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9:24:49

阅览

阅览范文篇1

一、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运行情况

我县于2006年8月经县编委批准,正式成立县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并在县档案馆正式挂牌办公,同时挂牌办公的还有县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心。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运行之初,为确保现行文件的收集和利用,县委、县人民政府以两办的名义发文规定了有关现行文件报送制度,并规定了报送内容、时效和要求。文件要求各有关单位将上级制发的正在执行的政策性、法规性、服务性、公益性和非涉密的现行文件于次年3月前报送县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同年8月18日,为配合现行文件的收集和利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监察局、县档案局《关于建立和完善县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服务中心的意见的通知》。“中心”在运行中,通过多次催报,当年仅收到不足20个单位报送的“现行文件”,占应报送单位的约40%左右,即使已经报送的单位,其后续报送的也少,没有那个单位将形成文件和正在操作、执行的法规性文件报送县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的习惯;从报送内容看,绝大部分单位报送的文件内容仅是一般的政务性公开的文件,没有报送正在生效、正在执行的法规性文件。截止2008年4月,中心仅收到现行文件装盒61盒,累计报送单位56个。2008年6月,为进一步规范现行文件的收集,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转发县档案局<县档案馆现行文件收集规定>的通知》(平办发[2008]49号),文件对现行文件作了明确界定,确定了各单位应当及时报送的现行文件,并规范了现行文件报送的时效。文件规定:“各单位应自制发或接收现行文件之日起30日内将该文件一份和电子文本同时报送县档案馆”。2008年度仅有14个单位报送了2007年度的现行文件,仅有交通局、水利局和林业局3个单位主动报送现行文件。迄今为止再也没有任何单位主动向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报送过可以开放的文件。截止目前,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累计共收集1999年至2007年度各单位报送的现行文件68盒1832件。现行文件的提供和利用几乎是空白的。

二、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摸索阶段,县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成立时间不长、成绩不大。但我服务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大众服好务,主动为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服务。今后,仍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让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向社会提供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现行文件,档案工作的热点,档案馆开展现行文件服务。也是难点。经过近3年时间的运作,显现出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现行文件的收集和提供利用、服务和后续发展。

甚至于没有,一单位主动向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报送现行文件的较少。可见对现行文件的报送在各部门、单位中认识不到位,未能引起重视,对县委、县政府的政令执行力度有待提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县现行文件中心保存的可以提供和利用的现行文件是自1999年以来出台的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和服务性文件资料,二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的现行文件在内容范围上十分有限。且并不是全面性的可利用的文件,一般都是与政务公开相关的文件。这本身在开放“源头”上可供利用的范围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从发展上看,现行文件阅览中心的开放服务活动能否开展,不仅取决机制上的理顺和档案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受机关管理水平和执政理念的制约,相当部分单位对县委、县政府有关现行文件收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行文件利用效果的开展。集规定视若罔闻。现行文件不能收集。

现行文件开放的社会影响不大,三现行文件的利用上。社会效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行文件开放工作上,局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并在目标定位上放在扩大档案馆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对档案馆的认识水平的高度上。2006年我局曾利用县有线电视台和利用赶场天宣传、张贴公告等形式作了广泛宣传。2008年又通过两办行文作了明确规定,但从现实状况来看,单位主动报送现行文件,仍然是一片空白,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县目前有三个体制相似且职能相近相重叠的非正式机构,四从体制上看。即除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外,尚有县政府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和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前两个设在县档案局,而后一个则设在县监察局。这三个机构虽然概念、机构以及作用的不同,但内容却有交叉和重叠,容易产生混淆,部门有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是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发展滞后的内在因素之一。

向社会集中、公开提供现行文件服务,五有机构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近两年本县乃至省、州档案部门对服务机制的创新。这一新生事物在满足社会各界利用现行文件需求方面应当说起到作用不可低估,应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但从运行近三年来看,因未设专人,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和县政府政务信息服务中心仅作附带工作,此两个“中心”收效甚微的潜在因素。

三、县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工作的思考

积极争取职能部门领导的重视。对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而言,一加大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应扩大现行文件的收集范围,由专人负责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督促,对一些拖延、拒绝或漏报的单位应主动上门了解原因,利用合法手段进行追问。

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应根据社会公众需求热点变化和文件现行效用的变化,二文件都具有—定的时效性。因此。灵活掌握现行文件的收集,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跟踪收集工作,为建立“服务型”政府尽微薄之力。

广泛扩大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的社会影响,三县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今后可通过上街咨询服务、举办宣传橱窗、开展宣讲、依靠社区向居民宣传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广大市民充分了解文件中心的性质和功能。而文件中心应热情、周到地为每一位查阅者服好务,让文件中心更贴近百姓,使其平民化、生活化。

阅览范文篇2

1.办公室工作除了认真做好书信报刊收发、通知上传下达及卫生保洁等日常内务外,积极配合领导和协助各部门完成各项临时任务。圆满完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研讨会和常宁图书馆来馆参观学习期间的接待工作,从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及住宿餐饮食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做到了各项工作万无一失,并就整个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编写了信息材料,上报给上级图书业务部门;协助周战宝、傅中意两位馆长成功组织了07年红读活动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竞赛征文,多次深入县城各单位、学校联系活动事宜,制定活动方案、活动的指导和征文的收取、评选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精心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共评选出优秀征文40余篇,送市参评20篇,展示了我县学子的崭新风貌;积极编写各种图书业务信息材料,全年累计完成各类信息材料20余篇,其中不少文章先后被省市报刊图书馆内部通讯和地方新闻网采用,下半年,还圆满完成了县乡两级人大换届和县综合治理两项重点工作,通过调查走访,填写各种表册十余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各项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纰漏。今年图书宣传周期间,除了和同志们一起上街举办图书宣传活动外,我和李康同志还利用业余时间携带电脑、投影仪等数字放映设备深入各学校社区为广大师生学子、居民放映爱国主义电影、文化共享工程、图书专题宣传片达十余场,观看人数达千余人。

