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5:40:39

战略文化

战略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茶文化营销普洱茶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一、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二、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拥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并不仅限于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都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时,融人一些相关的文化元素,在产品改良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其原有的文化底蕴,进行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将文化的价值融人到产品价格之中,产生依据文化特点进行细分的目标人群。在分销过程中,将产品本身与其历史上或文化中相匹配的分销渠道相结合,发挥独有的营销优势。在促销中,将文化作为产品的卖点之一,进行宣传,不但宣传了产品,也弘扬了文化,达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战略文化范文篇2

(一)思想文化是战略的底蕴和根基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传统都包含着关于战争的思想;每一种战略思想又都与一定的思想文化相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水平等作用下长期形成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思想文化以人对自然、人对人的态度,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命意义为主要内容。它的发展虽然总体上与历史的发展是并行的,但是,思想文化有时是可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畸变或倒退。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国家政治,但战略又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决定其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区别,从而也影响到战略文化的不同特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说,战略的底蕴和根基是思想文化,而且战略思想最终要汇人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战略思想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它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都是如此。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因为战略家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教养中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活动。战略制定者的个人风格,正是其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因此,从战略文化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的战争准备与实施,挖掘其深层次的思想文化与哲学的背景,及其对思想文化的反作用,并且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争指导上,了解对方的战略文化与了解其军事部署是同等重要的。

(二)中华文化与战略传统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最久又辐射甚广的文化。众所周知,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至今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仅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人文思想,而且产生了具有深刻哲理的军事思想。

中国的战略文化起源很早,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的华夏文明,培育了《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战略思想和理论,同时在《周易》、《老子》、《尚书》、《论语》、《孟子》中也包含有若干大战略的观念。它们都成为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整体和谐。其内容极为丰富,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可以说就是:和平、统一、防御;知兵非好战。表现为文字创造上的“止戈为武”;道德观念上的“和为贵”、“仇必和而解”;政治上的“兼爱”、“非攻”、“以战止战”;军事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等。中国的军事防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师左次,无咎”,《尚书》中的“罔或无威,守执非敌”,后来发展到《孙子兵法》中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中国战略文化的防御性质是得到世界公认的。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中国的决策人历来强调防御性的地面战争……与欧洲帝国主义行动中所显示的商业扩张主义的进攻理论截然不同。”托马斯·克利瑞说:“中国将武力的使用限于防御目的,是受源出于道家和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战争只是不得已的手段,而且必须有正当的理由,这通常是指防御战争,但不排除惩罚性战争,以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中国的万里长城从来都是防御的象征,而不是国界的象征。儒家主张:“夷狄之人中国者则中国之”。历代中原政权所实施的军事战略,如慑之以兵威,和之以婚姻,阻之以城塞,施之以禄位,通之以货利,怀之以教化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战略文化。美国作家蒙特罗说:“征服中国,好像将一把剑投人海中。其抵抗似乎很小,可是不久以后,钢铁就会生锈,而且被合并了。这合并的过程非常彻底,几代之后,就只有哲学家才知道,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了。”这个比喻富于文化和哲理含义。

中华文明赋予其战略的灵魂就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这种战略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自身的繁荣和睦邻友好关系。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腐败的政治体制和无能的军事官僚,没能将防御传统的积极成分加以发扬,而是承袭传统战略文化中的保守性的一面,实行消极防御,封边禁海,放弃海疆。特别是对待军事技术的基本态度上,古代中国多突出“道”与“器”之辨,重道轻器,忽视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种弊端在封建社会全盛、外部压力较少之时尚能被掩盖,然而当封建社会步入衰世,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之时,其恶果便暴露出来。清王朝后期,对外敌入侵抵抗不力,甚至不战而退、不战而降,从而给中国近代史蒙上屈辱的阴影。

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统一的民族。中国战略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统一观念。反对分裂,谋求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与大融合,这是中国几千年战争史的主流。无论一个时期内国家如何分裂、各民族间如何对立,最终的结局仍是在民族和解中产生出新的更大范围统一的中国。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和生息的人民,无论他们生活在哪个时代,无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也无论他们信仰什么宗教,甚至无论他们迁徙到什么地方,都始终保持着对一种统一文化和一个统一国家的高度认同。这种文化就是中华文化,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华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体系,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都可以在这个博大的文化体系内融汇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发生过西方历史上那样惨烈的宗教战争,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革命战争,对历史留下的战略文化传统进行了科学的扬弃,传统战略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中国现代战略文化划时代的里程碑是军事思想的创立。军事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这个理论一直延续到今天。它强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也不许别国侵占我国的一寸土地。主张和平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在军事与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斗争中,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作战指导上,实行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就使得在战略上属于防御性质的作战,避免了消极保守被动的一面,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一面,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中,中国始终把日本统治阶级与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教育改造并释放日本战犯;抚养日本侵略者丢下的遗孤,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宽大胸怀和以德报怨的文化传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对待敌军战俘实行真正的人道主义政策,得到全世界包括当时敌对国家在内的普遍公认和赞扬。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收复了被印军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在完全有能力继续追击的情况下,为了表示和平诚意又主动回撤到原先的实际控制线,并且释放全部战俘,主动交还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宽仁,正是体现了中国战略文化的特色。

(三)普鲁士文化对战略的两重性影响

德国近代史留给人类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它既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了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诸如海涅、歌德、席勒、贝多芬等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沙恩霍斯特和克劳塞维茨等军事理论家与军事改革家,但同时它也产生了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一帮战争狂人,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德国的近现代史完整地推演了文明和哲理怎样被异化,怎样通过蛊惑和煽动而对一个民族的精神进行误导,怎样产生当权者的极度偏邪的战略思维,又怎样从疯狂走向自我毁灭,而德国人民则获得理性的复归的历史进程。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在1866年与1871年之间,通过“铁血政策”结束了几乎达1000年之久的德国分裂状态;从建立普鲁士帝国到1945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消亡,德国的历史进程,除了魏玛共和国的一段时期外,基本是先后在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一脉相承的战略思维引导下,沿着侵略扩张的历史逻辑,从发生发展到走向灭亡。

俾斯麦大战略思维的特点是实行均势外交策略,联奥、拉俄、亲英、反法,其目标始终如一,即准备对法决战,征服法国,谋求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成功地运用联奥制俄,联俄奥制英,联英制法。在联英中,又保持若干摩擦,以不影响联俄。如果说俾斯麦的扩张主义还没有脱离冷静计算的基础的话,那么到威廉二世就发展成为冒险的野心勃勃的全球扩张政策。

威廉二世从1888年到1918年,统治德意志长达30年之久,他的战略思维完整地体现在《德皇雄图秘著》(即《朕之作战》)中。威廉二世“征服全欧,统一世界”的战略构想是:

(一)征服欧洲战略。德国要“征服欧洲诸国而为全欧之盟主”,其步骤是:首先征服法国。他说:“朕之征服全欧不可不以征服邻邦之骄儿法兰西为第一步。盖与其先征奥匈比等弱国,宁先侵法国”。为此必须离间英法同盟,对英国“饵之以利”,“结有利彼(英)之条约,彼必舍法而就我”,“然后以疾风迅雷之势申讨法兰西”。第二步打败英国。认为“德英之战终无可免”,“先将法兰西蹂躏,然后渡海西指而征英”,“夺取英国所掌握的海上霸权……务使其降至二等国以下。”第三步并吞奥匈比荷等国。对波兰先是“以专尚亲挚之怀柔政策”,尔后“对波兰人最后手段惟有杀戮之一途”。第四步征服俄国。

(二)征服世界战略。威廉二世提出“永远维持我帝国于不敝,及统一世界”的三套方案。第一方案:“与美国缔结攻守同盟”。以德美同盟为基础,唆使美国与日本开战,德美联合击败日本海军。第二方案:如前一方案不能实现,则“笼络俄国,而促使与日本为复仇之战”,德国进行海上支援作战。事成之后德俄瓜分日本。第三方案,如前两案均不能实现,则“抛弃征服日本之念,速将日美各种问题解决,使美日和好如初,而组织日德美三角同盟”。作为权宜之策,由德美日三国瓜分世界,即“日本得经德美两国之同意领有亚洲之全部及南洋之一部;德国得日美两国之同意,领有全欧及非洲全部并澳大利亚洲之一部;美国得日德两国之同意,领有南北美洲之全部及澳大利亚洲之一部。”对中国的侵略,威廉二世提出“朕已略取胶州湾,为极东计划之第一步”,“朕以胶州湾为策源地,以窥伺支那北部固属事实,然朕有夺取台湾以图支那南部之一念亦事实也。”最后对美作战,夺取巴拿马运河,征服智利,实现“占领南美全土之大企图”。威廉二世的上述野心,可谓空前绝后,连俾斯麦都不敢苟同。1890年3月,威廉二世将俾斯麦革职。他的这套战略计划破坏了俾斯麦通过政治外交和有限的军事扩张所建立的国家战略基础。1893年法俄军事同盟成立(后来加上英国),使德国腹背受敌,而走向孤立的道路,在战略上铤而走险,最后必然遭到可耻的失败。

威廉二世为了实行他的全球扩张战略,还提出了一套荒谬的理论,诸如:黄祸论、人种优越论、帝权神授论,等等。特别是提出为达目的可以不讲信义、不择手段。他“告诫陆海军决勿以合乎正义与否为念,决勿以悖于人道与否为虑”,“无论其人为战斗员或非战斗员概予杀戮可也,至杀戮之方法,更可从心所欲,恣意而为”,“尽所有之方法与手段将敌人屠戮净尽,务使其靡有孑遗而后已”。后来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正是与威廉二世的主张一脉相承的。

阿道夫·希特勒在战略思维上继承了威廉二世的衣钵,他所著《我的奋斗》与威廉二世的《朕之作战》实如出一辙。它们都是以兽性和妄想代替人性和理智的产物。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宣称:“上帝并没有给任何国家以方寸的土地。一切边界不过是世人的自由更改罢了。一个国家能够获得许多土地,不见得永远能守之不失,这不过表明强者能征服土地,弱者把它失掉了。只有强力,才能获得权力。”希特勒的战略构想,一是撕破凡尔赛条约,发展军备,实行军国主义;二是吞并奥地利;三是明确主要作战对象是法国,他强调“认清法国是德国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以一次残忍的手腕,结束这个法兰西的多头蛇;四是以反对犹太人,宣扬雅利安人种优越,煽动种族狂热,作为凝聚德国人的精神支柱。后来的发展,便是德国与日本、意大利结成战略同盟——轴心国,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走上了自取灭亡之途。

