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时间:2022-03-31 10:45:05

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周法律思想的内涵研究以及法律思想指导下的西周法制,看到了“明德慎罚”和“以德配天”法律思想的积极价值,以及对西周及其之后的朝代包括当今社会的影响。西周的法制达到奴隶制社会法制的最高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其法律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仍应当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求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明德慎罚;以德配天;影响;启示

一、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德配天。以德配天属于神学立法思想,是对夏商神学立法思想的改造,认为君主的权力是“天”赋予的,是定数,古时称之为“天命”,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想主张有德之人才可承担和接受天命、享有天下。这一思想解决了周身为臣子为何可以讨伐商纣王,从而取而代之的问题。有关“德”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敬天、敬宗、保民。主要是服从天命、祭祀祖宗和爱护百姓,审慎用刑。(二)明德慎罚。西周统治者以“以德配天”思想为基础,在法制领域提出了“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作为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指导原则。“明德慎罚”是周人受到殷商覆灭的教训,认为商纣王残暴无德才会不得民心,从而覆灭,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一思想。西周统治者深刻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天命和民心休戚相关,唯有爱惜民众、实施德政,方能赢得上天的恩宠。“明德慎罚”第一次出现在《尚书•康浩》中,其开篇陈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2]”。明德的意思就是统治者需要尚德、敬德,推行以德来治理国家,注重自我约束,可以看出“明德”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政治主张,但是该主张对制定法律和司法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种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法律上就是“慎罚”;“慎罚”就是指谨慎用刑,不乱罚、不滥杀,罪刑相适应,同时还必须尽量地“用刑宽缓”。“明德慎刑”的法律指导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道德教育,量刑从宽。首先要先实施道德教育加以感化,使人信服;其次如果不得不使用刑罚,也必须寻求宽大处理。

二、法律思想指导下的西周法制

(一)以“礼治”作为德教的具体内容。西周初期,周公组织对历朝的宗法制度和传统习惯进行了修整、增补和校改,创建了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为核心的行为准则与其相应的制度和礼仪规范——《周礼》。通过周公制礼,礼成为指导国家运行的大法,涉及社会国家的各个方面,直到个人的言行[3]。因此,礼被推崇为“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4]”。“亲亲”“尊尊”是礼的核心原则,在《周礼》的所有规范和制度之中均有体现。注重等级关系,地位低者尊重地位高者,小宗服从大宗。以“亲亲”和“尊尊”原则为基础,西周统治者又制定了“忠”“孝”“义”等具体规范,称为“五礼”。“礼”具有等同于法律的强制性等特征,所以属于事实上的法律。“出礼入刑”是指礼是第一位的,刑是第二位的,需要服从礼。“礼”是主动干预,预防犯罪;“刑”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是对于所有违背“礼”的行为进行惩处,是对已经发生的犯罪实施制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着重凸显贵族的特权,揭示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礼有等级差距,平民不可逾越。(二)法制中的矜老恤幼原则。“矜老恤幼”原则主要是针对年纪大的人和未成年人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5]。是指只要是年幼的罪犯,年老的罪犯以及智力有问题的人犯罪均应减轻、赦免刑罚。《礼记•曲礼》亦记载:“八十、九十曰耄,人生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6]”是指对于八十岁以上的年老的人和七岁以下年幼者,即使犯罪,国家也不对其科罚。“矜老恤幼”原则体现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审慎用刑的原则。(三)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是指西周为了谨慎用刑,防止滥杀无辜,对犯罪事实不清楚、明确的案件,即对案情存疑的案件,适用较轻的刑罚或者赦免处罚,充分保障人权。同时西周施行刑罚的目标并非为了惩处罪犯,而是进行“德教”,刑罚被认为是西周发展道德教育、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公在《尚书》中说:“勿庸杀之,姑惟教之[7]”意思是不用杀死罪犯,姑且对其教育教育,可知德教是根本目的。德教不仅可以教育罪犯,使之弃恶扬善;又能教化普通百姓,使之懂礼法、不犯罪,让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社会环境更加友爱。虽然在“明德慎罚”这个词语中,能看出“德”和“罚”是并列关系,但是二者不是平等的,从先后顺序上能看出“德”是在“罚”前边的,所以西周统治者是将“德”放在首位的,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高度重视“德教”。我们可以看到,西周以“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律思想为指导的法律制度是罪刑相适应的,甚至更加宽缓的。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为基础,实施礼法教化百姓,把“礼”与“刑”联系起来,更好的维护统治,从而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

