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5:45:24

夜间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要素;夜间旅游;岭南文化

一、引言

夜间旅游是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方式,激活城市空间,为人们提供新的消费选择,也引爆了夜间经济。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体验成为夜间旅游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院《夜间旅游产品市场经济数据分析报告2019》显示,超过60%的游客对夜游产品文化需求有明显提高,更希望体验丰富的夜游产品与夜游品质。夜间旅游文化体验来自对文化要素的感知。文化要素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是特定区域的文化符号。文化要素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并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感知文化要素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游客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不同的文化要素。游客对文化要素感知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研究夜间旅游文化要素感知,对提高城市夜间旅游质量与文化资源利用率,塑造城市夜间旅游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1.旅游文化要素的界定文化要素是文化的基本构成,旅游文化要素包含物质文化要素也包含非物质文化要素。其中:物质文化要素是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表现为自然景观(名山大川)和人文景观(文物古迹)等,是旅游活动最直接的体验;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核心内容,涵盖了风土人情、习俗礼仪等,它依靠物质文化要素来传递,也是旅游活动的灵魂(王楠,2011)。2.案例选取为促进广州市夜间经济发展,2019年8月,广州市正式印发《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和《广州夜间消费地图》。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了6条夜间旅游精品线路,有“夜游广州”红色传承之旅、千年古迹之旅、珠江魅力之旅、都市寻味之旅、活力都市之旅、西关风情之旅,涵盖博物馆、知名餐厅、商业区、文化旅游地标等文化旅游元素,打造岭南文化夜间旅游体验。本文选取“夜游广州”魅力珠江之旅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魅力珠江之旅包括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与珠江夜游三个特色景点。3.调查设计(1)问卷设计根据旅游文化要素的界定,本文选取“魅力珠江”之旅的十个核心文化要素,分别是:建筑原貌、粤剧、骑楼、灯光、学宫、历史遗迹、宗教信仰、特色习俗、特色饮食、方言。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个人情况的简单调查,分别是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情况;第二部分是由测量受访者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的重要性与实际表现感知的题项组成。调查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进行测量,重要性的选项依次为非常重要、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实际表现感知的选项依次为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非常好。分别赋予的分值为1、2、3、4、5。此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为“魅力珠江”之旅的三个景点: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天字码头。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36份,回收率为94.4%,有效问卷为23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魅力珠江”之旅的十项文化要素感知的重要性与实际表现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根据结果显示,重要性感知量表的Cronbach's α=0.914,实际表现感知量表的Cronbach's α=0.923,都大于0.8,说明调查数据的信度较高。(2)文化要素感知的分析方法本文将使用IPA分析方法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感知进行分析。IPA分析法最早由Martilla和James在1977年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人们对重要性的关注程度和在消费中的实际感知程度建立四维象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测度感知体验(梁方倍等,2020)。IPA分析结果可以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优势区、改进区、机会区、维持区(张雪萍等,2018)。(3)样本的统计说明样本的统计分析显示:在男女性别分布上,男女比例为4比6,女性占较大一部分。在年龄分布上,占比最大年龄段在19岁~35岁,占比为52%;其次是小于18岁,占比为22.4%。可见,受访者主要为中青年。在职业分布上,学生是占比最大的人群,比例为66.9%;其次是企业职工/公司员工,占比为22.9%。在月收入情况分布上,收入少于等于3000元的人群是占比最大的,比例为82.6%,其次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的比例是13.5%。在是否为游客分布上,非游客65.3%,游客占34.7%。

