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0:15:06

幼儿数学

幼儿数学范文篇1

一、合理设计数学游戏内容

数学游戏的分类。数学游戏可分为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运动三个部分。其中,区域活动分为基于角色的区域游戏和自治区域游戏。按照这样清晰的分类,教师可以对不同游戏场所和环境的数学游戏设计进行调整,避免游戏场所分布不均和游戏材料使用上的错误,使游戏更适合数学教学。材料制备的低结构。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多采用低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具有趣味性、机动性和通用性等特点,它是一种具有很强弹性功能的操作材料。例如,区域活动中“比较”的重点是物体的重量。如果将无纺布水果放在角色活动中,由于无纺布物体的重量与实际物体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认知错误。因此,不仅要丰富材料种类,还要注意投入的适宜性。调整游戏的难易性。掌握数学知识需要反复练习和实验,让幼儿熟悉和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容易感到枯燥。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时,可以调整数学知识认知和操作形式的难度,将游戏材料分为“简单、普通、困难”三个难度等级,让幼儿自由选择,尝试挑战。这样既能照顾到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又能让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得以提升。

二、在数学游戏中创设生活场景

幼儿数学范文篇2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学前教育研究者必须研读的重要资料,它于2012年由教育部颁布。文件中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指南》指明了学龄前数学教育的方向,但具体的内容需要实践者来组织和完成,如何透过《指南》中的要求,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质,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幼儿园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指南》中的数学认知领域的内容侧重于我们常说的数与形,这两个领域是儿童早期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形状和空间知识是儿童认识和了解周围世界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几何学习的重要基础。”[3]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更多考虑的是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数学概念的形成,注重潜能的培养,为今后更加复杂的学习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数学内容并非固定不变的,各地区的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和组织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数与形这两方面进行探究,探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贵州苗族地区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发展途径,试图从幼儿数学与生活、游戏及其他领域的整合方面进行研究。

二、幼儿生活中的数学

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包括教师已开展的相关活动的延伸、幼儿自发的数学活动以及幼儿与家人、同伴等互动的数学活动。在拉尔夫•泰勒看来,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照以下基本原则:“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提供给学生的经验,要使他有机会实践该目标蕴含的行为……”[4]幼儿教师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考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将活动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实践相关内容。“做中学”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亲自实践,幼儿参与到事物发展的状态中,了解周围事物的发展情况,真正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主人。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在生活中能积累较多的数学经验,如果我们能将数学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则更加有利于幼儿数学概念和数学能力的发展。[2]同时,幼儿在生活中越多频次接触数学活动,数学的发展会越好,在一个准确数量化的生活环境中,幼儿能更早地接触到数数、计算等,并能使用这些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5]从小培养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改善现实,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游戏中的数学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在幼儿园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幼儿天性好动、好玩,游戏的性质符合幼儿的天性,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游戏相关。苗族地区因其地域特点和生活环境,幼儿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游戏活动,如斗鸡、跑电、四角板、打花猫、捉菁鸡、星星月亮太阳等。民族民间游戏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能促进幼儿情感、生长发育、智力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6]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将数学内容融入其中,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幼儿更能在“玩中学、玩中发展、玩中进步”,传统民族民间游戏的价值不言而喻。笔者到苗寨调研,与孩子们交流时,发现刚开始部分孩子会害羞,但当提到平时玩的游戏时,很多孩子变得兴奋起来,绘声绘色地给笔者描述每种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在游戏面前,幼儿能表现出最自然的状态,畅游于游戏中。

四、数学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幼儿教师普遍认为数学知识是最难进行整合的,不仅因为数学知识体系本身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数学越难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2]如何有效地将学龄前数学与其他领域进行整合,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一)数学与艺术领域的整合《指南》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并非强行将知识切割为五个部分,而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阐述幼儿在学龄前期间必须掌握的能力。数学与艺术的整合,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苗族文化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数学教育方式的重要途径。苗族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绚丽多彩的苗族服饰配色,式样丰富的苗族银饰,技艺精湛的苗族工艺,别具一格的苗寨建筑等,艺术价值均蕴含于其中。擅长纺织、蜡染、刺绣等工艺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幼儿园中开展与苗族文化相关的活动时,数学能够很好地与艺术整合起来。如《蜡染》,染布的过程中,教师带着幼儿一起测量水的温度,如何才能调出合适的温度的水;如《家乡的房子》,幼儿在画家乡的建筑时,首先要了解清楚家乡的建筑由哪些形状组成,每个形状应该如何合理地安排在自己的画作中。苗族文化中还有很多特色,幼儿园可以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充分挖掘和运用当地特色的教育资源。(二)数学与语言领域的整合苗族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积累了非常宝贵的财富,“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蕴含了包括劳作、生活、儿歌、教育、建筑、习俗等丰富内容。计算、数数、几何空间图形等内容在苗族古歌中也能找到,如《十二个蛋》《测天量地》等。[7,8]苗族古歌中的诗歌一般篇幅都比较长,对于幼儿来说,难度相对较大,古歌中有许多对唱对答的方式呈现的诗歌,幼儿教师可以截取其中一段,融合数学知识内容,并进行改编。

总之,苗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苗族地区的幼儿园来说,虽然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无法配备完全价格较高的玩教具,但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制作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玩教具,形成独一无二的课程。因地制宜,不仅能从小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学以致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立民.浅谈幼儿园课程整合理论及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09(1).

