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6:14:23

选课范文篇1

关键词:SpringBoot;SpringSecurity;在线选课系统

1引言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日常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扩展人文、科技、艺术等相关知识,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机构和见识的广度[1]。公共选修课在提高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2]。学生选课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而各大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加大也让选课管理难度日益增加[3-4],因此设计出一款方便高效的在线选课系统便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视[5-7]。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SpringBoot的在线选课系统,学生可以使用系统在线进行选课,教师可以使用系统在线选择任教课程,高校管理员可以方便快捷使用系统进行课程编码,并通过系统算法避免课程编排时间和地点冲突。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2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分析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选修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广学生的见闻,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线选课系统应运而生。在线选课系统除了能让学生方便快捷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选修课程外,也能大大提升选课和排课效率,节约选课排课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如上图1所示,系统总体功能有课程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教室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排课管理和选课管理六个部分。管理员具有课程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教室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等功能。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选课管理的功能。

2.2安全需求

不同角色的用户登录系统后,会进入到不同的页面,执行不同的操作。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防止越权访问和恶意操作,需要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策略。根据上文1.1所示的功能需求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当用户登录系统后,针对其每一个操作,系统判断当前用户所对应角色是否具有指定的操作权限,若具有该权限,则允许当前操作执行;否则禁止当前操作,并强制当前用户退出系统。

3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3.1系统功能设计

(1)课程信息管理模块设计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以对课程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课程信息、修改课程信息、查询课程信息、删除课程信息等操作。此外,课程信息中还需要指明课总课时数量。(2)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设计用户包含三种,分别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通过给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角色编码来进行区分。管理员账户由系统拥有者在数据库中直接创建,并赋予其角色编码ADMIN,使其具有管理员角色,管理员可以有多个。然后由管理员负责收集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信息,登录到系统中进行教师和学生信息的维护。教师信息维护包括添加教师信息、修改教师信息、查询教师信息和删除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维护则包括添加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查询学生信息、删除学生信息。(3)教室信息管理模块设计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以对教室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教室信息、修改教室信息、查询教室信息、删除教室信息等操作。(4)班级信息管理模块设计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以对班级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班级信息、修改班级信息、查询班级信息、删除班级信息等操作。所有班级都属于选修课下的临时班级,伴随着选修课而存在,因此需要指明班级所关联的课程。每个选课周期开始时,新的班级开始创建,一个选课周期结束时,该班级的生命周期也随即结束。在本选课系统中,一门课程下可以包含多个班级,但一个班级只对应一门课程。此外还需要指定班级人数上限,以控制每个班级的人数。(5)选课管理模块设计教师和学生登录系统后,都可以进行选课。学生可以选择多门课程学习,但每门课程下只能选择一个班级,也就是说一个学生不能出现在同一门选修课下的两个不同的班级中;另外,一个班级中选课的学生人数如果已经到达上限,则该门课程将不允许学生再选课;学生也可以取消选择,取消成功后,该课程即空出一个名额可给其他学生选择。教师可以选择多门课程任教,并且可以选择同一门课程下的多个班级;此外,如果课程下的某个班级已经被教师选择,则该班级将不允许其他老师再选;教师也可以取消选课,即取消对某课程下所有已选班级的选择,取消成功后,原先被该教师所选的班级即可被其他教师选择。(6)排课管理模块设计为了合理安排所有课程的场次信息,保证所有教师所上课程时间及地点不相互冲突,管理员需要对课程实行排课。排课时首先指定所排课程、班级及任课教师;其次选择排课周次,包括起始周次和结束周次。然后是查看当前教师已排课程所占用的时间,并避开这些时间;再次是选择相应的教室,查看对应的教室在指定时间是否空闲。最后选择空闲时间及空闲教室,并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课程中的全部课时都已经安排妥当为止。选课及排课流程如下图2所示。

3.2安全性能设计

(1)用户登录控制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避免数据被恶意获取和篡改。系统所有功能都必须在用户成功登录后才能访问,并使用SHA-256哈希算法对数据库中的用户密码进行加密,防止用户密码泄露。(2)用户操作权限控制为了控制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访问,系统采用RBAC访问控制策略,并使用SpringSecurity进行安全访问的控制。如前3.1所述,本系统中,数据库中用户表结构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角色编码,用于标识用户的角色信息。同时数据库中还存在一个角色权限关联表,包含了角色与操作权限的对应关系,当用户登录成功后,系统将根据用户角色,从数据库的角色权限关联表中读取用户的操作权限信息。当用户执行某项的操作时,若包含对应的操作权限,则允许用户进行操作,反之则禁止当前操作,并强制用户退出系统。

3.3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开源的MySQL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包含的数据表有课程信息表、用户信息表、教室信息表、班级信息表、排课信息表、排课详情表、角色权限关联表、班级学生关联表等。课程信息表(课程id、课程名、总课时量、课程描述、删除标志位、创建人id、创建时间、修改人id、修改时间);用户信息表(用户id、用户名、密码、昵称、性别、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地址、角色编码、删除标志位、创建人id、创建时间、修改人id、修改时间);教室信息表(教室id、教室名称、所在楼栋、删除标志位、创建人id、创建时间、修改人id、修改时间);班级信息表(班级id、班级名称、人数上限、已选课程人数、课程id、删除标志位、创建人id、创建时间、修改人id、修改时间);排课信息表(排课id、所属学期、课程id、教师id、班级id、已排课时量、删除标志位、创建人id、创建时间、修改人id、修改时间);排课详情表(详情id、所属学期、周次信息、所在星期、所在节数、排课id、删除标志位、创建人id、创建时间、修改人id、修改时间);权限信息表(角色编码、权限编码);班级学生关联表(班级id、学生id);系统的E-R图如图4所示:

4总结

本文设计了一款在线选课系统,能够实现学生及教师方便快捷在线选课的需要,并方便管理处理课程编排,避免排课的时间地点冲突,有效提升高校选课工作的效率。同时使用SpringSecurity进行访问权限控制,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张刚华,聂洁珠.高校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创新研究[J].西部学刊,2020(11):76-78.

[2]徐曼曼.基于在线课程资源的高职公选课教学效果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1):85-87.

[3]张俊,宋雪勦,曹慧敏,等.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选课算法研究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2):49-52.

[4]王倩,徐宝磊.网络在线选课模块建设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教务管理系统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05):30-33.

[5]白伟丽.学生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电信,2018(10):38-40.

[6]李帅,黄克敏,杨义,等.高校学生选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9):99-100.

