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监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1:48:41

质监管理

质监管理范文篇1

本文作者:黄忠工作单位:田东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9年,质监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至此,给质监事业带来了新的转折点,质监事业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技术人员结构、检测设备构成、检测技术水平等都取得了明显地变化。特别是检验检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百色市计量测试研究所现已建立计量标准检定装置33个,检测能力55项;百色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现有各类检测仪器256台(件),检验能力已由2005年的6大类204项增加到2012年的7大类524项;百色市特种设备检验现有各类检测仪器97台(件)检验能力由2005年的5项增加到2012年的7项。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特别是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国办发〔2011〕48号文,将工商、质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业务接受上级工商、质监部门的指导和监督,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这使得质监部门又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不管归地方或不归地方,质监部门如何发展?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百色市质监局新领导班子正式到位后,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经过多方研究决策,决定在平果、田东、靖西等3个县试行推广监管联动工作机制,这又为质监事业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监管联动“试水”县级质监工作为更好地在全市系统范围内顺利推广实施,全面实现市、县局及服务对象的监管联动,进一步预防监管漏洞和消除监管盲点。

百色市质监局党组决定,在平果、田东、靖西等3个县局试行监管联动工作机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监管内容和程序,明确各部门工作协调联动过程中有关职责和工作衔接,特别是利用质监行政许可平台,落实许可受理、后续监管的前置内容,市局质量科、食品科、特设科作为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牵头部门,分别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等涉及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的事项进行协调,其他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履职尽责,形成合力,有效地避免重复检查,多头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共同指导和督促企业落实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等属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各县局要以网络信息为平台,在市局各业务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和细化年度巡查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巡查、现场审核、帮扶指导和在处理各类业务时,对发现的涉及检验机构和市局执法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工作范畴的未办业务要通过发动联动手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必要时,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可以实施联合行动。对市局执法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和检验机构移送的监管联动机制信息通报函,要依法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送市局。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在2011年度工作目标考评上,试点的三个县都排在全市的前三名,其中田东县评为一等奖,充分说明了推行监管联动工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百色市质监局不失时机地决定在2012年全市质监系统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监管联动工作机制。目前,全市系统不仅全面推行监管联动工作机制,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市、县局双管齐下,行政机关与事业部门之间、部门内部股室之间互通信息,加强了服务配合,形成了强大合力,实现了监管联动。

创新就是一种发展的灵魂,是一种有效解决之前所未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某个企业的计量器具或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等如果到期未检或超期使用,联动机制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将依法立即着手处理。市局监察室将监督职能部门的落实情况,并对不作为部门或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有效地确保监管服务始终处于联动的管理状态,有效地预防和杜绝监管盲区的出现。今年以来,田东县质监局落实专人死盯监管联动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实施监管联动。通过市、县局联动,目前有效处理计量、特种设备等监管问题52件,本局内部联动监管88件,保证了监管对象的正常化发展。特别经过实施监管联动,个别企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监管思想转变为主动上门要求监管服务,解决了个别企业采取的“拖、推、躲”思想。

质监管理范文篇2

第一条为发加强对进口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维护对外贸易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进口审批、签订合同、仓储运输、验收检验和对外索赔等各个环节都

应当加强对进口商品(包括利用处资和各种贸易方式进口的商品,下同)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国家进口商品检验局(以下简称国家商检局)统一负责全国的进口商品检验、认证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以下简称检机构)负责管辖本地区的进口商品检验,认证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进口药品的检验,食品卫生检验的检疫,计量器具检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以及船舶的检验的监督,由有关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章检验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家对进口商品的检验和质量监督,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一切进口商品都必须地规定期限内进行检验。未经检验的,不准安装投产,不准销售,不准使用。

第五条列入《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商品种类表》(以下简称《种类表》的进口商品和对外贸易合同规定由商检机构出证的进口商品到货后,收用货单位(包括

订货单位,下同)或者外贸运输单位(包括对贸易运输公司等接运单位,下

同)应当立即向到达口岸或者到达站的商检机构报验。

第六条国家对涉及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检疫(以下简称“安全”)的商品,实行进口商品质量许可制度,《实施质量许可制度的进口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家商检局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和主管部门于实施前六个月公布。

对《目录》内商品检局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国家“安全”法规和标准进行检验和考核;经检验和考核合格的,批准发给《安全标志》或者准予注册未获得《安全标志》或者注册的商品,不准进口。

国外厂商首次向我国出中列入《目录》的商品时,应当直接或者通过人向国家商检局及所属机构或者有关监督,检验机构申请《安全标志》或者注册,接受审查。并按规定交纳费用。

《目录》内商品到货后,由商检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实施强制检验。经检验不合格的,应当监督有关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现令退货,或者销毁;经检验两批不合格的,吊销《安全标志》或者注销注册。准予或者吊销《安全标志》,准予或者注销注册由国家商检局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的主管部门公告。

第七条《种类表》和《目前》以外的进口商品到货后,收用货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区商检机构申报后自行检验,或者委托指定的单位检验。经检验合格的,凭检验结果单向商检机构销案;检验发现问题的,应当保留现场,并及时申请商检机构复验。

第八条对某些重要的进口商品,可以地不违反出口国有关法律的情况下,根据合同的规定,到出口国进行装运前预检验、监造或者监装,但是应当以到货后的检验为准,并做好国内外检验和验收的衔接工作。

第九条国家对时口商品实施商检标制度。国年厂高或者人可以向商检机构申请商检标志。经检验和考核合格的,准予加附相应的商检标志,进口时商检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实行监督抽验或者免验。

第十条国家对从事进口商品检测的实检室实施认可制度。

(一)国内外的实验室(包括检验机构)可以向国家商局及其所属机构申请实验室认可证。被认可的实验室承担指定的检验工作,出具检验结果。商检机构对被认可的实验室的检验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具备认可条件时,应予吊销认可证。

进口商供国内销售的,其收货单位的检验机构必须取得商检机构的认可。

(二)属于其他有关部门管理的认可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国家商检局负责管理进口商品质量信息工作。外贸经营单位,收用货单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进口商品质量及国外理赔情况通知商检机构,由商检机构综合分析后,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对某些重要进口商品实行质量跟踪制度。

第十二条所有进口商品都应当向海关申报,由海关实施监管。对列人《种类表》的进口商品,海关凭商检机构地进口贷物报关单上加盖的印章验放。

第十三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进口商品在国内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在国内市场流通;

(一)列入《目录》的进口商品,无《安全标志》或者注册标记的;

(二)《目录》以外的进口商品,无商检机构或有关检验机构的检验合格通知单的,或者无生产厂商合格标记和收用货单位的检验结果的。

在国内市场出售的进口商品,由各销售单位负责包修、包换、包退。

第十四条国家对进口商品质量实行社会监督。审批单位、外贸经营单位、仓储运输单位、收用货单位、商检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应当广泛听取用户和消费者对进口商品质量意见,并接受质量查询。

第三章质量责任

第十五条审批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进口商品审批制度。对涉及“安全”的进口商品,经审查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法规和标准的,方能批准进口。

第十六条外贸经营单位负责寻外签约,并对所签的合同负责。接受委托进口时,技术条款部分经收用货单位确认的,由收用货单位负责。

签订进口合同前,外贸经营单位应当会同收用货单位了解国外厂商的资信和产品质量情况,共同研究进品商品合同、检验标准和质量保证条款,择优进口。

进口商品合同(包括进品旧设备合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订明质量、包装、检验、索赔、质量保证和仲裁条款。必要时应订明卖方提供检验标准等有关技术资料的预留部分货款于索赔有效期满后支付等条款。凡是有技术标准可循的,应当按照国内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订货。凭样成交的,样吕要经过检测,成交后由买卖双方或者由商检机构及指定的检验机构签封。

第十七条交通运输单位应当地运输合同规定期限内,把进口商品安全地运到交接、储存地点。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对外表残损、短少商品做好商务等记录,并分别堆放,妥善保管,报关地的外贸运输单位要及时向收用货单位和商检机构提供进口商品到货通知单,对残损货物应当及时向商检机构报验。