[2]赵振国.幼儿园整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基于教师的视野[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刘珊,陈亚萍.浅谈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挖掘与改编———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为例.[J].民族论坛,2014(9).

[7]田兵.苗族古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幼儿数学范文篇3

幼儿园数学教育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它具有两层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幼儿在活动中摆脱“完成任务”的包袱,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第二种含义是幼儿在各类游戏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

二、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原则

1.主动性。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以教师、教材和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而忽视幼儿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思维特点,采用重复灌输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教师传授知识,幼儿只是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实践证明,这种陈旧的、不正确的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幼儿学习的兴趣。2.综合性。如:在进行角色游戏“开商店”时,老师发现商店无“顾客”,“营业员”无所事事,便以顾客的身份进入游戏与“营业员”交流:“店里的货物怎么样摆才能更整齐呢?”于是“营业员”便开始分类摆放货物。接着“顾客”又说:“我想买5块肥皂、7把牙刷、3条毛巾、10支铅笔,你们店里的货够吗?”“营业员”将数字记在纸上后开始清点货物。

三、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

1.根据不同的数学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各类游戏隐含不同的数学教育内容,教师应该捕捉、分析各类游戏隐含的数学要素,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能感知容量守恒。2.依据不同的数学教育内容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开始于对材料的兴趣,教师如提供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游戏材料,能够吸引幼儿操作的兴趣,进而将兴趣转移到操作的内容上。当幼儿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就会使这种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外在兴趣转变成对数学本身的内在兴趣。在数学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间隔排列”这个数学概念,“间隔排列”有很强的操作性。于是,在区域活动中,开始,使用各种颜色的圆片,做毛毛虫的身体,让幼儿学习根据颜色的不同,进行间隔排列,然后是一二、一二地排列;再是二二排列,逐渐加深难度。3.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制订不同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幼儿最喜爱、主动的、自愿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会主动、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所以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在游戏的规则中,从而达到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如:为幼儿提供“数物拼板”玩具,那是一种镶嵌式的拼板,上半部分是数字,下半部分是与数字相应的实物。要求幼儿把相应的数字拼块与物体图拼块镶嵌在一起,允许幼儿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拼。拼好后让幼儿看看拼板下的实物数目,读出上方的相应数字,或按上方的数字说出下方的物体数量,使幼儿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四、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注意之点

1.游戏的设计应具有幼儿独立思考成分。《纲要》指出:在每项活动中,应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游戏的设计应具有让幼儿独立思考的成分,从而让幼儿主动去学习,让幼儿积极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围世界,在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才能有效地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在幼儿玩沙时,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瓶子、杯子之类的小容器,让他们自由选择。幼儿便会用它们来装沙子,同时也会倒来倒去地玩。在这当中他们会体验到,一个大的瓶子要好几杯沙才能灌满,一个小瓶装不下一茶杯沙。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便积累了对沙的性质及大小、多少、数量守恒等数量概念的经验。2.游戏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教师必须了解本班幼儿的不同水平,按幼儿能力的差异来安排游戏的内容,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如教学“认识圆柱体”,我设计了三种层次的游戏内容:对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橡皮泥,让幼儿塑几个圆柱体,并按高矮、粗细等特征进行排列;为能力差的幼儿玩“摸箱”游戏,从中摸到圆柱体的实物,并说说它的特征;为能力中等的幼儿提供大小合适的长方形纸和两个等大的圆硬纸板,让他们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再说说特征。3.游戏材料的提供要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以无意想象为主的,有意想象刚开始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利用火柴梗或冰棒梗去想象、创造。幼儿期是观察力的初步形成的时期,但幼儿的观察缺乏目的性,只凭着自己的兴趣去观察,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它不仅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幼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不仅使幼儿学得轻松主动,而且能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学知识。

作者:马玲莉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幼儿数学范文篇4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可以说幼儿就是在玩乐的过程中一步步长大的,游戏通常都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师可以结合幼儿爱玩游戏的特点将所要教习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或者是直接将一些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成游戏,这样就非常容易受到幼儿们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在数学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地使用数学游戏,或者是将游戏始终贯穿在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有效地避免数学学习本身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大大地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时的趣味和愉悦性,使得幼儿们的学习热情也将变得极其高涨。例如: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日常生活的游戏场景,即让孩子们为自己的妈妈买礼物的活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肯定都会随着自己的父母长辈去逛超市,他们肯定也会选购一些生活用品或者是一些自己喜欢的食物等。而这个游戏就可以让孩子们用10块钱为自己的妈妈买礼物,询问孩子们“10块钱能买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孩子们自己最喜爱的妈妈,自然会全力地动脑筋去想,通常孩子都能给出比较好的回答和答案。因为在孩子们的认知里,并不认为这是数学活动,而认为这是一场好玩的游戏,在他们思考为家人买点什么东西时,也会思考他们喜欢什么,这也间接的锻炼了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实践操作,在操作当中学习数学

