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1:49:13

障碍对策

障碍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听力理解;语言输入;金融词汇

大学金融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听力在听、说、读、写、译这五个基本技能中是非常重要的输入。金融专业学生们经常在听力训练上花了许多时间,却收效甚微。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经常安慰学生说,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们也在担忧,金融专业学生在过级考试中是否能应对自如。在教学过程中,怎么设计听力训练,怎么实施训练计划,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教师们怎么帮助学生们掌握听力技巧从而使其取的好成绩呢?鉴于听力在金融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尝试从听力训练的障碍和对策来进行探讨。

一、金融英语听力训练的障碍

俗话说得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只有掌握了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其听力水平。接下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听力障碍:(一)词汇障碍。词汇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度越高。对于国内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对金融英语专业词汇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不正常的。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单词的重要性。有些老师花了大把时间在训练学生如何猜测词义,而不是引导学生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如果学生都对词汇量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二)背景知识障碍。在不了解金融英语听力文章的背景知识前提之下,相信许多英美国家本土的人拿到一篇听力材料都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但是,如果训练者提前被告知所听材料的主题或者话题,那么在听力过程中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众多语言学习者普遍认为,背景知识的掌握对于听力理解至关重要。学生对于所听金融材料的话题越熟悉,理解起来就越容易,反之亦然。例如,我们把两篇话题不同的听力材料给学生练习,一篇是关于银行业务,另一篇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率。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后一篇文章更加容易理解。(三)情感过滤障碍。很多学生在金融英语材料的听力过程中,心理上很容易紧张,因为担心无法听懂文章的内容。特别是遇到一些生词的时候,对未知的恐惧影响了对整篇听力的理解。这种心理上的担心和害怕正是影响其听力水平正常发挥的巨大因素。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比如动力、性格和情感状态。前面两者能积极影响学习的效果,最后的情感状态则是消极的影响。针对焦虑感较强的学习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语言输入相对较少。因此,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应当尽量将自己的情感过滤,使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越低越好。如果学习者非常自信且放松,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之下,语言习得的效果更好。

二、针对性地训练金融英语听力

鉴于以上总结的听力障碍,我们可以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一)词汇由学生自主习得。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单词的学习扩展中起主导作用。首先,老师们不断强调扩展词汇量的重要性并定期检测词汇。其次,我们给学生介绍用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使其事半功倍。在研究学生记忆单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把单词放在语境中理解并记忆,持续的时间更长且印象更深。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们广泛地听和读,在语境中把金融类单词牢牢地记在心里。(二)重视背景知识的拓展。对于有的英语听力训练来说,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更加重要。知识面的拓展有很多有效的途径,可以建议学生大量阅读金融类报纸杂志、收听经济类英文广播、观看原版电影。此外,教师们可以给学生推荐关于各种经济题材的书籍,例如英美国家的经济类、银行类、财务审计类、证券类等等。(三)课堂教学中的训练技巧。传统的听力课堂是这样展开的,教师给学生发放听力材料有关的练习资料,然后进行听力练习。如果学生已经有听力教材,教师就让其打开教材的某一页,然后开始练习。一般难度的材料,教师会让学生听一遍或者几遍,要求其完成相关练习,上交练习资料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评分。这体现了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测试的重视。然而,老师们过于重视教,而不是学。我们引导学生增加对听力训练的兴趣,减少情感因素对听力训练的影响。因此,学生的担心和焦虑的心情会被浓厚的兴趣所取代。在听力训练之前,教师们可以通过与话题相关的图片或物品来激发学生的注兴趣。在听力训练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来让学生完成,例如填空、改错、多选、开放式问答、图表、变化词性等题目。在听力结束以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给学生补充一些语言输出的课外作业,比如口语练习、话题演讲、模仿、角色扮演、辩论等。这些作业的目的在于强化信息、拓展知识、加强输出,使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用流利的英语表达出来。

三、听力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金融英语听力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寻找有效提高学生金融英语听力水平的办法。同时,听力作为语言习得非常重要的输入,我们应帮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金融英语听力训练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障碍对策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

在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与目的语文化背景,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双方达成交流和合作。译者应以最简练的语言、最准确的用词,保障商务沟通无障碍,翻译无歧义。商务英语翻译语言的特点是精准和客观,译者需保证译文词汇、句式的客观和严谨,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1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障碍

1.1表达方式

商务英语作为商务活动的重要载体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多样的社会文化。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许多文本和国家历史文化存在很大的关联,这也对商务英语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也不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事件对文化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语言的角度来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在表达方式、语言风俗方面。例如在中国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会更加关注对所处社会生活现象的宏观描述,而在西方的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会更加关注逻辑表达。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会因为采取了不当的表达方式而导致译文出现歧义。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严重后果甚至可能阻碍企业的商务合作。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交往方面主张温良恭俭让,而西方文化则主张直接、开门见山。在文化差异视域下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译者应该结合商务活动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慎重选择译文用词。商务英语的应用场合主要是国际市场,在商务英语应用过程中,交流对象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别,例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从味道、气味、口感等方面来形容食物,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在选择食物时会更加关注卡路里、维生素、蛋白质等。因此,商务英语译员应该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提升商务英语翻译技巧,实现精准化翻译,务求语言准确简洁,不造成歧义。

1.2语用习惯

就句子与篇章的连接手段而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王翠文,2021)。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存在着语用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英文语用习惯的不同导致译者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中华文化长久以来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和谐与统一,中华文化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腹地纵深、幅员辽阔。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在海岸地理环境的孕育下发展而来,关注逻辑性与科学客观性(陈宁,2020)。因此,商务英语文本中很少出现模糊性的表达,翻译也务求精准。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坚持谨慎的工作态度,基于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使用正确的表达,有效达成高质量沟通。一方面,商务英语翻译务求表达准确无误,译者应在目的语中找到最贴合原文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交际双方实现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该尽可能运用简洁且专业的名词术语,并尊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灵活应变,提高翻译水平。此外,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相比,其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准确的商务英语翻译能够有效促进贸易双方的合作沟通,实现高质量的商务交流。

1.3词汇句式

基于汉语与英语的一些共性,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但是又因为汉语与英语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译者要采取意译或增加注释等方法。英语中的部分词汇在汉语中有时难以找到对应词,例如deskcopy专指出版社在图书印刷完后赠送给书本作者的样刊,以示对作者的感谢。有的译者将其翻译为“赠阅本”,但“赠阅本”的意义范围显然大于deskcopy,这样的译文失去了原文含义中的特指意味。英语和汉语在思维逻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常而言,英语更加注重抽象思维,而汉语更加关注具象思维。因此,在具体的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基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灵活选择译文词汇和句式。除了思维方式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一定差异。汉语更专注情感意义的表达,而英语则更关注客观事实的陈述。许多英语文本如商贸合同、学术论文等,为了体现客观性与权威性,很少会用到第一或第二人称,同时商务英语文本包含大量的被动句,比较注重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语法结构和表达都比较严谨。但是汉语则不同,在词汇方面,汉语没有英语那样严格的形式变化,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汉语商务文本多用主动句,强调行为主体以及主观感受(管艳郡,2020)。由此,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在中英文体系中会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存在。

2文化差异视域下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2.1考虑文化背景和语境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关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正确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和语句,并将其背后真实的含义表达出来。译者不仅要关注原文意义的再现,而且要关注相关表达的文化背景,避免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果。要想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需要充分了解商务活动双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商务活动语境,根据具体的背景与语境来翻译词汇和句子。译文中如果出现错译和误译现象,就可能影响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必须结合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是一个物质工具,而是社会价值和理念的一部分。文化和语言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语言交流的背后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当注重语言与文化的这种联系。译者如果缺乏对其他国家文化传统的认识,就很难顺利展开翻译工作。因此,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该熟悉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各类商务活动的对话交流语境,并在翻译活动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商务活动双方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从而避免因价值观念差异而影响翻译效果。此外,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忽视任何一个词语,不能随意省译,要寻找中英文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契合点(刘小琴,2019)。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白商务英语基础词汇的重要性,经常总结和归纳容易被理解错的商务英语词汇。例如claim通常可以被译为“声称、断言”,但在商务语境下其含义为“索赔”;enquiry通常被译为“调查、询问”,但作为商务术语,它的意思是“询盘”。

