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2:57

西周范文篇1

1.基础知识:

(1)记住下列年代及事件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武王伐纣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

(2)掌握下列知识概念和人物

分封制宗法制国人暴动周武王姜当周公旦商纣

2.理解下列问题:

(1)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2)分封制、宗法制使西周奴隶主统治得到加强和巩固。

(3)奴隶的辛勤劳动,使西周奴隶制经济得到发展。

3.培养下列能力:

(1)分析武王伐纣的战争性质及其原因。

(2)综合西周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重点难点:

1.重点:武王伐纣分封制宗法制

2.难点:宗法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述〕通过对第四课《夏商奴隶制王国》的学习,我们对夏商奴隶制国家已经有了了解。

“禹传子,家天下”。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本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西周的历史。

(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一、武王伐纣

(一)商纣的暴政

〔讲述〕纣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据说商纣王是一个动作矫健、见闻广博、能言善辩、机智过人的人。可是他又是一个自恃聪明、穷奢极侈、为所欲为、喜淫乐、性残忍、刚愎自用的人。相传,他在沙丘(今属河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狂欢滥饮。在朝歌(今属河南)修了一座长三里、高百丈的鹿台,专门堆积搜刮来的无数财富。他荒淫无度,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讲述〕商纣王为了钳制人民的舆论,镇压人民的反抗,创造了种种惨无人道的严酷刑法,令人发指。以铜为柱,置于火上,让“罪人”在铜柱上爬行,叫作“炮烙”(páoluò).。把人剁成肉酱,叫作“醢(hài)刑”。将人割成肉条晒干,叫作“脯刑”……不一而足。

对于纣王的倒行逆施,许多大臣都对他忠言劝告,然而多数遭到残害,就连他的叔父比干也因劝说他而被剖腹挖心。纣王的所作所为,使商朝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处在分崩离析、风雨飘摇之中。商朝统治的灭亡已为期不远了。就在此时,陕西渭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周族正在日益兴盛。周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灭商的主要力量。

(三)周国的强盛

〔讲述〕(教师结合《周文王》图和《周武王和周公旦》图,向学生讲解)

三四千年前,陕西扶风、歧山一带的黄土高原,便是周人的发祥地。人们把这片黄土地叫作“周原”。传说,周人是禅让时代农官后稷的子孙。传到第十三世时,周人才由其他地方迁居到周原。这里土肥水美,经过周人的辛勤开发和建设,逐步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家。到了周文王时期,他为周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师指导同学讲课文小字,然后小结归纳。)周文王求贤若渴,任用姜尚为军师,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使周国兵强民富,做好了灭商的政治、经济、军事准备。

(三)武王伐纣

(教师结合《武王伐纣路线》图和《牧野之战ciha》图向学生讲述)

〔讲述〕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带兵联合西北、西南的部落,浩浩荡荡地从镐京出发直捣商都殷。当武王军队兵临朝歌城下时,纣王才得知消息,慌忙派兵70万在牧野迎战。战争一开始,商军中不堪压迫的奴隶兵们,就纷纷在阵前倒戈,愤然起义。商军顿时大乱,不战而溃,土崩瓦解,纣王闻讯后,大惊失色,逃往鹿台纵火自焚。武王赶到后,在纣王尸体上连射三箭并列举了纣王的罪行后,剖下纣王脑袋。自汤灭夏到纣王自焚,商朝近600年的历史结束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归纳〕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事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奴隶制的发展

(一)西周的建立

〔讲述〕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建立了西周。(强调首都镐京,史称西周)。怎样才能巩固新政权?怎样才能使商民甘心服从财人的统治?怎样治理疆域辽阔的国家呢?周武王同大臣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研究。武王采纳了周公旦的意见,决定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巩固奴隶主政权。

(二)分封制

〔讲述〕(教师结合《周初分封诸侯国》讲解)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

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同时,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法制。

(三)宗法制

〔讲述〕(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从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从而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归纳〕(教师讲解图后,进一步归纳要点如下)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②构成了“王臣公,公世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下面,讲解第三个问题。

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讲述〕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这是西周奴隶制发展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西周经济的发展则是西周奴隶制发展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了。

(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找出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表现及特点。边提问,边小结,从而完成板书)

(一)农业

1.粮食品种多:黍稷

2.桑麻:衣料

3.灌溉绿肥灭虫

特点:奴隶集体在田间劳动

(二)手工业

1.种类多分工细“百工”

