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3:16:50

幼儿心理教育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1

一、什么是人的气质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人格特征。气质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基础之一,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气质在新生儿时期即有表现:如有的婴儿安静,有的好哭,这必然影响其父母或哺育者与婴儿的互动关系,从而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判断和培养良好的气质,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幼儿教育中正确区分孩子的不同气质并因材施教

1.气质类型及特点关于儿童气质的类型,目前研究比较认同的是凯根的划分,他从抑制程度进行分类,将儿童气质分为抑制型、非抑制型和自我保护型三种,这三种类型各具特点。(1)抑制型气质:其特点是儿童在接近陌生的人或物时,表现出一种非常拘谨的神态。他不去主动接近陌生人,而是会看着陌生人,退回到家人身边或某个角落中,表现出一种紧张和焦躁情绪。(2)非抑制型气质:特点是儿童面对陌生的人和物时,不会有拘谨表现,而是会旁若无人地继续自己手边的活动,甚至能主动接近陌生人,大方地交流,表现得极为放松和自然。(3)自我保护型气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儿童是介于上面两种之间的,他们在陌生人的面前不再表现出害羞,但是仍对陌生事物和环境存在防备或回避心理,内心多少会有一些紧张的因素存在,他们往往是通过不予理睬、逃避等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

2.不同气质的儿童的教育方式(1)非抑制型气质。就是外向型的儿童。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和与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他们在日常活动和规则方面的教育。(2)偏抑制型气质。即性格内向的儿童,这类儿童多数比较敏感。因此,日常生活中教师或家长要通过表扬的手段,鼓励他们主动和大胆参加活动,用一个眼神或动作为他们加油鼓劲,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自我保护型气质。对于这一类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格外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鼓励他们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保持和他们交流感受,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儿童的气质特点所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儿童有个性地均衡发展。

三、供参考的建议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2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与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园在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我园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了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幼儿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小班:1、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喜欢上幼儿园,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初步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既具有男性的坚强、勇敢,又具有女性的细心、温柔的人格特质;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5、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中班:1、能积极愉快地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表现自我;2、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调节行为的能力;3、会简单评价别人;4、做事有信心、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5、能当众表演,不胆怯;6、有较强的求知欲;7、能充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于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大班:1、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会主动关心别人,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爱护小朋友;2、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定的责任感;3、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去解决;4、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中乐观、自信、友好、谦让、合作、协商;5、能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分清好坏,克服缺点,有坚持性;6、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2、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幼儿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个性、社会性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注意为同年龄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每个班都创设计算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娃娃家、商店、医院、餐厅等多种区域。幼儿每天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与环境。通过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起活动。活动中,增强了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培养了幼儿间的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目的。3、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并对许多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教师有责任保持并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为此,我们在各班创设了养殖角、种植角,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购置了许角、种植角,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购置了许多声、光、电、热等科学操作材料,创办了科学游戏室,各班定期到科学游戏室活动。幼儿在科学游戏室接触到了许多未知的领域,获得了多种感性经验,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的欲望。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是形成幼儿独立性人格的基础。幼儿在“我要做”、“自己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经验,克服困难,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把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纳入常规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巩固,让幼儿逐渐学习穿衣、吃饭、喝水、独立入睡等生活自理技能,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幼儿形成自信、自强、自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人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多想、多做,并让他们说出结果,锻炼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克服困难、主动交往的能力。5、培养幼儿具有“两性化”人格特质。幼儿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性别差异心理学和性度心理学通过分析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积极特质,发现同时具有“两性”积极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在小班,通过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女孩具有勇敢、坚强的男孩性格,在室内组织幼儿绕线团、娃娃家等培养男孩具有耐心、温柔的女孩性格。使幼儿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增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其健康和谐的发展。二、我园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一)学理论、促观念、变行为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论,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组织搞心理科研的教师到北京等地参观学习,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探索、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很大改变。她们把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做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教育教学中,她们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赏鼓励孩子成功。看到孩子的进步,更加激发了教师们探索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决心。(二)将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教师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够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与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再如,小班孩子刚来幼儿园时,有些内向的孩子不敢玩大型玩具,而那些外向的孩子能自由大胆地玩大型玩具。在户外活动时,我们通过“学做解放军”、“滚地雷”、“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因此,我们说,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三)组织专题研究活动,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把幼儿心理健康及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落到实处,我们各年龄班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在大班搞了“通过大带小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的实验;在中班搞了“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实验;在小班搞了“两性化人格培养初探”的实验。这些实验内容此略,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四)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也不例外。首先,我们通过“爱心桥”园报,向家长宣传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理论、方法和重要性,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有一个初步认识。另外,我们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其次,各班开办家园联系栏。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近阶段研究目标和群体、个体发展情况,前一阶段课题进展情况和后一阶段的打算;指导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间隙,与家长作简短的交流、勾通,统一方法,争取家长的配合。再次,我们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小、中、大三个课题研究班,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家长问卷,根据收回问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家长反馈,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在家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配合教育。同时,我们组织教师,坚持每月一次的幼儿教育与卫生保健的咨询活动,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向老师请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解答。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的探讨,解决了许多问题,促进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例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有些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说话,不敢参加活动,吃饭时从不敢说回碗。家长在咨询时,向老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老师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形成胆小内向性格的原因,并指导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伙伴,同时父母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师方面,多关注胆小的孩子,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家园的密切配合,这些孩子的进步非常显著,他们现在不但能主动和同伴打招呼,并且积极参加班里的各项活动,回家后还主动说一些幼儿园的事情。另外,通过家访活动,巩固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根据本班幼儿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家访计划,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对大多数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深刻认识到了家庭与幼儿园配合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幼儿健康心理及人格教育”,我园大班幼儿的责任感、自主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增强;小班幼儿的性格特征更接近于“两性化”人格的积极特质。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也逐渐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3

