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2:19:17

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1

2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

[3]董宝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共政策设计[EB/OL].http;//www.edn/20050510/313675l—1.shtm1.2005-05-10.

[4]刘渊,张涛.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战略选择[J].信息化建设,2005,(09).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2

2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3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引进和培育信息服务业示范企业,鼓励探索和创新各类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发展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业,提升全市综合实力。

二、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工业智能产业进入全国五强,软件产业、创意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政策支持

本意见所称的信息服务业包括电信运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增值业务服务业等四大类。

(一)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

市财政每年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中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兑现各项优惠政策,与国家部委、省政府相关扶持资金形成配套。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本区域信息服务业发展。

(二)企业奖励

1.鼓励引进企业。对在我市注册、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信息服务业企业,按照其投资总额的10%进行专项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用于企业创新和发展。奖励资金来源为该企业当年缴纳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如当年缴纳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未达到奖励额,则顺延至次年,直至完成奖励。

2.扶持中小企业。对销售收入低于1000万元,且未享受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的信息服务业企业,自获利年度起,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支持企业,连续扶持3年。扶持资金由市、县(市、区)财政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承担。

3.培育示范企业。对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收入增速高于全市信息服务业企业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且税收增速高于全市信息服务业企业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以上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实行梯度奖励:销售收入在1000-2000万元之间,给予30万元奖励;销售收入在2000-5000万元之间,给予50万元奖励;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给予80万元奖励。奖励额度不超过企业当年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4.奖励资质认证。鼓励信息服务业企业进行资质认定。对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1万元。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3级、2级、1级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5万元和8万元,由低等次向高等次升级的,奖励其差额部分。对通过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3级、4级、5级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由低等次向高等次升级的,奖励其差额部分。对通过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等相关国际认证的软件企业,给予认证费用50%的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三)平台建设

加快建立信息服务业专业园区,实现信息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发展,对园区内的关键或共性技术研究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一半(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四)吸引人才

在信息服务业企业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凡年薪

达到20万元以上的,按照“谁征收、谁受益、谁奖励”的原则,按

其当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5年奖励,累计奖励额

度不超过5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我市

第一次购买商品房、购买汽车,以现金出资在我市投资兴办高新

技术企业或给本企业增加资本金的投入。

(五)优化发展环境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中对信息服务业的支持比例,鼓励政府主导的创投基金、融资担保机构向信息服务业倾斜,达到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目的。

2.开放本地市场。政府行政办公用品及政府投资项目中,需采购信息服务业终端产品的,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我市企业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

信息服务业是以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一方面连接工业、农业和信息用户,产业关联程度高,对生产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大,是当前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较大的一个产业,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信息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为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加。网通、移动等通信服务企业稳步发展,带来了网络服务业高速增长,涌现出了百灵、舜网等全国著名门户网站,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信息增值服务新领域逐步拓宽。到2005年底,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700多亿元。其中,广电业务总收入39.5亿元,电信运营业共完成业务收入342.9亿元,软件及系统集成完成业务收入269.7亿元。

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仍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缺少有实力的信息内容服务机构和应用服务提供商;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三是信息服务业的投资机制不完善,创业和发展环境有待加强;四是信息服务业市场管理薄弱,价格体系不完善,服务不规范,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五是有关信息服务业方面的法规、政策不健全。

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利于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有利于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的形成,对优化我省第三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各市、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我省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信息产业为支撑,以信息化为主要方式,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市场需求主导、政府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布局、突出优势特色”的方针,继续壮大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业,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业,扶持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企业发展的环境,大力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在加快构筑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的同时,实现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年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增加值达到1500亿,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2%增加到18%,规模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形成济南、青岛、烟台等5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和相当规模的信息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培植1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信息服务企业,打造一批著名信息服务商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化特征,布局和结构合理,创新和服务体系完善的信息服务业架构,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我省信息服务业在地域和规模上发展不均衡,因此要结合实际,扬长避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有序和协调发展。

2、政府引导、市场拉动的原则。要体现政府意志,加强政策引导,为信息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努力适应和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以人为本,强化应用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有利于从事信息服务业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和信息化应用能力。

4、因地制宜,培植特色的原则。各市要结合当地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情况,选择好市场空间大、资源丰富、经济效益明显的信息业态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扶持,突出特色。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认真研究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国际产业调整带给我们的各种机遇,进一步加强完善通信和广电基础设施建设,以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互联网服务和数字内容等技术创新活跃、增值效益高的领域为重点,创新发展思路,实施政策聚焦,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全省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任务。

1、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业。

在不断增加我省网络通信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兴的互联网服务业,加快网络数据中心(IDC)建设,积极推进网络应用服务商(ASP)发展。促进短信服务、呼叫中心和其他信息增值业务的发展。引导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到2010年,信息传输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以上。

2、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

发挥我省制造业强省的优势,积极促进软件服务企业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扶持培育提供优质服务,重点推进应用软件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大力发展外包业务,逐步实现软件生产、销售的国际化。重点发展系统集成与监理、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培养大型骨干企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信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推进项目咨询、监理、安全评测、培训、市场调查、征信服务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壮大信息工程设计与研发行业。到2010年,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3、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1)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增值开发利用。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进程,加大对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培育信息资源市场,丰富信息资源市场供给。

(2)大力推进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加快建立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资源数据库,促进金融、法律、信用、科技、贸易等商用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完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保护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合理引导资金、人才流向数据库产业,加快壮大数据库产业。

(3)加快重点领域和特色网站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数字化产品,带动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等多媒体内容产业的全面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信息内容产品及高效优质的服务,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信息内容服务品牌。

到2010年,数字内容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4、扶持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省的资源优势,培植发展一批我省专业的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商和租赁商。鼓励采用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进一步拓宽电子信息产品营销渠道和市场覆盖率,创新服务模式,发挥连接生产企业和用户的纽带作用,建立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反馈、产品质量责任追溯和消费者满意的售后服务机制,在实现电子信息产品销售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同时,带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5、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以省市两级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以我省传统产业为依托,推进化工、医药、机械、纺织、粮食、食品、汽车、家电等行业综合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鼓励专业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大型百货商场、连锁经营企业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经营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积极发展旅游、房产、金融、人才信息、远程教育等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整合优势,充分利用铁路、公路、航空、港口、邮政、仓储、商业网点等现有物流资源,广泛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优化业务流程。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面向国际的物流业综合效益和总体水平。到2010年,形成10家以上经营收入超5000万元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6、大力发展“三农”信息服务市场。

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相关资源,建立面向“三农”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等业务,形成和带动“三农”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与服务。积极扶持一批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企业,培养一批农村信息服务骨干,形成一批“三农”信息服务项目品牌。

