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5:53:00

医学课程

医学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CDIO模式;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这些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00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研究摸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也成立了名为CDIO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周期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经验,这样可以和课程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应该转变对人才观的认识,以往是单从个体的角度,现在要转变成为从个体、团队、组织和社会的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人才。

一、医学统计学课程现状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医学需要,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再进行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只有先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才能科学推断不确定性的数据,进一步揭示医学研究中掩盖在偶然因素中的本质规律,从而可以为解决医学方面的问题提供科学有利的依据。医学统计学是掌握医学特征非常必要的工具,被大量用于研究人类健康的水平、衡量卫生等工作的效果、分析医学研究中的实验成果。医学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是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高科技在不停地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统计学,然而医学生的统计学素质比较薄弱,会妨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将会影响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但是,由于医学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统计,思维比较抽象,而医学专业的学生更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因此学习过程中有些困难,并且逻辑性的推理又多,计算比较复杂,计算量很大,加上高职学生数学的基础比较弱,高数的基础知识几乎没有。

二、CDIO理念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CDIO教育模式将学生的主动实践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强调的是“做中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自身的知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CDIO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进行创新,学生通过给出的已知条件,主动去思考、积极地去设计、根据设计去试着实现、运行。1.调整《医学统计学》的课程结构。由于医学教育在与世界逐渐接轨,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就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加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严密的逻辑推理,准确的计算;在CDIO教学模式下,主要倡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医学统计学》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的统计,CDIO模式下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应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医学方面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从而使职业核心竞争的能力得到提高。CDIO教育的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的一种教学理念,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医学统计学》课程结构由于理论知识,计算复杂,课程结构完整,但是学生却感觉非常枯燥,依据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通过医学实例来引出问题,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建立统计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带动理论的教学。2.调整教学内容。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本学科系统性的理论,其内容太过僵硬、没有创新,不能充分体现统计的应用、实践的特点,忽略了其发展变化,造成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的能力严重脱节:学生上课听得懂,考试成绩还好,可是遇到医学实际问题下不了手。教学重点虽是医学统计,但是对统计的指标、统计方法的理论推导过多,而对于实际应用、操作的实践太少。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操作,不但会使教学无效和浪费资源,还会降低学生的求知热情,丧失学习信心。授课模式以抽象的统计学概念、逻辑推理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模式,印象深刻的多媒体演示以及医学案例启发讨论式的教学过少,缺乏医学实际应用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应用统计能力薄弱。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医学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对统计学公式的推导等理论内容的讲解应该尽量简化,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统计学就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艺术,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医学统计思维以及推理的乐趣,才能够真正地学会医学统计学的方法。3.加强对研究设计的教学。调查、实验研究的设计是需要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医学统计学知识是否应用得当直接影响研究设计的质量,甚至影响科研工作的成败。但是在大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统计教材中,对研究设计这方面介绍的太少,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简单带过。由于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增加调查、实验研究设计的内容,从而可以加强培养学生在实验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遇到实验研究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实验设计,对于不同的统计实验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假设有同性别、体重在一定范围内的健康动物20头,按体重的轻重依次编为1、2……20号,试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把它们分成2组。此实验可以通过随机数目表的方式完成。随机数目表使用时可以从任意数值开始,可以横用,也可以纵用,比如我们从第7行开始,单数代表甲组,双数代表乙组,结果列入甲组的动物共11头,列入乙组动物共9头,如表1所示。4.增加spss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课时。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统计工具由计算器发展到现在以计算机为主,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研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医学工作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让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简单而且准确,还会使统计的教学从抽象复杂变得简单轻松、从枯燥无趣变成趣味无穷。由于统计软件非常直观、容易理解,可以带有趣味性地解答医学统计中的案例,理论推导减少了,又能非常直观地阐述统计方法的应用背景以及前提条件,重点根据统计检验的结果对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增加上机操作课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掌握类型不同的医学资料的分析方法,学生运用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医学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内容,先讲解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先理解每一个假设检验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然后带学生到机房用spss统计软件操作如何进行假设检验,指导学生学会看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比如理论讲解时,计算出来的是P值,而软件计算出来的是sig值,从而告知学生理论计算和软件计算结果之间的区别。通过软件操作加深对假设检验的理解,更利于知识的掌握。从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从学生被动学习引导为主动学习,制定以项目为导向的新的培养计划。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有害怕的情绪,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思维很难开展、碰到问题入手困难、选择方法难,而且部分医学生的基础薄弱、有些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致使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的求知欲望,几乎学习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在CDIO模式下,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从以专业科学知识为主转变为重视实验操作训练,从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CDIO教育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增加团队设计项目。

三、结语

我国社会和经济更广泛地融入到国际当中,使得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以往只注重个体方面的素质转变为不只注重单个个体的学识与经验,更加重视人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决策的能力。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的思路与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芳楷.基于CDIO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医学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医学;专业课程

社会医学课程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医学院校常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对于本课程而言,作为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工作的不断发展,国家推出了众多关系人民健康的政策、措施,这些社会层面的元素恰恰是我们教学中最适当的思政元素,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国家政策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带来的人民健康状况的变化,因此应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提高的同时不断推动教师进步,实现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1确立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1.1广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因此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专业课教学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在育人导向、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上多方面多维度加强方向引领和价值落实[1]。在育人导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具体到本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因素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方面所做的努力,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上,融入知识创造背后的故事、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如通过讲述钟南山院士在非典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杰出表现,感受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医疗卫生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1.2有机融入的原则

每一门课程都有本身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特点,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在清楚认识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不能生搬硬套[2]。教研室要在开课前组织教师全面系统地进行讨论,总结出哪些内容、以何种方式、在什么阶段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效果最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1.3适度融入的原则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还要注意与思政课相区别。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专业课的内容依然占主导地位,应适度融入思政元素,不能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的一种教育理念。

2构建课程中的思政体系或框架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在各高校均处于起步阶段或构思构建初期,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医学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更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课程团队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框架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新时代我国卫生事业的成绩

