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3:09:01

信息教学

信息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资源共享、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二)、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但是这种模式机房一般地需要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需要配专门的软件,如腾图等软件,可用于控制台(教师机)控制工作站的使用情况,统一锁住或开放工作站;而且机器的放置也以按照教室里课桌的位置横放为佳,学生既面对"黑板",又面对机器,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低的,教师应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相对农村中学来说配置价格不菲;有时边讲边练,也会由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而减少了课容量,降低了课堂效率。一般可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或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份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

(二)一堂讲,一堂练

目前,不少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学配的是单机房或者是无盘工作站的网络机房,还有一个或几个为各科教学而设的配有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在这种配置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若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会产生以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自顾自的操作,课堂纪律较差,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配置笔者推荐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这"一堂"并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将课时一分为二,一半上机,一半上课,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在教室上课,有时在机房练习。需演示教学课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就在大屏幕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过程,而操作性比较强的DOS命令、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课,教师讲授在大屏幕教室进行,学生练习在机房进行。进行面向过程的程序编制讲解并演示(大屏幕投影仪能够将计算机上的信息直接送到投影屏上),再叫一个或几个同学演示操作,第二次课就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上机完成。这样一来,在第一节课上,学生通过听、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课通过自己实践,进行巩固学习。这样,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在练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可深入学习其它知识,而后进的同学,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同学,既保证了课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易忘,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它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笔者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还随意指定一些"辅导员"(不一定是成绩很好的同学),让他们解答同学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信息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信息化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途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小学语文的教材结构与内容设计,就会发现每一个单元中的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之间都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些联系透露着本单元的思想主题,也是教师需要有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因此将一个单元作为整体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让学生逐渐学会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单元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不断丰富自我,在提高自身语文各项基础能力的同时也完善内在的语文素养。但是这一理想化目标并不能通过以往的教学方式实现,而是要在得力的工具辅助下得以实现,这一“得力工具”就可以选择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已经是语文教师非常熟悉的模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真正知道应当如何发挥信息化教学的最大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制定单元整体教学对策时,有指向性地添加信息化元素,使二者得到充分融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1影响语文单元整体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因素

1.1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的操作技能与意识

虽然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真的“会用”这一得力工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将信息化教学的价值仅通过展示PPT、播放简单视频而体现,但是这绝不是信息技术的全部功能。教师的使用方法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需要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利用率。但是在很多语文教师的思想中,信息化教学仅仅能够起到有限的辅助作用,并不能引起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思想致使很多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投入精力于信息化教学的操作技能提升之上,而是过多地注重学生的成绩是否得到提升、课时的安排是否合适等等。因此,缺少了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教师自然无法熟练使用这一工具,也就无法有效促进信息化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相融合。

1.2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无法贴合单元整体教学

崭新的教学理念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法,单元整体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对策的调整。但是,虽然这一理念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认可,这些教师却并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仍然使用老套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意识到了新教学理念的存在,却没有产生真实的学习感受。这种现象只会让学生再次产生“千篇一律”的无趣感,也就不会对这一新教学模式产生兴趣,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直线下降。由此可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是需要教师克服的一大难题,也是教师扫除新教学理念推行障碍的一大措施。教师需要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各自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达成教学目标。

2促进语文单元整体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实践对策

2.1运用信息化技术打造单元整体教学课前预热

在一个新的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一般都会给学生进行课前热身。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之中,从而在后续的正式教学中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而在单元整体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巧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料通过互联网查找后为学生进行多样化呈现,让学生通过热身,不仅可以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可以在脑中对主题的意义产生大致的概念,这样在后续的教学中就可以较为自然地过渡到从全面的角度看待单元内容的状态之中。

2.2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清单元脉络

思维导图在小学教育阶段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方法,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适用。但是对于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开展而言,思维导图却可以发挥出乎意料的良好作用。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在单元整体教学的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将单元主旨通过导图为学生展示,让学生的内心形成大致的框架。另一个阶段就是教学末尾,在一个单元的讲解已经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信息化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脉络通过导图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进行知识梳理。