选课范文篇2

一、声乐通选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教育部倡导开设音乐选修课以来,全国许多大学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声乐通选课也在不少大学中开设。实践证明,高校声乐选修课对陶冶学生情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声乐通选课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教材建设问题突出。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高校通选课的声乐教材,一般高校声乐通选课所用的教材都是各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己选定的,基本是专业声乐课程的初级教程。其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统一。高校声乐通选课着重于陶冶非声乐专业学生情操,而目前声乐通选课教师由于都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所教授的内容更多的是倾向于专业教育。第三,教学方法与通选课实际不相适应。专业声乐课程着重于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训练发声方法。而通选课的学生重在欣赏,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声乐通选课教育。最后,教学投入不足是现在声乐通选课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声乐课程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学器材,但是,学校经费紧张,很难满足声乐课程对设备和器材的需要。

二、声乐通选课教学目的和任务

声乐课客观上属于一门技能课,进行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并具有演唱作品的能力和经过基本功训练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声乐基础薄弱。基于通选课教学的现实,声乐教学的目的应该定位于:

1教学的目的以陶冶情操为主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热情,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及好奇心,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想象、表现、创造、理解等能力。

2教学的任务以音乐审美为主。同时传承中华文化

以音乐审美为主线。以音乐作品的感性鉴赏为主是声乐通选课的基本任务。选择我国各个时期和各个作家、各个流派、各个地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现代大学生对音乐特别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普遍知之甚少。因此,在声乐通选课教学中大量选择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歌曲),这样既可以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声乐功底。

三、声乐通选课教学创新

解决声乐通选课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立足于通选课的实际,采用适宜通选课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改变以教育专业学生的方式进行通选课教育的形式。

1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声乐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通选课一般采取大堂上课的方式,必须解决学生无法掌握发声技巧的难题。多媒体技术可将发声的过程以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大家,改变了往常只能一对一进行声乐教学的模式。与此同时,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声乐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已经能科学分析发声器官各部位的发声状态和原理,运用多媒体展示发音的过程,将声乐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可视、可听、可延续的声乐教学模式。

网络资源也是延伸声乐教学空间的一种有效尝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偏好,在网上选择学生喜欢的曲目进行教学,也可以将这些资源拷贝给同学,比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演绎版本的歌曲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进行录音、录像,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增加欣赏比重

选课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南广;公选课;教学方法

一、艺术公选课开设之意义

艺术是什么?“arts”一词起源于拉丁词“ars”,意思为艺术、技艺或工艺之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普遍对艺术的定义,但共识是,艺术是通过技巧和想象力有意识地创造出美丽或有意义的东西,它是主观的,艺术的定义在历史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所改变。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公选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南广学院作为一所传媒艺术类本科独立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共设有文化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摄影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传媒技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10个二级学院。截至2016年4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已超1.2万人,其中艺术类生源约占70%。因此艺术公选课的开设对于南广学院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南广艺术公选课当下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是综合教育组成重要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统计了2015-2016、2016-2017学年共四学期的公选课情况。2015-2016第一学期开设74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8门,占比23﹪;2015-2016第二学期开设70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9门,占比27﹪;2016-2017第一期开设100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4门,占比14﹪;2016-2017第二学期开设84门课程,其中与艺术相关课程13门,占比15﹪;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公选课开设总数是在逐年上升,但是艺术公选课开设的数量和比例确是在下降。(一)公选课地位尴尬。南广学院定位为传媒类应用型大学,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传媒与文化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项目合作基地、行业培训与社会服务基地。因此学校课程设置首先是以职业培养、应用性为宗旨。公选课程因其自身特点、地位对学生学业的直接影响力不够显著,其作用更多体现在隐性方面,所以造成在主观意识上不够重视公选课程。(二)缺乏专业公选课教学和管理团队。南广学院艺术类公选课的开设者均为专业课教师兼职,并不是专职公选课教师,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方式,教材几乎采用同专业课一样的规格,很难保证“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没有相应的教学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很难保证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成效。

三、艺术类公选课教学法

由于艺术教育差异性特点决定其并不适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戏剧、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课程特点明显,因此符合艺术特征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避免说教,激发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即“接受”——感知、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再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学分而来,认为选修课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便可拿到学分。如果教师这时再用生硬、枯燥的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教育,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所以这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语言、表达方式、精神面貌等都要有相应调整,对所教专业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丰满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自然而然地感受艺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真正对于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练习法。艺术是创造,如果展示机会较少,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创作艺术的机会,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例如美术的绘画、歌曲演唱、剧本创作、音乐剧的排演等过程,一方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面又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艺术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讨论法。在课堂上适时采用分组讨论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团队协作和艺术创作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艺术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在规定时间里自由讨论,以团队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以此方法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类公选课由不同门类艺术专业学科组成,集艺术性、审美性与一体,因此势必教学方法不可能是单一而应是丰富多样的,不可能用统一标准去衡量,应根据艺术学科自身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相应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引导其融入艺术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王敏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选课范文篇4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4-2016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2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并吸收国内高校田径专选课现状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思路提供了参考依据。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并进行论证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院田径专选课现状从对田径专选课的开设情况来看,2014-2016级学生选田径课的人数很少,只占年级人数的11%,女生就更少了,每个年级只有1到2名,最低只有7%,由此说明我校田径专选课无论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宣传上都有待改革。2.2我院所选田径专业学生的田径基础从中可看出,三个年级田径专选学生没有一个是少年体校出来的,根本没有经历过系统规范的体育训练,50%以上是在高考前为了读书上大学临时参加训练的,还有40%根本没有任何田径基础。这对田径专选课的教学和训练都是很大的困扰。2.3学生不选田径专选课的原因学生对田径专选课不感兴趣,认为田径专选课枯燥,上课条件艰苦,热晒雨淋,动作技术难不好及格,并且没有田径基础,害怕在运动中受伤,以及为毕业工作考虑,选较热门的课程或者认为田径课对今后工作意义不大。说明目前我院田径专选课程存在很多弊端或不足,这些弊端或不足之处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田径专选课程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个体差异考虑不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处于被动压抑,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而使学生对田径课产生厌倦和恐惧。2.4资源因素对学生不选田径专选课的影响教学场地和设施的不规范以及教学器材的匮乏对学生不选田径专选课的影响深远。我校现无一个8根跑道的标准田径场,现有田径场上课时常有公共体育课(足球、健美操、户外运动等)、田径普修课、田径专选课共同使用的情况,教学常常是人多场面混乱;田径课至今无专业力量房,对学生的力量训练很是欠缺和不利;跳高垫也是几年没有更新,再有塑胶场地田径长掷项目无法开展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学生选择的积极性。由于田径教学在室外进行。冬天冷夏天热,更有女学生怕晒太阳不漂亮不愿选田径课,近三年我院三个年级才4名女生选田径专选课,学生人数明显减少。2.5考试模式对学生不选田径专选的影响田径是由时间、高度和远度来计算成绩的,相对公平公正没有多少人为因素和同情分,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以及相应的专项素质,认为考试难度大,不容易及格和拿高分。

