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5:22:49

与时俱进范文篇1

七大党章:民主革命时期最完备、最好的一部党章,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真正成为党的一面旗帜

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即在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旗帜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党的名称、党的纲领,宣告了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统一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正是这个将党的纲领和章程结合在一起的文件,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并且随着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的加深,不断赋予了这面旗帜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个正式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章程;二大《宣言》还第一次区分了中国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破天荒地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已圆满完成。特别是党的五大后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六大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针对党内存在的封建家长制和极端民主化的错误倾向,又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这些重大的修改完善,适应了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和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对巩固党的组织、推动革命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革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大转折时期,而中国共产党也已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因为如此,总结建党以来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经验、集全党智慧之大成的七大党章是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也是民主革命时期最完备、最好的一部党章。其最大特点是把党的纲领作为有机部分写进党章,阐明了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作风、群众路线,从而使党章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形态,真正成为党的一面旗帜。特别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行动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吸收了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严格和加强党的纪律三项规章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四个服从”,其中党员个人服从所属的党组织的规定,是我们党的创造;第一次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七大的召开和七大党章的制定,统一了全党思想,明确了目标任务,成为指导全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保障和伟大旗帜。

八大党章:第一次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作出了初步规定,意义非常重大

从党的七大到八大的十一年间,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展开,党面临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问题。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全面总结了党执政7年来的经验,适应执政党地位和任务的变化,八大党章增加了许多体现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内容,如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强调了执政党核心领导作用的极端重要性,对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等等。特别是八大党章第一次对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作出了初步规定,意义非常重大。实践证明,八大的路线和党章是正确的,其历史功绩是很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但是由于党仅有短短7年的执政经验,对执政党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还是很初步的,如对执政党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以及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对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防治腐败等问题的探索,都刚刚开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执政党建设的复杂性以及党章可能遭到破坏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些正确的规定也不够具体、缺乏有力的机制保障,因此,八大党章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八大后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说:“九大、十大搞的党章,实际上不大像党章”

“十年”内乱期间,是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通过的九大党章和十大党章都是在错误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充斥着个人崇拜的狂热,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受到严重歪曲,破坏党内民主制度,取消了党员权利,特别是九大党章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原则,在党章上规定为的接班人,党章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破坏。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九大、十大搞的党章,实际上不大像党章,……需要修改”。粉碎“”以后,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虽然重新修改,增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等内容,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能够纠正九大、十大党章中“左”的错误。在指导思想尚未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十一大党章不可能担当起恢复党章的科学性、权威性的历史重任。

十二大党章:彻底清除九大、十大、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保障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顺利启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0年的曲折历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全面战略转移,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和实施,对党的建设是全新的考验。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个新的党的建设目标。十二大党章继承和发展了七大、八大党章的优点,彻底清除了九大、十大、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融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特别是明确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党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总任务,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一次做出了“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的规定。这些重大修改和完善,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十五大、十六大党章: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与时俱进

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分别对党章做了修改完善,这两次修改,均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而在党章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党的十五大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前进。党的十六大又顺应时展要求和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动员全党集中力量,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十六大党章凝结了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成果,指引和保障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党章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为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党章的发展完善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说党章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正是要求党章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为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共失去政权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苏共在理论上固步自封,党章不能及时为党的建设指明方向,因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旗帜作用是分不开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如果党章落后于时代前进步伐,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党的建设就会受到破坏,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这个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党章的发展完善必须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做支撑。经历了民主革命时期“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转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思想,才制定出了民主革命时期最完备的七大党章;经历了建国后二十多年的艰难探索,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制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二大党章;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制定出了迄今为止最好最完备的十六大党章。这充分说明,党章的发展完善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党发展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就完善到什么程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与时俱进范文篇2

一、准确判断和把握“时”是求“进”的前提

与时俱进的“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指客观世界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即一定的时代和时代特征。

坚持与时俱进,根本目的在求“进”,即求发展。但是,我们切不可忽视对“时”的准确识别、判断和把握,因为这是求“进”的前提。

对“时”的识别与判断准确与否,关系着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进退,这是中国革命、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历史早证明了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如果没有党和同志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把握,对敌我双方政治、军事和经济态势的准确判断,闯出一条农村乌黑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就不会有革命大踏步的前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没有党和邓小平同志对新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国情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一系列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事业曾一度错误地判断了“时”,特别是错误地估计了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才有那场历时十年的灾难的发生,“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惩的挫折和损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那么,当前的“时”是什么呢?细读“十六大报告”,我们就会从中发现有三个基本估计: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单行本第46页);二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性主义初级阶段”(单行本第三者8页);三是“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单行本第44页)。

这三个基本估计,足以使我们在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头脑更加清醒。一段时间以来,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中,特别是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们有些同志有点沉不住气了,于是就对时代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产生怀疑;面对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大好形势,有些同志头脑开始发热了,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的情绪有所抬头,忘记了我们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单行本第18页)的基本国情;在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上,面对李登辉的“两国论”继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的出笼,以及形形色色的台独闹剧的纷纷表演,我们有些同志对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势和基本走向有些迷惘了。而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住当前的“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更加坚定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

二、党的历史方位就是党在“时”中的方位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单行本第11页)。什么叫党的历史方位?它与“时”是什么关系?党的历史方位,简单说,就是党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包括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从纵向看,是党在自己所处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从横向看,是党在历史发展的各别阶段的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因此党的历史方位就是党在“时”中的方位,就是“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把握时代特征和党的任务”(“十六大”报告单行本第11页)。

“时”就是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就是党面对的客观世界。“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党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就必须“适时”、“应时”,这就叫实事求是,就叫“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页),就叫与时俱进。在当前,党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都必须从这样的历史方位出发:“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的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十六大”报告单行本第11页)。

三、党审视自己就是审视自己同“时”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单行本第17页)。这里的“时展”,就是“时”。审视什么?从根本上说,就是审视党是否摆正了自己在一定的“时”中的位置,是否正确处理了双方的关系。

如前所述,“时”就是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因此,党正确处理自己与“时”的关系,最根本地体现在当好“三个代表”上,因为“三个代表”最集中地体现了党同客观世界的全部关系:党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党同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党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是党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代表,是党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根本的政治关系问题。

