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4:57:22

选课心理

选课心理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选课心理;制约因素;教学资源

选课制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核心。随着选课制不断推广和深入,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影响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受制于哪些内外部因素?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熟知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找到影响每门课选课决策的关键心理所在,以探寻选课制的管理工作完善之路,为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

选课制打破了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班选课人数不均衡、教学班学生群知识背景不均衡。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制约着学生选课决策呢?

一是好奇心驱使。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特别是大一学生对选课制很好奇。尤其公选课中不少课程具有专业性和通俗性,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深受各年级大学生欢迎。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后,课程重心逐步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向转移,随之而来的陌生感、枯燥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主动选课热情开始下降。

二是教师吸引力程度。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任课老师。主要关心老师上课是否幽默、或学识是否渊博、或要求是否严格,或者平时布置作业量多寡等。

三是看重课程的功利性当大学生预期课程与其求知识领域相符时,希望通过老师系统地教授知识,以促进自身所需的知识水平迅速提高。但有些人只关注有限几门考研相关课程;还有人为了空出更多的时问,以便找工作或考研;还有部分放松对自身要求的学生,这些人在选课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感,出现凑学分现象。他们在选课时避难就易,哪门课学分好拿就选哪门。这就违背了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本意,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是从众心理并不少见。大学生选课不少人是凭心理因素导致的感觉在选课,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课程繁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对每门课都有感觉。在必须要完成选课的任务时,从众则是个省力的方法。

五是开课时间设置趋利性。同一门课程,上午的课学生一般都喜欢上,选下午的人少;一般选周一、二、三课的人多,而周五选课的人最少。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有限的时间段教室使用拥堵,易导致教室资源和课程资源不够的假象。

六是学分收费敏感因素。选课多少直接关系到学费的多少。教学计划规定只要修足学分即可。如果多修,需要额外付费。出于精打细算,一些学生常去旁听感兴趣的课程,除了不能参加考试,但不妨碍自己,一样能够学到知识。

二、制约大学生选课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人的心理是内外部世界作用的反映,大学生选课心理也然。

首先,内部制约因素分为自身学习类型和学习期望。学习能力强类型的学生,其不易受环境影响,一般选课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课。还有学习能力尚可,但很努力的学生,其选课喜欢关注课程和教师信息。如果听说某教师对学生要求苛刻,可能会退却另选他人。最后一种是学习自控力差、易受环境影响的学生。他们在选课时易从众和选得分容易的课程。学习期望值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某种目的。为掌握有用的知识而学,这部分学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人群。所以,他们选课时一般关注教师授课水平和课程知识体系。还有学生期望课程通过率高。这部分学生平时易缺课,最易盼望获得考试出题内容和计较考题难易。所以,其选课时喜欢打听教师授课和设考风格。

其次,外部制约因素分为学生个体周边群体影响、学校的选课指导、网上选课信息与时效和选课自由度等等。一是受自身周围学生的影响。周边学生积极向上的学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选课行为。如选择一些反映科学前沿的选修课。反之,则消极选课。如一窝蜂地选择某些极易让学生得分的授课老师。二是学校的选课指导。由于学生一般对未来缺乏充分认识,在缺乏高瞻远瞩的针对性指导前提下,尽管拥有选课的自由,常常不知所措,难免导致选课行为的盲目性。三是网上选课信息和时效。关于课程和授课教师的简单信息很难使学生有个明确的判读,且网络选课具有时效性,特别一些热门课程,因为是“先选先得封顶”机制,更导致学生选课的冲动盲目性。四是选课自由度。

目前大学课程存有大量的必修课,课程类别决定了选课自由度。必选课的选课自由度较小,只能选择课程安排时间或对应的授课教师。如果只开设一个班,就没有选择余地。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安排的公选课自由度最大。由于与学生兴趣易结合,且学分相对容易得到,故学生按课程名、或课程安排时间、或授课老师名气来选。还有方向选修课是针对特定小范围学生群开设的课程,可能因选课人数不足,导致某些公选课和选修课并不一定能开起来。因此,师生双方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选课学生群人数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三、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很难避免,最终后果是“教”与“学”的资源浪费。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的资源涉及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和教务管理资源。一是教师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精力是有限的。教师授课还不得不迫于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压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而选课及听课人数的多寡变化对教师授课心理有影响。如某些方向选修课,教师备课投人比传统理论课多,因选课人数过少,甚至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教师教学任务不足,令人沮丧,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收入和未来的职称评定,或只好向学院申请分担其他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教室资源涉及教室容量大小类别,涉及多媒体和非多媒体类别。如为开某些课必须预留合适的多媒体大教室。若大教室如果因为选课人数少,凸显教室座位资源浪费,甚至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这就导致教室利用率低下。三是教务管理资源即日常选课教务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退选、换课、补选及教师课程的取消或增补,可能导致后继额外的、艰巨的、复杂的调整工作。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教学管理的低效率。

第二,“学”的资源涉及学生听课时间和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课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构建合适的知识智能结构。据调查,尤其是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非常肤浅,在选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能进行理性选课,盲目跟风选课。

选课心理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选课心理;制约因素;教学资源

选课制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核心。随着选课制不断推广和深入,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影响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受制于哪些内外部因素?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熟知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找到影响每门课选课决策的关键心理所在,以探寻选课制的管理工作完善之路,为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

选课制打破了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班选课人数不均衡、教学班学生群知识背景不均衡。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制约着学生选课决策呢?

一是好奇心驱使。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特别是大一学生对选课制很好奇。尤其公选课中不少课程具有专业性和通俗性,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深受各年级大学生欢迎。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后,课程重心逐步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向转移,随之而来的陌生感、枯燥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主动选课热情开始下降。

二是教师吸引力程度。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任课老师。主要关心老师上课是否幽默、或学识是否渊博、或要求是否严格,或者平时布置作业量多寡等。

三是看重课程的功利性当大学生预期课程与其求知识领域相符时,希望通过老师系统地教授知识,以促进自身所需的知识水平迅速提高。但有些人只关注有限几门考研相关课程;还有人为了空出更多的时问,以便找工作或考研;还有部分放松对自身要求的学生,这些人在选课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感,出现凑学分现象。他们在选课时避难就易,哪门课学分好拿就选哪门。这就违背了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本意,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是从众心理并不少见。大学生选课不少人是凭心理因素导致的感觉在选课,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课程繁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对每门课都有感觉。在必须要完成选课的任务时,从众则是个省力的方法。

五是开课时间设置趋利性。同一门课程,上午的课学生一般都喜欢上,选下午的人少;一般选周一、二、三课的人多,而周五选课的人最少。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有限的时间段教室使用拥堵,易导致教室资源和课程资源不够的假象。

六是学分收费敏感因素。选课多少直接关系到学费的多少。教学计划规定只要修足学分即可。如果多修,需要额外付费。出于精打细算,一些学生常去旁听感兴趣的课程,除了不能参加考试,但不妨碍自己,一样能够学到知识。