2.2掌握专业术语

商务英语术语翻译必须专业、准确,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不断拓宽商务英语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商务英语涉及的术语十分丰富,各种新词也在不断萌生,译者只有不断补充商务英语专业术语知识,积累商务工作经验,与时俱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商务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对于翻译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翻译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商务英语翻译水平,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务求将术语翻译得准确无误,理清相似术语的细微差别,例如withdrawalofoffer表示“撤回发盘”,revocationofoffer表示“撤销发盘”,terminationofoffer表示“终止发盘”。此外,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词义空缺的情况,译者通过注释能够有效补充空缺的相关背景材料,以帮助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

2.3提升翻译技巧

在文化差异视域下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巧。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商务英语翻译水平、熟练掌握翻译材料,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不断优化翻译文本,加强逻辑性和条理性,从而使得交流双方都能够充分理解彼此的真正意图。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该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文化,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质量,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商务英语翻译文本崇尚简洁,即用简明的话语表达深刻的含义。商务英语具有专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以最为合理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此才能够保证翻译质量。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加强翻译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文本内容时,采用简洁、得体的词汇语句表达,从而确保译文内容真实、准确。商务英语翻译人员还需要严格遵守翻译规则和商务文书的书写规范。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合理把握不同语言的文化传统和语用习惯,采用正确的术语表达进行翻译,提高译文的准确性,保证国际商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宁.新时期商务英语翻译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作家天地,2020(24):35-36.

[2]管艳郡.文化差异视域下商务英语翻译障碍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9(2):74-76.

[3]刘小琴.浅谈国际贸易英语的语用特征及翻译原则[J].国际公关,2019(4):173.

障碍对策范文篇3

第六讲女性参与权力与决策

(教案)

目的要求:重点了解人权的概念,女性参与权力的含义与意义,"增权"与女性参与的关系;掌握女性参政的现状;妇女增权以及女性参政的途径.

主要内容

一,妇女的人权

二,妇女赋权与权力参与

三,女性参政的现状与推进

教学重点

1,妇女人权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2,赋权概念以及策略

3,女性参政障碍分析及对策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妇女的人权

妇女和女童的人权是普遍人权中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妇女生命周期中的人权(包括生殖权利和发展权利)是普遍人权中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人权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是近代西方资阶级启蒙思想家第—次明确提出的."所谓人权,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人按其本质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

人权包含人的价值原则,人权界定的歧义,实际上是由对"人"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因而人权就被定为自由,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那么有理性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能享受人权的资格.或者说人权就是有理性的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人的本质不同理解,历来是各个社会确定人权主体规范和人权内容的依据,奴隶和妇女都曾因为被说成缺乏理性或不具备人的本质而被剥夺了人的权利.

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的概念.人权的内容随着人类对自身权利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人权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被马克思称为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一洛克的自然权利思想为基础,表达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和原则,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国《人权宣言》把平等,自由,安全,财产规定为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人权.

人权在当代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屠杀和尊严的践踏达到了如此残酷和大规模的地步,使得人类重新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尊严要靠什么来保证.人类反思的结果是求助于人权,期望用人权来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颁布的《联合国宪章》,明确把保护和促进人权作为其主要宗旨之一,人权开始走进国际领域.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UNIVERSALDECLARATIONOFHUMANRIGHTS)《宣言)系统地规定了人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人权的两大类权利:一类是公民和政治权利:自由权;平等权;生命和人身安全权;公平审判的权利;无罪推定权;隐私权;人格权;法律平等保护权;禁止歧视;禁止奴隶制;禁止酷刑和不人道待遇;禁止任意逮捕;自由迁涉和居住权;寻求庇护权;国籍权;婚姻自由平等权;财产权;言论自由权;信仰自由权;集会和结社权;自由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宗教自由权等.

另一类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工作权;同工同酬权;适当的生活水平权;参加工会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对母亲,儿童,老人,残疾人的特殊保护权;受教育权;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权等.

(二)妇女人权的内容界定

所谓妇女人权,就是指妇女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根源于妇女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维护妇女的尊严和价值的本质要求.妇女人权的本质特征是鲜明地体现男女平等的人权,它是"普遍人权中的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人权的一般内容外,同时又有自己特殊的内容.概括起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妇女的公民和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由权等;二是妇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工作权,财产权,劳动保护权,同工同酬权,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等;三是由妇女的生理特征所产生的权利:生殖健康权,生育权等.简言之,妇女人权的内容就是国际人权公约所规定的一切人权的总和.

二,妇女赋权与权力参与

妇女赋权(womenempowerme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妇女发展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旨在促进,增强妇女权力的概念.是指女性群体通过自上而下的参与发展与决策,把自己的需求,利益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参与过程,增强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改变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一)"赋权"在妇女发展中的含义

有学者认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界的干预.赋权是指人——女性和男性——能够支配自己的生活:制定自己的生活议程,获得技能,建立信心,解决问题.它不仅是集体的,社会的,政治的过程,而且还是个人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赋权"是指通过挑战现存的权力关系,赋予传统结构中处于边缘的个人或群体能够拥有物质财产,智力资源,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资源和权力,进而获取决策权力的过程.相对男性群体而言,许多女性群体处于资源匮乏和失权状态.因而改变现存的权力关系状态,赋予女性资源权力和决定权力是当代国际妇女运动特别是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追求性别平等的手段.

妇女赋权是指基本权力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群体或个体,向现有的权力关系发起挑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有这样几个环节:改变意识——确定变革领域——规划策略——促进变革——分析行为与后果.最需要改变的意识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一些观念.意识的更新,观念的转变单靠自身认识的提高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于教育,宣传等手段来提升女性整体乃至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关于需要变革的领域,一般根据具体人群的具体情况而定.在规划策略这一环节之后,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可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妇女赋权"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不单是某一个个体,而是女性群体;第二,在整个过程当中,女性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更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运用多种参与手段和方式,调动起女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运用自身的能力完成这一女性赋权的过程.第三,注意联合包括男性在内的其他社会团体.

"妇女赋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有研究者认为,"妇女赋权"的方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整合性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帮助妇女满足其生存和生活需要来改善她们的发展状况.如为了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为她们提供一些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第二,经济支持的方法.主要是围绕着通过动员组织和提供获取性服务的机会来提高妇女作为工作者和创收者的地位.

第三,提高意识与组织的方法.主要着眼于将妇女组织起来,进行获得更多资源的斗争,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服务.(郑新蓉杜芳琴2000)

第四,"关系赋权"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权力并不是给予或取得,权力是通过在和其他人的互动时出现的.关系赋权的基本原理有四个要点:一是一个人永远不能只是一个赋权者,或者是一个需要赋权的人;二是每个人的能力的增长和释放都是在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中实现的.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赋权,每个参与其中的成员,不管其权力和特权是什么,都会意识到他或她都是这个赋权过程中的一个行动者和主体;三是这种赋权的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个共识,即人人都能够为知识的建构和社会变迁做贡献;四是在一个赋权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改变,赋权总是相对的,互惠的.正因为赋权是一个互动,互惠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这一互动关系中的主体.

(二)"赋权"与女性的权力参与

女性的权力参与,亦即女性参政,即指女性参与政治活动和政治机构,包括知政,议政,执政三个层面.女性参政概念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参政概念指女性关注和参与政治活动,诸如:关心国际事务,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关心妇女权益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参与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等,即女性知政,议政.狭义的女性参政指女性执政,即女性掌握政权,包括担任各级政府,政党,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和管理者.

赋权对于女性的权力参与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它的主要目标是要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中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女性可以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力,而赋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参与,也就是说,只有当女性群体普遍,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之后,才有可能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力.赋权妇女的过程是一个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参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参政是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女性群体步入社会领域后较早提出的一个权力要求.

三,女性参政的现状与推进

伴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化的进程,尤其是在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颁布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妇女参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一)中国妇女参政现状简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女性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从政人数有所增加,议政能力与作用逐步提高,在国家政务和管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女性参政呈现出洪波涌起,波浪式向前发展,稳步,缓慢演进的局面.

1,人大,政协中的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对国家事务发挥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女性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是参与决策的主要渠道.自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女代表人数不断增加,稳中有升,偶尔有降.

