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布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1:14:30

园林布局

园林布局范文篇1

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好的布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须统一考虑,不能分割开来,地形、地貌经过利用和改造可以丰富园林的景观,而建筑道路是实现园林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将生命赋予自然,将绿色赋予大地,没有植物就不能成为园林,没有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不会满足园林的艺术要求。好的园林布局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要结合。

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二)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1)地形、地貌和水体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电影《城南旧事》中讲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积成山,在湖内布置水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活动场所,这样不仅改造了环境,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景观秀丽、环境优美的园林景点。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从远处运土把坑填平,虽可以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但不会有今天这样景观丰富的园林。

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阳公园中有很多大树为原居住区内搬迁后保留下来的,此公园于1999年建成,这些大树,在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们多数以“孤赏树”的形式存在,如果全部伐去重新栽植新的树木,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不会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关于这一点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已有前车之鉴,一般居住区在建成后,要求很快实现绿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积种植草坪,同时为构图需要,配以一些针叶树,绿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没有注意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难找到纳凉之处,这样的绿地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在园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考虑远期效果,又要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

3)主题鲜明,主景突出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植物园的主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植物进行鉴定、引种、驯化,同时向游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类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因此,在布局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使主题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作中,绿化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重点,美化才能实现其艺术要求园林是由许多景区组成,这些景区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区在园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其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五节内容(四)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二、园林静态布局

(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1)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1)景物的最佳视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30cm,对景物细部能够看清的距离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类型的视距在250~300m左右,当视距在500m左右时只能辨认景物的轮廓,因此,不同的景物应有不同的视距。

(2)视域正常的眼睛,在观赏静物时,其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能看清景物的水平视角在45.以内,垂直视角在30.以内,在这个范围内视距为景宽的1.2倍。在此位置观赏景物其效果最佳,但这个位置毕竟是有限的范围,还要使游人在不同的位置观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需预留较大一个空间,安排休息亭榭、花架等以供游人逗留及徘徊观赏。

园林中的景物在安排其高度与宽度方面必须考虑其观赏视距问题。一般对于具有华丽外形的建筑,如楼、阁、亭、榭等,应该在建筑高度1倍至4倍的地方布置一定的场地,以供游人在此范围内以不同的视角来观赏建筑。而在花坛设计中,独立性花坛一般位于视线之下,当游人远离花坛时,所看到的花坛面积变小,不同的视角范围内其观赏效果是不同的,当花坛的直径在9~10m时,其最佳观赏点的位置在距花坛2~3m左右,如果花坛直径超过10m时,平面形的花坛就应该改成斜面的,其倾斜角度可根据花坛的尺寸来调整,但一般在30.~60.时效果最佳,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其中1997年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花坛,其直径近百米,且为平面布置,所以这种花坛从空中俯视效果要远比在广场上看到的效果好得多。

在纪念性园林中,一般要求其垂直视角相对要大些,特别是一些纪念碑、纪念雕像等,为增加其雄伟高大的效果,要求视距要小些,且把景物安排在较高的台地上,这样就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2)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在园林中,景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景物要在不同的位置来观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根据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其垂直视角的差异划分为平视风景、仰视风景和俯视风景三类。

(1)平视风景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的风景。这种风景的垂直视角在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范围内,观赏这种风景没有紧张感,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特别强,这种风景一般用在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在园林中常把要创造的宽阔水面、平缓的草坪、开辟的视野和远望的空间以平视的观赏方式来安排。

(2)仰视风景一般认为当游人在观赏景物,其仰角大于45°时,由于视线的消失,景物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高度感染力,在效果上可以给人一种特别雄伟、高大和威严感。这种风景在我国皇家园林中经常出现,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体中,在德辉殿后面,仰视佛香阁时,仰角为62.,使人感到佛香阁特别高大,给人一种高耸人云之感,同时也感到自我的渺小。

仰景的造景方法一般在纪念性园林中常使用,纪念碑、纪念雕塑等建筑,在布置其位置时,经常采用把游人的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内的方法,不让游人有后退的余地,这是一种运用错觉,使对象显得雄伟。

我国在造景中使用的假山也常采用这种方法,为使假山给人一种高耸雄伟的效果,并非从假山的高度上着手,而是从安排视点位置着眼,也就是把视距安排很小,使视点不能后退,因而突出了仰视风景的感染力。因此,假山一般不宜布置在空旷草地的中央。

(3)俯视风景及效果当游人居高临下,俯视周围景观时,其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这种风景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这种风景一般布置在园林中的最高点位置,在此位置一般安排亭廊等建筑,居高临下,创造俯视景观。

另外,在创造这种风景时,要求视线必须通透,能够俯视周围的美好风景,如果通视条件不好,或者所看到的景物并不理想,这种俯视的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某公园原设计一俯视风景,在园内的最高点安排一方亭,但由于周边树木过于高大,从亭内所看到的风景均为绿色树冠所遮挡,无法观赏到园内美好的景观。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三种风景在园林布局中要很好地结合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平地、山地、河湖等地形变化,创造成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风景,使富于变化的风景为游人创造欣赏不同风景效果的条件。杭州园林中著名的“三潭印月”为平视效果,“灵隐韬光”为仰视风景,而华山、泰山等为著名的俯视风景。

(二)开明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处理

1)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同时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正是开辟空间,开朗风景的真实写照。

开朗风景由于人们视线低,在观赏远景时常模糊不清,有时见到大片单调的天空,这样又会使风景的艺术效果变差,因此,在布局上应尽量避免这种单调性。

在很多园林风景中,开朗风景是利用提高视点位置,使视线与地面形成较大的视角来提高远景的辨别率的,例如我国著名的风景点黄山、庐山、华山、泰山等,由于视点位置高,视界宽阔,成为人们喜爱的风景名胜,正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所留下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的风景就为闭锁风景。

景物顶部与人视平线之间的高差越大,闭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则闭锁性越弱。闭锁风景的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长时间的观赏又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内的风景均为闭锁风景。

一般在观赏闭锁风景时,仰角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人感到过于闭塞。

另外,闭锁风景的效果受景物的高度与闭锁空间的长度、宽度的比值影响较大,也就是景物所形成的闭锁空间的大小,当空间的直径大于10倍周围景物的高度时,其效果较差,一般要求景物的高度是空间直径的1/6~l/3时,游人可以不必抬头就可以观赏到周围的建筑,如果广场直径过小而建筑过高都会产生一种较强的闭塞感。

园林布局范文篇2

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好的布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须统一考虑,不能分割开来,地形、地貌经过利用和改造可以丰富园林的景观,而建筑道路是实现园林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将生命赋予自然,将绿色赋予大地,没有植物就不能成为园林,没有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不会满足园林的艺术要求。好的园林布局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要结合。

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二)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1)地形、地貌和水体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电影《城南旧事》中讲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积成山,在湖内布置水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活动场所,这样不仅改造了环境,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景观秀丽、环境优美的园林景点。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从远处运土把坑填平,虽可以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但不会有今天这样景观丰富的园林。

