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网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2:15:51

战略网络

战略网络范文篇1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战略网络范文篇2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

2、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3、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而动态能力(DynamicsCapabilities)则把企业动态的环境与企业资源和知识所提供的能力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动态能力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因此,关于企业分析的基本单元及研究演化轨迹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正是不同学科分支把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裂开来,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释、应用工具及学派丛林,常常也让战略研究者和实践者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问题呼唤系统的方法论来研究战略管理。

总之,战略网络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企业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这既是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其技术方法的创新,为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如何制定和实施网络战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技术方法:也对现有核心能力不强的我国企业,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竞争中,迅速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战略网络范文篇3

1.1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在发展着变化。企业生存环境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国内,而且需要与世界各国优秀的企业进行竞争。一方面,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巨大压力下可以积极地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这对提升我国企业整体的竞争水平及改善我国企业结构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捷,企业可以通过及时获得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企业可以从全球寻找合适的原材料产地、可以分享全球的市场。因此,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2市场进一步细分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市场被进一步细分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往往只需要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就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可以使企业在这一领域得到长远的发展。现在社会已不是以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了,企业的发展将逐渐转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每个企业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出色就好。当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人们消费需求也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个性化,这也使得企业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导致着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在市场细分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只需要在一个小的领域或者小的专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做到最好,只要在某一个点做到出色,就可以很好的占领一部分市场,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

1.3企业经营模式变化

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企业的产品销售主要是通过线下的实体店进行销售。但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是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瓜分市场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通过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的电商就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经营模式改变的一个典型案例,电商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发达及快递行业的发达,使得网购越来越便捷,只需手指轻轻一点,足不出户就可以送货上门。比如现在的淘宝、京东、苏宁易购这些大型的电商平台,就是将产品的线下销售搬到了线上销售,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的消费,这些电商平台提供的产品丰富、而且成本比较低,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企业通过网络销售产品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将自己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就算是一家小小的餐饮商铺,也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接单,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点外卖、下单、付款。出租行业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运营,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呼叫预约出租车。因此,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4降低了企业的边际成本

在网络经济中,网络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网络建设成本,第二部分是信息传递成本,第三部分是信息收集、处理等的制作成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成本都是固定的,不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三部分使用的人越多、收集处理的信息就越多,所需的制作成本也就越多、因此第三部分的成本与使用人数成正比。因此,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平均成本会降低,第三部分的成本与使用人数成正比、因此第三部分成本的平均成本不变,所以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总体成本在下降。因此,企业的边际成本也在下降,可以增加企业的边际收益,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1.5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效应

网络信息具有规模巨大的特点,网络信息的规模足够大,信息的来源就会变成自动生成或自然而然的产生,在网络内部进行信息的整合,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因此就会形成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查询、分享,网络就会自动地保存人们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归类,有利于企业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习性特征进行了解,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人们通过网络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信息的规模效应,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后续的筛选、归纳、分类、总结、整理,从而使整理之后的信息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

1.6网络经济中存在极强的学习效应

网络经济中存在者极强的学习效应。一方面是指企业的所有内部员工可以在工作中进行学习,从工作积累中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工作积累中完善自己的管理技能、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在这种学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8卷第08期(总第412期)习过程中,能够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改进企业的经营模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润。另一方面,是网络上大量繁杂无序的信息,经过使用者的筛选、分类、加工、总结之后形成系统有序的信息,可以更好地为使用者使用,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2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选择

2.1创新财务管理战略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要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战略。财务,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在网络经济中,企业要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优化财务管理。首先,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完善自己的财务管理,将现有的网络技术与传统财务管理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进行财务信息资源的整合,比如传统财务报表的合并、财务信息数据的传递、子公司分公司的财务状况等等。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记录不在同一个地方的企业活动,比如不同地方的分公司、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都可以通过同一财务管理系统在网络上进行记录管理,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系统化、更加整体化,不会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分散,使得公司整体能够协同发展。再次,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给企业管理人及时地提供财务信息以供科学决策,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经营现状。最后,通过网络财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管理进行更好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有利于企业更长远稳健地发展。

2.2创新企业发展理念

在网络经济形式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企业要在意识上发生相应的改变,创新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来自国内的优秀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全球世界各国优秀企业的竞争压力,所以企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及竞争意识,学习其他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人才管理经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网络的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网络经济的影响,充分运用网络来及时获得大量的有用的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产品的营销销售。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为不同人群定制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精细化、专业化,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2.3创新企业品牌战略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品牌的塑造特别重要,品牌是一种强大力量,可以为企业带来无形的资产和溢价,品牌也象征着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名片。因此,在网络经济中,企业更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品牌塑造,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加深人们对自己企业的印象,增强人们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程度。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企业发展历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让人们加深对企业的印象及认同。同时,要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能够得到满足,能够产生物超所值的感觉。在新产品时,也可以举行产品会,可以通过官网、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因此,企业要注重打造自己的网络品牌,形成自己的网络品牌力量,为企业创造无形的价值。

2.4创新企业经营战略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经营战略也要相应发生改变。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现在主要的上网人群及网络消费人群都是80后、90后,他们有自己成长时代的背景,他们是网络兴起的一代,在网络中成长,他们生长的环境比较开放自由。由于他们的生长环境影响,他们的个性也是比较鲜明的,比较有自己的想法、特立独行,他们有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他们追求个性化,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实用性,更注重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产品的外表、产品的品牌等等。因此,企业要根据消费人群的具体特征具体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模式,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贴合这些消费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是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再仅仅依靠于实体店了,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平台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电商就是典型的代表,比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这些网络平台将产品的销售从线下搬到线上,极大地促进消费地需求,也使得消费者的购物不受时空限制,更加方便便捷。因此,在网络经济中,企业要相应地创新自己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努力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行为特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产品的销售、拓宽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提升自己企业竞争力及发展潜力。

3结语

网络经济的发展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进一步细分,企业经营模式变化,网络经济降低了企业的边际成本,形成了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效应,网络经济中存在极强的学习效应,这些都是网络经济带给企业发展的影响。在网络经济影响下,企业要创新财务管理战略、发展理念、品牌战略、经营战略,只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调整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整自己的企业发展规划及战略,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使企业能够发展地更加长久稳健。

作者:汤碧杰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东,周敏.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2]李双宇.网络经济与企业创新战略发展[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3]张军.网络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品牌经营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2).