党必须当好“三个代表”,这个主题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了,党就失去了先进性,从而也就失去自身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而存在的全部价值。但是,在不同的“时”的条件下,“三个代表”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又是不尽相同的,具体反映在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和贯彻不同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提出和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的任务等方面。

总之,党“审视自己”,就是审视自己同“时”的关系,最集中地表现在审视自己是否当好了“三个代表”,审视自己是否与时俱进地贯彻了“三个代表”,及时纠正那些不符合“三个代表”根本要求的任何思想、制度和行为,保证党永远走在“时”的前列。

四、“俱进”就是始终站在“时”的前列,推动“时”的发展

我们仅仅客观地反映“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共产党人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能动地改造世界,不断推动“时”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时”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求“进”,即求发展。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单行本第12页)。

正因为求“进”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求“进”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要处理好“进”和“退”的关系。

“进”和“退”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就以经济建设而言,我们吃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亏还少吗?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现象看,我们在许多方面“退”了,但实质上却是“进”了。

正确处理“进”、“退”关系,我们必须做到:在总体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上,只能进不能退,退是没有出路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做到有进有退,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暂的奶是为了长久的进;局部的退是为了全局的进;小步的退是为了大步的进。究竟是进还是退,完全取决于“时”,取决于我们对“时”的把握。

目前要特别警惕头脑发热、盲目冒进的情绪,因为越是在取得的伟大成就面前,越是在大好的形势面前,人们越容易产生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急于求成。

第二、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按规律办事的能力。为求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善于总结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总结经验就是求规律。“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单行本第51页)。从哪里认识规律?只能从一定的“时”的条件下的实践中去认识,从共产党执政的实践中,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认识,从不断总结这些实践的正反经验中去认识,别无其他途径。

我们必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牢固树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不断提高按规律办事的能力,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贪污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等。

与时俱进范文篇3

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江苏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李兰成

“神学”(Theology)源于希腊文的两个词:theos(“神”)和logos(“话语”或“论述”),意思是“有关神的论述。”1998年11月,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召开的“济南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扬福音,指导信徒的灵性和现实生活,发扬基督伦理道德、荣神益人。这是中国基督教进行的深层次的建设,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一、从启示的渐进性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上帝的启示有自然启示和特殊启示,但无论是自然启示,还是特殊启示,上帝都是用渐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渐进地启示开来的。另一方面,正如丁光训主教在《启示的渐进性》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对上帝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因此,人们对上帝启示的认识和阐释而形成的神学思想,也必须随着认识的提高而有所更新。陈泽民教授说:“因为神学的内容是有生命的经验,所以神学本身也是活的、动的,它随着教会的生命一同生长、发展。它包含着信仰,但不等于信仰;它包含着福音真理,但不等于福音真理。它是信仰和福音真理的解说,是教会生命的表现,是教会在思考”。神学思想就是教会在不断思考,思考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二、从耶稣的教训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耶稣对律法的解释、对安息日的解释和对旧约礼仪的解释,总以符合时代的要求为宗旨,因而和法利赛人形成尖锐的冲突。从耶稣对律法诫命所做的新阐释来看,在实践上可归纳为两条:一“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39)。到保罗时代又把爱神爱人归纳为一条,就是要“爱人如己”,并说“一切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罗13∶9),这就是遵行律法诫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从福音的传扬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犹太人向来自认是上帝的选民,犹太之外所有的外邦人都被藐视和拒绝。但是,耶稣的福音要打破民族的隔阂,世俗的偏见,这就需要克服犹太人狭隘的民族观念。耶稣复活升天后,福音广传,撒玛利亚也有了教会,而耶路撒冷教会就打发彼得、约翰去坚固撒玛利亚教会(徒8∶14-17),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后来,由于保罗等人向外邦传道,许多外邦人皈向耶稣,这引起犹太保守派的反对。为此,在主后49年,教会历史上第一次举行了“耶路撒冷会议”,众使徒在圣灵带领下决定:外邦人皈向基督不必受割礼、守律法,只须禁戒四样就行了(徒15∶28-30)。这是保罗派战胜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派,圣灵带领耶路撒冷会议作出了非犹太化的决定,为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开辟了道路。

四、从教会的建设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从时代来说:初期教会,使徒所传讲的信息核心,就是见证和传扬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以后,随着福音的传扬、教会的发展,关于传扬福音及讲解圣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周详。从组织来说:初期教会只设立“执事”管理饭食。到保罗时代,教会组织逐步健全,有长老、执事二级制,有监督(即主教)、长老、执事三级制。现在全世界教会的体制有“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从地区来说:不同地区、不同教会由于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的原则和方法也不同,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丰富的神学思想。从信经来说:对基督的信仰是不变的,但信经、教义、神学思想则要做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这就需要与时俱进。

五、从教会思想史来看,神学思想要与时俱进。使徒时期,使徒约翰指出,耶稣基督就是希腊哲学的“逻格斯”,所谓:“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14)。后使徒时期,接续使徒约翰、保罗等人的思想,继续批驳自一世纪以来的异端诺斯底派、幻影派,维护基督教正确的信仰。教父时期(约100-451),面对当时罗马社会对基督教的诬蔑和攻击,兴起了“护教学”,就是用真理驳斥他人的批评,以维护和辩解基督教的信仰。中世纪,由于罗马教皇的垄断,当时的神学思想是教会官方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罗马教皇的精神统制,也直接成为后来欧洲宗教改革的思想根源。十六世纪,马丁?路德改教,大大促进了西方社会及教会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神学思想的提高和深入。

自从基督福音传到中国以来,中国教会就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神学的思考和阐释,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运动”,致使教会许多学者、神学家思考如何建立本色化的基督教,就是如何让外来的“洋教”成为中国人民自己的宗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经过1950年之后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割断了与西方殖民主义的联系,摘掉了“洋教”的帽子。三自运动五十多年来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做光做盐、自办教会、牧养群羊、见证基督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实践经验,应该加以总结。

历史车轮已走到了21世纪。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神学思想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解经”工作推动伊斯兰教思想与时俱进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云福

