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1:15:42

殡葬服务

殡葬服务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省殡葬管理办法》,紧密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等手段,全面推行遗体火化费补助,大力开展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革除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的殡葬陋习,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治丧新风,为全面推进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推行遗体火化及火化费补助

1.区所辖区域全部划定为火化区,户籍在区的城乡居民死亡后遗体全部实行火化,全区火化率至2014年达到90%以上,至2015年力争达到100%。

2.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遗体免费火化的通知》精神,建立政府对殡葬改革事业的投入机制,遗体火化补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2012年起,对户籍在区的所有城乡居民死亡后遗体火化的,给予火化费补助700元(已享受丧葬费补助的公职人员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离退休人员除外)。

3.建立火化费补助资金管理制度。火化费补助主要用于促进城乡居民遗体火化。补助资金的发放由亡故人员家属到户籍所在镇(街道)民政所(社会事务办公室)填写《区遗体火化补助审批表》,并提供亡故人员身份证、户口簿、火化证、火化费发票以及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骨灰安葬证明、未从事封建迷信大操大办证明等相关材料。镇(街道)民政所(社会事务办公室)审核后,每月5日前汇总报区民政局审批,审批后,由区财政将补助资金拨付到镇(街道)民政帐户后发放。遗体不火化,骨灰在“三沿六区”(铁路、公路、主要河流沿线,城市规划建设“严管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农田保护区、居民居住区)乱埋乱葬和已建有农村公益性墓地但不进入公益性墓地安葬或没有建公益性墓地但不按规定集中安葬的,不予火化费补助。

(二)全面推进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

2012年底前,各镇必须完成以镇为单位建设的2个农村公益性墓地任务。

1.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由镇政府统一规划。为从根本上治理乱埋乱葬,支持和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各镇应根据辖区居住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和规划,选择在城市建设规划“严管区”以外的边远山地建设2个农村公益性墓地。兴建墓地的面积原则上每个不超过30亩,单人墓穴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双人合葬墓穴面积不超过2平方米。地处偏僻和人口居住极其分散的村,可以村小组或村落为单位选择山地集中安葬,安葬墓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5亩。镇、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均由镇政府统一报批。

2.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资金采取镇政府自筹、区政府扶持的办法解决。各镇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的资金以自筹为主,每建一个农村公益性墓地,区财政扶持10万元。扶持资金采取分步拨付,即对已启动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的,区财政先拨付5万元启动资金,墓地建好后经区民政局检查验收,区财政再拨付5万元。建成的墓地投入使用后,可按成本加适当的管理费向使用者收取费用,收回的费用用于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和修建墓地道路、绿化及扩建,并实行滚动使用。

3.农村公益性墓地建成后,村民骨灰一律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对“三沿六区”和农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地方,不得再出现新建坟墓;对以上范围内已建的老坟要逐步迁移到公益性墓地,或者采取平毁坟头、种植树木的办法进行覆盖;三年内自行迁走的,区财政给予每穴300元补助,属建设征地拆迁的,由征地单位补助。同时,各镇村要加强对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的管理,提高执法力度。村民死亡后,村委会要在第一时间开出《火化通知书》通知其丧亲将遗体火化,火化骨灰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遗体不火化或骨灰不进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安葬的,村委会要耐心劝导,做好思想工作,动员其自觉执行。经做工作仍不执行火化或将骨灰(遗体)葬入“三沿六区”及农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由镇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到期未改正的,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给予处罚,所发生费用由丧户负担。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严禁村民将自己承包的责任山提供给他人安葬骨灰或遗体,镇、村和林业、土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发现提供用地的,一律没收其提供用地的全部收入,并按林业、土管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4.切实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管理。各镇兴建的农村公益性墓地,原则上只供本镇村(居)民骨灰安葬,村民不得私下与城区居民交易,变相销售墓地穴位和非法转让。对违规销售和转让墓穴的,没收其全部收入。墓区内应统一设立祭品焚烧点,严禁随处焚香烧纸放鞭炮。禁止接纳安葬遗体和骨灰装棺下葬(2012年3月31日之前已做好的棺木,由村委会统一收集,造册登记,集中销毁,销毁后,由区政府给予每具300元的补偿,2012年3月31日以后所做的棺木一律自行销毁,政府不予补偿)。禁止修建宗族墓和活人墓村民骨灰进入墓地安葬,采取“先来后到”的顺序安排,不搞任意挑选。

(三)全面推进殡葬习俗改革,提倡丧事办理从简

为革除旧的传统丧葬陋习,各镇、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观念,逐步形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丧葬新风。要禁止在城区、镇政府驻地和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举行丧事跪拜、游丧和沿途燃放鞭炮、抛撒纸花纸钱等封建迷信活动。农村死亡人员的丧事活动由丧亲家庭在村委会或红白理事会的协调、指导下举办,并提倡丧事从简,不兴师动众大操大办,不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在未建立农村公益性墓地的地方,要推行骨灰深埋不留坟头,提倡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抛撒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葬法。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殡葬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成立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机构。成立区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监督、检查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民政、农业、宣传工作的区领导任副组长,镇、街道办事处行政负责人,区民政、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卫生、工商、农业、林业、公安、城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区殡葬监管执法大队,监督管理辖区内殡葬活动,制止和纠正违规建墓、乱埋乱葬、封建迷信行为,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各镇(街道)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镇(街道)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加强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殡葬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具体负责殡葬事务的管理、执法、监督和检查工作。卫生部门要督促、指导医院、卫生院加强死亡人员遗体的管理,对入(住)院人员死亡,要及时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火化,并按规定办理遗体移交手续。交通、交警部门对非专用车辆偷运尸体的,要按有关规定对车主及驾驶员进行严肃处理。工商、林业部门要加强对丧葬用品销售市场的监管,对非法制作、出售棺木以及提供土葬、封建迷信用品的要予以有力打击。国土、林业部门要依法加强丧葬用地的管理,建立建坟用地审批制度,对不按规定、未经审批建墓或在公墓、公益性墓地以外建坟的,坚决予以查处。城管部门对在公共场所进行各种丧事活动的要及时制止、纠正,对造成严重影响的,要进行严肃查处。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新闻宣传及舆论导向工作,及时报道殡改动态,对典型违法案例要公开曝光。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公职人员丧事补助费用的管理,对违反《殡葬管理条例》,尸体不火化及擅自土葬的,一律不发丧事补助费。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要依法为殡改工作保驾护航,对故意阻碍殡改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围攻、殴打、谩骂殡改工作人员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从事风水地理等职业活动的人员,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对违反规定从业或骗取群众财物的,要坚决予以打击。

殡葬服务范文篇2

为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维护群众和殡葬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殡葬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根据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殡仪馆收费问题的复函》和《省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成本监审情况,现将你处殡葬服务收费规范如下:

