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2:01:39

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范文篇1

一、FDI技术转移系统的主体

世界经济的区域性科层结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能力特点及技术追赶战略,决定了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成为技术转移系统的主体。

1.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的载体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拥有者,控制着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把握着技术变革的速度。基于资源和市场的驱动,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利润最大化的重要经营手段,而且跨国公司也是FDI活动最重要的承担主体。

2.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通过吸引FDI引进相关技术会在东道国企业中沉淀和积累,有助于其在短时间内跨越一些技术台阶,满足技术迅速成长的需要。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以及在逐步建立的工业体系的看重,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从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的趋势。

二、FDI技术转移系统的客体

技术是FDI技术转移系统的客体,同时也是FDI技术转移系统的核心。FDI技术转移活动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要求作为转移对象的技术必须是一套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1.FDI技术转移系统客体的层次

根据M.Bell(1987)的技术引进关系模型,FDI所转移的技术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技术由资本品和技术服务构成。这一层次的技术在转移之后被整合进新建的生产设施中,从而有助于接受转移的主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品范围的扩展。第二层次技术由操作中的技巧和专有技术构成。与第一层次技术相类似,相关主体对第二层次技术的掌握也不能保证产生持续的技术进步,可能会停留在对转移技术的简单复制阶段。第三层次技术主要是由生产系统的专有知识、各种工程和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构成,是通过FDI转移的最高层次技术。对该层次技术的掌握有助于接受转移的主体复制和更改原生产系统,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FDI技术转移系统客体的周期性

虽然技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但在FDI技术转移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是技术的周期性。技术的生命周期具体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O''''Brien,1994)。技术的周期性替代不断地对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在技术使用价值衰退之前,将技术对外转移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技术的周期性替代客观上要求转移技术的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以产生新的技术接续,从而开始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转移。

三、FDI技术转移系统的外在环境

1.创新环境

FDI转移的技术只有经过东道国企业内化后,才能扩大企业的技术储备,提升企业的创新优势,而这需要企业具有相匹配的创新环境。内部创新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家成长环境、组织内的学习环境、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等;外部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适宜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剧东道国市场的竞争,迫使跨国公司提高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水平。而内、外部创新环境的协同有助于促进内外资企业间技术的互动,帮助本土企业从创新环境中持续不断地汲取创新的源泉。

2.竞争环境

适度的竞争既可以促进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为本土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提供机会,又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积极寻求挖潜改造的途径,把竞争压力转换成发展的动力,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FDI技术转移绩效的发挥也是必需的。如果东道国以“超国民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FDI,那么原本实力就较弱的本土企业必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道国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3.集群环境

通过地域的邻近性来提高分工效率,降低因频繁交易而产生的过高交易费用,促进集群企业间的组织学习,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机理。由于跨国公司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因此一般在集群内起到支撑研发能力的核心作用,内资企业主要是为外资企业配套。在生产技术协作和知识技术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促进集群的自我强化。但是集群内的垂直分工体系可能会固化内外资企业的二元结构,同时,集群的存在加深了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削弱了本土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4.人力资本环境

对于东道国企业来说,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形成辨识和吸收FDI转移技术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促使跨国公司通过示范、竞争和上下游关联产生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推动力量。因此,营造宽松的人力资本流动条件、优势的人才回流环境以及良好的创业条件是东道国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的人力资本流动条件有助于东道国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构筑人才高地;优势的人才回流环境可以产生“强力磁场”,吸引一批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严格职业训练的外企中方雇员“易帜”;良好的创业条件可以逐步孵化和培育起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从而使FDI技术转移效应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放大。

四、FDI技术转移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

不同形式的实现方式对FDI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异的。具体来说,FDI技术转移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

1.新建投资

新建投资主要包括合资和独资两种方式。从投资发展的过程来看,新建投资应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当投资受到东道国某些条件限制时,新建投资中的合资方式不失为一种较优的选择。但近年来,外方独资和控股所占的比例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必然会削弱中方对企业的控制力,导致国有资产和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消失,压缩企业的获利空间,甚至将本土企业完全挤出市场。但最为重要的是,外方对企业核心资源的掌握使中方处于被动地位,甚至会形成技术创新路径的对外依赖。

2.跨国并购

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说,并购可以使其绕过国家之间在商品等方面的壁垒,减少争夺市场份额和生产要素的竞争对手,获得原东道国企业优秀的人力资源、生产技术和分销体系等,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成本。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并存。跨国并购为东道国提供了利用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有助于东道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但是跨国公司通过对一些领域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并购,遏制了有效的市场竞争,使本土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维系,自主品牌难以发展,竞争力大为减弱。

五、FDI技术转移系统模型

系统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计量系统节点;电能量计费系统;计量校准技术

一、计量系统节点标注技术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电力市场逐渐迈入国际舞台,电力市场的商业化伴随着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的不断完善而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也倍受社会许多方面的重视。从建设方案了理论再到真正实践,几年时间真的验证了它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电能量计费系统主要实现电脑上网,下网和联络线关口点电能量的计量,分时段存储采集和处理为结算和分析提供基本数据,包括了对各种费率模型的支持和结算软件。(一)较高的准确性。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我们对数据信息准确性的标准,在最新的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中,我们加入了许多最新研究的数据存储技术来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性高,精确性高,来实时记录数据信息,从而能避免数据在传出过程中出现数据不精确或者数据丢失等问题的发生。(二)超高的安全性。这个系统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了安全问题包括结构,网络组建还有应用等等。我们要确保所有用户只有在拥有访问权限的前提下,只能查看访问自己的领域范围内的数据信息,以确保信息不被曝光,再者就是系统内的信息不能被随意更改,也不能被二次利用。此外,系统在验证安全性的同时增设了避免黑客恶意攻击破坏系统的性能。(三)系统具有开放性。系统采用电网逻辑结构定义成电量信息树,友好的操作界面,熟悉的应用系统更受到用户的青睐。另外,系统应用了现代的自动化技术,能智能检测适应厂站新建。