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一个单一民族信仰的宗教发展成为今天横跨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成为当今世界上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三大宗教之一,拥有13亿信徒。究其原因,主要是伊斯兰教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这样的生命力。目前,中国伊协开展的“解经”工作,就是要用《古兰经》、圣训中一些相关的内容来阐释当今社会上出现,或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达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目的。目前我们在“解经”工作中已经研究了一些问题,现举其要介绍如下:

一、伊斯兰教提倡走中道,反对左和右两个极端。先知穆罕默德说:“诵经的人们啊!你们当走正路,你们确实过于超前了,如果你们坚持右或左,那你们已非常迷误了。”(布哈里穆斯林辑录)根据这一圣训,表明伊斯兰教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主张走中道,即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因此中道思想贯穿于伊斯兰教的道德、行为、教规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伊斯兰教是一个主张和平的宗教。“伊斯兰”就是和平、顺从之意。穆斯林们见面时说“色兰”就是以和平、安宁问好。伊斯兰教圣地天房所在地有若干道门,其中一道就叫“和平门”。穆斯林所向往的天堂共8座,其中一座就叫“和平园”。说明穆斯林十分向往和平。在“解经”工作中,我们还进一步用《古兰经》文:“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进入和平教中”(2∶208)来说明《古兰经》早已将伊斯兰教定位为和平的宗教。当然,伊斯兰教还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即自己不主动侵犯别人,若遇到侵略,必反抗。

三、伊斯兰教始终贯彻两世观思想。伊斯兰教是一个入世的宗教,反对悲观厌世、脱离红尘的思想,主张今世与后世并重。如:《古兰经》云:“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穆斯林在完成必要的宗教功修之后,必须作为一名劳动者积极参加国家的各项建设,乃至经商、种地等活动,以谋取今世的定分,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伊斯兰教提倡团结。《古兰经》云:“你们要共同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分裂。”(3∶104)这是一节著名的讲团结的《古兰经》文,被穆斯林书写在许多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对于号召穆斯林的团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解经”工作中,对于团结一方面强调穆斯林内部的团结,教派之间的团结,不要分裂,因为这是真主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强调穆斯林要同其它民族包括非穆斯林讲团结,同他们和平相处。正如《古兰经》云:“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这段经文说明,人类同是一个祖先,真主把人类分成若干个民族,并通过互相认识,彼此沟通,以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穿衣、吃饭、住房、乘坐车船、飞机等等都是大家共同生产、互相服务的,谁也离不开谁。作为穆斯林,我们只有引导和帮助人的义务,无敌视人的权利。

五、伊斯兰教在禁令方面,《古兰经》、圣训中明文禁止杀人放火、盗窃、抢劫、吸毒、贩毒、贪污浪费,禁止、禁止向政府官吏行贿等,提倡爱国、对人宽容、孝敬父母、搞好邻里关系、谦虚谨慎、以德报怨等。以上这些有极大的针对性,都是我们“解经”工作的内容。

“解经”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在不断进行中,相信今后会做得更好,以弘扬伊斯兰教的真精神,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与时俱进是佛教的特质与品格

中国佛学院向学

两年前的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行文中数十次提到“创新”的语汇和理念;若将之概括起来就是强调和倡导创新创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宗教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更是佛教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跨入新世纪,我们的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快速地向现代化推进。新岁月,新机遇,新挑战,新蓝图,又一次把包括我们佛教徒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推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古人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作为佛教徒,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个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以宽广而冷静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和特征,回应时代的挑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否则,佛教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就会自受殃咎,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不论是在佛陀精湛的教法中,还是在佛教悠久的传播历史中,我们都能清晰地见到佛教与时俱进的特质与品格。《法华经》专设有《方便品》,其中佛陀自述说:“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远离诸著。”《法华经》中还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维摩经》中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佛教说,实相是无相的,但无相的实相只有通过方便权巧的诠释才能表现出来。如理的方便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大智慧,不应被看成削足适履的想当然。大乘佛教的精髓?D?D菩萨行,其中“六度”中之“精进”度的内涵中,就有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的方面。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意、时势人心,以确定弘扬佛法的路线、策略、方式,顺应时代特点施设方便教法,使之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并对社会伦理道德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佛教史中最为基本的经验之一。它充分证明,对其教义等不断做出顺应时展要求的诠释、对弘法理念和方式作出应有的调适,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佛教自身寻求生存、延续、丰富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根本基础。佛教之所以能在人间流布20多个世纪仍生生不息,也正是它有因机以设教、契理而适时的可变性,有随着时代机宜的改变而变化发展的特质;再明显一点地说,就是佛教精神中本来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品格,应当自觉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这一优秀品格在当今时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作丝毫的削减,只有主动承担巩固和加强的义务。

被誉为“20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的人间佛教理念,自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讨、实践、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同赞许,已成为当今海内外佛教界共同高扬的旗帜。它是佛教在当今时代下契理契机的一种卓越理念。如何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使佛教基本教义能够与时俱进地发挥新的作用?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在各个方面和层次上继续探索与完善人间佛教的理论,以坚实的思想理论为前导对实践作出明了正确的指引,使中国佛教平稳地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

道教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中国道协《中国道教》副主编王宜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与时俱进。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与时俱进,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

每一种宗教都有其基本信仰。道教的基本信仰包括对“道”的信仰,对神仙的信仰,相信有神仙世界的存在,相信人可以通过修炼最终达到“与道合一”、“得道成仙”等。离开了道教的这些基本信仰,道教就不再是道教,也就谈不上道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今天,我们说道教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绝不是要改变这些基本信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时代在前进,人们的认识领域不断在拓宽,体现道教基本信仰的外在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的道教徒,对于道教的基本信仰没有改变,但他们却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去相信从封建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全部教义和道教思想。因此,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的思想实际和信仰追求,重新审视道教教义中的某些内容和教义解释,不断探索和研究建立并完善符合时展要求、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当代道教思想体系,是中国道教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宗教制度、宗教活动和宗教内部的管理模式对于各种宗教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本身不属于宗教基本信仰的范畴,是为基本信仰服务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形式,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关系密切,被视为是宗教信仰者体现和表达信仰追求的必然途径和必须履行的方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形式,是受所处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为了宗教传播的方便,建立和形成的。

