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部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3:22:47

信息化部门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即“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以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基础,以ERP、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等概念的出现和具体实施为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以人力资本开发和增值的迫切性为终极原因,将先进的软件配上高速的硬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的一种基于Internet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与自动化。“信息化”把有关人力资源的分散信息集中化并进行分析,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自动化,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进行匹配。

(2)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外部服务。企业的人力管理者能够有效利用外界的资源,并与之进行交易,比如获得人才网站、高级人才调查公司、薪酬咨询公司、福利设计公司、劳动事务公司、人才评价公司、培训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

(3)实现企业内部自助服务。让员工和部门经理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员工为内部顾客的思想,建立员工自助服务平台,开辟全新的沟通渠道,充分达到互动和人文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每月的工资计算与处理;员工的考勤休假处理;员工信息管理等业务内容。这些事务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强调员工的自助服务,如果员工的个人信息发生了变化,他本人就可以去更新自己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即可生效。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类似处理。这样不仅减轻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和更新的工作量,也较好地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数据更新的速度。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之后,就希望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流程、员工职业计划、离职流程等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考虑范围。信息化能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散信息都紧密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分析,自动化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使信息流得到加速且更舒畅,人力资源管理的作业流程跟业务流程以及直线功能结合更紧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而且能将经过优化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如干部任免、职工退休、调配、辞职等都可以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相应的模板来完成。查询、统计、制作花名册、统计报表、领导审批等过程也可以在网络上实现。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之后,比如在员工培训方面,员工可以“在线”随时随地接受培训,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差旅费用,降低培训成本。在评估方面,通过网络,各级主管可以很快看到来自各地下属定期递交的工作述职报告,并进行评估、指导及监督,这样,评估的成本也可以大为降低。据统计,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后,员工的电话询问可以也减少75%。美国爱立信公司实施员工自主服务系统后,第一年就节省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开支,Cisco公司通过e—learning系统一年节省了2400万美元。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

对于公司高层而言,他们可以在网上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高层决策者还能获得各种辅助其进行决策的人力资源经营指标以及直接在网上进行决策等:对于中层经理,即直线经理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其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直线经理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比如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在线查看所有下属员工的人事信息,对员工的培训、休假、离职等流程进行在线审批等;一般员工可以在线查看企业规章制度、内部招聘信息、个人当月薪资及薪资历史情况、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提交请假/休假申请、实现在线报销等。

5.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有利于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不少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现象,人才流失除了因为薪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领导公平与否、培训机会和个人前途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进行选拔、任用,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体现公平原则,从而留住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员工得到充分授权,它所提供的透明、简便易查的信息获取方式将赢得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企业管理满意度的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提升无疑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借助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著名的“康师傅”、一汽大众、华为,万科、东方通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三十几家企业都采用了SAP本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滞后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与资金投入

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诸多经营要素中,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是最为模糊的。很多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急功近利,不注重其系统建设的长期效应。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降低企业成本,但那只是实施后产生的作用,

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论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软件产品,都是一项重大投资。一些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企业,很难将巨额资金用于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只是简单的将传统的行政人事部门改头换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上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一些企业的电脑普及率很低。即使有的已普遍使用了电脑,但服务器性能、网络状况不是很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很多问题。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好,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层次不高,无法更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对于经营状况相对恶劣和管理环境不善、水平有限的国内企业来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3.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事务处理

据m.ehr4a.com的调查,虽然绝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持肯定态度,然而却有超过70%的企业还没有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调查还发现,在已实施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里,18%的企业需要更换系统。其原因包括系统功能太简单;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需要改善或改变;系统缺乏稳定性和速度慢等。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上看,目前企业使用最多的功能依次是“人事信息管理”(71%)、“薪资”(68.2%)、“报表”(62.2%)、“考勤”(59.5%)、“招聘”(56%)、“福利”(53.8%)等。据此分析,中国企业目前对功能需求最多的是“事务处理层面”的功能,其次是“业务流程层面”的功能。

4.目前尚没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我国已有超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但还存在产品不规范、厂商过于混杂等问题。对产品而言,目前软件市场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标准不统一。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与政府的劳动人事管理系统相衔接的问题,报表的一致性问题等。标准的欠缺还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和整合不顾畅。有些供应商的目的仅在于出售产品,至于很多企业所关心的重整管理、售后服务和产品升级,他们不会也无力去考虑。一些产品虽然在中国人事信息管理方面标准化程度较高,但其产品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中心,局限于人事管理的老观念,不能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就市场占有串而言,占有率最大的不超过10%,企业自我开发者比重较大,占38.2%。

5.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应用能力较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经理IT应用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

三、推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策略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重视科学管理,调整组织结构等措施来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1.领导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大力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必须彻底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不能认为信息服务仅仅是预算中的一项开支而舍不得对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求其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并不是说他们只要保证足够的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就可以了,而是要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过程。应该有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运用现代管理学提高自己管理企业的水平。要会用人,会组织队伍,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政策宣传,改变中、基层管理者的观念,化解其造成的阻力,充分重视和解决其他非技术因素。亲自负责,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和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能顺利进行。

2.规范的基础管理,为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度;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实现程度。两者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现今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更为重要,只有管理水平具有一定高度后,信息化的手段才能真正与之结合,从而进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绩效的阶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做好规范的基础管理工作,规范的基础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备条件。规范的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基础数据管理。如员工履历、考勤、薪酬等都要准确无误;二是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内部业务要程序化。如员工招聘工作,从招聘公告、面试到培训上岗都要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三是内部控制及其实施过程管理;四是工作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

3.有效调整组织结构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司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扁平式、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将成为多数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原有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涉及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结构进行调整。由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人员的层次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主要从事重复劳动的管理人员,现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上。因此,企业要进行新的工作分析,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提拔、培训等计划。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和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决不是一个纯粹的丌项目,也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IT技术的简单迭代,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既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具备丰富的IT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得以顺利运行,还有赖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实施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需要从事更具有创造性,更有难度的工作。企业在享受政府支持政策的同时,应给予员工适当的教育和培训,以协助员工转变价值观,适应组织目标。让企业员工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的培训教育,以帮助他们适应系统变化,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开展。

5.供应商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

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性能。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其服务:(1)采用科学的、标准的系统实施咨询方法,为每一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客户配备一名专业的咨询顾问;(2)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原理、操作、项目管理、实施方法、二次开发等;(3)在项目实施的初期,为客户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然后才是软件操作的培训:(4)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时考虑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并为企业未来投资预留空间,并将此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2.

