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0:33:37

畜牧业

畜牧业范文篇1

1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市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从事商品化生产的历史则不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市养牛从单一役用逐步向役肉兼用发展,九十年代秸杆氨化技术推广后,商品牛数量逐年增加,进入2000年后,又引进了肉牛新品种,开展了三元杂交,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大大提高;从90年起张川等地引进小尾寒羊进行养殖,使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目前以小尾寒羊为主的二元杂交羊占羊存栏的80%。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发展,三年成规模”的“13111草畜富民工程”发展目标,通过抓基地建设、扶持示范户、建设示范小区,使草食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1数量明显增长

至2011年底,全市牛存栏43.13万头,羊存栏45.6万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4%,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2.17万头、12.92万只,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6.3%,牛肉产量达到18012t、羊肉产量达到1938t,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和6.3%。良种化程度逐步提高,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78%、73%。牛、羊个体产肉量分别达到148kg、15kg。据调查,农户育肥出栏一头肉牛可获利700~1000元,出栏一只肉羊可获利80~120元左右。良好的养殖效益,为牛羊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品质逐步优化

近年来,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上,我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品改,各县区加快了优质杂交一代母畜的繁育步伐。至2011年底,全市建起了171个牛羊冻精配种站点,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三级冻配改良网络体系,引进皮埃门特、南德温、安格斯、德国黄牛、西门塔尔、海福特、夏洛来等优质肉牛冻精,广泛开展了肉牛三元杂交。通过引进优质良种和建立冻配网络,我市草食畜牧业得以在较高起点上发展,品质正在逐步优化。

1.3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在品种引进、优化品质的同时,生产方式也逐步改进。至2011底,全市建成肉牛养殖小区61个,养羊小区11个,共入住农户1560户。在牛羊舍的建设上,凡新建舍,均采用了高标准的标准化圈舍,原先采用土栏的农户,也有部分开始改土栏为砖栏;在饲养方式上,从原先的单一放牧,逐步向放牧与舍饲结合转变;在饲养方法上,逐步由粗放饲养(采食天然牧草或作物秸杆)向精细饲养(结合不同生育期饲喂人工牧草和精料)转变。在生产方式上,逐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饲养转变。

1.4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已成为当前草食畜产业的需求和目标,2003年我市制定了《天水市畜牧企业标准汇编》,包括17个无公害畜禽饲养管理规范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标准,2006年,我市又组织专家对其修改完善,其中《天水市瘦肉型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规范》等13个畜牧技术规范,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为地方标准。近几年,在国家、省、市加快发展草食畜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下,我市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草食畜养殖小区(场)先后建起并投产,草食畜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得到有力推进。

2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我市草食畜牧业在饲养量、饲养品种、养殖模式等方面有较大进步,但若将草食畜牧业置身于整个畜牧业乃至全省的大环境中进行横向比较,我市草食畜牧业的不足与差距仍十分明显。

一是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产值和肉类比重明显偏低。市牛羊等草食畜牧业中牛的饲养量只有43.13万头,羊的饲养量只有45.6万头,与省牛羊主产区张掖、武威等地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草食畜牧业产值在畜牧产值中的比重小;牛羊肉产量只有1.98万t,占肉类总产量8.92万t的22.2%。

二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草食畜牧业认识不高。我市属传统的农区,畜牧生产以猪禽为主,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户对草食畜牧业认识不高,对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畜牧大产业的决策理解不透,把农民增收的希望仍寄托在传统农业和猪禽生产上,对草食畜牧业发展持等待观望态度。

三是良种繁育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市、县(区)两级的品改网络基本建成,但部分群众对品改的认识程度不高,部分牛羊繁育还存在野交乱配的现象,致使品种退化,草食畜牧业不能在高起点、高品质基础上发展。

四是牛羊饲养科技含量偏低。无论是集约化饲养技术、饲料技术还是杂交优势的利用等方面,与猪鸡生产均存在明显差距。在牛羊的养殖上,大多数农户仍沿袭传统的自然放牧方式,未能根据家畜不同的生育期补料,母畜妊娠及分娩后的护理技术也未能掌握,牛羊生长发育缓慢,饲料报酬不高,幼畜存活率低,养殖效益不显著。

五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牛羊产品加工和流通基本上滞留在初级阶段,多数仍为作坊式手工生产。已建成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营销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品牌,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尚未形成,资本、市场、技术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缺乏对农户和基地的带动力,“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没有完全确立,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饲料加工企业更是不足。

六是草场退化严重,秸秆利用率低。天然草场产权不明晰,乱垦滥牧现象严重,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使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产草量持续下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群众思想认识不足,秸秆青贮利用难度较大,秸秆利用率不足30%,资源浪费严重。

3推动草食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

要积极应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市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市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全面推进草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和市县两级关于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决定的精神,以发展养牛业为重点,把龙头企业、养殖小区、专业村、规模户、养殖场建设作为实现草食畜饲养总量扩张和加快草食畜牧产业化步伐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养殖小区(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把草食畜养殖小区(场)与新农村建设、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真正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3.3加大饲料资源的开发力度

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积极引进与推广饲料玉米等高产饲料作物,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的改革。其次,是大力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我市秸秆资源丰富,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开发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是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加大秸秆养畜示范场(户)建设工作的力度,通过示范推广,不断提高秸秆的饲用率;要加大已建秸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不断提高秸秆的处理利用率;要加大秸秆“三贮一化”(即青贮、黄贮、微贮、氨化)的普及面,逐步使秸秆处理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同时要大力推广应用青贮(玉米全株青贮)技术,搞好试验示范,加快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第三,要重视开发与利用糠糟、饼粕等蛋白质饲料资源。

3.4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

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3.5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6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食畜产品流通

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食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区)的集市建立草食畜产品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区)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食畜产品营销队伍。

3.7加大防疫力度,确保草食畜产业健康发展

要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严防动物疫病在我市境内流行;要突出重点,对主要的传染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不发生或得到有效控制。畜牧、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既要搞好场地检疫,又要搞好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

畜牧业范文篇2

掌握全局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依照县委关于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部署,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近期,带领畜牧局机关局部同志通过检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先后深入到等乡镇的村社和养殖户,对如何推进畜牧产业突破问题,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调查课题包括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现专就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一、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效果

一)政府配套服务力度加大。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相关规划、计划、决定的指导下。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生猪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万头村、千头社”和全年新发展500个养殖大户目标,集中技术、物力、财力,从良种、良法、圈舍、防疫和市场入手,协助专业村、社、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问题。一是出台优惠政策,用地、修路、用电、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各级领导干部领办、督办畜牧大户,鼓励社会资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兴办畜牧专业户;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予以扶持,以奖代补”工作在前,奖励在后,激励农民养猪。去年,县政府奖励给养殖大户生猪出栏、引种、补栏等方面的资金达到万元;四是能繁母猪平安业务的良好运行,为畜牧健康发展增添了亮点,为广大养殖户开辟了一条新的平安通道。

二)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养猪基地和养猪大户中。主要作用是为产供销提供一体化服务,其中局部的养猪协会作用较大,有健全的制度和运行程序,结合外地实际,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规格建圈、统一饲料配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将千家万户连成一片,实现了协会+基地+农户”格局,收到降低本钱,减少疾病、抵御风险、增加效益的多赢效果。

三)科技服务发挥了支撑作用。一是良种服务初见效果。全县建有、温氏、等四个良种猪扩繁场。完善了31个良种猪精液供应站的基础设施,添置了31套猪人工授精器械和设备。输送了局部项目站人员参与省改良总站举行的技术培训,上半年完成猪只人工授精万余窝。良种服务纵横交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种网络,生猪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二是强化了疫病防治。重点对猪瘟、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鸡新城疫等实行强制免疫,尤其是对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杜绝了疫病的传达。三是加强了执法工作,严厉打击了经营伪劣兽药、饲料和违禁添加剂。严格畜禽产地、屠宰、市场肉品和出入境的检疫,基本保证疫病不传入扩散,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到有效服务。四是开发了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以食业公司、集团“公司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只缓解了群众卖猪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人才培育引起了高度重视。一是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一只稳定的队伍,负担着本村动物疫病的防治。二是乡镇畜牧兽医站职工,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狠抓继续教育工作,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显着提升,专门负责畜牧发展,技术指导,疫病防治,技术普及等工作。以上两类畜牧人才被历届政府所重视,人员众多,机构稳定,贡献突出。三是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的人才培育,各级政府借助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和“阳光工程”等项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养殖大户、养殖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据统计,目前已有万多农村群众掌握了畜禽养殖发展技术,有不少能人大户已脱颖而出。

五)信息服务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是中介组织。猪贩子”一只活跃在市场与养殖户之间的生力军。畜牧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二是龙头企业,如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四川公司分公司等,依托各自母公司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物流等多方优势使产供销有机的结合起来,效益较为显着。三是加工企业。如公司和,都与国内众多加工、经营企业建立有营销关系,有宽畅的销售信息渠道。四是网络服务。局部专业大户,通过网络与外面厂家建立供销关系,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状态。

二、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政府配套服务中的问题

很多缺乏周转资金。一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虽然得到政府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1资金紧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养殖大户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性用水用电价格,2水电价格矛盾。各级政府明文规定。但时至今日,全县上千家规模养殖场(户)仍然在支付高位水电价格。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加之用水用电量巨大,养殖本钱的居高不下,使许多农户对养殖望而却步。

极少局部群众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情况下,3急功近利。畜牧产业中。单凭热情在银行袋款匆匆上马养殖项目。市场动摇剧烈时,这些大户便一夜返贫,成了举债大户。

二)农民组织服务中的问题

除极少数养猪协会实行“协会+基地+农户”依靠利益把养猪户连接起来外,众多的农民组织中。多数专业组织徒有虚名,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科技服务中的问题

