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5:33:44

新闻直播

新闻直播范文篇1

一、直播优势

汶川大地震对于世界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中国电视媒体在这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一改以前的滞后和封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实现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重大突破。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强度和破坏力都是历史上罕见的,数万人在这次灾难中失去生命,重灾区几乎被夷为平地,惨不忍睹。与此同时,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也紧急行动,打破常规编排,推出不间断的全天候大直播,不仅将党和政府的动员令、把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受众,而且还发动广大受众捐钱捐物支援灾区。给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应急反应提供了一个范例,树立了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凤凰资讯台董家耀说,“直播优先”是资讯台安身立命之本。告诉观众“5分钟直播正在发生的事件现场”,让观众知道资讯台的报道时刻与世界同步。并在媒体上不间断滚动宣传,宣传语是“世界大事第一时间告诉你”。其目标就是打造家庭媒体伴随式、背景式的电视台,他认为这是电视媒体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资讯台在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直播过程中实现三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解释。即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有记者做目击式报道,有第一手解释权力,将电视的优势、魅力发挥到最大。资讯台对突发事件实现直播是从2005年开始的,第一年就直播115次,三天有一次直播,与广告商签约,将时段出卖,仅此每年增加不菲的收入,2006年又进一步将直播次数翻一倍,增加到300次,几乎每天都有直播,广告价格更是翻倍。凤凰资讯台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直播,一方面是建立了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技术因素给新闻进步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二、直播内容

十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所操作的所有新闻类直播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仪式类直播,如“两会”及“十七大”等活动;二是竞赛类直播,如奥运会各种比赛;三是探索类直播,如“钱江潮”、“汉墓考古”等;四是突发事件直播,如SARS、汶川地震等报道。前两个属于可预知类的事件,而后两者则属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无论选择哪种划分方法,判断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现场直播的价值,首先要衡量新闻事件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选择适合的议题是实现直播效果的前提条件。电视媒体所接触的突发事件大致包括:群体事件,如“”围堵中南海事件;外交事件,如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疫情,如非典,猪流感;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长江洪水;恶性犯罪及事故,如矿难;国际事件,如美国9?11事件及法航飞机失事;此外,还有事关家庭和生命的一些意外事件,如离家出走,幼女坠落井洞等等。在这些事件中,除群体事件、外交事件仍需慎重处置外,对其他突发事件近十几年我国媒体经历了由不发到发再到及早发直至直播事件。孙玉胜说,在国家和民族面对如此灾难时,“电视报道不予跟进是不可思议的。当时选择不发,其损失不仅仅是剥夺了电视观众的了解地震现场情况的权利,而且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激发人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机会。”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与媒体其实是一种相互需求的关系。媒体需要政府提供消息,这些消息是媒体生存的“食粮”;政府则需要媒体传播政府所需要的内容。中央电视台孙玉胜说,在重大直播前,“我们要明确每个机位的功能,先把整个活动程序分解成若干个段落,之后再明确每个段落的表现主体,并按这些主体确定最佳机位、最佳角度、最佳景别和最佳时机,最后完成最佳组合。直播者追求的不仅仅是让观众与媒体同步看到现场,而且还要让观众看到最值得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就是直播的主体。总而言之,要明确每一个段落的表现主体以及通过哪几个机位的组合对其更有表现力。”

三、直播结构

香港回归是央视首次采用大规模的直播报道方式72小时直播,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央电视台提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所有重大事件”的口号。多点报道是国外经常使用的直播方式,这是为了增加观众的期待感并及时了解有关动态。央视在非政治性事件的直播中主持人已经拥有了这种功能。在澳门回归直播时,主持人有稿子,但是不依赖于稿子,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实现了演播室“控制阀”和“手柄”的功能。澳门回归直播央视第一次使用嘉宾,邀请嘉宾与主持人一起做客演播室,形成一个访谈甚至谈话节目段落,可长可短,收发自如。

新闻直播范文篇2

1电视新闻直播中电话连线报道的发展现状

电话连线报道已经成为日益普遍的电视新闻播报方式。例如,时事新闻主持人和现场记者的连线报道,赛事新闻的现场滚动播报等。一方面,新闻媒体竞争促进了电话连线报道的发展。新闻节目强调一线报道的时效性,强调新闻现场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服务受众的目标和宗旨。各地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使更具特色的播报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电话连线报道节目取得了较好的受众反馈。目前,中央电视台及省级电视台对受众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基本都采取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报道。各城市电视台虽然还是以录播、演播室直播等方式为主,但也在积极探索电话连线报道的改革,以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地方电视台的影响力。因此,电视新闻中电话连线报道的常态化发展将成为今后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电话连线报道的重要基础。除新闻工作人员的分工配合以外,电话连线报道最重要的是解决技术问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闻播报也呈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很多城市的电视台已配备新闻卫星直播车,当重大新闻发生时,卫星直播车可迅速赶到现场,由新闻记者对现场采集的信息进行实时播报。而且3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应用进一步解决了传统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避免了电视转播车受交通、电源、车位与摄像机连线长度等方面的限制,现场连线播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显著提高。