一、普通火化炉火化费、骨灰寄存费、普通车辆运尸费收费标准及殡仪馆销售骨灰盒等丧葬用品价格仍按省物价局、财政厅价费发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对事主自愿选择的高档火化炉、豪华车接运遗体、正常遗体寄存、整容化妆、消毒防腐及灵堂、告别厅、休息室租用等殡葬服务收费按服务价格管理。具体收费标准详见附件。

三、你处为事主提供服务,应遵循自愿选择的原则,不得强制服务和收费。实施服务收费前,应与事主签订书面服务协议,明确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标准及具体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自觉接受事主监督。

殡葬服务范文篇3

(一)加强职责制度公开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殡仪馆在事务公开栏中将服务流程、工作人员信息、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进行公开公示,方便家属办理丧事业务。

(二)提升工作服务效率

指导寿灵寺管理委员会主动作为,极力提高工作和服务效率,做到职责范围内工作不推诿、不拖拉,对当场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对因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解决的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

(三)提升工作作风

指导寿灵寺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扬殡葬工作人员不怕苦、不怕臭、不怕脏的优良作风,切实做到服务过程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心,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对象全称的各项服务,赢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赞誉。

(四)五是开展满意度调查,提升服务质量

印制《服务调查回访表》,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态

度进行回访调查,对家属提供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收集、处理、回访,并告知家属整改情况。

(五)加强学习教育,开展规范服务

学习《殡仪馆员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落实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标准化程序操作。

殡葬服务范文篇4

通俗点,讲是和死人打交道的人。

而我正是一名殡葬服务人员,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这个特殊的行业,不要小看殡葬业,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调查:在中国,殡葬从业人员有4万多,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殡葬经营单位4000多家。在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名榜中,殡葬行业名列第三,号称实际利润率高于房地产业。数据表明这个行业是个虽然特殊但是具备相当规模和存在价值的行业。

过去殡葬行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而随着大学的扩招,就业形势的严峻化,殡葬系统岗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和我一起拼搏在殡仪服务的一线的就有很多象我这样的大学生。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可以预见该行业将会出现更多高学历的工作人员。这对于殡葬从业人员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因为大家逐渐不再惧怕和瞧不起这个行业。

说句不好听的话,过去外行人对这个行业的人态度是:很少接触,基本上不会想起;如果你硬要想起,也不是很愿意想起。因为中国人大多数有着忌讳的传统思想。认为这个行业和死人打交道是不吉利的。业内人士也觉得:一般不愿意出去参加外交活动,最害怕和陌生人交往时,人家询问“在哪里高就”;最内疚的是告诉人家自己的职业时,对方的尴尬表情,好像是我做了什么对不起对方的事情。

一名步入殡葬行业几年的大学生曾坦言:“带着周围怀疑的目光,我开始在殡葬行业的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热爱这份工作。而对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崇敬之情也在慢慢增加,在他们身上总能感受到平和与宽容。”

我们冲破世俗的观念和人们鄙夷的目光,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是殡仪引导员,我们的工作就是带领丧属办理火化手续,一条龙服务,对单位来讲既增加了服务又可以在我们的销售下创收,也是非常有利的。

干这行是很辛苦的,365天没有节假日,每天都要很早上班,下班也晚,很疲惫,但是遇到重要客户,无论是寒风还是酷暑说集合就得到单位。有时候碰见非正常死亡的还要参加整容,很不容易.我们经常培训,不止是业务知道,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为的是提高我们殡葬职工的素质,虽然通俗来讲,这行业是个积德行善的行业,起初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也不打算做一辈子。但是看着人们在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帮助啊!

礼仪落葬服务仪式上,在屏幕上通过图文和录像再现逝者一生的精彩瞬间与精华片段,在庄重而感人的氛围中追忆逝者的音容笑貌,默默点燃希望的烛光,写下祝福,装到心愿瓶里陪伴亲人远行。逝者安详的相貌是对失去亲人的家属最好的安慰。

这个时候我感到殡葬行业人员的重要性。是殡葬行业人员的巧手给了逝者安详的相貌。是殡葬行业人员在通往天堂路陪着逝者最后一程。殡葬行业通过很多感人肺腑的事情改变了我的初衷。我越来越发现原来我们是使者,是把逝者送往天堂的使者,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让你能知道,我的心声。

殡葬服务范文篇5

一、努力改进服务

殡葬服务是社会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我们的服务必须面向广大群众,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要,体现公益服务性质。我们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以遵守物价管理政策为原则。在服务收费上,严格划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收费项目。坚决不搞捆绑收费、搭车收费、超标准收费。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收费项目、标准在各服务窗口单位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以群众自选服务项目为原则。殡葬服务也是商品。近几年来,我们推出多种文明祭悼方式,传播先进殡葬文化,抵制封建、庸俗的丧葬习俗。如影像告别、送别礼炮、礼宾乐队、礼宾抬灵、放飞思念等。这些服务项目我们是以菜单式洽谈服务的形式出现,群众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家庭经济状况自愿选择,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丧葬需求,不搞强推、强卖。目前,我市基本殡葬服务:运灵、遗体储存、火化三项服务费用在1450元左右,完全符合我市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

三是以方便快捷为原则。所属各单位均设有服务引导人员,协助丧属办理各项手续。多次调整简化服务流程,减少了群众排队等候的时间。去年末,殡葬所协调市交通局,将69路公交车延伸到公墓门前,方便群众来公墓祭扫。每年清明节祭扫高峰期,所属各殡葬窗口单位都推出多项便民服务措施,为群众提供方便,如,延长服务时间、开设免费接站车、提供祭扫工具等等。从2004年起,我们开办了24小时上门服务业务,接到服务求助电话,免费上门接运遗体至东、西华苑,这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才有的服务项目。

二、推行惠民工程

近几年来,我们以民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殡葬服务中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2004年,市民政局制定了《关于对重点救助对象实行殡葬服“一费清”的管理办法》,全市每年约1000人享受优惠服务,民政局自行承担每年23余万元的经费支出。为贯彻国家民政部殡葬服务要推行惠民政策的倡议,今年初,市民政局又制定出台了《免除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实施方案》。规定:凡具有我市常住户籍的市区内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五供养对象、重度残疾人和“三无”人员,可享受免费遗体运送、储存、火化、卫生纸棺的殡葬服务,此方案自3月15日执行,截止到6月底,全市已有251人享受此项优惠服务,经费支出16.17万元,这些费用都是由民政局自行承担的。

三、引导文明祭祀

作为殡葬公益服务窗口单位,我们在为哈市群众提供殡葬服务的同时,努力引导群众文明祭扫,倡导文明祭扫新风,以文明高雅的方式缅怀亲人,寄托对亲人的怀念。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我们以“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主题,常年组织开展文明祭扫系列活动,主要有社区公祭、音乐祭悼、万人签名、鲜花换烧纸等活动。每年都与新闻单位合作,开设文明祭扫专栏、组织“植树祭亲人”活动,得到群众的认可,参与人数逐年增多,国家省市媒体多次报道,得到民政部的通报表扬。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我们每年用于这些活动的费用支出都在30余万元之多。

