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1:49:11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素养;归因分析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标准概述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该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信息文化,是指在具有信息道德修养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利用、管理、评价的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社会成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道德修养教育

由于传统的社会交际是面对面的,人对某些问题的自律或良好的道德表象可能是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交流的隐蔽性,目前使用粗言秽语,阅读不良信息,发放病毒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犯罪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因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有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具体表现在能负责任地使用设备和信息。能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等。

(2)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这一标准展示了学生所选择的信息是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来获取的。这是学生具备信息分析能力的体现,也是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体现。

(3)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教育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信息意识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旦我们的行为需求或者主客观因素要求我们对信息有所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需求,并且具备把这种需求尽可能地表述出来的能力,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最后将其利用在新的行动之中。

二、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且只停留在对其重要性进行反复论证或者仅以某一门课程为出发点进行论述,总体呈现出理论知晓而实践较为欠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项信息素养教育的调研表明,目前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范围狭窄。只局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停留于单纯开设文献检索课阶段。事实上,只重视图书馆的利用和一门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增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性课程。2.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中职学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研究者,其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因此,在当今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数量和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专业教师,信息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造成信息素养教育陷入困境。同时,重“技术层面”、轻“信息技术意识与道德层面”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开设方面,由此造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

3.缺乏适合我国中职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目前,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迅速,日本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欧美国家的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处理信息问题,已成为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一直以来仅在引进国外的科研成果的状态。1992年,Doyle在《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系统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1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学生学习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然而,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国有关研究人员开始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实践,如南京大学的孙建军、郑建明,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陈文勇、杨晓光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的马海群也发表了有关探讨这方面问题的文章。但仍只是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初步探索,缺乏较深入、细致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在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探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使之更趋系统化,更具可操作性。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全民化。

4.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信息素养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赶上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3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对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负责对在校师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支撑环境。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信息素养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策略研究

2014年马化腾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互联网+”,他指出“互联网+”是一个发展趋势,“+”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1]。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此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有了较为权威的解释——“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从教育角度理解“互联网+”,我们应该知道这一趋势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创新,更是对教学及其组织形式的冲击,并更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3]。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其定义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有效查找、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上讲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4]。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听障儿童康复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认知得到全面发展。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听障儿童康复师教育教学的一大趋势,提升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刻不容缓。

1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通过对在校20名听障儿童康复师访谈分析,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意愿总体来看积极性比较高,信息素养意愿非常强烈的有70%;比较强烈的占30%;比较平淡的为0%。信息素养对听障儿童康复师来说至关重要,但通过调查发现,70%以上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较低,这将会影响听障儿童的全面发展。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信息理论应用相对狭窄调查显示,90%听障儿童康复师对于信息理论知识表示略知一二,他们大多会选择学习一些实用的信息技术,并对信息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了解,不会主动地去深入学习。78%以上听障儿童康复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仅处于初级阶段,只会简单应用,以应付教学的需要。这表明听障儿童康复师的信息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对实用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相对狭窄[5]。1.2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听障儿童康复师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利用使其符合实际教学需要,但年龄在40岁以上的听障儿童康复师80%处于利用百度、谷歌等浏览器搜索信息的状态,40岁以下的听障儿童康复师90%会使用中国知网收集信息,基本没有听障儿童康复师会利用国外优秀的数据库收集信息。这说明了听障儿童康复师对信息收集能力还有待提高。

2“四位一体”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到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6]。对听障儿童康复师来说,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听障儿童康复师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举措构建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听障儿童康复师培养内容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1培养信息意识。要提高听障儿童康复师的信息素养,必须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培养信息技术意识,提高信息敏感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7]。听障儿童康复师要有关注信息化发展的意识与需求,要有信息技术科研意识与能力。2.2优化信息化学习环境。优化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培养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的关键。要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为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提供载体[8]。学校要购置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保证每名听障儿童康复师一台笔记本电脑,信息化设备齐全、软件资源丰富,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以便随时查阅、上传资料。2.3加强信息素养培训力度。学校要本着“培训是最大福利”的理念,定期采用外出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对听障儿童康复师进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实际运用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2.3.1外出培训。通过建立多元化、层次化的培训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使每一名听障儿童康复师都能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实现外出培训的方式有:高校培训、校际交流。高校培训。为了开阔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技术视野,学习全国一流的信息化理论知识,应组织听障儿童康复师定期到高校进行学习,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前沿热点。通过理论学习与专题学习,促进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校际交流。定期带领骨干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与设备先进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习该校先进的信息技术理念及信息技术运用的成功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促进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2.3.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校本培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主要方式有:外聘专家、课题引领、信息技术大赛、信息教研活动等。外聘专家。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聘请信息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信息化教育的专项培训,是提升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课题引领。通过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科研能力,以骨干教师为引领带动其他教师提升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大赛。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为依托,通过课例、微课、课件、论文等比赛内容,鼓励听障儿童康复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突破发展,实现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理论与信息运用能力的深度融合。信息教研活动。为提高听障儿童康复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要定期开展信息教研活动,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合作伙伴,每学期定时、定点,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地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促进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的提升。2.4重视信息素养的自我提升。听障儿童康复师除参加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外,还要重视信息素养的自我提升。听障儿童康复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把学到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信息化教育相关理论,多渠道搜集信息资源,积极运用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借鉴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取长补短,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

3结语

总之,提高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正视现实,不断探索和实践“互联网+”视域下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培训力度,有效提高听障儿童康复师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娟.“互联网+”背景下城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8.

