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利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5:41:10

信息利用

信息利用范文篇1

在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我们不是缺少信息,而是被信息淹没了。在因特网上有无穷的信息和数据。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和搜索引擎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统计、查询等功能,但是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有用的信息、知识、新闻、或新闻线索的手段,导致了“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人们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手段对各种大量数据进行挖掘以发挥其潜能,数据挖掘正是在这样的应用需求环境下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为自动和智能地把海量的数据转化为知识、有用的信息、新闻、或新闻线索提供了手段。

数据采掘与知识发现(KDD)一词首次出现在1989年8月举行的第11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采用有效的算法,从大量现有或历史数据集合中发现并找出最初未知、但最终可理解的有用知识,并用简明的方式显示出来。

数据采掘(Data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原始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先前未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采掘在一些文献中有些相近似的名称,如数据开采、发现知识(KDD)、知识采掘、知识抽取、知识考察、数据融合(DataFusion)等。

知识发现是一个从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并能最终被人理解的知识、有用的信息、新闻、或新闻线索的过程。知识发现是从数据库和中发现知识的整个过程,而数据挖掘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为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所以我们通常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作为同义词使用而不加区分。

数据采掘的工具目前,国外有许多研究机构、公司和学术组织从事数据采掘工具的研制和开发。这些工具主要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包括决策树、规则归纳、神经元网络、可视化、模糊建模、簇聚等,另外也采用了传统的统计方法。

知识发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网上大量的原始数据和信息海洋中,挖掘出能反映其中规律的知识提供新闻工作者和网民。

在知识发现的基础上可以构成虚拟知识共享系统。虚拟团体是一个分布式的组织,它的成员是一组在网络上协同工作的同行,他们依靠网络的支持相互合作、共享知识,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新闻工作者之间、网民之间,新闻工作者与网民之间可以构成虚拟团体,进行交互式信息传播,进行新闻、信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虚拟知识共享系统包括:(1)先进的知识获取技术。帮助成员搜索、处理知识,从中提炼专家经验。(2)支持多用户的Web开发,以使成员定制自己的Web站点。(3)可以自适应团体需求的自组织式的新闻、信息、知识存储。

二XML

HTML是目前因特网上广泛应用的标记语言。其优点是非常简单;固定的样式;简易且标准的连接;支持表格;编程简单。但是也存在难以扩展;交互性差;语义性差;单向的超链接:链路丢失后不能自动纠正;动态内容需要下载的部件太多;致使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过多;缺乏对双字节或多国文字的支持等不足。尤其是目前基于HTML的搜索引擎存在着返回结果太多,检索精度差的弊端。而XML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不足。

XML句法可标注出文档的结构和目的,这样就可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提高检索精度。例如,用户想购买二手车,就可将查询限制为用于描述“汽车销售”的标识中。

XM能帮助人们辨别模糊词义。自然语言中的词经常多义、多指,网络信息检索系统不能分辨哪一种意思是查询中的,哪一种是文档中的。XML有助于解决词义模糊问题,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如,用户使用“brown”作检索词,他有可能想查找由DonaldBrown所写的论文,由BrownUniversity出版的论文,或有关brownbear的论文。如果用户明确想查询[author]Brown[/author],[university]Brown[/university],还是[subject]brown[/subject],就会提高检索准确性。

XML使得能用结构相邻关系来替代物理相邻关系进行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XML可允许利用非文本数据,如数值数据、地理位置、温度值等进行检索。

三智能搜索引擎技术

目前,计算机信息检索功能已经从基本的布尔检索、截词检索、邻近检索、短语检索、字段检索发展为高级的加权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相关信息反馈检索、模糊检索和概念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核心工具是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目的是帮助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寻找信息资源。在因特网环境下,其典型实现是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机制。搜索引擎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搜索器的功能是在互联网中发现和搜索信息。它要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类型的信息,同时还要定期更新已有信息,避免死连接和无效连接。索引器的功能是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从中抽取出索引项,用于表示文档以及生成文档库的索引表,建立起自己的物理索引数据库。一个搜索引擎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索引的质量。检索器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查询在索引库中快速检出文档,进行文档与查询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实现某种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用户接口的作用是输入用户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提供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搜索引擎起源于传统的信息全文检索理论,即计算机程序通过扫描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词,建立以词为单位的倒排文件,检索程序根据检索词在每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和每一个检索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概率,对包含这些检索词的文章进行排序,最后输出排序的结果。互联网搜索引擎除了需要有全文检索系统之外,还要有所谓的“蜘蛛”(SPIDER)系统,即能够从互联网上自动收集网页的数据搜集系统。蜘蛛将搜集所得的网页内容交给索引和检索系统处理,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系统。当然,一个完整的搜索引擎系统还需要有一个搜索结果的页面生成系统,也就是要把检索结果高效地组装成互联网页面。当系统的访问量(PAGEVIEW)变大时,页面生成系统往往会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与传统的信息检索理论研究不同,搜索引擎的用户看重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速度、易用性和返回的信息量及相关度。

据专家评测,目前主要的搜索引擎返回的相关结果的比率不足45%,其原因是现有的Internet搜索引擎拥有极少量的知识,并且是面向最一般的用户模型。不划分知识领域,不对用户建立任何描述以及使用关键词匹配的交互方式,都限制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效率。由此提出了智能搜索引擎的概念。

智能搜索引擎应具有的特点新一代中文智能搜索引擎是一个基于汉语语法、词的上下文和语义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收集、识别Internet网上的WWW和News信息,智能化地提取摘要和关键词、建立索引、提供查询和对不良信息的监控、报警功能和网络信息自动发现和查询系统。它以加权的启发式搜索算法控制信息资源的搜集,采用了一种加权的启发式搜索算法,系统根据用户配置的领域导向词和资源服务器所在地域信息,以启发式函数计算每个URL的权值,并选择权值高的URL优先访问。

智能搜索引擎可以根据互联网本身的链接结构对相关网站用自动方法进行分类,再加上结构严谨,萃取精华的开放式信息目录,为每一个查询迅速提供准确的结果。

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预期用户的需求,并可有效地抑制关键词的多义性。如Eastman、Kodak都在尝试在它们的Intranet中使用更加智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搜索引擎。目前比较成功的智能搜索引擎有FSA,Eloise,InFind,CompassWare和FAQFinder。