县、乡两级良种繁育网络虽已建成,1良种供应缺乏。目前。但良繁速度缓慢,未能跟上发展步伐。一些大户盲目引进“良种”造成了较大损失,极个别大户仍然利用外地混杂品种。

二是科学喂养水平低。据专家反映,2规范化饲养管理水平低。一是饲料配方粗放。如果严格规范化饲养管理,每头商品猪相同日龄可多增长公斤,每头母猪窝平可增收元以上。

局部村级动物防疫员责任心欠缺,3疫病预防不到位。由于报酬较低。收工不出力,使许多村社畜禽免疫、消毒等工作未达到预期目标。

而现在每日屠宰量不过来头,4深加工企业吃不饱。众品公司年分割肉需生猪万头。猪源的缺乏,将会使深加工企业较长时间“缺饭吃”

四)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问题

与畜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1兽医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乡镇动物防疫监督人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专业理论素质不高。急需进行专业理论系统培训。

各乡镇对农民大户的培训往往是打急抓,2专业大户技术培训“支离破碎”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培训主要是靠教材或影像,缺乏临床实践,等到问题出现又不知所措。不系统的培训和缺乏实践的指导,农民人才发生的难点所在

五)市场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年生猪市场动摇,1信息不灵。据专业人士调查。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信息不灵,缺乏科学预测,大家主动地依赖市场,当市场猪价上涨,大家一哄而上,市场价格下跌时,大家一哄而散。市场动摇首先冲击的母猪价格,仔猪不值钱,就杀母猪,价升,仔猪值钱,又大量地喂养母猪。一头母猪从培育到产仔需要一年半时间,这样,就形成了多了多,少了少的波浪式循环。目前都说生猪存栏缺乏,实则是母猪繁殖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群众信息不灵的问题。

但在风险到来时“罪难轻饶”错误地传递消息,2中介组织的无序化。猪贩子”功不可没。制造群众的恐慌心里,为风险推波助澜,从中牟取好处,挑大捡肥,压级压价,每头猪平均赚取多元,群众说“养猪的不如贩猪的利润分配不公就是指此。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只对畜牧龙头企业和良种繁育场、较大规模养殖场(户)给予帮扶,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管大不管小。对千家万户只给政策和小额贷款及贴息贷款扶持,不做大额扶持。新发展大户要视其基础资金状况,一般要具备万元基础,再予以协助发展,同时,坚决制止“白手起家、强行上马、一浪垮台”做法。

减少利息支出,

二)降低水电价格。对全县规模养殖场(户)用水用电统一执行最优惠的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增加养殖效益。

总结推广他胜利经验,

三)发挥专业协会作用。以县内外发展较好的养猪协会为模板。以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各地农民专业组织前去观赏学习,使各处的农民组织功能化,时效化,为畜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建议技术部门组织群众有计划的从外地正规厂家调运良种猪,但一定要搞好检疫和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杜绝他单独“调种”

四)引进优良品种。为保证群众对良种的要求。单独“引病”以免造成损失。

五)加强人才培育。制定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组织县级以下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到大专院校轮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乡镇专业人才问题解决了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的人才培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强化畜禽强制免疫。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增加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七)加强牧业行政执法。依法加强饲料兽药市场的监管。确保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特别是畜禽产地、屠宰、出入境的检疫,力争疫情不传入,疫病不扩散。

八)大力扶持畜牧龙头企业。继续培植壮大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互利双赢。将温氏养猪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现代农业(生猪)项目结合,加大在建的个“生猪万头村”项目力度,完成新发展生猪养殖大户500户目标。二是加大对食业有限公司和公司的扶持力度,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企业和养殖户效益。

九)加强中介组织管理。仿照外地经验。为畜牧业发展发挥正面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龙头加工企业和“产供销一条龙”模式,让生产者与销售者直接见面,减少或缩小中间环节,以增加农户收入。

畜牧业范文篇3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畜牧业,具有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要性

首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种植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处于平稳增长期,而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质增效都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大。畜禽饲养总量及人均占有量逐年增长,发展势头较好。二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0年畜牧业为农民直接增收达到263元,2011年预计可达280元。三是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养殖业与种植业产值比为56.5:43.5,主辅换位,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其次,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改变传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然归宿。传统畜牧业受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生产者素质、市场发育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饲养规模小、疫病控制难、产品质量差、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脆弱等弊端已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禽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发展专业化、大规模的现代畜牧业就成为历史必然。据调查,全县目前养猪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46%,5年降低约19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化生猪养殖已占饲养量的50%以上,规模化家禽养殖占总饲养量的70%以上,5年分别上升了约30和40个百分点。

第三,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发展“两型畜牧业”,现代畜牧业正是顺应“两型社会”要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畜禽健康,产品优质安全”的标准组织生产,推动畜牧业朝着“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目前,全县60%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小区)对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了无害化排放。

第四,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当前,大中城市逐步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增强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规范畜禽产品养殖过程和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促进畜禽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相关管理者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有利于推动我县畜禽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强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养殖效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蛋”。

二、发展现代畜牧业可行可为

(一)市场强力拉动,优惠政策驱动,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全国出现猪荒,生猪市场需求增大,供求矛盾突出。为了平抑物价,维护稳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扶持政策,包括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地方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等。市场的需求和各级政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我们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抓住机遇,推进我县现代畜牧业再上一个台阶。

(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夯实了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是畜禽小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小型大规模的格局。截止2010年底,全县建成生猪养殖万头村个,各类畜禽养殖大户达到余户,生猪、小畜禽规模出栏率分别为52%和72%。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效益大幅增加。二是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初步探索了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路子。大力推广“畜—沼—农(果、菜、粮)”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场(小区)推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综合利用”,大力宣传、推广循环养殖,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得到了养殖户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三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筑牢了产业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县各类产业化畜禽龙头企业6家。其中广东温氏“公司+基地+养户”模式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发展畜牧业,其合作养户年出栏肉鸡

达万只以上;实施的“生猪30万头一体化项目”,其种猪场已建成投产,目前存栏种猪3000多头;扩繁场、扩繁场也运行良好。四川养殖公司常年存栏外系种猪800余头,年产“新加系”纯种、二杂母猪万余头;食业有限公司设计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2010年实现产值近5亿;猪肉厂年需要50万头的猪肉原料,2010年产销两旺。

3、从业人员健康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各级、各部门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参观,组织畜禽养殖户参加部级、省市县畜禽交易会、技术研讨会,了解国内外畜禽发展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知识,提高养殖者和从业人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观念新、善经营、懂技术、素质高的养殖队伍。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注重的事项

一是注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应针对我县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遵循快速发展又恰如其分的原则,实现要持续发展,选择各自合理的生产规模和建设模式,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达到防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县应重点推行两种经营方式。一是大力开展畜禽小区建设。按照“四化一园”(品种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生态养殖园区)的要求,发展若干畜禽养殖小区,形成小区规模优势,到2012年,全县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2000户,其中出栏万头以上优质生猪养殖场达到15个;年出栏12000只以上肉鸡、肉鸭规模户达到1500户;年存栏2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达200户。二是着力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行温氏集团目前在我县运行有效的“公司+基地+养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按保证农户收益的协议价收购,农户按标准修建(改造)圈舍进行规模养殖的“订单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是注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继续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完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温氏集团“3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建设,力争到2011年底,个分别存栏4000头左右优质能繁母猪的扩繁场全面投产。切实加强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县乡为主的生猪人工授精网络,不断提高制种供种能力。鼓励养殖场(小区)自繁自养,全面实现良种化。继续抓好肉牛品种改良工作,合理布局、巩固发展我县肉牛改良站,加强冷配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受精率,大力推广西门塔尔、夏洛莱、皮埃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引导养殖户从役用牛饲养向肉用牛饲养转变,提高养殖效益。继续支持温氏、隆生公司发展养殖合作户,提高优良家禽品种饲养面。切实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牵引带头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

三是注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情诊断、监测、防疫监督和兽药、兽医监察等方面条件。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快推进县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强化县级兽医部门的责任,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县、乡镇为主干,以防检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为支点的疫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兽医卫生监督所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逐步建成全县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完善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体系和公益性乡镇)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经费及日常运转经费、村级防疫员补助等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经费。到2012年,县、乡标准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

四是注重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畜禽饲养投入品的监管制度,指导养殖户规范饲养、科学用药,杜绝违法使用投入品的行为。强化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推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严把市场准入关。落实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畜产品药物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监测长效机制,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

五是注重建立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有效整合财政支农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相对集中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方政府扶持畜牧业的力度,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发展畜禽养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给信誉好、资金运转有困难的养殖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贷款,促进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范文篇4

我国畜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金融部门、以及农民三方面。近几年,随着中央向农业的财政支持,对畜牧业的投资有增无减。2008年中央和四川省政府对四川省畜牧业投入的专项资金达24.73亿元,比2007年增加3.37亿元,是历年来中央和省财政投入最多的一年。在生猪和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退耕还草工程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财政资金和农民自有资金的有限性要求金融机构对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并不能与当前畜牧业发展相适应。虽然有金融机构推出了小额信贷、联保信贷等为农服务产品,但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畜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受到资金匮乏的制约。

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7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强调,在加大对畜牧业金融支持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方面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实行对饲料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用以减轻养殖农户的负担,降低生产成本等手段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

虽然我国畜牧业得到了金融机构的一定支持,由于各种阻碍,金融机构对于我国畜牧业发展还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完善我国畜牧业金融支持所面临的阻碍

2.1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尽管金融机构对畜牧业的支持有所增加,但远远不够。金融机构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因为畜牧业附加值较小,收益较低,对金融机构缺乏吸引力;二是农民的贷款信用能力达不到银行放贷的标准;三是风险性大,不确定影响因素多,各种疾病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对畜牧业不稳定性、高风险性的评估,所以金融机构也不敢轻易放贷。

2.2畜牧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差

畜牧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差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原因:

2.2.1畜牧业养殖风险。我国畜牧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及技术上的支持,一旦遭遇各种灾害(气候条件变化、各种疾病等),畜牧生产必然遭到极大的影响。

2.2.2市场风险。我国农村地域广,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通讯相对落后,加之畜牧业从业人员较分散,畜牧业生产者获得畜牧产品的市场信息不及时,畜牧业产品容易受销售过程中因供求关系、品种及质量、价格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的影响。例如,近几年我国猪肉价格波动较大,2006年猪肉价格跌至每公斤10元,2007年平均每公斤超过20元,受价格上升的利益驱使,许多农民在2008年开始大量养猪,增大了猪肉供给量。同时,受今年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的影响,许多城市猪肉销量下跌幅度在两成左右,供给量和消费量减少使猪肉价格下跌到每公斤20元以下,生猪养殖户处于亏损边缘。

