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3:41:30

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范文篇1

目前,我区有养老服务机构十四家,其中一家为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区社会福利院,拥有养老床位150余张,建筑面积达4700平方米),其余十三家为民办养老机构(享受*市政府的一次性新增床位补贴和每月床位运营补贴)。截止目前统计总床位数902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26张,超过*市“养老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2张的标准),入住老人632人(其中自理341人、半自理205人、全护理86人分别占入住老人总数的54%、32%和14%)。参照20*年底*市实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等级评定和收费标准的相关文件,我区福利机构的主要分级为二级四家(区社会福利院、*慧恩老年公寓、颐和老年公寓和南山园老年公寓)、三级四家、四级(含无级)六家。三个级别养老机构每月对自理、半自理、全护理老人的收费标准平均定格在1050元、1250元、1450元,850元、950元、1200元,700元、800元、1050元,基本符合全区老人和社会老人的收入状况和养老需求。截止20*年底的粗略统计,赢利机构有8家、年利润平均在5—15万,微利机构(稍有结余)3家、年利润平均在1—3万的,亏损机构有3家(主要原因是新建、改扩建、宣传和交通等因素)。

我区养老机构的发展和规模,客观地说比不上本市的玄武、鼓楼、白下和秦淮等兄弟城区。但近六年来,区政府随着*市河西开发建设的步伐,及时准确定位机构养老的工作目标和相关举措:用好政策、鼓励民办、三先三后(先办后规范、先办后扶持、先办后示范)、善借东风(主要是紧跟全市建设步伐和借市福利服务协会之智获得支持)、区域特色(主要标志是以迁址到江心洲后的区社会福利院为特色,打造了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品牌服务为一体的六家养老机构:区社会福利院、*慧恩老年公寓、颐和老年公寓、江心之家养老院、康良养老院和祥和养老院)。突出实践了“政府主导、民间组织操办、市场化运作”工作思路,基本实现了我区机构养老多样化服务的工作目标。

二、我区机构养老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土地政策制约着养老机构的持续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已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无疑迎来巨大的机遇。2000年,国家就颁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但由于这些政策涉及发改、国土、税务、电力等多个部门,又没有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政策。在我区打造河西新*、新城区的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用地实行划拨是不可能的,优先供地同样也是不现实的。自2006年至今的近四年中,已有近五家较大规模的投资商因用地问题,取消了在我区兴办养老机构的计划。

2、管理体制上应做到归口管理。作为日溢壮大起来的民办养老机构队伍,有其自身的政策和发展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归口管理。笔者建议,市级民政局应设养老机构管理处、区级民政局应设养老机构管理科或者说最起码的也要配有专职干部,改变目前老龄和社会事务(处或科)齐抓共管的局面。来实现对养老机构管理的队伍上做到专职专用、专业对口,提高机构养老工作的针对性。目前我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已从局老龄科调到社会事务科,同样也是没有做到专职专用。

3、传统的养老观念仍然影响着养老服务的全面推进。据20*年抽样统计,受传统养老----“养儿防老”的影响,我区有近四分之一的老人不愿进养老机构养老,说是这样对对子女没面子;有近四分之一的老人,虽然有进机构养老的想法,但老人的收入达不到机构养老的能力和水平;还有近一半的老人在思想上还没有形成花钱购买服务的观念,因此不愿意去机构养老。这些观念需要在我区新城区、新社区的建设中加以更新、宣传,才有可能营造出适合和谐社会发展的敬老养老氛围。

三、迎接我区机构养老事业春天的举措

养老机构范文篇2

关键词:机构养老;人口老龄化;工作标准化;工作人员

一、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

机构养老被视为我国养老模式的支撑。截至目前,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060个,总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与发达国家50张-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与发展中国家20张-30张的平均水平也有不少差距。而且,我国养老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在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中,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约占55%;在城市养老机构中,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光荣院等收养性福利机构占59%。

二、我国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机构养老事业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导致老年人“入住难”的问题。我国老龄化进程大大加快,不少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大病老人和智障老人急需进入专业养老场所,目前在很多大城市,进养老院需要“排队”好几年。养老服务机构有效数量不足,养老床位“缺口很大”。

第二,部分地区养老机构面临养老床位空闲的“尴尬”局面。一是低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较差,服务项目内容有限,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问题,社会覆盖面很小。机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生活的需要。养老机构面临的尴尬境况是老人们只要在家里还能维持,就不愿去住养老机构。二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加之我国人浓厚的亲情牵挂和“孝文化”氛围,在我国农村千百年来都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通常情况下如果老年人住进敬老院,其子女则会受到道德方面的压力并被指责为不孝,所以只要家庭有条件承担,子女就不会让老人住进养老机构。

第三,机构养老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度建设表现为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一是在法律层面,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还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老年公寓引发的纠纷也屡见不鲜;二是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权威性不足,缺乏基本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三是原则性、倡导性规定过多,现实的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在政策层面的落实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四,机构养老服务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在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和东部有很大差距。而目前我国农村公有的老年福利机构只面向“五保”老人,并且一些机构因财政投入不足而严重滞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农村老人所享受的养老资源远远低于城市老人。

第五,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最突出的问题是专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全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不仅与我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不能满足现有200万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同时,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三、解决方案的提出

第一,加强政府对机构养老事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一是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工作。各级政府应紧密联系本地实际,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发展集老年公寓、老年大学、娱乐场所于一体的养老阳光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兴办针对本单位员工的养老院,从根本上保证养老机构的迅速发展。二是坚持“民办公助”的政策原则。政府不仅要加大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基本建设性补贴份额,还要对建成的民办养老机构视服务开展情况给予适当的运行经费补贴,还要根据收住照顾的服务对象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分类补贴相应的服务费用。三是将机构养老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将养老机构的运营发展状况、老人的需求满意度等列入当地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当中,通过政府导向和方方面面的约束、互相监督来促进机构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二,加强法规政策的建设。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与机构养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养老机构的兴办、营运、管理更趋于专业化、法制化;同时要在实施办法、准入规则、退出条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对于兴办养老机构的个人或社会团体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