二、计量校准技术的要求

(一)工业校准。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的新时代潮流,计量测试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我说创新的必经途径,然而事实表明我国计量测试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应用于工业设计来提高它的准确度,广泛程度。朱镕基总理曾经说过:“计量测试工作是整个工业企业素质和管理,现代化最基本的条件”。就凭这一句话,就凭数据指挥生产时代,我们也要保证质量好,工艺技术高,成品检验率高,而电能量计费计量系统做到了这个。近两年,我国许多企业的计量工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同国际水平还仍然有很大的落差,所以许多大量的工业测试应用才能发展计量测试技术。(二)法制测量标准。首先,由于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严格执行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要求,从而来进行修订实施。其次,计量系统也需要严格按照计量单位来计算,按照相应的标准,规范技术文件来执行,对任何销售产品生产的商品一定要编制使用说明书,利用信息来检测校准所测量的数据,这一切数据都是由相应的检测人员持有有效证件才能进行计量检测。再者就是,只有通过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这一要求考核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计量检定和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最重要的是这个仪器的使用具有严格的环境要求标准,需要医疗卫生环境检测等达到强制性要求。(三)科学计量。一个测量管理体系需要经过长绩的应用实践来确保测量设备完好和数据的准确性,他必须要承受管理目标不达标,产品质量检测不合格的风险,由于设备和测量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误差,而影响整个产品质量,所以从最基本的设备检测开始当时测量过程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来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计费计量系统规定了,测量过程和使用设备计量过程中通用的要求,并给了一个使用指南,以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正常精准的测量,此外,这个系统还引用了规范性文件,凡是注明日期的文件都能使用。最为重要的是,这个系统有许多的内容都应用了术语和定义,最为人性化的是我们将这些术语转化为人们都能理解的大白话,来解除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测量设备大多都有好几个计量特性来试用不同测量设备的不同要求,希望使用者在使用之前能读明白使用指南,科学的计量方法能带给人们便利,避免造成不尽人意的后果,也能让人们省掉一份不安心的诉求。

三、计量系统节点校准技术的应用

(一)安全系统方面的应用。第一,我们设置了安全系统,只要拥有访问权限的人才能访问本系统,这是计量系统应用功能技术的一大进步,再有防黑客的功能系统也大大提高了它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这样我们使得数据不会丢失或者被窃取。第二,这个系统具有较高的成熟技术,这个系统应用的所有软件硬件都是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才能生产出来的较为成熟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可靠性在于它具有完整的管理系统包括运行内存,成本结算等功能。第三,高技术的软件平台,在这个最新的电能量计费系统中,我们采用了跨软件性的符合国际形式的标准平台,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需要任何代码。第三模块式的分布结构。这个系统采用板块分工协作完成,各个板块负责不同的内容,最后有一台机子或多台,可以连接到各个模块,信息采集和数据收集也不需要那么复杂,简单而便捷的操作为这个系统增添了一道亮光。(二)应用在数据处理中。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不光采用了电能量的数据采集技术,还有自动调节亮度系统,省电调节系统,电表文档存储系统,营销负控系统,这些基本的数据测量系统的应用为各个部门提供了一个很便捷的数据应用平台,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测量,采集,收集的效率。再有数据库采用了自动修复系统,一旦发现了数据被损坏,或者异常都可以在自动任务中可以修复重做,不用人工再一一核对,这省去了很大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三)应用在证书处理中。在最开始的excel中,我们对证书的处理通过自动或者手动输入到excel文件中这样就凸显了excel强大的功能,处理数据用电子签名系统进行签名,然后就可以用XML控制文件来检测证书文件,最后输入到数据库中进行处理。XML格式证书文件要和系统代码库相脱离,针对其他电子证书,具有结构紧凑和容易编程操作,为电子证书带来了便利。

四、结语

计量计费管理系统从建设开始到现在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应用要求的改变,计量系统逐渐完善,紧随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水平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冯明生,王军,田学华.计量系统节点校准技术的应用[J].工业计量,2018,28(05):99-102+109.

系统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汽车;OBD系统;应用

技术汽车OBD系统作为一种科学的排放控制车载故障诊断系统,在汽车故障检测中,具有较为高效的故障检测水平,为了能够提升汽车OBD系统故障检测质量,应该按照其整个故障检测处理中的要求,进行系统技术应用控制,提升汽车OBD系统故障检测质量,为汽车故障排除提供保障。

1我国汽车OBD系统加装要求

OBD系统作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故障检测系统,在整个系统应用中,已经有效的按照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发展建设中的要求,对整个系统加装做出了分析。在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的中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中,对于OBD加装系统的安装标准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并且结合具体的系统加装要求,对整个系统加装中的尾气排放量控制工作做出了分析,整个尾气排放加装控制要求所有汽车在尾气排放加装控制中,都应该以汽车尾气排放中的系统加装故障处理标准为例,只有保障了相应尾气处理中的汽车尾气排放安全,才能让汽车上路行驶[1]。

2我国汽车OBD系统监测内容

汽车OBD系统监测是国家环保总局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处理中形成的一种科学性监督体系,在监督体系的运行管理中,应该明确系统监测内容,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系统加装控制技术。首先,在OBD系统监测中,应该将三元催化转化器效率监测工作落实。其次,在OBD系统监测中,应该针对发动机“失火”监测。最后,针对上游氧传感器劣化监测。这样才能保障在相应监测工作实施中,有效的为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工作实施提供保障[2]。

3我国汽车OBD系统应用技术

3.1发动机排放。发动机排放对于我国汽车OBD系统应用技术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在其整个技术应用中,已经按照现有技术应用发展中的要求,建立了发动机排放技术控制体系,在这种控制技术的分析实践中能够有效的为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管理奠定基础。通过对发动机排放技术控制,能够针对发动机功率的大小选择合适的OBD系统过滤网,这样才能在尾气排放中,有效的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奠定基础。3.2故障诊断。故障诊断也是汽车OBD系统诊断技术应用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诊断技术,由于其整个技术应用控制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偏差,使得整个系统应用中的尾气排放工作实施质量出现了改变,为了能够提升整个系统应用水平,需要按照系统应用诊断中的要求,对整个系统应用中的故障诊断工作控制形式进行分析,以此保障在相应故障诊断技术控制实施中有效的为我国汽车OBD系统故障诊断工作实施奠定基础[3]。例如,按照故障诊断系统构建中的要求,对故障诊断进行工作控制等。3.3故障警示。故障警示作为汽车OBD系统诊断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系统诊断技术,在其整个技术诊断工作处理中,通过故障警示工作控制能够有效的为汽车尾气排放质量控制奠定基础。并且作为较为重要的一项诊断技术,在其整个技术应用中也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提供了保障[4]。由于汽车OBD系统应用是与汽车尾气排放管理监督工作结合的,因此其整个系统的监督控制应该以故障警示为主,保障在相应故障警示工作处理实施中为汽车OBD系统应用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汽车行业发展中,对于汽车OBD系统应用技术越来越重视,通过汽车OBD技术应用研究能够在现有技术研究中,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展示出来,对于我国现有汽车行业建设和发展工作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将我国汽车OBD系统加装要求和汽车OBD系统监测内容以及汽车OBD系统应用技术做出了分析,整个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发动机排放;二是故障诊断;三是故障警示。只有完善了以上三点技术应用,这样才能有效的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旭,曹源.汽车车载诊断系统OBD及其在维修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18(4):82.