2.阅览室工作阅览室是一个对外服务窗口,为了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览环境,做到当天的报刊杂志及时收发整理当日上架,对所有杂志进行重新分类排架,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提供便利。勤扫室内卫生,保持整洁干净。做到一天一小扫,三天一大扫,确保室内无垃圾、灰尘,由于读者多为中老年人,从关心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在阅览室显要位置挂上了禁烟标志。在做好内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做好读者的参考装咨询服务工作,全年完成各类咨询百余条,并就读者反映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对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综合各类书籍杂志,编写有用文摘二十余条,全年累计完成借阅书籍达上千人次,达2000余册。

3.电子阅览室工作这是今年来我馆重点建设的工作,也是一个全新的对外服务窗口。从2月份以来,这项工作就一直由我和李康同志负责,从场地选择,室内的线路安装、电脑的搬迁、调试,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全部工作,电子阅览室正式对外向读者开放后,针对部分上机用户不懂电脑操作或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及时为他们进行业务辅导,几个月来共办理电子阅览卡十余张,为数十人提供技术指导,及时排查、检收机器故障6起,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

阅览范文篇3

关键词:少儿阅览室馆藏资源读者服务信息工作室

引言

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广大青少年儿童深受影响。据2004年1月的第十三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是中国互联网获得较快发展的一年,我国网民数已达到7950万,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了18.8%。在网民的职业调查中显示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9.9%,绝对数量增加了274万,增长率为13.4%,显示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已呈现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已经成为上网的主力军。网络的兴起使少年儿童面临新的阅读环境,亦使传统的少儿阅览室工作受到很大冲击。而被誉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少儿阅览室,必须面对新的形势,及时高速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做好少儿阅览室的工作,提高少儿阅览室的社会地位。

一、少儿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

长期以来少儿馆的收藏结构一直以印刷型为主,主要是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载体类型单一,且存在许多缺点。随着纸质书刊价格的上涨,购书经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严重,许多少儿馆入藏的图书明显满足不了学读者的需求,最终导致读者数量年年下降,服务质量得不到提高。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出现了各种电子文献载体,它们既具有易于传播、保管、检索方便、信息储存量大等优点,又集文本、图形、声音于一体,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因此,少儿图书馆应改变以往藏书方面工作重点,加大各类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以适应新形的发展,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三个方向入手。

1.1电子出版的收藏与利用国家新闻出版署认为电子出版物,系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储存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传媒。媒体形包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图文光盘(CD-G)、照片光盘(Photo-CD)、集成电路卡(ICCard)等。

1.2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仅是本馆拥有馆藏资源,更大一部分是来自网上的信息资源。我们要把目光放在lnternet浩瀚的免费资源上。网络资源虽然具有品质参差不齐、无序、分散等特点,但是其中蕴藏也巨量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少儿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服务,读者的需求,馆藏的任务,按一定的标准有针对性的对网上与儿童领域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开发、利用,以增加少儿馆藏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1.3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网络填平下,图书馆的服务没有地域、时间的限制。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读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你的网站,得到你的服务;同样对读者一至几种特殊信息需求,建设互不重复、自成体系的特色信息资源库,通过上网共享,满足少年儿童多种类的信息需求。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选题非常关键,它必须满足人无我有、人缺我全、人有我新的要求,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3年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建设公共少儿图书馆文献信息共享网络,其中新启动建设的“少儿图书室文献协作网”,就是建立在各成员馆的特色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它们除了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拥有综合性的数据库外,长宁区少儿图书室将寻立以少儿科技文献为主的数据库。

二、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网络环境赋予少儿图书馆全新的服务方式与内容。少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赢得读者,最终发挥少儿馆的各项职能。

2.1建设少儿图书馆网站,构筑新型的服务平台传统的少儿图书馆受馆舍、开放时间等的限制,在读者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多有不足,建设少儿图书馆网站,构筑新型的服务平台,可极大地拓展书馆的服务空间。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学校和家庭都购买了电脑,连上了互联网。建立少儿图书馆网站,广大的青少年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如续借、预约、咨询、检索,甚至是在线阅览、交流讨论等。在这方面有许多少儿图书包已经开始尝试,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上海少儿信息港”、佛山市图书馆的“采灵蜂网”都是做的比较有特色的网站。佛山市图书馆的采灵蜂少儿网站自2002年5月24日起至今已有73069人次的访问量,在广大少儿读者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2建立少儿电子阅览室,满足读者新型的阅览需求与传统的阅览室不同,电子阅览室所提供的主要是电子型文献,如馆藏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以及多媒体电脑光盘和网上多媒体信息。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接受的形式,向读者提供更为新颖、方便的阅读方式与环境因其符合儿童读者的年龄特点与阅读心理,所有可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和阅读效果。在开展少儿图书室的电子阅览室服务方面必须注意规范与控制少年儿童的网上行为,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因特网。要发挥少儿图书馆的“网络导航”与监督作用,让儿童的家长们放心是电子阅览室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阅览范文篇4