一、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好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3.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4.不良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在不良的同伴关系中,幼儿总是与别的幼儿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或独处,这样容易产生任性霸道、粗暴妄为或怯懦孤独、不合群等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显。人的许多心理与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最早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及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双亲的职业及社会地位,家庭物质条件和氛围,父母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都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3.幼儿园因素。幼儿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幼儿园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亲切和蔼、民主温馨的师幼关系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与同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伙伴关系能够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精神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三、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简单增加教学活动环节,也不该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为此,可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以下环节:

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3.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检验幼儿教育成效的舞台。正是由于家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庭不仅是一些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也是实施教育措施、矫正幼儿心理问题、保障其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培养孩子成为某方面人才时,应形成合理的期望水平,符合幼儿时期的实际情况。假如孩子确有某方面的特长,比如说适合弹琴或下棋,那就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送他去学习。如果幼儿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家长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或攀比心理去逼他们学习,因为每个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孩子某方面能力不如别人,就认为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差。在要求幼儿学习的同时注意给他们留下足够玩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对他们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他们的退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他们的错误,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克服错误的方法。

2.当好幼儿的心理医生。一方面,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与忠实的“倾听者”。家长要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要创造各种条件矫正他们的某些心理障碍,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挫折,并在家长指导下矫正自身缺点。

3.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爱心浓郁,人际和谐。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灵活的思维习惯。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平等相待,应注意尊重与爱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在家庭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互相了解、互相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自然就形成了。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4

一、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障碍及不适应行为。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说谎等;性格和情绪问题;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睡眠障碍等;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眨眼等;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二、幼儿不良情绪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与鉴别

(一)心理与行为表现不符合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一个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如果幼儿的认知、言行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某个年龄常见的、正常的行为到了另一个年龄阶段仍然存在,则可能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心理与行为表现比较异常任何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如行为有点古怪、易怒、胆小、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就会自然消失,不必太在意。但如果某种特殊行为长期保持,几个月以后仍然这样,就应特别关注了。

(三)心理及行为表现与环境不适应幼儿如果不理会现实,忽视周围环境,某些心理表现或行为在不适应的情境中产生,而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这就有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如莫名其妙紧张或在悲伤时大笑、在欢乐时反而大哭等。对幼儿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一是行为不足,如幼儿不会穿衣服和自己吃饭等;二是行为过度,如活动时思想不集中等;三是行为不当,即某些行为表现在不适应的情境中产生,而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等。

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养成教育法养成教育法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情境教育法。即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和对策。这种方法能增强其社会适应性;(2)榜样示范法。该方法通过给幼儿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使其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3)行为实践法。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二)补偿性教育法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的原理运用奖罚的方法去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2)游戏矫正法。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此外,家庭支持矫治法,团体训练法,社会治疗法等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可依据幼儿具体情况而有选择的灵活运用。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树立现代幼儿教育观,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

(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优美,整洁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充实幼儿的生活内容,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心理环境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心理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进取、奋力向上的个性品质。