[2]许建刚,郑雨林等.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杨明亮.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论坛,2002,(2).

[4]张建辉.互联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2,(4).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2

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林业部门的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目前,林业部门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领导的决策和林业效益的评定。

1.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日渐突出。当前,林业会计还沿袭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林业会计模式上,会计的管理目标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反映营林生产单位的行政绿化任务和森林覆盖率目标的完成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所定的报表和数据,既不考虑经济效益,更不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会计部门核算的营林资金耗费的数据与营林部门的营林数据互不交流,造成内部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从而失去了对营林生产全过程的反映和控制职能。营林生产周期长,每年不断投入多年后一次产出,短期内不能形成产品,成本得不到及时补偿,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部门外部信息系统隔离,林业部门不能主动、直接从外部系统获取信息,林业部门以外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信息,影响林业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2.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核算信息准确度较低。从实践看,现行林业会计未能将资源与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好地纳入林业成本核算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资源与环境会计对象的有效计量,这集中反映在未能用会计计量反映、监控、控制环境资源及耗费与补偿问题。因此,现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提供的客观要求。即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木材价格中,作为原材料消耗掉的森林资源价值缺位和森林资源的消耗不能计入木材成本。信息的短缺使林业部门无法实时了解和预测资金需求,不能适时地管理,不可能实现落实到每一环节的成本核算,以有效控制成本。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并行的多种会计制度制约着林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分别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国有林区中的森工企业与国有林场和苗圃也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强调部门特点和经营方式的不同,这就造成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在不同林业企业之间不统一、不可比,使同一笔经济核算业务出现不同的会计规定、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度和方法,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各林业会计新使用者不能了解完整的林业会计信息。

4.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信息化程度制约林业会计信息的交流。当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林业单位很少,而且分布极不均衡,主要是大中型林业企业采用,经济好、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县级林业局普遍推开,县级日常财务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财务软件的开发、使用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各单位所用软件比较混乱,导致同行业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不一样,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很不方便。这不仅难以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网络化财务监管发展的趋势,更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职能的履行和效益的发挥。因此,信息的迅速传递对林业显得尤为重要,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实施会计信息化成为林业财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

目前,由于林业部门下属单位较多(如有林场、苗圃场、木材公司、胶合板厂、林业站等),业务流程各异,所实施的会计制度各不相同,同时,各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也差别较大,信息化应分阶段实施,不能一蹴而就。

1.会计核算信息化。在省、市、县林业局和部分基础较好的林业企业,可逐步利用Excel软件、通用财务软件及网络结构建立各自的会计核算信息网络,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财务数据,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企业单位核算,而且兼容事业单位核算,以及林业专项资金的核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填置→会计账簿登记→成本计算→会计报表编制,都能逐渐过渡为计算机处理。在林业会计信息提供上尤其应注重对生物资产———各种林木资产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林木资产价值评估。因林木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发生较高,计算机的核算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化使林木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可信。

2.会计管理信息化。上级林业部门将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利用网络联结起来形成单位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林业部门以外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林业部门内部可利用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实施会计的基本职能,即会计预测、财务计划、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其他系统实现即时的信息互动,不会形成“信息孤岛”。

3.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最高阶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后,实现对林业产品的销售、定价、林木资产的成本确定、林木资产的价值评估、营林资金的筹集、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取舍等内容的正确决策,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决策。以达到对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其决策内容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决策。

三、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建议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web式会计信息模式。web式会计信息模式基于林业单位的内联网和网站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财务软件网络化模式。林业部门下属单位的分散性、边远性决定了需要网络技术来发展会计信息化。林产品的销售使得电子商务功能在财务及管理软件中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成为会计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会计软件相比,网络会计软件需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监控等功能,网络会计软件还需具网上支付之类的各种网上辅助功能。

2.统一开发行业特色软件,增强财务软件本身功能。目前通用的商业性财务软件满足不了林业部门多种核算制度并存核算的特殊要求。林业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适时配合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配套的会计软件。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软件下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开发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软件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数据信息的共享,体现出林业的生态效益信息、林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林木资产的蓄积量的信息、营林投资项目信息、退耕还林补贴信息,林业会计软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必须扩展到业务信息,做到与财务业务的协同,满足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如在林木资产核算的会计期间就可设置与林调活动周期一致,3年~4年为一个会计期间。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组织。在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一个精干的信息化实施小组。由林业部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应包括信息中心、财务、供应、仓库、销售等部门的人员和财务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要进行培训,采取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除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软件操作培训外,还须进行网络技术、理财理念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即时掌握工作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4.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内部、外部控制。林业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不应只局限在财会部门范围内,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会计环节的监控上。可以考虑向围绕会计工作或者发挥作用的领域适当拓展,这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检查管理制度;而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这才是会计信息化系统顺利运转的保证。对于web式会计信息模式还需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架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证林业单位内部网中敏感数据的安全。

四、总结

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会给林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带来根本性改变,使得财务人员更注重理财、注重三效益的并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及时、高效地提供,会计工作效率将极大提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树立良好形象;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集中精力搞项目、抓落实、出效益;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更为广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薛祖云。会计信息系统[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陈芳。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理论体系初探。会计之友,2006(4)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3