思维和行动两者是有效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思维和行动没有产生实际的联系,那么思维就仅仅是思维。所以幼师在对幼儿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重视行动对于幼儿数学思维的锻炼作用。幼师可以根据自身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操作情境,积极地引导幼儿自身去对数学感念进行探索、发现、感知以及理解和运用等,要促使幼儿积极自主地对于数学问题去动手、动脑以及动口等行为,增强其数学的感性经验,做到思维和行动两者相结合。例如:在教习幼儿学习数的分成时,可以给幼儿们大量堆积木玩耍,在孩子们玩耍的同时,幼师也应当在一旁耐心的引导。幼儿借助这些实际的操作,充分地让他们理解了加减的真正含义,也锻炼了幼儿们的动手能力。

3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数学

针对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通常都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生活当中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因此,幼儿们也可以在生活的情境当中学习到数学的知识,幼师就可以为幼儿们创设出一些生活化的普通情境,可以将一些数学知识和内容设计成真实的、生动的、贴近生活的真实生活体验。这样幼儿们就会自然地融入其中,促使一些比较抽象化的数学变得生活化和通俗化,让幼儿产生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同时也能促使幼儿们逐渐学会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幼儿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习幼儿学习对应的知识时,幼师可以设置那种幼儿们百玩不厌的过家家游戏情境,可以直接提出孩子们在家招待客人的场景,在招待客人时,通常都需要使用对应的方法来摆放物体,比如在给客人们喝茶时,幼儿们都会认真地去数一数客人们以确定拿来几个杯子等,这样就实现了孩子们学习对应知识的过程。这个生活场景孩子们在自己的家中肯定是经常经历的,孩子们通常都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4在故事情境当中学习数学

孩子们天生喜欢听故事,因为孩子们在听故事时,总是会将自己带入到故事当中,将自己想象成故事当中的主人公,为故事里主人公的遭遇痛苦、着急、喜悦等,孩子们沉浸在故事的海洋里,不断地发挥着自身的想象力,出现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问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所以,幼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将数学知识的内容融入到故事的情节当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化。例如:在教习幼儿学等分时,就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编成吃西瓜,幼师可以结合动画片《熊出没》来为孩子们讲述故事,熊大和熊二买了一个西瓜,两熊都怕自己吃少了,要怎么分?然后请小朋友们来帮忙,这样整个故事就可以慢慢围绕教学内容来展开。孩子们很快就学会幼师所要教习的内容。

5结语

幼儿数学范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策略

前言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非常不感兴趣,在课堂的学习中经常溜号、开小差,严重的影响到幼儿数学学习的质量,也会影响到幼儿的长远数学学习。针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实现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游戏化策略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非常吻合,幼儿喜欢游戏,并乐于参与到游戏中,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游戏,将相应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能提高对幼儿的教育效果。

1.设计游戏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应用游戏化策略的时候,首先需要对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而这也是确保游戏化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将相应的知识有效的融入到游戏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此游戏中,可以与数数教学进行结合。由于幼儿在幼儿园阶段至少需要会数100以内的数字,教师可要求一个个子较高的学生当鸡妈妈,另外10个学生当鸡宝宝,教师当老鹰,其他学生在旁边数数,在教师捉到一个鸡宝宝之后,应询问学生还有多少个鸡宝宝,通过采取此种游戏策略,能使幼儿快速的融入到游戏中,并且能全面的提高对幼儿的数学教育质量,幼儿为了更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也会非常努力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最佳的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数学学习上不断的进步,实现幼儿长远发展[1]。

2.实施游戏

教师在设计完游戏之后,还应该科学的实施游戏。由于幼儿年龄小,只知道玩游戏,却不了解教师为何要开展游戏。因此,在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应提出几个小问题,要求幼儿边玩游戏边思考,并且在游戏玩完之后需要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小问题,而只有回答正确的幼儿才能参与到下一个游戏中。教师通过采取此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以便于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另外一方面还能够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使幼儿了解到如果不认真思考,将会无法参与到下一轮的游戏中[2]。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把握游戏的进度,避免游戏过快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也避免游戏过慢而影响到下一轮游戏的开展,教师通过有效的实施,能够实现游戏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使幼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学习上不断的进步[3]。

3.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由于很多幼儿对游戏的过程不了解,在玩游戏的时候也无法高效率的进行,进而也会影响到幼儿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4]。例如,人员的分配,具体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等等,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能确保幼儿游戏进行的有效性,并且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促进幼儿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对于游戏中不理解的问题积极的向教师提问,以便于更好地参与到游戏中,实现幼儿的良好发展。

