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6:43:14

影子经济

影子经济范文篇1

什么是影子经济?常见的有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违反现行法律和法规的经济活动,是指所有非法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程度的刑事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未纳入正式统计和未被社会监控的社会财富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第三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所有用于形成和满足人类各种“恶习”的经济活动。

可以看出,以上每一种观点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影子经济活动的现实过程,从各个方面定性了影子经济,并且彼此之间根本上并不冲突。这样影子经济就可以被分做三个部分来考察:

一是灰色经济,它包括所有法律允许的经济活动,只不过在它们的运行过程之中存在为逃避税收和监管而未纳入正式统计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二是褐色经济,这是指与获得和转让“黑钱”有关的虚报、侵占、盗窃、投机交易与各种形式的欺诈舞弊。三是黑色经济,它是指法律严格禁止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犯罪活动。

影子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常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子经济的比重按估计约占整个世界GDP的5%~10%。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占GDP的40%左右。40%~50%这一指标是临界的,在这一边缘,影子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变得很是巨大。实际上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合法方式和影子方式的冲突和矛盾。

根据1997年“前景工艺”基金会起草的《俄罗斯的影子经济》这份报告,影子经济的结构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从事犯罪活动者,如贩卖,武器贸易,敲诈勒索,绑架抢劫,雇佣杀人,强迫,等等;中间层次是从事影子经营活动者,如商人,金融家,银行家,中小企业家,各种各样的倒爷,等等;最低层次是雇佣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同时,进入这一范畴的还有国家政权和管理机关的当权者和决策者。

对于以上的所有阶层来讲,共同的兴趣集中在获得超出权力范围的额外收入,并且存在共同的利益实现方式,比如资本外逃。事实上,影子经济的犯罪集团和影子经济的中间阶层主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的占有,非法的原料和战略物资业务,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支付凭证。据估计,仅这两个阶层近年来掠走的资本就达3000亿~5000亿美元。2001年以来,尽管随着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多和卢布汇率的相对稳定,俄罗斯一度出现了资本外流速度放慢的趋势,但仍高达200亿美元。同时,刑事犯罪团伙也积极参与以这些方式获得的收入的再分配,其主要获利方式是恐吓、绑架、勒索直至暗杀。犯罪集团对俄罗斯现行条件很满意,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通过影子经济积攒力量,并且通过非法收入的再投资来控制企业。据俄罗斯内务部数据,他们控制或参与了俄境内90%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这是他们获得非法收入的主要领域。为了保留这种条件,他们也以行贿、赞助等形式收买选举人和当权者。影子经济经营者中的一般商人和企业主也从中获利匪浅。

二、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

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种类:基本的和辅助的机制。

基本常见的影子经济机制是对现有客体(资源)的使用,在此国家和大企业扮演了“摇钱树“的角色。

1.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通过非正常方式(行贿,官商勾结等)以超低价或国家补贴形式控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出口优势或资源优势的企业,然后再出售、转让、出租或者经营谋取暴利。

2.在企业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时(或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进入其管理层的领导者将原料、设备等一系列物品的采购以及企业产品的销售安排给这些人的“同志式”的中间商来完成的。在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缩水的同时,核心人物得以牟利。

3.某个商业机构在原企业租赁生产车间用以生产与该企业相同的产品。工厂的经理和核心人员参与或者掌握这一机构,从而将利润丰厚的订单转移到这个平行企业里来分享利润。

4.原企业是科研生产公司(ΗΠΟ)或者科研所(ΗИИ),这种类型的企业按俄罗斯法律可以获得国家预算的科研拨款。但是上述拨款有时却流向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经营部门。等到科研协议期满后,再把由此获得的利息和收益分成给这些“科研工作者”。

上述“业务”的“最终产品”被分割开来:一部分转为现金或外币,一部分被用来购买不动产和个人物品,一部分被转移到国外。这一“业务”流程不是固定的,而俄罗斯快速形成的新的银行体系与为类似业务的服务密切相关。

辅助机制之一是地下经济。这是一种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秘密生产和销售武器、弹药、,非法经营和妓院等。经营地下经济的主要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据俄内务部统计,这种犯罪组织大约有8000多个,并控制着大约60万亿~70万亿卢布的资金。

辅助形式之二为虚假经济。这指的是通过投机倒把和各种形式的欺诈活动骗取钱财,包括行贿和利用私人关系得到种种优惠。

第三种辅助形式指为逃避监管和税收的法人和自然人行为。据官方统计,到1996年底,俄罗斯所有260万家企业和组织中,全部逃税的占1/3,部分纳税或不按时交税的有170万家,只有16.5%的企业和组织在税务方面表现良好。2001~2002年,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进行了税收改革,颁布了新税法,加大了对偷逃税收现象的打击力度。但是,在2001年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的述职报告里也着重指出:俄罗斯影子经济的比例不会低于20%,而为此国家损失的税收就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

三、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影子经济泛滥的原因

俄罗斯经济改革中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后果是影子经济的泛滥。在俄罗斯改革之初,俄罗斯理论界普遍认为,影子经济是由苏联体制所固有的特征和缺陷引起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进行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可以消除这些缺陷。由于存在这种观念,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向市场和资本主义过渡,影子经济将减少,而“光明”经济将相应地增长。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影子经济占GDP的比重在俄罗斯改革的最初4年内增长了45倍。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影子经济和光明经济已经紧密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当谈到某位企业家和某个企业时,几乎很难把他们的活动分为非法的或者合法的。为什么俄罗斯的改革没能消除影子经济,却反而导致了影子经济的急剧攀升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影子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化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为了使改革不可逆转,不惜代价推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改革精英们出卖了70年社会主义创造的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影子经济的泛滥提供了源泉。据统计,价值2万亿美元的俄罗斯企业以仅仅72亿美元的价格出卖了。就连丘拜斯于1994年也承认:再过2~3年,企业股份将最终被10%~15%的人所控制。在此过程中,影子经济成为了俄罗斯新贵聚敛财富的理想工具。

由于私有化理论的根本错误和私有化精英们促成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以及俄罗斯的私有化没有必要的法律保证和长远规划,致使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猖獗,少数人利用职权非法侵占大量的国有资产,一夜暴富。

1.在无偿私有化阶段低估国有资产存量,向精英阶层低价转让国家财富。由于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时,价格本身已经大大低于实际价值,而政治精英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拍卖和租赁过程中肆意作弊,把国有财产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自己的人。同时,这些人巧取豪夺,以一瓶伏特加酒或一块黑面包的价格大肆收购普通百姓手中的私有化证券,进而掌握私有化企业的控制权。

2.在私有化阶段通过“抵押拍卖”和“低价购买”等方式,以很低的成本由金融寡头控制了大量工业资产。其中包括具有出口优势和换汇能力的大型能源和原料企业,个别官僚把手中的权力和国家职能也“私有化”了,并且以自己的经济私利为出发点来判断和行使权力。同时,刚刚出现的经商阶层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为了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从国家资产这块大蛋糕上多分享一些,就理所当然地与官僚们结成同盟。据统计,在私有化过程中,大约有6%的人通过私有化成为了暴发户,而国家来自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收入却不到企业价值的1%。

从影子经济主体——俄罗斯新贵、影子经营者、暴发户、犯罪集团等改革中发了财的人和其客体——大量国有资产的转移和非法资金获得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私有化成为了影子经济泛滥的根本原因。但是仅仅是这一点还不是导致影子经济泛滥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发展本身还必须有一个空间,就是不受约束的或者控制力不强的自由天地。

(二)“休克疗法”式的转轨方式注定不可能马上建立起完备的市场制度,这是影子经济不消反涨的机制原因

在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的同时,一些改革精英接受了新货币主义的自由主义理论和IMF等西方机构制定的改革方案。俄罗斯的市场改革简单地说,从目标模式上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从过渡方法的运用上是激进的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从内容上主要是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联系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自由化措施。正是这些改革的目标、方法和措施为影子经济的泛滥造就了一个不受限制的“自由空间”。

1.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市场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注定难以奏效。首先,“告别过去”,“炸毁过去的一切”是很容易做到的。在经济体制上,前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只要取消计划,毁坏国家的计划管理机制,原来的一切就将不会存在。但是从理论上讲,彻底否定计划和国家的调控,完全靠市场力量来调节经济,是有悖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应该看到,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经济方法,单一崇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也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特别是在转轨时期缺乏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难以正常运转,也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调节。其次,前苏联实行了近70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突然打破原有的计划调节方式,而同时市场调节作用又不能立即显现,这就必然导致体制真空,导致企业的无所适从和混乱。取消计划的同时并不能够马上确立成熟完善的市场制度,这就导致俄罗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塑造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完备的市场体系,也不能马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且摒弃国家宏观调控,又不具备完整市场体系的俄罗斯经济犹如一盘散沙,这样的局面恰好使国家丧失了对非法经济的制约能力,也为影子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

2.俄罗斯的市场改革没能形成有效的价格与竞争机制,市场起不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市场成了影子经济泛滥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使价格信号失真,这不仅没有增加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反而助长了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式的影子经济。私有化与自由化也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机制。俄罗斯市场上各个企业在改革之初的竞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而更多地表现为争关系、争资源、争贷款、争补贴等非正常形式。依赖正当经营的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机会。而在这种竞争中的获胜者是有关系、有权力的影子经济经营者。

3.一次性的自由化措施为影子经济提供了诸多谋取高额利润的非法机会。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推行一系列的自由化措施,试图借助“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来改善经济状况。可是实际效果却是,放开价格和经营权限之后,在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监控的情况下,取消多年的计划管理和对外界的封闭为走私、诈骗和垄断提供了攫取暴利的机会。自由化措施在给各个企业主体带来赚取最大利润的欲望的同时,却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生产的积极性,开放的后果是在短短几年内形成的大量影子经济,自由开放的结果是变成了少数企业的垄断。

4.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做保障的俄罗斯经济转轨为影子经济大开方便之门。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治经济,而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却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与市场衔接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系统。不注重法制并不是说制定的法律很少或这些法律不合理,而是指这些法律法规在改革时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严格的遵守。更甚的是立法机关的条文往往反映的是院外集团和某些实力集团的利益。这样,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连亚当·斯密强调的国家和法律的“守夜者”作用都已经残缺不全。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经营主体的经济犯罪行为已成为他们生存的条件。

总之,俄罗斯在改革过程之中,国家并没有负担起建立市场机制的责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自由化措施方面。同时,由于国家调控不力,司法机关腐败和企业缺乏在市场条件下生存的经验,从下层也不具备自发形成现代市场机制的条件,结果改革造就了“黑-白”市场,影子经济成为经济中的突出现象。