政协女委员建国初期升降波动较大,至1983年以后稳步上升.见下面图表

图(一)历届全国人大女代表比例图示

图(二)历届全国政协女委员比例图示

资料来源: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202.130.245.40/chinese/2002/sep/197419.htm-2k

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中的女性

专门委员会

委员

女委员

百分比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民族委员会

23

26

2

4

8.7

15.4

法律委员会

19

24

3

12.5

内务司法委员会

20

26

3

4

15

15.4

教科文卫委员会

34

35

6

5

17.7

14.3

外事委员会

15

18

3

2

20

11.1

华侨委员会

26

20

4

4

15.4

20

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21

28

6

5

28.6

17.9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26

24

1

3

3.9

12.5

总计

184

201

25

30

13.6

14.9

九届,十届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中的女性

专门委员会

委员

女委员

百分比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九届

十届

提案委员会

34

45

3

4

14.7

8.9

经济委员会

61

62

6

7

9.8

11.3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42

64

3

10

7.1

15.6

教科文卫委员会

63

92

6

14

9.5

15.2

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46

64

11

7

23.9

10.9

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53

70

5

14

9.4

20

文史资料委员会

34

32

5

5

14.7

15.6

港澳台侨委员会

51

50

8

12

15.7

24

外事委员会

39

41

8

8

20.5

19.5

总计

423

520

57

81

13.5

15.6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儿童状况:事实与数据》,2003年8月

2,政党中的女性

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党派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参加政党活动,在政党中担任职务是女性参政的重要渠道.见下图:

各派中的女性

党派

主席

副主席

成员

百分比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何鲁丽

程志清,钮小明

21482

31.6

中国民主同盟

张梅颖

56274

35.7

中国民主建国会

张榕明

25218

28.3

中国农工

左焕琛

39106

46.7

九三学社

谢丽娟

29385

33.4

中国致公党

9759

44.7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林文漪

880

64.3

资料来源: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儿童状况:事实与数据》2003年8月

3,女性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占16%,全国城市居委会成员483,705人,其中女性286,105人,占成员总数的60%.(资料来源: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

(1)高层领导中的女性

近年来,我国高层领导中的女性人数有所增加.到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有3位副委员长是女性;全国政协中有2位副主席是女性;国务院中有1位副总理是女性;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级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48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56人;全国396个市(地,州,盟)党政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47人,2831个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中有女干部4353人.

总之,自''''95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女性参政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诸如:权力结构中性别比不均衡,全国人大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没有达到联合国30%的要求;女干部职位与职务结构欠合理;领导者(包括女性领导)的性别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中国促进女性参政的行动

1,女性参政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政治法律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女性的政治权利.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第八条),"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九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十条),"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第十一条)等等.

自1990年至今,中共中央组织部先后召开了四次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座谈会和一次特别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1995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10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都将妇女参政作为妇女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995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及管理的程度".2001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在1995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基础上增加或细化了一些目标和措施,诸如"提高妇女参与行政管理的比例"."国家机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正职或重要岗位女性数量要有较大的增加"."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要占一定比例"等.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法律和部门政策","社会宣传和培训"三个方面规定了17项具体策略措施.

2,健全女性参政的运作机制

在健全女性参政的运作机制方面,我国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女性参政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完善保障女性参政的立法和配套政策,加大执法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的实施.

第三,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基础教育,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期限内学龄童的入学,就学率,降低女童的辍学率,为提高女性参政意识和能力奠定基础.

第四,努力改变陈腐的社会性别文化,为女性参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诸如,避免对"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复制和进一步传播,提倡,鼓励女性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第五,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提高女性的参政能力.

3,多渠道促进女性参政的策略

在中国,选拔干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委任制,竞聘制和直选制.委任制,具体方法是自上而下地由上级组织部门提名,考查,任命.竞聘制,是公开招聘干部的方法,主要通过自荐,考试,组织部门考查等程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聘任干部.民主选举,是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领导者.这三种方式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综合.中国妇女参政的推进工作,着重于根据不同的选拔干部方式发展不同的策略.诸如,针对任命制,侧重于推动决策部门加大选拔女干部的力度,规定比例;针对竞聘制,鼓励女性参与,培训竞聘能力,研究竞选策略;在民主选举中,抓住机遇,宣传发动,精心谋划等等.

(三)国外妇女参政现状简况

1,国会议员中的女性

1999年,世界各国女性国会议员的比例平均为12.8%,议员中女性比例达到或超过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要》中重申的30%目标的国家有(见下表)

国家

女性所占比例

实现时间

卢旺达

48.8%

2003年9月

瑞典

45.3%

2002年9月

丹麦

38.0%

2001年11月

芬兰

37.5%

2003年3月

荷兰

36.7%

2003年1月

挪威

36.4%

2001年9月

古巴

36.0%

2003年1月

比利时

35.3%

2003年5月

哥斯达黎加

35.1%

2002年2月

奥地利

33.9%

2002年11月

德国

32.2%

2002年9月

阿根廷

30.7%

2001年10月

冰岛

30.2%

2003年5月

莫桑比克

30.0%

1999年2月

(以上均为下院/单院比例)

自1995年以来,有6个国家第一次选举一名女性为议会发言人,它们是埃塞俄比亚(1995年),秘鲁(1995年),牙买加(1996年),马耳他(1996年)和波兰(1997年).(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参考资料(十))

2,国家或政府首脑中的女性

目前,在国家和政府担任首脑的女性一共6位(女王除外),其中4位是1995年以后出任的,她们分别是孟加拉国总理(1996年6月执政),圭亚那总统(1997年当选),爱尔兰总统(1997年当选),斯里兰卡总统,总理(一对母女,母亲为总统,女儿为总理).(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参考资料(十))

3,联合国机构中的女性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联合国机构内部决策部门的女性有所增加.联合国五大机构都有了女性执行长官.在联合国各组织中,人口基金的女性任职人数最高,达到了50/50的性别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经济转型期促进妇女参政研究课题组《促进妇女参政研究报告》2001年3月.)

总的看来,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制定的《行动纲要》重申的在立法机构和决策要职中妇女占30%的比例,在世界许多地方远未实现.虽然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已经确认了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但实际上,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关键性决定,尚缺乏妇女的实际影响,因而妇女所关注的问题尚未充分地表达,需要进一步促进权力和决策方面的性别均衡.

(四)国际社会对女性参政的推进

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联合国,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政党,妇女组织,为推进女性参政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

1,"会议"推动与基本共识

1997年,国际议会联盟(IPU)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题为"男女在政治上走向伙伴关系"的会议,并发表了《新德里宣言》.该宣言重申了妇女权利即人权的原则,提出了各国议会中女议员的比例应达到30%的意见,号召各国政党,国家与地方代议机构要为女性保留席位.宣言指出了劳动力市场和媒体中的性别歧视,希望媒体要展示女政治家的风采,认为有必要建立性别问题的专职国家机构和顾问团.(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美国纽约召开了题为"追求可持续增长与公正的管理制度"的国际会议.会议强调要消除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障碍;在各级决策机构平衡两性人数,使女性占到总数的一半;增加国际资源的投入,为实现性别均衡目标创造条件.(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1997年,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召开了第41届会议,重申制定和实施有关措施,切实解决妇女参与人数不足的问题,强调废除歧视性做法,采取积极行动.同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召开了第16届会议,通过了关于妇女参与政治和公共生活的第23号一般性建议,强调缔约国有义务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妇女在政治和公共生活中的平等参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2000年5月,联合国召开特别大会,对5年来执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要》的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进一步行动的建议.关于妇女参政,会议建议各国政府应加紧努力并致力于落实在行动上,保证不久的将来在所有领域和各个决策层面都有一定数目的妇女领导人;强调在男性中开展两性平等认识运动和性别培训,男女共同创造促进两性平等参与的机构文化;增加男女协调家庭和职业责任的措施,建立支持妇女职业发展和晋升的网络.

根据联合国有关文献的分析,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国际社会对女性参政有以下共识:

第一,参政是女性的基本人权,女性参政是社会公正,公平的前题.

第二,参政是女性意见得以表达,女性要求得到考虑的必要条件.

第三,女性参政是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重要环节.

第四,女性参政是政党,政府的责任.

2,障碍因素分析

为了推进女性参政,许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不同侧面分析妇女参政水平普遍低于男性的原因,提出了各种解释.

政治社会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化过程中的刻板模式,诸如对男主外女主内角色的期待,男刚女柔性别气质的塑造等,使女性从孩提时代就缺乏对政治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政治特质和能力,不适合甚至排斥政治.