2电视新闻直播中电话连线报道的优势

电话连线报道实质是将电视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生成、报道等同步实现,所以它的优势在于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的生动传递,新闻事件的全貌得到最真实的体现。第一,便捷性。电话连线报道可以实现“一对多”的连线方式。所谓“一对多”是指主持人在新闻中心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有效连接各个新闻现场的信息传递通道,这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的体现尤其突出。例如,重大体育赛事涉及主会场和分会场,但对开幕式、闭幕式等同步仪式的播报就需要安排不同记者各自负责相应的会场,同时与新闻中心进行电话连线。再如,我国遭遇雪灾时,受灾地区多条国道都出现交通堵塞、车辆滞留的问题,为反馈受灾地区的交通缓解状况,主持人必须同时连线多条国道的驻守记者,以便及时为受众传递现场信息。所以相对一名记者赶赴多个现场,电话连线更具便捷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闻指挥中心做好各个现场的人员部署和节目内容设计,即可实现与现场的方便对接。第二,时效性。电话连线报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与一般新闻节目的现场播报不同,例如,很多民生类新闻虽然也是深入现场,挖掘材料,但采访、收集汇总资料、编辑、播报是一个系统贯穿的过程,而不是将以上环节确定在同一时间同步完成。电话连线直播则不同,它强调现场取证、播报语言组织、和新闻中心总部互动交流等多项工作的融合,时效性非常突出。特别是遇到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受众的心情异常焦急,迫切希望随时了解现场的最新进展。例如,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震、雪灾、洪水等灾害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广大受众心系时事,心系灾区,这就对新闻播报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话连线报道恰恰是以实时信息传递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第三,真实性。新闻的本质包含速度和真实两方面的内涵。新闻时效性是其速度的体现,而真实性则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闻内容的全貌。电话连线报道直达新闻现场,画面信息均是对新闻现场的真实体现,现场的各种变化将随时传递到新闻画面之中,配合记者、新闻中心连线人员的解说,新闻事件的播报将呈现出一种立体式的效果,受众所听、所见都是第一时刻的真实反馈。例如,在强台风新闻现场,记者解说夹杂着暴风雨的侵袭声音,甚至播报都有可能受到限制。这种现场的真实全貌更易激起受众内心的波澜。

3电视新闻直播中电话连线报道对安全性的要求

虽然电话连线新闻节目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节目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也必须受到充分重视。第一,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报道的应用具有特定的现场需求。电话连线报道虽然呈现出常态化发展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连线直播应用到每一类新闻节目当中,或是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连线播报。这其中涉及新闻制作成本的考虑,也涉及对电话连线形式应用必要性的考虑。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是最需要电话连线报道的新闻内容,其余新闻内容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以往的电话连线报道节目来看,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自然灾害和事故、公共集体活动等应用连线播报最为普遍。这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新闻现场存在着风险因素,这是节目安全问题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例如,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地震、暴风雪、强台风、泥石流灾害,天气、气候因素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即使信息传输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场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会对播报工作造成阻碍。而且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现场还可能存在随时发生的安全隐患,这些都给电话连线报道工作带来安全性的考验。第二,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报道应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受众。电话连线报道节目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优势,这也是服务受众的优势。当遭遇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时,电视台应当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节目,而不是形式上使用连线直播,实际播报质量并不理想。如果因为现场自然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人员配合因素而影响到新闻信息采集、解说、报道传输的有机统一,电话连线报道节目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新闻工作者必须对新闻制作全过程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将电话连线报道的精准贯穿到每个环节。例如,在观看奥运赛事时,比赛现场惊心动魄;观看地震救灾现场传来的直播新闻,受众的心跳也随之加快。如果中途信号中断,记者、连线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合出现问题,观众的情绪势必会受挫。所以对于电话连线报道节目的安全保障是这一新闻形式成熟与否的深刻检验。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新闻工作者应当将安全问题全面考虑,并制定全面的安全保障措施。第三,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报道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媒体影响力。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的竞争异常激烈,这不仅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也包括传统媒体内部的竞争。在电视媒体行业,电话连线报道节目属于一种更为新型的节目播报方式,也能从更深层次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连线直播的应用和发展有助于提高电视台的媒体影响力,树立权威播报的媒体形象。而媒体影响力又会对电视台节目策划合作、广告传媒等工作产生间接的影响,越是强大而经得起考验的媒体影响力,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电话连线报道的安全性代表着一个电视台新闻制作的综合水平,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电视台能够精准播报,才能还原事实真相,服务政府部门制定决策,树立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如果电视台不能解决最为基础的安全问题,节目就无法正常播放,其他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4电话连线报道节目安全性的保障举措

为确保电话连线报道节目的安全性,电视台今后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第一,充分做好事前安全风险分析。电话连线报道节目主要是服务于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为提高新闻直播的安全性,工作人员可以从新闻事件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其中包含的风险因素,对安全风险分类管理。例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一般包含现场风力、雨雪、水流、雷电、震动等方面的安全风险;重大事件则涉及活动现场、政治武装、人群流动等安全风险。通过对新闻现场各种安全风险的分类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借助以往电话连线新闻节目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总结各种风险因素的应对方案,然后部署好现场工作人员的职责,选定记者报道的位置,进而展现新闻现场的全貌。安全问题的本质仍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而风险管理则充分强调风险防范的前瞻性,事前的科学分析将极大地增强电话连线报道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第二,设定电话连线报道节目安全管理的系统流程。当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需要实施电话连线报道时,电视台的工作流程应当环环紧扣,实现无缝对接。任务启动后,电视台应在第一时间调度资源,组建该新闻事件的连线播报团队,然后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连接直播信号。基础工作完成后,团队人员要迅速开展新闻议题的策划研究,并实时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与新闻中心沟通,反馈信息,进而落实舆情研判。工作团队必须细分连线直播信息编辑、安全保障、新闻研判等核心工作的实施流程,以及彼此间配合的流程。系统科学的流程设计是防止新闻现场工作混乱、确保安全播报的重要基础。新闻编辑应侧重实时跟进、内容滚动的安全维护;安全保障侧重信息技术支持、资源调度、后勤等方面的安全运转;新闻研判侧重直播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动态跟踪和实时监控,以便确保新闻编辑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因此,以上三个方面的流程执行不仅密切衔接,而且处于动态循环之中。第三,制定电话连线报道的预备方案。新闻卫星直播车和3G技术的应用已经使电话连线报道的技术水平得到保证,但是仍然存在出现故障的可能,这与任何一类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本身的安全风险不同,它是设备自身的安全问题。3G传输系统采用双3G卡,两者绑定在一起能够实现优质的图像,即使其中一个3G卡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直播进程。而网络环境出现静帧则会导致声音间断,如果声音效果非常不好,现场采访播报就无法继续进行。针对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将3G连线的声音不再使用嵌入的外来信号,直接使用电话耦合器的声音,画面和声音的传递实质彼此分离,画面静止并不会影响声音质量,而且图像和声音的不同步也并不严重。以此为基础,工作人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预备方案。预备方案应当是对电话连线前最新收集的现场信息加工整理,整合出连贯的插图和文字阐述,然后传递至新闻中心。网络正常情况下,连线人员和现场记者可按既定的方案播报节目;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则应立即使用应急预备方案,穿插图片和现场记者的配合解说,尽可能保持新闻的时效性。第四,打造高素质的电话连线报道节目制作团队。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报道的安全管理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而高质量的新闻直播依靠的是团队的整体力量,这样电视台才能持续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提高媒体影响力。因此,各地电视台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新闻播报技术发展的同时,重视塑造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首先,电视台应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管理电话连线报道节目的各类安全问题。无论是安全风险因素的防范,还是流程的严格执行,以及应急预备方案的制定,都直接受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影响。培养团队的思想觉悟是落实电话连线报道具体工作的前提。其次,电视台应招募具备专业学历背景、丰富工作经验的新闻人才,组建高素质工作团队。与一般新闻编辑、播报工作相比,电话连线报道节目难度更高、更具挑战性。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深入一线,而且要面临自然灾害环境、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现场考验,业务素质、勇敢精神、心理素质都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衡量。最后,电视台应加强电话连线报道节目团队的合作训练。连线直播要求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连线直播的质量,日常的协作配合训练不可或缺。高素质的新闻团队必将推动新闻电话连线报道的常态化发展。