[2]张婧.“互联网+”社区教育工作创新[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4]杨琰,胡中锋.“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04):117-122.

[5]练志坚,李晶丽.聋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2008,(10):126-128.

[6]李玉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互联网学习[J].现代教育,2018(06):1.

[7]冯小燕.聋教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信息素养范文篇4

关键词:大数据;学科官员;信息素养

一、大数据环境下学科馆员信息素养要求

(一)信息意识。学科馆员信息意识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息需求意识,即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词汇来定位需求。第二,甄别意识,即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敏锐发现偏见和欺诈信息。第三,政治意识,在言论自由的道路上能够找到与政治和宗教相关的边界。第四,安全意识,即避免信息被盗取。大数据环境下,客户暴露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要有主动服务意识,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要有甄别意识,对收集到的目标信息进行分析,剔除诈骗、偏见、洗脑类的负面信息,保证传播正能量;要有政治意识,无论是否为党员,都要用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同时要照顾到大众的宗教信仰差异;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问题要备受重视。(二)信息知识。学科馆员信息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检索知识,即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明确“且”“或”“和”的运算差别,通晓受控词和自然语言。第二,信息技术知识,即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来管理移动图书馆和云服务等。第三,图书馆专业知识,即掌握《图书法》编制规则,熟悉学科主要信息源,能够对文献出版机构和学术评价进行客观分级。第四,外语水平,掌握英语或其他语言,要求有熟练阅读能力,可以实现外文信息的检索和甄别等工作。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数量多,学术没有国界,消息迭代速度快,所以要有非常优秀的信息知识,才能够及时对同领域多国度的信息进行检索归类。(三)信息能力。学科馆员的信息能力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检索、分析、处理、协作、创新、教学和服务能力。最基本的能力是信息检索,其次是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学能力和服务能力,只有学科馆员会教学才能够从师生的角度来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最关键的能力是协作能力和服务能力,协作能力是更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重要保障,服务能力是精准了解客户需求的先决条件。创新能力是学科馆员工作晋升的根本推动力。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时效性特征明显,只有具备完善的信息能力,才能够及时准确地整合出学科需要的信息。(四)信息道德。学科馆员的道德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伦理道德。学科馆员在整合学科知识时要必须考虑知识产权,避免工作中触碰法律。对学科知识进行综述汇总时,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引用他人观点要进行标注。大数据时代,出现信息道德问题很快就会被发现,严重影响学科馆员的声誉,还会对其单位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要在信息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二、大数据环境下学科馆员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策略

(一)优化队伍。大数据时代,首先要优化学科馆员队伍。大数据环境的特点是信息量非常大,学科的知识爆发式增长,这就意味着学科馆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优化队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增加队伍中计算机专业队员,增加队伍中应用数学专业队员,学科馆员要把握好工作节奏,形成清晰的工作逻辑,然后计算机专业队员运用某些算法来加快工作效率。大数据时代,所有图书馆都在整合信息,时效性高的图书馆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一定要优化队伍。第二,优化队伍年龄结构。所有学科发展都有较长的历史,不同年龄段对该学科的认知有差异,优化年龄结构,保证队伍中老中青力量均衡,可以保证学科信息的权威性、普适性和先进性。(二)搭建平台。大数据时代,要搭建平台来增加学科馆员的见识,拓宽视野。第一,搭建学科馆员与高校师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参加学术讨论,才能够指导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还可以了解业内对权威人物的认可度排序。同时,还可以增加自己对学科的认知,有助于自己在工作中分析数据,辨别虚假信息。第二,搭建学科馆员与信息技术的学习平台。大数据环境下,学科馆员必须学习相关的软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软件的运用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最终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三,搭建学科馆员内部学习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库学习—培训—试讲”模式来开展工作心得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思维碰撞来推动工作创新。(三)复合型馆员大数据时代,要培养复合型馆员。复合型馆员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能力复合型馆员和学科复合型馆员。第一,能力复合型馆员是指具有某学科馆员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的人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依然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具有某学科馆员基本能力,同时具有卓越的服务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工作的定位精准。第二,学科复合型馆员是指在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都有相对扎实的功底,对学科交叉有深入的认知,并且对学科交叉有浓厚的兴趣。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建设对象,学科融合深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信息也与日俱增。(四)能力培养。大数据时代,要培养学科馆员的综合能力。第一,要夯实信息检索、分析、处理等基础能力。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工作对信息软件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是基础能力是学科信息质量的保障,要予以高度重视。第二,要培养其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组织多种活动来开阔视野,打破思维定式,另一方面要通过馆内业绩竞争来推动学科馆员自我学习和优化。第三,要培养学科馆员的协作能力。大数据时代与信息技术人员协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与其他学科馆员协作能力有利于成为复合型学科馆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的信息素养要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特点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图书馆则要根据学科馆员的信息素养需求通过优化队伍、培养能力、培养符合馆员、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吉刚.新形势下高校学科馆员职责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3).