(三)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助长了影子经济的高涨,这主要是指紧缩政策造成的高额税收以及投资资金的匮乏

1.奉行高税收制度助长了影子经济的发展。在转轨过程中,在“双紧”政策指导下,俄罗斯为增加财政收入、消除预算赤字制定了过高的税率,最高时达到利润的60%~80%。这必然导致偷漏税现象的出现,促使经商者更多地去从事影子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说,仅这一点就足以促使影子经济迅速增长。

2.俄罗斯按货币主义的思路推行的双紧政策也导致了严重的投资萎缩。虽然压缩国家投资,削减各种补贴和援助以及抽紧银根,控制货币发行量和限制银行贷款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使企业患上了严重的金融缺血症。这种状况为影子经济收入的再投资和对企业的低成本控制创造了条件。

(四)社会风气的败落、犯罪的蔓延是影子经济特别是黑色经济扩张的重要原因

一直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俄罗斯经济运行过程是导致俄罗斯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转轨过程中,各类经济犯罪都呈上升趋势。加上黑社会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活动非常猖獗,交易、贩卖军火、开设妓院等刑事犯罪也相当普遍。在西方国家,犯罪集团通常主要控制诸如、、娼妓和高利贷等非法领域;但是在俄罗斯,犯罪团伙不仅控制着这些领域,而且还控制着合法企业。

(五)经济形势的恶化,生产的大幅度滑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下降,成为影子经济的推动力

影子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俄罗斯;影子经济;经济转轨;私有化;市场经济

始于1992年的俄罗斯经济转轨为经济学者提供了诸多研究素材,而就一个经济现象的存在规模和它的研究难度来讲,影子经济犹为奇特。这种现象遍布俄罗斯整个社会经济,在1997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所做影子经济国家排行榜上,俄罗斯仅次于秘鲁,位居第二。既然影子经济在俄罗斯的规模如此强大,完全有必要结合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对它进行分析。

一、影子经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什么是影子经济?常见的有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违反现行法律和法规的经济活动,是指所有非法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程度的刑事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未纳入正式统计和未被社会监控的社会财富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第三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所有形成和满足人类各种“恶习”的经济活动。

可以看出,以上任何一种观点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影子经济活动的现实过程,从各个方面定性了影子经济,并且彼此之间根本上并不冲突。这样影子经济就可以被分做三个部分来考察:

一是灰色经济,它包括所有法律允许的经济活动,只不过在它们的运行过程之中存在为逃避税收和监管而未纳入正式统计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二是褐色经济,这是指与获得和转让“黑钱”有关的虚报、侵占、盗窃、投机交易与各种形式的欺诈舞弊。三是黑色经济,它是指法律严格禁止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犯罪活动。

影子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常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子经济的比重按估计约占整个世界GDP的5%-10%。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占GDP的40%左右。40%-50%这一指标是临界的,在这一边缘,影子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变得很是巨大。实际上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合法方式和影子方式的冲突和矛盾。

根据1997年“前景工艺”基金会起草的《俄罗斯的影子经济》这份报告,影子经济的结构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从事犯罪活动者,如贩卖,武器贸易,敲诈勒索,绑架抢劫,雇佣杀人,强迫,等等;中间层次是从事影子经营活动者,如商人、金融家、银行家、中小企业家、各种各样的倒爷,等等;最低层次是雇佣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同时,进入这一范畴的还有国家政权和管理机关的当权者和决策者。

对于以上的所有阶层来讲,共同的兴趣集中在获得超出权力范围的额外收入,并且存在共同的利益实现方式,比如资本外逃。事实上,影子经济的犯罪集团和影子经济的中间阶层主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的占有,非法的原料和战略物资业务,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支付凭证。据估计,仅这两个阶层近年来掠走的资本就达3000亿-5000亿美元。2001年以来,尽管随着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多和卢布汇率的相对稳定,俄罗斯一度出现了资本外流速度放慢的趋势,但仍高达200亿美元。同时,刑事犯罪团伙也积极参与以这些方式获得的收入的再分配,其主要获利方式是恐吓、绑架、勒索直至暗杀。犯罪集团对俄罗斯现行条件很满意,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通过影子经济积攒力量,并且通过非法收入的再投资来控制企业。据俄罗斯内务部数据,他们控制或参与了俄境内90%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这是他们获得非法收入的主要领域。为了保留这种条件,他们也以行贿、赞助等形式收买选举人和当权者。影子经济经营者中的一般商人和企业主也从中获利匪浅。

二、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

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种类:基本的和辅助的机制。

基本常见的影子经济机制是对现有客体(资源)的使用,在此国家和大企业扮演了“摇钱树”的角色。

1.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通过非正常方式(行贿,官商勾结等)以超低价或国家补贴形式控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出口优势或资源优势的企业,然后再出售、转让、出租或者经营谋取暴利。

2.在企业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时(或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进入其管理层的领导者将原料、设备等一系列物品的采购以及企业产品的销售安排给这些人的“同志式”的中间商来完成的。在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缩水的同时,核心人物得以牟利。

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影子经济

3.某个商业机构在原企业租赁生产车间用以生产与该企业相同的产品。工厂的经理和核心人员参与或者掌握这一机构,从而将利润丰厚的订单转移到这个平行企业里来分享利润。

4.原企业是科研生产公司(HПO)或者科研所(HИИ),这种类型的企业按俄罗斯法律可以获得国家预算的科研拨款。但是上述拨款有时却流向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经营部门。等到科研协议期满后,再把由此获得的利息和收益分成给这些“科研工作者”。

上述“业务”的“最终产品”被分割开来:一部分转为现金或外币,一部分被用来购买不动产和个人物品,一部分被转移到国外。这一“业务”流程不是固定的,而俄罗斯快速形成的新的银行体系与为类似业务的服务密切相关。

辅助机制之一是地下经济。这是一种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秘密生产和销售武器、弹药、,非法经营和妓院等。经营地下经济的主要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据俄内务部统计,这种犯罪组织大约有8000多个,并控制着大约60万亿一70万亿卢布的资金。

辅助形式之二为虚假经济。这指的是通过投机倒把和各种形式的欺诈活动骗取钱财,包括行贿和利用私人关系得到种种优惠。

论文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影子经济来自

第三种辅助形式指为逃避监管和税收的法人和自然人行为。据官方统计,到1996年底,俄罗斯所有260万家企业和组织中,全部逃税的占1/3,部分纳税或不按时交税的有170万家,只有16.5%的企业和组织在税务方面表现良好。2001—2002年,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进行了税收改革,颁布了新税法,加大了对偷逃税收现象的打击力度。但是,在2001年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的述职报告里也着重指出:俄罗斯影子经济的比例不会低于20%,而为此国家损失的税收就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

三、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影子经济泛滥的原因

俄罗斯经济改革中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后果是影子经济的泛滥。在俄罗斯改革之初,俄罗斯理论界普遍认为,影子经济是由苏联体制所固有的特征和缺陷引起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进行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可以消除这些缺陷。由于存在这种观念,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向市场和资本主义过渡,影子经济将减少,而“光明”经济将相应地增长。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影子经济占GDP的比重在俄罗斯改革的最初4年内增长了45倍。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影子经济和光明经济已经紧密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当谈到某位企业家和某个企业时,几乎很难把他们的活动分为非法的或者合法的。为什么俄罗斯的改革没能消除影子经济,却反而导致了影子经济的急剧攀升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影子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化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为了使改革不可逆转,不惜代价推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改革精英们出卖了70年社会主义创造的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影子经济的泛滥提供了源泉。据统计,价值2万亿美元的俄罗斯企业以仅仅72亿美元的价格出卖了。就连丘拜斯于1994年也承认:再过2—3年,企业股份将最终被10%-15%的人所控制。在此过程中,影子经济成为了俄罗斯新贵聚敛财富的理想工具。

由于私有化理论的根本错误和私有化精英们促成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以及俄罗斯的私有化没有必要的法律保证和长远规划,致使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猖獗,少数人利用职权非法侵占大量的国有资产,一夜暴富。

1.在无偿私有化阶段低估国有资产存量,向精英阶层低价转让国家财富。由于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时,价格本身已经大大低于实际价值,而政治精英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拍卖和租赁过程中肆意作弊,把国有财产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自己的人。同时,这些人巧取豪夺,以一瓶伏特加酒或一块黑面包的价格大肆收购普通百姓手中的私有化证券,进而掌握私有化企业的控制权。

2.在私有化阶段通过“抵押拍卖”和“低价购买”等方式,以很低的成本由金融寡头控制了大量工业资产。其中包括具有出口优势和换汇能力的大型能源和原料企业,个别官僚把手中的权力和国家职能也“私有化”了,并且以自己的经济私利为出发点来判断和行使权力。同时,刚刚出现的经商阶层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为了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从国家资产这块大蛋糕上多分享一些,就理所当然地与官僚们结成同盟。据统计,在私有化过程中,大约有6%的人通过私有化成为了暴发户,而国家来自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收入却不到企业价值的1%。

从影子经济主体——俄罗斯新贵、影子经营者、暴发户、犯罪集团等改革中发了财的人和其客体——大量国有资产的转移和非法资金获得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私有化成为了影子经济泛滥的根本原因。但是仅仅是这一点还不是导致影子经济泛滥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发展本身还必须有一个空间,就是不受约束的或者控制力不强的自由天地。

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影子经济

(二)“休克疗法”式的转轨方式注定不可能马上建立起完备的市场制度,这是影子经济不消反涨的机制原因

在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的同时,一些改革精英接受了新货币主义的自由主义理论和IMF等西方机构制定的改革方案。俄罗斯的市场改革简单地说,从目标模式上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从过渡方法的运用上是激进的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从内容上主要是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联系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自由化措施。正是这些改革的目标、方法和措施为影子经济的泛滥造就了一个不受限制的“自由空间”。

1.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市场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注定难以奏效。首先,“告别过去”,“炸毁过去的一切”是很容易做到的。在经济体制上,前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只要取消计划,毁坏国家的计划管理机制,原来的一切就将不会存在。但是从理论上讲,彻底否定计划和国家的调控,完全靠市场力量来调节经济,是有悖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应该看到,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经济方法,单一崇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也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特别是在转轨时期缺乏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难以正常运转,也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调节。其次,前苏联实行了近70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突然打破原有的计划调节方式,而同时市场调节作用又不能立即显现,这就必然导致体制真空,导致企业的无所适从和混乱。取消计划的同时并不能够马上确立成熟完善的市场制度,这就导致俄罗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塑造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完备的市场体系,也不能马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且摒弃国家宏观调控,又不具备完整市场体系的俄罗斯经济犹如一盘散沙,这样的局面恰好使国家丧失了对非法经济的制约能力,也为影子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