仓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人库验收,保管和出库发放工作。

第十八条理货单位应当按照运输单据批次清点进口商品的件数,做到数字准确,分清好、残货数量。并及时向商检机构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理货残短签证。

第十九条收用货单位应当建立验收组织,落实检验措施,严格按照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做好验收工作。经检验不合格的,一般应当地索赔有效期(包括延长的索赔期限,下同)满前一个月向商检机构的有关检验机构申请复验。

商检机构和有关检验机构对实施检验和申请复验的进口商品应当及时进行检验,并于报验后二十日内出证。

第二十条外贸经营单位和外贸运输单位负责进口商品索赔工作。进口商品经检验在质量、重量、数量和包装等方面不符合对外贸易合同和国家有关“安全”等规定,或者地运输中发生货损、货差,属于国外关系人责任的,外贸经营单位或者外贸运输单位应当在索赔的效期内按照下规定对外提出索赔;

(一)因设计、制造、包装原因、造成进口商品品质、规格、性能不合格,原装残损或者重量、数量短少的,凭商检机构的检验证书,由外贸经营单位向发货人(卖方)提出索赔。

(二)进口商品残损短少,属于国外船方责任的,凭商检机构的检验证书及船方提出索赔;

属于国外勿路责任的,凭商务记录等有关单据,由外贸经营单位、外贸运输单位或者收用货单位向到货站铁路局提出,通过进口国境铁路局对外提出索赔;国际铁路联运进口货物,也可以通过铁路部门对外提出索赔。

属于国外航空、邮运部门责任的,凭航运事故签证或者邮局残短签证及商检机构的检验证书,由民航局或者邮局对外提出索赔。

(三)进口商品残损短少,属于国外保险公司承保。分保或者理赔的,收用货单位可以根据保险条款向池地人民保险公司办理索赔,同时将权益转让给保险公司。

第二十一条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进口审批、个贸经营、收用货和仓储运输等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对进口商品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督促和帮助所属单位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和落实各项措施,定期检查进口商品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由于国内关系人和责任,进口商品发生理问题,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公工承担质量责任;

(一)属于外贸经营单位责任,造成合同失误,验收困难,或者在索赔有效期满前收到商检证书,但未及时对外提出索赔而丧失索赔权利,造成经济损失者,由外贸经营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直接责任的责任。

(二)属于交通运输单位责任,在运输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未将进口商品运到目的地,或者由于运输造成的残损、短少,由交通运输部门按照运输合同和有关规定负责赔偿延误罚金或者实际损失,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属于仓储单位保管不善,造成残、短少,由仓储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直接责任的责任。

外贸运输单位未及时将到货通知寄送给收用货单位,或者发现残损货物未在口岸报验,而丧失对外索赔权利,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外贸运输单位负责赔偿,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三)属于收用货单位责任,造成合同条款和对外索赔谈判失误,以及由于未及时验收、未及时向商检机构报验、未及时向外贸经营单位提交商检证书而丧失对外索赔权利的,或者自行搬运、保管和使用不善造成残损、短少,由收用货单位自行负责,并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四)属于进口审批、外贸经营、收用货和仓储运输等单位的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有关的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五)属于商检机构和有关检验机构工作失职,延误出证书差错,发生质量问题和丧失索赔权利,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商检机构和有关检验机构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对外贸易关系人在对外索赔发生争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国内有关各方对质量责任发生争议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奖惩

第二十四条对一贯重视进口商品质量,认真做好各环节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主管部门予以表扬或者奖励。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各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罚;

(一)擅自进口和销售没的《安全标志》或者未经注册的《目录》内商品的;

(二)擅自销售没有合格标记、检验结果单或者检验合格通知单的《目录》外商品的;

(三)采取不正当手段,逃避商检机构和有关监督、检验机构对商品质量的检验和监督,擅自安装投产、销售和使用的;

(四)因工作失误而丧失对外索赔权利,造成重大损失的;

质监管理范文篇3

一、严把质量关,加强保健食品生产行为管理

(一)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推行“两书一报告”制度。企业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年初要与监管部门签订质量责任书,并递交质量安全承诺书,年终对本年度生产质量运行情况做回顾性报告,特别要对本年度不合格保健食品的生产、检验、处理、召回情况作出质量分析。

(二)探索建立眉山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动态监管网。市局初步建立动态监管网,各区县局要督促企业填报生产动态情况并实施动态监控,必要时,可进行抽查核实,确保保健食品生产源头质量安全可控。

(三)加强生产企业监管。重点加强现场监管,监督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重点检查原辅料的验收与使用是否按要求进行,产品工艺是否与批准的一致,产品是否留样,是否检验出厂等。

二、净化市场,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行为管理

(一)摸底调查。今年,各区县局要初步掌握辖区内保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基础数据,逐步建立大中型企业基础数据档案,并掌握辖区内保化品经营状况。

(二)加强保化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各区县局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监督检查计划,规范监督检查行为,按照相关要求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对有不良记录的保化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保化品要及时采取下架、暂停生产销售、责令召回、信息通报等有效措施,确保消费者安全;对违法违规的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

对保健食品企业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持有所经营产品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索证索票制度执行情况和各种记录台账是否符合要求,产品的进货渠道是否可追溯等;经营产品的标签标识、说明书内容是否与批准证书一致,是否符合《保健食品标识规定》;销售的保健食品产品是否在有效期内。

对化妆品企业重点检查经营企业是否建立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以及进货台帐制度,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是否建立购销台账制度等;所经营国产化妆品是否由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所经营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进口化妆品的批准文号或备案号是否真实、有效;产品标签标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三)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应建立索证索票制度、保健食品卫生管理制度、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储存制度、出库制度(无库房可不查)、不合格产品处理制度、培训制度等,索取供货商及产品资质,建立供货企业档案、购货台账等;化妆品经营企业应建立化妆品进货查验制度,索取供货企业的相关合法性证件材料,建立供货企业档案、购货台账等。

(四)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测。重点检查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夸大宣传等行为,对违规保健食品广告的,及时移送工商管理部门。

质监管理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的,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条例,但用于建设工程中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以及在建筑物内用途的、能保持其原有特性和用途的产品适用本条例;军工产品不适用于本条例,但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生产者、销售者依法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生产者应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销售者应建立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有关标准,经检验合格。

第四条鼓励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采用先行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并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和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省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省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从其规定

第二章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检查应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防止重复抽查。

第七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重点是: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第八条省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由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规划和组织,市、州、县(市、区)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与同级有关部门商议后,报上一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审批。

监督抽查未纳入计划的不得进行抽查,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署抽查的和用户、消费者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的除外。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对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知道问题的产品,接到反映的有关部门应当即时调查处理。

第十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和能力,经国家和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其他有检测能力的机构,经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授权或者委托后,可以承担指定范围的质量检验任务,其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具有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检验人员,须经过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检验员证书后,方可从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第十二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需样品,由技术监督工作人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人员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监督员证或检验员证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通知单等有效政见向受检者抽取。抽样方法、数量应当符合标准或者有效文件的规定。抽取的样品,在检验前应当妥善保管;检验工作完毕留样期满后,除损耗品和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均应当退还受检者。

第十三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依据是:

1、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经备案的企业标准;

2、国家、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批准的产品质量检验方法或者质量判定规则;

3、经济合同、产品说明书和产品广告中的质量约定承诺与技术要求。

第十四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本条例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所需检验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

第十五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样品应当及时检验,检验结果应当送达有关部门,受检者或者委托人。

受检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作出复检结论。逾期未提出复检的书面申请的,视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

第十六条行政执法人员依照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有权查阅、复制有关的发票、帐册、凭证、文件、业务函电,有权用照相、录象、录音等手段取得所需的证明材料,可进入产品存放地和仓库检查产品,对违反产品质量法律、法规,生产、销售的产品与其有关的物品,依照国家规定可施行封存或者扣押。

行政执法人员对受检者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十七条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时,应当有两人以上参加,并出示国家统一制发的行政制发证件、佩带执法徽章,使用统一的执法文书,罚没收据,按规定的程序执法。