一、电子阅览室对传统阅览室服务的衔接与延续

电子阅览室与传统的阅览室给人的第一印象反差很大,走进电子阅览室看到的是一排排计算机,既没有一个书架也没有一本书,但正如它的名称所揭示的那样,“电子”描述了它的硬件属性及其与信息时代的密切关联,“阅览室”则描述了它所提供服务的内涵以及它对图书馆传统功能的延续。

(一)阅览内容的相关性和延续性

纸质图书规模化的转化为电子图书,始于1971年MichaelHart先生提出的“古腾堡计划”。我国在1999年出现了第一批电子图书产品,电子出版业自此开始蓬勃发展。目前,国内的主流电子图书产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收纳电子书籍的网络图书馆,主要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开发的“网上数字图书馆”,北京世纪超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及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第二部分是收纳电子刊物的期刊数据库,主要有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期刊网”,由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由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1]。作为信息资源的不同载体,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相关性不言而喻,电子出版物对纸质出版物的关联与延续也体现在电子阅览室与传统阅览室的关系上。读者在传统阅览室中以纸质出版物形式查阅到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能在电子阅览室中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查阅,正如电子图书的出现让一些年代久远的珍本善本多了一个有效的保存途径,电子阅览室的设立让读者在查阅资料时多了一种选择,这赋予了读者更多的阅读自由。

(二)硬件与环境的一致性

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能随时随地的进行网上阅读,从单纯技术的角度看,一个嘈杂的网吧与一个安静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没有区别。但人是社会动物,人可以创造环境,改变环境,同时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图书馆为读者营造的适合阅读的环境。传统的阅览室就是以这一点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将他们的时间“泡”在图书馆中,享受着在优良的环境中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作为图书馆有机组成部分的电子阅览室,秉承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贯宗旨,与传统阅览室一样,是搭载读者畅游知识海洋的一叶宁静而舒适的方舟。

二、电子阅览室对传统阅览室服务的拓展

平等、公开、有效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阅览室是实践这一原则,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平台,而电子阅览室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这个平台不断延伸,让阅览室跨越了纸张与墙壁的限制,让知识共享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图书馆,而扩大到不断延伸的整个网络资源。

(一)阅览载体的变革促成了阅览资源无限共享的可能

1.阅览载体的变革带来阅览容量的拓展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让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印刷书籍。印刷书籍的出现使知识的记录与传播范围迅速扩大,人类文明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巨大飞跃。20世纪中期以来,电脑和网络给知识的记录与传播带来了又一次变革。以光介质和磁介质为载体的多媒体文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诞生,突破了纸质出版物的传统局限。传统的书籍,单页纸张能印刷数百字,每一本书能印刷数百万字,而一张光盘能收纳一份期刊几十年的出版总量,一个网络图书馆理论上能收纳人类历史上的所有藏书总量。纸质出版物的出版和传播途径包括:出版社出版———印刷厂印制———书店销售———图书馆(或读者)购买———阅读(借阅);电子图书的出版和传播途径包括:电子出版社出版———图书馆(或读者)购买———网上阅读,从传播环节上看,电子出版物减少了印刷和书店销售两个环节,加快了出版物的传播速度,但更重要的是,读者成为这个变革的最大受益者,网络图书馆产生后,它的主要购买者是各大图书馆,而且通常一个图书馆会购买数个网络图书馆或期刊数据库,读者只要办理借阅证,就能在电子阅览室中享受这个图书馆所拥有的所有电子图书,而这些电子图书的数量,往往大大超过这个图书馆的纸质馆藏总和,读者拥有的阅读自由也因此而数倍于传统阅览室。

2.检索方法的简化与检索效率的提升传统的阅览室的检索方法与图书分类法采用的是同一个体系,读者如果想要熟练、准确、高效的查找资料,必须熟悉图书分类法的分类语言。早期的阅览室采用闭架的阅览模式,读者首先要在图书资料检索目录中查找,然后将资料分类信息抄写下来,再由管理员根据抄写单到书库中提取资料。根据读者对分类法的熟悉程度,查找目录卡的时间往往花费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等待管理员查找资料的时间又与找资料的读者人数密切相关,从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由于每次只能查找一种资料,有时会出现查找和等待了几十分钟后,发现拿到手上的资料并非自己所需要的情况;开架阅览室出现和普及后,读者查阅资料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图书分类法依然是想要高效利用阅览室的读者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只有系统的熟知分类语言,熟记排架规则的读者才能在阅览室中真正如鱼得水。电子阅览室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服务媒介,其检索方式是读者能轻松掌握的计算机检索,无论网络图书馆,期刊数据库,还是网上的其他搜索工具,都拥有简单明了的检索界面。只要在检索项中输入所需资料的关键字,便能立即找到该数据库或网络上的所有相关和相近资料。网络图书馆和期刊数据库提供的检索选项中除了关键字,还包括书名、篇名、作者、提要等相关选项,在检索方法上,则提供精确检索、模糊检索、二次检索等多种方法方便读者快速准确的查找资料。检索模式的转变,让使用电子阅览室的读者将检索资料的时间大大缩短而效率成倍提升。计算机检索突破了传统检索中图书分类法设置的专业门槛,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享受到快速准确查阅资料的便利。正因如此,将传统阅览室的目录数据录入电脑,在传统阅览室中提供计算机检索服务已成为传统阅览室的发展趋势[2]。