InFind是一个类似于元搜索引擎的产品,但支持自然语言、模糊检索,可将结果自动去重、聚类,并可返回对所有搜索引擎并发查询的结果,其检索结果根据分类排列。

芝加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FAQFinder。它是一个具有问答式界面的智能搜索引擎。在获知用户问题后,它查询FAQ文件以给出比较合适的回答。FAQFinder的内核由五个互联联系的技术环节构成:(1)基于统计方法建立FAQ文件。这是由FAQFinder中的工具Smart完成的。(2)用一个由简单名词和动词短语构成的文法树分析用户的查询,以得到一个用于支持内容匹配的描述。(3)问题识别者(QuestionRecognizer)操作文法树以辨识问题从属的类别。(4)使用语义网分析与概念匹配技术,找出与用户查询最近似的问题。(5)FAQFinder将得到的匹配返回给用户。如果没有近似的匹配,则将使用一个启发式的策略。

智能搜索引擎还可以采用协同式检索方法。该方法一般用于一个特定的用户(如一个或一组新闻工作者、一个新闻媒体、一个或一组受众)。协同式方法有时又称为公众学习方法,它将其他用户的反应反馈给当前的用户。系统不去计算分类项目的相似程度,而是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程度。协同式方法不分析分类项目的内容。协同式方法一般用于非文本化的数据,如电影、音乐等,但是也有的系统将其用于文本数据的挖掘,如新闻过滤等。已有一些系统用于电子邮件处理、会议时序安排、电子新闻过滤和娱乐节目推荐。

与智能搜索引擎技术相关的还有信息智能“推”技术和个性化检索技术。

基于网民和新闻工作者访问互联网的特点,在用户拉取信息的搜索过程中,根据其输入的关键词,通过机器学习,可以识别和预测其兴趣或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及时地向网民和新闻工作者主动推送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新闻和新闻线索。推送的形式可采用频道式推送、邮件式推送、网页式推送或专用式推送。目前已有构造Web访问模式树(WAPtree)的算法,可从大量信息访问日志中挖掘用户访问信息的模式。也可从用户访问文档的超链接来预测用户的访问偏好,其知识发现采用关联性法则。

个性化检索要求能够网络信息检索系统能够学习网民和新闻工作者的兴趣、适应其兴趣的变化并提出检索建议。一般采用分布式Agent技术,例如在客户机上运行用户接口Agent,表示用户个性化模式,在服务器上运行信息检索管理Agent,相当于中介信息检索服务器,实现与各引擎的交互,用户Agent用户开始一项个性化查询quest,通过与个性化模式库中模式的类比学习,产生净化了的个性化检索模式,提交信息Agent协调模块选择相关信息检索。返回的检索结果通过信息滤波,送交显示模块,新闻工作者和网民通过浏览返回的结果,确认是否为感兴趣的文档,若为感兴趣的文档,就提交相关反馈文档模块并进行聚类,产生个性化模式,同时存入该用户的个性化模式库中,如果用户不满意,也可以将确认结果提交给强化学习模块,进行交互学习,进一步净化检索结果。

参考文献:

信息利用范文篇2

1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的现状

1.1农村信息市场尚未形成气候。近年来,虽然信息机构已引入了市场机制,开展了一些信息经营服务,一些科技咨询部门也在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但是总的来说,信息服务业规模小、产值低,手段落后,质量不高,可以说尚未形成气候。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常设市场,使信息传媒体的渠道、范围等受到限制,二是从事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的人员少,素质低,不能满足“三农”的需要。

1.2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较少。农村要改变传统农业结构离不开信息资源,农民要靠科技致富,更需要信息资源。但是我国广大农村除少数地区经济较发达外,绝大多数经济基础不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所认识也会因经济条件制约而忽视。这就导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少,比如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乡镇图书室绝大多数没有,乡镇农技站“挂羊头卖狗肉”。由于投入增长跟不上信息资源以电子为载体的数据库的增长幅度,使得农村信息资源缺乏,造成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一是对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的费用没有专项拨款;二是对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购置投入少,农村、农民需要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满足。

1.3农村实用信息资源缺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广播电视覆盖率的不断扩大,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日益感受到信息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农村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村需要科技,农民需要各种信息,但是由于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很难找到针对性强的实用科技信息。据有关报道显示,农村用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等媒介,其比例占35%,而通过文献资源获取的信息约占30%左右。农户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是,科技信息量大的机构远离农村,而县、乡信息机构少,拥有的农业信息资源就更少。虽然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搭建了农村信息平台,但对农村实用信息的研究甚少且没有建立起农村信息传递服务系统,因此为“三农”提供的信息资源极少,农户不易获得实用信息。

1.4农民的信息素质较差。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洗礼,仍然不能过高地估量农民的信息素质,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信息素质还处在启蒙阶段,对如何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研究判断信息仍然是“盲人”。正确估计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信息素质才能认真作好开发利用信息的宣传工作。

2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1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目前基层农村的交通、通讯等手段相对落后,而且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参差不齐,因而必须搭建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农业信息110服务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把信息传送给农户。可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搭建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电话网建设农业信息110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服务手段多、传递快捷,全部资源免费使用。截至2004年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已达到30TB。这些资源汇集了各种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版则注重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在抢眼位置推出了农业新书、农业科技、农事指南等栏目,可以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用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客观实际条件,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传输方式:互联网传输运用比较普遍,也很便捷,只要点击国家数字文化网,用户就可以享受某种类型的资源服务;卫星宽带网传输花费少、传输的数据量大,还可以进行远程直播、远程培训等;资源镜像是直接将共享工程的资源镜像到分中心、服务站等局域网的服务器,通过本地局域网或投影播放等方式提供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还可以按照用户需求,提取信息包,刻制成光盘,提供服务,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偏远地区。而对于不具备局域网的基层中心,可以配合使用机顶盒,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通过电视接收,也可以使用离线阅读器共享。