信息素养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人网络道德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一、

信息素养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专家和机构都对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1、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⑴这是信息素养定义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定义,他全面而简练地概括了信息素养中基本技能和思考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2、Lenox,MaryF.和MichaelL.Walker认为,广泛地说,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而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希望懂得和使用分析技能去简单陈述问题,明确研究方法以及能对实验性(经验性)结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第二,必须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复杂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三,一旦已经明确了要寻找的东西就一定能够找到。他们还认为尽管博瑞威科和美国图书馆协会都认为信息素养人应懂得寻找、评价、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传递信息以解决特殊问题或做出决定。但是这一定义却忽视了说明信息的来源,包括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传统图书馆中所没有的信息来源。无论信息是从计算机、书本、政府处、电影、谈话、海报,还是从其它可能的来源而来,信息素养概念的本质是具有把从书本、电视屏幕、海报、图片、其它图画所看到的以及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则必须培养学生对呈现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别、选择、分析其排列的能力。⑵

3、Doyle,C.S.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的10点意见:

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

确认一个对信息的需求;

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

确认潜在的信息源;

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

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

评价信息;

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

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

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⑶

4、科罗拉多州教育媒体协会认为信息素养学生是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要,能积极参与到概念的讨论中。他们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自信,懂得什么才是相关信息;会运用技术去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能在存在多种答案及无答案的环境中自如地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采取高标准,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些学生非常灵活,能适应变化,既可以从事独立工作也可以从事协同工作。⑷

5、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在其一份报告中提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这样的公民要求各院校必须重视把信息素养整合到各自的教学工作中去,同时,他们要在信息社会中发挥使个体和机构都能在内在机遇中获益的作用。最后,信息素养的人们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懂得怎样学习因此他们懂得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以其他人可以向其学习的方式使用信息。他们是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的人,因为他们能为任何工作和决定找到所需要的信息。⑸

二、

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对信息素养的正确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涵盖多种信息源)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

2、能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3、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

三、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海洋。现在,《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Internet平均每隔30秒种就有一台计算机加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6月30日止,中国上网用户已达到1690万。因此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洪流,培养好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是人们生存于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经之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一、基本技能。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懂得读、写、算是人们能走天下的"得意功夫",就象一个人懂得一门手艺,能够以此来为自己谋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使用Internet的电子邮件功能、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而永远地留在20世纪甚至19、18世纪。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工作者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这些搜寻的信息源范围包括Internet、CD-ROM及各种印刷媒介。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二、思考技能。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过去,传统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概念,而忽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素养人应在思考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当然不是指标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⑵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人具有学习的能力,指的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掌握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终身学习者一身不断追求新的高峰,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而后独立地解决问题,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跟上时展的步伐。⑶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能力不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高级素养,更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境等方面入手。⑷最后,信息素养人还应具有目标确定的能力。做每件事,我们都必须先明确自己做事的目的何在。但是传统的教育给学生的一直是教师要求什么,只是照着做就可以了。因此,长期以来,学生并不会为自己的学习找目标,学习任务来的时候也只知道跟随教师的要求去行动,也就根本没有任何学习主动性可言。当然,学习者能够为自己找到目标、找准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从不会到会,从不准到准逐步地掌握。

三、个人素质。网络化的信息海洋把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都连在一起,它既然不属于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它就能容纳所有国家、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所以,在这个海洋中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有许多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个体发展的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习者责任心、自尊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针对网络时代价值观念混乱,人们对网上道德迷惘的现状,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提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闯入网络及其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盗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出混乱或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这六种不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即要求人们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的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网络伦理不是对传统道德的否定,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是把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引入网络领域。信息时代推崇价值观多元化,但却不欢迎不道德的信息社会公民,教育应可以从青少年学习者入手,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信息时代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积极、健康地成长,并参与到社会、国家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年;

2、Lenox,MaryF.和MichaelL.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论坛》,57(2):312-324;《信息素养:未来的挑战》,《信息和图书馆研究国际杂志》;

3、Doyle,C.S.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ED351033);

信息素养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后的又一大显学,信息素养成为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我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中职院校学生是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群体,但由于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往往难以辨别真伪,为其所用,因此,提升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传统图书检索技能,包含很多实用的、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从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为信息素养下定义以来,美国的各级教育组织、专业机构和学校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而且创立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的解决方案。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且已经整合到学校教育的各学科教学中,它像一个推进器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学校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全面变革。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

“literacy”的英文本义为“识字”、“有文化”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个解释是与传统的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印刷技术与文字媒体的文化相联系的。而随着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信息社会,出现了多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literacy”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人们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进一步扩展、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培养信息素养而展开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和课程设计也广泛开展起来,如美国一些学校正在开展的Big6技能训练课程(即图书馆技能与计算机技能训练课程)等,在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发展中受到了普遍关注和欢迎。

从上述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甚至还包括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这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能力。

当前迫切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确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正确与错误,有用与没用);(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概况