第十八条行政执法部门封存或者扣押产品、物品,不得超过20日。因案情复杂确需延长期限的,应当报省行政部门或县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章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十九条生产者、销售者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2、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3、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第二十条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但仍有该类产品使用价值并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必须在产品或者其包装的明显部位表明"处理品"、"次品"或者"等外品"字样,方可以出厂或者销售。

第二十一条生产、销售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和国家关于产品标识、标志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二条生产者、销售者不得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第二十三条生产者、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及生产许可证、条形码标记。

第二十四条生产、销售的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二十五条销售者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

第二十六条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进行产品标志检查、感官检查和必要的产品内在质量检验。

销售者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采取必要的保管措施,保证销售产品的质量。

第二十七条以联营或者代销等形式生产、销售产品的,应当承担与本条例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同样的产品质量责任。

第二十八条生产者、销售者等有关人员有责任协助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四章产品质量纠纷处理

第二十九条用户、消费者就产品质量问题,有下列权利:

1、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答复查询者;

2、向产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等有关部门和组织申述、举报,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因生产、销售的产品质量造成用户、消费者损失或者人身、财产损害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以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由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申请有关部门、组织调解解决,也可以根据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不愿意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或者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生产者、销售者不依法履行产品质量义务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本条例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四条隐匿、转移、变卖、毁损被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封、扣押的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毁损物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五条有本条例所列违法行为,无销售收入或者因销售者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致使销售收入难以确认的,可以处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经考核合格或者未经省产品质量见得部门授权、委托,向社会提供检验数据和结论的,责令其停止检验工作,没收检验收入,可以并处检验收入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质监管理范文篇5

然而,商品混凝土企业生产混凝土质量问题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商品混凝土公司质量管理的缺限。为此,必须加强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以确保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1预拌混凝土全面质量管理

为了全面管理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必须分析混凝土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从材料的订购开始,至混凝土的生产,再到混凝土的供应,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图1。

图1中可以看出,根据生产的工艺流程,预拌混凝土的全面质量管理由材料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装运系统三个核心部分组成。技术管理测试系统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直至用户信息反馈的受理和分析,再提供给有关系统进行参考或修改。

为了协同保障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应从这三个系统出发,分析各个系统中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步骤。

2预拌混凝土材料质量管理

2.1原材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碎石)、水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建筑材料,要取得好的混凝土施工质量,首先要保证拌和材料的质量,才能配置出高质量的混凝土。因此混凝土工程质量首先要从原材料抓起。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石的强度及其与骨料之间的粘接力。而水泥石的强度及其与骨料之间的粘接力又取决于水泥的标号和水灰比的大小。当试验条件相同时,在相同水灰比下,水泥标号越高,则水泥石强度越高,从而使用其配置的混凝土强度也越高。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标号水泥。

从公式:fcu,28=Afce(C/W-B)、fcf,28=C+Dfcef+EC/W可以看出水泥强度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2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原材料进场后,应进行进货验收,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是否符合材料订购合同的要求、生产供应单位的资格是否满足要求、质量证明书是否具备、材料的外观质量是否合格。对不符合上述环节要求的材料进行退货,经进货验收合格的材料方可进场。

原材料进场后,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取样样和试验,经检验合格的商品方可使用。对试验不合格的商品,按照有关标准规定处理。

原材料的储存应按照其属性选择相应的保管办法,应保证其质量和减少损耗。

建立原材料的使用跟踪记录。定期检验原材料的库存、使用和消耗状况,以保证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正常供应和生产的平稳运行。

3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管理

3.1生产前的组织准备

预拌混凝土生产前的组织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签发"生产任务单"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原材料的组织供应、设备检查和试运转、预拌混凝土的供应等五项工作,这些工作是保证预拌混凝土正常生产的前提。

3.2预拌混凝土生产

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管理内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的输入和原材料的确认、各种材料用量的计量、搅拌混凝土、混凝土配合比调整、动态计量检验、拌合物质量抽检和出场前混凝土质量检验(坍落度和混凝土强度)。

4预拌混凝土装运质量管理

按照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14902-2003)的规定,预拌混凝土的强度和坍落度以现场交货检验为准,而出厂时混凝土的质量有时不等于交货时的质量。原因是:运输途中坍落度的损失;搅拌运输车筒体内有无残渣或积水未清;途中未按规定工艺运行。所以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管理也应包括装运系统的质量控制。

4.1混凝土的供应组织

交货地点和行驶路线。预拌混凝土运送前,应确定交货地点和行驶路线,确保以最短的时间供应混凝土。

供应时间。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一般是连续的,各工程受工程部位、作业面大小、输送泵数量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对混凝土的需要量和需要速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掌握这个情况,并适应这个要求。

4.2施工现场的信息反馈

(1)供应速度和供应量的调整

2)施工现场实际浇捣混凝土时会遇到许多不可预见的事,这会影响混凝土的需要速度,因此需要及时将这些情况通知预拌混凝土的生产部门,以期达到供应速度和需要速度的基本平衡。

3)混凝土浇捣结束前要对混凝土的需要量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防止浪费混凝土。

(2)质量情况的反馈

混凝土在供应过程中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在夏季气温较高、运输路程较长情况下,混凝土坍落度会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不能满足泵送和浇捣需要,有时会发生混凝土离析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些情况应及时通知技术质量部门予以调整。

【参考文献】

[1]刘祥顺,刘雪飞.预拌混凝土质量检测、控制与管理[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2]洪海禄,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质监管理范文篇6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积极深化食品安全责任网建设。

一年来,我镇根据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要求,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年初,我镇就在认真搞好调研的基础上,科学拟订并及时下发《*镇20*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要点》,确保了本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可操作性强。班子会上,镇主要领导多次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好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分管镇长围绕各阶段食品安全工作重心,先后五次主持召开了食品安全专题工作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工作并多次带头深入一线进行食品安全检查。

为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好各成员单位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今年,我镇在健全食品安全工作相关制度、深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与相关单位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在县、镇两级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后,我们根据本镇实际情况,随即与各村(社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签订《*镇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及时配套出台了《*镇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镇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区域的划分细化到村、社区、单位,并且明确了责任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各级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各单位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二是制定完善了《*镇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案》。该方案在确保镇食安委发挥统一、权威、高效的组织协调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分工,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分解落实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三是修订完善了《*镇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应对全镇范围内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我们根据新近制定《海盐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修订完善了《*镇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能快速反应,有效开展应急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及整改督察工作。四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制度。为了尽可能减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盲区,化解监管工作中的难题,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工作,我们今年建立起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制度。质监、卫生、工办等食安委成员单位通过定期联系工作、共享信息、例会等方式,互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探讨加强综合执法和日常监管方面的措施、对策,及时协调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强化监管,突出重点,狠抓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措施落实。

食品安全从“田野到餐桌”,工作链长,覆盖面广,监管难度大。我镇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镇食安委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突出重点,创新工作,积极落实监管措施,努力抓出监管工作实效。

(一)兽医站协同各行政村积极落实禽畜检验、检疫措施。认真吸取供沪生猪瘦肉精事件的教训,给每户养猪户发放宣传资料,并与其签订保证书,同时,强化对屠宰上市生猪的“瘦肉精”检测力度。积极配合农经、经贸、工商等部门整治生猪屠宰秩序,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强化源头治理,严防各类问题猪肉流入市场,确保了我镇群众能吃上放心肉。

(二)质监站积极做好本镇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日常巡视巡查及食品抽检工作。我镇共有8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体涉及糕点、饮用水、酒类、饮料及食品包装容器等的生产加工。一年来,质监站对这8家企业全部进行了巡检,共出动检查人员216人次。通过日常巡视巡查,实现对每一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原料把关、添加剂使用、到出厂检验等各环节的全程监管,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录入数据库,实现了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长效动态管理。同时,在日常巡查中,他们还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起票证档案和进销货台帐,从而有效地防范了各种违法食品进入市场。其次是做好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等重点指标监督抽检工作及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监管工作,努力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关。对于连续二次抽检同一种食品不合格的企业,他们进行加严检验,加大执法检查和后处理力度。二次以上抽查不合格则将该企业列入“黑名单”数据库,进行重点监管。