2.2农业信息下乡服务千家万户。应把送农业科技下乡与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结合起来,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组织相关人员到乡镇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以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观看农业科教片、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服务,把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信息送进千家万户,同时积极为农民出谋献策,排忧解难,引导农民加大耕地扩种、套种,不断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2.3鼓励民间和个体从事农村信息有偿服务。农业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为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民间和个体的农业信息提供商是农业信息市场中的活跃因素,它既是信息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是促使信息产品和最终用户供求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调动民间和个体农业信息提供商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能有效的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投入的不足,能改善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供求结构,满足农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民间和个体的农业信息提供商开展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科技部门应给以关注和支持。由于特定用户的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信息接受能力低等因素,加上受其规模和资金的约束,面对农户开展信息服务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和个体从事农村信息服务,从政策上给以倾斜。

2.4整合当地信息资源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就必须认真了解、研究当地的信息用户,整合当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等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特色服务。广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千差万别,农业信息本身地域性也很强,如不对用户特点、条件、心理、需求规律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行市场细分,而只停留在多层次综合性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上,就难以开展发和提供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用户满意的农业信息。

2.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网络建设。可采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网络作为农村传输信息的骨干网,该网络具有覆盖全国、传输形式多样、传递快捷等优点。不久前,中办、国办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全国文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实质,是对科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个浩大的工程,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量庞大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传送到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各级服务站再传到千家万户。该工程采用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机顶盒等传输方式,让广大群众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使用文化共享工程各种信息资源。

2.6加强培养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应实施农民培训战略,采取实施岗位责任和加大考核力度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主要培训电脑操作技能、上网技巧、信息与检索等内容,增强受训人员的信息意识,提高受训人员信息素质,培养大批懂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信息利用范文篇3

近年来我国的档案开放与利用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进步,但毋庸置疑,在开放利用的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公民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认识的不成熟、认识的浅薄甚至是对档案开放利用的认识的极度偏差,一定程度上使得开放与利用不能顺利进行。二是档案工作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使档案开放和利用环节不完善。三是档案的“低开放率和低利用率”使得公民不能有效获取想要资源,档案合理的开放与利用严重受阻。四是档案过于狭窄的开放率,使人们只能获取有限的诸如经济、医学、科学、技术、文学等类的档案,而对于涉及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等问题的档案等,仅能获得较为宽泛和简单的含义,并不能有效获取,深入探究。五是过于单调的档案开放种类,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各种各样信息的强烈要求,笔者认为在开放各类传统的文书档案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开放那些在某些机构和部门在业务职能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和相应的其他专门档案,如果能再开放其他类型和载体的档案,对公众信息的获取和档案的开放和利用会更有帮助。六是法律所规定档案馆30年的开放期限太过死板和局限,且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不能迎合某些特殊类型档案开放的要求,并且过长的限制年限,使得档案馆与时代更新的知识脱节,资源的陈旧也是档案开放利用的一个大问题。

二、做好档案开放利用工作的措施

档案工作开展的关键和基本点就是把握好档案保密工作与档案合理开放利用工作之间的“度”,既要妥善做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也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因此合理的开放利用是与安全保密工作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两者都要抓,都要硬。对于档案信息工作人员来说,要在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地促进档案的进一步合理开放,是一项行为和工作艺术,不可或同样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在这里将具体的工作措施大致分为几个方面,希望为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尽绵薄之力。

1.提高档案开放的工作意识。很多档案管理工作单位,过于看中档案的保密工作的开展,陈旧的档案保密意识使其无法顺利接受所谓的档案开放利用,开放意识被淹没在心灵的最深处,始终浮不上来。因此,加强某些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开放意识是顺利开展档案开放利用工作的重要因素。另外,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整个社会的档案开放意识,让全社会都对档案开放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渐渐杜绝传统的过于保密的档案意识,档案开放工作要简化程序,鼓励开放。

2.积极做好档案审查鉴定工作。工作人员要根据档案的内容是否合适对大众开放这一每份档案进行仔细的审查鉴定,确保档案审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的审查鉴定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仔细完成,具体有几个重要步骤。首先,工作人员要对档案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将那些不应开放的档案挑拣出来,置于“不开放”行列,在挑拣的过程中,对档案进行简单分类。然后,由档案的专业人员再对其进行详细的审查,主要针对那些不确定是否开放的档案,最后,再由相关领导进行终极审查,确保审查鉴定工作无误,最终确定将应该开放的档案开放,不应开放的仍进行保密。

3.转变档案开放中的服务方式。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高速膨胀,随着大众的信息需求的增强,除了档案查阅、档案外借、档案展览等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之外,应该多增加几种档案开放服务方式,各档案管理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大众的需求转变档案开放方式。首先,档案部门应该运用多媒体传播手段,例如网络、报纸、杂志、新闻媒介来通报档案开放信息。其次,要面向大众做好档案研究工作。将本馆中那些具有馆藏价值或者是利用率高的档案材料进行详细的专题研究,以编辑出版或新闻的形式面向公众。再次,档案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诸如Email交互服务、FAQ、电话咨询、网站论坛等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对利用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疑难解答。最后,要根据利用者的喜好将某一领域内的档案的最新信息“送货上门”,保证利用者享受到最贴切的开放服务。

4.做好档案开放前和开放中的工作。档案开放前要努力做到:一是由于档案无比珍贵,要将那些容易破损的档案复印或拍照的方式备份,以防万一。二是要将先前通过领导终审的档案进一步整理,做到分类放置、排列得当,组卷合理,编目清晰。每一份档案都要设置检索号,以方便查找、检索。三是在编制目录、制作文摘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检索工具,以确保更高效的检索效果。档案开放过程中要注重做好监督工作:一是要完善各种监督制度,针对不同的利用人群进行不同的开放范围和方式,规章制度要简单且便于执行。二是要对档案库房加强监督。档案库房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做好份内工作,严禁不相干人员进入库房,入者要严格登记,以确保档案材料的安全。三是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对相关档案进行检查确保无丢失、过分损坏的材料。如果出现也应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必要时还应追究使用者的责任。总之,以上便是对档案开放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的简单探讨。档案的合理开放利用固然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泄密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也必须要做好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以便更好地让档案为公众服务。