2.3利用微课对不同单元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回顾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仅限于某一单元的教学,而是可以实现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将不同单元的内容进行相互联系,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单元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关联、对比思维。这种方式适用于每学期期末的总结回顾阶段,但是很多教师都会感到期末复习时间紧迫,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单元之间的对比,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单元对比实现信息化转化,将不同单元之间的对比关联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回顾。比如,教师可以将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第五单元进行对比联系,这两个单元描写的都是缤纷的世界景观,这两个单元的课文写作手法、描述角度存在怎样的差异,这些内容都可以添加在微课之中,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在回顾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重温两个单元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信息化教学的成果及反思

3.1学生的语文思维与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单元整体信息化教学之后,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已经逐渐掌握了整体学习的要领,面对崭新的单元,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与课文之间、课文与其他练习项目之间的密切关联,并且从中尝试提炼出单元的主题和精髓。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学生本就喜欢多样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加之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探索并获得成就感,学生自然会产生对语文的探索兴趣和自信心。在这一良性循环下,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了不断发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习惯逐渐养成。

3.2课本内容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与单元整体教学思维的运用下,语文课堂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教材的内容也实现了更加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是将每个单元内的每一篇文章进行拆分教学,在学生的内心也就对课文和单元产生了“分离感”和“孤立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会认为课文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因此也就忽略了整体单元所要呈现出的教育意义,学生的思维和习惯也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培养。而在单元整体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意识到每个单元之内、之间都是存在关系的,而这些联系就代表着单元深层次意义的呈现,这就使得教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也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语文思维的发展。

4结束语

单元整体教学对于目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而言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理念,因此很多教师会因为存在陌生感而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将信息化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单元整体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素材下对语文充满学习热情。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更便捷、更直接地鉴赏和感悟教材内容与主要意义,并且在信息化氛围中实现沉浸、思考,自身的语文思维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发展。在如此良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逐渐可以站在全面的角度、运用多样的思维实现语文自主学习,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红.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综合,2020(12):35-36.

信息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多媒体;武术教学

一、引言

体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体育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已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因此,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的教学中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教学实践,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1]本文以中职体育武术教学为例,探究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二、应用现状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教育手段的不断普及应用,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逐渐落后于时代,其弊病不断显现,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2]具体而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难以提高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效率相对较差,同时也固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此外,体育教师在中职院校相对较少,每位体育教师所负责教学的班数较多,体育教师的教育压力激增。加之国家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要求更高,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此情形下,体育教育必须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体育素质和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3]当下,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在中职院校已经逐步得到应用,在职业技能课和思政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体育武术的教学中是不可逆转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和网课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应用到体育武术的教学当中,这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

三、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体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体育项目中的技术动作需要协作配合,尤其是技术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需要演示和示范。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制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技术动作的演示效果很难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往往难以提升。以武术教学为例,武术运动不仅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演示其动作并进行讲解,而且武术的动作要求多、深,需要较高的讲解技巧。实际上,非武术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难以自行理解武术动作的精髓,只能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讲解,因而教学效果有所降低。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方式单一,特点是循规蹈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武术知识,而且能学习到专业性更强的武术精髓。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落实创新教育和拓展课堂教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二)可行性分析

促进体育实践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相互融合是构建体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实际上,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离不开网络,这就为体育教学的进步奠定了技术基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专业的在线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国家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微课和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也逐渐在中职院校应用。结合其他类型院校的实践并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尤其是专业性强的体育项目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具备条件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体育教师能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四、应用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更突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可采取多种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武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授课教师先讲授武术招式和动作要领,之后授课教师再模仿示范。这种武术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处弊端:一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武术基础,否则学生难以理解套路招式和动作要领;二是对教学效率的要求可能相对较低,授课教师需要不断重复讲解和示范,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不高。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将单一枯燥的教材拓展丰富为视听设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可以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武术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的科目,它难以量化,其动作要领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改进。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视频、音频和图像文字等媒介,形象生动地展示武术的套路和动作要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武术学习方法。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武术教学需要教师吃透理解武术的套路招式和动作要领,并反复讲解和示范。武术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掌握武术的核心精髓———套路招式和动作要领,其难点在于自主学习效率较低,动作要领不规范、不到位。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授课教师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回避那些高难度、技术性强的武术动作,而这往往是整套武术动作的精髓所在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模仿学习可能产生错误,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武术的招式动作教学中,学生可能难以领会和掌握教师示范的动作要领。一般而言,武术的招式动作是连续快速的,学生难以在教师示范的短时间内记住并理解其中的动作要领。事实上,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既难以逐个指导示范,也难以做详细的动作分解。然而,如果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有效地改变此困境,更加突出教学重点,消除教学难点。例如,可以利用视频进行武术动作要领的慢放,利用图片和文字说明应当注意的细节等等。总之,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武术动作的技术原理和动作要领的同时,也能合理地处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武术水平,进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一方面,可以强化师生间的交流和在线辅导,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在练习武术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吸收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不仅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信息化教学,而且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可以对知识信息进行高效的优化整合,增加教学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武术教学当中,首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让学生对武术的动作招式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在学生练习武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记录学生的练习过程,而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尤其是动作要领和技术要点部分,避免教师重复示范讲解,导致教学进度放缓,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