我国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较晚,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数据统计,美国的信息能力总指数是71.76,日本为69.97,澳大利亚为65.59,我国只有6.17。在构成信息能力的四个方面的排名与得分中,我国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三方面位居最末位。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可以看出,较低的信息能力将使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能力非常重要。而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主力军,提高信息素养能力尤为重要。

透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和开展,社会对信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使研究者意识到信息素养理论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跨入新世纪,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信息素养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实践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1.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现状

(1)信息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和课外书籍,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很少为了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意识。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力度不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

(2)信息能力较差。许多学生缺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缺乏信息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知识、技能,面对现代信息环境的全面冲击和知识经济的深刻影响而束手无策。

(3)不能驾驭信息语言。主要表现在不懂得检索语言,无法适应网上英语环境的要求,无法简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4)信息检索成效低。主要表现是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盲目和低效,不知道如何正确检索、评价和筛选信息。首先是学生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将信息检索等同于简单的借阅行为。另外,缺乏起码的检索策略和能力,尤其检索技能落后,许多学生对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只好以手工代替,从而大大降低了检索效率。

(5)信息利用不充分。许多学生只习惯于从著作、期刊上获取信息,但很少甚至从不查阅参考工具书,很少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获得有价值的资料。

(6)信息积淀贫乏。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缺乏长期、系统的读书计划,信息获取的功利性较强,往往图一时之需,仅仅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任务,才到图书馆收集信息。

(7)信息需求欠缺。主要体现为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需求的实用心理,导致信息需求中的片面和不稳定。有的学生只是出于娱乐休闲的动机,满足消遣猎奇心理,专业书籍尤其是理论著作、论文阅读很少,相反,“闲暇”的书大有市场。

2.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校不重视。许多中职学校仍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许多学校尚未将信息素养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又怎么能希望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多高?其归根到底是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2)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许多学校在一年级设置“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等必修课程,而把一些软件应用类、实用性较强的相关课程和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分布在此后的不同学期由学生自主决定是否选修。学校在设置信息类相关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并不清楚要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形成什么样的信息能力。在实际的“教”与“学”中更是大打折扣,一些学生在选修课程时主要目的是完成学业,拿到学分,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完全不能够实现,致使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表现出随意性、无目的性。

(3)中职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知识整合相分离。目前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以单独设置为主,并且大都集中在第一学年,后几年较少涉及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致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服务。实际上,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为学生当前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做准备,所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第二学年一定要与专业学习整合起来进行。

(4)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系统。学校由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清楚,致使没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表现为培养过程不连贯,课程设置混乱,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等现象,而另一些信息素养所必需的内容(课程)却未设置,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群,不同学校设置的同一名称的课程,其内容也相差甚远。

三中职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内涵

随着各个中职院校多媒体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的开设。当代中职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能,但“娱乐”成为中职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据调查,在校园网吧里上网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网络来交友、聊天、玩游戏,而真正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学生非常少。利用网络来查询资料的学生也大都是在作业的催促下,才被动的搜索信息,没有养成求新求变的系统资料收集的习惯,缺乏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的自觉性,且学生科研意识普遍淡薄、信息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与筛选检索信息,更谈不上如何批判和创造的使用信息,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等专业教育领域,学生信息素养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敏锐的信息意识;(2)快捷的信息获取能力;(3)正确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4)将信息技术和获得的信息与工作、生活、学习结合起来的能力;(5)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开发新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刘傻芳等.加强中职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

[2]李大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信息素养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教育部《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赋予了高校图书馆推动高等学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意识和技能的职责,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1]。鉴于此,2018年11月,CALIS首届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广东省高校图工委高职分委会指导,由北京福卡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PS)协办,由CALIS高职高专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办。举办方以“从信息技能到信息素养”为主题,试图通过大赛达到贯彻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有关“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的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深化《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核心引领作用,多元推进新时代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宣传推广,立体布局高职高专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纵深发展的目的。本文拟以总结本次大赛的特点,揭示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教师讲授信息素养课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如何事半功倍。

