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金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6 04:09: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养老保险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养老保险金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1

我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过程。然而国情的重大变化,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仍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革之中。随着加入到养老保障体系的人员不断增多,养老保障制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国城镇养老金的运行是否正常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近20年来,一方面,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人均寿命普遍延长,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进而引发养老保险金的收支不平衡问题。因此,本文就城镇养老保险金的筹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城镇养老保险金的筹集状况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发展方向,并从2006年1月1日起,将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在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下,处于工作期的劳动者需要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养老保险费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支付当期老年人的养老金;而另一部分用于个人账户积累。在劳动者退休之后,可以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社会统筹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它来源于同期处于工作期限劳动者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它来源于个人账户的缴费累积。所以在本文中,对于企业职工个人养老保险金供给的预测主要考虑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二者之和即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总供给,不考虑过渡性养老金。养老保险金的征缴和给付流程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的城镇养老金筹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

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要求将全体国民都纳入社会安全网,但目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覆盖。首先,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较小,存在收支不平衡的风险,较低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使各市县的社会保险机构各自为政。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基金规模的增长受限,赡养率也不断增大,收支缺口日益扩大。

其次,全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运行管理,而地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按照各级统筹层次由各级地方政府分散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管理局就多达2000个,管理的分散增加了各部门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不符合行政经济的原则。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上都从属于各级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或是政绩方面的考虑,往往会做出影响养老基金正常管理的行为。同时,政府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二)老龄化严重使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

国际上通常是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于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达到1.34亿,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1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超过9400万,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7.0%[1]。而我国现阶段的老龄化速度可以从表1中看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老年人口的比重明显加大,老龄化速度在明显加快,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阶段,同时养老负担也在加重。据统计,1978年,我国的赡养率是1∶3.0,1989年为1∶5.4,现在是1∶3.1,预计2025年将达到1∶2,即每两个在职职工就要负担一个退休人员,每一个在职职工所承受的负担有多重可想而知。在职职工承担的养老负担过重,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而且会影响国民收入的增加,最终影响福利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养老保险金筹集力度的两大对策

(一)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统筹层次

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区分割。只有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在制度、管理机构、缴费比例、养老金计发办法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统一,对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收统支,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度、合理配置。

对基础养老金实行统收统支,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基础养老金的统一,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也将是空中楼阁。2009年12月22日,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决定于2010年1月1日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随着跨省就业而转移。这是一种积极的措施,但只有在养老保险实现了全国统筹以后,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因为如果基础养老金没有实现全国统筹,频繁地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只会更多地增加运行成本。只有提高了基础养老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为养老保险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适时推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办法

延长退休年龄是各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所达成的共识,这是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和人力资本最大化利用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通常都在65岁以上,他们已经并将继续做出适当的调整,也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从人均寿命延长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关于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制定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我国人均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而截至2005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2.9岁,仍然不变更退休年龄只会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金缺口越来越大。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一系列变迁中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我国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各地的养老保险办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1998年国务院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划归劳动保障部门,随后的几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直处于职能划转和整顿规范状态。这样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的不稳定性给农民参保带来了不便。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并不很了解且心存疑虑,农村养老保险办法的多变性使得农民不愿意投保,2009年我国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开始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在不断的发展中。

2农民养老保险金的收缴方式

笔者按照农民的流动性和工作的稳定性,将农民划分为:“纯农民”、农民工和灵活就业农民,以下将按照这种分类来探讨农村养老保险金的缴纳问题。

2.1“纯农民”养老保险金的收缴方式

“纯农民”是指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交费标准,月交费标准设2、4、6、8、10、12、14、16、18、20元十个档次,供不同的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各地人员的交费档次可以有所区别,交费标准范围的选择以及按月交费还是按年交费,均由县(市)政府决定,因此参加养老保险农民的缴费水平低,一直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执行中多数农民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每月2元,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费交费领取表”计算,10年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领取9.9元。这根本就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曹信邦(2003)曾提出:对于一部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纯粹的农民”,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原则上所有的农民都有义务参加养老社会保险,实行“自助”和“补助”相结合,即养老保险基金由参加保险者交纳的投保费和政府补助金共同构成,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纯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本论文将进一步说明该独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为了改变现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低的现状,可以制定新的养老保险金缴费办法。新的缴费办法依据各个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状况(参见表1),全国农村收入水平可以划分为4个不同的等级:年收入在2000—4000属于第一个等级(包括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4000—6000属于第二个等级(包括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6000以上属于第三个等级(包括高收入户),年收入在2000以下的属于第四个等级(国家特殊照顾群体,例如:特困户)。

根据以上的划分,笔者建议个人帐户的缴费比例可以划分为4个不同的档次:年收入在第一等级的地区,缴费比例可以在上年人均收入的15%左右,年收入在第二等级的地区,缴费比例可以在上年人均收入的13%左右;年收入在第三等级的地区,缴费比例可以控制在10%左右。而对于年收入属于第四的等级的特困户,根据实际的收入状况少量缴费养老保险金,或者对其个人帐户的个人缴纳部分实行全免政策。

但是鉴于“纯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比较低和缺乏投保热情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该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对个人账户进行补贴,对于年收入在第一等级的地区,政府补贴比例可以确定为1%;年收入在第二等级的地区,政府补贴比例可以确定为2%,年收入在第三等级的地区。政府补贴比例可以确定为3%。而对于特困户,政府补贴比例可以确定为10%左右。农民可以随时对其个人账户进行监督,查看其缴纳数额,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全体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可以兼顾到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

2.2农民工养老保险经的收缴方式

笔者定义的农民工是指来自于农村,属于农业户口,但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并且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属于已经城市化了的农民工,这一群体已经完全脱离了与土地的关系,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和相对固定的住所等等,与城市普通居民在生活方式上没有多大差别。据有关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接近1.3亿,因此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不可忽视的群体,截至2006年7月底,农民工参保人数已达到1871万人,有关调查表明,83.2%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目前推行的养老保险,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接受调查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购买养老保险。根据1992年《基本方案》对农村养老保险对象的规定,“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户口”,“外来劳务人员,原则上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显然,现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仍处于城乡分割的旧的制度框架。

因此对于城市化了的农民工,笔者建议建立全国统筹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行个人帐户、企业缴费、国家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该体系加重了国家补贴的比重。个人帐户的缴费比例可以确定为年收入的6%,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浮动但最低不能低于4%,这样就可以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缴费比例可以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的企业缴纳部分一样,确定为20%,实行社会统筹,专门用于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根据农民工工资相对较低的情况,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个人帐户进行补贴,政府补贴比例最低不得低于1%,之所以要强调全国统筹,是因为这样就可以打破地区之间的差异,农民工即使更换工作地点,也可以随时缴纳养老保险金。

2.3灵活就业农民养老保险金的收缴方式

灵活就业农民是指大量流动的、没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将来有可能转化为城镇居民,也有可能继续当农民。对于这一类人可以实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转化,实行个人帐户和国家补贴相结合的道路。其个人帐户和国家补贴比例可以与农民工的比例相同,但是应该适当的调高国家补贴的比例(例如,政府补贴比例最低不得低于2%)。若在企业工作则可以增加企业缴纳部分,而缴纳比例可以确定为10%。之所以确定为10%是因为这样可以增强企业为灵活就业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当农民工又回去务农,或者说在农村务农的时间占有更大的比例时,农民工的个人帐户就可以转移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新的个人帐户中,而这就将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和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转移。