2.青铜器:数量多分布广实用性强

3.纺织业:刺绣染色彩枕绵被

特点:奴隶主垄断作坊

〔讲述〕西周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课本中两段小字,反映了当时奴隶悲惨生活的真实情况。一匹马加一束丝可换5名奴隶的铁证,已铭刻在一件青铜器上;显然《诗经》中会看到优美动听的颂歌,可终究还是掩盖不住平民和奴隶们痛苦的呻吟和反抗的呼号。奴隶们终年辛勤劳动的果实,被奴隶主们无情地掠夺而去,愤怒的奴隶们咒骂奴隶主们是“白吃”、“硕鼠”,他们一批批反抗,一批批逃亡,终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四、西周的灭亡

〔讲述〕西周第九代君王周厉王,不谙世理,昏庸无道,贪得无厌。他强行霸占山林川泽,不许平民谋生。他借周王朝制定的3000多条残酷刑法,镇压、监视、杀戮人民。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不敢讲话。贵族召公虎曾提醒并劝告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三年后,即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

(一)义愤的平民们将周厉王赶跑了。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暴动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它动摇了西周奴隶制统治的基础,标志着西周由鼎盛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周厉王逃亡之后,大家推举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二)共和行政

〔讲述〕共和行政的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后,西周统治虽出现过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但到了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其统治大厦即倒已是无法再挽救了。

(三)西周灭亡

〔讲述〕(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讲到西周灭亡之时,人们总是想到幽王宠褒姒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教师可生动讲解或请学生讲解这两个小故事)。周幽王欲立褒姒为王后,废申后,追杀其嫡长子宜臼,引起宜臼外祖父申侯的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西北犬戎族共击幽王,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从此就开始。(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西周为什么会衰亡?)

〔归纳〕西周衰亡的主要原因是:①西周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奴隶的反抗,社会动荡不安。②周幽王昏庸无道,政治腐败,诸侯常常不来朝见天子。③西北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

3.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要认识和掌握以下6个问题:

(1)商纣王的暴政,失去了民心,使商朝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导致了商的灭亡。

(2)周武王顺应民心,讨伐纣王,是一次正义的战争。公元前11世纪中期的牧野之战,推翻商朝,建立西周。

(3)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加强和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4)奴隶们的辛勤劳动,使西周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奴隶制发展的经济基础。

(5)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它动摇了西周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共和行政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6)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政局动荡,诸侯离心。公元前771,西北犬戎族攻占镐京,西周灭亡。

4.作业

一、完成课后要求。

二、思考题

1.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战争?

2.西周为什么会衰落灭亡?

3.商和西周的灭亡有哪些相似的原因?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阅读、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周范文篇2

关键词:内容;影响;启示

一、西周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德配天。“以德配天”的主要内容有三:首先,西周统治者认为“天”是公正的,其与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的。而“小邦周”的兴起以及“大邦殷”的灭亡正是“天命”是可以转移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其次,天命的转移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个条件就是“德”。因为商朝的祖先有“德”,因而掌管天下,成了天下的统治者。但是由于商人的子孙“不敬其德”,于是便被推翻了王朝。周朝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因此,周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只有以德治民才能留住天命,让神永远保佑西周王朝的统治。西周统治者认为“天”的意志是和“民”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意常常是通过民意体现出来的,西周统治者的“保民”措施主要体现为“知小民之依”,即体恤民生艰难,这种体恤要求统治者一方面克制贪欲,不要妄用民力,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能够谨慎用刑。(二)明德慎罚。西周统治者将“以德配天”和“敬天保民”的思想运用到法制上,强调在“明德”的基础上,实行“慎罚”,形成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以此作为国家处理立法、司法事务的指导理论。“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德”,所谓“明德”就是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首先要求统治者推行“德政”,即实行安民政策,关心民间疾苦,为政兢兢业业;其次要求统治者推行“德教”,对民众以教化为主,进行礼仪道德伦理教育,使其服从西周政权的统治。二是“慎罚”,其要求统治者慎重立法,并且谨慎地执行刑罚,在适用刑罚时不轻不重,不偏不倚,努力实现刑罚恰当、适中,以此来实现体恤民众,克配天意,最终达到维护统治稳定、受天佑福的根本目的。但是,“慎罚”不等于放弃刑罚。“明德”所强调的仁慈德政在适用对象上是有限制的。只适用于服从西周政权统治的“顺民”。对于“犯上作乱”的“小人”,必须要“刑兹无赦”,予以严惩,绝不宽宥。