养老机构范文篇3

一、高度重视我市老龄化现状,加快养老福利体系建设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5.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7%。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具有数量大、增长快、“未富先老”等特点;另一方面,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空巢老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断增多,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加大;同时,我市的老年福利设施数量少、功能单一,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截至20**年,我市共有各种类型的养老福利机构20家,入住老年人1560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0.62%,低于全国0.9%的水平。加快养老福利体系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将做好老龄和社会福利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通过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现以人为本、全民关怀,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效减轻养老为家庭带来的负担。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尤其是“4050”人员的再就业,实现不同群体的互利共赢,促进社会稳定。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养老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总体发展目标

以国家兴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努力构建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养老福利机构为骨干的养老福利网络。目前,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9.6张,力争到2010年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15张床位以上,之后以每年增加3—5张床位的速度增长。

三、鼓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

(一)对经市民政部门确认的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国土部门可根据《划拨用地目录》的规定,以划拨方式供地、并减半征收城镇国有土地补偿费。对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国土部门应按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供地。

(二)对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规划部门可给予减免5%—10%规划设计等费用的优惠。

(三)对非营利性养老福利机构,市建设部门可给予减免30%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的优惠。

(四)经市民政部门批准设置的养老福利机构享受政府补贴,补贴资金包括开办经费和运营经费两部分,从市财政、福利公益金和社会捐助款项中解决。

1.市民政部门根据养老福利机构的规模给予下列开办经费补贴:

(1)规模在30—80张床位的,给予一次性补贴1000元;

(2)规模在81—100张床位的,给予一次性补贴2000元;

(3)规模在101—1000张床位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5000元;

(4)规模在1001张床位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30000元。

开办经费补贴最高限额为30000元,补贴款项专款用于购买炊具、健康器材、文娱器材等养老服务设施。

2.符合下列条件的养老福利机构,可以申请运营经费补贴:

(1)有《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

(2)开业满半年以上的;

(3)床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含80%)的。

市民政部门根据养老福利机构核定的床位数,对床位利用率在80%以上(含80%)的,给予每名本市户籍人员每月10元的运营经费补贴;对床位利用率在90%以上(含90%)的,给予每名本市户籍人员每月20元的运营经费补贴。

养老福利机构于每年1月向市民政部门提出开办、运营经费补贴的书面申请。市民政部门对养老福利机构申请开办、运营经费补贴的书面申请进行审批。对同意给予补贴的,市民政部门应当与提出申请的养老福利机构签订补贴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养老福利机构在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同时,仍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国办发〔2000〕19号)规定,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四、工作要求

养老福利机构应当依法保护被收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开展捐赠活动,不得接受任何带有政治性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享受补贴的养老福利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民政部门有权终止补贴,必要时可追回补贴资金:

(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养老福利机构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合并、设立分支机构或解散养老福利机构的;

(三)补贴资金挪作他用的;

(四)年度检查业务考核不合格的;

(五)财务帐目混乱的;

(六)服务质量差,送养人意见较大的;

(七)违反《**市养老服务机构基本规范》,经批评教育不改正的。

养老机构范文篇4

一、工作现状。

1.实现了养老保险费单基数征缴。我市从年月以来,一直按照双基数征缴,即参保单位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与离退休费之和为基数进行缴费。此办法虽然有利于增强基金实力,但没有体现出养老保险对于用人单位离退休费负担的均衡作用,没有真正解决各单位之间离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为此,我们经过严格测算,在确保养老保险费的征缴与发放保持平衡的基础上,从去年月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实行单基数征缴。即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缴费,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不再纳入缴费基数。

2.实现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我市从××年元月起对所有财政全供的离退休人员及部分自收自支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特别是对自收自支单位按照成熟一家实行一家的思路,逐渐扩大社会化发放范围。止目前,实现社会化发放的行政机关和自收自支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已达到名,占全部离退休人员的。本文转载自网

3.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帐户。长期以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一直存在着缴费与待遇相脱节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养老保险制度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为了建立缴费与待遇挂钩机制,增强各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缴费积极性,充分保障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我市决定从××年元月起统一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建帐时间从年月起计算,年月以后参加工作的,按实际参加工作时间计算。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法律、法规依据。由于从国务院到省政府均没有出台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在制定具体办法时缺少政策依据。另外,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缺乏刚性,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同时,由于各地政策不统一,造成人员流动困难,养老保险衔接困难。

2.缴费基数没有真正反映出在职职工工资水平。按照规定,职工的缴费基数应按职工上年度工资文件所确定的工资计算。但相当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工资远不止这个水平,这样就造成了养老保险费没有应收尽收,影响了基金的积累,降低了基金抗风险能力。

3.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一是随着我市乡镇机构改革,郑煤集团原办学校转入事业性质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造成近几年退休人员急剧增加,养老金支付数额越来越大;二是离退休人员增资幅度较大。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不断增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水平也随之增长,导致养老金支出加大;三是缴费人数逐步减少。由于受部分事业单位转制、乡镇机构改革及人事编制的限制等原因,参保人员呈减少趋势,长期以往,势必造成征集总额下降。

养老机构范文篇5

1.1事故发生过程。河南省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火灾发生时内有常住老人130余人、工作人员25人。事故发生地不能自理区住有52名老人、4名护工。2015年5月25日19时30分左右,不能自理区两名女护工发现西北角建筑大面积燃烧。事故造成38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064.5万元。[1]1.2事故发生原因。直接原因是老年公寓不能自理区供电线路接触不良而发热,异常高温引燃了电线绝缘层、聚苯乙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同时由于建筑物吊顶空间整体贯通,加速了火势蔓延燃烧,导致整体建筑短时间内垮塌。而老年公寓管理不规范,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地方民政部门违规审批许可,行业监管不到位;地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执法监督工作不力,履行职责不到位间接导致了事故发生。1.3事故处置及善后处理。老年公寓工作人员进行了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当地消防接警出动,进行了一些系列相对专业的灭火与搜救,随后当地政府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公安、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展开搜救和维稳工作。省、市政府接到火灾事故报告后,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伤亡人员家属接待及安抚、遇难者身份确认和赔偿等工作,对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等善后工作。