前一类内容和形式,在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时代的前进或者社会的变化,都不会产生根本性变革,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定式而被流传了下来。即使有所变化,也只是表现为自身的丰富和演变。例如道教中正一道和全真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某些宗教制度、宗教活动方式以及确立的教团内部管理模式,是同道教的基本信仰相联系的,属于不同的对道教信仰追求的表达方式,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要求改变。

后一类内容和形式则不然,它们同时代特征和社会制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往往要受到时代和社会的极大制约,因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这一部分内容和形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就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以调整,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例如许多道教宫观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带有明显封建压迫剥削性质的管理制度、地主庄园式经济、家长制的管理模式等。新中国成立后,道教内部也进行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存在于道教内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使中国道教真正成为新中国群众自办的宗教事业。

今天,道教与时俱进,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对神仙信仰的追求,也不是要改变那些表达和实现这种信仰的途径和方式,而是在保持道教基本信仰不变、保留道教中与道教基本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仪规戒律和活动的情况下,体现出当代道教徒爱国、守法和为社会主义社会多做贡献的时代精神。

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天主教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研究室周太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望着河流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两位大哲人的感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天主教的传统教义认为,天主是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但是天主教的神学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神学是随着时代而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是与时俱进的。

教会在进入第二世纪的时候,开始发生内部的分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礼仪习俗的纷争,也有职权的纷争,但最严重的还是许多不符合基督福音的思想理论的纷争。当时的教会领袖们,以及基督信徒之中一些有识之士,为了纠正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说法,包括社会舆论对教会的误解,便开始著书立论,向罗马帝国境内各界阐述基督教义的本质和信仰生活的内容。这些著作通称为“护教论”或“护教论著”。当时护教人士深深发觉,如果要使教会得到生存和发展,使那些不理解基督信仰的人理解教会的信仰生活,就必须使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文化思想表达方式。那时的文化思想是希腊拉丁文化,因此护教人士便设法使基督教义希腊化,同时又使希腊文化基督信仰化。从此,基督信仰正式走出孤立,得与罗马帝国社会各层面接触对话,初期的神学也因此逐渐形成。

教会进入中世纪之后,权力达到了顶峰,以至科学和哲学都成了神学的婢女。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教会开始向人性及现代化开放。尤其是20世纪以来,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一转变并不是教义本质的转变,而是教会走出了旧的信仰的桎梏。在教会学上,吸收了天主子民的思想,使金字塔型的教会模式变成了圆型,成为服务的教会,平信徒参与教会生活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地方教会自治的权利也越来越大。而这一切的转变与神学思想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处境神学、解放神学、妇女神学、黑人神学、希望神学等的蓬勃发展,为教会生活的转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会不再坚持自己是“完美社会”的理论,开始与非基督教徒进行平等对话,开始走出象牙之塔,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的建设,共同维护人类大家庭。

与时俱进范文篇4

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对与时俱进中的“时”,有人从时间、空间,历史、现实,中国、世界等各个方面加以说明。然而,这种列举式的说明,难以使人对其从总体上加以把握,并感到这种说明似乎寓意未尽。如果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从社会实践的意义上去理解,上述问题就可以获得解决。也就是说,所谓“时”,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及其变化。它既包括人们实践环境的变化,也包括实践主体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具体说来,实践主体包括群体主体(如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等团体以至地区、民族、国家)和个体主体;所说的实践主体相互关系的变化,就是指个体、团体以至地区、民族、国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其所说的实践环境不仅是指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社会环境,同时具体的社会环境还会因实践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此外,无论实践环境还是实践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都会表现在时间、空间等各个方面。

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前述与时俱进的“时”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及其变化,与时俱进的“进”则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反映和驾驭这种变化,并且还要使这种变化始终朝着前进的方向。同时这种“进”又是一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其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它是直线前进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在某段时间或某一局部出现倒退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区别于自然界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既为人类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从而加速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给人类实践带来较大的风险,即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则会给人类造成伤害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号召全党在其全部理论和工作中牢牢把握前进的方向。为此,就要经常和善于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和错误;根据实践发展形成新的理论,应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是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而是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观

与时俱进范文篇5

《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命力的奥秘所在。《讲话》不论是总结历史经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提出任务,展望未来,都突出了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品格。

《讲话》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的80年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0年作了鲜明的对照。这样泾渭分明的对照,是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密切相联系的。8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人不接受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会落伍,就不能与时俱进;而中国共产党人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不能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发展变化了的中国实际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断地相结合、进一步地发展。才能始终地与时俱进。

我们在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讲话》,真正了解和掌握《讲话》的主要观点的时候,非常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个精神实质,把这个精神实质切实贯彻到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这就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紧密联系党的奋斗历程,联系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联系党的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学习《讲话》与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推动工作紧密结合,把学习《讲话》同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同学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近年来一系列的重要战略决策紧密结合。

紧密联系实际学习《讲话》,我们就会深刻认识到:"三个代表"这个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思想,充分而集中地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是真正地坚持和实践了"三个代表"。

与时俱进范文篇6

一是关于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而对于社会、人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必然状态的预期、向往和超越性追求。信仰是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当人们对于某种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在理智上认同,情感上接受,并以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勇于实践这种理论观念,就会逐渐在内心形成一种坚信不疑、矢志追求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信念与信心。翻阅恢宏的中共党史可知,从诞生的那天起,她就声明本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以阶级的、民族的解放为己任,驱逐列强,恢复中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于是,“为共产主义真理而献身”,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神圣的理想和信念。正是在这一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鼓舞、感召下,无数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不息。

总书记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正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我们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发的各个阶段取得巨大成绩,均在于广大共产党员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动力,作保证。

2、党内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理想和信念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讲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极少数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有的认为“共产主义渺茫,社会主义模糊,资本主义实实在在”,因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信仰。有的迷恋于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意志衰退,思想空虚,不相信马列主义,却到封建迷信和其它消极行为中去寻找寄托,甚至求神拜佛。有的私欲膨胀,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索贿受贿,走上了违纪违法和犯罪的道路。