(三)流通领域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工商所创新监管机制,努力为我镇群众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所里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食品安全片区责任制度和执法人员责任连带追究制度,同时将辖区划分为若干责任区。将所长、分管所长、巡查人员定为三级责任人,形成三级责任体系,将责任层层分解到人。同时将责任区的特殊事件应急预案纳入检查过程中,形成组织有保证、遇事有人管、急事有方案的良好局面。二是切实抓好食品流通环节的日常巡查与管理。重点对本镇辖区内的商店、市场、超市、农村副食品店、校园周边小卖部等进行检查。在巡查中坚持“六查六看”的监管原则,共出动检查人员127人次,检查对象覆盖全镇所有食品经营单位。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当即提出解决措施,该取缔的立即取缔,该整改立即要求整改。截至目前,已取缔无照经营食品店、小吃店6家,下架各类不合格食品12件;要求限期整改并取得证照的有10家。检查整治措施的落实,杜绝了食品安全隐患,有效地净化了市场环境。三是开展好食品质量抽查,筑牢食品安全线。每月至少一次对本镇辖区内的2个农贸市场开展以蔬菜、豆制品、水发产品等食品为重点的农药残余、甲醇含量的市场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食品超标的情况。对于巡检中发现个别小商贩用化工原料脱皮芋艿的行为,检查人员当即将产品查扣作销毁处理,并对经营业者予以严肃的批评教育。

(四)今年以来,镇卫生部门切实加强了餐饮业、食堂卫生的监督管理及以防控急性肠道传染病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从3月起,镇卫生监督员坚持每月对全镇40多家餐饮店及5家学校食堂进行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卫生隐患,积极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6月份,对全镇610名食品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年度体检,参检率达到近100%。8月份,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对本镇辖区内的39家餐饮单位量化评分,为全面推行餐饮业分级量化管理打好基础。10月份又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了“餐饮业鲜肉品专项检查”,积极防范问题肉品端上餐桌。另外今年还着重抓好了豆制品加工经营小作坊的调查摸底及专项整治工作,共对全镇8家豆制品加工店进行了检查,关闭了1家加工作坊,为配合上级部门扎实推进“豆制品”放心工程创造了条件。

在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各有侧重的抓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上,镇食安办协调各方力量,协同作战,有重点、有针对性开展对本镇辖区内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及整治活动,以期更好地发挥联合执法优势,完善综合执法机制,从而更好地保障本镇食品安全。

一是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和夏季等重要时段抓好重点整治行动。春节前夕,镇人大、食安办会同县卫生监督所、镇工商所等单位对本镇的19家餐饮单位、2家副食品批发户、5家超市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共查获不合格食品25千克,价值约600元,联合检查组提出整改意见65条,要求相关经营单位限期整改。二月份,镇政府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我镇董司村一村民在家中自制酱油并出售。镇食办会同质监站、工商所、医院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取缔了这家私制酱油窝点。在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中,镇食安办组织工商、质监、卫生、工办等成员单位,以冷饮、饮料、饮用水、糕点、奶制品、豆制品、儿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对全镇范围内的部分食品生产企业、所有的超市、批发部、商店、小卖部开展了联合执法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170多人次,发现部分小餐饮业存在证照不全、进货索证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及部分超市、小商店将生活用品与食品混放等问题,检查组都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从而有效地杜绝了食品安全隐患。

二是围绕“防控急性肠道传染病”为中心抓好食品安全,主要措施是落实了农村家庭宴席申报备案与指导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首先是抓宣传教育。镇食安委通过各村食品监督员上门分发宣传资料、广播站举办家庭宴席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宣传,让农民群众特别是家庭宴席举办者和农村厨师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知晓食品采购、贮存、加工等方面的卫生知识,共发放宣传资料300多份;其次是抓申报备案,镇食安委要求各村食品安全监督员在农村家庭宴席举办前三天做好申报备案相关工作,摸清情况,把握工作主动权,截至目前,共对19名农村家宴作业厨师进行了基础情况调查,并对90多次农村家宴实行了申报备案;最后落实在上门指导。在宴席举办前由村监督员及社区卫生专业人员到每一户举办者家中开展上门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

三、完善网络,下移重心,着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管理。

抓食品安全要“治标”更要“治本”,而扎实推进“三网”建设正是实现农村食品安全的一项治本之策。今年,我镇在积极深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建设的同时,又努力在巩固深化“基层群众监督网”、“农村现代流通网”上做文章,着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打造农村安全消费环境。

一是积极抓好群众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努力下移监管重心。农村是食品安全监管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为改变这一局面,我镇在今年切实加大了各村(社区)食品药品监督员和消费维权联络员队伍建设,举全社会之力,打食品安全之基。5月,镇食安办联合卫生部门对各村的监督员进行了农村家宴指导知识培训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8月,根据县食安办的统一部署,我们又组织全镇的食品监督员参加了县级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另外,今年上半年,镇消协分会还对全镇各村的维权联络员进行了消费维权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全镇食品监督员队伍的业务知识得到更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安全群防群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群众监督队伍建设的日臻完善,大大充实了农村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下移了监管重心,减少了监管盲区,扩大了监管的覆盖面,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一年来,各村食品药品监督员和消费维权联络员除了做好食品监管法规、消费维权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消费争议的调解工作外,还积极履行食品安全教育监督职责,及时发现并上报涉嫌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案件线索,确保了农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二是建好区域配送中心,积极深化放心店长效管理。为进一步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今年,镇食安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在我镇建成了海盐县首家区域配送中心——*镇大众商行。该商行与浙北配送中心紧密链接,大部分商品从中心进货,质量有保证。目前,该商行二次配送已覆盖我镇及周边80多家农村放心店和其他商店,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村群众消费安全。为巩固深化“百村放心店—示范商店”创建成果,实现放心店长效管理,今年镇食安委协同工商部门对已验收通过的“百村放心店—示范商店”,在“五个统一”的基础上,又建立健全了示范商店督查、退出制度,进一步增强了经营业主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规范经营意识,让每一家示范店真正成为农村群众放心的消费场所。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努力形成各方关注食品安全工作的强大合力。

食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镇食安委十分重视宣传教育。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食品安全“人人重视,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来关注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达成群防群治、综合管理的目的。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期间,镇食安委早作安排,开好协调会,与工商、质监、卫生等成员单位共同制订好宣教计划。镇工商所通过展板向群众宣传了一些假冒伪劣食品的辨别知识;镇消协分会、卫生部门通过向过路群众赠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手册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维权等知识。宣传活动当天,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300余份,接受咨询服务2*人次,现场受理消费者投诉2件。质监部门则通过召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培训会的形式,宣传贯彻产品审查细则相关内容和法律法规知识,督促企业及时做好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报工作,提高其法制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为扩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从今年起,镇食安办在春节、五一、国庆等食品消费高峰期,都通过农民信箱短信平台,向辖区内群众发送食品安全小常识或警示短信,教育群众积极关注食品安全。另外,工商部门还通过不定期“消费警示”,对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通报。今年共消费警示4次,内容涉及劣质奶粉等多种食品。

质监管理范文篇7

一、创新工作,积极履行食品监管职能。

1、做好食安委成员单位的联系工作。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日常联系工作,特别是与对新增加的成员单位及新增加的食品安全签约责任单位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对策,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按时召开每季度县食安委会议和每月一次的县食安办工作例会。

2、拓展食品放心工程。一是落实政府年度工作要求,按照县食安办的工作部署,认真扎实推进“放心豆制品”工程,重点培育扶持1家大型豆制品生产企业,计划在3月份拟出工程意向书,出台扶持政策实施意见,4月份动工,10月底前建成并通过竣工验收投产。同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加大对豆制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淘汰不符合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豆制品小作坊,让群众吃上放心豆制品;二是根据县食安委工作要求,在全县8镇、2区学校、幼儿园全面推行校园放心工程,计划在2月份开展联合调查,3月份与县工商局、县教育局联合拿出实施方案,10月份验收,11月完成建立校园放心店和放心食堂;三是探索建立“十百放心”工程配送中心的建设。做好已授牌连锁超市示范店和放心店示范商店的督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平时有检查、年终有考核。并实施竞争淘汰机制。在全县已授牌连锁超市示范店和放心店示范商店中逐步增设乙类非处方药供应专柜,进一步方便群众购药。四是与食品生产龙头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