体育课中学生主要通过教材和教师获得信息。然而,由于教材知识量有限,教师的讲解、补充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体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帮助,收集、加大信息量。在武术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owerPoint、flash等软件来制作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再加上人机交互的界面,教师把所要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在综合性的处理后,将教师的教学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方面以直观、生动、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鲜明特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自学或复习,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5]在实践教学中,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直观演示为主。体育课很多时候都是在室外上课,这对教师的示范以及演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一个位置点的示范与讲解,学生不一定都能看明白、听清楚,往往要在许多个位置点来回进行示范与讲解。因此,教师往往教一个动作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学效率不高。并且,在武术教学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结构复杂且需在瞬间完成,在空中不能停留或放慢速度。比如,腾空飞脚、旋风腿等消耗比较大的动作。甚至,在一些武术动作中包含瞬间和空中的动作要领,教师很难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而在示范后讲解学生又很难听明白。而采用分解教学又很容易让学生错误的认知,会不自觉地留下动作分解的习惯,从而忽略了武术所具备的连贯性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一方面可以解决示范位置的选择问题,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示范和讲解的时间,使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纠错等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来实现停止、慢放,对关键动作和部分更加直观、生动、立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对动作难点和重点的反复播放,给学生加深印象、了解动作的要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时效。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R)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视觉传达体验新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将抽象的视觉空间事物与现实物体有效地结合起来,让体验者从视觉和动作两方面感知到事物的真实感官效果。[6]1.促进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要领在武术教学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武术动作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展现,使学生对武术动作要领进行把握,发挥其教学的重要性。在武术教学中部分动作的攻击性较强,很容易让学生受伤,甚至可能给学生造成永久性伤害。为减少学生受伤情况的出现,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武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该技术的作用下学习武术要领,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获得体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受伤几率,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次数。2.满足武术教学需要对大多数学校来说,都存在武术教学场地有限、教学设施不健全的情况,而虚拟现实技术能弥补这一不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发挥自身的交互性与构想性,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练习场所,并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此外,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下,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高难度动作,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武术知识有一定好处。3.提升武术教学效果武术教学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更好地增强武术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武术要领。同时,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三)视频反馈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视频反馈法是反馈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在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借助一些现代摄录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录像、视频处理等方式获取教学过程中的影像资料,通过影像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多向传递的信息反馈形式。由于视频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反馈分析功能,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占有比较大的优势,这也是一种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改进的教育方法。将视频反馈教学法运用到武术教学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能使教学反馈信息更为直观、准确。[7]

六、教学反思

尽管以网络多媒体教学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还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思考。一是防止网络多媒体技术滥用,影响师生间的交流。网络多媒体是教学的工具而非教学的目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互动,网络多媒体是教学的介质,不能代替情感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互动,不能依赖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重视师生的情感沟通,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网络多媒体教学必须依赖学生、依靠学生,不能脱离学生而盲目地传授知识,反之,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德的培养。此外,教师不能单纯忙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否则极易回归到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模式。二是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网络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各有千秋,应该结合武术教学的实际,结合两者教学方式的优点,审慎应用,不应一刀切。另外,网络多媒体技术是教学工具,学生理解吸收是武术教学的核心,不能本末倒置,将武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放置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上,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

七、结语

在武术教学中,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突(下转第88页)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信息化教学也需要防止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滥用,从而影响师生间的交流。事实上,对待武术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态度,应当是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结合使用。综上所述,在武术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已成为潮流。因此,教师和主管部门都应当把握潮流、推进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晓毅.浅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18):140.

