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4-01-02 17:44:50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将音乐作为治理天下的一种手段,正如《周礼?地官》所云:“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教育体系。和夏商两代一样,“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同时决定了西周音乐教育也离不开“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意思是教育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通常所说的“政教合一”。 “官师不分”是“学在官府”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官师不分是指为师者必为官。 “大司乐”就是其中所载的周朝王家音乐机构的乐官之长。大司乐的下面是乐师,乐师分为大乐正、乐正和小乐正,其爵位分别为下大夫、上士和下士。其余还有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等也都有着自己的爵位。这些都体现了西周音乐教育的“官师合一”。“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学生的选择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受教育的权利上存在着阶级差别,奴隶被剥夺了入学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平民只能入乡学接受小学教育,而只有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卿大夫之嫡子才有机会入大学深造。这就造成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所谓“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着述文字”。《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其所属礼官中“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大司乐职掌大学的教法,治理王国的学政,并对国子施以教育。大司乐下面还有乐师、大胥、小胥等官员,他们不仅是音乐的管理者、演奏者,同时也是音乐教育者。全部加起来,周朝音乐机构的官员和乐师多至 1463 人。其上有音乐舞蹈总管、总教习、总指挥、总监督,中有音乐舞蹈的教育者、表演者及乐器、舞具的制造、修理、保管、发送者,下有各种职员及工役。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由此可以总结出周朝音乐机构的特点:人数众多、组织庞大、分工细致、管理严密。此中的大部分官员是从事教育的,其明确的分工,足以看出周朝音乐教育的水平之高。

    周是一个重礼的朝代,干什么事都是与礼分不开的。礼与乐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音乐教育在西周是一门主课,很受重视。“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此段话是《周礼》中的《春官宗伯?大司乐》对周代音乐教育内容的一个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具有重道德伦理的特点,《礼记?王制》云:“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  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西周立国推行“德治”,乐教也以德重,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西周统治者明确要求乐为政治服务,因此等级分明的教育便是乐德的核心。“乐者,通伦理者也”。乐德之教还要对贵族子弟灌输“中和、袛、庸、孝、友的观念。”其中以“中和”之德的培养为重要。“中和”就是指王道的和谐,即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各种矛盾。乐德之教,就是要运用艺术的感染力,使学生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都至于中和。西周的礼乐教育活动还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年龄为依据设置学科课程,《礼记?内侧》云:“十有三年,学乐  ”《周礼?春官》记载,所教乐舞有《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简称“六乐”。这六乐也是周实施雅乐的重要内容。可见西周礼乐制度强调音乐审美意识的构建,颂扬的是英雄创业的伟绩、原始图腾等内容。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通过审美意识来达到这种目的。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是第一个比较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但从其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看都存在着等级性和阶级性,都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虽然如此,周代的乐教制度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并开了音乐教育系统化、体系化的先河。但是西周乐教毕竟是我国古代文明形成初期的教育形态,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较低级的水平。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奴隶制官学教育体系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终被私学和封建官学所代替,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

    与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在性质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西周时期官学的重心在宫廷,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音乐教育开始下移,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一个转型期。但是,音乐的教化功能与政治的兴衰是相同的,音乐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音乐审美和教育中体现的平和,在外在上是音乐的协和,其内质也仍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的调和。“礼崩乐坏”带来的文化下移,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音乐教育有都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推崇西周的礼乐思想,将礼乐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将音乐的学习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孔子在教育中强调“有教无类”,在教育的选择上突破了等级的局限,是适应时展要求的,但是他仍然认为社会政体需要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他在音乐教育审美中主张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通过乐的中正平和的情感态度来成就一种人生境界。孔子还主张教育中知行合一。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2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将音乐作为治理天下的一种手段,正如《周礼•地官》所云:“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教育体系。和夏商两代一样,“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同时决定了西周音乐教育也离不开“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意思是教育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通常所说的“政教合一”。 “官师不分”是“学在官府”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官师不分是指为师者必为官。 “大司乐”就是其中所载的周朝王家音乐机构的乐官之长。大司乐的下面是乐师,乐师分为大乐正、乐正和小乐正,其爵位分别为下大夫、上士和下士。其余还有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等也都有着自己的爵位。这些都体现了西周音乐教育的“官师合一”。“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学生的选择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受教育的权利上存在着阶级差别,奴隶被剥夺了入学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平民只能入乡学接受小学教育,而只有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卿大夫之嫡子才有机会入大学深造。这就造成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所谓“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其所属礼官中“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大司乐职掌大学的教法,治理王国的学政,并对国子施以教育。大司乐下面还有乐师、大胥、小胥等官员,他们不仅是音乐的管理者、演奏者,同时也是音乐教育者。全部加起来,周朝音乐机构的官员和乐师多至 1463 人。其上有音乐舞蹈总管、总教习、总指挥、总监督,中有音乐舞蹈的教育者、表演者及乐器、舞具的制造、修理、保管、发送者,下有各种职员及工役。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由此可以总结出周朝音乐机构的特点:人数众多、组织庞大、分工细致、管理严密。此中的大部分官员是从事教育的,其明确的分工,足以看出周朝音乐教育的水平之高。

周是一个重礼的朝代,干什么事都是与礼分不开的。礼与乐互为表里,其教育作用各有侧重:“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音乐教育在西周是一门主课,很受重视。“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此段话是《周礼》中的《春官宗伯•大司乐》对周代音乐教育内容的一个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具有重道德伦理的特点,《礼记•王制》云:“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 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西周立国推行“德治”,乐教也以德重,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西周统治者明确要求乐为政治服务,因此等级分明的教育便是乐德的核心。“乐者,通伦理者也”。乐德之教还要对贵族子弟灌输“中和、袛、庸、孝、友的观念。”其中以“中和”之德的培养为重要。“中和”就是指王道的和谐,即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各种矛盾。乐德之教,就是要运用艺术的感染力,使学生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都至于中和。西周的礼乐教育活动还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年龄为依据设置学科课程,《礼记•内侧》云:“十有三年,学乐 ”《周礼•春官》记载,所教乐舞有《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简称“六乐”。这六乐也是周实施雅乐的重要内容。可见西周礼乐制度强调音乐审美意识的构建,颂扬的是英雄创业的伟绩、原始图腾等内容。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通过审美意识来达到这种目的。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是第一个比较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但从其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看都存在着等级性和阶级性,都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虽然如此,周代的乐教制度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并开了音乐教育系统化、体系化的先河。但是西周乐教毕竟是我国古代文明形成初期的教育形态,从整体上看尚处于较低级的水平。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奴隶制官学教育体系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终被私学和封建官学所代替,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