(三)以活动培育幼儿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游戏活动。主要是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表情牌”活动,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三种不同面部表情的进园牌,称“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挂一块进园牌。幼儿如果今天很高兴,就选一个快乐的表情牌挂在自己名字下,如果不高兴,就选一个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心地纯真,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发现哪个孩子连续几天不高兴,就会和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孩子的情绪,让幼儿心情愉快地生活。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5

一、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一般是4岁,4岁幼儿的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与3岁幼儿相比,4岁幼儿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有吵闹等新的特点。4岁幼儿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动以新的特征表现出来。归纳起来,4岁幼儿具有下列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活泼好动。4岁的幼儿明显地比3岁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他们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第二,具体形象思维。4岁的幼儿主要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4岁幼儿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常用物体、各种人、各种自然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表象。每当唤起这些表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离开事物的表象或具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第三,有意行为开始发展。3岁幼儿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幼儿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在游戏中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游戏规则。有意性还开始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方面。

此外,4岁的幼儿在坚持性和个性差异性方面也比3岁的幼儿增强了。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幼儿教师应怎样使他们进步更快呢?

二、教育中班幼童的对策

2.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组织幼儿参与多种游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美感或创造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会做各种游戏,不仅对游戏的兴趣很浓,而且能长间做各种游戏而无倦意。

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多种游戏,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求发展。我不仅组织他们做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而且还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

就以引导幼儿做结构游戏来说吧,对中班幼儿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并要最终完成它。第一,教给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结构技能,如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学会按图建造。第二,教幼儿学习自己设计构造,会事先构思主题,选择和利用结构材料,确定结构顺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一个成果。第三,组织幼儿评价结构成果,可全面评价,也可有选择性地评价。

再以做智力游戏来说吧,各种学习任务通过新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向幼儿提出。引导幼儿听听、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做做,使耳、眼、手、脑、口各种器官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儿在这特殊实践中,不仅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2.2针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加大教育活动直观性的力度,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直观性的原则和方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的道理难于理解。在上课时贯彻直观性原则和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及中班幼儿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现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指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等),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觉器官结合,教师应让儿童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摸、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三,直观手段要与教师语言指导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第四,运用直观教具要恰当,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不宜过多。

2.3针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增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6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7

一、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一般是4岁,4岁幼儿的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与3岁幼儿相比,4岁幼儿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有吵闹等新的特点。4岁幼儿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动以新的特征表现出来。归纳起来,4岁幼儿具有下列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活泼好动。4岁的幼儿明显地比3岁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他们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第二,具体形象思维。4岁的幼儿主要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4岁幼儿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常用物体、各种人、各种自然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表象。每当唤起这些表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离开事物的表象或具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第三,有意行为开始发展。3岁幼儿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幼儿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在游戏中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游戏规则。有意性还开始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方面。

此外,4岁的幼儿在坚持性和个性差异性方面也比3岁的幼儿增强了。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幼儿教师应怎样使他们进步更快呢?

二、教育中班幼童的对策

2.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组织幼儿参与多种游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美感或创造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会做各种游戏,不仅对游戏的兴趣很浓,而且能长间做各种游戏而无倦意。

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多种游戏,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求发展。我不仅组织他们做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而且还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

就以引导幼儿做结构游戏来说吧,对中班幼儿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并要最终完成它。第一,教给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结构技能,如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学会按图建造。第二,教幼儿学习自己设计构造,会事先构思主题,选择和利用结构材料,确定结构顺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一个成果。第三,组织幼儿评价结构成果,可全面评价,也可有选择性地评价。

再以做智力游戏来说吧,各种学习任务通过新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向幼儿提出。引导幼儿听听、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做做,使耳、眼、手、脑、口各种器官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儿在这特殊实践中,不仅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2.2针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加大教育活动直观性的力度,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直观性的原则和方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的道理难于理解。在上课时贯彻直观性原则和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及中班幼儿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现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指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等),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觉器官结合,教师应让儿童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摸、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三,直观手段要与教师语言指导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第四,运用直观教具要恰当,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不宜过多。

2.3针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增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8

教育模式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内涵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艺,去培养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此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待学生,要和他们做知心朋友,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得到安慰和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调节。从积极意义上看,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要懂得父母、老师的行为多是善意的,只是有时表达方式不对。要学会理解他们,多与他们沟通,敞开心扉,抱着宽容的态度去体谅他们,应多与同学谈心、互帮互学,学会大度,并保持开朗的性格,以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会用科学思维、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一切事物,达到客观、全面地评价问题的目的。