[2]赵晓翠,卢庆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5(3):110-111.

[3]卢欣耀.现代媒体技术在篮球投篮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6):18-19.

[4]刘郁,胡士民.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78):140-142.

[5]郑成为.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93-94.

[6]张邦福.多媒体技术在武术神韵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20):115-117.

信息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英语;分层教学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发生了多元化的改变。高职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性越来越大,同样的授课内容,同一种授课计划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随着高校扩招,大学英语课程班级人数越来越多,这些都给高职英语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材施教思想的分层教学主张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根据教学大纲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辅导,进行不同的测试,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获取不同数量、层次的知识信息;其目的就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培养各自的兴趣,学有所获,并且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领域里运用的日趋成熟,将其运用到高职英语分层教学中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完成了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到成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的转变;而学生则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以讲解演示的视频、网络等信息化工具也转变为学生用来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这些工具来查询资料和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强调利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并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信息化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英语自然班内进行分层教学将会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尝试。

1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职英语自然班内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1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性是分层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既有来自技校、中职的学生,他们英语学习时间较短,普遍基础薄弱;又有来自普高的毕业生,他们有接近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基础相对较好。而这部分学生里面也有严重偏科的情况,有的偏英语学科,成绩优秀;有的偏其他学科,英语成绩较差。针对这些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因材施教一直是高职英语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而分层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1.2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实现自然班内分层教学

提供了客观条件移动4G、5G网络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学生能够低成本随时随地上网,同时也为自然班内分层教学提供了网络环境和硬件支持;蓝墨云班课、微助教、学习通、批改网等教学APP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必备的客观条件,使得自然班内分层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内,但是他们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化教学APP进行分层分类实施和管理,不论学生人数众寡,可真正实现分班不离班。学生在同一课堂时间,同一教室通过智能手机登录相关教学APP,就可以参与不同层次英语教学活动,完成对应教学任务和考核。

2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职英语自然班内分层教学的实施

2.1自然班内学生分层管理

由于生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职自然班内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新生入学后可以利用学习通APP进行自然班内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本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为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层次,B为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层次,C为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层次。利用信息化教学应用软件蓝墨云班课或学习通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再进行分班管理,分别列为A班、B班、C班。以人数约为90左右的20级软件专业自然班合班为例,在蓝墨云班课中新建20软件A班、软件B班、软件C班,三个班分别有对应的班号,要求学生根据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成绩,通过对应班号加入相应的班级。该任务可以在同一教室、同一上课时段、同一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完成。

2.2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岗位需求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定A、B、C班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各目标之间有梯度、有连续性,要使学生够得着、够用、且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教学要求切合实际,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传至蓝墨云班课APP,使每位同学知晓自己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对比该目标和要求随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大学英语》中第一单元公司简介为例: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时,要求A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设计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并运用PPT做口头和书面公司介绍;B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阅读英语公司简介,能简单进行书面的公司简介;C班学生能够读懂英语公司简介,能做简单问答题,并掌握核心词汇。

2.3实施弹性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

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要具有灵活性,A、B、C三个班可共用一本教程,课程结构均包含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在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时围绕教材每个单元主题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和要求。对于A班同学,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适当补充课外相对较难内容,比如增加四、六级考试训练项目;对于B班同学可以要求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对于C班同学可适当删减教材内容,降低难度和要求。教学任务也可以设计为必做和选做内容,最大限度保证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提升空间。

2.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A班学生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注重引导启发,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针对B班学生有一定基础,但是不够扎实,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待改进的特点,将英语基础相关知识,英语单词记忆、听说读写技能相关学习方法资源推送到蓝墨云班课APP的“资源”栏目里,并督促该部分学生课外学习;针对C班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和方法有待改进的同学,改变他们不重视英语学习的想法,注重其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监督。