2.3畜牧业从业人员的信用意识不强由于畜牧业大多分布于农村地区,受当地教育水平、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影响,不少畜牧从业人员的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畜牧业贷款的道德风险较高。因而金融机构不敢过多地向畜牧业提供贷款支持。

3完善我国畜牧业金融支持的措施

3.1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政策支持金融下乡由于各金融机构都是以自身盈利为最终目标,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向畜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持,如当地政府配合小额贷款公司的工作,为其提供政策支持。

3.2提供多元化服务,吸引金融下乡畜牧业金融支持的对象是广大养殖户,其投资成功率是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养殖户缺乏技术和信息,投资的失败率较高,常常出现贷款到期后,养殖户无法还款。金融机构不应仅发放贷款,还可以在养殖户申请贷款时,根据其需要,免费为养殖户提供相关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信息等,积极引导传统养殖业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以此降低养殖户投资失败无法还款的风险,提高养殖户偿还能力。

3.3积极发展畜牧业保险,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可以运用农村财政资金建立畜牧业保险基金,以便在畜牧业遭受各种灾害时弥补养殖户的损失。对于参加畜牧业保险的养殖户,在申请贷款时,应当在贷款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因为投保养殖户的贷款风险相对较低,采用优惠利率也可以鼓励养殖户在使用贷款时投保。这也是分担畜牧业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

3.4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畜牧业信贷机构要结合实际,制订相对统一、便于操作的养殖户信用等级标准,并有效实施,以降低道德风险。贷款前应加强养殖户资信评定,根据养殖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评定养殖户信用等级。再根据养殖户信用的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贷款期限、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率,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制度。贷款后应加强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

3.5金融支持畜牧业产业链规模化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养殖户大多分散经营,规模较小,从而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践证明,提高畜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附加值的关键在于建立规模化的畜牧业产业链。通过较大规模、较强实力和较好信誉的畜牧业龙头企业的组织和拉动,建立以畜牧养殖为核心的产业,建立从育种、饲料、养殖、防疫到屠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金融监管部门应协调各金融机构对整个产业链的信贷资金支持。

4我国畜牧业金融支持的成功实践

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希望集团确实在向尤努斯学习,已经注册了12家农村担保公司,每一家农村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1200万元,为农民兄弟发展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农村担保公司给农民提供银行贷款担保。通过担保贷款,帮助他们扩大养殖业,一户人家养几万只鸡、几千头猪,实现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不仅能够降低成本,使农民收入增加,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通过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产业,可以使农村经济从原始经营发展到规模经营,将传统的养殖业发展成为现代规模产业。

畜牧业范文篇5

1天长市今后5年畜牧业生产发展目标及任务

到2014年,天长市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90万头,出栏60万头,家禽饲养量1400万只,出栏1000万只,肉类总产量7万t,蛋产量3万t,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48%、53%、66%、67%、92%、73.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50%以上。

2天长市畜牧业生产发展应采取的保障措施

2.1建立良种繁育基金,实施良种补贴

通过加强良种工程建设和种畜禽管理,制定扶持政策,对引进和繁育良种给予补贴,调动农民养殖积极性。天长市市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良种繁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引进50头以上种猪,5个以上优良畜禽品种,用于提高天长市的良种覆盖率;同时建立畜禽良种补贴机制,参照种植业良种补贴办法,对引进畜禽优良品种的规模养殖大户,按种猪每头补贴20元、种禽每只补贴2元、人工受精每头猪20元的标准,通过完善手续补贴到户。

2.2多方筹资,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市政府要鼓励对畜牧业的投入,扩大信贷规模、简化程序;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力量,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一是通过项目引资、乡亲引资、产业引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外来资本投入畜牧业;二是充分发挥国有、集体、民营、金融的引导作用,吸收大量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1-2];三是加大支农小额发放,重点向规模养殖户倾斜,增加贷款数量或延缓偿还期限。通过多方努力,使天长市每年投入到畜牧业的资金达到1000万元。市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畜禽养殖大户、畜产品加工厂的贷款贴息。

2.3加强标准化示范场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

通过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推行规模养殖,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继续扩大三元杂交猪标准化小区、种草养畜养禽场区的养殖规模和数量,同时加快建设养鸭、养鹅、养鸡等养殖场区,建立三元杂交猪无公害生产基地、苏邮二号高产蛋鸭生产基地以及养鹅生产基地。市财政对年出栏猪2000头、禽10万只和种禽2000只以上,并有相应基础设施的养殖场区,分别给予5万元和8万元的奖补资金。

2.4加速龙头企业和名特优畜产品的申报

在加大组织天长市的金集风鹅厂、铜城质尊养猪厂、永丰蛋鸡厂、天长蛋品厂、秦栏养鸭厂等企业申报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力度的同时,积极申报“白塔湖牌风鹅”、“秦楠卤鹅”、“天长麻鸭”、“巴子牛肉”、“天长松花皮蛋”等名特优畜产品品牌,创造品牌效应。市财政要对省级龙头企业每年补贴3万元,市级补贴1万元,优质品牌每个补贴1万元。畜禽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每申报成功1个奖励2万元。

2.5扶持壮大畜禽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积极引导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实行定单饲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3-4]。对合作社在资金上扶持,税费上减免,宣传上免费,技术上指导,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6强化技术服务

通过推广一批实用的畜牧先进生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优质高效的畜牧业发展。一是定期组织技术人员科技下乡和科技赶集,安排技术人员到村队进行技术培训,并编写技术手册和有关资料分发给养殖户;二是市广播电台《农村大视野》和市电视台《致富金桥》每周进行3次科学养殖技术讲座,同时畜牧部门每月编写1期《天长牧业》推广畜牧新技术;三是积极组织畜牧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每人承包1~2个规模养殖户的形式,主动上门为养殖户提供饲养管理、饲料配方、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

2.7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通过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长效的防疫机制和应急机制,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市财政要在原来基础上,增加30万元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

2.8完善基层兽医站的建设

在1~3年内,每年投入30万元的资金用于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建设,同时对全市所有大集体和合同制兽医实行生活保障工资,使基层畜牧兽医站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机构队伍稳定、服务功能健全、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载体,实现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内容专业化和系列化,不断提高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2.9落实动物检疫和兽药管理各项制度

全面实施“生猪屠宰加工销售准入制度”、“畜禽交易市场检疫制度”、“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和饲料经营备案制度”等各项制度,无检疫标识的畜禽,一律不准进点屠宰和进场销售;各有关部门要共同行动,对畜禽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和兽药饲料经营市场等进行督查,从严、从重处罚各种违规行为,确保农户用上合格的饲料、兽药;强化对饲养场户的监管,规范饲养管理,从源头抓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

畜牧业范文篇6

一、“*”期间,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期间,我市畜牧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

“*”期间,市委、市政府把畜牧业作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发展措施,使我市畜牧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截止“*”末,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截止*年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24万吨、25.85万吨和3.54万吨,分别较2000年增长35%、44%和471%。

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迅猛。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立市”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和省畜牧局的工作要求,我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总体目标,组织开展了“抓百区、带万户,创建畜牧业大市”活动,并作为全市“四大兴农”计划之一来抓。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畜禽养殖密集区70个,其中,蛋鸡养殖密集区22个、肉鸡养殖密集区12个、蛋鸭养殖密集区1个、生猪养殖密集区30个、奶牛养殖密集区2个、肉牛养殖密集区1个、肉羊养殖密集区2个:已建成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存栏蛋鸡500只以上、出栏肉鸡2000只以上、出栏肉牛10头以上、存栏奶牛5头以上、存栏肉羊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27918个。据测算,仅养殖密集区一项,进入的农户户均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规模饲养场的收入更加可观。畜禽养殖密集区的快速发展,使我市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院到园”、经营方式“由散到整”、养殖户收入“由千到万”的转变,标志着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加快了我市创建畜牧业大市宏伟目标的实现。

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市瘦肉型猪、牛、羊、禽得到协调、稳定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较快,截止*年底,全市瘦肉型猪饲养量已达到336.44万头,优质肉羊饲养量已达到214.14万只,肉牛饲养量已达到37.81万头,奶牛存栏达到1.42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6719.69万只。安全、卫生、优质的畜产品比重不断增加,瘦肉型猪和具有地方传统风味的优质畜禽发展迅速。良种畜禽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大,畜禽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强劲。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全市产加销一条龙、贸工牧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已初步显现。*年,我市的林州萌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市外贸联合禽蛋选育场和河南吕氏公司内黄波尔山羊繁育分公司3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永达集团在汤阴投资兴建了汤阴永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全面带动了汤阴肉鸡产业的新发展。同时,我市充分利用现有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建立畜禽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拉长产业链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生猪、家禽、草食动物为主的三大产业链条开发建设。

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为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建设步伐,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特色畜牧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畜牧经济先进乡(镇)创建活动。截止年底,全年已培养建成市级特色畜牧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畜牧经济先进乡(镇)8个,市委、市政府分别给予每个乡镇10万元和3万元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各级创建畜牧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畜牧经济先进乡(镇)的积极性,加快了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的建设步伐,为畜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为转变畜禽饲养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畜牧业科技步伐明显加快,生产水平逐步提高。“*”期间,我市坚持实施科技兴牧工程,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畜牧业,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应用到疫病防治、畜禽改良、饲草饲料、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名优特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并通过采取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引进等措施,积极组织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学科技、用科技,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技术队伍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全市生猪、蛋鸡、肉鸡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90%和93%;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防控能力得到加强;畜牧业信息网络初具雏形,市、县信息网络已经开通,并开通了自动办公系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间,我市畜牧业生产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畜牧业生产整体、市场经济、人民群众饮食消费和对外创汇等方面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畜牧业生产规模小、品牌少、产业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二是大型龙头企业少,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竞争力不强,带动力不强;三是畜禽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畜产品检测检验、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畜产品质量认识和信息网络等支撑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动物疫病复杂,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形势依然严峻;五是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未理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健全,科技人员不足,与当前发展畜牧业的形势不相适应;六是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监管手段落后,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严重;七是畜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治理滞后,畜牧业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加;八是畜牧业投资项目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期间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快速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市畜牧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期间,我市畜牧业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增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加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省政府又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创建畜牧业大市的工作目标。各级党委、政府也都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目前,全市形成了上下一致,共同发展畜牧业的大好形势。