但是农民究竟加入那种养老保险体系,可以由农民自己决定,若农民加入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则企业缴纳10%的比例应统归社会统筹。若农民自愿加入“纯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则企业缴纳的10%可以划归个人账户,提高个人账户的资金数量,由于灵活就业农民的流动性比较大,因而针对他们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就更复杂,因此国家可以增加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动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保证灵活就业农民能够享受到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

总之,以上分别就“纯农民”、农民工和灵活就业农民的养老保险对策进行了定性分析,而未对具体数据进行更为深入地定量分析,只是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收缴建议。(具体数据见下表2)

3农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方式

在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方面,可以将农民分为不同的人群:即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根据王清生的观点:对于低收入的农民可以以全国(或省、地区等)为单位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多则捐献给基金、少则基金补缺”的原则进行发放,即个人账户月养老金的发放,应根据各自对应的选择生命表和退休时个人账户累积额以终身生存年金的方式进行。如果实际寿命比较短,则个人账户的余额为正,这一余额捐献给基金;反之,基金补缺,当然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低收入人群,还适用于无子女的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当然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个人帐户基金的方式,因为这样将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稳定。

对于高收入的人群则可以以单个个人为单位,实行“自负盈亏”的发放原则,即个人账户月养老金的发放应根据各自对应的选择生命表和退休时个人账户累积额进行。并且叮以设其个人账户月养老保险金是从退休时发放至余命的95%的分位点(或94岁时)。如果实际寿命比较短,则个人账户的余额为正,这一余额可以由法定继承人继承‘反之,须由其另外的积蓄补缺或法定继承人资助,因此高收人人群的选择方式就比较的灵活,既可以选择个人帐户基金方式也可以选择“自负盈亏”方式。对于中等收入人群而言,其选择范围可处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同时这两种个人账户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方式,应该允许不同的群体根据其退休后的经济情况和偏好不同而自由选择,而不能只用国家法定的惟一方式来发放个人账户累积额。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家庭式养老保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广大农村的需要。文章从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出发,按照农民的流动性和工作的稳定性,将农民划分为:“纯农民”、农民工和灵活就业农民。根据这种分类分别研究了不同的养老保险金收缴和发放的方式,事实上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一个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但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方式做出更为细致的阐述,因此农民养老保险金的收缴和发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3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直接表现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困难,该缴的不缴,该收的收不上来。换言之,企业不愿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有的企业故意隐瞒工资总额,少缴统筹基金;有的企业转移银行账户,故意拖欠不缴等等。据资料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企业,一方面,有30%的工资总额未计在应缴的基数内;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欠缴金额逐年扩大,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底已达414亿元,其中欠费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15户,欠费额63.4亿元。由于欠缴导致收缴率逐年下降,1992年全国收缴率为95.7%,1993年降为92.4%,1994年降为90.5%,1996年为87%,1998年为89%,1999年上半年为87.6%,2000年,也只有90%,2002年虽然加大了力度,但征缴率也只有90.3%。应收的养老保险费不能及时到位,使原本脆弱的养老保险基金雪上加霜。总的来看,统账结合制度近几年的实践基本上处于收不抵支—费率上升—收缴率下降—费率再上调—仍然收不抵支的恶性循环状态。不能否认,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状况恶化而无力缴纳保费,但要想搞清楚这种大面积拖欠背后的原因,应该从现行体制设置中的博弈困境入手去分析。

一、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困境的博弈分析

由于制度本身是利益主体在一系列的博弈过程中形成的,而制度在形成后又成为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规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博弈的一种契约安排,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中存在的大量企业逃费行为其根源在于制度安排本身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政府在和企业的博弈时把本应由自己负担的成本全部转嫁给企业和个人,从而使自己成为这一博弈中的“免费搭乘者”,导致现行制度安排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现在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现行制度安排中的各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

1.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企业和政府应作为具有理性的个体参与博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政府、企业

策略:政府(负担,不负担);企业(缴纳,不缴纳)

支付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政府和企业都决定负担一部分旧制度的遗留成本,那么新的制度便能建立起来。假设这部分成本共有16个单位,其中政府和企业各负担8个单位,而新制度建立后其总收益为20,其中双方各得到10个单位,那么净尽收益为4,或每方都得到2个单位的收益(见左上角)。如果只有一方决定负担,则所有成本将完全由该方承担,该方净损失6个单位成本,另一方将无成本地受益因而获得净收益10(见表右上角和左下角)。如果双方都不负担,那么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不能建立,则成本和收益都为零(见右下角)。

企业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决定是否缴纳养老金的:(1)政府决定负担;(2)政府决定不负担。可以看出,如果政府作出积极的决定,企业就有作出消极决定的动机,因为那样会使其净收益从2提高到10,如果政府作出消极决定,企业也会这样做,他们的净收益从–6上升到0。如果政府和企业作为理性人都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成为对方列车上的“免费搭乘者”,但同时都拒绝为别人搭乘,那么结果是每个人都得到0收益,相对于双方都合作的(2,2)结局来说这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即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企业之间博弈的“囚徒困境”。

可见,不管政府作出何种的决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成为政府列车上的“免费搭乘者”,这是企业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做出的理性决策,即选择逃费而非积极地缴纳养老保险金。

2.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具有理性的企业在作出是否缴纳的决策时,不仅考虑政府的行动选择,而且也会考虑和其他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所以在企业之间也存在博弈。分析这种博弈的前提条件:(1)剔除政府影响,仅有企业参与;(2)企业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企业甲,企业乙

策略:企业甲(缴纳,不缴纳);企业乙(缴纳,不缴纳)

支付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两个企业都决定负担一部分旧体制遗留的债务,则新制度能建立起来。假设总成本6个单位,每一方承担3个单位,总收益为8个单位,每一方得到4个单位,那么净收益为2或每方都得到1个单位的收益(见左上角)。如果只有一方决定负担,则所有成本将完全由该方承担,该方净损失2个单位,另一方就无成本地受益,因而获得净收益4(见表右上角和左下角)。如果双方都不负担,新的制度就不能建立,则成本和收益都为0(见右下角)。

与前面的政府和企业间的博弈一样,企业甲和乙都将根据对方的决定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同时也都希望成为对方列车上的“免费搭乘者”,却拒绝为别人搭乘,所以最终的结果也是双方都作出消极的决定,即双方都选择不缴纳,得到(0,0)的结果,相对于双方合作的(1,1)结果来说,这也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企业和企业之间博弈的“囚徒困境”。

所以,目前我国的现状是无力缴纳的企业不交,而有能力缴纳的也在拖欠观望,其最终结果是使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陷入融资困境,导致我国养老保险金的筹资困难。