2.俄罗斯的市场改革没能形成有效的价格与竞争机制,市场起不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市场成了影子经济泛滥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使价格信号失真,这不仅没有增加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反而助长了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式的影子经济。私有化与自由化也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机制。俄罗斯市场上各个企业在改革之初的竞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而更多地表现为争关系、争资源、争贷款、争补贴等非正常形式。依赖正当经营的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机会。而在这种竞争中的获胜者是有关系、有权力的影子经济经营者。

3.一次性的自由化措施为影子经济提供了诸多谋取高额利润的非法机会。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推行一系列的自由化措施,试图借助“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来改善经济状况。可是实际效果却是,放开价格和经营权限之后,在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监控的情况下,取消多年的计划管理和对外界的封闭为走私、诈骗和垄断提供了攫取暴利的机会。自由化措施在给各个企业主体带来赚取最大利润的欲望的同时,却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生产的积极性,开放的后果是在短短几年内形成的大量影子经济,自由开放的结果是变成了少数企业的垄断。

4.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做保障的俄罗斯经济转轨为影子经济大开方便之门。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治经济,而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却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与市场衔接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系统。不注重法制并不是说制定的法律很少或这些法律不合理,而是指这些法律法规在改革时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严格的遵守。更甚的是立法机关的条文往往反映的是院外集团和某些实力集团的利益。这样,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连亚当·斯密强调的国家和法律的“守夜者”作用都已经残缺不全。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经营主体的经济犯罪行为已成为他们生存的条件。

总之,俄罗斯在改革过程之中,国家并没有负担起建立市场机制的责任,而是把重点放在自由化措施方面。同时,由于国家调控不力,司法机关腐败和企业缺乏在市场条件下生存的经验,从下层也不具备自发形成现代市场机制的条件,结果改革造就了“黑—白”市场,影子经济成为经济中的突出现象。

(三)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助长了影子经济的高涨,这主要是指紧缩政策造成的高额税收以及投资资金的匮乏

1.奉行高税收制度助长了影子经济的发展。在转轨过程中,在“双紧”政策指导下,俄罗斯为增加财政收入、消除预算赤字制定了过高的税率,最高时达到利润的60%-80%。这必然导致偷漏税现象的出现,促使经商者更多地去从事影子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说,仅这一点就足以促使影子经济迅速增长。

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影子经济

2.俄罗斯按货币主义的思路推行的双紧政策也导致了严重的投资萎缩。虽然压缩国家投资,削减各种补贴和援助以及抽紧银根,控制货币发行量和限制银行贷款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使企业患上了严重的金融缺血症。这种状况为影子经济收入的再投资和对企业的低成本控制创造了条件。

(四)社会风气的败落、犯罪的蔓延是影子经济特别是黑色经济扩张的重要原因

一直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俄罗斯经济运行过程是导致俄罗斯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转轨过程中,各类经济犯罪都呈上升趋势。加上黑社会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活动非常猖獗,交易、贩卖军火、开设妓院等刑事犯罪也相当普遍。在西方国家,犯罪集团通常主要控制诸如、、娼妓和高利贷等非法领域;但是在俄罗斯,犯罪团伙不仅控制着这些领域,而且还控制着合法企业。

(五)经济形势的恶化,生产的大幅度滑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下降,成为影子经济的推动力

影子经济范文篇3

一、影子经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什么是影子经济?常见的有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违反现行法律和法规的经济活动,是指所有非法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程度的刑事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未纳入正式统计和未被社会监控的社会财富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第三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所有用于形成和满足人类各种“恶习”的经济活动。

可以看出,以上每一种观点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影子经济活动的现实过程,从各个方面定性了影子经济,并且彼此之间根本上并不冲突。这样影子经济就可以被分做三个部分来考察:

一是灰色经济,它包括所有法律允许的经济活动,只不过在它们的运行过程之中存在为逃避税收和监管而未纳入正式统计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二是褐色经济,这是指与获得和转让“黑钱”有关的虚报、侵占、盗窃、投机交易与各种形式的欺诈舞弊。三是黑色经济,它是指法律严格禁止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犯罪活动。

影子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常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子经济的比重按估计约占整个世界GDP的5%~10%。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占GDP的40%左右。40%~50%这一指标是临界的,在这一边缘,影子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变得很是巨大。实际上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合法方式和影子方式的冲突和矛盾。

根据1997年“前景工艺”基金会起草的《俄罗斯的影子经济》这份报告,影子经济的结构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从事犯罪活动者,如贩卖,武器贸易,敲诈勒索,绑架抢劫,雇佣杀人,强迫,等等;中间层次是从事影子经营活动者,如商人,金融家,银行家,中小企业家,各种各样的倒爷,等等;最低层次是雇佣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同时,进入这一范畴的还有国家政权和管理机关的当权者和决策者。

对于以上的所有阶层来讲,共同的兴趣集中在获得超出权力范围的额外收入,并且存在共同的利益实现方式,比如资本外逃。事实上,影子经济的犯罪集团和影子经济的中间阶层主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的占有,非法的原料和战略物资业务,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支付凭证。据估计,仅这两个阶层近年来掠走的资本就达3000亿~5000亿美元。2001年以来,尽管随着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多和卢布汇率的相对稳定,俄罗斯一度出现了资本外流速度放慢的趋势,但仍高达200亿美元。同时,刑事犯罪团伙也积极参与以这些方式获得的收入的再分配,其主要获利方式是恐吓、绑架、勒索直至暗杀。犯罪集团对俄罗斯现行条件很满意,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通过影子经济积攒力量,并且通过非法收入的再投资来控制企业。据俄罗斯内务部数据,他们控制或参与了俄境内90%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这是他们获得非法收入的主要领域。为了保留这种条件,他们也以行贿、赞助等形式收买选举人和当权者。影子经济经营者中的一般商人和企业主也从中获利匪浅。

二、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

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种类:基本的和辅助的机制。

基本常见的影子经济机制是对现有客体(资源)的使用,在此国家和大企业扮演了“摇钱树“的角色。

1.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通过非正常方式(行贿,官商勾结等)以超低价或国家补贴形式控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出口优势或资源优势的企业,然后再出售、转让、出租或者经营谋取暴利。

2.在企业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时(或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进入其管理层的领导者将原料、设备等一系列物品的采购以及企业产品的销售安排给这些人的“同志式”的中间商来完成的。在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缩水的同时,核心人物得以牟利。

3.某个商业机构在原企业租赁生产车间用以生产与该企业相同的产品。工厂的经理和核心人员参与或者掌握这一机构,从而将利润丰厚的订单转移到这个平行企业里来分享利润。

4.原企业是科研生产公司(ΗΠΟ)或者科研所(ΗИИ),这种类型的企业按俄罗斯法律可以获得国家预算的科研拨款。但是上述拨款有时却流向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经营部门。等到科研协议期满后,再把由此获得的利息和收益分成给这些“科研工作者”。

上述“业务”的“最终产品”被分割开来:一部分转为现金或外币,一部分被用来购买不动产和个人物品,一部分被转移到国外。这一“业务”流程不是固定的,而俄罗斯快速形成的新的银行体系与为类似业务的服务密切相关。

辅助机制之一是地下经济。这是一种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秘密生产和销售武器、弹药、,非法经营和妓院等。经营地下经济的主要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据俄内务部统计,这种犯罪组织大约有8000多个,并控制着大约60万亿~70万亿卢布的资金。

辅助形式之二为虚假经济。这指的是通过投机倒把和各种形式的欺诈活动骗取钱财,包括行贿和利用私人关系得到种种优惠。

第三种辅助形式指为逃避监管和税收的法人和自然人行为。据官方统计,到1996年底,俄罗斯所有260万家企业和组织中,全部逃税的占1/3,部分纳税或不按时交税的有170万家,只有16.5%的企业和组织在税务方面表现良好。2001~2002年,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进行了税收改革,颁布了新税法,加大了对偷逃税收现象的打击力度。但是,在2001年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的述职报告里也着重指出:俄罗斯影子经济的比例不会低于20%,而为此国家损失的税收就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

三、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影子经济泛滥的原因

俄罗斯经济改革中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后果是影子经济的泛滥。在俄罗斯改革之初,俄罗斯理论界普遍认为,影子经济是由苏联体制所固有的特征和缺陷引起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进行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可以消除这些缺陷。由于存在这种观念,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向市场和资本主义过渡,影子经济将减少,而“光明”经济将相应地增长。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影子经济占GDP的比重在俄罗斯改革的最初4年内增长了45倍。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影子经济和光明经济已经紧密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当谈到某位企业家和某个企业时,几乎很难把他们的活动分为非法的或者合法的。为什么俄罗斯的改革没能消除影子经济,却反而导致了影子经济的急剧攀升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影子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化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为了使改革不可逆转,不惜代价推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改革精英们出卖了70年社会主义创造的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影子经济的泛滥提供了源泉。据统计,价值2万亿美元的俄罗斯企业以仅仅72亿美元的价格出卖了。就连丘拜斯于1994年也承认:再过2~3年,企业股份将最终被10%~15%的人所控制。在此过程中,影子经济成为了俄罗斯新贵聚敛财富的理想工具。

由于私有化理论的根本错误和私有化精英们促成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以及俄罗斯的私有化没有必要的法律保证和长远规划,致使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猖獗,少数人利用职权非法侵占大量的国有资产,一夜暴富。

1.在无偿私有化阶段低估国有资产存量,向精英阶层低价转让国家财富。由于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时,价格本身已经大大低于实际价值,而政治精英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拍卖和租赁过程中肆意作弊,把国有财产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自己的人。同时,这些人巧取豪夺,以一瓶伏特加酒或一块黑面包的价格大肆收购普通百姓手中的私有化证券,进而掌握私有化企业的控制权。

2.在私有化阶段通过“抵押拍卖”和“低价购买”等方式,以很低的成本由金融寡头控制了大量工业资产。其中包括具有出口优势和换汇能力的大型能源和原料企业,个别官僚把手中的权力和国家职能也“私有化”了,并且以自己的经济私利为出发点来判断和行使权力。同时,刚刚出现的经商阶层为了获得最大利益,为了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从国家资产这块大蛋糕上多分享一些,就理所当然地与官僚们结成同盟。据统计,在私有化过程中,大约有6%的人通过私有化成为了暴发户,而国家来自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收入却不到企业价值的1%。