3.结论与建议

3.1目前田径专选课的教学形式较单调、枯燥乏味,趣味性差,教学内容陈旧,仍是传统的几项,场地设施较差,器材短缺,是影响学生不喜欢田径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目前我院田径专选课现状应提高田径课教学的趣味性,加强田径教学组织能力和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多走出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户外活动内容,吸引学生参与。3.2避免影响田径专选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改模式进行教学。考试模式采用“分项量化叠加式”考核方式,成绩评分以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平时考核力度,特别突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田径课程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把接受田径课程的学习变成学生的需求。3.3田径专选课应将竞技比赛和裁判实践相结合。田径课程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学生有参加全国或省市比赛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运动技能,提高在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参加市校级运动会裁判实践工作,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满自信,展现实践技能,通过对田径运动的宣传和推广,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必定会对田径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何叶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尤佳.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教学现状分析[D].河南大学,2014.

选课范文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影视鉴赏;工科学生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美育传统源远流长。《论语•泰伯》中就记载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进入新时代,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育”置于重要地位。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1]49。除去旨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专业艺术教育外,广义上的艺术教育更加注重“普及艺术基本知识,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1]53近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鉴赏类公共选修课,更加广泛地运用艺术教育的途径实施美育。影视鉴赏公选课属于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一种。对比普通本科学生与高职文科学生,高职工科学生更注重技术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艺术、美学素养相对较弱。因此,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成为高职工科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影视鉴赏公选课也成为了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1意义:美育的传统及其功能

我国自古就重视美育之于“人”的重要意义,有着悠久的美育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教育内容,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提出的“美善相乐”等都包含着中华传统的美育因素。此后,随着历史变迁,美育的形式也不断更迭,可谓一代有一代之美育。“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2]174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由18世纪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也由此逐渐成为近现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之一。席勒认为人有三种冲动即“理性冲动”“感性冲动”和“游戏冲动”,而且必须通过“游戏冲动”将“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两者有效地调节,人性才能变得完整。这里的“游戏”就是指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它们和人们实际的物质需求不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超功利性的。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大家先哲将西方美育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曾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可以基于人的情感,激发人的美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抚慰与精神上的超越,引导人从“现象世界”抵达“实体世界”,“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2]4王国维也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了美育对人们情感发展和身心修养的意义,“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3]。从功能的层面来看,美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态度,让人在面对生活对象时在心里产生“审美距离”。这种“审美距离”即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它并不是指人和生活对象的疏离,而是强调用审美的态度去亲近生活对象,感受感性世界的鲜活与诗意。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能力,即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感兴能力。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能够情景交融、涵泳其间,生成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进而体验到审美愉悦。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美育能够培育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决定着一个人审美行为的指向,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健康、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境界的升华,病态、恶劣、低俗的审美趣味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人的审美趣味的因素有很多,譬如文化艺术素养、从事职业、家庭出身、生活方式等等。美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健康、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使其发展完满的人性。可见,美育的功能重在培养人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完满的人性”[4]。

2困境: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

从目前各学科高职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来看,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既有时展带来的普遍性,也有学科划分造就的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目前高职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成长的2000年之后,影视行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媒介文化日益丰富。信息技术的迭代加之媒介内容的丰富,使得动态或凝固的影像不断延伸、充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视觉化的元素变得无所不在。随之而来的便是视觉文化的不断崛起,人们逐渐熟悉由种种影像构成的“景观”,开始习惯被视觉化的生活,面对这种境遇有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的转向”。一方面是视觉需求和视觉欲望的不断攀升,想看的欲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高度视觉化和媒介化,又为我们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质量、更具诱惑力的图像[5]。目前在校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适逢“视觉文化的转向”,他们大多从小就耳濡目染于各种影视作品,伴随着影像的闪烁而逐渐长大,谙熟各类屏幕上的影像奇观,并在屏幕前“看与被看”的“凝视”中生成意义。这些成为影响其自身美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大量不假辨别的影像消费,也可能使得高职学生陷入柏拉图“洞穴之喻”中囚徒们的困境,面临无法识别真实与虚构之间边界、混淆真假的危险。从学科划分造成的特殊性来看,由于学科知识的分野,高职工科学生一般更注重对自身技术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对艺术、美学方面的学习相对较弱。加之,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本科教育,其职业性、技术性更加明显。这些情况都不利于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如果生活的视野只是局限于对现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职工科学生蜕变为马尔库塞概括的“单向度的人”的风险相较于其它学科的高职学生而言可能会更高。“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科学技术压制了人内心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向度,使人的思想变为‘单向度的思想’,生活在其中的人则变成了‘单向度的人’”。[6]艺术教育能够培育高职工科学生的美学素养,成为帮助他们对抗向“单向度的人”蜕化的有效路径。许多科学家都重视艺术对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比如钱学森就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且还亲自研究过艺术和美学方面的问题,“……艺术课程得不到足够重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就会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难以得到启迪。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杰出人才、拔尖人才。”[7]综上所述,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形成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从普遍性来看,高职工科学生与其它学科学生一样经历着“视觉文化的转向”,个体记忆中的影像成为影响其美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从特殊性来看,高职工科学生相较于其它学科学生更容易为现代技术所压制,蜕化成“单向度的人”的可能性更大,其自身美学素养培育的困境凸显。