3基于信息化教学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3.1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运用蓝墨云班课APP、批改网等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针对A.B.C班不同教学计划和要求,制定不同的课程评价体系。检测教学是否达到目标可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可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将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这些均可以运用蓝墨云班课APP、批改网、excel表格、问卷星等信息化手段得以快速、准确地实现。

3.2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施教学动态管理

通过蓝墨云班课APP的考勤、课堂活动、作业、资源查看、参与课堂活动等经验值获取情况对每位学生学习状态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提醒学习不在状态的学生,和他们交流并找出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于普遍完成不太理想的任务适当调整、降低难度,对于绝大部分同学完成比较好的项目适当增加难度。对于任务完成很出色的B班学生,在征得个人同意后调到A班进行学习、管理。对于在A班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调到B班进行学习。此办法也同样适用于C班同学。实施动态管理和实时调整能够引导并促进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结语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自然班内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提升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其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并加以总结。

参考文献

1林春玲.高职非英语专业班内英语分层教学可行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73-174.

2李萍.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分层教学可行性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85-87.

3翁翠.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科教导刊,2019.3:95-96.

信息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机械制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有动手能力较强、缺乏理论学习兴趣、喜欢互动式学习方式、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的特点,鉴于此,巧妙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有效调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是旨在培养高职学生扎实的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能力,熟练的机床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专业性较强,枯燥难懂,学生课堂听课率不高,因此,本文尝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并期望为相关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1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信息化教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比如spoc/mooc线上课程、资源库等;二是信息化工具辅助课堂教学,比如智慧课堂、雨课堂的互动功能、手机投屏、二维码、VR、虚拟仿真技术等;三是信息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为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学习方式,可以分为“线上学习”“课堂互动”“实训操作”三部分。“线上学习”分别在课前课后开展,强调利用信息化资源的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课堂互动”强调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其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为小组合作式探究学习;“实训操作”强调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如将机床操作关键技术要领示范视频拍成视频,教师演示机床操作时利用手机投屏辅助教学等,以此来解决教学情境难再现、教学扎堆难观看的弊端,提升技能学习效果。

2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改革

2.1.1课程总体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加工方法,熟悉加工设备和工装夹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定各种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原则和要点;具有分析影响机械加工产品质量各种因素的能力;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标准,了解机械加工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2.1.2教学内容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内容大多枯燥抽象,尤其是零件工艺设计部分,但是,选取来自企业的项目,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转化为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将企业现实工作案例与课题理论学习相融合,就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习的知识与岗位工作内容有效结合,使得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将加强教学内容实用性和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校企合作共开发轴类零件加工项目、套类零件加工项目、盘类零件加工项目、箱体零件加工项目和减速器装配项目等五个学习情景任务。

2.2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由原来的教室集中教学,学院实训中心实训教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线上学习、一体化教室和实训中心三部分。线上学习:建设符合需求的MOOC课程,通过预先复习,铺垫好学习的基础,通过视频、PPT和教案等进行知识点学习,体验感受,积累感性认识,初步学习知识技能,便于课堂内化。一体化教室:教师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职教云智慧课堂强大的互动功能、机床工人模拟手游、加工动画演示等,师生讨论解决重点、难点,达到内化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实训中心: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通过代表性教学加工项目,进行实践操作,借助手机投屏、二维码技术等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空中课堂”将“课堂延伸到企业车间”,提高实际运用,学以致用。

2.3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学业评价体系改革

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教学要授予学生具有生产加工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所以传统的“一次性考核”的终结性评价存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不能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制定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是机械制造与工艺编制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统计功能,该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占60%,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终结考核占40%。

3信息化教学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逐步建成反映课程特点的信息化拓展资源

信息化拓展资源旨在开阔视野、认识机械制造业发展史、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潜移默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等,可以是视频资源也可以是文献资料,最终整合成素材资源库、专题讲座库、案例库课程专业知识检索系统等资源。

3.2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微课视频模块集

根据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核心概念,将知识点碎片化,并整合成微课资源,形成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微课视频模块集。

3.3不断优化符合“信息化”课程教学特征的教学设计

要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信息化”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信息化”网络学习资源。课程设计、教学互动和呈现方式要符合学习者移动学习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需求。

3.4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开放共享

在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吸收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技师学院、嘉兴广播电视大学等院校课程建设的优质资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动态更新课程资源,保持每年15%的更新率。充分发挥课程共享作用,争取兄弟院校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实现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互认。利用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学的优势,促进在线开放共享课程对社会相关从业人员的开放。

4结束语

通过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收集学生、教师、督导和企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修正和完善,使之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并能为相关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其港.职业院校信息素质网络教育平台的功能结构设计[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248-250.