二、改变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的博弈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养老保险金筹集过程中的两个博弈模型,政府如何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变当前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的现状,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者的另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入手来进行,这个博弈过程的参与人包括政府(或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企业,其中政府的纯战略选择是检查或不检查,企业的纯战略选择是逃费或不逃费。博弈模型如下:

局中人:政府、企业

策略:政府(检查,不检查);企业(逃费,不逃费)

支付矩阵:

在这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中,a是企业应缴纳的养老保险金,C是政府的检查成本,F是对不缴纳养老保险金企业的罚款。我们假设是C值小于a+F之和,在这个假设条件下,我们来试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假设x代表政府检查的概率,y代表企业逃费的概率,给定y,政府选择检查(x=1)和不检查(x=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QG(1,y)=(a-C+F)y+(a-C)(1-y)=yF+a-C

QG(0,y)=0y+a(1-y)=a(1-y)

解QG(1,y)=QG(0,y),得出:y*=C/a+F

即如果企业逃费的概率小于C/a+F,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检查;如果企业逃费的概率大于C/a+F,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检查;如果企业逃费的概率大于C/a+F,政府部门随机选择检查或是不检查。

同理,现在我们给定x,企业选择逃费和不逃费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QP(x,1)=-(a+F)x+0(1-x)=-(a+F)x

QP(x,0)=-ax+(-a)(1-x)=-a

解QP(x,1)=QP(x,0),得出:x*=a/(a+F)

即:如果政府部门检查的概率小于a/(a+F),企业的最优选择是逃费;如果政府部门检查的概率大于a/(a+F),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逃费,即缴费;如果政府部门检查的概率等于a/(a+F),企业随即的选择逃费或不逃费。

因此,这个博弈过程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x*=a/(a+F),y*=C/a+F,即政府部门以a/(a+F)的概率选择检查,企业以C/a+F的概率选择逃费。这个均衡的另一个可能解释是,经济中有许多各企业缴费者,其中有C/a+F比例的企业选择逃费,{1-(C/a+F)}比例的企业选择不逃费,而政府部门随机的检查a/(a+F)比例的企业缴费情况。由上述博弈过程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逃费行为的惩罚越重,应缴的费用越多,企业逃费的概率越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1.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金征缴监察体制。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过程中,无法可依或无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依的现象随处可见。

2.对我国企业按经营效益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分别征收养老保险金,能者多征缴,弱者少征缴。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确实存在由于经营状况恶化而无力缴纳保费,但在不缴、欠缴的企业中仍不乏经营效益很好、恶意逃费的企业,而这部分企业本来是应该承担养老保险金缺口的相当责任的。

3.积极研究探索低效亏损企业的缴费问题。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不足的问题,客观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低效亏损企业的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尽快扭转亏损局面。同时,政府要加大行政干预力度,狠抓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清欠,对拖欠大户实行舆论监督,实施公开曝光制度;对经营情况差、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金及其他经营费用的企业,应考虑拍卖资产予以偿还,或以破产的方式实行优胜劣汰。破产企业在进行资产清算时,要补足欠缴的社会保险费,政策性亏损企业应由政府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通过以上措施,努力使拖欠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4.加大对不缴纳企业的惩罚力度。在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征缴过程中,不仅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而且存在着即使发现部分企业的不缴、欠缴保费的行为,政府部门也听之任之,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逃费的积极性。由以上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我们可以看出,加大惩罚金额,即F值,会有效的降低企业逃费的概率。因此,建立一定的养老保险金征缴过程中的处罚条例,对养老保险金的有效征缴关系重大。比如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欠费企业及其领导在评优、出国考察、资信评级、优惠政策、工商年检、劳动监察等方面加大制约力度,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率。

以上只是从养老保险金征缴过程中政府主体与企业主体的博弈过程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养老保险金征缴的困境并不是由单方面的因素引起,其中涉及到历史遗留和当前体制安排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政府,更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政府扶持、企业支持、个人积极响应的前提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会稳步前进,养老保险金的征缴会一帆风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金;征缴;发放

一、相关概念介绍及背景概述

(一)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模式介绍

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简称,其作为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根据特定的法律和法规制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设立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符合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保险的特征有强制性、互济性和社会性: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制度,要求强制实行;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工作单位和个人三方,能够促成较好的社会互济;养老保险的受众较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具备社会性。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包括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三种。

(二)研究背景

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向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险制度,关系到广大社会群众的基本利益。但是由于我国在改革过程中一系列措施的采取、相应制度的安排,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一些问题,进而导致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在征缴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应问题。然而,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形势逐渐加快,截至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7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6%,这意味着尽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从我国目前企业养老保险现状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给予相应的措施建议。

二、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规定尚不完善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关养老保险的征缴制度的规定大都包含于各行政法规中,这些制度规定较为分散。此外,有关基金的征缴、管理以及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等各个环节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养老保险金的征缴与发放工作的正常开展。面对任何问题,法制建设都是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法治国家的建设同样也必须以完善的规定为前提,有关养老保险的法治建设问题应当提上日程。

(二)征缴力度不够

根据前文论述,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在养老保险的征缴过程中,征缴单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养老保险的征缴面临着征缴力度不够、征缴环节脱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关单位对申报主体即各企业申报内容的审核力度不够,给了申报主体少缴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中,中间征缴环节存在脱节的问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征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对于缴费违规行为有相关规定,但是相关部门并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不能对违规主体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无法起到震慑作用。没有完善的配套机制的构建,很难保证养老保险征缴过程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这必然会对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存在缴费主体逃避缴费的现象

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现象依旧存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欠费情况来看,1999年底全国企业累计欠费为383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欠费大户有200余家,2001年欠费干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07个,截至2002年底,全国拖欠职工养老保险费企业的总数超过了30万户,累计拖欠职工老保险费440亿,其中欠费千万元的企业就有211户,而到了2006年底,全国企业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36亿元,超千万元以上的欠费企业177户,累计欠费45亿元。从征缴率来看,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一直在70%~80%之间。养老保险的缴费主体是多方的,主要包括企业、个人以及政府。我国近年来出现不少逃缴、漏缴养老保险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来自于上述三个主体。首先,企业逃缴、漏缴主要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受益。企业逃缴、漏缴养老保险的方式主要包括隐瞒真实职工人数、隐瞒缴费基数甚至直接拒绝缴纳养老保险等方式。其次,个人拒绝参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人参保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当然就业压力也是一个很大的现实原因。还有一部分人较为“短视”,认为缴纳养老保险降低了自己的薪资,进而不愿意缴纳。最后,本该起到监管作用的相关单位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进而影响养老金征缴与发放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完善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相关规定

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对于社会保险费征缴方面仅仅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双重征缴”机制的实行导致征缴过程断节的现象。对违法主体责任追究的规定也不够完善,单纯的惩罚性规定如果没有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督,很难达到设立的目的。现有的规定尚不完善,对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的影响会导致养老保险费用的流失。因此,相关部门如果想要养老金征缴与发放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必须完善相关规定,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来源、征缴比例、缴费基数等进行规定,有据可依是其余工作顺利开展的第一步。