2养老机构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2.1社会化养老模式流行,问题层出不穷。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6亿人,占总人口的11.4%,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受20世纪计划生育政策和现阶段庞大青年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导致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瓦解,社会化养老流行起来。发展期短暂的养老机构受到政策制度、经济状况、地理区位等因素制约,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且多数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养老机构的质量变得难以保障,埋下重大隐患。同时,养老机构频发的事故,以及处理时产生的种种问题矛盾,也给起步阶段的养老机构巨大考验。因此,如何做好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促进养老机构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2.2事故形成负面影响,造成社会混乱。首先,养老机构安全事故给家庭带来最直接的打击。养老机构频发事故不仅对受害人子女带来沉重打击,也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伤痛。负面情绪会导致一系列不良行为的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其次,老年人由于年高、体差等原因往往行动不便,在危机突发时不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的甚至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养老机构的安全应首先得到保障。频发的安全事故会导致民众对养老机构丧失信心,影响养老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市场秩序的混乱。最后,养老机构安全事故的发生政府难辞其咎,监管责任的缺失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3养老机构频发危机的原因

3.1法律法规不健全。用完善的法律来管理危机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养老机构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仅在2012年3月才出台养老服务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养老机构安全管理》,也是第一次从行业管理角度,针对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树立规范。但2012年之后各类养老机构安全事故仍层出不穷,可见仅一个行业标准的出台并不能够填补相关制度的缺失,理应根据养老机构实际情况和安全事故特点完善相关制度,有法可依才能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水平。3.2危机意识淡薄。养老机构是养老安老场所,老年人自身不会把他们安享晚年之地与危机挂钩,多数老年人也因为年事已高思维也不再活跃,所以基本不具备危机意识。以2013年黑龙江太平乡养老院火灾事故为例,事故是一名老人抽烟所导致,老人不具危机意识的行为无形中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同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给予身体和精神上的照料,缺乏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以2015年河南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特大火灾事故为例(以下均称“5.25”事故),公寓建筑物大量使用易燃建材,极易引发火灾[1]。3.3缺乏专业人员。养老机构内多数老人年龄大行动缓,甚至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在危急情况下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安全疏散,增加了救援难度。大多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数量偏少,缺少专业培训,火灾发生时自己都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施救他人。以“5.25”事故为例,该老年公寓护工数量偏少,且基本为中年农村妇女,缺乏专业知识与应急能力。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不能及时有效做到救援,反而致使自身的伤亡。只能向外寻求帮助,原地等待救,援拖延了最佳救援时间。3.4危机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首先,预警系统不够完善。如“5.25”事故后,各部门没有去着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危机预警系统,更多只是浅层次的安全知识宣讲、设施质量排检等。危机有偶然性,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相应工作应准备充分,绝不能够仓促应对。其次,监控系统不够完善。“5.25”事故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康乐园消防监测系统极其简陋,工作人员也没有做到全面的看护和及时发现问题,最终导致不能自理区老人仅被救出两名。3.5缺少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联动机制是在事故前、中、后期采取一系列合理、有序、快速的行动,需要不同部门合作。现阶段养老机构没能够与其他部门形成统一的应急联动机制。这样会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与联系,无法集合力量整合资源,在面临危机时,难以形成联动力量。例如,“5.25”事故在火势最凶猛的时候仅有消防部门和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实施救援救灾,而在火灾发生后,鲁山县委、县政府才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公安、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人员展开搜救、善后及维稳工作。3.6缺乏事后期恢复工作的理论总结与创新。在事故得到控制后,应该及时组织并展开事后的恢复工作。危机管理恢复期的主要工作是复原和及时的总结反思。在“5.25”事故中政府等相关部门做到了医疗救治、维稳、赔偿等工作,并对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但没有进行后续追踪调查以及深入地学结,为以后的危机预警、应急机制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创新,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尽快形成专门应对养老机构安全事故的行动机制的重要性。