三、西周法律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对西周产生的影响。西周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下,统治者积极推行“德教”、审慎用刑,开创了德刑并用的治国模式,以造福百姓取代穷奢极欲、残暴治国的模式。西周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制定了宽缓的法律规定和刑罚处罚措施,才致使西周的社会形势相对稳定,致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8]”(二)对后世法制产生的影响。1.西周法律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理念。西周统治者提倡“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创造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相互结合的治国理念与模式。首先,“明德慎罚”法律思想是后世提出的“德主刑辅”“德本刑用”思想的直接源头。其次,“明德慎罚”思想为后世儒家所承继,在刑事审判中讲究仁义,并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终于到唐朝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法系,在法制中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在历史上为国家的长久安定、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2.开创了“礼”与“刑”结合的法制体系。西周时期,开创了一套完整的以礼与刑相结合的奴隶制法律体系,这种礼刑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模式并被后世所继承,影响了中华法系二千多年。自秦汉以后,儒法合流、全国统一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化,周礼的“亲亲”“尊尊”等原则逐渐演变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逐步经典化、官方化、法律化[9]。“礼”“刑”结合的法制模式一直从奴隶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直到近代才废除,影响深远。

四、西周法律思想的现实启示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价值,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既不能全部继承,也不能全部的舍弃,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简单来说就是“扬弃”。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西周法律思想中的“德治”“保民”思想的合理内核仍然对当今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一)重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早在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就强调要借鉴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者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从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一代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对传统治国理念“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等思想的借鉴,重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首先,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社会关系,就需要以德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用道德约束公民在法律“管不到”以及“应当管而没有管”的领域。其次,以德治国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官德”,以更高的道德要求自己,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总之,法治和德治恰似鸟之两翼,只有互相合作、互补、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注重保障人权。西周的“明德慎罚”“保民”思想给予当今社会的启示是:保障人权,以民为本。注重保障人权,就是需要在立法者的设立的法律条文是罪责刑相适应的,既不能轻罪重罚,又不能重罪轻罚;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手段要适当合理,不能随意的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权利;司法者需要公平公正的裁判,建立责任追究体制,不能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处罚,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给予一定的限制;在法律监督过程中,更加需要关注公民的权利有没有被不合理的剥夺,注重以人为本。我国的《宪法》中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篇章放在国家机构篇章之前,也是突显公民的权利的重要性,强调人权。且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怀孕的妇女和75岁以上的老人都给予较轻的处罚,正是吸收了西周法律的“慎罚”“保民”思想。现今《刑法》中,也实行累犯与偶犯、故意与过失犯罪区别处罚的措施,都是对西周法律的合理吸收。在今后的法治发展过程中,西周的法律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人权的保障仍是我们国家需要放在首位关注的问题,只有以民为本,我们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五、结语

西周的法律思想不仅对西周的法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为后世封建法制的建设,特别是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周的法律思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当今的法制建设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和积极意义。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对西周的法律思想的积极价值进行继承,以实现国家更好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蔡叔度.尚书•周书•蔡仲之命[M].[2]尚书•康浩[M].

[3]张敬.探寻中华法系之思想起源——西周法律思想及其影响[J].法制与经济,2015(19):179-180.

[4]左传•昭公二十五年[M].[5]周礼•秋官•司刺[M].[6]礼记•曲礼[M].

[7]尚书•周书•酒诰第十二[M].[8]史记•周本纪[M].[9]同[3].

作者:刘海侠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