新闻直播范文篇3

一、需要较强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

电视媒体作为党政“喉舌”的舆论工具之一,担负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直接发言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尤其在新闻直播节目中,会经常播发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热点事件,既要反映群众的呼声,又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敏感话题、敏感字眼要慎之又慎,所以必须时刻保持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新闻节目主持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培养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电视新闻主持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广博的知识体系。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主持人工作的基础,由于电视本身涉及的领域就很宽泛,优秀的主持人应该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应有所了解,厚积才能薄发,要成为一名“杂家”,这样才能做到面对广大观众开口时游刃有余,旁征博引,言之有物。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主持人文化素质的培养还需要不断提高,不能靠“吃老本”,知识需要不断学习、更新,否则知识结构老化,一样会成为“文化盲人”。

二、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新闻主持人是公众人物,由于他的特殊行业和地位,使得新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主持人作为电视台形象代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体,而且代表着电视台、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丑陋现象,难免会面对诱惑和危险。为了维护新闻的纯洁性和正义感,我们的新闻主持人应该具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廉洁奉公的情操,必须加强品格修养,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并应付诸行动,把一流的精神产品提供给社会,以身作则,不仅在广播电视事业的群体里做到表率,而且要和观众做朋友,用心为广大受众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单单是在镜头前的展现,还应具有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受到观众的尊敬,社会的承认。

三、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信息量大,新闻题材比较广泛,尤其是直播时的即时性,要求新闻直播主持人必须具备比一般主持人更加出色的业务能力,不仅具有较好的新闻理论修养,还应具备一定的新闻阅历和新闻采编播能力。如果一个出身记者的主持人,能做到选题把握,采访写稿,编辑播出,那么他一定具备新闻发现和现场驾驭以及新闻创作的能力,在出镜主持节目时会具备更全面的新闻业务能力,绝不会是播音员简单的照本宣科。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包括出色的声音、语言基本功,主持人要做到语言规范,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纯正、悦耳,表达准确、生动。主持人还应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在语调、语气、节奏的把握上尽量形象化,形成一种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加强与观众的交流感。扎实的功底还体现在主持人要经常进行气息、共鸣训练,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护嗓子,不断地学习表达技巧,使得音色优美,富有魅力。主持人以“说话”立身,语言的表达直接体现个人的逻辑思辨力和分析判断力,要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叙事形象生动,评论深刻中肯,语言个性鲜明。

四、需要现场应变力和驾驭力

新闻直播范文篇4

一、主持人的声音处理

(一)话筒的处理

主持人的声音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电视新闻直播中,摄像机高度与播音员的视平线相等,这是电视屏幕视觉造型中的一个非常适用的角度。它适应于电视作为家庭艺术的特性,屏幕上的主持人常常以这一角度亲切地和观众交谈。在这种环境下,对主持人的声音要求比较高,需要给观众一个清晰、明亮、健康、和蔼的声音。因此在传声器的选用上,一般使用灵敏度较高的传声器。同时,在声音空间上建立一个与家庭相同的声场。东方卫视演播室是一个开放式的演播室。主持人在演播区根据新闻内容进行走动播出,电视画面是采用不同景别的多机位现场切换,这种情况下现场无法使用固定式有线电容传声器,只能使用移动性较强的无线传声器。大家都知道有线电容传声器无论技术指标还是安全性都优于无线传声器.因此,我们根据主持人播出形态选择使用不同的传声器,确保把主持人的最佳声音传输给观众,保证播出质量。例如,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东方夜新闻的播出形式做了改动,主持人从走动播出的形式变为坐在演播室与嘉宾进行访谈。当我得到这一讯息时,离开播还有5分钟。虽然时间很紧,我还是马上为主持人调换了话筒,让主持人使用与嘉宾同样的有线电容传声器,使主持人与嘉宾的声音保持一致,确保了播出的声音质量。

(二)主持人的语调处理

语言具有的声音色彩叫语调,语调好像是语言的旋律和曲谱。语调包括声音技巧的各种变化:高、低、轻、重、迟、急、顿、挫等。语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语言就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语言的各种表情都体现在语调中。语调是明晰的思想、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愿望所激起的感情和视像产生的。因此,主持人用自己想象力把画面提供的生活情景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中展现出来,使它成为有形有色的生活画面,才能把台词变成自己由衷要说的话,仿佛是从自己的思想中产生的一样。在“5•12”汶川大地震直播中,主持人骆新在念那首著名的《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时,情绪激动,含着眼泪念着: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骆新用哽咽的声音念完了全诗,虽然骆新的声音不是最标准的,也不能用朗诵的标尺来衡量,但这时的骆新是用心在念,用生命在念,他完全进入了汶川大地震的现场,与灾区人民心相连。所以这时骆新的声音是最美的,最具震撼力的。他的声音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无数的观众。观众发来了短信,表达了对主持人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捐物捐钱共同抗震救灾的信念。