4.进行游戏评价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与幼儿共同完成游戏之后,教师还应该预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评价,大体上教师应以鼓励学生为主,尤其是要表扬几个表现突出的幼儿,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5]。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幼儿进行总结,使学生了解通过游戏学习到哪些的数学知识,教师还应该对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检验,了解学生是否全部掌握,这样一来才能将游戏教学法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共同配合,促进幼儿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并且全面的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质量,在幼儿园阶段就能够培养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为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促进幼儿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将其与游戏进行紧密的结合,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在课堂上不再溜号、开小差,而是更加集中注意力积极的投入到游戏当中,在幼儿快乐的游戏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能使幼儿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对幼儿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徐洁.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及思考[J].成才之路,2014(20).

[2]宋慧慧.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3]周琴.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再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4]李艳,赵娟,郑铭磊,赵月,谭雪松,刘静,庄新姝,亓伟.游戏化不能“失真”[J].早期教育,2006(12).

幼儿数学范文篇6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让孩子全神贯注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却“忘了”自己在学习,更不会觉得数学枯燥、对数学产生厌恶、惧怕感。比如,为了让孩子进一步认识人民币,以及进行一些简单的有关人民币的计算,我精心设计了孩子购物的游戏活动。我先用课桌拼成货架,然后摆上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更多时候只摆包装盒子),并在商品上标上价格,还有一些小额的人民币。这些基本的东西准备好以后让部分同学扮演营业员,更多的同学

扮演顾客,让他们模仿超市购物,在此过程中他们很自然地对人民币进行了简单的加减计算;同时,教师只扮演一名普通的顾客,参与购物(其实主要观察幼儿的购物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孩子们不但很好地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按需购物,注意节俭等精神品质。

二、在操作游戏中学习数学

幼儿园的教室里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积木和其它学习用品,这也为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可见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才能借助于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数学感性经验,整理数学表象,主动领会和构建起抽象的初步数概念。在操作性游戏中,我首先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创造合适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在认数的教学活动中,我为每个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冰棒棍、瓶盖,然后让幼儿在足够的场地里充分思考、探索、操作,在点数的同时学习记录,从而感知5以内的数量,同时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实物操作来发展幼儿初步的数概念,学习了初步的数学知识。这是一种让幼儿通过操作实物材料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为了让幼儿对立体图形产生空间感,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我为他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搭建城堡,让他们在看、摸、拼的过程中对各种立体图形产生深刻的表象,达到寓教于无言之中。

三、在体育游戏中学习数学

我有意识地将数学内容渗透到体育活动中,使幼儿在玩玩乐乐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获取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小班的幼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我做老鹰,选10个同学做小鸡,再选一个同学做老母鸡。我先和他们玩了一会儿,然后故意抓住1个,就问他们,有几只小鸡被抓住了?还有几只小鸡?抓住3个,我又问类似的问题。我又让2只小鸡逃回母鸡的翅膀下,再问他们有几只小鸡被抓住了?逃走了几只小鸡?还有几只小鸡?又如,在小班的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中,我们设计了“小鸡捉虫”的游戏,教师、幼儿分别扮演“1鸡妈妈”和“多小鸡”。“鸡妈妈”以游戏口吻要求小鸡:“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到草地上去捉虫,每只小鸡捉1条虫子,然后来交给妈妈。”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渗透“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这样既让幼儿熟练的掌握了数学初步知识,同时又促进了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玩橡皮泥游戏中学习数学

总是为幼儿提供现成的学习游戏工具,久而久之必然对游戏活动失去兴趣。于是我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玩橡皮泥活动中。一节“筑城墙”的活动使幼儿们乐此不疲。我们放弃了平时所用的工具,直接用一双双小手拍、压、夹、垒起一座座各种形状的“城墙”: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巩固了幼儿对长短、大小、几何形体等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幼儿玩橡皮泥的兴趣。

总之,把数学教育溶入游戏活动中,不但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喜欢数学,而且能使幼儿在自主探索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幼儿数学范文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

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中学的学习阶段,数学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学生对于数学的感觉都是很枯燥、抽象、难懂、兴趣不高。而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的优势是幼儿教师可以将枯燥、难懂的一些数学问题融入到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去,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知数学,成为目前解决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为主要研究点,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对幼儿游戏中的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解。通过研究发现幼儿游戏中的数学教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幼儿数学教学游戏的实施。

一、幼儿教师

1.教师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还要了解幼儿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进行数学教学任务。在问卷调查中,幼儿教师的学历基本在大专水平,经验丰富,但是缺少对数学教学的游戏环境创设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游戏与数学教学的衔接、不能脱节。

2.教师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

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教师拥有在游戏中开展数学教学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幼儿园可以加强园与园之间的交流,给广大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来。还可以请相关专家莅临指导、开展相关讲座等或参观师范幼儿园在数学教学中的新做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幼儿园可以加强园内间的交流。教师间可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都把自己的新想法、新思路和新做法分享出来,促进整体教师水平的提高。