有人说过,没有力量的正义是无用的;没有正义的力量是暴虐的。在一个伟大的事业中,每个参加者都是天使;在一个残暴的事业中,每个参加者都是野兽。普鲁士——德意志号称“思想家的王国”,其思想文化就像普鲁士的黑白旗一样,有着双重性质。19世纪初,普鲁士遭到外族统治,几近灭亡,又在反拿破仑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的溃败,从而掀起了民族解放战争,终于在1813年的来比锡大会战中打败了拿破仑,争得了普鲁士进而是德意志的新生。与此相应的精神品质是守时、勤勉、忠诚、节俭、清廉等民主性、进步性因素。可以说,19世纪初的德国人还是热爱和平的,他们把生产变成诗歌,又把诗歌变成音乐。但到了19世纪后期,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被异化为“普鲁士精神”,即狂热地崇尚武力和军国主义。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德国的资产阶级是由容克贵族演变来的,而不像法国那样是通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形成的。普鲁士学派所鼓吹的“普鲁士精神”是权力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生活就是战争等观念的混合体。德国的许多哲学家、史学家、军事理论家,甚至个别音乐家(如查理·施特劳斯和瓦格纳)都曾为侵略扩张的战略文化出力。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发表后所建立的普德军事学派,也有两重性,前期曾为德国的民族解放和统一服务,后期便汇人到“普鲁士精神”中去了。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青年时期曾是法国大革命赞颂者。到了晚年,他却站在没落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立场上,把普鲁士家长制国家当作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宣称,德意志人是世界精神的绝对权力的继承者,有权统治其他民族,今日的世界就是日耳曼人的世界,企图在向外扩张中实现他的绝对真理。可以说,黑格尔的上述思想是普鲁士——德意志军国主义理论的源头。普鲁士学派的精神祖师是政客兼教授达尔曼(1785—1860),他极力主张学术必须为普鲁士的政治服务,他说:“我总认为,我们德意志人最需要的是武力,不是自由。”他的后继者、普鲁士侵略扩张时代战略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帝国议会议员、国家史官、大学教授特赖奇克(1834--1896),此人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还持资产阶级自由派立场,60年代后转为支持俾斯麦的强权政治,成为俾斯麦在历史文化领域的代表。他露骨地鼓吹“铁血道路”和军国主义,他说:“我们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是铁和血的时代……如果强者压服了弱者,那只是一种无可非议的生存竞争的规律。”普鲁士扩张主义文化在当权者中的知音首先是俾斯麦,其次才是毛奇。187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大获全胜,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接着德国便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时代。德意志所要的是军队的国家而不是国家的军队。这就注定把欧洲变成一个大战场。马克斯·韦伯评论说,“俾斯麦留下的政治遗产,是一个没有受到任何政治教育的民族”,“习惯于让自己头上的大政治家来替他处理方针政策问题”。从俾斯麦被免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威廉时代”,这一时期德意志论和地缘政治论的主要代表是尼采和豪斯霍菲尔。尼采鼓吹战争,并预言雅利安人种是统治欧洲的新种族,宣扬极端的种族主义。豪斯霍菲尔提出,日耳曼民族“有权不顾其他领土所有者的权利”,“谋求足够的生存空间”。这些观点后来被希特勒搬进《我的奋斗》一书,成为法西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根据之一。希特勒上台前,魏玛共和国的教育中,就充斥复仇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说教。希特勒上台后,更是通过焚烧进步书籍,控制舆论与文化教育,把人民思想纳入法西斯轨道。德国近代的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固然有一定的学术贡献,但也有不少是混淆了爱国与侵略的界限,违背了学术道德,滥用学术,为侵略政策制造理论依据,成为法西斯战略文化的制造者,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误导。对此,他们是不能辞其咎的。克塞林说:在某种情况下,战败较战胜反而能形成更伟大的经验。1993年,在希特勒篡夺政权60周年之际,德国人在勃兰登堡门前用烛光组成“决不允许法西斯主义卷土重来”的字样,就是证明。德国法西斯几乎葬送了德国的文明,法西斯的战败才使德国人民觉醒,挽救了德意志的文明,德国哲学传统中理性的一面则有助于它对法西斯战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诚恳的认罪,从而得到了宽容,也保持了尊严。

(四)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文化与扩张战略

日本民族有其优秀的文化传统,热爱自然、虔诚、勤劳、单纯、顺从、忠实、不信来世,但他们缺乏理论思维,从属性强,派阀影响重,岛国根性,易走极端,对本民族以外缺乏同情心。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初的国家政策,是谋求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久便发生了畸变,走上了疯狂侵略扩张的道路。1874年入侵中国台湾,1875年侵略朝鲜,1879年吞并琉球。19世纪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究其政治和文化上的原因,日本贵族领导的目上而下的改革,很容易把统治集团的扩张政策通过御用文化变为社会思潮;加之日本缺乏深厚的哲学文化传统,只有比较原始的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明治维新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革,然而却是在“王政复古”、“尊王讨幕”的口号下进行的,确立并强化了日本近代专制主义的天皇制和神道教的国教地位。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的核心。“国家神道”把崇拜天皇与奉行军国主义结合成一体,这是近代天皇制国家权力的宗教文化基础。它极力鼓吹“皇国精神”和“皇国之道”,说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应当统治世界,并使这种充满宗教迷信的理论,成为支配日本民众的思想武器,并为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政策所利用。日本明治时期战略文化的代表是福泽谕吉。他和普鲁士的特赖奇克有异曲同工之处,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日本近代文化的缔造者的福泽谕吉,晚年却成了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主张侵略朝鲜,进攻中国。他说,“自己去压迫他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愉快”,要“直陷北京城”,“蹂躏支那帝国四百余州”。当时日本的有识之士就指出福泽谕吉的主张是“企图变日本为强盗国”,“必将为将来遗留不可挽回的灾祸”。后来的发展果真如此。体现福泽谕吉后期政治、哲学的便是武士道精神。它深印在许多日本人的头脑之中,达到其权力和影响所及的社会各个层面。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武士道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尚武和名誉的。但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所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由神道教充分提供了。中国的儒学传人日本后,儒学中固有的民本等进步因素发生了畸变,代之以对“万世一系”天皇的绝对无条件的忠诚。森岛通夫说,“如果说中国的儒教是以‘仁’为中心的儒教,那么日本的儒教就是以‘忠’为中心的儒教”。“仁”是有道德标准的,而“忠”是设有道德标准的。日本神道教是多神教,不论好人坏人死后都可以成神,其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的。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家永三郎评论武士道精神时说,“他们缺乏尊重人的生命的心情,满不在乎地残害生灵,具有强烈的非人性的一面。”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中世纪留下骑士阶层便投入到教会门下,从此销声匿迹。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作为封建制度的宠儿的武士道,在日本法西斯军队中得到安身立命之地,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忠实工具。武士文化是一种虚荣的、暴虐的幼稚文化。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虐杀狂的表现就是对别国人民的侵略与屠杀;自虐狂则表现为失败时剖腹自杀并逼迫伤兵和民众自尽。而这正适应了日本统治集团实行军国主义政策的需要。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使用最原始、最野蛮、最残暴的方式虐杀中国人包括老弱妇孺达2000万人之多,另有1500万人受伤,尤其是对中国妇女和儿童的残杀更是令人发指。崇尚武士道的日本侵略军在这种虐杀中体味到“人生的快感”。所有读过日本侵华暴行录的人,都不免要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残忍、如此灭绝人性?根本的答案只能从国家政策和战略文化中去找。

日本这种疯狂的侵略扩张和残暴的战略文化并没有外部逼迫的条件,完全是自我培育的民族意识的怪胎。从旧武士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化的“士族”,成为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层领域的主导力量,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战犯,大都出自这一阶层。他们是实行军国主义的主要社会力量。日本学者指出,“像这样没有间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的国家,近代世界历史上,除日本而外,找不到第二国。””美国学者也指出,“日本从来不是令人信服的和平主义。作为一个国家,它从来言行不一。”用这两段话概括日本的近现代史并不为过。日本的大陆政策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统治日本的时期。这时,丰臣秀吉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为此,他曾制定征服朝鲜、占领中国,进而夺取印度的侵略蓝图,并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但均未得逞。然而他制定的政策却是日本近现代战略文化的根源。1823年佐藤信渊写了《宇内混同秘策》,明确把侵略中国的东北作为第一目标。明治维新后,每发动一次侵略战争,日本军方就把佐藤信渊的书重印散发,作为军人必读教材。1927年的《田中奏折》就是《宇内混同秘策》的具体化。此后日本的战略文化更是非理性主义、法西斯思想横行,出现了被称为军部喉舌的“皇道哲学”和“世界史派”,把侵略行径说成是“世界历史的当为”,虚构“神国不败”的神话,肆无忌惮地侵略扩张,直到日本法西斯灭亡。日本不像德国那样,有众多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甚至诗人为它的战略文化效力。对于当时哲学文化相对贫乏的日本来说,“皇道哲学”加上侵略扩张的军事战略和武士道精神就等于战略文化。标榜信奉中国佛教禅宗的日本武士道信徒们在南京大屠杀中对寺庙的僧人也丝毫不放过,正说明武士道精神对禅宗教义的扭曲和背叛。美国学者克里瑞说,“大家虽然公认禅宗对于日本文化和人格的影响,但认真研究禅宗对现代日本的影响却几乎没有”,“武士道在精神上和实用上都跟佛教不同……在历史上一向庄严的佛教里掩饰着武士道的某些跟佛教相反的或不属于佛教的因素。”中国原有的儒教、道教和后来传人的佛教思想,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是仁爱、中庸、平和,而在日本却畸变为好战、虐杀、轻生。一棵古老的东方智慧之树结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果实。这便是战略文化的分野,而这分野是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原因的。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中江兆民说过:“日本没有哲学”,“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没有独创的哲学就降低了一个国家的品格和地位。”正是由于哲学的贫困,所以日本难以产生一位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战略家。中国则不同。中国在发展兵法的同时,也发展了哲学,也就是说,中国的军事理论始终没有脱离它的哲学基础。而日本武士道却始终没有脱离它的神道。日本神道教是摈弃一切永恒的道德观念的原始宗教,它只能使武士道的残暴无所顾忌。连热情歌颂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思想家新渡户稻造都承认:“对于我国国民的缺点、短处,也要公允地承认武士道有着很大的责任。我国国民所以缺乏深邃的哲学的原因……应溯之于武士道的教育”。但他不会想到,他讲这话的几十年后,日本人民为此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更给亚洲人民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