资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女性的社会资源较为贫乏,弱化了女性在政治领域的竞争条件.诸如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内容,职业地位与类别等,不利于女性参与到较高的权力领域.

角色冲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女性的家庭与工作角色常常出现冲突,一方面引起女性的内心冲突,另一方面来自家庭,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造成在履行工作角色时的压力,导致女性参政的一定程度上的边缘性和"业余"性.

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中的一些因素对女性参政的阻碍.诸如,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女性候选人在提名和竞选中的支持不力;权力结构中男性领导者的避嫌;选民和媒体对女性候选人缺乏信任等等.

发现这些障碍因素,对于排除障碍,促进女性参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女性群体所面临的参政障碍会有很大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3,女性参政能力建设

教育和培训是改善女性参与决策状况,帮助妇女进入较高权力层面的有效方式.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有成效的妇女参政能力培训,一些国家还专门开展了针对领导人的性别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

墨西哥发起了针对地方和全国各级女公务员的培训;新加坡和意大利开展了针对行政官员的性别观点培训;乌拉圭和智利制定了妇女社区领导人培训方案;圭亚那成立了妇女领导研究所;伊朗举办了鼓励妇女参加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培训;喀麦隆,科特迪瓦和几内亚在竞选期间进行了女候选人培训;芬兰开设了土著妇女教育项目,以增进其参与决策.(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一些国家在大学中开设提高女性领导能力的课程,比如,英国北爱尔兰的尤斯塔人民学院开设了一系列提高女性领导能力的课程,内容包括领导风格,女性领导的参政障碍,角色模拟,公共演讲,在媒体中的形象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为提高女性参政能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例如,美国和立陶宛的非政府合作,建立了"妇女企业领导人营地",培养青年妇女的领导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越南提高妇女地位全国委员会合作,开展了题为"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全国行动计划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内容包括竞选活动,表达技能以及拟定行动建议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文件,2000)

根据对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的研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联盟,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民间社团,私营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女性参与决策的各个层面共同合作.

参与式讨论:案例分析

位于渤海之滨的某村,经济发展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全村人口325人,姓氏13个,其中赵,刘,于,滕为四大姓.解放后,该村先后换过五届村领导班子,核心领导先后由赵,于,刘三大姓氏的人轮流出任.1999年,村干部在大多数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某报社记者站签订了明显含有侵犯村民利益的土地承包合同,引起村民不满,于是,在几十名村民的联名下,该村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向上级乡镇上访,告状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女性参与的人数基本上与男性持平.活动的结果是乡里迫于村民的压力,于1999年12月罢免原来的村干部,用"海选"的方式在村民中民主选举4名村干部.

在准备选举阶段,最主要的活动是选举者和被选举者的资格认定.对于该村来讲,有一个问题就是已婚妇女有无必要像男人一样参加选举活动,尽管许多村民知道在法律上妇女享有同男人一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习惯的思维中,这种权力是可以由丈夫的,也就是说,选举的单位由个人变成了家庭,这样一来,妇女的权力就被剥夺了.后经有关部门和选举组织者做工作(并非出于妇女们自身的要求),全村82名已婚妇女最终获得了选举的权利和机会.与上面上访,告状不同的是,在这一阶段拉选票时,妇女很少参与,有的妇女认为:"选就选嘛,干嘛还搞这些猫腻".

在选举阶段,全村共有选民237人,其中女性111人,选举时落实到选民168人,其中女性60人,而男性除个别有事,有病不能到场外,其余全部到场.在这一过程中,有18人参与竞选并发表"施政纲领",当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张金花在发表施政演说时,下面不时有讨论声:"刘连庆家里想当村长,她行吗","咱这块方圆十里八村的都没有一个女的(村长),我看她不行","只要能看好孩子做好饭就是好媳妇,凑什么老爷们的热闹","又要养鸡,又要当官她顾得过来吗"中午开始投票时,有14位妇女为给孩子准备午饭或别的原因中途退场,没有参加.

选举后统计阶段,在选举出的7名村干部候选人中,张金花获得10张选票,是获得选票最少的候选人.在分析其原因时,张金花说:"最主要还是因为我是个妇女,在农村,妇女还是不行,不过我没想到最后得这么少选票."作为丈夫的刘连庆显得比妻子还沮丧,他说:"我真没想到她得到这么少票,不是我说,她这个人(办事)有股劲头,让她干准行."需要说明的是,在张金花竞选的过程中,她丈夫给了她很多的鼓励和支持.

一点说明:该村历史上五届领导班子中有过2位女性,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的.1993年以后,河北省先后出台了农村村民自治条例和民主选举的执行条例.理论上说这不仅为村民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保证,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为妇女行使政治权利,参与村务管理及决策提供了机会.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该村女性村干部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村干部绝对数量的减少等原因,从村的领导班子中消失了.

讨论题:

障碍对策范文篇4

实行民主自治,尤其是村委会直选,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对党在农村中开展工作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即“两委”关系成为当前农村中非常突出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农村的稳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基层实践的一些有益做法和新鲜经验。

一、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

我区村级体制改革工作,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历时近四个月,至2000年10月24日止,全区14个乡镇所辖的148个行政村、1248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了村级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民主选举,一大批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充实进了村组班子,为我区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一年半来的村民自治实践,我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全面推行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已逐步成为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自觉意识,极大部分村级组织能够积极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依法开展村民自治。据调查,全区148个行政村中,“两委关系”协调较好的有98个,占66.2%;一般的34个,占23%;较差的有16个,仅占10.8%。统计数字表明,“两委关系”协调和基本协调是全区“两委关系”的主流,也是村民自治最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由于大规模直选村官在我区尚属首次,因而这项工作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些地方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长期不协调。其主要表现形式是:

1、拉帮结伙,明争暗斗。2000年村改改委前后,某村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某村民为竞选村主任,在村内外大肆宣扬:“原村党支部、村公所的人是一批脏官,有严重的经济问题”,自行组织群众四处凑钱上访。在临近竞选时,他甚至暗地里许诺“我上任后不抓计划生育,不收提留统筹”。通过这种非正常的活动,获得了过半数村民的支持,当选为该村的村主任。由此,也埋下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公开闹对抗的导火索。他在主持村务活动中,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处世哲学,下辖的几个村民小组长不太“听话”,他擅自组织人背着票箱满村索要“罢免票”,未经合法程序,就勿忙宣布几个“不听话”的小组长已经被罢免了。为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开展人口普查工作中,竟一次动用了几十人满村乱转数天才完成了登记工作,几十人还天天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很多群众对此十分反感。他为争夺对村财务的控制权,一再邀约人找村会计、出纳闹;部分村款一旦落入他手中,也不按规定上缴村财务管理,而是自行支配。面对这样的情况,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派人进村做工作,他对此置之不理,该村自村改委以来形成的混乱局面难以扭转。镇党委、政府迫于无奈,只有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依法罢免了其村主任职务,又顺利补选产生了新的村主任。

2、法盲当政,违法乱纪。某村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打着“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的旗号,在未经任何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就擅自组织群众在天然林规划区内修建乡村公路,致使3.23亩的国有林地被毁,国家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二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由于新当选的村官自身法律素质低下,为办公益事业而触犯国家刑律,害得自己也锒铛入狱,其教训十分深刻。

3、个性张扬,意气用事。某村村主任,年仅22岁,人很年轻,但也十分意气用事。才刚上任就急于同村党支部闹分家,宁可花钱外出租房,都不愿同村党支部在村房内办公。2001年召开的“三.八”妇女节座谈会,村妇女主任在未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就按惯例把座谈会放在村党支部办公地点召开,他一气之下就决定撤换村妇女主任;由于镇政府及时制止,才使这起因一件小事而引发的撤职风波得以平息。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借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镇政府安排的热点、难点工作,致使镇上的很多工作在该村根本无法开展。

4、纠缠历史,喋喋不休。在调查中发现,“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个村存在着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多。新当选的村主任经常宣称“支书是老的,主任是新的”,“财务问题,支书必须给群众一个交待”。某村新当选的村主任上任后,就在村民中到处宣扬原村级财务开支的几个项目有问题,邀约群众四处上访。镇纪委先后两次进村调查,调查证实原村级财务开支并不存在较大的问题,而村主任和村民对这一结论明确表示不接受,经常纠缠村支书一定要说清这事。村支书迫于无奈,已经有近10个月没有上班了。据调查,我区148个行政村中,村改委后仍有17个村没有向新当选的村委会办清财务移交手续;还有29个村虽然办理了移交手续,但群众对原村级财务仍存疑问。调查表明,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既是直接造成“两委关系”不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部分村组不稳定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组织的重视。