三、切实做好档案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随着档案资料的进一步开放利用,在档案利用者的“知识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档案信息安全却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建立档案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是档案工作者始终无法逃避的难题,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包括档案工作人员在内的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坚持和努力。基于对档案开放利用的认识和思考,笔者综合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对如何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档案信息安全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档案信息安全观是全社会集体参与档案信息保护的有效措施,思想指引着行动,先进和科学的思想更有利于事情顺利、快速地进行。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当然离不开先进思想观念的指导和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入手。档案信息安全的思想保障是确保该体系建立的关键因素。树立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档案信息安全观是思想基础。传统静止、片面、不科学的保密安全观、技术安全观、网络安全观、系统安全观都是对安全保障体系认识不全面造成的。因此,新时期要努力克服这些片面的安全观,树立全面科学、可持续的信息安全观。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档案信息观,是集档案信息记录内容、记录方式、记录载体等为一体的信息安全观。它是现代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的指明灯,为档案信息安全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精神力量和理论指导。档案管理者要坚持“纵深防御、综合治理、等级档案保护、促进发展”的思想方针,以呼吁和响应国家信息安全总的要求。在新时期信息时代下,要更加注重“防”。“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安全观念俨然已经发展到纵向深层防御的地步;而“治”代表着集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为一身的综合治理。强调重点,主攻重点,对档案信息实行等级保护,有助于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顺利建设。相关的档案单位要切实做好档案信息“防“”治”和“等级保护”等主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安全观,促进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健康、蓬勃、快速发展。

2.制订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安全战略规划。在档案合理开放利用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安全战略规划,是做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可行方式。同样也是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隐私权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档案信息安全措施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居于核心位置。所谓档案信息安全策略,就是相关人员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势、新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后总结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和有效举措。为了增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个地区不同档案部门都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安全保障策略。首先是要加强档案安全危机意识,时时警惕,事事警惕。尽自己最大努力保障档案的安全,尽可能地减少档案流失率和损坏率。其次,完善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网络危机机构,制定有效、合理的防灾应急方案,未雨绸缪。安全威胁、安全缺陷的出现是档案信息安全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各部门要针对这两方面,客观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和评估,以达到安全防御措施的顺利实施。档案安全威胁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中最棘手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做好安全防御至关重要。再次,部门内部要时常进行危机模拟演练以及组织相应的危机应对培训,健全安全决策,迅速反应的机制,提高整个部门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执行操作能力。最后,要正确处理档案开放利用和防御保密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是时时刻刻都相互对立和排斥,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却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档案事业的顺利进行。不能单纯因为某些档案信息安全策略的实施而彻底忽视了档案开放利用的重要性,也不能因档案开放利用不顾档案信息安全战略规划。

信息利用范文篇4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低效经济学分析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4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里,政府做为“理性经济人”和“社会公益人”双重角色,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明确、约束无效率的情况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似乎不可避免。但公共信息管理部门如能从法律上加以限定,规范上加以约束,在管理上引入多元化,切实地保证公共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的推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与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秀丹,白献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2):212一213.

信息利用范文篇5

人类正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一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人类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一个没有自己的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算不上一个现代化国家;一个没有校园网的大学,就根本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化大学。校园网是旨在将一所学校内的各种PC机、工作站和终端,通过高性能网络,连接到各种服务器上,组成分布式的计算环境,使其成为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内一些一流大学的档案馆如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档案馆也陆续在校园网上开通自己的主页。他们充分利用Internet提供的万维网WWW、3W或Web技术,宣传高校档案工作,树立新形象,建立高校档案工作新模式。

一、几所大学档案馆上网内容简介及网址

清华大学档案馆提供上网的信息有“档案馆概况、馆藏情况、档案利用效益、档案自动化管理、对外交往等”。

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上网的信息有档案馆简介,其主要内容有“南京大学档案馆的职能、档案馆机构设置、档案馆学术研究成果、可供网上查询的数据库使用介绍”。档案信息检索的主要内容有“南京大学、院士简介、中青年专家简介、南大学籍、中大学籍、教授简介、校友档案、职称评聘、研究生论文、科研成果”,1979-1997年南京大学文科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获奖情况统计,江苏省高校档案信息通过南大档案馆提供的江苏高校名录链接点可直接访问该校档案部门,网上档案馆主页信息站点等。

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上网的信息有“多媒体档案编研、学校历届获奖科研成果、研究生论文摘要、档案工作基本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提供上网的信息有“档案馆简介、校史博物馆简介、截至一九九六年馆藏案卷总数、校档案馆和校史博物馆人员结构表、校友人物信息”。上述内容分别在不同的页面上。

河海大学档案馆提供上网的信息有“档案法规、制度建设、校史陈列、陈列展、档案馆简介、组织机构沿革、河海大学大事记、国家二级升级达标材料”,档案信息查询的主页内容有“科研、硕士业务、文书、专利、博士生、获奖成果”。

各大学档案馆网址分别为:

南京大学档案馆

http//dawww.nju.edu.cn/nju/nd.htm或

http//202.119.41.30/nju/nd.htm

http//dawww.nju.edu.cn/service.htm档案信息检索或

http//202.119.41.30/service.htm

清华大学档案馆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dag.htm

复旦大学档案馆

http//www.fudan.edu.cn/FudanIntrodex.html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

http//www.sjtu.edu.cn/chinese/web15/index.html或

http//www.sjtu.edu.cn/chinese/web15/dagjj.html

东南大学档案馆

http//www.seu.edu.cn/seu/dag.htm

哈尔滨工业大学档案馆

http//www.hit.edu.cn/general/13/newpage2.htm

天津大学档案馆

http//www.tju.edu.cn/docc/archive.htm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http//www.ecnu.edu.cn/chapter5/dangang.htm