战略网络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犯罪动向防范对策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人类社会许多好处,在人们惊叹互联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却不要忘记,网络世界也有其黑暗的一面,那就是网络犯罪。所谓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CP)、应用服务供应商(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因特网上实施触犯刑法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不仅破坏了网络本身,更严重的是,由于网络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传播和产生途径,一旦瘫痪或者被犯罪分子所掌握,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正常秩序。网络犯罪已涉及绝大部分社会犯罪现象,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其动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和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网络犯罪的动向

目前全球互联网可以在瞬息间传递巨大的信息,它在给人类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因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出现新的动向。

(一)网上制作、复制、传播色情、淫秽物品,如供色情网络链接、设立色情和黄色网页等

电脑网络上各种色情网站多如牛毛,利用网络进行色情犯罪的活动十分突出。这类案件的违法犯罪分子有的利用互联网非法提供色情网络链接,有的直接设立色情和黄色网页,有的利用互联网出售色情和黄色光盘,有关权威部门公布的这类案件几乎占所有网络犯罪案件的一半。现在网络的互动性、广泛性更为传播黄毒制造了有利条件。网上黄毒较之传统黄毒危害性更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危害面广,网络传播迅速,用户遍及全球,因而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信息,其消极影响远远大于一般的贩黄案,用户可以在家中无所顾忌地调阅色情信息。作案人员也难以查找,证据又难以搜集。网上一些色情、暴力和其他有害信息的传播,对人民群众尤其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大。

(二)危害网络安全,如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等

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已和人类本身疾病所造成的危害一样惨痛。从计算机病毒出现到今天,每次新的病毒和黑客程序的出现以及每起黑客攻击事件都会引起一阵不亚于瘟疫来了一般的恐慌。我国也于1989年首次发现计算机病毒感染,并出现了国产病毒如“中国病毒一号”、“中国炸弹”,尤其是“红色代码”二型、“尼姆达”等恶性病毒,造成一些政府机构、教育科研单位等行业的网络通讯阻塞,甚至出现了服务器瘫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近4,000种,著名的如“黑色星期五”、“米开朗基罗”等,都曾造成过世界性的恐慌,其造成的损失根本无法估量。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来自电脑黑客,由于电脑黑客是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人他人计算机系统的,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黑客的存在是计算机安全的一大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难怪有人把黑客对网络的入侵看作是21世纪人类要面临的仅次于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第三大威胁。

(三)利用网络侵犯公私财物,如网上作骗、贪污、娜用公款、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墓改电脑程序等

盗窃、诈骗等传统犯罪被犯罪分子移植到计算机网络后,高科技给这类犯罪带来了更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通过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骗和诈取财物的犯罪行为。据报道,全球使用假信用卡的非法所得金额每年都超过了几百亿美元。美国因这类犯罪造成的损失已在千亿美元以上,年损失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英、德的年损失也达几十亿美元。我国从1986年开始出现类似犯罪,近几年也快速增长,平均每起金额都在几十万元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犯罪分子还可以利用电子技术伪造政府文件、护照、证件、货币、股票、商标等等。这类犯罪活动对银行、保险公司、电子邮政和通讯公司等的危害更大。

(四)利用网络截获、窃取和盗用各种信息情报

利用网络截获、窃取和盗用信息是网络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尤其在经济领域里,这类犯罪活动十分猖撅。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美国公司仅在1992年一年就因经济信息与商业秘密被窃取和盗用而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近一两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提高,各国信息被窃取和盗用活动也愈演愈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计算机窃取和电话网络的盗用上。如德国的一起发票盗用案,一个程序员通过改变公司的工资数据、账单和结算单的程序,窃取了19万多马克。而另一位法国电脑高手从1994年8月起的4个月中,进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讯网络线路,利用联邦调查局账号,拨打国际长途电话以及在电脑网络上和全球各地的电脑迷聊夭,使美国联邦调查局蒙受了高达25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互联网进行恐吓、敲作等

在全球利用互联网进行恐吓、敲诈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个名为“塞巴网络恐怖分子”的国际电脑匪帮,就专干设置“逻辑炸弹”的勾当,他们通过破坏各网络公司的电脑系统来敲诈勒索。据报道,一家公司为了让这伙恐怖分子清除其埋藏在该公司电脑系统中的“软件炸弹”,不得不向匪徒们支付1,950万美元。据统计,这伙国际电脑匪帮自1993年以来,先后作案40余起,共勒索各电脑公司6亿多美元。欧洲一家大银行接到某恐怖组织的警告,如果不在24小时内将1,000万美元的现钞送到指定地点,通过互联网安装在这家银行网络系统中的电子炸弹就会发生爆炸,所有数据将会全部消失。这个幻想中的未来故事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专家们已经给了它一个名称:“电子讹诈”。由于计算机犯罪的隐蔽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警方对这类计算机犯罪的侦查非常困难。

(六)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知窃取国家机密和利用互联网宣传煽动、组织指挥非法活动等

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知识、财富、机密情报等大量信息成为犯罪分子的重要目标。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并非十分复杂的技术窃取国家机密、绝密军事情报等各种信息。美国的计算机“黑客”还定期闯人政府的计算机系统截取保密资料,甚至干扰或改变系统。据美国国会总审计署报告,五角大楼计算机系统受到的袭击达上百万次。法国国防部最近证实,法国海军行动力量参谋部的计算机所存储的军事机密于1995年7月底被人盗窃。在我国有些邪教组织及其顽固分子利用互联网宣传煽动、组织指挥、相互勾结,进行非法活动;有的民族分裂分子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组织指挥境内民族分裂分子从事破坏活动;还有一些违法人员受境外敌对组织和敌对分子的蛊惑和影响,在网络上传播恶意攻击我党、政府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反动有害信息等。另外,境外某些反动分子通过网络对网民进行政治宣传,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七)利用网络侵犯公民民事权利,如侵犯公民姓名、肖像、名誉权和隐私权等

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存储快速传输、多方利用个人数据变得非常容易,也更难以控制。这样,便极易对公民个人的信息网络数据构成威胁。目前,网络行为对公民民事权利的侵害主要表现为“黑客”的非法人侵行为。在世界各地分布着1,000万个网址的开放性网络,为人们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黑客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黑客通过非法登录进人网络中他人的个人数据库,这样,网络用户的个人计算机数据资料便完全掌握在黑客手中。这种非法人侵行为就如同非法侵人他人住宅一样,是对他人个人财产的一种侵犯,侵犯个人通信内容的安全。网络个人通讯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将发送电子邮件作为公民隐私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网络中传递的安全性“甚至不如明信片”,网络黑客可以轻易下载网络用户文件并破译其个人电子邮件密码。在网络中冒用他人身份,使用他人姓名、肖像、信息等广告,这都对公民个人的姓名、肖像、名誉等人身权利构成了危害。