二、西周法律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西周是神权法思想动摇和衰落的时期。商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亦随之表面化。纣王骄奢淫逸,荒唐无道,诛杀忠心耿耿的大臣。使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周武王开始东征伐纣的征程,数月后,武王率军队到达商郊牧野,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曾说道:商朝覆灭,周人代立,这个社会大变革的客观事实,引起周人的困惑和思考:为什么享有“天命”的商人会灭亡?为什么没有享有“天命”的周人会成功?这一严峻的重大问题如果得不到新的解释,周人则很难证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经过反复探索,周人终于编出来了答案,这就是“以德配天”。他们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神,而在众多民族之上,又有一个支配一切的至上神。究竟哪一个民族享有对社会的统治权,要由至上神来决定。至上神是喜欢有“德”之人的,因此,哪个民族具有“德”的品质,也就可以获得其他民族的拥护,至上神便选他们来治理天下。商人的祖先有“德”,所以至上神就把权力交给他们,后来商人失掉了“德”,至上神就把天命收回,并选择了有“德”的周人,至上神就是天。周人将“以德配天”的法律思想运用到法制上,强调在“明德”的基础上,实行“慎罚”,形成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三、法律思想指导下的西周法制

西周时期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和“礼治”思想对西周的法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司法制度三方面的影响。(一)对民事法律制度的影响。对民事法律制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婚姻制度方面的规定。西周的婚姻制度主要受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治”思想的影响。婚姻家庭是宗法制的前提和基础。西周时期确立了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即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维护了宗法制度下嫡长子继承宗祧的原则。西周时期婚姻的成立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婚姻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第三,“六礼”。上述三个条件均完成的情况下,男女双方才算缔结了婚姻关系。在婚姻的解除方面,主要有两种规定,一是七出,二是三不去。(二)对刑事法律制度的影响。西周时期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对西周刑事法律制度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对罪名和刑罚原则的影响。其一,对罪名的影响。不孝罪。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西周社会,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纽带。孝道是宗法伦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宗法制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所以,对不孝的惩罚就成为西周时期法律的一个重点。因为在宗法体制下,不孝不仅关涉家庭的稳定,还危害了国家的安定,要严加惩罚。失农时罪。农耕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季节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延误或者错过了农时,无疑会造成农业经济的损失。因此,西周统治者对于有失农时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其二,对刑罚原则的影响。刑罚世轻世重的原则。所谓刑罚世轻世重,实际上是要求刑事处罚要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形势的不同,为取得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最佳效果,分别适用轻重不同的刑法原则。即在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用刑应该非常轻缓,以稳定人心;在国家政治稳定的时候用刑就应平和适中、不偏不倚;乱国就要“重典治乱世”,用严厉的法律来镇压暴乱、恢复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秩序。(三)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受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的影响,西周形成了独特的审讯方法,即“五听”,此外,西周在司法活动中更加注重证据。其一,对审讯方法的影响。司法机关在审理过程中,采用“五听”的审讯方法来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以辩口供真伪。“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听”的审讯方法是长期司法审判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相比,无疑是进步的。其二,重视证据。西周在司法活动中比较重视证据。当事人没有证据,官府不予受理。作为主要的证据之一,当事人都要当庭“盟誓”。

四、西周法律思想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重视国家工作人员道德修养的提升。西周统治者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因为“德”的要求不仅仅针对普通的公民,更需要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因为他们代替全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如果他们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在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滥用国家权力的情况。历史上,统治者由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高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商纣王、秦始皇。因此,国家工作人员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治国理念,例如,勤俭理念,严格守法的理念等,此外,还要“以人为本”,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保护人民的利益。在西周的法律思想中,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保护人民、以民为本的法律思想,比如“敬天保民”,“明德慎罚”。西周的保民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法律文化中,集体利益比个人的利益更为重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追求集体的利益,个人会失去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权利。当今,和谐社会的法律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重视人民的利益,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更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坚持人在法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人性化的价值取向,就目前而言,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五、总结

西周的法律思想,为西周统治者巩固其政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并且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还对后世封建法制的形成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西周所形成的法律思想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因而,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西周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为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武树臣.中国法律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6.