3契合:艺术特性与美育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得向艺术教育方面发力,相继开设了各种艺术门类对应的艺术鉴赏类公选课。影视艺术的一些特性,使得影视鉴赏课程与高职工科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相契合,成为诸多的艺术鉴赏类公选课中培养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影视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影视艺术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广泛吸收了其他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化为自己的有机的艺术语言,借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8]一般而言,相较于高职人文社科类学生,高职工科学生有效接触的艺术门类相对较少。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恰好为高职工科学生提供了有效接触多种艺术门类的机会。在影视鉴赏中,高职工科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语言,而且能欣赏构图、色彩的绘画之美,配乐、音响的声音之美,台词、叙事的文学之美等等诸多种类的艺术美。进而,影视鉴赏能够开启高职工科学生了解艺术的兴趣,帮助其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影视作品中有一种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光线叫做“伦勃朗光”。这种光线的用光方式正是与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中的光线相似。假设有学生对这种用光方式感兴趣,那么他就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伦勃朗的绘画,了解17世纪的欧洲绘画史。他的艺术欣赏领域也从影视艺术贯穿到绘画艺术,如此对其艺术视野的开阔和美学素养的培育都大有裨益。影视艺术具有大众性的特点。除去一些追求实验性、先锋性的作品之外,影视作品普遍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属于宗白华先生所言的“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常人要求的文学艺术是写实的,是反映生活的体验与憧憬的。然而这个‘现实’却须笼罩在一幻想的诡奇的神光中”[9]。影视作品常常被比作社会生活的镜像。它们映射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这些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的、浪漫的、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于是,影视作品符合“常人”对文艺作品的要求,成为适合其欣赏的对象。作为普遍接触文艺作品可能相对较少的高职工科学生,大多都属于“常人”,影视作品应该是其比较熟悉的文艺作品样式。加之,前文中叙述过的,当下高职工科学生,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着“视觉文化的转向”。他们对影视作品的长期观看经验,形成了自身对影像有一定的敏锐度和感知力。因此,可以说高职工科学生普遍都拥有学习影视鉴赏课程的基础。影视鉴赏课程的内容对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容易入门的。当下,各种各类的影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处,大到影院银幕上营造的奇观化图景,小到手机屏幕中播放的短视频故事,类型繁多、良莠不齐,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云泥之别。高职工科学生通过影视鉴赏的课程,学习鉴别和欣赏影视作品,符合他们自身的审美需求,也是面对时展个人需要提高艺术鉴赏力、美学素养的要求使然。可见,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使得影视鉴赏课程在高职工科学生的美学素养培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培育:实践中的审美再创造

鉴赏并非简单地了解、认识、信息接收,“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1]380那么,影视鉴赏课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凭借影视作品而展开审美再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必然会对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提升、美学素养培育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明白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所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审美再创造活动,并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4.1审美再创造蕴含人文性。影视鉴赏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注重课程的知识性,即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思维。影视鉴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影视方面的知识,还可能开启学生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知识的兴趣。同时,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比如《罗生门》中对真相的言说、《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战争的反思、《霸王别姬》中文化的流转、《饮食男女》中家庭的寓言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综合人文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平时接触人文社科类知识普遍相对较少的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媒介时代,自身艺术素养、人文修养之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4.2审美再创造开拓想象力。影视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课程的启发性,即着力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作品中有许多用影像营造出来的奇观。这些影像奇观的直观呈现所带来的震撼体验,有助于学生开拓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盗梦空间》中,“多重梦境”的影像呈现、世界被翻折的视觉场景都充满着精妙想象的设计,这对于刺激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有一些电影场景巧妙地“寓言”了科技的发展,比如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电脑,它拥有与人类对话的能力。这个设计在当时看来可能科幻感十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下“Siri”等一系列语言识别助手早已登陆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影视作品可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一种想象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或许会成为高职工科学生未来创作、设计的灵感源泉。4.3审美再创造与美感产生。从综合的美感层面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课程让学生自身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方面的特殊作用。由于影视鉴赏是审美再创造活动,因此其过程带有很大的主体性。教师常常能够看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结局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彼此的想法,教授学生运用更加专业的方式进行作品分析。每一次对影视作品的解读和讨论都是学生自我审美再创造的活动,都是将自我的生活经历、情感思想、文化知识、审美理想投射到作品中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艺术再创造时的审美愉悦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鉴赏,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影像中,进而产生美感。在由教师引导的多次鉴赏实践中,学生自身美感的反复产生能够促进其健全审美心理、提高美学素养、陶冶情感、完善人格,进而有助于学生“发展完满的人性”,防止其蜕化为“单向度的人”。如前文所言,这一点对于高职工科学生而言显得更为紧迫。

5结语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现实功能来看,美育对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发展完满的人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的高职工科学生,其成长过程适逢“视觉文化的转向”,各种良莠不齐的影像充斥在他们的个体记忆与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容易使人迷失其间;其学习经历的学科分野又使得他们更易受到现代技术的压制,进而陷入向“单向度的人”蜕化的困境。于是,高职工科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大众性和高职工科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相契合。这为影视鉴赏课程成为高职工科学生美学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开辟了可能。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为高职工科学生在影视鉴赏中有效接触不同艺术门类、发展个人艺术兴趣提供了机会;其大众性使得高职工科学生在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易于入门,而且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多有“用武之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清影视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影视知识的普及、人文思维的培养,也要注重对他们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开发,进而还要关注其美感的产生,让学生能够在影视鉴赏中切实提升美学素养,真正做到育美于“影”。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下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3.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2-412.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6]彭述娟.影视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义及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电影,2017(8):138-141.

[7]叶朗.以美育人: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18-09-18(23).