另外,利用互联网进行和从事传统犯罪活动,如贩卖、洗钱等。近几年,网络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美国1996年只有15家网络,到1999年底已暴涨至700多家,现在超过千家,年收人达几十亿美元。由于网络鼓励赌客使用信用卡下注,欺诈等犯罪行为经常发生。由于这种网络太普遍了,而且的手法多种多样,很难追踪和查证,所以,执法机构禁止网络难度非常大。网络还为贩毒、洗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只需在键盘上敲几个数字就可以使大量的货币流动,交易成功。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内外勾结、遥控走私、贩毒等非法活动也很容易得逞

二、防范网络犯罪对策

网络犯罪具有隐蔽性、智能性、连续性、无国界性及巨大的危害性等特点,要根据它的特点采取“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法,积极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社会控制。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让广大网民爱国为民。爱国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国家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价值关系的人生价值准则。这一准则体现在网络道德上就是指不在网络上有关损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言论;不做任何危害集体、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坚决同一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和破坏、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作斗争。其次,要让网民文明诚信。提倡网络实名制,反对虚伪欺诈,不在网络上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不在网络上宣传封建迷信、庸俗、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有害信息;不在网络上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伤风败俗的不良信息;不得用侮辱性的语言、文字、图像等对他人进行讽刺、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每一个网民都要坚决反对种种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再次,要让网民自觉守法。自觉守法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网络道德最基本的要求。要遵守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不对网络系统功能或储存、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等破坏;不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擅自进人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同时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上自我防范能力。

(二)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依据的,计算机系统越安全可靠,违法犯罪的发案率就越低。首先,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典型的计算机犯罪是那些被认为忠实、可信任的雇员,他们不一定有很高明的专业技术,但是能发现和利用计算机或监控系统中的一些弱点。能利用高技术进行犯罪的人绝大多数是能从事或接近这些工作的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防范这类犯罪的重要环节。在管理中要分工明确,严格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计算机机房、终端室、网络控制室等关键场所应加强安全保卫;重要的部位或区域要用电子门锁,用计算机控制人员出人,并登录姓名和出人时间;对高度机密的部门或区域应有核对指纹、声纹的设备;要害部位应有电视监视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网用户已达1.690万,上网计算机650万台,www站点27,000多个,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但是我国网络的从业人员和网络用户对信息安全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科研开发

高技术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志、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当代的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高技术的突破。fxl所以,加快网络安全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也是遏制网络犯罪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在保护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上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相对于保护网络安全的需要,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开发。科研部门应将保护网络安全当作走向市场的商机,加大投人,集中优势科研力量,研制适应保护网络安全需求的各类软件和其他网络安全产品,并积极搞好推广应用,为防范计算机违法犯罪提供技术保障。改进技术、堵塞漏洞,加强物理和技术安全防范,例如,加设电磁屏蔽、加强机房管理等;在信息的输人、处理、存贮、输出过程中完善加密技术,开发各种加密软件和更可靠的密钥;在通讯过程中加设口令、用户鉴别和终端鉴别等。另外像在各种磁卡的制作中注意保证图案的唯一性和密码的不可更改性等等。

(四)加强网络立法建设

网络安全专家说:“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的保障主要依靠技术上的升级。但是,单纯从技术角度提供的保障,只能被动地解决具体问题,却不能全面地规范和保障网络安全。要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必须依靠法律的权威。通过制定规范网络管理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法律,充分利用法律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才能真正对网络的破坏者起到震慑作用。”所以,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因为无论从世界各国的网络立法趋势来讲,还是从我国的网络发展潜力来看,都需要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法律,来填补目前的空白。因为我国对网络信息系统的法律监管,还只是停留在某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部分条款上,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为更好地依法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保护网络安全,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办法,制定一部专门法律,通过增强其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依法治理网络违法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五)加强网络执法队伍的建设

目前,网络替察是我国专门的网络执法人员,是主要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包括打击犯罪,管理防范等多方位实战警种。它的全称是国际互联网安全监察专业警察,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警种。网络警察除了侦破案件之外,还负有监控公共信息,参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网站删除有害信息,加强公安部门科技建设等重大职责。由于网络犯罪是高智能犯罪,所以网络警察必须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政治素质高、懂得法律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较丰富的信息网络知识,否则想做好这项工作是很难的。由于我国在信息网络领域没有人才沉淀,真正的网络人才供不应求,在警察队伍中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一定要把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工作摆上战略位置,采取多方面措施加紧推进。可以在高等政法院校设立高科技与犯罪专业,探索研究预防和治理各种高科技犯罪的措施和方法,培养高科技知识与法律知识兼备的双重知识人才,逐渐充实网络警察队伍。也可以通过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警察进行信息网络知识的专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网络犯罪的特性及规律,使之具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能力。

(六)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信息网络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战略网络范文篇5

1995年10月18日,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打开了他的"虚似之门",它标志着一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同时对具有300年历史的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究竟什么是网络银行?是否一家拥有互联网网址和网页,但是其中只有24家被《在线银行报告》(OnlineBankingReport)列为"真正的网络银行",因为只有在这24家银行的网站上客户才可以查询帐户余额、划拨款项和支付帐单;而更多的网站只是提供银行的历史资料、业务情况等信息,而没有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美国最著名的网络银行咨询公司高莫斯(Gomez)要求在线银行至少提供以下五种业务中的一种才具有进入网络银行评价体系的资格:网上支票帐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和网上个信货。笔者认为网络银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网络银行(NetbankofInternetBank)又可称为纯网络银行(Internet-OnlyBank)是指没有分支银行或自己的自动柜员机(ATMS),仅以网络作为交易媒介,提供以五种服务中至少一种的金融机构。广义网络银行则包括纯网络银行、电子分行(E-Branch)和远程银行(Remote-Bank)。电子分行是指在同时拥有"实体"分支机构的银行中仅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远程银行是指同时拥有ATMS、电话、专有的家用计算机软件和纯网络银行的金融机构。本文所指的"网络银行"适用广义的网络银行定义,而对狭义的网络银行则用"纯网络银行"表示。