44R理论在养老机构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罗伯特•希斯从危机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4R理论,将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缩减、危机预备、危机反应、危机恢复四个阶段。危机缩减主要缩减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危机预备主要提高组织及成员处理危机的能力;危机反应主要提升处理危机的效率;危机恢复主要是恢复及经验总结。4R理论从时间角度更科学的考虑危机管理对整个危机产生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实施不同策略。此理论虽最早应用于企业危机管理,但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被广泛应用。同样,为养老机构做好危机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之处。4.1危机管理缩减期。4.1.1健全法律法规。危机管理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直以来国家对养老机构都是粗放型、市场化管理模式,与之相关的法律少之又少,专门针对于养老机构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更是空白。[2]缺乏法律支撑,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就会有漏洞,危机管理规则和处理准则的制定就不能落实到位,进而限制养老市场发展。可借鉴国外养老机构的立法经验,对养老机构予以立法,明确各方法律责任。对危机的预防、应对、恢复重建每一环节都做到明确规定,确保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4.1.2增强危机意识。培养和树立危机意识,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养老机构内是行动不便,思维不敏的老人,要增强其危机意识可以针对他们行动能力弱、记忆力较差的情况,采用宣传栏、警示标语、广播等形式,简单有效的开展各种安全教育。通过家属向老年人进行安全教育,使老年人更加容易接受。对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相关教育,时刻具备危机意识,从细节着手防范事故发生。例如,安装监控和室内外呼叫器,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防踩空、防滑警示;定期向家属主动介绍老人健康状况和突发情况;定期检查安全设施;时刻注意老人情绪情况,避免发生突发事件。[3]4.1.3强化工作人员专业性。养老机构具有其特殊性,服务对象是年龄大行动缓的老年人,甚至有些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发生事故救援工作很艰巨。所以养老机构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做到培训有量,考核有度。首先做到技能培训常态化,邀请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组织专业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应急水平。其次做到知识丰富化,如邀请消防人员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最后,做到考核制度化,成立由专家、老年人等组成风险防范考核专项小组,定期实地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4.2危机管理预备期。4.2.1建立全方位预警体系。现代社会不再是危机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会发生的问题。面对随时而来的危机要做好准备,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体系,尽可能消除危机的诱因。这样才能从应对危机向危机管理转换。[4]首先,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危机的最终爆发都是无管理的安全隐患所导致,应对安全隐患应定期自查和不定期排查。并成立专项小组,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及时发现养老机构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其次,运用现代技术形成高效的信息管理网。老人们多有疾病、行动不便、思维不清等问题,容易出现突发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组建可覆盖全场地的信息网。这样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到信息,形成不同预警信息,并通过网络快速送达应急管理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后,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养老机构实际运行情况,积极编制应急预案,对养老机构容易发生的跌倒、噎食、碎死等个体事件以及消防安全、中毒等集体事件明确预防和处置流程。4.2.2加强日常演练,提高危机应对能力。要加强对全体人员应对危机的技能演练,一是使成员对现有的应对策略有一定把握度,二是培养成员分析及反思学习的能力,三是培养出独立判断和灵活的处理能力。模拟演练具有仿真效果,通过置身其中的训练可有效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养老机构可以和当地消防及其他安全管理机构合作,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演练,并在活动后举行讲座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养老机构人员自我防护和救护能力。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心理的训练,因为在危机真正来临时,人会产生紧张心理,处理不好会影响到思维和决策。4.3危机管理反应期。建立健全责权明晰的协同治理机制,可为危机管理提供坚强保障。首先,建立危机管理三级监督体系。通过民政部联合消防,对养老机构安全工作进行定期督查;社区设立审核委员会,加强对运营建设的规范管理,定期审核并做到优奖差惩;老年人自发成立民意组织,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其次,建立部门协作应对机制。成立由民政、消防、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能快速联动、密切配合、有序分工,按照应急方案有效解决问题。最后,制定养老机构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指标。食药监、卫监等部门的检查以及行业测评、媒体曝光等信息也纳入监测范围,并建立养老机构诚信档案和养老机构黑名单制度。4.4危机管理恢复期。米特罗夫曾提出危机管理模型,包括“学习”阶段及反思总结阶段。每次危机过后都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举一反三,避免重蹈覆辙。管理者应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及时总结获得新知化弊为利。有关养老机构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大量空白,要结合其特点剖析每个事故,做到及时汇总信息及时学习反思,形成有借鉴意义的工作经验。并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源,继续追踪可能变化的危机,识别剩余危机,确保危机管理计划的实施,加强危机管理工作,评估突发危机事件管理的效果,为应对同类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经验和借鉴。[5]

参考文献:

[1]鲁山养老院火灾谁之殇[J].消防界(电子版),2015(10):51-54.

[2]汪四红.中国养老机构法律监管研究[D].安徽大学,2015.

[3]刘利君.养老机构住养老人事故风险管理实证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5):155-159.

[4]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1-46.

养老机构范文篇6

[关键词]营利性养老机构;运营;强制责任保险;养老服务市场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人口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养老机构。目前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还存在多方面问题,因此,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养老机构出现较多法律纠纷,而养老问题关乎我国全民福祉,不容小觑,亟待解决。

一、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概述

(一)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概念

营利性养老机构是指由政府以外的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建立的,专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居住、日常照料等生理需求服务,并向其提供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服务来满足其心理需求进行营利活动,获取利益的一种综合性营利机构。

(二)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特征

1.营利性

相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公办养老机构,营利性养老机构具有营利的性质。其区别于社会福利机构,对所提供的服务享有收益的权利,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投资者对其运营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享有分配权。

2.社会公益性

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其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营利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服务的对象是老年群体,在帮助他们安度晚年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养老问题给社会、政府带来的压力。正是因为其特殊性,使其经营活动具有社会公益性。

3.风险较大性

营利性养老机构的风险主要分布在经营投资和法律纠纷上。根据《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反映,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利润不客观,收益周期长的特点。大多数机构处于盈亏基本持平的尴尬状态。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而言,营利性养老机构属于一种高投资,低收益的服务行业。另外,选择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都有生活自理障碍,需要医护人员照顾其日常起居。在居住期间,老人的身体机能很可能由于机构护理人员的疏忽或自身原因造成损伤,甚至死亡,进而引发法律纠纷。

二、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尚未规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和服务等级

目前,我国尚未统一规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以及认定与之相匹配的服务等级。仅依据《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笼统地划分为自理型(不依赖他人护理)、半自理型(依赖老人设施帮助)和介护型(依赖他人护理)三种。这种笼统的划分,主要是由养老机构的主观评估,缺乏第三方客观评估,且未将老年人的实际情况(病情、经济状况、精神及身体状态等)考虑在内,无明确的标准。由于缺乏通过护理需求来认定养老服务等级标准,以此也无法对收费标准进行统一规定。通常发生纠纷后,法院也只能参照纠纷发生地民政部门及协会的相关标准,来判断养老机构是否侵权。

(二)相关法律对养老机构的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监管机制缺位,立法薄弱,所指定的相关政策调控和部门规章操作性差,造成我国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上的混乱,如缺乏对消防安全的有效监管,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2015年“5•25河南鲁山养老院火灾事故”造成39人死亡,黑龙江海伦敬老院火灾事故造成11人死亡,2人轻微烟熏伤,南京建邺区子利洋养老院火灾事故等。我国相关法律对养老机构与老年人或其人签订的服务合同监管不到位,民政部的合同示范文本直至2016年11月才出台,实际推广履行情况并不容乐观,因合同不规范,合同内容涉及的权利和义务不够详尽,导致法律纠纷时有发生。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缺乏政府的监管,没有建立相关制度和准入、退出机制,致使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三)处理养老机构纠纷缺乏相关依据