我国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史是本课程挖掘的主要思政内容。在本课程的内容中,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是各种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提过视频展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重在强调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政治、环境、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回顾这些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展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水平,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2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对比国外其他国家的应对策略,体现了中国政府科学应对、精准施策的科学治国的理念。选择的题材主要有果断实施武汉封城、大批医护人员援助湖北、疫苗快速研制成功、全国各级社区工作者不辞辛苦长期坚守等。

3社会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3.1构建专业团队,精心组织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单纯依靠专业教师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形成专业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深入协同的教学机制。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如教学开始前、中期以及课程结束后)开展教研活动,针对德育案例的挖掘、资料收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进行探讨,把最适用的思政内容选入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根据专业课的内容,科学规划好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形式,并将课程思政明确写入各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中,作为课程讲义和多媒体课件的重要内容。具体见表1。要明确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课程的素质目标。比如在社会医学课程“医学模式”这一章中,了解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在其中生物医学模式的学习中就要通过维萨里的事迹融入医学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讲解经济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时可以联系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推动力。同时,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特点、社会热点筛选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育案例后再进一步地针对案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有的放矢的教学组织体系。在教案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增加课程思政的教案内容,并且教案要随着德育案例的不断挖掘、社会热点的不断转变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在课后作业、考试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有利于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

3.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下,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在社会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吸烟的危害,通过小组讨论法在讨论中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有助于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幸福感和使命感。通过视频展示法展示科技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在未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采用课堂小组展示法比较不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优劣,从而在展示中体现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优越性。专业课教师要避免以说教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3],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4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容后的教学反馈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多维度、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对国家对民族认同感的增强、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思维模式的形成等。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效果评价标准,我们探索在我校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74名学生社会医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并通过学生评价调查来分析课程思政的效果。在网络调查问卷中共设置了6个调查问题,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对专业认知度、满意度方面,学生的满意度均在75%以上,说明课程思政教学促进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度学习,认识到了大学生应担当的社会责任,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5结语

课程思政在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有效地发挥了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同时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每一位参与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思政意识,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为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探索出了一个方向。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此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表现在课程思政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时会出现为了思政而生搬硬套的现象,因此在具体内容的选取上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另一方面就是对课程思政的度的把握,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广泛联系的课程,能够融入的内容较多,但有些课程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在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时就需要下硬功夫进行深度挖掘[4]。因此,在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鸿,叶频,梁莉,等.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8):23-25.

[2]彭红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1-4.

[3]武文利,段虹.课程思政要追求如盐在水的境界[N].中国教育报,2020-07-02(1).

医学课程范文篇3

如何对临床医学专升本现有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培养出为基层需要的合格的全科医生,是一个急迫的任务。笔者所在单位自1993年开展临床医学专升本教育,在课程设置的构建与改革上不断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笔者在多年工作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紧密结合新医改背景,对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从温州医学院2008、2009级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中随机抽取352位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对温州医学院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专业现行课程设置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分为三个部分:①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单位、工作时间、职称、学习目的等;②当前开设的每一门课程是否需要开设,学时数安排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需要增设选修课等;③是否希望开设一些临床、社区预防保健方面的课程以及开课的方式。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2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回收率为96%。其中,2008级152份,2009级186份。

2.1学员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中男215例,女123例,平均年龄29.3岁。其中82.3%的学员来自县级医院和社区、乡镇卫生院;有7.7%的学员是应届毕业生,29.3%的学员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年以上;约15%的学员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74.1%的学员认为自己参加专升本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完善医学基础理论,提升临床诊断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2课程设置状况

2.2.1课程设置合理性:对当前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及开课顺序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1反映出,2/3以上学员认为学院现有课程设置比较合理,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设置全面,课程开设顺序合理。但也存在部分问题,近一半的学员认为基础课程由于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在专升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其开设的课时数。为了缓解学员工学的矛盾,部分课程可以设置为考查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多开设讲座等形式的课程。

2.2.2实验课和见习课的需求情况:对教学计划中是否需要安排实验课和见习课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表2中61.5%的学员认为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实验课和见习课。

2.2.3希望增设的课程: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将一些课程分别归入“增设”和“不增设”两类,见表3。从表3可知,有50%以上学员认为可以不增设《人体解剖学》、《医学遗传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眼耳鼻咽喉科学》;同时,3/4以上学员认为可以增设《医学信息检索》、《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临床营养学》、《急诊医学》、《社区预防》、《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课程。而在开课形式选择上,多数学员认为《急诊医学》、《社区预防》应采取面授形式,其他课程多数选择采用选修课或者网络授课形式。

3新医改背景下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改革对策

3.1以专升本学员发展为中心,根据学员需要增减课程一方面,务必坚持“以专升本学员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学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增设学员所希望的课程,补充和完善学员的医学知识,切实提高学员的临床医疗水平。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学员大多数工作在基层医疗单位,接触醉酒、工伤等突发事件的门诊病例比较多,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需要医务工作者能够掌握足够扎实的社区急诊等方面的知识。从表3可以看出,55%的学员认为专升本的面授过程应增设《急诊医学》;66%的学员认为可以开设《医事法》选修课。另一方面,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学员已具备专科水平的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基础,对于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的基础课程,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其开设的课时数,同时为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部分课程可以设置为考查、选修课、讲座等形式。

3.2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提高全科医学知识的比重事实证明,要解决基础医疗人才队伍紧缺问题,关键在于培养“留得住、上得去”的全科医生。新医改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即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以乡镇、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要求。临床医学专升本学员立足社区,在专升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全科医学知识的融入不仅能满足学员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还能培养出合格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临床医师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全科医生需要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群或者家庭为对象,因此可以增设《社会医学》、《家庭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等相关课程。此外,还要重视全科医学的理论方法和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处理技巧,增设《社区营养与保健》《、社区急救》《、社区康复医学》、《社区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