二、自然音响在直播中的运用与处理

音响是电视声音中除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的统称。在电视新闻直播中,音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自然音响是指大自然或周围环境所发出的声响,它主要表现自然环境、时代背景、生活气氛。自然音响可以表现人们活动的环境、渲染场面气氛、推动画面情节的发展。恰如其分的自然音响能制造出一个典型的声音环境,在声音的流动中使观众体验到画面所提供的内容。在新闻直播中,加入自然音响不但不会破坏画面的真实性,反而会增强它的表现力。例如,我们在直播台风来袭时,我们的场外记者站在风雨中进行直播,这时风声雨声淹没了记者的声音,记者的现场报道声时断时续,但是电视观众仍然明白了记者的现场报道的内容,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感受到现场的冲击力,感受到记者工作的艰辛,达到了直播的效果。如果我们为了追求记者的现场报道声的完美性,让场外记者在淋不到风雨的地方进行直播,那么现场直播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现场的效果将荡然无存。电视新闻直播时,现场的音响的气氛十分重要。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传声器的工作原理无法达到画面拍摄的需要,也就是说,传声器的位置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不能如实地记录,我们也可以用声画分离的方法去描述现场真实性的画面。例如:2000年8月,中央电视台直播世界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为了让全世界都能看到这一天下奇观,中央电视台在直播现场一共设有36台摄像机,沿江边62公里排开,其中有些摄像机配备了50倍的长焦镜头,可以拍到5公里外的“一线潮”。为了解决声音的拾取问题,录音师在直播前在钱塘江不同地点预先录取了各种不同的潮水声,并对这些具有很强震撼力的潮水声进行了选材加工,并按照潮水力度变化分为“潮水由远而来”、“潮水经过”、“潮水远去”、“潮水回头”、“潮水撞击堤岸”等各种潮水素材。在直播现场根据画面变化与现场声音混合,达到了真实表现钱塘江大潮的目的。

三、电视新闻直播中音乐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能够精确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与情绪,音乐不需要翻译,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人世间有很多事情,用语言是难以表达的,而音乐却能够精确地表达这种情绪。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凡的,表现的范围和深度都是无与伦比的。电视新闻直播中音乐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栏目片头音乐。东方新闻的片头音乐的旋律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知道东方新闻开始直播了,东方新闻的片头音乐已经形成无形资产了。音乐在电视新闻直播中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它也使节目系统连贯有序,成为最好的间隔方法。音乐的美感能够渲染环境,使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与其他声音元素组合在一起,能够创造一种神奇的意境,唤起观众更多的联想,具有更强的艺术冲击力。“5•12”汶川大地震直播时间跨度长,每天连续播出16个小时。在这次大直播中,有一个版块是配乐诗朗诵。我们的编辑从网上寻找点击率比较高的、有一定内涵的诗篇,加上主持人的朗诵,配以音乐与画面,形成了巨大的视听冲击力,受到了观众的热捧。配乐诗朗诵在汶川大地震直播中还起到连续直播气氛的作用。主持人换了,直播的情绪没有断,观众的情绪没有断。

新闻直播范文篇5

[关键词]《直播中国》;现场直播;传播观念;社会责任

电视技术的发展使电视新闻的采集、加工、传递变得更为快捷有效。在世界电视业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中国电视新闻从技术手段到内容风格,从理论建构到业务实践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电视新闻传播观念正悄悄地发生变化。杨伟光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曾提出:“电视是全天播出的新闻媒介,它的时效观不是播今天的消息,而应该是刚刚发生的消息,甚至是正在发生的消息。”朝着这个目标,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数次现场直播报道,充分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努力方向:面对重大事件,实现时差为零的同步报道。现场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已深入人心,并在实践创作中不断深化。以改版后的《东方时空》每周一次的《直播中国》为例,充分体现电视业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在创作观念上的更新。

一、电视传播观念的更新

从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更多地注重于客观记录,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表达新闻事件时采用多重视听元素,尽力展现其各个层次、各个侧面,大量利用同期声记录人物谈话和现场实况音响等。观众在主动感受现场报道的信息多元化和多样化、复杂化的同时,有了信息选择的更大空间,并在自主地解释报道意义的同时被赋予能力,受众地位无疑日渐提高。

回顾我国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对传播研究的深入,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对受众能力的开发。中国电视诞生之时,其报道内容主要是政策解释和政令的宣讲,很少介入新闻报道的过程。从传播的角度看,只强调传播者对接受者的有意影响,忽略对传播效果的研究,调动受众参与节目更无从谈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蓬勃发展,电视新闻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这期间就现场报道而言,出了不少精品,但没有形成气候。更多的电视人通过探索对电视新闻传播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传播价值,电视新闻传播如何适应受众,发挥媒介优势有了更多的感受和研究。随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我们看到“媒介万能论”或“传者第一论”已无法解释传播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大量的电视新闻报道实践证明,电视观众由于个人差异、社会类型和社会关系等不同,对相同的信息会有不同的反映。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有限的。新闻传播如何面对这些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受众,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传播学研究中大量从心理学层面对劝服效果的研究成果,为电视新闻报道打开了思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提出的“固执的受众”理论,认为对顽固的受众来说,信息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发现的,重要的是受众如何处理信息。“使用与满足论”进一步强调受众的地位,用施拉姆的话来说就是“讯息是放在接受者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地方”。传者必须更注重受众的需求。

电视新闻是以现场的声画并茂的优势参与传播媒介的竞争。多重视听符号的综合运用,将观众带入一个事件发生现场,与事件有关的信息观众都能感受到,并会注意捕捉与主要事件相关的讯息,与此同时一些不相关的信息也会出现在观众面前,干扰观众对信息的处理。因此,片面地突出将讯息全盘展现,受众有任意选择信息的自由,让受众自行处理,只能是一种传播假设。在实际报道过程中,媒介需要拿出支配性的意见。电视记者必须在现场对各种有用无用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通过对报道全面、客观的设置,才能帮助观众搞明白事件的真相。