1大赛基本情况

本次大赛分为学生个人赛、教师说课、案例征集网络评比三个主要的部分。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进行:2018年11月19日-30日初赛阶段,所有参赛学生选手以个人身份参赛,网上答题。分模拟试卷和正式试卷两种,学生可以最多3次做模拟试卷以熟悉题型,不计分数,再用正式试卷答题,仅一次机会,记录分数作为最终得分。2018年12月21日,在学院决赛,教师组和学生组分组别参加决赛。学生参赛选手以抽签方式现场分组竞赛答题。教师参赛选手以抽签方式现场说课比赛,接受专家评委的评判。从参赛学科分布来看(图1),全省参与大赛学生中理工科类占了半壁江山,也正好契合了学校的院系校区分布——理工科所在的东校区学生参与度高,占比比西校区多。在常规统计中,东校区图书馆座位上坐率历来高过西校区、北校区,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东校区理工类学生的更好学一些,或者说对课程学习的目的性要更强一些。从参赛年级分布来看(图2),全省参与大赛学生中大二学生占的比例高。从学业方面来看,大一新生还在高中转入大学阶段的适应期,且大一大多都还未开设信息素养课。从学校实际教学来看,作为必修的选修科目信息素养课教学都是从大二开始,学生正好学以应赛,检验一下教学成效。从时间方面来看,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实习、就业选择等都需要占用时间,还是大二学生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总体参与度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从参赛试题类型得分率来看,本次大赛正式试卷共计40道试题,其中包含单选题(25道)、多选题(10道)、判断题(5道)三种题型,每题的分值分别为2分、4分、2分。对于多选题,漏选、错选、多选均不能得分,要求必须完全答对才得分。从最后正式试卷得分率来看,判断题得分率最高为61.26%,单选题得分率为45.41%,多选题得分率最低,即使是正式试卷,得分率也仅在25.19%(图3),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还是显得比较单一、简单,需要从多方位、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最佳答案。从参赛人数排名来看,全省参与大赛学生人数排名前10的院校与平均分排名前10的院校中,仅有一所院校(深职院)在两个榜单都上榜(均排名第4),说明各院校信息检索课的总体教学水平参次不齐,普遍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力争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使总体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从参加正式试卷与模拟试卷考试的人数来看(图4),参加了模拟试卷的学生有83.9%参加了正式试卷的考试,而在全部参加正式试卷的学生中,有47.7%的学生参加过模拟考试。未参加过模拟试卷考试、参加过模拟试卷1次、2次、3次的平均分分别为36.63分、39.25分、46.75分和42.62分。从平均值(图5)中可以看到,参加过模拟试卷考试的学生大概率上会参加正式比赛,未参加过模拟卷与参加过模拟卷之间差异显著,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临时抱佛脚,考生若想提升成绩,参加2~3套模拟考试能显著提高正式比赛成绩。说明平时教学与大赛是一脉相承,即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最后参赛,都要经过不断的、多次练习才能学以致用,取得更好成绩。本次大赛正式试卷总分为100分,考生平均成绩为38.90分,成绩中值为36分。从图6可以看出,考生成绩的分布呈现右偏,有长尾的趋向。有约79%的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在16~56分。说明大部分学生仍需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大赛特点分析

这次大赛是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课的首次大练兵、大交流,既是对教学学习效果的检阅,也是一次检讨和反思,能起到一定的标杆作用。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参赛热情空前高涨,参赛院校广、人数多。本次大赛共吸引了全省共61所高职高专院校12798名学生注册报名,其中8798人参加了正式比赛,有学生参加正式比赛的院校达到了55所,平均每所院校参赛人数为157人。参赛率(参赛人数/注册人数)为68.75%,弃赛率低,可见首次大赛得到了全省各高职高专院校的积极关注和参与。二是嘉宾评委大咖云集。大赛既是提供一个赛场,也是提供一个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课教师的交流会、高峰论坛。参加决赛的30名学生是从省内13所高职院校的初赛进入全省前100名的佼佼者中遴选出来的,参加决赛的11名教师则来自省内9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三是比赛程序公开透明,现场计分,现场监督,确保比赛结果公平、公正、公开。四是三维检阅立体贯通,大赛主要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整体战略等三个维度整体检阅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果。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综合的支持力度。经过激烈的现场PK,本次大赛颁发教育创新案例奖6项,优秀组织奖10项,表彰决赛获奖学生6名、说课比赛获奖教师6名、优秀指导教师21名。

3从大赛看信息素养课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大赛,我们不难发现在师生中都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大赛反映出学生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一是高估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不愿深入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为了学而学,造成知识学习与获得技能相脱节,信息整合能力欠佳,一提到搜索只会用百度,一次查不到结果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二是在初赛阶段抱团答题,得分较高,但是决赛时只能单打独斗。于是,许多初赛成绩较高的学生反而最终没能入围。他们还没有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收获与乐趣,尤其是没有把信息检索课学习目的性与日常生活、答题需求等相关联,自然就对信息检索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应付了事,完全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学分。殊不知学好了检索技巧后,会对其他专业课以及走进社会后的工作方面等等都将大有裨益,能够快速、准确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特定文献。此次大赛也暴露出教师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传统的以本为纲、填鸭式教学仍是主流,教师为了教而教,为了应对当前的需要而教,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强灌给学生,以完成教学任务、解决燃媚之急为首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学生在评教反馈意见里说:教师只管讲授而不顾我们能否接受、吸收多少知识。课堂上,部分教师才会引入雨课堂等新媒体技术以加强互动教学效果,还可以多考虑将中国大学MOOC(慕课)中优质教学内容引入SPOC(私播课),为学生后续的信息素养学习提供学习支持。同行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与机制,缺少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今后可以预留出更多的时间,便于大家在比赛结束后互相讨论,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教师在信息素养教学实践中应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合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力求让信息素养课的教与学变得“有用、有趣、有温度”。