[2]杨殿阁,李满,班学钢.基于OBD系统的汽油车油耗实时在线监测方法[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6,7(1):108-114.

[3]徐辉,李英祥,余乐韬.车载诊断系统OBDⅡ的汽车接口数据处理技术[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7,17(2):28-30.

系统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特高压交直流水电系统;技术经济性;比较

1引言

特高压交直流水电系统技术一般是以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以及超高压电网技术为基础,并进行创新与完善的一种技术。2009年1000kV交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投入运行,来年±800kV直流水电试验示范工程也投入运行。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好地解决了当前输电技术存在的经济性较低以及无法实现或者实现难度较大的更远距离输电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输电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对于当前特高压输电网而言,1000kV以及±800kV输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是重中之重。基于此,研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技术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000kV和±800kV输电系统建设成本阐述

2.11000kV输电系统的建设成本。一般来说,都是使用单位输电建设成本来表示1000kV与±800kV输电系统的建设成本。同时,参照示范工程投资决算实对其施估算。以2009年投入运行的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为例来看,其最初建设成本为56.9亿元。根据试验示范工程相关元器件成本以及建设成本的实际情况,使用工程成本计算方法对其建设成本进行估算,拟使用1000kV、4410MW、1500km特高压输电系统,其单位输电建设成本预期估算成本为1900元/km•MW。若将500kV输电系统建设成本按照2500元/km•MW的价格来看,那么此1000kV特高压输电系统的单位建设成本则近似为500kV输电系统的8成左右。2.2±800kV输电系统的建设成本。对于±800kV直流输电系统而言,首先需要把各发电单元机组通过电站500kV母线汇集在一起,接着借助500kV输电线路连通到直流输电的整流站中,从而把三相交流电更换成直流电,再使用两条正负极输电线路将其配送到逆变站中,再把直流电转变为三相交流电,最后输送到有电压作为保障的500kV枢纽变电站中。和其余输电系统相同,±800kV直流输电系统在进行长距离、大规模输电的过程中,也需要两个电厂作为支撑,拟将其发电机组定位6×600MW以及5×600MW,线路总长度为1500km,通过±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数据对其输电建设成本实施估算。某±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的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为1891km,额定直流电流为4kA,额定换流功率为6400MW,分裂导线的规格为6×720mm2,开工建设的时间为2007年,不断对系统进行调试,最终于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根据系统调试以及投入运行的实际结果来看,自助研发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其相关设备具有较高的运行性能。该±80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成本为190亿元,其中换流站与相关线路的成本均占总成本的一半。根据示范工程建设成本进行估算,±800kV、6400MW、1500km直流输电系统的单位输电建设成本应为1780元/km•MW。2.31000kV和±800kV输电系统建设成本对比分析。一般来说,通过逆变站的输出功率对交流输电进行估算,而直流输电的估算亦是如此;1000kV交流输电系统的单位建设成本与±800kV直流输电系统的单位建设成本基本一致,都为1900元/km•MW,处于相同等级。1000kV交流输电系统的对地电压为578kV和±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极线的对地电压相匹配。±800kV直流输电系统的对地电压为800kV,极线之间的电压为1600kV,两者与1000kV交流输电系统相比,前者对地电压与极线间电压分别是后者的1.35倍以及1.6倍。对于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建设成本来说,其成本主要以绝缘成本为主,而绝缘成本简单来说就是系统对地电压函数。架空线路的建设成本受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其不会随着分裂导线截面的增加而同比增大。例如,1000kV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分裂导线的截面和±800kV直流试验示范工程分裂导线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4倍;但前者实际每千米平均建设成本和后者相比,仅为86.4%,而非前文的1.4倍。1000kV和±800kV输电系统都能够对系统参数进行优化,大幅提高输电线路的供电能力,并切实降低输电建设成本。从理论方面以及实际试验示范工程成本的估算结果来看:当输电线路处于1500km以内的时候,1000kV和±800kV输电系统两者进行比较,前者的建设成本不仅低于±800kV直流输电,而且低于超高压输电。

31000kV和±800kV输电系统电阻功率损耗对比分析

一般来说,通常都是用功率损耗率来表示1000kV和±800kV输电系统的输电功率损耗(电阻功率),也就是通过输送功率以及输电功率损耗的百分比进行表示;而使用电能损耗率来表示电能损耗,也就是使用全年的输送电能值以及电能损耗值的百分比进行表示。3.11000kV输电系统电阻功率损耗。1000kV输电系统的电能损耗以及功率损耗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输电线路、开关站以及变电站。其中开关站与变电站的功率损耗主要来自于变压器的高压并联电抗以及静止无功补偿的功率损耗,其确切数值一般和变压器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参数优化存在之间关联。但参数进行优化之后,开关站与变电站的功率损耗则近似可以看作是变压器德尔功率损耗。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我国1000kV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一般不会超过0.15%。结合国产设备参数的估算结果来看,1000kV两开关站与两变电站功率损耗率的估算值是0.4%。当1000kV输电系统的输送功率为4410MW的时候,线路的电流则为2.546kA,则电流与电压二者的比值则为4.404×10-3。而如果导线的温度为25°的时候,8×630mm2分裂导线单位长度的电阻则为5.839×10-3Ω/km。结合输电线路电阻功率相关计算公式可知,1000kV输电线路电阻功率损耗率则为3.9%。之后,把两部分功率损耗的实际结果加在一起就能知道整个输电系统的总功率损耗。经过相关计算可知,1000kV、4410MW、1500km交流输电系统的输电功率损耗率约为4.15%。3.2±800kV输电系统电阻功率损耗。±800kV输电系统的电能损耗以及功率损耗同样包括三个部分,即输电线路、逆变站以及整流站。其中,逆变站与整流站的功率损耗主要涉及交直流滤波器、平波电抗器、无功补偿设备、晶闸管换流阀以及换流变压器等设备的功率损耗,而换流变压器与晶闸管换流阀的功率损耗占据的比重最大。由于输电系统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谐波电流,因此和常规变压器相比,换流变压器的功率损耗要更大。除晶闸管存在的功率损耗之外,晶闸管换流阀功率损耗还包括电阻、阻尼电容、均压电阻以及阀电抗器等带来的功率损耗,实际数值随着电压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当±800kV换流阀处于额定功率运行的时候,其直流电流应当为4kA,则电流与电压二者之间的比值则为5.0×10-3。而如果导线的温度为25°的时候,6×720mm2分裂导线单位长度的电阻则为6.861×10-3Ω/km。±800kV、6400MW、1500km直流输电系统的电阻功率损耗率的估算值约为6.85%。总而言之,±800kV线路电阻功率损耗高于1000kV交流输电线路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线路的分裂导线电阻更大、电流与电压之间的比值更高。因此,如果想要大幅降低线路功率的损耗率,一方面应当减小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加分裂导线的横截面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如何提高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是当前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有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技术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曾庆禹.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系统技术经济分析[J].电网技术,2015,39(02):341~348.