自首家纯网络银行开业以来,其数目就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在1997年末可进行交易的金融网站有103个,到1998年10月这个数字达到350个;到1998年末已经跃升至1300个。根据美国GartnerGroupsDataquest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49%的美国家庭拥有家用计算机,37%的家庭能够并且已经接入互联网;到2003年,这两个数字有望分别达到65%和58%。它们的研究还进一步指冉,截止1998年末,约有

700万个家庭是通过家用计算机获得银行金融服务的,这些家庭占到美国家庭总数的7%左右;在2001年底,约有1830万个家庭会这样做,而且几乎全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意味着每年的增幅将达到41%。同时,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吉姆;库伯逊指出,1998年通过非网络银行分行进行交易的业务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无论如何,趋势是明显的,网络银行将凭借存款利息高和实时方便、捷成本低、功能多的24小时服务获得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其自身数目也在迅速增长,成为未来银行业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许网络银行的产生将彻底改变只有金融"恐龙"才能垄断银行业务的历史。据《在线银行报告》提到的133家真正的网络银行"中,就资产而言,有109家未能齐身于美国最大的100家银行之列。下面将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分为大银行发展战略、社区银行发展战略和纯网络银行发展战略三部分进行分析。

一、大银行的网络银行发展战略

对于大银行而言,网络银行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事业部或者是银团控股的子公司,成为其发展新客户和稳定老客户的手段。实践申,这些虚拟机构几乎总是比大银行中其它部门发展得快、以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银行蒙特利尔银行为例:1997年,该行拥有3·4万名员工,1250个分支机构和700万名顾客。1996年10月,该行设立了名为Mbanx的网络银行,并预测在5年内其网络银行的客户会达到1亿以上。大银行在开发网络银行业务时有两种发展战略:一是收购现有的纯网络银行;二是组建自己的网络银行分支机构。

1、收购现有的纯网络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BankofGnada)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好的银行之一。在近一个多世纪里,它在美国仅从事批发金融业务。1998年,加拿大皇家银行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安全第一网络银行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机构,此时该网络银行拥有1万名客户,存款余额早在199年就超过了4亿美元。

事实上,在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安全第二网络银行的时候,后者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停滞的迹象。那么前者为什么还要收购后者呢?加拿大皇家银行战略目的在于,首先是扩大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和份额,不仅包括已有的批发金融业务,而且涉及零售金融业务。加拿大皇家银行以收购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方式步人了美国零售金融业务市场,并将其作为在美国脐身该领域的唯一窗口,利用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吸收的存款投资于加拿大的中小企业,获取收益;更重要的是,加拿大皇家银行利用这次收购,将业务拓展至一个新兴的、飞速发展的领域。该领域不仅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完全符合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由于安全网络银行是全球第一家纯网络银行,在高莫斯咨询公司有关网络银行的综合排名中位居第1,所以这次收购使加拿大皇家银行立即站在了网络银行发展的最前沿。不仅如此,在美国设立一家传统型分行需要200万美元,而维持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这样一个10人机构的费用要远远低于任何一家传统型分行。所以,这完全是一次低成本、高效益兼并的典范。

收购之后,为了吸引更多客户,加拿大皇家银行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市场营销方面采取了两种策略。首先,提高支票帐户的存款利息。它们许诺最先申请网络银行帐户的1000名客户可以在年底之前享受600的优惠利率。据此,它们希望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并接受安全箩一阀络银行的服务方式。在信息公布后的六个星期里,帐户用请者私已经达到6500人;二,购头超缚服务器(FatServer)。它们认为,如果想获得更多客户,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客户最关心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信息。虽然超级服务器的应用成本高于其它网络银行使用一般服务器的成本,加拿大皇家银行仍然为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投资购买了这种设备,使客户可以在瞬时传输电子数据和了解帐户目前以及历史情况。尽管一般网络银行都以在开业后第一年的盈利为战略目标,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却在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后连续两年亏损,但在该行看来;盈利是几年后肯定会实现的事,而客户从一开始就是最重要的。

2、发展自己的网络银行」卫法银行(WellsFafgo)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这家位于加尼福利亚州的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十,在10个州拥有营业机构,管理着1009亿美元的资产。早在1992年;卫法银行就开始建设自己的作为网络和以网络银行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至1997年·12月通过网络与卫洪银行交易的客户已有43万。

卫法银行建立网络银行战略的目的在于适应客户变化的交易偏好和降低经营成木。卫法银行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客户希望在蒙中接受银行服务;那么我们就提供这种服务。在开发网络银行业务时,卫法银行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客产不仅需要查询帐户余额、交易记录、转账、支付票据、申请新帐户和签发支票等基本网络银行业务,还需要有关帐

簿管理、税收和财务预算的服务。于是在1995年,该行就与微软货币MicrosoftMoney)和直觉集团(Intuit)下属的快讯公司(Quicken)等提供个人理财软件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利用它们的软件包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在降低经营成本方面:据卫法银行自己估计,每天有40多万客户通过网络与银行进行交易,每200万笔交易从银行柜面服务转向网络服务将节省1500万美元,即每笔交易节省几5美元。至2000年末,卫法银行预计自己将拥有100万网络用户,而随着客户从实体分行向低成本网络银行的转移,它们将节约大量费用。在高莫斯咨询公司的排名中,卫法银行在综合排名栏申位列第2,并在客户关系栏和客户信任栏申分别名列第1和第4位。

二、社区银行的网络银行发展战略

在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属于社区银行,这类银行的规模通常都很小。1997年,美国97%以上的银行组织(约有11500多家)所拥有的资产不超过20亿美元,这些银行主要吸引一些小额消费性存款,并向消费者发放小额商业性贷款,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内的零售金融业务。相对大银行而言,这些小银行的优势在于与本地区相关行业的联系密切,同客户更加贴近。对于客户来说便利是最重要的,他们喜欢到同一社区或地区的银行去办理业务,而不是找座落在小镇之外其它州或其它国家的银行。网络银行出现后,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社区银行通常采用防御性跟进战略,将网络银行服务看作是吸引客户的工具。例如,位于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安萨斯银行(AmSouth)是一家典型的社区银行,其资产总值为20亿美元。为了确保客户不会因为便利的原因而选择其他银行,它就及时利用克瑞林集团Gorillion)的航海者软件(Voyager),拓展网络银行服务领域。

由于规模和资源的限制,社区银行在进入网络银行领域采取跟进战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跟进战略,社区银行将很难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维持生存空间,因此如何在网络银行的业务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它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网络银行进入壁垒低,业务差异化小,所以金融服务的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色化战略将是它们发展战略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实践申,已经有一些社区银行对此进行慎重的思考。