3.共享方式的变革使阅览资源无限共享成为可能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传递的主要手段;书籍,是记录人类经验,传递文明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明财富的一个资源集散地,集,指的是它收藏的关于人类文明方方面面知识的丰富藏书,散,指的是它通过向公众开放,将它所收藏的知识传播开来,以此将藏书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知识在一代代的读者中传递下去。作为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平台,图书馆将自身的藏书资源通过借阅与阅览的方式在读者中流通,其中外借服务为读者的阅读时间和地点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固定在阅览室中的阅览服务能更高效的循环利用图书馆资源。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尤其是电子阅览室在图书馆设立后,传统阅览室的资源共享方式便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复本数量的限制,每一种书籍或资料在图书馆的收藏数量都是有限的,这也就限制了同时使用一种书籍或资料的读者人数,如果来到阅览室时发现所需资料已被别的读者都占用了,所能做的只有排队或者预约。此外,每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也成为制约阅览范围的因素,随着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化,跨馆借阅和调配图书已在一些图书馆之间实现,但操作上的繁琐限制了这一举措的大范围实施与推广。借助于因特网,电子阅览室的共享方式突破了传统阅览室的这些固有局限。首先,电子图书和网络资源没有复本数量的限制,每一种电子图书资源可以同时提供给电子阅览室的每一个读者;其次,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共享方式使得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若干个图书馆共同出资购买并共享一个网络图书馆,既能节约资金,又使电子图书的共享范围与利用率成倍扩大。电子阅览室提供给读者的阅览资料,还包括网络上大量免费的信息资源。因特网便捷的上传方式,不仅使它成为各类时事新闻的平台,也为那些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知识财富的人创造了机会,比如网上有大量种类繁多、规模不等的免费网络数据库以及针对不同领域集思广益的论坛。网络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知识的传播者,也使阅览资源无限共享成为可能。

(二)管理方式的变革与服务方式的变革

阅览范文篇5

根据全国第十四次公报协作会议提出政府公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为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的要求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77号)精神,充分发挥政府公报在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中的作用,经县政府同意,在全县基层设立政府公报阅览室。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既可单独设立政府公报阅览室,也可设在各单位的全程室内;有条件的村也可试点设立政府公报阅览室(处),这项工作于今年11月底前完成。

二、各政府公报阅览室要充分利用上级赠送的《国务院公报》、《**市人民政府公报》以及县政府下发的不涉密文件,全天候开放,无偿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阅览范文篇6

2)调整服务结构,配备复合型的图书馆员。由于教研室要实现多视角、多功能的有效管理,实现全方位的完全开放型服务。所以,对在岗馆员要求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服务能力,在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结构等多项因素上进行合理搭配。对于信息资源集中度较高,知识点众多的教研室而言,由于入藏的典藏量在15万册以上,并且新入藏的文献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对入藏的文献信息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备扎实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健康的身体做保障。同时图书馆员还必须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具备二三次文献信息编制能力和检索咨询能力。因此,教研室需要配备具有复合型素质的馆员人才,其人员的服务结构应该向年轻化,技术化,学科化,知识化的高素质化方向拓展。

3)对教师研究生实现针对性的效率服务。图书馆员要普遍的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兴趣,阅读理念。建立和健全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学科理念,以学科和专业理念为指导,研究读者,熟悉馆藏。对学科的专业课题和专业研究人员实现不间断的跟踪服务,根据跟踪服务的调研数据做好二,三次文献的编制和数字化处理,实时的有效的为本校教师研究生读者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网络电子设备,增强信息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以新颖,快捷和方便的形式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收益。使得图书馆教研室这块“前沿阵地”上档次,上水平。

4)顺应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馆员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指定馆员约定与对口院系实现有效的业务沟通,适时展开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它的建立最早产生于美国和加拿大研究型图书馆。后来在港台大学图书馆推行。内地最早试行的图书馆有北大,清华和武汉大学等。这一制度的建立,在促进馆藏资源利用和为用户服务等方面的确起到了良好作用。近年来,师范院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打破了学校教辅单位引进人才,从学校重点学科引进人才的家属中优先考虑的怪圈。图书馆引进的人员大都来自全国各地,人才趋于年轻化,学科专业分布广泛,学识水平较高。硕士以上学历占引进人才的80%。从人员的配置上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稳定职工队伍,按图书馆不同的功能和信息资源环境设立岗位,建立等级体系的效益津贴制度。制定学科馆员的定期培训制度。为学科馆员的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资基础。建立和培养具有师范院校学科特点的完全开放型的学科馆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学校各院系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调研,培养图书馆员的信息超前意识,适时掌控教学科研领域的文献信息动态,从技术和人才两方面为逐步建立符合师范院校人才特点的学科馆员制度做铺垫。

阅览范文篇7

2、图书室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建立财产登记、分类登记和注销登记三种帐册,并按上级规定进行图书分类摆放,做到帐物相符。

3、认真制订书刊资料的选购标准,使之结构合理,复本量控制在10套以内,不断提高藏书质量。对于内容陈旧和破损严重的图书要定期剔除,及时注销。

4、新购置图书,要及时验收、登记,在两周内完成分类、编目、出架等工作,以加速图书流通。

5、为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工具书、大型成套图书只供查阅,一般不出借。特殊情况需借者,应经学校领导同意后,并在规定时间内归还。