西周范文篇3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商朝最后的商纣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教法建议

难点突破:

指导学生阅读等级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教会学生通过简单图表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

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教会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灭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变迁的原因。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重点。因为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因为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课难点。分封的原因,诸侯国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领导者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二、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暴政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quot;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动"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西周范文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西周范文篇5

关键词:明德慎罚;以德配天;影响;启示

一、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德配天。以德配天属于神学立法思想,是对夏商神学立法思想的改造,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天”赋予的,是定数,古时称之为“天命”,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想主张有德之人才可承担和接受天命、享有天下。这一思想解决了周身为臣子为何可以讨伐商纣王,从而取而代之的问题。有关“德”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主要是服从天命、祭祀祖宗和爱护百姓,审慎用刑。(二)明德慎罚。西周统治者以“以德配天”思想为基础,在法制领域提出了“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作为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指导原则。“明德慎罚”是周人受到殷商覆灭的教训,认为商纣王残暴无德才会不得民心,从而覆灭,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一思想。西周统治者深刻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天命和民心休戚相关,唯有爱惜民众、实施德政,方能赢得上天的恩宠。“明德慎罚”第一次出现在《尚书•康浩》中,其开篇陈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2]”。明德的意思就是统治者需要尚德、敬德,推行以德来治理国家,注重自我约束,可以看出“明德”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主张,但是该主张对制定法律和司法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种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法律上就是“慎罚”;“慎罚”就是指谨慎用刑,不乱罚、不滥杀,罪刑相适应,同时还必须尽量地“用刑宽缓”。“明德慎刑”的法律指导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道德教育,量刑从宽。首先要先实施道德教育加以感化,使人信服;其次如果不得不使用刑罚,也必须寻求宽大处理。

二、法律思想指导下的西周法制

(一)以“礼治”作为德教的具体内容。西周初期,周公组织对历朝的宗法制度和传统习惯进行了修整、增补和校改,创建了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为核心的行为准则与其相应的制度和礼仪规范——《周礼》。通过周公制礼,礼成为指导国家运行的大法,涉及社会国家的各个方面,直到个人的言行[3]。因此,礼被推崇为“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4]”。“亲亲”“尊尊”是礼的核心原则,在《周礼》的所有规范和制度之中均有体现。注重等级关系,地位低者尊重地位高者,小宗服从大宗。以“亲亲”和“尊尊”原则为基础,西周统治者又制定了“忠”“孝”“义”等具体规范,称为“五礼”。“礼”具有等同于法律的强制性等特征,所以属于事实上的法律。“出礼入刑”是指礼是第一位的,刑是第二位的,需要服从礼。“礼”是主动干预,预防犯罪;“刑”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是对于所有违背“礼”的行为进行惩处,是对已经发生的犯罪实施制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着重凸显贵族的特权,揭示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礼有等级差距,平民不可逾越。(二)法制中的矜老恤幼原则。“矜老恤幼”原则主要是针对年纪大的人和未成年人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5]。是指只要是年幼的罪犯,年老的罪犯以及智力有问题的人犯罪均应减轻、赦免刑罚。《礼记•曲礼》亦记载:“八十、九十曰耄,人生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6]”是指对于八十岁以上的年老的人和七岁以下年幼者,即使犯罪,国家也不对其科罚。“矜老恤幼”原则体现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审慎用刑的原则。(三)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是指西周为了谨慎用刑,防止滥杀无辜,对犯罪事实不清楚、明确的案件,即对案情存疑的案件,适用较轻的刑罚或者赦免处罚,充分保障人权。同时西周施行刑罚的目标并非为了惩处罪犯,而是进行“德教”,刑罚被认为是西周发展道德教育、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在《尚书》中说:“勿庸杀之,姑惟教之[7]”意思是不用杀死罪犯,姑且对其教育教育,可知德教是根本目的。德教不仅可以教育罪犯,使之弃恶扬善;又能教化普通百姓,使之懂礼法、不犯罪,让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社会环境更加友爱。虽然在“明德慎罚”这个词语中,能看出“德”和“罚”是并列关系,但是二者不是平等的,从先后顺序上能看出“德”是在“罚”前边的,所以西周统治者是将“德”放在首位的,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高度重视“德教”。我们可以看到,西周以“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为指导的法律制度是罪刑相适应的,甚至更加宽缓的。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为基础,实施礼法教化百姓,把“礼”与“刑”联系起来,更好的维护统治,从而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

三、西周法律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对西周产生的影响。西周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下,统治者积极推行“德教”、审慎用刑,开创了德刑并用的治国模式,以造福百姓取代穷奢极欲、残暴治国的模式。西周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制定了宽缓的法律规定和刑罚处罚措施,才致使西周的社会形势相对稳定,致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8]”(二)对后世法制产生的影响。1.西周法律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理念。西周统治者提倡“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创造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相互结合的治国理念与模式。首先,“明德慎罚”法律思想是后世提出的“德主刑辅”“德本刑用”思想的直接源头。其次,“明德慎罚”思想为后世儒家所承继,在刑事审判中讲究仁义,并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终于到唐朝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法系,在法制中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在历史上为国家的长久安定、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2.开创了“礼”与“刑”结合的法制体系。西周时期,开创了一套完整的以礼与刑相结合的奴隶制法律体系,这种礼刑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模式并被后世所继承,影响了中华法系二千多年。自秦汉以后,儒法合流、全国统一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化,周礼的“亲亲”“尊尊”等原则逐渐演变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逐步经典化、官方化、法律化[9]。“礼”“刑”结合的法制模式一直从奴隶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直到近代才废除,影响深远。