医学课程范文篇4

目前我们的医学法学图书注重对法律条目的罗列,使得医学生在学习中重视死记硬背,过后就抛之于脑后。这些年很多医疗纠纷与医学工作者的法律观念缺失有关,教训相当惨痛。我们的医学法学课程可以以典型案例为章节展开,利用多媒体将事件起因、经过及结果,法庭的辩论过程和宣判结果展现给大家,甚至直接参与到法院的庭审,使大家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将充分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潜在风险。而后,可以设计许多问题,采用课堂讨论,PBL等教学模式或以写个人心得的方式加以展开,甚至将患者和家属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才能充分思考并借鉴前车之鉴,在工作中知法懂法,养成缜密周到、谨言慎行的工作作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而在医学伦理学的学习中,更是注重患者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价值、尊严、隐私的全面的保护。在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传染患者、垂危患者、隐私羞于启齿的患者。而我们的医学生社会经历有限,有些情况是很难驾驭的。只有通过先期的情景体验,他们才能从中获得经验。

2减少肤浅的说教,增加与医学生的互动

医生和患者是医疗工作的两个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医学心理学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方式。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在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中,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悲观、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这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调适和疏导的办法,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不良的刺激中难于自拔或情绪失控,将直接影响医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我们也发现,一些心理状态好的医生,临床工作效率高,失误少,医患关系相对融洽。所以建议在临床心理学中应增加对医学生本人的心理素质测试和性格分析,建立学生档案,并定期随访,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调试。同时,可以充分列举各种心理障碍的患者,不同医生不同的交谈和处理方式,以及最终不同的结果。医学生可以从中加以比较,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变得善解人意,心胸开阔,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影响患者,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换位思考的实践内容。医学生模拟患者身份完成挂号、就诊、取药、检查等整个就医过程,使大家懂得患者就医的急切和艰辛,这样可以从多角度启发医学生,使他们有切身的感受。

3增加对目前国情和新医改的进程的论述

医学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着深化和拓展作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其中自然科学专业课程,需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1]医学影像是研究借助各种影像设备,利用影像设备提供的信息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利用医学影像设备从事医学影像检查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医学影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操作和维护医学影像设备提供了理论基础。课程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之间的关系,担负着专业基础夯实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属于大国重器,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工作于医疗卫生行业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健康中国”的践行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教学实践、特色创新和评价成效方面,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1总体设计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主要内容为X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日常维护管理、临床应用及未来趋势。课程具备“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知识传授方面使得学生掌握设备的原理和应用,熟悉设备的结构及功能;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熟练规范和安全操作设备,学会运用医学影像设备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素养提高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医疗行业的认同,对健康中国的思考以及对中国制造的坚信。课程的总学时为112学时,其中,X线、CT以及MRI设备部分的内容,授课学期为第二学年第2学期;超声及核医学成像设备部分的内容,授课学期为第三学年第1学期。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医学影像设备之间有密切联系和共通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课程授课团队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立足课程知识架构,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医学影像设备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

2教学实践

2.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从哲学思维、价值引领和意识视角三个角度,对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2.1.1哲学思维育人元素客观反映: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主观图像反映的是人体的客观结构,掌握设备的硬件结构、软件参数以及环境与图像表现之间的关系,培养客观反映的哲学思维。矛盾观点:医学影像图像的正常与否,图像中的异常结构是否为伪影,是否存在正常组织的变异。正常图像、变异图像和伪影图像三者是矛盾的各个方面,正确分析伪影成因和提出应对措施,培养认清矛盾主次方面、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学思维。统一观点:基于同样的人体解剖和病理,X线、CT、超声、MRI和核医学五种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的比较,其共同的结果是相统一的。正确分析五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异同点、优缺点和临床适应症,培养各种设备之间、设备操作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统一哲学思维。发展观点:一方面所有的疾病是在发展的,另一方面医学影像设备也是在发展的。分析调研新疾病、新设备和新技术,培养学生理解认识的发展性哲学思维,从根本上认识到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2.1.2价值引领育人元素家国情怀民族品牌精神。学习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厂商的发展史,培养学生对中国制造的坚信,激发学生对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瞄准国家战略中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需求,注重实践锻炼能力,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倾注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的认同,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和建立专业自信。意识视角育人元素。国产医学影像设备从顶尖科技到基层赋能,正在为健康中国建立保障,培养学生对健康中国的思考,引领学生对医学相关法律道德和医患关系进行思考。

2.2模式和方法路径

翻转式教学:设计小组活动,课前学生自主完成课前学习,在课中进行小组展示。例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PPT展示汇报设备新技术进展,引导学生对国产设备制造过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民族品牌精神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的信心。讨论式教学:设计讨论主题和讨论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形成的过程与机制,提出科学依据,训练辩证思维和医工结合思维方式。例如:运用一张带有伪影的图像,识别图像中的伪影,能够对伪影成因进行分析与讨论。案例式教学:根据案例,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并进行案例讨论。例如:学生根据医学影像设备安全事故的背景资料,总结安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思考设备安全使用规范、医学相关法律道德以及医患关系。实践式教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实验学时为40学时,分别在X线设备、CT设备、MRI设备、超声设备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在各个模块的实验课程中,通过实验检验真理,锻炼动手能力,训练职业素养,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2.3具体案例

下面以“全数字超声基本操作与调试”实验为例,介绍课程思政融入过程。本实验共计4学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运行,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价值提升有效融合,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在“全数字超声基本操作与调试”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引导环节中,通过法国科学家朗之万发明声呐技术的例子,将科学态度和责任心等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操作准备环节中,通过超声科医生实际操作视频,引导学生养成以患者为中心,扫查力度适中,关注患者感受等基本职业素养。

3评价与成效

3.1考核评价

摒弃一考定成绩[3]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其中课程思政内容考核的体现:(1)平时成绩中主题讨论和分组任务设定思政分,根据学生课件内容及现场演讲表述,量化对学生的思政水平的评分,从家国情怀强烈度、科学素养严谨度、团队意识出色度、有无反思思维、职业素养高低,反映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2)实验成绩中设定有一定分值来自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遵守制度、医患沟通、科学态度、团队协作得分。(3)期末考试中设置了思政要素考察点,以论述题方式量化思政教育效果。