选课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选课;体育

1.研究对象和方法

体育教育改革此时正在深入进行中,新课程改革目标是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想要实现新课程的目标,需要的是改变以往的教学制度实行新的教学课程制度,选课制就是顺应时代要求发展起来的,并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本篇论文作者应用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长春市吉大附中小学部6年级500名同学进行抽样调查,最后从问卷当中抽取100人进行课程体验,一周课程体验后再次发放问卷进行分析与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们学习一周后对体育课程选课制的情况了解。在男生五十人中有12人选择课程的理由是因为授课教师占男生总数的24%,女生也有9人选择课程的理由是因为课程老师,占女生总数的18%,这21人选择课程均是因为上课此授课老师的课程,喜欢授课老师的风格,由此可看出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与个人魅力也是学生上课的动力。有32人选择课程是因为所选课程是因为课程本身的吸引,占男生总数的64%女生同样有32人选择课程的理由是课程本身,男生同女生都有超过了一半人的选择课程是因为课程本身是个人想要学习到的,所选课程对同学们有着吸引力促进着同学们的学习,在两种结果之外同样有6名男同学与9名女同学选择了其他理由,在填空中得知同学们选择理由是已经在外学习本门课程希望进行巩固与学习,有的同学则是因为父母的灌输,认为所选择的课程在以后的成长路程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社会的各方面都影响这体育的发展与学习。2.2学生对选课课程学习后满意度调查。有100名同学对课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看法与表现,其中50名男生中有32人对选课制度表示满意,占男生全部的64%,而女生则有39人对选择课程表示满意占女生全部的78%。男生当中有11人觉得选择课程一般与原本的体育课程没什么差别,占男生全部的22%,同时女生也有8人对选择课程看法一般占女生全部的16%,男生与女生全部100人中国共有9人对选择课程提出了不满意,认为选择课程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通过满意度的调查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中有超过了一半的同学对选择课程是满意,其中女生率高于男生。在男生当中有18人表示课后会对选择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练习,32人表示不会练习所学内容,女生当中有27人课后会练习,23人不会练习。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女生的练习人数超过了女生总数的一半,高出了男生9人,因此分析女生对课程认可程度要高于男生,课后练习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该课程。通过表2显示男生当中有42人选择更加喜欢选课制体育课程占男生的84%,女生中有47人更加喜欢所选择课程,占女生的94%接近100%的人喜欢所选择的课程。选择倾向于选课制体育课的同学们均认为选课制更加丰富、有趣味性、有主题、能增强自身对喜欢项目的能力与了解。男生8人、女生3人选择不喜欢选课制度的原因有3人是因为选课制体育课程过于劳累,运动强度过大不适应,该运动项目与自己当初所想有所差异,并不认可,还是倾向与原本的大众体育课程,学生之所以不认可选课体育课程主要原因还在于身体素质较差,所以才会产生不适应现象。2.3课程教师对于授课情况了解调查。有5名任课老师对于学生上课状态统一认可,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原本的体育课程有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取决于心理对于课程的接受能力,对于选课体育课程,课程本身就是学生们想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在上课学习的状态上一定是积极认真的。在选而不学的问题上就可以看出,学生们在课程学习时5位老师都认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均未有出现选而不学现象。在上课纪律方面有4人选择良好1人择选择了较为混乱,5名老师对于纪律方面统一认为前半节课的纪律远高于后半节课程,前半节授课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在后半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情绪高涨,在练习的过程中均曾出现不听指挥、乱走动等现象。课堂的纪律主要在于教师的管理,本次选课体育课程实为初次尝试,授课老师对于课程准备还有所缺欠考虑不足。2.4选课制课程教师意见了解。调查显示对于教学科目是否齐全方面5名教师全部选择为不够全面,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体育项目与事业的不断创新学生的需求了也在不断的提高,选课科目需要更加丰富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表4中有3人认为选课课程应当注重的是教师能力,优秀的教学能力才能带给学生更加精品的课程,2人选择是授课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会带给学生更加高涨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节体育课程中,学习到多方面、多领域的内容。对于体育课程选课制度存在必要性问题上,5名教师全部选择有必要存在,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必然的。而选课制度从1912年,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引进以来已有104年的历程,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一直改变这中国教育体系,选课制度第一次引进的是大学,从而演变至高中,现今实验至小学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对学习有这自主性、目的性,“学己所想,学己所需”让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的体会到体育的学问与魅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3.1.1小学生体育课程改革选课制度能够提升课堂氛围与学生积极性,应拓展学习。3.1.2通过选课制课程的初步学习有少部分同学对课程存在不同看法,原因是因为课程还不够完善较为单一,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与考证才能完成小学课程的改革。3.1.3对于选课制度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认可,小学体育课程需要多样化与专一化的融合,更加能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的了解与认可。3.1.4选课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提升起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小学生对常规体育课程的认识与了解,更加充分的参与进体育课程中。3.1.5选课制让教师对专业职能更加深入学习,对教学能力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3.2建议。3.2.1对小学体育课程推行“必学+选学”相结合的选课制,它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健身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2.2在体育课程选课课程中应当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学籍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的学业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等。妥善完整的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和状态。增强教师专业培养,丰富拓展体育专项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体育课程。建立一支选修课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选修课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3.2.3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前景,念更新与变革还在于消除某些陈旧的教育观念。3.2.4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社会发展重在创新,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有创造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改革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以适应该终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袁革.高校体育课程建立学生选课制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11-123.

[2]任一明.我国普通中学早期实行选课制的历史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998(6):24-27.

[3]贺先志.对选课制下合班教学的管理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4]王正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1):12-14.

选课范文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支撑平台自主选课样本学校

一、目前校本课程开展的问题和困难分析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教学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促进每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构建合理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结构,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呼唤着校本课程的出现,开发并实施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各校校本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力度参差不齐,而且在实施的常态、有序、有效等方面也普遍多有欠缺,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对校本课程开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够地认识

校本课程不是选修课或活动课,校本课程和语文、数学等一样每个学校必须要开设,国家课程强调了共性,而校本课程强调了个性,这是比较完善的课程结构,可以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目前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展的目的及必要性缺乏足够地认识,缺乏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没有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鼓励、倡导和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展。

2、教师课程意识薄弱和缺少课程开发热情

由于缺少课程专家的引领,缺少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也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专门的培训,还有高中学校的相对特殊性(高考),许多教师不熟悉或者不关心新课程的有关知识,不了解自己角色的变化,缺少课程开发意识,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性。甚至采取消极、敷衍或抵制的态度。

3、学生自主选课问题突出

校本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到实际操作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让学生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高中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基本都上千人,要在教师、教室等客观条件限制下,学校要保证学生都能选到喜欢的课程,这是十分繁琐复杂的工作,而如果手工进行统计分析,这工作量大的惊人且做不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因为没有经验,也缺少相对应的软硬件支持等,基本上都是帮学生选课程,学生做不到自主选课。

4、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造成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差。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新课程对高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学分制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的新理念,建立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新课程兴衰成败的关键,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有别于以往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实现多元化操作。

以上列举的是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随着我们相对应制度的完善自然就会解决;有些如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生的自主选课、课程效果的评价等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十分繁琐,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选课,校本课程评价等,以往是人工进行调查统计,以纸作为载体进行记录,不利学生的自主选课,不利管理中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也不利校本课程资源的保存和交流。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为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海量的资源、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程序的“智能性”,搭建一个校本课程选课管理平台,则能很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更快适应社会变化,可以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管理,避免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出现随意性,信息技术应用于校本课程实施其优势在于:

1、提高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和管理的效率

学生自主选修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实施走班制(跑班制),之前从来没有任何经验的学校如何保障走班的有序开展,如何高效地统计学生选课的数据,如何高效地对学生走班后的考勤评价进行管理等,都是一个个摆在眼前的难题。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创建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该系统可以记录学生的选课情况,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情况,同时学校教务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选择进行宏观调控,进行课程编排,并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互动,可以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的、持续的管理,避免了出现校本课程教学的随意性,提高了校本课程实施效益。

2、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目的是尽可能为教师、学生提供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先进工具和手段,实现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学生学习的负担,或在相同的负担下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实施,借助E-mail、BBs、Blog、QQ等工具,进行校本课程的对话、讨论,实现相互间的交流,可最大程度地让学校先进的设备使用起来。

3、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更新颖独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实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一边培训、一边应用、一边研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学方式,极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网上选课支撑平台的构建