4改进措施

本次首届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大赛试图通过一些举措改进上述问题。省内各高职高专院校深耕信息素养教学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文献信息共享联盟实验网应运而生,由深职院图书馆倡议并逐步实施,其开发的《信息素养步进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已授课8年有余。在此基础上推广的广东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分委会提供的信息素养教育共享平台——信息素养步进课堂(广东省高职院校试用版)已上线。目前,省内已有两所院校正在使用该平台进行信息素养教学,反响不错。现在已由CALIS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及部分本科院校推广使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着信息素养课的教学环境。新时代的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已经不再仅限于课堂学习,45分钟之外的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激励会改变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的需求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切合了眼下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以理论知识带动实践动手能力,以竞赛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发展,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的能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有益的积极的尝试。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大都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课,本次大赛的举办正好提供一个契机,用以检验教学效果、贯彻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有关“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准确把握深化《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核心引领作用,多元推进新时代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宣传推广,立体布局高职高专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通过此次大赛,各级领导加强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信息素养课的教学环境会得到改善。以赛促建,创新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在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取得重大改革和突破,让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建设水平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得以全面提高,切实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核心引领作用,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专项培训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使用检索工具的单一性(百度)、检索技巧的缺乏、检索策略的忽视等,无不暴露了学生信息检索基础溃乏。为此,我们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检索式、检索语言、检索技巧、检索策略、数据库、分析工具等,重点在基础学习与掌握,后来在决赛中明显处于优势。

5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赛促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会认识到自身的弱项,尤其是与其他院校的学生交流、学习,通过大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素养课程的目的性——既能学到信息检索的知识、检索技能、检索技巧,还能有益于今后各科学习、生活、工作等,比如查找资料时能明显提高检索速度、提高检准率等,进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充分调动他们课堂主角的能动性,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让每一位优秀的学生选手都能在实战中脱颖而出。以赛促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参加指导大赛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也可找出自身教学上存在的不足[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学习项目课程法、PBL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各类教学手段和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环境,提高自身综合指导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课堂充满艺术感,使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实战中得以更好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Z].教高【2015】14号,2015-12-31.

信息素养范文篇8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我校工作,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我校从85年12台苹果机起家有了第一个计算机房,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也只是增加十几台中华学习机。然而,我们始终让这个简陋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还十分重视搞好兴趣小组。一至六年级均开有小组,有的组长年活动,有的组则是进行短期培训。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86年以来,使每一个走出北大附小校门的学生具有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一批批计算机爱好者和优秀生。目前已有不少学生成长为国家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这十几年来学校有千余名学生在区、市、全国的各类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学校12次获北京市团体第一,6次获全国全体一等奖。在今年首届北京市机器人编程设计比赛中,我校又获团体第一,将派代北京表参加全国选拔赛。学生的动画作品也获得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一等奖,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决赛。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十分重视增添现代化设施,用有限的经费建立了双向摇控闭路电视系统、配置100多台奔Ⅲ550到奔Ⅲ700两个局域网多媒体电子教室,而且光纤进校实现互联网,做到每个教研组每个教室都有计算机,均可全天候上网。这些硬件设施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两年来,我校重视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我校发展了二百多名会员,我们为低年级会员讲解如何上网,如何收集资料,给高年级会员讲解如何制作个人主页。百家网站的技术人员为学生办班,介绍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寒假和署假里请美籍华人田三文教授为高年级同学介绍他潜心研究30年的"因特网中文"。目前大队部正请大华风采网对各班网络管理员进行培训。

二.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我校教师常常运用电脑,使用课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尤其可喜的是我校各科教师普遍重视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我校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这既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各层楼道张贴的经常更换的学生"手抄报"是我校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一个展示。

三.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信息素养范文篇9

新世纪初,网络媒体还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熟知的名词,一下子如同雨后春笋般被人们所认识。目前我国网站总数超过了250万。[2]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热火朝天的网络话题讨论以及大大小小的网站都预示着媒体信息时代的来临。尽管还有人对此有所怀疑,尽管现在所说的新媒体环境只是技术意义上的而不是制度意义上的,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兴事物,这种拟态环境已经以一种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态势嵌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不仅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更是作为一种环境、一种生态。在汹涌澎湃的网络信息大潮的面前、世界上每一个人(如果他不会拒绝现代文明的话)都会被卷入其中。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对高校而言,环境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定的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塑造着公共生活的共同体”[4]。在传统社会里,教育环境比较稳定、封闭,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得教育环境变的多维、复杂和开放。与其它教育的因素相比,环境影响的功能正在不断强化。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环境是由数字技术构建的相对于传统媒体所形成的新的大众传播的环境,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传者与受众的角色逐渐模糊,具备编辑与发送功能的媒介终端,使得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具备了传播者的能力,也就是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具备了传递、改编甚至再造的功能,传授的双重身份附着在单一的个体身上,这种全新的形态打破了常规的线性传播模式,构建起立体的、全方位辐射型的传播空间。当前,随着我国网络建设和新媒体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逐渐依赖于网新媒体,从而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信息传播的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环境得以重构。新媒体环境从其影响范围来看,属于中观环境的范畴,新媒体环境不同于社会宏观环境,也区别于与个体直接相关的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本文所提的环境包括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以及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环境;从其状态来看,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开放环境,在其环境中,教育活动能够与外界进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从其属性来看,新媒体环境更多的是一个精神环境,它是影响教育活动精神因素的环境;从其表现来看,新媒体环境是一个中性环境,它既可以对人的思想品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具有消极阻碍作用。所以,优化新媒体环境是现代教育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