曾几何时,在改革开放中,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各种思潮的影响,我们党内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出现了迷惘,他们觉得共产主义太渺茫,“遥不可及”。他们觉得现在是市场经济,少讲点虚的,多搞些“外快”更实在。于是,理想淡漠了,信念动摇了,满脑子装的是个人、家庭的“小算盘”。有的更是不择手段化公为私,攫取国家财富,以使自己暴富,最后成了人民的罪人。胡长清、成克杰等人的悲剧在于:面对历史潮流的变迁,未能坚定理想、信念,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最后坠入万丈深渊。这种由于理想、信念动摇导致腐败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能不引起执政党以及广大党员的深思和警惕。

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面临着各种考验,而最重要的就是面临着能否坚定理想和信念的现实考验。能不能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抵得住人情,管得住小节,能不能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有没有理想信念,合格不合格的重要标志。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出现逃兵、变节者,和平建设时期被糖衣炮弹击中的腐败分子,从根本上说都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因此,理想信念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至关重要,战争年代如此,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是如此。

3、怎样坚定共产党的理想信念

理想和信念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我认为,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坚定理想和信念,心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真正解决思想入党的问题。每个领导干部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用科学的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就是要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意志,做一个坚定的清醒的有作为的共产党人。只有学好科学的理论,才能使我们正确而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被各种纷繁复杂的形势所迷惑。理想信念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思想觉悟和精神面貌。理论上的糊涂,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动摇,而政治上的动摇则必然会迷失方向,就会背离党的宗旨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歧途。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我省李真、甘杰所犯错误的教训中警示自己,一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一件大事,深入、全面、系统地而不是肤浅、片面、零碎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头脑里,铭刻在自己的心目中,牢牢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其次,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理想信念不是空的,虚无缥渺的。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想信念。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党成熟的一个标志。同志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一论述向我们展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光明未来,又强调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奋斗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实现现代化,我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就是为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是空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不仅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所以我们一定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适应机关事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需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省直机关的正常运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三,要把改造世界观作为强化理想和信念的总开关。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甚至有的高级干部,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不起考验,一步一步地跌入腐败的泥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物欲喧嚣、诱惑肆虐的世俗人生,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汲取教训,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是一个共产党人终生的任务,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我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难关,如果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就很难做到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岿然不动。我们要做到经常磨砺自己,进行党性锻炼,“见贤思齐”,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忠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坚定理想和信念的楷模。一要自觉地用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团结群众。理想信念的危机是最大的危机,也是最危险的危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树立远大理想,理直气壮地高举共产主义必胜的伟大旗帜,时时、事事、处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发挥表率作用,弘扬主旋律,营造大环境,团结人民群众为理想而奋斗,二要善于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群众的事业,是通向美好明天的必然之路,只有充分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凝民心,聚民力,才能确保政令畅通,使党的大政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基础。三要切实增强宗旨观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能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看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人民群众谋得利益越多,人民就越满意,就会更加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所以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实践党的宗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领导干部。

二是关于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认识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党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了起来,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以这种态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学出新成效,得到新收获。

2、为什么要与时俱进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由此可见,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正确认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性”和“人民性”的前提。“先进性”和“人民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与价值体现,所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科学内涵。与时俱进是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3、怎样与时俱进

首先,与时俱进的“时”是指时代性,它要求我们党必须按照时展要求来制定自己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因为衡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究竟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不是执政为民,就是要看它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否正确反映了时展的要求,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要求。落后于时展要求是右的倾向,超越时展要求是“左”的倾向,它们都不可能正确反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而陈独秀的思想还停留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认为,既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应该让资产阶级来领导,把革命的领导权拱手让给国民党,结果导致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另外,解放后我们党在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中,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关系,超越了时展要求,结果对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起了破坏作用,使我国人民在解放后的二十多年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所以,无论是“左”的倾向还是右的倾向,都不符合时展要求,都不可能反映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科学内涵。所以,要正确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要从时展的高度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性”和“人民性”的科学内涵。

其次,与时俱进的“进”是指规律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我们必须要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来正确把握时展规律,创造性地制定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与时俱进范文篇7

打竹板,走上台,

笑逐颜开夸我团

夸我团,喜事多

风流的人物数不清

有多少党的好干部

为了百姓的安宁和幸福

年三十顾不上回家去喝团圆酒

为了百姓谋利益

两袖清风不言苦

为了企业的腾飞和发展

公仆本色永不丢

你看那花园的小区一座座

安居楼房一批批

风格不同色彩艳

疑是世外小桃园

重质量,抓管理,

要精品、树丰碑,

与时俱进不骄傲,

艰苦奋斗概而康

退休工人是重点

团党委深知这一点

不忘企业的老一辈

问寒问暖似亲人

从不拖欠工资一点点

要让晚年幸福康乐点

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点

柏油路、通景点;

欢声笑语传天外

幸福的晚年赛蜜甜

职工文化中心点

那可是个大看点

新买的图书是焦点,

健身器材成了热点

爱锻练、新时尚,

要让身材健美点

爱学习、讲奉献

掌握知识多学点

竹板再打、噼啦啦响

伴着节奏继续唱,

唱唱我们的好领导

说说我们的好班子,

三个代表引路子,

改革迈的是大步子,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为的是咱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股份制走的是新路子,

年底分红点票子、

奖金装满了口袋子

换彩电,住楼房,

穿名牌,着时装

人人日子赛小康,

幸福的生活万年长

这就是我们的好班子

齐心协力挑担子,

奖状摆了几摞子

三个文明结果子

让咱肩并肩、手挽手

大刀阔斧向前走

依法治团是方向

与时俱进范文篇8

顾新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我们国家从1985年制定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至今,已进入实施第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最后一年。近20年来,作为民主法制建设重要基础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宣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宣传民主法制思想,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中,发挥了不可抵估的基础性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的主旋律,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笔者以为: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比法治社会的内涵广,今天我们基层谈普法,要有新内容、新思路、新载体、新举措,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推动普法工作上再新台阶。