3、进一步加强群众监管队伍的建设。以全县村、社区食品药品监督员队伍与消费者维权站等基层群众组织为主体,逐步整合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基层协管和监督网点,计划在9月份对全县食品药品监督员队伍脱产培训一次,加强全县食品药品监督员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其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并实行年检考核制,提高食品安全群防群治水平,尽可能做到一支队伍多种功能、多种用途。落实浙江省统一举报奖励办法,提高群众监督积极性,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使我县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4、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着重抓好食品安全重点专项整治活动。一是以成员单位与各镇、区食安委为基础,完善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工作机制,提高联合快速行动反应能力。二是协调各方力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对本辖区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专项执法监督活动,净化我县食品市场,为群众日常饮食消费创造安全的环境。重点抓好20*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四大节日及夏季食品安全专项大检查等重要综合检查行动。做好突发性传染病、疫情防控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工作。三是做好保健品广告的日常监测工作,为净化我县保健品广告市场做出努力。

5、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系列工作制度。研究制订《*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食品安全工作评价考核办法》等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度食品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加强对有关部门内部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与督查。建立和完善“十百放心”工程长效监管机制和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机制,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使监管网络作用地位更加显著,富有成效。

6、做好质量检测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检测与信息两个平台。研究我县目前食品安全检测的具体情况,汲取外地成功的经验,拓展检测资源的综合利用,探索对食品安全检测实行集中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等做法,在食品安全检测这方面实行信息共享,定期例会交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食品安全信息(计划每月公布一次),在已建立起来的网络单位的信息共享系统基础上继续加大信息的互通,进一步完善网络作用,建立和规范各成员单位信息程序,落实责任制。落实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

7、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与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联合发文出台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计划,搭建食品安全宣传平台,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资料、政府网站和各种会议等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与*电视台办好食品安全专栏节目,开播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继续编印、发行好《*食品安全信息》,张贴《食品安全宣传图片》等,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平安*”建设,防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打好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突出重点,抓好药、械市场监管工作。

1、切实抓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

(1)加强宣传。宣传贯彻国家药品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提高社会各界对药品分类管理的认识,按照国家局阶段性目标要求,全面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分两期举办全县药品零售企业驻店药师学习班,并由药品零售企业及驻店药师签订承诺书,领取《驻店药师上岗卡》。

(2)制订规定。出台《*县药品零售企业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对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驻店药师管理、药品分类管理、处方药销售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并明确驻店药师的职责和工作责任。

(3)重点加强对企业驻店药师的管理。根据市局有关驻店药师管理规定和我局《*县药品零售企业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明确驻店药师的职责和工作责任,规定每月在岗上班的天数,所有药店重新进行驻店药师申请登记,实施《驻店药师上岗卡》管理,实行驻店药师在岗登记制度和在岗公示制度,加强社会监督,方便监管。纠正药师虚挂和脱岗现象,发挥药师的药学服务作用,引导群众合理用药,防止药物滥用。

(4)加强监督检查,筛选重点监管企业。重点对处方药凭处方销售、其他处方药登记销售、药师在岗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我县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根据检查情况,筛选出药师在职在岗存在问题的药店进行警示,并将作为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跟踪监管企业。对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专门约见企业负责人进行谈话,要求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限期完成整改。

2、推进药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坚持依法监管与企业自律并重、褒奖诚信和惩治失信并重,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推动和促进我县药品、医疗器械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把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药品零售企业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同步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20*年在全县药店全面施行《*县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市局方案和办法实施。首先确定一家(同诚公司)作为我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企业,给予重点帮助和指导,以点带面今年基本完成我县其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并按照我局制订的《*县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开展对企业的信用信息的采集,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评价。对药品零售企业,根据征集的信用信息,综合20*年药品监督检查情况,初步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确定监管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强化企业信用意识,鼓励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

3、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

(1)积极开展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院)药库规范化建设,争取到2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县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符合农村“两网”建设要求的农村医疗机构规范化药库。1月份前提出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院)药库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制订“中心药库”规范化建设指南和“中心药库”规范化建设检查评定标准。3月份前确定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帮助指导试点单位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硬件建设,完善药械管理工作。通过召开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利用试点形成示范作用,以此带动我县“中心药库”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开展。根据“符合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及时对完成“中心药库”规范化建设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经检查验收符合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县卫生局联合发文公布,对在20*年底前通过检查验收的将给予表彰。

(2)继续抓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规范化管理工作。根据去年底对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库检查反映出的问题,召开各卫生院(医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工作的人员会议,学习有关创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标准药房的具体要求,交流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加深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解,统一和规范具体操作,促进我县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规范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农村药品供应网络。

鼓励和促进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提高药品供应的集中度。根据*市局《关于在“百镇连锁超市和千村放心店”中设立乙类非处方药零售专柜的有关规定》,稳步推进我县“十镇连锁超市,百村放心店”中设置乙类非处方药销售柜工作,增加农村药品供应网点。做好申办企业相关人员培训和资格确认等工作,对“连锁超市”、“放心店”的药品由通过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最终实现药品配送到每个行政村,确保药品质量,保障我县农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

5、要加大办案力度。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加大办案力度,抓好大案、要案的查处。严监督,狠整治,提高监督检查覆盖面。继续贯彻和执行药、械打假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好案件的举报和投诉受理工作。根据举报和投诉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情况反馈给举报和投诉人,根据投诉举报奖励政策给予奖励。发挥与县公安部门联合打假机制的作用,打击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继续加强与工商、邮政、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联合或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执法检查活动,制订和落实节日前专项检查工作。同时注重加强与兄弟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协作提高稽查工作的效能。加强对违法食品、药械广告的检查力度。一是安排专人收听收看广告,对全县各新闻媒体实施监测。二是对药品零售企业的店堂、户外、箱体广告进行全面检查。三是严厉查处检查中发现的违法食品、药械广告。

6、要加强对药品的监督抽样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强执法人员的药品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抽样人员自身素质,搜集各种药品信息,牢记各种药品外包装特征等方法努力提高抽检假、劣药品的阳性率。另一方面通过汇总和分析本省及周边省市的药品质量抽检公告,筛选重点检查品种和公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厂家,开展快检工作。按时完成全年的抽检任务,争取在药品抽检阳性率上比去年有所突破和提高。

7、做好各项日常监管工作。切实做好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同时加强对药品GSP认证合格企业的监督管理,巩固GSP认证成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做好案件审核和法制工作。学习贯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加强对麻精药品的监管。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提高我县相关单位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的数量。

8、提高群众识假防假能力。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海报,布置展板,提供咨询服务,设立投诉点,联系新闻媒体作新闻报道,悬挂横幅,网站发稿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强化宣传,把宣传重点定位到提高老百姓的识假防假能力和药品安全意识上,继续发挥全县各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的药品义务监督协管员的作用,将假劣药信息发给他们,利用他们对当地情况熟悉的优势,畅通药品质量信息渠道,充分发挥药品监督网的作用。并注重与相对人、群众的不定期交流,宣传药械知识,掌握药械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动态。

三、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以“五个一流”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监管工作基础,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班子建设方面。继续贯彻民主集中制,规范完善内部分工协作,完善议事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继续健全干部谈话、诫勉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保证会议质量,切实解决问题。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改善领导方式和领导办法,努力提高局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

2、加强机关学习方面。要深化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继续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局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提倡多形式多途径的学习,切实抓好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围绕“五个一流”目标勤奋努力,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并要求局干部积极下基层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调研,撰写调研文章。

3、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方面。以加强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抓手。在修正完善局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全局干部认真学习制度,严格遵循制度办事。同时根据上级主管局和县委县政府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要求,坚持从实抓、重实效,深化效能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质监管理范文篇8