(二)工作重点。

1、建设两大产业聚集地。

积极推动软件产业基地的发展,以软件应用和服务为主线,坚持核心技术创新,重点推进应用软件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形成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青岛、烟台、威海、济宁五大软件园区相互辐射、相互带动的发展格局。

选择信息服务企业聚集度高的电子科技商务区为示范,适时启动创建省级信息服务业园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着力打造信息服务龙头企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内的信息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加快园区软环境建设步伐,积极创办园区孵化器,落实有关政策扶持中小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使之成为信息服务业新的生长点。

2、完善两个保障体系。

完善“诚信山东”信用信息体系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信用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各类联合征信系统,加快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开发收集,逐步完善各类信用数据库。建设统一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数据交换,实现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形成科学严密、高效顺畅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和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加强全省网络信任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其他信息传输与交换中的安全保障问题,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3、推进建立三个服务平台。

完善全省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支付、电话支付以及其他各类支付设施建设,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便捷、具有公信力、综合性、全方位支付服务,从根本上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区域、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协同设计、网络化制造、质量检测、工艺指导、技术标准、行业数据库共享、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不同种类的公共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基于通信、广电和卫星通信等传输业务之上的增值服务平台。鼓励各通信运营商开放业务接口,为各种信息内容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建设服务平台、开展增值业务提供基础支撑,向企业和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广告宣传、数据查询、短信、专业咨询、应急服务和卫星导航等增值服务。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监管,协同推进。

加强对信息服务业市场的监管,规范竞争行为,强化行业自律。政府一方面要督促信息服务企业加强对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协同配合、功能完善、服务周到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加快建立信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信息定期制度,为政府调控、监督、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突出重点,强化投入。

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和信息产业等专项资金每年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信息服务业重点项目。鼓励各类担保基金向信息服务业倾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大型信息服务企业,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以上的名牌企业,促进信息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降低门槛,规范发展。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外资、民营资本参与信息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群的形成。制定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管理等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服务安全、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等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确保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能够被社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和利用。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5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国家电信体制改革以来,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网络不断完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为20**-**年期间信息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过去5年,全省基础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5%;20**年基础电信业务收入达290亿元,实现增加值197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收入达370亿元,实现增加值139亿元。

2基础网络不断完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20**-20**年,全省基础电信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96亿元,进一步完善了通信基础设施,扩大了网络覆盖面,提高了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建成光缆线路307万公里;长途交换机648万路端,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2466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3253万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283万个。通过加强网络优化调整,实现了由窄带网向宽带网、单一网向综合智能网的转变,并逐步向下一代通信网络(NGN)演进,为实现“三网合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3业务增长点不断增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移动电话保持高速发展,成为电话用户主要增长点,话音通信在城市和近郊农村普及程度得到极大提高。截至20**年底,全省电话用户数达4**9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7%。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7405万户,普及率20%;移动电话用户2359万户,普及率27%;宽带上网成为社会消费热点,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高速增长,用户达3405万户,普及率达39%。短信业务成为增长最迅速的增值业务,以每年翻番的速度持续增长,20**年突破240亿条。短信服务由过去单纯的文字短信向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发展,成为新的信息消费热点。

4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业市场体系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初具规模。截至20**年底,全省从事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企业达9328家,互联网网站58129家,增值服务提供商1**0家。行业监管部门加快职能转变与角色转换,更加注重营造行业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合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行业进行综合监管,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和市场准入制度。

(二)发展环境。未来5年,我省信息服务业面临诸多有利发展机遇和条件。

1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信息服务业将进入新的起点。信息服务业作为先导性、支撑性产业,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民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消费需求的升级和多样化,为信息服务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2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政策取向将更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将信息化纳入“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信息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新格局,也将极大地拓展信息服务业发展空间。

3从资本市场看,体制改革和资本多元化为信息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期间,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信息服务市场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有资产将进一步优化配置。随着信息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和民营资本也逐步进入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将形成多元化资本竞争的局面。

4从技术发展看,技术不断进步为信息服务业发展注入活力。宽带技术实用化,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逐步成熟,IP应用网络技术成为数据通信主流,传输技术面向光网络、多业务承载发展,通信终端综合化、智能化、多样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业务,进一步推动业务呈多元化趋势,不断提升服务层次、扩大服务领域,拉动行业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新格局和建设**经济发展高地目标,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充分利用我省信息网络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加快构筑与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为构建“和谐**”夯实信息服务基础。

(二)发展目标。立足**、服务**、拓展全国,努力实现“**最强最优信息服务业”总体目标。到**年,信息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信息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信息服务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延伸;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日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省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1信息服务应用目标。到**年,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全面普及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业务。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超过25%,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20%。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0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000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800万户。

2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目标。到**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57%,提供就业岗位达到65万个,增值业务服务商达到2000家,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3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全面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5年内基本实现除三州外其他地区具备条件(20户以上,通电)的自然村通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已通电行政村。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7500万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200万个,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40G以上。建立**信息服务基地,进一步巩固**在中、**地区信息服务枢纽的地位。

(三)发展原则。

1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

2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统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合理布局,实现信息服务业在地域和规模上的协调发展。整合现有网络、信息资源,促进共享。

3服务创新,惠及全民。创新服务方式,提供惠及全民的普遍服务,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积极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发展产业高端环节,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国民经济信息服务。

1务实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针对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大力推动信息服务在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普及;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工业园区管理网络化、企业信息管理集成化,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

3加快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和金融为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与服务创新。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拓展电信增值服务,发展互联网新兴业务。发展旅游信息服务,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手段,推广和传递旅游信息。

4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培育面向中小企业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创新业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推动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建设省内信用、认证、物流标准体系,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二)提高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服务水平。

1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稳步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2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信息服务。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完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推广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建设,增强疾病控制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的联动。加快资源整合,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健全危机处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继续提升省内交通、警务、保险、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部门信息服务水平,做好面向公众的信息及查询、信息共享、业务办理和便民服务。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资源,推进网络媒体资源开发,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培育和提供具有**风格、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和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等信息服务,开发体现**特色的数字内容与软件产品。

(四)发展产业链,带动省内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坚持以信息服务业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撑信息服务业发展。鼓励省内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内信息产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在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优先采用省内优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重点发挥我省在光纤、光缆、光传输设备、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方面的整体优势,构建网络及通信产品产业链。发挥我省在数字视听领域的整体优势,深化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积极推进数字家庭计划,进一步构筑较为完善的数字视听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企业与软件企业合作,积极推进软件产品的服务化、网络化。