[2]方坤礼,蒋晓英.机械工艺装备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04):181-183.

[3]杨永青.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21,42(05):88-91.

[4]于悟然.信息化教学在机械制造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0(30):83-84.

信息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策略;问题分析

一、形成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使课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在氛围的带动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的情境,导入课程教学内容,为整体教学奠定基础。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集训网对资源进行共享,结合学生的兴趣,制作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网页,涉及学生对于班级事务所提出的意见,通过网页,学生可以浏览班级建设的相关信息,增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

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渗透基础信息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现阶段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具体状况,制订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对不同年级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Windows操作系统,教师可以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强化学习。2.开展操作实践,提升信息技能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生需要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操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挖掘潜能,将潜能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优点和缺点并进行综合概括。比如,利用邮箱来进行邮件的发放,让学生对回复的邮件进行点评,认识邮件的回复功能、帮助菜单对邮件回复的窗口特点,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回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引导,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三、借助新型工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教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构建信息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帮助,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形成新的电子作品,从而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可以拟定相关的主题,如“网上祭英烈、爱祖国、欢庆中秋”,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进行作品的创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Flash制作动画,也可以制作贺卡,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鼓励学生利用各类工具进行问题的解决,增强创新意识。

四、促进趣味教学开展,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上网,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体验到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信息素养。比如,在教学“输入”部分的知识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打字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金山打字通等一系列的练字软件,或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字游戏进行训练,这种趣味游戏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技能,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总而言之,在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结合当前新课改目标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营造信息氛围,使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其次,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借助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结合学生的特征,要开展趣味性教学,体现课程的魅力,使学生在参与各种信息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慧.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3):99.

[2]张学文.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10):15-16.

[3]李荣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20(14):43-44.

信息教学范文篇7

一、演示实践教学法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教学环境非常的简陋。而信息技术课程又是一门与时代接轨的学科,教师对于课程内容还比较陌生更不用说要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的课本知识内容。而新时代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课堂知识内容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起优秀的实践操作能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不仅已经掌握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提升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实验操作的实践。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关于《有效获取信息》的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教师告诉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快速的预习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通过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划分和理解并对其中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提升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为即将进行的课堂知识内容的讲解排除内容陌生带来的困扰。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器材向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查找的模拟演示,将知识内容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掌握。学生也可以在观看教师讲解的过程将自己课前预习的结果进行对比进,找出其中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进而提升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演练。教师则在学生练习的过程当中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纠正和知道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导学生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进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夯实基础。

二、演示实践教学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是针对课堂知识内容的讲解对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却被忽略掉。而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升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要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演示实践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便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促进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关于《设计应用文档》的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快速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内容的划分以及内容的总结,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为即将进行的课堂讲解排除内容陌生带来的困扰。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音频播放功能以及演示功能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而学生在听取教师讲解过程当中通过与自己课前预习的比较进行对比,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之后的信息技术课堂的讲解打下坚定的基础。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练习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助将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排除以及总结,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三、演示实践教学法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不再像以往的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只会读书的“人才”,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双面素质人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有着新时期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应当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法,促使学生在课堂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演示实践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当中的应用便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关于《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的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快速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将知识内容进行段落的划分以及内容的总结,为即将进行的课堂知识内容的讲解排除内容陌生带来的困扰。其次,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的演示功能向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江知识内容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后习题进行练习。教师则在学生练习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系统地理解,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信息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哲学;生物信息学;融入生物信息学