从影子经济主体——俄罗斯新贵、影子经营者、暴发户、犯罪集团等改革中发了财的人和其客体——大量国有资产的转移和非法资金获得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私有化成为了影子经济泛滥的根本原因。但是仅仅是这一点还不是导致影子经济泛滥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发展本身还必须有一个空间,就是不受约束的或者控制力不强的自由天地。

(二)“休克疗法”式的转轨方式注定不可能马上建立起完备的市场制度,这是影子经济不消反涨的机制原因

在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的同时,一些改革精英接受了新货币主义的自由主义理论和IMF等西方机构制定的改革方案。俄罗斯的市场改革简单地说,从目标模式上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从过渡方法的运用上是激进的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从内容上主要是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联系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等自由化措施。正是这些改革的目标、方法和措施为影子经济的泛滥造就了一个不受限制的“自由空间”。

1.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市场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注定难以奏效。首先,“告别过去”,“炸毁过去的一切”是很容易做到的。在经济体制上,前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只要取消计划,毁坏国家的计划管理机制,原来的一切就将不会存在。但是从理论上讲,彻底否定计划和国家的调控,完全靠市场力量来调节经济,是有悖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应该看到,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经济方法,单一崇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也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特别是在转轨时期缺乏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难以正常运转,也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调节。其次,前苏联实行了近70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突然打破原有的计划调节方式,而同时市场调节作用又不能立即显现,这就必然导致体制真空,导致企业的无所适从和混乱。取消计划的同时并不能够马上确立成熟完善的市场制度,这就导致俄罗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塑造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完备的市场体系,也不能马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且摒弃国家宏观调控,又不具备完整市场体系的俄罗斯经济犹如一盘散沙,这样的局面恰好使国家丧失了对非法经济的制约能力,也为影子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

2.俄罗斯的市场改革没能形成有效的价格与竞争机制,市场起不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市场成了影子经济泛滥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使价格信号失真,这不仅没有增加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反而助长了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式的影子经济。私有化与自由化也没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机制。俄罗斯市场上各个企业在改革之初的竞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而更多地表现为争关系、争资源、争贷款、争补贴等非正常形式。依赖正当经营的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机会。而在这种竞争中的获胜者是有关系、有权力的影子经济经营者。

3.一次性的自由化措施为影子经济提供了诸多谋取高额利润的非法机会。1992年初,俄罗斯开始推行一系列的自由化措施,试图借助“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来改善经济状况。可是实际效果却是,放开价格和经营权限之后,在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监控的情况下,取消多年的计划管理和对外界的封闭为走私、诈骗和垄断提供了攫取暴利的机会。自由化措施在给各个企业主体带来赚取最大利润的欲望的同时,却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生产的积极性,开放的后果是在短短几年内形成的大量影子经济,自由开放的结果是变成了少数企业的垄断。

4.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做保障的俄罗斯经济转轨为影子经济大开方便之门。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治经济,而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却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与市场衔接的法律体系和执法系统。不注重法制并不是说制定的法律很少或这些法律不合理,而是指这些法律法规在改革时期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严格的遵守。更甚的是立法机关的条文往往反映的是院外集团和某些实力集团的利益。这样,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连亚当·斯密强调的国家和法律的“守夜者”作用都已经残缺不全。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经营主体的经济犯罪行为已成为他们生存的条件。

总之,俄罗斯在改革过程之中,国家并没有负担起建立市场机制的责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自由化措施方面。同时,由于国家调控不力,司法机关腐败和企业缺乏在市场条件下生存的经验,从下层也不具备自发形成现代市场机制的条件,结果改革造就了“黑-白”市场,影子经济成为经济中的突出现象。

(三)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助长了影子经济的高涨,这主要是指紧缩政策造成的高额税收以及投资资金的匮乏

1.奉行高税收制度助长了影子经济的发展。在转轨过程中,在“双紧”政策指导下,俄罗斯为增加财政收入、消除预算赤字制定了过高的税率,最高时达到利润的60%~80%。这必然导致偷漏税现象的出现,促使经商者更多地去从事影子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说,仅这一点就足以促使影子经济迅速增长。

2.俄罗斯按货币主义的思路推行的双紧政策也导致了严重的投资萎缩。虽然压缩国家投资,削减各种补贴和援助以及抽紧银根,控制货币发行量和限制银行贷款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使企业患上了严重的金融缺血症。这种状况为影子经济收入的再投资和对企业的低成本控制创造了条件。

(四)社会风气的败落、犯罪的蔓延是影子经济特别是黑色经济扩张的重要原因

一直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俄罗斯经济运行过程是导致俄罗斯经济领域犯罪活动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转轨过程中,各类经济犯罪都呈上升趋势。加上黑社会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活动非常猖獗,交易、贩卖军火、开设妓院等刑事犯罪也相当普遍。在西方国家,犯罪集团通常主要控制诸如、、娼妓和高利贷等非法领域;但是在俄罗斯,犯罪团伙不仅控制着这些领域,而且还控制着合法企业。

(五)经济形势的恶化,生产的大幅度滑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下降,成为影子经济的推动力

影子经济范文篇4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首次由美国的麦卡利提出,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指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但在我国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还未有统一的口径,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证券和基金公司的理财业务、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于影子银行开展的业务与传统银行类似,而且其受到的约束较少,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加快了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再者,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传统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之外,而且其规模巨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从微观角度来看,影子银行可以弥补传统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不足,这样与传统银行形成竞争机制,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一)模型的选取

1980年,由西姆斯提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将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分析的广泛应用。

(二)变量选取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以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为主,并且其中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比很大,所以本文采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总规模的环比增长率来衡量影子银行,考虑到本文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本文选取PPI作为国民经济的衡量指标。通过构建VAR模型来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本文样本区间从2007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数据均来自万德数据库。

(三)回归方程及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首先对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由于两变量的数量级差距太大,为避免由此产生的误差,对PPI的数据进行取对数,表示为LNGMJJ。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的。2.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故可以作为VAR模型变量。3.模型的定阶。由结果可知,AIC的最小值是-7.052248,对应的阶数是3阶,而SC的最小值是-6,806336,对应的阶数是2阶,综合考虑LR、FPE和HQ的统计值后,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4.Var模型的平稳性。稳定性要求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的模均小于1,为了方便观察,特征多项式的特征根的模全部落在单位圆之内,模型即平稳。由结果可知,所有的单位根均落在单位圆以内,所以VAR模型稳定。5.脉冲响应。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是用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本文利用一个标准差大小分别冲击LNGMJJ和YZYH两个变量,得到YZYY对LNGMJJ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所示。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影子经济范文篇5

1.1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这一特有名词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分析师首先提出来的,是发达国家银行用来将不透明且复杂的证券化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外的杠杆式非银行投资渠道和统购的总称。影子银行产品的多元化是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产物,美联储的经济学家Pozsar(2010)等认为“影子银行是通过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抵押债务凭证(CDO)、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回购协议(Repos)等证券化和担保融资技术进行融资的机构”。目前国外大多是依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1)研究报告中的定义来确定影子银行这一特有名词的概念:影子银行体系是为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和活动提供了信用媒介的体系,这些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包括证券借贷、回购交易与证券化。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还是通过影子银行自身的特色,概括性地定义了影子银行,本文以国务院“7号文”中影子银行定义为依据,参考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的量化分析,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类似的业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合作的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第二,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其他财务公司贷款以及信贷公司等。1.2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自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逐渐在发展与扩大,到目前为止,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远超60万亿。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有关金融市场的改革创新,但与美国以及欧洲的各个国家不同,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2.1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自2010年起,由于央行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银监会贷款额度的限制,大型商业银行要想促进自身盈利的增长,将不良贷款率维持在正常水平以内,需要采用某种金融创新方式,通过实现适当规避监管,打破央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商业贷款额度等限制,为其注入新的资金活力。商业银行通过在影子银行带来的创新业务方式中,选择基本的理财产品,借助银信合作,已达到资金转移的目的,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开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和限制。操作流程描述大致如下,商业银行借助信托公司来汇集资金,利用发行信托产品获得的资金购买银行的部分债权,实现了部分贷款由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流向了信托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这一过程有效的促进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因而不受限制的理财产品将为银行吸收大量存款,不仅缓解了流动性约束,还提高了银行放贷的能力。这也明显的表现影子银行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冲破监管提供了有效途径。1.2.2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投资商户也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央行采取了各项政策规避风险,但这并未限制住大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反而在中小企业里,由于企业规模不够或者抵押物金额较小,在面对大型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标准时,中小企业往往只能望而却步。而且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项目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并且收益低,因此当这些融资需求在大型商业银行无法满足的时候,非金融机构不断在壮大,为这些中小企业带来福音。1.2.3投资需求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投资这一名词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人们已经不再仅通过银行利率获得额外资金,而是更加希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得到更高的回报,因而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正是充当了这一角色,它满足了居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从以上有关影子银行的兴起原因中,可以看出,金融环境的限制、宏观调控的变化,以及中小企业等融资、企业投资以及居民投资需求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而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也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结合到了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1.3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与发展现状。由于影子银行涵盖范围太广,本文将参考巴曙松(2012)提出的影子银行的最宽口径,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信托公司、银证合作、银行承兑未贴现汇票、委托贷款等出表业务,以及金融租赁公司、民间借贷等。以下将介绍影子银行体系中比较常见的三种形式,分别为理财产品、信托公司、委托贷款。第一,理财产品。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开始发行理财产品,从2008年起,银行开始将业务重点转向零售,这也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11年后,由于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的同业拆借率也不断在升高,这使得银行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并且在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财产品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人群,企业与居民的参与进一步促进了理财产品的推广,这也为银行的资金来源挖掘了一条新的渠道。第二,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的本质在于受人之托,替人理财,并且这样的行为建立在征信良好的前提下,《信托法》中有规定,在委托人、受益人和信托公司之间建立责任和利益相分离关系后,可以对信托产品进行托付,委托人根据契约规定将自己的财产托付给信托公司,而信托公司将承担对应责任为委托人管理资产。在之后信托公司的不断发展与国家对其整改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逐渐建立和完善其监管制度,2003年起,国内的信托业已经和金融行业完全分开了。第三,委托贷款。委托贷款一共涉及三方,委托人、受托人、借款人,这一行为主要发生在企业中比较多,作为受托人来说,即银行,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只需要按照要求提供给借款人资金,而委托人在中间起到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委托人根据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和期限来协定双方之间的利率,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只是对资金进行发放与协助收回。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反复博弈中,影子银行充分体现了其自身价值,中国式影子银行主要是以规避监管、进行信用扩张为主要目的,并借助了商业银行作为载体。以2013年为界,中国影子银行主导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通道”到“同业”,改变了我国银行资金的流动来源。2013年之前,银信合作、银保合作等途径是商业银行资金流向的主要来源,而从2014年开始,金融创新主导着资金流向更多理财产品等标准化新形式。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市场风险,这其中,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冲击,因而有关风险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不过从2017年开始,由于出台了新的监管制度,影子银行开始进入全面监管阶段。未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成熟、规范,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有可能成为影子银行发展的新兴模式。