例如,委托银行(IntrustBank)是一家位于肯萨斯州的社区银行,在1876年由钱德勒创立,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该州威迟塔(Wichita)地区的农场主和零售商。经过钱德勒家族四代的努力,现在该行的资产为17亿美元。委托银行建立网络银行的战略目标最初是为了与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等大银行在竞争中保持均衡态势。正如远程银行分部的高级副总裁莎利.布恩(ShariBevan)认为,他们建立网络银行最基本的目的是起到战略防御作用,并将网络银行视为防止当地客户流失的一种战略手段。委托银行作为一家社区银行,一直将目标客户市场定位于当地的客户。当新兴的网络银行出现时;发展自己的网络银行以保证在目标客户市场中的份额,是干种最好的选择。但是,委托银行的战略目标并不局限于此,在网络银行的竞争中、它仍然将业务创新视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将业务创新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此作为该银行的特色和最高战略目标。目前该银行的网络客户可以进行远程交易,并实时检查交易情况。不久,客户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自己信用卡的使用情况,而且可以看到该行经纪人服务所提供的投资计划。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委托银行还计划首先将语言识别系统投入网络服务,以便对使用远程交易的零售商身份进行鉴别委托银行认为,最先运用新科技的人将获得市场的馈赠,这种馈赠并不是新技术本身,而是客户的信赖这是最有价值的回报。在高莫斯咨询公司的排名中,这家社区银行的网络银行在综合排名栏和客户信任中分别名列第19和第7。对于一家身价不足20亿美元的小型银行而言,能在激励的竞争中跻身于客户信任栏的前10位,足以说明它们战略的成功。

三、纯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

对于纯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而言,也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二种是以印第安纳州第一网络银行(FirstInternetBankofIndiana)为代表的全方位发展战略;另一种是以位于林斯敦的康普银行(CompuBand)为代表的特色化发展战略。

1、全方位发展战略对于应用这种发展战略的网络银行而言,它们并不承认纯网络银行的业务具有局限性。它们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完善,纯网络银行完全可以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所有服务,从而取代传统型银行。因为银行客户希望可以一次办理好所有的存款帐户、帐目核对和贷款事宜,同时,他们也希望银行可以快捷地满足他们在金融服务上的新需求,所以这些纯网络银行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电子金融业务,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正如印第安纳州第一网络银行的董事局主席所指出的那样,纯网络银行需要提供全面的服务来吸引新客户和巩固老客户。客户想要在一家银行获得所有的金融服务,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正是网络银行为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的目标。为了吸引客户和中小企业,纯网络银行必须提供传统型银行所提供的一切金融服务。在他的带领下,印第安纳州第一网络银行正积极准备推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改变纯网络银行没有企业在线贷款的历史。这家网络银行在高莫斯咨询公司的排名中,在综合排名、网页资源、客户关系和客户信任等四项中分别名列第4、1、11和19位。

2、特色化发展战略持有这种观点的纯网络银行也许更多一些。它们承认纯网络银行的业务具有局限性;与传统型银行相比,纯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要少得多。例如,因为缺乏分支机构,它们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也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保管箱。纯网络银行若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提供特色化的服务。这类银行的典型代表就是康普银行,这家位于休斯敦的纯网络银行只提供在线存款业务,在康普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看来,纯网络银行应该专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业务的发展,至于其它业务可以让客户在别的银行获得,它们认为,客户可以硅互联网上发现所需要的人切,如果家银行想将客户局限在自己所提供的业务范围内是绝对错误的。目前,这家银行业务发展的情况也很好,在高莫斯咨询公司时排名中,在综合排名、综合成本和客户信任三项中分别名列第6、6、19位。

除这种典型的情况以外,其他纯网络银行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也具有借鉴价值。耐特银行(Net.B@nk)是仅次于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纯网络银行,在1999年第一季度末,该行的存款已经达到3.327亿美元。在后者被收购以后,它成为纯网络银行业的领头羊。该行服务特色在于以较高的利息吸引更多的客户。耐特银行的最高执行官葛利姆斯(G.R.Grimes)认为,每一个纯网络银行的客户都是从其他银行吸引过来的,所以吸引客户在纯网络银行战略中应是第一位,而利息则是吸引客户的最佳手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1999年第一季度末,他们的客户接近25000人,是前一年的3倍。而且这个增长速度还在加,决,1999年2月,客户增加了2000人:3月增加了3000人,截止4月中旬,已经突破4000人。耐特银行在高莫斯咨询公司排名栏中仅次于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和卫法银

行,位居第3;在其他项目中也表现不俗,综合排名、客户关系和网页资源3项分别列在第4、2、4位。

四、启示

由上不难看出网络银行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银行将是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而网络银行的这些成功发展战略对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信息时代大银行的发展方向--网络银行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

及,传统银行300年来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任何银行无论资金多么雄厚、实力多么强大,如果忽视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那么它们都将在数字经济时代受到惩罚。与之相反,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将自身优势与网络银行相结合,那么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对于大银行而言,总是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不管是收购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还是自建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都是不错的选择。我国有实力的银行也可以借鉴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战略,收购西方的网络银行,这样做不仅可以利用它们的技术与人才,还能够拓展业务范围,以点代面,无论如何,在网络中客户是无国界的。

2、中小银行要强调金融服务特色鉴于网络银行投资

少、维持费用低、辐射范围广、随时随地可接入、业务功能强大、信息传递快捷等优势,它的产生为中小银行战胜大型金融集团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银行业进入壁垒很低,业务差异性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强调银行自身服务的特色。只有提供特色服务才可以赢得客户。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一定要清晰,对于目标客户的定义必须明确,要具有良好的可鉴别性,唯此才能吸引和巩固客户,才能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保持发展的势头。

战略网络范文篇6

一、网络营销产生的分析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的变革和商业竞争等综合因素所促成的。网络营销产生的科技基础,21世纪是信息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社会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改变。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收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合作和交流的环境。企业也正在利用网络新技术的快速便车,促进企业飞速发展。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企业如何在如此潜力巨大的市场上开展网络营销、占领新兴市场,对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营销也产生于消费者价值观的变革: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经营永恒的核心。利用网络这一科技制高点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是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和服务。他们的需求越多,需求的变化更快。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网络营销还产生于商业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各企业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想方设法地吸引顾客,很难说还有什么新颖独特的方法出奇胜。开展网络营销,可以节约大量昂贵的店面租金,可以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可使经营规模不受场地的制约,可便于采集客户信息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得企业经营的成本和费用降低,运作周期变短,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加盈利。