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阳公园中有很多大树为原居住区内搬迁后保留下来的,此公园于1999年建成,这些大树,在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们多数以“孤赏树”的形式存在,如果全部伐去重新栽植新的树木,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不会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关于这一点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已有前车之鉴,一般居住区在建成后,要求很快实现绿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积种植草坪,同时为构图需要,配以一些针叶树,绿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没有注意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难找到纳凉之处,这样的绿地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在园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考虑远期效果,又要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

3)主题鲜明,主景突出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植物园的主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植物进行鉴定、引种、驯化,同时向游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类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因此,在布局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使主题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作中,绿化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重点,美化才能实现其艺术要求园林是由许多景区组成,这些景区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区在园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其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五节内容(四)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二、园林静态布局

(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1)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1)景物的最佳视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30cm,对景物细部能够看清的距离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类型的视距在250~300m左右,当视距在500m左右时只能辨认景物的轮廓,因此,不同的景物应有不同的视距。

(2)视域正常的眼睛,在观赏静物时,其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能看清景物的水平视角在45.以内,垂直视角在30.以内,在这个范围内视距为景宽的1.2倍。在此位置观赏景物其效果最佳,但这个位置毕竟是有限的范围,还要使游人在不同的位置观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需预留较大一个空间,安排休息亭榭、花架等以供游人逗留及徘徊观赏。

园林中的景物在安排其高度与宽度方面必须考虑其观赏视距问题。一般对于具有华丽外形的建筑,如楼、阁、亭、榭等,应该在建筑高度1倍至4倍的地方布置一定的场地,以供游人在此范围内以不同的视角来观赏建筑。而在花坛设计中,独立性花坛一般位于视线之下,当游人远离花坛时,所看到的花坛面积变小,不同的视角范围内其观赏效果是不同的,当花坛的直径在9~10m时,其最佳观赏点的位置在距花坛2~3m左右,如果花坛直径超过10m时,平面形的花坛就应该改成斜面的,其倾斜角度可根据花坛的尺寸来调整,但一般在30.~60.时效果最佳,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其中1997年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花坛,其直径近百米,且为平面布置,所以这种花坛从空中俯视效果要远比在广场上看到的效果好得多。

在纪念性园林中,一般要求其垂直视角相对要大些,特别是一些纪念碑、纪念雕像等,为增加其雄伟高大的效果,要求视距要小些,且把景物安排在较高的台地上,这样就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2)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在园林中,景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景物要在不同的位置来观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根据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其垂直视角的差异划分为平视风景、仰视风景和俯视风景三类。

(1)平视风景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的风景。这种风景的垂直视角在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范围内,观赏这种风景没有紧张感,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特别强,这种风景一般用在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在园林中常把要创造的宽阔水面、平缓的草坪、开辟的视野和远望的空间以平视的观赏方式来安排。

(2)仰视风景一般认为当游人在观赏景物,其仰角大于45°时,由于视线的消失,景物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高度感染力,在效果上可以给人一种特别雄伟、高大和威严感。这种风景在我国皇家园林中经常出现,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体中,在德辉殿后面,仰视佛香阁时,仰角为62.,使人感到佛香阁特别高大,给人一种高耸人云之感,同时也感到自我的渺小。

仰景的造景方法一般在纪念性园林中常使用,纪念碑、纪念雕塑等建筑,在布置其位置时,经常采用把游人的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内的方法,不让游人有后退的余地,这是一种运用错觉,使对象显得雄伟。

我国在造景中使用的假山也常采用这种方法,为使假山给人一种高耸雄伟的效果,并非从假山的高度上着手,而是从安排视点位置着眼,也就是把视距安排很小,使视点不能后退,因而突出了仰视风景的感染力。因此,假山一般不宜布置在空旷草地的中央。

(3)俯视风景及效果当游人居高临下,俯视周围景观时,其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这种风景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这种风景一般布置在园林中的最高点位置,在此位置一般安排亭廊等建筑,居高临下,创造俯视景观。

另外,在创造这种风景时,要求视线必须通透,能够俯视周围的美好风景,如果通视条件不好,或者所看到的景物并不理想,这种俯视的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某公园原设计一俯视风景,在园内的最高点安排一方亭,但由于周边树木过于高大,从亭内所看到的风景均为绿色树冠所遮挡,无法观赏到园内美好的景观。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三种风景在园林布局中要很好地结合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平地、山地、河湖等地形变化,创造成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风景,使富于变化的风景为游人创造欣赏不同风景效果的条件。杭州园林中著名的“三潭印月”为平视效果,“灵隐韬光”为仰视风景,而华山、泰山等为著名的俯视风景。

(二)开明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处理

1)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同时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正是开辟空间,开朗风景的真实写照。

开朗风景由于人们视线低,在观赏远景时常模糊不清,有时见到大片单调的天空,这样又会使风景的艺术效果变差,因此,在布局上应尽量避免这种单调性。

在很多园林风景中,开朗风景是利用提高视点位置,使视线与地面形成较大的视角来提高远景的辨别率的,例如我国著名的风景点黄山、庐山、华山、泰山等,由于视点位置高,视界宽阔,成为人们喜爱的风景名胜,正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所留下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的风景就为闭锁风景。

景物顶部与人视平线之间的高差越大,闭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则闭锁性越弱。闭锁风景的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长时间的观赏又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内的风景均为闭锁风景。

一般在观赏闭锁风景时,仰角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人感到过于闭塞。

另外,闭锁风景的效果受景物的高度与闭锁空间的长度、宽度的比值影响较大,也就是景物所形成的闭锁空间的大小,当空间的直径大于10倍周围景物的高度时,其效果较差,一般要求景物的高度是空间直径的1/6~l/3时,游人可以不必抬头就可以观赏到周围的建筑,如果广场直径过小而建筑过高都会产生一种较强的闭塞感。

园林布局范文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布局;园林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

1园林景观布局中新技术的应用

1.1BIM技术。[1]1.1.1协调布局。园林景观必须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杂乱无章的布局会严重影响美观,因此协调性在园林景观布局中十分关键。在以往的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不同区域和领域都由不同设计师来进行设计,这些信息分别呈现在不同的图纸中,例如管道铺设和电路铺设都有各自的设计图纸,园林中不同区域的植物种植也会分开布置,最后需要进行整合,若是不同部分之间发生冲突,则需要将有关人员召集起来开协调会,再各自进行优化整改,十分费时费力。在BIM技术呈现的设计图中,管道、线路、地面植物等所有施工信息都呈现在同一模型中,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施工人员可以从中方便地看出各部分之间有无冲突,并判断地下管道是否有可能损伤植物根系,及时进行协调工作,有效减少返工的次数,节省人力物力资源。1.1.2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使用BIM技术,可以精确地计算某一区域所能种植的植株数量,园林的施工方在采购植株和种子时不需要像以往一样留出大量富余,可节省一定的资金,也可节省囤积植物材料所需空间,合理降低建造园林所需的成本。1.2花镜艺术。五颜六色的花卉能够近距离观赏,是园林景观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不同的季节,它们争相开放,呈现不同的风采。花镜艺术是对花卉的应用和布置,它模拟自然界中百花齐放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呈现最贴近自然的景象,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园林景观中花镜艺术的使用方法多样,一般采用不同形状搭配来为园林增添色彩,在设计布局时,可以合理利用不同几何形状的特性进行图案拼凑,避免单一图案造成的审美疲劳;另外选择花卉颜色时,相邻2个图案中的花卉应当选择色差较大的品种,起到突出形状的作用[2]。