二、注意幼儿本身发展

幼儿的科学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教师在选择适合数学教学的游戏时主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多少。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为基础的展开数学教学,幼儿能容易融入教学环境、接收教学内容,也会获得教学效果。在问卷调查中,影响数学教学游戏的开展的原因主要是班级内幼儿人数的多少。如果数量过大,教师组织教学游戏时困难就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合理安排班级人数,也是改善教学游戏效果的一个方面。

三、创设数学教学环境

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游戏环境要不断更新,要以最近幼儿关注的热点为主要选取素材。创设与数学相关的教学环境使幼儿能主动探索问题,思考问题,成为学习数学的基础。从问卷中了解到,幼儿教师在创设数学游戏的教学环境时很少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今后要加强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环境时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数学的教学内容。幼儿园老师在选择开展数学教学游戏时所选的场地有限,基本上都在教室内或园内空地、操场。我们可以根据选定的游戏内容带幼儿去博物馆、图书馆和动物园等等。将数学教学不局限在幼儿园内,是幼儿有新鲜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专注力和效率。

四、准备数学教学游戏材料

首先,幼儿教师准备的材料不仅要保障我们数学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必须是安全的。我们在选取教学材料是一定要注意不能选取带角、刺等尖锐的物品,以免在课堂上发生意外。其次,幼儿教师准备的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数量。幼儿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创设出不同的游戏情节,所以教师应多准备一些材料,最好能保证人手一份。这样也避免了幼儿在游戏进行中的争抢现象。如果是大型游戏,我们可以按组制定材料的数量,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最后,幼儿教师准备的材料类型时要考虑对教学的影响。用于教师的日常教学的材料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功能,大致可以从用途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幼儿教师在选取材料类型是要做到精准,具有代表性。如让幼儿学习图形,教师可以准备泡沫、泡泡胶、塑料、纸张和不锈钢水杯等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图形,思考和动手制作图形。但通过问卷得知,大部分幼儿园缺乏游戏材料。

五、游戏教学要突出数学特点

幼儿数学范文篇8

一、营造情境,让幼儿感受数学

幼儿教师要能够适时地创造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脑子里建立起事物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初步具备数感。比如,在吃饼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启发幼儿用牙齿将饼干变成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或者是其他更为复杂的图案,这样幼儿的注意力不仅仅只停留在“吃”上,而是将“吃饼干”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这件看似普通的事不仅丰富了他们对于对图形的认识,也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脑筋的习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了饼干的浪费现象,也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或者,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认识“数字”的活动,让幼儿寻找和收集教室里的“数字”。幼儿边思考边寻找,不一会儿就发现了钟面、空调遥控器、电脑键盘上都有数字,而书的页码、自己的鞋码、食品包装袋上的成分含量和生产日期等也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它们归类:不同地方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有的表示大小、有的表示多少、有的是表示号码、有的表示时间……也正是由于它们的不同意义,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明确感受到“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动机,为数学的入门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幼儿收集“数字”的范围继续扩大,让他们找一找“家里的数字”“幼儿园里的数字”“马路上的数字”等,从而增长幼儿的见识,掌握更多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二、实践应用,让幼儿体验数学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实际的动手操作会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长时间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且加上幼儿本身就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所以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一做、拼一拼,不仅有助于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还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幼儿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让他们从家里带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到课堂上来。上课的时候教师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各小组把各自收集到的物品放到一起,并按形状分开,随即让他们分别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发言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动手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从而记住每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学习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再亲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通过这样的触摸、拼折、摆弄等实际操作,幼儿逐步建立起清晰的数学图形表象,并使得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数学情感等都得到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和运用已有的知识而主动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社会区域活动中通过“超市购物”这一模拟体验活动,让幼儿熟悉数数和认数。教师在事先布置好的超市环境中,提供了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果、蔬菜、文具等,且每样物品上都标有价目,并给了幼儿一些玩具钞,让他们根据教师的指令选购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要认识足够多的果蔬种类并且能够准确购买教师所指定的个数,在付钱时还要能根据价格给出正确的“钞票数额”,这对他们的数数和识数的能力都是一项不错的锻炼。并且将这锻炼嵌入在了购物活动之中,幼儿能够自行购物、算好付款和找零,产生了成就感也建立了自信心,确保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让幼儿动手操作,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应用,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强化教学效果。

三、游戏激趣,让幼儿爱上数学

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又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教育中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对于幼儿而言,游戏和学习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也在游戏中成长。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的时候,用游戏来进行包装最合适不过了。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新知识的传授转化成一些适宜幼儿的游戏活动,如竞赛性游戏、操作性游戏、益智游戏等,以降解教学的难度,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动、好玩、好奇的心理,他们才能在游戏中更集中精力,燃起对数学的热情。例如,传统的体育游戏“拍皮球”,教师可以对这个游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将其变成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教师结合“许多”和“5以内的点数的教学,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拍1下”“拍5下”“拍许多下”等口令,并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1下”“跳5下”“跳许多下”。这样幼儿既练习了动作技能、身体得到了锻炼,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在求胜的心里状态下提高数学能力。总之,游戏为数学教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提高了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慢慢让幼儿真正爱上数学。所以幼儿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将数学教学和趣味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四、结束语