四、加强行风建设

我们始终把行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工作。从完善制度等多方面着手,对行风实行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我们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把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全年职工学习、教育计划之中。采取聘请专家、学者讲课,举办业务知识竞赛、爱岗敬业演讲等多种方式达到规范言行、启迪思想的目的。在全系统倡导学雷锋,向有困难的群众献爱心行为,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二是实行政务公开。我们要求所属各单位做到六公开即: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

三是进行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为推进行风建设,我们郑重向全市百姓做出十项承诺:1、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殡葬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确保服务完全,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努力改进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建立方便、快捷、高效的殡葬服务体系;3、实行24小时上门服务,接到服务咨询电话,市区内1小时到达指定地点,服务咨询电话:;4、认真落实惠民服务政策,免除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5、实行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制度,实行阳光服务;6、努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服务意识、窗口意识,努力开展服务创新,以创新促发展;7、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效果,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丧葬服务需求。8、加强行风建设,开展行风教育,坚持标本兼治,接受社会监督。24小时行风服务监督电话:。9、完善殡葬应急服务措施,应对突发性人亡事故,妥善处理善后事宜;10、倡导文明、高雅的祭扫方式,开展文明祭扫服务项目,为哈市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殡葬服务范文篇6

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减轻城乡低保对象的殡葬消费压力,促进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免除城乡低保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通知》(**政办明电〔20**〕47号)精神,市政府决定就我市免除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免除费用对象

凡具有我市常住户籍的城市、农村低保对象。

二、免除费用项目

1.普通车辆遗体运送;

2.3日内普通冷藏(冻)柜遗体存放;

3.普通火化设备遗体火化;

4.1个普通卫生纸棺;

5.1个普通骨灰盒。

上述免除费用由各级民政部门持物价部门批准文件填写《免除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审批表》(详见附表1)报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执行。

三、办理程序

1.丧事承办人应持免除对象的身份证、户口簿、低保证原件,到免除费用对象的户籍所在地依法注册的殡仪馆申请办理免除相关殡葬服务项目费用事宜。经殡仪馆审查确认后,对符合条件的,填写《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和人员登记表》(详见附表2),在结算殡殓费用时由殡仪馆直接免除相关费用。户籍在开发区的,持殡仪馆出具的有效火化证明及制式发票,到开发区民政部门办理核销事宜。

2.免除对象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以其户籍所在的县(市)为区分,实行属地办理,户籍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由市殡仪馆办理,其他由各县(市)办理。如低保对象在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以外地区死亡并就地进行遗体火化的,应凭该殡仪馆出具的有效遗体火化证明及制式发票,到户籍所在地殡仪馆,按属地规定的免除相关殡葬服务项目费用标准办理核销事宜。

四、补助渠道

对殡仪馆免除基本费用给予补贴,并在预算中单独安排。纳入财政管理的殡仪馆免除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各县(市)由同级财政按照成本核定支出,城区按市、区5∶5比例分担,经济技术开发区低保对象享受火化所在地的减免标准,所需费用由开发区自行解决;未纳入财政管理的殡仪馆免除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同级民政部门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核定免除数额,报财政部门审定后,由同级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付殡仪馆。免除城乡低保对象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补贴从本级安排的城乡低保补助金中列支。

五、执行日期

自20**年6月1日起执行。

殡葬服务范文篇7

一、目标任务

通过为期三年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县殡葬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落实风险“常态研判、动态管控”和隐患“每日排查、动态清零”制度,实现风险全感知、隐患全排查、责任全落实,切实把风险化解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成灾之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整治重点

县公墓、县殡仪馆要全面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做到每日排查隐患,每周研判风险,每月汇总隐患整改和风险管控情况,建立“每日排查、动态清零,每周研判、集中管控,每月汇总、查漏补缺”的常态化机制,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项隐患得到全面治理,解决反复发生、长期得不到根治的问题。

(一)开展风险辨识管控。按照《民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指南》和《民政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要求,要认真做好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工作。一是全面辨识风险。县公墓、县殡仪馆负责人要牵头组织全体人员,对自然灾害、房产房屋、生产安全系统、设施设备、管理体系、制度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方位辨识,确保无遗漏。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风险台账。按照“疑险从有、疑险必研、有险必判、有险必控”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辩识评估责任制度,将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纳入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全面强化措施。县公墓、县殡仪馆要根据风险特点,逐一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既要包括责任落实、制度建立完善、规范管理、教育培训、安全投入等常态管控措施,又要包括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紧急状态下的管控措施。在风险点位、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确保每名工作人员都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处置措施。三是落实管控责任。结合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在全面辨识管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将风险管控责任逐一落实到责任人、岗位和具体人员。

(二)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一是完善制度,列出清单。县公墓、县殡仪馆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列出包括隐患排查治理等在内的日常安全检查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二是每日排查,闭环整改。要每天对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排查检查,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建立台账,逐项落实整改措施、预案、资金、时限、责任,按照闭环管理要求整改到位。三是安排专人,定向报告。要安排专人,及时向局和县政府等上级部门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三)开展消防安全整治。县公墓、县殡仪馆要根据《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市消防安全责任制相关规定,组织开展隐患排查,要对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全面实施清单式的挂牌督办,逐个销案。县公墓、县殡仪馆要加强管理,做到禁燃禁放,采取鲜花置换等方式,禁止易燃易爆物入园,及时清理园内枯木杂草,尽量消除安全隐患。要做好宣传引导,提倡绿色生态文明祭祀,不使用明火、不焚烧纸钱、不燃放烟花爆竹,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三、工作安排

从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8月)。县公墓、县殡仪馆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专项整治行动,明确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措施、治理时限等内容,做好全面部署和启动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9月至12月)。县公墓、县殡仪馆要结合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对本领域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改责任“两个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积极动员职工,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确保各项排查任务精准推进落实。

(三)集中攻坚(2021年)。县公墓、县殡仪馆要对照前期排查的“两个清单”,坚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细化各项治理举措,实施差异化整治。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全面落实报请政府挂牌督办和跟踪整治,强化政策支持,争取资金保障,确保按时整改销案。组织行业单位(机构)落实殡葬领域服务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殡葬服务范文篇8

本文从公民责任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殡葬行业存在的问题,借鉴“企业公民”理论设定了殡葬单位的公民责任框架,在“行业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文明”的目标下,提出了中国殡葬的发展战略及其指导思想,并阐述了中国殡葬的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纲要。

【主题词】企业公民公民责任殡葬发展战略

一、企业公民概念与殡葬单位公民责任框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殡葬事业的发展,殡葬行业出现了国有事业单位、民营资本兴办以及外资联合兴办的多种形式殡葬企业(以下统称为殡葬单位)并存的现状。2006年统计数字表明,非国有殡仪馆(火葬场)已占现有殡仪馆(火葬场)数量的7%左右,非国有经营性公墓占整个经营性公墓数量的42%左右。中国殡葬行业市场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殡葬市场秩序尚不完善,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利益的事情屡见不鲜,殡葬消费者对于殡葬单位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存在着很多质疑,甚至不信任感。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界、主管部门和殡葬单位,都只站在特定的角度,关注的大多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所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难免有所偏颇。那么,有没有一种理论,可以理顺各个层面的纠缠,全面准确地廓清殡葬单位的相关争论,给殡葬单位一个科学的综合定位呢?