三、“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感知IPA分析

1.“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感知的重要性和实际表现分析根据IPA分析理念,游客对旅游文化要素的感知,存在游前预期(即重要性I)与游后实际感知(即满意度P)之间的差异,而差异的水平会决定游客的文化要素感知程度,也体现旅游地文化要素的展示情况。当I<P时,旅游的文化要素感知非常好;当I=P时,游客的文化要素感知良好;当I>P时,游客的文化要素感知较差。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感知的重要性与实际表现分析结果如表1。为进一步研究“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感知的重要性与实际表现是否存在差异,笔者计算文化旅游感知指标的I-P值,且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进行配对T检验。若显著值p<0.05或显著值p<0.01,则表明重要性与实际表现之间存在差异。通过检验,在选取的十项文化要素中,骑楼、灯光、历史遗迹和特色饮食等四项文化要素的显著性不明显,表明对于这几项文化要素游客的期望值和实际表现差异不大。对于显著性明显的六项文化要素,表明受访者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的期望值和实际表现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多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从I-P差距大小看,差距最大的是粤剧(1.27),其次是特色习俗(1.01),说明这两项受访者的实际情况感知与重要性期望的差距较大。在重要性方面,以上10个文化要素的平均值在4.09~5.0之间,说明受访者对以上文化要素的重要性期望较高,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受访者对以上文化要素的重要性认可程度较高。受访者认为,在“魅力珠江”之旅中,游客认为最重要的文化要素是特色习俗(均值为4.98)与特色饮食(均值为4.98),其次是历史遗址(均值为4.95)。说明游客对于地域特色文化较为重视。相比而言,受访者认为较不重要的元素是宗教信仰。在实际表现方面,以上10个文化要素的平均值在3.65~5.00之间,相比受访者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的重要性期望感知而言,实际表现的得分相对较低,标准偏差均小于1,说明游客对这些要素的实际表现的感知意见较为一致。平均分最高的三个元素为特色饮食(均值为5.00)、骑楼(均值为5.00)、历史遗址(均值为4.91),说明这三个元素的实际表现与受访者的期望基本吻合。相对而言,宗教信仰、粤剧、特色习俗这三个文化要素的平均值较低,说明受访者对这三个文化要素的实际表现感知程度较低。本文利用表1获得的数据,以实际表现感知为横轴,以重要性为纵轴,绘制IPA分析图,图中各象限的分界线由点(4.34,4.79)为焦点,此点为重要性与实际表现的平均值,各个因素根据各自的重要性及实际表现被映射在图中(见图1)。第一象限为优势区,在此区域内文化要素的重要性与实际表现都比较好,这些文化要素分别为建筑原貌、骑楼、历史遗址、特色饮食。这四个文化要素的实际表现都比较高,比较符合游客对“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的期望,游客能直接从中感受到广州的历史变迁与特色岭南文化,以上要素应继续保持或加强创新,不断发挥资源优势。在“魅力珠江”之旅这一旅游线路上,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拥有较为完整的骑楼建筑与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不可复制性也印证广州“千年古城”的名牌。第二象限为改进区,在此区域内文化要素的实际表现都远低于重要性。在此区域内的文化要素有粤剧、学宫、书院、书局与特色习俗,它们重要性与实际表现的差异均比较大。说明游客对以上要素较为重视,但区域服务供给不足,需要相关部门对以上文化要素进行包装与重组,充分发挥以上文化要素在文化旅游方面的作用。第三象限为机会区,特点是重要性及实际表现都较低。此区域是提高满意度和增加人流量的潜力区域,应注意在此象限上因素的培育与发展方向。这一区域的文化要素只有宗教信仰。在“魅力珠江”之旅上,最能体现“宗教信仰”这一文化要素的是位于北京路的广州大佛寺。第四象限为维持区,此区域的要素表现为重要性低于平均值,说明这些要素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不大,相关部门可以把这部分的资源分散给机会区域的文化要素。在此区域内的文化要素有灯光与粤语。

四、提升夜游广州“魅力珠江”之旅文化要素感知的建议

1.坚定保护承载特色文化的物质旅游文化要素所有的物质载体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承载者。在“魅力珠江”之旅的文化要素中,重要性与实际表现都比较高分的基本是物质文化要素,能够展示出“魅力珠江”之旅的文化特色。基于此,为提升“魅力珠江”之旅的文化要素感知,应继续保护这些物质文化要素。首先,要保护好物质文化要素的文化形态。文化旅游开发者应端好“保护”与“开发”这两碗水,避免过度开发对物质文化要素造成破坏。可以采取“政府—企业—居民”的开发保护模式。政府在明确相关保护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后,通过公开招商或购买社会服务,引入企业开展相关的建设保护工作;动员居民参与物质文化要素的更新改造,鼓励居民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到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开发中。同时,政府也要对其他物质文化要素进行定期的排查,发现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对已经被破坏的物质文化要素进行修补或改造,保证其原汁原味。另外,建设规范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物质文化要素建立动态的“个人档案”,对物质文化要素进行实时的监测。其次,要保护好物质文化要素的文化内涵。物质文化要素通过其形态展示文化内涵,为保护物质文化要素的文化内涵,应维护好物质文化要素的传统文化功能,以避免过度开发造成其传统文化功能的流失,损害其文化内涵。比如对于文化遗迹,过度的故事化和现代化会导致低级趣味,失去文化本色。2.提升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感知体验通过IPA分析可知,游客对粤剧、特色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存在感知不足的问题。由此,“魅力珠江”之旅应加强非物质文化要素开发,提升游客对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感知体验。一方面,举办非遗节庆活动,提炼文化符号。非遗节庆是地方文化的缩影,也是展示非物质文化要的重要途径(王楠,2011)。广州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粤剧、广绣、醒狮等,策划与举办非遗文化节,可以满足游客对文化要素体验多样化的诉求。比如以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为依托开展独具特色的“粤剧节”“功夫节”等。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式体验”加强游客对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感知。比如在开展粤剧节中增加游客的参与体验活动,如为当地对粤剧感兴趣的市民免费开设粤剧课程、艺术教育研讨班;邀请市民和专业艺术家共同改编和参演粤剧经典作品作为崭新的文化创意体验尝试;邀请游客DIY粤剧脸谱,根据粤剧脸谱中红面、黑面、金面、白面等颜色的象征意义制作展示自我性格或重现粤剧经典人物的脸谱,在制造脸谱的过程中加强对粤剧的了解。3.挖掘夜间旅游文化要素新亮点一方面,打造以岭南文化为主的旅游文化要素。可以在“魅力珠江”之旅增加一些文化体验项目。比如可以借鉴成都宽窄巷子夜间茶馆都开设采耳体验项目,餐馆里开设变脸表演等形式,以骑楼为主体开展岭南诗经生活体验活动;在珠江夜游中设置粤剧戏台展示粤剧的魅力,打造夜间粤剧场。另一方面,拓展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珠江魅力”之旅上“宗教”这一文化要素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而位于北京路内的广州大佛寺便是宗教文化要素的重要物质载体。大佛寺内有大雄宝殿与大佛寺图书馆,均免费对外开放,是大众了解佛教的资料库和信息中心(何方耀,2013)。可以依托大佛寺开展一些宗教文化活动,比如宗教文化展,展示宗教文物,介绍佛教佛家僧侣衣食住行等,策划宗教主题的特色演出,还可以举行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陶艺展等,拓展夜间旅游文化新元素。

参考文献:

[1]王楠.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要素初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2):101~102.