6、借阅者应爱护书籍,不得污损、涂改、撕剪,遗失或严重损坏书刊,按规定进行赔偿。

7、经常保持室内整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尘、防霉变、防虫蛀、防鼠咬等项工作,保持图书完好。

8、教工调离、学生休学、转学、毕业要主动还清借阅图书,交回借书证,否则,不予以办理离校手续。

一、阅览室内的报刊杂志一律不外借,不得带出室外,阅读完后请放回原处。

二、按学校规定的班级到阅览室时,要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入室内,自觉遵守图书开放时间,服从图书管理人员的指导,服从班级管理员的指挥。

三、要爱护桌、椅及室内一切用品,不得随意挪动室内设施,不准在书台、墙壁上乱刻乱画,如有损坏要赔偿。

四、讲究文明礼貌,请讲普通话。室内要保持安静,说话、走路要轻声,不准喧哗、打闹,不妨碍他人读书。

五、要维护环境卫生,保持清洁,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果皮纸屑、杂物,严禁在室内吸烟、吃零食。

六、不许在室内的报纸、期刊上乱写、乱画、剪裁,如发现按定价的二至四倍赔偿。

七、图书开放时间到后,学生要立即将图书放回指定位置,有秩序地离开阅览室。

八、学生离开阅览室后,管理人员要检查、整理图书,关好窗、锁好门。如失职造成损失,追究事故责任。

1、图书室是学习扩大知识领域的阵地,读者必须自觉遵守借书规则,保证图书流通,协助搞好开放工作。

2、师生借书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借阅手续,借书时应遵守纪律,排队进入,注意安静,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进入书库。

3、借书证应妥善保管,仅限本人使用,不得转让和代借,若有遗失须向本室申请补发。

4、学生每次借书凭借书证以一本为限,时间不超过二周,过期须办理续借手续;教师借书须持借书证,每次借阅教学图书不超过3本,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班主任为学生集体借阅,每次人均最多2本,借期1个月以内;逾期不还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5、借书人不得将手提包、书包等带入图书室,对所借图书要及时检查,如发现污损、撕开等情况要主动向管理员说明,否则自行负责。

6、爱护图书,人人有责。所借图书不得卷、折、涂、缺、划,若有污损、撕页等损坏情况,应按规定赔偿。

7、借书时将借书证交出,等还书后再续借,不再续借应退还借书证。

8、学校图书室资料不得外借,如有特殊情况需经校长同意,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借出。数量极少的工具书、特种书、装订的报纸、杂志一般不外借。

学校的图书、报刊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必备工具,是学校的财产,广大师生应珍惜爱护。所借图书不得逾期、污损、撕剪、圈点、批注、遗失,不得偷窃图书,如有上述情况,应以相同版本的新书赔偿,不得以其它图书抵充。如确实无法购到新书,不论新旧图书均以原价加倍赔偿,具体规定如下:

一、普通书刊遗失,须根据学校图书室藏书的复本量、流通量及该书现行实际价值赔偿1—3倍。

二、成套书刊(刊以年为单位)、系列丛书遗失1本者,按全套价赔偿(其余各册不给该读者);遗失2本以上者,按全套价的1—2倍赔偿(其余各册不给该读者);遗失全套者,视其“价值”按全套价的1—3倍赔偿。

三、凡在图书、报刊上批注、圈点,将书刊污损者,按实际损害程度予以批评教育、写出书面检讨,作适当赔偿。凡将书刊撕毁、拆散1页以上者,按全本书刊实际价值赔偿1—2倍。

四、对偷窃书刊、报纸者,除追回原书外,须写出检查,并处以3倍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须报请相关部门予以处理。

五、图书报刊借出后借阅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到期需续借须重新办理借阅手续。逾期不还者,超期一个月按丢失图书处理,赔偿1—3倍。

阅览范文篇8

(一)电子阅览室的设备老化电子阅览室得到普及以后,受到的使用率也越发变高,而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其产品的更新速度增加,对电子阅览室设备的升级和更新加重了设备内存的臃肿化。另外,由于读者的长期使用和部分读者对设备的不爱护,管理人员对设备维护和更新的工作懒惰等综合因素直接促使了电子阅览室的设备老化,而其设备的老化也对读者造成了诸多不便。

(二)读者信息检索意识淡薄很多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学生普遍在进行上网交友和娱乐,真正使用电子阅览室来查阅资料写论文的学生只在于其中的三分之一。这是由于入馆教育和使用须知的宣传和普及不到位导致的必然结果,很多学生也直接忽略这部分的内容。部分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子阅览室的电子资源进行检索和查阅,而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直接降低了论文写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也让其搜索出来的资料信息少之又少。

(三)电子阅览室管理难度大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普及,包括使用人群的多样和操作行为的多样等原因直接造成对电子阅览室管理难度的增加。管理人员一经疏忽,就很容易出现细微的问题让整个系统瘫痪或者被病毒攻击的情况。管理难度对管理人员作出了大大的工作能力考验。

二、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工作现状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管理

1.完善电子阅览室的规章制度。在完善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管理的同时,人性化的管理很重要,可以针对人性的弱点而采取措施。不管是学生还是别的工作群体,人性的弱点普遍在于自控能力差。为了让读者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都得到规范化,最好出台详细的对电子阅览室的规章制度,让大家自觉遵守。同时,在读者使用网络时可以通过小窗口弹出的“温馨提示”来对其行为规范进行善意的提醒。