5、自私自利,争权夺利。某村新当选的村支书、村主任都是原来的村干部,两人关系一直相处不错。村改委后,由于双方在工作中各存私心,两人关系逐渐不和,导致两委在工作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矿务局关闭破产期间,矿务局滥泥坪矿决定将回收运输管道内的精矿项目承包给该村。由于该项目利润较大,二人为此你争我夺,关系愈加紧张,致使该村一度时期“盗抢精矿”现象突出,社会治安逐步恶化,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一定干扰。

6、放弃工作,各行其是。有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根本不去履行职责,而是过去是干什么的,现在照样去干什么。某村村主任上任不久就外出打工,致使该村委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某村副主任,在选举前是个矿石老板,选举后,仅到村里参加过两次会,就没有到村里上过一天班,而是跑到某地投资打矿。据调查,“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个村的10名村干部在村改委前都从事个体经营。村改委后,仍然有部分村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7、历史积怨,长期不睦。全区有6个村两委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原班人马,由于在长期共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没有解决。村改后,仍然把历史积怨带进工作中,形成了村改后“两委关系”的对立局面。

8、怕事躲事,你推我让。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干部都流露出一种怕事、躲事的思想。有的新当选的村主任认为,三年任期一晃就过,只有“多栽花、少栽刺”,才能不留骂名;换届时,也才不会失去选票。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思想作崇,在处理一些诸如计划生育、征粮派款、调解纠纷等棘手问题时,能滑就滑,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导致村上很多工作根本无人去管。诸如此类现象在我区很多村都有不同程度地反映,两委不协调的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些村中,每遇“好事”,大家都争着干,生怕不干就笼不住民心;每遇“麻烦事”,却你推我让,主任说“支书权力大,凡事都归支书管”;支书却说“主任本事大,他不管谁管”。两委不协调的村中,有不少很容易处理的事,就由此成了久拖不决的难事。

在分析中,我们认为,虽然“两委关系”协调或基本协调是我区农村“两委关系”的主流,但仍有不少村仍延袭着过去的传统“包揽型”的领导方式,要么是支书主动让步,要么是主任随声附和。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两委关系”协调的良性化水平并不很高。

二、农村“两委关系”的主要障碍

虽然“两委”矛盾普遍的终极表现都是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两人个体之间的工作不协调,但其潜伏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究其深刻原因,主要在管理体制、思想认识、制度建设、经济文化基础等诸多方面尚存有不少障碍。

障碍之一:理论不清、职责不明

从理论上讲,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作却十分模糊,有些政策规定还互有重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讨论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究竟如何体现“领导核心”,究竟什么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村组法》虽然在第三条规定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关于村委会职责的规定中,又几乎囊括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种规定的模糊性和重叠性是两委关系紧张的制度性原因,两委各自按照对己有利的法规,争夺村庄的各种资源,如财务管理权、公共事务决定权以及各种签字权等,在这种情况下,“两委”矛盾的产生便是不可避免的。

从职责上讲,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尚缺乏具体的界定,有关规定过于原则化。新修订的《村组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职权范围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却无明确规定,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同于国家政治系统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有其共同直接面对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特点。由于二者的权限范围划分不明确,难以避免地造成了村党组织“行政化”、“事务化”倾向,具体操作中常同村委会的决事权、用人权相冲突。

障碍之二:认识模糊、顾虑重重

村委会直接选举给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情绪的抗争表现得十分激烈,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一些乡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失控的心理。实行村民自治后,对村干部任免权的改变和行政权的转换,造成了部分乡镇干部的失落感,有的对村民的自治能力存有疑虑,认为东川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民觉悟低、素质差,开展村民自治不切实际;有的还不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动辄就说民选村官不听招呼,说村民自治搞乱了农村,一时难以理解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的规定。这种对村民自治的复杂心态,使得一些乡镇领导既想加强领导,又怕陷入误导,既想放手发动,又怕撒手失控。可见,在乡镇党委如何加强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方面确实需要积累实践经验,摸索一套成功的做法。

二是部分农村党支部没有认识到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善和发展。觉得过去是“一统天下”,现在竟然“一分为二”,会“天下大乱”,抱怨上头乱搞“名堂”,心里很不舒服,行动上很不适应。即使是身兼村委会主任的村支书,对如何搞好村民自治心中也没章法,领导方式、工作方法还未转变,与民主自治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村委会成员及村民由于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长期处于无自主权的地位,如今被“解放”出来,自己管理自己,一时找不到应有的位置,无所适从。官本位意识、宗法族权观念等封建残余思想长期作祟,“当家作主”、“以民为本”的民主观念难以树立。

障碍之三:缺章少制、落实乏力

我区农村通过村改委实现了民主选举,但在148个行政村中,依照规范的自治章程实行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却寥寥无几。缺章少制具体表现在:一是作为民主决策重要组织形式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制度还未建立或很不规范;与推动民主管理密切相关的自治章程普遍没有制订,村规民约多数是几年前订立的,“自治”形同虚设;村务公开和上墙的民主监督制度存在不规范、不清楚、不全面的情况。二是还没有制订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壮大集体经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计划。三是村级财务制度、村民参与民主监督、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等尚无章法,缺乏制约机制,或者制度已经写在纸上,落实乏力。

管理村务缺章少制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履职能力密切相关。在调查走访中,有的村支书、村主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是怎么回事,村代表会、村民大会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在做具体决策中,连村委会委员都不让参与,仍习惯于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我们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才是治本之策,解决缺章少制问题是当前推进我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障碍之四:经济贫困、文化落后

“两委关系”的良性互动,总是以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为动力源泉的。但就东川绝大部分村庄而言,无不伴随着贫弱的集体经济、村民总体文化程度低同推行村民自治间的深刻矛盾,存在着明显的动力不足问题。

在经济层面,贫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全区148个村中,有一定集体收入的仅有30个,无集体经济的“空壳村”却多达118个,有的村甚至债台高筑。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金,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村,如果强行让个人负担村务费用,则可能直接造成村民过重的负担,从而令村民对村民自治的实施产生抵触。在这种情形下,“两委”班子为管村务去争权夺利就失去了内在动力,而代之以处理棘手问题互推互让。在一些负债累累的村庄,甚至让人失去了当干部的兴趣,一些贫困村干部当选后不愿意履职或者干脆外出务工撒手不管的情形也随之出现,造成了个别农村基层组织又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由此可见,就贫困地区而言,在评判“两委关系”权力的划分和运作方式时,也应该以是否能促进脱贫和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作为优劣的标准。

在文化层面,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低可能导致村民自治的盲从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区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文盲半文盲仍在农村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农村改革后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务工经商。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农村一般村民参与日常村务管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表现出的对政治冷漠与对公共利益的麻木,对民主选举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个别落后地区,有些竞选者只要轻率地许个愿、表个态,农民就会投他的票。对“两委”干部行为优劣的评价往往也是人云亦云,在有的村即便如实公布了财务,由于村民不识字或不懂帐,村干部也常常得不到村民理解。

当然,我们强调农村落后的一面,也要看到村民自治带来的村民民主意识增强的新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和推动着村民自治的规范化运作。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思想水平和民主素养,是保证村民和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三、实践中应妥善处理的六种关系

由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妥善解决“两委”矛盾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基层组织思考和处理“两委”矛盾时,应把握准确以下六种关系:

1.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党支部要站在领导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线,切实加强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保证村委会和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职能和权利,改变对村委会“要你办就得办”的家长作风。村委会要主动接受党支部的政治领导,自觉维护党在农村的政治权威和核心地位,并勇于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负责,率领群众搞好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

2.民主进程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基层搞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和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同步推进。不能脱离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超越现在的历史阶段。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坚定不移的方向,但如果操之过急,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阶段,则会欲速则不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冲击党的领导,最后使党在基层丧失领导权。