[2]兰天美.浅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筑规划的设计审美[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210~211.

[ 3 ]梁方倍,吴定伟.基于游客视角的民族文化要素感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2~14.

[ 4 ]张雪萍,骆培聪,王镇宁.基于IPA分析的温泉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州源脉温泉园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18,(3):45~52.

夜间范文篇2

1评估夜间护理安全的风险因素

1.1护士因素主要指护士的综合素质,包括护士的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服务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情志心理素质、个性化特点、潜在能力等,另外,不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举止言行不谨慎,不分场所乱评价医疗行为或对病人及家属乱承诺等都是夜间护理安全、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

1.2管理因素医院存在对夜间护理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核心制度不落实,人力资源配置不当无保障,夜班护理内容过多,缺乏科学化流程,培训、督导力度缺乏,应急药品、物资准备不全等管理缺陷,亦是导致夜间护理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

1.3患者因素在急诊工作中,夜间就诊的患者及家属大多情绪急躁,而对诊疗过程中的一些常规程序,往往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认为是医院或主诊医生故意拖延刁难,而将怒气发泄在护士身上,若此时处理不当,易造成护患冲突。长期慢性病、老年住院患者在夜间悲观情绪增加,如护士或家属未注意,易出现自杀或自伤等意外。此外,个别患者遵医意识不够,必须绝对卧床的患者虽经护士反复说明,仍固执己见,擅自下床活动,导致意外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1.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多,超出编制床位数,陪人管理不到位,水、电、暖设施缺乏常规监管维护,护理用具缺乏先进性,使用不当,维护不力等均是影响夜间护理安全的因素之一。

2实施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护理风险以预防为主的需要管理者将危险管理提高到安全管理的角度,注重质量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从而积极而超前的风险管理,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全面、更科学。

2.2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需要强化夜间风险管理的重要目的是规避夜间护理的差错,确保夜间病人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2.3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需要医疗护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和个体差异性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在实际临床活动中,各项制度还不尽完善,故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还在于发现管理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实施确保夜间病人安全的标准和规范。

2.4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的需要夜间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重要分支,通过加强风险防范和教育,重视环节质量提高,是整体护理质量螺旋式上升的重要举措。

3强化夜间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组织、规章、制度护理部为适应新形势要求,近年来成立了质控组织及夜间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夜间护理质量控制QC小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护理工作制度和专科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涉及到夜间的有:床边交接班制度、标识使用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包干责任制度、急诊护士工作制度、突发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置制度、查对制度、夜间护士长总值班制度及夜班各级护士职责、工作流程等二十余种。

3.2狠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保障病人安全

3.2.1抓关健人员从基层上岗或脱离护理岗位又重返护理队伍的新上岗护士,2年内护士,容易存在一些习惯性的不规范行为,不注重操作程序,勿略细节,自以为是,缺乏风险意识或评估风险的能力不够。

3.2.2抓关健制度如查对制度、床边交接制度、抢救制度、包干责任制度等。

3.2.3抓关键时间或时段护士长不当班时(如节假日、星期天、晚夜班),小大夜班交接时缺乏严谨性、全面性、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易放松标准和要求。

3.2.4抓关健患者重点督导新上岗护士对新入院、危重、疑难、手术患者的评估、治疗、护理,健康指导等执行情况。

3.3强化夜间护理风险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对护理人员不安全的因素后果的认识。护士能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明确相应的防范措施。

3.4改善工作及住院环境

改善住院环境给病人带来的不必要伤害,如:儿科病房的防止一切引起撞伤、烫伤、割伤、针头脱落等警示标识和措施,心脑血管病、老年病人上厕所有诱发心脏病危险,在厕所安装呼叫器或设专人陪同,全院卧床病人设立了防压疮及坠床预警系统,全院住院病人防跌倒机制,对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和患者身体危害的环境给予行为引导如“小心防滑”警示牌等。

3.5抓管理体制建设

3.5.1护理人员排班根据病人数、危重病人数,实行弹性排班制。

3.5.2无特殊情况,日间护理能完成的不留给夜班护士完成。

3.5.3日间尽可能给夜间护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所有急救药品、设施、环境等均处于备用状态,并做好交接。

3.5.4夜班护士要保证休息,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3.5.5夜间出现突发事件或不良事件,护理人员在抢救应急同时逐层上报。

夜间范文篇3

关键词:夜间经济;特色商圈;夜间经济产品;配套服务;苏州

苏州在2020年4月15日正式提出要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力争在两年内跻身全国夜间经济十强行列,努力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夜间经济早在1977年就已出现于罗马,尽管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目前国际上还未对夜间经济进行统一的定义,各界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性。总体来看,夜间经济包含双重属性,其具有的经济属性指的是夜间发生的娱乐、休闲等经济消费活动;社会属性指的是在夜间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进行遛狗、做游戏等社交活动(毛中根等,2020)。