[2]李明节.大规模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特性分析与运行控制[J].电网技术,2016,40(04):985~991.

[3]胡毅,刘凯,刘庭,肖宾,彭勇,苏梓铭.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J].高电压技术,2012,38(08):1809~1820.

系统技术范文篇5

(一)移动通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两部分组成。

(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每一代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提出、增长、高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移动通信,其主要缺点是频率利用率较低、系统容量小、制式多且不兼容,不能实现自助漫游、通信保密性差、提供有限的业务种类。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其容量和功能比模拟移动通信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类别仍局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3G)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统称。它将可以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的业务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包括实时的流媒体业务。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根据这些业务所需的速率进行动态调整。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另一个特点是低成本。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3G的技术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ICT业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般理解,ICT(Informationandconnec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英文缩写。广义上的ICT可以扩展到国家信息化层面;狭义上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一种业务,ICT就是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用以满足“客户综合信息化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通信、信息收集、、自动化、传感、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概念上讲,ICT其实就是CT企业将价值链延伸到了IT行业。但是,与传统的CT业务相比,ICT业务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市场特性。

第一,“一揽子解决”特性,重新整合了价值链。传统运营商价值链的核心是信息传递服务,末端是用户,向上一个环节是CT网络及平台生产商。CT经营主要涉及网络及平台传输、连接服务,而ICT则涉及到从设备到厂商到客户端使用服务的全部链条。在CT时代,“客户端”的设备、维护、服务、障碍都与电信企业无关,我们只管“局端”。在ICT时代,只要客户有信息化方面的需要,我们就主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做“交钥匙”工程,之后还要承办好“物业”。

第二,“综合集成”特性,涉及所有相关业务。我们习惯于向公众客户“卖话务”,向政企商务客户“卖电路”,营销服务多停留在客户“关系营销”层面。ICT业务就要把所有用户需要的元素都“加”到产品中,“电路”+“话务”+“维系”+……只要客户需要,我们可以做所有客户的“信息通信外包商”,做信息通信领域的“沃尔玛”。

第三,“技术方不可复制”,解决客户个性需求。个性即差异。传统的CT产品基本上是无差异的、标准化的,因此竞争的结果就是“拼”2M或者话务量的“价格”和个别服务指标,这是CT企业的“红海”。如果能够深入到客户的具体工作中,深入到管理、财务、物流、销售、后勤等领域,每个企业或多或少均有差异,这就是个性,个性的需求要用个性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ICT业务营销的目标与方向。

第四,“海量市场空间”的特性,为传统业务找到新的出路。从CT到ICT,就如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开始“搞运输”,不仅收过路费,还要收“运费”甚至物流涉及的“全部费用”。突破了原来只赚取接入利润的定位,开始涉足价值链的全部环节。虽然单位利润率可能比流通企业小,但总量规模明显增大。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膨胀,ICT市场空间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与逐渐走向饱和的单一CT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三、SOA概述

(一)什么是SOA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也叫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或面向服务架构,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businesslogic)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

SOA是一种架构模式,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构建在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图1给出了其体系结构,SOA结构中共有3种角色,即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者),对外提供服务,并且通过注册来服务信息;Servicebroker(服务),提供服务的和定位功能;Servicerequester(服务请求)。

二)为什么选SOA

不同种类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相互交织,这便是IT企业的现状。一些现存的应用程序被用来处理当前的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es),因此从头建立一个新的基础环境是不可能的。企业应该能对业务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利用对现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的投资来解决新的业务需求,为客户、商业伙伴以及供应商提供新的互动渠道,并呈现一个可以支持有机业务(organicbusiness)的构架。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从而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保护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三)基于SOA的ICT集成的体系结构

当今市场的SOA解决方案有三种主流标准:一是以IBM为代表的J2EE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开放的标准和良好的可拓展性,适合大型系统和项目的使用;二是以微软为代表的“.NET”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快速便捷的部署性,价格低廉,但难以支撑大型系统的使用,相对适合于对技术架构要求不高,预算有限的中小用户使用;三是以SAP为代表的ERP型SOA,适合已有ERP系统和准备以ERP作为核心应用的用户使用。ICT集成系统是一个涉及部门众多且极其复杂的大型系统,因此在综合考虑以上三种解决方案之后,最终选定第一种。

图3是本文中建的基于SOA的ICT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分为客户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技术层四个层次。

第一,客户层。客户层包括了中国移动营业厅、网站、10086客服等接入方式,受理客户的业务需求,统计用户、收入、业务发展情况。

第二,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针对业务流程层的各种服务以及Web服务平台。Web服务平台可以允许以一种与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无关的方式来定义和使用业务服务,服务层为业务流程层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供了粗粒度的业务功能;提供了良定的、无歧异的接口,因此业务流程无需了解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的细节;服务层数据模型是根据服务业务领域定义的,而且是独立于特定应用的数据模型的;服务层安全模型提供了单点登陆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确保了任务可获得使用服务的授权,并令业务流程层免于处理各种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提供的安全接口;服务层管理模型可以生成有关服务使用状况的统计数据,供业务流程层使用。

第三,应用层。通过对ICT现状的分析,并参考国内外市政管理的先进经验,本文中建立了应用子系统,即OA、BOSS客服。

第四,技术层。技术层包括了各种应用平台、技术平台和各种操作系统等,技术层是确保实现上述各个应用的技术细节。市政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各应用系统所依托的技术平台、技术细节各不相同,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技术的应用系统都可以实现与技术无关的通信。