幼儿阶段的数学启蒙主要是让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建立信心,从而在进入小学之后能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而各位幼儿教师要积极寻求多样化的手段,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有趣、易学,使幼儿爱上数学。

作者:王欢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第二篇:多媒体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活动课中,利用听、看、操作动画等方式,加强对幼儿的感官刺激,使幼儿在边学习边游戏时更有兴趣地接受新知识。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图形宝宝”做游戏的方法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课件里又以不同的动态效果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如圆形宝宝滚动着出场了、正方形宝宝一跳一跳地跟在后面,三角形宝宝从天上飘了下来……幼儿对这样的动画效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并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整合运用

1.设计手段的整合

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广泛,其中教师应用较多的为PPT课件,因为在课件的整个操作运行中,能把所需要的图片、声音加以穿插,使图片具有动态性,使声音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播放。而Flash课件比较适合语言故事教学,因为它的播放比较连贯,对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活动不太适合。

2.多种设备的整合

投影仪:利用投影仪投放图片或幼儿的作品,让小图片可以在展台上得到放大,展示在幼儿的面前。同时还可以通过投影的方式,把教师操作的动作放大,让每个幼儿都看得更清楚。数码相机:在随机教育上教师可以用数码相机抓拍幼儿学习的精彩瞬间,也可以使幼儿的数学作品能够再次展现。虽然这种设备操作简单,但是需要教师用心去研究,恰当的使用能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投影仪与数码相机结合:教师可以在投影上与幼儿们共同分享活动的过程、瞬间及成果。幼儿看到自己认真操作学习的模样显现在投影上,都很兴奋,无形中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望。

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目前,幼儿教学中都是教师来操作课件,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对多媒体的掌握熟练程度,应适当增加幼儿自主操作和演示多媒体的机会。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多媒体。例如,教师在教授幼儿“感知方位”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则不能很好地展现立体方位的位置。所以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课件的选用、制作应重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针对活动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总之,教师要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更加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研究,力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王丽丽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上射雁庄乡白庄完全小学

第三篇:多媒体课件扮靓幼儿数学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巧妙突破重难点,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的,数学学习往往是抽象的,对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多媒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让幼儿的理解变得更直观、具体。如“等分”这样一个概念,幼儿初次接触时,能模糊地感知一样东西可以分成几小份,那么后来的这几小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等分”是什么意思呢?课件《蛋糕娃娃来拜年》中,教师通过点击,蛋糕娃娃就会自动变出两个分身,变身后大小图案一致的两个蛋糕娃娃一起同孩子们打招呼,而神奇的事情又在后面,两个蛋糕娃娃变成四个娃娃时,孩子们惊奇了,就像孙悟空在变身一样。这样动感的切等分结合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不仅让幼儿清楚感知了等分的概念,温馨的画面还起到了一定的情感教育———分享。在后面的操作环节中,同样请幼儿通过折纸为圆形宝宝进行等分,幼儿通过课件记忆,把它转化成独立思维,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多媒体教学,简化幼儿对于空间、时间的概念

时间、空间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年月日”存在于幼儿身边,是孩子看不见、摸不着的。课件《年妈妈的一家》通过制作“年妈妈”的大房子,里面住着12个月宝宝,故事月宝宝要拉窗帘,有的要拉30个窗帘,有的要拉31个窗帘,在“年妈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最最乖的1月宝宝拉上了窗帘,接着是2月宝宝,3月、4月……每个月宝宝的窗帘又是不一样的,有的上面是绿绿的叶子花纹,有的上面画满了荷花、枫叶。最后慈祥的年妈妈看着月宝宝们勤劳地拉上窗帘,一年就过去了……年、月、日的关系原来这么亲密。同样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可应用于诸如认识时针、分针、秒针这样数学概念的课程中,创以相似的故事类型,可以重复利用此类多媒体课件。

三、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数学范文篇9

1.1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观看。教师只注意到幼儿思维的集体形象性,而忽视了幼儿理解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呈直觉行动式的特点,将数概学念以教师重复讲解演示,幼儿反复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传授,传授的知识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幼儿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