作为浙江省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我们尝试模仿大学的网上选课模式,自主开发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强化和规范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开设与管理,在我校校本课程的选课走班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校园网中搭建“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提供一个网络支撑平台。“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可建立在Windows2000+IIS+ASP+Access的构架上,此架构具有搭建快捷、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便于移植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很有代表性,也足以满足我们开展校本课程的需求。通过对校本课程相关资料和开设涉及到的一系列流程的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网络平台应包含如下一些栏目:课程网上申报、学生选课、政策文件的公告、通知的、互动栏目(论坛或者留言板等)、课程评价、学习资源、平台帮助等栏目。

四、基于校本课程选课支撑平台的实施与管理

利用校本课程网上选课平台,使校本课程学生选课、组织管理方式等操作起来简单方

便而且实用。学生根据选课人数的限定,自己进行调整,不会出现“一窝蜂”效应,能够保证开课的有序进行。还可以从整体上关注自己的发展。其实施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环节: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教师网上自主申报课程——网上审批——学生网上自主选课——学校统计调整——学生网上二次选课——校本课程活动实施——学分认定。

五、基于校本课程选课支撑平台的评价

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如何,即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网络平台,也能很好的实现校本课程的评价。学生可以使用帐号登陆网络平台,对所选修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如可以设置一些评价选项供学生选择,可以让学生留言谈感想,学生也可以总体打个分数等。每学期末,学校把开设的所有校本课程的网上评价结果在校园网内公布,这对开课老师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校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因此要积极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使校本课程不断改进、完善,以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为着力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更有利于形成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的课改合力,使课程专家、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有机的融合到课程中来,校本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聚合体。

六、问题与反思

积极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把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选课平台运用在校本课程实施管理中是我校新课程改革中的特色。基于网上校本课程选课平台的投入实际应用,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了保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的保证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正常有序开展,成为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亮点。在具体实践中,有几点体会颇深。

其一,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上的引导与支持,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如学校管理上对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充分重视,场地和时间的调配、网络的支持、信息技术老师的支持、班主任的配合等。

其二,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基于网络平台的校本课程的开展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许多老师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对使用网络进行相关教育还是十分排斥。公务员之家

其三,教师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的基本操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其四,由于技术的限制,校本课程选课平台开发的不够完善。考虑到网络的安全问题,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使平台里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魏国栋,吕达等.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宝剑.学生选课:高中新课程的关键[N].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2007-12-15.

选课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选课心理;制约因素;教学资源

选课制是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核心。随着选课制不断推广和深入,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影响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又受制于哪些内外部因素?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笔者以为,我们必须要熟知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旨在找到影响每门课选课决策的关键心理所在,以探寻选课制的管理工作完善之路,为实现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选课决策心理因素

选课制打破了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班选课人数不均衡、教学班学生群知识背景不均衡。那么,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制约着学生选课决策呢?

一是好奇心驱使。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特别是大一学生对选课制很好奇。尤其公选课中不少课程具有专业性和通俗性,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深受各年级大学生欢迎。到了大一下学期以后,课程重心逐步向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向转移,随之而来的陌生感、枯燥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主动选课热情开始下降。

二是教师吸引力程度。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任课老师。主要关心老师上课是否幽默、或学识是否渊博、或要求是否严格,或者平时布置作业量多寡等。

三是看重课程的功利性当大学生预期课程与其求知识领域相符时,希望通过老师系统地教授知识,以促进自身所需的知识水平迅速提高。但有些人只关注有限几门考研相关课程;还有人为了空出更多的时问,以便找工作或考研;还有部分放松对自身要求的学生,这些人在选课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迫感,出现凑学分现象。他们在选课时避难就易,哪门课学分好拿就选哪门。这就违背了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本意,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是从众心理并不少见。大学生选课不少人是凭心理因素导致的感觉在选课,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大学课程繁多,大学生并不能做到对每门课都有感觉。在必须要完成选课的任务时,从众则是个省力的方法。

五是开课时间设置趋利性。同一门课程,上午的课学生一般都喜欢上,选下午的人少;一般选周一、二、三课的人多,而周五选课的人最少。这样就容易造成在有限的时间段教室使用拥堵,易导致教室资源和课程资源不够的假象。

六是学分收费敏感因素。选课多少直接关系到学费的多少。教学计划规定只要修足学分即可。如果多修,需要额外付费。出于精打细算,一些学生常去旁听感兴趣的课程,除了不能参加考试,但不妨碍自己,一样能够学到知识。

二、制约大学生选课心理的内外部因素

人的心理是内外部世界作用的反映,大学生选课心理也然。

首先,内部制约因素分为自身学习类型和学习期望。学习能力强类型的学生,其不易受环境影响,一般选课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课。还有学习能力尚可,但很努力的学生,其选课喜欢关注课程和教师信息。如果听说某教师对学生要求苛刻,可能会退却另选他人。最后一种是学习自控力差、易受环境影响的学生。他们在选课时易从众和选得分容易的课程。学习期望值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某种目的。为掌握有用的知识而学,这部分学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人群。所以,他们选课时一般关注教师授课水平和课程知识体系。还有学生期望课程通过率高。这部分学生平时易缺课,最易盼望获得考试出题内容和计较考题难易。所以,其选课时喜欢打听教师授课和设考风格。

其次,外部制约因素分为学生个体周边群体影响、学校的选课指导、网上选课信息与时效和选课自由度等等。一是受自身周围学生的影响。周边学生积极向上的学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选课行为。如选择一些反映科学前沿的选修课。反之,则消极选课。如一窝蜂地选择某些极易让学生得分的授课老师。二是学校的选课指导。由于学生一般对未来缺乏充分认识,在缺乏高瞻远瞩的针对性指导前提下,尽管拥有选课的自由,常常不知所措,难免导致选课行为的盲目性。三是网上选课信息和时效。关于课程和授课教师的简单信息很难使学生有个明确的判读,且网络选课具有时效性,特别一些热门课程,因为是“先选先得封顶”机制,更导致学生选课的冲动盲目性。四是选课自由度。

目前大学课程存有大量的必修课,课程类别决定了选课自由度。必选课的选课自由度较小,只能选择课程安排时间或对应的授课教师。如果只开设一个班,就没有选择余地。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安排的公选课自由度最大。由于与学生兴趣易结合,且学分相对容易得到,故学生按课程名、或课程安排时间、或授课老师名气来选。还有方向选修课是针对特定小范围学生群开设的课程,可能因选课人数不足,导致某些公选课和选修课并不一定能开起来。因此,师生双方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选课学生群人数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三、群体选课决策对教学资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很难避免,最终后果是“教”与“学”的资源浪费。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的资源涉及教师资源、教室资源和教务管理资源。一是教师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备课精力是有限的。教师授课还不得不迫于教学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压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而选课及听课人数的多寡变化对教师授课心理有影响。如某些方向选修课,教师备课投人比传统理论课多,因选课人数过少,甚至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会引起连锁反应,如教师教学任务不足,令人沮丧,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收入和未来的职称评定,或只好向学院申请分担其他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教室资源涉及教室容量大小类别,涉及多媒体和非多媒体类别。如为开某些课必须预留合适的多媒体大教室。若大教室如果因为选课人数少,凸显教室座位资源浪费,甚至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这就导致教室利用率低下。三是教务管理资源即日常选课教务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退选、换课、补选及教师课程的取消或增补,可能导致后继额外的、艰巨的、复杂的调整工作。这样势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教学管理的低效率。