系统技术范文篇6

1.1氦氖激光器结构。结合原子物理学定律,应用气体激光器,其具体的激光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在满足粒子性的同时,满足波动性。氦氖激光器能在发射连续激光的同时,确保激光内混合气体有效性符合标准。在对激光使用频率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能对谐振器的长度予以控制。谐振器有两面球面反射镜,主要是将支架结构连接在一起,从而建立压电陶瓷结构,确保距离得以有效调整。需要保持稳定性,才能为后续操作的稳定性升级提供保障,严格要求反射镜子的构建水平,提升测量效果的实效性[1]。1.2干涉仪器结构。在干涉仪应用和系统化处理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基本情况作为核心发展元素,实现自身设备的改良和优化。在干涉仪进行数据读取时,也能保证相位差之间信号的完整性和利用价值,确保判断效果符合实际标准,只有全程设置相应结构,才能在采取偏振滤光器的同时,有效处理棱镜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偏振光的实际参数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干涉仪器结构自身具备独立的电源结构,主要任务就是能为整个系统提供使用电压,确保温度调节结构和实际变化数值的稳定性符合标准。结合干涉仪器,能在接通电源后,完善验证效果和整体处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升级相关参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为信息转换提供基本的动力[2]。

2激光位移测量系统中应用长度计量技术

在激光位移测量系统中,借助长度计量技术能有效提高其实际操作效率和处理水平,确保技术运行效果和处理分析水平符合标准。结合激光位移测量系统的发展进程,对激光测量系统的优势予以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对精度以及测量速度等参数进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完善程度。在激光位移系统中,应用相关修正测量系统,能在完善相关测量数据基础的同时,确保技术运行结构和整合机制的完整性贴合具体的测量需求。首先,能有效应用测量程序,整合测量机状态参数的同时,保证能对相关测量状态数值进行分析和处理,一定程度上满足机械改良的实际需求,并且为后续工作的全面升级以及服务优化提供保障,实现测量分析效果的全面优化。其次,要借助小型控制计算机,对具体参数进行分析,确保距离测量结构和整合机制的完善程度贴合实际需求。只有保证精度参数得以落实,才能真正提高激光位移测量参数的稳定性。例如,在测量中,要借助具体的测量工具对4000mm以内的机器构件进行检验和测定,只要是在保证机械完整性的基础上,就能对其工业测量长度予以全面控制,实现自动化数值界定,提高整体程序的完整性。由于是自动化控制机制,因此,测量的最大优势就是测量方法需要的时间较少,且测量过程和测量准确度符合实际需求,在调节相关结构后,保证测量方法的实效性[3]。最后,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也要对检查机制和构件整合措施展开深度调研和分析,确保整体结构更加的稳定且可靠,其中,光学转向装置的应用不能出现震动问题,要结合偏振状态对光波的相关参数进行全面分析和标注。只有在观察偏振实际参数的同时,结合波长公式以及管线传播媒介的折射率进行计算,才能有效维护环境参数的稳定性,确保修正过程和信息处理效果的最优化。结合实际操作情况和处理机制,及时改良办法的应用效果和直接措施,维护修正机制以及环境相关增量处理的实效性,也为开关结构以及计算装置模型的全面优化提供保障,真正落实长度计量技术在激光位移测量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4]。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激光位移测量体系中,要积极发挥长度计量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动态化的测定机制和数据处理规划,确保整体行业科技化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在系统研究以及技术分析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更加深度的挖掘策略,将行业发展作为科技项目的管理重点,为测量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荟燕.具有原位力学测试和长度计量功能的AFM测头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杨斌.24m大长度计量检测自动化系统[J].计测技术,2015,35(S1):16-17.

[3]赵克功.长度计量基本单位———“米”的定义及其复现[J].大学物理,2003(4):38-42+49.

系统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集输系统;中转站;能耗;加热炉

在石油工业中,油气集输的继开发、开采之后最重要的工艺环节。原油开采、收集和运送所产生能耗直接关系到整个油田的收益情况。目前,石油储量日益减少,开发难度增加使得开发、开采难度逐年提高,开采能耗也随之增长,能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后,通过对标的方式找出油田集输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挖其节能潜力,并举出针对降低能耗的具体方案。研究结果对今后集输过程中的能耗降低具有指导性意义。

1集输系统不必要能耗产生的原因

在集输系统中,整个输油管道中的压力和温度都需要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以保持原油可以在管道中顺利的运输。为了维持在这个压力和温度,就必要对管道进行加温和加压,以往的加温加压只是确保原油可以顺利的运输,造成了加多温,加多压的情况。这种过多的加温和加压就会造成能源的多余消耗,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本文就此分析并改进、优化整个集输系统。

2集输系统的节能技术

2.1加热设备及工艺的改造与提高

(1)对加热炉和燃烧器的高效应用和大力推广针对油田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对新型高效加热炉,如相变炉、超导炉等,加大推广使用力度,提高油田加热炉平均运效至78.2%,比改造之前提高了近9.5%,热力系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局,即“使用状况较好的水套炉,弃用低效的危险炉”同时形成了“新型高效炉”的环境。(2)对加热炉的更新问题现阶段,通过多次试验和应用新生代加热炉,如相变炉、真空炉以及热媒炉等,在运行的安全性和应用的高效性、节能性等方面均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将产能建设、老油田改造及节能等专项工程的经验结合应用,根据不同加热炉适应不同的工况条件,先总体规划,然后分期实施,成为今后建设改造的总体方针,继而迎来加热炉更新的时代。(3)加热炉节能技术的推广问题全力研究先进技术,引进针对加热炉燃烧配风工艺、炉体保温工艺、烟气热量回收工艺和燃烧平稳运行工艺等各方面的节能配套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除当前生产应用外,应加大对已经应用的无机传热余热利用装置、自动比例式转杯燃烧装置和加热炉节能环保自控等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

2.2无功动态自动补偿技术

油田生产能力的不断改变,使油田得实际生产量和油气集输泵站原配置设备处理能力产生了些许差异,部分设备能耗大能效低,使高效区的泵机组不能持续稳定运行,进而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受,使得电网运行功率降低,供配电系统对电网功率运行因数的技术指标要求出现偏离现象。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详细调查并分析后,对其进行实时动态补偿应用的试验,得到了良好的现场试验应用效果,使油田电网运行的功率因数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提高电力能效综合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系统损耗,节能效果十分显著。2.3集输系统的简化(1)集油系统流程的简化根据油井单管常温输送技术先导试验的经验,加强推广力度。将现有使用的双管掺热水集油工艺变为单管常温集油工艺,缩减集油系统的工艺步骤。(2)集输系统生产及运行方式的简化针对集输系统运行繁复的问题,应该从其系统运行方式着手,采用越站式集输,并减少原油进站升温、升压的次数,能够有效地降低原油运输成本,同时相对地增加原油库储量。通过工艺流程的优化,从而实现中转站压力越站输送是主要的简化措施。(3)集输过程中油气处理工艺流程的简化对于油气处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推广应用多功能油气处理装置和高效三相分离器,同时将原来的三段和二段脱水工艺进一步优化为一段脱水工艺。再采取油水预分离技术,使处理站进站液体的加热量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3油田集输系统的能耗对比