在营利性养老机构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老年人各项技能下降,身体和行为能力的削弱,极易发生危及身体和生命安全的情况。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与之直接接触,难逃其责,引发法律纠纷,原告大多是老年人的家属或人,由于未直接、及时了解情况,加之取证难,且我国尚未出台处理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法律法规,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处理此类事件时,主要依靠自身职业素质结合类似判例做出裁决。缺乏客观法律依据,容易出现冤假错案,裁判者的个人差异、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将直接影响判决结果,审理中对老年弱势群体利益的倾斜或对养老机构的偏袒,均不利于司法公正理念的有效实行。

三、国外营利性养老机构法律制度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社会养老服务水平较高,养老机构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我国可以借鉴一些发展成熟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如美国于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日本的《护理保险法》,澳大利亚的《老年人服务法规》,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法律制度。

(一)美国

美国《老年人法案》提出照护监察员制度。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其服务不满意时,可及时向监察员申诉,这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服务起到了监督作用。

(二)日本

日本采用养老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制度来降低营利性养老机构运用中的经济风险,缓解养老机构纠纷中所涉及的医疗费用压力。这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持续经营起到保障作用。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提出了老年护理评估表。养老机构对入住的老年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为服务等级和收费标准提供判定依据,这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服务起到了参考作用。

四、完善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老年护理评估机制,明确收费标准,划分服务等级根据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四项指标对老年人的能力进行测评,统一由医疗机构对老年人进行体检,结合老年人能力和身体的评分结果,对服务的难易度和当地的经济消费水平设置合理的收费标准,并按星级划分服务等级,配备星级护理服务,明确服务项目和程度,可参考以下三种定价方法:第一,养老机构市场比较定价法。第二,养老机构边际成本定价法。第三,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以增加性价比和需求服务契合度为导向,保证标准化服务到位,个性化服务多元性。

(二)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管,健全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为避免职能部门间不作为,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管不可或缺。除《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辖外,公安消防、医疗机构、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也须发挥其应尽职能,共同确保管辖内养老机构和入住老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养老机构和与公安消防部门联合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实时专项通报,时刻绷紧安全管理弦,实时通报问题,限期整改。还可与医疗机构联合推动形成医养互促共进、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辖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依托街道、居委会实现“医养协同”。提供财政贴息,吸引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吸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1.营利性养老机构准入法律制度

依据《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的相关规定,建设、运营养老机构必须办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设置明确的营利性养老机构准入条件,严格把控准入程序,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资质进行实地考察和书面审查,以防证件不齐等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养老机构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扰乱秩序,从源头上规范营利性养老服务行业。

2.营利性养老机构退出法律制度

民政及其他协同监管部门可通过实践操作,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评定,对硬件设施条件、运营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量化测评,定期进行养老机构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安全隐患大排查,重点排查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是否落实、消防要求是否落实到位、食品安全是否符合要求、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养老服务标准化要求是否达到等六方面,对不达标的营利性养老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对有重大火灾隐患的养老机构,将挂牌督办整改。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暗访,届满再次测评仍未达标的机构,可强制性要求其退出养老服务市场,督促各养老服务机构对照安全管理工作要求逐项自查自纠。联合区消防部门开展安全专项突击检查,真正做到排查“零盲区”,隐患“零容忍”。

(三)实行公办和营利性养老机构双轨制,建立养老机构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根据老年人家庭状况、身体状况、收入及财产状况进行精准定位,设置明确的公办养老机构接收标准,如只接收一些贫困家庭,以及“三无”或“五保户”家庭的老年人。激发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市场活力,制定相应制度对营利性养老机构进行宏观调控,督促落实优惠政策,全面推进营利性养老机构蓬勃发展。由日本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启发,着实提高我国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度。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参加责任保险不失为一种转嫁风险,缓解纠纷矛盾和保障其健康稳定运营的良好措施,为避免一些机构盲目追求利益,不愿参保而致使无力承担赔偿责任,从而损害原有老年人利益的不良后果发生,建立营利性养老机构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实属必要。五、结语营利性养老机构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不全面,法律纠纷时有发生,以致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行业活动不足。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在老龄化社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参照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在养老机构评估机制、准入机制、退出制度方面进行相应规制,完善配套法律制度,从而促使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吴玉韶、王莉莉.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M].华龄出版社.2015。

②孙文灿.养老机构侵权问题研究[J].中国养老网.2017,(08)。

③闫萍、柴宇阳.我国养老机构研究回顾与评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6年,(3)。

④宋驰.“医养结合”的模式下养老机构的经营与管理[J].才智.2018,(11)。

⑤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17,(8)。

养老机构范文篇7

第一条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为,促进养老机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服务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前款所称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养老机构的发展坚持政府举办和社会兴办相结合、政府扶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集体、村(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捐资、捐物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

第四条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制定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市和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发展改革、城乡规划、机构编制、工商、税务、建设、国土、财政、价格、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养老机构的管理和发展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县(自治县)人事、民政部门对扶持和发展养老机构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

第二章机构设立

第七条开办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一)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到开办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二)利用非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到开办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三)开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办人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外商投资开办养老机构的,还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八条养老机构应当自登记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机关颁发的登记证书复印件;

(二)机构章程、管理制度;

(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养老机构备案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30日内重新备案。

第九条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和设施设备应当符合《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其建筑设计应当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养老机构符合上述两个规范的,可自愿向民政部门申领养老机构证书。养老机构证书不得转让、出租、出借和涂改。

第三章服务管理

第十条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分为收养人员和休养人员。

收养人员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人,按有关规定到养老机构接受养老服务的人员。

休养人员是指自愿到养老机构按合同约定接受养老服务的人员。

第十一条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收养人员,在完成收养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接收休养人员。

利用非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营利性养老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服务对象。对其接收收养人员的,政府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十二条养老机构应当与服务对象或其亲属、送养单位(以下统称送养人)签订服务合同。