3.2改革成效

课程全面融入思政元素之后,从督导评价提高、学生成绩提高、教师能力提升三方面,体现出改革成效,在得到学校及学生肯定的情况下产生辐射效应,使更多课程能加入改革,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特色与创新

课程思政与知识点融合:挖掘理论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理论教学。例如:在讲述核磁共振设备的磁体系统时,运用稀土资源案例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制造的坚信,激发学生对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课程思政与技能点融合:挖掘实验技能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实训教学。例如:实训过程中对遵守制度、医患沟通、科学态度、团队协作设置评分点,实训过程中,给予示范引导,实验考核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融合: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优势,将思政内容渗透到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例如:资源模块中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活动模块中设置主题讨论以及小组任务,训练学生哲学辩证思维以及医工结合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设备安全使用规范、法律道德和医患关系,培养学生“心中有患者,手上有技术”的职业素养。

5总结

通过深入分析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形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按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4]从总体设计、教学实践、评价与成效、特色与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了医学影像设备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表明,这些措施推动了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了新时代基本国情下对医学相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578(1):43-46.

[2]肖寒,程敬海,唐懿文.课程思政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中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5):175-176.

[3]赵媛媛,石春花.基于课程思政的放射治疗技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1(5):57-60.

医学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病毒肺炎;课程思政;医学免疫学;教学设计

2019年12月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发的病毒肺炎(COVID-19)。WHO已宣布SARS-CoV-2爆发为全球大流行并截止2020年8月8日,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达19187943例。为准确、迅速检测COVID-19而研发高效抗体检测试剂盒及控制疫情全球规模蔓延而研究COVID-19疫苗的两项重要任务中,医学免疫学发挥了其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稳定中极其重要的作用。“用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教育之魂”成为在新时代专业课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方法。

1课程教学目标

医学免疫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分为医学专业目标及立德树人目标。医学专业目标包括:(1)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为发现、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奠定基础。(2)课程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广泛,基本内容基础上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发展的新动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德树人目标包括:在完成医学免疫学专业目标的同时,以社会聚焦事件、人物事迹作为引领,使医学生疫情当下深植家国情怀,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1]。

2教学内容安排与思政切入点

针对医学生处于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采用医学免疫学与疫情实事相结合方式同时能够补足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较弱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相关的人文素养。在不同的课程章节中通过追溯历史根源、结合真实案例、敬仰先锋模范,将医学免疫学专业知识与多元思政元素相结合。意在纠正以往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价值的导向。

3科技的人文情怀,激发科学兴趣,培养职业素养

3.1先进性科研案例教学。对付病毒(SARS-CoV-2)的近期出现和迅速发展,应用科技手段进行多角度预测AlbaGrifoni等人[2]使用了病毒病原体数据库(VIPR)和免疫表位数据库(IEDB)与其他冠状病毒相关的可用数据进行分类,并行的生物信息学预测确定了SARS-CoV-2的潜在B和T细胞表位。康复患者B细胞高通量单细胞测序鉴定的针对SARS-CoV-2的有效中和抗体[3],这些预测可以促进针对其有效疫苗设计。而神奇的事在于在健康的供体中观察到了预先存在的SARS-CoV-2-交叉反应性T细胞反应,这表明在人类中已有一些潜在的免疫力[4],看似不在,但潜移默化中默默的保护着我们。首次暴露于SARS-CoV-2后迅速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而未检测到的IgM抗体表明大多数IgM可能在1周内就转换为IgG。这种有效的体液免疫反应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感染SARS-CoV-2的儿童比成年人具有更轻的症状并且更容易康复[5]。预测COVID-19患者中与COVID-19发生可能相关的HLA等位基因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的变化[6-7]。从对立面又引申出“毒疫苗”事件,正义和邪恶的此起彼伏之间夹杂着辩证的思维方式。前者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品质,后者作为警醒,提示医学生在从事临床诊疗活动或者科学研究过程中,只有牢固树立“诚信原则”,切实把关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助于形成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3.2启发式教学。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每个淋巴细胞在体内“兢兢业业”的行使功能,那当然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是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就像一颗“树”,根系发达才可枝繁叶茂,看似每根枝条互不依靠,但又缺一不可。在就业严峻的形式中,具备良好的“根系”,融会贯通转化压力,在专业领域即可“开花结果”。3.3培养创新科学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是一种偶然,GeorgKohler[8]在致力于研究免疫球蛋白基因突变时,需要一种当时业界不存在的既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体外无限增殖细胞,在其导师指出困难并鼓励大胆尝试之下,GeorgKohler采用了兴起不久的细胞融合技术,将SRBC(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一株小鼠骨髓瘤细胞杂交融合,该杂交瘤细胞曾轰动当时的免疫学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活医学奖那年仅38岁。科学研究中偶然发现铸成了必然的结果,这种关系却又在注重积累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非一切皆偶然,忽视了客观规律的支配决定作用,则将堕入反科学的非决定论,无法进行任何科学的认识。反之依靠侥幸心理的一切皆必然,一旦消极怠慢,将会毫无创新可谈。根据文献报道[9],3例重型COVID-19患者伴有CD4+/CD8+比值下降,但HIV和SARS-CoV-2两者的基因组并没有直接关联。引出《羊城晚报》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遭受社会医疗及受教育歧视案例,教导学生了解健全反歧视的社会救助,主动形成换位思考,人类命运本是整体,建设持久和平才能共同繁荣。讲HLA与器官移植时引入器官捐献紧缺背后的历史文化反思话题,以课上讨论为主,引导学生器官移植是一种延续生命的技术,应看到器官捐献背后的生命延续的生命价值观,而不是一味排斥人性的自私,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相应技术手段来守护人类的健康与福祉。3.4深植家国情怀,培养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国内疫情爆发后,一位位天使的身影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均已退休钟南山、李兰娟院士担当起前线力量的主心骨,无不是救治病患、科研攻关,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在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为金标准,但由于检测周期长,仍不能作为大量筛查感染情况的指标,钟南山院士带领多单位共同研发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采用间接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COVID-19IgM抗体,只需10μL血液15min内获得检测结果。引导学生对同胞树立真挚情感,逐步形成扎根中华大地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一线历练成长、建功立业。推崇中华民族优越的历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面对突袭的疫情医药卫生人才不足的短板,让学生增强自己所学知识重要性的信心。3.5培养多元科研思维,培育思辨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细胞因子及受体章节时,引入Duglas将IL-11R基因克隆成功,从造血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出发、构建cDNA文库、制备同源探针、验证与探针结合基因序列,如同是希望的鱼能够咬到推测的鱼饵。在COVID-19形势下,疾病后期机体面对细胞因子风暴如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胞因子风暴也可能是种严重的超敏反应,而这种过强的变态反应将致急性肺损伤[10-11]。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的思维、巧妙的构思、大胆的猜想以及从本质出发对细胞因子系统性的认识,科学研究应该是逻辑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科学与假设的统一逻辑的方法具有结构性、过程性、因果性和真理性逻辑性的方法是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代替的,它依照特定的规则,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做出判断。讲到补体与疾病的关系时,引入曼氏血吸虫童虫的双保护机制,补体需要C3转化酶活化,而CD55可以加速C3转化酶的衰变,从而抵抗补体杀伤作用。但封闭CD55后童虫仍可抵御补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CD55与童虫补体逃逸没有关联?随后的研究发现CD59抑制攻膜复合体(MAC)的形成。提示学生实验与预期结果不相符,不能急于以偏概全,而从整体角度分析的逻辑方法指导下,探究真相的“真面目”,达到“窥一斑可知全豹”的效果。在讲到效应性T细胞的效应功能时,结合了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病毒感染不会降低特异性免疫为思政切入点[12]。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要求人们既要注意两种免疫形式的区别,又不可忽视二者的联系和统一。要以辩证法的观点认知和把握免疫系统应答的规律,正确理解和掌握医学免疫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医学免疫学核心内容的思政元素设计详见表1。