(五)加强服务支撑,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保障。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务,提高各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管理和成本优势;重点服务各类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全省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信息平台,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更具配套优势;吸引更多的信息服务企业及信息制造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研发中心或**大区中心机构。

(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宽带通信。加快建设下一代电信网络,建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满足**信息集散中心和国家一级通信干线交汇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我省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加快建设新一代互联网(IPV6网络),加快实施省内骨干互联网直联,建立互联网**中心。加强规划协调,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抓住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趋势,在我省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分阶段、分模式地开展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试点,促进网络资源整合,推进各领域的紧密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形成支持综合业务的信息网络平台。

(七)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省内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处置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遏制、打击滥用信息技术的犯罪行为的能力,综合提升公共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工作,提高基础信息网络的容侵、容灾和抗毁能力。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严防网络泄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普及信息安全法制意识,提高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水平,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八)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企业。促进传统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型。加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从提供传统的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变;加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从通信服务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变,积极拓展移动信息应用、互联网应用、视频内容服务。通过多业务、多网络、多终端的融合及价值链的延伸,提供便捷、丰富、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优化要素配置,促使资金、人才、市场向骨干企业、特色企业倾斜,培育优势企业。依托**电信、**移动、**联通,充分发挥其网络、人才、技术、资金和服务优势,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省内重大信息服务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我省信息化进程。大力支持有实力、有活力、创新型的软件企业、增值服务企业、互联网应用企业、数字内容创意企业加速发展。

四、重点工程

着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提升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

(一)农村信息服务推进工程。扎实推进“村通工程”。完成“行政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自然村村通工程”和“乡乡通宽带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地区电话普及率,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做好网络支撑,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成果。切实加大应用系统建设力度,为农业决策、管理和信息服务提供高效的网络支撑平台。加快“金农工程”实施进度,重点建设好“两个数据中心、六个应用系统、一个网站群、两个工程”。大力推广农业信息服务,丰富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推广以“三农百事通”、“天府农业信息网”、“农村信息机”、“农信通”为代表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农村信息入户率。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立“一镇一店、一村一点”的服务网点,建立农村连锁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各领域的合作,强化农业优势产品的信息化应用,积极推广以“动物溯源”、“供销通”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大力提升进出口农产品和国内贸易网上交易水平,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业信息服务推进工程。积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针对不同应用层次和行业特点,对龙头骨干企业和相关技术领域开展示范试点,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全省企业信息化进程。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信息服务中介机构;鼓励优势IT企业或行业协会(商会)发起成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以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以资源共享为重点的应用服务供应商(ASP)信息化模式试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搭建面向工业园区和入园企业的高水平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强政府、园区、企业的联系,改善园区管理,提升园区、园区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三)经贸信息服务推进工程。配套**商贸中心建设,重点搞好**鞋都、荷花池等一批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商业中心的信息服务,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传统商贸集市、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以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业、特色资源开发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饮料食品业、旅游业等支柱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特别是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科技部门信息技术资源和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建立行业性数据库和企业数据库,打造科技创新公共信息平台、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广泛应用手机、PDA(电子记事本)和掌上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面向公共事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发展小额支付、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等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四)物流信息服务推进工程。配套枢纽型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做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优化**双流国际机场、火车站、各汽车客运中心的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北部物流中心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整合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提供物流供需信息、服务交易、过程优化与跟踪等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并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整合优势,构建覆盖全省、辐射西南地区的物流大通道。增强物流动态信息采集能力,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提高政府对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商品的物流监管水平。

(五)**金融中心信息服务配套工程。高起点、高质量、大容量配套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吸引全国性、区域性和外资金融机构来川设立分支机构,打造**金融机构中心、**金融交易中心、**金融市场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重点完善**高新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规划金融服务集中发展园区信息服务方案,利用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充分满足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需要,为内外资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银行卡、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落户**搞好信息服务配套建设。

(六)电子政务工程。完善省内各大系统电子政务的联接和开发应用,大力推进市(州)、县(市、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并向乡镇延伸。加快“政务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信访通”、县乡政府OA(办公自动化)系统、视讯会议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门户网站、政府呼叫中心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将面向社会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公众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大力推进自贡市、**双流县等市县的数字化城市试点工程。

(七)**信息服务基地实施工程。在**高新区建立信息服务基地。紧紧抓住宽带、第三代移动通信、IP应用技术及业务多元化发展契机,吸引境内外通信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及内容提供商以及信息服务支撑中心、备份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落户基地,围绕科研、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推动信息服务产业链聚集发展,使基地成为**信息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国。重点支持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建设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服务中心;支持电信增值运营企业建设业务平台,鼓励创新开发、推广新业务;支持运营企业集团总部在基地建设全国性新业务研发中心、新业务平台、灾备中心、后台支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支持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企业在基地建设研发中心、服务中心;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信息服务基地建设高标准呼叫中心,承接国际国内呼叫中心外包业务。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软件、信息安全、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等产业向**聚集。加快基地的宽带网络建设,构建高质量精品互联网,保障基地企业与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和高可靠连接。抓住日韩、欧美软件生产和服务外包转移以及相关重点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在**建立研发中心的机遇,以信息技术外包为重点,以业务流程外包为突破,大力发展境内外服务外包业务。

(八)下一代网络实施工程。推进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IPv4向IPv6过渡;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推进第三代移动网络的基站选点及建设,构建覆盖面广、传输速率高的高质量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动运营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内容开发等环节密切合作,实现产业链式发展。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和促进我省相关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多媒体业务,抢抓数字内容开发,打造一批在**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品牌。

五、发展措施与政策保障

(一)建立高效务实协调机制。成立省信息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另行发文),研究制定全省信息服务业的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协调解决全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鼓励自主创新。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6号),通过市场准入、研发投入、工程带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投融资支持等综合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培育创新氛围和文化。以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为龙头设立信息服务示范和创新孵化平台,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选择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信息服务项目重点培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创新投入。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信息服务业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引入风险投资,培育风险投资企业,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造风险资本与商业信贷、股票与债券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投融资政策环境,保障风险投资机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孵化和成长的有机结合。

(四)落实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132号)精神,使信息服务企业全面享受有关土地使用、用电价费、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信息服务业的专项支持,重点用于支持关系社会民生、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带头示范效应,但短期内不能由市场驱动的信息服务项目。

(五)打造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使其成为我省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在国家信息服务业区域布局中的地位,争取国家将我省纳入未来新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布局。积极申报国家各类发展专项,进一步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6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国家电信体制改革以来,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网络不断完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为20**-**年期间信息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过去5年,全省基础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5%;20**年基础电信业务收入达290亿元,实现增加值197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收入达370亿元,实现增加值139亿元。