二、网络营销基本特征的分析

公平性:在网络营销中,所有的企业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性只是意味给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个人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并不意味者财富分配上的平等。虚拟性:由于互联使得传统的空间概念发生变化,出现了有别于实际地理空间的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对称性:在网络营销中,互联性使信息的非对称性大大减少。消费者可以从网上搜索自己想要掌握的任何信息,并能得到有关专家的适时指导。模糊性:由于互联使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边界变得模糊。其中,最显著的是企业边界的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模糊、产品和服务的模糊。复杂性:由于网络营销的模糊性,使经济活动变得扑朔迷离,难以分辨。垄断性:网络营销的垄断是由创造性破坏形成的垄断,是短期存在的,因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会使新的垄断者不断取代旧的垄断者。多重性:在网络营销中,一项交易往往涉及到多重买卖关系。快捷性:由于互联,使经济活动产生了快速运行的特征,你可以讯速搜索到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对市场作出即时反应。正反馈性:在网络营销中,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人们之间产生了频繁、迅速、剧烈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全球性:由于互联,超越了国界和地区的限制,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信息、货币、商品和服务的快速流动,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网络营销竞争优势的分析

成本费用控制:开展网络营销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网络营销采取的是新的营销管理模式。它通过因特网改造传统的企业营销管理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并通过整合其他相关部门如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实现企业成本费用最大限度的控制。利用互联网降低管理中交通、通讯、人工、财务和办公室租金等成本费用,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益。许多在网上创办企业也正是因为网上企业的管理成本比较低廉,才有可能独自创业和需求发展机会。创造市场机会:互联网上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它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世界每一个地方。利用互联网从事市场营销活动可以远及过去靠人工进行销售或者传统销售所不能的达到的市场,网络营销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新的市场机会。让顾客满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比让顾客满意更重要。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将企业中的产品介绍、技术支持和订货情况等信息放到网上,顾客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需求有选择性的了解有关信息。这样克服了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具有企业和消费者的极强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省去了去商场购物的距离和时间的消耗,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由于网络营销能为企业节约巨额的促销和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可以实现以更低的价格购买。

四、网络营销竞争原则的分析

在网络营销中,企业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采用新的竞争原则,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个人市场原则:在网络营销中,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适应个人的需要,有针对地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适应性原则:由于互联性的存在,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呈现出瞬息万变之势。公司产品能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人需要,公司行为要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组织要富于弹性,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伸缩自如。价值链原则:一种产品的生产经营会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增值。我们将其整体称作价值链。公司不应只着眼于价值链某个分支的增值,而应着眼于价值链的整和,着眼于整个价值链增值。特定化原则:首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偏好和品位,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公司找出同类型的大量潜在客户,把他们视作一个独立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主流化原则:为了赢得市场最大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被称之为主流化原则。尽管企业最初建立数字产品和基础设施的费用很大,但继续扩张的成本却很小,由此产生了新的规模经济。

五、网络营销竞争战略的分析

网络营销的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改变企业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对比力量。巩固公司现有竞争优势:利用网络营销的公司可以对现在的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对公司的潜在顾客的需求也有一定了解,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公司在数据库帮助下,营销策略具有很强针对性,在营销费用减少的同时还提高了销售收入。加强与顾客的沟通:网络营销以顾客为中心,其中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现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相关数据资料。公司可以根据顾客需求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可大大地满足顾客需求。顾客的理性和知识性,要求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进行参与,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需求。通过互联网和大型数据库,公司可以以低廉成本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设计和建立一个有效和完善的网络营销系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某个公司已经实现有效的网络营销,竞争者就很难进入该公司的目标市场。因为竞争者要用相当多的成本建立一个类似的数据库,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

网络营销系统是公司的难以模仿的竞争能力和可以获取收益的无形资产。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公司开展网络营销,可以从与顾客的交互过程中了解顾客需求,甚至由顾客直接提出需求,因此很容易确定顾客需求的特征、功能、应用、特点和收益。通过网络数据库营销更容易直接与顾客进行交互式沟通,更容易产生新的产品概念。对于现有产品,通过网络营销容易取得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准确决定产品所需要的改进方面和换代产品的主要特征。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供应商是向公司及其竞争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和个人。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一方面考虑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考虑时间上的需要,即计划供应量要根据市场需求,将满足要求的供应品在恰当时机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生产,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控制质量。公司如果实行网络营销,就可以对市场销售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计划供应量,保证满足公司的目标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可以了解竞争者的供应量,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在供应紧缺时能预先订购,确保竞争优势。

六、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控制的分析

公司实施网络营销必须考虑公司的目标、公司的规模、顾客的数量和购买频率、产品的类型、产品的周期以及竞争地位等;还要考虑公司是否能支持技术投资,决策时技术发展状况和应用情况等。网络营销战略的制订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确定目标优势,分析实施网络营销能否促进本企业的市场增长,通过改进实施策略实现收入增长和降低营销成本;二是分析计算收益时要考虑战略性需求和未来收益;三是综合评价网络营销战略。公司在决定采取网络营销战略后,要组织战略的规划和执行,网络营销是通过新技术来改造和改进目前的营销渠道和方法,它涉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管理各个方面。如果不进行有效规划和执行,该战略可能只是一种附加的营销方法,不能体现战略的竞争优势。策略规划分为:目标规划,即在确定使用该战略的同时,识别与之相联系的营销渠道和组织,提出改进的目标和方法;技术规划,即网络营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强大的技术投入和支持,因此资金投入和系统购买安装,以及人员培训都应统筹安排;组织规划,即实现数据库营销后,公司的组织需要进行调整以配合该策略的实施,如增加技术支持部门、数据采集处理部门,同时调整原有的推销部门等;管理规划,即组织变化后必然要求管理的变化,公司的管理必须适应网络营销需要。网络营销在规划执行后:一是应注意控制,以评估是否充分发挥该战略竞争优势,评估是否有改进余地;二是要对执行规划时的问题及时识别和加以改进;三是对技术的评估和采用。

七、网络营销经济学原理的分析

战略网络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战略管理战略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战略网络范文篇8