二、制约大学生选课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人的心理是内外部世界作用的反映,大学生选课心理也然。

首先,内部制约因素分为自身学习类型和学习期望。学习能力强类型的学生,其不易受环境影响,一般选课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课。还有学习能力尚可,但很努力的学生,其选课喜欢关注课程和教师信息。如果听说某教师对学生要求苛刻,可能会退却另选他人。最后一种是学习自控力差、易受环境影响的学生。他们在选课时易从众和选得分容易的课程。学习期望值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某种目的。为掌握有用的知识而学,这部分学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人群。所以,他们选课时一般关注教师授课水平和课程知识体系。还有学生期望课程通过率高。这部分学生平时易缺课,最易盼望获得考试出题内容和计较考题难易。所以,其选课时喜欢打听教师授课和设考风格。

其次,外部制约因素分为学生个体周边群体影响、学校的选课指导、网上选课信息与时效和选课自由度等等。一是受自身周围学生的影响。周边学生积极向上的学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选课行为。如选择一些反映科学前沿的选修课。反之,则消极选课。如一窝蜂地选择某些极易让学生得分的授课老师。二是学校的选课指导。由于学生一般对未来缺乏充分认识,在缺乏高瞻远瞩的针对性指导前提下,尽管拥有选课的自由,常常不知所措,难免导致选课行为的盲目性。三是网上选课信息和时效。关于课程和授课教师的简单信息很难使学生有个明确的判读,且网络选课具有时效性,特别一些热门课程,因为是“先选先得封顶”机制,更导致学生选课的冲动盲目性。四是选课自由度。

目前大学课程存有大量的必修课,课程类别决定了选课自由度。必选课的选课自由度较小,只能选择课程安排时间或对应的授课教师。如果只开设一个班,就没有选择余地。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安排的公选课自由度最大。由于与学生兴趣易结合,且学分相对容易得到,故学生按课程名、或课程安排时间、或授课老师名气来选。还有方向选修课是针对特定小范围学生群开设的课程,可能因选课人数不足,导致某些公选课和选修课并不一定能开起来。因此,师生双方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选课学生群人数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三、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很难避免,最终后果是“教”与“学”的资源浪费。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的资源涉及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和教务管理资源。一是教师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精力是有限的。教师授课还不得不迫于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压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而选课及听课人数的多寡变化对教师授课心理有影响。如某些方向选修课,教师备课投人比传统理论课多,因选课人数过少,甚至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教师教学任务不足,令人沮丧,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收入和未来的职称评定,或只好向学院申请分担其他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教室资源涉及教室容量大小类别,涉及多媒体和非多媒体类别。如为开某些课必须预留合适的多媒体大教室。若大教室如果因为选课人数少,凸显教室座位资源浪费,甚至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这就导致教室利用率低下。三是教务管理资源即日常选课教务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退选、换课、补选及教师课程的取消或增补,可能导致后继额外的、艰巨的、复杂的调整工作。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教学管理的低效率。

第二,“学”的资源涉及学生听课时间和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课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构建合适的知识智能结构。据调查,尤其是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非常肤浅,在选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能进行理性选课,盲目跟风选课。

选课心理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选课心理;制约因素;教学资源

选课制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核心。随着选课制不断推广和深入,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影响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受制于哪些内外部因素?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熟知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找到影响每门课选课决策的关键心理所在,以探寻选课制的管理工作完善之路,为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

选课制打破了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班选课人数不均衡、教学班学生群知识背景不均衡。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制约着学生选课决策呢?

一是好奇心驱使。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特别是大一学生对选课制很好奇。尤其公选课中不少课程具有专业性和通俗性,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深受各年级大学生欢迎。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后,课程重心逐步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向转移,随之而来的陌生感、枯燥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主动选课热情开始下降。

二是教师吸引力程度。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任课老师。主要关心老师上课是否幽默、或学识是否渊博、或要求是否严格,或者平时布置作业量多寡等。

三是看重课程的功利性当大学生预期课程与其求知识领域相符时,希望通过老师系统地教授知识,以促进自身所需的知识水平迅速提高。但有些人只关注有限几门考研相关课程;还有人为了空出更多的时问,以便找工作或考研;还有部分放松对自身要求的学生,这些人在选课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感,出现凑学分现象。他们在选课时避难就易,哪门课学分好拿就选哪门。这就违背了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本意,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是从众心理并不少见。大学生选课不少人是凭心理因素导致的感觉在选课,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课程繁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对每门课都有感觉。在必须要完成选课的任务时,从众则是个省力的方法。

五是开课时间设置趋利性。同一门课程,上午的课学生一般都喜欢上,选下午的人少;一般选周一、二、三课的人多,而周五选课的人最少。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有限的时间段教室使用拥堵,易导致教室资源和课程资源不够的假象。

六是学分收费敏感因素。选课多少直接关系到学费的多少。教学计划规定只要修足学分即可。如果多修,需要额外付费。出于精打细算,一些学生常去旁听感兴趣的课程,除了不能参加考试,但不妨碍自己,一样能够学到知识。

二、制约大学生选课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人的心理是内外部世界作用的反映,大学生选课心理也然。

首先,内部制约因素分为自身学习类型和学习期望。学习能力强类型的学生,其不易受环境影响,一般选课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课。还有学习能力尚可,但很努力的学生,其选课喜欢关注课程和教师信息。如果听说某教师对学生要求苛刻,可能会退却另选他人。最后一种是学习自控力差、易受环境影响的学生。他们在选课时易从众和选得分容易的课程。学习期望值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某种目的。为掌握有用的知识而学,这部分学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人群。所以,他们选课时一般关注教师授课水平和课程知识体系。还有学生期望课程通过率高。这部分学生平时易缺课,最易盼望获得考试出题内容和计较考题难易。所以,其选课时喜欢打听教师授课和设考风格。

其次,外部制约因素分为学生个体周边群体影响、学校的选课指导、网上选课信息与时效和选课自由度等等。一是受自身周围学生的影响。周边学生积极向上的学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选课行为。如选择一些反映科学前沿的选修课。反之,则消极选课。如一窝蜂地选择某些极易让学生得分的授课老师。二是学校的选课指导。由于学生一般对未来缺乏充分认识,在缺乏高瞻远瞩的针对性指导前提下,尽管拥有选课的自由,常常不知所措,难免导致选课行为的盲目性。三是网上选课信息和时效。关于课程和授课教师的简单信息很难使学生有个明确的判读,且网络选课具有时效性,特别一些热门课程,因为是“先选先得封顶”机制,更导致学生选课的冲动盲目性。四是选课自由度。