2基础网络不断完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2003-20**年,全省基础电信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96亿元,进一步完善了通信基础设施,扩大了网络覆盖面,提高了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建成光缆线路307万公里;长途交换机648万路端,固定电话局用交换机2466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3253万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283万个。通过加强网络优化调整,实现了由窄带网向宽带网、单一网向综合智能网的转变,并逐步向下一代通信网络(NGN)演进,为实现“三网合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3业务增长点不断增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移动电话保持高速发展,成为电话用户主要增长点,话音通信在城市和近郊农村普及程度得到极大提高。截至20**年底,全省电话用户数达4**9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47%。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7405万户,普及率20%;移动电话用户2359万户,普及率27%;宽带上网成为社会消费热点,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高速增长,用户达3405万户,普及率达39%。短信业务成为增长最迅速的增值业务,以每年翻番的速度持续增长,20**年突破240亿条。短信服务由过去单纯的文字短信向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发展,成为新的信息消费热点。

4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业市场体系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初具规模。截至20**年底,全省从事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企业达9328家,互联网网站58129家,增值服务提供商1**0家。行业监管部门加快职能转变与角色转换,更加注重营造行业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合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行业进行综合监管,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和市场准入制度。

(二)发展环境。未来5年,我省信息服务业面临诸多有利发展机遇和条件。

1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信息服务业将进入新的起点。信息服务业作为先导性、支撑性产业,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民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消费需求的升级和多样化,为信息服务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2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政策取向将更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将信息化纳入“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信息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新格局,也将极大地拓展信息服务业发展空间。

3从资本市场看,体制改革和资本多元化为信息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期间,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信息服务市场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有资产将进一步优化配置。随着信息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和民营资本也逐步进入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将形成多元化资本竞争的局面。

4从技术发展看,技术不断进步为信息服务业发展注入活力。宽带技术实用化,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逐步成熟,IP应用网络技术成为数据通信主流,传输技术面向光网络、多业务承载发展,通信终端综合化、智能化、多样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业务,进一步推动业务呈多元化趋势,不断提升服务层次、扩大服务领域,拉动行业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新格局和建设**经济发展高地目标,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充分利用我省信息网络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加快构筑与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为构建“和谐**”夯实信息服务基础。

(二)发展目标。立足**、服务**、拓展全国,努力实现“**最强最优信息服务业”总体目标。到**年,信息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信息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信息服务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延伸;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日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省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1信息服务应用目标。到**年,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全面普及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业务。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超过25%,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20%。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0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000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800万户。

2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目标。到**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57%,提供就业岗位达到65万个,增值业务服务商达到2000家,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

3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全面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5年内基本实现除三州外其他地区具备条件(20户以上,通电)的自然村通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已通电行政村。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7500万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200万个,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40G以上。建立**信息服务基地,进一步巩固**在中、**地区信息服务枢纽的地位。

(三)发展原则。

1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

2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统筹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合理布局,实现信息服务业在地域和规模上的协调发展。整合现有网络、信息资源,促进共享。

3服务创新,惠及全民。创新服务方式,提供惠及全民的普遍服务,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积极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发展产业高端环节,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国民经济信息服务。

1务实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针对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大力推动信息服务在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普及;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工业园区管理网络化、企业信息管理集成化,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

3加快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和金融为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与服务创新。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拓展电信增值服务,发展互联网新兴业务。发展旅游信息服务,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手段,推广和传递旅游信息。

4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培育面向中小企业及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创新业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推动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建设省内信用、认证、物流标准体系,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二)提高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服务水平。

1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稳步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2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信息服务。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完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推广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建设,增强疾病控制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的联动。加快资源整合,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健全危机处理信息系统,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继续提升省内交通、警务、保险、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部门信息服务水平,做好面向公众的信息及查询、信息共享、业务办理和便民服务。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资源,推进网络媒体资源开发,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培育和提供具有**风格、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和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等信息服务,开发体现**特色的数字内容与软件产品。

(四)发展产业链,带动省内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坚持以信息服务业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撑信息服务业发展。鼓励省内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内信息产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在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优先采用省内优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重点发挥我省在光纤、光缆、光传输设备、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方面的整体优势,构建网络及通信产品产业链。发挥我省在数字视听领域的整体优势,深化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积极推进数字家庭计划,进一步构筑较为完善的数字视听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企业与软件企业合作,积极推进软件产品的服务化、网络化。

(五)加强服务支撑,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保障。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务,提高各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管理和成本优势;重点服务各类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全省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信息平台,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更具配套优势;吸引更多的信息服务企业及信息制造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研发中心或**大区中心机构。

(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宽带通信。加快建设下一代电信网络,建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满足**信息集散中心和国家一级通信干线交汇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我省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加快建设新一代互联网(IPV6网络),加快实施省内骨干互联网直联,建立互联网**中心。加强规划协调,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抓住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趋势,在我省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分阶段、分模式地开展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试点,促进网络资源整合,推进各领域的紧密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形成支持综合业务的信息网络平台。

(七)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省内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处置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遏制、打击滥用信息技术的犯罪行为的能力,综合提升公共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工作,提高基础信息网络的容侵、容灾和抗毁能力。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严防网络泄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普及信息安全法制意识,提高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水平,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八)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企业。促进传统电信运营企业向综合信息服务企业转型。加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从提供传统的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变;加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从通信服务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变,积极拓展移动信息应用、互联网应用、视频内容服务。通过多业务、多网络、多终端的融合及价值链的延伸,提供便捷、丰富、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优化要素配置,促使资金、人才、市场向骨干企业、特色企业倾斜,培育优势企业。依托**电信、**移动、**联通,充分发挥其网络、人才、技术、资金和服务优势,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省内重大信息服务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我省信息化进程。大力支持有实力、有活力、创新型的软件企业、增值服务企业、互联网应用企业、数字内容创意企业加速发展。

四、重点工程

着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提升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