2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2.1滴灌技术。过去在园林中灌溉植物都是采用喷灌技术,易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且效果较差。而如今许多地区的园林在进行灌溉时已经逐渐开始采用滴灌技术,引进并安装滴灌设备。滴灌技术指的是通过管道上安装的滴头,在无需高压的条件下向土壤中缓慢滴水的一种灌溉方式,它能够直接向土壤中供应水或者含有营养物质的化学制剂,使农作物的主要根区保持适宜的水分。与传统农业中的喷灌和地面直接灌溉相比,它有着诸多优点。2.1.1节省水资源。与喷灌不同,滴灌的水分不会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打湿其它部分,水分不会落在土壤表面而蒸发,而是直接进入土壤中,所需的水量很少,相比起喷灌与地面灌溉而言,能够大大节省用水量。此外,有些植物抗旱性强,对水的需求较低,大量浇灌反而可能使植物根系腐烂,引发植物大面积死亡。在园林中时常采用不同品种混种的方式来提升美感,采用滴灌更容易控制水量,不会由于水分过多而导致植物死亡,而且由于它是针对性地为植物根系注水,也不会造成土壤整体湿润,杂草丛生。因此滴灌还能够减少去除杂草所用的成本,减少它们的数量,有利于主体植物的生长[3]。2.1.2提升肥料利用率。滴灌可以结合施肥进行使用,将植物生长所需的水溶性物质溶解在滴灌所用的水中,就能够直接将养分均匀地施到植物根系,可以实现水肥同步,节省施肥所需时间,另外还能减少肥料的浪费,大大提升其利用率,减少使用量。2.2新型设备。2.2.1经纬仪。在应用花镜艺术时,为了保证形状图案整齐标准,常需要测量水平角度,借此确定花卉的摆放位置,采用经纬仪能够精准测量角度,误差小、效率高,比之前采用的人工测量角度要方便许多,使得各种花卉能有条理地进行布置,提升美感。2.2.2松土机。在园林景观的建造过程中,时常设计植物的移栽与播种,众所周知,刚移栽的植物较为脆弱,需要大量氧气供给,而种子萌发阶段同样对氧气需求量大,为了保证植物成活率,需要在种植前进行松土。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疏松度,提升土壤间隙,方便氧气进入地下,为植物生长发芽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园林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松土需要将土壤翻一遍,工作量很大,而松土机应运而生,它能够利用拖拉机提供的牵引力使耙齿插入土壤,通过反复的进出达到翻松土壤的目的,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2.3CORS技术。CORS技术是连续运行参考站的英文缩写,指的是通过建立一定数量的能够永久运行、不停歇的GPS基站,为地质测绘工作提供全天候高精度数据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决不能本末倒置,罔顾生态,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环境、降解污染物也是建设园林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园林建设实际过程中,对于周围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甚至可能造成动物大范围迁徙和死亡,利用CORS技术可以将这种影响缩小,降低环境的改变对于动物的危害,具体操作为:在建造园林前,先投放应用同位素进行标记的食物,附近动物食用后会被标记,可应用CORS技术确定它们的位置,并记录在案,将每天的动物运动路线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可大致确定不同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建筑物要尽量避开动物聚集区域,或是将该地区的树木进行移栽,让动物随之迁徙。另外,还需在某一物种的聚居区尽可能地建设适宜其生长的环境,慎重挑选植物种类,尽量保证本土动物的存活[4]。2.4RTK技术。所谓RTK技术,全称为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它是依托GPS定位技术进行的重要技术升级与革新,是GPS应用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也是GPS应用史上的里程碑。是指实时处理两测量站之间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基准站负责利用GPS技术对载波相位进行采集与测量,并将其发送给用户接收端,接收端根据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获得被测点的坐标。之前在工程中所采用的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等多种测量方法都是需要在事后分析和计算时才能够获得较高精度的数据,而这种技术却能够实时获得精确的待测点坐标,且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误差控制在几厘米,这种技术的发明为建筑领域的数据测量带来了新的曙光,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在园林工程中,采用这种技术能够严格控制建筑尺寸、间距等,还可根据预定的间距种植植物,能够使大片园林看上去整齐划一,提升美感。

3结语

在园林景观的建造中采用多样化的新型技术,能够提供许多便利,提高建造效率,缩短时间,并提高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使附近居民都能够获得美的体验,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星明.浅谈新技术在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居业,2019(09):85+87.

[2]李明明,沈娜.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24):56-57.

[3]郑德满,乐浩阳.浅谈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5):189.

园林布局范文篇4

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好的布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须统一考虑,不能分割开来,地形、地貌经过利用和改造可以丰富园林的景观,而建筑道路是实现园林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将生命赋予自然,将绿色赋予大地,没有植物就不能成为园林,没有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不会满足园林的艺术要求。好的园林布局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要结合。

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二)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1)地形、地貌和水体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电影《城南旧事》中讲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积成山,在湖内布置水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活动场所,这样不仅改造了环境,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景观秀丽、环境优美的园林景点。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从远处运土把坑填平,虽可以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但不会有今天这样景观丰富的园林。

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阳公园中有很多大树为原居住区内搬迁后保留下来的,此公园于1999年建成,这些大树,在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们多数以“孤赏树”的形式存在,如果全部伐去重新栽植新的树木,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不会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关于这一点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已有前车之鉴,一般居住区在建成后,要求很快实现绿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积种植草坪,同时为构图需要,配以一些针叶树,绿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没有注意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难找到纳凉之处,这样的绿地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在园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考虑远期效果,又要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

3)主题鲜明,主景突出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植物园的主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植物进行鉴定、引种、驯化,同时向游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类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因此,在布局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使主题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作中,绿化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重点,美化才能实现其艺术要求园林是由许多景区组成,这些景区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区在园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其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五节内容(四)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二、园林静态布局

(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1)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1)景物的最佳视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30cm,对景物细部能够看清的距离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类型的视距在250~300m左右,当视距在500m左右时只能辨认景物的轮廓,因此,不同的景物应有不同的视距。

(2)视域正常的眼睛,在观赏静物时,其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能看清景物的水平视角在45.以内,垂直视角在30.以内,在这个范围内视距为景宽的1.2倍。在此位置观赏景物其效果最佳,但这个位置毕竟是有限的范围,还要使游人在不同的位置观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需预留较大一个空间,安排休息亭榭、花架等以供游人逗留及徘徊观赏。