4结语

医学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技术

0引言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作为提供医学成像设备相关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适合当前高新技术发展,掌握先进医学影像技术,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设计研发,维护管理的专业人才成为普遍关心的难题。《医学成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包括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常规X线机、数字X线机、CT机(CTComputedTomography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磁共振、超声和核医学等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技术参数和临床应用。其中《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医学成像设备价格昂贵,对于设备的安装和人员防护标准要求较高,大学实验室尚无法满足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的方法对《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增加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着力于“认知”。21世纪以来,随着行业内三大巨头公司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为“GPS”把研发中心或生产线建立在了中国。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影像设备的民族企业研发机构如联影、迈瑞、鱼跃、明峰等。国内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端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医学成像设备学》主要讲述医学成像设备的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从课程出发,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与X线机实验,X线CT实验,磁共振实验一起共同组成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实践教学模块。利用医学影像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GE单排CT,富士公司的DR,上海医疗器械厂自主研发的移动式X线机设备等。通过对这些进口和国产设备各方面的比较和性能参数的分析,使同学们看到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学院近年来与飞利浦、西门子、联影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实习基地备忘录,利用这些基地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也邀请企业或医院的专家到学院来做专题讲座为同学们讲解专业知识。

2改进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课题来源于与各大公司或医院合作的课题。比如,高频X线机电源分配子电路设计就来源于与上海医疗器械厂合作的昆腾高频高压发生器研发项目。X线机球管测试则来源于与飞利浦暑期实习合作项目,具体改进如下。

2.1每天一个学时左右的微视频教学环节

微视频的引入改善了教学环境,加深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请同学们准备一个20分钟以内的简易的微视频,可用手机很方便录制素材,用电脑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后期制作出来。比如X线机电源电路的设计中采用三相半波、三相六波和三相十二波电源的电路在应用领域的差别。同学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互联网,学校图书馆,电话联系,实地考察取材,得到视频素材。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新环境下,微视频,微课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这些微视频可以上传至班级群或云端共享,在宿舍,回到家里,随时随地都可以回放。比课本上纯理论分析的设备硬件电路原理描述更能促进大学生思考。

2.2课程设计结合工程实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

工程师的基本工程素养随着企业对工科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偏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教育转变。由教师主导改变为学生主导模式,启发学生选读相关工程领域的新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的工程应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医学成像设备如X线设备、CT设备等都是大型设备,整机系统制作难度较大。对于只做过基础电路实验的同学一周内完成课程设计尤其难,只能通过仿真设计完成电路分析到设计的过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电子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针对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特点,结合往届学生的教学经验,主要推荐学习两个难度适中的电路设计软件和仿真软件:PROTEL和Multisim,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通过这两个软件可以完成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印制线路板的制作,并通过仿真查找原始电路设计的问题再纠错。而熟悉这两个软件的使用对于大学生将来从事硬件开发也非常有益。对于局部核心电路的设计要求学生做面包板辅以实验,来加强学生们对于电子元器件的认知。比如做高频发生器电源电路的设计内容时,要求学生采买绝缘栅型双极型晶体管(IGBT),并制作电路板。市场上IGBT型号众多,参数各异,如何采买各种类型的元器件也是大学生将来成长为工程师的第一步。很多大学生正是在这一周的课程设计内学会了看色环电阻,学会在购买二极管三极管时需要事先了解哪些参数如何采买等。