目前大学课程存有大量的必修课,课程类别决定了选课自由度。必选课的选课自由度较小,只能选择课程安排时间或对应的授课教师。如果只开设一个班,就没有选择余地。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安排的公选课自由度最大。由于与学生兴趣易结合,且学分相对容易得到,故学生按课程名、或课程安排时间、或授课老师名气来选。还有方向选修课是针对特定小范围学生群开设的课程,可能因选课人数不足,导致某些公选课和选修课并不一定能开起来。因此,师生双方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选课学生群人数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三、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很难避免,最终后果是“教”与“学”的资源浪费。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的资源涉及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和教务管理资源。一是教师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精力是有限的。教师授课还不得不迫于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压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而选课及听课人数的多寡变化对教师授课心理有影响。如某些方向选修课,教师备课投人比传统理论课多,因选课人数过少,甚至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教师教学任务不足,令人沮丧,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收入和未来的职称评定,或只好向学院申请分担其他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教室资源涉及教室容量大小类别,涉及多媒体和非多媒体类别。如为开某些课必须预留合适的多媒体大教室。若大教室如果因为选课人数少,凸显教室座位资源浪费,甚至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这就导致教室利用率低下。三是教务管理资源即日常选课教务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退选、换课、补选及教师课程的取消或增补,可能导致后继额外的、艰巨的、复杂的调整工作。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教学管理的低效率。

第二,“学”的资源涉及学生听课时间和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课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构建合适的知识智能结构。据调查,尤其是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非常肤浅,在选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能进行理性选课,盲目跟风选课。

选课心理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选课心理制约因素教学资源

选课制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核心。随着选课制不断推广和深入,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影响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受制于哪些内外部因素?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熟知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找到影响每门课选课决策的关键心理所在,以探寻选课制的管理工作完善之路,为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

选课制打破了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班选课人数不均衡、教学班学生群知识背景不均衡。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制约着学生选课决策呢?

一是好奇心驱使。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特别是大一学生对选课制很好奇。尤其公选课中不少课程具有专业性和通俗性,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深受各年级大学生欢迎。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后,课程重心逐步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向转移,随之而来的陌生感、枯燥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主动选课热情开始下降。

二是教师吸引力程度。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任课老师。主要关心老师上课是否幽默、或学识是否渊博、或要求是否严格,或者平时布置作业量多寡等。

三是看重课程的功利性当大学生预期课程与其求知识领域相符时,希望通过老师系统地教授知识,以促进自身所需的知识水平迅速提高。但有些人只关注有限几门考研相关课程;还有人为了空出更多的时问,以便找工作或考研;还有部分放松对自身要求的学生,这些人在选课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感,出现凑学分现象。他们在选课时避难就易,哪门课学分好拿就选哪门。这就违背了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本意,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是从众心理并不少见。大学生选课不少人是凭心理因素导致的感觉在选课,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课程繁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对每门课都有感觉。在必须要完成选课的任务时,从众则是个省力的方法。

五是开课时间设置趋利性。同一门课程,上午的课学生一般都喜欢上,选下午的人少;一般选周一、二、三课的人多,而周五选课的人最少。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有限的时间段教室使用拥堵,易导致教室资源和课程资源不够的假象。

六是学分收费敏感因素。选课多少直接关系到学费的多少。教学计划规定只要修足学分即可。如果多修,需要额外付费。出于精打细算,一些学生常去旁听感兴趣的课程,除了不能参加考试,但不妨碍自己,一样能够学到知识。

二、制约大学生选课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人的心理是内外部世界作用的反映,大学生选课心理也然。

首先,内部制约因素分为自身学习类型和学习期望。学习能力强类型的学生,其不易受环境影响,一般选课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课。还有学习能力尚可,但很努力的学生,其选课喜欢关注课程和教师信息。如果听说某教师对学生要求苛刻,可能会退却另选他人。最后一种是学习自控力差、易受环境影响的学生。他们在选课时易从众和选得分容易的课程。学习期望值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某种目的。为掌握有用的知识而学,这部分学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人群。所以,他们选课时一般关注教师授课水平和课程知识体系。还有学生期望课程通过率高。这部分学生平时易缺课,最易盼望获得考试出题内容和计较考题难易。所以,其选课时喜欢打听教师授课和设考风格。

其次,外部制约因素分为学生个体周边群体影响、学校的选课指导、网上选课信息与时效和选课自由度等等。一是受自身周围学生的影响。周边学生积极向上的学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选课行为。如选择一些反映科学前沿的选修课。反之,则消极选课。如一窝蜂地选择某些极易让学生得分的授课老师。二是学校的选课指导。由于学生一般对未来缺乏充分认识,在缺乏高瞻远瞩的针对性指导前提下,尽管拥有选课的自由,常常不知所措,难免导致选课行为的盲目性。三是网上选课信息和时效。关于课程和授课教师的简单信息很难使学生有个明确的判读,且网络选课具有时效性,特别一些热门课程,因为是“先选先得封顶”机制,更导致学生选课的冲动盲目性。四是选课自由度。

目前大学课程存有大量的必修课,课程类别决定了选课自由度。必选课的选课自由度较小,只能选择课程安排时间或对应的授课教师。如果只开设一个班,就没有选择余地。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安排的公选课自由度最大。由于与学生兴趣易结合,且学分相对容易得到,故学生按课程名、或课程安排时间、或授课老师名气来选。还有方向选修课是针对特定小范围学生群开设的课程,可能因选课人数不足,导致某些公选课和选修课并不一定能开起来。因此,师生双方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选课学生群人数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三、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很难避免,最终后果是“教”与“学”的资源浪费。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的资源涉及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和教务管理资源。一是教师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精力是有限的。教师授课还不得不迫于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压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而选课及听课人数的多寡变化对教师授课心理有影响。如某些方向选修课,教师备课投人比传统理论课多,因选课人数过少,甚至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教师教学任务不足,令人沮丧,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收入和未来的职称评定,或只好向学院申请分担其他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教室资源涉及教室容量大小类别,涉及多媒体和非多媒体类别。如为开某些课必须预留合适的多媒体大教室。若大教室如果因为选课人数少,凸显教室座位资源浪费,甚至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这就导致教室利用率低下。三是教务管理资源即日常选课教务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退选、换课、补选及教师课程的取消或增补,可能导致后继额外的、艰巨的、复杂的调整工作。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教学管理的低效率。

第二,“学”的资源涉及学生听课时间和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课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构建合适的知识智能结构。据调查,尤其是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非常肤浅,在选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能进行理性选课,盲目跟风选课。

选课心理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选课心理;制约因素;教学资源

选课制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核心。随着选课制不断推广和深入,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影响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受制于哪些内外部因素?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熟知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找到影响每门课选课决策的关键心理所在,以探寻选课制的管理工作完善之路,为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

选课制打破了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班选课人数不均衡、教学班学生群知识背景不均衡。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制约着学生选课决策呢?