园林中的景物在安排其高度与宽度方面必须考虑其观赏视距问题。一般对于具有华丽外形的建筑,如楼、阁、亭、榭等,应该在建筑高度1倍至4倍的地方布置一定的场地,以供游人在此范围内以不同的视角来观赏建筑。而在花坛设计中,独立性花坛一般位于视线之下,当游人远离花坛时,所看到的花坛面积变小,不同的视角范围内其观赏效果是不同的,当花坛的直径在9~10m时,其最佳观赏点的位置在距花坛2~3m左右,如果花坛直径超过10m时,平面形的花坛就应该改成斜面的,其倾斜角度可根据花坛的尺寸来调整,但一般在30.~60.时效果最佳,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其中1997年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花坛,其直径近百米,且为平面布置,所以这种花坛从空中俯视效果要远比在广场上看到的效果好得多。

在纪念性园林中,一般要求其垂直视角相对要大些,特别是一些纪念碑、纪念雕像等,为增加其雄伟高大的效果,要求视距要小些,且把景物安排在较高的台地上,这样就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2)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在园林中,景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景物要在不同的位置来观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根据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其垂直视角的差异划分为平视风景、仰视风景和俯视风景三类。

(1)平视风景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的风景。这种风景的垂直视角在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范围内,观赏这种风景没有紧张感,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特别强,这种风景一般用在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在园林中常把要创造的宽阔水面、平缓的草坪、开辟的视野和远望的空间以平视的观赏方式来安排。

(2)仰视风景一般认为当游人在观赏景物,其仰角大于45°时,由于视线的消失,景物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高度感染力,在效果上可以给人一种特别雄伟、高大和威严感。这种风景在我国皇家园林中经常出现,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体中,在德辉殿后面,仰视佛香阁时,仰角为62.,使人感到佛香阁特别高大,给人一种高耸人云之感,同时也感到自我的渺小。

仰景的造景方法一般在纪念性园林中常使用,纪念碑、纪念雕塑等建筑,在布置其位置时,经常采用把游人的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内的方法,不让游人有后退的余地,这是一种运用错觉,使对象显得雄伟。

我国在造景中使用的假山也常采用这种方法,为使假山给人一种高耸雄伟的效果,并非从假山的高度上着手,而是从安排视点位置着眼,也就是把视距安排很小,使视点不能后退,因而突出了仰视风景的感染力。因此,假山一般不宜布置在空旷草地的中央。

(3)俯视风景及效果当游人居高临下,俯视周围景观时,其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这种风景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这种风景一般布置在园林中的最高点位置,在此位置一般安排亭廊等建筑,居高临下,创造俯视景观。

另外,在创造这种风景时,要求视线必须通透,能够俯视周围的美好风景,如果通视条件不好,或者所看到的景物并不理想,这种俯视的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某公园原设计一俯视风景,在园内的最高点安排一方亭,但由于周边树木过于高大,从亭内所看到的风景均为绿色树冠所遮挡,无法观赏到园内美好的景观。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三种风景在园林布局中要很好地结合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平地、山地、河湖等地形变化,创造成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风景,使富于变化的风景为游人创造欣赏不同风景效果的条件。杭州园林中著名的“三潭印月”为平视效果,“灵隐韬光”为仰视风景,而华山、泰山等为著名的俯视风景。

(二)开明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处理

1)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同时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正是开辟空间,开朗风景的真实写照。

开朗风景由于人们视线低,在观赏远景时常模糊不清,有时见到大片单调的天空,这样又会使风景的艺术效果变差,因此,在布局上应尽量避免这种单调性。

在很多园林风景中,开朗风景是利用提高视点位置,使视线与地面形成较大的视角来提高远景的辨别率的,例如我国著名的风景点黄山、庐山、华山、泰山等,由于视点位置高,视界宽阔,成为人们喜爱的风景名胜,正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所留下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的风景就为闭锁风景。

景物顶部与人视平线之间的高差越大,闭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则闭锁性越弱。闭锁风景的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长时间的观赏又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内的风景均为闭锁风景。

一般在观赏闭锁风景时,仰角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人感到过于闭塞。

另外,闭锁风景的效果受景物的高度与闭锁空间的长度、宽度的比值影响较大,也就是景物所形成的闭锁空间的大小,当空间的直径大于10倍周围景物的高度时,其效果较差,一般要求景物的高度是空间直径的1/6~l/3时,游人可以不必抬头就可以观赏到周围的建筑,如果广场直径过小而建筑过高都会产生一种较强的闭塞感。

园林布局范文篇5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后面简称师大)位于溪源江以东,旗山脚下,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师大的景观设计是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原则;景观设计以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设计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重要准则。师大校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以闽侯地区地域文化特色、地形特征、生态等为基本的出发点,以及对考虑设计范围、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山水学村的校园设计理念,营造文化寓宿、休闲娱乐、生态绿化为一体的现代风格开放式的校园空间。同时,百年校园文化脉络与溪源江相结合,形成了一条人文气息和自然景观统一的景观长廊。由此可见,师大的校园景观是生态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

二、校园的景观设计

美国风景园林师给规划园林学定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它是一门对土地进行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艺术,它合理地安排自然和人工因素,并借助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本着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原则,最终创造出了对人们有益,使人愉快的美好环境。”校园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构成建筑以外的空间,遮挡不利于景观的物体,统一建筑的观赏效果,景观的导向作用及调节风速和光照。①其元素主要包括植物造景、水景、铺装、建筑设计、园林构筑等设计。师大的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生长周期、大小、质地、色彩等的相互比较;及结合其的花期周期、散发气味的浓淡、季节变化等差异。把师大的景观规划成疏密有致、层次丰富、风景优美的校园景观。本文将着重从绿化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等来阐释师大的园林景观设计。

1.绿化设计

校园的绿化规划有益于提高校园的人文鉴赏高度的同时,丰富了校园的精神内涵。可见,绿化校园对于塑造校园景观的人文气息,对校园的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绿化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园地形特征和地域风貌。师大旗山校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很注重绿化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形态、大小、质地、色彩、生长周期等特点,同时结合了单株、树阵,各种搭配组合在一起等方法,具有福建师大特色的校园绿化设计。同时指出植物的几个主要功能:强化作用、识别作用、软化作用、框景等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植物的强化作用,指的是户外环境中突出或强调某些特色的景物或位置。例如,东大校门口正对大门的绿化设计运用了大棕榈来体现东大门入口处的气势磅礴。

(2)植物的识别作用,它与植物的强化作用有点类似,是指出和认识一个区域或环境中某些景物的重要性、区域性和位置。不同地段运用不同种类的行道树来区分不同区域,师大南区运用大紫薇作为主要的行道树;师大北区则主要运用本地芒果树做为行道树。

(3)植物的软化作用,指用在户外空间中软化或减弱僵硬或粗糙的建筑物。以图书馆后面的桃李广场为例,以桃树、李树为主的树阵、竹子和山石相结合,形成了高低有致,疏密有致,供师生们学习休息的广场。这样的设计手法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适合的空间。而另一种景象则是位于知明笃行,立诚致广之间的宝琛广场,它运用少量的植物作,广场中间竖立着学校创始人之一陈宝琛雕塑,是为提醒同学们珍惜现在学习机会,此类造景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4)植物的框景作用,指的是植物以大量的枝干和叶子,在视觉上封闭了两旁,为中景观提供更宽阔的视野。人文楼与致广楼两旁的行道树遮住了两旁。显现出了宽广的静态水面,同时一个香樟植物种植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点作用。师大校园内各景观点、建筑院内及其周围,是重点绿化部位,在植物配置上采用以观赏植物为主,同时搭配不同层次的孤植、散植、植物群落等组成植物景观。