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林业部门的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目前,林业部门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领导的决策和林业效益的评定。

1.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日渐突出。当前,林业会计还沿袭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林业会计模式上,会计的管理目标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反映营林生产单位的行政绿化任务和森林覆盖率目标的完成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所定的报表和数据,既不考虑经济效益,更不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会计部门核算的营林资金耗费的数据与营林部门的营林数据互不交流,造成内部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从而失去了对营林生产全过程的反映和控制职能。营林生产周期长,每年不断投入多年后一次产出,短期内不能形成产品,成本得不到及时补偿,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部门外部信息系统隔离,林业部门不能主动、直接从外部系统获取信息,林业部门以外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信息,影响林业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2.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核算信息准确度较低。从实践看,现行林业会计未能将资源与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好地纳入林业成本核算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资源与环境会计对象的有效计量,这集中反映在未能用会计计量反映、监控、控制环境资源及耗费与补偿问题。因此,现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提供的客观要求。即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木材价格中,作为原材料消耗掉的森林资源价值缺位和森林资源的消耗不能计入木材成本。信息的短缺使林业部门无法实时了解和预测资金需求,不能适时地管理,不可能实现落实到每一环节的成本核算,以有效控制成本。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并行的多种会计制度制约着林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分别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国有林区中的森工企业与国有林场和苗圃也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强调部门特点和经营方式的不同,这就造成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在不同林业企业之间不统一、不可比,使同一笔经济核算业务出现不同的会计规定、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度和方法,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各林业会计新使用者不能了解完整的林业会计信息。

4.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信息化程度制约林业会计信息的交流。当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林业单位很少,而且分布极不均衡,主要是大中型林业企业采用,经济好、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县级林业局普遍推开,县级日常财务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财务软件的开发、使用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各单位所用软件比较混乱,导致同行业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不一样,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很不方便。这不仅难以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网络化财务监管发展的趋势,更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职能的履行和效益的发挥。因此,信息的迅速传递对林业显得尤为重要,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实施会计信息化成为林业财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

目前,由于林业部门下属单位较多(如有林场、苗圃场、木材公司、胶合板厂、林业站等),业务流程各异,所实施的会计制度各不相同,同时,各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也差别较大,信息化应分阶段实施,不能一蹴而就。

1.会计核算信息化。在省、市、县林业局和部分基础较好的林业企业,可逐步利用Excel软件、通用财务软件及网络结构建立各自的会计核算信息网络,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财务数据,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企业单位核算,而且兼容事业单位核算,以及林业专项资金的核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填置→会计账簿登记→成本计算→会计报表编制,都能逐渐过渡为计算机处理。在林业会计信息提供上尤其应注重对生物资产———各种林木资产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林木资产价值评估。因林木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发生较高,计算机的核算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化使林木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可信。

2.会计管理信息化。上级林业部门将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利用网络联结起来形成单位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林业部门以外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林业部门内部可利用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实施会计的基本职能,即会计预测、财务计划、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其他系统实现即时的信息互动,不会形成“信息孤岛”。

3.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最高阶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后,实现对林业产品的销售、定价、林木资产的成本确定、林木资产的价值评估、营林资金的筹集、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取舍等内容的正确决策,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决策。以达到对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其决策内容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决策。

三、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建议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web式会计信息模式。web式会计信息模式基于林业单位的内联网和网站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财务软件网络化模式。林业部门下属单位的分散性、边远性决定了需要网络技术来发展会计信息化。林产品的销售使得电子商务功能在财务及管理软件中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成为会计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会计软件相比,网络会计软件需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监控等功能,网络会计软件还需具网上支付之类的各种网上辅助功能。

2.统一开发行业特色软件,增强财务软件本身功能。目前通用的商业性财务软件满足不了林业部门多种核算制度并存核算的特殊要求。林业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适时配合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配套的会计软件。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软件下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开发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软件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数据信息的共享,体现出林业的生态效益信息、林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林木资产的蓄积量的信息、营林投资项目信息、退耕还林补贴信息,林业会计软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必须扩展到业务信息,做到与财务业务的协同,满足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如在林木资产核算的会计期间就可设置与林调活动周期一致,3年~4年为一个会计期间。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组织。在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一个精干的信息化实施小组。由林业部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应包括信息中心、财务、供应、仓库、销售等部门的人员和财务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要进行培训,采取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除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软件操作培训外,还须进行网络技术、理财理念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即时掌握工作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4.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内部、外部控制。林业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不应只局限在财会部门范围内,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会计环节的监控上。可以考虑向围绕会计工作或者发挥作用的领域适当拓展,这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检查管理制度;而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这才是会计信息化系统顺利运转的保证。对于web式会计信息模式还需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架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证林业单位内部网中敏感数据的安全。

四、总结

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会给林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带来根本性改变,使得财务人员更注重理财、注重三效益的并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及时、高效地提供,会计工作效率将极大提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树立良好形象;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集中精力搞项目、抓落实、出效益;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更为广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薛祖云。会计信息系统[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陈芳。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理论体系初探。会计之友,2006(4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招标;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

企业招标需要有序进行。因此企业的各类招标工作,需要一个专业的管理部门来负责。当前我国企业的招标工作模式大多为清单计价,此举直接导致评标相关工作很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基于此,企业招标管理部门必须及时转变思维,采用更加符合现展实际的招标管理方法。在此之中,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企业必须发挥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对招标管理部门进行更加完善的建设。