与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在性质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西周时期官学的重心在宫廷,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音乐教育开始下移,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一个转型期。但是,音乐的教化功能与政治的兴衰是相同的,音乐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音乐审美和教育中体现的平和,在外在上是音乐的协和,其内质也仍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的调和。“礼崩乐坏”带来的文化下移,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音乐教育有都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推崇西周的礼乐思想,将礼乐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将音乐的学习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孔子在教育中强调“有教无类”,在教育的选择上突破了等级的局限,是适应时展要求的,但是他仍然认为社会政体需要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他在音乐教育审美中主张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通过乐的中正平和的情感态度来成就一种人生境界。孔子还主张教育中知行合一。#p#分页标题#e#

孟子与荀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位大师,他们的音乐教育是在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孟子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仁政,在音乐教育方面突出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远胜于言语说教的作用。《孟子•尽心上》:“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孟子维护封建统治的策略之一,但是这种思想却突破了西周以来礼乐思想的束缚,是其“民本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反映。荀子从其“性恶论”的方向发展了儒家伦理学和教育学思想,《荀子•性恶》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基于这一前提,他认为实施礼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要通过具有教化功能的音乐活动来达到乐教的目的,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稳定。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3

一、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体系实践具体研究目标

1.研究的总目标:构建“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新的课程内容、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编写相关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教学实践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研究的子目标:构建“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的课程体系。

二、总体实施方案

1.本课题的研究以方法论为指导,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以怀化学院音乐系湘西特色舞蹈课程为研究对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有效地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对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科学研究。

2.具体实施方案:

(1)项目设计调研:一是收集整理现有的有关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有关资料,进一步深入土家、侗乡、苗寨调查研究与采风,拜民间老艺人为师,收集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第一手舞蹈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二是调研社会需求及中小学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前社会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三是广泛调研在籍学生对湘西民族民间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要求等等;四是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湘西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教学内容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舞蹈。共由3个学期完成,以下分别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设计:

第一模块:(三年一期)为苗族、土家族部分民族民间舞蹈训练,每周2学时,17周,34学时。

第一周:主要以苗族相关知识简介,学习苗族舞蹈动律为主要教学内容,请学生进行讨论和演讲,目的是自学苗族相关知识。

第二至七周:苗鼓舞组合、木鼓舞组合、芦笙舞组合,在教师口传身授的前提下,不断的复习动作要领,模仿组合动作,相互纠错。

第八周:民间老艺人亲授课程,学生进行模仿动律。

第九周:前期学习的积淀进行苗族舞蹈组合表演,复习组合内容,相互协作完成舞蹈动作。

第十周:了解土家族,学习舞蹈动律,同样学生了解学习。

第十一至十五周:摆手舞蹈组合、毛古斯舞蹈组合、铜铃舞舞蹈组合,教师口传身授,学生模仿练习,相互纠正错误。

第十六周:民间老艺人亲授课程,学生进行模仿动律,表演学习。

第十七周:复习苗族、土家族组合,学生现成边沿,教师指导,纠正动作。

第十八周:考试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考试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编创苗族、土家族组合。

第二模块:(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为侗族、瑶族部分民族民间舞蹈训练,每周2学时,17周,34学时。

第一周:了解侗族,学习侗族舞蹈动律,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第二至六周:芦笙舞表演性组合、“哆耶” 表演性组合,教师口传身授前提下,学生相互模仿,纠正动作。

第七周:老艺人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表演组合。

第八周:侗族综合表演性组合,教师口传身授为主,学生表演,互相指出错误动作。

第九周:瑶族相关知识简介,学习瑶族舞蹈动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十周到十四周:瑶族长鼓舞组合、铜鼓舞组合学习,模仿组合动作、教学组合动作、合作互相指出错误动作。

第十五周:老艺人现场教学,学生进行模仿。

第十六周:瑶族综合表演性组合教学,合作指出风格错误、分析两个组合相同、不同处。

第十七周:复习课上,学生自学组合动作、编创新的组合、合作编创和相互纠正动作、表演组合内容。

第十八周:考试,内容为舞蹈的自学、编创、合作、表演。

第三模块:(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为苗、土家、侗族、瑶族特色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田野采风创编,每周4学时,9周,36学时。

第一至三周教学内容是介绍汉族舞蹈的相关内容,学习汉族花灯组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口传身授的前提下,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动作要领。

第四至五周内容有:在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张家界等地的苗、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杂居区进行实地调查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现场记录、录音、录像,收集相关资料,田野采风编创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或作品,目的是要求学生自学舞蹈动作、记录采风的相关资料、学习抓住舞蹈元素进行舞蹈作品的创编。

第五到八周教学内容有:课堂编创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任选一个民族编创组合或者舞蹈作品,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间相互探讨,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自我模仿的前提下,对舞蹈素材进行编排,研讨创编过程、合作编创。

第九周考试,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考试(编创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组合或者作品一个。)民族任选其中一个,促使学生编创成品、合作编创、表演舞蹈作品。

三、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人自学、班级教学、小组课、排练实践为主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作为教的主导进行教的活动,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进行学的活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舞蹈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搭建实践实训平台

改变以往局限于口传身授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① 复习动作时,由学生上台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复习动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② 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实践机会,讲课、表演,然后由学生互评、老师点评完成。

③ 请民间老艺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识与理解。

④ 组织学生校外田野采风活动,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张家界等地对苗、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杂居区进行实地收集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作现场记录、录音、录像,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其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为学生编创作品提供舞蹈素材。

针对湘西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教学内容,加强对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汉族等各个舞蹈体系的教学。分阶段的学习舞蹈内容,不断的加强教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从不同层面、角度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对湘西舞蹈的热爱,传承创新湘西民族民间舞蹈。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 靳苗苗.学跳苗族舞[M].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 第八届桃李杯组合课――土家族组合课.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4

校园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校园安全,不仅包括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安全、大型活动集队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更包括日常的交通和日常生活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处理等等。因此,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更是全民都关注的大事。

2目前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存在一些误区

目前在校园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一说到安全问题就认为那只是警察的事,如果发生在校园里就是校长及保卫部门的事,说到安全教育就认为只是学校的事,其实,安全教育管理应该是大家都要共同关心和人人参与的重大事情。

2.2学校办学规棋的扩大与学校安保力置相对薄弱的矛盾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无疑加重了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负担。学生宿舍面积和设施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学校往往是处在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状况,而安保设施建设因经费等其他原因则很难同步进行,技防设施也不能及时到位,这很容易出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漏洞,保卫部门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2.3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广州卫生学校现有东、北校两个校区。北校区地处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治安问题尤为突出。江高地区地处城乡结合地带,流动人口、出租屋等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社区人群组合也比较复杂;辖区内集中了广东省内多所学校,学生人数众多,学校群带关系复杂;特别是学校门前的商业街有一些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摊档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网巴向学生开放;另外,敲诈勒索、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2.4西藏班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管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学校从2010年起每年都招收一个西藏班学生,西藏班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西藏班学生性格粗旷,大部分男生早在入学前已养成了酗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在学校里屡次发生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此外,如偷盗、破坏公物、违章用电、使用明火不慎、乱扔烟头等不良现象也有发生;意外事故如户外剧烈活动引起的意外伤;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如人为损坏学校公共设施,聚众哄闹等造成校园秩序的混乱。