l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从严格意义上讲,日本并不是无务件投降,而是在保留天皇制国体和天皇不受审判的条件下的投降。由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日本战犯,继而又受到美国冷战政策的庇护,日本法西斯战略文化和皇国史观根本没有受到认真清理。日本的全部战争罪行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受到起诉,诸如细菌战实验(这是日皇裕仁亲自批准的)、大规模性奴役等,根本没有涉及。麦克阿瑟甚至指示其助手和日本法庭官员精心篡改东京战争罪行庭审证词,以免牵连天皇。这样包括天皇在内至少有50名应当判处绞刑的重要战争罪犯受到庇护,从而为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埋下祸根。”同样是十恶不赦的战争罪犯,德国的汉斯·弗兰克在纽伦堡就刑前说:“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而日本的东条英机等在就刑前却狂叫:“天皇陛下万岁”。同样是政府首脑,德国从阿登纳到施罗德,历任总理都明确承担历史责任。1951年9月,阿登纳就纳粹杀害犹太人的罪行发表声明说,“这种无法形容的罪行都是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因而德国人民有责任作出道义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12月,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向波兰人民谢罪。欧洲国家和民间组织对纳粹的查处也是比较认真而彻底的。在二战中曾做过对不起别国人民事情的奥地利、匈牙利、瑞士甚至法国,都进行了深刻反思,向有关国家赔礼道歉。这种反省促进了欧洲的和解。反观日本,其历届政府要员却不断上演参拜靖国神社的丑剧,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等等。50年前,日本投降之初,《朝日新闻》发表文章说,“过去的态度使我们几乎一无所获而损失惨重,我们必须抛弃它,采取扎根于国际协调与爱好和平的新态度。”半个世纪过去了,事实表明,日本的战略文化不但没有从这个起点前进,反而倒退了。1995年,日本《财政界》登载(重新思考昭和之战》一文,提出日本应当从东京审判这种“定罪史观”中摆脱出来,“重新思考那次战争的意义。”更有甚者,1995年8月15日,即日本战败50周年之际,由日本105名自民党议员组成的“历史研究委员会”精心策划出版了《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一书。这本书胡说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是“自存自卫”的“解放战争”,说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复仇仪式”,说侵华战争是“维护正当权益”,完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说反省和谢罪是“思想犯罪”等等。为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提出修改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实行“三光政策”,以及“慰安妇”等内容删除。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必将误导青年一代,影响日本未来的政治走向。日本还准备加紧修改1946年公布、次年实行的和平宪法,重点是修改第九条关于“永远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修改这个条款的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日本修改宪法之日,就是军国主义开始复活之时。1996年11月28日,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外交调查会和外交部会决定要求外国国家元首和政界要人参拜靖国神社,那里面供奉着东条英机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甲级战犯的牌位。作为日本执政党的自民党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对全世界特别是曾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和人民的公开污辱。日本从1874年到1941年共发动9次侵略战争,从来没有作过反省和检讨。难怪有良知的日本人士说,日本是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日本的亚洲邻国和人民在严重关注和强烈谴责的同时,正警惕地注视着日本自民党还要走多远。这里借用德国前总理科尔的一句话:“回避历史的人民是没有希望的人民”。一个没有清洗自己历史罪恶的国家,对于未来是没有免疫力的。日本对其二战侵略罪行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不能从思想上彻底与侵略的历史决裂,就不可能得到受害国和世界人民的谅解和尊重,那么它最终也不能成为对世界发展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大国。如果日本执迷不悟,复活军国主义,那么它必将又一次成为战争的策源地,最终受害的依旧是日本人民。

(五)从彼得一世遗嘱到“向南方的最后冲刺”

俄罗斯的战略传统根源于彼得大帝。从《彼得一世遗嘱》⒄到前苏联入侵的阿富汗的战争,再到当代的日里诺夫斯基自传《向南方的最后冲刺》,从战略思维来看,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后者在政治上尚未具备主导地位。

俄罗斯的扩张在彼得一世(1672--1725)之前就开始了,但到彼得一世时期,不仅形成了一套与其他欧洲列强争霸世界的长远扩张计划,而且加紧付诸实施,扩张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一个高峰。以彼得一世为起点,俄国的政策从原来的局部性扩张转向了世界性扩张,而且主导了两百年来俄国的战略思维。所以,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人”。⒅彼得一世为俄罗斯创立的政策,集中反映在流传于后世的《彼得一世遗嘱》中。

关于这份遗嘱的真伪,历史上还有一些争论。早在18世纪初彼得一世在位时,欧洲就传说彼得一世有一套侵略整个欧洲的计划。当时,俄罗斯正同欧洲北方强国瑞典进行战争,彼得一世准备派军队经同盟国丹麦在瑞典登陆。传说中的彼得计划立即使各国感到十分震惊,俄罗斯的战争盟友也因恐惧俄国的野心而动摇,彼得一世彻底粉碎瑞典的设想未能实现。按照前苏联的解释,这个传说是英国阴谋捏造出来的,目的是引起欧洲国家抵制俄国。特别是分化俄国的同盟国,使俄国不能实现征服瑞典的战争目的。⒆彼得一世曾亲口否认有这样的计划,说“我们算是白混了”,意思是说英国制造一个谣言就能欺骗欧洲,破坏俄国对瑞典的战争计划。但是,彼得的自我表白似乎没能使欧洲信服。18世纪下半叶,确切地说,是在彼得死后50年即1775年,欧洲又开始流传彼得一世的遗嘱。两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的政界与史学界对这份遗嘱都很关注,对其真伪也有争论。现在看来,不论这个遗嘱是彼得一世生前制定的,还是后人根据他的侵略扩张计划或思想编写的,“遗嘱”中所反映的背景情况都是真实的,它提出的一整套扩张战略基本上符合彼得一世及其继承人的真实意图和扩张行径。虽然俄国及前苏联官方口头上始终认为这个"遗嘱"是伪造的,然而却在行动上不断证明它是真实的。英国历史学家凯利指出:"不管遗嘱是否可靠,它本身就饶有趣味,因为其中包含了近两百年来俄国一直在公然无忌地加以贯彻的行动原则。"论证彼得遗嘱的真伪问题是历史学家的事情,这里只是从历史哲学角度,研究战嘲思维延续性的规律。

对于《彼得一世遗嘱》,我们试作如下概括和分析:

(彼得一世遗嘱)分析简表

一、哲学依据俄国向西、向东扩张"是命定周期性运动"。

二、战备要求长期保持战争状态。以战继和,以和继战。

三、战略方向①沿波罗的海向北扩张。②沿黑海向南扩张。③突进波斯湾。

四、战略目标①分割波兰。②占领瑞典国土、肢解瑞典。③迫近君士坦丁堡,征服土耳其。④灭亡波斯。⑤迫近印度。⑥制服和消灭维也纳朝廷。⑦征服法国。⑧征服日耳曼。⑨最后征服欧洲。

五、策略运用①联合日耳曼:A.久参与有关日耳曼事务和讨论;B.与日耳曼王室联姻。②与英格兰结盟通商。

在上述计划中,彼得一世最关心的问题是在北方和南方获得出海口,这意味着向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扩张。彼得在世时连年征战,为的就是夺取出海口。从彼得时期欧洲政治地图的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到,彼得扩张的主要方向在波罗的海沿岸,并且通过对瑞典的长达21年之久的战争终于达到了目的。要取得世界霸权就必须获得可靠的出海口,进而控制海洋,彼得的计划所遵循的就是这个逻辑。甚至在彼得之后的拿破仑也不能与之相比。拿破仑称霸世界的野心是很大的,但他没有明确的长期战略方案,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结果最终被反法同盟打败了,法国没有从拿破仑的扩张中得到任何战略利益。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彼得的计划:彼得大帝"使莫斯科公国老的蚕食方法丢掉了纯粹地方性质和偶然性杂质,把它提炼成一个抽象的公式,把它的目的加以普遍化,把它的目标从推翻某个既定范围的权力提高到追求无限的权力。他正是靠推行他的这套体系而不是仅仅靠增加几个省份,才使莫斯科公国变成现代俄国的。"⒇这就是说,彼得一世改变了前辈沙皇进行扩张的局部性和盲动性,把俄国推上了有计划、有预谋的扩张道路,而且他的目标是称霸欧洲,而不是只做统驭一方的诸侯。彼得一世不仅为自己的一生确定了目标,而且为继承其事业的接班人制定了一套扩张的"公式"。

从历史事实来看,彼得一世及其后继者正是按照这套公式行事的。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期,彼得一世进行了对克里木、土耳其、瑞典和波斯的战争;18世纪30到50年代,进行了进攻土耳其;瑞典和普鲁士的战争;18世纪后半期,叶卡特琳娜二世三次干涉波兰、两次入侵土耳其、一次对瑞典的战争;18世纪末年,保罗一世反对法国革命的战争;19世纪初期,亚历山大一世同拿破仑争霸,远征意大利和瑞士,以及对波斯、土耳其和瑞典的扩张战争;19世纪20到50年代,尼古拉一世对波斯、土耳其的扩张战争,对匈牙利革命的镇压,以及同英法争夺土耳其"遗产"的克里木战争;19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发动入侵土耳其的战争;最后则是20世纪初期,尼古拉二世出兵参加八国联军,镇压我国义和团革命运动和侵占我东北的战争,同日本争夺我东北和朝鲜的战争,以及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853年,马克思说:"让我们从俄国自彼得大帝那时起抢夺领土的许多事实当中举几件材料罢。俄国边界向外伸展的情况是:

往柏林、德勒斯顿和维也纳方向伸展…………………约700英里

往君士坦丁堡方向………………………………………约630英里

往斯德哥尔摩方向………………………………………约630英里

往德黑兰方向…………………………………………约1000英里

俄国从瑞典手里获得的领土比这个王国剩下的领土还大;它在波兰获得的领土相当于整个奥地利帝国;在欧洲土耳其获得的领土超过了普鲁士的国土面积(不包括莱茵河流域的屑地);在亚洲土耳其获得的领土有全部德国本土那样大;在波斯获得的领土面积不亚于一个英国;在鞑靼获得的领土面积等于欧洲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总和。”

在马克思作了这个计算之后,俄国的扩张还在按照彼得一世的计划继续着,而且在这个计算中没有把俄国在东方的扩张包括在内。在东方,彼得一世遗嘱的精神同样在扩张中体现。沙皇俄国本是一个欧洲国家,但17世纪以来,特别是1840年以后,俄国侵略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不断蚕食我国东北、西北边疆,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主要有1858年通过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新疆西北部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和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又割去新疆西北部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以上还没有把1911年中俄《满洲里公约》和1914年侵占中国唐努乌梁海东部地区(17万平方公里),以及19世纪末俄、英两国所侵占的中国帕米尔地区等计算在内。总的来看,俄国在沙皇统治的300年中,扩张领土的速度是惊人的。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时,俄国版图大约为280万平方公里,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版图已扩大到2200多万平方公里,增大了7.8倍。

前苏联在同美国争霸中向全球扩张。1979年苏军出兵占领阿富汗,使其成为苏联的附庸和南下印度洋的前进基地。这样,距离彼得一世的战略目标,又前进了一步: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只有210公里,距印度洋不到500公里。这对已具有高度现代化快速输送工具和战斗装备的苏军来说,不过是几小时到几十小时的路程了。只不过这个计划由于苏联的解体而半途而废了。