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哲学作为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规律的学科,对高等教育和生命科学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1-3]。哲学是人类思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原理可以渗透到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各个章节和领域。就当前国内而言,哲学与其他一级学科的融合发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3],生物信息学教材中也未出现哲学术语。笔者结合三年教学实践,认为生物信息学课程虽为理科教育,但教学改革过程中穿插引入哲学思维至关重要,自觉渗透哲学原理,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和优化学生思维。笔者提出,教师要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在总结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不足的基础上,下面从三方面对哲学原理融入课堂教学展开论述。

一、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现状和难题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和信息学的交叉科学,包含了对各种组学数据(转录组、蛋白质组、非编码RNA组、表观遗传组、代谢组、宏基因组等)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分析等以及生物系统层面的解读,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4]。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生物数据库及其信息检索、序列比对与分子进化、核酸序列分析、蛋白质性质和结构分析、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等;实践教学引入了常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应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比对分析、DNA序列的信息学和功能分析、蛋白质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常用生物软件的应用、综合实验等。学好本课程,准确找出与疾病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就是在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国内外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一定是定量科学(干实验)与实验科学(湿实验)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一种研究模式。伴随着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课程在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开设,成为生物学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借鉴各兄弟院校的课堂教学经验[5-8],发现国内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目前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三方面:(1)大多偏重于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理论产生的哲学内涵和思维。(2)课程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专业基础差,远不能适应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需要[9]。(3)课程大都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教材内容不够全面,实验教学案例不足[10]。深入学习贯彻育人育才思想是新时代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课程理论创新角度看,通过哲学原理从不同角度融入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可以夯实高校育人育才思想根基和满足学科发展需要[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注重哲学教育对师生本身的完善。高校教师只有思想上清醒和认同“四有”好教师标准,才能培养出未来更优秀的社会发展中坚力量。部分新任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思想抛锚、能力不足,距离“四有”好教师尚有差距,接受生物信息学的新理论新观点不够及时,对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未能完全掌握。新时代新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师要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职责定位,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增强核心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要在学思践悟中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当好宣传员、示范员、战斗员,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教学中蕴含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具有好学、好思、好问的特质。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可塑性的一面,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之中;要注重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正确引领和培育,引导他们及早树立理想信念,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要时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在观察、思考、实践和领悟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发设置一系列辩证统一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质疑、猜疑、解疑,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创造力的人。实践证明,生物信息学课堂上的教学出彩大多因为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思考、求真求实的学生,即使一些出错学生的旁逸斜出也会给教学注入活力。(二)唯物辩证唯物辩证,注重理性思维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传授。在课堂教学中,课本内容多呈现一般性的解读、普遍性的结论和规律性的认识。若要加深理论的深刻性和科学性认识,就要求教师注重善用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梳理和画出思维导图,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竖成串、横成链的体系化网络。生命大分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和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解读系统生物学问题,必须坚持普遍联系地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多个视角来思考的习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集成决策能力。综合运用分析论证理论(比如还原分析、比较分析、挖掘背景、寻找替代等)以及数据挖掘方法(分类、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异常检测等),说明和预测有哪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有哪些是可以计算的,有哪些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例如,生物信息学可以更好揭示生物“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概念。DNA的表观修饰有近20种,RNA的表观修饰更多,用生物信息学对这些表观修饰进行分析可以扩充“中心法则”的概念,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表现型不单单由基因型决定,还和所处环境有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的核心,比如给学生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了解疾病健康和基因遗传的关系,但一旦每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能够实现,则必然会出现基因歧视和种族灭绝的危险[12]。课堂教学运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教师需要做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处理,需要联系理论动态和前沿热点讲述某理论的应用价值以引人入胜,需要简明扼要地定义理论特点和推理过程,需要课后全面总结“预料之内”和“意料之外”的细节处理。教师要分清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逻辑顺序上的矛盾、教学内容和受众对象非对等性的矛盾、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差异性的矛盾、教学内容和时间应用上的矛盾等。课程内容设计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重点论”思维,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学生学习课程客观上存在各章节时间分配的对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理论掌握和应用上;另一方面,课程各章节之间客观上存在内容相关的统一,也要求学生了解其他关联章节。在千头万绪的各类数据库中,学生要善于抓住编程中推理分析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玩出高雅,悟出智慧,学出成绩,活出价值。(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育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丰富理论。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背后隐藏了许多识别模式和顺序,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生命科学和数理统计知识,并拥有数据库、数据可视化和各类编程语言如Python等基础知识。产业界的大数据人才,还要求掌握额外的关键技能,如文本挖掘、本体论、数据集成、机器学习和信息架构等,包括一系列的统计能力、计算能力和核心的编程能力,如C++或Java的编码,或PERL或Python的脚本编写,能够控制操作系统如Linux,并具备促使数据可视化和建立简约优美有效的用户界面的能力。实现以上目标,不仅要联系本地区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开展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引入实践不断健全课堂教学环节。完整的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环节包含传统讲授、师生讨论、上机实验和写作训练。通过介绍我国大数据领域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崇尚科技创新、精益求精和用户至上的工匠精神。通过介绍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癌症早期诊断等,培养学生爱国忧国情怀。在授课中,教师要抓住知识体系的两条主线:序列—结构—功能—进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多组学贯穿。教师要善于用接入外部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演示生物信息学理论、数据库搜索及软件应用等,便于师生课堂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考能力,将传统的“传递”与“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发现”和“建构”。通过与学生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交流沟通和答疑解惑,让学生产生共鸣。教学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后,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和生信技能的实际运用。要课后指导学生自己制订实践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开放课程优质资源。例如,课堂上在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序列比对用法后,要求学生独立从公共数据库下载数据,挖掘有用信息完成上机操作。另外,要充分利用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积极组建学生团队开展生物信息学相关毕业设计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最后,要通过写作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人生感悟,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明晰透彻地报告所得结果。学完课程后,学生们将有能力进行数据库搜索、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预测等,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融入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涵丰富,蕴藏着无穷魅力,值得我们去实践创新。它不仅包含了本文所探讨的一些观点,还包括许多经典的思想方法。比如,从有限到无限去领略基因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去体验蛋白质网络和代谢网络变化,从静态到动态去感悟多序列分析算法规律,等等,这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摸索。目前很多课堂面临学生思维活动活跃度低、师生缺少互动和“低头族”等难题,而育人育才重在育心育脑,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科学知识显得愈加迫切。通过哲学原理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使师生共有哲学思想,就容易达到同频共振和培养默契。一方面,促进教学组完善课程设计,注重挖掘生物信息学课程中的哲学素材,并使用部分哲学观点加以说明和解释;另一方面,学生一旦开始注重运用哲学经典理论指导学习,将方便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网络,整体把握课程知识脉络的前提和界限,“自觉”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和指导性。学生只有把哲学原理转换成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将哲学血肉化,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刷题和死记硬背概念性、理解性知识,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教学范文篇9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