(一)农村信息服务推进工程。扎实推进“村通工程”。完成“行政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自然村村通工程”和“乡乡通宽带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地区电话普及率,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做好网络支撑,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成果。切实加大应用系统建设力度,为农业决策、管理和信息服务提供高效的网络支撑平台。加快“金农工程”实施进度,重点建设好“两个数据中心、六个应用系统、一个网站群、两个工程”。大力推广农业信息服务,丰富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推广以“三农百事通”、“天府农业信息网”、“农村信息机”、“农信通”为代表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农村信息入户率。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立“一镇一店、一村一点”的服务网点,建立农村连锁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各领域的合作,强化农业优势产品的信息化应用,积极推广以“动物溯源”、“供销通”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大力提升进出口农产品和国内贸易网上交易水平,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业信息服务推进工程。积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针对不同应用层次和行业特点,对龙头骨干企业和相关技术领域开展示范试点,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全省企业信息化进程。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信息服务中介机构;鼓励优势IT企业或行业协会(商会)发起成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以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以资源共享为重点的应用服务供应商(ASP)信息化模式试点。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搭建面向工业园区和入园企业的高水平信息化服务平台,增强政府、园区、企业的联系,改善园区管理,提升园区、园区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三)经贸信息服务推进工程。配套**商贸中心建设,重点搞好**鞋都、荷花池等一批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商业中心的信息服务,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传统商贸集市、连锁经营企业。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以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我省电子信息业、特色资源开发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饮料食品业、旅游业等支柱行业中大中型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特别是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科技部门信息技术资源和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建立行业性数据库和企业数据库,打造科技创新公共信息平台、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广泛应用手机、PDA(电子记事本)和掌上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面向公共事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发展小额支付、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等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四)物流信息服务推进工程。配套枢纽型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做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优化**双流国际机场、火车站、各汽车客运中心的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北部物流中心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整合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提供物流供需信息、服务交易、过程优化与跟踪等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并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整合优势,构建覆盖全省、辐射西南地区的物流大通道。增强物流动态信息采集能力,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提高政府对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商品的物流监管水平。

(五)**金融中心信息服务配套工程。高起点、高质量、大容量配套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吸引全国性、区域性和外资金融机构来川设立分支机构,打造**金融机构中心、**金融交易中心、**金融市场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重点完善**高新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规划金融服务集中发展园区信息服务方案,利用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充分满足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需要,为内外资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银行卡、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落户**搞好信息服务配套建设。

(六)电子政务工程。完善省内各大系统电子政务的联接和开发应用,大力推进市(州)、县(市、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并向乡镇延伸。加快“政务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信访通”、县乡政府OA(办公自动化)系统、视讯会议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门户网站、政府呼叫中心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将面向社会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公众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大力推进自贡市、**双流县等市县的数字化城市试点工程。

(七)**信息服务基地实施工程。在**高新区建立信息服务基地。紧紧抓住宽带、第三代移动通信、IP应用技术及业务多元化发展契机,吸引境内外通信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及内容提供商以及信息服务支撑中心、备份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落户基地,围绕科研、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推动信息服务产业链聚集发展,使基地成为**信息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国。重点支持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建设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服务中心;支持电信增值运营企业建设业务平台,鼓励创新开发、推广新业务;支持运营企业集团总部在基地建设全国性新业务研发中心、新业务平台、灾备中心、后台支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支持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企业在基地建设研发中心、服务中心;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信息服务基地建设高标准呼叫中心,承接国际国内呼叫中心外包业务。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软件、信息安全、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等产业向**聚集。加快基地的宽带网络建设,构建高质量精品互联网,保障基地企业与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和高可靠连接。抓住日韩、欧美软件生产和服务外包转移以及相关重点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在**建立研发中心的机遇,以信息技术外包为重点,以业务流程外包为突破,大力发展境内外服务外包业务。

(八)下一代网络实施工程。推进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IPv4向IPv6过渡;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推进第三代移动网络的基站选点及建设,构建覆盖面广、传输速率高的高质量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动运营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内容开发等环节密切合作,实现产业链式发展。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和促进我省相关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多媒体业务,抢抓数字内容开发,打造一批在**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品牌。

五、发展措施与政策保障

(一)建立高效务实协调机制。成立省信息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另行发文),研究制定全省信息服务业的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协调解决全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鼓励自主创新。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6号),通过市场准入、研发投入、工程带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投融资支持等综合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培育创新氛围和文化。以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为龙头设立信息服务示范和创新孵化平台,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选择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信息服务项目重点培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创新投入。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信息服务业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引入风险投资,培育风险投资企业,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造风险资本与商业信贷、股票与债券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投融资政策环境,保障风险投资机制与企业自主创新、孵化和成长的有机结合。

(四)落实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函〔20**〕132号)精神,使信息服务企业全面享受有关土地使用、用电价费、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信息服务业的专项支持,重点用于支持关系社会民生、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带头示范效应,但短期内不能由市场驱动的信息服务项目。

(五)打造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和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使其成为我省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在国家信息服务业区域布局中的地位,争取国家将我省纳入未来新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布局。积极申报国家各类发展专项,进一步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7

一、发展目标

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6%以上,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有明显提高。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布局。

二、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延伸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适时引入更先进的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根据业务需要推进“三网融合”,改善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环境和成本。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移动用户数超200万户,普及率达70%以上;固定电话普及率达70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0%;市级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95.5%以上,县区达到85%以上;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农业信息网建设,打通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即信息从乡镇到农户的距离,实现“村村通信息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目标。

(二)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不断提高传统产业设计水平、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立足我市区域块状经济发展,重点在机电、纺织等行业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控技术的应用,加快主要行业的制造环节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改造,加速传统产品的嵌入式技术升级,通过重点骨干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企业网站建设,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产业层次。

(三)突出应用重点,积极发展软件产业。鼓励软件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推动软件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发挥我市在物流设备、工业控制、纺织服装、交通运输、信息家电等行业嵌入式软件的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我市软件在档案、交通、物流、教育等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软件为重点,大力推进软件服务,重点发展系统集成、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

(四)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培育信息资源市场,丰富信息资源市场供给,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数字档案、数字图书、数字地理等信息资源的开发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加快企业和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数据库产业和信息咨询、征信服务等行业发展,推进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发展与繁荣,丰富网上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旅游等行业网站发展,推动网站以块状经济、产业链为依托,开展信息分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等业务,带动行业信息化和产业升级;鼓励和支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有形市场的集聚效应,建立健全电子交易和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推动房地产、物流、仓储、金融、职业介绍、社区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的电子商务,促进信息的互动与交流。重点培育3-5家经营收入超千万元的电子商务企业。

(六)积极开展社区信息服务。加快建立适应社区和居民各种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提高社会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商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整合民政、计生、劳保等部门的社区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便捷购物、家政信息、交通旅游、就学就业、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等信息资源,同时,通过“号码百事通”、“96345”呼叫服务中心的建立,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呼叫联动服务系统,不断提高社区信息服务水平。

三、营造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鼓励个人和传统企业新设或投入信息服务业。对邮电通讯业的新办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开业之日起,第1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2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从事信息业、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办独立核算企业或经营单位,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自开业之日起,可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