笔者认为,“企业公民”理论及其多维的指标体系,可以成为殡葬业和殡葬单位进行综合定位的理论基础。公民责任的理论和实践对殡葬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殡葬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公民的理论

1.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CorporateCitizens)被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定义为: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企业公民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因此,它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包括社会(社区)、客户、供应商、雇员和自然环境等。

2.利益相关者框架

加拿大克拉克森(MaxB.E.Clarkson)认为,没有利益相关者企业就不能继续经营。美国卡罗尔(ArchieB.Carroll)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过程中具有权利、索取权或利益的集团或个人”。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卡罗尔认为利益相关者包括业主、顾客、员工、社区、竞争对手、供应商、社会激进分子团体、公众等8种。克拉克森认为包括员工、股东、顾客、供应商、公共利益相关者和企业本身等6种。2004年,企业公民委员会在设计“中国100位优秀企业公民排行榜”时,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把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公益事业和环境等7个。

3.企业公民社会责任金字塔

不管如何划分利益相关者,学界一致认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一个由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或人道)组成“社会责任金字塔”(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其中,经济责任是所有责任的根基;其次是法律责任,即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被接受的社会规则;再次是道德责任,即企业有义务正确、公正和公平地对待利益相关者、避免或者最低限度地伤害利益相关者;最后是慈善责任,即企业必须做一个优秀公民,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财力和人力,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卡罗尔特别强调这四项社会责任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

很显然,用“社会责任金字塔”可以消除中国学界和企业界对殡葬行业定位的误解。

(二)殡葬单位的公民责任框架与综合定位

1.企业公民评价活动的中国实践

2005年,《21世纪商业评论》在中国率先推出“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的评选,无疑是有益的探索。本次评选从公司治理和道德范畴、社会公益事业、员工权益保护、供应链伙伴关系、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这六个方面评价企业公民的行为。从此,企业公民作为一种新的指导理念,成为成功企业的新标准。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公众接受了这一理念。

2.殡葬单位的公民责任设计

从公民责任的视角来看,一个成熟的殡葬单位发展的方向或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与公民责任对接。殡葬单位通过自己的经营行为,在葬的功能上实现处理遗体、保护环境的目标,在殡的功能上实现文化传承与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环保水平,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和全社会受益。

借助近年来中国的企业公民实践的评价框架,结合中国殡葬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把中国殡葬单位的公民责任设计为:

□对政府和所有者的责任:主要包括对中国殡葬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经营中的业务创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水平;对殡葬遗体处理功能和生命教育功能的综合把握等。

□对员工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员工帮助计划、员工技能发展培训计划、就业机会均等、生育福利保障、薪酬公平等。

□对环境的责任:火化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殡葬方式创新,节约墓葬用地等。

□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志愿者活动、慈善事业捐助、社会灾害事件捐助、发起设立公益基金会等等。

□对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责任:主要包括对殡葬用品供应商提供公平的交易机会,与殡葬中介的互动发展,防范腐败贿赂等交易中的道德行为准则问题等。

□对消费者的责任:主要包括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丧属满意度的评估和对丧属投诉的积极应对,对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和服务给予补偿等等。

二、公民责任缺失对殡葬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公民责任缺失造成了殡葬史上行业的不足

殡葬业是反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殡葬业自身的运行模式,标志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内地的殡葬运行模式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各有不足的发展阶段:

1.刚性行政管理主导阶段:20年代50到70年代末

建国初期,政府出资兴办殡葬事业单位。主要的做法是由政府拨款五万元、五亩地、五个人或八万元、八亩地、八个人建成“三五馆”或“三八馆”。这些殡葬单位是集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于一身、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殡葬事业单位,是完全不同于旧社会的殡葬服务形式的单位。当时,其殡葬管理上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殡葬改革,与此相对应的服务形式是火葬场、火葬殡仪馆、骨灰堂(墓园)等等。荒野、简陋、黑烟囱是这些殡葬单位的真实写照。

这一时期,政府扫除了旧时代的迷信殡葬形式,提倡火化火葬,以革命的形式树立殡葬新风。但是,一些传统的殡葬仪式也被当作迷信受到破坏,政府对殡葬管理采取的是刚性的行政管理为主导。

2.从行政管理向经营服务转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家兴办的殡葬单位在编制上属于事业单位,但在运行模式上开始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型逐步走向经营服务型或完全的服务型单位过渡。大部分地区国家不再向殡葬事业单位投资,殡葬事业单位逐步走向自收自支的发展模式。殡葬管理与服务仍是集于一体,但与以前偏重行政管理不一样,殡葬事业单位将行政管理和经营服务并重,同时把殡葬管理的功能和殡葬改革的任务寓于服务中。

民政部门主管投资运营服务,为了解决好“生老病死”中“死”的问题,国家实行了丧葬补贴政策,但涉及的面较窄。国家发放丧葬补贴,体现了责任政府的一种姿态。可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一政策未能推广到所有人。由于人们历来殡、葬并提,导致了殡葬不分,在殡葬费用的设计上,出现了一部分人享受丧葬补贴、但很多人连基本安葬费用都落实不了的情况。

3.管理与服务功能分离阶段:二十一世纪以后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殡仪馆等级馆的评定工作的推进,政府大力提高办丧服务环境,发展殡葬技术,提高了服务水平。1997年国务院出台的《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体制弊端日益突显。为了解决裁判员和运动员不能集于一身的问题,政事分开运动在殡葬业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殡葬服务单位重新定位。殡葬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不再与服务职能同时存在。私营殡仪馆、墓园等形式的殡葬经营单位逐渐增多,于是,事业性质和私营性质的经营型殡仪服务单位同时为殡葬服务主体。

殡葬行业实行政事分开的这些年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管理与服务于一身的弊病,但实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由于大部分地区殡葬管理部门没有得到政府财政支持,很多支出依然依附于殡葬服务单位,所以殡葬管理与服务没有真正分开,很多殡葬事业单位依然承担着政府的职能。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的殡葬单位都存在着各种明显的不足。殡葬行业的各种问题,都来源于殡葬单位公民责任的严重缺位。殡葬行业运行多年来的作用与贡献不容忽视,但是,社会(社区)、殡葬消费者、供应商、员工和自然环境等等利益相关者也同时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利益损害。