2.5其他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学校安全问题除了一些日常安全,如用电、消防安全外,学生的出行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是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说明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注意,是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大问题。

3落实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箐理制度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分级管理责任制,建立以校长总负责,各职能部门(科室)、学部、班级分级负责的层级管理制度,把人防、物防、技防和制度防范有机结合。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防御机制,必须在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基础上,组织制订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的、范围、管理内容、检査制度、责任迫究等方面,对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处置中各方的职责分配、行动指挥与协调以及人员、设备、设施和经费等。目前学校已制订和完善了《消防安全制度》、《安全工作管理规定》、《保安员管理规范》、《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校门卫工作制度》等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3.2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消防应急系统”,并已与属地公安派出所实行系统联网联动。学校根据校园安全的需要,在水文站设立属地公安派出所警务室,这对加强校园治安建设与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应该舍得投入的,所谓“花钱保平安”。特别是在重要部门和交通要道安装监控设施,如摄像头等,设立校园安全监控中心和消防监控中心,安装电子报警系统,实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安员队伍,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确保校园的安全。

3.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各级公安机关应会同教育部门对影响校园治安秩序和师生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特别是对校园周边的网巴、台球室、出租屋、无卫生许可证的饮食摊档等场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集中整治、清理或取缔,清除各种安全隐患。

3.4学校安全工作要立足于防范

新生入学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以校园安全教育为内容的专题安全教育课,使学生从中了解和学习学校的相关制度、各种引起注意的校园安全问题,列举生动的案例,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等突出的治安问题、学生用电和消防安全问题、人身安全问题(防诈骗、防雷、防盗、防意外)、饮食安全问题、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旅游、交际、思维)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5提高保卫人员的素质和增强战斗力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保安队伍是校园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力量。要提高保安人员的思想、文化、体质和技能,定期对辅导员、实验员、保安员、食堂厨房员工、电工等一线人员进行消防灭火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演练,通过音像影片和现场模拟等直观性强的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继续教育培训、至少每周开一次保安员工作例会,学习、研究、讨论、查漏和消除一切不利于校园安全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校园的安全。

3.6定期对全体师生员工和安全教育人员进行培训

除必要的安全教育常识外,还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训。比如定期聘请江高派出所民警作为校区法制辅导员,来学校为全体师生讲授有关案例,以案说法的教育形式,加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每年至少组织全校师生两次以上参与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开展紧急疏散演练和防范突发事故应急疏散等多项活动;通过参加广州医学院系统组织的“119”消防比赛活动,增强师生的防火消防意识;结合校园周边治安的实际做好各大节假日前“七防”安全教育,不定期地提出常规性的安全防范宣教实施性意见等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7加强对西藏班少数民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

3.7.1学校根据西藏班的培养目标开设思想政治课和民族团结课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即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西藏班学生除每学期开设32节思想政治德育课外,每学期还增开12节民族团结教育课,并列入德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与此同时,开设时事教育等选修课,对学生加强“五观”、“三个离不开”和“四维护两反对”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法律尊严,反对民族分裂和反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意识,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3.7.2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如安排学生观看有教育、励志意义的影片,通过形式多样的“西藏班爱国主义教育课”开展党团教育;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学会学习、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卫生常识等专项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此外,为了增强西藏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学校专门成立了西藏班国旗队。

3.7.3加强校园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和宣传力度学校通过加强对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同时及时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群体主要依靠网络,通过网络、手机等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的传播交流,特别是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但这些信息不一定准确和可靠,因此要提高学生特别是西藏班学生的判断力和行动力。

3.7.4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实生活,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学校积极与周边社区及相关单位联系,开展社会实践等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西藏班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增进了民族情谊,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7.5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内地西藏中职班、新疆班中职班管理规定》,制订了《广州卫生学校西藏班安全稳定工作预案》、《西藏班学生出入校门规定》、《西藏班教师值班制度》等管理条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促使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给学生创造稳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学生外出管理方面,学校规定星期一至星期五不允许请假外出。节假日学生个体外出活动要求2人以上同行或由学生党、团员中的“结对子”帮扶互助小组的人员陪同进出校门,严格遵守出人校门规定,按时返校销假。值班教师24小时值班,不定时检査宿舍,熄灯前清点学生人数,确保西藏班学生安全。

3.8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还须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广西高职教育 应用 探讨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昂贵、损耗比较严重、型号落后、更新换代难以中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再加上教学模式单一,造成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差等,违背职业教育的初衷。而广西地处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其高职教育有着和东部发达地区不一样的特点,例如:教育经费不多,教学实验设备缺乏,其中严重缺乏高精尖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过长等。要解决广西高职教育中出现的以上问题,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场景生成技术、仿真技术等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创设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可能,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概述,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课堂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多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是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具体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打胜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一般虚拟现实系统包括五个组成部分: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软件应用系统、数据库和用户。虚拟现实技术有三个“I”特征: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即所谓的虚拟三角形。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分类有以下四类:桌面虚拟式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在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已应用于课堂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它的出现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国家近年来着重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设备昂贵、损耗比较严重、型号落后、更新换代难以中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再加上教学模式单一,造成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差等,违背职业教育的初衷。广西地处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其高职教育有着和东部发达地区不一样的特点,例如:教育经费不多,教学实验设备缺乏,其中严重缺乏高精尖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过长等。要解决广西高职教育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人的临场化,参与者与虚拟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个系统的两个方面。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将传统的“以教促学”方式变革为学习者与信息及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新型学习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如下:

1.创设虚拟情景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教学,可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家传授式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型和探索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彻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成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它能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间、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大胆进行各种尝试;它可以实现教材、方法、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和选择实验方式,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它可以设计以学生探索为主的模式,允许学生探索和建构虚拟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际的创造力;它可以采取实验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开展学生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

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

广西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虚拟技术在职业教育应用中具有职业性、实践性、情境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可以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4.降低实操实训成本

职业教育中实操实训材料费用昂贵,消耗很大,很少有学校有足够的财力多次进行投资,实操实训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实现,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也同普通教育一样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教师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弥补实操实训条件不足,给学生提供真实实训机会,也能达到实操实训效果,而且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实训场所的“设备”和“部件”都是虚拟的,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随时更新,从而降低实操实训成本。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物展示、虚拟教学、虚拟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

1.课堂教学演示工具

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书本、挂图、多媒体课件查看设备或元件的图形,或在现场观察实际的教学设备外形来获得各种感性认识。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仪器、设备、加工产品的立体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实物的结构,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

2.创设虚拟教学情境

虚拟教学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模拟岗位角色,通过对每个角色的工作内容深入分析,将多种需要传达的知识集中到角色身上,在短时间内即可让学生完成零距离的实操体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恰如其分地演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便直接观察的自然过程和现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科学内涵。这将导致教学内容形式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结构的变化。