对新办软件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实行“二免三减半”政策。

对从事数字内容开发及服务的企业可按软件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二)对经认定的软件产品的税收优惠。经认定的软件产品(其中嵌入式软件需要申报为独立软件)实行税收优惠。至2010年底,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三)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业统计体系和制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信息办、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信息业统计工作,相关企业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逐步建成信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建立信息定期制度,为政府预测、监督、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快信息服务业市场化进程。积极发展信息资源市场,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信息服务业,形成一批有专业特色的中小企业产业群。鼓励信息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完善信息服务业中介组织体系,推进社会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努力形成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区域性信息市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采用外包、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商品和服务。

(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市级财政性资金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市本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重点支持信息服务业各类公共支撑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发、软件产业的发展等。各县、区政府也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六)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业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担保基金向信息服务业倾斜,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和项目开展信贷业务,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七)开展信息服务业招商引资。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突出带动作用强的先导性产业、信息技术领先的企业为重点,力争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具有较强集聚效应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链。

(八)加大信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信息服务企业与大专院校信息服务业技术、管理、营销等人才的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层次、分类型的再培训、再教育。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吸引人才的各项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信息服务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持信息服务业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九)加快信息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管理等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服务安全、信息服务综合评估等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确保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能够被社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和利用。

(十)普及和推广信息化教育。积极开展信息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的信息化普及培训,通过各级政府和部门、学校、社区、信息服务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多种途径开展信息化普及工作。

四、加强对信息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信息共享

1引言

运用市场手段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知识产品、信息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服务门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从当前来看,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既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分支业务,也是信息服务业或者出版行业的分支业务;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更多具备的是信息服务业和出版行业的一般运作特征,而就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则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在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或信息产业中独立划分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对于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9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成绩回顾。

1.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0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905亿元,同比增长49%,居全国第4位,比“十五”末收入增长近4倍。利润总额63.37亿元,同比增长32.4%;利税合计114.48亿元,同比增长27.39%。软件出口4.4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其中,外包服务出口1.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目前,全省软件产业统计内规模以上企业1420余家,从业人员17万余人。“十一五”期间,共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合计11家),32家入围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27家企业软件收入过亿元,24家企业出口超过100万美元,累计认定45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认定软件企业619家(合计968家),登记软件产品2409个(合计3989个),40余家企业通过CMM/CMMI等国际资质认证,192家企业取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拥有13个软件产业园区、19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动漫产业基地,3个信息服务业基地,已建成园区面积500多万平方米。中间件、ERP、CAD/CAM、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动漫发展迅猛,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多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

从市地绝对额来看,、占据全省软件业发展的主导地位,2010年两市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22亿元,占全省的90.8%。特别是作为全国首批5个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之一,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软件收入达到610亿元,拉动全行业增长28.8个百分点。从市地增长幅度看,临沂、日照、东营、莱芜、济宁、潍坊软件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50.3%、121%、57%、49.4%、47.1%、45.5%,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

“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了13个软件园区、19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3个动漫产业基地,已建成园区面积500多万平方米,投入使用软件开发、测试、存储、动漫渲染和动作捕捉等各类大型公共技术平台、环境13个,成为企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85%的软件收入都集中在各类园区、基地当中,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软件园区、特色基地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聚集效应显著。

3.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产品层次显著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2010年共实现软件收入80.4亿元,累计新增设研发分支机构8处,增加改善开发场所6.7万平方米,引进各类创新人才110余人,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63项,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40余项,新产品贡献率超过50%。“十一五”期间,中间件软件等基础软件,各类嵌入式软件、GIS软件,ERP软件,CAD/CAM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政府、矿山、教育、社保、电力、石油、交通等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初步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中创软件“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等7个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其中包括3个项目),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参与核心基础软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项目总投资8.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华天软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出了自主版权CAD/CAM软件—Sinovasion,得到了总理的高度评价。浪潮ERP连续4年国内增长率高居第一,成为首批软件类“中国名牌产品”。高校软控“轮胎企业管控网络系统”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5%,已出口到欧美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软件产品与数据处理、数字动漫及非产品化的软件服务等新业态互动发展。2010年全省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和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分别为211.75和68.89亿元,同比增长51.5%和106.6%,占全行业总收入的31%。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64.68亿元,占全行业收入的29.2%。IC设计业实现收入9.67亿元,是“十五”末的64倍。“十一五”期间,NEC软件、软脑的软件技术外包,戈尔特西斯、优创公司的金融证券分析服务业务,东方道迩、中金数据的数据处理和灾备服务业务,浪潮世科的3G手机开发等业务不断壮大。以旅科、潍坊万声、泰安泰盈、潍坊恩源等为代表的呼叫中心企业,以卓创资讯、大众网、舜网等为代表的网络资讯经营企业快速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初具规模。

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省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启动,省科学院以及齐鲁、东营等10余家软件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期工程整合了超过100台服务器,实现了微软、IBM等主流开发平台的协同共享,能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提供存储、软硬件租赁和数据处理及数据灾备服务,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了整体投资。长清软件园IDC数据中心也基本建设完成,面向全省提供服务。

5.产用融合步伐加快,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电力合作联盟、嵌入式软件、DSP软件应用联盟等多个产业联盟先后成立,各类工业设计、嵌入式、虚拟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电力、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使我省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71%,开发成本降低37%,生产自动控制率达到89%。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农村信息化试点省,我省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得到完善,40个涉农特色数据库建成应用,“信息化下乡”活动率先在全国启动。软件与服务业的融合不断深入,金融、商贸、物流、交通、旅游、房地产等基本实现网络化运营,数字内容、网络增值等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相比,与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还存有一定距离,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政府支持和产业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在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的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差距;2.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3.核心技术缺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软件绝大部分依靠进口,软件在三次产业中的应用略显单一,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急需加强。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面临以下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

美国、日本等国家出于繁荣本国经济、扩大就业机会的目的减少离岸发包量,这对部分软件企业业务扩展形成了较大压力;金融危机也使得行业用户在缩减开支时首先减少IT投入,影响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市场的增长;对中小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为突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更为谨慎,使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压力增大。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并购加速引发了全球新一轮资源配置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这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产业变革新趋势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软件技术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软件的竞争已经由单一产品竞争发展成为软件体系的竞争。信息系统正在从“硬件主导型”向“软件主导型”转变,信息应用系统也由“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发展。以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组织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内容与网络、产品与服务、软件和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和加深,为产业转型提升带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国内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重大装备、汽车、钢铁、石化、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软件和信息服务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化。“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软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传统行业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激发市场对各类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挖掘内需、外需两个市场,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应用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应用示范,深入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聚集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实力,增强融合发展和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拓展信息服务业,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扶优做强,创新发展。实施重大专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应用成熟度。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应用驱动,融合发展。以用兴业,加快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云计算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展各类示范试点,深化与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全面增强对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3.优化布局,集聚发展。依托重点城市、重点区域,汇集优势资源,发挥集聚示范效应。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基地、园区差异化发展,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特色优势和创新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