(二)公民责任缺失造成了当代殡葬行业发展思路的困惑

中国殡葬行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因公民责任缺失,在发展方向问题上出现了困惑,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一是没有明确界定殡葬服务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价值。多年来,殡葬服务只是完成了葬的功能,殡的功能开发的远远不足,没有起到抚慰丧属哀伤的作用,没有真正关注不断变化的群众核心需求,忽视了殡葬行业的人文关怀的公民责任,没有发挥文化传承和生命教育的功能。

二是殡葬行业市场化还是公益化一直争论不休。追求经济效益还是追求社会效益,没有设计出一个适当的把握尺度。要追求市场化,又没有相应的资质体系和监管机制;追求公益化,又没有配套的扶持政策和福利制度。

三是对殡葬市场的蛋糕究竟是要做大还是不要做大没有结论。目前,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张是“厚养薄葬”,这是符合国情的,但认真思考发现,“厚养薄葬”中似乎缺少了对“殡”的诠释。一些学者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提出要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殡葬服务,这无疑会把殡葬市场做大。但是,做大之后,各种规格的丧葬仪式,是否会异化为群众攀比的工具?一些人在殡葬仪式上的炫富,是否会强化公众的仇富心态,加剧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这些无疑是政府要考量的问题。但是,行业的发展需要市场大盘的增加,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来解决,因噎废食只能是自酿恶果。殡葬市场的大环境十分不利,

公民责任缺失带来的殡葬发展思想上的混乱,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殡葬市场的混乱:多年来殡葬行业一直处于“垄断”、“暴利”“大发死人财”的指责中;国有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的道路没有探索成功;有些地区擅自兴建公墓、非法占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有些丧事活动影响了公共秩序、公共安全,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殡葬行业,私营殡仪服务队伍越来越壮大,国有、民营殡葬单位由于在不同的体制框架下,出现了很多监管上的不公平;一些民营殡葬单位受利益驱动,甚至打着国有事业单位的幌子,欺骗殡葬消费者,抢夺尸源,恶性竞争的事情时有发生。消费者把愤怒指向国有事业单位,损坏了国有事业单位的形象,扰乱了殡葬市场秩序,为和谐殡葬的构建设置障碍,影响的是整个殡葬行业的发展

三、公民责任下的殡葬单位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公民责任框架,殡葬单位确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行业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文明为目标,把殡葬单位建设成为依法开展殡葬业务、积极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事业单位和企业,通过对人的遗体的人性化处理,来达到保护环境、抚慰丧属、传承文化、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通过不断的业务创新、技术改革和管理升级,来提升单位竞争能力和员工发展能力;通过和供应商、中介的互动发展来保证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践行对社会的回报。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殡葬,和谐殡葬呼唤优秀的具有公民责任的殡葬单位。结合我们对殡葬业现有缺失的分析,比照殡葬单位的公民责任框架,笔者特就殡葬单位如何构建战略目标、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如下纲要性对策建议:

(一)建立全新的行业运行模式

设计新的行业运行模式,分立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和经营性殡仪服务机构。把遗体运输、冷藏、火化等基本业务交公益性非盈利机构执行,费用由政府补贴;其余业务在有经营资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运做,由经营性殡仪服务机构提供,价格实现市场定价、监督审核。严格控制开设新的墓园,现有墓园实现年限所有和重复使用制度;启动殡葬费用社会保险机制,个人生前逐年支付费用,预定殡仪规格和种类,去世后相关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启动殡葬慈善捐款机制。各市开设殡葬基金,基金由经营性殡仪服务机构的税收、个人殡葬福利险和社会慈善捐款构成。殡葬基金由专业机构经营,保证基金成比例良性递增。出台《中国殡葬法》,完善殡葬法律体系和地方殡葬法规。

(二)加大殡葬业务中文化传承和生命教育的比重

倡导“厚养薄葬”,提出做好“殡”的新理念。创新追悼会的程序与模式,抚慰丧属伤痛。重视对死者生平与贡献的整理,为丧属保存优良家风。创新葬式和祭拜方式,打造文明风尚。改善墓园环境,修建艺术陵园及名人纪念馆,建立生命教育基地。

(三)开展哀悼辅导和居丧干预

建立以专业专职人员为主、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哀悼辅导和居丧干预人才队伍,开展相关业务,打造殡葬服务高端品牌。

(四)帮助员工持续全面发展

围绕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创建一种强势的组织文化。有条件的区域中心级殡葬单位以国家从业标准为参照,培养员工队伍的个人和专业能力,不能让员工离开本单位本行业就失业。将道德关注纳入员工绩效度量指标中。支持员工参与决策。确保员工安全计划、员工帮助计划的全面执行。确保员工生育福利保障和薪酬公平。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五)完善业务渠道,完成业务优化升级

殡葬服务范文篇9

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旧的殡葬习俗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殡葬改革发展尚不平衡。我国农村还存在着骨灰二次葬和遗体深埋的现象,占用大量土地,有些地方没有兴建农村公益性公墓,村民在个人承包地里散埋乱葬堆坟头,破坏环境和景观。在广大农村和一些县城,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陋俗依然存在,活人为自己建造豪华阴宅现象屡见不鲜。从我市殡葬情况来看,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殡葬改革发展不平衡,导致火化率低水平徘徊。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推行火葬,火化率逐年上升,火化率由1998年的19%提高到2008年底的53.7%。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地方对推行殡葬改革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执行《行政许可法》的理解上出现偏差,信心不足,决心不大,措施不力。目前,全面启动推行全省火化“零点行动”的县(市、区)不到三分之一,直接影响了火化率的提高。

(二)法规的滞后性和不具操作性,导致执法难度加大。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的部分法规条款,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但目前的殡葬工作只能依据这个法规,导致一方面民政部门(殡葬事业单位)要求加大殡葬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迫于维稳压力,不敢大张旗鼓地进行殡葬改革,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

(三)殡葬管理体制不顺,殡葬服务管理不严。民政部门的殡葬改革办公室、殡葬管理处(所)和殡仪馆、公墓管理实际上是多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既经营又执法,政企不分,引起了社会对殡葬改革的许多误解和不满。有的地方放松甚至放弃了对殡葬服务的管理,少数殡葬服务单位出现了项目增加、收费偏高和服务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丧事大操大办盛行,乱埋乱葬现象严重。城市中送葬队伍车水马龙,沿途鸣放鞭炮,抛撒纸钱,招摇过市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丧葬用品店设在繁华商业区和机关、学校附近,迷信用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沿公路、铁路两旁及一些风景名胜区乱埋乱葬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段坟墓密集,并有相互攀比,建大坟、造豪华墓之势。多数地方没有建设公墓性墓地,遗体火化后,骨灰装棺土葬。