河海大学

http//202.119.114.137/websql.dag/indexhtm

二、上网高校档案馆的突出特点及笔者个人感触

1走向社会,宣传自己。

高校档案部门把自己的有关信息存入某一WWW服务器,供有兴趣的使用者来查询,这种介绍方式的影响要比到档案馆实地查阅文字资料影响大得多,甚至不亚于电视广告的影响。因此,几乎所有上网学校的档案馆都在其页面辟出相当大篇幅介绍自己,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以南大档案馆为例仅1997年10月至12月,就吸引5000个网上用户来访。①而且档案馆网上的信息随时更新,始终保持了信息的新颖与准确,费用也较低。

目前,高校档案馆的文化色彩相对来讲比较淡薄,但这不是有的同志所认为的是学校投入太少造成的,而是它自身的“官档”色彩多于它的文化色彩。它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服务面很窄,主要面向学校的党政机构。文化需要传播,传播是成就文化的一个重要动力。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从传播的角度讲,彻底改变了空间对人的约束。高校档案馆要想真正使自己具有科学与文化性质,就应该在指导观念上由为少数人服务转变为面向普通大众服务,也就是说应多一些“平民”色彩、“百姓”色彩。而当今及未来的社会最有影响的传播媒体莫过于计算机网络,高校计算机的普及率和计算机网络化程度都远高于社会其他部门,师生普遍利用校园网作为获取与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这是高校与社会其他部门重要的不同之处。以清华为例,全校已有7000多台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近2000名教师开通Email。因此说,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摆脱自我封闭,走向社会,贴民百姓,应该是高校档案馆的一种最佳选择。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一些高校档案部门已经将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纳入到互联网中,他们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档案界同行广泛的学习。但是他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以教育部所属的高校档案馆室为例,仅有四分之一有自己的URL,如此多的院校档案部门游离于校园网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以自己的特色去吸引利用者

清华大学档案馆的特点是以图文并茂形式突出介绍自己的馆藏珍品档案和档案利用效益的实例以及自行开发的THDAMIS多媒体档案及办公管理信息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上海交大档案馆则突出总书记回母校视察过的校史博物馆,而复旦大学档案馆则以多媒体档案编研见长。

值得推崇的是南京大学档案馆,它不仅在网上推出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其主页也设计得非常出色,提供的“链接”点特别多,这些链接点不仅包含有大量本校馆藏档案信息、本馆的科研成果和论著目录,而且提供超级链接将一些国内大学档案馆主页及北美、英国、澳洲的有关档案馆主页同南大档案馆主页链接在一起,使利用者网上浏览南大档案馆的同时,也能搭便车访问国内外各类的档案馆,很能吸引利用者。这说明南大档案工作在高校中始终处于一种领先地位。与南大档案馆主页相类似的还有河海大学档案馆,其主页面的设计称得上一流水准。到目前为止,笔者只发现这两所学校档案馆能向网上用户提供档案数据库检索服务功能。

有特色、能吸引利用者的高校档案馆主页,最能反映出该档案馆的领导水平、人员素质、管理观念和工作状况是否真正达标。

3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太少

浏览网上大学档案馆就会感觉到可供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实在是太少,除了南大档案馆、河海大学档案馆与复旦大学档案馆外,其他学校档案馆主页都给人一种门脸好看,但难以进入之感。有的在主页设计上有欠缺,只有内容单调的介绍与规划,或者标明有关档案信息资源仍处于“正在建设中”,来访者找不到“嵌入式链接”点,只能“望门兴叹”。按理说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高校档案部门已开始使用了计算机,数据的积累应该有一定基础,为何到用的时候,却拿不出东西,这恐怕跟高校档案部门长期以来“闷头造车”有着很大关系,而且相当多的档案工作者依然奉行“通过计算机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载体进行管理”观念,不考虑社会的需要。比如说“某系某专业某届张三等毕业生学籍表”这个案卷题名在我们档案部门司空见惯,可是上网却不行,人家要核对李四的学籍表,看他是不是贵校学生,那这个案卷题名则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因为人家是要看你的信息内容,而不管你载体如何。档案馆的WWW服务应是脚踏实地围绕着社会的实际需要去吸引利用者,不能仅追求有一个好看的“门脸”,而没有“真货”。因此要非常注重支持WWW服务技术的档案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设,不要再搞那些高投入仅为自己服务的条目型小数据库了。

4不搞争论积极上网。

信息利用范文篇6

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不同与其它学科的是,这门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练习,基本上每节课讲授20—25分钟,其余的就是师生互动和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就是学生做练习,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在联系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分析、讲解。而在这20—25分钟的练习时间里,不给学生定一个主题或一个目标,他们的练习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用20分钟的时间确定题目,再用10分钟的时间查找素材,然后……这种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与其让他们每节课那样漫无目的地去练习,倒不如把一些学生们很感兴趣但书上轻描淡写的主题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讲,即这样一个过程:确定主题——从Internet上搜索资料——做成自己的“讲课”课件——同学们自己讲(大家一起讲)。

按照这一方式,我把“黑客”这一课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用5次课的时间做出自己的课件,然后在第六节课上大家一起讲,一起学习,共同探讨,成功地解决了PowerPoint的练习和黑客的学习这一问题。

经过这次成功的尝试之后,我发现这种方式的讲课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它充实了学生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实践,更加直接地去接触核心问题(每节课的重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肤浅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尽可能从Internet这个大海一般无穷的宝库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适合于学生的纵向发展。

第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电脑室里,用多媒体设备加传统讲课方法,充分地体现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越性,又不失传统教育的精髓,而通过学生自己讲课,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此次成功的尝试,笔者认为这种讲课方式是可行的:

首先,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根据我们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讲课时间和学生实际操作时间之比大约在1:1或者5:4,即:学生要有大部分的时间去自己实际操作,因为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操作的学科,所以说,每节课学生都有20—25分钟的时间去独立操作,老师的每个课题都可以给学生4—5节课的时间去准备。

其次,有丰富的资料来源。电脑室里的每台计算机(学生用机)都是和Internet相连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上课时)通过Internet来查找资料,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而不再需要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光盘等那样烦琐了。

信息利用范文篇7

1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必要性

1.1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在当今信息时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来科学整合和利用各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1.2是建设民生档案的必然要求