2.基于现有设备进行优化和管理。对于电子阅览室的现有设备,管理员必须要勤于管理和维护。对于其缓存和垃圾的定期清理,不常用软件的开机禁启动等,都需要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管理人员对现有设备进行的优化更新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设备故障等问题,从而提高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质量和性能。

3.营造优雅的服务环境。图书馆作为学习的海洋,应该为读者创造出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读书馆走道墙壁等地方除了挂上名人名言等熏陶其文化氛围以外,也应该多设置警示让人不要吸烟,不要大声喧哗,以维持和谐的图书馆秩序。

(二)强化对电子阅览室的读者管理

1.加强宣传导读工作。很多学校的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娱乐,关注度仅在于能进行互联网的功能而不在于其在学习上的作用,而这样的现象与图书馆之前设置电子阅览室的原本意愿相违背。应该加强宣传和导读工作,让学生读者们意识到电子阅览室的重要作用在于辅助他们对知识的获取,而娱乐只是辅助功能,以方便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提高读者的信息素质。为了让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增强读者的信息素质也是必须的。高校在新生入校之时可以多召开信息服务的知识讲座和培训,让电子信息运用能力得到扩散和普及,强化读者的信息素质,从而减少管理人员的负担,也有效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强化对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的管理

阅览范文篇9

卷宗阅览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在参与行政程序过程中,查阅行政主体收集、制作的与行政案件有关联的卷宗材料之权利。卷宗阅览权是知情权谱系中的一项子权利。它是“司法程序中‘武器平等’原则在行政程序中的体现。”[1]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可以知悉行政主体掌握的对自己不利的资讯,可以在行政主体做出最终决定之前为自己申辩,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西方法学理论上,卷宗阅览权可以溯源到英国自然正义理论。自然正义理论所衍生出的规则之一是公民有受公正审讯的权利。为了确保审讯的公正性,受不利指控的一方有了解对方提出的案件事实及其理由的权利。丹宁勋爵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审讯往往必须包括‘让争议当事人纠正或驳斥任何有损于他们观点的事情的公平机会,……如果被听取意见的权利要成为有价值的真正的权利,它必须包括让被控诉人了解针对他而提出的案情的权利。他必须知道提出了什么证据,有些什么损害他的说法;然后他必须得到纠正或驳斥这些说法的公平机会。’”[2]因此,行政相对人拥有卷宗阅览权具有法理依据的。

通过法律确认并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权,是现代法治行政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法治的理念是制约权力,保护权利。这是任何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法治理念。虽然在公民的权利谱系中,卷宗阅览权是一个很小的权利,但对于一个正在形成法治社会的中国,确认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卷宗阅览权的法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落实行政公开原则。作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公开本身的意义正如英国大法官休厄特所说:“公平的实现本身是不够的。公平必须公开地、在毫无疑问地被人们所能看见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至关重要。”[3]在行政程序法中,确认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是细化行政公开原则的方法之一。行政相对人拥有卷宗阅览权,行政主体便失去了封闭行政案件材料的权力,行政主体制作行政案件的档案始终处于一种随时要向行政相对人开放的状态。只要属于法定公开范围,行政主体要加塞“私货”是极其困难的。行政主体要面对行政相对人随时就行政案件材料提出质问,并给出合乎情理的回复,否则,行政主体可能在行政相对人对其行政决定所做出的法律挑战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通过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使行政公开原则的法理凝固为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权利,从而规范行政程序主体的行为。

2.约束行政权力。就人的本性而言,任何权力者都不喜欢在受支配者的注视下行使权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说:“只要条件允许,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更多的权力,并且没有任何人愿意投票赞成通过一项旨在要求个人自我克制的条件。”[4]自20世纪以来,行政权扩张在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领域中汇成一股无法遏制的趋势。行政权扩张的后果之一是行政权在内容上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政权的基本内容从羁束行政转变为自由裁量,自由裁量权构成了现代行政权的核心。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依据赋予其权力的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法律目的、精神、原则、范围和行政合理的法治原则,基于客观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行政行为的权力。由此可见,自由裁量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权力”。在行政程序中,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权可以随时了解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依据,及时抗辩行政主体违法及不当行使行政职权,从而约束行政权力。

3.说服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只有在行政相对人认同的前提下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而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力的依据是否为行政相对人所接受。如果行政相对人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行政主体运用权力依据的怀疑,那么在行为上必然表现出——口头的或者心里的——对行政权力的不服从。这种不服从损害了行政权力的实效,也减损了行政主体的威信。因此,“权力的成功运用就在于使一个人不仅乐意而且带有美感地服从他人的目标。当然对权力的最高明运用就是使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受控于人。这是制约权力应取得的最高成就;信仰不是使服从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意志行为,而是成为一种公认行为的、正常的、自然的流露。”[5]卷宗阅览权的功能在于,在行政决定作出之前,行政相对人可以了解到将来可能成为行政决定依据的一切材料,并可以在行政决定作出之前反驳对自己不利的一切材料。虽然这种反驳可能无法将所有对其不利的材料排除在将来行政决定的依据之外,但既然行政相对人事先已经了解到了这些材料,并给出了反驳的机会,那么行政相对人就有了准备接受这一不利于己的行政决定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是行政相对人认同行政权力的内在条件。