一、企业招标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企业招标的定义。一个企业的招标工作,通常会与企业的投标工作相提并论,而招标与投标的工作内容,就是企业与个体将招标形式作为依据,对项目加以勘察和施工、供应材料设备,同时对所有的承包业务进行监督,具备资质的承包机构进行投标活动,在最后成功签署工程合同,顺利开展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工作的具体内容,人们通常会将二者分开来思考,因此招标和投标的定义相互独立。招标本质上是招标者与委托的招标单位进行公告信息,吸引投标者加入到竞争中,最后挑选最佳的工程建设承包者;投标本质上是投标者对招标者实施的招标公告响应过程,同时结合招标公告要求明确递送表述,经过一系列的流程获取中标。由此可见,招标与投标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二者之间依旧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二者缺其一,企业发展将无从谈起[1]。(二)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招标管理部门的意义。企业招标工作的质量,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得到显著提高。在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会逐渐形成,在参与工作的时候使用网络形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操作可能出现的失误情况,使企业的招标过程更加便捷,从而使整体工作质量得以提升。企业招标工作的资源共享,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完成。在过去的市场之中各项运作,通常是混乱无序的,不同的部门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沟通与交流。企业招标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市场在稳定的环境中持续运作,同时立足于信息资源体系的多样化,使信息的互动速度大大提高,招标工作的范围得到显著延伸,同时还可以避免违法招标事件出现。无论是招标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还是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工程投资方,都可以在共享信息的时候做到实效性,从而保证市场运作的过程,是一个健康的过程。企业招标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真实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供。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多个区域的招投标部门信息化建设,都处于不间断地持续优化之中,在信息的加密处理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信息化建设可以防止招标信息被窃取或者泄露,企业招标工作的保密性得到了保障,从而为招标管理部门的工作传输更多有效的信息[2]。

二、企业招标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招标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必须对整体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相关工作,避免出现操之过急的现象。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企业需要具备大局意识,进行整体化思考,不断研究先进的管理业务,将目标定位至降低成本以及实用化。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计划进行完善与优化,否则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导致招标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浪费。招标管理部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必然会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没有将这些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必然会遭遇重重阻碍。在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的内部会出现信息化建设不统一的情况,招标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如果企业没有对此产生足够重视,招标市场的调整过程必然会失去实效性,信息资源会被浪费。有一部分企业在对招标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没有重视安全性建设。招标管理部门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后,招标活动会通过网络进行,引发与网络安全有关的问题。如果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没有及时升级或者构建防毒软件,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招标管理工作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有可能导致招标相关信息被泄露现象出现,导致企业的所有招标工作不得不终止[3]。

三、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招标管理部门开展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平台对招标系统进行评分。一个企业不仅要有“外网”,更要建立“内网”,还要开发信息的发放与申请两个功能,为信息、资料信息下载和数据查询等业务带来便利。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与企业的招标办公室,以及交易办公环节的相关招标内容,进行密切结合,保障招标工作顺利开展。不仅如此,企业应当出台招标管理工作的标书表格形式与评价系统的标准,对招标文件进行数字化加工,自动计算招标工作的所有信息数据,同时让评价体系时刻处于开启的状态[4]。(二)运用招标相关的经济规律。在企业内部可以构建一个经济数学模型,对历史招标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分类,以及进一步加工,最后对经济指数进行整理,研究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此之中必须做到大量信息数据的累积,否则在评价发展趋势的时候,无法保证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对企业的招标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盘活”所有的信息数据,从而通过相关工作,明确市场经济变化之中隐藏的规律。负责工程建设的所有单位,必须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出信息化的招标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企业的招标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全方位发挥[5]。(三)公开企业内部的真实招标数据。企业招标工作的全过程,会有信息参与其中,而企业招标工作的总体质量,取决于信息的沟通是否具备实效性,以及信息的掌握程度是否充分。企业在开展招标工作的时候,必须公布招标相关信息,在评标的时候将相关信息作为参考。所以,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一个数据库,使信息共享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现,真正实现招标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办公,从而对所有相关企业的运作进行充分了解。企业必须对信息公示机制进行创新,将中标结果利用网络进行公示,同时开启全新的投诉通道,允许企业或个人对有异议的部分进行投诉,利用网络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妥善处理。在此之中人们必须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在建设信息化的招标管理部门的过程中,必须凸显电子档案诚信的评价思想,其原因是市场经济的繁荣,从侧面滋生出利益驱使,导致市场的正常运作被资质挂靠、串标陪标行为所干扰[6]。为了规范市场环境,相关负责部门必须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将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投标企业的诚信评价标准,以及企业的管理计划进行整合,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赏罚分明、优胜劣汰等工作,保障招标工作的安全。(四)建设企业内的信息化招标管理网络。在企业招标管理部门内部开展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实际交易的开展过程中,凸显出数字化管理的相关优势,对所有招标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及时跟踪和报道,打破传统的招标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局限,对现场交易的招标文件进行立卷,以及整齐划一的管理,定期进行查询和监管,从而使企业的招标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信息化和立体化。与此同时,必须创新计算机辅助评标的相关方案,以现有的大数据作为基础,对当前所有参与招标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杜绝虚假招标和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客观化开展企业的招标管理工作,对市场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使招标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真实有效[7]。(五)健全数字化的招标监督流程。利用信息化建设组建语音,对负责招标工作的专家进行通知,利用标准化的专家库维护系统,对优秀的专家进行抽取,与输入条件相结合,确定专家的真实身份,从而做到统一管理,使维护专家库系统以及动态考核管理工作得以落实,保证资源共享的实效,还可以保证评审结果的公开透明。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创新信用结构,对信用结构进行动态化的构建,将项目研究组作为基础,构建相关信用档案,及时地更新和共享招标管理的信息,作为监督单位的参考资料。对标书进行比对以及研究,将地方招标监督机构所指定的方法作为工作出发点,对招标工作的响应程度与符合程度进行比较。在开展细致评审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招标进行审查的环节,必须将信息指导价格提供给评审的专家[8]。(六)健全供应商电子评价体系。坚持荐优用优、准入审批、动态维护、资源共享、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工程、物资、服务供应商的管理,强化供应商准入、评价,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建立供应商电子信息库,并对在库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根据供应商企业情况、质量情况、合同履行情况、服务情况等内容,组织对供应商进行线上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分级。通过上述关于建立电子供应商库、实施供应商电子评分、电子查询等措施,实现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企业招标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得出信息化建设需要对招标系统进行客观评分、对相关经济规律进行利用、公开真实的招标数据、建设招标网络,以及对招标的监督流程进行健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一切工作的开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从而在市场竞争之中“笑傲江湖”,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宏波.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实务操作分析[J].中国招标,2020(07):44-46.