新媒体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改变了人们以往传播与接收信息的方式。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曾提出“信息方式”(themodeofinformation)概念。波斯特认为,信息可被视为一种符号,信息方式即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以符号交换的形式进行的。基于历史上所采用的符号交换形式的差异,信息方式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从面对面口头媒介交换,到印刷的书写媒介交换,再到电子媒介交换。[5]每一个阶段的信息方式都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其中共同的意义在于减少了信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并由此大大加速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以及全球化的覆盖程度。新媒体之所以引起人们如此高的兴趣,就在于其将三个阶段的信息方式的优点与特性整合到了同一平台之中。与传统媒介相比,新的媒介能使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的威力与影响超乎了一般想象,它把人类的时间和空间都压缩到了最小,颠覆了传统的时空概念,重新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状的人际沟通模式。总体而言,新媒体的使用族群目前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时期,他们求知欲强且乐于追求新鲜知识;同时他们还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社会生活知识以及人生价值实现等信息的需要。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丰富性与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以及追求时效化的个性特征的双重媾合,使得他们特别青睐于新媒体。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或其他思想动机的支配下,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查询、浏览、表达、或者学习,进而形成了不同于他们父母辈的价值认同,建构出属于他们的时代文化。但同时他们运用新媒体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所了解和观察到的高校学生有着以下信息接受特点。(一)主体性与从众性并存多极化的社会状态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愿盲目地接受各种信息,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以及兴趣爱好来接受信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也反向引起了校园内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信息接受的主体性,在近年来的一系列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事件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如2011年末发生的“PM2.5事件”。2011年10月以来,包括京沪在内的我国多地持续出现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引发了网民对空气质量问题给健康带来的担忧。“PM2.5”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随着姚晨、潘石屹等名人微博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童话作家郑渊洁在个人微博上,发起“北京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6000多名参与投票的网友中,89%的人认为北京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随着有关环境污染的信息在网络上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保护环境,自觉抵制环境污染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学生能够有主见地进行选择接受各样信息,但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是否都是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都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对此我们是不能完全肯定的。此外,大学生在选择信息接受时常常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从众性。如一些网络话语的使用,“那些年……”、“某某Style”、“元芳,你怎么看”。这些网络话语引发了一场又一场自娱自乐的网络狂欢。有时他们甚至会受到各种媒体信息的暗示和影响,放弃自己的选择,改而选择接受那些被多数人所接受的信息。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寄希望于不被滥用,更不可能寄希望于只有正面效应而没有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提高技术使用者的信息素养。(二)选择性与盲目性并存新媒体网络的信息容量极大,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这就给大学生们信息选择提供了可能。首先,他们会根据各自的知识体系和兴趣爱好选择接受某一信息,也可以选择不接受某一信息。其次,在对待某一信息时,只选择接受其中的某些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信息,当大学生们接受某种信息时,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完全拒绝其它相对的信息。他们也可能会将不相称的各种信息结合起来,来表现他们的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态度。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在信息传播中的效应越来越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队伍也越来越大。大多数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我要发什么样的信息”;二是“我要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对此新浪认证博主、著名编剧宁财神在他的微博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我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看围脖,满目苍夷,各种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搞得我心乱如麻,感觉随时可能崩盘。后来终于想明白了,是我关注的人有问题,打算取消一批忧国忧民的精英,加一批只贴自拍美照和美食照片、只担心明天体重是否会增加一盎司的乐天派,世界又变美啦。”[6]这番调侃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每一个受众所看到的都可能是不真实、不全面的。因为受众根据自己主观的喜好进行了选择,使得社会以片面的图景呈现,而不是详实、客观、完整的,这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大学生虽然会对各色各样的信息进行选择接受,但是由于他们思想和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完全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常常会表现出缺乏一定的信息意识,选择接受某一信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接受这一信息,接受了之后又会为自己找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三)批判性与逆反性并存在各类媒体竞争白热化、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可信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迷惘和困惑。首都师范大学张鸿燕教授所做的调查发现:对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认识方面,有12.1%的大学生认为网上的不良信息非常多,50.3%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多。面对敌对的宣传信息,不阅读,直接删除的占24.0%,48.3%的大学生阅读但不相信。[7]大学生对待那些不良信息的态度是比较理智的。他们在接受信息时不会单一的接受某一信息,而是将多种信息综合起来,分析论证,从而选择接受那些与自己思想相符合的信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大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而对现存事实存在不满,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在选择接受信息时,对权威、传统的东西表示怀疑、否定,不愿意接受主流价值观,而追随一些错误的、没落的“亚文化”,这必将会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网络等新媒体既是人类的技术创造物,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的文化创造物。正如现实世界存在着技术、社会和人文这三个维度一样,网络虚拟世界也具有这三重维度。“人通过实践一方面将自身把握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文化世界。”[8]10人们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媒介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载体来表现其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媒介文化的载体在于其使用主体建构的一套全新的“语法”结构。该“语法”不仅仅指的是文字语言语法,还包括图像、flash以及流媒体等影像语法。这套全新的语法以虚拟、杂糅、拼贴、戏仿为特征,不仅超出了传统现实的语言规范和认知模式,还成为一种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建构。[9]310这种“语法”时常建立在信息的误读、曲解和变形之上,在传受者之间发生了扭曲,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性的要求和表征,其自形成伊始就做出挑战主流文化的姿态。大学生已经对传统的一元价值观心存逆反,他们不期待一个现成的结论,对没有结论也无所谓失望,批判传统的互动过程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他们不愿意做纯粹的接受者。但是,挑战、“恶搞”、“解构”,并不总是合理的,即使它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部分使用者的意愿。不可否认的是,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的文化是注定没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范文篇10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师;学生;信息素养