四、西周法律思想的现实启示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价值,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既不能全部继承,也不能全部的舍弃,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简单来说就是“扬弃”。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西周法律思想中的“德治”“保民”思想的合理内核仍然对当今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一)重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早在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就强调要借鉴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者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从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一代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对传统治国理念“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等思想的借鉴,重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首先,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社会关系,就需要以德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用道德约束公民在法律“管不到”以及“应当管而没有管”的领域。其次,以德治国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官德”,以更高的道德要求自己,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总之,法治和德治恰似鸟之两翼,只有互相合作、互补、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注重保障人权。西周的“明德慎罚”“保民”思想给予当今社会的启示是:保障人权,以民为本。注重保障人权,就是需要在立法者的设立的法律条文是罪责刑相适应的,既不能轻罪重罚,又不能重罪轻罚;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手段要适当合理,不能随意的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权利;司法者需要公平公正的裁判,建立责任追究体制,不能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处罚,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给予一定的限制;在法律监督过程中,更加需要关注公民的权利有没有被不合理的剥夺,注重以人为本。我国的《宪法》中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篇章放在国家机构篇章之前,也是突显公民的权利的重要性,强调人权。且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怀孕的妇女和75岁以上的老人都给予较轻的处罚,正是吸收了西周法律的“慎罚”“保民”思想。现今《刑法》中,也实行累犯与偶犯、故意与过失犯罪区别处罚的措施,都是对西周法律的合理吸收。在今后的法治发展过程中,西周的法律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人权的保障仍是我们国家需要放在首位关注的问题,只有以民为本,我们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五、结语

西周的法律思想不仅对西周的法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后世封建法制的建设,特别是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周的法律思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当今的法制建设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和积极意义。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对西周的法律思想的积极价值进行继承,以实现国家更好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蔡叔度.尚书•周书•蔡仲之命[M].[2]尚书•康浩[M].

[3]张敬.探寻中华法系之思想起源——西周法律思想及其影响[J].法制与经济,2015(19):179-180.

[4]左传•昭公二十五年[M].[5]周礼•秋官•司刺[M].[6]礼记•曲礼[M].

西周范文篇6

关键词:西周金文;文化创意产品;现代设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对文化精神层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而是逐渐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文化精神而购入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因此,通过何种设计手法最大化地展现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初的重要思考点。

一、何为文化创意产品

文化创意产品与传统消费品的差异在于文化与科技要素的植入,文化创意产品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和合理利用,使得人们在消费与使用产品中达到精神需求的满足。(一)文化创意产品的定义。文化创意产品,简称文创产品,是利用原生文化艺术品的形态、色彩、图案、符号及其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等进行提炼重构,并通过设计者个人的认知理解,将原生文化艺术品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就在于“创意”两字,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之时一种观念思维、意识形态的创新,一种才华的创作和技能的创造。它往往打破常规,司空见惯却意想不到,它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更是每一个设计师创造力的体现。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精神为核心理念,并紧密联系地区民族特色,再通过设计师个人灵感智慧、才情与创意思维,将文化产品产业化,以满足人们在日常消费产品中的精神需求。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消费者需求等息息相关,它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化、经济与科技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准确对接于现代社会生活。(二)现代设计趋势。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由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首相布莱尔首次提出,其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巨大优势使得文化创意产品行业成为各国经济转型以及产业调整优化的方向,并日渐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日趋发达,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投资也十分活跃,使得文化创意产品逐渐受到关注,大批优秀的设计师投身于此。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我国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正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等方面原因使得我国现代设计趋势呈现为扎根于本土传统文化,利用西方的设计方法论,形成符合大众审美又独具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文化创意产品一方面解决了部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使得设计产品符合现代日常生活需要。在未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更加考虑到产品使用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等方面,以达到有机融合流行文化与当代语境、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目的。