二、用科学发展观转变殡葬服务理念

殡葬行业是特殊的公益性服务行业。要切实加强领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规范的服务秩序,坚持人性化服务理念,公开服务承诺,规范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殡葬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转变等客上门、等米下锅的观念,增强殡葬工作的主动服务意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殡葬行业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参与殡葬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上一些“阴阳”、“道士”、“丧葬服务一条龙”等做法,扰乱了殡葬市场,也对民政部门的殡葬事业单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有竞争意识、主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占领殡葬市场,发挥主渠道声音,积极引导群众增强殡葬改革的大局意识、参与意识。要把殡葬改革触角向广大乡镇、社区、医院延伸,掌握殡葬第一信息。

(二)转变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殡葬工作的创新意识。殡葬改革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国家推进殡葬改革的大政方针没有变,改革土葬、推进火葬的指导思想没有变。殡葬事业单位要克服畏难情绪,按照现有法规要求,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摸清实际情况,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适合本地区殡葬改革发展变化的新办法。

(三)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观念,增强人本意识。殡葬事业单位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促进自身发展,又要体现公益性,降低困难群众的丧葬费用,保障民生;既要追求殡葬处罚到位率,更要追求遗体火化率,做到处罚与火化并举,使殡葬改革深入推进。

(四)转变固步自封观念,增强公开监督意识。搞好殡葬单位行风建设,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实行殡葬事(馆)务公开。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公开收费项目,接受群众监督。

三、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殡葬改革和发展

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多元化的转型社会,若光靠强硬的行政处罚手段,势必引起群众反感,引发社会矛盾。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保障民生,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推进。

(一)改革殡葬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机制。一是在管理形式上,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殡葬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在资金来源上,改变过去单一靠向上争取资金的做法,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快自身发展;三是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由主管部门对其收费设定政府指导价(最高限价),严格限定殡葬服务设施及用品的使用和销售的费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各方面的利益。

殡葬服务范文篇10

一、殡葬惠民新政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提出大民政理念,在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城乡统筹等方面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倾斜,有力地推动了首都民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在“大民政”理念的指引下,首都民政系统积极探索,开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其中,以三项惠民利民新政为主的一揽子殡葬惠民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响。“大民政”指导下的殡葬惠民组合政策是新形势下殡葬改革和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体现了殡葬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了殡葬改革的新要求,满足了首都人民群众的基本殡葬服务需求。

(一)殡葬惠民新政的背景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2011年初,中共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意见提出,适应新形势下推进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加快农村改革,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在殡葬工作上,就是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基本殡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首都殡葬改革继续深入发展的需要。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革命,是对传统丧葬观念、方式的根本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首都殡葬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殡葬事业发展迅速,殡葬文化建设成就斐然,骨灰处理方式多样化,火化率连续多年实现100%,人民群众丧葬观念变化深刻。但同时,首都殡葬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有:一是殡葬改革的成果需要继续巩固;二是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导致部分偏远农村和山区还存在乱埋乱葬的现象;三是从全面实现火化到逐步不保留骨灰还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四是客观上还存在丧葬消费盲目攀比、部分群众丧葬负担较重等问题。面对首都殡葬改革的新形势,必须要强化民政部门在殡葬管理上的政策引导、补贴资助、监督规范力度,以巩固殡葬改革成果,推动首都殡葬改革走向深化。

3.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大大加强,工业化指数和城市化率大大提高,农业户籍人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发展阶段看,首都有条件实现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也有财力确保民政福利项目由“兜底”保障的补缺型模式转向惠及全市人民的普惠型模式。对于殡葬工作而言,就是要扩大相关殡葬惠民政策的覆盖面,提高殡葬惠民待遇水平,加强对城乡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让殡葬事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4.首都殡葬事业的发展为殡葬惠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市殡葬设施已基本具备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目前,全市共有12家殡仪馆,其中城八区2家,10个远郊区县各1家,全都具有火化遗体的功能。全市共有火化炉73台,接运遗体车辆135辆,年火化遗体8万余具。全市共有骨灰安置设施104处,其中经市民政局审批的经营性公墓(骨灰林、骨灰堂)33处,经各区县民政部门审批的公益性公墓24处,乡镇自建公益性骨灰堂47处。全市已埋葬遗体和安置骨灰近50万余份(其中公墓安置43万、骨灰堂安置7万),公墓已占地约15000亩。各公墓尚余可用土地共约6000亩,各骨灰堂尚有空余骨灰格位26万个左右。自2006-2011年,全市在顺义、平谷等区县新建、改建了近50处农村公益性公墓。这些都为殡葬惠民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5.殡葬惠民工作的开展为完善政策、制度积累了好经验。首都民政部门一直重视殡葬惠民工作的开展。1997年,市殡葬管理处出台《关于减免优抚、社救对象丧葬业务收费的办法》,对优抚对象进行优待优惠,对重点社救对象进行救济。每年仅八宝山、东郊两家殡仪馆就减免约200万元,属于典型的补缺型惠民政策。21世纪初,殡葬惠民逐步由殡仪馆减免火化费用发展到骨灰安置折价优惠、清明节推出一系列平价惠民项目、便民服务免费(轮椅、水桶、伞等)、提供扫墓专线等多种利民惠民措施,同时还推出了“冥币纸钱免费换鲜花绢花”的改革引导型惠民项目。这些殡葬惠民工作的积极探索,为制定适应“大民政”理念的复合型殡葬惠民新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复合型殡葬惠民新政的主要特征

在“大民政”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针对制约首都殡葬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立足公益性、福利性,以创新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大胆鲜明地提出了“复合型”殡葬惠民新政组合,让“大民政”发展理念在殡葬改革的实践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复合型”殡葬惠民新政的核心理念是以“大民政”理念统领殡葬改革实践,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以适度普惠型为主,其他方式为补充。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因素:

1、体现综合性。殡葬改革经历了近60年,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历史任务,由土葬改革为火葬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殡葬改革第二阶段任务是由保留骨灰向不保留骨灰转变。现阶段正处于殡葬改革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中期,殡葬消费需求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殡葬惠民新政要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多种民政事业发展模式的优点,既要使首都城乡人民得到适度普惠,又要重点保障弱势群体,既解决短时期内的问题,又着眼长远、在惠民利民的同时引导殡葬改革。