1992年,俄罗斯政治家、自由主席弗拉基米尔。沃里弗维奇·日里诺夫斯基发表了一个名为《向南方的最后冲刺》的自传。这本书的出版曾经导致俄罗斯司法部门就它是否属于煽动战争和种族仇恨情绪而提出质询,并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书中的观点让人不能不联想到200多年前彼得一世的计划。书中公然宣称,向南方的最后冲刺就是“俄罗斯军队向印度洋和地中海沿岸进军”,“在到印度洋沿岸的这个新的空间内,所有的人,包括土耳其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希腊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及其他信仰各种宗教的数十个民族,都将讲俄语。对所有的人来说,这将是共同的祖国,即南起印度洋,北到北冰洋的广阔无限的俄罗斯”。还说“俄罗斯应有印度洋出海口。这不是我个人的意志,而是俄罗斯的无法抗拒的、必然的命运。这就是地缘政治”。“当年在阿富汗的是共产主义旗帜下的红军,如果当时执行的是沙皇的对外政策,一切问题早就解决了。”他还在公开场合说过:“历史证明,俄罗斯在欧洲的最佳盟友应该是德国,如果早就结盟,我们可避免两场世界大战。俄罗斯需要对付的是法国。”这里无意评论日里诺夫斯基的为人,以及他的言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上层的政治意图及其未来的政治走向,只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言论的历史逻辑与彼得一世遗嘱的确是一脉相承的。它并不是新的发现,而是上两个世纪俄罗斯政治历史的回声,是战略思想文化的“返祖”现象,在当今的世界,它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总体上说,现代俄罗斯的战略思维是在发展和进步的,俄罗斯政府领导人批准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是“建立睦邻友好国家地带”,“与欧洲和亚洲建立平衡关系”,与国际社会建立“真正广泛平等的合作。叶利钦宣布“俄罗斯将摈弃原苏联操纵他国的做法,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与东欧各国的关系。”并强调“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俄罗斯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国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中国和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仍然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独一无二的现象。两种伟大文明的交汇还将为整个人类开辟广阔的前景。”特别是1996年4月25日中俄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双方宣布决心发展平等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标志中俄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尽管在俄罗斯仍然存在“大俄罗斯主义”、“全球主义”以及地方主义的排华等思潮,但不代表主流,更不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久加诺夫说,俄罗斯“应尽量避免在地缘政治上犯三大错误:(1)与乌克兰的争端引起斯拉夫民族的进一步分裂;(2)因车臣事件与穆斯林世界发生战争;(3)与中国发生冲突。”这是现代俄罗斯理智的、建设性的战略思维的代表。它是对17世纪以来彼得一世战略思维的否定,宣告旧俄罗斯传统的扩张战略思维正在走向终结。普京上台后,虽然继承叶利钦外交的基本框架,但在总结俄罗斯几百年外交史成败荣辱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国家战略,明确以国家经济利益定位,在认同本身是西欧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时,强调俄罗斯是欧亚大国,维持战略平衡。倡导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权威和社会团结的新俄罗斯思想。俄罗斯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它注定要转变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并走上国家复兴的道路。

(六)美国的全球战略需要进行哲学上的反思

三百多年前,乘坐“五月花”号轮船第一批在北美上岸的美国先驱者,他们具有冒险犯难的开拓精神和追求自由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们的后继者又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压迫甚至灭绝政策和蓄奴贩奴的罪恶勾当。美国的战略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两种传统的基础上的。冷战结束后,美国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球政治文化潮流的创造者”自居,试图把一个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世界用美国的价值标准统一起来。这种服务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地受到比美国文明要悠久得多的东方文明的抵制。西方许多国家也不愿意采纳只符合美国本身利益的观点和政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多元格局需要以各主要地区格局的形成和稳定为前提,而地区格局则以地区经济和文化为重要基础。世界现存的各种文化都是在长期历史中形成并且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它们之间可以交流、吸收、兼容,但不能取而代之。那种企图以自己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标准,统一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认识,甚至强迫人家接受,这就是典型的强权政治以及体现强权政治的战略文化。它必然要和坚持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战略文化相碰撞。这种碰撞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明与文明的碰撞,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其本质是强权战略与捍卫主权的碰撞。“文明冲突论”容易把个别事件、局部冲突误导为民族与宗教间的冲突。这是十分危险的。

美国的战略文化缺少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几次战争大大扩展版图,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和自负,富于创造性、开拓性和重技术,但同时也富于进攻性、随意性和重自我。没有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这种严肃感,说话可以不算数,可以前后矛盾。美国国会在许多情况下对别国的态度不是基于对别国的了解,而是基于对别国的无知。因而美国经常是在不了解和不尊重别国历史文化的情况下,莽撞地介入别国事务。无怪乎有人评论说,从史学家的观点来看,美国可算是一个几乎没有历史的民族……美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几乎都毫无历史意识。美国人对于任何问题都惯于采取个别的解决而很少能作全盘的考虑。”“美国人所代表的是一个急功好利的民族,缺乏远大眼光,常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毛病。”这个评论是耐人寻味的。美国难以推行有效的世界战略,其原因不仅来自美国经济和军事方面,而且来自政策和文化方面。从战略文化角度看,从美国人民的安全和长远利益看,美国需要进行哲学上的反思。

冷战后期国际战略的一大创造,是“战略误导”。这是和平时期最高级的冷战形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战略误导提出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战略误导带有目标明确、长期经营、全面实施,多个方向并进的特点,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等手段,采取正面对抗与侧翼迂回相结合、威慑与利诱相结合,使国际竞争对手在战略判断和国家发展政策上都出现失误,以达到逐渐消耗、削弱和涣散对方,最终使其自行瓦解的目的。美国一位著名作家披露说:“撇开美国的政策来探讨苏联的崩溃,就如同侦破一起突然、意外和神秘的死亡案件时,不追究谋杀的可能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苏联内部,但是被美国战略误导是其解体的外部原因和沉痛教训。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有敌国外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盲目性,不自觉地接受了对方的战略误导,最后败了、垮了还不知道怎么败的和垮的。苏联的解体便有这个教训。1978年,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与日本合作研究,提出运用中国《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的对苏新战略,认为美国搞“报复反应”战略,其打击目标是中心城市,属于“攻城”下策。这种战略除了消极的核僵持之外,几乎“停止了‘谋攻’的思考”。所以,斯坦福负责人福斯特等人建议美国放弃“攻城”式的核报复战略,实践“上兵伐谋”的最高命题即:把“瓦解苏联这个世界最大殖民帝国”作为“共同战略目标”核战略矛头对准“帝国结构战略重心”即俄罗斯联邦;区别对待东欧卫星国、巴尔干诸国、高加索、亚洲部分各非俄罗斯民族,扩大离心倾向,分裂“苏联帝国”。而苏联当时的战略,恰恰帮助了美国上述战略的实现。苏联在七十年代后期,发动全球战略攻势。美国则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实际上,美国当时并没有打算、也没有技术能力实现这个计划),诱导苏联进行军备竞赛,使苏联每年增加4%的军费,预计到90年代,其军费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苏联的经济必然崩溃。1980年初,里根政府正式启动了加速苏联崩溃的秘密战略——“通过盟国并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的无声战争”。

“这项战略瞄准苏联体制的核心,还包括以下方针:——向波兰团结工会秘密提供财政、情报和后勤支援,保证反对派运动能够在苏联帝国的中心地带生存下来。

——向阿富汗抵抗分子提供相当数量的财政和军事援助,并接济圣战者武装,让他们把战火扩大到苏联境内。

——通过与沙特阿拉伯合作,压低油价和限制苏联向西方出口天

——开展巧妙、周密的心理战,加剧苏联领导层的犹豫和疑虑。

——开展包括秘密外交在内的全球活动,严格限制苏联获得西方

——广泛散布虚假的技术信息,扰乱苏联的经济。

——迅猛扩充高技术军备,严重加剧苏联经济困难和资源危

当然,苏联的解体最主要的是其内部原因,并且有复杂的历史因果联系和现实的政治错误。但也不可否认,被战略对手所误导,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战略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磁州文化;乡村振兴;影响;策略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这就要求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区域内特有的文化优势,突出区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目前磁县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以筹办2020年邯郸市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为抓手,做好乡村振兴这件大事。黑格尔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磁州文化以其独特的地位,对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磁县乡村振兴战略中,挖掘、搜集、整理、开发、传播磁州文化,可以全面促进磁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使磁县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

1磁州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西依太行,北靠古赵,东临邺城,南临殷都,为晋、冀、鲁、豫四省通衢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灿烂的磁州文化。磁州文化是指从磁县下七垣文化时代开始,6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漳河、滏阳河、牤牛河流域以及西部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战争、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现象和自然景观。磁州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州文化主要包括磁州历史文化、磁州窑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水利建设文化、山川地理旅游文化、乡土特产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

1.1磁州窑文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陶瓷窑系,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古窑址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都党乡。磁州窑文化其源头最远可追溯到的磁山文化,工匠师傅们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独特的磁州窑生产工艺,为我国瓷器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州窑生产工艺对我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磁州窑产品远销全国和世界各地,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了独特磁州窑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磁州大地[4]。

1.2磁州历史与山川地理旅游文化

磁州历史悠久。在6500年前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漳河、滏阳河、牤牛河流域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种植业与渔猎业。境内有下七垣商前文化遗址、曹魏讲武城遗址、宋元磁州窑遗址、明城隍庙大殿、东魏孝静帝陵和兰陵王墓等北朝墓群、漳河三峡、古磁州八景、睡美人山、天宝寨观天佛景区、都党乡同义海洋地质公园和溢泉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以及磁县直南党支部、都党乡白龙庙、陶泉乡花坨一二九师兵工厂等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人文自然景观如临漳古邺城“三台”建安文化、佛造像文化、安阳殷商文化、邯郸赵文化、黄粱梦吕仙祠、峰峰响堂水镇、南北响堂石窟、武安长寿村、朝阳沟、京娘湖、磁山文化和涉县的娲皇宫景区、129师司令部、将军岭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旅游经济圈[5]。

1.3磁县水利建设文化

磁县水利建设过程是我国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自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千百年来,不断有先民兴修水利,造福磁州,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使漳河、滏阳河、牤牛河造福于民,党和国家领导漳河流域人民在磁县这块热土掀起了水利建设大潮,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一个个造福子孙万代的水利工程,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磁县境内的水利工程有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与红旗渠齐名的“人工天河”跃峰渠、“引岳济白”的民有渠、南水北调等工程,岳城水电学校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两个大学的摇篮,这些形成了独特的磁县水利文化,丰富了磁州文化的内涵[6]。

1.4磁州饮食与特产文化

磁县民风淳朴,物华天宝,滏阳河畔种植的白莲藕和御供马头香米,太行山下的千里香花椒和岳城水库黄尾鲤鱼,深巷的胖妮熏鸡、街宴大席、深山甘泉酿造的琼林宴和古法酿造的磁州小茅台等等。此外,磁县马良烧鸡、磁县粉条大锅菜、磁县旋粉皮、凉皮凉粉、炒皮渣、观台豆腐干、岳城猪脸、磁州拽面等风味独特。还有非遗项目的烤卤蛋、面塑,也是让人垂涎欲滴。这一切都是磁县劳动人民创造的饮食文化,是一笔无形巨大的财富[7]。

1.5磁州非遗文化

磁县是赵都、殷都、邺都三都文化的交汇之地,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冀南皮影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怀调、迓鼓、扎纸、剪纸、坠子、梅花拳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背阁;还有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和崔府君、城隍爷出巡仪式。这些都代表了磁州大地所经历的沧桑和风雨,展现着磁州人勤劳、善良、智慧的精神风貌[8]。当然磁州文化博大精深,除以上涉及内容外还包括古磁州民居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地名文化、历史典故成语文化、名人文化、民间传说、工业建设文化、酒文化、方言文化等等,这些共同铸造了磁州文化的品格,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内涵。

2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振兴的影响

在磁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磁州文化对全面促进乡村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有重要意义。

2.1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组织振兴的影响

磁州文化为各种文化、经济组织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展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到懂党史、知革命、念党恩、守初心、担使命,可增强党组织在磁县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可以成立磁县历史研究会等文化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加强磁县名人文化、磁县战争史等专题历史的研究,以丰富磁县历史,从而为邯郸历史及中国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挖掘和宣传磁县水利建设文化,讲好磁县水利建设故事,有利于该县党员干部群众增强振兴磁县乡村的信心和决心,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跃峰渠精神、大力弘扬兴修岳城水库和东武仕水库时舍小家顾大局的移民搬迁牺牲精神,培养一批团结人民群众干实事、干大事的干部队伍和经济、文化、科技团体,从而实现组织振兴。