一是好奇心驱使。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特别是大一学生对选课制很好奇。尤其公选课中不少课程具有专业性和通俗性,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深受各年级大学生欢迎。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后,课程重心逐步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向转移,随之而来的陌生感、枯燥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主动选课热情开始下降。

二是教师吸引力程度。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任课老师。主要关心老师上课是否幽默、或学识是否渊博、或要求是否严格,或者平时布置作业量多寡等。

三是看重课程的功利性当大学生预期课程与其求知识领域相符时,希望通过老师系统地教授知识,以促进自身所需的知识水平迅速提高。但有些人只关注有限几门考研相关课程;还有人为了空出更多的时问,以便找工作或考研;还有部分放松对自身要求的学生,这些人在选课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感,出现凑学分现象。他们在选课时避难就易,哪门课学分好拿就选哪门。这就违背了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本意,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是从众心理并不少见。大学生选课不少人是凭心理因素导致的感觉在选课,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课程繁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对每门课都有感觉。在必须要完成选课的任务时,从众则是个省力的方法。

五是开课时间设置趋利性。同一门课程,上午的课学生一般都喜欢上,选下午的人少;一般选周一、二、三课的人多,而周五选课的人最少。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有限的时间段教室使用拥堵,易导致教室资源和课程资源不够的假象。

六是学分收费敏感因素。选课多少直接关系到学费的多少。教学计划规定只要修足学分即可。如果多修,需要额外付费。出于精打细算,一些学生常去旁听感兴趣的课程,除了不能参加考试,但不妨碍自己,一样能够学到知识。

二、制约大学生选课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人的心理是内外部世界作用的反映,大学生选课心理也然。

首先,内部制约因素分为自身学习类型和学习期望。学习能力强类型的学生,其不易受环境影响,一般选课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课。还有学习能力尚可,但很努力的学生,其选课喜欢关注课程和教师信息。如果听说某教师对学生要求苛刻,可能会退却另选他人。最后一种是学习自控力差、易受环境影响的学生。他们在选课时易从众和选得分容易的课程。学习期望值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某种目的。为掌握有用的知识而学,这部分学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人群。所以,他们选课时一般关注教师授课水平和课程知识体系。还有学生期望课程通过率高。这部分学生平时易缺课,最易盼望获得考试出题内容和计较考题难易。所以,其选课时喜欢打听教师授课和设考风格。

其次,外部制约因素分为学生个体周边群体影响、学校的选课指导、网上选课信息与时效和选课自由度等等。一是受自身周围学生的影响。周边学生积极向上的学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选课行为。如选择一些反映科学前沿的选修课。反之,则消极选课。如一窝蜂地选择某些极易让学生得分的授课老师。二是学校的选课指导。由于学生一般对未来缺乏充分认识,在缺乏高瞻远瞩的针对性指导前提下,尽管拥有选课的自由,常常不知所措,难免导致选课行为的盲目性。三是网上选课信息和时效。关于课程和授课教师的简单信息很难使学生有个明确的判读,且网络选课具有时效性,特别一些热门课程,因为是“先选先得封顶”机制,更导致学生选课的冲动盲目性。四是选课自由度。

目前大学课程存有大量的必修课,课程类别决定了选课自由度。必选课的选课自由度较小,只能选择课程安排时间或对应的授课教师。如果只开设一个班,就没有选择余地。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安排的公选课自由度最大。由于与学生兴趣易结合,且学分相对容易得到,故学生按课程名、或课程安排时间、或授课老师名气来选。还有方向选修课是针对特定小范围学生群开设的课程,可能因选课人数不足,导致某些公选课和选修课并不一定能开起来。因此,师生双方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选课学生群人数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三、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很难避免,最终后果是“教”与“学”的资源浪费。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的资源涉及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和教务管理资源。一是教师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精力是有限的。教师授课还不得不迫于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压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而选课及听课人数的多寡变化对教师授课心理有影响。如某些方向选修课,教师备课投人比传统理论课多,因选课人数过少,甚至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教师教学任务不足,令人沮丧,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收入和未来的职称评定,或只好向学院申请分担其他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教室资源涉及教室容量大小类别,涉及多媒体和非多媒体类别。如为开某些课必须预留合适的多媒体大教室。若大教室如果因为选课人数少,凸显教室座位资源浪费,甚至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这就导致教室利用率低下。三是教务管理资源即日常选课教务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退选、换课、补选及教师课程的取消或增补,可能导致后继额外的、艰巨的、复杂的调整工作。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教学管理的低效率。

第二,“学”的资源涉及学生听课时间和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课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构建合适的知识智能结构。据调查,尤其是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非常肤浅,在选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能进行理性选课,盲目跟风选课。

选课心理范文篇6

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上课时间的自由度,根据国家实行的新《纲要》,学生应具有进行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上课时间的权利。所以,“三自主”选课模式在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改中推行是重要的教学改革实践,能够详细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建立学生选课制的支持系统

2.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独立院校《公共体育》建立学生选课制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内容包括场地设施开发利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以及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师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优化其他课程资源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挖掘教师特长与发挥教师专长两方面。同时,体育课对场地设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教师课程设计不具备基础的物质条件将无法实现。所以,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和优化场地设施配置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开发场地设施主要内容包括对学校的场地设施进行合理布局、简易器材制作以及发挥场地多功能性等方面,同时确保开出课程和场地设施的开发利用配套。独立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创造了条件,满足了教学的实际需求[1]。2.2开发网上选课系统。Internet的信息传递通过Web建立了良好的结构框架,同时JSP、Servlet技术也促进了Web进行管理工作流、远程教育以及电子商务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通过利用Web建立网上选课平台,并且通过校园网络制定完善选课系统。学生可通过选课系统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课程时间以及教师,并且可根据学生的时间、兴趣、爱好选取规定时间内的任意选取课程内容、教师以及课程时间。网络选课平台不仅为学生的选课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处理课程信息效率的提升[2]。

3学生选课情况分析

根据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5级的数据调查,此次选课主要内容为:学生962名(其中男生367名、女生595名)、教师10名,教学时段12个开出项目15个、选项课班次55个,其中在10个项目共确立教学班25个。3.1新兴体育项目受学生欢迎。数据结果显示,175人选择了健美操或啦啦操占总比的18.19%,126人选择了体育舞蹈占总比的13.1%,103人选择了跆拳道占总比的10.7%,新兴的体育项目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符合学生的猎奇和求新的心理特征。185人选择羽毛球占总比19.23%,96人选择篮球占总比9.98%,142人选择气排球占总比14.76%,具备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依然受到学生的欢迎。3.2男女选课具有倾向性。数据显示,男生选择的体育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技性,其中有305名男生选择羽毛球、足球、跆拳道、气排球以及篮球等项目占男生总比的83.11%。女生一般选择了形体塑造作用强、韵律感丰富、运动适量的体育项目,其中有387名女生选择了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羽毛球等项目占总比的65.04%。通过调查选课数据发现,男生的选课特点反映出男生喜爱竞争的心理特点,其选择的体育项目都具备较强的对抗性和竞技性。而女生选课一般则具备追求时尚与爱美的特点,对塑造身形和韵律丰富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倾向。