(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中央已明确提出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求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好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增加,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这将给我市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良好机遇。

(三)丰富的资源条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市是农业大市,地处中原,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全市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青草等饲草饲料充足,如果加以充分利用,可使我市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加入WTO,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我市畜产品出口将会明显增加。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消费市场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的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为我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现代畜牧业发展全局。以创建畜牧业大市为依托,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按照畜禽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无害化、环境生态化的“四化”建设目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保护,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业,全面推进畜牧产业链条式开发和品牌化带动战略,实现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强力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两个重点,通过三条途径,搞好四项服务,突出五大产业,实现六个提高。

围绕一个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

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创建特色畜牧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特色畜牧经济先进乡(镇);二是创建特色规模畜禽养殖密集区。

通过三条途径:一是抓百区、带万户,促发展;二是抓外引、搞联合,促发展;三是抓定单、建基地,促发展。

搞好四项服务:一是引进畜禽优良品种,提升优化品种结构;二是研究推广配套饲养技术和饲养模式,提升优化综合饲养水平;三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搞好疫病综合防治,提升优化综防技术;四是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优化市场监管能力。

突出五大产业:突出发展牛、羊、猪、禽、奶业五大产业。

实现六个提高: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有较大提高;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三是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有较大提高;四是畜禽良种比例有较大提高;五是无公害绿色畜禽产品比例有较大提高;六是畜禽产品品牌认证数量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目标

到“*”末,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2.12万吨、29.97万吨和8.81万吨,年分别递增6%、3%和2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

四、发展重点

(一)畜禽三大产业链条开发工程

1、瘦肉型猪产业链开发:到“*”末,全市建成瘦肉型猪养殖密集区50个,存栏千头以上规模场350个、10头规模的“养猪—沼气”专业户20万个。产业链内瘦肉型猪年饲养530万头,出栏769万头,实现产值95.2亿元,其中农民养猪增收45亿元;新建扩建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站点50个;建成省一级种猪场2个,二级种猪场23个,存栏纯种母猪8000头,年提供种猪8万头,实现产值2.4亿元;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安阳市鼎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萌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林州市民生肉联厂、安阳三和肉制品有限公司等较大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头,实现产值48.9亿元。此外年饲料加工量可以达到100万吨,增加80万吨,可增加产值24亿元,年利润达到4亿元,利税增收2000万元。还可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余人,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家禽产业链开发:到“*”末,全市建成蛋鸡养殖密集区40个,存栏蛋鸡400万只,实现饲养产值1.9亿元;建成肉鸡养殖密集区15个,出栏肉鸡750万只,实现饲养产值0.75亿元;建成道口烧鸡实用鸡养殖密集区5个,出栏肉鸡150万只,实现饲养产值0.15亿元;建成5000只以上的蛋鸡场2800个,存栏蛋鸡2000万只,实现饲养产值9.45亿元;建成年出栏1.5万只以上的肉鸡场1000个,出栏肉鸡2300万只,实现饲养产值2.4亿元;建成祖代肉鸡场1个,年提供父母代肉种鸡30万套;全市父母代肉鸡场、蛋鸡场各达到25个,存栏父母代肉种鸡30万套、蛋种鸡20万套。做大做强汤阴永达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滑县义兴张道口烧鸡有限公司、林州市城郊乡逆河头禽蛋销售公司、安阳县安丰乡稻田禽蛋销售公司、安阳永富饲料公司等较大家禽加工龙头企业和禽蛋运销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4500万只,年加工肉鸡熟制品3万吨,实行配送中心、连锁经营和超市化销售;年加工烧鸡1000万只,在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年外销鲜蛋2万吨;年加工饲料18万吨,带动周边50000个农户。从而实现家禽产业链产值达28.2亿元,其中饲养产值14.7亿元,肉蛋加工产值9.35亿元,饲料加工产值4.2亿元,饲养产值与肉蛋加工产值比达到1∶0.62,实现利税5.2亿,辐射带动2万个农户从事家禽生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16万人。

3、草食动物产业链开发:到“*”末,全市建立滑县、内黄县2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和30万头肉牛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滑县的八里营、城关、万古、老庙、四间房、半坡店;内黄县的梁庄、后河、中召、马上等。建成肉羊养殖密集区10个,带动1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户10万户,年出栏肉羊120万只;建成3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5万户,出栏肉牛15万头;建成牛羊人工授精站点100个,年改良牛羊10万头(只)。秸秆青贮饲料使用率达到80%以上。做大做强汤阴诺金肉制品厂、内黄县茂华羊业有限公司、滑县老庙牛肉加工厂、滑县道口牛羊肉加工厂等5家较大规模牛羊肉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草食动物产业链实现年饲养肉羊150万只,肉牛30万头,年出栏羊120万只,牛15万头,年屠宰加工肉羊120万只、肉牛15万头,共实现产值13.5亿元,其中实现饲养产值6.6亿元,加工产值6.9亿元。辐射带动15万户从事牛羊生产,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汤阴诺金、内黄茂华、滑县万发、滑县众发、安阳三和等五家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肉羊120万只,肉牛15万头,实现加工产值6.9亿元,利税1.38亿元。

(二)积极开展“抓百区、带万户,创建畜牧业大市”活动,建设1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密集区

按照省畜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总目标,深入开展“抓百区、带万户,创建畜牧业大市”活动,在全市建设1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密集区,辐射带动500个养殖园(区),进一步提高我市畜牧业发展水平,规范养殖行为,推动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畜禽养殖密集区要实行“五统一”管理,即,实行统一品种引进繁育、统一饲料应用标准、统一兽药使用规范、统一疫病防治程序、统一市场销售服务。“四配套”建设,即,畜禽改良站点相配套、沼气建设相配套、龙头企业相配套、动物防疫体系相配套。

(三)大力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建设10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

加快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是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综合载体和组织平台,是开拓畜产品市场的主体,是牵动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畜牧业的关键所在。全市要建设以生猪饲养量500头、蛋鸡存栏1万只、肉鸡出栏5万只、牛羊存栏百头以上的畜禽规模养殖场1000个,从而实现带动全市1000余个养殖户,使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把好畜产品生产质量关,树立安阳畜禽产品的良好形象。

(四)通过沼气池建设,带动全市10万个畜禽专业养殖户,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三大惠民”工程中沼气池的建设,带动全市10万个畜禽专业养殖户的发展。要通过发展生猪生产来促进“惠民工程”、沼气池建设任务的落实,形成生猪饲养、沼气建设、能源再生利用的循环链条,既节省了能源,又解决了饲养生猪排泄污物的环保问题,进而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开展畜牧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畜牧经济先进乡(镇)建设工作,促进区域化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业的发展要紧紧依托创建畜牧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畜牧经济先进乡(镇)这个载体,加快畜禽养殖密集区建设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加快优势区域开发,积极引导优势畜产品向优势区域相对集中。进一步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林州的生猪、汤阴的肉鸡等县域畜牧经济以及全市牛、羊、猪、鸡和奶业五大产业特色及区域优势更加突出。通过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推进畜牧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经济先进乡(镇)的发展,力争建设更多的畜牧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畜牧经济先进乡(镇)。

(六)全面启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强有力的监管,必须大力加强畜产品产地环境、畜牧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五个环节的管理。要实施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控,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兽药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及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我市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终端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七)强化动物防疫及监督工作

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逐步建立起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监测、诊断体系和应急机制,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措施,增强对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水平,全面提高我市的动物疫情预警、诊断、防制能力,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急处理重大动物疫情,有效防止疫病传播,更好地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人体健康和生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强化产地检疫,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100%,外调牲畜免疫耳标查验率达到100%,规范屠宰检疫,实施现场同步检疫,检疫率要达100%,上市肉品持证率达到100%。

(八)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化人工授精站点建设、改良站点管理和畜禽良种繁育改良体系建设,推进我市畜禽品种结构和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普及应用畜禽养殖新技术,实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新突破,使全市畜禽良种供应基本满足需要,种畜禽质量监测得到加强,畜禽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体制和机制改革明显进步,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布局合理、监管有效、运转灵活的畜禽良种工程体系。

(九)加强饲草饲料管理工作

合理开发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引草入田,更好地推动种草养畜工作。要大力开发利用秸秆资源,以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为中心,以催生、培植规模饲养场户、养殖小区为切入点,以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为重点,以秸秆青贮氨化推动牛、羊规模养殖,以牛、羊生产带动青贮氨化,不断提高秸秆养畜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要继续贯彻执行国家对饲料行业的先行税收优惠政策和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大力实施科技兴饲的战略,进一步强化饲料企业改革,营造良好的饲料业发展环境,为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畜牧业信息化发展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国家农业部加强畜牧业信息和市场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畜牧业信息和市场化建设。要重点建设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畜禽信息、畜产品质量信息、技术推广信息、综合服务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信息、专业人才管理、国际畜牧业信息等九个信息系统,开展畜牧业信息服务。

五、主要保障措施

“*”期间,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加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标志着畜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为全面完成“*”规划的目标任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和突破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实行目标管理,精心组织实施。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思维发展畜牧业,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快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加强动物防疫、动物检疫等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二)坚持和完善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扶持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和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对畜禽良种引进、推广和畜禽疫病扑杀实行补贴政策。完善鲜活畜产品“绿色通道”,保障运输畅通。建立政策性畜禽保险,降低畜牧业生产风险。对龙头企业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产品出口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工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充分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政策性贷款、商业贷款和其他金融产品,运用财政贴息的办法推动金融部门提高对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规模。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鼓励企业积极动用企业债券、土地转让、资产转移和重组改制以及境内外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吸引省外、国外资金,加快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