2影子银行成因的法律经济分析

2.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自经济学诞生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经济学理论,人性是支配人类活动的根源,经济现象必然与人性相联系,斯密认为,人性的基本内涵是“自利”,人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都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上的理性人,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融资更简便的影子银行,他们会将目光不断转向影子银行,导致影子银行这一行业因为进入过多而形成过度竞争,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大量的资金累计,对于监管压力会逐渐过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一行业发展逐渐失衡,不利于建立建设平稳发展、协调均衡的市场经济行业体系。从另一方面出发,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不均衡,亏损的风险较大,在多数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偏向于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这类资金有所兜底的企业贷款。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都是市场上的理性人,它们都更有着趋利避害的属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机会成本最小化,这也是影子银行成因的基本假设条件。2.2供给与需求分析。供给与需求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基于法律经济学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供给与需求理论所揭示的是价格、供给、需求三个在市场中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作用的内在联系。而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当中,政府供给了法律这一资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作用应当类似于“守夜人”,应当不干扰经济运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只依靠市场的作用是无法达到正确的经济运行轨道。现代民主政治的国家理论都认为政府服务于全社会的利益,政府所供给的法律资源正是维护社会与市场利益的必要手段。当政府的法律资源供给不足,无法保障投资环境,企业家们就会转向别人更适宜的环境,所以对于市场来说,政府之于市场的最大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合理合适的法律制度基础。因此,法律需求对于经济社会而言属于一种制度上的需求不属于市场或物质商品的需求。市场主体的法律需求其归根结底是其期望获取潜在的最大利润的需求。如果按照现有的法律制度安排和行动方式,社会利益分配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改变利益的分配方式将使得配置更具效率,这时可以说此时的存在一个可以使社会利益继续增大的“潜在利润”。当主体意识到通过法律改变行动方式或重新建立起某种可以获取该“潜在利润”的行动方式时,法律的需求便逐渐萌生。因此,可以说法律之所以是需求,是因为适用的法律会给主体增大利益获取,不适用将损失这一增加的部分利益。内在化现行制度结构安排下之外的利润,是法律需求萌生的最基本原因。因为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影子银行的发展迅猛,但在发展的同时,却没有与之相匹敌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从而导致的就是其市场的过幅增长,市场主体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环境恶化和投资环境恶化加剧,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因此,影子银行层面法律目前暂时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而此时政府作为国家法律的供给者,不能只做“守夜人”,应充分挥舞起“政府之手”,在实际层面上满足市场的需要,制定充分夯实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从投资需求方面分析,在影子银行市场上有许多的投资人,投资人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与目前金融市场的相关投资供给发展不均衡存在矛盾,投资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导致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影子银行发展所带来的投资渠道的增多使得投资人在一定程度上的投资欲望得到满足,投资人更愿意以更高的可控风险换取更高的收益,这使得影子银行发展逐渐壮大,在目前有限法律法规制约的前提下,必然会出现较大的超出预期的迅猛发展。2.3交易成本分析。交易成本是自诞生起定义就较为广泛,在广义上,它可以是指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指代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具体则是指合同制定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履行协议消耗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制定合同前弥补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花费,谈判所花的时间成本,以及事后履行合同所花费的成本。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考查产生的费用就是交易成本,中小企业发展多样化,商业银行借贷需要对企业提前进行资产评估,履约能力测算,这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困难,阻力稍大,故相对于难以评估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更多材料支撑,有的可能需要资产抵押,以及第三方担保,在这过程中可能又会引入第三方担保方,或者进行资产评估测算第三方测算机构,大大增加了融资难度。交易成本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之间大量存在。而对于多样化的影子银行形势贷款而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变得更多样化。同样的,虽然影子银行贷款也需要大量的测算以及评估,但融资渠道变得多样化,中小企业作为债务人,可以将其债权分散在多个影子银行体系,比如通过P2P网贷等影子银行形势进行融资,大大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2.4博弈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影子银行的存款利率之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相比较大,且其贷款利率之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较大。在博弈分析的视角下,假定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存在破产倒闭的情况,客户更愿意选择收益更高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必须通过更高的房贷利率来平衡更高的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影子银行必须学会如何谋求自身的更高的放贷率,这是其成因的关键。可以假设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评估的唯一要件为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可设以下参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s1,存款利率为s3,同意放贷的最小投资回报率为r;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为s2,存款利率为s4,同意放贷的最小投资回报率为r’;中小企业投资项目回报率为s。并且r>r’,这是因为影子银行的放贷要求要小于商业银行,不然无法吸引中小企业贷款。在不考虑中小企业项目盈亏,假设中小企业一定能履约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显然,此时的博弈只有一个均衡点,就是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选择贷款,而商业银行一定会选择贷款。此时,影子银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事实情况是,每一个参与者都为理性人,理性人会选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理性的商业银行不会自己甘愿冒风险无条件相信一个中小企业,因此,资产评估成了贷款的重要指标,同样,影子银行也是。假设商业银行以及影子银行的放贷条件分别为s>r和s>r’(r>r’)。当s<r或s<r’时,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则视该中小企业不还款。假设中小企业选择投资某一项目时,其投资回报率sr,此时两者均可放贷;当投资回报率r’!s<r时,只有影子银行会放贷,当s<r’时,两者均不放贷。情况(1):当s<r’时,投资回报率均没有达到两者放贷的要求,故影子银行也无法获得收益,没有发展的空间。若中小企业向影子银行申请贷款,影子银行也会选择放贷,其收益率为s2,中小企业收益率为s-s2。但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更高,因此s-s1>s-s2,故中小企业不会选择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也是没有发展空间的。情况(3):当r’!s<r时,中小企业没有达到商业银行放贷要求,达到了影子银行的放贷要求,这样影子银行才能放贷,才会有发展空间。在现实的经济环境当中,正是这层收益范围的差距是的影子银行在我国迅猛发展,这也从侧面显示出,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评估以及其资产评估等借贷指标设立偏高。

3对策建议

影子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VAR模型;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发展;利率;货币供应量

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影子银行一直都受到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视,同时也深受着各国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年增长率在15%以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阅读,利用已知的影子银行测算方法测出青海省20多年来的影子银行规模,发现青海省的影子银行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从影子银行规模、利率和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子银行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1.文献综述

陈昌健、刘义圣(2019)通过构建影子银行、利率双轨和宏观经济之间的VAR模型验证了短期内影子银行客观上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影子银行的上述积极影响将逐渐减弱并最后消失。刘荣茂、蒋怡(2014)通过构建影子银行和宏观经济之间的SVAR模型验证了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以及物价平稳都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江世银、沈佳倩(201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存在着大概率的正面影响。卢盛荣、郭学能等(2019)则得出影子银行对经济影响呈现正面影响。樊晓静等(2013)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影子银行在一定规模上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并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封思贤(2014)指出影子银行发展初期通过灵活的创新机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样化融资需求,所以应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及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等角度鼓励影子银行创新业务。目前学者都是从宏观方面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但鲜少有人对某一地方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则对青海省的影子银行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影子银行的研究地域方面的不足。