1.2传统数学教学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以同一标准塑造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太抽象,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很难,于是就越俎代庖,忽略了幼儿主体的作用。其实正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更应该让幼儿借助对物体的操作,大量积累感性经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2蒙氏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蒙特梭利数学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和蒙氏教具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专心、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发展。本学期我园开展蒙式数学课题研究,采用蒙氏数学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到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在兴致勃勃的玩教具时就潜移默化地理解数学概念,形成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利用操作材料成功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在操作中认知,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读、写、算。因为蒙氏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弥补传统数学的不足,蒙氏操作材料可以让幼儿“学中玩,玩中学”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蒙氏数学里有趣又多样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学习操作过程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是老师强迫孩子学,孩子也不要背口诀,而是在游戏中、操作过程中学会的,孩子在剪、拼、贴、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带动大脑思维,它能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地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蒙氏数学在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在操作中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观察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孩子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件事听过之后,没过多久就忘了;如果是看到的,便容易记往;假若再亲自操作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对幼儿来说,亲自“做”的效果远远胜过对他说、让他听。蒙氏数学课程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早期的数学学习都是建立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蒙氏的学具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为孩子提供的材料具备多样的形式,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幼儿在操作活动有利于学会按顺序、全面地观察事物,在比较中抓住事物的特点。结合幼儿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排序时,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小熊的一家》学具,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前期,我们先训练幼儿掌握良好的规则,即有序地取放操作材料,在每次操作进行之前,要求幼儿把学具拿出来,一一摆放在工作盘上还结合儿歌“学具拿出来,桌上摆一摆,小手顶一顶,全部都摆开,轻轻拿,轻轻放,我们的学具,我最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实验,幼儿养成操作的全面观察习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材料的暗示图形,帮助幼儿独立地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小班第2册《学习高矮》这个活动提供的学具“会变的小丑”总共有三个小丑,每个小丑分头、上身、下身三个部分,幼儿在组合“会变的小丑”时,经常会重组错误,如果老师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幼儿很快发现在学具的右边都有星星、圆圈、雪花的暗示语,根据暗示语马上就能把图形恢复原样。表象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反过来又促进幼儿的观察,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的概念,使幼儿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大提高。

3.2运用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如果组织不好,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的现象,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源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利用学具《小熊的一家》学习配对时,笔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哎呀,不好了,小熊兄弟被大灰狼捉走了我们趁天黑去把它救出来吧”幼儿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玩救小熊的游戏了,大家准备好了。”利用帮助小熊兄弟具有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3.3实施过程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蒙氏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幼儿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如学具的收放常规,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收放物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幼儿自己整理学具,其实是非常好的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机会。幼儿在操作整理中学会了分类,在教室的区角里体现最明显,没有上蒙氏课时,我们经常多次重复他们玩好玩具,要分类收拾,但是孩子总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开展蒙氏活动后,孩子进步特别大,现在的玩具分类很清楚,幼儿都能整齐有序地收拾摆放。教师还可以利用工作毯帮助幼儿管理好自己的学具:要求幼儿摆放学具时应始终都在工作毯上进行,养成了认真做事、细致、有主动性的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就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操作,不会将学具丢失或与同伴的混在一起。

3.4操作活动重视合作,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操作活动虽然每人一套学具,常以独立的形式进行,但不意味缺乏合作,在操作前,或操作中,老师经常发现,在一些相对较高层次的材料或相对复杂有难度的材料前,因为幼儿发展能力不一样,能力差的幼儿往往离不开同伴的帮助,往往需要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操作,共同讨论中,相互启发,解决问题,加深认知。合作促进幼儿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室里建立“展示台”。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里面贴上幼儿的作业,幼儿在课间非常关注这一栏,他们争着在课间围过来,找自己或是同伴的作业,互相评比,看谁得的星星数多,让老师倍感欣慰的是,以前最让我们头疼的课间,现在变得很井然有序,改变了幼儿爱闹哄哄,打打闹闹的局面。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幼儿创造性也得以发挥,在向别人介绍自己作业情况的同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

3.5注重实际的运用,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孩子在盥洗的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一只杯子内放一把牙刷,一个小朋友用一条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是一样多的,但如果有位小朋友没有来,就会出现小朋友少、毛巾多的情况;进餐时,教师请每个小朋友排队取走一杯牛奶和一个蛋糕来感知对应的方法。再如幼儿通过给插座圆柱体排序,发现若从高到矮排,前边的一个会挡住后边的一个,因此站队时,应该矮个子在前,高个子在后,这样前边的人就不会挡住后边人的视线。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幼儿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体现;相反,大量的生活经验做基础,也可以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4采用蒙氏数学教学的成果总结

幼儿数学范文篇10

一、精心设计教学指导用语

教学指导用语一般指教师在作业开头的几句开场白,指导语应达到下列要求:

语意简洁明确即用简洁的话表达清楚四层意思:“要做什么”(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

如何做到语意简洁?第一,凡是由教师定义的概念、规则,不要用发散性的提问语。第二,凡是与教学重点无关的问题不要提问,做到“开门见山”,切中要点。

幼儿学习数学依靠的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因此教师的导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时间的掌握上,一般以5~7分钟为宜。语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交代给幼儿的规则、要求,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放在操作过程中说,要仔细推敲。比如:新活动先说、详说,其他活动后说、略说;新活动中主要规则先说,例外情况的处理等到出现时再说;操作是按什么顺序做,就按怎样的顺序说;各组不同的作业要求(如作业量)分别说,需要共同遵守的秩序统一说。