3.构建虚拟实验空间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信息化的实验室,其中许多“设备”与“仪器”是“虚拟”的,可根据需要重新“虚拟”出新设备和新仪器,并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实验系统逼真、生动,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将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促进学生虚实结合。

4.创新职业教学模式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身临其境的和自主控制的人机交互,由视、听、触觉获取“外界”的反应,开展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实验计划,进行自我评价,开展适应式学习;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员间共享成果,开展协作式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更有效、更准确地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职业教育可采用“虚拟实训+实操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创职业教学新模式。

五、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实训教学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目前的实训设备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即使学生掌握了某种设备,但对通用设备仍然不能应用自如。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设备的更新永远赶不上实际需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设备,提供虚拟实训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各个学科,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有如下方面,例如虚拟导游实训、会计账户处理实训、数控实训、数字电路实训、模具实训、汽车结构实训、摩托车维修实训、计算机硬件维修实训、网络安装实训、物流管理实训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广西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学生技能训练中体现了超凡的魅力。以全面素质发展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核心的实践实训教学,对虚拟现实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为实操实训做好了前期的预习准备,实现了个性化导训,解决了实操实训过程中危险性大、实训费用高、实训时间短等问题。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训教学将在实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传统的实训手段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进而促使实训手段、方兴未艾、内容、模式的变革。

六、结束语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强调理论和实践训练并重,强调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近年来在广西高职教育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诸如教育经费不多、教学实验设备缺乏、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过长等问题,可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开创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 常广炎.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教学实验中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5: 137-138

[2] 周彩根.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2] 宣翠仙.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4, 3

[4] 巩微.关于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 2002, 1: 36-41

[5] 陈守满,姜建国.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 2002, 4: 111-11245第3卷 第4期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6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7

一、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农村教育投资方面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问题。欲找出其主要问题,首先应对中日农村教育投资现状有宏观了解,其次通过其对比找到不足。

(一)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

1.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

通过对2002--2004年相关数据资料统计整理可得,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近几年来虽有所改善,但仍呈现教育投资效率低下的局面,且此局面呈长期无法扭转的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农村人均教育投资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如表l所示,2001--2003年,我国农村人均教育投资分别相当于城市人均教育投资的44.98%、45.80%和45.85%。考虑到城市人均教育投资的基数远远超过农村,城乡间的教育投资实际上越拉越大。

(2)农村人均教育投资占其收入比例超过城市,且此比例呈增长趋势。如表l所示,2001--2003年农村人均教育投资占收入的比例分别比城市高1.9%、2.54%和2.92%,这说明实际上考虑到人均收入的因素,农村人均在教育投资上的负担超过城市,且此差距越拉越大。

(3)农村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乡镇级财政,以省市级财政为来源的教育投资较少。以义务教育为例,如表2所示,从乡镇级政府得到的农村教育投资占总数的78%,而其余财政来源的总和仅占22%。

(4)东西中部农村教育投资结构不均。西部农村教育投资对国家财政资助依赖性较强,易出现入不敷出局面。如表3所示,由各地区教育投资经费分配至城乡相关比例推算,西部教育投资较我国东部中部而言,教育经费中的66.73%来源于国家财政资助,比东部高6.42个226百分点;同时,仅有4.04%来源于其它社会资助,与东部7.21%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而根据教育投资经费分配至城乡的固定比额推算,西部的农村教育投资较东部中部相比,也应呈现此差距。若西部农村教育投资收不到预期效果,则会增加国家财政资助的负担。

2.日本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

通过相关资料统计整理,日本农村教育投资效率虽存在不少缺点,但仍能较快推动日本农业的发展,其主要呈现以下三点特征:

(1)农村教育主要财政来源为中央、地方和学校法人等;并且日本的农业学校教育体系较为完备。日本的农业学校教育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中等专业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大学和大学院(研究生院)四级。其中,中等专业学校的财政来源为自费;农业专门学校的财政主要来源为地方财政;大学与大学院(研究生院)的财政主要来源为中央和学校法人,以学校法人筹资为主渠道。

(2)农村学校数量呈下降趋势,且出现大量合并的现象。据相关资料显示,1991年在日本农村,499人以下的小学数量占小学总数的68%,且近年来此数目有逐年发展的趋势。

(3)农村教育管理与社会继续教育相结合,财政资助与表彰制度相结合。日本在农业教育方面,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继续教育,都较重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为了使农业高中的学科设置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新增了生产技术、信息管理、生物技术等学科。在财政方面,文部省对各地区的培养自营农接班人的农业高中学校进行了特别资助,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设立了各种表彰制度与其相结合,其中包括对国内外农业留学者的经费补助,授予“青年农业士”、“模范农户”等各种制度。

(二)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中日教育投资效率现状的对比,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战后至今,在农村教育投资方面进行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各阶段的改革,从中央至地方,从公共至个人,都对其农村教育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且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而与之相比,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以下五点主要问题:农村人均教育投资虽逐年增加,但农民人均教育负担加重,农村人均素质仍得不到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财政来源于乡镇级政府,中央财政的投入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乡镇政府教育资金负担日益明显;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农业学校教育体系,特别是民办学校,即以学校法入筹资为主要渠道的大专或大学,立足于农业教育的院校数量微乎其微;与日本相同,农村学校数量下降,且教学质量不高;学校教育与社会继续教育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与浪费问题的严重化。

二、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模型的建立和仿真

教育具有长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其中长期性是指被教育者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教育周期(小学为6年,初、高中均为3年,大学为4年,职业教育为2年左右)才能使自身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产生更多的人力资本;连贯性,指的是被教育者在接受一个周期的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培养往往是前后关联的,只有整个周期完成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成果,一旦半途而废,则收获将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在每个教育周期内,教育投资的收益只有在周期的末期才会显著提高,而在初期却增长不明显。这说明收益与投资的关系在相同周期内呈现出增长率越来越快的非线性。此外,对比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曲线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教育周期比普通高中教育周期更短,需要的投资更少,虽然其总体收益不如高中教育,但在相同投资的条件下,其期望收益超过了普通高中教育。综合以上对教育投资一收益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农村被教育者本身的文化程度与教育弹性有关;不同的农村教育投资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弹性不同。

(二)农村教育投资效率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教育体系、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的原因

以目前农村被教育者文化程度来看(对象为在家待业择业的中青年农民),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40%,低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5%,可见我国农村被教育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针对这些对象,城市的普通教育一升学教育一高等教育体系不适合农村,然而农村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此路线,并且有逐渐舍弃自身职业教育、偏向升学教育的趋势。正因为教育体系、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合农村现有的生源状况,导致农村教育投资效率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另外,农村人均教育投资虽呈增长趋势,但仍收不到预期效益,即现今农民收入较低、大量失业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受教育的积极性。农民受教育积极性的降低,将导致农村教育投资收益无法实现利用的最大值化,农民无法依靠自己的收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村教育投资再次依赖国家财政支出,导致农村教育投资的恶性循环。