服务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同各方姓名(名称)和地址;

(二)服务内容和方式;

(三)服务期限和地点;

(四)收费标准和方式;

(五)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六)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

(七)违约责任;

(八)争议解决方式;

(九)其他约定事项。

市民政部门可以制定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供养老机构和服务对象参考使用。

第十三条养老机构开展服务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标准,实施分级护理服务;

(二)制定老年人营养均衡的食谱,合理配置适宜老年人的膳食。老年人膳食制做和用餐应当与工作人员分开;

(三)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康复活动、文化体育活动;

(四)为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入住后患传染病和精神病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通知其送养人转送专门的医疗机构治疗;

(五)建立夜间值班制度,做好老年人夜间监护工作;

(六)建立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老年人使用的餐具,定期清洗老年人的被褥和衣服,保持室内外的环境整洁。

第十四条养老机构应当善待收住的老年人,不得歧视、虐待、遗弃服务对象。

养老机构注销的,应当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

第十五条养老机构接收收养人员的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的供养标准支付。具体标准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民政部门另行制定。

养老机构接收休养人员的收费实行自主定价。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市和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应当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范围、服务费用以及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养老机构应当自觉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工作人员名册和工作人员工作细则以及选聘、培训、考核、任免和奖励等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养老机构应当建立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公示各类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十九条养老机构接受捐赠、资助,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和与捐赠人、资助人的约定使用。养老机构应当向捐赠人、民政部门报告接受和使用捐赠、资助的情况,并依法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养老机构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自律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养老机构自律机制,制订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对违反协会章程或者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会员,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

(二)代表本行业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涉及本行业利益的事项,提出有关建议,参与有关行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制订;

(三)开展行业统计、培训和咨询,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协调养老机构之间及养老机构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五)开展其他行业自律、服务、协调等活动。

第二十一条市和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可以定期组织营养、医疗、护理、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和热心老年事业的社会人士,对养老机构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质量和信誉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具体办法由市民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扶持与鼓励

第二十二条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养老机构的发展。

养老机构符合《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经民政部门备案后,可享受有关优惠扶持政策。

第二十三条养老机构在提供养老服务时,享有以下优惠政策:

(一)排放污染物达标的,经负责征收排污费的环保部门核准后可以免交排污费;

(二)免缴残疾人保障金;

(三)城市养老机构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但依法可以以划拔方式取得的除外;农村养老机构可以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四)养老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具备对外开展医疗、康复服务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当地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卫生部门按有关医疗机构管理规定予以审批;所办医疗机构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可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经审查合格的,可以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第二十四条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提供养老服务时,享有以下优惠政策:

(一)提供的育养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用电、用水、用气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优惠;

(四)国家机关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费用,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费用,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给予一定补贴。

第二十五条国家和本市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还有其他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不办理或者不重新办理备案手续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不签订服务合同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不按要求提供养老服务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歧视、虐待、遗弃服务对象或者不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不配合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不按约定使用捐赠、资助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使用情况的。

有前款第(—)、(二)、(三)、(五)、(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有第(四)项规定行为的,由民政部门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有上述行为之一的,有关部门还可以取消给予的扶持优惠措施,并追缴违法行为存续期间已减免的相关费用。

第二十七条养老机构有其他违法行为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民政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中,严重失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条服务对象、送养人与养老机构在养护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等社会福利机构的扶持与鼓励参照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执行。

养老机构范文篇8

为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扶持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引导,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实现职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服务层次化、队伍专业化。探索拓展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托养职能,鼓励和支持社会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国有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经营,培育和支持大型民营集团提供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会养老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转方式、调结构。

(二)目标任务。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养老服务供给情况,制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规划,在政府保基本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同时,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接收残疾人,充分发挥养老机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职能,进一步开展“阳光家园”计划,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需求。到年,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初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多层次、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统筹机构布局和设置规划,使养老机构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有序、长效发展。

2.政府引导。坚持政府引导,统筹制定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把引入优质资源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有效载体。同时,加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

3.市场运作。在保障特殊人群基本养老需求基础上,健全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市场调控、动态管理,构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公平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激发内部活力,提高服务效益,实现养老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4.购买服务。面向养老服务机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政府补助与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以及综合绩效挂钩,鼓励各类机构共同发展。

三、扶持政策

(一)用地优惠。

1.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对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不转变用途的,可以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不具备划拨用地条件的,可采取协议出让的方式供地,土地出让金可按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闲置的房产,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可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参照重点产业投资优惠政策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举办1000张床位以上的,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并给予政策优惠。

(二)建设补助。对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给予一次性补助,具体内容是:

2.对新建、改扩建达到5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骨干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在年至年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的,按每张床位2000元给予补助。

3.对新建的以“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包括街道、社区针对辖区内老人建立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在年至年期间投入使用,服务居家老年人数(含残疾人)达50人以上,已经安装使用信息呼叫网络系统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建设补助。

4.支持医院、疗养院和其他服务机构利用现有资源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专门为智力、康复期精神病和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视力、听力、言语、肢体和多重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生活照料的托养服务机构,在年至年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开办补助。

(三)运营补助。

5.对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给予运营补助。对以入住为主要模式且服务质量高、服务设施好、运营效果佳的养老服务机构,每接收一位具有户籍、入住达6个月以上的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或持有残疾证的残疾人(不分年龄),经相关部门评定后,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入住中心城区养老服务机构所需运营补助资金由市级负担。对以“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且服务人数达50人以上的非营利性老年人服务机构,按每人每月2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四)购买服务。对具有户籍、入住达6个月以上的特殊困难群体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补助。

6.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60岁以上(含60岁)城镇“三无”(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依靠)老年人、低保或低保边缘家庭(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的100%-200%范围内)中的老年人(以下简称困难老年人),入住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补助;实行居家养老的按每人每月200元补助。

7.享受城乡低保待遇或低保边缘家庭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含智力、康复期精神、视力、肢体和多重残疾人,不分年龄),入住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补助;实行居家托养的按每人每月200元补助。