一、“学法”与“倡德”结合起来,普法要有新内容

以人为本,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普法内容要增加“倡德”的部分。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面向基层百姓,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结合,帮助人民群众增强法制意识,同时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针对社会成员不同的利益需求,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有机地融入不同的社会群体、家庭,植入人心,逐步形成习惯、传统,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重智力学习,轻德育培养。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系统的育人处世的学科,仅是老师的片言只语、言传身教,什么“仁义礼信、忠孝廉耻梯”、“为人处事谦逊忍让”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没有根深缔固的概念,“激情犯罪”“义愤违法”的情形在农村中还常常可以见到,因此,既要以案释法,又要教人处事,教育群众摒弃武力解决,逐步形成了“平时注重学法、日常生活守法、出了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风气,从而夯实司法基础,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二、“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结合起来,普法要有新思路

回顾普法宣传的20年,法制宣传作为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服务工作,其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包括法制宣传墙(栏)、法制宣传课程、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等。与此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我们的法制宣传依然是一种政府主动策划、实施,公众被动接受的模式,普法宣传的方式常以介绍一部或若干部法律的条文为主,是将法律作为一种知识对公民加以灌输。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介绍法律方式的鲜活度不够,老百姓难免会食之无味。笔者的意思,政府主导法制宣传并无不当,但是,如果一味地用“灌输—被动接受”的思维去普法就有了机械僵化的定势。法制宣传的要旨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因此,普法要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日常话语和人情关怀。法制宣传的话语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要注意同风土人情和习俗信仰的结合。不仅要有政府主导型的灌输,更要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依法办事、严格守法的实例作为演示。不仅要有繁多的让公众被动学法、知法、懂法的方式,更要塑造一种法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用法环境,要使文本上的法能够变成生活中的法,让“法文字”变成“法生活”。从填写一份行政许可申请表到乘坐或驾驶一辆机动车辆,从人大会议的召开到村委会的民主选举,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人们处理家庭纠纷到上法庭打官司,人们都可以有机会接触、认知相关法律,甚至是某一具体的法律条文。所以,普法要从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条款入手,引导人们参与到“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来,引导群众参与到用法维权活动中来,不仅因为其是一种法制宣传的高级方式,更在于它将法制宣传同法律实践以及改善民众生活的制度环境有机结合了起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三、“尽义务”与“享权利”结合起来,普法要有新载体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享有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每一个人享有权利,是他(或她)承担义务的先决条件,同样的,一个人承担义务,也是他(或她)享有权利的先决条件,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每个人享有其应有的权利,是社会和谐的表现,每个人承担其应尽的义务,则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必要条件。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每个人尽了其应尽义务的同时享有了他(或她)应有的权利,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出现了;每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易过程中,恪守了自己的承诺,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就是诚信,而每一个人恪守承诺、履行义务的行为,换来的是他人恪守承诺和履行义务,权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一方履行自己的义务必然给相对方带来权利和利益,反过来,另一方履行义务也必然给自己带来权利和利益,双方都恪守自己的承诺、履行自己的义务,双方都能从这种诚实信用的交换行为中受益,互助互爱、共赢双赢就会成为现实。因此,普法工作以贯彻宪法和法律为重点,把诚信建设作为先导工程,作为载体工程,实行法、德并举,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和宣传正面典型,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弘扬公平正义、共铸社会诚信。

四、“传统方法”与“创新手段”结合起来,普法要有新举措

传统的普法载体很多,象法制宣传墙(栏)、法制宣传课程、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月(周)、报刊杂志等等在过去的二十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在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互联网对法制宣传的作用也日益凸现。象“法治中国”、“律师出招”、“东方110”、“案件聚焦”等名牌电视节目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铺天盖地的法制网站,引得上网族们,e网情深。我们要创新普法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复制刻录优秀电视节目,到基层去集中播放;编写、制作好的法律flash动画、解疑答问的视频到网上供人点播,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的需求,丰富普法手段。

与时俱进范文篇9

——浙江隆中公司精神文明创建之行

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创建十六年来,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紧紧地跟随时代主旋律。公司多年来一直立足于满足客户需求,坚持“以人品创造产品”,以“创造卓越的国际品牌”为己任,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代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涵越来越高。公司全力以赴,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鼓舞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与时俱进,积极引导所有员工奋力拼搏,不断进取。2003年至今,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省先进职工之家、省先进女职工集体、省先进团总支、台州市先进企业、县管理示范型企业、县规模效益先进企业、先进党支部、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2004年,公司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响‘海上花园,快乐玉环’战略品牌,建设实力玉环、秀美玉环和文明玉环”的号召,落实县委、县政府和城关镇办事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企业实际,齐抓共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并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一、“三个代表”指航向,以人为本树榜样

随着民营私营经济高速发展,员工流动性也日趋频繁,如何稳定员工思想并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公司领导层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对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企业如果不重视员工的基本需求,不能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那么企业也将会失去稳定发展的基础。为此,公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成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党支部全体委员、工、青、妇组织负责人、办公室主任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工作小组切实有效地组织各责任部门学习、宣贯思想政治工作,并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和检查考核制度,把它作为部门和个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这样,不仅做到了目标明确、奖罚分明、措施有力,而且还促进了活动开展经常化、制度化。

2004年初,公司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全面负责员工招聘、培训、薪资、考核等,并结合公司实际,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编制了公司全员年度培训计划、员工发展规划及职业生设计等。半年来,配合工作组、工会等组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员工爱岗敬业、企业创新等企业文化培育工作,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受到普遍关注。

公司在建设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把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政工队伍作为加强业务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到目前为止,由党支部、工会、团总支、女工委负责人、全体党员、公司行政、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及车间班组长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员共有37名。人力资源部主动请缨,据统计,1-8月份公司共举办培训累计课时705.5小时,2337人次,培训到课率91.76%。这些思想政治工作员不断地利用业余时间补课充电,挑战自我,其中已有23人担任了公司内部培训老师。并且,他们从基层工作中广泛征集员工的不同意见,总结归纳,实行按需培训,因而更能体贴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