2.选取数据和变量的定义

2.1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定。本文借鉴封思贤(2014)的未观测信贷的方法计算青海省的影子银行规模,计算公式为:SB=L/GDP•NOE。其中:SB表示影子银行规模;L表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NOE表示未观测收入。本文采用未观测信贷方法计算1995-2018年的青海省的影子银行规模。NOE为地区生产总值与可观测总收入的差额。可观测总收入是城镇居民总收入与农村居民总收入的和。城镇居民总收入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口的乘积,农村总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口的乘积。L(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WIND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2.2数据选择与处理。被解释变量: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因为一国经济发展与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本文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被解释变量。在做实证分析的时候,对它取了对数,记做LNcpi。解释变量:影子银行规模为本文核心的解释变量。影子银行规模由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除以地区生产总值再乘以未观测收入而得。在做实证分析时,对它同样取了对数,记做LNsbsc。控制变量:通过参考现有的文献,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为了使模型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选取了三个控制变量,分别是:CDP增长率、货币供给量、利率。在做实证分析时,对CDP增加率、货币供给量、利率都取了对数,分别记做LNngdp、LNm2、LNrate。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本文旨在研究影子银行规模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在对经济分析中运用最多的模型就是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做出的结果对实际经济行为解释也较为合理。所以本文选择使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并分析模型中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VAR脉冲响应函数量化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及影响程度。3.2实证检验。(1)ADF单位根检验。在构建VAR模型前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确定数据的平稳性。本文运用Eviews8.0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本文首先对LNC-PI、LNSBSC、LNM2、LNNGDP、LNRSTE五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水平条件下,仅有LNCPI是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再对各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仅有LNCPI、LNNGDP是平稳时间序列,故最后对各个序列进行二阶差分,结果显示LNCPI、LNSB-SC、LNM2、LNNGDP、LNRSTE五个变量的ADF统计值均小于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P值小于0.01,故在1%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即所有数据均为二阶差分平稳,所以符合构建VAR模型的基础条件。因此本文建立以LNCPI、LNSBSC、LNM2、LNNGDP、LNRSTE五个变量的VAR模型。(2)AR检验。在进行VAR模型实证检验时粗腰保证变量是平稳的才能继续接下来的脉冲响应分析等操作。AR检验主要是判断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存在单位根,若存在,则表示时间序列不平稳,因此不能进行下面的操作。从图1中可以看出,没有单位根落在单位圆外,表明序列是稳定的,所以建立VAR模型是合适的,可以对LNCPI、LNSBSC、LNM2、LNNGDP、LNRATE五个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3)格兰杰检验。根据Eviews8.0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信息准则判定本文的最优滞后阶数,得到的结果是3阶。因此根据滞后阶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观察表2,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显著水平下,CPI对M2产生影响;在5%显著水平下,SBSC对NGDP产生促进作用,M2对RATE同样起到促进作用;在10%显著水平下,CPI)对NGDP、NGDP对RATE、RAT对居民消费CPI均有影响,同时,SBSC和M2有双向显著影响。总体而言,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对M2、NGDP、RATE、CPI都有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利率促进的货币供给量,引起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从而促使经济的发展。反之,影子银行规模促进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4)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图来分析当影子银行规模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受到的冲击。本文的脉冲响应分析图分别是NGDP、CPI、RATE、M2受到影子银行规模变化影响后的反映图,显示影子银行规模变动一个标准差后,其余四个变量的动态变化路径。纵轴表示NGDP、CPI、RATE、M2受到影子银行规模冲击的响应程度,横轴表示滞后期数。从图2可以看出,给予影响银行规模一个冲击,一开始对经济增长率起到一个短暂的正面效应,并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不过这种正面的效应会迅速消失,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一直持续到第十二期。之后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开始反向变动,并一直持续到二十三期。随后则开始负面效应,并在三十期开始趋向于0。这说明影子银行的发展对GDP造成了长期且较为复杂的影响。根据上图可以发现,总体上影子银行规模对经济是有着正面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影子银行规模对GDP有着促进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影子银行规模增加后,实体经济获得资金进行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长期看,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影子银行本身具有高风险、高杠杆等特征有关,以至于会影响到金融稳定和经济的稳定,并且影子银行本身就存在资金套利,使得实体经济从影子银行的高利率的借款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导致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呈现抑制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CPI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衡量工具之一,当受到影子银行规模的正向冲击滞后,开始出现负向效应并逐渐下降,在第三期达到最大的负向效应,之后这种负向效应逐渐减弱并在第十期开始持续上升并且在第十五期达到最大正向效应,随后再次震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三十期趋向于0。总体来说,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对货币供给量造成了长期且较为复杂的影响。这说明在短期内影子银行规模增加,影子银行通过向企业、个人进行放贷等业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实体经济获得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居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居民的消费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从长期看,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使得实体经济一边承担影子银行的高利率成本,一边又因自身的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发展受到抑制,从而引起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这样就导致居民将自身的收入进行储蓄,消费随之减少。图4中表明,当货币供给量受到一个影子银行的变动一单位标准差之后,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正面效应从第一期开始到第四期持续下降,并到第十八期一直为负面响应,随后反方向发展,持续到第二十四期,之后再次负面效应。总体上,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对货币供给量呈反面效应,这种趋势是长期且复杂的。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在短期内,影子银行的凭借着自身不受监管抑或受监管较少的特殊性,通过自身的业务,将资金贷给资金缺乏的企业、个人等,使市场的流通资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M2的增加。从长期时间内,影子银行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量,但对货币供给量呈现反向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影子银行自身的业务的资金没有纳入监管的范围内,使得影子银行发展带来的风险影响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量逐渐失去调控,导致货币政策的难以实行,从而促进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自身和业务的严格监管和控制。给予影子银行规模的一个冲击后,对利率产生一个短暂的正效应,随后开始反方向变动,从第五期一直持续到第十四期,之后又开始呈现正效应,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十六后,然后再次呈现负效应。这说明,影子银行对利率有着长期并且复杂的影响。从图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在短期内,影子银行使利率得到提高。这是因为影子银行自身就存在资金套利的属性,使得影子银行利用较高的收益使投资者主动脱离银行储蓄,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减少,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另外,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商业银行在对那些信誉好的大型企业和集团提供了融资的便利,使得一些中小微企业存在借款南、审核手续复杂等情况,迫使这些企业通过影子银行业务渠道进行融资,从而使利率升高。从长期看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成熟,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以及对中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难等问题得到解决后,影子银行的规模对受到监管的金融机构的利率影响会越来越小,导致影子银行对利率的冲击是一个负效应。(5)方差分解。为了进一步分析LNCPI、LNM2、LNNGDP、LNRSTE对LNSBSC增长率的贡献程度,需要对LNSBSC进行方差分解。假如长期方差分解趋于10%左右,说明这个冲击对变量的波动的贡献在10%左右。因此本文根据LNNGDP、LNCPI、LNM2、LNRSTE对LNSBSC进行方差分解,期限设置为15.根据表3,除了影子银行规模贡献度之外,LNCPI在促进影子银行规模扩大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贡献程度大概在9.70%-27.71%。LNNGDP对影子银行规模的贡献程度,大概在28.77%-46.95%。LNM2对影子银行规模的贡献程度大概在4.16%-10.26%。LNRATE对影子银行规模的贡献程度大概在3.78%-9.35%。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不仅对LNM2、LNRATE产生影响,而且自身的规模扩大也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结果和前面分析相互一致。

4.结论

本文基于1995-2018年的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青海省的影子银行规模、利率、经济发展、货币供给量、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影子银行在短期内由于受到的限制和监管较少甚至没有,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受到影响。从长期看,影子银行也为金融机构的创新提供的条件,同时也倒逼着我国利率市场的成熟。第二,影子银行通过自身的条件优势向社会进行贷款等业务,增加市场的货币的流动性,但同时长期来看,影子银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第三,影子银行在短期内向实体经济进行贷款,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长期来看,影子银行也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效应和不确定的风险,抑制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影子银行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长期时间内则抑制经济的发展,影响程度是长期的且复杂的。

5.政策建议

第一,重视影子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同时也要防范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影子银行的出现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且不会消失。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一方面,它丰富了融资渠道,提供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自身特征,又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风险性,甚至成为局部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风险性忽略它的积极作用,应当允许其适当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的健康长久的发展。第二,货币当局应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影子银行虽然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但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不受监管抑或受减少的监管,导致货币当局难以统计其规模,并且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使得货币当局无法测算货币政策的效率。因此,货币当局应该重新审视货币政策工具,寻找或是优化已有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而以简单且高效率的方式测算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第三,监管当局在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对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适当地放松监管,促进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影子银行所带的风险,监管当局应加强对已有的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对还未发现的影子银行业务进行比较,识别影子银行业务和正规金融机构的业务。影子银行的套利行为,进一步刺激商业银行等正规的金融金融机构的可能对以身犯险,进行影子银行业务。由于它们受到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可能会进行高风险的业务活动。所以,监管当局应当适当放松金融管制,激发正规的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第四,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以及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套利行为,使得社会资金很大一部分向影子银行流入,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进行贷款业务,因此我国应加快利率市场化,使得影子银行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等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影响微小。

参考文献:

[1]封思贤,居维维,李斯嘉.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04):3-11.

[2]封思贤,居维维,吴越.我国影子银行的规则问题研究[A].西南金融,2014(09):10-13.

[3]陈昌健,刘义圣.我国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利率双轨制改革背景的VAR模型[A].江汉论坛,2019(11):37-43.

[4]刘荣茂,蒋怡.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F].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9)

[5]江世银,沈佳倩.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VAR模型[A].社会科学研究,2019(06):24-31.

[6]卢盛荣,郭学能,游云星.影子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中国经济波动[A].国际金融研究,2019(04):66-76.

影子经济范文篇7

影子价格是荷兰经济学家詹恩•丁伯根在本世纪30年代末首次提出来的,运用线性规划的数学方式计算的,反映社会资源获得最佳配置的一种价格。他将影子价格定义为“在均衡价格的意义上表示生产要素或产品内在的或真正的价格”。萨缪尔森进一步作了发挥,认为影子价格是一种以数学形式表述的,反映资源在得到最佳使用时的价格。联合国把影子价格定义为“一种投入(比如资本、劳动力和外汇)的机会成本或它的供应量减少一个单位给整个经济带来的损失”。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应用影子价格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市政建设项目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投资效果具有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外部效果,财务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其投资效果。因此,国民经济评价是市政建设项目评价的重点内容和组成部分。

二、在市政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运用影子价格的必要性

市政建设项目是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支撑城乡健康运行的命脉,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化迅猛发展,市政建设项目面临新的形势。为使市政建设项目能够健康有序开发,在市政建设项目的决策管理阶段对项目的投入产出及综合效益进行准确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在市政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中,项目投入及产出都是以市场价格来计算的。但实际上由于经济管理体制、经济贸易政策和历史因素等原因市场价格偏离实际价值的现象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为了正确度量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在分析中必须对扭曲的市场价值继续进行调整,使其能正确反映项目的投入和产出的真实价值,从而真正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这种调整后的价格就是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是按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按优化原理、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得到的最优解。影子价格可以对扭曲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和纠正,从而显示项目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真实性,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也有利于按政府的投资政策和国情对项目方案做出选择。

三、影子价格在市政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的主要应用

在市政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影子价格能够正确反映项目的投入和产出的真实价值。而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又是由若干经济参数和经济指标的影子价格组成,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其中几个最主要的影子价格。

1、土地的影子价格

市政建设项目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作为可供多种可能用途的稀缺资源,一旦被市政建设项目占用,就意味着国民经济放弃了其它用途可能为国民收人增加做出的贡献,并且市政建设项目中所需要的土地大多都是通过和划拨的方式无偿得到的。因此,在国民经济评价过程中必须给土地一个合适的影子价格。土地是项目的特殊投入物。在市政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土地影子价格应包括拟建项目占用土地而使国民经济为此而放弃的效益(即土地机会成本),以及国民经济为投资项目占用土地而新增加的资源消耗(如拆迁费用、剩余劳动力安置费等)。

土地影子费用=土地机会成本+新增资源消耗费用实际征地成本为:

(1)机会成本,如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

(2)新增资源消耗费用,如拆迁费用、安置费用、养老保险费等。

(3)转移支付,如粮食开发基金、耕地占用税等。

2、劳动力的影子工资

市政建设项目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影子工资即劳动力的影子价格。它是项目使用劳动力而国家和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即由于在项目中使用了劳动力而在别处被迫放弃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在一个项目中使用了某个劳动力,在别的地方就不能再使用这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在最好的替代用途中放弃的产出,就是项目使用这一劳动力的机会成本。除此以外,劳动力就业转移和使用的社会费用也是影子价格的组成部分。

所以,计算劳动力的影子工资,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项目使用劳动力而导致别处被迫放弃的原有净效益。

(2)因劳动力的就业或转移所增加的社会资源消耗,如交通运输费用、城市管理费用等。其计算公式为:影子工资=劳动力边际产出十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费用