2.2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

磁州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为文学艺术创作、文创产品的设计等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乔书堂等同志编纂的《都党村志》,通过对都党村的历史搜集、整理、研究,都党村人民增加了对都党村过去的了解。尤其是自己的祖辈和父辈在抗日战争期间可歌可泣斗争的事迹被记录下来,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段段峥嵘岁月又一次呈现在眼前,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艰难险阻,从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留住了乡愁。磁县境内的水利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标本,是人们“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丰碑。岳城水库大坝、跃峰渠渠首、十里洞、三八洞、险峰渡槽等人文景观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精神动力。

2.3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产业的影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开发磁州文化为主体的文创活动、文创产品,文旅结合,可助力磁县乡村旅游产业、农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的振兴。例如对下七垣古人类遗址、讲武城、观兵台、北朝皇陵、都党白龙庙、海洋地质公园、一二九师兵工厂、直南党支部、贾壁抗日民主政府等遗址、睡美人山、观天佛、天宝寨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建立纪念馆以丰富磁县旅游文化内涵,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磁县旅游产业对磁县农村乡土特产、文创产品经销的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2.4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人才振兴的影响

通过对磁州文化的研究、整理,进一步编纂乡土教材,在磁县中小学开设乡土历史课程和历史专题讲座,以及县城、乡村、学校的道路、建筑物用磁县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命名等措施,增加磁县青少年对磁州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为建设新磁县、振兴磁县新农村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念,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2.5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生态振兴的影响

通过制定中长期规划,将磁县大型水利工程如环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库区和漳河、滏阳河、南水北调工程沿岸进行美化、亮化、绿化,可充分改善磁县生态环境。通过对磁县天宝寨景区、漳河三峡、都党同义村海洋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以磁州文化为中心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除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绿化、美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9]。

3磁州文化对振兴磁县乡村的途径

3.1县委政府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县委政府根据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国务院2019年6月28日颁发1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组织相关部门根据磁县实际情况制定《磁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磁县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开发和保护磁县海洋地质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古代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磁县水利文化、饮食文化、乡土特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民居建筑群、旅游文化,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智库和专家团队,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指导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充分展示磁州文化元素,体现磁州文化特色。加大磁县文化发展项目规划建设和立项投资开发力度,加强与上级文化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招商引资,招聘人才大力开发磁州文化。如开发建设讲武城、漳河三峡、岳城水库和溢泉湖水上游乐项目,磁县水利文化博物馆、磁县民俗博物馆、磁县名人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加快磁州窑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北朝文化体验园的建设进度。

3.2加强宣传磁州文化力度,扩大磁州文化影响

利用现有的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开展关于磁州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国际磁州窑论坛”,建立“下七垣文化”博物馆、都党同义村海洋地质公园、磁县名人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智库,通过电视、报纸、出版物、QQ、微信、“小火山”、“抖音”、区块链等平台大力宣传,通过举办以磁县地标或文化标志为主题书法、绘画、摄影、征文、歌曲比赛以及主题晚会等活动推介磁州文化,丰富磁县乡村休闲旅游内容,培育和开发成为典型案例。积极开发磁州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创意产品和民间武术、怀调坠子、舞龙、舞狮、高低跷、跑旱船、威风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磁州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强以磁州文化为背景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如以电影、电视剧、戏曲形式表现跃峰渠、兰陵王、磁州窑、新磁州八景、黄华、王维纲、田裕民、纪德贵等为创作内容的艺术活动,扩大磁县的影响。

3.3借鉴国内外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在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进程中,我国人民走出了许多成功的道路,如华西村、礼泉县袁家村、峰峰响堂水镇、磁县辉水村都是发展的成功案例。目前,磁县胖妮熏鸡、马良烧鸡等饮食行业依然停留在小作坊式原始生产模式,可以借鉴符离集烧鸡、北京烤鸭、德州扒鸡的发展模式,党和政府给予关怀和引导,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多渠道投资、多种经营、企业化、正规化、技术现代化等等,促发企业焕发活力,利用电子商务等营销渠道扩大磁县土特产销售,为振兴磁县乡村经济做出贡献。

3.4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农民终身学习新格局。首先要加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磁州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编纂乡土教材,开设磁州文化课程教学,结合规划教材开展有磁州本地特色的研学活动,组织“爱磁县、爱家乡”征文、摄影、书画大赛。其次,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根据磁州文化内涵,发挥磁县职教中心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培养一大批旅游管理服务、农林牧、建筑、水利、电子商务商等方面的人才[10]。统筹管理该县现有专业和业余领域旅游人才,编制学校校本教材、旅游教材等,培养一大批愿意做、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如在职教中心等学校建立非遗培训基地,建立大师工作室,把磁州窑、怀调、迓鼓、扎纸、剪纸、坠子、冀南皮影等非遗项目传承和发扬光大。

4结语

在磁县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要根据磁州文化的特质,充分展现磁州文化魅力,发挥磁州文化在磁县农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使磁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六千多年的磁州文化带来的红利,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得到实惠、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孙应魁,塞尔江·哈力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依古村特色旅游发展探究[J].北方园艺,2019(13):168-171.

[2]张娜.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9.

[3]卫红亮.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研究:基于山西省吉县屯里镇的实践分析[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

[4]杨建发,刘彬,耿福利,等.磁州窑文化对磁县乡村振兴的意义和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3):9-10.

[5]耿福利,李万里,师树旺,等.磁县旅游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5):6.

[6]刘彬,李万里,杨建发,等.磁县水利文化在磁县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和利用途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0(2):122,118.

[7]李万里,薛海霞,刘彬.利用饮食文化与乡土特产推动磁县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J].现代农村科技,2019(11):10-11.

[8]李广威,李敏,刘彬.从文艺振兴谈磁县乡村振兴[J].现代农村科技,2020(4):120.

[9]刘彬,李万里,薛海霞,等.磁县海洋地质文化和“下七垣文化”保护开发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20(3):120.

战略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品牌文化定位重要性战略

现阶段,许多管理专家或广告策划人都将品牌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然而随着国际与本土品牌营销战的日益升温,再加上本土品牌价格战等综合因素影响,在我国消费者常常做的,是抛弃某个品牌而转向另一个品牌。在我国市场的这场竞赛中,消费者对许多品牌的忠诚度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在推动品牌上的任何的努力,都极有可能为自己确立声望,赢得公众的信赖,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何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忠诚,如何让品牌升华为消费者的一种信仰,引导消费者的需要,这是每一个品牌的终极使命。因此本文提倡从战略的角度去理解品牌,将品牌文化作为品牌战略的切入点,从高端理解品牌,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塑造品牌,这才是一个伟大品牌能够成长并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创建一个强大的品牌文化,其首要问题是对品牌文化进行定位,这是每一个品牌战略的核心,尽管不是所有最终拥有强大品牌文化的建设都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去进行品牌文化定位,但在实施过程中都注意到了品牌文化定位问题,并将其合理成功的解决。

品牌文化定位的重要性

所谓品牌文化定位是指将某种文化内涵注入到品牌之中形成文化上的品牌差异。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品牌的品位

品牌文化定位不仅可以提高品牌的品味,而且可以使品牌形象独具特色。通过传达诸如文化价值观、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科技含量等,启发联想,引导愿景,建立心智模式,平衡美感等形成一定的品位,成为某一层次消费者文化品位的象征,从而得到消费者认可,使他们获得情感和理性的满足。如劳斯莱斯定位“皇家贵族间的座骑”;金利来代表着“充满魅力的男人”;索尼“永不步人后尘,披荆斩棘创无人问津的新领域”,成为世界闻名的“创新先锋”。

提高品牌价值,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情感是维系品牌忠诚度的纽带,如果一种品牌不能深度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品牌将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通过提升品牌文化意蕴,以情营销,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使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情有独钟”,增强品牌的人性创意和审美特性,占据消费者的心智,激起消费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从而引起兴趣,促进购买。

使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认同和忠诚

英特尔前总裁格罗夫曾说过:“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21世纪的主宰。”吸引不了注意力的产品将经不起市场的惊涛骇浪,注定要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只有独具特色、个性化的品牌文化定位,才会有别于同类产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心。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不同的品牌附着不同的特定的文化,企业应对文化定位予以关注和运用。

品牌文化定位战略

关于如何进行品牌文化定位,很多企业家、专家们已有多方论述,但依笔者所见,最核心的主要有如下四条:

围绕品牌文化核心价值而展开

中国品牌在战略上的主要误区是企业的价值活动没有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品牌文化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要部分,应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和记住品牌的利益和个性,获得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戴。如同样是沐浴露,舒肤佳能“有效去除细菌”,六神代表的价值是“草本精华,凉爽、夏天使用最好”;同样是名车,宝马是“驾驶的乐趣”,沃尔沃定位于“安全”。因为有了自己清晰的核心价值与个性,这些金字招牌各自拥立了自己的固定消费群,在各自的区隔内占据最高的份额。而消费者也因为对核心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对品牌的美好联想,对品牌有了忠诚度。

定位并全力维护和宣传品牌文化核心价值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核心价值对品牌的影响犹如基因对人的影响,人类与大猩猩的基因的差别只有1%,但这是因为1%的差异,人类比大猩猩聪明了不知多少倍。可见,如果没有清晰定位品牌核心价值,一个品牌不可能成长为强势品牌。如果在核心价值上差了竞争品牌一点,品牌的获利能力可能会差成百倍、上千倍。个性化定位

品牌策略家赖利•莱特(LarryLight)说:“品牌的信息主要的焦点应该集中在与众不同之处,而非强调品牌有多便宜……”俗话说:如果你想讨取所有人的欢心,那么你最后只能是众叛亲离,过宽过抽象的平庸的品牌文化就是没有文化。只有独具特色、匠心独运的品牌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如“七匹狼”已成为了追求成就、勇往直前、勇于挑战,年龄以30—40岁男士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的男士精品形象,这种个性鲜明地突现男性精神的品牌文化,从而使七匹狼品牌以其深刻的文化品质,取得了中国男性群体时尚消费生活的代言人地位。通过对男性精神的准确的把握,七匹狼公司将服装、酒类、茶品等产业统合在“男性文化”下,并围绕这一品牌文化,对各类产品进行了开发和定位;服装——自信、端重;酒类——潇洒、豪放;茶品——安静、遐想。这种将男性的主要性格特征全部融入到企业涉及的各行业中的现象,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是十分罕见的,因而形成巨大的竞争力。

成功的品牌文化定位都是彰显其个性的。通过品牌文化个性的塑造确定品牌的独特形象,才能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与目标消费者共鸣

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是产品销售的关键。定位需要掌握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购买动机,激发消费者的情感。成功的定位一是必须简明扼要,抓住要点,不求说出产品全部优点但求说出异点。二是应能引起消费者共鸣。定位要有针对性,针对目标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和他们的欣赏水平。三是定位必须是能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的,如不能让消费者作为评定品质的标准,定位便失去了意义。