(五)税费优惠。

8.对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给予税费优惠待遇。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经营过程中,免交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养老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暂免交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免交水、电增容费和供排水设施使用费;使用水、电、煤气、供热按居民用价格标准收费;其他有关行业,凡是有价格浮动和优惠的,可按规定执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最低价格。

对社会资本举办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实行市场定价,也可执行政府定价,其实现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给予等额补助。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上缴企业所得税中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给予等额补助。

(六)技能培训。

9.加快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从年起,由人社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免费对在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服务业的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争取利用3至5年完成对全部从业人员的轮训,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七)其他。

10.对入住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大力普及老年卫生保健科学知识,增加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

11.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所办医疗机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按有关规定申请,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

12.加大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宣传、广电等部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设立专栏,无偿对养老服务事业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报导,扩大影响、营造氛围,提高社会效益,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四、其他事项

(一)非营利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是指由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并符合《市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要求,依法取得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和法人代表证书,且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二)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是指由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日常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养老服务机构。

(三)以上扶持政策所需资金可通过各级财政预算、福利公益金、社会捐助的慈善资金等多种渠道筹集解决。

养老机构范文篇9

[关键词]日常生活能力;养老机构;老年人;养老需求

近年来,机构养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研究发现,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比选择其他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差[1],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2]。美国Lawton和Brody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独立性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直观反映老年人的自理程度,体现老年人生理健康状态。本研究在评估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养老机构不同ADL等级老年人照护需求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养老机构建立分类服务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调查了规模相对较大、入住人数较多、运行基本正常的养老机构11家、544位在院老人,其中失能老人232人,高龄老人302人,残疾老人121人。1.2调查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11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纳入问卷调查的标准为:(1)年龄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剔除年龄小于60岁的农村五保户;(2)自愿参与调查;(3)思维清晰,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05份。1.3调查工具。调查问卷使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表》,了解机构养老老年人对养老和保健服务的利用、评价、需求、期望和意愿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机构养老老年人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月收入、文化水平、医疗保险类型等因素;(2)机构养老老年人健康状况,如慢性病患病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3)机构养老老年人医养服务现状及需求,包括对养老服务内容、场所、形式等方面的需求。1.4ADL分级标准。ADL量表内容包括吃饭、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移动、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根据我国民政行业标准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对日常生活活动中10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强。最后,把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能力完好(100分)、轻度受损(61~99分)、中度受损(41~60分)和重度受损(低于40分)。由于超过一半的在院老年人无法配合本次调查,实际调查人数较少,为便于统计分析,将中度和重度受损两组数据进行合并(总分低于60分)。

2结果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205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3.4%,年龄80岁以上占47.3%,离异/丧偶占51.2%,农村老年人占65.4%;医保类型以新农合和无医保为主,分别占35.6%和24.9%;75.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44.9%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完好,55.1%的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功能受损,其中,轻度、中/重度受损的比例分别为41.5%和13.7%(见表1)。2.2老年人ADL等级分布情况。205名调查对象中,大部分男性日常生活能力功能完好(受损率为48.4%),女性多为轻度受损(受损率为66.7%);60~69岁老年人功能受损率最高(61.2%),其次是80岁以上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以轻度受损为主,农村老年人以功能完好为主;有配偶的入住老年人受损率最高(61.8%);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功能受损率为59.1%(见表1)。2.3不同ADL等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205名机构养老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依次为日常生活照料(76.1%)、医疗服务(57.2%)、健康查体(52.2%)、文化娱乐活动(38.5%)、心理咨询或精神慰藉(29.3%)、康复训练(19.0%)、健康教育(16.1%)和其他服务(9.3%)。在服务项目上,所有调查对象均将日常生活照料放在首位,ADL功能完好的老年人主要以健康促进和发展性服务为主,如健康查体和文化娱乐活动。ADL受损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多,受损越严重,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大。同时,不同ADL等级老年人对文化娱乐活动需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不同ADL等级老年人日常生活服务需求。205名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排序为:洗衣做饭、清洁卫生、代购物品、夜间照料和助餐服务。可见,需求最大的均为洗衣做饭和清洁卫生,ADL受损严重的老年人对夜间照料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老年人。不同ADL等级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服务的具体项目需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与分析

3.1机构养老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率较高。本研究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率高于老龄委的中国城市老年人口日常活动能力平均受损率(18.0%)[3],且机构养老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率高于其他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4]。受损严重的老年人以女性、高龄和患有慢性病为主,可能原因如下。(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其日常生活能力必然受损。本研究中高龄老年人以女性为主,由于身体和年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女性老年人的受损程度高于男性。(2)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对医疗和健康资源的支付能力,由于没有医保或医保未覆盖到养老机构等因素,老年人支付能力受限将影响其接受医疗服务,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将导致日常生活功能受损、治疗成本增加。(3)慢性病会导致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障碍[5],本研究中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必然会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将符合规定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覆盖范围,减少因支付能力受限而加重健康问题,促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3.2提供有针对性、分梯度的养老服务。本研究中,大多数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功能完好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方式尤为肯定。但随着ADL受损程度的增加,老年人选择家庭和社区养老的比例逐渐增加。提示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困难时,更希望得到家人的照顾,这也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倡导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另外,可能与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关,功能受损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日常照护服务,但养老机构的照护服务达不到老年人的心理预期。对此,建议养老机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满足ADL受损严重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此外,有针对性、分梯度地提供服务,例如为ADL正常和受损较轻的老年人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ADL受损严重的老年人组织心理咨询活动,满足入住老年人躯体、心理等方面的需求。3.3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本研究中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最主要的五项需求分别是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健康查体、文化娱乐活动和心理咨询或精神慰藉。日常生活照料是老年人需求最大的一项服务内容,也是养老机构提供的日常服务。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对医疗服务和健康查体有需求。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率越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高。这就迫切需要推进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老年人进行科学、定期的能力评估,确定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类型和照护等级。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合理配置养老和医疗资源,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和养老的有效需求。此外,应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ADL功能完好和受损较轻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床位给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同时,ADL受损严重的老年人对夜间照护的需求较高,可结合本人及家人的养老意愿,入住专业养老机构进行养老。

参考文献

[1]王佳姝,俞蕾,仇琰,等.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5(24):6236-6238.