1夜间经济的作用

就发展夜间经济的作用,学者多从经济作用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1)发展夜间经济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短期来看,夜间经济的经济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增长效应(Bianchini,1995)、协同效应(Hobbsetal,2005;Fülleretal,2018;Oltetal,2019)、集聚效应(Weng&Wang,2004;Roberts,2006)三个方面。长期来看,游客或投资者若是在某个地方夜生活体验非常不错,那再次来到该地的概率会相对较高(Heath,1997)。除此之外,夜间经济也有利于城市消费功能的强化(Ritzer,2001;Glaeseretal,2001;Hobbsetal,2005)。(2)发展夜间经济可以提高城市影响力和魅力,也能满足人们的高层次需要(Lefebvre&Nicholson-Smith,1991;Soja,1996)。但发展夜间经济也会带来一些社会成本(Bromley&Nelson,2002;Roberts&Gornostaeva,2007;Chew,2009;Milleretal,2011;Brandsetal,2015;Tomsen&Payne,2016;Smith&Raymen,2018;Norseetal,2018;Tarrantetal,2019)。城市目前的行政与法律架构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日间生产建立的,和夜间经济的适配度较低。夜间经济的时空属性较为特别,使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具有针对性。

2发展夜间经济的调控政策

研究者大都认为,发展夜间经济的关键是在其经济社会作用与社会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毛中根等,2020)。第一,在城市规划上。一是夜间经济发展区域和其他区域应如何隔离;二是夜间经济发展区域应采取集中或分散式地发展;三是通过一些简单巧妙的建筑布局和设计,有利于消费者夜晚在某一特定区域停留更长时间,产生更多互动(Yeoetal,2016)。第二,在时间规划上。是较早地统一关门时间,还是较晚地统一关门时间;错开营业时间;自由关闭时间,哪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Tiesdell&Slater,2006),Bianchini(1995)指出应对各季节对城市居民与游客提供的具体服务进行细化,确保服务的科学性及满足民众的需求。第三,构建多元化的管理主体。Ashtonetal(2018)认为,夜间经济能否稳定运转,最为重要的是寻找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一致认同的管理方法,让利益相关者都自觉遵守规定,而不是被动化的管理。让民众可在安全舒适的夜间环境下活动,为夜间经济的长久发展提供有效助力。第四,丰富业态供给。可以提供丰富的夜间业态,让民众都可积极参与夜间经济,使民众在该经济业态下都能获得归属感(Roberts&Gornostaeva,2007;Roberts,2015)。第五,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创设出安全舒适的夜间经济环境,促使夜间经济不但可有效减少负面影响,还能促进夜间经济的良好发展(Wortley,2001;Shaw,2015;Cozensetal,2019;Mcarthuretal,2019)。综上,既有研究对夜间经济已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尤其是内涵特性、宏观调控、影响因素等方面。就每个地方所提供的夜间经济产品与服务应如何保障有更高的吸引力,让利益相关者能够积极参与,各地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以上海为例,其于2019年4月开始实施夜间经济项目,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为夜间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旨在让民众可在安全的环境下参与活动。为了使夜间经济活动更为稳定地开展,上海还任命了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与夜间区长,制定具有特色的活动方案(周继洋,2020)。

3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国际上常用NASA夜间灯光指数判断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夜间灯光直观反映了城市夜间活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夜间灯光值排名第一,苏州紧随其后,排名第二。苏州夜宵订单占比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夜宵已经成为许多苏州民众的第四餐。目前,苏州已经形成网师园、山塘街、平江路、古运河、金鸡湖夜游船及步道等多个独具特色的夜间旅游项目,夜间旅游方兴未艾。但是现阶段苏州并未构建夜生活体系,也并未建立良好的夜间游憩形象,现有的夜游项目还不丰富,休闲功能不够完善,管理手段较为传统,配套服务较少。此外,还并无专门用于推广夜间消费观的机制,进而难以全面激发夜间的潜在需求,阻碍了夜间经济的快速发展。

3.1特色商圈的集聚效应有待凸显

一是特色商圈分布分散。苏州虽然有观前街、苏州中心、狮山路、石路、圆融和南门等特色商圈,但这些商圈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二是特色步行街需要升级。国内夜间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有各具特色的步行街,例如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等,而苏州现有的步行街需要改善升级,对夜间经济的带动有限;三是“网红店”和“打卡地”不足。苏州“首店”引入滞后,诸多商圈中,“网红店”和“打卡地”偏少,“首店经济”尚未形成。

3.2夜间经济产品有待丰富

一是产品业态单一。目前,苏州夜间经济业态还是以餐饮娱乐为主,夜间开放场所基本是影院、茶楼、洗浴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夜游服务时间较短且数量较少。二是产品产业链短。市场上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单一的旅游形式或单一的餐饮体系,并未建立综合性的产品体系,也没有系统化的产业链,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三是产品特色文化彰显不足。苏州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现有夜间经济产品对这些特色文化的挖掘略有不足。例如,苏州缺乏展示历史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山水实景演出,护城河夜游和金鸡湖夜游还不能讲好苏州故事。