(二)构建完善的征缴机构

在我国企业养老保险金征缴与发放的整个工作流程中,征缴单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征缴单位的监管责任贯穿整个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的始终,不仅对征缴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征之后养老保险的保管及后续的发放工作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征缴机构是我国企业养老保险金征缴与发放工作的关键一环,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征缴单位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征收养老保险,合理配置养老保险征缴的各个环节,对于缴费主体上报的缴费人数、缴费基数等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尽量避免出现漏缴、少缴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完善的征缴机构还包括对征缴基金的保管,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保管运营也是征缴机构的工作重任,这就需要征缴单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合理规避风险,加强基金管理能力。

(三)调动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

在养老保险的征缴与发放过程中,公众作为缴费与接收主体,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过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众的鼎力支持和全力配合,调动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征缴与发放工作的高效进行。前文中也提到逃缴、漏缴养老保险现象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公众参保意识不够强烈,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缴纳养老保险这一要求非常排斥,认为这降低了自己的实际工资。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就要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影响公众的传统观念,促使公众形成正确的对待养老保险的态度,加强公众的参保意识。相关部门可以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监督试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条件的市县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工作指导,跟踪了解情况,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完善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依法强化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的直接监督,以确保养老保险征缴工作的正常开展,减少逃缴、漏缴问题的出现。

四、总结

正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我国的现状,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养老金的征缴与发放工作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的征缴与发放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征缴力度不够以及逃缴、漏缴问题的出现。对此,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相关规定、构建完善的征缴机构及调动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我国养老保险相关规定的建立和完善任重而道远,应该针对出现的问题溯其根源、“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雅婷.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2]鲁全.中国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变革与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

[3]朱国龙,金淑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西部,2018(06).

[4]于春煜.关于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创新的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1).

[5]郭辽.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研究[J].西部皮革,2020,42(06).

[6]余丽生,余逸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企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9(02).

[7]孔凡朋,沈强,邙巍,郭晓敏.我国企业欠缴养老保险金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1(09).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5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老龄化问题是这两年世界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高峰。养老保险和人口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由此我们看到我国养老保险任务之艰巨,同时也看到世界各国都不容忽视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险基金它是百姓的保命钱。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到来,对与养老保险基金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在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必需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这也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要求。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人口总体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达13.5%,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严重阶段。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老年型过渡,全球性的老龄化已以发生着。

二、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挑战

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整个21世纪,这两方面压力将始终交织在一起,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给养老金事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它对各国社会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可见,在社会已经呈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加强对社保基金的有效监管,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动因,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及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问题,则是来自于老龄化的首要挑战。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是指有关部门依法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运营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应从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组织体系及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管现状做出评价。

1.监管组织体系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层制养老保险组织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实质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将基金的管理运营权交由各级全民事业单位(如养老保险经办中心等),进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资运营。这就存在着“政资不分”、“执监不分”等问题。另外,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使得作为初始委托人的公众没有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基金管理不公开,不透明,削弱了公众行使监督的激励。

所以,改革现有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初始委托人的利益成为我们的必然要求。

2.法律制度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涉及各方利益,为了保障基金监管有章可循,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建立了涵盖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原则、方式和管理程序。社保基金入市标志着我国养老金投资管理体制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同时也给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和管理从法律上提供了保障。问题在于,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统一的法典,或者是针对某一问题较为全面的法律规章。

四、加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改革建议

针对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强改革。保护好老百姓的保命钱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1.建立分权式管理制度。其要求是:第一,建立独立、高效、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监管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实行委员会制。监管委员会按城市设立地方监管办事处(类似于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第二,建立专业性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由省级社保部门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行政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养老基金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应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运营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第三,个人账户基金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承担,会遴选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据与各省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契约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收益最大化。

2.完善监督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违法、违规操作,损害所有人利益。(2)增设外部保管人。外部保管人原则对于限制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足够的保管安排下,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养老基金,以此限制骗取和盗窃基金资产的机会。(3)加强外部审计。在法律和制度环境下,外部审计提供一个精确的、独立的评估,向监管人报告有关基金的任何问题,而且成为监管的重要工具。(4)施行基金管理成本限制。成本限制在拉美和中欧国家基金管理监督制度中广泛使用,费用水平通过一般的谨慎要求和法律进行监管,可以控制将成本转移到未被监管的项目上。减少由于涉及到众多基金公司利益挪用基金的风险。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6

[提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过程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途径。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基金

一、筹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

(一)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原则相矛盾,农民参保缺乏积极性目前在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也就是说,农村工业能够使农村集体经济有一定实力支撑农村养老保险的地方,或者农民家庭收入由于经营特色农业而比较高并且集体的经济实力也因之而较强的地方,社会保障的开展就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而对于经济水平不太高,集体的经济实力又不强的中西部农村,就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当集体经济不强大时,农村社保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民个人,有时是由个人全部缴纳。这就使这种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意义。这种机制很难使农民自愿把钱交由政府机构管理,为此还要支付一大笔管理费用,要使这种没有任何补贴的社会保险延续下去,惟一可行的就是采取强制性的缴费办法。然而,农村社会保险的建立强调的是自愿原则,没有国家和集体对保费的相应补贴,即在对缴费没有任何经济刺激的情况下,保费收缴自然成为农村社会保险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予以适当补助,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

助。这种以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并不具有互济性。它没有城镇养老保险中社会统筹部分,即如果个人交纳保险费越多,集体补助也越多,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也越多,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因此,要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这就使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养老保险并不完全具有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

(三)保费筹资来源不稳定,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

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规定,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

以税前列支体现。上述特点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与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然而,在新形势下,这两个资金却难以真正到位,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收益水平逐步降低,再加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因此,许多农民再生产资金不足,根本没有钱参加养老保险。为缓解生产和生活不足,相当一部分参加保险的人也被迫退出保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个人继续投保,就成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经济积累不足,也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从实践中看,政策规定的集体补助农民养老保险费的构想在许多地方很难到账。当今农村集体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乡(镇)、村办企业的创收,而近年来,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几乎停滞,难以拨出专款来补充农民养老保险,这就导致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出现“空账”。集体经济的不景气,也使国家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这一优惠政策成为一句空话。

(四)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

按现行政策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专账专管,专款专用。保费只能用于购买国

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当前以县为单位的分散管理形式不仅增加了基金被挤占挪用的风险,而且由于投资形式单一,缺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难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不“缩水”,削弱了未来保障能力。

二、筹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途径:

(一)各级财政给予补贴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左右的速度发展,近两年的发展速度在9%以上,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2050年,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可以预期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届时政府应有能力提供较多的财政支持。若省

级地方政府对参保的农民实行如3%———5%的补贴,10亿元的保费收入政府也不过支出补贴3000万———5000万元,省财政应能承担。若其他各级财政都能够补一些,则补贴可以大幅提高,还可以带动村集体对农民参保给予补贴,从而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1、对保险基金给予补贴。智利就采取了这一形式,但其只对基金未达到规定收益标准的差额实