传播者毕竟是作为控制信息的一方,它站在较高的位置担负着主导的角色,根据一定时期的需要发起并形成强大的报道优势。传媒的报道会影响受众对哪些问题重要的判断。同时某类议题或事件报道出现频率的多少也是受众判断其重要与否的依据,传媒通过有组织的报道引导人们思考某类问题。受众面对传播的内容既存在需求的权力,也存在抵制的自由。我们也应看到,随着资讯社会日益发展,受众的意识已相应发生变化,受众在传播中的位置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媒介进行自我判断和选择。现代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存在着共同追求信息的平等关系。作为电视新闻如何在报道中贯彻这种意图,使信息能顺利地,以最好的效果到达传播的彼岸。当电视传播的技术手段逐渐完善后,现场直播自然便提到电视新闻的报道日程上了。

二、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的观念演变

新闻现场直播是指“电视台记者在事件现场,以完全纪实的手法把现场情景边摄录,边同步播出。”①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日趋复杂,时空分布日趋分散。观众对电视报道的真实感、现场感要求却日益迫切。为了解决这种报道内容的单一与观众要求的多样之间的矛盾,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现场直播报道。将“现场”这个外延拓宽,内涵也在媒介的精细布置下丰富。回顾这几次令人瞩目的现场直播,我们不能不感慨,我国电视传播业在传播观念上的更新和传播方式上的大胆尝试。它为《直播中国》节目的问世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1997年3月9日的《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的直播报道为例。中央电视台对漠河、北京、南京、昆明的日偏食进程进行全貌报道,使观众在电视机前对各地日食程度有了形象的、全面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当8:41北京日全食达到最大值时,反复对切其他三地的太阳画面,9:07漠河日全食即将出现前40秒,反复切出昆明太阳复圆画面。跨区域大范围的来自京、黑、宁、滇四地的现场信号把几个地方的景观同时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机位设置使新闻现场完全处于摄像机的关注下,确保观众对现场各个角落的一览无余。

大范围多机位的设置仍无法完整表现事件的发展变化,它必须同长时间大跨度的跟进式报道结合起来,即媒介通过对新闻事件过程的连续展示,不断提供新鲜信息来抓住观众。现场直播报道对时间的裁剪显示电视转播的优势。电视台在播出计划中“开窗口”辟出大段时间保证了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推进,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动态报道,如连续72小时的《香港回归特别报道》,14小时的《三峡大江截流特别报道》等,实现了完整的进程式现场直播报道。现场直播报道总体上大跨度长时间跟进式的操作和跨区域全方位的设置机位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电视媒体裁剪时空的魅力,使新闻报道突破了“一时一地”的局限,实现“多时多地”的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它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传播的客观真实性。这是对电视直播报道观念的一个突破。

现场直播报道依托现场实况部分的发展设置镜头,通过新闻资料的运用,热点问题的分析,演播室内主持人访谈和专家人士的点评,使新闻报道更全面丰富。现场直播的背景部分主要承担报道辅助性新闻事实的叙述功能,是对事件的渊源意义等隐性阶段的叙述。在辅助性新闻事实当中,一类是纵向的,即叙述新闻事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直播报道中《历届人大概况》、《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概况》两部短片。另一类信息是横向的,即对新闻事件中涉及到的人、地、事以及相关情况做必要的补充交待。如《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报道中,对漠河地理人文环境的介绍,科学知识的介绍等。这些辅助性新闻事实表现多样,既有文字解说,又有影像图标动画,权威性宇可视性兼备,报道内容全面而厚实,保证观众对新闻事件有更全面了解与认识,跳出现场,拓宽视野。背景报道还承担了调整观众视角的功能。通过主持人访谈和专家评说帮助观众不断从新的角度来主动地审视新闻事件,如在《三峡大江截流特别报道》中为主持人设计了12段演播室的话题,其中《三峡工程资金来源》、《三峡移民问题》等热点问题讨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又一个不同角度来审视新闻事件,而专家的评说又为观众对不太熟悉的、专业性强的新闻事件进行思考提供帮助,在诸多背景材料的启发之下,观众的被动收视转化为主动地审视新闻事件,从而对新闻事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理念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了解。

《东方时空》改版后,为了突出其新闻节目特色,增添了每周一次的《直播中国》现场直播节目。它不仅将现场直播日常化,而且对现场直播的内涵理解也更进了一步。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于,直播的现场不再是重大新闻事件现场,而是从更高的社会层面选题,以生活化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场景,让观众去感受别样的“生活空间”。

《直播中国》每期25分钟左右,每个星期天上午8点至8点半,通过直播方式,选取自然、人文、民生的角度报道中国,认识中国。直播的内容以特定地区的独特景观、神奇现象、历史遗踪和特定人群的独特生活方式为主,向观众展示广袤的中国国土上一些闻所未闻的或耳闻未睹的事物,尤其突出对日常生活状态下的生活展示。与先前重大新闻事件的大场景、多机位、丰富的背景报道相比,现场直播报道已从动用一个台的精兵强将,转向调遗一支反应迅速敏捷的直播队伍,以走访的报道方式,以主持人为导线,带领观众边走边看边听,现场直播变得日常化、生活化,不能不说是创作观念的又一次变革。以第一期介绍山西平遥的老字号店铺为例。通过直播我们看到平遥的老百姓在12月3日早上8:00—8:30的生活状态。同样的生活时间,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带给观众几多新鲜和好奇。这是一种平民化的人文关怀意识在现场直播中的展示。又如《明前品龙井》介绍浙江梅家坞的龙井茶。茶作为一种文化已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紧密相连。梅家坞的龙井茶是茶叶中的极品。这种茶是如何制作的?《直播中国》把观众带到梅家坞的茶山,茶农的制作间。不仅看到享誉世界的龙井是如何采摘、如何制作的,而且通过贯彻其中的主持人敬一丹和于洪的介绍,了解了茶乡人民的生活变迁和茶与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关系。直播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展现一个过程,更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展示,赋予选题一种文化精神,这是媒介对民族文化、百姓生活的一种关注和贴近。

[page_break]