2.3资源共享

参考工程实践中项目的解决方案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本课程设计。整个课程设计以工程项目方式立题,以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为目标,由两三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再做系统集成。每组设立一个负责人,整个课程设计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题目所给出的设计参考资料有部分是英文的,需要翻译。专业文献的翻译必须结合专业课程内容采用专业术语才能做到准确、专业。课程设计拆整为单,将设计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模块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和制作难度,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课时过少问题。由于自己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况将会影响到整体问题的解决使得每个同学更负责更主动,从而克服了大家一起做同一个模块的惰性。让外语翻译能力强的同学做技术翻译工作,电路设计能力强的同学做原理图设计,而仿真能力强的同学做仿真。后期则需要大家一起共享经验与教训,分析结果,讨论课程设计报告内容。这种管理模式正是目前用人单位开发项目采用的常规模式,通过提前适应团队协作,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个人负责结合团队需要模式。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医学成像设备研发、制造、维护需要,也使同学们更了解医院的影像设备管理规范和自身的安全防护。

2.4课程设计结果分析。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天为成果汇报日。鼓励学生采用多媒体+实物的方式进行汇报。汇报由项目的提出,整个项目的分解,目标方案的制定,最终实现和实物或仿真展示等几个部分组成。每组汇报完毕,由其他项目组提问相关技术问题。有时提问的角度也是很有创意甚至可以作为下一届的设计题目。通过你问我答,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做项目讲解的能力。通过互动能触发学生更全面的思考。2017届医学影像专业的一组同学就是在汇报后,完善了方案,充实了上交论文的内容。课题的结束往往只是下一个课题的开始,课程设计的内涵得以延续。而教师在掌控整个汇报的过程中也可以受益良多,真正实现了教学互长,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创新实验报告,优化成绩评定标准

基于上述几点课程设计内容上的改进,对于实验报告的要求也进行了改进。课程设计不能像理论课那样出试卷给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也不能像实验课程那样根据实验报告或数据分析给分数。课程设计都是结合工程实践中的项目而设计的一个个的小课题,要求学生根据小组的既定题目写专业论文。格式参照科技论文的格式,字数在2000字左右。一周的实践中期要求上交一份中期汇报简报,报告课程设计的进度和设计方法等。成绩评定不单单从论文入手,还要综合考虑一周时间内每个同学的工作量,由平时分和报告分两部分三比七确定。而平时分,结合课程设计中组员表现由各小组组内互评给出。对于这种自己参与打分,同学们表现得非常认真。付出时间较多并带动了整个项目进展的同学都被组员给了高分,极大地体现了平时成绩的公平性。比起大多数理论课只由几次作业成绩取平均要客观些。杜绝了平时缺席,考试成绩好就能得高分的结果评价弊端。论文的内容准确合理、格式正确、论述严密作为课程设计报告分数评价标准。平时分数和报告分数相结合得到《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实践课程的最终分数。

4结束语

在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的资助下,本文《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探索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而为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成像技术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奠定基础;二是为国内从事《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教学的同行提供一点参考。微视频形式新颖,主题突出,交互性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工程项目的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分组合作方式更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使之明白团队合作的必要性。但限于作者水平文中尚有不当之处,恳请同行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聂生东.关于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C].医学影像学全国教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7.

[2]徐跃.医学影像设备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高春芳,李国柱,黄磊,等.浅谈《医学影像设备学》实践教学改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5):2131-2132.

[4]张晓瀛,马东堂,王德刚.美国MIT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4):8-10.

[5]GeneralAbstracts.MolecularImagingandBiology[C].Pro-ceedingsoftheworldmolecularimagingcongress2016,,18(2):1-1278.

[6]倪德克,师亚莉,朱旭花,等.EDA技术在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4):118-119.

[7]石磊,郝静.Multisim仿真在电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3(20):200.

医学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教学法;医学教育;课堂教学

医学课程包括基础和临床课程,医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法(Team-BasedLearning,TBL)和基于案例的学习法(Case-BasedLearning,CBL)。本文对这些教学法的一般特征、优势、不足之处以及其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旨在为医学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一、LBL教学法

LBL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LBL教学中,教师按事先准备的教学课件逐一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听课获取知识,从而完成教学活动。(一)LBL的特征、优势及不足之处(1)特征:由教师主导教学;课堂以讲授为主。(2)优势: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保持学习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1]。(3)不足之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难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二)LBL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LBL教学法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很多弊端,但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于完全改变这一现状。况且教学实践证明,将LBL与小组讨论或翻转课堂等结合,既可发挥LBL的优势,又可克服其不足,比如目前国内盛行的对分课堂,既保留了LBL的讲授优势,又在教学中增加小组讨论和内化吸收环节,因而取得良好效果[2]。

二、PBL教学法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由HowardBarrows教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在PBL教学以某一问题或专题导入课堂,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最后解决问题[3]。(一)PBL的特征、优势及不足之处。(1)特征:以问题导向为基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是教学引导者。(2)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3)不足之处: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储备;需要学生花大量课余时间预习;不利于基础较差且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如LBL。(二)PBL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PBL在医学教学中应用广泛,尤其在北美高校[4],PBL在我国应用较广,但PBL更适合小班教学,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大班教学,因此PBL的教学推广和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国内外对PBL的教学效果尚有争议。

三、TBL教学法

TBL教学法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5],其实质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TBL教学环节包括“教师课前分配要点、学生课前自学、课堂测试、教师课堂讲解以及课后作业”等[6]。(一)TBL的特征、优势及不足之处。(1)特征: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学生的课前和课堂学习具有清晰的目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2)优势: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3)不足之处:教学效果受学生知识结构的影响;教师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巧。(二)TBL在医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TBL在医学教学中应用较广,尤其在欧美医学教育中盛行;TBL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加上TBL更适合小班教学,在我国大班课堂教学应用受限。

四、CBL教学法

CBL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实施CBL教学先将某一典型案例引入课堂,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来分析和解决真实案例[7]。(一)CBL的特征、优势及不足之处。(1)特征:案例式教学。(2)优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7-8]。(3)不足之处:对案例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临床思维能力。(二)CBL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对于LBL、PBL和TBL,CBL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更广,而且CBL与其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教学效果良好,这成为一种趋势[7-8]。