4.加强引领,规范发展。发挥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和标准指导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投融资保障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配置能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达到4500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2500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16%,软件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总体水平排名国内前列,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为国内一流的软件名城,形成5个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较大产业规模的知名园区。培育2个软件收入超100亿元、10个以上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50个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知名软件企业,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大的知名软件产品。

以实施“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方面取得突破,与国产支撑软件、国际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实现一定的产业价值和规模,与自主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技术和服务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软件和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与两化融合、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进一步紧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四、发展重点

(一)重点区域。

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市和市率先发展;积极推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东营、日照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聚集区加快发展,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1.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市和市率先发展。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是创新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紧紧把握住市被列为部省市三方合作共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城市的良好机遇,通过名城的创建汇集优势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工业软件,积极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把软件发展重点与城市功能定位和提升有机结合,建设好“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经济外向度高的优势,发展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软件外包、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及灾备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南软件产业基地规模,提升服务功能,进入国内一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城市行列。

2.积极推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东营、日照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聚集区加快发展。以现有省级软件产业园区、信息服务业园区为载体,推进新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发展。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发挥烟台、威海市地理位置优越、商务和人居成本低等优势,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应用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数据处理与灾备服务;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发挥东营、潍坊区位与行业优势,加快建设东营软件园、潍坊软件园,不断完善软硬件环境,积极开展引资引智活动,面向制造、石油、金融等行业,重点开展石油石化软件、工业设计、呼叫中心、软件外包业务,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济宁、日照等市要结合化工、矿山、轻纺、农业、物流、港口运输等行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重点业务。

1.基础支撑类软件。重点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面向服务的基础平台、软件开发平台、构件库等,加快推进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提升国产基础软件产品可靠性和成熟度,提高系统集成应用能力。

2.信息安全软件。在产品方面,重点在密码算法、电子签名、网络安全监管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等信息安全软件产业化进程;在服务方面,引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发展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信息安全测评、风险评估、电子认证等专业信息安全服务业务。

3.工业软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辅助工艺流程(CAE)、辅助生产计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过程控制系统(PCS)等软件,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控制。

4.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重点为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能源、制造、物流、家居等领域的信息化提供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应用软件,提高国产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5.嵌入式软件。面向工业装备、移动通信、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推广,提高产业化程度、替代进口能力和产品出口能力。

6.信息内容服务。开发内容制作系统(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基于互联网和通信网的内容管理平台,积极发展国产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据加工处理等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加快推动网络出版、网上营销、按需印刷等新兴业务和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报等数字全新载体,发展多民族文字和外文书刊数字出版业务。创新一站式、一门式、一网式、一卡通、一点通、一号通、移动图书馆等服务模式,推动内容服务与网络服务一体化,促进互联网和无线增值内容服务业发展。

7.信息技术服务。立足国内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重点扶持信息系统咨询、规划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监理、审计、测试、评估以及信息安全等专业服务能力。以全球软件服务与外包转移为契机,壮大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积极承揽高端服务外包,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软件开发及维护、财务管理、客户服务等,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支持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走集群化发展道路,重点拓展欧美市场,巩固扩大日韩市场。顺应软件服务化趋势,重点发展创新型服务业态。促进“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模式和业态发展,加快云计算等服务模式发展,进一步做好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工作;积极探索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下的软件服务模式创新,扶持基于网络的数据中心、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业务发展。

(三)重点工程。

1.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程。

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作是实施重点区域带动的主要着力点。“十二五”期间,全力实施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工程,形成部、省、市资源的有效聚集,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软件聚集城市。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体现项目倾斜,做好国内唯一一家“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的服务保障工作,建成“国际通信出口专用通道”,建设并运营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营造最优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整合最强的软件产业发展资源,形成最好的软件人才引进机制、创业机制、企业发展机制,集聚最多的软件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以大企业群为主导,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全面提升和软件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把做大做强软件业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

2.云计算创新示范工程。

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为契机,实施云计算创新示范工程,发展自主可控、先进可靠的云计算产业。优先支持虚拟化、云存储、云操作系统、云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加强标准研究,力争在云安全、服务能力与质量、接口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标准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建设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和辐射服务范围;针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用户需求,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支持建设和运营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有云、行业云和区域云,重点为工业领域和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开发测试、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科研院校教学研发提供云服务,形成社会化应用和一定的产业规模,进入国家布局。

3.软件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进一步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软件企业上市后备资源,通过引入证券、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投资和咨询等中介机构,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培训辅导、资本对接等系列活动,帮助列入培育计划的软件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力争到2015年,培育2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进入上市准备阶段,新增5家以上在境内外证券市场成功上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

4.技术中心创新提升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技术中心创新提升工程。以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软件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鼓励产学研用结合,把产业优势与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在产业指导、财税政策、品牌建设、示范推广等方面加大力度,强化中心水平建设和特色建设,培育其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辐射服务的主体,在开源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ERP软件、3S软件、数据采集处理及政务、电力、交通、钢铁、港航、矿山、石油等针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项目领域做高层次深入的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在关键、共性、专业技术领域开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结构合理、开放竞争的创新体系和产业布局。

5.国产工业软件应用试点工程。

工业软件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面向智能电网、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海洋工程、汽车、船舶、石化、钢铁、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领域,鼓励并重点支持工业软件的开发方与应用方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联盟,在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工业软件开发与行业应用标准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过程控制系统(PCS)等软件的研究与试点应用,建设集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生产制造和营销于一体的工业软件体验中心、解决方案验证中心和技术支持平台,面向全国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和服务,提高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解决传统工业领域低技术、低效率和高污染、高能耗的问题。

6.开源软件大学校园行工程。

开源软件在开放性、低成本、灵活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传统的私有商业软件。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开展开源软件的研究、培训和普及工作,吸引科研院所、软件企业、应用单位、开源社区、中介机构共同参与,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开放实验室建立开源体验中心、建立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库和服务平台、举办开源软件大赛、开展应用试点等活动,进一步推广、普及和应用开源软件,挖掘和培养优秀软件人才,提高社会对开源软件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营造和谐创新的软件发展环境。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财税扶持,集中资源和力量深入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进一步制定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更加适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落实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加强地方立法,加快出台《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适应软件服务化的需求,加大对新兴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优惠政策范围向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领域扩展,研究出台IT服务地方标准,规范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的开展。