由对直播的现场要求集中,便于报道,用完全纪实的手法再现现场,到大跨度、多机位、背景报道的介入,中国电视现场直播跨越了一大步。它不仅是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新思维,也是电视人站在发挥媒介优势的立场,寻找到的一个电视新闻报道的闪光点。而中国电视并没有止步,站在代表社会进步和主流文化的立场上审视电视传播的社会责任,于是有了《直播中国》。电视人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关注中国社会,在对现实的关切中流露出对自身进行反思和不断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

三、《直播中国》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关系

现场直播报道是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地位确立后,媒介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报道手段。

首先,我们从新闻类讯息的接受特征来看。“不论说明性本文什么时候揭示一种辩论,或者传达一种信息,它都预先假定了对一个给定的客观的参照;同样,这要求不断展开言论活动具有连续不断的具体化,这样,表述就可以获得它所预期的精确性。因此,意义可能存在的多重复杂性就必须通过读者观察本文部分的可联结性而不断地减少。”②现场直播通过长时间、多机位、跟进式报道和内容丰富的背景展示,在一个固定直播段中,保证观众持续不断获得丰富信息,消除不确定和不重要信息。真正调动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获得自己想知和未知的精确信息。现场直播的过程正是观众信息确认或材料收集的过程,并且保证与事实发展同步感知。

其次,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感受外部世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在不知不觉中,人们习惯于接受通过媒介传达的自己无法接触的感性信息。不仅要求信息迅速、准确,而且希望信息全面。可是与现实中存在的无数信息相比,媒介中的信息只是经过传播者选择的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政治的或商业的意图,从某种特定角度而进行的报道。《直播中国》的多机位的概述式报道,是传播者通过精心组织策划设计的,但它与事态发展同步,较全面地展现生活的过程,其提供的屏幕现实相对于单一的消息式报道和现场报道更丰富,更具有事态展示的真实性和价值信息,更符合观众对感性信息的接受方式。而且观众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能听到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各方面对相关的大的社会背景的认识和评价。以便自己能主动地去思考,并影响自己的决策。由信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所以说《直播中国》是媒介对受众需要的认识提高和调整的产物。

第三,新闻报道不仅帮助人们更全面了解社会现实,进行社会沟通,而且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肯定和否定担负起文化服务的责任。电视传播具有原始形态的信息场,观众能够眼见为实,亲身体验,通过倾听分析、介绍、评论,了解报道者的主观意向。才可能使媒介的议程转化为受众所关心的话题。在电视新闻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互动过程中,提倡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建构高品质的社会文化是电视节目应承担的责任。我们看到受社会文化场的影响,电视直播节目中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厚。它与《东方时空》改版后的追求一致,将人文关怀平民化,降低关怀的“门槛”,更贴近大众的接受心理,注意利用电视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受众思想情趣,开阔受众文化视野,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介导向作用。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社会生活心态是电视节目对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通过常规化的现场直播节目,关注人的精神品格、情操,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未来,是《直播中国》带给我们的一种新感受。它进一步体现了媒体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价值的关注,融会了电视媒体对人类发展的爱心和高度责任感,表现出现场直播报道向深度发展的趋势。电视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已成为最直接、最有力的传播媒介。

注释:

新闻直播范文篇6

电视直播一经和通信卫星相结合成了直播电视后,人类的新闻传播史便被改写了。直播电视具有信息采集、信息生成、信息传播、信息接受完全同步的特点。自从人类成功地发射了与地球自转速度同步的通信卫星之后,发达国家的电视业便迅速抢占覆盖全球的卫星频道,形成国际卫星电视广播网络。CNN从海湾战争的实时新闻报道中后来居上就很能说明问题。以此为起点,电视直播史便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世界上的主要媒体均大力发展了自己的直播卫星,在亚洲上空,ABS、CBS、NBC、CNN、BBC、NHK、APTN等都有大量的传送信道和中继信道,每当引人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事件的进程便能在全世界几亿、几十亿电视观众面前播映。

所以,为了能大量增加正在进行的消息报道,尽可能让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了解与传播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了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本源,目前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势是尽可能地采用现场直播,即采用正在进行式的报道形式,让观众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就看到它的发展与变化。

从传播的过程上看,电视直播使受众主观接受信息与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即从时间轴线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本源,信息的衰减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新闻的真实性便更加毋庸置疑。传播信息是电视新闻的首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仅就信息传播而言,地球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村落”。另一方面,日益成熟的受众需要了解周围世界的最新境况,以便对自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及时做出决断,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因此,利用快捷生动的直播电视传播手段为观众提供及时的新闻信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与时间的瞬时性相比,电视在空间轴线上让观众接近新闻事件是不可能的,因为电视观众不可能真的到达新闻现场,但是电视通过视听兼备、声画俱有、场景直观、细节生动的优势,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溶入感吸引观众,以较强的心理感受弥补了身体介入的不足。时间上的同步性,空间上的接近性,电视的现场直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使大众传播的螺旋式上升中又出现一次复归,向电视新闻本源的复归。生动可见的电视图像,把人际传播中的心灵沟通、情感互动、归属认同等基础特色,融入到大众传播之中,把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此外,对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做出现场同步的报道,这是新闻发展更是高科技武装后的电视新闻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后各类现场新闻报道将成为电视台的“家常便饭”,能否打好“直播战”也将成为检验电视队伍实力的重要标尺。目前,中国电视新闻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常规化,直播报道应变成我们日常新闻报道的常态形式。而要跟上世界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潮流,这种转型也迫在眉睫。在电视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得到某一新闻事件的电视直播信号已属正常操作,现场直播也不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成为一种常规的报道形式。世界权威电视媒体衡量你的报道是否权威,关键看你的记者是否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一直以来,记者在现场直接报道本身就是媒体权威的一种体现,而现场实时地传送出新闻则更能维护和巩固这种权威。所以,现代的电视人应树立现代意识,强化记者现场直播报道,展示媒体自己的实力和形象,而不是事后报道或甘当二传手转发别人的报道。