3、工程材料的影子价格

市政建设项目中的工程材料主要有的水泥、木材、钢材、石材,沥青等,这些材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其影子价格的确定也不同。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划分为外贸货物和非外贸货物。其生产和使用将直接影响国家出口、进口的货物,按外贸货物处理。一般包括:项目产出物中直接出口的货物,间接出口的货物,替代进口的货物;项目投入物中直接进口的货物,间接进口的货物,占用原可用于出口的货物。非外贸货物是指其生产或使用不影响国家进出口的货物。如国内施工和商业以及国内运输和其他国内服务。由于国家政策和法令限制不能外贸的货物。国内生产成本加上到岸的运费和贸易费用后,其总成本高于离岸价格,致使出口得不偿失而不能出口,反之则不能进口。

4、影子汇率

汇率是两种不同的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我国政府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即官方汇率是外汇在我国的市场价格。影子汇率是针对官方汇率而言的,影子汇率就是外汇的影子价格,是假定政府不干预外贸(既不对进口物品征税也不对出口物品补贴),由国内国际市场决定的本国货币与国际货币的兑换率。

在市政建设项目中,为了正确反映我国利用引进外汇购置市政建设项目所需设备和原材料等投人物的真实经济价值,必须使用影子汇率。影子汇率有两种形式:

(1)一种是直接影子汇率。

(2)另一种是将影子汇率与国家外汇牌价挂钩,影子汇率换算系数。

5、影子收费

影子收费也是影子价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市政建设项目的产出,其实质上就是由政府从市政建设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中提取部分,给予投资方回报。正确度量和评价影子收费是市政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重要内容。影子收费的测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1)一种根据可行性研究中预测数据进行测算。

(2)另一种是根据已完工类似项目的实际数据进行测算。

影子经济范文篇8

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资本金的需求逐步提高,传统的银行信贷体系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因此影子银行的规模迅速攀升。2014年12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加,而人民币贷款增长不及预期,这充分说明影子银行规模再次出现大规模反弹。主要是由于财政部43号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清理的需要,政府项目需要寻找新的资金对接存量项目。影子银行如此快速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和风险分散的安排弥补了企业融资缺口,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直接信贷的需求,因而有助于促进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有助于促进整个银行体系的协同发展和稳定。其次,由于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利率高于普通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了加速推进的作用,但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规模造成挤占。第三,影子银行资金绕开传统的银行体系,增加了社会融资总额,增加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控的难度。因此,本文尝试量化分析影子银行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应,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近些年,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王增武(2010)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的业务,发现影子银行放大了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增加了货币政策制度执行的难度。李波和伍戈(2011)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认为影子银行挑战了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没完全反映到调控结果中,影子银行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向宇等(2013)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消极和积极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赵蔚(201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并提出监管的思路。认为影子银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是由于缺乏监管等原因干扰了货币政策发挥其原有的作用。陈霄和王贝芬(2013)分析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产生的外部时滞性的影响,并通过动态IS-LM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李新功(2014)通过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运用信用创造的功能增加了社会信贷,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研究影子银行的规模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是模型和变量的选择不同。陈剑和张晓龙(2012)通过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影子银行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货币供应量,但对CPI的影响较弱。钟薇(2013)通过从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和传导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用VAR模型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产生削弱的作用,减缓了经济增长,扩大了通货膨胀率并减弱了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力。于菁(2013)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发现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都产生一定影响,但首先表现在物价上,对物价影响更加明显,引起物价短期内剧烈波动。刘超和马玉洁(2014)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与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具有负向冲击,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则呈现正向促进作用,而对金融稳定则产生负向冲击。蔡镇锐(2014)通过DCC-MVGARCH模型研究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的调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货币与影子银行的动态相关系数比利率对影子银行影响更大,并依照市场资金的松紧程度呈现出时变的特征。彭文玉和孙英隽(2014)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并通过SVAR模型验证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解凤敏等(2014)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回归,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利率管制是促成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结构、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政策也对影子银行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实证分析的模型主要运用VAR模型,而变量集中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上,本文主要结合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通过VAR模型检验影子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影响货币供应量

影子银行由于不受贷存比、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等监管的约束,与传统银行体系相比信用创造功能大幅增加,扩大了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使得利用基础货币无法准确衡量信用规模,加剧了政府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例如,如果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增加了信贷的供应,促进企业和私人的投资,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改善通货膨胀,传统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将受到银监会的严格控制,减少了货币供应量。然而,企业可以通过影子银行的融资渠道获得贷款,对企业投资的限制也很难达到预期结果,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使得高通胀、投资过热等问题难以解决,影响了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体系正常运行,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影响利率水平

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存款利率受到管制,以民间借贷、银行理财产品等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的利率(市场供需影响决定)往往高于传统的借贷利率。中小企业如果从传统信贷渠道无法融资,就会转向民间借贷,拉高民间借贷利率。容易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国有大型企业就会通过影子银行业务提高利率再贷给中小企业,赚取利差。影子银行业务无疑加剧了市场间利率和官方利率背离,使得商业银行的大量资金转出传统借贷利差业务,而关注收益较大的金融创新业务。官方利率的变化对资金收益的影响逐渐减小,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调整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会降低。例如,如果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希望回收部分资金,解决投资过热的问题,影子银行的高回报率影响了居民投资的选择,而信用创造功能会抵消货币政策的效力。

3.影响经济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依靠银行信贷进行融资的难度较大,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和风险分散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而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另外,央行通过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如对产能过剩的行业限制贷款,来完成产业调整和升级。但是由于影子银行的高速发展,这些行业在传统金融渠道受到限制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影子银行满足,因此央行信贷投向调控政策的目标将受到影响。

4.影响通货膨胀率

影子银行的资金大多流向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导致商品价格提高,造成资产泡沫。例如,前几年商品房、大蒜等价格的剧烈波动,就是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动造成的。资产泡沫的加大使得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造成通货膨胀,影响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达成。

四、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来源

本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网站,选用2008年1月到2014年9月的月度数据。货币政策的价格型工具选取的是银行间市场利率(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选取的是货币供应量(M2),M2同时也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则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通货膨胀率(CPI)。GDP的数据为季度数据,因此,选取工业增加值的月度同比增长率来替代。将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未承兑票据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衡量变量。由于经济指标会出现季度或者月度的循环变动,因此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季度调整(MovingAverage),使其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VAR模型的建立和协整检验都要求系统中各变量具有平稳性,首先采用ADF方法对所选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五个变量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可以对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建立根据AIC/SC的准则选择最优的滞后阶数,使AIC/SC最小且无自相关,确定VAR模型。

3.因果关系检验

表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影子银行的规模是引起M2和GDP变化的原因,但是M2和GDP的变动不是引起影子银行规模变化的原因,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利率成为引起影子银行规模变化的唯一因素,同样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于CPI既不是引起影子银行的原因,又不受影子银行的影响。

4.脉冲反应分析

(1)影子银行对M2,GDP,IR和CPI的冲击图1的脉冲反应结果显示:M2是受到影子银行一个标准差单位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第2期时出现了短暂的正冲击,然后迅速回落,到第4期同样出现短暂的正冲击,之后保持负向冲击至平稳状态。但是总体呈现负面冲击,影子银行规模增长会造成M2的下降。影子银行对GDP的负向冲击逐渐减弱,从第2期到第4期呈现短期正向冲击。短期内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信贷,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煤炭等)和房地产行业,由于我国经济的转型,这些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减缓,不利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会导致利率的短期下降,在第4~6期则出现正向的影响,需提高利率,控制信用扩张和货币流通量。影子银行对CPI的冲击表现为在第3期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到第7期之后接近零。说明影子银行由于通过非传统的融资渠道可以起到信用扩张的作用,增加了货币供给,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整体来说,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产生一定的削弱,减弱了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降低了利率以及扩大了通货膨胀率。影子银行对M2的冲击影子银行对GDP的冲击影子银行对IR的冲击影子银行对CPI的冲击图1影子银行对M2,GDP,IR和CPI的脉冲效应(2)M2,GDP,IR和CPI对影子银行的冲击如图2所示,初始第1~2期时M2的1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对影子银行的影响为零,具有时滞效应。但是随后到第4期则出现正向的影响,第5~7期出现负向的影响,之后趋于平稳。短期内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影子银行的发展。GDP的冲击对影子银行的影响程度最为剧烈,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负向影响。说明经济发展会促进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但是影响的时间较短,仅为前2.6个月。IR的1个单位正向冲击,使影子银行规模首先在第2期前增长,之后变为负值。说明央行提高利率会造成影子银行规模短期迅速扩大,但是随后会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增长造成一定阻碍。在短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影子银行的规模(以委托贷款肯信托贷款为主)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快速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对CPI的1单位冲击后,影子银行出现负效应,说明通货膨胀的增加对影子银行的规模具有负向冲击作用。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相对融资成本较高的影子银行融资渠道会有所缩减,与经济运行中的现象相符合。

5.方差分解分析

影子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审计;影子银行;风险控制;审计监督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懈推进,货币政策不断完善,社会融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金融体系潜存的风险问题正在逐步暴露出来,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影子银行应运而生,成为传统金融业务的有力补充。影子银行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的不足,及时对微小企业进行了资金补给,这是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影子银行体系常常游离于货币政策的监管范围之外。影子银行体量巨大,大部分能自觉接受国家法律的约束,但仍有部分影子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漏洞,其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却不容小觑。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是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从金融审计的角度来对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展开探讨,探索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坚持正义、惩处腐败、打击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力手段。

一、金融审计与影子银行概述

金融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是在国家相关立法允许的范围内,对各种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包括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等。金融审计是一项复杂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金融机构运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如财务收支、负债、损益等,通过各种监督行为,客观公正地查找并揭示问题,从而控制金融机构的犯罪行为。因此,金融审计的目的就是对金融机构的运营行为进行约束,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能合理规避金融风险,有助于健康高效金融体系的构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金融管制逐渐放松,涌现出许多新型的金融创新产品,影子银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学术界一直没有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直到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其给出了如是定义:是指被银行监管体系排除在外,潜藏着一系列系统风险、可能会引发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与之相关的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等。从概念层面进行分析,影子银行不具备银行的业务组织形态,却有着与银行相同的功能,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借助于贷款证券化的方式,使传统信贷关系发生改变,不仅包括流动性担保机构、金融中介,也包括那些具有风险隐患却能积聚高杠杆的机构,还包括各种不受监管的金融产品与工具。影子银行虽然具有较强的中介功能,却免受货币政策的监管。在我国,影子银行被赋予了独特的色彩,主要是指银行理财部门中的委员各种产品与业务,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传统银行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即各种理财产品,近年来倍受人们青睐,销售量与日增长;二是民间金融,如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从现阶段情况看,影子银行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繁荣已成定势。