2.教育投资具有非线性和延时性的原因

由于不同的教育投资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弹性不同,可知教育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即教育的力度性。这意味着力度不大的教育改革,无法打破农村教育投资效率较低的局面,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益。另一方面,教育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即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种种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等农村教育改革措施在短期内收效甚微,需要长时间才可收到预期效益。以上两方面说明,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提高,需要长期性和大力度的体制改革和资金投入,个人、企业、乡镇级政府并不具备此大刀阔斧的改革能力和财政能力,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提高迫切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此外,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企业及个人,特别是面对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需长期投入资金的状况,基于其利润效益考虑,更难以资助其教育项目的建设。因此,在企业个人针对农村教育投资较少、国家资助较少的情况下,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状况中。农村教育投资主要依赖于乡镇级政府是不合理的。

三、解决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问题的对策

根据庞维国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条件论,即教育供给要与教育需求平衡、教育需要各方监督的理论,从宏观即外部条件和微观即内部条件两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一)从宏观上,即外部条件来说

1.在协调城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体系改革,提高农村教育体系的效率。

2.设立农村教育税,发行农村教育国债,完善农村教育贷款制度,促进农村教育资金的回笼与再利用。

3.加强各方监督,确保政府农村教育资金和其余渠道的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与落实。

(二)从微观上,即内部条件来说

1.结合我国农村生源的实际情况,实施农村教育新课程改革

根据罗伯特•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即人力资本可划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期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原理。我国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效率的提高,必须走将闲置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变为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道路,根据以上路线实施农村教育新课程改革。此改革应从教育结构、教育层次和教育内容三方面进行。

(1)教育结构方面。将普通升学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结构。

(2)教育层次方面。在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并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3)教育内容方面。由于我国的青少年教育已日趋完善,所以在此提出的教育内容的面向对象主要为农村的成人群体。教育内容应以兼备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当地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准则,以汲取知识与增强实践能力为理念,以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成人教育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为形式。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于右任;新闻宣传;教育;民主革命;研究

一、办报生涯与新闻思想

于右任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时还是近现代著名的宣传家。他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 想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学术界针对于右任办报和新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和舆论宣传这几个方面。

(一)办刊活动

1.于右任创办报刊的原因和实践。学术界最早研究于右任新闻和报刊思想的应该就是牛济的《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时期办报活动书评》,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过程,其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杨荣和王劲的《试论于右任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杨荣和王劲认为,于右任在上海创办报纸,有两方面的原因―自身的雄心壮志和对社会环境的深深感触。刘惠文在《于右任办报的主观动因》指出于右任办报是有复杂的客观背景与主观动因的,认为不屈和德爱的性格、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吃苦耐劳的心理锤炼和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增长是其办报思想产生的坚实基础。周雅丽在《于右任的办报生涯》中认为,《中国舆论大势论》的发表是于右任与报刊结缘的起点,而之后投稿的屡遭拒绝是其萌生办报理念的直接动因。于右任的办报实践主要是围绕《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创立展开的。学术界针对其办报实践的研究也是从此展开。

2.办报特征和内容。较早并且比较完整的研究于右任的办报特征和内容的应该是许增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他认为,于右任的报刊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揭露、鞭挞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卖国,立宪骗局;宣传反侵略,爱祖国;宣传反清有理,颂扬革命壮举,反对袁氏独裁卖国”。刘代朝在《论于右任办报》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补充认为用法律武器维护办报权益和服务三民主义也是于右任办报的重要内容和明显特色。王明芳在《两报时期于右任的革命宣传活动》别补充了于右任对路况案的持续关注,认为晚清之际是中国权利严重丧失之际,只有捍卫我国的各项权利才能使我们的政府不继续沦陷下去。

3.办报影响。学术界研究于右任的办报影响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对当时社会以及包括革命的影响,另一个是现实影响,也就是对当今我们新闻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启示。刘代朝认为,于右任创办报刊带来的影响是两者兼而有之,既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储备了力量,又给近代报刊界注入了新活力。张夷弛的《于右任办报实践对辛亥革命的思想贡献》认为,于右任的贡献不仅是对反帝反清和西方文明思想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对辛亥革命以及以后自由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办刊理念的宣传。刘俊生是从新闻业改革发展角度来研究的,他认为敏锐犀利的新闻洞察力和屡挫屡战的新闻思想是于右任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他认为于右任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他对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新闻思想

王保平将于右任的新闻思想归纳总结为四部分――实现资产阶级革命主张的舆论工具;监督政府;正确的言论机关;宣传言论自由。唐玉在《于右任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中介绍了于右任特色的民族主义新闻思想,即报刊的功能观、受众观、自律观、业务观以及对国内新闻法的探讨。杨荣和王劲认为于右任的新闻思想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包括新闻的重要性,新闻的独立和自由,新闻记者的作用、职业道德、责任感和如何写社评,其新闻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李程在《论于右任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中认为于右任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新闻体系,主要包括言论独立自由、人民观、监督政府、反“党报思想”和“文人论政”,他的这种思想对中国自由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阳海洪和严远丹认为于右任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功能观、言论观和新闻人才观,指出独立性、公正性和建设性是于右任办报成功的重要原因,并总结出于右任的新闻业务思想主要包括重视记者队伍建设,重视外电翻译与国际新闻频道,重视报纸的经济属性和丰富多样的专栏形式。乔驿B在《于右任新闻职业道德观研究》中认为,于右任的新闻职业道德观主要包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新闻自由的坚守、坚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坚持报人工作的独立性和公平性、保持自省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及反对同行内部的争斗。

(三)舆论宣传

刘莹认为于右任的舆论观包括舆论监督、务求实际和勇于承担责任,于右任作为一个将办报和革命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者,既保有激进的理想色彩又有经世致用的品格。张玉龙在《于右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舆论动员》中写道:“于右任自始至终扮演了革命舆论动员的组织者和宣传者的关键角色,无愧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家。”昝智海在《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中以于右任的《民立报》政论为中心深入而具体的介绍了于右任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具体活动。王明芳认为,于右任的政治宣传活动主要集中在对清廷的腐败黑暗的抨击以及对民主自由思想的宣扬,通过《民呼日报》和《民吁日报》达到革命宣传的目的。

二、教育思想

学术界研究于右任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涉及两大类――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一)教育实践

于右任的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创办学校是实现的,主要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陕西大学以及新三中学这四所学校有关。

1.复旦大学。作为“复旦的孝子”,傅德华在《于右任与复旦》中认为于右任与复旦的结缘是源于马相伯,复旦是马相伯、李登辉和于右任共同创建的,于右任对于复旦的创立和初创阶段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许有成的《也谈于右任与复旦》对傅德华的文章进行了补充,并介绍了于右任三次拯救复旦于水火之中的事迹,印证了于右任与复旦的深厚感情。赵英秀的《于右任与复旦大学》介绍了于右任创办复旦公学以及历经磨难上书孙大总统使复旦公学得以恢复的事迹。

