估认证、政策保障、经费和资源支持四个方面对两国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展开论述和比较。(一)基于专业标准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比较分析。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教育机构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培养目标制定出的有关教师培养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师专业结构要素中的各项实施准则和方法。[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越来越注重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和标准的连续性。[3]针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美国制定了《幼儿教师职前标准》《幼儿教师在职标准》《优秀幼儿教师标准》。新西兰也相继颁发了分别适用于职前教师的《师范类毕业生标准》、入职教师的《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标准》和在职教师的《注册教师专业标准》。美国的《幼儿教师职前标准》是根据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进行划分的,分为初级许可证计划、高级计划和副学位计划三个层次,用于规范和考核幼儿教师培养机构和学校。《幼儿教师在职标准》针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提出了十条原则。而《优秀幼儿教师标准》则是针对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幼儿教师,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尽管各个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对教师的具体能力要求的指标上体现了差异化和递进性的特征。新西兰则将幼儿教师入职教育、专业标准与资格认证有机结合,如职前教育项目与师范生毕业标准联系密切,入职教师必须参加两年以上由所在教育机构提供的入职教育,达到注册教师标准才能获得注册教师资格等。美国和新西兰动态性的专业标准体系涵盖了幼儿教师各个发展阶段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差异化的特点,既为幼儿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又有利于确保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二)基于评估认证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分析。专业标准的颁布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只有当标准与适当的评价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质量,建设完善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美国和新西兰分别建立了以标准为尺度的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方式。美国针对幼儿教师教育机构采取了副学士学位认证、学士学位认证、研究生学位认证三种不同层次的认证模式。认证的内容主要是考察幼儿教师教育机构或项目能否培养出符合以下六条核心标准的幼儿准教师:一是通过各州特定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二是通识知识的考试,三是对培养的幼儿准教师学习计划和开展实际课程能力的评估,四是对培养的幼儿准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五是对培养的幼儿准教师对幼儿学习影响的评估,六是与标准相关的其他评估。[4]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若想获得全美幼教协会(NAEYC)或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的认证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递交认证申请文件、自我审查和NAEYC对教育项目进行审查、起草自我检查报告、机构递交自我检查报告、NCATE进行实地审查、NCATE公布评估决议。[5]美国对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估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学士和硕士学位,整个过程会持续18~24个月。对机构的认证更是一个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即便获得了认证资格,NAEYC和NCATE依然会对机构进行定期审查和修正。[6]与美国注重对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认证不同,新西兰政府成立了众多职责分明、相互合作的教师质量保障机构。例如,负责管理国家学历学位资格认证的新西兰资格评审局,担任幼儿教师注册事宜的新西兰教师委员会,开展学前教育评价并相关报告的新西兰教育评价办公室,监督幼儿教育管理及教育执行情况的教育督察室等,这些机构职责分明,相互配合,从多方面确保教师质量。[7]此外,新西兰还有着较为严格和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委员会根据注册的相关标准为幼儿教师颁布临时注册教师、准注册教师和完全注册教师三种不同水平和类型的从业执照,非永久的教师资格注册和认证制度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取得进步,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三)基于政策保障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比较分析。政策是由政府或者公共权威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手段,对组织或者个体进行控制的行为。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8]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基础性的保障,幼儿教师质量的提升同样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保驾护航。以政府为首,大力支持本国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是新西兰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一大特点。作为新西兰幼儿教师质量保障的奠基性政策文件——《未来之路》(即学前教育十年战略规划),是新西兰政府对学前教育领域发动的一次较为持久而全面的改革。《未来之路》中明确指出要扩大对所有幼儿园教师及其他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注册要求,使2007年、2010年、2012年注册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50%、80%和100%。[9]自2002年起,新西兰政府每四年便会一份《幼儿教师集体协议》,对涉及在职幼儿教师切身利益的内容如招聘、安全与健康、薪酬、津贴、假期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以此来保障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10]可见,在新西兰幼儿教师是一份受到国家及行业内认可和政策法律保护的职业,职业的保障性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到学前教育事业当中来,《幼儿教师集体协议》为新西兰幼儿教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与新西兰相比,公共政策和系统支持也是美国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前提。自2002年起,美国政府实施了“支持教师,凝聚家庭”项目计划,旨在通过儿童早期战略计划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使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与家庭在重要问题的沟通上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此外,全美幼教协会还在其官方网站为幼儿教师查询相关立法问题提供了支持,设立并实施了“幼儿冠军行动中心”。[11]这一行动中心主要用于宣传各类国家的政策和提供可用信息,满足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四)基于资源和经费支持的幼儿教师质量保障比较分析。全美幼教协会作为世界最大的幼儿教育组织,在保障美国幼儿教师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美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五大资源支持和交流平台。一是帮助幼儿教师和教育实践人员获取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信息与成果。全美幼教协会创办了专业的幼儿教师教育杂志“TeachingYoungChildren”,除了多种纸质版本外,还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多语种的电子资料。“TeachingYoungChildren”中不仅包含来自幼教专家的理论剖析,还包含来自一线幼儿教师的实践真知,有效填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二是通过国家儿童早期专业发展的年度盛会这一交流平台促进幼儿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成果共享,与会者通过听取主题报告,参与交流研讨,观摩教育展览等获得启发,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三是创办NAEYC网络兴趣社区,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追求的幼儿教师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四是设置“EarlyYearsAreLearningYears”信息查询模块,定期有价值的资讯和文章,为幼儿教师和家庭培养幼儿提供支持。最后,为了加强全球性的教育交流,幼儿教育全球联盟的建立为全世界的幼儿教育者提供了发声平台。与美国相比,新西兰政府更加注重幼儿教师工资薪酬、福利津贴等经费支持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为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西兰政府不仅为在校学生设立多样化的教育奖学金,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学前教育行业,还为临时注册教师和在职教师提供专项补助,帮助其取得合格教育文凭成为注册教师。为了能让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幼儿教师事业,新西兰政府不断改革教师注册计划,扩大幼儿教师的补助经费。为了减轻教育机构聘请注册教师所增加成本的压力,也为了让更多的教育机构聘请注册教师,新西兰政府釆用了基于学前教育机构成本的投入方式,即注册教师数越多,获得的经费支持力度越高。[12]总体来说,新西兰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较为完善,资金投入的比例与幼儿教师的质量相联系,极大地促进教师质量的提升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美国、新西兰幼儿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