(四)强化服务,推进科技兴牧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推广三结合的体制,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推广队伍,健全畜牧兽医推广体系,组织和发动广大畜牧科技工作者学科技、用科技,提高素质,强化技能,强化服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逐步形成以科技专业队伍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畜牧业技术创新体系。要认真抓好畜禽良种繁育、沼气饲养、秸秆青贮氨化及波尔山羊杂交改良、经济杂交、人工授精、配合饲料、肉牛育肥、奶牛高产、胚胎移植、瘦肉型猪饲养、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检疫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劳动力;要通过不同层次,利用多种形式,搞好农民技术员的培训,重点抓好“经纪人、科技人、带头人”三种人的培训和对广大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

畜牧业范文篇7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采集、渔猎、畜牧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存在的生产部门。虽然在采集、渔猎中萌生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又分化出畜牧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明显的部门区别与区域分异,各生产形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我国内蒙古东西部许多史前时期聚落遗址中都发现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细石器与表现鲜明定居农业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现象,其中内蒙古西部老虎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则农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进入国家阶段以后,这样的事例也仍然存在,如夏商周三代时期华戎之间的地域分异仍然十分不清晰,许多中原民族往往在农业中杂以狩猎与畜牧。由于广泛存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以至于在中原文人撰写的文献中,也不过用西北多牧畜少农耕,中原多农耕少牧畜描述而已,你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不但在地域上与农业相互交叉,而且由于早期的畜牧业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生,因此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以迁移生活为代表的游牧业逐渐游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依附于定居农业的放养型畜牧业继续与农业生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家庭舍养、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续发展到近现代。

游牧型畜牧业与放养型畜牧业存在许多差异,其中在以下几方面尤为突出:1)规模:放养型畜牧业中牲畜的食物来源主要限于聚落周围地带,因此畜养规模有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性很强。游牧型畜牧业中牲畜获取食物的空间范围很广,完全脱离了农业聚落的束缚,畜养规模很大。2)区域:由于放养型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分布地区多与农业生产结合,出现在农耕区或半农半牧区。与放养型畜牧业分布地区不同,游牧型畜牧业则跳出农耕区的基本范围,成为草原环境的产物,并在迁移中建立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各类非农业生产类型中,游牧型畜牧业(简称游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由人类活动而塑造的人文景观中,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就游牧业与骑马民族的产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见解,其中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认为骑马民族的发生和发展,极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尤其欧亚大陆中部的茫茫草原,既因干旱缺雨而无法进行农耕,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对草原牲畜造成威胁,是理想的牧场[2]。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则就中国历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产生与马的应用关系密切[3]。乘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与依牲畜而生存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由部落发展成草原国家。那么除了草原环境与马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成为游牧业脱离农业而趋向草原的动力呢?离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我们将问题的视点放在环境上,并指出游牧业的产生与环境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气候变迁

在广义农业的范畴之内,游牧业出现最晚。就中国的历史背景而论,对亚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权威地位的拉铁摩尔、江上波夫等外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与骑马民族兴起的标志[2~5]。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应包含这样的内涵,即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对抗草原骑兵的应对措施,因此这一时段不但标志着骑马民族的成熟、强大,而且也显示了真正以文化、生产手段与分布地域不同而区别出农耕与畜牧两大区域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经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民族的空间发展还仅限于北方草原地带,农牧民族双方还没有在空间上发生激烈冲突,以中原诸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用不着采取任何防御性的应对措施。

2.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

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也将其称之为“鬼方”、“猃狁”等,战国时期“匈奴”一词开始反复在文献中出现。大约从战国初期这些活动在山陕、内蒙古一带的非农业民族逐渐具备了骑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屡屡对秦、赵等国构成军事威胁,并以中原诸国北方劲敌的定位而见诸于史籍。伴随游牧活动,整个民族具备典型的“行国”特征。“行国”之称始见于《史记·大宛传》,其中提到所谓的“行国”就是“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这时匈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中的典型“行国”。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奴人的马背生涯扩大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但带领他们驰骋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带的东西南北,而且这一骑马民族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登上历史舞台后,在近10个世纪内影响着中国历史,影响着中亚乃至于世界历史。

2.2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

匈奴人如何骤然兴起、如何发展成影响中国北方乃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行国”,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业的重要问题。在对文献记载进行考辨的同时,考古发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1974~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表1朱开沟遗址经济文化与环境特征表

Tab.1Theeconomy,cultureandenvironmentofZhuKaiGousite

阶段年代环境生产工具猪:羊:牛

第一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很少,主石刀,石斧、石磨棒、化早期要为草本花粉,其磨石、骨镞、骨凿、1:0.45:0.36

中蒿、藜花粉占全骨针。部花粉的50%。

第二段相当龙山文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石斧、石凿、石刀、化晚期少量的胡桃和漆等石镰、石铲、石杵、

阔叶林木,草本蒿石纺轮、砍砸器、石1:1.29:0.33、藜花粉增多,约矛形器、石镞、角锄、占全部花粉的70%骨刀、骨镞、骨匕、以上。骨针管、骨针、陶垫。

第三段相当夏早期草本蒿、藜花粉继生产工具中石器、骨续增多,约占全部器、陶器与前段相差1:1:0.27花粉的90%以上。不大,惟出现了铜器,

且石器中细石器的比重略有增加。

第四段相当夏晚期木本花粉中出现了生产工具数量。种类、耐寒的云杉、桦、制法与前段无明显1:1.15:1.15榆等,以松、桦针别,骨镞、纺轮的数阔混交林为主。量较前段增加,铜器仍为小件工具。

第五段相当商二里木本以松、杉针叶石器中除细石器与石岗文化阶段林为主,草本蒿、斧、石刀,其它种类藜花粉约占全部花都有所减少。骨镞的1:1:1粉的93%。数量有明显增加。铜器中除小件工具外,

出现了铜短剑、铜戈、铜刀、铜镞、铜鍪、铜护牌、铜项饰等大型工具、兵器等。

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不同阶段木本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基本面貌与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这类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虽然在整个朱开沟遗址文化的5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树种花粉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变干则是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层中蒿、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达到93%,成为占绝对优势的植物。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发展的变化特征。对于全新世湿润期以来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具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向,地理学家从另一角度也给予了证明[7]。

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伴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活动方式与生存手段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发掘的生产工具中既包含农业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射猎的工具,这些工具证明了人们在这一阶段不但从事于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射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在农耕与射猎两种生存方式之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朱开沟时期的人们在从事农耕与射猎的同时,还存在放养业。如果对于朱开沟遗址五个阶段的环境、工具以及猪、羊、牛骨骼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遗址文化层从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羊、牛与猪之间的比例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动物之间生理特征的差异,一般将猪的饲养视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而羊与牛的饲养则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说明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比例的消长。第一段中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比例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在各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农业逐渐消退,而畜牧、射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当文化发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人们使用的工具中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工具,这些青铜工具与后来在内蒙古其它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均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

朱开沟遗址的文化信息清楚地显示了随着气候变干,草原边缘民族一步步放弃农业生产,转向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没有像拉铁摩尔曾经指出的那样,由于农业民族的强大,逼迫游牧民族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农耕区退向草原,也不是源起于与农耕区对立的其它环境中,草原边缘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放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或许几代前他们的祖先就从事着原始农耕业,到了后来他们却渐渐放弃了农耕技艺,将谋生的方式变换为射猎、畜养,而导致所有这一切转变都与气候变化有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当然,促使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的环境背景,并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干一个环节。大量的研究明确指出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经历过一次变干且变冷的过程,随着气候变冷、变干,温性森林减少,草原扩大,那些原本在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渐渐失去了生存条件,而面对环境变化牛、羊等牲畜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生活在这里的草原边缘民族失去了农业这一食物来源,自然而然将生存的依托转向畜牧业,并在越来越多依靠畜牧业的同时,不断积累动物驯养经验,从牛、羊的畜养到马的驯化,进而使驯养牲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2.3游牧业产生

朱开沟遗址第五段发掘的青铜工具虽然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但若对遗址的全部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时朱开沟人从事的仍属于放养型的畜牧业,而不是游牧业。前文已经指出放养业与游牧业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养业是在定居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饲养过程,而游牧业则完全脱离了定居生活,随阳而居,逐水草而迁。在整个朱开沟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尽管定居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定居生活在遗址中却始终显示出核心作用。定居生活与畜牧业相伴的现象维持很久,直至春秋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畜牧业中仍含有定居、半定居的经济成分[10]。

在活动区域上游牧业与放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空间的拓展,对于游牧业来讲,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在于土地占有权,而更多地取决于迁移权,只有在随阳而迁的迁移过程中,草原民族才能不断获得丰美的水草,发展壮大。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草原边缘民族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中外学者就马具出现与游牧业兴起的因果关系早已形成共识。其中拉铁摩尔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就注意到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缘地带存在既非完全农耕,也非绝对游牧的草原边缘民族,随着马具的产生使这些民族脱离定居生活,放弃过渡文化最终成为真正的游牧人[11]。与这一观点相应,由朱开沟阶段代表的放养型畜牧业向游牧业转型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马具、车具的应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宁城南山根3号石椁墓及其它墓葬中发现了成套马具,包括马衔、镳、銮、铃、节约、铜泡等,其中马衔有两种形式,一种比较罕见,两端有齿状倒刺;另一种为常见套环式。两端有齿状倒刺的马衔外侧有可以转动的环,只要马头偏离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马也会被驯服。南山根墓葬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12,13]。内蒙古考古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墓葬中也多次发现马衔、节约、马镳、轴头等马具、车具,经研究证明,这些马具、车具的所属时代早于公元前6世纪[10]。有了马具,有了骑马术,才有了真正的骑马民族。内蒙西杭锦旗桃红巴拉遗址是一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665~590年的典型匈奴墓葬,墓内已没有殉猪、殉鸡以及任何表明从事农耕的遗留物,而是以数量可观的殉马、牛、羊的头、蹄为主,显然马、牛、羊牲畜是当时主要的财富与生活来源[14]。如果说马具的产生是草原民族脱离定居生活,走向游牧化的标志,那么至少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百多年前,以匈奴人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形成。在以后的二百年中随着匈奴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长壮大,逐渐与中原诸农业国构成文化、生产方式以及活动区域的分异,至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正是在空间上明确这一区域分异的标志。