(一)认清形势、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

1、继续深化食品安全“三网”建设。一是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在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方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正式施行,结合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职权,进一步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形成准确、高效、及时的食品监管体系。二是深化“十镇连锁超市、百村放心店”工程。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进有出,巩固提升已建农村连锁超市、农村放心店、校园放心店的管理和质量水平,培育发展县放心配送中心与镇区域放心配送相结合的农村放心食品配送链,提高农村放心食品统一配送率。三是不断完善基层群众监督网络。加强培训和管理,抓好全县食品药品监督员队伍培训工作,完善统一举报和奖励办法,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食品打假治劣活动,实行群防群治,进一步净化农村食品市场。

2、继续加强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整治工作。采取查处打击和宣传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农药残留、禽畜产品滥用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对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打击力度。加大对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生猪屠宰监管,严厉查处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的不法行为,构建畜禽屠宰加工行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鲜猪肉流通网建设,深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优质农产品计划,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申报;推广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努力保证农产品源头安全。

3、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努力提高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加快进度,严格把关,认真做好全县28类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工作,配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强化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以及无证企业的取缔工作。坚决打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巩固豆制品放心工程成果,使全县豆制品生产(经营)行业通过放心工程建设,为逐步走向准入制打下基础。

4、进一步规范食品流通经营秩序,加大校园和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及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安全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机制。完善供应商、市场举办者和经营者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度;深入推行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工程,严格实施商品巡查、检测、定点商品退市招回、信用公平和奖惩等制度,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大型市场、超市的食品进货索票索证监管,督促经营者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索证、检查验收和台帐登记制度,把好商品准入关口。

5、与县商会、县卫生局、县经贸局、镇食安委联合开展企业食堂规范化管理试点。继续大力推进食品卫生监管量化分级管理。巩固提升校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水平,在A级单位中引入“五常法”管理,结合“五小”行业整治,开展小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建筑工地食堂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家宴管理,加强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确保全县重大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的卫生状况监管,坚决查处无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无健康证等现象。

6、不断加强对全县农产品、食品质量监督抽检,密切监控质量安全状况。制定农产品、食品监督抽检计划,按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与警示,避免重复监测,正确引导安全消费。

7、根据省、市有关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实施并完成本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8、认真贯彻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报道工作的意见和省、市食安办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继续办好《食品安全信息》,并通过电视、电台、广播、报纸、网站、移动通讯等手段,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常识,宣传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三网”建设的成果,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提高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自我防范意识,营造食品安全良好氛围。

9、制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演习。

(二)突出重点、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效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药品监管新水平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群众关心的基层药品质量问题,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不断加大稽查办案力度,净化我县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

1、继续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及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把专项行动作为年度的中心工作,与加强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使专项行动和其他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取得实效。加强药械研制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的整治的,并牵头对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抽查。

2、继续抓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局阶段性目标要求,落实我县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工作要求和部署,抓重点、抓关键点。以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为出发点,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凭处方销售、其他处方药登记销售、药师在岗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我县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继续以整顿药师到岗为关键,加强对企业驻店药师的管理,多管齐下,开展药师在岗专项整治。对筛选出药师在职在岗存在问题的药店进行警示,并将作为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跟踪监管企业。对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并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处理。

3、进一步抓好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促进我县新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我县农村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水平。通过规范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加强农村药品监督,保证农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一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库规范化建设。根据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院)药库规范化建设,争取到2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县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符合农村“两网”建设要求的农村医疗机构规范化药库。二是巩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的检查,进一步巩固药房规范化管理工作。三是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统一管理的形式,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日常管理。四是通过举办学习培训班、现场指导和检查考核等形式,使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加深对药房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解,统一和规范具体操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我县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树立科学监管理念,转变监管方式。一是强化行业自律。以严格准入为“抓手”,变被动的监管为市场主体主动的自律。要严格准人门槛,严把准入关。同时加强宣传,强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主体责任意识和涉药单位的自律意识,增强行业自律。二是加强过程监管。以信用监管为“抓手”,变静态的点式监管为动态的过程监管。把信用监管作为全面监管的灵魂,让重诺守信,诚实经营成为企业广泛的价值取向。在零售药店全面施行《*县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考评办法和评价标准,确保信用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对企业药品安全信用和监管等级的动态认定,对违规、失信的企业及时置于重点监管对象中。对那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行为及时受到惩处,对丧失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要清理出医药行业。三是加强综合监管。以监督网建设为“抓手”,把部门单一监管转变为社会共同监督。以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为契机,强化地方政府药品监管责任,扩大监管基础,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督网。要健全镇、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扩大农村食品药品监督网络覆盖面和覆盖密度,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镇政府对基层食品药品监督员的指导和管理,真正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反应快捷、工作高效的县、镇、村三级药品监督网。要配合各镇(区)做好人员培训,切实提高监督网络的运行质量。在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立体监管网络的同时,积极探索社区食品药品立体监管网络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要完善举报体系,综合社会监管资源。

5、加大稽查办案力度。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加大办案力度,抓好大案、要案的查处。严监督,狠整治,提高监督检查覆盖面。继续贯彻和执行药、械打假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好案件的举报和投诉受理工作。根据举报和投诉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情况反馈给举报和投诉人,根据投诉举报奖励政策给予奖励。发挥与县公安部门联合打假机制的作用,打击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继续加强与工商、邮政、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联合或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执法检查活动,制订和落实节日前专项检查工作。同时注重加强与兄弟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协作提高稽查工作的效能。加强对违法食品、药械广告的检查力度。一是安排专人收听收看广告,对全县各新闻媒体实施监测。二是对药品零售企业的店堂、户外、箱体广告进行全面检查。三是严厉查处检查中发现的违法食品、药械广告。

6、要加强对药品的监督抽样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强执法人员的药品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抽样人员自身素质,搜集各种药品信息,牢记各种药品外包装特征等方法努力提高抽检假、劣药品的阳性率。另一方面通过汇总和分析本省及周边省市的药品质量抽检公告,筛选重点检查品种和公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厂家,开展快检工作。

7、提高群众识假防假能力。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海报,布置展板,提供咨询服务,设立投诉点,联系新闻媒体作新闻报道,悬挂横幅,网站发稿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强化宣传,把宣传重点定位到提高老百姓的识假防假能力和药品安全意识上,继续发挥全县各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的食品药品监督员的作用,将假劣药信息发给他们,利用他们对当地情况熟悉的优势,畅通药品质量信息渠道,充分发挥药品监督网的作用。并注重与相对人、群众的不定期交流,宣传药械知识,掌握药械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动态。

(三)以人为本、练好内功,打造高素质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我局将继续加强法规培训教育,完善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严格执法的监管队伍。

1、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切实加强干部学习教育。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以“五个一流”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监管工作基础,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坚持局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提倡多形式多途径的学习,切实抓好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围绕“五个一流”目标勤奋努力,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并要求局干部积极下基层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调研,撰写调研文章。

2、以构建惩防体系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细则》的要求,继续学习贯彻党内两个《条例》,遵守“四条禁令”和严禁党员、干部参与的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廉政承诺书,坚持廉洁从政,干净干事,公正执法,严守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打造廉洁高效务实的执法队伍。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质监管理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确保《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根据《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防伪技术、防伪技术产品及防伪鉴别装置(含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应当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本细则。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对产品防伪实施同意监督管理,全国防伪技术产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防伪办)承担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起草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二)参与防伪技术产品标准制、修订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承担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具体实施工作;

(四)负责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和防伪检测机构的资格确认,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五)负责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的注册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六)负责境外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使用的注册登记管理;

(七)参与组织防伪技术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

(八)负责管理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信息;

(九)协调处理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和防伪技术评审等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争议事宜;

(十)对防伪行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十一)处理与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的其他事宜。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防伪技术产品管理机构承担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产品防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受理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协助做好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查工作;

(三)负责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备案及防伪技术产品使用的备案公告工作;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防伪行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五)参与组织本行政区域内防伪技术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