[2]周锦.招标投标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5):229-231.

[3]李晓月.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8):242-243.

[4]黄文凤.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工作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04):126.

[5]董莎莎.建设单位基于电子交易平台的标准化招标管理研究[J].化工管理,2020(04):114-115.

[6]凌爽,由炜盛.高等院校建设工程招标若干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招标,2019(01):32-33.

[7]张欣欣.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现状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9(29):150-151.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5

关键词:林业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由以木材利用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现代林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林业的地位特殊,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其性质特殊既是基础性产业,但又是公益事业,生产活动的公益性突出;生产过程特殊,如林木生产期比较长;资产性质特殊,如林木资产属于生物性资产;资金构成及运转方式特殊,除了企业资本金、社会公共财政资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经营目标特殊,即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林业会计区别于农业和其他行业,有着特殊核算内容的会计核算。需要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针对林业的特殊性制定一个专门的会计核算办法,即林业会计核算办法。目前林业会计核算的范围相对较窄,林业经营单位四套会计核算制度并存在仅适用于特殊林业经营单位和特定的经济业务,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也不够充分。

一、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林业部门的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目前,林业部门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领导的决策和林业效益的评定。

1.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日渐突出。当前,林业会计还沿袭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林业会计模式上,会计的管理目标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反映营林生产单位的行政绿化任务和森林覆盖率目标的完成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所定的报表和数据,既不考虑经济效益,更不重视生态和社会效益。会计部门核算的营林资金耗费的数据与营林部门的营林数据互不交流,造成内部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从而失去了对营林生产全过程的反映和控制职能。营林生产周期长,每年不断投入多年后一次产出,短期内不能形成产品,成本得不到及时补偿,林业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部门外部信息系统隔离,林业部门不能主动、直接从外部系统获取信息,林业部门以外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信息,影响林业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2.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核算信息准确度较低。从实践看,现行林业会计未能将资源与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好地纳入林业成本核算体系,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资源与环境会计对象的有效计量,这集中反映在未能用会计计量反映、监控、控制环境资源及耗费与补偿问题。因此,现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的信息充分披露提供的客观要求。即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木材价格中,作为原材料消耗掉的森林资源价值缺位和森林资源的消耗不能计入木材成本。信息的短缺使林业部门无法实时了解和预测资金需求,不能适时地管理,不可能实现落实到每一环节的成本核算,以有效控制成本。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并行的多种会计制度制约着林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分别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国有林区中的森工企业与国有林场和苗圃也实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强调部门特点和经营方式的不同,这就造成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在不同林业企业之间不统一、不可比,使同一笔经济核算业务出现不同的会计规定、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度和方法,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各林业会计新使用者不能了解完整的林业会计信息。

4.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信息化程度制约林业会计信息的交流。当前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林业单位很少,而且分布极不均衡,主要是大中型林业企业采用,经济好、有先进管理水平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较少采用;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在县级林业局普遍推开,县级日常财务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财务软件的开发、使用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各单位所用软件比较混乱,导致同行业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不一样,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很不方便。这不仅难以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网络化财务监管发展的趋势,更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职能的履行和效益的发挥。因此,信息的迅速传递对林业显得尤为重要,以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对管理决策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实施会计信息化成为林业财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

目前,由于林业部门下属单位较多(如有林场、苗圃场、木材公司、胶合板厂、林业站等),业务流程各异,所实施的会计制度各不相同,同时,各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也差别较大,信息化应分阶段实施,不能一蹴而就。

1.会计核算信息化。在省、市、县林业局和部分基础较好的林业企业,可逐步利用Excel软件、通用财务软件及网络结构建立各自的会计核算信息网络,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财务数据,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企业单位核算,而且兼容事业单位核算,以及林业专项资金的核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凭证填置→会计账簿登记→成本计算→会计报表编制,都能逐渐过渡为计算机处理。在林业会计信息提供上尤其应注重对生物资产———各种林木资产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林木资产价值评估。因林木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发生较高,计算机的核算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化使林木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可信。

2.会计管理信息化。上级林业部门将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利用网络联结起来形成单位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林业部门以外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林业部门内部可利用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实施会计的基本职能,即会计预测、财务计划、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其他系统实现即时的信息互动,不会形成“信息孤岛”。

3.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最高阶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后,实现对林业产品的销售、定价、林木资产的成本确定、林木资产的价值评估、营林资金的筹集、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取舍等内容的正确决策,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决策。以达到对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其决策内容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决策。

三、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建议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web式会计信息模式。web式会计信息模式基于林业单位的内联网和网站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财务软件网络化模式。林业部门下属单位的分散性、边远性决定了需要网络技术来发展会计信息化。林产品的销售使得电子商务功能在财务及管理软件中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成为会计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会计软件相比,网络会计软件需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监控等功能,网络会计软件还需具网上支付之类的各种网上辅助功能。