2.4匈奴等北方草原民族的空间扩展

匈奴既是典型的北方草原民族,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游牧民族之一。自70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开展考古工作,相继发现大量极具特点的青铜器,这些被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珍贵文物经考古学界研究,认为是以匈奴为主体的中国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与游牧业伴生的文化。这批青铜器不但反映了匈奴人的游牧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而且也揭示了这一草原民族的起源历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属于起源于鄂尔多斯以及临近地区的土著文化,其早期往往与商式铜器伴出,以后不断向东、向北扩展。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鄂尔多斯青铜器分布范围很广,并在不同时期形成各自的分布中心。其中:相当于商代晚期的多分布于鄂尔多斯、山西吕梁地区以及陕西北部。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相继在鄂尔多斯,北京昌平、延庆,河北平泉,内蒙古赤峰、宁城等地发现,并在外贝加尔出土了相似的器物。相当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主要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固原和河北北部。其中仍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为最多,向北在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也有类似发现。相当于两汉时期的除鄂尔多斯外,蒙古境内诺颜乌拉、海尔罕山、色楞布贝勒赫、呼尼河等地以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左岸、科伊巴尔草原都有一定数量器物发现[10]。

上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分布中心的变化,既证明了朱开沟所在地——鄂尔多斯地区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渊源关系,也清楚地显示了匈奴人的空间发展历程与气候变迁的对应变化。在匈奴历史早期,即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民族从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以及山陕等地开始向塞外延伸,这一点可以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分布区多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区吻合得到证实。这一时期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农耕区尚处于岛状分布状态,农耕区之间还存有大片未开发地带,这里或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或成为非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一切都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穿插式出现在山陕一带构成了背景条件。大约距今3500多年前中国北方气候开始转冷,气候变迁不但促进畜牧业进一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使塞外辽河流域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转向含有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此同时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标志的草原民族也进入了辽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当历史进入战国时期,随着以匈奴为主的北方草原民族逐渐强大,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农耕民族在作出“胡服骑射”的应对性措施的同时,也在双方的交接地带修筑了防御性工程——长城,在长城的制约下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下活动受到限制,故这一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多呈现沿长城一线分布的特征。秦至两汉是匈奴人壮大的时期,这时匈奴人不但建立了王庭,而且依凭马上优势将自己的势力从漠南伸向漠北,直抵西伯利亚的旷野之中。

2.5中国北方畜牧业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同步性

畜牧业的产生地不仅限于中国北方草原,整个欧亚草原现已发现多种典型畜牧文化类型。这些畜牧文化虽然显示了各自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但在发生时间上却表现出极大的同步性。与朱开沟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时代相近,欧亚草原除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外,黑海北岸的斯基泰文化、咸海沿岸、谢米列奇耶和天山地区的萨基文化、叶尼塞河中游米奴辛斯克盆地的塔加尔文化、图瓦的乌尤克文化、阿尔泰的巴泽雷克文化、蒙古西部的乌兰固文化、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畜牧文化。这些典型的畜牧文化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从欧亚草原的中部一直延伸到中国长城沿线,构成世界上连续性最长的文化景观。能够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驱动欧亚草原上不同地带的人们同时脱离定居农业生活,走向草原与畜群相伴,其促动因素不应仅来自于人类活动本身,全球变化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力。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仅限于中国北方,在气候变迁的共同背景下,欧亚草原不同地区的人们作出了共同的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15]。

畜牧业范文篇8

一、畜牧业生产情况:

1、牲畜存栏:全团牲畜存栏65081头(只),完成师计划的100%,母畜存栏42711头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其中羊存栏63396只,比年初增加13880只;牛存栏742头;猪存栏911头。

2、仔畜繁育:全团共繁育各类牲畜36388头(只),成活35670头(只),成活率98%,繁育率113%。其中羊繁殖31156胎,产羔36041只,成活35326只,成活率98%,繁育率113%;牛繁殖184头,成活184头,成活率100%,繁育率47%;猪繁殖胎数17胎,繁殖162头,成活159头,成活率98%,繁育率935%。

3、成畜死亡:全团各类成畜死亡83头(只),死亡率0.1%。其中羊死亡83只,死亡率0.1%。

4、畜产品完成情况:截止目前,肉类总产1114吨,完成师计划的101%,其中猪肉239吨,牛肉115吨,羊肉721吨,杂肉39吨;羊毛完成130吨,完成师计划的108%;牛奶270吨,完成师计划的104%;禽蛋180吨,完成师计划的106%。

5、饲草收集及加工工作:

截止目前,全团累计进行饲草收集2.68万吨,完成师计划的116%,粉碎11500吨,完成师计划的115%,三贮一化7600吨,饲料贮备5300吨,完成师计划的106%。

6、畜牧业重点工作及技术推广。

一年两产母羊试验5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当年羔配种完成25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绵羊人工授精60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双羔素注射10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全年舍饲羊群2群,每群150只;草原鸡饲养12000只,其中大户3户;塑料暖棚完成18166平方米,完成师计划的519%;苜蓿种植完成53874亩;应用混合饲料1200吨;肉牛改良381头,其中牛细管冷配381头,完成师计划的100%。

7、截止目前各类畜禽防、检、驱、治任务完成总计694512头、只、口、匹、条(次),其中防疫301353头次,检疫7356头只/次,其中布检6710头/次,结核检疫646头/次,生猪屠宰检疫968头,活畜流通检疫14533头次,羊驱绦93620只,犬驱绦2585条(只),猪驱虫1237口。。

8、牧业贷款发放情况:贷款金额为146.71万元,贷款户240户,第一次贷款户数147户,第二次贷款户数83户,购买羊只5370只,落实师扶持贫困职工贷款86万元,86户已全部发放。

9、全团十个农牧连队从一连到十连基本实现“家家户户见牛羊”。目前,全团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团具有养畜能力的户数有845户,养畜户835户,全团养畜户占具有养畜能力户的98.8%,饲养20只羊以上户数有785户,全团饲养20只羊以上户占养畜户的92.9%。

二、主要工作和特点

1、加强牧业管理。

围绕一个目标(存栏8万只细毛羊)、抓好两项工程(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建好两个万只小区(农科站、种畜站)、实现三个突破(饲养方式上、良种推广上、产品流通销售上)、搞好五项服务(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产品流通、疫病防治、信息引导),做好今年的畜牧业各项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兵师党委会议精神,团场制定了畜牧业发展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成立了发展畜牧业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并出台了《%%%%年畜牧业工作安排》、《%%%团绵羊品种改良实施办法》、《%%%团畜牧兽医考核办法》及《%%%%年畜牧业考核实施方案》。

2、“家家有畜示范连”开展情况

全团共有10个农牧连队,在六个单位实现“家家有畜示范连”的基础上,今年%连、%连、%连、%连四个连队达标,同时抓好连队的台帐和牲畜建档立卡工作。继续实施“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充分利用好师600万资金贴息扶持600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职工发展庭院养殖业的政策,抓好团50万元支持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的资金使用,确保了今年一连、二连、九连、十连四个连队按时达标。在饲养方式上,要坚持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大力推行工厂化养殖和畜牧业十大主体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行小区养殖加快牧业发展,两个万只小区(农科站、种畜站)已初见规模。

目前,全团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团具有养畜能力的户数有845户,养畜户835户,全团养畜户占具有养畜能力户的98.8%,饲养20只羊以上户数有785户,全团饲养20只羊以上户占养畜户的92.9%。

3、全面优化畜种结构,从品质上突破

经过近几年的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广大职工对经济适用、见效快的塑料大棚、双羔素应用、秸秆“三贮一化”等技术已完全接受,并能自觉的加以应用。一六八团党委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坚持“农牧并举,优化畜种结构,全面推进产业化发展”的方针,大力实施成果转化,以科技输入为手段,使科技强牧成为带动团场畜牧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把品种改良作为提高牲畜品质,增加职工收入的关键措施。团场以细毛羊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种结构,全力实施种畜工程,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增加配种站(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同时建立优质细羊毛生产基地(生产七连和生产八连)的契机,做大做强细毛的平台,加快团场细毛的发展进程,通过良种引进、扩繁、推广,提高细毛羊的生产性能和资源的利用率,使牲畜繁育率、出栏率、羊毛品质得到提高。为促进我团养羊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品质,现根据团场安排,在去年成功推行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团范围内开展绵羊人工授精工作,为做好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团场在去年绵羊人工授精工作的基础上,抽调10名技术人员组建了绵羊人工授精服务站,常年开展此项工作,发展效益畜牧业,确保团场养羊业健康发展。引进细毛羊种公羊65只,进行品种改良,大力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4年开展绵羊人工授精总数6000只,主要是以优质细毛羊(新疆军垦型)中国美利奴及肉毛兼用道赛特和罗姆尼西尔斯,目的是提高羊毛品质和繁育率;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在全团组织细毛生产母羊,连队养殖户将断奶生产母羊交给畜牧工作站进行“托管”,畜牧工作站负责饲养、抓膘、预防、配种等系列全程服务,以解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保证绵羊人工授精的受胎率,确保羊只繁育率达到120%。同时在团种畜站养殖小区发展全年舍饲工厂化养殖,试验群2群,每群150只羊,年初有方案,年底有总结和效益报告并已上报师畜牧局。

4、人工草地建设

全团所有苜蓿地主要品种是紫花苜蓿,共有苜蓿地面积5.38万亩,其中水浇苜蓿地1.75万亩。第一茬苜蓿地5.38万亩,水浇地平均单产370公斤(干草),旱地平均单产160公斤(干草),总产12180吨;第二茬苜蓿水浇地全部实现收割二茬,旱地可根据雨水情况,部分可实现二茬,可浇二水,平均单产170公斤、总产4000吨;第三茬苜蓿地1000万亩、可浇三水,预计平均单产100公斤、总产100吨,十个生产连队均有100亩攻关田,干草单产平均800公斤以上,苜蓿地的划分办法和承包形式是固定到户。

5、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疫病防治服务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