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努力开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全天候服务的特点,是整合市、县、乡(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最佳工具,因此,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利用服务,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工作服务民生的具体体现。

1.3是档案信息潜在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要靠人去实现,档案工作要尽可能地让广大农业科研、推广和生产人员方便获取农业科技档案信息。2007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阅读步入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率大幅攀升,达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更能方便人们获取档案信息,为档案信息潜在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必要条件。

2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工作思路

2.1从“两个体系”着手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是民生档案“两个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信息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时要尽可能考虑覆盖全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利用时要尽可能考虑方便人民群众,使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共享平台能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2从“方便快捷”角度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缩短收集档案信息的时间,加速信息传递,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档案信息查全率、查准率均100%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这样公众才能更好更快地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2.3从“多功能”方面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服务利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还要能阅读农业科技书籍;不仅要能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还要能了解农业的成长历程;不仅要能观看科技视频资料,还要能在线与专家互动交流。在网络技术强大功能的支撑下,开发集档案信息查阅、科普教育、科技培训、在线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满足新时期不同群体的查阅需要已成为可能。

3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有效措施

3.1全力打造共享平台

网络共享平台是开发利用地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基础工作,主要做好3方面工作:①建设农业档案网站。网站的布局要合理、栏目要新颖、设计要美观、功能要强大,给网民带来全新的声视觉冲击波效果。②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QQ在线交流系统。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应为网络版,上网用户均可随时登录查阅档案。农业QQ在线交流系统,分种子、土肥、植保、作栽、蚕桑和畜牧等不同专业交流室,公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交流室,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③建设网上多功能展厅。根据公众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设农业科普、农业历史、农业博览等网上展厅。

3.2全面整合档案信息

整合档案信息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物质保障。档案信息整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服务利用的质量。因此,信息整合要注重广和深。①整合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档案信息。通过宣传和培训,引导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统一用农业档案网站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②引进外来科技信息。主要指购买农业期刊维普数据库、万方视博农业数据库和农业电子书籍等。③编研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汇编。对于那些系统性较强、利用率较高的档案信息,定期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方便网上查阅使用。

3.3全新提供利用服务

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服务工作,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对网络高新技术而言,可提供静动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全新服务。在农业档案网站上,网民既可查阅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又可阅读农业科技期刊和书籍;既可观看农业科技教育片,又可与农业专家在线交流。

4网络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社会效果

4.1提升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对外形象保管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传统做法。利用网络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利用,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进入保管和利用并重时代,把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推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沿。从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利用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广农业新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点工作。

4.2开创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新时代

网络技术不受空间、时间的约束,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网络时代,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均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且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真正进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最大化的新时代。

信息利用范文篇8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资源,是21世纪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对于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面临新的需求。一方面,“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新要求;举办2010年亚运会要有完善的地理空间数据体系作支撑;公共安全、应急联动、智能交通、城市管理、环境整治、防震减灾等对地理空间信息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正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服务业,预计到2010年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年总产值将超过8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5000亿元以上。因此,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牢牢把握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机遇,迅速提升发展水平,确保其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导航定位等领域的建设应用成效显著,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取得初步成果,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各大城市位居前列,但仍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应用需求,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小等。

因此,完善我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数字*”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总体思路和实施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需求主导、稳步推进、做大产业”的原则,以推进应用为导向,以建设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重点,完善保障环境,推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促进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施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立多部门联合共建共享地理信息资源的支撑环境,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机制与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需要。

具体实施目标:

——初步完成我市电子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完整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明显提高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水平。

——建成一批综合性、公益性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工程,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强我市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到2010年,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总值超过7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

——制定地理空间信息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完善地方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可持续开展。

——基本建成“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其中1:500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覆盖全市城镇地区,1:2000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覆盖全市行政区域。

三、实施内容

(一)建设完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以公共平台建设促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以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应用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一是建设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包括: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和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其中,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编码数据库由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负责,市信息办、公安局、民政局配合;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由市信息办牵头负责,各相关单位配合;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由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市国土房管局以现有工作成果为基础,整合其他部门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形成我市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并将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和地理编码数据提供给市信息办。市信息办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以全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编码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市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图层生产提供支撑,适应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普遍性需求。

二是建立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面向全市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交换服务等应用支撑服务,实现跨部门、覆盖市、区(县级市)两级的数据共享交换,落实配套保障措施,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提供服务。继续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形成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网络和信息安全支撑平台。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及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分工负责。

三是整合开发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高效推进相关工作。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与人口、法人和宏观经济数据三大基础数据库的联接。编制全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按照“一数一源”和“依职能共享”的原则,明确各部门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范围、用途和方式。各区(县级市)、各部门要按照统一标准,根据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的要求,建设和维护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图层,通过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开展信息共享,推进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电子政务管理综合效能。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各相关单位分工负责。

(二)广泛深入推进应用服务。

按照需求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促应用,支持和联合有关部门建成一批业务化运行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系统和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公益性服务,满足政府决策、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要。

一是支持政府各部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

市国土房管局负责“金土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地政、矿政、地质环境、测绘事业等国土业务工作。市规划局负责完善城乡规划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规划编制、规划审批、项目选址、设施协调等规划业务工作。市市政园林局负责完善“数字市政”信息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等市政业务工作。市交委负责完善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车辆定位、运输安全监管、行政业务审批等业务工作。市公安局负责完善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安全保卫、警力部署、报案定位、警情分析和指挥调度等公安业务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完善市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水文监测、工程设计、资源调度和应急处理等业务工作。市环保局负责完善环保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环保审批、环境评价、排污监控等环保业务工作。市农业局负责完善农业、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辅助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海洋监管等业务工作。市林业局负责完善“数字林业”信息系统建设,辅助林火监测、火灾扑救、森林病虫害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公安等林政业务工作。市安监局负责完善“金安工程”建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等工作。市道扩办负责完善征地拆迁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地理空间信息辅助征地拆迁决策、拆迁监控、指挥调度等业务工作。