3.3夜间经济配套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尽管2020年苏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仍不完善。例如,还未出台补贴环卫、公交、体育等单位的政策,使得这些单位难以延长运营时间,夜间城市生活的整体规划及夜间运行的行为规范和条例政策欠缺,管理上“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组织保障略有不足。上海市为了发展夜间经济,任命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长沙市为了发展夜经济,设立了“夜间管家”、开通了“夜经济”公共服务热线等。但目前苏州还没有设立相关机构,不能及时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为夜间消费活动提供保障。三是交通发展不能满足夜间经济需要。夜经济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服务,而苏州目前的夜间公交线路偏少,对主要商圈的辐射性不强,无法满足居民夜间出行需要。

4构建苏州夜间经济体系的对策

4.1打造特色集聚商圈

一是加强特色商圈整合。一方面,重点打造环金鸡湖特色商圈,在圆融、苏州中心商圈的基础上,建设环金鸡湖轻奢文化旅游商圈。在文化艺术中心、金融博物馆、诚品书店的基础上,建设美术馆、城市建设博物馆等,凸显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姑苏运河文化特色商圈,依托大运河文化及虎丘、平江古巷、盘门生态景观资源,将其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运河历史文化新地标。二是加强特色步行街建设。对观前街等步行街改造升级,将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品牌聚集等对步行街发展的带动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打造步行街经济体,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和夜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引育一批“网红店”和“打卡地”。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先进的“首店”,发展“首店经济”,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网红店”和“打卡地”。

4.2丰富夜间经济产品

一是丰富产品业态。目前,苏州开设了“姑苏八点半地铁奇妙夜”,在夜间开放景区景点和文博场馆推出了系列夜游活动。听一曲水墨昆曲、做一次花船夜游,将古代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充分展现苏州的地域特色。但一两次的体验还不够,可延长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馆等文体活动场所的活动时间。依托图书馆,开发夜间传统工艺传承、夜间书集等项目;借助各种文化旅游设施,引入夜间文体艺术项目,例如歌舞剧、体育赛事、艺术培训等;借助时尚街区,引入音乐俱乐部、深夜影院、流行演艺等,为夜间产品体系的优化提供良好的助力。二是延伸产品产业链。“姑苏八点半”融入了昆曲元素、“不夜重庆”融入了重庆的地标建筑、济南的“夜泉城”重新唤起地摊经济,不同的夜间城市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吃喝玩乐行,样样齐全,方能展现多样夜态。文化、戏曲等城市记忆轮番上阵,方可勾起对这座城市的眷恋。推动餐饮和夜游与休闲文化、健康等特色潜力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夜赏昆曲”“夜品苏味”和“夜购姑苏”等活动,延伸产业链,提高客户的体验性,打造常态化、亲民化、特色化的“夜游姑苏”品牌;三是彰显城市文化特色。苏州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在夜间经济产品开发过程中融入历史文化与运河文化,强化产品的文化特性,让其更具吸引力。借鉴井冈山等景区经验,打造“印象运河”,借鉴黄浦江夜游、珠江夜游经验,将护城河夜游和运河夜游相结合,编好解说词,讲好苏州故事。

4.3提高夜间经济管理和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夜间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体系。规范夜间经济收费管理行为,出台相应的政策适当补贴公交、环卫等公益性单位,使其延长运营时间,缩减夜间经济的整体运营成本,减轻夜间经营商户的经济负担。二是健全夜间经济发展组织机构。借鉴上海或长沙经验,任命“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开通服务热线,让民众有问题都可及时找到处理渠道,进而将各种问题快速解决,确保夜间活动的安全有序,民众也可提高活动参与性。三是强化夜间经济配套服务。建议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增加夜间公交班次,延长运营时间,使居民在夜间能够更为顺畅地出行。同时,还可适当增加夜间停车位,做好临时停车管理工作,让自驾者与出租车都可获得便利,推动行政、企事业单位自用停车场夜间向社会开放,解决居民夜间停车问题。

5结语

夜间经济发展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政府部门是极大的挑战,好的夜间城市品牌的形成单靠一方是绝对不够的,往往需要多方努力、诸多步骤,而其中的核心是需要有一个前期策划,整体构造,使夜间经济融入城市文化。因此,政府部门要从被动适应夜间经济到管理夜间经济,再到主动服务夜间经济的转变,将夜间经济打造成苏州全新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周继洋.国际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经验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20(1):77-84.

[2]徐勇.拉动城市夜间文化消费的调查和思考[J].科学发展,2019(12):27-30.

[3]苏州:培育壮大服务业发展新动能[EB/OL].新华网.2020-08-19.

[4]陈婉.武汉旅游夜间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2(3):139-140.

[5]郭芳,李晓光.文化场景理论视角下天津夜间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天津经济,2022(1):29-35.

[6]朱书研.“文化+”苏州市夜间经济发展现状及品牌优化[J].现代企业,2022(1):90-91.

[7]胡歆韵,杨继瑞,郭鹏飞.夜间经济对居民消费及其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21(12):1-15.