疫病防治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发展现代畜牧业,只有建立完善的防制体系,才能降低疫病危害,确保畜牧业产品安全和质量。根据《农%师动物防疫管理办法》,2004年我团又出台了《%%%团动物防疫管理办法》和《兽医考核办法》,我团自1998年开始推行动物防疫费用统筹办法,同时收取单位管理(使用)费,畜牧兽医服务费,这对保证团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收费体制的诸多矛盾也体现出来,尤其是目前全团牲畜已达6万余只,防疫、检疫、重大疫病防治、技术推广等工作推行的难度逐渐加大,必须确保团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健全和稳定。为此,我团将动物防疫费用、草场管理(使用)费、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费用“三费合一”统一征收。

征收费用内容:三费指动物防疫费(6元/头只),草场使用费用(1.2元/头只),畜牧兽医服务费用单位平均3000元。根据单位的牲畜数量、草场面积、土地面积加权测算,进行平衡;山区10000只以上牲畜的单位,按6.5元标准参照征收,5000只以上按7.5元参照征收;农牧连队5000只以下的按8.5元参照征收,3000只以下的按参照10元标准征收;团直单位按全团平均数交纳。各单位按团财务计划下达收费指标,于年初一次性上缴团财务科。兽医人员12人,平均收入11500元。

6、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流通工作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做好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是引导农户小群饲养与大市场接轨的桥梁。因此大力发展畜牧业,健全以畜牧公司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五项服务(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疫病防治和信息引导),确保我团的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团场做好扶贫贷款资金购畜工作,目前已发放贷款资金102万元,有144户职工购羊3025只,畜牧公司充分利用扶贫贷款资金30万元,为职工群众做好服务,为连队职工购畜1240只和3头荷斯坦牛。

三、存在问题

(一)虽然今年各连队都加大了对畜牧业的领导,但仍然存在管理比较薄弱,具体措施落实不够扎实,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对工作的统筹安排,年初生产计划连队分解到户不够详实,部分连队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还有差距,双羔素应用等技术推广项目落实不到位,示范连建设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畜牧业建档立卡工作也存在填写不规范现象,如饲草贮备、粉碎等项没有填写清楚。

四、今后的打算:

按照师党委%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要求,%%%团“十一五”计划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始终坚持近期以养羊为主,中远期以养牛为主,发展丰富多彩的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实现优质细毛羊存栏8万头只,递增200%,主要畜产品产量总产1105吨,羊毛总产320吨,计划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亿元。

(一)在加大引导力度上求突破。

(二)在实现科技兴牧上求突破。一是要提高从事畜牧业生产职工的整体素质。二是要与科研机构、院校联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使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得到应用和推广,形成规模。三是要建立健全科技体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形式,建立和完善团、连、户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增强科技服务功能。

(三)在增强市场功能上求突破。一是要依托小城镇,有计划地建立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二是转变团场职能,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具体怎么调,发展什么要由职工自己决定,不能搞“官逼民富”,不能搞一个模式。三是要鼓励职工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培养经纪人和营销组织,让职工产得出、销得掉。

(四)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求突破。一是要加强对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加强督查、指导,做好协调和宏观调控等工作。二是要改变工作方式,鼓励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走出机关扎根基层创办科技服务基地。三是要为职工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五)以畜牧业“种子工程”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继续继续实施牲畜“种子工程”建设,把畜禽品种改良、提高个体生产性能、畜牧业提质提效作为科技兴牧的主攻方向。建立自己的种羊基地(以德国美利奴肉毛兼用羊为主要发展品种),培育细毛羊、肉毛兼用羊核心群,实现种畜生产专业化,逐步形成团、连、户良种繁育推广网络。新建综合配种站2座,流动配种站8个,并有计划开展良种肉羊杂交繁育。具体要确定重点生产区域,在生产%连、%连、%连、%连、%连的细羊毛集中产区,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扩大优质细毛羊群体,形成羊毛批量生产,2005年组群人工授精每个单位1500只,分配细毛种公羊每个单位6只。%%连以发展肉毛兼用羊为主,2005年参加人工授精每个单位1000只,分配种公羊每个单位5只。

(六)积极实施畜牧业牧草种子工程,进一步完善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实现牧草的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全团新播苜蓿实行统一供种,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牧草尤其是苜蓿质量低下的问题。

(七)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要采取引进、挂靠等多种形式培育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好绿晨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团设立基地的优势,带动团场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工经济人队伍和各种中介组织,促进养殖户分工分业,使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真正解决职工目前出现的销售问题。

(八)继续实施“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是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抓好团50万元支持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的资金使用。鼓励职工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畜牧业,实现“六畜兴旺”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充分依托我们的资源优势,引导职工发展以草原鸡为主的家禽生产。

畜牧业范文篇9

近年来,县畜牧业生产,围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服务与监管并重,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持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牧业龙头企业,有力的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大力招商,引进牧业龙头企业。该县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全方位引进畜牧企业。一是承接上海奶牛产业转移,引进达诺乳业,建成3个标准化奶牛饲养场,现有奶牛1210头,建成达诺乳制品加工厂。二是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2个子公司投资数亿元发展肉鸡、生猪产业化,并初步建成年产3000万只苗鸡的小王种鸡场和活鸡交易中心,正在建设喻河祖代种猪场,年可饲养种猪2400头。三是引进雨润集团福润禽业有限公司,年宰杀能力3000万只规模的加工厂正在建设中。这三大引进,为该县畜牧业产业化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2、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据第三季度统计,全县生猪饲养量32.4万头,有规模养猪357户,养猪15.4万头,占47.6%;家禽饲养量1500万只,有规模养禽1263户,养禽1316.2万只,占87.7%;肉用羊饲养8.6万只,有规模饲养272户,养羊8.2万只,占94.9%;饲养肉用牛有28户,养牛396头;奶牛养殖场3家,存栏1210头。该县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正方兴未艾。

3、畜禽良种全面推广。通过“畜牧良种工程”的实施,县内现有34个养禽合作社和绿健种猪有限公司以及石沛联盟种猪场等20个标准化养猪场为中心的供种,基本满足现有养殖需要。到去年底全县“三元”杂交猪占88%,优质黄羽鸡占73%,波尔山羊杂交占85%,荷斯坦奶牛普及率达91%。随着温氏集团种猪、种禽场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加快全县畜牧良种化全面普及和提高。

4、畜牧业的品牌意识显著增强。几年来,该县创立了“达诺”和“妙客”乳制品,“管坝”牌五香牛肉、“咯咯宝”牌鸡蛋、“未来”牌系列饲料等优质品牌,并获得国家著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通过打造品牌,不断赢得了市场,使畜禽规模化优势、产品优势、竟争优势得以发挥。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打造省畜牧业发展大县,还有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畜牧业用地矛盾日益显现。建设大中型畜禽场规划、布局受制于选址困难,违章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主要是畜禽粪便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没有跟上,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日渐加剧。三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一些养殖大户存在选址、布局缺乏规划,圈舍设计不够合理,条件简陋,设备设施不全,缺乏必要的消毒、隔离条件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四是畜牧业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特别因自然灾害和因病致死畜禽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养殖效益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较大等。

三、共识与建议

调查认为,县打造畜牧业发展大县的条件基本具备,优势明显,领导有方,干群努力,措施可行,用3—5年时间,在2008年的基础上,畜牧业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畜禽总量翻番,畜禽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实现年出栏肉用猪50万头,肉用家禽5000万只,肉用牛1.5万头,肉用羊20万只,蛋品1.5万吨,奶牛发展到1.5万头(包括已意向引进蒙牛奶牛1.0万头)。肉类总产量由2008年4.1万吨增加到13.0万吨。达到上述目标,即可进入畜牧业十强县之列,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中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村域经济最具活力、最强大的支柱和主体,必将大大促使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尤其畜牧业依赖专业合作组织、牧业企业化、牧业产业化、牧业集约化带动和辐射力更加突显,这已成为该县畜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依据和归宿。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畜牧业和农业一样纳入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实行农牧并举、农牧结合,把牧业用地列入农业用地之中,划出牧业专用地,让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大户进入这个牧业功能区(园)内大显身手。针对牧业企业或牧业“龙头”产业化向新农村延伸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应给予规划好、布局好,留有足够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农户在统分结合的原则下,与他们结成联合体,在全县范围内形成较为明析的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畜禽生产联合体和新的产业链。

2、发挥优势调整结构

鉴于该县畜牧业资源配置优势明显,以鸡、猪为主导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首先要充分发挥温氏和福润“龙头”企业的作用,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收购畜禽产品,把猪、鸡产业链做大做强,千方百计促成温氏年产肉猪30—40万头,肉鸡3000万只,和福润年宰杀3000万只家禽既定目标的实现。其次,要着力发展草食动物,把奶牛业摆上重要位置,抓紧引进蒙牛集团万头奶牛投放本县,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矢志把建成华东重要奶源基地之一。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山区、丘陵和稻产区草多优势,加快发展肉用水牛和肉用山羊产业。

3、转变方式提升水平

畜牧业的发展,正在由传统饲养方式向现代饲养方式转变,要适应这种转变,就必须抓好“四大体系“建设,即良种繁育体系,养殖规模体系,饲养标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所谓良种繁育体系,就是要按照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体系要求,把种源的繁育交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组织承担;而商品代则由养殖大户承担,实行统一供种,确保质量。养殖规模体系,就是各类畜禽都有一定比例的规模饲养要求,做到分级供种,有计划、有序列、成比例,配套生产。饲养标准体系,就是各类畜禽都有分阶段(生育期)的饲养标准,必须按标准配合饲养,既要确保生长发育有足够的营养,又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就是指各类畜禽从品种繁育到饲养出畜禽产品,都有规范的科学技术标准可循,不可渝越,要以低成本、高产出、高质量为目标,提高综合效益。通过这“四大体系”建设,实现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化、效益最佳化。