二、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主要表现

影子银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规避银行体系风险。但是,随着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不断扩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系统风险也不断加剧,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规避风险,将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影响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从资金成本角度出发,影子银行的业务一般都具有成本较高的特征,伴随着资金成本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金融投资过高,势必会对经济实体投资造成挤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凭借着较低的准入度、较强的隐蔽性等特征,再加上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市场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受到客户青睐,就是因为其资金流动性较强,能满足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领域的资金需求,对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二)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传染性显著。金融业本身具备显著的不稳定性。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构建起千丝万缕的财务关系,一旦某一环节出现了金融困难,瞬间就会引发金融动荡,尤其是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体系的隐蔽性、复杂性不断增加,如何守住风险底线,这成为领域内最新的研究课题。因此,如果不能合理规避影子银行的风险,将会迅速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三)影子银行相关监管制度体系滞后。现阶段我国针对影子银行的相关制度建设依然较为滞后。而影子银行体系潜存的风险性对现有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从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情况来看,由于影子银行业务范围较广,往往会同时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难免会出现监管漏洞、监管交叉等现象,也有一些影子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监管部门不够明确。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协调成本,还会造成监管空白。此外,伴随资金成本不断增长,融资体量迅速增加,影子银行潜在着巨大的风险,必须尽快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在活跃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效用。

三、金融审计视角下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控制的具体建议

本文中在阐述影子银行及金融审计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在审计视角下提出规避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促进影子银行体系有序发展的具体建议。具体如下:(一)建立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体系。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务的有力补充。但是,由于影子银行身份却一直被边缘化,造成审计活动无法对整个经营动态进行监测,难以达到防范、规避风险的效果。因此,应尽快构建起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体系。这就需要及时构建起良好的审计免疫机制,在影子银行运营过程中潜藏的风险点进行预警与监测。要积极引进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监测,对影子银行的模拟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进行详细描述,从各个侧面获取所有与影子银行相关的交易数据、行业数据,全面进行权益分析,制定出针对性强、准确度高的风险审计测评指标,对影子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估,以发展性、前瞻性目光指出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摸清风险变化规律,提高审计监控的有效性,提高金融审计的免疫功能。(二)开展针对影子银行的专项审计。所谓专项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对特定的事项进行稽查、审核,与传统审计相比,无论是审计目的、内容,还是审计重点,都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在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方面,影子银行的确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业务范围较广,灵活性较强,为违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危机暴发,就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鉴于此,要充分发挥出专项审计的优势,探寻审计新路径,针对影子银行的某一业务运营情况进行审计活动,敏锐地捕捉到影子银行在贯彻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情况,以科学的目光审视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监管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三)重点关注风险高发环节和领域。我国影子银行起源于08年的金融危机,与西方国家类似,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规避监管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历经了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颇具规模,使信贷需求的缺口得以弥补,成为社会融资体系中不可匮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金融深化变革相伴,具有浓郁的金融转型特色,影子银行的问题一旦爆发,将会造成系统性危机。所以,要敏锐地捕捉到影子银行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准确把握其风险特征,在风险高发环节下大力气。(四)加强多审计主体的协同合作。金融审计视角下,为有效地防范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应加强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合作,发挥审计协同效应。我国金融审计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比较特殊,三种审计组织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别,主要体现在审计对象、内容、重点等方面。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部分影子银行被游离在政府审计范围之外,严重削弱了金融审计的权威性与震慑性。从这一角度出发,要想通过金融审计将影子银行引入规范化发展轨道,最大限度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出政府审计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工作进行指导,也要加强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联系,通过优势互补来提高监管效果。(五)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联合监管体制。如今,我国金融结构日益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影子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分业监管现象的存在,与影子银行的混业经营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影子银行势必会陷入监管的尴尬境地。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审计凭借其特有的独立性在整个审计体系中占据着引领地位,应该与其他审计部门联合起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联合监管体制,使监管空白、监管重复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政府审计部门要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最大化发挥出监管作用。此外,也要着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增进各部门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影子银行的有序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信贷需求与日俱增,信贷衍生品种类不断增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在我国,在通胀持续走高的同时,中小企业都陷入了融资难的困境,受到种种原因的诱导,许多资金摆脱了资产负债表的桎梏,以信托、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途径进入实体经济。影子银行在中国起步较晚,虽然在补充金融体系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再加上内部与外部监管控制的缺位,业务范围涉及面广,风险隐蔽性较强,向金融审计发起了严峻挑战。因此,立足当前形势,在明确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基础上,应着力于健全影子银行运行体制、科学分析影子银行风险特征、加强多审计主体的协同合作、建立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体系等方面,从金融审计层面构建起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针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审计监督,确保影子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参考文献:

[1]魏伟,陈骁,张明.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防范路径与潜在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8(03):125-150+7.

影子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货币政策;影子银行;监管;影响

社会公众理财意识在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随之提升了企业对资金发展的需求,以往银行信贷体系在当前已经不能与企业、社会公众需求相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公众先后将视线转向互联网金融、投资金融等其他领域。所以,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同时也引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投资,但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影子银行对企业融资缺口进行了有效弥补,使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得到很大满足,所以影子银行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推动银行体系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极为有利。但影子银行以绕开银行体系的方式,使得社会融资总额得到不断增加,有效规避了中央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形成真空地带,这就增加了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所以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极为有必要。

1.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

美国在2008年爆发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从而提出影子银行这一新概念,并引发业界与学界的深入讨论。尽管我国影子银行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然而,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提升了经济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使得影子银行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完善与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所以更多金融需求被创造出来。然而,就现阶段情况分析,我国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对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相满足,由此就为银子银行的发展奠定了需求基础,而且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还没有实现市场化,造成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受到商业银行的严格控制,导致我国缺乏对民间资金进行管制的投资渠道。基于当前现状,为与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相满足,影子银行随之产生,作为与民间资本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高利率自民间吸引的存款通过较高利率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就某种意义而言,因为中小企业缺乏金融服务体系,造成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对影子银行的发展形成很大刺激性作用。

2.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工具的机理

2.1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基于影子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但影子银行本身所创造存款不能够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或者管理,因此货币供应量数额用公式表示为M+S,其中S指的是影子银行创造却未被管理部门监管到的资金额度,所以影子银行货币供应量要求比中央银行大。所以,央行采用调整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工具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的效果逐渐减弱。2.2对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影响。就依赖性层面分析,央行在通过再贴现工具进行调控过程中,在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央行调控效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子银行体系产生是商业银行在流动性不足状态下的融资方式越来越丰富,这样就会慢慢减弱商行依赖再贴现程度,进而降低中央银行利用再贴现工具加以调控的实际效果;其次,通过分析容器渠道发现,影子银行主要是将融资渠道给金融机构,比方说商业银行等,并以更高融资效率对影子银行流动性水平进行维持。除此之外,各种融资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较低成本使资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央行监管,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再贴现需要进行了取代,由此就会提升央行以再贴现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难度。2.3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影响。第一,影子银行刺激了市场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的出现,导致市场发展广度与深度的逐渐增加。所以,将更为多样化、丰富性的金融环境提供给公开市场操作;第二,创新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使得以往交易方式与定价方法得到很大程度的变化,由此造成央行在通过公开市场进行调控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不确定性,由此就会对央行调控效果产生影响。

3.影子银行发展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机理

3.1对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首先,影子银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货币供应量本身所具有的可控性与可测性。也就是说,影子银行将以往界定货币的界限打乱,导致对各层次货币进行界定更为困难复杂,所产生的大量民间借贷与存款类产品,增加了金融资产和货币本身的替代性,导致不同层次货币的界限逐渐模糊。投资类产品慢慢转化储蓄为证券类资产,这就很难明确区分货币的不同层次,不能精准体现在人民银行的报表与货币定义。其次,影子银行会引发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之间相关性的降低。产生影子银行之后,货币使用效率与周转速度等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中央银行能够对货币供给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然而却很难对货币周转效率进行直接控制。市场逐渐减弱依赖货币增量的程度,而对于货币迅速周转则更加依赖,以此为资金需求的增加提供保障。所以,对货币供给存量进行有效控制,无法对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进行监管。仅仅是有效控制货币供给,不能够对社会金融规模的扩大进行压制,由此就会降低货币供应量与中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3.2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影子银行在影响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方面,主要表现为超额准备金和公众持有通货量两大环节。影子银行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多样化融资渠道,直接增加了公众持有通货偏好,也会导致持有库存现金的缩减,而且还能够随时补充影子银行中的库存现金。这些变化都会导致超额准备需求降低状态下,央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本身所具有的调控效果的减弱。

4.优化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的路径

4.1优化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首先,进一步优化存款准备金统计口径,对提取存款准备金范围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从表内将资金转移至表外,而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之外又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转移。以上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所缴纳存款准备金,所以,需要调整传统统计口径,避免仅在统计范畴中纳入银行信贷,还需要纳入影子银行信贷规模,从而不断扩充货币提取范围。其次,通过再贴现在商行融资过程中地位的提升,来增加银行宏观调控力度。影子银行发展期间,还会对商行融资渠道进行不断扩充,使其对央行贷款依赖性得以下降。因此实现再贴现利率市场化,从而实现商行资金流向的有效调控,最终实现预期货币政策目标。再次,丰富资产种类,发展同业拆借、国债等市场。公开市场操作以央行票据为主,但央行有着有限的票据市场规模,若想从整体调控社会经济往往难度比较大。所以,应及时扩充同业拆借市场与国债市场,以不断完善货币市场体系,提升资金流动的有效性。4.2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督与管理。首先,实现影子银行体系法制化建设。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创建比较健全的影子银行律法规范,由此就导致监管部门不能对影子银行发展进行有效规范。所以,当前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影子银行体系法制化建设进行创建,严格制定影子银行权责机制与产品规范化要求,使产品资金去向与来源得以明确。除此之外,对民间金融体系内部担保公司与小贷公司等相关机构监管体系与体制框架等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为影子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创建影子银行检测体系。现阶段,国内金融监管部门不能精准掌握统计数据。所以,在现阶段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下,提升货币政策合理性的关键在于对影子银行监测体系进行创建,使信息透明度得到不断提升,使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趋势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掌握。

总而言之,影子银行在近些年获得了膨胀式发展,尽管影子银行的市场地位、资产规模以及影响力等不能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抗衡,但已形成相当规模,随着近些年国内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如果不及时采取错啊哈斯控制影子银行,必然会对国内金融体系产生系统性影响。因此,应不断完善影子银行内容,确保银行与监管机构能够对影子银行信息进行精准掌握,以避免影子银行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2):60-69.

[2]高世英(CAOTHEANH).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马学宇,MAXue-yu.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内生货币理论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5,15(2):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