一、网络营销产生的分析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的变革和商业竞争等综合因素所促成的。网络营销产生的科技基础,21世纪是信息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社会的内涵有了进一步改变。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收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合作和交流的环境。企业也正在利用网络新技术的快速便车,促进企业飞速发展。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企业如何在如此潜力巨大的市场上开展网络营销、占领新兴市场,对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营销也产生于消费者价值观的变革: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经营永恒的核心。利用网络这一科技制高点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是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和服务。他们的需求越多,需求的变化更快。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网络营销还产生于商业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各企业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想方设法地吸引顾客,很难说还有什么新颖独特的方法出奇胜。开展网络营销,可以节约大量昂贵的店面租金,可以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可使经营规模不受场地的制约,可便于采集客户信息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得企业经营的成本和费用降低,运作周期变短,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加盈利。

二、网络营销基本特征的分析

公平性:在网络营销中,所有的企业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性只是意味给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个人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并不意味者财富分配上的平等。虚拟性:由于互联使得传统的空间概念发生变化,出现了有别于实际地理空间的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对称性:在网络营销中,互联性使信息的非对称性大大减少。消费者可以从网上搜索自己想要掌握的任何信息,并能得到有关专家的适时指导。模糊性:由于互联使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边界变得模糊。其中,最显著的是企业边界的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模糊、产品和服务的模糊。复杂性:由于网络营销的模糊性,使经济活动变得扑朔迷离,难以分辨。垄断性:网络营销的垄断是由创造性破坏形成的垄断,是短期存在的,因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会使新的垄断者不断取代旧的垄断者。多重性:在网络营销中,一项交易往往涉及到多重买卖关系。快捷性:由于互联,使经济活动产生了快速运行的特征,你可以讯速搜索到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对市场作出即时反应。正反馈性:在网络营销中,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人们之间产生了频繁、迅速、剧烈的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全球性:由于互联,超越了国界和地区的限制,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信息、货币、商品和服务的快速流动,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网络营销竞争优势的分析

成本费用控制:开展网络营销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网络营销采取的是新的营销管理模式。它通过因特网改造传统的企业营销管理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并通过整合其他相关部门如生产部门、采购部门,实现企业成本费用最大限度的控制。利用互联网降低管理中交通、通讯、人工、财务和办公室租金等成本费用,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益。许多在网上创办企业也正是因为网上企业的管理成本比较低廉,才有可能独自创业和需求发展机会。创造市场机会:互联网上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它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世界每一个地方。利用互联网从事市场营销活动可以远及过去靠人工进行销售或者传统销售所不能的达到的市场,网络营销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新的市场机会。让顾客满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比让顾客满意更重要。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将企业中的产品介绍、技术支持和订货情况等信息放到网上,顾客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需求有选择性的了解有关信息。这样克服了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具有企业和消费者的极强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网络营销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省去了去商场购物的距离和时间的消耗,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由于网络营销能为企业节约巨额的促销和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可以实现以更低的价格购买。

四、网络营销竞争原则的分析

在网络营销中,企业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采用新的竞争原则,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个人市场原则:在网络营销中,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适应个人的需要,有针对地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适应性原则:由于互联性的存在,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呈现出瞬息万变之势。公司产品能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人需要,公司行为要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组织要富于弹性,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伸缩自如。价值链原则:一种产品的生产经营会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增值。我们将其整体称作价值链。公司不应只着眼于价值链某个分支的增值,而应着眼于价值链的整和,着眼于整个价值链增值。特定化原则:首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偏好和品位,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公司找出同类型的大量潜在客户,把他们视作一个独立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主流化原则:为了赢得市场最大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被称之为主流化原则。尽管企业最初建立数字产品和基础设施的费用很大,但继续扩张的成本却很小,由此产生了新的规模经济。

五、网络营销竞争战略的分析

网络营销的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改变企业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对比力量。巩固公司现有竞争优势:利用网络营销的公司可以对现在的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对公司的潜在顾客的需求也有一定了解,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公司在数据库帮助下,营销策略具有很强针对性,在营销费用减少的同时还提高了销售收入。加强与顾客的沟通:网络营销以顾客为中心,其中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现在顾客和潜在顾客的相关数据资料。公司可以根据顾客需求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可大大地满足顾客需求。顾客的理性和知识性,要求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进行参与,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需求。通过互联网和大型数据库,公司可以以低廉成本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设计和建立一个有效和完善的网络营销系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某个公司已经实现有效的网络营销,竞争者就很难进入该公司的目标市场。因为竞争者要用相当多的成本建立一个类似的数据库,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

网络营销系统是公司的难以模仿的竞争能力和可以获取收益的无形资产。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公司开展网络营销,可以从与顾客的交互过程中了解顾客需求,甚至由顾客直接提出需求,因此很容易确定顾客需求的特征、功能、应用、特点和收益。通过网络数据库营销更容易直接与顾客进行交互式沟通,更容易产生新的产品概念。对于现有产品,通过网络营销容易取得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准确决定产品所需要的改进方面和换代产品的主要特征。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供应商是向公司及其竞争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和个人。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一方面考虑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考虑时间上的需要,即计划供应量要根据市场需求,将满足要求的供应品在恰当时机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生产,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控制质量。公司如果实行网络营销,就可以对市场销售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计划供应量,保证满足公司的目标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可以了解竞争者的供应量,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在供应紧缺时能预先订购,确保竞争优势。

六、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控制的分析

公司实施网络营销必须考虑公司的目标、公司的规模、顾客的数量和购买频率、产品的类型、产品的周期以及竞争地位等;还要考虑公司是否能支持技术投资,决策时技术发展状况和应用情况等。网络营销战略的制订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确定目标优势,分析实施网络营销能否促进本企业的市场增长,通过改进实施策略实现收入增长和降低营销成本;二是分析计算收益时要考虑战略性需求和未来收益;三是综合评价网络营销战略。公司在决定采取网络营销战略后,要组织战略的规划和执行,网络营销是通过新技术来改造和改进目前的营销渠道和方法,它涉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管理各个方面。如果不进行有效规划和执行,该战略可能只是一种附加的营销方法,不能体现战略的竞争优势。策略规划分为:目标规划,即在确定使用该战略的同时,识别与之相联系的营销渠道和组织,提出改进的目标和方法;技术规划,即网络营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强大的技术投入和支持,因此资金投入和系统购买安装,以及人员培训都应统筹安排;组织规划,即实现数据库营销后,公司的组织需要进行调整以配合该策略的实施,如增加技术支持部门、数据采集处理部门,同时调整原有的推销部门等;管理规划,即组织变化后必然要求管理的变化,公司的管理必须适应网络营销需要。网络营销在规划执行后:一是应注意控制,以评估是否充分发挥该战略竞争优势,评估是否有改进余地;二是要对执行规划时的问题及时识别和加以改进;三是对技术的评估和采用。公务员之家