第二,“学”的资源涉及学生听课时间和投入到学习上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课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构建合适的知识智能结构。据调查,尤其是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非常肤浅,在选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能进行理性选课,盲目跟风选课。

选课范文篇9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体育网上选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旨在为高校教务网上选课改进提供理论参考,使教学教务管理更具科学化、合理化,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学生选课服务.

1.前言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自选教师”的学校教学管理新机制,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开始采用网上选课方式完成所有课程的选课工作,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共体育课作为全校性的公共课,自然毫不例外地实施了网上选课。公共体育课的网上选课可以很方便地使学生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必要的最低学分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并给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提供了最大方便。其优点多多不胜枚举。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共体育的网上选课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公共体育课由于其特殊性,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普遍存在着诸如“冷、热”项目不便控制,学生项目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笔者结合南师大公共体育的实际选课情况,具体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旨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对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师大2004级—2007级全体学生公共体育网上选课的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访问调查法

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访问调查学校教务处4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座谈会4次,对学生选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类,及时处理相关数据,从而取得真实的材料。

2.2.2问卷调查法

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每学期随机抽取大学一、二年级非体育专业各院系学生50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8个学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2004年9月一2008年7月每学年召开学生座谈会。指定各院系选派一、二年级体育委员或体育骨干学生参加座谈会,对与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4次学生座谈会共发放问卷176份,回收176份。两种形式的问卷有效率10O%,确保了调查的有效性、完整性及可靠程度。

2.2.3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并进行逻辑分析。

3.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1课程开设。

南师大大学体育课程实行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三、四年级四学期选修。为了满足学生专项运动兴趣.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我校在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的体育课中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太极拳、体育舞蹈、形体、瑜伽、游泳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这些运动项目为一年一选.每个专项运动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主要是基本运动技术和简单战术,第二学期教学主要是基本技术、战术、规则、裁判法以及运动欣赏),第一、第二学期之间没有特殊原因不能更换项目.以保证教学的延续性。

3.2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南师大采用网上选课的操作方式是先选先中模式。就是在选课前待选课程的基本信息(上课时间、地点、运动项目、任课教师等)已经确定,学生选课的过程是在不超过限选人数的情况下,进入选课队列,先进者选中南师大有23个学院,各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2003级4918人、2004级5026人、2005级4928人、2006级5858人、2007级5547人,在每次选课中学生人数达到两万多人。调查结果显示.选课人数的众多和公共体育课的特殊性,造成了以下几个问题。

3.2.1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选课登录端受“选课时间”限制。网上选课时间分别在学期初(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新生)或学期末(大学二年级学生)完成,每个学院的学生选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具体安排而进行,因此,先登录选课的学院学生基本上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后登录的学生在被选项目的班级到达人数上限后将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班级。统计表明,有38.50%学生选课由于受“选课时间”限制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二是学生选课登录端受“上网选课地点”限制学校选课服务器是在校园局域网内,不能接受本局域网以外的IP地址访问。选课期间校内图书馆、学生机房常常人山人海,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及时登录选课服务器而贻误选课时机.最终无法选到自己喜欢的科目。据统计,有l3_33%学生选课由于受“选课地点”限制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三是学生选课受“人数”限制有15.15%的学生曾经遭遇过因为人数已达上限而无法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课程.不得不选择其它自己兴趣不大的课程。

四是学生选课受“开设的运动项目”限制。由于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及师资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公共体育课属于限定性选课,也就是根据各教学单元的学生人数性别比例、场地设施情况,安排具体的任课教师,因此,各教学单元时间开设的运动项目有局限性,有些学生喜欢的项目在他上课的单元时间没有开设,从而不能满足学生的选项需求.造成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据统计.其中有20.15%的学生曾经因为运动项目没开设而没有学习到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3.2.2学生没办法选到原来的运动项目

南师大学生所修的课程每学期都必须进行网上选课,虽然公共体育课每个单项的教学计划为一年,但每学期结束后.学生还必须进行网上选课。一些在第一学期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选到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学生.当有机会能选到喜欢的运动项目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而不按照要求选择原来的运动项目,造成了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的项目,第二学期无法选回原来的项目.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中断,还使教师的教学受到影响。据数据调查分析约有11.4%的学生在第二次选课时进行了换项选择.造成同样比例的学生不能选回原来的运动项目。

3.2.3学生重复选课

南师大实行大学体育课程一、二年级四个学期必修。每个专项运动的教学时间为一学年,也就是每位学生在两年的公共体育课中可以学习到两种运动项目。在三、四年级通过选修课还可以学习到三、四种运动项目。然而在学生、二年级的学习出现了学生重复选课的现象。据调查分析造成学生重复选课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喜欢原来所选的项目,四个学期都不愿意换项目,在选课时就再次选择了原来所学的运动项目.造成了重复选课。9.8%的学生由于喜欢某个项目的原因而重复选课。

二是学生为了轻易获取学分.四个学期都选学同样的运动项目。学生选课时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能力合理安排选课结构,要求学生熟悉教学计划和对本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方面恰恰是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刚入校学生.缺乏导师的指导,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完善。选课容易出现功利性和畏难性。公共体育课的选课中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一些学生只顾眼前利益,专门选容易取得学分的运动项目.选课时不考虑本人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一些学生通过第一学年学习后.觉得个别教师在教学、考勤、测试、考核中要求比较松散,在第二学年的选课时就又选第一学年的运动项目,这种功利性行为也造成了重复选课;由于目前选项课考试的标准在难度上有较大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学生反复选择考试难度相对较低的项目以便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也就出现重复选课。11.2%的学生为轻易获取学分而重复选课

三是在同一教学单元,在开设运动项目没进行改变,同时在部分学生重复选课及人数上限的限制等情况下,造成另一部分学生换不了运动项目,只能重复选课,否则就上不了公共体育课,而不按时上公共体育课会影响学生的学分或是毕业时间。