我们知道,“打铁需得本身硬”。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员的素质,使工作员能在充分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能从公司的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明确民营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特点,进一步贯彻执行“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重要思想和理论,公司委派党支部书记吕芳玲同志参加了全省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骨干培训班。培训归来,吕书记亲自给工作员们授课,教育大家要正确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用与时俱进的观念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调动全员的思想和积极性统一到发展上来,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与时俱进科学关系结合起来。随后,公司开展了一系列说教活动,特别是针对公司产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主题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德育工作献计献策。通过座谈,统一了青年员工们的思想,也明确了努力方向,更激起了大家建设和热爱隆中的信心。

每个月,公司党支部都组织全体党员和工作员们进行电教片学习,四个党小组也坚持学习讨论。公司外聘的一名工程师说:“在非公企业有这样健全的党群组织现在很少见,可能在玉环比较特别……在隆中公司党群组织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也是我没见过的。在这里,有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很自觉地想到学习,好像大家都有一种不甘落后的心态。”现该同志的党组织关系已转入我公司。

今年5月份,公司员工陈素萍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同时被浙江省总工会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一时间,公司上下掀起了向劳模学习的热潮,5月4日党群组织召开向劳模学习座谈会,并在公司每个部门、车间广泛宣传,教育员工敬业爱岗、认真工作、努力拼搏、不断创新。二、团青妇工斗志昂,齐抓共建美名扬

隆中公司一直在努力地创建学习型组织。自2002年设立青工流动书屋以来,坚持天天开展读书活动,并以此为基础上,成立了星心联谊会、文艺表演队和学习兴趣小组等,业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省电视台曾做过报道,对公司的文化建设和学习氛围给予了赞扬。现星心联谊会会员有近两百名。在公司团总支组织下,不定期地推荐阅读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联谊会中爱好写作的人受到鼓励,将读书心得积极投稿,开展以文会友、博采众长,共同进步和提高。同时我们将优秀作品在黑板报、宣传橱窗、青工苑刊出。

今年公司有28人分别在玉环电大、党校、成人技校等院校学习。另外,公司每年还从众员工中挑选出2名表现优秀者送到武汉理工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等大专院校脱产深造。现在隆中公司已形成了讲学习、比干劲、争上游的竞争氛围。

公司也正在探索性地创办企业内部报《隆中人》。截至7月底,《隆中人》报已出刊8期,共刊出稿件180篇,主要从公司的质量体系运行、技术科研开发、生产现场管理、员工思想状况分析、企业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报道和总结。《隆中人》的出刊,倍受公司领导的重视、关心和同事们的积极参与。第九期也准备于中旬出刊。

为激发广大党员、团员热爱玉环、建设隆中的热情,每年的清明节,公司党支部都组织全体党员和团干祭扫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鼓励员工热爱社会、奉献社会,发扬隆中精神,每年的植树节公司都会组织青年团员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解决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的难题,公司开放了阅览室、活动室。公司内部还不定期地组织特色文化娱乐活动,如舞会、交流会、野外烧烤、外出旅游等活动。今年的2月13日晚即情人节前夕,为给公司青年男女提供交友和展示魅力的机会,公司团总支举办了“浪漫情人夜”征友活动,并邀请洛克公司、双环集团、垟青社区青年团员参加;为了让大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开阔视野并丰富生活、缓解压力,工会组织员工分组到景宁、仙都、宁波、奉化、雁荡山、大鹿岛等风景区旅游;5月中旬组织了2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了玉环县第五届职工运动会。8月2日,还参加了团县委城关办事处举办的“动感之夏”三人篮球赛。

4月份,文艺表演队队员们颇费心思,结合身边的变化,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了三句半《保护环境意义大》,给五四晚会增光添彩,同时也教育了广大员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还积极鼓励青年志愿者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交通法规宣传、安全生产传单发放、义务值勤、义务献血等等。

为缓解夏日酷暑,党支、妇联、工会、女工委联合组织“送清凉到车间”,并在各车间配备凉开水供应处,预防员工中暑,受到普遍欢迎。

我们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营造团结稳定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去年春节前夕,董事长夫人亲自带团到附近村居开展贫困帮扶,仅一天的时间慰问了7家贫困户和沙鳝敬老院。当慰问团到沙鳝敬老院,我们为每位老人送上水果、蛋糕、棉被及慰问金时,老人们感激地说:“你们真好,今年老年节你们刚来看我们,现在又带来了这么多东西,真是非常感谢你们……”!

去年底,工会从1+1工程中拿出3000元对公司三名比较困难的员工进行慰问。今年4月和7月,又从1+1工程中各拿出1000元慰问公司困难员工。8月份,公司门卫官昌安患急性阑尾炎,因生活拮据,拖延而不想住院,结果病情加重,耽误了治疗。公司办、工会得知情况后,主动解决他的顾虑,并多次到医院看望。现在1+1工程、村居贫困帮扶工程都开展得有条不紊,评优活动已形成制度化,“五难必访”已纳入工会工作议程,受到公司领导与员工的重视和支持。

这些活动的开展,是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党群组织为纽带,在公司内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进一步激发了全员的热情,增进了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大家在隆中大家庭里更能安心地工作。

三、众志成城铸辉煌,再接再厉谱新章

今年8月12日,玉环遭遇了第十四号强热带风暴“云娜”的正面袭击。面对挑战,公司迅速反应,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防台抗台;面对挑战,党团员身先士卒、勇往直前;面对挑战,各部门、车间相互协调帮助。历经一天一夜的奋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公司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取得了抗台工作的胜利。实践已经证明,我们的员工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这正是企业团队合作的最有力见证,这也是对我们平时付出的最大回报。

我们的员工是可爱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只有真正地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帮助和爱护他们,才能保证安定团结、积极拼搏的进取精神不被消磨殆尽。

还记得,今年4-5月份,工会与车间联合举办磨工技能比武,以4月份该车间每个员工生产的产品产量、质量、工时做比较,取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工时最多的前三名。通过一个月的角逐,大家共同努力,解决了磨床工序生产的瓶颈问题,实现生产计划产量、品种、交货率100%,这一成绩是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

在全体隆中员工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1-6月份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59%。同时,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挫折,有些工作员自身业务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有待进一步发掘。但我们一定会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方式,努力使我们的员工更加满意。

为此,我们对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们将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科学为指导,在公司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改善企业环境,努力实践科学的经营管理思路。

我们将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技改投入,提高企业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严格遵循经济工作的内在规律,实行科学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倡导隆中企业文化,使企业精神深入人心,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勇于开展创安活动,成立治安保卫队伍,加强外来员工管理和内部防范网络,确保生产、工作秩序良好,力争实现无重大责任事故和重大工伤发生;加强档案管理,注重环保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机构;继续积极创建安全、稳定、文明的工作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法制教育、科普知识宣传、运动会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看到中国奥运军团在第28届希腊奥运会的精彩表现,催人泪下;那荡气回肠的拼搏精神和敢于接受并战胜挑战的豪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是在五环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才能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目标前进!