二、卷宗阅览权的基本内容

(一)卷宗阅览权的主体

卷宗阅览权的主体是指依法有权查阅行政主体收集、制作的卷宗档案材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即行政相对人。[6]卷宗阅览虽然是行政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案件的卷宗档案可以向任何人公开。为防止与行政案件无关的人利用卷宗档案材料损人利己,干扰行政主体的正常行政管理秩序,卷宗阅览权的主体应当有一个适度的限制:

1.行政案件的当事人。[7]行政案件的当事人与行政争议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他有权查阅行政案件的卷宗档案材料具有无可争辩的正当性,即满足行政相对人通过卷宗阅览权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需要。如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8条规定:“当事人及如为该不利益处分将有害自己利益之参加人(以下在本条及第24条第3项称”当事人“等),自通知听证时起至听证终结止,得向行政机关请求阅览有关该事件调查结果之笔录或其他证明该不利益处分原因之事实之资料。行政机关除在损害第三人利益之虞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外,不得拒绝其阅览。”[8]韩国《行政程序法》也有类似的规定:“自有听证通知之日起至听证结束之日为止,当事人等可向行政机关要求阅览或复印关于该案件之调查结果之文书及该处分相关之文书。此时,除其他法令限制公开之情况外,行政机关不得拒绝。”[9]

2.行政案件的第三人。第三人是指在行政程序开始后由其申请或行政主体通知其参加行政程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认为正在处理行政案件与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关联的,有权申请参加行政程序;行政主体认为对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会对其的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可以通知第三人参加行政程序。第三人参加行政程序意味着其在行政程序中具有独立的合法权益。为了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确认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有卷宗阅览权在法理上是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的。因此,行政程序的第三人应当与当事人一样,也享有独立的卷宗阅览权。

3.当事人的人。当事人的人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的委托或法律的规定,以当事人的名义在委托权限或者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加行政程序,依法从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活动。当事人通过委托或者根据法律规定,将包括卷宗阅览权在内的行政程序权利委托给人行使,人行使卷宗阅览权因此获得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人不得利用卷宗阅览所获得的资讯材料,从事有损于当事人合法权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活动。

(二)卷宗阅览权的范围

卷宗阅览权的范围是指享有卷宗阅览权的人可以查阅卷宗材料的范围。这是关系到行政相对人能否切实享受卷宗阅览权的问题。行政主体在行政调查中取得的案件材料是否都必须纳入行政相对人的查阅范围,我认为:

1.凡是与行政案件有关的卷宗材料都属于行政相对人卷宗阅览权的范围。这是确保行政相对人充分行使卷宗阅览权的基本原则。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的目的是了解行政主体掌握的、与其行政案件有关的卷宗材料,以便他能在行政程序或者将来的行政诉讼程序中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此目的,行政相对人行使卷宗阅览权应当是全面的、彻底的,旨在保证行政相对人能了解与行政案件有关的一切卷宗材料。

所谓“与行政案件有关的一切卷宗材料”应当是指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具有关联性的卷宗材料。因此,一份卷宗材料是否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有关联性,既不能由行政主体单方决定,也不能让行政相对人说了算。一个基本的分界线是,卷宗材料与行政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成为行政决定理由的一部分。

2.凡是行政相对人不得查阅的卷宗材料应当由法律明确列举。一般情况下,可以查阅的卷宗材料范围越大,行政主体的权力受到约束的力度也就越大,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但是,有的卷宗材料因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一旦为他人知悉,可能会产生不利后果。为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这部分卷宗材料应当排除在行政相对人查阅范围之外。

然而,这个排除范围应当如何确定呢?我认为,首先,它不能由行政主体自己来确定,也不能为其确定一个原则任其自由裁量。它属于法律保留的范围,应当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加以确定。因为,如果将这个范围交由行政主体自己确定,那么最终可能会使行政相对人的卷宗阅览范围由法定的原则变成法定的例外。其次,这个范围应当是列举式的,即行政相对人不能查阅的卷宗材料必须是明确的、个别化的,如“人事档案”、“外交政策”、“金融秘密”等,最好不要设置可以由行政机关解释的“兜底条款”。[10]通过法律以列举的方式确定卷宗阅览的排除范围,其不言而喻的优点在于:卷宗材料只要没有明确列入排除行政相对人查阅范围,行政相对人都有权查阅。

(三)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

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是指行政相对人实现卷宗阅览目的之各种具体方法。从各国现有法律的规定和行政实践看,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主要有:

1.复制。复制是行政相对人通过复制技术将查阅到的资料复制成副本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复制可以分为全部复制和部分复制。为了确保复制副本的真实性,行政主体应当在复制副本上加盖公章。为了防止行政相对人滥用卷宗资料复制权,行政主体可以向行政相对人收取适当的复制成本费用。

2.摘抄。摘抄是行政相对人根据需要摘录卷宗材料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摘抄也可以分为全部摘录和部分摘录。因摘抄内容不如复制那么直观,也无法确保其内容与原件的一致性,因此,如行政相对人有要求,行政主体有义务给予真实性的证明。如行政相对人需要某一部分材料作为其用于申请其他行政主体履行法定职责,行政主体可以在摘抄材料上盖章,以证明其内容的真实性。