2.统一开发行业特色软件,增强财务软件本身功能。目前通用的商业性财务软件满足不了林业部门多种核算制度并存核算的特殊要求。林业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适时配合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配套的会计软件。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软件下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开发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软件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数据信息的共享,体现出林业的生态效益信息、林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林木资产的蓄积量的信息、营林投资项目信息、退耕还林补贴信息,林业会计软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必须扩展到业务信息,做到与财务业务的协同,满足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如在林木资产核算的会计期间就可设置与林调活动周期一致,3年~4年为一个会计期间。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组织。在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一个精干的信息化实施小组。由林业部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应包括信息中心、财务、供应、仓库、销售等部门的人员和财务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要进行培训,采取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除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软件操作培训外,还须进行网络技术、理财理念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即时掌握工作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4.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内部、外部控制。林业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不应只局限在财会部门范围内,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会计环节的监控上。可以考虑向围绕会计工作或者发挥作用的领域适当拓展,这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检查管理制度;而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这才是会计信息化系统顺利运转的保证。对于web式会计信息模式还需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架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证林业单位内部网中敏感数据的安全。

四、总结

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会给林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带来根本性改变,使得财务人员更注重理财、注重三效益的并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会计信息更为准确、及时、高效地提供,会计工作效率将极大提高;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树立良好形象;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集中精力搞项目、抓落实、出效益;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使林业单位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更为广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6

3月23日,信息办及中心全体人员在会议室召开了××市第二批深入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大家集中学习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4月7日、10日办及中心全体人员又集中学习了两次,感受颇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五年多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个人认为学习十七大精神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紧紧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作为信息化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滨湖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结合活动主题紧密学。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适应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群众的热点、难点。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掩盖问题,不因循守旧。

作为信息化工作者,要围绕今年我办提出的活动主题“推进新机制、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在事关全市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上,敢想敢试,勇于走自己的路。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促进全市信息化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7

3月23日,信息办及中心全体人员在会议室召开了××市第二批深入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大家集中学习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4月7日、10日办及中心全体人员又集中学习了两次,感受颇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五年多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个人认为学习十七大精神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紧紧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作为信息化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滨湖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结合活动主题紧密学。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适应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群众的热点、难点。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掩盖问题,不因循守旧。

作为信息化工作者,要围绕今年我办提出的活动主题“推进新机制、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在事关全市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上,敢想敢试,勇于走自己的路。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促进全市信息化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8

3月23日,信息办及中心全体人员在会议室召开了××市第二批深入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大家集中学习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4月7日、10日办及中心全体人员又集中学习了两次,感受颇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jt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五年多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因此,个人认为学习十七大精神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结合紧紧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学;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唯有发展才能不断为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是解决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作为信息化队伍中的一员,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滨湖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用发展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新的工作方式。面对挑战,树立信心,不畏缩,不后退,既要充分估计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深刻认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艰巨性,又要正确看待我们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机遇,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策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要结合活动主题紧密学。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适应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民生问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既要抓经济求发展,又要处理好群众的热点、难点。多深入基层,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掩盖问题,不因循守旧。

作为信息化工作者,要围绕今年我办提出的活动主题“推进新机制、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在事关全市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上,敢想敢试,勇于走自己的路。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促进全市信息化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9

【关键词】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铁路局机务部门引入信息化技术进程一直走在全路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功能简单的单机操作程序,如工资程序、会计程序等,开始服务于生产,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会计电算化、乘务员待班管理等一批网络版软件系统,一些需要多人依次协作完成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了工作量,压缩了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进入新世纪后,铁路信息化建设化开始新的纪元,在铁道部推进TMIS、DMIS等一些系统建设同时,机务部门也开始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尝试用管理信息系统来改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逐步建成运用安全管理系统、检修过程控制系统等某一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促进了铁路局机务部门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当管理者想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得更远,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变革时,就不得不思索导致已建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有限、出现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得不思索如何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

二、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缺少总体规划的引导。铁路局机务部门建成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多,基本上覆盖所有的部门。但是由于没有信息化建设规划,建成的系统往往只站在局部的、业务的层面,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开发建设的厂家不同,使用不同数据库平台,相互之间没有接口,从而导致各信息管理系统出现重复投资、各自维护工作量大、应用范围有限、总体效益差的局面。

(二)信息化建设得不到各部门及职工的支持与参与。铁路局机务部门几十年不变的管理模式,几十年相对固定岗位职责,使很多职工对信息化建设持消极态度。职工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部门的事,是领导们的政绩,从一开始就被动接受各项工作,而没有各部门及职工的支持与参与,建设的系统往往从开发阶段就脱离业务实际,建成后成为一种高档摆设。

(三)信息化建设缺少管理制度支撑。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后,往往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推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用,造成各部门没有主动积极参与系统调试完善,没有主动尝试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改善管理,而只会抱怨系统这样那样的问题,形成现行管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一套的“两张皮”局面,导致信息化建设陷入困境。

三、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如何走出困境

为什么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会出现哪么多问题,要找到其中真正的原因,就要弄清企业信息化本质是什么。企业信息化并不是单纯地引进信息技术,而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相结合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本质是以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变革,即引发企业业务模式、组织文化和价值导向的变革,而这三大变革体系的实施都脱离不了人员的职能定位、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因变对应,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首先解决人员的职能定位、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方面的问题。

没有人的高效执行,任何管理方法都只能停留在设想、计划和纸面的阶段,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之所以出现这样哪样的问题,就在于人的问题没解决好。信息化建设不能只依靠几个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人员,必须从思想观念、业务知识等方面改变职工队伍素质,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铁路局机务部门职工结构、人员相对稳定,要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素质职工队伍,就要以挖掘内部潜力为重点,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事实上,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企业是否在信息化过程中较好地

完成了企业内部信息人才的挖掘和培育工作。因此,必须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特定的开发与管理,使职工队伍素质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才能尽快走出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四、如何围绕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建设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内容。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其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岗位设计与分析、绩效评价、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围绕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不断提升,促进企业管理不断得到升华,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力。因此,铁路局机务部门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重点围绕岗位设计与分析,绩效评价、培训与开发来进行。