二、西周金文元素的整体认知

在我国,不同朝代时期的结构类型字分布比例不同,文字构形方式也具有一定的演化方式,在西周金文中,形声结构明显高于表意结构的比例。金文以青铜器为载体,用坚硬的工具或铭模范刻于青铜器之上,具有其特殊的字形风格。(一)西周金文的由来。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的总称。西周是我国上古文明的兴盛期,继承殷商晚期文化的同时又较殷商文化有了更大的进步。西周金文是从殷商晚期文字演变而来,从周早期到西周晚期,宗教观念、政治经济、审美意趣、技术生产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金文亦体现出了清晰明显的变化轨迹。(二)西周金文形态造型特征研究。西周金文形态造型演变特征明显,其变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从早期象形性到晚期规范化、抽象化、符号化有着清晰的演变路径,其中最明显的是结构方面愈发均衡,装饰性意味越来越淡,抽象造型意识越来越明显,上下左右对称,逐渐形成稳定的重心。早期金文适度承袭殷商晚期的遗风,逐步向自身秩序化的目标过渡。其体势古朴凝重,沉雄瑰丽,点画线条粗细不均,起止用笔多护头藏尾,间用自然肥笔,活泼灵动,气派阔达,不拘一格。字体结构线条圆曲,峭拔劲利,谋篇错落,已有明显章法意识。中期金文于早期而言抽象性提高,笔画更加流畅,书写性特征更加突出,表现为庄严肃穆、典雅雍容的艺术风格。点画圆浑,平和娴雅,虽仍见肥笔的保留,但装饰意味大大减弱,结构趋于方整,文字的表现性更加成熟。晚期金文肥笔完全消失,字形结构出现简化现象,更加规范化、秩序化,书体风格秀雅工整,纯粹自然,颇具生气勃勃的艺术感。行文布局舒朗整齐、匀称整饬、尽显文雅精美。西周金文逐步摆脱甲骨文较纯粹的装饰性及象形性,其中肥笔减少演变至消失,笔画流畅,书写性的特征明显突出,字形结构更加规范化、秩序化,整体书写风格工整典雅,结构章法潇洒自然。西周金文兼具适度象形抽象性及书写实用性,是艺术审美与形式功能较好的统一。(三)西周金文形体规律研究。西周出土作器题铭的大多为王侯贵族所用,故其风气审美与贵族礼乐文化息息相关。其间金文依器型布势,各部分配合呼应讲究,字形多以长方为主,大小渐变匀称,行文布局整饬大气,虽其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但正因如此使得金文在方圆之间尽显变化。西周金文章法构成不拘一格,部分结构无行无列,错错落落,浑然天成,看似无序,实则饶有趣味,极赋艺术性;部分构成横竖成行,布白均匀,气势壮阔,意态活泼、气韵生动,尽显规则与大方。整体结构而言又在界格内,又显疏朗开阔、庄严肃穆,用笔清晰流畅,灵巧秀丽,笔画玲珑敦厚,精美圆润。西周金文中合体会意字及形声字逐渐增多,偏旁构建趋于完善,而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西周金文较之甲骨文省去了许多象形部分,显得更加线条化符号化。

三、西周金文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上的再设计

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创意产品能够更好地形成新时代独具特色的中国视觉美,在当下世界现代化设计中获得传统东方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在对整个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中,我们必须注意需要充分地将西周金文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产品当中去。客观来讲,做好西周金文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关键在于西周金文的相关文化元素的提取,其次就是创意设计与现代需求。并且对于当代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来说,人们的生活思维不断发展与成熟,也使得对于文化产品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期待。所以,文化、创意与现代社会都需要我们在西周金文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具体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都必须融入更多的设计元素与创意思维。(一)西周金文图形化的视觉优势。文字和图形其实同属于视觉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文字还承担着视觉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所以从古至今在文字的设计中都需要考虑视觉沟通的问题,那么也就造成了不同时代文字造型结构的各种形状以及不同性格。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字的图案化是十分具有优势的,因为文字自身的造型结构就具有视觉图形的意义。文字图案化是通过分析文字的形态造型和形体规律,从而提取图案化的设计元素。中华文字是世界上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文字,西周金文更是具有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与笔画特征,在西周金文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从西周金文的形态造型和形体规律中切入,研究其笔画形状和变化形式,提炼出创意图案运用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并根据其笔画特征适用在不同主题与意境的产品之上。基于此设计内容的现代创意产品不仅可以让社会群众更直观地了解西周金文,还可以提高汉字设计的效率。(二)创意图案的提炼。关于西周金文的现代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可以从形态造型和形体规律的角度进行图案元素的提取。在本文前段部分详细的讲述了西周金文的形态造型特征和形体规律的变化。在现代化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如果是从视觉上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那么在图案的设计上,特别是关于西周金文的图案设计上可以充分利用上篇当中研究的文字的形态造型和形体规律变化。从字型结构之间提取出来的图案更能从内涵中展现文字的自身魅力,体现朝代文化和精神魅力。而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意图案更能满足社会需求,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感。(三)产品造型手段的创意。产品,特别是文化创意产品从其功能来看,可以作为一种符号的象征、信息的交流媒介。在西周金文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将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信息和客观表现形式传递给消费者,还要将产品背后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并被消费者所认可和接纳。因此,好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物质与精神上的追求。所以说,在西周金文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中需要把握其产品造型的创意设计。