2.水景设计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水作为重要的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度,净化空间,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境和情境,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联想。②从溪源江东岸引自然活水入校内,路经音乐学院、人文楼、美术楼而止于软件学院大楼。此为自然之水从校内西边到东边,灵动了校园内东西两方,同时也增加了东西两方的连贯性。灵动的喷泉与自然叠水水景相呼应的是图书馆前面的人工喷泉,每到周一早上或到节假日,图书馆前面的喷泉就会活跃起来,形成了师大具有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同时配以协和桥下的自然河流、笃行楼前与假山配合的水景,师大的水景可谓是动静相结合、有声与无声,大小形态相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师大的校园环境。

3.建筑设计

有了绿化设计、水景设计的烘托后,建筑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的风格,还是环境建造的基础。因此,建筑设计的外形建造则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师大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师大建筑的颜色:红、白、灰。建筑的颜色体现了建筑的宁静、淡雅和朴素。则在建筑的造型上我们采用简洁大方和虚实对比的现代建筑的手法。以师大旗山校区图书馆为例,它是一座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布局、设施、色彩运用等都充分反映了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色,并与旗山校区朝气蓬勃、大胆创新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也是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富有个性的标志性建筑。

三、校园的建筑构成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建筑构成包括建筑空间构成、建筑形态构成与建筑的文脉,这三大组成部分。

1.建筑空间主要有:a.校内的宝琛广场,桃李广场作为主要的校园广场;b.学校宿舍,教学楼的周围都有大面积的草坪,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室外空间;c.室内空间则有知明、笃行、立诚、致广、人文、化学、图书馆、美术等教学楼用来大家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室内空间;而公寓、餐厅、超市则是为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起居提供了便利。

2.建筑形态是用来表现不同建筑空间、不同功能的建筑特色,它的构成不仅具有形式美、功能性,且具有表现艺术等特色。以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美术楼,主色调为灰色,窗户造型为菱形且大小不一,它运用了美术特色的思维。这与国际主义风格的音乐学院,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无论是现代主义风格或是国际主义风格,它们都很好的表现了美术学院与音乐学院的特色。

3.建筑的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比建筑空间,建筑形态更深层。它表达的是建筑与人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所在环境之间、所在环境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知明楼、笃行楼、立诚楼、致广楼、图书馆等的建设与其百年校园文化和文明传承是息息相关的。如下图。

四、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

校园内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建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建筑位置的确定对园林景观位置的确定起不可忽略的作用。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围绕着建筑空间,或是为了美化建筑周围的环境而规划的;同时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

2.园林景观设计对建筑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一个风景优美的园林设计,不仅仅能美化建筑的形态,同时也能够增加其趣味性、多样性与生动性。比起坚固的建筑外墙来说,花花绿绿的,有生命的植物更受人们的亲睐。

园林布局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景观规划;园林布局;生态园结构;布局研究

1前言

城市生态园林是景观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城市的布局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感受[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城市的个性逐渐消退,各个地区的城市园林建设模式趋于一致,虽然便于日常的管理和调整,但是不再具有更强的城市特色[2]。这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进步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影响[3]。除此之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目标,对于城市园林的建设和调整也需要以环保、绿色等因素作为引导,从多个实践角度来考虑,实现规划与布局[4]。传统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一般采用单向形式,以固定的参照物作为对比,以此为核心,布置、设定对应位置的景观植物与基础设施,完成合理规划和布局[5]。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完成预期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但是整体的布局并不灵活、生动,对于后期的维护与修改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碍,再加上固定的参照主体的约束,形成对应的制约因素,不利于规划和布局结构的完善[6]。因此,本次以真实的园林建设为背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针对园林景观建设的特性、类型及作用等因素,进行均衡划分布设,与此同时,在特定的位置增设承接过渡基础设施,增加园林整体的生动程度,构建多维的主导建设方向,为后续的二次规划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7]。

2园林景观建设概况分析

本次主要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福州市为例。福州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陆地面积约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平原纵横、林网如织、湖泊棋布,自然环境十分优越[8]。福州市生态园林的规模较大,为增加生态覆盖面,最近几年期间,将城市园林的绿化覆盖率由原来的8.5%增长到22.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增加到3㎡。为改善园林的景观建设效果,对园林中所种植的观赏植物作出了对应的调整,便于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州市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较快,再加上经济、文化的推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情况也将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与规划布局等工作提上日程。福州市的城市园林建设模式较为特殊,是以覆盖为前提的局域设计方式,这一园林建设模式会选择一个标定的建筑物,以其为核心点,向四周发散性延伸,最终形式一个圆形轮廓的城市园林。福州市西湖公园中的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均是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突出所设计的景观的中心,以此来增加园林整体的层次感。

3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研究

3.1景观覆盖面积规划界定

在对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景观进行建设规划和布局之前,需要先对景观覆盖面积占比作出合理界定。通常情况下,在园林景观布置或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所用的景观材料以及植物作出规划和汇总,便于后续工作的高效执行。而园林的景观通常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软质景观,主要包括:花草、树木、水体、空间等,这一类设计对于园林的整体效果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另一类则是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墙体、建设设施、砖瓦等一类,多为人造景观,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为确保该园林设计建设的稳定和完善,需要对各类型景观的覆盖面积界定。福州市的园林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城市文化的特征,且在园林的中心位置,设定有人工湖,人工湖侧后方的位置是一片生态湿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城市化的需求,对景观的覆盖占比进行调整或者重置。结合上述情况,可以获取基础的园林指标数值,并计算出景观的致密度,具体如公式(1)所示:G=(0.52-r)×rd(1)公式(1)中:表示景观的致密度,表示园林长轴宽度,表示园林的长轴长度,表示平均半径。根据计算,可以得出实际园林景观设计的致密度。根据致密度的变化情况,以4:6的比例重置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完成对景观覆盖面积占比的界定。

3.2多元生态景观结构规划分割

根据上述景观覆盖面积占比的界定结果进行多元生态景观结构规划分割。通常情况下,建筑与园林景观的设计之间是存在较强联系的,需要实现互相融合。为增加园林整体的生态感和自然性,采用庭院、游廊、花墙、门窗设计、拱门设计、圆洞设计等作为景观的过渡,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强景观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实现多维立体规划布局分割。设计者将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植被区、活动区、水体区以及湿地区,不同的区域需要采用对应的标志性景观进行分割,将处在不同环境下的建筑和独具特色的园林生态景观逐渐融为一体,以此来增加园林的层次感和自然过渡特征。随后,针对各个区域做出定向的多元分割处理。首先是对植被覆盖区域的分割,这部分一般也是采用植物作为分割的主体。以花草将园林的景观划分为结构部分,这种形式较为简洁、高效,同时也促使景观与景观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具有较强的一体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层次感,艺术价值较高。随后,是对水体区以及湿地区的多元分割,这部分工作相对较为繁琐,复杂,由于水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自身的面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一般需要采用硬质的景观进行处理。由于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建筑风格整体呈现复合式样,所以采用木建筑、石建筑等分割的效果会更好一些。水体的分割规划较为多样性,且形式、规模以及位置也是不同的,自然性较强。最后是活动区分割,这部分较为多样化,一般会采用建筑、植被等分割,便于后期的维护与调整,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实际的生态景观分割效果。