4实行选课制效果分析

4.1“三自主”选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主动性。“三自主”选课模式的创建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促进了学生弘扬本身的个性,更体现了服务学生的宗旨。根据问卷数据调查得出,对选课制表示欢迎态度的学生占61.5%,比较欢迎的占36.6%,表示一般的学生占1.9%,表示不欢迎的占0%,选课模式在院校推行学生持支持态度。针对学生对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态度变为积极的占52.1%,较为积极的占39.5%,仅有8.4%学生变化不大。通过“三自主”选课模式在独立院校《公共体育》的应用发现,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化解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矛盾现象。4.2“三自主”选课促进不同专业、系别和性别学生交流。“三自主”选课模式突破了传统分班级、系别的教学组织的形式,通过该种制度实现了不同系别、性别以及专业的学生组合上课。将具有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学生进行集中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体育技能知识互补,同时,因学生的专业、系别、知识结构不同,该种模式也促进了学生间的知识渗透,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选课模式在《公共体育》中的应用,不仅拓宽了学生交际范围,同时提升了学生间的友谊和互相学习的动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三自主”选课模式在独立院校《公共体育》的应用能够拓展学生的横向交际,通过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渗透了不同专业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同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作者:刘世奇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选课心理范文篇7

关键词:学生管理;女子院校;自主选课;模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培养理念的深入,高校自主选课制度被逐渐推行。自主选课从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适应新的人才战略而充分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自主选课制度导致“班级”组织弱化,由此给学生管理特别是女子院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研究探讨自主选课背景下女子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主选课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喜欢的老师和喜欢的课程去学习。湖南女子学院目前实行的是学年自主选课制度,其优点是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能完全自主选课,能够真正帮助女生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特别是针对女性特色开设的课程,更是受到了学生的青睐。自主选课制度带来的问题是学生自由度加大,传统班级组织呈动态化和虚拟化态势,由此带来班级组织涣散、班级概念淡化、班级归属感缺失现象[1]。这给以学生班级为主要载体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严重冲击;同时,由于学习组织变得松弛,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减弱,学生学习更靠自觉;另外,由于选课的自主性和自由性,部分女生在选课时往往选易避难。如此种种,都很有可能降低人才培养质量,违背自主选课制度的初衷。

二、自主选课制度为女子院校学生管理提出新要求

在女子院校实施自主选课制度是一种必然选择,它既可以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反映学生学习的量与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自主选课制度的实施,也必然对女子院校学生管理提出新要求。

1、管理理念的转变。现在的女大学生大多数是好学上进、求知欲强的,但她们中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自我,大学阶段谈恋爱的较多,社会活动增加,自我约束力不足,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些都容易导致女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班级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造成女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失范,给女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高素质女性人才的的培养。自主选课的实行,使学生的自由度加大,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松懈、纪律松弛、班集体荣誉感淡化。因此,在学习理念上,传统的“教师‘施教’‘要我学’”为主,必须转变成为“学生‘求学’‘我要学’”为主,学校“传统的‘为管理而管理’的‘学生适应式’的管理理念”[1]要转变到以适应社会成长成才为中心并主动适应女大学生的管理理念。

2、管理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学年制下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的各项管理,管理形式主要采取“校—系—班”纵向紧密型管理形式,为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障。而自主选课的核心理念是选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个性发展选课程,同学不同班不同课堂,同一课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同时上课,打破了原有行政班级的概念,增加了任课老师的指导难度,减弱了院(系)对学生情况的了解[1]。同时,自主选课下学生也由班级转向宿舍为活动单位,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增大了。由此可见,学习的选择性使学生的管理内容与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班级”操作载体。为更好地做好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培育工作,学生管理在内容上由过去对学生的教育、约束为主转变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服务保障、成长辅导为重点,在形式上由过去重要集体活动以行政班级为载体的有形硬性管理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的无形软性管理,已是形势所需。另外,实现管理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3、对管理方法的挑战。自主选课制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此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有学年制的管理虽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集体活动项目的组织开展具有简便高效的优势,但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适应自主选课制度的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要体现人性化,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各项差异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进行成长辅导,并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方法,注重情感投入,教育引导,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发展,以塑造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性的女性人才。

三、自主选课制度下的女子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面对自主选课制度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女子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唯有创新管理模式,升级管理制度,构建新型管理体系,顺应自主选课制度。

(一)创建管理组织新构架

成立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导、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朋辈指导为辅助、以党员教师兼职班主任为补充的管理组织新构架。基于女子院校的特殊性和女大学生的特性,学生入校都以行政班级为单位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负责学生大学阶段的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学生的思想心理方面的咨询与辅导。从大一开始,系部组织专业老师分组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大学规划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相关专业老师为自己的导师,导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和学业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目前学生给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大体有考研、考公务员、毕业后入职参加工作、自主创业等四大类,导师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相应的辅导,良好地弥补了自主选课学生真空时段的教育指导,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或其他学习。导师们甚至能以自己所带的学生为管理单位,选举班委会,开展相关管理活动,以导师制为依托,构建导师管理工作新途径,协助辅导员完成小班级的管理职能。[1]通过选拔德才兼备的高年级学姐给低年级学妹做人生导师,给予学妹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学业生涯规划方面作指导。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同伴的同化效应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且通过这种传代帮带把学院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得以传承和发扬。选拔德艺双馨的党员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导师做好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

(二)依托管理工作新平台

自主选课制度下,传统班级管理平台功能弱化,亟需寻找和依托管理工作新平台,承接因班级平台弱化而转出的部分管理功能,以弥补管理缺失。可依托的管理工作新平台主要有:

1、专业课程管理平台。即以同一专业方向为基础,在同一专业、同一课程课堂中进行学生管理。这一平台以课程专业为基础,以专业为导向,以同一专业同一课程为管理单位建立课程班级[2],以任课老师为负责人,通过组建临时班委会实现课堂的常规管理和课程学习活动,与原有班级并存完成班级功能。课堂班级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实现课堂管理育人目标。

2、专项活动管理平台。打造专业精品活动,树立品牌,根据学生对活动兴趣的情况,吸引学生参加活动,以小范围活动小组为单位,从而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管理目的。比如,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的导游之星、空姐礼仪之星大赛是经过多年打磨出来的受学生欢迎的两大品牌活动,已经成为功能强大成效显著的学生管理平台。活动要求以团队形式参赛,由系团学干部负责策划、组织、培训,学生可以在室友和班级同学中组队参赛。选手们在参赛的过程中既提升了专业素养又接受了团队纪律约束与教育,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较好实现了教育管理目的。