2.上海大学。赵守仁和陈艳君在《于右任与上海大学》中讲述了于右任与国际友人共同努力,创办学校出任上海大学校长的历史过程,作者并认为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背景和于右任的革命理论教育才使得上大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张元隆在《于右任执掌上海大学》中介绍了于右任执掌上海大学的经历,包括出任校长、运筹校务和关爱学生,以及通过发展教育振兴国家的爱国情感。

3.陕西大学。主要就是王民权和王广利的《于右任创办陕西大学始末》,文中讲述了于右任作为一名陕西人为故乡,为国家,为民族教育所做的重要贡献。除此,张开颜的《于右任与陕西地方教育》中指出于右任对陕西地方教育做出的重要贡献就是民治小学的建立,并在文中写到:于右任对这项事业颇为满意,认为“生平只作了三件于人民有益之事:即在原籍陕西三原办了个‘民治学校’、‘斗口农场’和‘标准草书’。”

4.新三中学。主要有徐挺的《于右任的爱国办学实践探析》和段清华的《于右任与岳池新三中学》,重点研究了于右任在救国救民的背景下创办新三中学的艰苦历程。徐挺认为于右任的教育救国思想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对当时社会的革命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使教育救国的思想从理念变为现实。

(二)教育思想

于右任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两类,学校教育思想和农业教育思想。关于学校教育思想,谈龙宝和吴洪成在《略论于右任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中认为于右任将教育与开展革命、国家兴亡联系到一起,要兴国立国首先就要普及教育,确立合适的教育内容,提倡自主、军国民和智能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徐辉在《于右任教育思想初论》中认为于右任提倡新式教育以及创办报刊等其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培养民主革命人才为国家和人民更好的做贡献。关于农业教育思想,马凌云在《兴学兴农,功在千秋――记于右任先生办农业教育的光辉业绩》中记述了于右任为西农的建立所做的贡献包括选校址、广揽贤才等等。杨航和陈遇春在《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形成过程研究》中认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兴国的爱国理念以及重农兴教的情怀造就了于右任的农业教育思想,并表现出教育救国的时代特征、理论联系实际的校风传统和大公无私的人格特征。最后刘永亮在《于右任职业教育观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认为,于右任兴学兴农,振兴国家,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诚、朴、勇、毅的校风,实践第一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及重视科研服务生产的办学宗旨开创了职业学校治学兴教的先河,奠定了校园传统文化的基石。

三、民主革命思想

学术界研究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的论文并不是很多,最早研究的是王劲的《于右任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文中认为爱国思想和维新主张是于右任早期思想形成的第一个阶段,随后借助办报宣传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积极参加政治联络和起义的工作。除此之外,代表性的主要有钟明善为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30周年所写的《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丹的《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等。研究的内容大都是针对于右任先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具体细分的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原因、过程、内容以及对其思想的宣传。

(一)原因

钟明善在《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中认为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除了外部环境这个客观因素之外,教育背景和思想熏陶也是其重要因素。青年时期酷爱写诗的于右任将自己的思想和志向赋予到诗歌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加上“关学”前贤的熏陶和影响,使他的革命思想更加坚定。投身民主革命思潮为革命呐喊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等等这些是于右任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于右任终身奋斗的目标。丹在《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中认为,庚子之变后的国家局势严峻以及统治者腐败不堪、懦弱无能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满清统治,挽救国家危亡的民族革命思想。罗进在《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中认为于右任思想的形成主要归结为四部分――民族危机、儒家思想熏陶、西学东渐的近代化热潮和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与钟明善的《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所归纳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二)过程

李霞在《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认为于右任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启蒙、发展和成熟。青年时代的所读所想让民族意识的种子在于右任心中扎下根,随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的的暴内让他的对现实失望,促进其民族主义思想不断发展,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将思想付诸实践,逐渐成熟。

(三)内容

罗进在《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中认为于右任的民族观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反对清朝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坚持抗日和民族利益、坚持爱国主义。这几部分中蕴含着于右任坚定的民主革命思想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民族危亡之际通过办报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奋起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和外敌入侵,获得民族自强。

(四)宣传

针对于右任对其革命思想的宣传主要有许增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杨呈胜的《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冯治和刘孟信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于右任》等,学术界研究的关于于右任革命思想的宣传手段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实现的,通过办报,发表文章,揭露社会现实,唤醒人民,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国入侵,实现民族的的自立自强。除此,冯治和刘孟信在文章中讲述了于右任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宣传方式,包括创办学校、参与革命组织工作、谋划起义等,全面分析了于右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革命宣传方式。

参考文献:

[1]杨荣,王劲.试论于右任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1996(04).

[2]刘惠文.于右任办报的主观动因[J].报刊之友,1997(06).

[3]周雅丽.于右任的办报生涯[J].军事记者,2008(03).

[4]许增.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04).

[5]刘代朝.论于右任办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6]王明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两报时期于右任的革命宣传活动[J].兰州学刊,2015(03).

[7]刘代朝.论于右任办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8]张夷弛.于右任办报实践对辛亥革命的思想贡献[J].新闻研究导刊,2011(03).

[9]刘俊生.于右任的办报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

[10]王保平.于右任新闻思想探析[J].新闻知识,1994(01).

[11]唐玉.于右任办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0.

[12]杨荣,王劲.试论于右任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1996(03).

[13]李程.论于右任自由主义新闻思想[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02).

[14]阳海洪,严远丹.于右任新闻思想浅议[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03).

[15]乔驿B.于右任新闻职业道德观研究[J].媒介纵横,2015(04).

[16]刘莹.激进、务实和浪漫:“元老记者”于右任的舆论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9(04).

[17]张玉龙.于右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舆论动员[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18]昝智海.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以他的《民立报》政论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19]王明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两报时期于右任的革命宣传活动[J].兰州学刊,2015.

[20]张开颜.于右任与陕西地方教育[J].史海钩沉,2004(06).

[21]徐挺.于右任的爱国办学实践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5(09).

[22]谈龙宝,吴洪成.略论于右任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7).

[23]杨航,陈遇春.于右任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形成过程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06).

[24]刘永亮.于右任职业教育观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

[25]王劲.于右任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4).

[26]钟明善.于右任民主革命思想寻绎[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05).

[27]丹.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J].西北大学,2011(06).

[28]罗进.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9]李霞.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07).