夜间范文篇4

1、强化长效管理。各区执法局要组织、督促属地街镇,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夜间摊点、排档易发的地点,要加强巡查,必要时定人定岗值守,及时清理占道排挡以及搭设的帐篷,避免形成规模连片经营。

2、加强宣传和执法工作。即日起,各区要着手开展宣传工作,对占道排挡督促离开主次干道,先行疏导至适合地点;对店外店占道的排挡,要督促停止违法行为。对不听劝导或疏导的,各区执法局要组织集中执法行动,及时予以清理。

3、加快夜间饮食排档疏导建设进程。3月20日前,各区要将首批夜间饮食排档疏导点选址,经区政府审核后,报市市容局,以尽快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夜间范文篇5

一、整治目的

夜间专项整治的目的,是加大对夜间占路摆摊烧烤的执法力度,对群众举报的各类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整治。

二、整治内容

夜间专项整治的内容,主要是对全区主要道路进行巡查,查处夜间占路摆摊、烧烤、运输撒漏等违法行为,以及群众举报的各类违法行为。

三、具体安排

人员安排:各街道办事处中队每天抽调1名执法人员参加夜间联合执法,每晚由2名副中队长带班负责,各中队轮流担任(具体带队轮流见附表)。

城管公安大队每晚派出3名人员,一辆执法车参加联合执法行动。

车辆安排:每晚安排两辆执法车,由轮流担任带班的中队派出。

集合地点:

执法时间:每晚18:00—22:00(暂定)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队夜间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成立夜间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五、执法要求

(一)密切配合。参加夜间专项整治的执法人员要密切配合,听从带队领导的指挥。在对违法行为的查处过程中,执法人员之间要相互配合,发现不良苗头立即制止,避免事态扩大和不良后果发生。

(二)严格程序。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要坚持文明执法,以整改为主。参加夜间专项整治的各中队执法人员,都要带好对讲机和执法文书,取证设备由带班副中队长所在中队负责携带,按照属地原则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夜间范文篇6

我科2001年3月~2003年4月共收治哮喘患者99例,男63例,女36例;年龄40~50岁9例,50~60岁36例,60岁以上54例。夜间发作或加重为50例,其中21∶00~24∶0021例,凌晨0∶00~6∶00为29例;病情好转42例,死亡8例;夜间患者死亡率为16%。可见夜间是哮喘患者死亡的高危时段。

2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的生理特点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质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促使哮喘发生或加重。而且又因为夜间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及膈肌上移,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导致哮喘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夜间发作死亡率为16%。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为女性,大多数都承担家务,身体很容易困乏;加上护理人员紧缺,值夜班勤,夜间生物钟紊乱;且夜间仅1个人值班,无人监督,如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素质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患者的观察而导致不良的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护人员容易困乏而入睡,难以提供患者病情变化的信息。

3防治措施

3.1病床安置哮喘患者集中放在离护士站较近的病房,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安排在监护病房,这样有利于夜间护士加强巡回和观察,及时发现哮喘先兆,早期用药,及时控制病情。

3.2环境保持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湿度,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不用羽毛枕头、羊毛毯,避免接触一切可疑的变应原,晚间护理时防止尘土飞扬,床单采用湿式打扫,以免患者吸入尘埃而诱发或加重哮喘。

3.3体位调节协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并设置带床上小桌的床,使患者能舒适地伏在床上小桌上休息,以及采用背部按摩的方法使患者感觉通气轻松。

3.4药物预防根据病情的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强龙等药物在睡前使用,从而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预防哮喘的发作。

3.5心理调节夜间护士做好床头交接班,定时巡回。如发现患者紧张、烦躁、恐惧等,护士必须采用温和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服务,安慰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使其产生信任和安全感,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情绪稳定,有利于症状缓解。

3.6通畅气道加强排痰和湿化,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因夜间易发生痰液浓缩及积聚,加之排痰功能的降低,咳嗽、咳痰反射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使气道阻力增加,从而使肺的呼吸功能减弱,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应在患者睡前翻身拍背排痰或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7正确氧疗正确吸氧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缓解缺氧,应对患者以持续低流量给氧。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性。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要随意调节氧的流量,以保证氧的正常吸入。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鸣音等情况。

3.8应急处置如果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呈张口呼吸,发绀,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吸痰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由哮喘持续状态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

4讨论

经过上述的临床探索,我科提高了支气管患者的治愈率,使死亡率大为下降。我科2003年4月~2005年4月收治的105例患者,其中夜间发作或加重患者为52例,21∶00~24∶0020例,凌晨0∶00~6∶0032例;夜间死亡3例,夜间死亡率由以往的16%降至5.8%,使我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龚经文.内科护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38.

2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5-30.