当前,不论是教育行业还是会计行业,都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且信息化本身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趋势、必然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会计专业的师生来说,就都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本职任务。

一、提升会计专业师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是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概念,其主要指的是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践和操作能力,以及对信息内容的搜集、整理、分析、利用意识等。从会计专业学生的角度来讲,当前会计专业领域信息化技术已经实现了全面、深入的渗透,大量具体的财务会计工作都需要在信息化的平台和技术条件下进行,这确实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从事会计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也对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对现代人的“硬性要求”,因为人们的学习、工作、消费、娱乐等,都已经离不开信息化,也就是说只有在信息素养的支撑下,一个人才能够融入现代社会;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其要想在毕业之后快速地实现就业,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聘用,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其能够快速适应、融入真实会计工作的基础[1]。再从会计专业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要求,其强调信息化技术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当中具体的应用需要利用好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开拓教学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成长与发展,这其实就提高了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和要求;其次,会计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量大,需要学生形成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则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信息化技术有非常强的信息收集能力,能够将信息表现得更加直观和丰富,有利于学生们理解一些会计专业当中较为抽象的知识。而要想真正应用好信息化技术,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教师就必须要首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求,所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之必要的;在实际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利用好信息化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调动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课堂形式更加新颖,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提升会计专业师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1.健全教育信息化条件配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信息素质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设备基础,教师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信息技158教学探讨TEACHINGDISCUSSION术,以更好地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达到信息化教学的标准,学校需要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的配置,例如购入性能强的计算机,速度较快的网络以及班级内讲课用的电子白板等,这些设备都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设备,它们和教师开展教学息息相关,将信息化配置优化才能够更好地展开信息化教学,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通过课堂学习,从而提高信息素养。并且,还需要做好软件平台,例如财务会计信息化的软件系统等,这些都是进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基础。最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注重提高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让学生们了解学习信息技术对于会计专业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能够忽略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加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这样才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达到会计专业的要求。2.强化对学生会计信息化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要更好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就要提高学生们对于信息化会计专业的掌握,让学生们深层次的学习信息技术,这样在日后工作期间才能够更好地处理相关事项。而教师要做的首先就是提高学生们对于这项能力的掌握,例如对于文字和数据的输入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们牢固掌握的,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重点强调。同时,对于成本、工资等专项的事务进行讲授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们运用传统的处理方式,并且结合财务会计的应用,更好地向学生们展示会计事务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的方式。教师还需要将传统的会计事务进行延伸,根据现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对于会计事业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企业的供应链当中,采购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确保会计的处理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注重学生们的相关操作能力,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相关操作。3.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发展考核评价力度。教师的评价内容大多是针对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考察明显不到位,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在笔试当中成绩不错,但是一到实际操作的环节就频繁出现错误和问题。为了更好地改善这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情况,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考核,改善学生对于会计信息化事务实际处理的能力的检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还有哪些知识理解不全面,还有哪些知识误区,并且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们改进和提升。(二)提升会计专业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1.加强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的筛选能力。以前学生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学指导和辅导材料,或者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教师的教学材料主要就是一些自己自身的经验累积,这样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并且缺少对比,再加上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教育资源已经跟不上教学方式变化的速度,实际的教学就极为可能和现代的要求脱节。为了更好地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加强教师对于各类教育资源的收集能力。现在网络上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以及各种教育案例,这就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教师们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方便教师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方式。2.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教师还需要将在网络上收集的教学资料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也就是需要将这些信息有效的编制在课堂教学中,这是对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要对网络上的各种教学信息和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并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方向等,让这些信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教学当中。3.将信息化技术融合到教学中。在信息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时,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教师需要掌握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方法,在实际的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并融入信息化教学方式,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相关的教学资料,以此代入到实际教学当中,更好地提高学生们探究知识的欲望,或者是使用信息化技术当中的音、图片等,为学生们建立一个教学情景,增强学生们的体验感,提高学生们主观学习的能动性,还能够利用白板等,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4.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榜样。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的背景下,所有人都需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对于当今时代的教师来说,一定要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教师需要率先在这个各行各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时代更好地提高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促进自己进步,完善自身,把握当今会计行业的动向,更重要的是履行好教学教育的义务,让学生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在教育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时代下,不论是对会计专业的老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应当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成效,也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实现更快的就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红.学为中心:中职信息化教学的应然与实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31–36.

[2]郭军,杨银环.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双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53–54.

[3]李国勇,唐启焕,黄云龙.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立体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8):61–64.

[4]林琳.中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9(07):47–48.

[5]王万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J].知识经济,2018(1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