行补贴。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也可以采取这一方式,但在我国利率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数额可能更为适宜。如对基金运营收益实行2%左右的补贴,10亿元规模的基金,补贴金也只有2000多万元,政府应有能力支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基金收益明显高于储蓄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对经办机构经费实行财政拨款。农村养老保险在实行之初,为减少地方财政的负担,把提取理费作为经办机构的经费,这一办法一直实行到现在。如果说实行之初是受国家财力限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则应当改变这一做法把农民的权益返还给农民。

3、集体补贴的制度化。农村集体财产是农村居民的共有产,在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承

担了有限经济责任的条件下,政府有权力要求农村集体支出集体财产的一部分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补贴,并将这一办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4、在特殊情况下对个人养老金给予财政补贴。如在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为避免物价的贬值对养老金预期值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政府应对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给予保值补贴。

(二)土地资本化

1、以转让承包土地收益充作社区补助养老保险基金。按现行规定,农村人口只有在60岁以前参保,60岁以后才可领取养老金,并且养老金数额又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余额。这样,在这一方案实施之日起,已达60岁的老年人就没有纳入这一体系,开始投保时已超过40岁的农村人口,极有可能因其投保年限短而使养老金积累不足。因此,为了弥补现行民政部组织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障的不足,年满60岁的农村老年人口应当退出其责任田和口粮田,修养余生。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为村公益金、老年人口原服务的未实行退休金制度的乡镇企业提留以及老年人口让出土地承包地由转包者上交集体的“承包费”。补助金的发放标准由地方自定,原则上应超过老年人口耕种承包土地的收入。此项保险可先以农村为单位实行,条件具备后,逐步过渡到乡镇统筹或县统筹。

2、被征用的土地补偿费充作新型小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将现行《土地管理法》中的安置补偿费的用途之一明确为建立被征地人口的养老保险;以县为单位,算出被征地人口补缴养老基金的总额;将基金总额从征地补偿费中一次性划出,为被征地人口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对于因非征地原因进镇落户的农村劳动人口,可由其本人补缴积累建立个人账户,也可由原行政村出钱为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次性买断其在行政村的包括土地和劳动积累在内的所有权益。

(三)税收

1、通过减免土地税费支持。目前地方财政可控制的来自土地税费的有:土地转化为城镇工商业和其他建设用地后的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等,地方财政可以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对基金收益实行免税。对基金运营实行免税是国际惯例,但迄今为止,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仍没有出台有关免税的规定,政策比较模糊,以至于基层机构经常遇到免税上的麻烦,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免税的专门规定。

3、通过减免农业税支持。地方财政可控制的农业税主要有:经营种植业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牧业税及其附加、农林特产税,地方财政可从农业税中返还5%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对企业、集体补助给予税前列支。对参加农村养老的乡镇企业、乡村集体企业,地方财政可根据不同的经营效益、企业负担养老保障的任务确定一定金额的税前列支数额。

(四)基金保值增值

1、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养老保险基金。首先,明确投资主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涉及的范围和层次非常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设立四级法人制,初期(5年以下)资金积累规模较小,应以县为单位平衡并运营和管理;中期(5-10年)资金在一个县内已经难以寻找到最有效的增值途径,投资主体应以地市级法人运作为主;稳定期(10年以后)资金积累规模已经非常大,应以省级法人为主要投资主体。在这三级法人以上,成立中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审核、监督各级投资基金的运作情况。其次,要正确选择投资工具。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农村养老基金的投资工具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点:(1)是公开提供的金融资产;(2)这些工具的发行者具有良好而稳定的信誉;(3)这些工具没有风险或风险经过保险机构或银行机构分担了;(4)这些工具发行者受到强有力的监控。按照这些标准,适合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资的工具应该包括:国家发行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工具、法人债券、可转让债券、公开法人股票、公开房地产法人股票、投资基金股份、公司发行的可协商工具以及外国政府的金融工具等。

2、在养老保险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地方,允许养老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

投资领域。这些地方养老保险的增值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除去管理成本,仍会有一定的积累结余。为盘活资本,可让他们适当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1]立荣,李海华1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6)1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7

一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无论是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是企业私营保险基金,相当比例都投放到资本市场中去。正是这些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基金刺激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又使养老保险基金得以成功运作。资本市场越发达将使得投资效率越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就越有保障,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与欧洲、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比较低,但由于它拥有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资本市场,所以能够资本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程度,从而获得很高的回报,也就产生了“一本万利”的效果。在美国和英国,其保险公司的资产和养老保险基金就占了上市股份的50%,由此证明,这是世界上两股最成熟、最有效、最有竞争力的金融力量。

1.具有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规模庞大的养老金保险基金资产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它对资本市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的规模取决于一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养老金数额、缴费比率和获得的投资收益。从目前看,各国养老保险基金由于存蓄时限长,老龄化日趋严重,因此,其资产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一般来说,那些养老金已经增长到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比例的国家,通常也是那些具有规模较大、效率较高的资本的国家。这种情况在欧洲表现得尤为突出,无一例外。养老金在金融市场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国家一定的经济规模所能起到的作用。资本市场在经济中能够发挥最大作用,就在于它能为长期债券、股本和风险资本提供出路。这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养老保险基金对实现这一过程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2.资本市场促进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得到快速的积累,这是当前各国养老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由政府保险转向基金积累制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老龄化严重,资本市场又不发达,再加之长期以来养老社会保险没有走向市场化,因此,在转向基金制时,养老金保险基金是否能够达到快速积累,是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这可以新加坡为例,自实现中央公积金制度后,借助资本市场,其中央公积金的资产从1976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上升到1996年的52%;再如马来西亚,其养老金资产从198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增至1996年的38%。正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快速积累,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增强了活力。

要使养老金基金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来经营其资产,资本市场就得在规模、广度和手段的多样性方面适合于养老基金的需要。在积累期间,资本市场和养老金基金的管理都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养老金基金的存在,需要有与风险水平相适应的高于通货膨胀率的投资回报,至少大体等于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否则,养老金和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就难以启动。

3.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配置是指其投资于产权(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各种资产种类。养老金基金的资产配置是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的关键。由于各国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法规和限制的作用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其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例如英国养老基金的77%投资于产权(股票),而其他欧洲国家则大约只有24%投资于产权,60%用于购买债券(固定收入证券)。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养老基金主要投资于公司,而欧洲其他国家的养老基金则主要用于为政府赤字和其他形式的债务提供资金。当然,与债券相比,产权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强调产权投资导致的结果:增加投资的回报率、减少养老金缴费水平、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提供出路、各类风险资本的来源。

4.养老保险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长线投资主体。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质,也就决定了养老基金需要长期投资的形式,从而确保了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水平。在一个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管理人和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在长期的运作中,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使投资者作出的合理投资决定给予相应的回报。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运作秩序。

总之,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是在一个复杂的不断演变的体系中相互联系的。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与运作,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即红利、利息及资本收益,使参加养老基金的人直接收益。同时资本市场通过吸纳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从而得以进入资本快速、继续扩张的通道,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竞争优势,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增强了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的获得

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投资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一是投资的安全性,二是高回报率。因此,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获取高额回报,这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者一直关注的焦点。确保基金投入的收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协调,需要投资者高超及科学的运作,需要资本市场高效率的良性运转,缺一不可。