二是推进一批综合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建设完善数字亚运指挥调度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托,整合市航空影像图和数字地图,整合处理各相关业务属性数据,建立亚运场馆平面图与三维虚拟图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库,建立指挥调度预案管理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辅助2010年亚运会中设备定位跟踪管理、物资调配、车辆指挥调度、场馆人群疏导等各项运行指挥工作,为亚运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保障。具体工作由亚组委信息技术部牵头,市信息办、公安局、交委、市政园林局、国土房管局、规划局、旅游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全市综合应急指挥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人口、组织机构、宏观经济、国土资源及地质灾害、区划地名、城乡规划、建筑、道路、水文、环境等重要专业信息,建立分布式综合政务信息系统,辅助事故定位、危险等级评估、应急预案生成、资源调配、损失估算、善后处理等有关应急业务工作,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具体工作由市应急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为配合“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城市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信息,建立全市统一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市容环卫、市政园林等方面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能力,逐步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具体工作由市建委和市信息办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建设完善“平安*”治安视频监控信息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整合自然人、法人、视频设备定位、治安等信息,辅助视频资源规划管理、智能分析等业务工作,实现视频资源综合管理智能化应用,建立使用和管理长效机制。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公安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三是大力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公益性服务。

建设公共地图服务体系。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定位平台,整合经济社会、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城市建设、旅游资源等有关数据,结合空间媒体表现形式,编制我市综合地图集,充分展示我市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全面系统地体现*形象,迎接2010年亚运会。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编制各类数字专题地图产品,以满足社会和政府部门日常工作用图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统计局、旅游局、经贸委等相关单位负责。

建设“数字*”公共服务网站。“数字*”公共服务网站作为市政府门户网站的组成部分,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载体,整合各种城市专题数据,对外解密后的地理空间信息,同时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出行参考、生活旅游查询、移动服务等基于位置的公共服务。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国土房管局、交委、工商局、统计局、旅游局、文化局、市政园林局等部门共同负责。

(三)推动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以推进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业,提高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壮大一批企业,加快形成地理空间信息产业链。

一是鼓励地理空间信息增值开发与商业服务。不断推出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化、知识化和技术信息一体化产品,重点支持*市导航电子地图、三维电子地图、基于3G网络的地理空间信息增值产品的开发建设,满足社会大众对便捷、实用和多样化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需求,带动旅游、餐饮、文化消费、广告等行业增长,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依托*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企业与本地科研教育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科研教育机构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导航定位、数字航空摄影、空间信息网格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自主开发地理空间信息快速获取、集成管理、网络共享、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软件产品和技术装备。开展政企合作,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和服务,支持地理空间信息自主创新。

三是增强地理空间信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积极扶植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重点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研发企业、数据生产加工企业、汽车导航产品研发企业、网络地图增值服务企业;大力扶持电子政务、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等行业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企业;积极培育地理空间信息科技咨询、技术评估、质量检验等服务机构,探索发展地理空间信息咨询服务业;试点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明显增强我市地理空间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牵头,市经贸委、发改委、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科技局、统计局及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四)健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进一步整合利用优化环境,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促进我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一是健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出台*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加强政策研究。针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要坚持科学合理、有效适用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交换、开发应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地理空间信息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监督,营造有利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水平提升和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法制环境。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法制办、规划局、公安局、保密局、建委、物价局和市政府研究室配合。

二是完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由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组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制订适合我市实际的地理空间信息地方标准以及采集、处理、存储、应用的规范,重点制修订地理空间信息采集更新、共享交换、安全保密等标准以及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图层建设、政务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等规范,加快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加强标准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实施监督,加强标准化人才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工作由市信息办和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规划局、质监局、保密局分工负责。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整合利用。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本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方针和政策,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组织协调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的重大问题,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制订本市加快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措施及行业管理法规、规章;组织研究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中涉及的关键性技术和应用标准规范。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本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列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市、区(县级市)政府各部门要把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联合协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市、区(县级市)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建立完善部门间分工明确、高效顺畅的联合共建共享机制。公共财政投资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原则上应免费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使用。妥善处理地理空间信息利用与保密的关系,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科学界定地理空间信息的保密范围。各部门职能范围内非涉密专业地理空间信息应根据其他部门的行政职能需要进行共享。在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相关的电子政务项目时,市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库的公共资源,要统筹考虑区(县级市)部门的业务需求,避免信息资源和系统的重复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属信息化基础设施范畴,应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分发。市发展改革部门和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和项目验收;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协调,以及对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立项审核和项目验收,充分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市财政主管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制定评价标准,严格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市、区(县级市)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建设工作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建立保障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的投入,配套相关扶持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信息利用范文篇9

关键词: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

信息化档案管理是将信息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从而创建一种更加便捷、实用的档案管理模式。民政系统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职能部门和社会服务窗口,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民政档案管理方法相比,信息化档案管理能轻松实现档案的网络快速查询与传递,同时对于相关信息的保存与修改流程也会变得更加简易。新时期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工作将迎来全新的挑战,为了保障民政档案能够切实为民所用、造福社会,必须加大民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一、民政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一)民政档案的管理档案管理属于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管理工作。民政档案管理则是对过往民政工作的记录与总结,相关管理人员在民政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维护民政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这里所说的完整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档案数量上的完整性,齐全、不残缺,从另一方面来说,档案的完整性则是指档案之间应保留其相应的联系性,单独的堆砌或是人为的割裂都是破坏其完整性的表现。同时,在进行民政档案管理工作时,档案的安全性也必须受到所有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严防档案机密泄露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所在。此外,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国家文献信息保护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过去的历史见证,因此,民政档案绝不容许任何任意篡改或修正的行为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持档案的历史性与还原性。

(二)民政档案的利用

对民政档案进行相应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便于档案资料的利用,单纯的档案管理工作只会将极具指导意义的历史资料变成“死档案”样式的存在,而民政档案的利用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的作用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频繁出现,对于民政部门而言,其工作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泛,作为民政工作的真实记录者,民政档案的涉及面也会随着民政工作的不断扩展而扩大。由此可见,将过往民政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分类、归纳,最终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前民政工作实际效率的显著提升,更有利于为民政档案管理工作指明其良性发展的方向。