与时俱进范文篇10

“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1],这不仅阐明了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关系,即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执政是依宪执政的具体化与落实[2],更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然而,依宪执政毕竟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性、现实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命题,如何使依宪执政从理念转化为常态,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认为党的宪法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依宪执政题中的应有之义,党的思想解放引领着党的宪法思想的与时俱进。

一、依宪执政理念形成的几个关节点

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理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关节点对于这一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自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拥有了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的执政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但在取得政权之后如何执掌政权,则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执政有着初步的思考:“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党的机关的职能和国家机关的职能混同起来。党不能因领导政权机关就包办政权机关的工作,也不能因领导政权机关而取消党本身的职能”[3]2-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之时,时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经历着新的挫折。党在反对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同时,也从斯大林粗暴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错误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董必武同志在党的八大的发言中指出:“现在无论就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来说,或者是就客观的可能性来说,法制都应该逐渐完备起来。法制不完备的现象如果再让它继续存在,甚至拖的过久,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3]302他明确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原则,指出依法办事是法制的中心环节。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同志又进一步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限制领导人的权力、加强对领导人的监督等思想。从党的八大的精神和会议前后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执政等问题已经有所触及。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所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内“左”的错误使“人治思想上升,法治思想削弱”[4],党的八大确定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不仅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相反却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与社会主义法制相背离的严重错误,以至于最终酿成了“”十年大动乱的历史性悲剧。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党对如何执政的探索进一步深入,对依宪执政的认识逐渐明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开始了拨乱反正的伟大工程,党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执政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针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严重弊病,郑重地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问题,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化。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应当等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并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深刻认识写入党在十二大修改的党章中。之后,又在党领导制定的八二年宪法中规定“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将这一深刻认识上升到宪法的高度。这足以表明党要守法的决心,也表明党已深刻认识到在执政方式上法治优于人治的本质。党的十三大更明确提出了“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划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从而确立了执政党领导职能改革和转变的总体原则和方向,体现出“党在探索党政关系问题上的重大进步。”[5]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从制度层面上明确法治状态下的执政方式的必要。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新的治国方略,使我们党得以站在法治高度重新把握党政关系问题,标志着党对依宪执政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再次,十六大以来,党进一步明确了依宪执政的治国理念,实现了执政方式的巨大转变。党的十六大“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的提出,表明党在历经数十年执政实践之后对执政方式做出了重大转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并将“依法执政”确立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同志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在这里,依宪执政的提出,表明党对执政方式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原则的具体化,反映了全党对解决党政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新的理论觉醒。

二、党的宪法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依宪执政题中应有之义

依宪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治国理政。其实质是侧重于处理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要求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执掌和运用国家权力。首先,依宪执政必然是以宪法为最高法律效力。一般说来,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也称宪法至上,一方面是指任何普通法律、法规的制定都要以宪法为依据,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二是指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从实质上看,“宪法是人民权力和公民权利的集中反映,宪法的权威就是人民的权威”[6],基于此,依宪执政就是要求党在执政时,不仅要依宪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不得与宪法相违背;不仅要依宪行使执政权,也要求政党自身的活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不仅党自身要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对其他组织和公民是否违宪也负有监督的职责。可以说,依宪执政既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彰显了党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其次,依宪执政必然要求宪法的与时俱进。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的变化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任何统治者都极力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保持宪法的稳定,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那种“朝令夕改”、“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宪法不仅不能带来稳定和权威,更会因人们无所适从而丧失效力,甚至导致混乱。然而,宪法的稳定也只是相对的。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历史性。由于社会实际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宪法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永恒的。因此,尽管因宪法具有适应性的特点,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极力保持自身的稳定和权威,但这并不能保证既定的宪法永远处于静止不变状态。那种“一劳永逸”的宪法是不存在的,只有与时俱进的宪法才更具权威作用。对此,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没有止境,宪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知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宪法成为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7]再次,宪法的制定和发展是不可能自发完成的,而是一个有领导的秩序过程。纵观世界宪法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任何国家宪法的制定都会受到社会主流宪法思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各国宪法均是以一定的宪法思想为基础确立起来的:英国虽没有成文宪法典,但戴雪的宪法思想对于确立英国议会至上的宪政制度以及确立司法权威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体现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理念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在法国的各部宪法中都是必然组成部分;美国的《独立宣言》更是比较系统地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天赋人权理念。在我国,党和政府“开创了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权威推进型’法制变革模式”[8],宪法制定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党通过立法建议的形式,把党的意志主张提交人民讨论,转化为人民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制定为国家的宪法。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宪法思想对我国宪法的性质和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依宪执政是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同时进行的。“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着法律理念特别是宪法理念的转型,……而社会转型的首要内容无疑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现代市场经济是滋生现代宪法新理念的最好土壤。”[9]由于我国现行宪法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由党领导制定的,其所遵循的理念也必然带有以国家为本位的倾向。虽然它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宪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思想障碍。作为领导人民制定和发展宪法的执政党来说,不失时机地更新自己的宪法思想,不仅关系到党能否有效执政,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宪法发展乃至法治建设的进程。党的宪法思想的这种作用,源于党在理论、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国近现代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源于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和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由上述分析可见,党的宪法思想的与时俱进,既满足了宪法作为权威的需求,也符合宪法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