任何产品的品牌文化都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定位要以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为准绳,突破信息传播沟通的障碍,将定位信息进驻于消费者心灵。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社会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品牌管理的文化定位是否成功,取决于社会公众或目标消费者的评判。只有准确地表达出消费者的心声的文化,才能让消费者动心。品牌文化必须来自消费者内心的呼唤,又回归消费者的心灵,必须考虑目标消费群的特征,与目标消费群的需求相吻合。如“悄悄豆”品牌正是抓住儿童与成年人完全不一样的独特心理特征,凭一句简单的广告诉求“悄悄豆,不要悄悄吃”而一举名扬全国。因此,企业要想创造名牌,就必须研究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文化背景、消费观念、审美观、文化价值观及其特定需求,适应其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对其目标消费者科学定位才能成功。

发掘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

战略文化范文篇5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第一次明确把文化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理论提上来,同时,两次强调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实现从传统型企业到学习型企业、从传统型员工到知识型员工的转变,把“学习力”和“文化力”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更加强大的“软实力”,创建一个学习型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企电联企业文化发展中心在总结前四届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年会的成功基础上,决定与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共同于年10月22-24日举办“第五届中国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年会”暨“学习型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高峰论坛”

届时,年会主办单位将邀请资深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专家,就当前企业关注的有关热点问题进行大会交流,探索新途径、提出新方法。

望各有关单位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本次大会。

主题活动

【会议内容】

1、主要论题:

如何建设和实施电力企业学习型企业文化;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创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电力企业如何利用学习力提高企业创新力;构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中的意义和作用;当前形势下电力企业如何通过学习型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等。

2、品牌推广:

编辑《学习型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高峰论坛》会刊,随同推荐、赠送国家各部委领导和会员单位。

3、媒体造势:

力邀主流媒体对本次会议作跟踪报道、运用媒体的广泛宣传,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公众形象及社会影响力。

4、《第五届中国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年会颁奖盛典》

【参会对象】

战略文化范文篇6

一“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Ny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按照约瑟夫•奈的理解,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科学技术则属于“硬实力”的范畴。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当然也具有“软实力”的蕴涵与功能。

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当今时代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含量的文化是难以体现其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其实现路径:一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作为“第一精神力量”,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来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2〕这可以说是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最简明的阐释,这种阐释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很有裨益。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学技术主导全球竞争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改变世界、开创未来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是当今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从而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几乎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启蒙和先导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直接作用于现代化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宽容、批判、创新、协作等精神,无疑也是推动这一进程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革的重要力量。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当然也就无所谓文化的现代化。事实正是如此,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而科学技术成果被广泛用于改善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最新工具,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空间,丰富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提高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效率;多媒体和音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大量涌现;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则使人们的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化成果的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启蒙,不仅具有推动文化发展、提高人类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作用,同时也引导着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纵观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个突破都不同程度地给宗教迷信以沉重打击,使人们的思想从各种禁锢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系统的知识形态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提高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今天,我们要建设现代化文化,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讲,科学技术不仅是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得以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也是推进各种文化传统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走向先进性的基础。今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新的创造,大大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先进文化的发展空间,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因为,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真理性认识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先进文化永葆生机的动力和源泉。总之,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科学技术含量在增大,科学技术进步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

二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极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文化。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不仅提升了文化的科学技术含量,也增强了科学技术的文化气息,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化软实力当然包含着科技文化的力量。

1.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属性。作为一种文化,科技文化所表征的是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亚文化系统,又以各种手段和形式作用于所有的社会文化,成为丰富多彩的诸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共同载体。当今时代,科技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成为社会文化旋律中最基本的、核心的频率。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早在培根的《新大西岛》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新大西岛》和《太阳城》都强调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形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价值,他们所描绘的“科学文化岛”或“科学文化城”的图景,实际上就是对科技文化的真情赞美。哥白尼开创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的出版,鲜明地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这种文化价值。正如M.克莱因所称赞的:“思想领域的这一成就,就其重要性、勇敢和宏伟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了征服海洋的壮举。”〔3〕一般而论,科技文化表现为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和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既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成果,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文化样式),是人类用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人世界的活动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社会空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而且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包括道德、宗教、艺术等活动)的深度、广度和运作方式。

2.科技文化的软实力蕴涵及特质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属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科技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文化软实力就体现在科技文化生产力的蕴涵中。科技文化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生产力的助推器和孵化器,其软实力蕴涵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智力支持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二是作为“精神动力的科技文化软实力”。〔4〕作为一种智力支持,科技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充分彰显了科技文化的这种功能,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这种功能更加醒目。作为一种精神动力,科技文化则通过自身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提升社会风尚、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的历史变迁中,科学技术社会化过程使科技文化扩散到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社会科学技术化过程也使科学技术发展烙上了明显的社会印记。于是,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质。这些特质集中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从静态方面来看,由于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把科技文化看作一定时期的产物,科技文化在这个时期则呈现出相应的静态特质,如普适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从动态方面来看,由于科学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动态的,与之相应,科技文化在发展中也呈现出自己的动态特质,如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

3.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意义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蕴涵和力量,科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科技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水平,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之所以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科技文化丰富和提升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从整体上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文化力量之所在,就在于它作为知识、思想、精神和方法综合体的文化形态,这种力量更具有本原的价值和意义,犹如轻柔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作用实在而明显、巨大而深远。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伟大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可以这样说,近代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伟大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科技文化在近代以来一系列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伟大力量之所在。今天,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我们建设科技文化、弘扬科技文化、充分发挥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凝聚人心,激励人民,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卡西尔曾经这样说过:“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它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5〕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科技文化,着力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提高思想认识,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意志品格,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认同。因此,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实现,首先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科技文化观念。客观地说,在我国,虽然科技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并不一定为人们所“真知”,科技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文化在我国尚未成为大众的文化,科技文化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尚未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对科学失之偏颇的理解,往往把科学技术只看作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对科学技术采取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态度,不要说是普通大众,就是领导干部甚至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少有人能够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科学技术,因而很难看到科学技术的文化力量。因此,为把科技文化的理念熔铸成我们民族的文化之魂,为让科技文化真正、切实地渗透和融入我国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牢固树立科技文化观念,在思想认识上把科技文化看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

战略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战略;薪酬定位

2003年,深圳等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改革试点的设立,正式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培养市场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内部改革等改革内容,均在不断深入。至今,国有文化单位的转制基本完成,且改革在持续深入。截止2019年4月,A股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合计21家,2018年,21家上市出版发行企业的营业收入为1097亿元,净利润为86亿元,上市国有文化企业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国有文化企业转型的过程,不仅是政府管理机制的变革,更是组织内部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国有文化企业定位的变化促使企业内部机制必须调整,内部体制机制,如薪酬机制等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国有文化企业转型的有效支撑。本文将结合薪酬战略相关理论,以S国有上市出版发行企业为例,研究国有文化企业转型过程中经营战略与薪酬定位的互动。

一、经营战略与薪酬管理

组织战略是对组织有关的全局性、长远性发展进行的规划,主要是为了使组织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实现持续性增长。薪酬战略是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能管理活动,薪酬的定位和管理,必须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并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形成有效支撑,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对企业经营战略和薪酬关系的研究,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兴起,GomezMejia(1987)、Milkovich(1988)、Edilberto(1996)、Andrew(2001)等,对企业战略与薪酬管理的关系、从战略角度设计薪酬,以及不同类型企业战略与薪酬管理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的学者,方振邦、陈建辉(2004)、王凌云等(2004)、刘昕、张兰兰(2013)、柴才等(2017)等,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薪酬战略、企业文化与薪酬战略、企业战略和高管激励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企业经营战略与薪酬管理的理论已相对较为成熟。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国有文化企业转型过程中的经营战略和薪酬定位,分析两者之间互动的整个过程,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提出结合实践研究的方向。

二、S公司转型过程中的经营战略与薪酬定位

S公司组建于2009年,是省属的国有出版发行股份制公司,组建之初,营业规模约为25亿,营业利润约为1亿,定位为打造中国南方的文化重镇,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从成立到2019年,S公司薪酬定位的调整,贯穿于S公司转型发展的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整合规范期(2009年到2014年)根据省上级主管机关要求、集团公司对S公司的定位,S公司成立首要目的是整合该省的图书报刊出版、发行单位,加强导向管理,提升出版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融资上市,做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所以该时期,S公司经营方面主要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先后兼并了一些出版社、发行单位,规模日益增大。该时期面临的薪酬管理问题非常明显:一是不同公司的薪酬管理体制完全不同,甚至很多出版企业刚从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完整的保留着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模式僵化;二是兼并过程中,管控模式处于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对下属公司的监督管理力度较弱,规范性较差,各公司薪酬管理自主性过大。针对以上问题,该时期薪酬管理的定位可归结为“规范”,一是强总部指导,针对转制过程中没有顺利完成薪酬体系调整的单位,为其提供政策、专业方面的指导,支持建立相应的薪酬体系和制度,从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中摆脱出来;二是强总部管理,强化总部的管控职能,建立了初步的公司业绩考核体系,并尝试将业绩考核与薪酬直接挂钩,推动经营战略、薪酬策略等方面的有效落地。三是强规范统一,筹划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要求各单位合并、削减不必要的薪酬项目,规范薪酬福利发放。第二个阶段:管理提升期(2014年到2017年)因政策调整等原因,S公司成立后并未立即上市。初期兼并重组完成后,公司经营定位愈发明确,图书、报刊、发行、印务、数字、投资等六大板块,做强出版主业、做大产业规模,稳定高速发展成为该时期的核心问题。薪酬战略是为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服务的,但前期的薪酬规范效果并不明显,工资总额管控成效不显著,中层领导人员薪酬发放项目、发放标准不统一,缺乏足够干事创业的动力,总部管控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有效调动下属公司的积极性。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绩效薪酬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有效支撑,S公司引入著名咨询公司韬睿惠悦,借助外力建立了全面的绩效薪酬体系,工资总额管控制度、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中层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和福利指导意见,简称“四项制度”变革,通过控制各下属公司的工资总额上限,限制了人工成本支出,保证了经济效益和工资总额的相对合理增长;通过统一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建立起了较为合理的中层管理人员薪酬体系,统一规范,不同规模、效益等的公司存在一定的薪酬差异;通过业绩考核结果与薪酬的直接挂钩,真正实现了薪酬“能高能低”,强化了薪酬“指挥棒”引导功能。第三个阶段:全面调整期(2018年至今)S公司于2016年在A股成功上市,上市后对稳定业绩的要求更为严格。从2009年S公司成立至2018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市场几近饱和,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挖潜提高效益,非常有限。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现有的经营困局,实现突破性、高质量发展,是该阶段的主旋律。本阶段的问题也很集中,即内部动力不足,难以激发内部创业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业务发展的局部突破。这一问题,从2017年已开始凸显,S公司在2017年时,为激励下属公司打开局面,出台了超额利润奖励办法,对超额完成年度利润目标的公司,进行提成式奖励,落地实施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在不断探索,延伸至今。面对业务困局,S公司提出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挑选下属公司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在工资总额管控方面,适当放宽,给予特殊政策;在业绩考核方面,给予适当豁免,设置培养期,为创新项目可持续发展积淀力量;在薪酬管理方面,放宽对内部新项目薪酬管控,允许给予市场化程度高、盈利水平较好的公司高薪酬回报。