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

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

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公务员之家: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信息教学范文篇10

第一,能扩充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培养更全面的人才。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二,有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第三,可以使教学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通过人机对话,获取所需要的更多信息;第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信息化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五,能够促使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在这样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应用技术展开学习,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中职教学中信息化的运用策略

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学习。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如何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教学是中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一切有效的教学直接依赖于科学而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媒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等,能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本的知识容量十分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穿插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完善课本的内容。考虑到大多中职课程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教师应灵活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有效开展教学,比如图文并茂的媒体影音元素,可以使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更生动,可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机。

2.建立模拟实训室,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中职课程应用性较强,而中职学校的信息化装备水平普遍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差距很大,是长期以来制约他们信息化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建立模拟实训室,将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具有特色的体现。在缺乏实验设备的地区和学校开发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在前期的模拟操作之后,再去各学校共享的区域实训基地进行真实的操作。真正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职业教育教学及实训,应该是实物教学和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目前,国内有些企业在专注开发实训仿真系统,虽然难度不小,但是价值很大,前景很好,是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并体现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特色。

3.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实现课下的自主学习与交流。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创造一种师生可交流的虚拟课堂环境,远程教育的出现在现代的教学方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远程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之一。目前,许多学校拥有自己的校园网,作为满足师生信息互动的集成学习平台,它能适应群体和个人学习的需要。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得学生可以随时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交流;能够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种交互性课堂。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