3.3植被紧缩布局设计

根据规划分割后的多元生态景观结构,结合实际的园林景观建设需求,设计植被紧缩规划模式。所谓植被紧缩法,主要指的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范围之内,实现植被种植的最大化。本次以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边坡阶梯植被为例分析,在标定的范围之内,尽量选择枝繁叶茂的树木进行栽种,确保树冠紧凑,这样也便于后期的修建维护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软质景观的生长速度,增强适应能力,降低病虫害交叉延伸的概率。与此同时,针对福州市园林的重构需求及标准,调整相应的规划指标参数,具体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完成对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景观建设规划指标参数的设定。过程中为突出生态园林景观的主题,还可以在景观中进行植物种类的合理搭配,将园林的硬质景观建筑和植物融为一体,促使整个生态园林的景观更为形象、生动且协调。

3.4硬质景观归一化布局搭接

在完成对植被紧缩布局的设计之后,接下来,需要根据园林植被景观的设计标准,进行硬质景观的排布设定。针对硬质景观的设计,需要遵循生态性和统一性两项原则。由于福州市园林受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所以相对的硬质景观也需要与特色建筑的形式保持一致。明确园林各个区域景观的布局主题、标准以及方案等,先完成生物景观的植入之后,根据剩余园林面积,开发空间资源。可以将硬质的景观集中构建,形成聚集空间,给整个园林营造一种多维的层次感和空间围合效果。通过附近的植物与建筑的呼应来调节园林的空间光影范围,逐步形成竖向交错、冠下重叠等景观设计效果。以此为基础,针对自由活动场地,也要与空间交错布规划指标基础标准调整差值致密度%8912.35扩展周长(m)40.355.25植被延伸比1.360.62表1福州市园林景观建设规划指标参数设定表设保持一致,建筑线条的衬托,再加上植物穿插覆盖、点缀,形成浑然天成、独具一格的一致空间区划,再加上园林景观中生态空间的布设与延伸,例如:生态湿地、生态湖泊等,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过滤空气、固沙防风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硬质园林景观的归一化布局搭接,增强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景观的设计稳定性与可靠性。

3.5交错融合实现园林景观布局设计

在完成对硬质景观归一化布局的搭接之后,接下来,需要采用交错融合的景观设计形式,完成福州市西湖公园的园林布局的设计。通常情况下,园林设计的融合与景观、水体、人均存在极大的关联。可以在园中寻找一个核心的比照节点,以点带线的方式,对周围的景观作出调整和修建,与此同时,在标定的范围之内,根据设计者的主观意愿,结合福州市当地文化的特征,进行夜色景观的双向融合。但是这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交错融合并不受园林范围或者规模的限制,但是也需要对融合的覆盖面积加以控制,确保整体园林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完成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交错融合。另外,园林景观的交错融合也体现在庭院、道路设计工作之上,对于园林的过渡位置的设计,必须贯穿于整个园林的景观,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艺术性,凸显出园林的层次美,实现多方向的协调设计,进一步彰显地区景观设计特色。

4结论

综上所述,便是对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规划与布局的研究与设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成为主要的处理工作。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园林规划和布局模式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根据生态的循环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规划方案。不仅如此,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文因素、交通出行因素、生活空间等的考虑,最大程度上提升对应的规划、布局效果,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为引导目标,结合城市生态的建设观点,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博伦.基于园林设计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3):74-76.

[2]施德法,张军.大地景观化,城乡园林化———加快浙江大花园建设[J].浙江园林,2021(03):11-15.

[3]潘宇鑫,孙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路径探析———基于湖北科技学院“青马工程”社会实践分析[J].山西农经,2021(22):131-133.

[4]刘传影.城市园林景观安全设计与原生态环境利用策略———评《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安全格局规划途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1,17(09):196.

[5]李彦民.城市建设的环保与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3):112-113.

[6]肖飞.初探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及其意境[J].河南建材,2020(03):143-144.

[7]荣丙禄.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探讨[J].现代园艺,2020(04):89-90.

园林布局范文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布局;园林工程

根据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情况分析,其本身具有生态性、艺术性、长期性与特殊性特征,要想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环境,不仅需要做到布局优美精致、符合大众审美观点;还需要灵活运用施工新技术,保证园林景观施工质量良好,才能够真正为人们打造出环境优美、质量过硬、功能丰富的园林景观区域,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助力。

1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的相关概述

随着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主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生态性特征。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对城市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步进行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则能够有效制约和缓解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虽然受到面积因素的制约,园林工程只能对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无法对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仍体现出显著的生态性特征。(2)艺术性特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城市居民对园林景观建设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的园林景观建设,不只是简单的城市环境绿化,而是遵循美学思想,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使其更具观赏性、人文性。由此可见,现代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建设是对美学的具体反映,具有鲜明的艺术性特征。(3)长期性特征。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工程施工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内容,而工程竣工后,对园林绿植的长期养护才是园林景观建设的核心工作内容。(4)特殊性特征。与其他建筑工程不同,园林景观工程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具有生命力的花草树木。这就需要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更具细腻性,不仅要全面考虑能够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与效果的各方面因素,还要确保所用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大程度避免施工过程对花草树木的损坏,确保植物成活率[1]。

2园林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2.1绿植选择

绿植选择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园林景观工程的可行性和观赏性。不同种类、规格的绿植,其生物特性、生长习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园林景观施工前,应结合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绿植配置要求、整体规划方案以及绿植生长特性,选择最恰当的种植物,从而确保绿植成活率,保证园林景观工程的建筑质量。然而,用于园林景观建设的植物种类繁多,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在进行绿植选择时,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生物习性、养护要点以及观赏效果,还要综合考虑设计方案、总体规划、工程造价、后期养护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想要制定出最科学的绿植选择方案具有较大的难度。

2.2地形地貌处理

地形地貌处理是园林景观工程的一种主要组景方式,也是改善园林景观地形地貌单一性,增加景观空间感和艺术感的重要途径。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施工场地测量数据与设计图纸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影响工程正常施工或最终的观赏效果。因此,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或提升最终的观赏效果,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地形地貌进行处理,而如何确保地形地貌处理工作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处理后的观赏性,则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一个技术难点。