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刻意地回避自己的缺点,要勇敢地面对缺点,并努力克服,还要客观地评价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逐步塑造一个健康的自我。再次,要学会适应。学生应学会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等,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况、场合下,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如当自己被同学误解时,不要急躁,而应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状所在,减少敌对情绪,以善意、诚心对待同学,最终换取同学的信任。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显示,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教师有信心,不懈地努力,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把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通常是对三至六岁的幼儿进行统一的德育和智育,让幼儿的身体、智力、心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幼儿学到简单的知识,还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集体生活,体会交朋友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教学体制的基础部分,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和道德品格培养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一)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为主要工作,经常会忽视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认为幼儿年纪太小,不适合进行心理的教育,即使部分幼儿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只是走形式,或仅仅对性格内向和存在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然而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能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时期,并且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个别幼教自身素质不高

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虐童事件,在各界人士揪心的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幼教自身的素质问题。很多幼儿园都认为幼儿课程都是些基础知识,幼教不具备专业教学水平也可上岗,恰恰相反,幼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心、耐心,很多幼教仅仅是中专毕业,自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甚至打骂学生,给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心理教育课程的单一

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内容形式单一,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轨,导致教学成果不理想。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局限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教学和游戏活动教学,使得幼儿对心理健康课程完全没有兴趣,课程效率不高。

二、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的,而是应该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当中。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如果仅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讲述理论性问题,幼儿必然理解不了,因此,完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例如:在上体育课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团结合作,相互帮助,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如何与同学进行情感呢沟通,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的相处,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

(二)师生情谊的建立

要想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现在的幼儿大都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不仅会养成孤僻的性格,还会有自私的不良心理。孩子刚刚融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会感到难以适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交新朋友,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融入到幼儿当中,主动与幼儿交朋友,并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友好的情谊,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三)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十分关键。幼儿园的小学生都处于三至六岁,接受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幼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幼儿年纪较小,比较贪玩,教师应该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利用多媒体、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幼儿心理教育的成果。

(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不仅学校要加强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关怀教育。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我国有关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生活压力的加大,让很多父母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首先,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多抽空陪伴在孩子的成长程中,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其次,父母不应该在孩子的面前争吵,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阴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心理教育的不足之处,通过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师生情谊的建立、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作者:齐明华 单位:河北省青县金牛镇大杜庄中心园

参考文献:

[1]赵慧霞,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创新教育,2014(19)

[2]连洁荣,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幼儿心理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学;渗透策略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持续增加,教育界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但我国心理健康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幼儿园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1]。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相应的渗透策略。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幼儿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现已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现阶段,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是其中的关键,幼儿教师极易忽视幼儿的心理教育,普遍认为幼儿年龄小,不适合心理教育,虽然很多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逐渐成为一种形式,普遍针对性格内向、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无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二)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幼儿园中的虐童事件越来越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2]。目前,很多幼儿园认为幼儿课程是基础知识,幼儿教师不具备专业教学水平也可以上岗,但幼儿教师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地开展幼儿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普遍是中专毕业,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三)幼儿心理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现阶段,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普遍实行单一的教学形式,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活动,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局限于教学课堂中,缺乏对日常生活教学情境、游戏活动教学的重视,导致幼儿失去心理健康课程兴趣,幼儿心理健康课程效率有所降低。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渗透策略

(一)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目前,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完整的认识,单纯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解理论性问题,导致幼儿理解遇到很大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幼儿的心理问题会得到改善。例如,在幼儿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帮助,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和同学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及时地消除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二)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实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导致教育教学效果有所下降。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实行开放式、游戏式、合作式教学模式,加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在开展“走独木桥”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保护,有效地缓解幼儿的不良情绪,鼓励学生不断向前。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趣味性、竞争性亲子活动,如夹棒跳、走迷宫、过河跨跳等,加强家长和幼儿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这样幼儿可以勇敢地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还可以通过合作制作玩具,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三)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关键教育内容,不仅是简单的课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支持。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发育。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就突出了家庭教育在幼儿身心成长中的作用,尤其在生活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很多幼儿父母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工作中,缺乏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关心。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幼儿父母需要在工作之余,抽空陪伴幼儿的成长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中,且父母不能在幼儿面前正常,避免为幼儿带来心理阴影。除此之外,幼儿家长需要加强和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四)注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各个幼儿的特点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既要注重幼儿群体的心理健康,又要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其进行个别教育,还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形式,如针对问题突出的幼儿,应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社会各界需要注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创新、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实行家长和学校密切合作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越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