(二)结合信息化建设开展岗位设计与分析。铁路局机务部门人员结构相对稳定,更多地只能依靠培训来提高人员素质。培训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分析企业内部的人才结构和外部人才环境,明确人才梯队建设的思路。因此,开展好岗位设计与分析是建设信息化培训体系的基础。

铁路局机务部门各种工作岗位相对稳定,因此,岗位设计与分析主要应围绕信息化建设来对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重新定位和调整,为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提供依据。

信息化建设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提高大多数岗位的工作效率,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作业流程进行合理调整,而作业流程合理调整依赖于正确的岗位设计与分析。

(三)建立铁路局机务部门全方位、层次化、动态化的培训模式

1.实施全方位培训。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中每一位职工都必须面对的,信息化建设对每一个岗位的技能都有新的要求,信息化知识培训是企业中每个人在每个岗位上都必须经历的学习,因此,信息化知识培训的对象必须是全方位的。

2.层次化培训方法

(1)根据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中每个岗位要求,可将铁路局机务部门人员分为四个层次,即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应用人员。每个层次应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每个层次人员都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

(2)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准确确定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系统目标和信息需求,必须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规划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真正的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树立信息化建设规划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思想。

(3)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理解、支持参与程度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不能简单通过行政手段促使中层管理人员被动参与信息化建设,必须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能与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协调。

企业信息化要切实有效,需要职能部门和整个调研小组很好地配合。这时候直接的困难往往是,如何让职能部门与调研小组很好地沟通。因此,通过培训使中层管理人员能将工作范围、业务流程根据信息化建设要求描述清楚是必要的。

(4)技术人员培训。机务部门正面临着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减员增效的压力,不可能引入专业信息化人才,不可能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因此,要立足于企业充分挖掘内部人才。在技术管理部门配备一名专职技术管理人员,并从各部门选一批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受专职技术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的技术人员负责各部门信息化管理维护工作。这批技术人员没有必要了解太深的技术层面的知识,但必须了解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维护管理。因此,要不断对这批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并且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让他们参与进来,全面了解系统运作过程,不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5)应用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实施,对普通的应用人员,不能过多靠行政指令让他们服从信息化建设的大局,如果这样做会给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相当大的阻力,对应用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和应用信息系统培训,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技能,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转换,自觉融入信息化进程。

(四)建立适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新绩效评价机制。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还必须改变原有的绩效评价办法,制定基于信息化要求的绩效评价办法。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逐步转换到新的绩效评价办法,通过新的绩效评价办法来促进系统不断运用完善,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世峰.信息管理系统[J].2003年昆明铁路局在职MBA班讲义.

信息化部门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当前来看,我国政务部门已经将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具体来说,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会涉及信息联网建设、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方面,当前最为集中的信息化表现形式则是电子政务。对于电子政务来说,其主要是指各级政务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传递及共享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政务部门各项公务开展效率,也使得政务部门多项工作开展获得了有力辅助。我国部分政务部门在推行信息化建设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其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无法进一步推进,因此对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非常有必要。

二、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公共行政绩效提升

对于政务部门来说,其具有公共行政特性,政务部门在日常运转过程中,信息化理念及技术的融入可以使其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由于政务部门日常运作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工作流程较为繁杂,传统的人工或半人工管理方式很难实现对多种信息的有效整理、检索及利用。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政务部门公共行政工作中之后,实现了网络办公、远程会议、虚拟平台构建,这也使得以往政务工作所受到的时空限制被解除,使得信息交流更为及时、便捷,促进了公共行政绩效水平提升。

(二)强化了公共行政成本管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政务部门在开展公共行政业务时,成本管控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来说,公共行政成本主要包括政务部门为社会提供生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时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这也使得公共行政成本具有多样化特征。而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当前政府各种公务处理成本,实现了公文电子化处理、信息资料网络传输及管理系统开发应用,使得行动管理流程得到了有效优化,最终降低了公共行政成本消耗。

(三)使得公共管理更为公开透明

将信息化理念融入政务部门公共管理工作之后,使得公共管理更为公开、不明,这也为今后的公共管理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外界环境。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情况来看,其正处在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是以互联网平台作为主要依托,这也使得政务开展更为方便、高效,可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接受全社会监督,进而提升了公共管理工作的整体透明度[1]。

三、当前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化建设条件缺失现象

对于我国各级政务部门来说,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依然会面临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尤其对于基层政府部门而言,上述制约更为严峻。目前来看,我国很多政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缺乏资金支持,同时,想要使广大公务员队伍可以有效适应信息化工作模式,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整体来看,我国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条件并不理想,这也是导致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速度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2]。此外,很多政务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往往过于追求信息化建设层面共性,而忽略了对当前政务部门发展阶段的准确判定,并且忽略了政务部门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这也导致了信息化建设与当前政府实际条件不符的情况经常出现,致使很多基层政务部门盲目模仿上级单位开展信息化建设,这也势必会影响最终信息化建设综合效果[3]。

(二)领导层面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从当前我国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往往有很多政务的领导层,对信息化作用认知较为浅显,并没有将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甚至片面地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技术部门的工作,对政务部门整体运转发展的推动不大。在当前我国政务部门运作过程中,技术部门实际上只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推动者之一,而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政务业务部门,技术部门与其他部门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在实际开展信息化建设时,技术部门不可能有效起到调节其他多个部门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的作用。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政务部门运转模式较为固化,这种运转模式往往与当前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存在较大冲突,再加上人员主观因素影响,这也使得很多政务部门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4]。

(三)公务员自身信息化意识不强

传统的政务业务理念对公务员影响根深蒂固,虽然现阶段我国部级政务各级机构已经提倡信息化建设多年,但从我国各级政务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这与很多基层公务员自身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有直接关系,其对信息化重要性认知存在偏差,在实际开展本职工作时,依然以传统的业务理念为指导。从当前我国政务部门公务人员结构组成情况来看,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部分部门的公务员年龄较大,并且还有一些公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并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本职工作[5]。甚至还有一部分工龄较大的公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存在抵触心理,片面地认为信息化建设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并且提升日常工作难度。