3.体现民意与落实上级意图的关系。村委会和党支部在工作中,要树立体现民意与落实上级意图二者相统一的思想。代表民意,为老百姓办事,要把老百姓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但把握这一标准应从全局来看,如局部几个村组老百姓不很赞成或不很情愿的计划生育、提留税收等工作,虽然也有群众不满意,但并不真正代表群众的长远利益。所以要注意处理好体现民意与落实上级意图的关系,这是协调处理好“两委”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4.强化责任意识与落实报酬的关系。由于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干部报酬不兑现的问题在部分乡镇十分突出。我区农村有不少村民小组长、群团组织负责人甚至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所以,如何在强化他们责任意识的同时,应解决相应的报酬问题,逐步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绩效考评机制。

5.加强教育与舆论导向的关系。应该肯定整个村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他们辛辛苦苦、尽力尽力为党工作,为人民工作。虽然也有极个别村干部的违法乱纪让群众十分反感,但不能因为社会不良舆论导向导致群众对村干部一团糟的印象。在这方面舆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应宣传先进、树立典型,从而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6.明确职责与规范操作的关系。在两委关系上,应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分清责任、规范操作。对如何调整不胜任现职村干部、怎么处理利用非组织势力拉选票等问题,必须在法律上做出必要的规定。在实践中,应把加强两委关系规范制度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鼓励大胆试,大胆闯。

四、村级规范化管理:解决两委矛盾的重要途径

我区村民自治的实践表明,“两委关系”协调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两委良性互动的过程。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抓好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也要重视抓好村委会的自身建设。唯有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纠正那种“重支部建设,轻村委建设”的倾向,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区在借鉴和总结区内外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两委关系”良性化进程的主要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为载体,积极推行村级规范化管理,努力实现“思维定式从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的转变;决策机制从少数人说了算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决策的转变;工作方法从强行推行向引导、说服、提供服务的转变”的村民自治目标。

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地促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既充分体现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切实保证村级其他组织发挥功能的原则,做到科学分工,明确责任;二是坚持依法建制的原则,体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的基本规定;三是坚持既约束干部又约束群众,重在约束干部的原则,把村干部的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四是坚持实用实效、便于操作的原则,使各项制度的制定着眼实际,操作性强。按照这些原则,对村级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理顺村级领导体制,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

理顺村级领导体制是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的核心问题。要立足于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保证村级组织职能有效发挥,保证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真正行使,对村级领导体制进行理顺:

一是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强调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照《组织法》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是进一步细化村级组织各自的职能。除了重申《条例》和《组织法》规定的党支部、村委会的职责外,各乡镇应结合农村实际进行了补充细化,严格界定职责范围。同时,对村民会议以及村民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也应作出明确规定,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明确,运转有序。

三是规范村级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统一决策程序。具体步骤可以为:第一步由党支部依据法律、法规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研究提出方案,或由村委会提出方案经支部同意后提交联席会研究;第二步召开两委联席会议对方案进行讨论修订;第三步召开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讨论修改并形成决议;第四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

(二)完善村级干部管理,强化教育监督职能。

一是建立村组干部分级轮训制度。区委负责培训村主要干部,村组其他干部由乡镇负责。对新进村组班子的人员,突出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从起点上抓好其思想和工作行为的规范。要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政治理论、业务能力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对村干部实行诫勉制度。村委会换届以后,有的村干部素质比较低,工作不得力;有的在工作中不公正,凡事从个人和家族的利益出发,引起群众的不满。对这些村干部可由乡镇党委实行诫勉,由乡镇党委安排诫勉对象离岗培训。诫勉情况要在本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予以通报,说明诫勉事由,接受群众监督。诫勉应规定一定的期限,诫勉期满,由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对诫勉期内的表现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及处理意见报乡镇党委。乡镇党委经过集体研究,对经民主评议确已改正问题的,给予解除诫勉;对经民主评议未改正问题的,按有关程序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对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由镇党委做说服工作,动员其辞职;对经诫勉无明显变化而又拒绝辞职的,依法提请进入罢免程序。

三是完善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建立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请示工作制度,由党支部监督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保证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实行定期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年组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对评议为优秀的,由乡镇党委进行表彰;对经民主评议问题较多的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进入诫勉程序。

(三)规范党员管理,加强组织建设。

管好党员队伍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目标化管理、党员联系户和民主评议党员等措施,注重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和过程管理,

一是把推行党建目标责任制同村民自治相结合。农村党建目标责任制要把“村民自治”这一主题突出出来,要通过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通过领导村民自治的实践,使支部在实践中学会把党的正确主张和组织意图贯穿到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规则之中。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两委和村民的行为,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是把要求党员发挥作用与党员联系群众相结合。各村都要建立党员联系户和党员量化管理制度,对党员进行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村级事务管理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把对党员日常管理与民主评议党员结合起来。党支部要每年组织两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并把评议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民主评议为优秀的,要进行表彰;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按照组织程序进行严肃处理。

(四)规范村民管理,提升自治水平。

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把对群众进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贯穿于推进村民自治的始终,引导群众顾全大局,自觉履行义务,严格依法办事。同时,充分发挥村级“小宪法”的功能,按审议程序依法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充实内容,抓好落实,促进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五)规范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

障碍对策范文篇5

一、如何练习作品

一个人小提琴水准的高低,除了其自身条件(通常指手指条件,神经反射灵敏度)、从事专业时间的长短、授业导师的程度外,还与其天分(悟性和对音乐的敏感度)和练琴效率也有极大的联系。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时,唯有从练琴效率上提高。任何以小提琴为专业的人士都会有自己的练琴习惯,演绎作品也一样。必须全方位地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主旨。但如何练习作品以及练习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完成作品的质量。

二、了解作者

障碍对策范文篇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的德育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受传统思想影响,德育管理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德育管理内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也有所转变,将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德育管理工作就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受经济因素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校以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一切工作的开展以提高升学率为中心。农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将德育管理放在一边,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滞后的德育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逐渐的与学生脱离,不能发挥其功效。

(2)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发挥德育管理的功效。目前,我国农村的德育管理以教师为主导,不能考虑到学生的真正需要,致使德育管理工作脱离实际,不能发挥其功效。学校的德育管理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单一的手段向学生讲述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逐渐的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农村教师德育教育的手段过于单一,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深,自然不会加以重视。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要规范人的行为、要培养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但是农村的德育教育缺少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德育教育变成了只注意表面的教育,不能发挥其功效。

(3)学校的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会解决问题。但是目前农村的德育教育共组,脱离了生活实际,与家庭、社会不能保持一致,实际作用不大。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宣传正面思想,将社会上的不公平事件忽略,这样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就会很迷茫,不能认清社会的复杂性,面对困难就会退缩,德育教育工作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2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德育管理的对策探究

德育教育工作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的中心任务。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开展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才能让我们德育队伍的角色重新定位,有序地开展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方显德育工作实效。

(1)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促进我国农村初中德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受经济因素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农村初中德育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要加强对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建立以养成教育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其年龄构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为德育教育课程增添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德育教育教育手段,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生活、工作的每个领域,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德育教育中,丰富德育教育的手段,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学校中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个获取资料的平台。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理解更深,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德育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促进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

(3)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统一的德育教学体系。德育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给予支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德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下,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障碍对策范文篇7

关键词:品牌设计;设计障碍;基本要求;设计对策

1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基本要求

重点关注目标市场与消费者。克服品牌设计的障碍,基本要求的首位是明确品牌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有着怎样的角度,品牌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来自市场的需要和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注重关注市场与目标消费者,才更容易促使设计符合品牌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好地争取品牌的市场主动权和行业话语权,谋取品牌的持续发展。科学完善设计策划。品牌设计过程充满逻辑性和连贯性,策划过程有无数围绕品牌设计核心而散发的设定点,运用科学、连贯的方式进行设计策划的调研和挖掘,能为品牌设计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充满竞争优势的后续力量,所以科学的完善设计策划也是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基本要求之一。全面进行品牌定位。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要求不能少了正确的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围绕着品牌的定位进行,客观来说,品牌定位直接决定品牌设计,如若不能正确、全面地进行品牌定位,对品牌设计的影响将会很大。差异性的设计定位。随着品牌定位的确定,设计定位成为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又一大因素,平庸的设计定位会对品牌形象的形成和未来在市场中的发展产生有所局限,有的设计甚至会对品牌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想要克服品牌设计障碍,必须从开始就对设计进行合理化定位,并且一定要有品牌独特性,具有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资源的合理组织管理与应用。如何才能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品牌资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给品牌设计提供良好的契机合设计方向,结合企业资源做出的品牌设计在初步成型后能够多方位的运作,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优秀的设计资源管理是设计呈现强有力的后盾,合理应用企业资源进行品牌设计,是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一项基本要求。企业的科学管理。企业的科学管理也是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基本要求之一,企业对品牌设计的重视程度,对设计部分的权力分配,管理时各部门与设计部门的协调关系,都决定着品牌设计的设计局限和发展情况,所以科学的企业管理能为品牌设计去除没有必要的阻碍。