[30]罗进.略论于右任的民族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高职 高等数学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卢(1972- ),男,回族,陕西西安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信息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陕西 西安 71007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融合发展新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Z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2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泛化复合。泛化复合的结果可以理解为,凡是培养处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不管其属何种系列)的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如把培养技术工人系列人才中的高级技工教育也可以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将“高等”与“高级”两个概念等同起来。那么,高职的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更应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高等数学教育,因此,应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

一、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由于教育意义本身的多样性,使得教育价值取向多样化,从而使得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也多样化。有专家总结出,关于数学教育价值包括实践价值、认识价值、德育价值、美的价值。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素质:广博的数学通识、准确的科学语言、良好的计算能力,周密的思维习惯、敏锐的数学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技术。”

需要明确的是,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高职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技能思维的传授,而且应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另一方面,高职数学教学能够更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即为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而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而不是工程型或学术型的人才,因此,高职学生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主要是为了直接应用于生产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高职数学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各种数学素养,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多,相比较教学学时少

实践中,高职院校在教学学时方面,一般只开一个学期(每周4节)或两个学期(每周2节)的高等数学课,而且往往从第一学期就开课,同时由于新生报到会减少2~3周课时,期间军训或专业实习又会减少1~2周的课时,实际最多只能讲授三个章节,即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其应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这与高等数学体系,即一般包括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其应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空间几何与向量、多元函数、常微分方程、级数、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概率与统计、数学实验等,相差甚远,给高职的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根本性的困难。

(二)教学方法陈旧

这是高职数学教学需要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多年来为教师一直所关注的问题。现在高职教师面临的实际是,学生的特点是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学生学习差异性较大,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不但信心不足,而且还存在恐惧症,尤其是高等数学往往是在学生刚入学时就需要学习的,不少学生本身就未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高考的挫折感在高等数学课程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学生都是从高中升上来的,高中通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只管教不管学,单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现象,做到既管教又管学。因此,依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这个概念继续推广到高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形式单一

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考试不同于高考中的数学考试,更不同于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数学考试,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而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可能做出准确评价的。显然,这种考核形式目前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由于高职院校在采取“宽进”方式吸引学生入学以缓解生源不足的矛盾大局下,这种考核形式不可避免地导致成绩册上的一片“红色”以及逐年增大的不及格率。

三、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是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原则,“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是其体现的特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对传统的高等数学做形式及本质上的取舍和整合。

(一)内容模块化

内容首先分成两大模块,即微积分基本内容和应用数学基础模块,微积分基本内容又分成两小模块,即数学基本概念与应用和微积分理论与计算。数学基本概念与应用主要侧重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概念的图形与数值特性,微积分计算与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公式和基本运算方法,不加证明地引入数学理论的重要结论,突出对结论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借用能力。应用数学基础主要是按照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按需选择微分方程、级数、积分变换、矩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部分内容,直接选取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例题、习题讲解和练习,强调知识的应用。

具体课时安排。第一学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每周4节,所授内容为最基础的高等数学知识:一元微积分(共4章),可另加1~2章(内容根据各专业的需要而定)。根据我们的实践,这样的课时与内容较匹配,教师能比较从容地讲授完教学内容,而且教学效果也理想。第二学期,开设“数学技术应用”课,每周2节。因为如果只学习了第一学期,必然有些专业上需要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是学生学不到的,或学得不够的,学生也不能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该课程以数学建模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吃苦精神为目的。所授内容为各专业类的学生需要什么补什么,再加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的知识、案例、活动等。开课形式可以是选修课、学生社团与讲座等形式。

(二)突出实效性讲解

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但与本科专业有较大不同,而且与老牌的专科也是不同的。一方面,作为公共基础课,必要的高职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仍然需要保留,但其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教学过程可以突出数学的思想、概念的背景及定理证明的思路,而对推理论证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不过分追求内容完整性。另一方面,高职数学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应用,包括对商务与经济类专业常用数学概念进行描述及其应用例子,以及数学如何与计算机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软件技能等。

重视概念的讲解,淡化定理、法则、公式系统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教学。实际上,对高职学生来说,要真正掌握这些理论上的结构体系,是很困难的,即使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更不要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了。而且,高职毕业生不是搞学术的,这对他们来说,太不经济了。

重视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的教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性质,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的含义,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述,并熟练运用。同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它的含义是被积函数的全部原函数,以及原函数的概念与原函数族的概念,否则,学生只会求出不定积分,但不知道有什么用,因为学生不知道求出来的代表什么,所以不可能把这个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也即不可能把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抽象为求。

(三)引用“一页开卷”考核模式

“一页开卷”考试模式在北美一些国家较为流行,近年来,在我国一些高校也逐渐开始试行。所谓“一页开卷”是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携带一张A4纸,在这张纸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解法,要求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这张纸连同考卷一起上交,并且这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也将被阅卷老师作为打分的一项参考。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办法,至少减轻了许多心理压力,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数学公式(如积分、微分、导数公式等),学生在总结这张纸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总结,等于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同时也承认,单靠一张纸上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考试的,尤其对数学学科来说,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

(四)适当引入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数学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数学实验中,由于计算机的引入和数学软件包的应用,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注入了更多、更广泛的内容,使学生摆脱了繁重的、乏味的数学演算和数值计算,促进了数学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从而使学生有时间去做更多的创造性工作,摆脱了繁重乏味的数学演算和数值计算,极大促进了数学同其他课程之间的结合,从而使学生有精力和思想去做更多的创造性工作。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B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显然必须通过数学实验才能完成任务。

(五)尝试实践训练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安排一周多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将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每小组五人左右,由学生自己讨论提出实践课题,然后着手对有关对象进行调查,取得调查数据,并用所学方法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在开始阶段,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有意义的实践题目。这样,就能够使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不只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上,而能走向实际生活和生产的第一线,并能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分析某些实际问题,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认识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的关键和保证。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如果仅仅就课程内容本身进行改革,相关的系统原封不动,改革必然失败,因此,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翠霞,孟维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3(11).

[2]张巨明.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4(4).

[3]胡正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4).

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0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培育孩子的生存技能方面,是有严重缺失的,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而这种缺失,表现在现实上,就是心理学家调查的结果:由于孩子活动范围变小,探索、冒险的经历变少,孩子逐渐变得内向、畏缩、胆小。2015年1月9日,在山西学校安全能力建设推进会上,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晋阳街小学校的“生存教育”特色汇报引起了全体与会领导和教育同仁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生存”理念的意象解读

生存教育的提出和实践是基于学校安全工作的现实考量出发的。学校前身为山西针织厂子弟学校,地处铁路边缘,全校1300多学生有80%住在铁路附近,上下学都要过铁路。加之,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学生及家长流动性极大,往返铁路的安全成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由此,以“铁路护路”为核心的安全能力建设被首先提上了日程,并随之延伸出了多元化的内涵。

所谓“生存”,即生命系统的存在与生长,生存教育涵盖了对人“非常态生存素质”的培养教育和对人“常态生存素质”的培养。对小学生而言,“非常态生存素质”与生命存在相呼应,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主要包括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自救互助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常态生存素质”与生命成长相呼应,关乎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主要指向学生的自主自立等素养,包括自主意识与能力、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自我成长与人合作过程中的思想与品德等素养。