集输自耗气是国内集输系统的耗能大户,国内平均的18.9%比高效系统要求的5%~10%高出近3倍。可根据各油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降低集输系统的能源消耗。国内的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中小油田可以向一些技术已经成熟的大油田借鉴经验,从而使油田集输系统可能高效率的工作。4结束语1)降低集输系统能耗的技术有热力设备改造、无功动态自动补偿技术、系统简化。2)在集输系统中,可以进行跨站式运输,降低原油进站升温、升压的频率,有效节省原油运输成本。3)改善加热炉的工作效率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在合理的情况下应选择改善加热炉。

作者:王强 高立新 贾旭楠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阳洋,侯永斌,岳阳,等.油气集输及处理节能减排的实践与探索[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1(10).

[2]李雪峰.油气集输系统的能耗评价与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9(6).

系统技术范文篇8

Ajax是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以及DHTML等)的缩写。它由几种技术组合而成,包括:基于XHTML和CSS标准的表示;使用DocumentObjectModel进行动态显示和交互;使用XMLHttpRequest与服务器进行异步通信;使用javascript进行绑定。

传统的Web应用程序强制用户进入提交、等待、重新显示的模式,即用户的界面操作触发HTTP请求,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之后进行业务逻辑处理,比如保存数据,然后向客户端返回一个HTML页面。但服务器处理数据的时候,用户处于等待的状态,每一步操作都需要等待,使得Web用户界面在响应灵敏性方面大打折扣。而Ajax带给用户完全不同的浏览感受。传统的动态网页技术被隐藏到Ajax的后台。用户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页面,不需要在提交页面后等待或者主动刷新网页。动态程序反馈的结果被直接无刷新地显示在这个页面上。因此利用Ajax开发的Web应用程序能够提供响应极其灵敏的Web用户界面,使得应用过程很自然,操作很流畅,并消除了页面刷新所带来的闪烁。

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设计

在用户登录进考试系统时,将登录时间按用户ID存入session变量中,以便对每个用户实现计时。

用户登录后,利用Ajax技术在后台实现计时功能,由javascript定时向服务器查询考试时间并实时显示在用户的WEB页面上。考试时间可在JSP的配置文件中给出,计时器到规定时间后如用户还未提交试卷,则由系统自动提交。

用户考试过程中,利用Ajax技术由JavaScr-ipt代码在后台为用户定时存盘,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再次进入考试系统时,可根据保存的信息在故障点处继续进行考试,原来考试的信息可以从服务器端一次性加载。

试卷的形式可以采用一页一题的方式,也可采用一页多题的方式。用户在答题时,系统在后台为用户预先从服务器端读取下一段的试题,当用户需要下一段试题时,可以很快从客户端直接加载,而不需要用户等待服务器端的数据,实现无闪烁、无延迟的效果。

Ajax采用的是一种沙箱安全模型,Ajax代码(具体而言即XMLHttpRequest对象)只能对所在的同一个域发送请求,在本地机器上运行的代码只能对本地机器上的服务器端脚本发送请求。虽然上述功能的实现都是基于客户端脚本,对于用户来说是可见的,但是Ajax的沙箱安全模型保证了只有来自考试服务器端的客户端脚本才可以与服务器通信,同时服务器端也只接受有访问信息的客户端的请求(通过session等技术)。所以该改进方案保证了考试系统的准确性。

(二)系统的实现

1、XMLHttpRequest对象。目前主流浏览器均支持XMLHttpRequest对象,但不同的浏览器对该对象的声明各不相同,为了使得系统具有通用性,要对不同情况加以区分。本文将该功能直接写在xmlhttp.js文件中,具体实现请参考文献。XMLHttpRequest对象的各种方法和属性请参考MSXML5.0SDK或其他相关文档。

2、时间控制系统的实现。首先在服务器数据库的考生表中设置“答卷时间”字段,用于记录考生剩余考试时间。该字段值在考试过程中会以每分钟减一的频率被改写,并在半分钟之内回显给考生,当该字段值减为零或以下时系统自动交卷,结束考试。在计时器的设计上,以.NET系统自带的Timers.Timer组件为基础进行了自定义设计。在Global.asax文件中生成并启动自定义计时器,由调用者订阅其发出的一分钟一次的事件,并将自身注册为监听Global.timed的监听者。这样,Global.timed每次触发事件时,注册者相应函数内的时间更新功能就会被执行,从而达到考生表中“答卷时间”字段值每分钟自动减一的功能。由于NET中的Timers.Timer组件是基于服务器的,并为在多线程环境中用于辅助线程而设计的,服务器计时器可以在线程间移动来处理引发的Elapsed事件,这样就可以比Windows计时器更精确地按时引发事件。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请求时间时,要根据XMLHttpRequest对象的HTTP状态码来操作;在服务器端,必须将“Cache-Control”头设为“no-Cache”来保证每次取得的数据都不是从缓存中得到的。下面是计时器的一段示例代码。

客户端:

<scriptlanguage="javascript"src="xmlhttp.js"></script>

<scriptlanguage="javascript">

functionclockFun(){

varurl="TestTime.jsp";

xmlhttp.open

("get",url,true);//lxmlhttp对象在xmlhttp.js中声明;

xmlhttp.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指定服务器返回信息时客户端的处理程序

if(xmlhttp.readyState==4){

if(xmlhttp.status==200){//http的状态码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ck").innerHTML=xmlhttp.responseText;}}}

xmlhttp.send(null);}//发送请求到http服务器

functiontimer(){//计时器

window.setInterval(''''clockFun()'''',1000);}

</script>

服务器端(TestTime.jsp)

Calendar

beginTestTime=CalendargetInstance();

beginTestTime.set(……);//省略号处为登录时间;

long

beginTime=beginTestTime.getTimeInMillis();

long

nowTime=Calendar.getInstance().

get''''TimeInMillis();//获取当前时间

response.setHeader("Cache-Control","no-cache");//数据不缓存

longhasTime=nowTime-beginTime;