三、关于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战略与薪酬定位的几个问题

(一)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战略与薪酬的匹配性较弱。源于国有文化企业的特殊性,改制晚、改制慢,企业的产业、产品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市场竞争性弱,较难以适应完全市场化的竞争,公司经营、人力资源管理等都难以完全市场化,具有较强的传统国有企业管理特征,人员“能进难出”,薪酬“能高难低”,管理难度很大,较难以适应上市后完全市场化的薪酬管理观念。(二)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战略与薪酬的匹配难度大。国家要求国有文化企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社会效益较经济效益,更难以量化衡量,如何在有效的衡量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实现薪酬定位对社会效益创造的有效引导,是两者匹配的难题。(三)国有文化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化难度大。S公司的改革目标,其中一项是实现“人员的能进能出”、“薪酬的能高能低”,在不断的兼并重组过程中,部分下属企业甚至是从事业单位刚刚转职过来,体制机制转变、员工思维方式扭转等是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四、思考与讨论

做优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涉及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战略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总结S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和薪酬定位优化的过程,本文认为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一)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先导,制度是基石,而体制机制是关系战略方向的关键性要素,管理思维是影响战略推进重要环节。从2003年国有文化企业开始转型、开展体制机制的新探索,成效明显,且在不断尝试,监管方式调整、定位调整、内部机制调整,始终在路上,而这些才是确定企业经营战略、薪酬战略的关键,把握政策走向,确定企业定位,建立适应企业实际的体制机制,是国有文化企业探索经营战略和薪酬战略匹配性的前提条件。台湾学者郑伯埙将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定义为家长式领导,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有别于西方国家,我国企业的管理具有较强的家长式风格,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固有的僵化管理思维如何调整,管理方式如何优化,同样是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的难题。(二)经营战略和薪酬定位的计划性。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薪酬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三项:一是年度计划多,缺少中长期规划;二是年度工作重点代替经营规划;三是年度重点工作代替人力资源年度规划、薪酬规划。综上所言,核心问题是缺少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以及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具体来讲,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统一”前提下,做到先有规划,随后结合目前国有文化企业的定位,进一步优化调整,人力资源规划、薪酬定位方面,对标市场,量化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增强人力资源规划、薪酬规划对经营发展的支撑能力,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三)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化。出版发行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难以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转型过程中,国有文化企业逐步市场化,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由于国有文化企业定位的特殊性,其成果不能简单的与经济效益营收、净利润等挂钩,一方面需要考核其社会效益,较经济指标更难以衡量;另一方面要考核经济效益,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文化企业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怎样综合衡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果,合理确定报酬水平,做好人才的选育用留,调动内部的主动、积极性。此外,作为知识性员工集聚区,国有文化企业对知识性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亦应充分考虑国有文化企业定位的特殊性来考量。

参考文献:

[1]刘昕,《薪酬管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2]刘昕、张兰兰,薪酬与组织文化的战略性匹配及其管理启示,开发论坛,第97-100也,2013.07

[3]方振邦、陈建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薪酬战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56-59页

[4]王凌云、刘洪、张龙,论企业薪酬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1月,26卷第11期,第44-48页。

战略文化范文篇8

本文作者:胡显强工作单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景区硬件1.传统建筑修复与重建部分有传统建筑的景区中,有的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损坏和拆除,这些被损坏与拆除的建筑,根据规划需要,对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能反应该景点特色的部分传统建筑,要修复与重建,这些需要修复与重建的建筑,应该在尊重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了解原建筑建造的历史,以“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旋律统领传统建筑的修复与重建,使这些传统建筑成为彭水以打造山区乡土的、原生态的、民族混居文化中等城市的亮点景观。例如,彭水山谷公园改造“通过建设一环、两轴、六区、十八个景点,将现有公园打造成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多样功能为一体的县城核心生态绿区,充分彰显彭水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山谷公园的改造,可以在保留公园大门主调风格的基础上,依据山谷公园依山而建的地理态势,各景点的修复与重建,着重反应彭水民族混居山区文化以及厚重历史。郁山古镇的打造,在古镇上配以重建的仿古说怀书的茶馆,仿古的书画、文物交易市场等,彰显古镇悠久历史文化。2.“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打造有的景点的传统建筑,数量比较多,损毁严重,例如,彭水县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等,均被损毁,要修复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靠本县的财力难以修复或者重建,但这些景点的建筑是颇具影响的,很有特色的,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如果给予修复与重建,对本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先借鉴“印象武隆”的方式,打造“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待条件成熟时,再给予批量重建。“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的打造,可以选择性地重建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建筑、雕塑、标志等,再聘请著名导演,联合一批业界巨匠,与本地文艺界人士组合成强有力的创作团队,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段,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演绎“盐丹印象”,重现辉煌历史,在带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享受和精神震撼的同时,让游人在短时间内了解黔中文化、盐丹文化,了解彭水悠久历史。(二)地标建设与指示标牌1.景区标志性建筑每一个景区,都应该有一个或者几个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要充分利用该景点的山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例如,各种高低不同、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大山资源,丰富的流水资源,变化万千的奇石资源,漫山遍野的树木资源等,结合本地的历史,民族混居地风情等,可以做成以树木为主元素的建筑,以奇石为主调的建筑,以流水为主题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苗族的风格,有的是土家族的风格,有的是汉族的风格,例如,摩围山风景区,可以充分利用树林里的树木、树桩、根艺、藤条等为主元素打造建筑,保家桃花山庄的建筑,可以选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元素,再配以秋千,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磨盘石风景区、阿依河漂流区可以在沿途部分地段修建以石材为主调装饰的建筑、石梯、石坝,再配以用乌江奇石组成的抽象的乌江风光雕塑群;郁山古镇怀龙亭的打造,可以选择有小桥流水的亭阁、的具象的雕塑等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些标志性建筑,无论是何种风格,均使其体现“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调。2.景区内外指示标牌除了景区标志性建筑以外,景区内外的指示标牌也是各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指示标牌,一是材质可以根据景点特色选用竹、木、藤制的,以及石材的、钢制的材料制作等;二是指示标牌的文字内容体现民族混居特色;三是尽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配以指示标牌,并分别用中文、英文以及其他文字标注,使游人不仅能在彭水境内方便快捷地找到不同的景点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彭水作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三)其它硬件1.酒店、商店“吃、住、购”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欣赏当地的风景名胜,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还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等旅游纪念品,此外,住的地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餐馆、酒店、旅馆等餐饮与住宿处,超市、商店等购物处的建设及装饰要注意规划与设计,这种规划与设计可以分地段、分批次、分档次按照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类别,由政府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这种规划仍然要围绕“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这一大的主线,使其在统一中保持个性,例如,在郁山古镇规划仿古民间小吃一条街,以及卖小饰品的仿古一条街等。此外,彭水在首届“一节一赛”召开期间就进行了店铺装修与美化的工作,受到了市民的一致称赞。随后,对学校、社区、商场等的建设,也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规划与建设,使这些特色辐射面更广。2.道路、交通“行、游、娱”是旅游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路、铁路、水路构成了彭水旅游的立体交通,大乡村、小城市成就了彭水山区乡土旅游的主调,阿依河漂流、茂云山纳凉、郁山古镇观光,造就了彭水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格局。例如,彭水旅游打造的过程中,其交通工具的选用,可以在水上旅游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游船、竹筏,可以在山地旅游引入马匹、滑竿,可以在郁山古镇街道恢复特色仿古观光小车、仿古人力车等。

(一)旅行社及导游等从业服务“旅行社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服务内容是综合性的,是把食、住、行、游、娱、购等多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因此,应该加大对旅行社的组建与管理,使之适应迅速兴起的旅游服务活动。同时,成熟的旅游服务中,作为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导游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彭水旅游在起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狠抓导游素质提升,打造特色优质的导游服务。其方法,一是选拔旅游专业导游方向毕业的学生到彭水各旅游景点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二是对旅游在职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由旅游局组织相关人员负责执行;三是对旅游后备从业人员针对彭水旅游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由彭水县职教中心与旅游局等单位联动完成。这项工作,可以借助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胡显强老师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彭水为例”的研究成果《彭水旅游》校本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二)酒店、餐饮及旅游支持服务外出旅游,人们除了谈论本身的旅游景点以为,议论最多的就是餐饮与住宿,因此,酒店、旅馆的服务水平,餐馆、小店的特色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的其他支持力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酒店、旅馆环境是否舒适,被褥是否整洁,设施是否齐全,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务是否热情周到等,都直接影响游客的情绪。另一方面,餐饮的好坏更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彭水的旅游餐饮,可以分三块打造,一是以火锅、川菜等为主的重庆特色餐饮;二是以鸡豆花、荞面、三香等为主的彭水特色餐饮;三是少量的除川菜以外的鲁菜、苏菜、粤菜,以及西餐等其余餐饮,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宣传推广本地菜系,突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扩大其影响力,还可以让不同需要的游客能在旅游的同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可口的餐饮,提升旅游的满意度。再者,旅游的其他支持服务,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提供县内不同旅游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的选择,提供县内旅游线路与本县周边线路的衔接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选择,旅游景点的门票在网上、售票景点的方便快捷购买等。

(一)传承传统文化旅游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异域文化、满足人们探新求异和求知的欲望。实践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的印象中,旅游地本土的文化留给游客的印象要比旅游景点的景色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更容易让人激动,因此,各地旅游的打造,都很重视文化的打造,并且以文化的打造统领景点景色的打造。彭水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其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是其核心,在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打造过程中,一方面,以黔中文化、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统领景区的打造,使景区颇具民族混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与创新。再者,通过文化部门在村组、社区等宣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二)创新旅游文化一方面,创新景点文化。人们除了关注景点本身的景色以外,景点文化成为人们对这个景点关注的重点,因此,对景点文化的包装与策划,以什么方式呈现与凸显,在景区中服务人员的知晓度与导游的解说,成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彭水县借助“一节一赛”打造旅游文化。继去年彭水“一节一赛”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再度举办“一节一赛”,以大型民族歌舞•娇阿依、苗族舞蹈踩花山、中国摩托艇联赛、江河钓鱼大赛、乌江流域特色美食周、乌江画廊杯首届彭水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流域特色农副产品展销、黔中文化论坛等12项活动助推彭水旅游。再者,统一规划、设计与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产、纪念品,使之从另一角度呈现彭水旅游文化。彭水土特产,可重推大脚菌、精丝苕粉、郁山擀酥饼等。旅游纪念品,打造有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特色”的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购,这项工作,可以在政府牵头下,由旅游局、文化部门组织本土民间艺人、美术院校师生、相关厂家共同开发完成。(三)打造本土文化除了旅游文化以外,通过各种途径打造本土文化,也是彰显彭水旅游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资源举办全国性大赛,扩大彭水的知名度。例如,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少儿漫画网站”以及其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举办“‘阿依河杯’全国少儿漫画大赛”,吸引全国顶级漫画家及众多漫画爱好者、学校师生参加漫画大赛,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唯一的“乡土美术网”,举办“‘乌江画廊杯’全国首届乡土美术大赛”,吸引全国民间艺人,广大农村学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参加大赛,通过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征稿,既扩大了彭水县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收到了众多的优秀的漫画作品、乡土美术作品,还活跃了彭水本土文化,提升了彭水文化的品味。另一方面,举办县级的文学、摄影、书画、声乐等大赛,鼓励本地艺人、爱好者、学生,创作本土味浓厚的作品,以丰富本土文化。再者,举办旅游相关的大赛,以提升彭水本土旅游质量。例如,此次“一节一赛”中“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的举办,就是很好的尝试。

战略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战略城市文化体系

Abstract:Thecompetitioninth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eraislands;thecompetitionintheindustrialcivilizationeraismachinery,thenthecompetitioninthemodernnetworkeconomyisculture.Culturalstrategywillbeanimportantpointofbuildingmunicipalitiesinthewell-offsociety.Basedonthepositionofthecityculture;thispaperdescribesthreeadvicesofhowtobuildthemunicipalities’culturalsystem.