【关键词】哮喘

夜间范文篇7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

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夜间范文篇8

为加强对本站园区的安全管理,及时完成国家赋予的监测任务,本站实行夜间值班和节假日部分人员加班制度。除女员工外,所有人员均有值班义务。

一、办公室提前制订月«值班表»,并在内网公示;重大节日«值班表»由办公室负责上报“中心”,并通报**市**局;

二、全体人员按«值班表»规定的时日履行值班义务,无正当理由不得推卸值班;

三、员工如遇特殊情况而与值班时间相冲突时,可自行换班,但事前须向办公室报告。如无法换班,由办公室另行安排;

四、员工休假、外出学习、因公(私)离沪等期间,不再履行值班义务,由办公室安排其他人员值班;

五、遇有重要公务活动、紧急监测任务、其它特急事务需要加班时,由部门负责人填报«人员加班申请表»交办公室,经站领导批准后执行。如事前无法办妥上述手续,须经领导口头同意,可先行执行,事后补办手续。涉及站领导加班,则应告知办公室备案;

六、办公室月底以«值班登记表»、«人员加班申请表»及有关备案为依据,及时对当月值班情况进行统计,按“中心”的规定核定补贴或安排补休;

七、值班期间,值班人员对监测任务、行政事务、园区安全负责,遇有紧急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向站领导汇报,并相机处理;

八、值班人员要严格遵守值班时间,值班期间不得离开园区,个人移动电话不得关机;

九、平日值班位置应以办公室为主,遇有监测活动应以机房为主;

十、值班人员于晚上19:00-20:00期间,应对各类场所(特别是办公室、机房)门窗、用电设备等进行检查;对园区进行巡视,督促安保人员锁好北大门;

夜间范文篇9

关键词:夜间经济;城市管理

一、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夜间经济飞速发展,原先宅在家中的居民更乐意走上街头,尝试依靠新的方式缓解一天的疲劳,因此,投入资金打造夜生活商圈、增加夜景照明、鼓励夜间消费成为了许多城市的选择,促使人们在夜间消费,不仅仅带动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的整体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契机。当今时代,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但生活压力逐步提高,白天在高压下工作生活的人们,晚上需要一个宣泄的窗口。在某种意义上,夜间经济的发展水平侧面反映了城市生活质量及发展状况,在我国一线城市,夜间消费的消费额早已达到了全天的一半以上。

二、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诚然,丰富多元的夜间文化流行于各大城市以来,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夜间出门新选择也增多了,但与此同时,原本在夜晚没有太多压力的公共管理系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原本就存在的问题尚未有所改善,新型污染、治安压力等问题又随之而来,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来说,不仅带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重重压力。(一)交通压力一般城市公共交通在晚高峰结束后,会迎来一段“平静期”,给相关工作人员一段修整与调试设备的时间,公共汽车增加油箱储量、地铁例行检查清洁,有些时候驾驶员还会轮班休息,随着夜间经济的到来,这段原本工作量较小的时段却变成了第二高峰,除此之外,许多家庭出行更倾向于选择驾驶私家车辆,堵车、因夜间视线不明导致事故,这些意外情况的发生率直线上升。(二)环境压力酒吧、KTV等娱乐性场所成为当今消费者在夜间消费的首选,消费者会制造出大量的餐饮垃圾,这给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较重的负担,过量的油烟排放会被上级环保部门检测超标,还有一次性用品的频繁使用会给城市造成资源浪费。许多城市开设夜间景点,众多楼宇的LED广告彻夜常亮,这无疑是城市中十分靓丽的风景,也是向游客展示城市文化的绝佳机会,发展夜间经济离不开城市供电系统的后勤保障。但此时,一种新型污染悄然走进大众视野——光污染,现代科技已经证实,这种污染对人体健康无益,还会造成对大气层的损害。有些城市的商圈与居民区界限划分不明确,夜晚商家的音乐声等会打扰到仍在加班的白领,也会吵醒早早进入酣眠的婴孩,这种噪音污染让住在商业区附近的居民头痛不已。

三、公共管理变革思路

基于以上种种挑战,结合人们已经逐步适应夜间消费的实际情况,以及夜间经济对整体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尽快让夜间城市高效运转,顺应这一消费趋势,让消费者不仅有地方消费,更有兴趣消费。(一)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商业区、住宅区要做到互相分离,夜间经济的密集区要做到远离住宅区域,制定相关标准,结合各公共管理部门实际考察,保障商业区正常运转,以及居民区住户的合法权益。可将部分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整体设计与改造夜间商业区,结合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起到一定宣传推广作用,形成构局合理、形态多元的新型夜间商圈,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并以此提高居民幸福感。延长公共交通运行时间,合理安排系统内在岗职工工作时间,严防疲劳上岗,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对于夜间值班等要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给予补助。将路灯常亮时间适当延后,确保私家车出行顺畅。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城市绿化要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夜间灯光秀、广告灯等应依照空气质量状况等指标定时开放、定时关闭,可采取间歇式灯光展演,节约资源的同时又没有影响群众的观感体验。(二)推动消费转型升级,鼓励夜间消。费多元化传统夜间消费的主力行业在娱乐产业,但随着时展,这并不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城市图书馆可随实际情况将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鼓励书吧、自习室等夜间开放,以此满足大部分人的“充电”需求。夜间消费新兴而潮流,但这不应该成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不可逾越的桥梁,对于老年人来说,饭后有公园散步、社区有场地运动在大部分城市已经基本满足,但亦可鼓励老年群体参与到夜间消费,最起码不应以夜间商圈建设为由侵犯老年人的基本权益,降低他们的幸福指数,剧院、电影院可在夜间设置老年人专场,雅俗共赏的戏曲文化可以一家人一起欣赏。引导居民积极进行歌剧、交响乐、传统民乐等高雅艺术文化消费,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入驻夜间商圈,打造一批符合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城市文化底蕴的文旅项目,鼓励一批新兴文化推广企业的开设,倡导积极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城市整体消费升级、转型。(三)加强治安管理,保护城市环境。确保安全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工作。既要满足群众升级的消费需求,也要确保各种营业模式合规合法,重点要做好特定产业的盘查工作,推动夜间经济发展不是给犯罪分子提供借口,不能因为管理严格易导致经济活力不足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确保夜间经济增长的健康、稳定。加强夜间巡逻与联防联控机制,保证消费者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使夜间消费在安全、让消费者方心的环境下进行。在旅游旺季,集中惩治哄抬物价、宰客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查处力度要加大,检查力度也要加大,这对维护城市形象、保障市场秩序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设置垃圾桶等方式引导消费者爱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于萍.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改革与战略,2010,26(10):32-33+128.