//如用倒计时,此处要用总时长来减去此值;

response.getWriter().write((newLong(hasTime/60000)).toString}+":"+(newLong((hasTime%60000)/1000)).toString});//以文本方式返回时间response.getWriter().flush();

3、试卷的定时存盘和预读试卷数据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实现也采用Ajax技术,只是由于请求的数据量比计时器的数据量大,所以请求时采用“POST”方法。同时要求数据以xml格式返回,在客户端利用DOM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对数据的操作。用“POST”,方法请求数据时客户端要添加Request头,xmlhttp.setRequestHeader("Content-type","applicatior/x-www-form-urlencoded");服务器端以xml格式返回数据时要设置Response响应头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xml"};这样返回客户端的数据才能以xml格式返回。

(三)系统测试

该系统测试的客户端为InternetExplore6.0和FireFox1.0,服务器端为Windows2003和RedHatAS4+JDK1.5+Tomcat5.5.9,网络环境为服务器在教育网内,客户机在局域网内和远程电信网。系统在局域网内部和广域网上的测试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系统技术范文篇9

2010年3月云安全联盟的研究报告《云计算主要安全威胁》[3]指出云计算服务的主要威胁主要包括:云计算服务的滥用和恶意使用、不安全的接口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s)、恶意的内部攻击者、共享技术的弱点、数据丢失与泄露和账号与服务劫持等。微软公司的《WindowsAzure安全笔记》[4]从审计与日志、认证、授权、部署管理、通信、加密、异常管理、输入与数据验证和敏感数据这9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云计算服务的主要安全威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文献[5]中认为云计算中安全方面的威胁主要有:可用性以及业务连续性、数据锁定、数据的机密性和相关审计、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漏洞和相关性能的不可预知性等等。在文献[6-8]中指出云计算中最重要的安全风险主要有:违反服务等级协议,云服务商提供足够风险评估的能力,隐私数据的保护,虚拟化有关的风险,合约风险等。目前,云计算安全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著名的信息安全国际会议RSA2010将云计算安全列为焦点问题,通信学会理事会(CCS)从2009年起专门设置了一个关于云计算安全的研讨会。许多企业组织、研究团体及标准化组织都已启动了相关研究,安全厂商也已在研究和开发各类安全云计算产品[9]。

云计算服务模式下的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复杂的、面临各种安全威胁的系统,因此必须研究和设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技术来抵抗和防御这些安全威胁,云计算安全体系结构是其研究基础和依据。许多研究人员和来自移动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对如何设计和开发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均展开了相关研究。微软云计算平台WindowsAzure是微软于2008年在微软开发者大会上的全新的云计算平台,它基于平台即服务(PaaS)的思想,向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在线的基于Windows系列产品的开发、储存和服务代管等服务的环境。微软公司的《WindowsAzure安全笔记》[4]从改进Web应用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应用安全、网络安全和主机安全概念化安全区域的云计算安全架构。其中应用安全关注应用审计与日志、认证、授权、应用部署管理、加密、异常管理、参数配置、敏感数据、会话管理和验证等问题;网络安全保障路由器、防火墙和交换机等的安全;主机安全所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则包括补丁和更新、服务、协议、记账、文件与目录、共享、端口、注册登记和审计与日志等。

Bell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文献[10]中提出一种支持资源无缝集成至企业内部网的云计算安全体系架构VSITE,在保持资源的隔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允许云服务提供商拓展资源为多个企业提供服务。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资源对企业来说就像是内部资源,VSITE通过使用VPN、为不同的企业分配不同的VLAN以及运用MAC地址对企业进行身份编码等技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VSITE体系架构由云服务中心、目录服务器、云数据中心以及监控中心等相关的实体组成,其监控中心设计了安全机制以防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攻击。VSITE具有可扩充性安全性以及高效性。亚马逊弹性计算云(AmazonEC2)是一个Web服务,它提供可调整的云计算能力。文献[11]中指出AmazonEC2使用了一个多级的安全体系架构包括主机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虚拟实例/客户操作系统、防火墙和签名的API调用等层次,目标是保护云端的数据不被未授权的系统和用户拦截,使得AmazonEC2实例尽可能安全而又不会牺牲客户按需配置的弹性。从服务模型的角度,云安全联盟(CSA)提出了基于3种基本云服务的层次性及其依赖关系的安全参考模型[6],并实现了从云服务模型到安全控制模型的映射。该模型的重要特点是供应商所在的等级越低,云服务用户所要承担的安全能力和管理职责就越多。

从安全协同的角度,JerichoForum从数据的物理位置、云相关技术和服务的所有关系状态、应用资源和服务时的边界状态、云服务的运行和管理者4个影响安全协同的维度上分类16种可能的云计算形态[12]。不同的云计算形态具有不同的协同性、灵活性及其安全风险特征。云服务用户则需要根据自身的不同业务和安全协同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相关云计算形态。上述云安全体系结构虽然考虑了云计算平台中主机系统层、网络层以及Web应用层等各层次所存在的安全威胁,形成一种通用框架,但这种云安全体系架构没有结合移动互联网环境来研究云计算安全体系构建及相关技术。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通用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的设计目标有以下6个方面:确保移动互联网下的不同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云计算平台虚拟化运行环境的安全依据不同的安全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安全服务对运行态的云计算平台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管确保云计算基础设施安全、构建可信的云服务保障用户私有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的基础

结合上述设计目标,考虑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企业运营方式和用户安全需求的多样性,文章设计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通用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它具有多层次、多级别、弹性、跨平台和统一用户接口等特点。与云计算架构中的软件即服务(SaaS)、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3个层次相应,文章首先设计了云安全应用服务资源群,包括隐私数据保护、密文数据查询、数据完整性验证、安全事件预警和内容安全服务等云安全应用服务。针对云计算虚拟化的特点文章还设计了云安全基础服务资源群包括虚拟机安全隔离、虚拟机安全监控、虚拟机安全迁移和虚拟机安全镜像等云安全基础服务,运用虚拟技术跨越了不同系统平台(如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中也包含云安全基础设施。由于用户安全需求方面存在着差异,云平台应具备提供不同安全等级的云基础设施服务的能力。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中的云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则可以参考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中云安全基础设施已有的相关建设经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还包含一个统一的云安全管理平台,该平台包含用户管理、密钥管理、授权认证、防火墙、反病毒、安全日志、预警机制和审计管理等子系统。云安全管理平台纵贯云安全应用服务、云安全平台服务和云安全基础设施服务所有层次,对包含不同安全域和具有多个安全级别的整个系统的运维安全情况进行了跨安全域、跨安全级别的一系列综合管理。体系架构考虑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云用户的各种接入方式如2G/3G/4G、Wi-Fi和WiMax等,具有统一的云安全应用服务接口,并提供手机多媒体服务、手机电子邮件、手机支付、网页浏览和移动搜索等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隐私数据保护、密文数据查询、数据完整性验证、安全事件预警和内容安全等用户可以直接定制的安全服务。