从科技的发展来看,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是现代电视新闻的一大特色,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电视新闻的直播化。同其他媒介如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相比,电视传播的科技含量是最高的。电视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目前世界各大电视台都以最先进的装备来武装新闻采编播部门。因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预测,重大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不仅涉及到国内,而且遍布全世界。因此装备现代化新闻采访设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付任何突发性事件,并能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整理和编辑出可靠、准确的即时新闻,并以第一时间迅速播送出去。目前电视新闻工作除电子新闻采集方式之外,新颖的卫星新闻采集系统正在世界各地得到应用。这种系统在可移动的运载转播车上安装了小型地面卫星发射和接收装置。卫星新闻采集车能够在到达现场后,只需稍做调整便可在短时间内播出现场的新闻图像。新闻车的装备包括摄像和编辑设施。它的工作效率很高,只需接通线路,调整天线,直接与卫星接通,实现即时播出。这种新的电视新闻采集、编播方式的产生直接推动了电视新闻的直播化。电视新闻无论是在采集上还是在播出串联形式上,利用卫星传输手段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已成为世界新闻发展的趋势。所以说,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推动现代化的电视新闻。不断将先进技术应用在电视新闻的采编和传输,本身就是电视新闻不断发展、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page_break]

从世界主要电视新闻媒体的现状和中央电视台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直播电视节目的方兴未艾也说明了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目前,电视新闻业者之间的互相较量除了传统的人员素质、能力和团队整体实力外,有一个鲜明的新特点就是卫星新闻采集转播的能力。近几年,世界上各主要电视新闻媒体在宣传广告上更加强调自身的卫星新闻采集转播能力,如NBC-NEWS的宣传广告上就以一排排的卫星转播车和眼花缭乱的设备来明确说明自己拥有的卫星转播设备和能力,想以此展现自己在报道新闻时的整体实力。就连一些新闻节目片头上也改变了以往的记者出现在各地的图像,而变成先进设备的片段。从中可以看出,至少目前有一种趋势,就是重心在往高技术手段上转变,而目前最新的电视新闻技术手段,就是直播电视。在节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趋势,其明显的标志就是在节目中大量出现“LIVE”(现场直播)。

在国内,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的电视直播仅仅是体育比赛。“现场直播”的字样只有在足球赛、排球赛或奥运会上看到。从1998年起,中央电视台开始不断扩展各项直播报道的领域,直播节目渐渐从专业报道、特别报道向常态报道转变,组织水平也逐步提高。从近期中央台的各次直播报道看,从介入人员的数量和事先准备的周期上看都明显减少,但播出效果却日趋顺畅自然、完美和谐。虽然纯粹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在我国还不普遍,只在一些重大题材如回归、新世纪等时候采用。但一些新闻性直播专题节目的频繁出现则明显地表明中央台的发展思路。如,《东方时空》中的“直播中国”,近期我看了关于“同里”等的节目。这些虽然不是对现场突发事件的报道,也明显地看到了一些组织的痕迹。但由于是直播,传播者带领受众同时介入了现场,通过电视视听兼备、声话同步的优势,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获得了十分真实的现场感受。又如中央电视台2套的《证券时间》,每天通过先进的直播卫星设备将演播室、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等联系起来,虽然传送的信息较单一,但已使受众能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信息,可以说已经几乎接近新闻的本源了。这些都说明中央电视台对于直播报道的组织和直播节目的操作逐渐向常规报道转化,电视直播已逐渐成常规。

新闻直播范文篇7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央视

一、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体现电视新闻报道改革的力度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情(事件),它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危及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其外延可以包括战争爆发。对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既是电视媒体的综合实力的彰显,又代表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一)现场直播是电视媒体综合实力的体现

现场直播是最直接将当时发生事件传播到受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虽然2001年的报道央视反应迅速时效性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相同,但由于没有适量的报道规模和及时的现场报道,无法满足受众对事件持续信息的渴求,因而部分观众转向境外台,错失了良好的宣传时机。众的新闻报道方式,让受众者看到一个事件真实可信的过程,这种方式集中了所有电视媒体新闻业务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从主持人、编导、摄像、专题片、演播室串词到节目形象包装,从视频、音频、通讯、传送、动力、微波、卫星线路再到光纤线路等等,所有环节都是现场直播的必要因素。由此可见,现场直播的实力,从表面看是电视媒体“人、力、财”的体现,实质上是其最终对新闻资源占有实力的全面体现。表1以央视一套《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的报道规模比较为例。

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现场实时实地直播报道的战争,全世界各国的媒体均尽其所能进行最及时、最详尽的报道。中央电视台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无论是在报道推出的时效性、报道持续的规模、报道品质的提升、直播节目的现场感,还是在电视高技术的运用、组织运作的流畅等多个方面,超过了以往的国际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史无前例地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央视围绕这场战争的现场直播、新闻、专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滚动递进式的报道,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次迅捷及时、全程同步介入世界重大事件的报道,也是在信息全球化大背景下争夺话语权的有力出击。因此无论从电视新闻实践的角度看,还是从电视新闻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央视的这次战事报道,其深远的影响远远超过事件报道本身,央视以其权威核心媒体的地位,展示了其强大的实力。

因此,媒体界有这样的说法:“越战成就了CBS,1991年海湾战争为CNN塑就金身,半岛电视台因阿富汗战事全球闻名,9.11美国遭恐怖袭击成就了FoxNews和凤凰卫视,伊拉克战争直播为中央电视台挽回声誉,抗击‘非典’报道成就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二)现场直播代表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伴随ICT(信息与传播技术)时代的到来,媒体的革新带来了新闻传播理念的深刻变化。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而在事件发生后不到10分钟,新浪短信头条新闻在国内通过“第五媒体”手机短信把这一重大新闻发送给了几十万手机用户。新媒体成为了电视媒体在新闻资源占有争夺的竞争对手之一,怎样促使电视媒体发挥自身的频道节目特性来满足受众对突发性事件持续信息的渴求成为了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视在新闻报道加大直播分量的效应。当今世界电视新闻迅速发展,从美国的三大电视网、CNN到日本NHK、BBC、半岛电视台,都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展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大传播力。受其影响电视新闻报道开始回归新闻主体,电视观念更新和传播技术日趋成熟。CNN每天24小时直播世界各地新闻,整点时重播重点要闻,同时滚动播出新闻提要(或字幕),将新闻直播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央视2009年的改版使新闻频道加大了对现场直播的分量,彰显了其电视媒体的特性。央视新闻频道直播突发性事件是新闻报道与突发性事件同步进行,是对突发性事件过程的记录,促使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NewsNow)的NNN运行模式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一是零时差的时效性,是真正意义的“新闻”;二是技术含量高,而且用事实说话;三是受众共鸣性强,“舆论动员力”空前而迅速扩张。把受众对突发性事件知情权扩展到电视媒体影响面的极限,这是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必然趋势。