Keywords:thecultureofcityculturalstratagemtheculturesystemofcity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竞争有限资源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城市文化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繁荣区域经济的有效工具开始备受关注。文化是社会历史范畴的内容,只要是涉及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审美观与文化教育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要素均可纳入文化范畴。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如何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来势凶猛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软实力”竞争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成败。

一、城市文化战略——直辖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第一,城市文化战略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在城市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发展中的城市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经济问题、管理问题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仅靠物质和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城市的发展还需要文化战略的有效运用,为城市注入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因为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城市的优良品格,成为实现城市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因此,城市文化战略必然是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础。<1>

第二,城市文化战略是形成良好城市文化的保证。城市文化是随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的,但这种城市里的文化仅仅是城市中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城市管理与经营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它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品,是一种风气。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在原有城市文化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着眼于城市文化结构发展目标的完整体系。一个城市要想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文化意义上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城市文化战略。

二、定位直辖城市文化——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前提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没有文化定位的城市显然是没有意识和盲目发展的城市。因此,对于搞好城市文化战略来说定位城市文化是其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关于如何进行城市文化定位,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从传统的历史民族文化中追溯文脉

直辖城市文化的定位来源于整个城市传统的多元文化形态。在定位直辖城市文化过程中必须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反映城市的历史沿革和特有的文化积淀。

(二)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

直辖城市文化定位在承载城市历史的基础上要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城市文化的人文精神,展现城市文化的内涵。从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中提炼精髓,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

三、构建直辖城市文化体系——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世界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从产业城市到信息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此相呼应的是城市文化也得到迅猛发展。在城市文化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城市文化体系是整个直辖城市文化战略的重点。城市文化体系包括城市的理念文化体系,城市的制度文化体系以及城市的视觉文化体系。

(一)梳理直辖城市文化理念体系

城市文化理念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经过整理后可以宣示于城市公民的条理性思想,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使命和目标。城市的文化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建设行为。

首先,城市的文化理念要与城市的愿景相结合。愿景是对现实的超越,愿景会促成对现实的改造,愿景会形成推动历史前行的巨大动力。

城市的文化理念必须与城市愿景相结合才会使公民对城市的发展愿望变得强烈,才会使城市的建设者产生巨大的动力和激情,才能碰撞出深刻的城市发展智慧。直辖城市文化理念要以城市愿景为基础,在城市愿景的基础上提炼,使城市文化理念体现公民价值与城市理性的统一,公民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统一,公民满意与城市认同的统一,公民愿景与城市愿景的统一。

其次,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应当链条化。文化有着很深刻的民族根基、历史根源和对这个民族的现实考虑。时代可以发展,文化不能泯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够传承和凝聚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链条。

直辖城市核心价值观的打造需要在浓缩提炼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观链条化,把公民、企业、政府机构、部门的独立价值链条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总体价值链条中。在保证个体价值观正确树立的同时,整个城市价值链条的运转自如才成为可能。对单根链条而言,规规矩矩,确保不出轨,整根链条才能沿着既定的轨道既快又稳地运转下去,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城市的文化理念体系才能坚固不摧。

(二)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

在规划直辖城市制度文化体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是建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规章,为社会公众广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表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要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

第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制度体系。文化产业从其结构和行业来看,目前可划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大板块。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要充分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直辖城市文化资源,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化特色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大化和最佳化。要充分认识,“历史地区是各地人类日常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形成其过去的生动见证;历史地区为文化、宗教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财富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因素;而遗产是社会昔日的生动见证,对于人类和对那些从中找到其生活方式缩影及其某一基本特征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整个世界在扩展或现代化的借口之下,拆毁和不适当的重建工程正给这一历史遗产带来严重的损害;认为历史地区是不可移动的遗产,其损坏即使不会导致经济损失,也常常会带来社会动乱。”直辖城市需要采取全面而有力的政策,把保护和复原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地区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制定一套有关建筑遗产及其与城市规划相互联系的有效而灵活的法律。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还进一步加强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工作,探索如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建设、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如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

第三,构架起“知识城市”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在知识型经济社会里,人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拥有更多财富,而且应该成为未来共同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它只能在交流和传播中创造价值,延伸价值。“知识城市”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所谓“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因此,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创新生态学氛围,高效利用“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构架起知识共享和知识资本评价制度系统打造“知识城市”的品牌,必将对一个城市的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当务之急,我们要按照“知识城市”的整体布局,整合资源,建立起城市内统一的知识网络知识共享文化环境,并逐步与地区的、国家的和国际的知识网络平台相链接,以推动和促进“知识城市”和知识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了直辖城市知识共享制度系统,还必须建立有专门的能使人获得知识的组织机构,以推动和促进城市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的成长。

在城市知识资本评价制度体系方面,必须研究我国当前实行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打破传统的观念,强化“知识第一”的经济理念,将知识纳入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拓展到新的公式:实物资产+知识资产=负债+实物资本权益+知识资本权益,以更加准确的体现国家、企业的真实情况。

另外,为了通过减免税促进知识产业、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发展壮大,并根据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和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设计“知识城市”,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转变思维方式,不能依据目前传统的会计制度,将知识资本认定为负债,这可能会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创新项目缺乏领导者的支持和资金而失败。必须将智慧、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的关系纳入统筹考虑,加速建立直辖城市的知识资本的会计制度,使知识、智慧与金融资本完美结合,以促进“知识城市”和企业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新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

在今日世界全球化的带动下,很多大城市开始快速进入“球体网络社会”。在这种球状形态社会中,人们的尊严和地位提高了,开始有了更高的话语要求和广泛的“看”的视觉需求,视觉打通了我们与周围社会情感沟通的关系。这和以往的文化相比是很大的变化,并且直接导致视觉要求的提升,城市文化开始大踏步跨入视觉时代。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决定了视觉文化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基于直辖城市建设现状、城市发展和公众感知的规律,我们认为在直辖城市视觉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个性鲜明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和布局均衡原则。

战略文化范文篇10

(一)可以树立品牌形象

在品牌当中有效的融入文化元素,使品牌可以具备自身的风格特色和品牌形象。提取文化元素,并且在品牌当中有效的融入,从而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特征,使自身的品牌可以有别于其他品牌,让消费者印象深刻。例如德国大众的甲壳虫汽车,它最受欢迎的点就是俏皮的造型和颜色,这款车型也逐渐成为社会时尚的符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甲壳虫文化”。

(二)提升品牌的价值

品牌文化内涵可以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进行增加,影响到品牌的文化凝练和渗透。如果品牌在价格和质量上获得一定的突破,可以充分利用品牌文化,使自身品牌在同类产品当中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当前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消费者购买过程中品牌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消费者更加注重品牌文化价值,这好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是消费者情感的认同感。品牌文化内涵可以提升品牌价值,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增加品牌活力

文化内涵就是品牌的价值支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动力。可以促进品牌更好的传播。消费者都比较具备内容的商品,而内涵就是文化,在品牌当中存在的品牌文化,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品牌,使其和品牌的距离更近,使品牌更加容易被熟知,从而使品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二、在品牌设计战略当中融入文化元素

(一)挖掘历史文化

在品牌设计当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包括国家和地域方面的历史和哲学以及自然等,甚至还包括风俗习惯等,这些元素可以进行综合和凝聚,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设计师的发展和其国家和本地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在设计师的作品当中看出来。我们需要学习和消化文化内容,随后才可以进行创新和继承,将其特征和价值观进行展现。例如卡夫食品公司生产的瑞士三角系列巧克力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巧克力三角造型的创组灵感就是瑞士人民的骄傲象征——马特洪峰。当消费者品尝巧克力的时候就会想起马特洪峰,从而在消费者的内心当中留下瑞士的文化。

(二)利用文化交融激发出新的设计

对于本民族文化进行挖掘的时候,外来文化的影响力也要给予关注,人们通常更愿意去了解和自身文化背景不同的事物,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融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使二者可以彼此渗透,那么品牌文化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使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例如日本设计师村上隆和LV进行合作,这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案例。村上隆设计LV箱包的过程中,将日本漫画的设计语言融入进去,和传统LV给人优雅稳重的形象具有极大的不同,尤其是设计的樱花包围LV公司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利益。村上隆有机的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对于文化内涵的诠释是比较完美的。

(三)利用故事打造品牌文化

每个品牌的背后都会具备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消费者在实际消费的过程中,这些品牌故事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购买。人们通常更愿意听故事,反感说教,利用故事,可以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更近,通过故事的感染力,可以将性别、背景、时空进行超越,从而更加容易的打动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例如Zippo打火机的故事就是打造品牌知名度的有效利器。在二战时期因为战争的原因,将所有的Zippo产品提供给美军,因此在战场的各个角落都会机会都会看到Zippo,甚至相传有个士兵还用Zippo挡住一颗子弹,士兵在深夜利用Zippo点火取暖,用钢盔做了一顿热饭……这些略带传奇性的故事塑造了Zippo的形象,符合销售者的追求,这也是Zippo品牌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加大品牌文化的宣传力度

当今社会信息大爆炸,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和商品,因此需要将品牌文化内涵的宣传力度进行加大,使品牌可以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显得特别出众。宣传品牌的文化内涵,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将其文化内涵进行展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将文化价值实现出来,使其品牌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增加,对其品牌实力进行有效的巩固。例如宜家家居每年的相关宣传手册的印刷量就会达到一亿本以上,将112000件的商品收录在内,这也是宜家家居实现品牌文化宣传的重要策略。

(五)品牌名称的国际化

本土品牌的品牌名称对于本土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掺杂,当地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这对于品牌的发展和壮大却是不利的,本土品牌要想走出国门,那么就要使更多以人对于品牌文化形成认可,如果人们对于某个品牌文化内涵不认可,那么就不会接受这个产品,因此品牌名称的设立就要具备国际化,帮助消费者更好的接受。例如我国本品品牌“李宁”,其英文名字就是“LINING”,这样可以被更多的消费者更好的理解,这样可以将自身的品牌文化内涵进行传播,也是更多的国外消费者更便利的劣迹品牌文化内涵。

三、结语

如果品牌设计缺乏文化内涵,那么就不会建立良好的品牌战略,有机结合品牌文化和品牌战略,将品牌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促进未来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作者:杨经纬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剑.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以企业品牌战略中的标志设计为例[J].设计,2014,02:128-129.

[2]张南岭.“简约而不凡”——品牌标志设计的视觉美学与文化内涵[J].艺术评论,2016,10:144-146.

[3]叶南客.区域文化现代化的目标与主体内涵——促进江苏文化率先现代化的战略设计[J].学海,2014,0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