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研究制定政府首购、订购、政府采购软件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政策,研究制定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和服务的鼓励政策,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推荐目录。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鼓励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金配套。“十二五”期间,用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逐步增加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探索资金使用方式,提高使用效益。对“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涉及到的项目和单位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基地园区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建设、重大项目产业化、标准制定、资质认证、企业上市培育、国际合作交流等。省、市财政安排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经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技术改造贴息等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建立完善适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吸引其他公司出资入股、发放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自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等多种试点,帮助扩宽融资渠道。通过吸引政府财政、产业资金、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引导企事业单位用足用好各种资金,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科研单位尽快抢占软件领域战略制高点,对能够形成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学研用集群、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项目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对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辐射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加快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名企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及上市发行股票等形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效应,按产业供应链要求,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配套的战略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

加快载体建设,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基地、园区聚集,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形成具有一定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园区品牌。对软件、信息服务业园区基地在项目、人才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整合省内公共基础设施、技术平台资源,进一步完善云计算平台建设和推广,实现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与有效利用。

(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围绕激励和扶持软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立并壮大一批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软件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市场前景的软件技术与产品给予重点支持。搭建公共技术平台,进一步扩大实验室、研发测试平台的开放程度,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聚集。

强化企业的专利与标准意识,鼓励企业加快培育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有知识产权,强化专利技术的开发利用,对企业获得的软件领域国内外专利给予资金资助。引导重点企事业单位围绕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领域适时开展标准研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高度重视软件测评工作,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多层次、分类别的人才梯队。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分层次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扶持高等院校设立软件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重点支持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加快发展。鼓励有实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建立企业产品的培训认证服务,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办学,加强与国际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技工教育。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有技术、资本以及管理才能的高层次人才来我省投资创业。“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规模,提升服务水平,放大服务区域,在全球范围内重点引进软件高级管理人才、系统分析和设计人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行业领军人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为他们提供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形成“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的人才环境。

(六)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和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系,推进职能转变,完善调控手段,提高管理能力,把行业管理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引导、规范和服务上,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加快开展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立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执行情况的定期评估机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信息服务业范文篇10

如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种数据和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物理、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企业越来越注重信息的储存、处理与分析,企业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对供应商以及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准确地了解库存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设计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各种类型的消费者,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企业价值。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5G时代的来临和国家对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大力扶持,加大了信息服务业企业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和信息技术、软件的研发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能否进行效率投资,哪些因素可能会显著影响该行业的投资效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献回顾

目前,相关学者对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是研究信息服务业如何作用于生产和经济等领域。例如,张龙鹏和周笛(2020)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表明信息技术在供应商关系管理和市场营销环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且这种促进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显著,但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提升方面的应用对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此外,不同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信息基础设施越发达,信息技术对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刘纯阳和刘锦怡(202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在农业产业的生命周期内呈现出倒U型变化,即该促进作用的变化趋势是由不显著到显著增强再到逐渐减弱。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农业增长的渗透作用在中、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更加明显。学者们还对信息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戴慧(2019)以北京地区的信息服务业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赵翠玲和郭兰英(2019)也在北京地区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人力资源管理、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关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三、研究设计

1.模型设定与变量的定义。关于投资效率的计量方法,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包括FHP模型、Vogt模型和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Fazzari等(1988)用股利支付率衡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股利支付率越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信息不对称严重的企业一般通过降低股利支付率减少外部融资需求,以此提高内部融资需求。FHP模型能够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但未能解释这一敏感性是如何产生的。Vogt模型(1994)在FHP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机会和现金流量。对于低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当投资与现金流呈正相关时,企业存在过度投资;对于高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当投资与现金流呈正相关时,企业将因内部资金受限而引发投资不足。该模型可以判断企业整体的非效率投资的类型,但无法具体衡量出非效率投资的程度。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2006)则是通过模型的残差绝对值对投资效率进行衡量,该模型融合了企业的规模、发展能力、上市年龄、现金流量持有水平、股票收益率等因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因此,该模型在学术会计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也参考了Richardson投资期望模型(2006),通过对下列模型进行回归,得出残差,即ε值。残差代表了预期投资水平与实际投资水平的差额,该差额反映企业的投资效率:差额的绝对值越大,表明投资效率越低;差额的绝对值越小,投资效率越高。本文通过以下模型探究对信息服务业企业的投资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根据显著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提出关于提高投资效率的建议。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名称及计量方法如表1所示。Invit=β0+β1Growthi,t-1+β2Sizei,t-1+β3Levi,t-1+β4Cashi,t-1+β5Agei,t-1+β6Reti,t-1+εit2.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了ST上市公司,剔除了无法获取完整数据的上市公司以及主营业务重大变化导致所在行业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本文共选取了80家规模相似的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这80家公司2008—2018年的数据共有310个,所有使用的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四、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表2为实证回归结果,结果表明,VIF值小于5,各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可能性很小,在显著性水平为5%以下,对投资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企业规模、现金持有水平、上市年龄、股票回报率以及上期投资水平。在企业规模方面,规模越大,企业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机会越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分析也会更加深入,对项目的监管也更为严格,从而保证有效的投资。在现金持有水平方面,一般而言,企业持有的现金流量越多,越可能进行更多的项目投资。而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对投资效率反而有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过多的现金流量会造成企业盲目投资,从而使投资效率降低。在企业上市年龄方面,通常企业上市时间越长,投资经验应该更丰富,投资效率也会较高。而实证结果显示,上市时间越长,企业投资效率越低。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存续时间较长,在投资甚至各个方面存在管理层过度自信,这种盲目自信可能会降低对非效率投资管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在股票回报率方面,较高的股票回报率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期望较高,对管理层的监督也较为严格,管理层基于各相关利益者甚至业绩考核的压力,将会对投资项目进行实时把控,最终提高投资效率。此外,上期的投资水平也会影响投资效率,上期投资水平越高,企业投资效率越高。表2相关性回归结果注:显著性水平均为5%。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信息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现金持有水平、上市年龄、股票回报率以及上期投资水平对投资效率有显著性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制定和不断完善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金流量管理制度,合理管理和利用经营现金流量,避免企业不当使用现金造成资源浪费和非效率投资。当企业现金流量过度充足时,可以通过提前偿还借款、提高股利支付率等方式避免盲目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股票回报率等方式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在扩大规模时,企业应该结合外部环境对本企业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盲目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投资无效。此外,企业还要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拓宽投资渠道,扩大资金运用范围,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使企业资金可以有效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龙鹏,周笛.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与生产率提升———来自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J].财贸研究,2020(06):1-13.

[2]刘纯阳,刘锦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20(04):94-102.

[3]戴慧.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北京市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8):38-40.

[4]赵翠玲,郭兰英.北京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发展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8):81.

[5]FazzariSM,HubberdRG,PetersenBC.Financingconstraintsandcorporateinvestment[J].BroohingsPaperonEco-nomicActivity,1988(01):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