3、楼栋宿舍管理平台。加强宿舍楼栋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寝室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相处艺术、倡导文明、和谐的寝室生活,实现寝室育人功能。以开展寝室文化月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寝室设计大赛、文明寝室的评比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通过举办英语口语秀、辩论赛、宿舍安全知识大赛、优良学风寝室的评比促进寝室学风建设;通过楼层拔河比赛、寝室文化沙龙、女院好室友的评选促进寝室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生活中相互照顾、互相包容、尊重彼此的优秀品质。同时在学生宿舍楼栋中建立学生党团活动室和学生成长辅导室,辅导员、教师、学生党员和干部主动深入宿舍,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咨询、服务、指导。每学期开展党员教师、兼职班主任阳光使者进宿舍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倾听学生的诉求,并给与及时解答和上报。学生工作阵地由教室转移至寝室,让女院学生管理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4、学生社团管理平台。即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学生社团、专业协会,各社团、协会有自己的章程和管理办法,社团、协会是学生有兴趣、自愿加入,因此,对协会、社团的管理会有良好的认同感和积极性。目前,湖南女子学院有校级、系级社团、协会共40多个,涉及的范围广泛,学生参与人数也比较多。各社团、协会的培训学习活动比较正常,加上各社团、协会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专业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社团、协会的培训学习活动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特长提升,实现学生社团管理育人功能。[2]

(三)打造管理手段新路径

即打造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管理新路径。以专业、社团、宿舍或现有行政班级、学生自治委员会等为基本单位制作网站、建立QQ群、微信群等,通过学生注册加入,参加网上活动而实现网上学生管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上、群里内容可涉及:辅导员主题班课、主题团日学习及活动内容、活动计划、课程设置、活动讨论区、通知及活动图库等,并做到及时更新动态信息与活动情况,同学通过网络登录即可了解信息或参加网上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等[3]。网络管理采取学校网络中心监控、由各单位负责人监管,同学们积极参与响应,以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实现网络育人职能。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实现学生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忠,谢志芳.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2]姜芳,别敦荣.自主选课改革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新要求[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选课心理范文篇8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公选课;案例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

仿真教学模式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作为高校公选课,受众对象大都未非经济学专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公选课《行为经济学》的特点

1.1课程的生动性

高校公选课不同于专业课,“公选课主旨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因此,公选课除了保证教学内容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外,还必须保证课程的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黑板板书方式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行为经济学》是集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理论为一体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也有很强的趣味性,更需要多元化的授课模式。比如“羊群效应”、“过度自信理论”等章节,都脱胎于身边真实的案例,如果只是传统的板书加单一方向传授,学生会觉得乏味,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但如果采用仿真教学模式,学生有真实的内心反应,就会对相关理论感受深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课堂上就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受众对象的特殊性

从受众对象的专业背景来看,各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选课,因此,公选课的受众对象专业背景不一,而且大都没有系统学过经济学理论知识,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不能太过侧重理论,而是在于知识的广而接受,要多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从受众对象的年龄来看,大都为95后,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和网络,思维活跃,接受信息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微博、微信、论坛等,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必须调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教学手段,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2.1案例教学模式

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因其本身的特点和受众对象的特点,纯理论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要求,必须结合具体案例教学,在案例中深入浅出讲解,保证学生能理解课程精髓。根据选取案例的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案例教学法:

2.1.1经典案例教学

行为经济学脱胎于真实的生活,有不少经典案例,所以,经典案例教学必不可少,例如《社会规范成本》章节,可采用“是否需要为了晚餐付费给你的父母”的经典案例,此案例有共性,不分年代不分文化背景,都适用;《相对论》章节,可采用同学聚会攀比的案例,既经典又贴近当今媒体的热点话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2.1.2流行案例教学

前文讨论过这门课受众对象的特殊性,除了经典案例教学外,还要搭配一些流行案例,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能更好的理解这门课程。例如《所有权的个性》章节,可选取《爱情公寓》中展博将珍藏的变形金刚送给婉瑜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这部电视剧在90后的认可度很高,采用他们熟知的案例既能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2多媒体教学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该课程受众对象具有特殊性,所以课堂必须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备好一次课就相当于准备好一期节目。传统课堂仅仅限于黑板板书,多媒体也仅仅停留在无设计的PPT上。事实上,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静态的PPT,还应该有声音和视频的配合使用。《行为经济学》是融合了心理学的课程,所以在仿真式教学环节中,可以加入背景音乐,加强心理暗示的效果,例如,在《反射效应》章节,可以采用喜多郎的《革命家们》这首音乐,加强作抉择的紧张气氛;在《羊群效应》章节可加入日本海啸后“抢盐风波”的新闻视频,视频的展现比单纯的口述更为生动。

2.3仿真式教学模式

行为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理论叫“前景理论”,该理论中的”确定效应“、“损失规避”和”参考依赖“三点就可以设计一个连贯仿真游戏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这种心理感受称之为“损失规避”;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2]。该仿真游戏环节设计如下:(1)事先准备11块德芙巧克力和一件高仿真冷门古董赝品,游戏环节老师提出需要11名参与者,选定10名参与者后,提出哪些人愿意得到现成的巧克力,放弃巧克力者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个收益可能超过巧克力价值的10倍。按照多次测试经验,一般都会有9名同学选择得到巧克力,剩下的1名将进入下一步游戏环节。如果这一轮10名同学都选择获得巧克力,那么可以在未参与听课者中,再挑选一位敢于挑战的同学。这一环节选择巧克力和选择不确定收益的人数比,可以充分证明“确定效应”的作用,让学生记忆深刻。(2)第二个环节,老师拿出赝品,不告知学生这是赝品,并讲述事先准备好的历史故事,然后让选择参与挑战的同学用他手边价值最高的商品做交换,此时,注意观察选择巧克力的同学的表情和举止。根据经验,在实验中,有同学愿意用最新款IPHONE作为交换,其他未能参与的同学懊悔不已。这一对比又证实了“参照依赖”效应。(3)第三个环节老师突然提出,刚才发下去的巧克力请交上来,这一个环节还需要用到,这时候注意观察第一轮参与者的表情,他们会出现不舒服的表情。这时候可以提醒听着者都注意看参与者的行位,并总结,从游戏开始到现在,参与者并没有实际的损失,巧克力原本是免费发放,参与者并没有支付实际成本,但他们这时出现了负效应,充分说明了“损失规避”的效应。(4)第四个环节,老师突然提出让同学们注意看古董细节,提出几个质疑点,最后肯定的论断,这是一个赝品,此时注意观察参与挑战同学的表情,还有交回巧克力同学的表情。根据经验,参与挑战者会紧张冒汗,更甚者会脸色惨白,而交回巧克力者,原本还在)失落中,此时都长舒了口气,庆幸自己未参与挑战,继而转忧为喜。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论证了“参照依赖”效应。(5)前四个环节都是高仿真游戏,课堂终究是传道授业为主,让学生心领神会,达到目的后,将挑战者的贵重物品退还给所有者,并奖励1块巧克力感谢参与。

3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实验总结

根据听课者的特点,实验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课堂出勤率高达98%,还有很多未选课学生前来听课,教学反响良好。

作者:刘炫 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市场营销系

【参考文献】

选课心理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选修课程;选课机制

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选修课程实践中先后取得了不少经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曾出现过学生过早偏科、走班制度不适和跨级选课不当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理念出发,进一步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和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从而促进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