五、结语

医学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医学遗传学”是用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遗传病应用于医学实践,从亲代传至子代的特点和规律、起源和发生、病理机制、病变过程及其与临床关系的学科。“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由遗传病这一纽带把遗传学和医学结合起来的学科,从遗传学角度系统地描述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医学遗传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等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充满人文精神的医学科学来说,理想信念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领决定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培养健康中国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本科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医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突破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而是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塑造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夯实医学生成才成长的德育基础,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专业课程,“医学遗传学”如何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和开展课程的思政教学成为课程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1-2]。

1“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整体设计思路

医学遗传学在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上,把思政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第一位,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着力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在教学实施中有目标有意识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将其作为一种学科思维,提炼出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基因”,将知识与之融为一体,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达到课程教书育人的功能[2-3]。课程设计的育人目标:(1)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分析中国对罕见病、出生缺陷等的防治政策和实效,了解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策略和措施、取得的实效,领会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优越性,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成果,增强学生对我国相关情况、政策、成就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和自豪感。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培养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医学生学习为人类解除病痛的职业素养和医学精神。(2)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梳理医学遗传学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知识点,如豌豆杂交实验、先天性代谢病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解析、人体染色体数目与疾病的发生、产前诊断、基因编辑技术等。这些知识点都是经反复研究、在不断质疑声中建立起来的,从而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创新探索的科学精神。(3)医学遗传学中的伦理问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从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到DNA双螺旋的发现;从染色体技术到基因诊断、基因编辑技术;大数据时代遗传医学的进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要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哲学观。(5)人文关怀,责任心培养:出生缺陷人群、罕见病人群的医疗需求以及关爱培养学生作为医者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情怀。

2课程思政教学与对应知识点设计

医学遗传学主题是遗传疾病和疾病的遗传,知识要点在于遗传疾病的从亲代传至子代的特点和规律、其发生的病理机制、病变过程及其与临床表型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从遗传学角度系统地描述了疾病的各种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医学遗传学在教学上分为三大篇:总论篇介绍医学遗传学的学科以及发展历史;基础篇为基因突变模块、基因病模块、染色体病3个模块,讲述各类遗传疾病的遗传规律和特征和机制;临床篇为各类遗传疾病病理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预防等,包括了遗传性疾病、临床遗传学问题、遗传病的诊断治疗3个模块。在思政教学设计上结合3个模块的教学,融入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医学遗传学中的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优生科学的概念与在我国的历史及其重要性,出生缺陷的预防、出生缺陷人群的关怀五大思政元素。使学生对医学遗传学学科形成发展有科学的认识,对从事医学遗传学研究与教育的前辈事迹有深刻的感悟,对将医学遗传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有明辨的能力,最后通过学习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升华,达到进一步“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3-4]。

2.1医学遗传学总论部分的设计

该篇介绍医学遗传学、遗传病等基本概念,遗传病的研究策略,医学遗传学的分支学科,人类基因组概念,遗传病的特点和分类,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历史。这部分的思政教学设计充分结合学科的发展历史,梳理“遗传学”“医学遗传学”发展历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知识亮点,了解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在其中的杰出贡献。例如以孟德尔的故事、DNA双螺旋发现的历程阐述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科学的胜利在于冲破传统观念。在遗传病概述部分,对于遗传病分类中的朊蛋白疾病的知识点介绍,则结合普鲁希那教授与朊蛋白疾病研究的故事,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结合知识点阐述科学精神,分析朊蛋白病分子机制,这类疾病的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发现的过程本身也给了人们不少启迪。教授学生学习在线《孟德尔遗传》(OMIM)的应用,则结合OMIM的编撰等故事,分享MIM创始人麦克西库的贡献,其编制的医学遗传学的“圣经”《孟德尔遗传》(MIM),免费让所有的学习者、教育者、研究者共享,极大推动了医学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而在线的OMIM问世更以其高速更新率和便捷的使用特性这一知识宝库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到最大程度。

2.2医学遗传学基础篇的设计

医学遗传学基础篇分为3个知识模块。模块1的内容包括:基因突变、基于疾病的遗传学数据分析、基因突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主要知识点在于基因突变的特性、类型和分子机制;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的机制和遗传学数据分析等。其中“基于疾病的遗传学数据分析”是与时俱进的新科技教学内容,将其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介绍大数据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特别是我国大数据在医学中的应用情况。模块2主要内容是基因病的遗传,包括了单基因病的遗传规律和特征、多基因病的遗传规律和特征、线粒体病的遗传规律和特征、染色体与染色体畸变。单基因病的遗传规律和特征的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视频资料,通过遗传病视频资料观看直观地学习遗传疾病的规律和特征,这些珍贵视频资料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视频制作者上海医科大学许由恩教授历尽辛苦拍摄制作的这些视频成为全国的医学遗传教学的宝贵资料,许教授的这些故事,他献身医学教育的事迹也随之成为鼓舞医学生的珍贵资料。线粒体遗传有着特殊的母系遗传的特征,而诞生2016年世界上第一例三亲儿童的,讨论线粒体病的防治上伦理学、法律的问题。模块3主要讲述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类型、数目、染色体畸变类型和形成机制,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章节以人类染色体数目的发现,讲述华人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学习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介绍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进展,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2.3医学遗传学临床篇的设计