同时,体系架构还考虑了整个系统参照云安全标准及测评体系的合规性检查。云服务商提供的应用软件在部署前必须由第三方可信测评机构系统地测试和评估,以确定其在移动互联网云环境下的安全风险并设立其信任等级,云应用服务提供商不可自行设定服务的信任等级,云用户就可能预先避免因定制未经第三方可信测评机构评估的安全云应用服务而带来的损失。云应用服务安全等级的测试和评估也给云服务提供商带来准入规范,迫使云服务提供商提高云服务的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意识。

对用户而言,多用户私有资源的远程集中式管理与计算环境的开放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用户资源的私有性和机密性要求其应用环境相对固定和稳定,而计算环境的开放性则会使私有数据面对来自多方的安全威胁。可以说,云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的信任问题是云计算能否推广的关键,而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云计算安全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涉及支持密文存储的密文查询、数据完整性验证、多租户环境下的隐私保护方法等。

云计算平台要统一调度、部署计算资源,实施硬件资源和虚拟资源的安全管理和访问控制,因此,确保虚拟化运行环境的安全是云计算安全的关键。在此安全体系之下,结合虚拟化技术,平台必须提供虚拟机安全监控、虚拟机安全迁移、虚拟机安全隔离以及虚拟机安全镜像等核心基础服务。各种服务模式的虚拟机都存在隔离问题引起的安全风险,这包括:内存的越界访问,不同安全域的虚拟机控制和管理,虚拟机之间的协同工作的权限控制等。如果云计算平台无法实现不同(也可能相同)云用户租用的不同虚拟机之间的有效隔离,那么云服务商则会无法说服云用户相信自己提供的服务是非常安全的。用户定制的各种云服务由虚拟机中运行相关软件来实现,因此存在虚拟机中运行的相关软件是否按用户需求运行的风险问题,例如运行的环境的安全级别是否符合需求和运行的流程是否异常等;虚拟机运行的预警机制与安全审计问题包括安全策略管理、系统日志管理和审计策略管理等。

系统技术范文篇10

一、BA系统的组成

BA系统是一个综合集成化管理监控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集散型控制系统。其组成主要包括中央操作站、分布式现场控制器、通信网络(包括通信线路、调制解调器、连接器和网络控制器)和现场就地仪表(包括接触器、执行机构、变送器、调节阀和传感器等)四部分,每部分都有其不同的设备和功用。BA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接口技术连接现场直接数字控制器(DDC),接着利用网络使各子系统与中央监控管理及计算机之间、子系统相互之间的信息通信功能实现,最终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功能模式。其中BA系统连接的现场直接数字控制器(DDc)来自于不同区域并有着不同用途,其具有编写程序、独立运行监控有关设备、联网及通过中央管理及接受统一控制与管理等功能,这些都使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得到较大地提高。

二、NA系统的控制计算机应用

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分布在现场的多台计算机控制装置完成被控设备的实时监控任务,克服了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不足。其主要分为中央管理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器和计算机通信网络三部分。

(一)中央管理计算机

中央管理计算机又可称为中央机或上位机,其主要任务是监控并管理整个建筑或建筑群的设备。中央处理器主频800MHz,字长32位;缓冲存储器256KB,内存64MB;硬盘驱动器容量可为20GB的3.5in,软盘驱动器为1.44B的3.5in,光盘驱动器为650MB;显示器(CRT)最好用51cm(21in),分辨率为1024×768,256色。

(二)直接数字控制器(DDC)

DBC又可称为下位机,由于其优点较多,如编写程序、独立运行监控有关设备、联网及可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等,因而,目前其已普遍被使用与智能大楼中的各类设备。在DDC的系统设计和使用中,DDC的输入和输出可以根据信号形式的不同分为模拟量输入(AnalogyInput,缩写AI)、开关量输入(DigitalInput,缩写DI)、模拟量输出(AnalogyOutput,缩写AO)和开关量输出(DigitalOutput,缩写DO)四种形式。AI有温度、湿度、压力和流量等几种物理量,他们都是通过相应的传感器测得,并经过变送器转变为电信号送入DDC的AI。此信号可以是电流信号(O~lOmA),也可以是电压信号(O-5v或0~lOv)。电信号送入DDC模拟量输入通道后,经内部模/数转换器变为数字量,再由DDC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DDC上的DI通道可直接接入压差开关、风速开关和水流开关等以开关状态为输出的传感器。同时,高电平或低电平对脉冲个数、高电平或低电平的脉冲宽度、脉冲频率等脉冲信号都可由DI通道直接进行测量、技术。DDC的A0信号是O~5v或0~10v间的电压,或0~10mA、4~20mA间的电流。其输出电压或电流大小由计算机内数字量大小决定。由于DDC计算机内部处理的信号都是数字信号,所以这种模拟量信号是通过内部数字/模拟转换器(D/A)产生的。通常,模拟量输出信号用来控制风阀、水阀等执行器动作。DO又可称为数字量输出,它可由计算机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通过驱动电路可带动继电器或其它开关元件动作,也可驱动指示灯显示状态。D0信号可用来控制开关、交流接触器、变频器以及可控硅等执行元件动作。

(三)计算机通信网络

一般来说,中型以上系统,无论采用何种网络结构,BA系统对某一监控点实施监控的信号传递路径应符合有关规定模式。对于统一管理的建筑群或特大建筑物,当其设备数量极多,而配置又极为分散时,宜采用多个微型中心站,组成多域网。中型系统和设备分散的较小型系统,宜采用分级分布式监控系统。小型系统和比较集中的较小型系统,宜采用集中式结构,可设一台计算机对现场的多种装置实现控制,组成单机多回路系统。一般来说,现场直接数字控制器(DDC)与网络控制器之间构成第一级网,均采用标准工业串行通信制式,使用价格较低的双绞屏蔽线作为传输介质;而中央管理计算机与网络控制器之间构成第二级网,由于通信数据量大,需用Ethernet(以太网)或Arcnet(附加资源计算机网络)等高速通信网,传输介质为同轴电缆或光纤:为参与更高的管理级,尚需将上述局域网联至更高速的广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