2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具体对策

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品牌设计导向。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影响下的品牌设计,应该以目标市场和消费者为设计导向,不局限于以设计师的艺术造诣创造具有艺术价值的产品,而是将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作为首要因素融入品牌设计和产品开发,将更加顾及消费者的功能需要和情感诉求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指标进行品牌设计,全面迎合市场,提高品牌接受度和消费者满意度,消除品牌设计中设计方向不明确、主次部分的重要障碍。完善品牌设计策划系统与实施。用多种调查方法对品牌设计的前期调研工作认真履行,从市场调查的消费者、竞争者、产品调研到设计心理分析,再到具体实施设计时的品牌和设计定位,设计的思路和具体呈现方案,以及品牌后期的营销宣传的设计,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一个不漏的细致实施,保证设计策划的完整性,设计的科学性,排除由于设计策划系统程序疏漏带来的设计缺陷。明确的品牌定位和设计定位。品牌定位决定设计定位,这种前后关系导致品牌定位必须全面又精准,融入周边环境带来的品牌影响和企业文化的渗透进行品牌思考,制定与竞争者有所区别、独具自身识别性和品牌特点的设计定位,打造属于品牌自身的比较优势,占领品牌所在行业某个新领域的优先地位,掌握市场先机和话语权,带给目标消费者专业性的品牌印象,如此一来,则能够避免来自于品牌定位不准确或设计定位过于平庸带来的品牌发展局限。企业管理与设计决策。企业管理十分重要,它协调着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引领者品牌发展的重点,是维护品牌健康发展的内部需求,而保证科学的人性化企业管理的同时,企业在品牌设计上的决策也同样重要,可谓是品牌的风向标。为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对实时变换的品牌生存环境保持极高的敏感度,并能够及时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分析,做到能够第一时间与时俱进做出品牌设计决策,这种设计决策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与决策层的市场反应度息息相关,影响着品牌发展的命运,设计站在战略高度,决策充满力量,就能够避免决策和战略失误对品牌发展道路带来的阻碍。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决策层融入部分设计人才也是较为可取的处理方式。以设计为中心的设计管理与人才教育。首先,企业将设计提高到战略价值的高度,全面建立以设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才能真正体会到设计对品牌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性,品牌设计是品牌发展的生命源泉,品牌重视品牌设计,就要器重设计人才,优秀的人才是最强动力。其次,有言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要进行科学的设计管理与教育,才能协调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关系,保证品牌设计的顺利进行。设计师重视艺术价值的创作范畴却缺少管理经验,容易导致产品的局限性;管理人员注重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通常倾向采用保守的、陈旧的技术、材料、工艺等降低成本,可能阻碍设计的创新。所以完善的设计管理要求对设计师进行现代管理理念的教育,要对管理层人员进行现代设计实现的灌输,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理解、互助,才能排除由不同知识领域摩擦带来的种种品牌设计障碍。品牌资源的挖掘、组织管理与利用。品牌本身及品牌周边一切有价值、可利用的资源都是珍贵的品牌资源,对品牌设计的不断更新、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协助作用,在品牌设计首次进行或再次升级之前,充分挖掘和分析企业围绕品牌建设所拥有的资源项目,作为辅助掺入品牌设计计划,设计完成后,利用聚焦、分散、转换、嫁接、整合等多重方式对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与利用,能够为品牌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品牌的营销推广和再设计。品牌设计为品牌树立形象,最终目的是通过品牌营销推广将品牌投放进市场,赢取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品牌的营销推广将品牌形象输入给对目标受众,获得品牌认可和品牌评价,营销推广过程企业可以获得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反馈意见,企业通过对这些反馈意见的研究对品牌的再次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所以要积极、全面地进行企业的营销推广,更融入市场就有更好的设计,清除由于一成不变带来的品牌滞后,不断将品牌设计推向新高度。

作者:谌舒 侯小锋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范川.对于品牌策划设计的一些思考[J].包装设计,2007(6):102-104.

障碍对策范文篇8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方法:对60例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访谈式调查,分析影响其睡眠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睡眠时间缩短等,其相关原因包括疾病、环境、心理、社会、不良生活方式等。结论:减轻躯体不适,加强病区管理,提供有效的心理、社会支持,强化睡眠卫生宣教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康复。

[关键词]住院患者;睡眠障碍;护理

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现睡眠障碍,它既影响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也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现就影响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1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5年1月至11月对住院患者通过访谈式调查及临床观察发现有6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男29例,女31例,年龄47岁~76岁,平均年龄56.5岁,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h者30例,占50%;不能熟睡:有轻微的声响刺激便醒来,一夜中醒来达2次以上者15例,占25%;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h以上,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者10例,占17%;睡眠时间缩短:虽有充裕的时间,一夜合计睡眠<5h者5例,占8%。

2影响住院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

2.1疾病因素从调查中得知,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是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冠心病夜间频繁心绞痛发作;高血压控制不佳;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出现夜间喘息、咳嗽加重最为多见。其次前列腺肥大导致夜尿增多,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均可引起睡眠障碍。以上疾病长时间影响,可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考虑问题多,表现为担心夜间发生意外,心理恐惧不敢入睡。

2.2环境因素影响患者睡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的噪音、灯光、室温、通风、床铺、夜间的治疗护理活动等。环境噪音主要来自病房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各种操作声、治疗车轮的摩擦声、护士夜间巡视病房的开关门声、其他患者的鼾声、说话声、厕所的冲水声等。另外环境陌生也是致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主要由于不适应就寝场所、与家人接触减少、同医护人员不熟悉、与病友之间不交流等。

2.3心理社会因素据调查分析发现,住院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产生上述情绪反应的原因有:疾病病痛的折磨及对疾病预后的恐惧和担忧;经济困难及家庭支持欠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

2.4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住院后活动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长;睡前谈论兴奋话题或观看刺激、惊悚性电视等。

3护理对策

3.1尽快减轻病痛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如心绞痛发作频繁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嘱患者夜间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和按时遵医嘱用药,以防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3.2加强病区管理

3.2.1睡前做好护理进行室内通风、消除异味、保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中、关大灯、开地灯、保持床铺干燥、平整。

3.2.2合理安排各项治疗工作每项护理工作要有计划、有安排(除必要的治疗外),避免患者在沉睡中惊醒,如夜间查房时,要做到“四轻”,光源不可直射患者。

3.2.3减少干扰对于病情复杂多变、夜间入院的患者及打鼾的患者,尽量安置在单间或人少的病房,以减少干扰。

3.2.4“四轻”治疗车轮子定期上润滑油,护理站的椅子脚下钉皮垫,护士做到“四轻”,病区内使用手机者,劝其将铃声调到振动,努力为患者创造安静,温馨的休养环境。

3.3加强心理护理

3.3.1心理护理仔细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及同房病友,使其尽快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环境。

3.3.2健康宣教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并介绍同类疾病的成功实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3.3沟通交流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疾苦,并努力解除疑虑,协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如家庭经济困难者,可适当为患者减免费用,尽量用便宜药等。对家庭支持不到位者,要耐心做好患者家属工作,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努力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

3.4做好睡眠卫生宣教工作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具体指导如下:建议患者在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因病情需要绝对卧床的患者除外);每天午睡不超过0.5h,睡前室外散步0.5h,然后喝一杯热牛奶,用热水泡脚20min;还可利用音乐的镇静催眠作用,让患者低音量播放具有安神宁心作用且曲调柔和的音乐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睡前不宜吃太饱,忌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睡前禁止谈论过度兴奋的话题和观看惊悚刺激的电视剧,保持心态平静。

障碍对策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营销;障碍;对策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营销手段开始不断的被创新,网络营销不仅成本低廉,同时由于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其营销效果也更加的良好,而且互联网还能够帮助企业与消费者实现一对一的沟通,便于企业充分满足每一位消费者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网络营销井喷式发展时代的结束,网络营销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与障碍也开始凸显,如何消除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