(六)承担全国防伪办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二章机构的确认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实行资格确认管理。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受全国防伪办的委托,承担资格确认范围内的防伪技术产品防伪技术评审(以下简称防伪技术评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产品防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机构内部防伪技术评审管理制度;

(二)参与相关规定与制度的宣传贯彻;

(三)组织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开展防伪技术评审工作、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四)承担全国防伪办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六条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熟悉防伪行业发展状况,了解防伪技术发展趋势;

(三)不从事防伪技术及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施;

(五)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注册资本应当在10万元以上,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应当在500万元以上;

(六)取得防伪技术专家注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七)机构内部有严格、规范和有效的工作制度,有能保证与被评审的防伪技术有关内容及资料安全保密的措;

(八)与国内外防伪技术专家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具有组织专家进行防伪技术评审的能力;

(九)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

第七条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确认程序如下:

(一)申请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的单位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申请书(见附表1);

2、机构法人证书(留下复印件存档);

3、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章程、安全保密制度、工作纪律等评审工作制度;

4、专门从事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的人员名单(附人员建立及主要技术工作);

5、防伪技术评审责任保证书;

6、其他可以证明该机构具备防伪技术评审能力和条件的材料与说明。

(二)全国防伪办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包括现场考察),并根据防伪技术发展现状和需要择优确认,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资格证书(见附1),向社会公告。

第八条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必须经全国防伪办商国家认监委确认,方能从事防伪技术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

第九条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防伪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备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条件和能力,通过计量认证;

(三)不从事防伪技术及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具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有能保证被检测的防伪技术产品有关内容及资料的安全、保密措施,并有效运行;

(五)能公正、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

(六)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符合防伪标准规定的特殊要求。

第十条防伪检测机构确认程序:

(一)申请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见附表2);

2、营业执照复印件(一式两份);

3、计量认证证书及附件(包括授权检测检验范围)复印件(一式两份);

4、实验室认可证书(如有)复印件(一式两份);

5、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责任保证书;

6、其他可以证明该单位具备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能力和条件的材料与说明。

(二)全国防伪办商国家认监委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包括现场考察),并根据防伪发展现状和需要,以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方便企业送检的原则和需要,以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方便企业送检的原则对具备条件的检测机构择优确认,颁发防伪检测检验资格证书(见附2)。

第三章生产许可证管理

第十一条防伪技术产品纳入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畴,对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颁发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第十二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设在全国防伪办,承担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起草《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二)组织或配合组织向企业宣讲《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指导各审查组按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审查;

(三)审查、汇总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的企业申请;

(四)组织对申请取证企业生产条件进行审查;

(五)对申请取证企业生产条件审查报告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进行审查汇总,将符合发证条件企业的有关资料报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

(六)承担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十三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含外资、合资企业)应当具备《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取证申请应当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并递交《办法》第十条所规定的材料;

(二)独立对外提供防伪技术产品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方可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

(三)防伪技术产品采用协作加工方式组织生产的,由最终对外提供防伪技术产品的企业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并将其协作加工单位的生产条件作为申请生产许可证的生产条件一并申报。在协作加工过程中,如防伪技术有增值,则要求协作单位具有相应的防伪技术评审证书。防伪技术产品质量由取证企业负责。第十四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有效期自证书签发之日算起。不同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在相应的防伪技术产品实施细则中规定。

第十五条其他有关生产许可证管理未尽事宜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防伪技术评审管理

第十六条防伪技术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对防伪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特点、防伪特征、主要技术指标及防伪功能的可信程度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价;

(二)对防伪技术产品自身抗攻击、防假冒的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验证和评价;

(三)对防伪技术产品防伪鉴别功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验证。

第十七条防伪技术评审程序如下:

(一)单位或个人如需申请防伪技术评审应当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申请,境外企业应当经全国防伪办向指定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评审申请书一式3份(见附表3);

2、防伪技术研究报告(含技术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应用领域等);

3、防伪性能检测报告;

4、防伪技术主要使用特征与功能、服务体系及安全保障能力与措施;

5、防伪技术权属证明(留下复印件存档)。

(二)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收到防伪技术评审申请材料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书面材料的审核,材料符合要求的,受理评审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通知补报材料或退回,并说明理由。

(三)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对受理评审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应当在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专家应当不少于7人,其中取得注册资格的专家不少于5人。

(四)评审通过的,报全国防伪办备案后,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证书(见附3)。评审未通过的,将材料退回申请单位,说明原因。第十八条申请防伪技术评审所提交的防伪性能检测报告,原则上由国家质检总局确认的检测机构出具。如遇高新前沿技术产品,而已确认的检测机构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应当由全国防伪办指定其他单位进行检测。

第十九条防伪技术评审证书的全国防伪办统一印制,由防伪技术评审机构颁发,有效期一般为3年。

第二十条国家对承担防伪技术评审的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实行注册管理,注册条件如下:

(一)凡熟悉防伪及相关专业技术,具备防伪技术或防伪管理方面的专长;

(二)能较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三)取得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规定的职务;

(四)坚持科学和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防伪技术评审及相关工作;

(五)身体健康,热爱防伪事业,能积极参加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纪律和保密制度等规定;

(六)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防伪技术专家注册程序如下:

(一)凡符合专家条件的人员,均可向所在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防伪技术专家注册申请表(见附表4)一式两份;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核实后,可向全国防伪办推荐符合条件的专家,并报送相关材料;

(三)全国防伪办收到报送材料后,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培训考核,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注册,并颁发防伪技术专家注册证书(见附4)。

第二十二条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及相关人员在评审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公正、实事求实的原则,保守技术机密,对评审结果负责。

第五章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与推广

第二十三条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实行备案公告制度。使用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持《办法》第十九条所规定的材料到所在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备案手续。第二十四条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程序如下:

(一)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条件审查,审查合格者填写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表(一式3份)(见附表5),准予备案,并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不合格的,及时通知申请方加以整改。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的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材料后,统一向社会公告。

(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月末必须将使用备案公告及产品防伪特征资料报全国防伪办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执法机构,纳入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供社会查询,避免重复备案,同时对使用备案单位给予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行业牵头单位使用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对某类产品实施统一防伪管理时,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招标:

(一)由招标单位会同全国防伪办,根据国家招标管理办法制定使用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招标投标方案,向社会招标。

(二)全国防伪半协助招标方对参加投标的企业及评标委员会的防伪专家进行资格审查。参加投标单位必须是获得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境内)或者获得防伪注册登记证的企业(境外)。

(三)防伪技术产品中标并被采用后,由招标单位向全国防伪办统一办理使用备案公告手续。

第二十六条凡境外企业研制开发、生产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推广使用的,必须向全国防伪办申请办理防伪注册登记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七条境外企业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防伪注册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境外企业必须在境内注册或者委托响应的独立法人机构(简称推广机构);

(二)境外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与技术管理人员;

(三)境外企业与其在境内的推广机构均应具有健全、有效的生产物流管理安全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

(四)防伪技术或防伪产品通过本细则规定的防伪技术评审,获得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五)产品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检测机构检验,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八条境外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防伪注册登记程序如下:

(一)境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的推广机构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注册登记申请书(一式两份)(见附表6);

2、推广机构的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

3、境外企业防伪技术产品推广授权书;

4、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5、相关的工作章程、保密制度、保密措施等管理文件;

6、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检验报告;

7、境外企业开业合法证书、资本信用证明书;

8、生产条件证明资料;

9、有防伪技术产品性能要求的产品标准或规范性技术文件。

(二)全国防伪办接到注册登记申请材料后,在40个工作日内按上述要求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工厂条件现场审查。

审核通过的,准予注册登记,颁发防伪注册登记证(见附5),证书有效期一般为3年。

全国防伪办负责统一公告获防伪注册登记的产品及企业的名单。

(三)审核未通过的,退回申请材料并说明理由。通知企业两个月内补报,逾期未补报的,视为撤回申请,责任由企业自负。

第二十九条防伪注册登记证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印制、颁发。

第三十条企业应当在防伪注册登记证书到期前6个月内,向全国防伪办提出换证申请。因未按时提出申请,而延误换证时间的,由企业自行承担责任。

第三十一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异地设立使用推广机构(含机构),必须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备案,其备案程序如下:

(一)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如下备案材料:

1、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备案申请表(一式两份)(见附表7);

2、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推广应用授权书;

3、使用推广机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生产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或者防伪注册登记证正、副本(复印件);

5、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有关工作章程、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等文件。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备案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审核,下达准予备案通知书,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审查不合格的,通知其整改。

第三十二条从事防伪技术服务的社会团体应当从维护防伪行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好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推广应用中的协调工作,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并监督执行,防止不正当竞争。

第三十三条从事防伪技术产品推广工作的防伪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向使用者推广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时,必须坚持自愿和公正的原则,推广的防伪技术产品必须是获得生产许可证或注册登记证的产品,并认真地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第六章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国家对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防伪注册登记证获证企业实行年度监督审查(以下简称年审)制度,对防伪技术产品实行监督抽查制度。所有获证企业必须按规定接受年审和监督抽查工作。

(一)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年审;

(二)防伪注册登记企业参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部门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年审;

(三)防伪技术产品监督抽查工作按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有关管理规定开展。

第三十五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发现防伪技术产品防伪功能不佳,防伪功能失效时,可报当地或者国家质检部门。全国防伪办可根据申报情况组织或者委托防伪技术评审机构进行防伪功能评估。

评估结果为失效的防伪技术产品,对社会公告,并收回相关证书,停止生产和推广应用。

第三十六条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消资格的处理;对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由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一)超出全国防伪办授权范围开展工作的;

(二)违反工作章程开展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未履行规定的职责、违法违规、玩忽职守、营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对专家评审意见弄虚作假、伪造防伪技术评审结论的;

(五)未经允许将防伪技术秘密泄漏他人或者非法占有的;

(六)从事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

第三十七条防伪检测机构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消确认资格的处理;对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由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和机构的法律责任。

(一)伪造检测检验数据或伪造检测检验结论的;

(二)泄漏防伪技术秘密的;

(三)未依据有关规定开展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的;

(四)违反有关规定超标收取检测检验费用的;

(五)未能按规定期限完成检测检验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在工作职责范围内从事有偿咨询服务工作的;

(七)直接或间接强行要求企业取得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以外的各种资格或参加各种活动的。

第三十八条国家对确认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和防伪检测机构实行年度抽查监督管理。检查其工作业绩与效果是否与相应业务资格相符;是否存在违反《办法》与本细则及有关规定的行为;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

第三十九条对于从事防伪技术推广工作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建议其主管部门作必要的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推广无证(生产许可证、防伪注册登记证)防伪技术产品的;

(二)泄漏防伪技术秘密或者将企业防伪技术占为己有的;

质监管理范文篇10

一、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对于跨世纪竞争与发展:质量已成为世界界关注的焦点。前不久,美国召开了有全美著名企业家、学家和学家参加的美国质量大会,专题研讨跨世纪质量问题。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在大会上提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质量优劣将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企业家们认为,企业发展由诸多战略组合构成,而质量经营已上升为这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顶尖企业较早地看到,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质量创新是决定竞争制胜的关键,纷纷创造“世界级质量”,不断拓展全球化市场。美国宝洁公司制定并实施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经营战略,把科技创新、质量保证与市场服务等融为一体,实行以质量为基础的市场创新经营。宝洁公司每年发明技术专利达2万件,质量系统延伸到世界各地独资、合资企业和产品销售市场。在进入市场后,派出跟踪产品质量与市场调查的专业小组就有20多个,质量调查人员常年深入到上海、广州等城市用户家庭。根据质量调研信息不断改进品种与服务,创出汰渍、玉兰油等17个中国品牌产品,成为高质量产品占据中国洗涤用品市场的重点企业。

实施质量经营战略,是面向21世纪发展的紧迫任务。世界顶尖企业的实践说明,企业必须要树立全新的质量理念,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建立用户至上、市场导向、质量效益与以质量求生存等广义的质量观念;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双轮驱动,深入开展质量经营。我们的企业应当看到,这一战略是事关长远振兴企业与民族的大问题,极为重要。

二、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认为,企业质量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认为对质量的追求就是追求达标化、零缺陷,质量工作是质量组织部门的事等等。这些质量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世界顶尖企业创造“世界级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新的重大课题。

笔者曾到法国、德国等欧共体国家考察企业,发现一个显著变化是,企业已从以企业为中心的“CI战略”转向了以顾客为中心的“CS战略”,CS即意为“顾客满意”的缩写。在谈到企业质量变革时,一位德国企业家认为,近年来人们较为重视重建内部机制,以强化质量,而忽略了“顾客关系”,这是有失偏颇的。时下,“企业命运在顾客手中”,“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顾客满意已上升为企业质量的核心。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更重要。这一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企业质量组织的中心位置顾客;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并由其参与;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监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水平。其对象也不同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意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内部员工即内部顾客,以及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成的“顾客关系系统”。

我们应当借鉴发达企业的做法,更新传统的质量思维,深刻认识顾客满意对质量内涵的重大作用。从改善顾客关系中,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培养更多的忠诚客户,营造利于制造质量提高的企业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质量。

三、人的素质上升为企业质量的紧迫任务

世界顶尖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发“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是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中外顶尖企业看到,当今质量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已成为企业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的起点和归宿。企业步入全球化市场竞争,需要质量与技术并重,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质量。在这之中,人的素质发挥着决定作用。因此,均高度重视开发人才与知识资源,推动质量不断升级。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人才培训的开支高达10亿美元,通用公司投入4亿美元用于员工通过“6希格玛”培训计划。在欧洲不少公司出现“老板出钱,员工充电”现象,德国知名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卡迈·耶公司、赫希斯特公司等企业,均建立了常年培训制度,大力而有效地提升员工素质。从而,使这些企业制造的产品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从不必担忧使用过程中发生需要进行售后服务等质量。

我们的企业面临跨世纪竞争与质量挑战,应当看到制约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是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素质问题,有必要下力气改变现状,赶上知识发展的潮流。

四、利益共同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学者查德·瓦里新认为,企业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专家彼特·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欧美不少企业深刻看到,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整体质量效益,有必要建立所有受益者相互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追求整体质量经营与共同利益增长。

进入九十年代初,世界知名大公司纷纷严重亏损,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之间开展市场竞争,采取击败对手之策,产品价格失常,企业竞争成本上升,外部竞争环境不断恶化。教训使精明的大企业兴起了创新热潮,带来了质量观念更新飞跃。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乔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保证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在德国大企业中,不少人员开发出具有高精技术和质量产品与项目,而大企业视他们为整体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部分,因规模小大企业不利于生产,纷纷资助科技人员创办小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大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提高了配套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他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创造出消费者可以实际使用的高质量的新价值。同时,也在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质量服务中受益各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全部的质量整体意识,着力建设和培育以质量经营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五、技术创新上升为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一位质量专家认为,企业需要多种体制相容的一体化全面,技术创新则是诸多中起决定因素和作用的运行机制。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世界级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我国小天鹅公司将“全心全意小天鹅”作为全面质量营销创新的核心,较早地看到,企业市场竞争最终是全面涵意上的质量竞争,而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由此,他们建立了由技术与质量双重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小天鹅公司在全国洗衣机行业首家建立了由1214件专利、527件欧洲专利、398件日本专利和478件美国专利等3600多件涉及洗衣机国际专利的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创新。小天鹅公司还建立了由专家和博士后组成的技术开发院,确保开发领先市场5-10年的前瞻性产品。同时,小天鹅公司实行了24小时全天侯登门售后服务,把“全心全意小天鹅”的质量创新和运行机制渗透到研制、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全过程,追求质量与服务的“零死角”。从而,使企业不仅享誉于国内市场,还在东南亚等国外地区设立了生产企业,实现了技术出口和产品市场国际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200多名硕士、40多名博士和1000多名北大、复旦大学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我们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质量理念,更富有成效地通过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实现质量的快速提升。

六、企业文化上升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

一位德国企业家说:“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企业文化是质量与创新之魂。”当今,企业文化与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思潮,成为企业培育跨世纪质量的支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