2.3植物移栽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植物移栽施工,而植物移栽施工的科学性与质量性会直接影响园林绿植的成活率,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观赏性,因此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重点内容。在移栽植物的过程中,需要对施工进度、运输条件、植物习性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科学的运输计划和移栽技术方案。然而,受气候环境、施工进度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施工单位在进行植物移栽时普遍面临工程量大、施工周期短等问题,容易出现运输养护不到位、移栽计划不合理等现象,从而影响植物移栽施工的质量以及园林景观工程的最终观赏效果。

2.4环境因素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普遍为露天作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极为明显,因此,如何弱化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效率以及观赏性是城市园林施工技术的一个难点。环境因素对园林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气候温度因素的影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多为室外施工,因此夏季高温、暴雨,冬季严寒、冰雪等气候温度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工程的开展。(2)土壤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壤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同植物对土壤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土壤对园林绿植的成活与生长具有明显的制约性,只有确保园林绿植与施工现场土壤具有良好匹配性,才能获得理想的园林景观建设效果[2]。

3园林景观布局的新技术应用分析

3.1构成艺术分析

随着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布局设计的艺术性特征愈发凸显,“点、线、面”融合结构在城市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中,设计师会灵活运用以下三种布局形式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1)重复构成,即利用两种以上的规律对某个具体设计对象进行规律性排列组合,以凸显出一种规律性的艺术美观。此构成方式中,形象、大小、颜色、方向是主要因素,实际设计时,可不改变对象形状仅进行大小和颜色的排布,也可保持色彩一致,对大小和形状进行重复排布。(2)相似构成,即利用对象间的相似因素或内在联系进行景观布局。应用此构成方式时,应确保构成对象间形状、大小、颜色具有高度相似性。(3)特异构成。即将具有特异性的元素融入规律性的排布组合中,以达到引人注目的设计效果。这种构成方式既打破了布局的整体性,又加强了特意元素与基本元素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显著提升布局的艺术性。下图为基于上述三个艺术构成方式设计出园林景观布局方案。图1基于艺术构成方式设计的某园林景观案例

3.2构成艺术应用

构成艺术的运用分为平面构成、形象构成以及色彩构成三部分。平面构成即为“点、线、面”的运用,其中“点”为小型独立形象,如座椅、路灯等;“线”为行进轨迹,如河流、小路等;“面”为大面积的独立形象,如水池、草地等。形象构成指的是根据构成艺术基本理念对园林景观中的各类基本形象进行组合设计,如根据重复构成理论对路灯进行大小和色彩设计;根据相似构成理论对草地进行渐变设计;根据特异构成理论对池塘进行形状和布局设计。色彩构成指的是基于美学基本理论对园林景观的色调进行艺术设计。设计时应注重情感与色彩的关系,充分利用色彩的变化凸显园林设计的人文性和艺术性[3]。

4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运用策略

“同安大道(同南公路–同安东路段)红线内绿化提升工程”全长4.013km,总绿化面积15668m2,主要建设内容为浇灌工程、绿化工程以及涂装工程,施工单位为厦门惠和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充分把握园林施工技术难点的基础上,以艺术构成理念为指导,将以下新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中,不仅有效提升了工程的质量性、观赏性和艺术性,还显著降低了施工及后期养护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4.1微灌溉技术应用

在进行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采用了微灌溉技术进行绿植的养护。此技术主要利用滴头或微喷头缓慢湿润绿植根部附近的土壤,通过局部作用,不仅能够确保绿植养护工作效率在90%以上,还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和肥料用量,从而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获得好的绿植养护效果。

4.2种植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中,施工单位使用了保水剂和抗蒸腾保护剂两种新兴绿植种植技术。在绿植移栽过程中,为避免绿植根部过度失水而影响移栽成活率,施工单位在绿植运输过程以及移栽区域合理使用了保水剂,从而显著提升绿植根部的湿润度,减少移栽过程中的浇水次数,在降低移栽施工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移栽成活率。由于施工期间气候比较炎热、室外温度较高,绿植蒸腾作用明显,不利于绿植的移栽和养护。此时,施工单位适当使用了抗蒸腾保护剂。在其作用下,有效控制绿植的蒸腾作用,进一步保证了园林绿植的移栽成活率。

4.3图像技术的应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图像技术,开展园林景观布局设计和工程施工工作。如:根据CAD施工图纸,利用3DMAX、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施工效果图绘制,直观展示出最后的施工效果,并根据效果图,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优化,从而确保项目施工的顺利、高效开展以及最终的施工效果。

5结束语

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园林工程的施工难点主要在于选择绿植、栽种绿植环节。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绿植,严格遵循移栽流程,规范栽种,保证绿植成活率;还需要适当处理地形地貌,保证绿植景观区域的美观性。另外,施工人员要适当使用布局技术,从空间构成的角度分析景观区域细节处置,适当使用微灌溉、架空技术、图像技术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园林景观施工水平,充分发挥景观布局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晓东.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11):112–113.

[2]汪星明.浅谈新技术在园林景观布局与园林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居业,2019(9):85,87.

园林布局范文篇8

如今环境日益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和生活的重要指标,植物作为绿化的主体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用植物景观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植物景观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习性,而且要对它们的功能和观赏效果有充足认识,最终要达到一个既注重植物自身色泽搭配,又注重群落之间和谐的生态系统。植物景观要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发挥出绿色植物景观的最佳作用,让城市更加宜居。

2植物景观布局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习性适应性原则

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有着不同的设计特点,选择适地性植物做主干景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园林设计风格。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考虑植物在生长方面的需要,例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等因素。现在的城市由于工业化的大举扩张,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同时土地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高楼群集下的园林景观要作特殊考虑,对植物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有充分地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挥塑造景观的功能和效果。在种植设计过程中,即要避免单一化和“西化”,也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不宜在大广场中只种植草皮,应适当搭配种植苗木,因此,在设计初始就应该因地制宜。

2.2观赏和功能兼顾的原则

在了解植物本身的自然习性后,对植物在形态、颜色、香味、花期等方面都应有所考虑,最终要使植物景观在功能和视觉上和谐。例如,植物的形态和原生长的地形要契合,山顶上的植物生长趋势大都笔直向上,比较细小呈现宝塔形。在丘陵的树木多是树冠面积较大,呈现横向发展趋势。在植物设计时要在视觉上做好点、线、面三者协调一致,构建完美的图画。另外,在植物的枝、叶、花、果上也要做文章,例如,树干的粗糙程度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效果,树冠的冠幅大小直接影响到1楼居民的采光效果。植物是否是单生、花的颜色和香味、果的形状都会给观赏效果带来影响。最后,还要注重不同植物群落的季相性变化,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3绿量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是给予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功能环境。空间内主要的景观是绿色植物,植物的绿量一定要满足改善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空气质量比较低的环境中。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光合作用良好的植物,它们可以为城市吸收有害气体和噪音,释放出氧气,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给人以好的心情。绿色植物的绿量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在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种植耐污染适应性强的植物,特别是枝繁叶茂的类型要大力推广,如夹竹桃、复羽叶栾树等,可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污染性气体和降低噪音。乔木和灌木也是增加绿量比较适应的植物类型,在后期护理时候尽量地向地面和构筑物开拓,营造乔、灌、草复合立体化景观效果。最终形成上、中、下相适应的绿量植物层次。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对植物多样性给予重点考虑,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形成多品种组合,各种植物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生态群落稳定的宜居环境。