现代化的设计在当下社会文明进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个国家渴望通过现代化设计与本土人文风情相结合,进而设计出适合本国特色的创意产品。中国在这之中以其传统文字的博大精深,在平面设计行业不断重复利用与再设计,如同不断的丝线一般,从古延续至今。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上的创新性开发与设计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字——金文。以金文为魂,文化创意产品为躯,从中华文化当中提取设计元素,必定会赋予产品新的设计、新的精神、新的传承力。因此,在我国现代化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开拓融古通今的视野、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加入其中,提炼传统文字中的视觉符号加以元素的利用与再设计,使中华文化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源泉与素材。综上所述,基于西周金文的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应该以西周金文为基础、以创意思维为源泉、以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为动力而进行设计与开发。也只有运用这些所有内容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实现整个西周金文的创意设计的理想效果与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志荣.西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10(03):53-55.

[2]王帅.西周金文字形书体演变研究与铜器断代.[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108-123.

[3]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6-337.

[4]0257-5833(2012)11-0059-08张迺英.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2012(11):59-66.

[5][瑞士]埃米尔•鲁德.周博刘畅译.文字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92-95

[6]0257-5833(2012)11-0059-08张迺英.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2012(11):59-66.

[7]杜明铭,徐静.文化创意产业在视觉设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J].设计,2016,29(6):124-125.

西周范文篇7

教学目标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商朝最后的商纣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教法建议

难点突破:

指导学生阅读等级制度并且用图示法将其内容描绘出来,教会学生通过简单图表概括理解复杂内容的方法.

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教会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灭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朝代更迭并能将其放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变迁的原因。

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是重点。因为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讲清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是另一个重点。因为这种制度正是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而且这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课难点。分封的原因,诸侯国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关系相对复杂,而且学生接触较少,不易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领导者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二、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暴政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quot;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动"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西周范文篇8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公务员之家: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西周范文篇9

论文摘要:商周之际之所以会出现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上的剧烈变化.是囚为在周人的文化精神中有着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于周人从立困到火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成为周代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与宗旨之所在。

中国清代著名学者土国维先生根据自己对古文献及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的确.商周之际确实有过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这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史家公认然而.史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在商周之际会出现一系列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上的剧烈变化这一历史表象后而隐藏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经过进一步探寻.我们发现:西周文化中出现的极为可贵的陇患意识是造成周代很多制度之大异于商代的根源.而日这种意识将对周代历史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忧患意识源于周人立国时艰难的历史处境,也体现了小邦周战胜大邦殷之后而对混乱局而的政治焦虑我们知道西周土朝是以小邦国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作为一个比殷商落后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从公刘到古公父到季历乃至文土等历代先土的努力.其结果是存是亡还难说。特别是文土.能穿着卑劣的衣服.从事荒野田亩的工作.“自朝至于日中反.小逞暇食”.以求“咸和力民”(《尚书·无逸》).小敢耽于游乐打猎.只是恭谨地处理政事.从而奠定了灭商的胜利基。以说在而对殷商先进文明的强大压力下.周民族能山一个落后的民族而臻于强大并在文土的时候完成足可克商的新局而.这并小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使得当时的周人小得小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是》)但这种历程也让周人在艰苦的处境下逐渐体会到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囚为新局而的形成是他们的历代祖先辛辛苦苦开创下来的.事情的吉凶成败除天意外史主要是’,;他们本身的努力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周人而临的困境中.他们已经觉悟到若要突破困境.人的行为负有重要的责任.这便是“忧患意识”的萌芽。山这种陇患意识而产生的人的自觉.小能小说是一种新精神的跃动。