(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者所关注的应该是

1.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长期性。养老保险基金一直被看作是理想的长线投资者。这是由其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的。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投资,对资本市场的短期起伏波动不必投入太多的精力,从而保证了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同时还可以减少受到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确定养老基金的受益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投资者能较为科学地预测到长期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尽管预测哪怕十年后本国或世界的经济形势变化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养老基金投资人也绝对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其长线目标投资的原则。的确,这是一种极具耐性的投资方式,尤其当人们都在热心关注每小时的市场变化时,不受外界的干扰,作出科学的决策,这决非是件易事。但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收益。

如何科学、有效地确定投资计划的时限,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及其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公司负债结构,未来现金周转需要的轨迹与流量,同时还需要全面了解能够影响其投资活动的公司的规定和侧重点及风险控制必需的资产和负债管理。

2.投资者要注意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到计划投资组合中资产的价值。如果不能辨别本国及全球经济环境与投资组合的因果关系,对此没有明智的参测和准备,那么只能靠运气获利。单纯靠运气行事不能替代对影响投资组合价值的重大事件进行利用和防范的投资策略决策。这种盲目投资的做法必将招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3.关注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估价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包括:本国与世界范围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和走向。价格的升降或稳定与否大大关系到投资组合的结构,即是偏重于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还是偏重有形资产(不动产、木材、石油或天然气)的投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计划如果能侧重于那些具有适应价格环境特点的资产类型,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4.关于投资风险。如何规避投资风险,这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关键。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在一定的风险系数下获得最大的收益率,或是在一定的收益率下尽量降低风险水平。

(1)首要的一点是拓宽投资的幅度,实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多元化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其做法是将基金投入到那些投资业绩相关性不太大的资产类型中。即使某一单项资产本身的收益水平不稳定,但与组合中其他资产的相关性较低也可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增加给合的整体收益。投资者发现,可供选择的资产类型可以作为一种在降低总体风险的同时增加投资组合总体业绩的有效手段。同时,投资的多元化还包括国际投资的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养老保险基金增强对国外资本市场投资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一是国外投资将与国外投资银行和经纪人取得联系,他们具有世界最新金融技术的最有效机制,有助于提高国内投资者素质水平;二是抓住国外投资业务机会;三是学到套期交易技术及各种衍生工具。多样化的最大优点是:对雇员来说,可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资助者来说,则增加了获取丰厚的长期投资回报的机会,有利于公司、本国经济的竞争性。

(2)是投资者在不断寻求最佳资产与负债模式,提高投资收益率并控制风险过程中,养老金基金的顾问或精算师将起重要作用。要精确地计算出未来需要支付的死亡赔偿金有数量和时间模式,从而决定对投资组合流动性的需要。这种资产和负债管理的做法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和效益的保证,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应该作到

1.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交易效率,一定要确保资本市场有效和透明。包括有效的清算制度和程序;在任何时候确保交易流畅;大宗股票计划交易以及分列固定费。这些效率是与规模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实力分不开的,它能使所有投资者受益。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中明确的和不明确的信托责任,肯定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安全系数。他们运用其拥有大量股份的地位使公司管理层能尊重股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而形成一定的经济压力,给投资者建立了一层安全保障。

三关于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战,基本改革方向已经确定了,大的思路框架也已经出现了,但在具体实施中又有着众多的与旧体制相纠缠的矛盾点,旧体制与新思维的不协调,时时制约着我们的改革步伐。在当前,如何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如何将养老保险基金有效地投资于资本市场,已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它是保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转轨、保证广大职工老年生活水平的关键之举。

众所周知,经济转轨期间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充斥着大量的投资活动和不可靠资金,金融制度和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因此,风险依然很大。这些都是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阻力。但是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联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受益的特性给我们的运作提供了很大的成功的可能。

只要我们有效地培育资本市场和规范风险,养老基金在适当优化投资结构、合理搭配投资期限、适度分散投资领域等投资组合上还有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增加,养老基金的投资领域可以不再是某种硬性规定,而是根据基金投资“三原则”要求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状况随机选择,抵押贷款、公司债券、优先股票、普通股票和不动产等投资形式及比例必将大大增加。

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社会程度,取决于金融深化程度制度设定方式。长期以来,居民金融资产的大部分都以储蓄存款的形式被国有银行大比例地运用于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养老保险基金及其他基金形式的发展或资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优惠性融资过度依赖的解脱程度伙计相应的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养老保险基金及其他社会游资的基金化程度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选择、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基金投资的市场准入程度等有关金融深化的多种因素。

随着相关条件的成熟,原本封闭式的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考虑试行开放式经营。即利用自身较强的基金实力和丰富的投资经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支付能力。当然对养老保险基金自身的资本经营能力和风险监测防范等项要求将会更加严格,相应的行政管理、社会监督以及金融当局的监管过程也应当更加严密,否则,其经营风险的社会后果必将大大超过养老保险基金封闭形态下的资本化经营过程。

从目前来看,要有效地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的投资运作,一定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中完全和独立的市场主体。也就是建立起真正的养老保险基金会,由基金会决定其投资组合,并进一步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委托基金托管机构管理基金投资。

1.养老金要有规范的基金会组织。基金会理应是缴费人即劳动者自己的组织,因为养老金基金的本质是劳动者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并没有对这个明显的缺陷给予弥补。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组成还只是政府行为,缺少基金所有者的参与。缺少所有者意志的投资行为很难保证其基金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投保人领取的养老金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保险金的投资收益和利息构成的,这就要求保险基金必须进行安全与有效的投资。安全性是保险基金投资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下一个问题就是确定托管机构的问题。托管机构和养老保险基金之间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是养老金基金的管理者,它要服从基金会的决策而进行选择投资组合并对基金会负责。因此,判断具备托管养老保险基金资格的主要依据,就是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来经营基金。

2.养老保险基金会要具有多种投资工具,逐渐扩大投资范围。要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只将养老基金的投资局限于国债和银行存款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可以将基金逐渐投资证券市场,养老保险基金可以持有国有股为开端,经过所持国有股上市流通,到持有上市公司的普通股,最终成为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对于基金持有上市股票的选择,在当前股票市场的现状下,政府有必要对此进行一定的监管与指导并划定相应的范围。要指导养老基金选择那些信息披露真实而充分、公司业绩优秀、价格比较稳定的上市股票。另外,依据我国目前的金融资本状况,严禁让养老基金为有风险的项目融资,但可以为长期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以促进经济健康长远的发展。养老金基金应投资于中国长期建设债券。长期债券是为中国实现其巨大经济潜力所需的基础设施融资的适当工具。

我们可将国有资产存量进入股票市场运作,从而达到政府、资本市场、社会保险基金三赢为例,从而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3000万下岗工人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按照每人每年4000元计算,大约需要1200亿元,需要有6000亿国有资产存量直接转变为社会保障基金,若进入股票市场周转,每年有20%利润即1200亿作为社会保障支付,基金本金不减少。将6000亿国有资产存量进入股票市场,如果5年完成,意味着每年有1200亿基金,在股票市场低迷时入市,便足够支持5年牛市,调节股票市场的波动,保证自己的收益。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对策