2.4规划和搭配相适宜的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观赏空间来源于不同植物的搭配,如果在设计中不注重规划设计,就会造成景观结构比较杂乱。首先,通过不同植物的空间搭配,既要注重统一性,又要强调节奏变化。让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可以舒缓转移。其次,增加园林的趣味性,要在布局上有着疏密之分、高低之分和大小之分。再次,选取特征突出、观赏性较强、时效性较长的植物类型。一个适宜的园林植物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唤起人的情感,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总结

园林布局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规划;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方案;变断面方式;布局规划

风景园林作为游人游玩观赏的景观场所,主要由山石、植物、水体、道路、建筑等建筑要素组成,通过对各种建筑要素合理规划布局构建成完整的风景园林观赏平台,其中道路作为风景园林整体结构设计中关键要素,常见的风景园林道路类型包括异型路、园林主干道路、园林次要道路、游息小路等,在风景园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游览导向、空间衔接、交通联系以及为园林观赏人员提供游玩场地等作用,所以风景园林在建设前需要对道路进行合理设计。风景园林道路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其中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园林道路设计要以园林景观的整体走向为设计方向,主要以环形和基地放射形道路为主,将风景园林的主干道与次干道灵活地连接起来,联通风景园林主景区与周围景区,方便游人更好地观赏到风景园林的所有景观。其次实用性是体现在风景园林道路人性化设计上,必须要以人为本,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到人性化要素的加入[1]。除此之外,在风景园林道路设计中还要结合因地制宜原则,结合风景园林的地域文明特色,实现风景园林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由此证明,园林道路设计对风景园林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此次对建筑规划中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建筑规划中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方案

1.1风景园林道路作用。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道路设计,在建筑规划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道路设计的作用除了能够区分风景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外,还可以划分具有不同功能的风景园林景区,因此,进行风景园林道路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园林的景观功能。此外,风景园林道路与建筑的规划需要遵循“形散神不散”的设计原理。分别对园林道路的主次道路进行有效融合,使得空间产生层次感,以发挥道路引导游客的作用。1.2风景园林道路设计原理。风景园林景观环境分为人造景观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需要将两种景观环境合理区分,通过园林道路规划让风景园林景观有所区别的同时又有所联系,提升风景园林的艺术感和层次感。在建设规划的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方案中要将道路当作景观建设的重要连接纽带,利用道路规划给游人呈现出较好的园林观赏感,提高风景园林的空间美感[2]。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要做到园林形神不散,道路整体结构规划上要层次分明,道路细节设计上要严谨。通过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的合理布局,使游客能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3]。1.3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方案。建设规划中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方案主要是由道路平面规划、风景园林道路立面成形规划、风景园林道路交叉路口规划三部分构成,下图为建筑规划中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方案图。1.4风景园林道路平面规划。从建设道路规划来看,风景园林道路与生活中普通的交通道路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普通的交通道路规划布局需要重点考虑道路的整体交通流向和人流量等问题,其布局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道路交通运行压力,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使得区域周围的路面交通减少拥堵现象的发生;而风景园林道路的规划布局与普通道路的侧重点不同,风景园林道路则更加看重其游览特性。所以,在对风景园林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通过道路平面规划布局,对风景园林道路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在风景园林道路平面规划布局中主要任务是要合理安排园林的主干道路和次干道路,通过二者的有效搭配,构建起风景园林道路的结构框架。风景园林的主干道路和次干道路设计分为树枝状与套环状两个方法。下表为风景园林道路平面规划中主次道路规划设计。1.5风景园林道路立面成形规划。在对风景园林道路进行完平面规划布局后,需要结合风景园林景观特征进行道路立体成形规划。风景园林道路立面成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道路的具体设计,增加道路的立体感。在风景园林道路立面成形规划中,相关设计人员务必要结合道路的实际功能,对道路的长度、宽度进行合理缩放,同时利用变断面方式让道路展现出立面成形状态。通常最为简单的风景园林道路立面成形规划布局方法,就是在主干道路、次干道路周边添加一些长椅、长凳、凉亭等,增加风景园林道路的其它功能,使道路与风景园林整体更加协调。1.6风景园林交叉道路以及路口规划。在风景园林道路布局规划中,不仅要对园林的主干道和次干道进行合理设计,还要对风景园林的较差道路和路口进行规划。其中交叉道路分为游览道、异型道和游息小道三种类型道路组成,下表为风景园林交叉路规划表。在同一片风景园林景区当中,一定会出现多条干道相接的情况,除了比较陡峭的山地地形以外,在道路设计当中还应尽量采取正交形式予以设计,同时交叉路口需要进行扩大处理,保证交叉区域的视野空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置小型广场,满足疏通交通,避免行人拥挤的需求;而对于小型道路而言,交叉路口则可采取斜交方式进行布局,确保两个交叉点间要留存相应距离,并且相交角度要确保适宜,不可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观感;对于丁字交叉路口的道路设计,则需要在其周边进行些许点缀,避免由于道路的交汇而对游客的视线造成影响,否则容易让游客丢失方向感,并且在交叉路口要设置醒目指示牌。

2结语

风景园林的道路设计方案极为重要,在设计过程中务必要以风景园林的观赏性为主,对道路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避免断头路和回头路的出现,并且在设计过程中,道路设计理念不能与风景园林的实际情况相冲突。

参考文献

[1]戴代新,陈语娴,曹畅,等.以高绩效为目标的校园景观设计方法与实践—同济大学嘉定体育中心景观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0):92~97.

[2]常珊.园艺技术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以兰州市道路景观建设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7):291~292.

园林布局范文篇10

一、江南园林建筑的设计、布局特点

江南园林建筑一直以园林景观丰富、建筑结构奇特、建筑布局巧妙著称。从江南园林建筑的类型上来看,分为古典园林建筑、现代园林建筑两种。主要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其特征就是规模较大、真山真水,建筑色彩鲜亮,建筑布局上追求对称性。现代园林建筑则是园林景观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其设计特点是叠石理水、建筑朴素、景观色彩丰富化、建筑布局层次化等。

二、江南园林建筑设计在油画中现实,是精神空间的艺术表达

江南园林建筑的布局安排、形式设计,不仅是现实空间艺术的表达,更是精神空间艺术的呈现。这也是许多江南园林建筑类型油画作品中注重写实的原因,其目的就是将江南园林建筑的现实空间艺术真实体现出来,给人们营造一个现实空间感。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崇江南园林建筑的特有景观,成为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取景点,许多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几乎都在表达精神层次的人文艺术意境,通过江南园林建筑与实际的建筑特色进行结合,传递一种诗意、精神思想。因此,江南园林建筑在油画中的表达,就集中在了精神空间艺术层面,如何通过油画作品将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传达出去,实现对人们精神的感染,因此,油画正是通过对现实空间下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特点的绘制,以另一种载体进行传递,达到精神空间艺术表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