2、立足基本性。即统一全市殡葬补助基本标准。根据对市居民基本殡葬需求的调查分析,市火化率约为98%,火化区火化率100%,因此绝大多数居民的殡葬消费包括遗体冷藏、接运、整容、告别、火化、骨灰存放等六个基本内容。以人性化的标准测算,将脱穿衣、卫生棺等项目包括在内,一次普通的殡葬消费2011年约3000元左右(详见表1)。2011年初,市职工丧葬补助标准已由原来的800元提高至5000元,其中2000元属于抚恤抚慰金。为体现平等、公平,参照职工丧葬补助标准,我市无丧葬保障居民丧葬补助标准统一定为5000元,基本满足了一般群众的基本殡葬消费需要。

3、甄别差异性。

(1)甄别受惠人群身份的差异性。经过调查研究,市目前已享受丧葬福利费补贴的居民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及离退休人员;企业在职职工、在本市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内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等。在殡葬消费方面不享受资金扶助的居民主要为农民,其次为城镇无业人员,还有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征地超转、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等居民。据此,我们认真分析了市惠民新政覆盖人群的身份及特点,甄别差异,按照一次性原则,已享受丧葬补助的居民均不再享受新的丧葬补助,其他居民则全部享受殡葬惠民政策。

截至200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229.9万人,农业户口279.1万人(2007年为284.3万人),非农业户口950.7万人(见表2-2),城镇失业人员10万人(见表2-4)。常住人口死亡率4.75‰(见表2-1),每年死亡农业户口人数约2万人(见表2-3)。全市在岗职工共478.9万人,其中机关编制人员14万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42万人,其余为企业在职人员;未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26万人;在本市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内按月领取养老金181.07万人;正在领取失业保险救济金3.3万人(以上数据来源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表2-5)。由此可推断,城乡不享受丧葬补助的居民人数约为519.03万人。按照4.75‰的死亡率计算,每年需补贴2.58万人。

(2)甄别殡葬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在惠民政策受惠人群中,仍存在殡葬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化的殡葬消费产品的选择以及骨灰安置等后期殡葬消费上。本市重点优抚、社救对象仍不在少数,优抚对象总人数约2万,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则达到将近23万(参见表3),对于这部分人群的骨灰安置问题,市采取了以普惠为主,补缺并重的方式,同时结合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惠民的同时,进行了殡葬改革引导,一举多得。这一点下文还将论述。在骨灰安置公共服务设施普惠全市市民的同时,对重点优抚、社救对象则采取特殊照顾政策,由首个城市公益性公墓为这部分人群免费办理立体安葬。

(三)首都殡葬惠民新政的主要做法

在“大民政”理念的指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殡葬工作以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力推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台了一系列殡葬惠民新政,扩大了惠民范围,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公平,充分实践了“大民政”复合型发展理念。首都殡葬惠民新政着眼于统筹城乡殡葬服务资源、统筹城乡居民及各类民政服务对象的殡葬消费需求,在丧葬补贴、骨灰安置、公益性公墓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借助清明节的有利时机,强力推出了三项利民新政,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殡葬公共服务城乡同标准、全覆盖。

1、丧葬补贴城乡同标准、全覆盖。为保障居民基本丧葬需求,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推进首善之区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本市实际情况,我市民政局、民委、公安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市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办法》(京民殡发〔2011〕107号)及《实施细则》(京民殡发〔2011〕143号),对2011年1月1日后死亡的本市户籍、无丧葬补助待遇的居民,尤其是农民和城镇无业人员,实行一次性丧葬补贴,补贴标准为5000元,财政年共投入1个多亿,惠及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约519万人,其中农民279万人。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工作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区县民政部门为业务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财政、公安、民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辖区内丧葬补贴相关审核工作。

2、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服务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市民政局、财政局印发了《骨灰林基地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业务补贴办法(试行)》(京民殡发〔2011〕147号),由骨灰林基地(以下简称)提供统一的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服务(骨灰墙业务),市财政对此业务予以补贴。骨灰墙每个单格骨灰格位统一收取3000元,服务期20年。对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实行免费,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负担;其他市民每个格位由市财政补贴1000元,由市民个人负担2000元。今后,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业务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政府通过招投标,选择符合相关建筑设计标准的公墓,对中标单位提供的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业务予以补贴。

3、骨灰撒海城乡同标准、全覆盖。骨灰撒海,是将亡人骨灰撒入大海,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它所体现的是现代文明条件下先进的殡葬观念。为进一步推行殡葬改革,节约殡葬用地,引导不保留骨灰的骨灰处置方式,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市骨灰撒海补贴管理办法》(京民殡发〔2011〕146号),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每份海撒的骨灰统一补贴标准,实行骨灰撒海免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鼓励市民积极采用环保、绿色的殡葬方式。骨灰海撒补贴资金从福利公益金中列支。具备开展骨灰撒海业务资格的殡仪服务机构,可以向市民政局申请骨灰撒海业务补贴,符合组织骨灰撒海业务条件的,由市民政局与其签订组织骨灰撒海业务协议。补贴的标准为每份骨灰2000元。亡故居民亲友需参加骨灰撒海活动的,每份骨灰可以免费随行两名家属;超过两名的人员,按骨灰撒海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

4、统筹规划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研究制定《市殡葬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1-2020)》,根据人口分布、区域特点,从火化、安葬、祭扫等方面对全市殡葬设施的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将农村公益性骨灰安置设施、回民殡葬设施等纳入全市统一管理,切实方便人民群众办丧事。制定了《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市经营性公墓建设标准》、《市骨灰撒海服务标准》等,以科学管理促进殡葬改革。

5、立足基层搭建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将殡葬公共服务纳入民政社区服务平台,积极加强监督指导,加大惠民政策的落实力度,殡葬服务重心前移,将殡葬惠民工作深入到最基层、开展到第一线,在街道、乡镇、农村搭建殡葬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

6、形成殡葬公共服务协调运转机制。在制定和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工作中,整合部门资源,加强部门统筹,共同研究,最大限度整合协调民政、财政、劳动、公安等多部门的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在清明节群众扫墓服务工作、清理整治非法公墓工作中,协调公安、城管、卫生等多个委办局,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切实发挥综合效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推动首都殡葬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殡葬惠民政策的成效和经验

近年来的一系列殡葬惠民新政使人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民政部领导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11年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在京召开,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对市包括殡葬惠民新政等为重要内容的“大民政”、“大民生”、“大保障”工作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实践中,“大民政”理念下的殡葬惠民新政,创建了殡葬管理服务新模式、推行了殡葬适度普惠政策、保障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促进社会和谐、树立政府形象、引导殡葬改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首都殡葬惠民新政的主要成效

1、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截至2011年12月,本市共受理城乡丧葬补贴23239份,发放补贴20512份,补贴金额10256万元;共办理首个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业务144份,补贴金额23万元;全市共有481份骨灰申请海撒,比去年增加51.2%,已撒海306份,其中政府补贴175份,补贴金额35万元。各区县还划拨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目前建成试点约50处,其中顺义区自2006至2011年已顺利建成了13家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安置服务能力辐射至周边26万人;平谷区投入了11300万元资金,建成了18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城乡居民丧葬补贴、骨灰撒海补贴等殡葬惠民新政的实施,既普惠了全民,又重点照顾了弱势群体,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受到群众热烈拥护。