1前言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我国很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尤为严重。由此可见,寻找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并探求解决该类问题的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对我国养老保险共有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2.1提前退休的现象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提升,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增多,提前退休现象的产生无疑是导致养老保险金产生“赤字”现象的一大重要原因,那么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金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将分条为大家阐述:首先,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将大大减少;其次,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保险金的年数将大大减少;最重要的是,由于退休的年龄提前,因此等着领养老保险金的人的数量便大大提升,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入不敷出的现象,交钱的人变少了,领钱的人的数量却大大提升。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很多人都是提前退休,在家闲着觉得没事可做,所以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工厂从事其他工作,由于不需要缴纳任何的保险,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且专业技术比较纯熟,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雇佣他们,而不雇佣年轻人,这样一来,便又少了一批缴纳保险金的人。由此可见,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有着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

2.2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能力比较低

除了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冲击以外,养老保险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劣势,例如,覆盖面特别窄,保障能力特别低等等。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只是针对于一些城镇以上的用人单位上,并未全面覆盖到每一位工作者身上,另外,养老保险金自身的收益比较低,且风险比较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缴纳养老保险。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的养老保险金却仍然能够在退休以后接收到国家的退休金以及各项福利,例如,公务员,这样一来,便出现没有入账,却有一定的出账的现象,这样一来,更是加剧了养老保险金“赤”字的现象。还有部分的用人单位出现“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养老保险金的统集,更让人们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安全性以及保障性产生了担心以及忧虑。且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农村人是无法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这样一来,也突出了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比较窄的特点。

3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影响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所阐述的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可采用如几种解决方法:

3.1提高退休年龄,改善提前退休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退休,然而提前退休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还会对养老保险金产生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因此,若想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提升退休年龄,进而改善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首先,国家应该废除之前关于提前退休的规定,重新制定新的相关规定,不仅不要提前退休,还应该提升退休年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缴纳保险金的人数以及年限,还可以改善退休以后从事其他工作进而降低年轻人的就业率的现象。除了要提升退休年龄以外,我们还应该仿照国外的一些国家的制度,将男女的退休年龄尽量拉平,进而从侧面起到提升退休年龄的目的,从而实现养老保险金的筹集。

3.2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证能力

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发达,尚且属于转折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无疑对国家是一种伤害,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现象,而且正如上文所阐述的,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具有覆盖面积窄以及保障能力低的劣势,因此,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障能力。首先,针对那些不需要缴纳任何保险金却同样享受退休金以及国家福利的单位要开始征程征收养老保险金,这样一来,便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拓宽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应该想办法将养老保险金政策下放到农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还可以让农村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以及福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一定要严格打击,进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政策是安全可靠的,消除他们的疑虑以及担心。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对我国的养老保险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及冲击,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成为全国上下都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了目前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金产生的影响以及冲击,并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希望这些方法以及对策能够帮助国家以及社会很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一定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作者:张玉江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一、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金流动性困难。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但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进程。养老保险金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困难,地方财政不得不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个人缴费加7%的企业缴费)和税收收入来弥补目前养老保险金的资金缺口,这就造成“统账结合”的改革模式中个人账户的普遍空账。即使如此,养老保险金筹集仍是入不敷出,中央财政不得不进行拨款予以解决,以保持地方财政和社会的稳定。

(二)养老保险固态化,劳动力市场分割。

养老保险金流动性困难,个人账户的普遍虚账和空账,养老保险覆盖面窄造成了养老保险的固态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国有企业统包的养老保险体制,职工的工作变动,其养老保险会由新的企业承担,职工个人不因工作的变动而蒙受损失,养老保险不构成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所有制逐渐实现了多元化,要求劳动力市场化以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而非国有经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体制尚未建立,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不能随受保障主体的流动而流动,养老保险呈现固态化特征,造成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下岗分流人员不愿到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作。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养老保险金清偿能力不足。

过去我国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统包,职工个人账户没有养老金的积累,而国务院文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种“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使劳动力市场真正具有流动性。对过去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欠账就造成政府资产负债表上的隐性直接负债,构成政府规模巨大的转制成本,目前关于这一成本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和标准,各种测算结果之间差距很大。

(二)企业统筹和社会统筹占养老保险金的比重低,财政负担沉重。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财政筹集、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各占1/3,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的筹资方式。但目前因企业养老保险金遵缴率低(约90%),企业筹集只占全部养老金的20%—25%,养老保险金欠缴严重,

(三)人口老龄化和赡养率提高。

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增加和退休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双重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就业问题将使政府不能够采取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来减小养老保险金支付规模。

(四)养老保险体制存在漏洞。

这是指非国有经济尚未建立职工养老保险,政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政策收效甚微。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的,但对非国有经济而言,政府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了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成本,养老保险金只能靠企业和职工个人来积累。在这种条件下,非国有经济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成本远远高于通过奖金或红利的方式对职工进行补偿所带来的成本,其建立养老保险体制的动机严重弱化,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五)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混乱,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很低。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实行的是属地所有、属地负责的原则,即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各地方政府,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分散化和低效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值,而且养老保险金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

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

养老保险改革所带来的规模巨大的转制成本,作为政府的负债必须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应的政府资产或资金收入予以平衡。国家应制定一个中长期财政计划,在若干年内逐步消化和吸收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否则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赡养率的提高,财政隐性负债将会急剧增加,威胁未来的财政稳固和财政的可持续性。根据国际上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支付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有三条主要的融资渠道:国有资产转移、征收新的税收、发行特别国债等。

1.国有资产的转移。国有资产转移所获得的资金数量是国有资产的规模和质量、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吸收能力的函数。对于我国而言,完全依赖国有资产转移来满足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是不恰当的政策选择。(1)国有资产转移收入受到国有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的限制。(2)受到资本市场吸收能力的限制。虽然我国目前居民储蓄存款超过6万亿元,但如果发生大规模的资金(下转第38页)(上接第36页)转移,一些中小银行,甚至是四大国有银行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是清偿能力的危机,改革的政策取向和力度都受到很大的局限。(3)更为重要的是受到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要实现国有资产在转移的过程中不缩水和不引起股市震荡,必须具有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我国而言,要在短期内完善资本市场是不现实的。

2.在继续实行财政收入增量3%转入养老保险基金政策的同时,开征新税种或提高某些税收的税率。政府可以运用政府的强制力增加新的税收以平衡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但这些税收不应成为政府对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的未来承诺,不应与纳税人的未来利益挂钩,而只是用于对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消化和吸收,否则政府的隐性直接负债将会剧增,而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在税种的选择上要坚持税收中性的原则,主要选择具有累进性特征的税种。

3.发行特别国债。发行长期的特别国债是政府支付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又一条可行的筹资渠道。智利的经验表明,通过制定恰当的政策,特别国债相当大部分(40%)由养老保险基金持有,既可以使养老保险转制平稳过渡,减小震荡,使转制的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从体制上改变政府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低效率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二)有效抑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使养老保险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养老保险需求是无限的,而资金筹集的水平是有限的,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就业率、赡养率的函数。养老保险水平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其最低应高于职工退休后生存的需要,最高应低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养老保险水平高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将对劳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目前体现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最佳指标是人均收入水平,而不是工资水平,所以养老保险统筹部分应与人均收入挂钩,确定一个合理的替代率,而不是目前所实行的与工资挂钩的政策。同时,要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