概念准确、合乎规范教师使用的概念必须正确。如“高矮排序”不要说成“长短排序”;“倒着数”不要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不要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还要使用统一的概念用词,如横排叫“排”,竖排叫“列”,遇到横向两组物体比较时,就使用“排与排的比较”;遇到纵向两组物体的比较时,就使用“列与列的比较”。

语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小班孩子交代规则时,要尽可能用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规则,并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而对中大班的孩子则应顺应他们求知欲的需求,以问题作为活动的开端,引导幼儿运用观察、迁移的方法领会活动的规则与要求,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此外,指导语中还要尽量避免将活动的结果直接告诉幼儿,也不要给予暗示。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就应由幼儿自己去体验、探索。

二、注意小组活动内容的组合策略

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按四种方式来组合:

平行组合即内容相同而材料不同的活动(但属于同一抽象层次,如都是实物或都是图片)组合在一起,幼儿到各组去参加活动,实际上是将同一个活动重复玩了好几次。这种安排策略可用来加速活动的周转,让全体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到新活动。

层次组合即各组活动所依据的心理运算结构相同,但在材料的抽象层次上不同,如用排除法归类,所配材料有的用实物,有的用图形。有时是在操作规则上有复杂程度的不同,如在练习排除法归类时,有的组只要求找出错的用纸盖掉,而有的组则要求先用白纸盖,然后再找一个对的放在白纸上。这样操作就多了一步,难度也相应增加了。还有时是材料中干扰因素有所不同,如还是用排除法归类,有的用规范的标准图形为材料,有的则用各种变式材料,幼儿需要排除干扰才能区分材料中不属于一类的图形,这样活动的难易层次也能区分开来。运用层次组合的安排策略,特别适合不同学习速度、不同认知策略幼儿的学习需要。

相关组合即活动的数学属性相同而活动形式或材料形态不同的几个活动的组合。如幼儿通过“组成连线”、“分两份”、“看一图列数式”(详见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来学习数的分解组合。这三个活动在活动规则、材料形态方面完全不同,但它们的数学属性是一致的。幼儿在这三个活动中积累的是同类型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概括和抽象,幼儿才能形成初级的数学概念。因此相关组合策略的意义在于为幼儿提供具有类似的多种经验的活动,让幼儿有可能在体验这些经验的共同性质中完成概念属性的抽象。

循环组合即重复以往出现过的活动,但各活动的规则和材料可做适当变化,这种安排策略适用于复习巩固以及调节活动进度时采用。活动的组合方式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需要,有时采用单一的某种组合方式,有时则需要综合地采用几种组合方式。只有增强活动组合的意识性、目的性,方能达到科学合理之目的。

三、开发学具的潜在功能

在设计、制作学具时应注意以下潜在功能的开发:

唤起和控制幼儿注意实践证明,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特征鲜明的学具材料,能在呈现的最初就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幼儿选择性知觉的内化过程,保证刺激的有效接受。

刺激幼儿对先前学习的回忆规则相同的活动,如各种系列接龙活动的材料、各种双维排列或层级分类的材料,用统一规格的材料或底板,有利于幼儿调动以往熟悉的操作经验,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迁移。

提供学习指导在排序等一些活动中,我们将数学关系和概念属性蕴含在范例板中,当通过导语帮助幼儿理解了范例所规定的操作要求后,就可以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作业,提高幼儿的自学能力。如下列几种范例板就可以起到学习指导的功能:

(附图{图})

范例版(1)、(2)、(3)表达了排序的几种规则要求;范例(4)是要求用6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配套成系列的范例底板有助于引导幼儿学习的深入。

提供学习反馈信息采用镶嵌板的形式制作成的学具,可以为幼儿提供自动反馈结果正确还是错误的信息。做错了就拼不起来,可以刺激幼儿尝试错误最终达到正确的结果。

四、重视教学评价的导向

数学活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教育效果,但对于“效果”的认识,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概念:即教学效果包括了幼儿在学习中取得成绩的“质”与“量”两方面的情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单纯从幼儿“玩过了几个组”的数量上给予评价,这是不够的。我们的着眼点应首先放在幼儿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参加过一组活动,就应保证幼儿在这组活动中有所“得”。要注意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与问题的。对来自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策略,要加以推广,使之成为多数幼儿的学习技能。

另外数学活动的评价还应立足于整体教育的原则,成为放大教学绩效的过程。因此不仅要评价数学活动中幼儿通过与学具的交互作用获得的数学经验有无增长,还应根据幼儿在当前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现状做出导向性评价。

导向性评价包括:

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如是否坚持做完一项活动的作业再换第二个活动。

交往能力有无进步,如能否主动与同伴开展“学术交流”或请同伴帮助检查结果;能否与同伴共享材料,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