2、有力推动了殡葬改革的进程。殡葬惠民新政的导向性或曰改革引导性,在引导殡葬改革、突破殡葬历史性难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殡葬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这一民生问题,成为解决长期以来殡葬暴利、乱埋乱葬、新型葬式难以推进等问题的关键。通过实施《骨灰林立体安葬业务补贴办法》、开展公益性骨灰墙业务,在少占土地的新型立体葬式上起到了有力的引导作用;通过为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提供丧葬补贴,引导了农民积极参与文明殡葬,改变了农村丧葬习俗,初步扭转了乱埋乱葬的局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将骨灰撒海列为公益殡葬改革项目,更是引导人们的丧葬观念直接向不保留骨灰转变,从政策上推进了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使绿色殡葬、公益殡葬观念深入人心。

3、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按照“大民政”理念的要求,市出台殡葬惠民新政,创新殡葬管理模式,突出服务为主,管理和服务并重,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实现殡葬工作由管理型为主向服务与管理并重转型,通过提供有效、均等的殡葬公共服务,定位于“复合型”惠民政策,使殡葬管理和服务从传统的有条件的“补缺型”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普惠型”为主、其他方式为补充转变,将服务范围由传统的困难弱势群体(如减免优抚、社救对象丧葬费用等业务)扩大至全体市民。通过实施殡葬新政,市将殡葬公共服务纳入全市公共服务建设的大盘子,加大了公共财政对殡葬公共服务的投入,为广大人民群众办理丧事提供了城乡均等、贫富均等、人人均等的现代殡葬公共服务,彰显了殡葬管理和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充分体现了公平性。

(二)首都殡葬惠民新政的主要经验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殡葬事业的公益性。殡葬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大民政”理念的要求,立足于解决人民群众办理丧事的各种困难,寻求殡葬事业的新发展、新突破,既实现了殡葬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均等化发展,又保障了基础性的殡葬需求;既抓制度、定政策,加强了殡葬管理,又抓规范、提品质,改善了殡葬服务。在逐步完善殡葬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殡葬事业的社会效益,立足公益性、福利性,着力解决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死不起、埋不起”等难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2、牢牢把握深化殡葬改革的目标,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在制定殡葬惠民政策的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殡葬改革的目标和正确方向,准确分析市殡葬改革所处的阶段及形势,通过积极推动和倡导,使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逐步接受节地葬法,降低安葬占地比例,同时改善殡葬设施,合理规划,依法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巩固了殡葬改革成果,推动殡葬改革向纵深发展。

3、转变职能、理顺体制机制,保障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体制机制僵化、职能划分不清,必然束缚事业发展,必然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殡葬惠民政策的顺利推行,得益于顺畅有效的殡葬管理体制机制。立足于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市委、市政府推动民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管理与经营分开,监督与经办分离。2006年底,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市民政综合执法监察大队的成立,标志着市打破了殡葬管理和经营相交叉的传统模式,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行政部门出政策、定规划,事业单位搞经营,执法部门搞监察的新局面。政府职能的归位,理顺了殡葬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殡葬服务经营的公平诚信,促进了殡葬管理监督的公开公正,构建了均等化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殡葬权益,促进了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

4、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创新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在殡葬惠民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实施中,市联合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公安等多个部门,还充分发掘了区县、街道(乡镇)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拓展街道办事处、社会保障事务所、派出所等基层部门的业务范围,将公共服务平台前移至全市各社保所,深入到居(家)委会、村委会,贴近群众、就地服务,使殡葬公共服务融入全市公共服务系统,激发出更大的社会服务潜力。

三、首都殡葬惠民工作展望

殡葬惠民工作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殡葬惠民政策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对殡葬事业的投入需要形成长效的保障机制,殡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展望未来,基本殡葬服务要实现从适度普惠到全面普惠转型,殡葬惠民工作要继续深化,特别是我国殡葬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导向,需要在殡葬惠民实践中加以引导和规范。要特别防止人民群众把殡葬惠民政策误解为政府鼓励大操大办,要在实施殡葬惠民补贴的同时,加强文明节俭办丧事的宣传力度和殡葬改革的引导力度,把政府资金补贴、优惠政策等着重向促进殡葬改革深化的方向倾斜,科学编制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完善殡葬惠民政策体系,提高殡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严格殡葬管理法规监督,实现殡葬惠民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发展。

(一)科学编制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结合首都实际,制定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首都殡葬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殡葬设施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统筹考虑殡葬设备配置标准,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逐步推进殡葬惠民工作。针对农村地区乱埋乱葬现象屡禁不止、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完善农村殡葬公益设施体系,探索规划农村公益性骨灰安置设施,在制度、法规建设以及财政投入保障体系上向农村公益性骨灰安置设施倾斜,加快推进城乡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继续推进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进一步做好选址择地工作。同时,依据《市殡葬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广顺义、平谷农村公益性公墓工作经验,在全市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二)完善殡葬惠民政策体系。目前的殡葬惠民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体现殡葬改革方向、引导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的殡葬惠民政策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对移风易俗、文明节俭、节约环保等符合改革潮流和趋势的殡葬消费行为,除了积极倡导等精神层面的褒扬外,还要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为此,2012年市将实施“零百千万”工程,即作为殡葬部门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丧事办理,积极探讨合理的最低殡葬消费标准,平抑物价,适时推出不同档次的殡葬消费标准。建立困难群体丧葬保障体系,对于享受城市低保的困难群众给予优惠低价,减免费用,形成制度并积极实施,以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另一方面,要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殡葬业的投入,进一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老百姓基本的丧葬权利。发展殡葬公益事业,仅仅依靠政府去是不够的,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殡葬惠民事业,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运作主体多元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三)提高殡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要建立完备的、科学的、有效的殡葬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地方性标准。2011年,我市已出台了《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市经营性公墓建设标准》、《骨灰撒海服务标准》。2012年,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现有标准,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标准,建立适应殡葬事业发展需求的动态的行业规范,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完善便民惠民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从业人员规范和自律,加强行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服务素质。

(四)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96156”殡葬服务公益热线工程,打造首都殡葬公益服务品牌。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服务模式,依托96156等社区服务平台,本着简化手续、合并程序、减少时间、“方便、快捷、诚信”的原则,开展一站式引导便民服务,与区街居(村)委会联系,将殡葬服务信息咨询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托社区服务功能,捕捉信息,建立起覆盖全市范围的殡葬服务体系,实现全天候全过程的24小时上门服务,逐步形成经营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合理确定殡葬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做到货真价实、物有所值、明码标价、自愿选择,以诚信的态度保护群众的消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