畜牧业范文篇10

一、立足发展促增收

林下养殖、特色养殖和兔为配套产业的现代畜牧产业发展战略安排,依照“中国幸福家园”建设和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生猪被列为主导产业。着力实施现代畜牧业“6115工程,现代畜牧业继续快速发展。1至6月,全县共出栏生猪24万头、牛5604头、羊4452只、禽535万只、兔85万只,分别占全年任务数的51.5%52%50.5%53.5%55%预计畜牧业产值将达6.8亿元,价格因素和产量增加可实现农民增收1.54亿元,人平增收616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结合温氏百万生态肉鸡富民工程、百万优质獭兔富民工程、禽类三百工程(新发展规范化适度规模温氏生态肉鸡养殖场100个、珍禽养殖场100个、林下养殖场100个以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重点,一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精品村和产业村发展。依照统一规范、合理布局的要求。以农民继续增收为目标,注重养殖场舍外观设计与新农村建设整体协调一致,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五大现代畜牧经济集中发展区,一是以双佳现代农业为核心区的3万头优质猪现代畜牧循环产业园区。以双佳现代农业为核心区规划建设长玉村适度规模规范化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3万头,可实现农民增收600万元。二是以蜀江牧业为核心区,辐射慧觉镇富荣村、三井村,新盛镇木桥村的生猪产业集中发展区。依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规范化养殖农户”模式,建设蜀江牧业良种母猪供种基地及生猪品种改良中心,富荣村、木桥村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达到年提供优质合格种猪8000头,优质种猪精液3万头份,优质商品仔猪1.6万头的生产能力,该集中发展区年出栏生猪达到3.5万头,可实现农户增收700万元。三是金山安家村生猪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化的现代化猪舍5000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并连接安家村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形成金山镇安家村生猪产业集中发展区,年出栏生猪达4万头,年可实现农民增收800万元。四是林下生态养殖集中发展。重点在白马二酉村、金山新塘村规模建设林下生态鸡养殖小区,达到年出栏优质土地鸡100万只的规模,年可助农增收1200万元。五是特色养殖产业示范园建设。以新盛金铃村为核心,打造50万只规模的野鸡养殖、野鸡标本产业园,年产优质野鸡蛋5000万枚,年可助农增收达到2000万元。

以“庭院经济模式”集中连片模式”联建入园模式”等规范化养殖建设为重点,二积极推进规范化适度规模循环养殖发展。坚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规范化养殖农户+绿色种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发展项目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作用,加快全县适度规模规范化养殖发展。目前,以新农村建设(精品村、产业村项目资金、县政府创建现代畜牧经济强县奖励基金、国家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省级规范化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及其它产业发展惠农政策为依托,依照建亮点、创示范基本要求,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现已规划建设5个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新盛木桥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慧觉富荣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金山安家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鄢家黑虎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与略坪长玉生猪规范化养殖小区3个林下生态肉鸡养殖小区(新盛天星村生态肉鸡养殖小区、鄢家镇高峰村生态肉鸡养殖小区、白马关二酉村生态肉鸡养殖小区和2个优质獭兔规范化养殖小区(略坪镇长玉村优质獭兔规范化养殖小区、御营镇响石村优质獭兔规范化养殖小区年可新增出栏生猪5万头、家禽30万只、獭兔50万只,将带动120户农民通过投资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县蜀江牧业正积极实施创建省级规范化养殖示范场建设。

加强对全县广大适度规模规范养殖农户的组织,三构建产业发展体系带动畜牧业稳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蜀江牧业、双佳现代、德阳金富、垚垚珍禽等县内龙头企业及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广大农户的市场风险抗御力。二是有效利用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区位优势与产业配套政策,加大畜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省级、部级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上半年全县社会性产业发展投资已达1200万元,已有两个龙头企业达成在投资发展现代畜牧业意向,预计引入资金达1亿元以上。

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饮水维护区与自然河流等限养区与禁养区域划定和整治,四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区域实现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依照市、县畜牧产业限养区与禁养区规划的要求。严格遵循种养结合发展,加强对适宜发展区域新建规范化适度规模养殖的规划与指导,引导广大农户和已建规模养殖场(小区通过沼气池、微生物发酵、干湿分离等形式推进粪污治理,实现畜牧业可继续健康发展。

二、严密防控净环境

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动物疫病综合防制中。多措并举,1至6月,全县继续实现清净无疫。一是以免疫、消毒、监测和无害化处置等各环节为重点,继续强化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制,1至6月,通过实施季节集中免疫与日常补免,全县共免疫注射口蹄疫:生猪29.2611万头、牛1.4806万头、羊0.2017万只,猪瘟29.2611万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29.2611万头,高致病性禽流感:鸡141.67万羽、水禽123.32万羽,鸡新城疫141.67万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同时,实施农村散养场所、规模养殖场(小区屠宰场、集贸市场季节性集中统一消毒两次,发放消毒药品5吨,消毒面积达800万平方米。代表德阳市迎接省局免疫抗体监测,现场抽取500份畜禽血样送检,以全面检验我县动物疫病免疫质量。加快县级实验室达标建设,有效提高县动物疫病诊治水平。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贮藏与日常管理,通过实施应急演练,切实提高以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加强对狂犬病综合防制。依照“管、免、灭、测、宣、救”工作方针,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有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今年上半年,共免疫注射狂犬病疫苗2.0732万只,捕杀流浪(敞放犬0.0315万只,无人狂犬病例发生。

三、强抓监管保安全

全力保证畜产品质量平安。一是以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食品平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追履职到位。通过成立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责任制、签定目标责任书,做到机构、工作、责任三落实,确保各项举措落实到位。二是以抓宣传教育为重点,严增畜产品质量平安意识。以举办畜产品平安培训、制作宣传手册与温馨提示牌等方式提高畜产品平安意识。目前,已举办畜产品质量平安管理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达240人,制作并发放畜产品质量平安宣传手册2000余份,全县300余个肉品经营摊点悬挂了温馨提示牌”胜利举办首场以“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抽检由谁履职更好”为主题的行业争辩会,通过争辩进一步营造畜产品质量平安人人参与的氛围,增强履职尽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三是以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严控源头关。通过深入开展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专项整治活动、积极推动兽药GSP认证工作、加强对动物养殖场的监督管理、强化检测、抓好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手段强化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半年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40余人次,车辆60台次,共检查兽药(饲料经营户对100余家,查扣过期失效兽药10公斤作统一销毁处置。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26次,检查饲料兽药经营场所200余家,对全县现有124户适度规模养殖户、18个生猪屠宰场进行了瘦肉精”快速尿检,累计检测盐酸克伦特罗850头份、莱克多巴胺750头份、沙丁胺醇665份,检测结果为阴性。全县已有3家兽药经营企业兽药GSP示范点基本改建完成。四是以检疫检测为重点,严守畜产品质量平安监管。通过严把动物产地检疫关、屠宰检疫关、市场巡查关,确保进入流通环节畜产品品质和质量。1至6月共实施动物产地检疫37.18万头(只屠宰检疫29.38万头(只检疫率达100%其中检出病害动物280余头(只均按规定作无害化处置。

四、加快重建夯基础

县重点实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产业恢复和三星级屠宰场四个方面畜牧产业灾后重建项目,根据全县“5.12地震总体规划及中期调整计划。全县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共计投资4475.95万元,其中中央灾后重建资金2051万元,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预计在今年9月底将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全县畜牧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夯实与提高更进一步提升。一是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基层防疫体系重建使用中央资金达1352万元,新建了7个镇畜牧兽医站(含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重建面积大5000m2添置了大批现代化办公设施,重建后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功能齐备,设施齐全,能够满足现代畜牧发展和防疫、食品平安工作的需要。二是良繁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以奖代补”中央灾后重建资金545万元,引入2家投资企业,分别投入资金1600万元兴建了1200头良种繁育场和10000头的良种繁育配套场,改变我县无良种繁育基地、品种改良体系不健全的局面,有效消除生猪养殖主要依靠外地引种,给产业发展和疫病预防控制带来了有利影响。三是适度规模规范化养殖比例不时提高。结合国家生猪规范化改造、县级现代畜牧奖励基金等扶持政策,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全县畜牧养殖圈舍规范化改建与新建规划指导,全县规模化规范养殖场的比例有地震前的35%提升到50%以上,养殖效益、疫病防控均得到显著提高。

五、创新管理争第一

深入推进全县畜牧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一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一是以“许诺.争优”为主题。紧扣争创省级现代畜牧经济强县助推“中国幸福家园”发展战略,立足年度目标工作,以个人、股室(站和局党组集体许诺相结合的方式,从提高工作效能、改进作风等方面做出具体实在许诺,践行许诺并接受社会监督,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四进”进龙头企业、进养殖专合社、进养殖小区、进适度规模规范化养殖农户构建个人、集体立足岗位比贡献、创佳绩,争做优秀畜牧人的浓厚氛围,掀起行业创先争优活动高潮,实现“树一流行风、建一流产业、创一流业绩、争畜牧强县”发展目标。二是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本着依法行政、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以实施“6115工程争创省级现代畜牧经济强县为核心,以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平安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三大职责为重点,全县畜牧系统建立起“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网格化工作效能管理网络,建立起科学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通过落实奖惩和责任追究制,有效提高工作效能。

并以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为契机,二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畜牧队伍提供保证。截至目前。已清理出权力23项、绘制权力运行图20副、查找出风险点40个,依照廉政风险工作要求在对风险点进行等级评定公示后进入制定防范措施阶段。

六、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

一个农业小县,1.县规模养殖发展水平与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仅辖10个镇,人口24万,生猪人均出栏占绝对优势,但出栏总量不大,无法争取到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良种补贴等项目支持,还需要加大投入,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水平。

养殖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深度、广度不够,2.养殖农户组织化水平仍然较低。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护养殖者利益、引导生产方向、组织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功效发挥不够充沛。

业务经费严重缺乏,3.镇、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年龄偏大,加之待遇较低,工作主动性难以充分体现。

二下步打算

强化畜牧业在中国幸福家园”与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中主导作用。以现代畜牧业“6115工程为重点,1.抓产业发展。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巩固和发展生猪产业优势的同时,调整畜禽养殖结构,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特色小家畜禽作为主攻方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加快推进规范化适度规模养殖建设步伐。依托国家现代畜牧业规范化生产建设项目,2.抓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发展模式,把广大分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构建“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经济体系,加快规范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与各类专合经济组织发展。

为现代畜牧业稳定发展提供保证。继续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3.抓共赢机制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推广“六方合作+安全”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机制,构建“平等参与、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继续稳定”发展框架体系和创新投融资机制,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户的低成本、低风险投入,提高养殖业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