生存教育的核心在于“W会生存,奠基未来”,其根本在于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生命存在与生命成长的基础,是学校“关注生命,着眼未来”的教育追求。珍爱生命,自保自救,为未来奠定生命存在之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未来奠定幸福生活之基。

围绕生存教育的本质追求,学校确立了“平安成长,快乐学习”的校训、“文明和谐、团结进取”的校风、“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的教风和“快快乐乐度过每一天”的学风,立足“改革提升,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打造和谐平安校园,力争在未来三年之内,将学校办成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特色鲜明、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能对未来务工人员子女接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窗口学校。学校“生存教育”的丰富意象包含自性本我、低层本我、人文本我、形象本我和高层本我五个层次的生命精神属性。据此,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关爱生命、文明守礼、能动善思、阳光健康、全面发展的未来人。

安全活动凝塑生存意识

早在2009年学校就开始编写并使用《安全教育》校本教材。从最初简单装订的《安全知识汇编》到随后带有插图的《安全小手册》,一直到现在涵盖思考内容、讨论环节、案例介绍等内容的铜版铅字印刷《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丰富翔实、图文并茂的内容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学校还将“安全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计划,编进课程表。1~2年级每周一课时,3~6年级每两周一课时,并配备专任教师进行教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期末进行课程评价,努力做到教学计划、教材、课时、教师、教研、考核“六到位”,以此来保证“安全校本课程”的落实。

用故事照亮生命,以理念指导人生。为了让安全教育真正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外课程资源,成立家长讲师团,定期进校讲安全;倡导家长每周要和孩子共同学习1~2条安全小常识;与孩子交流身边的安全故事;结合防震日、禁毒日、消防日,聘请交警、民警、武警、消防员、律师、医生进校开展专题讲座,以生活中鲜活的案例丰富“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素材,强化“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落实。

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活动在学校不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学生和家长喜闻乐见的有效生存教育载体。在常规安全教育活动中,学校将“我是小小安全员”活动贯穿于每个学期,通过小品、辩论、演讲、绘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常规安全教育。学期初,开展“安全第一课”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假期安全行为,并评选“我是小小安全员”假日之星;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开展“我是小小安全员”国旗下讲话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学习安全知识,感受安全的重要性;每周五班会课对本班安全行为进行周小结,并评比“我是小小安全员”周冠军。

特色安全演练活动是学校备受社会关注的一大亮点。学校把交通、消防、地震作为安全重点演练内容,每月开展一次“交通法规”主题活动,每学期开展“爱路护路”活动,每年结合“5.12”防震日开展“防震演练”活动,结合“11.9”消防日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同时,学校大队部每学期还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社区、车站、到机场发放安全倡议书和安全传单,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不仅如此,太原市小店区护路安全现场会还多次在学校举行;2015年12月,学校还作为山西省代表开展“铁路护路”安全工作经验的讲座做法得到了中央护路办的高度好评,这些成绩将不断激励着“铁路护路”主题活动多年如一日的持续开展。

每个学期学校都结合学生实际和季节特点,将防火、防震、防踩踏、防漏水、防校园伤害、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等十二项内容分置于12个月中,进行安全月主题系列活动。同时通过宣传专栏、集体学习、班会教育、模拟演练、视频学习、新的交流、社会宣传等8个环节进一步夯实安全教育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现在,到处都能看到安全文化的影子:操场上一幅长100米、高2米,由师生亲自参与手绘的大型梦想墙涉及了安全的各个层面。随着学校道路交通安全模拟体验场地和包括消防体验、交通体验、地震体验以及医疗救急体验四大体验区的地下安全体验馆的建成,学生随时能在体验区感受到安全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德育体系儒养生存素养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生存教育”理念在关注生命本身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生命成长必需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

于小学生而言,生存意识和素养的养成源自良好的习惯。为此,学校把养成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活动的着力点,全面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学生个性,锤炼学生品质。围绕“进校、上课、课间、上操、放学”5个环节,从“礼仪、纪律、卫生、习惯、道德”5个方面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作12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分10个内容,形成了养成教育的任务序列。同时,以评价为切入点,通过“我为晋阳添风采”周评比栏、“我自信我能行”月冠军榜和“团结结硕果,班班展风采”光荣榜三个平台,促进学比赶,弘扬正能量,将养成教育的重点化、序列化和常态化。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把主题鲜明、彰显特色的德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学校紧密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从1月份开始的迎新年联欢会、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到12月的迎新年梦想展望活动、“12.4法制宣传日”活动、“12.1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等,每个月都安排了应时主题。契合时事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自觉养成了尊崇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意识和习惯。

在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始终坚持“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原则,立足学生主体,强调“六个策略”,即尊重策略,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自主、探究和实践;互助策略,组建学生合作小M,强调小组内的合作互助;目标策略,将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以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榜样策略,挖掘社会、历史和身边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学生的进步;自主参与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组织管理策略,采用“平行式”和“开放式”管理策略,前者将对个人的教育与对班集体的教育相结合,重视班集体培养,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成长,后者突出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确立道德行为。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倾力打造德育活动的同时,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门开设了“经典诵读”“我把数学带回家”“我爱记单词”“经典校园歌曲”等校本课程,设置了合唱、葫芦丝、跆拳道、篮球等选修类社团课程,让素质教育的花朵绽放得异常娇艳。

能动课堂彰显办学追求

“站在学生二十年以后看今天的教育,我们到底应当做什么?”苦思冥想之后,笔者认为学生走出学校是应该带走他人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让学生的学校生活成为孩子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一生中值得骄傲且颇感幸福的一部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以协助孩子一生健康成长。这也许才是教育者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在晋阳街小学,课堂是实施“生存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让学生汲取生存养分,提升学科素养的主阵地。基于此,学校积极落实“能动课堂”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我能、我行、我主动”的内在动力,实现面向未来“爱听会听、爱读会读、爱想会想、爱说会说、爱写会写”的育人目标。“能动”的内涵包括“自觉”与“主动”两个方面。自觉是人自我觉醒、自我更新的一种意识,是人一切实践行为的本质规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格。主动是不依赖外力而由人的需要、动机、理想等推动的自主状态;唤醒人的主动性,激扬学生生命活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学校“五爱五会”的基本目标中,“爱”是灵魂,代表着情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会”是归宿,代表着课堂的追求,是学生学习要达成的结果;“听、读、想、说、写”是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行为,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围绕“五爱五会”的目标,学校将“倾听、阅读、思维、交流、实践”五大学习习惯培养作为课堂改革的内容,对五大习惯进行具体化分解,分解为15个微操作点,并提出相应的15条行为要求,形成“五大习惯”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结合“能动”目标要求,学校先后探索形成了“目标引领――自主探究――优化指导――问题点拨――当堂检测”5环节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晋阳街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晋阳街小学‘能动课堂’学生自我评价表”。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能动课堂”五星评价方法,对学生“五大习惯”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产生“倾听之星”“阅读之星”“交流之星”“思维之星”“实践之星”,来激励学生的能动意识和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