四是在同一教学单元,开设运动项目进行了改变。例如第一学年开设篮球、排球、舞蹈和武术四种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篮球、足球、舞蹈和游泳四种运动项目。在第一学年选学排球和武术两种运动项目的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选学了新开设的足球和游泳,那么就会造成部分第一学年选学篮球和舞蹈学生重复选课。

学生重复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选课程序中没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教学场地、师资的影响。这种重复选课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许多教学班级在第二、第三、第四个学期中,教学班级不断有新生加入,甚至有的教师的一个教学班级中有学习一个学期的、有学习两个学期的、有学习三个学期的学生,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多数选择分层次教学.但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延续性、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重复选课也给部分学生带来影响,一是部分学生没能享受到合理的教学资源;二是学生学习、考核出现不公平现象,重复选修的学生考核的项目、评价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一样,结果就会出现不公平、不合理。这样影响到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状态,甚至影响一些学生的奖学金的评选。

4.建议与对策

4.1改变选课操作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选课制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先选先中模式和抽签模式。就公共体育的选课而言.这两种模式都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由于公共体育的特殊性,科学合理的选课方式是学生选课时仅公布项目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教师和班级人数均不设置。选课结束后,根据各运动项目的选课人数来安排具体的任课教师。公务员之家:

4.2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的选课系统

目前选课系统对公共体育的选修未能达到有效限制,如课程开设时间的限制,项目重复选择的限制.学生不按照规定进行更换运动项目的限制等。针对这些问题应研究开发适合公共体育选课的系统。

4.3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场地器材建设,加强师资的培养。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前提条件是场地、器材保障在场地、器材满足的条件下,就可以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同时可根据运动项目配备教师,因此要加强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培训,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选项的需要。

4.4制定合理化的考试标准。

目前各个运动项目考试的标准在难易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师的评价标准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公共体育课考试标准化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选课范文篇10

关键词:数据挖掘;排课选课系统;数据仓库;设计与实现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相应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对大数据的利用也开始逐渐重视。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用信息的挖掘,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相应活动。在高校教育领域中,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高校的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逐渐加重。传统的选课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在自动化选课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占用了很大的空间,并且其中潜在的一些有用信息不能被很好的利用。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课系统中有用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可帮助高校相关部门对课程的安排,对课程的学分及时作出调整,设置更加适合学生的课程供学生学习,有助于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

1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功能结构设计

本文所研究的系统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排课选课系统,通过使用该系统,高校学生可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在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能得到相应的选课指导,在该系统上学生也可进行相关课程成绩的查询。整个系统是建立在相应的网络架构之上,具有统一、规范及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模式。在该系统中包括一些主要的功能,其中有学生自主选课功能、选课管理功能、基于数据挖掘的选课指导功能、挖掘课程相关性及学生特征方面的数据等。在这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排课选课系统中,学生可进行选课、退课、管理选课计划及选课情况等操作。系统管理员可进行学期管理、选课计划以及用户资料管理、选课情况管理等操作,相关查询人员可对学生的选课情况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查询。在该系统中应用了数据挖掘技术,为数据挖掘技术在选课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决策分析思路。在选课系统中主要包含的是学生选课和系统管理两大模块,在系统管理模块中又含有选课管理和数据挖掘两个子模块。在该系统中的选课指导功能模块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准确、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随着系统的使用,数据也在逐渐增加,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为高校的相关决策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系统相关需求分析

2.1选课系统需求分析。在选课系统需求分析中,主要包括学生选课业务需求和选课管理业务需求。对于学生选课业务需求,在学校规定的相应时间内,学生可通过网络进入到相应的网站进行课程选择。学生需要进行注册才能登陆选课系统。在注册时需要填写相应的真实个人信息,当注册完成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相应的账号和密码进行选课系统的登陆,登陆进去之后选课系统会根据用户的相关信息识别用户的专业,并提供相对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即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2]。学生在第一次选课时不会受到相关规则的限制,也可随时退课,在第一次选课结束后,系统会根据选课人数来决定第二次选课的选课计划,系统管理员会相应的删除一些选课计划。在进行第二次选课时不能退选第一次选择的课程,其他课程仍然满足不分先后、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补选的课程也可进行退课。对于选课业务管理需求,系统管理在学生选课之前,需要设置好相应的参数,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后续的选课需求。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除了系统进行的自动备份,系统管理员还需要进行手动备份,在完成选课后,管理员可根据相应的信息打印出有关报表。2.2数据挖掘功能分析。在该选课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主要应用,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与学生有关的有价值信息,为相关决策规则提供一定的依据,相关用户可根据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规则,作出相应的决策,比如,在课程选择上的指导。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分析出课程相关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基本特征,这也为课程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对学生的选课指导也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基于数据挖掘的系统设计和实现

3.1数据的预处理。对于选课系统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时,需要把相应的原始数据进行转换,变成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挖掘的数据,在这个处理环节中,要明确数据的层次结构,从而为后面的数据挖掘做好相应准备。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SqlServer2000中的DTS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编写了相应的数据清理和集成脚本。3.1.1数据清理。清理表中的一些冗余数据,并利用其他数据进行填充,对于空缺的数据项可使用“近似”的数据进行相应填充,从而消除噪声数据。比如,在选课系统中有学生同时选择了同样的课程,这时需要对这类噪声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3]。3.1.2数据集成。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结构及存储模型,可将存在于不同结构中的数据库中的数据集成在数据存储中,在选课系统中将相应的数据集成在同一数据存储中,便于后面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3.2利用。FP-growth进行数据挖掘首先要准备好相应的数据,在此选择离散化的数据作为数据挖掘对象。根据数据挖掘的主体建立好相应的数据集,本文中以“选课率分析多维数据集”为例,选择出合适的样本,利用FP-growth进行数据挖掘并挖掘出其中的关联规则。在挖掘关联规则时要设定好相应的阈值,这里将“选课率”作为度量值,并且使用递减阈值。数据挖掘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学生选课信息表、学生信息表以及课程信息表,其挖掘的过程主要是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扫描,可得到相应的选课频繁项集,按照支持度递减进行相应的排序,对数据库再进行一次扫描,建立相应的FP-tree,分析并找到相应的项目集。对于FP-tree中的相关节点,通过对每个节点构造相应的条件模式库,然后用条件模式库构造相对应的条件FP-tree,并增加其包括的频繁集,从而生成相应的关联规则,并得到相应的结果。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种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量的数据涌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选课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原始数据,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而基于数据挖掘的排课选课系统,能有效满足高校发展的相关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永亮,符传谊.数据挖掘技术在选课系统中的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09,25(8):61-62.

[2]张志友.数据挖掘技术在选课系统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7(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