3.查阅。查阅是指行政相对人查看而不作复制、摘抄卷宗材料的一种卷宗阅览权行使方式。行政相对人有时并不需要复制、摘抄卷宗,而只要求查看有关资料,因此,只要能够看到卷宗材料也就满足了其行使卷宗阅览权的要求。如行政相对人要求查阅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引用的某一具体规范性文件内容。

关于卷宗阅览权的行使方式,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1.卷宗阅览的时间、场所。为了确保行政相对人有效地行使卷宗阅览权,同时也为了不影响行政主体正常的工作秩序,法律应对卷宗阅览的时间、场所做出必要的规定。基于对卷宗材料有序管理的要求,卷宗阅览的时间应当限于行政机关的办公时间,除非有特殊情况,非办公时间行政相对人不得申请查阅卷宗材料。为了便于行政相对人查阅卷宗材料,行政主体应有卷宗阅览的场所,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必要的复制、摘抄卷宗材料的设备。

阅览范文篇10

1.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操作人员通过主机向RFID读写器发送识读指令,读写器接到指令后向外发送特定的电磁波,有源标签接收到电磁波后结束睡眠状态,利用自带电源驱动芯片和电路向读写器发送电子编码,无源标签利用接收到的电磁波驱动电路和芯片,向读写器发送电子编码,读写器接收到电子编码后,将其传送给主机,主机对编码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得到物体的相关信息,完成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诸多优点:

(1)可应用形态多样:相对于磁卡和IC卡来说,RFID标签体积更小,且其识读效果受标签形态的影响较小,根据实际需要,RFID标签既可以制作成可粘贴标签,也可以制成耳标、纽扣、腕带等,使用灵活性强。

(2)标签抗损坏能力强;传统的条形码打印在纸上或物体表面,在某些环境条件或者黑暗条件下容易产生损坏,无法识读信息,RFID标签采用电子芯片存储物品信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准确识别,且标签不易被损坏。

(3)RFID标签存储容量更大;一维码容量十分有限,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比一维码的容量大的多,最大可存储3000个字符,RFID标签的容量可以做成二维码的几十倍,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记忆载体的存储容量也越来越大,RFID标签将具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满足更多的物品标识需求。

(4)RFID标签可重复使用;RFID标签的信息是存储在电子芯片之中的,如果在使用标签时配备可以对标签内容进行擦写的读写器,就可以实现对RFID标签内容的覆盖,实现标签的回收和重复使用。此外,RFID标签还具有安全性、高穿透性强、识别速率快等众多优点,RFID技术将是未来自动识别技术的支柱。综合电子标签的各种性能指标和智能阅览室的设计需求,智能阅览室的图书管理应该采用高频无源标签。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管理现状目前,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主要使用一维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虽然在图书的借与还两个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但是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点,无法在图书阅览室进行大规模应用,甚至有的阅览室根本就没有图书管理系统和门禁系统。

现有的图书馆借阅服务大多都已使用了一维条形码技术,然而在阅览室的图书管理则大多采用纯人工的管理方式,图书的管理仅靠图书名中文拼音第一个字母或英文名首字母来进行排序。由于阅览室管理人员十分有限,管理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对图书资源的盘点方面,如有无最新一期的杂志到架,读者是否违规将图书和杂志带出,当读者问及某一图书或杂志的去向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查询等。因此,现有的人工管理阅览室图书资源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也不利于提高服务读者的水平。

阅读是大部分读者获取最新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读者需要利用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查找某一图书时,依然采用逐个查找、逐个翻阅的方式,这需要读者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找书”上,更何况有时还会出现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没有找到书这种情况,浪费读者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精力。总而言之,现有的单纯依靠人工管理的阅览室图书管理方式不仅需要耗费管理人员的大量精力去管理图书,而且管理出错几率也较大,同时读者也无法享受到快乐、舒适的阅读,现有的管理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当代读者和管理人员的需求,结合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我们得出了智能阅览室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二、系统设计

1.系统功能设计基于现有阅览室管理方式的不足,智能阅览室图书管理系统按服务对象的不同,主要具有图书在架查询、图书定位、门禁系统等功能。

(1)图书检索和查询该功能主要是利用SQL数据库和JAVA语言程序设计技术组成一个图书管理系统软件,把图书的所有基本信息都存储到数据库中,如:图书书目、图书简介、图书出版信息等,当然也包括每一本图书所特有的唯一的RFID号。当读者需要阅读某一图书时,只需要在查询栏内输入图书的某一信息如书名、作者等,就可以轻松查询到图书是否在架,同样,管理员也可以利用查询功能进行必要的图书管理操作。当读者查找到此图书在架时可利用图书唯一的RFID编号查找该图书,RFID读写器和RFID中间件可以查询到图书具体在哪一个读写器的读写范围,并将信息显示在查询终端上,这样可以节约读者的大量时间,管理员也可以利用该功能进行图书管理,根据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管理员可以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对图书进行一次整体扫描,查看一些贵重图书是否在架,检查除外借图书之外有没有图书丢失等,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2)门禁系统在智能阅览室门口设立一对RFID门禁天线,可以实现对阅览室的安全管控。当读者违规将书籍拿到出口处时,若进入门禁系统天线的读写范围,门禁系统会发出警报,提示读者已经违规将图书资料带到了出口处,门禁系统将提示读者应该在阅读区内阅读图书,当读者在管理员处获得图书借阅权限后,门禁系统会开启对该图书RFID号的放行权限。图书馆管理员也可以利用门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比如对入馆的人员进行统计,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考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