夜间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举办"两节"为契机,结合"三城联创",着力打造魅力。按照统一组织、科学规划、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做好城区亮化建设工作,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展现城市夜间活力,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城市环境。

二、实施范围

(一)沿主干道两侧重点建(构)筑物。

东岳路、公园路、体育路、车城南路、车站路、路、邮电街等主干道两侧的重点建(构)筑物进行亮化建设。

(二)公园、广场、游园、桥梁、百二河河道两侧及河道上的桥梁等重点部位。

重点对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源园公园、人民公园等广场游园进行亮化维护和改造。

对北京路立交桥、路立交桥、人行天桥、路人行天桥、人民商场人行天桥、人行天桥、高速公路出口等重点部位进行亮化建设。

(三)繁华商业区。

等繁华商业区进行亮化建设和改造。

三、建设标准和要求

(一)沿主干道两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写字楼顶部设置泛光灯,楼体设置泛光灯和轮廓灯;临街民宅建筑顶层设置泛光灯。

(二)沿主干道两侧主要场馆门前绿地设置景观灯、草坪灯,重点地段的行道树设置泛光灯。

(三)沿主干道两侧的商店、宾馆、酒店、歌舞厅等建筑设置泛光灯、轮廓灯,高层建筑物设置轮廓灯、射灯等亮化设施。

(四)沿主干道两侧各类商业门面牌匾,采用动态霓虹灯亮化,造型要反映经营特色和建筑特点。

(五)对北京路立交桥、东岳路立交桥及城区主干道人行天桥等重要桥梁,通过组合设置轮廓灯、泛光灯、霓虹灯等各种光源,桥下花坛实施亮化建设,形成风格各异、层次分明、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夜间景观。

(六)沿主干道两侧新建建(构)筑物,建设单位和建筑设计单位在报送建筑主体工程设计方案时,应同时报送建筑物的亮化设施设计方案。亮化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四、责任分工

(一)"两节"市容环境处:负责全市夜景设施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市建委、规划局、市政园林局负责城区公共建(构)筑物和公共部位的亮化工程建设(包括:东岳路立交桥、北京路立交桥、三堰人行天桥、武当路人行天桥、铁三处人行天桥、武当小学人行天桥、夏家店人行天桥、体育中心、高速公路出口等)。

(三)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城区公园、广场、游园、桥梁、百二河河道两侧及河道上桥梁等重点部位的亮化建设,并对城区路灯进行维护、改造,亮化率达98%以上。

(四)市房管局、建管处:市房管局负责督办房地产开发企业已建、新建项目的亮化建设,对执行不力的,由房管局、建管处负责督办落实到位。

(五)市城管支队:负责督办各类商业门面牌匾亮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六)城区车站:由各责任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亮化建设(包括:火车站、汽车客运南站、三堰客运站、六堰客运站等单位)。

(七)主干道两侧加油站:由中石油、中石化、天海石油等企业负责亮化建设。

(八)两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督促辖区内主干道两侧的产权单位做好亮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九)东风公司管理部:负责张湾青年广场的亮化工程,同时负责督办所属单位在城区主干道两侧建(构)筑物的亮化建设。

(十)城区主干道两侧的建(构)筑物的亮化工程(新建、改造、维护),责任单位详见附表。

五、工作内容

(一)已经完成了亮化建设的单位,要对所安装的灯具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维护线路、更换不亮灯具;尚未完成亮化工程的单位,要抓紧时间组织实施,完成亮化建设工程;尚未启动亮化工程的单位,要按要求抓紧设计施工,确保在9月底前完工。

(二)要求城区所有实施亮化建设的责任单位,安排专人定时开启。

开启时间:日常时间,冬季为19:00-22:00时;夏季为20:00-23:00时;节日期间适当延时。

六、优惠政策

(一)凡实施亮化建设工程的单位,一律减免规划、建管费用。

(二)对启动亮化建设工程的单位,安装专用电表,收费标准按照城市路灯价格标准执行。

在实施亮化建设工程期间,遇到需要破道、占道等问题时,由"两节"市容环境处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市建委作为城市亮化建设的牵头单位,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以茅箭、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组织街办、社区督促相关单位做好亮化建设。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制定好各自的亮化设计、建设方案,保证在今年9月30日前完成所承担的亮化建设任务。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做好本单位的亮化建设工作。

(二)精心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协作配合,共同抓好我市的亮化建设工作。亮化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档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光源、新工艺,体现出亮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艺术品位,达到简洁、明快、经济、环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