七、网络营销经济学原理的分析

战略网络范文篇9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本文作者】:张学文周浩明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王益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战略网络范文篇10

[关键词]开放性保护;专利战略;企业战略;特斯拉;网络经济

1问题提出

虽然利用知识产权赢得市场竞争先机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随着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企业间技术竞争也不只是隐藏技术创新专利那么简单,合作联盟、开放创新成为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发展常态。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企业在专利策略选择时会出现以下两难抉择。企业选择专利保护策略,是基于在国际贸易中拥有市场垄断权,有利于为专利拥有者开拓市场,创造经济利润,当市场份额具有规模效应时,便可取得专利权使用费。换言之企业拥有的专利越多,企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企业选择专利开放策略,是基于在技术创新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开放专利与竞争对手达成战略联盟,培养潜在客户,从而获得市场优势并最终主导行业标准。那么基于以上企业战略对专利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究竟企业如何选择自身专利策略,基于哪些影响因素才能正确做出开放或保护企业专利策略的选择。本文主要以特斯拉选择开放专利策略为例,重点研究了特斯拉基于自身企业战略选择开放专利这一策略的原因,以此供企业专利策略选择借鉴。

2企业战略对专利策略影响机制

无论企业选择开放或者保护专利策略都不是其最终目的,而是服务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影响企业正确做出专利开放或保护策略的因素很多,结合本文中单案例研究特斯拉专利开放策略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专利策略影响因素模型。基于以上影响专利策略制定的概念模型,结合本案例特斯拉开放专利策略影响因素,首先根据特斯拉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其是否需要资金与技术支持;其次分析特斯拉开放专利使竞争对手强大的同时对其自身地位的影响;最后基于特斯拉企业战略的选择分析其选择专利开放策略的原因。

3以特斯拉开放专利为例研究基于企业战略的专利策略选择

3.1特斯拉背景资料

在特斯拉成长的十多年里,最能引起外界轰动的事件为2014年6月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伦马斯克在微博上了图1专利策略概念模型一封公开信,宣布特斯拉将不会对任何出于善意目的使用其技术的人发起专利诉讼,换句话说将免费向全世界公开其所拥有的专利。那么马斯克选择开放专利这一策略绝不是一时兴起,下面就从企业专利策略选择的概念模型说明其选择开放专利这一策略选择影响因素与战略意义。

3.2特斯拉发展瓶颈

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发展史上幸存至今的大型制造商之一必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必然非一己之力可以为之。截至2014年面临的发展瓶颈如下:一是资金匮乏。特斯拉建立超级充电站耗费资金巨大,其销售收入与前期投入成本不成比例,造成资金匮乏的尴尬局面。二是产品标准。特斯拉在欧洲及中国遭遇充电难的窘境,虽然利用特斯拉专用充电桩充电一小时可以充满,但其充电标准与中国不同,其大容量动力电池、大电流充电的既定模式正遭受巨大挑战,而中国政府不愿就充电标准作出任何退步。这也成为特斯拉制定以后企业战略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上内外部环境显示特斯拉产品单一、市场份额小、发展缓慢这样的瓶颈。特斯拉即使作为电动汽车行业佼佼者,缺少联盟者和战略伙伴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成为阻碍其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此瓶颈成为特斯拉开放专利策略的重要前提条件。

3.3特斯拉开放专利对其市场地位的影响

特斯拉产品发展状况如下:特斯拉从一开始就瞄准高端汽车市场,从其第一款电动跑车Roadster的问世,就预示着特斯拉购买者“非富即贵”。所以随着公众对产品接受程度特斯拉整体产品发展策略发生急剧改变。于2007年制定市场发展“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开发高端、高性能运动型电动汽车;第二步,收购汽车制造工厂,打造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完成规模化生产,打造属于自己的生产车间;第三步,生产价格能被普通大众接受的低成本经济型电动汽车。总结以上特斯拉完美的市场和产品发展定位战略,以及其产品独特的竞争优势,从企业战略角度考虑选择专利开放策略不会影响特斯拉市场垄断者的地位。又由于其掌握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后来者也不会轻易居上,所以并不会威胁自身电动汽车行业的龙头地位。

3.4特斯拉产品未来市场饱和度及发展前景

特斯拉在欧美汽车销量较为客观的原因与当地政府政策息息相关,其规定特斯拉电动汽车可以免费获得牌照,并且在部分地区还可以占用公交专用道。但在中国却没有享受到如此优惠的待遇,特斯拉不包括在政府提供优惠牌照政策的所有车型中。即使特斯拉在未进入中国之前就遭遇种种挫折,但是从整个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来看,目前电动汽车占领整个汽车行业不到1%的市场份额,而随着未来社会对清洁能源的强大市场需求,电动汽车的未来市场绝对不可估量。可见特斯拉的真正并且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不是电动汽车制造商,而是传统燃油汽车制造商。马斯克自己在特斯拉官方网站中提到:开放我们的专利技术无疑会推动大型汽车厂商跟进这一市场,然后利用它们强大的制造和营销能力在电动汽车销量上超越特斯拉。然而真正的事实是电动汽车行业占领市场份额极小,同质产品竞争者通过技术联盟不会超越特斯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仍旧会被特斯拉占领。从此角度考虑特斯拉基于目前种种发展瓶颈,开放专利既不会影响其市场龙头地位,也会给特斯拉带来同行业联盟者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加之电动汽车行业市场份额极小,特斯拉发展前景不受竞争者进入的影响。

4结论

在开放经济模式下,专利策略选择不断多元化。本文试图从影响专利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战略角度研究企业专利策略的选择,另外是从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几个角度入手,结合特斯拉在中国及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以看出特斯拉开放专利策略是基于整体战略的必然选择。那么专利策略是应该保护、开放、抑或是形成战略联盟取决于企业战略的制定。正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苹果和IBM曾有过著名“标准之战”:苹果和IBM都各有自己的专利,基于苹果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其选择保护,而IBM基于横向一体化战略选择了开放专利。当然最后的结果是,IBM在平台竞争中战胜了苹果,但是它赢得了标准却失去了另一块“蛋糕”,整个PC市场被新晋竞争对手占领。所以开放还是封闭,本身并无优劣,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战略意义,无论是对特斯拉或是苹果,抑或是IBM或谷歌。

作者:高瑞雪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静.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讨[J].才智,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