[2]梁国强,张婉秋.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现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2):150-151.

[3]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4]李文涛,梁靖,安力彬,等.养老机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与焦虑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0):5138-5140.

养老机构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理及省市区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提高政治站位、认清严峻形式、强化责任担当,高标准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二、工作原则

养老服务机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先、依靠科学、依法处置、公开透明、群防群控的原则,切实履行责任,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措施,确保养老服务机构内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此项工作正常运转,成立民政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摸底排查力度

按照“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街社联动”的工作原则,重点对属地无证无照无备案养老服务机构实施拉网式、无死角、全覆盖排查,做到不错、不重、不漏,全面掌控相关情况。

(二)建立和规范疫情防控期间综合管理制度

1.外强防控方面:

(1)服务对象。疫情期间养老服务机构要采取封闭管理,取消老人外出申请,因身体原因确需外出看病的老人,养老机构要主动帮助做好防护措施,外出看病或回家过年的老人一律不准返院。

(2)外部人员。疫情期间外来人员不得对服务对象进行探视;养老机构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快递等物品在门外设置接收点等。

(3)工作人员。外地返回且身体状况正常的进行15天居家隔离观察,如出现相应症状的建议在家留治和休养,暂不返回工作岗位,工作人员上岗前要测量体温、观察有无症状等。

2.内强防控方面:

(1)服务对象。每天测体温2次(早晚各一次);每天进行3次消毒,每次消毒房间内要做到无遗漏、无死角;每天进行3次通风,每次通风半小时;每天老人和家属视频通话2次,及时和家属沟通老人的健康状况,有效缓解了老人和家属的焦躁情绪;老年人及工作人员随时用免洗消毒液洗手消毒;每位老年人及工作人员每天喝水不少于1500毫升;取消院内集体性活动。集体用餐改为送餐至服务对象居室;在公共活动空间应戴口罩等;加强服务对象心理调节,提供电视、广播、阅读等文化娱乐服务等。

(2)工作人员。工作入员入院每天要做到“一人一消”,每天每人进入工作场所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消毒;(包括,衣帽、裤子、鞋、手机、耳、鼻、口、手等部位进行酒精擦拭消毒);每天每人进入工作场所前“一人一测”;每天每人进行一次体温测量;(体温在37度以上,需进行居家隔离,满15天后方可上班);工作人员在休息日要进行“一人四问一视频”,询问员工休息时间内有无聚餐、聚会活动,询问本人及其家人有无与疫区人员接触史,询问员工有无感冒发烧体温超过37℃的情况,询问员工的家人有无感冒发烧体温超过37℃的情况,以上发现存在一种情况请员工及时在家隔离休息。护理主任或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要对休息日休息的工作人员要做到一次视频确保本人在家中。

(3)环境、物品消毒。办公区域、服务场所及物品每天清水擦拭1次,每周擦拭消毒1-2次;厨房、洗衣房、垃圾处理(存放点)及后勤保障设施设备和物品每天消毒不少于3次。

(4)服务对象个人卫生。加强服务对象个人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洗浴,但不得集中使用公共浴室。

(三)统一建立疫情防控工作台账

1.服务对象台帐。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入院日期、外出情况(含外出地、外出时间、返院时间、有无各类症状)、外出回来采取的防范措施等项目。

2.工作人员台帐。内容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时间、家庭住址、外出情况(含外出地、外出时间、返院时间、有无各类症状)、外出回来采取的防范措施。

3.体温测量台帐。内容包含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每日2次。

4.环境消毒台帐。内容包括消毒时间、地点、人员等。

5.服务对象外出就医台帐。内容包括就医者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出机构时间、回机构时间、患病名称、防护措施等。

6.外出采购人员台帐。内容包括外出采购人员姓名、出机构时间、到达地点、返回机构时间、体温、消毒等。

7.隔离间使用台帐。内容包括使用者姓名、年龄、身份证号、使用隔离间时间、使用原因、退出时间等。

8.老人离院台账。内容包括离院老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离院时间、离院原因,离院老人家属签字等。

9.疫情上报台帐。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症状、上报机构名称(以及人员姓名)、上报时间、反馈处理意见、本院处理情况等。

(四)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及应急工作流程

1.外出就医流程

2.服务对象患病处置流程

3.非疫情死亡人员处置流程

4.发现疫情症状上报流程。

(五)出具本机构疫情防控承诺书

因不可进入养老服务机构内部进行疫情防控实地检查,养老服务机构须出具承诺书。承诺书主要内容包括禁止亲属探视、禁止接收老人入院、禁止外出老人返院等。由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机构公章后,上报区民政局。

(六)严格落实巡查和应急值守制度

各养老服务机构要落实好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各时间段巡查。重点查看养老服务机用电安全、用气安全、取暖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当前,受疫情防控影响,老人长时间吃住、生活在房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范电器、插排长时间连电的安全隐患、吸烟隐患。要采取各种方式调整好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防止老年人情绪失落。对情绪异常的老年人,要重点做好精神慰藉和心里疏导。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向区疾控中心和区民政局报告,并立即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做好曾与患病症密切接触者隔离工作。同时加强防护设施以及日常物资储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五、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落实

各养老服务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养老服务机构要结合民政部《养老机构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和《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指南》要求,进行制定养老服务机构的防控管理制度、台账和流程,要突出严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坚决遏制病毒传播和输入,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二)统筹谋划,形成合力

各养老服务机构要统筹谋划,提前做好各项应对准备,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应对各类突发紧急情况,并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防控措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各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强防控,积极报送信息,主动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科学、有力、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