这部分的知识点集中介绍临床医学学问题,模块1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症状,与这部分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是我国科学家在遗传疾病上的发现和杰出贡献,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设计通过多个疾病的研究故事,如杜传书父子对蚕豆病的研究、中国临床遗传学奠基人罗会元的贡献等分享研究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的探索精神和杰出贡献。我国地中海贫血防治成效,以及医疗卫生政策的优越性大大提升当地的人民健康水平,有效减少遗传负荷。多基因遗传病的章节,在掌握多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疾病等概念的同时了解我国对慢病研究防控的进展和成效。胰岛素发明的故事了解我国对这类疾病防治的贡献。染色体病的特点和分类:常见的染色体病,特别是Down综合征的表型特征、遗传分型和分子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Down综合征的发现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发现。可以融入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跨学科研究的意义等思政元素。模块2主要讨论临床遗传学问题,包括出生缺陷、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表观遗传与疾病。出生缺陷相关的知识点紧密结合我国出生缺陷防控措施,取得的显著成果,通过多年的防控实施,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大减少,使得学生对我国医疗卫生的成效有客观的认识。而肿瘤遗传学讲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费城小体的知识则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和其特效药格列卫的研发有机结合,并了解我国现在已将格列卫进入医保的状况。以曾毅院士的研究,通过鼻咽癌发生的环境与遗传机制的分析为例教授肿瘤的发生与环境也遗传交互作用机制,同时学习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了解科学研发的艰辛,以及中国科学家对肿瘤遗传学做成的杰出贡献。表观遗传与疾病篇章则让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世界及我国表观遗传学的发展方向。模块3是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咨询,这部分教学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病诊断方法,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遗传病的治疗原则,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策略及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考虑;(3)遗传咨询的基本流程、手段和必要性。通过无创产检、分子诊断的学习,了解其研发过程,讲述中国(华人)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爱国心;在科学探索中不畏艰辛不惧人言,勇于探索的精神;了解无创产前诊断对健康生育的重大意义和分子诊断技术对遗传病防治的重大意义。遗传病治疗的知识学习需要了解基因治疗的发展史,及其对人类疾病治疗的划时代意义;引导思考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否会对人类带来危害,遗传病防治与伦理学问题。我国对非法行医、违反伦理的医学行为的法制。熟悉群体筛查手段和必要性;了解遗传伦理隐私等问题的解决思路。

3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相应的思政教学案例,如何与知识点有机结合,融盐于水,而不是单独讲思政故事;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如何高效率地传播科学知识同时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都有赖于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设计[5]。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学生课前查阅文献资料,教师讲故事结合学生翻转课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微课、慕课、录屏等在线资源,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有效实施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案例讨论,根据教学课时的情况组织学生课堂或课后分组讨论,通过具体案例,讨论和思考伦理、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等问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出生缺陷人群关怀活动,出生缺陷防控和优生知识宣传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开展思政育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号.

[2]杨玲,刘雯,左伋.中国高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指南(2019)[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27(10):1279-1280.

[3]翟立红,姚劲松,李君,等.高校《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5-26.

[4]杨玲,刘雯,左伋.基于案例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27(8):1023-1024.

医学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精准教学;分层教学;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模式

2017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1],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做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在保证学校“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以教学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诊改制度。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适合诊改的全新教学策略势在必行。2016年精准教育和分层教育逐渐应用到高等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对于精准分层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医学职业院校的教学属于快餐医学,教学应满足必须和够用,对于精准的要求则更高,有效的分层是精准实现的基础。精准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更应体现在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即精准教学框架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3]。

1以学生专业发展为目标,变宽泛为精准

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设置。医学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仅体现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则比较泛化,专业带头人一言堂的设置方式已经严重淡化了专业的区别性,表现为多个专业在同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中无论学时、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考核内容等都完全相同,精准的设置基础医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课程标准,体现专业的差异性,精准的教学模式[4]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以精准医疗服务为导向,变传统为现代

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实施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是一种在充分考虑个体间差异的前提下针对个人或特定人群疾病开展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等的新模式[5]。精准医疗服务进入到具体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疾病的研究中。而在医学教育中也逐渐变传统的诊疗方式为现代的精准诊断方式。传统的基础医学教学看似精确得符合专业的具体需求,实际已经相差较多,滞后于专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基础医学的发展要逐渐改变这种滞后性,从而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医学专业的发展。

3以临床具体病例为参考,变书本为实际

专业课程落后于具体的临床,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临床教学,这已经成为医学职业教育中不争的事实。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够用是满足临床目前专业教学的够用,必须是满足临床目前专业教学的最低,二者都在脱离临床的实际。因此,在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该以具体的临床病例为依据,变经典书籍或教材中的知识为实际临床的知识,这是向精准有效迈进的最有利的步伐。这也是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6]的巨大进步。精准医学将是一段时间内医学发展的方向,而基于临床疾病的具体调查是精准在当下的具体体现。

4以学生实际能力为依据,变统一为分层

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乃至发展的大致趋势,可以结合来校后的转向调查和考试摸底来对学生目前的层次进行划分,划分应在相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学生选择的专业并没有改变,但所在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程度不同,应体现在不同的层次的划分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而选择更多的不同,从而实现针对学生的教育。在基础医学课程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上差异较大,经过分层之后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对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相互适应。甚至一些学生可以改变学习的专业方向甚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人都成才的目标。

5以学生分层结果为基础,变单一为多样

学生的考核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既然对学生进行教学分层,考核分层就是必然的。以往考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时刻,一方面教师害怕层次比较差的学生不能通过考试,往往对学生进行学习范围的界定,尤其是对于刚来学校,刚刚接触基础医学学习的学生,每一门课程都有很大的难度。范围的缩小让学生之间再次出现了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中如不能通过考试,学生会情绪低落,会对医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烦感。因此,变针对所有学生的单一考试的形式为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或考核内容,这样在不同学生中容易建立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以精准医疗理念为引领,变矛盾为和谐

医患矛盾近年来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之一,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去面对的现实。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精准的缺失,诊疗带来的不仅是高额的医疗费用,里面有更多的患者家属所付出的情感体验,这是不相关的个体无论如何也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受。因此,精准不仅应该体现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还应该体现在临床执业过程中从业者对患者及家属的情感的精准关注上。双重精准才是实现和谐诊疗的必要条件。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精准分层教学策略是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也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开辟了道路和方向,更为医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

[3]丁旭,盛群力.有效教学新视域———“精准教学框架”述要[J],课程•教材•教法,2017,7,37(7):31-37.

[4]BINDERC,WATKINSCL.Precisionteachinganddirectinstruc-tion:measurablysuperiorinstructionaltechnologyinschools[J].Per-formanceimprovementquarterly,2013,26(2):73-115.

[5]郭小强,黄卫人,蔡志明.癌症精准医学[J].科学,2015,9,67(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