四、“互联网+”背景下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一)领导层要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政务部门开展日常工作时,部门领导发挥了重要引导及指挥作用,是推动整个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就需要领导层人员意识到自身建设重要责任,充分协调各个下属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政务信息化建设是内容较为庞杂,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因此需要单位领导及部门领导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各部门职责进行合理安排,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性开展[6]。在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方案实施前期,应该注意将软件系统开发作为重点,从而保证今后政务部门业务开展的便捷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当前政务部门个别工作岗位工作量,并且使得以往常态化工作模式发生一定改变,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岗位工作人员不习惯,这时候需要单位领导及部门领导发挥自身带头作用,鼓励员工调整工作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计划建设目标实现[7]。

(二)强化对员工信息化意识的培养

之所以信息化建设目标在我国很多政务部门迟迟没能实现,主要与一线员工自身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有直接关系,很多政务员工由于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程度较低,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制度落实时,往往存在一定抱怨心理,不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今后,政务方面在正式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之前,应该主动强化基层员工信息化意识,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班及相关理论知识讲解活动的方式,促使基层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并且了解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政务日常业务效率的重要作用,使得员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政务部门运转发展的主要趋势[8]。在对员工信息化意识进行培养时,需要企业领导层人员有一定耐心,要根据当前政务部门运转情况及基层员工实际工作能力、工作习惯确定培养模式,从而促使员工实现思想上的转化,进而积极配合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

(三)健全政务信息化安全保障制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虽然信息化建设机制在我国政务部门得到推行,但并没有确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这也使得很多时候政务部门的业务信息面临安全性问题。因此,今后政务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应该注意确立更为严谨的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将安全保障机制与信息化建设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对当前信息供应链、网络平台、软件系统的保护,具体来说,政务信息化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对我国信息化产业的研发力度,提升信息化基础产业技术水平,这就需要各级政务部门有更为鲜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态度,针对知识产权产品开展产权维护工作,积极引进多种实用性强的信息化安全技术,将其应用到当前政务业务信息安全管控工作中,可以尝试引用通信线路安全技术、病毒防护技术等[9]。其次,基层政务方面还应该确立更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设定与完善是一个持续性过程,需要政务相关领导人员有一定耐心,根据当前政务部门信息网络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确定网络安全管理模式,并且制定出一套更为规范的信息化操作准则,将这一准则落实到政务部门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保证广大公务人员在开展岗位工作时,可以按照标准规范来进行计算机软件及设备操作,这样可以明显降低因为人为因素引发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再次,政务部门还应该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体系,要保证管理体系涉及内容广泛性,具体应该包括网络公共安全秩序、电脑设备安全运转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定期安全检测、人员信息访问权限等几个方面,这样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用得到有效发挥。最后,要注意加强公务员队伍信息化安全教育力度,引导公务员队伍在开展日常岗位工作时树立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外界病毒入侵[10]。综合来看,想要使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效果,应该积极构建其相应的网站平台及维护管理规范,通过自上而下的梯度管理方式来开展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政务部门电子政务系统日常运转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四)尽量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开发公司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开发公司数量越来越庞大,但其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各家信息技术公司鱼龙混杂,其技术体系完善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政务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应该选择一个与当前政务单位运转发展情况相适宜的信息技术开发公司,要保证技术开发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团队综合素质较高,同时还要对信息技术开发公司整体规模进行明确,并且确定其社会声誉及行业口碑,这样才能使政务部门后续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更为顺利。在进行招标文件制定时,应该将信息技术公司的规模要求、人员结构要求、入行时间要求、资金成本要求等详细体现出来,严格按照招标文件中的各项要求来开展招标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最终中标的信息技术公司与政务部门当前实际信息化建设需求相符合[11]。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各级政务部门来说,也开始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整体来看,虽然信息化建设理念在我国落实时间较早,但在具体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并没有发挥理想效果,主要由于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关领导人员提升对政务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并且进一步加大资金、精力投入力度。同时,还应该注意对政务部门基层公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进行持续性培养,之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政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发挥应有效果,与基层公务人员自身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有直接关系,需要政务部门相关领导人员清晰意识到这一点,转变以往的工作人员工作思维,通过定期开展宣传培训的方式,促使基层公务人员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岗位业务开展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使其更为积极地提升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从而使得岗位工作开展更为高效、精准。此外,我国政务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时,还应该对信息资源安全予以充分重视,构建起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安全管控机制,将其与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同开展,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资源收集、整理、检索、利用的整体安全性。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过程,需要有高素质技术人才及先进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支撑,这就需要政务部门加大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保证人才本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对其信息化技术水平有所要求,保证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本职工作。还要注意对信息技术公司进行严格要求,信息技术公司是提供信息化技术体系的单位,只有保证其整体专业性,才能使其所提供的信息技术体系完善性得到保证,进而促进“互联网+电子政务”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璇.“互联网+”背景下天津社保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9.

[2]黄小根.浅谈“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16,10(2):115-116.

[3]杨燕.论政府参与模式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基于湖北和上海的实地调研[D].华中科技大学,2016.

[4]刘振峰,覃娜娜.浅谈“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16,28(10):46.

[5]叶信跃.基层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7,10(19):41-43.

[6]刘涵.益阳市长热线现状及其“互联网+”发展探索[D].国防科技大学,2018.

[7]李明福.大数据背景下泉州公安信息化建设研究[D].华侨大学,2019.

[8]白成易.本溪公安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7.

[9]金明.“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政府信息化建设探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2):223,225.

[10]李胜琦.基于互联网+的规划信息化建设新思路[C].//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16: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