二、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现实意义

从上文可知,民政档案涉及面较广、事件种类庞大且涵盖的领域不一,因此,在常规的民政档案管理工作中,通常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以及物力资源。而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不断渗透到档案管理工作中,由此,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开始兴起,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为民政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加便捷、可观的管理成效。一方面,在实施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本身所承载的强大检索功能轻松实现所要调取档案的查询与传递,且检索速度快、查询率准确、查全率高等优点是传统的手工检索模式无法比拟与超越的。如此一来,档案资料的查询、传递、开发等工作流程也会相应的简化,极大地节省了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说,信息化的民政档案管理利用就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永久数字档案,并建立起档案全文数据库这一庞大工程。当实现全面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后,管理人员在需要调取相应的档案资料时,就可以按照系统分类目录进行所查询资源的便捷检索,同时,在利用档案资源的时候能够完全保持原档案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避免档案的缺损与丢失。对民政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与利用,不仅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模式,弥补其弊端,为相关管理部门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还能轻松实现档案资源的轻松调取与查阅,突破了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时间、空间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民政档案管理的利用效率。综上所述,对民政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三、信息化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认识不到位

目前,大多民政部门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均有提高,对于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资金,但是,就实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利用而言,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依然薄弱,对于相应的信息化知识,如档案业务知识与网络法规等知识了解甚少,甚至于部分民政部门依旧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来进行日常档案管理。其次,我国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尚未制定出相应的统一标准与规范办法,因此,部分工作人员因自身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不甚熟悉或操作不当而直接舍弃了计算机应用技术。

(二)缺乏完整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条件与设备

要想实现完整的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前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加之各种投入设备的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建立健全信息化办公系统,创设完整的民政档案管理利用条件是一个漫长的投入过程。在当前各种环境设施与条件设备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各地区的民政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硬件设备不尽相同,加之用于运载管理工作内容的软件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统一,种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推进。此外,从信息化人才建设的角度上说,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不易接受新事物、缺乏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意识,使得档案管理与利用的信息化工作不够深入,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整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三)信息化民政档案利用程度偏低

民政档案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可直接作为民政业务开发与拓展的信息支撑,但目前的民政档案仅适用于相关部门之间的内部查阅,而并没有将部分能够公开的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向广大民众公开,这是导致信息化民政档案利用程度偏低的最根本原因。此外,由于民政工作档案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对民政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时仅是对其进行普通档案的管理,在实际管理利用工作中没有将民政档案本身所具备的社会特性与为民服务的特色体现出来。

四、新时期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利用策略

(一)提高思想重视,建立信息化管理规章

在进行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各民政部门必须重视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锻炼。同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设置为管理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从制度上鞭策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实际工作效率。同时,为了促进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充分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民政部门以及各地区相关部门之间可以共同制定出一整套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有所参考、有所制约。

(二)转变管理职能,创设全新的服务机制

为了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要求,民政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形式必须有所创新,从而确保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为实现这一目的,管理人员必须克服以往被动的档案管理思想,积极转变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职能,创设全新的服务机制并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可公开的档案查询服务。

(三)完善相关设施,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

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民政档案管理与利用环境,信息化建设前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备,其中,相对重要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扫描机以及打印机等。政府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将投入的资金落实到位,配置与档案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创建全新的民政档案资源信息共享网络,从根本上消除档案管理工作中时常遭受到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四)利用信息化特点,突显民政档案工作的特色

计算机应用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因此,民政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民政档案工作特色彻底突显出来。从最基本的功能应用上说,管理人员在对各类型的档案管理进行扫描、转换与整合后,可以将部分可公开的档案资源公布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上,再通过具有服务性与开放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其形成公开民政档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人员就可以在这一数据库中对特定的资料信息进行再次分类整理。这样一来,那些对于民政资料有查看需求的人群就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端口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与获取。当这一功能实现后,信息化民政档案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档案利用程度偏低的问题,更是极大地提升了民政档案的社会属性与应用价值,真正实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

五、结束语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电子政务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方式。民政档案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宽泛,同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时期,提高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不仅符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对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田东鑫 单位:洮南市救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黄丽,王英.探析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办公室业务,2016(13):16-17.

信息利用范文篇10

近年来,天塔街道建立各类服务对象信息库,加强岗位信息收集,开辟就业渠道,推动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156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50%以上家庭实现双人就业。

一、建立零就业家庭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为使辖区劳动力资源管理科学、便捷、实用,街道完善了管理软件,在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数据库、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库、新生劳动力信息库、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库等9大类共23本台账的基础上,又单独设立了零就业家庭信息库。利用四个月的时间,对辖区2.5万余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全面掌握了辖区内零就业家庭的基本状况,并将调查内容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为每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制作了就业状态信息卡,按照楼栋号以一览表的形式列出,使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一目了然,并对他们的就业动态定期进行分析,实施就业援助,使工作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用工信息,实现服务双满意

一是加大用工信息采集力度,扩大信息存储量。为更多更好地掌握信息,工作中做到眼勤、腿勤、嘴勤。通过报刊、电视、网络收集信息;通过走出去,到开发区等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挖掘信息;通过日常接触的居民、驻街单位了解信息。200年,仅通过媒体收集的用工信息就有200余条,到招聘会、人才交流中心等地获取信息100余条,从居民、单位了解的用工信息近1300余条。辖区20个社区工作站,均将信息采集工作纳入目标岗位责任制,对工作站负责人和64名协管员实行目标考核,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每月兑现奖惩。二是严把质量关,增强信息的含金量。对收集来的信息,街道不是拿来就用,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再推荐给用工单位和零就业家庭,提高了工作质量和信誉。2006年,共采集信息1684条,筛选后的信息1432条,采用率达到95%以上。同时,对推荐上岗的人员,主动回访,跟踪服务,了解上岗表现和待遇兑现情况,让服务实现双方满意。目前,已与163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经问卷调查,接受服务的零就业家庭和用工单位的满意率达100%。三是发挥网络作用,充分利用信息。街道将20个社区分别编成4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设立一个终端,街道利用滚动屏幕随时更新就业信息,同时将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各社区工作站,各社区收集的信息也同样通过网络回送到街道,利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