二、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我国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进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时间也不过仅有二十几年的光景,但是在这期间网络营销取得的成就却非常可观,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3年一年,阿里巴巴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近5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超过220亿元,可见网络营销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仍然不够充分,尤其是与金融行业相关的业务发展局限较大,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也开始面临瓶颈。

三、我国网络营销发展障碍

(一)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正在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首先从覆盖率来看,我国的网络覆盖率仅不到80%,而在发达国家网络覆盖率都已经达到了90%以上;其次,网络速度慢、收费较高,通过对网民的调查数据显示,网络速度慢一直都是困扰广大网民的主要问题,而且我国的网络收费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二)网络安全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支付手段的不断增多,互联网安全性不高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被网络骗子骗钱、绑定网银的钱财不翼而飞等新闻不断充斥着各大新闻频道,使得我国很多的网民害怕遭受钱财损失而不愿意在网络上进行消费,尤其是不愿意利用网络来实现金钱业务的往来,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金融及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物流网络不发达

网络营销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物流网络的支撑,但是目前我国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物流业务的公司并不多,再加上我国地域比较广阔,很多偏远地区人口稀少,物流运送成本高,导致整体上我国物流网络发达程度不高,这也在阻碍着我国网路营销的发展。

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加强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扶持物流等附属产业发展,推出有利的优惠政策。

(一)加强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不断的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每家每户都能够用上高速的互联网,才能够促使网络营销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首先我国的相关企业应该不断增加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网络覆盖率;其次还要提升自身的网络服务质量,提升网络速度、降低网络收费水平;最后,我国也应该推出有利于网络覆盖率与网络质量提高的有利政策,比如为偏远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等。另外,政府方面还要积极扶持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网络安全性不高除了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关系较大以外,同时也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较大关系。因此除了要提高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外,我国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我国互联网法律制度的建设,从而在发生互联网欺诈事件时能够有法可依,为互联网安全性的提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另外,我国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互联网营销平台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认证制度、税收制度、广告制度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等,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

(三)扶持物流等附属产业发展

在附属产业的扶持方面,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尤其是为中小物流企业及其他网络营销附属产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建立使用度比较高的制度准则,从而提高物流企业及附属产业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其次,对于偏远地区的物流业务企业也应该积极的开发,比如政府或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物流业务建立物流网点,从而完善物流网络,另外针对网络营销的其他产业,比如信息技术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等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从而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产业环境。

(四)推出有利的优惠政策

网络营销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政府更是应该意识到网络营销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并大力鼓励网络营销的发展,推出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授权企业开展网络分销业务、鼓励创业者开设网络店铺以及扶持并培育专门的网络营销企业等等。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手段正在逐渐成为传统营销方式的替代品,我们应该乘着这股潮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未来的网络营销也一定会突破现有的障碍,成为营销界的主力军,为我国的繁荣富强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唐磊 单位:东营市廉政舆情监察中心

参考文献:

障碍对策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风险与障碍;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为主题,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类,达成了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推动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进程,同时也加强了国际与地区合作。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良好开局,也取得了一系列战略成果。然而,“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并不是在一个各方面都非常理想的国际环境下展开的,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必然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障碍和风险,也会出现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光明、超前性质的基础上,评估分析“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在不同方面存在的障碍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安全、思想认识等方面,结合国际国内、现实与发展等综合因素,对“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存在的风险障碍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从观念、机制与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求更好地优化“一带一路”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障碍

(一)经济风险。我们不能忽视,在对海外国家的投资上,面临一定的风险性,另外,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盈利甚至回本,以及我国企业能否跟上“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1、投资回报率与债务违约风险。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沿线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商业环境不完善、行政效率低下甚至政治版图也存有不确定性,这些都将会使投资回报率产生较大的不稳定性,给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带来风险,其中一部分投资很可能成为坏账。如果债务国家无法偿还贷款、投资的项目无法收回成本,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额外的巨大压力,而不能起到减轻经济压力的作用。2、中国企业可能存在的滞后问题。我国部分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仍然集中于传统模式,缺乏创新动力,过分依赖于“出口创汇”发展模式,不重视技术创新、走出国门、创建世界品牌的深层发展策略。另外,我国的服务企业与国外相比,在企业规模、营销与服务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二)政治风险。不同的国家,基于自己不同的诉求都有各自的国家战略与利益。不论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国家,还是沿线之外的个别国家,在国家战略和利益上,与我国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兼容、存在一定的冲突。1、沿线之外国家的战略挤压与顾虑。美日的战略挤压主要体现在:对沿线国家内的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进行怂恿以扰乱社会稳定、搅局破坏;针对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主权争端进行挑唆引发事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环保、劳工标准等,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攻击等等。另外,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一个节点国家,一方面它认识到“一带一路”对其本国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实施了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并且寻求欧亚地区事务主导权,它也存在对“一带一路”所创建的经济格局会破坏自身地缘政治格局的担忧,而这一担忧对中俄合作方面会带来负面影响。2、沿线国家的战略摇摆。我国与多数沿线国家并不是合作已久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且我国与沿线部分国家存在历史遗留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存在部分国家与我国互信不足的问题。同时,这些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定力也受到外部大国态度的干扰。(三)安全风险。1、地缘安全。当今世界处于经济深度调整期,而地缘政治的局势复杂性也更加突出。由于“一带一路”途径中东、中亚等大国博弈的敏感地带,一方面这些国家国内存在的宗教、阶级、种族、地域等对立斗争,加之部分国家由恐怖主义引起的政治动荡,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对中国实行“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的恶意揣测也可能随之产生。2、产业安全。“一带一路”途径南亚、东南亚等国家,这些国家人力资源丰富,若这些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支持大力发展本国产业,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业以及其他劳动密集产业的有力竞争者。并且,依据发展经济学原理,低附加值产业向成本更低廉地区的地区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我国产业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值得注意并防范。(四)思想观念障碍。“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部分国家,一方面,希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而从中国获取更多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而另一方面,却由于受到传统偏见和欧美主流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们对“一带一路”战略产生疑虑,担心“一带一路”会成为中国的“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与此同时,部分西方国家用不良舆论进行歪曲和炒作,更是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质疑,给“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行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关于应对风险和消除障碍的思考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共同市场,实现各国之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此不仅需要系统完善的框架性制度设计,还需要市场规则建设、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多方面的配合。细节决定成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不能只注重项目建设,还必须重视其他规则的建设。1、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联盟、配合对接各国战略。建立国际联盟,加强“一带一路”法治保障,推动建立统一的争议解决机制。加强共同治理,政治互信,文化交流,促进包容,建立“一带一路”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新秩序。对于“一带一路”各国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背景,国内存在的不同斗争矛盾,要进行大量细致深入并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使“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嵌入各国自身发展战略,强化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相互配合与对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积极建立与“一带一路”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要展示大国形象,更好地向世界宣传分析我国“一带一路”的框架思路、建设原则以及对沿线国家的意义。2、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企业合作机制、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全球企业间合作,打造国际资金池,积极利用国际资金和资本。宏观上,一要深化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要与沿线国家加强在监管方面的沟通协调;二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比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承担国家风险和买方风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基金,要建设金融风险国别援助机制,以此来确保沿线国家的金融安全。微观上,一要积极实现金融领域创新,通过产融结合、科技金融等各种手段来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解决企业的融资风险;二要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建立全球统一风险管理平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对外投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三是为企业提供风险信息服务,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相关咨询机构以及专业人士要积极利用自己的经济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3、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各国应加强合作,将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发展沙漠经济,推动生态修复,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低碳、环保、绿色,推动可持续发展,以节省资金、减少投入,同时维护人类共同利益。4、强化国内的思想准备与落实。大力宣扬其核心思想、建设意义,并对其风险进行现实针对性的提示预警,以便提升国内企业及其他社会公众对“一带一路”的风险认知及承受能力。另外,正确规范、引导国内“一带一路”的理解认识,改善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的认识理解。

参考文献

[1]周方银.“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J].国际观察,2015(4):61-72.

[2]佟明亮.“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6,7(21):128-129.

[3]唐彦林,贡杨,韩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治理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6):139-145.

[4]魏琪嘉,肖宏伟.“一带一路”战略风险评估及应对建议[J].全球化,2016(2):69-77.

[5]马昀.“一带一路”:挑战、风险与应对[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