从高中课程结构来看,课程的多维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制度上,作为必修课程,规定了必修的学习领域,保证学生对每个领域的相关科目都有所了解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避免学生过早的偏科;作为选修课程,兼顾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学习兴趣。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的具体环节上,有些省份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时对基础性学科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偏低,致使他们所选的课程随意性偏大、所获得的学分分配过于平均;学生有时选课只考虑眼前某一方面的兴趣或需要,使得他们所选的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缺少相关性。究其原因,一方面,选课指导缺位,师生均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学生离校的长远发展,从而出现了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选课操作不当,师生均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轻视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而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偏差。基于此,形成地方、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地方层面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和管理,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师资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学生选修课程研修计划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需要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学校应该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课程设置说明的科学化和增强选课指导手册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应不断调整班主任制度、导师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逐渐改进学生咨询制度和学生互助制度,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在教师层面上,教师需要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指导学生的选课活动,与学生建立相对稳定而长远的联系,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在理论上,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学习为根本旨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作出选择,这是选修制度的基本准则;在实践中,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取向,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基础和发展潜能进行选择,这是选修课程的终极目标。教师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保证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应力所能及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在地方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在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地方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在总结第一轮新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义》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了课程规划审查、备案与公示以及网上选课管理等多项制度。江苏省作为第二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该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选修模块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列出了不同类型学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的时间表。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福建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推进状况,要求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在学校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海南省海南中学开设了所有的学习领域14个科目的必修课、选修课和100余门校本选修课。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天津市新华中学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他们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了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第四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利用领域资源与选修课程链接,编制了281门校本选修课程。

二、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

从高中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泛的领域。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一年级后期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不同科目、不同模块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走班制度的建立是必然的。就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在普通高中已经或正在实行的类似于读大学的走班制度曾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存在着如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问题;在教师层面上,存在着如专业背景、学术水准、授课科目、课程衔接、时间安排等问题;在学生层面上,存在着如学习科目、学习模块、学习基础、学习用具、学习精力、学习衔接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其原因,可能会涉及众多方面,不过,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行政班管理与教学班管理或两者的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强化行政班的塑性管理、强调教学班的弹性管理、加强塑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的协作、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政班管理方面,学校应强化其塑性管理,保证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相对稳定性,其中实行班主任制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许多学校的做法是,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的学习、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活动。进入高中二年级,因学生的学科选择有所侧重,故行政班需进行适度调整。从新课程的实施来看,行政班的管理需要将塑性变化置于一定的可控区间,进一步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管理和班团活动指导,继续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等,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等。

在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是在行政班管理方面。教学班管理方面,还是在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或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方面,各地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实验中学实行了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该校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等。导师主要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其中包括教学指导和班级管理。又如,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省杭州二中建立了临时学科班的管理方式,任课教师同时作为该班班主任负责管理工作。浙江省湖州市练市中学为学生创设了“全选全走”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新模式。该校还引入了由班主任、负责心理咨询和共青团工作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工作制度。导师制的引入,使学生人生规划的目的性和独立性明显增强。

三、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

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二年级后期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就高中新课程跨级选课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目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不能合理衔接,模块学习与模块学习之间不能实现有效互补,毕业学分与可选择学分之间不能形成和谐关系等,从而出现了学生的跨级选课不当以及他们的选课初衷与学习实效形成较大落差,进而导致了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结构性破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师生有时缺乏对自身发展的正确判断,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发展潜能等估计不足。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是不可或缺的。

在地方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加强选修课程规划及实施的调控,特别是针对高中生在选课过程中所遇到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困惑,提供必要的调控。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加强选修课程教材实施的调控,真正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

在学校层面,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选修课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在学生选课方面,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详细、具体的选课指导,必要时面对面地解答学生关于选修课程的疑问和困惑。同时,建议学校发挥家长联席会的作用,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精神,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规划,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在教师层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施动态开放的选课指导,及时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教师应将二者相互搭配,使学生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协调进行。在新课程实施初期,笔者不主张在一定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必修课程,而另一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选修课程。经验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协调进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不至于在必修课程的压力下产生厌学的情绪或偏科的现象。公务员之家:

选课心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实证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其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但教学不规范和研究方法失衡的问题突出,值得重视。一方面,安全教育课当前尚未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必修课序列,无法成规模、规范化地组织教学,故选修课成为当前课程教学的有益尝试。但在具体教学中,受学情、校情和授课者个人水平影响,教学系统性、规范性不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有必要通过加强对选修课教学规律与实效的研究,规范教学、提升质量。另一方面,现有安全教育相关研究中过分依赖主观分析,理论研究泛化、实证研究稀缺的问题突出。以2006—2016年间我国最具代表性的5种思想政治教育刊物为例分析,10余年来实证研究的数量只占总体研究文献的5.0%左右,规范研究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2]。规范研究基于演绎推理展开,有概括性高、逻辑分析严密的优势,但对研究者个人能力要求较高,且过分倚重定性分析,忽视客观的量化验证,容易造成研究失真失准,制约研究取得突破。总之,选修课作为促进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的积极探索尝试,需要针对搜集学生选课意愿、素质现状、学习效果等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成效,推动安全教育课程和学科建设规范发展。因此,笔者以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多年的湘潭大学为对象开展了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湘潭大学安全教育选修课程于2008年由学校保卫处申报开设,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计32学时、2学分,现有安全意识养成教育等三门安全教育类课程,内容涉及国家安全、消防安全、防盗防骗、网络安全等,教学团队成员均有教师资格证和中级职称,教学组织比较规范,效果良好,能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一)研究问题。1.影响学生选修安全教育课的因素及其规律;2.普通学生与选修安全教育课学生安全素质的差异及其特点;3.不同学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差异及其特点。(二)研究工具。本调查问卷名为《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含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独生、贫困情况及是否选修过学校安全教育类课程;第二部分为西安科技大学张芸编制的《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2014年),该量表共65个题项,以5点计分,由个人素质、高校环境、社会环境3个分量表组成,量表信度上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同质信度为0.882,分半信度为0.928,效度方面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在0.757—0.834之间,内部区分度在0.209—0.238之间,内容效度有较好的代表性[3]。(三)研究对象。以2017—2018年湘潭大学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连续4个学期的选课学生为对象,在各学期课程结束时施测《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737份,回收有效问卷6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09%;另在2017年6月湘潭大学某次校级安全宣讲活动现场,向参会学生现场施测《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13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57%。样本中,男生258人,女生584人,大一511人,大二295人,大三24人,大四12人,被试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具体见表1。(四)分析工具。所有数据经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影响学生选修安全教育课的因素及其规律。1.性别影响选课意愿,女生比男生更积极在全校女生占比较男生多一成的情况下,女生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的比率高出男生近四成,达69.7%,为男生选课率的两倍多。这表明女生选课意愿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内外在安全的关注意识、期望值更高。该结果与黄颖娜(2015)“大学生心理安全状况存在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好于女生”[4]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女生在先天体格情感和后天社会竞争中,相对男生更多处于劣势,故更倾向主动寻求外界资源和力量,以提高自我保护和危险识别能力,获得并建立内心安全感。2.专业影响选课意愿,文科生比工科生更积极在全校文科生占比低于工科生一成的情况下,文科生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的比率反超工科生近三成,达到57.5%,是工科生的近两倍。这表明文科生选课意愿更强烈,说明专业对学生选课意愿有影响,文科生对安全感的需求意愿显著高于工科生。其原因在于不同专业存在性别比差异,及社会发展对不同专业学生思维、气质、性格等能力需求的侧重和选择性强化。3.低年级阶段,选课意愿与年级负相关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中大一新生占比近六成,大二学生为36%,大三大四则共占4%,显示在低年级阶段(大一、大二),学生的年级越低选课意愿越强。原因是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进入陌生校园后,对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为缺乏经验,必定会对摆脱焦虑和恐惧缺乏信心,因此其安全感不足,自然出现较强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知识学习动机。而绝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选修学分已基本修满,不再有选课刚需,或是出现选课意愿大降的主因,除此之外,年级与选课意愿的关系有待另论。4.贫困、独生、生源地情况对选课意愿影响不大贫困生、非独生子女、非农村生源地学生的选课率略高,但程度有限,这表明该三项因素对学生选课意愿影响不大。该结果与危雪婷(2020)“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并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安全感[5]”、王磊等(201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安全感没有显著差异,城市大学生、乡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安全感也没有显著差异[6]”基本一致。(二)普通学生与选修安全教育课学生安全素质的差异及特点。对普通学生与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1.选修安全教育课学生的安全素质明显高于普通学生。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课后安全素质总量、个人素质和高校环境分量、应急知识等9个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P<0.01)普通学生,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显示选修安全教育课后学生的安全素质整体上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表明系统规范的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改善和提升。该结果与李明伦(2019)“规范且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教育前置效果明显,对新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安全技能的提高具有明显成效[6]”基本一致,表明安全教育越系统、越规范、越全面,越能有效提升学生安全素质。2.安全教育选修课提升学生各项安全素质呈“校园安全认知>个人自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课后的安全素质相较普通学生虽整体提升,但在具体安全素质上有幅度差异,表现为:高校环境分量及其所含因子得分全部差异极显著(P<0.01),个人素质分量及所含应急知识等2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不安全心理等2因子差异显著(P<0.05)、生理状况等2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而社会环境分量得分差异临界显著(p=0.053)、所含因子仅家庭因素差异显著(P<0.05)、其他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这说明课程提升学生具体安全素质的效果不一,对校园安全认知(即高校环境分量)是整体和部分均极显著提升,最为有效;对个人自护能力(即个人素质分量)是整体极显著提升、大部分因子显著提升,效果次之;对社会适应能力(即社会环境分量)是整体提升有限、个别因子显著提升,改善有限。0.05。)(三)不同学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差异及特点。1.安全教育课开设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最佳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对2017年至2018年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4个学期学生的课后安全素质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2017年下学期的总量、分量和绝大部分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3个学期,且总量、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分量得分差异极显著(P<0.01),个人素质分量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高校应急管理、高校应急教育、不安全心理3个因子得分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状况、家庭因素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0.05),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2017年下学期学生的安全素质在总量、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分量、生理状况等5个因子维度上,全部或部分显著高于其他前后学期,除此之外,其他学期之间的显著性差异非常有限,具体见表3。以上结果表明,2017年下学期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前后学期。对此,虽然《安全意识养成教育》选修课有持续开展教学改进,但2017年下学期并未进行重大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出现教学效果畸高情况应另有他因。经反复查找,发现2017年下学期学校教务处曾“面向大一新生开放选修课”(仅该学期),导致该学期选课学生中大一新生占比高达77.3%,学生构成上的差异应是导致2017年下学期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学期的主要原因。经个体访谈了解到,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社会身份转变、生活环境陌生、人际交往局限等不适和不安,会强烈激发个体的安全需求动机,加上大学知识的新鲜感强,接受安全教育课知识的印象颇为深刻,故而安全素质提升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年级阶段和学期。由此说明,学生接受安全教育课程越早,安全素质提升效果越好,课程最佳开设时期是大学第一学期。2.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效果整体稳定,教学改进能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单独对2017年上学期与2018年上下学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该三个学期学生安全素质总量、分量和应急意识等11个因子均差异不显著(P>0.05),仅高校应急管理因子2018年下学期得分极显著高于(P<0.01)2018年上学期、高校应急教育因子2018年上下学期得分极显著高于(P<0.01)2017年上学期。该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整体稳定,而高校应急管理和教育因子呈逐年、逐期显著提升之势,显示持续的课程教学改进,对提升学生校园安全认知有效果,教学改进与教学效果呈一定的正相关。

四、研究不足

(一)研究设计不够严谨本研究选取湘潭大学不同时期学生群体进行比对,存在时空环境变化迁移带来的数据失准、对比性下降的瑕疵,设计上有一定缺陷,后续可通过进行同一群体选课前后和不同高校学生群体间的比对,提高研究准确性。(二)量表选取受到局限目前,“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量表大多是针对研究个案自行设计,以频率统计为主的调查问卷,其质量和科学性有限。因缺乏针对性强、信效度高、广泛使用的安全素质测评量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的有效和准确。

五、对策建议

(一)推广选修课教学推广选修课教学、加强实证研究。选修课作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可行有效的实践模式,应通过积极推广选修课教学,加强培训交流,锻炼师资队伍,推动课程建设,为推进安全教育成为必修课创造条件。同时,要开展各层次、多层面安全教育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指导教学实践,推动学科发展。(二)规范教学开展规范教学开展、加强效果测评。选修课推广过程中,一方面要参照必修课标准规范化开展教学,构建包括学分课时、教材教案、课程实践等在内的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安全教育的接受主体,要重视对其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内化程度、实践程度的考评和监督[8],应尽快研发针对性强、信效度高的《大学生安全素质测量量表》,构建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指导教学改进。(三)加强家庭引导加强家庭引导、完善社会治理。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9]。只在高校开展安全教育难以使学生安全素质获得全面提升,安全教育必须将社会和家庭也纳入其中,通过家庭和社会整体大环境的不断改善与高校成长小环境的持续努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和稳固。

[参考文献]

[1]袁全,贾启君,王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12):76-78.

[2]谭翀.10余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回顾:对5种期刊13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9):18-23.

[3]张芸.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2014.

[4]黄颖娜.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基于辽宁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5(8):115-119.

[5]危雪婷.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建议:基于北京高校样本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2):15-21.

[6]王磊,赵娜,韩仁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4):79-81.

[7]李明伦.基于推荐算法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2-78.

[8]周德贵.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