(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市场化、规范化。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流动性困难和清偿能力不足,一方面是资金的筹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的问题。

1.分别成立中央级养老保险基金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不可避免涉及地方间利益转移,为了体现各地方利益,应同时成立中央级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把中央企业的国有股转移收入以及中央级税收收入转移到国家养老保险基金,各地方所有企业转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如90%)转入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小部分转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以增强中央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能力。

2.专业公司的选择上应给予外国公司或共同基金以国民待遇。国外的共同基金或保险公司有着专业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规范运作和风险分散,有利于减小财政对基金最低收益率担保所带来的财政或有负债规模。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服务领域开放进程将会加快。在这种条件下,与其被动地等待外国公司的进入,不如主动地制定政策,允许其进入国内市场,降低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3.基金细分。养老保险基金的巨大规模使其足以对资本市场产生严重的冲击,可以采取基金细分的原则把养老保险基金分成若干个小规模基金,每个专业公司或共同基金只被允许经营其中一支,经营的分散化机制可以减轻市场的投机压力,又能有效地降低财政所承担的风险。

养老保险金范文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一、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金流动性困难。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但是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进程。养老保险金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困难,地方财政不得不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个人缴费加7%的企业缴费)和税收收入来弥补目前养老保险金的资金缺口,这就造成“统账结合”的改革模式中个人账户的普遍空账。即使如此,养老保险金筹集仍是入不敷出,中央财政不得不进行拨款予以解决,以保持地方财政和社会的稳定。

(二)养老保险固态化,劳动力市场分割。

养老保险金流动性困难,个人账户的普遍虚账和空账,养老保险覆盖面窄造成了养老保险的固态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国有企业统包的养老保险体制,职工的工作变动,其养老保险会由新的企业承担,职工个人不因工作的变动而蒙受损失,养老保险不构成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所有制逐渐实现了多元化,要求劳动力市场化以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而非国有经济、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体制尚未建立,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不能随受保障主体的流动而流动,养老保险呈现固态化特征,造成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下岗分流人员不愿到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作。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养老保险金清偿能力不足。

过去我国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统包,职工个人账户没有养老金的积累,而国务院文件所确定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种“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体制,使劳动力市场真正具有流动性。对过去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欠账就造成政府资产负债表上的隐性直接负债,构成政府规模巨大的转制成本,目前关于这一成本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和标准,各种测算结果之间差距很大。

(二)企业统筹和社会统筹占养老保险金的比重低,财政负担沉重。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方式是财政筹集、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各占1/3,企业筹集和社会筹集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的筹资方式。但目前因企业养老保险金遵缴率低(约90%),企业筹集只占全部养老金的20%—25%,养老保险金欠缴严重,

(三)人口老龄化和赡养率提高。

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将面临劳动力供给进一步增加和退休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双重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就业问题将使政府不能够采取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来减小养老保险金支付规模。

(四)养老保险体制存在漏洞。

这是指非国有经济尚未建立职工养老保险,政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政策收效甚微。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的,但对非国有经济而言,政府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企业承担了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全部成本,养老保险金只能靠企业和职工个人来积累。在这种条件下,非国有经济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成本远远高于通过奖金或红利的方式对职工进行补偿所带来的成本,其建立养老保险体制的动机严重弱化,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五)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养老保险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混乱,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很低。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实行的是属地所有、属地负责的原则,即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各地方政府,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分散化和低效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值,而且养老保险金挤占挪用现象比较普遍。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

养老保险改革所带来的规模巨大的转制成本,作为政府的负债必须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以相应的政府资产或资金收入予以平衡。国家应制定一个中长期财政计划,在若干年内逐步消化和吸收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否则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赡养率的提高,财政隐性负债将会急剧增加,威胁未来的财政稳固和财政的可持续性。根据国际上养老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支付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有三条主要的融资渠道:国有资产转移、征收新的税收、发行特别国债等。

1.国有资产的转移。国有资产转移所获得的资金数量是国有资产的规模和质量、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吸收能力的函数。对于我国而言,完全依赖国有资产转移来满足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是不恰当的政策选择。(1)国有资产转移收入受到国有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的限制。(2)受到资本市场吸收能力的限制。虽然我国目前居民储蓄存款超过6万亿元,但如果发生大规模的资金(下转第38页)(上接第36页)转移,一些中小银行,甚至是四大国有银行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是清偿能力的危机,改革的政策取向和力度都受到很大的局限。(3)更为重要的是受到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要实现国有资产在转移的过程中不缩水和不引起股市震荡,必须具有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我国而言,要在短期内完善资本市场是不现实的。

2.在继续实行财政收入增量3%转入养老保险基金政策的同时,开征新税种或提高某些税收的税率。政府可以运用政府的强制力增加新的税收以平衡养老保险改革的转制成本,但这些税收不应成为政府对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的未来承诺,不应与纳税人的未来利益挂钩,而只是用于对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消化和吸收,否则政府的隐性直接负债将会剧增,而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在税种的选择上要坚持税收中性的原则,主要选择具有累进性特征的税种。

3.发行特别国债。发行长期的特别国债是政府支付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又一条可行的筹资渠道。智利的经验表明,通过制定恰当的政策,特别国债相当大部分(40%)由养老保险基金持有,既可以使养老保险转制平稳过渡,减小震荡,使转制的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从体制上改变政府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低效率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二)有效抑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使养老保险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养老保险需求是无限的,而资金筹集的水平是有限的,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就业率、赡养率的函数。养老保险水平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其最低应高于职工退休后生存的需要,最高应低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养老保险水平高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将对劳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目前体现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最佳指标是人均收入水平,而不是工资水平,所以养老保险统筹部分应与人均收入挂钩,确定一个合理的替代率,而不是目前所实行的与工资挂钩的政策。同时,要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

(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市场化、规范化。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流动性困难和清偿能力不足,一方面是资金的筹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的问题。

1.分别成立中央级养老保险基金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不可避免涉及地方间利益转移,为了体现各地方利益,应同时成立中央级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把中央企业的国有股转移收入以及中央级税收收入转移到国家养老保险基金,各地方所有企业转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如90%)转入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小部分转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以增强中央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能力。

2.专业公司的选择上应给予外国公司或共同基金以国民待遇。国外的共同基金或保险公司有着专业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规范运作和风险分散,有利于减小财政对基金最低收益率担保所带来的财政或有负债规模。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服务领域开放进程将会加快。在这种条件下,与其被动地等待外国公司的进入,不如主动地制定政策,允许其进入国内市场,降低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3.基金细分。养老保险基金的巨大规模使其足以对资本市场产生严重的冲击,可以采取基金细分的原则把养老保险基金分成若干个小规模基金,每个专业公司或共同基金只被允许经营其中一支,经营的分散化机制可以减轻市场的投机压力,又能有效地降低财政所承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