周虽克殷.但商毕竟是历经数百年的大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这种危机情势.使得周人小敢踌躇满志.仍然小心谨滇.时时警惕武土本人史是}一分焦虑.“自夜小寐”(《史记·周本纪》).克殷后小久便去世了。继位的成土年幼小足以应付危机.于是便出现了周公摄政的局而。当时的自然灾害严重.日又出现了管叔、蔡叔勾结殷旧势力的反叛.还有小少邦国的骚动.周公协助成土历经二年才平定叛乱.至此周朝的统治才算初步稳定下来。这段艰苦历程使周人史加明自了守成也须兢兢业业.于是建国之初萌发的陇患意识得以继承并有所发扬光大平殷之前.周公便以成土之名提出了要“永思艰”(《尚书·大话》);在周公摄政引起召公疑惑的情况下.周公又作《君》.明确表示:“我受命无疆维休.亦大维艰”;周公还政成土时.召公亦诏成土口:“惟土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维恤呜呼,其奈何弗”(《尚书·召话》)殷切的心情、浓烈的忧虑意识溢于言表可见.忧患意识源于周人立国时艰难的历史处境.也体现了周人在克殷之初而对混乱局而的政治焦虑。在忧患意识的激励下.人信心的根源渐渐山神而转向了人自身行为的谨慎与努力.所以说这种陇患意识实际上“蕴藏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

二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使周人的忧患意识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曾经小可一世的庞大的殷土朝的顷刻瓦解.迫使周统治者小得小在怀着强烈忧患意识的同时史着重于去探寻商朝灭亡的深层根源以及他们自己必须努力的力一向。他们认识到商的灭亡表明商土“我生小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戳黎》)的观念是错误的.上天决小会把人世问的权命无条件地永远赋子一姓土朝.正是山于殷土认为自己身负天命而任意非为.其结果是招致了大命的丧失和土朝的败亡山此他们小断提醒自己一定要以商的灭亡为警戒.吸取商亡的教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确保周土朝的长久统治。通过对商亡具体原囚的探究.西周统治者终于发现:“失德”是商亡的根本原囚所在。在《召话》中召公明确指出:“我小可小监于有夏.亦小可小监于有殷。我小敢知口: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小敢知口:小其延。惟小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小敢知口: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小敢知口:小其延。惟小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可见.他们已经认识到殷人与夏人样都是囚为小能敬德.导致早早失去了上天授子的权命。如此.周土朝要想保持长治久女.最重要的便是要“敬德”.即“土其疾敬德土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话》)。囚为文土本人便是敬德的典范:“惟乃工显考文土.克明德慎罚;小敢侮寡.庸庸.抵抵.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尚书·康话》)。总之.周人对历史的总结是:“惟天小一小明厥德”(《尚书·多士》).还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即上天小会把天命给子小行德政的人一有失德.天命即会转向他人。囚此反复告诫统治者一定要时刻以德为念.“明德慎罚”、“勤用民德”.并在《尚书》各篇中再二叮叶.提出了许多“敬德”的具体的要求.如“无逸”、“无康好逸豫”、“孝友”、“小腆于酒”、“克自扣畏”等等。对敬德的重视反映了周人发自陇患意识的一缕理性之光.也表明周人确实找到了商亡的关键囚索。公务员之家

其次,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仅仅具有敬德观念还小够.还要用康保民。囚为对统治者而言.天命究竟如何.只有从民情中才能显现出来.即“天忱辞.其考我民”(《尚书·大话》)。《康话》中周公也告诫康叔:“敬哉天畏忱.民情大可见。《酒话》中也明自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实际上都是进一步把德政归结为用康保民。故此.“保民”便成为敬德的一项核心内容。囚为“惟天降命肇我民”(《尚书·酒话》).还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这就是说上天总是顺从民众的愿望、想法.按照民众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事情去办事.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若小爱护民众、关心民众的疾苦.便会遭到民众的反对与诅咒.自然也会引起上天的小满。囚此统治者必须“若保赤子.惟民其康”(《尚书·康话》)。只有这样统治才能女定巩固。同时.对“小人怨汝署汝”的最好回应是“皇自敬德”(《尚书·无逸》).小仅小应向人民发怒.而应史加恭谨.努力察知政治的得失在《泰誓》中史是明确宣称“惟天地力物父母.惟人力物之灵。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指明君主一定要承担起作百姓父母的责任.这是为了实现上天的意志.如果君主虐待人民.那就违背了天意.就必然会引发“皇天震怒”导致“天命诛之”。可见.到此处.上天已被赋子明确的伦理内涵.小仅是德行的裁判者.也是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基于忧患意识基础之上的认识上的升华。

二忧患意识基础上的敬德、保民等观念成为西周统治者制定一系列重要制度的出发点与助动器

西周范文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时间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开国国王

武王

亡国国王

幽王

都城

阳城

镐京

政治状况

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

实行分封制

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学建议

井田制

"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存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重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对周天子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实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