二、对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是符合舆论与受众需求的

在传媒格局深刻变化、人们获得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快节奏工作、学习、生产形式要求人们提高效率,及时了解最新信息,积极融人信息交流沟通之中,尤其在对突发性事件的知情欲望增强状态下,现场直播新闻报道顺应了信息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渴求。

(一)现场直播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受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使谣言止于真相

电视是可实现即时传真的媒介,最能充分体现电视“现在时态”特征的方式就是现场直播。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全国电视媒体系统相继进行的现场直播报道,开辟了有实质性意义的同步直播之路。央视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运用现场直播这一手段,在第一时间及时、迅速、精确地传递来自各方的信息,满足受众在灾难面前对信息的渴求,充分地满足了受众知情权的欲望。

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也越差;传递层次越少,动态可靠强,可信性也就越高。如央视在“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中,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体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直达受众,无需转述,避免了多层次传播造成的信息损耗。在突发性事件特别是对灾难报道中,受众容易产生被别人隐瞒了什么的心理感觉,都渴望在第一时间拥有对信息的了解。“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节目中,现场直播用镜头将震后的四川“原生态”的呈现出来,展示的是汶川地震现场的真实原貌,减去了中间的转述层次和取舍加工,信息损失和变形少,既全面满足了受众了解震区最新情况的需求,又使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同时社会上的谣言在真相面前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二)现场直播激活了舆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牵引受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过程的关切和悬念

现场直播突发性事件已经成为彰显电视媒体特质和优势的信息表达方式,与其他现场直播节目更注重记者和主持人的悬念设置不同的是,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中,过程——或者说是李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每时每刻都牵动者受众的心。灾难性事件的本身就具有受众最想了解、体验“身临其境”的悬念。灾难性事件现场直播中不确定性的变化,以及变化所形成的节奏、变化所包含的信息、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感受都将极具诱惑力,充满着悬念与冲击。如发生在美国震撼全球的“9.11”恐怖事件,全球有几亿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看到了纽约世贸中心号称“双子星座”的两座大厦先后倒塌,瞠目结舌的人们就是以证实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巨大震撼力。又如“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中,记者跟随救援人员寻找废墟下被埋的人,现场直播与事件发生发展同步,没有人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受众的注意力被现场直播的电视镜头吸引和控制着,唤起了受众的悬念,这些都不断地考验着每一位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场直播的镜头下,当我们看到郎铮向救援人员敬礼的时候,顷刻之间激动的泪水涌出来如同我们亲临现场一样。那种亲临感带来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受众置身于救灾现场,同时也对现场直播对象那未如命运的发展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关切。

电视是提供“身临其境”感的媒体。在“5·12”汶川、“4.14”玉树地震等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中,现场直播伴随着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向受众即时的展示,最大限度地排除了歪曲事件真相的可能,使受众身临其境般地目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领社会舆论正确方向,使全国13亿多人树立了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的信心。

(三)现场直播搭建了互通与传递的平台,突发性事件信息公开透明

传媒是社会公器,具有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现场直播作为集中体现电视魅力、无线广播优势的传播手段,以其快速、及时的报道,真实的现场展示,浓烈的情绪感染,公开透明的信息,迅速地奉献给受众并对全社会进行动员,凝聚整个社会的共识。更重要的是,电视现场直播信息不仅仅告诉观众前方发生了什么,而且告诉观众现场正在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直播,综合运用了卫星连线、电话连线、演播室嘉宾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前方传回灾区人民的急需物质、道路交通情况等重要信息,提供给后方的各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提供给每一受众,作为爱心援助的信息,演播室嘉宾同样也为抗震救灾和普及防震知识等提供意见和建议。整个现场直播成为信息互通与传递的平台。

汶川地震现场直播使西方社会注视中国、中国媒体的目光发生了变化。英国《卫报》援引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话说:“一切都在聚光灯下进行,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中国是在如何应对困难。”这里的“一切在聚光灯下”,包括了现场直播、政府应对的高效和透明、救灾中表现的“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实证明:信息管理的开放、透明,非但没有扰乱人心,反而有力地抑制了各种谣言和猜测,既稳定了人心,又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如在2008年5月18日,“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央视多个频道并机现场直播,共募集资金15.14亿元,电话意向捐款1835万元;而在2010年4月20日全国同步直播“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实现募集资金21.75亿元的历史新高。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不仅具有巨大的传播和宣传作用,而且还有具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已在这两次抗震救灾现场直播中得到充分的证明。从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至今,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迅速地公开和透明,迎合了受众对突发性事件的知情愿望,不仅打通了国内国外的界限,还让世界更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三、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对电视媒体的要求

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考验的是电视媒体的应变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促使电视媒体进行长期的预案准备,以便万无一失变成事件发生之后可以立即派出记者、现场采访、摄像、邀请嘉宾、制作专题片进行现场直播。因此,突发性事件对电视媒体的要求更高。

(一)电视媒体需要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网站和机制

敏捷而完善的交流网站和机制离不开海外记者站与地方媒体协作网的建立,以及对相关新型人才的培训和调集等措施。

建立海外记者站是及时知晓世界各地重大新闻事件的重要条件。海外记者站能在第一时间将世界各地的信息传达到媒体,使媒体能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对新闻资源的占有权,以利于发挥宣传作用。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央视驻外记者站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场直播中连线了美国站、联合国站、英国站、法国站、澳大利亚站、印度站、日本站等14个记者站,报道累计连线了360人次,赢得了获取最新信息的优势。

地方媒体协作网的建立是对国内大事件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突发事件时,记者是否在现场,又以什么样的速度到达现场,是媒体竞争力的体现。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地方电视台与央视只是业务联系而非行政隶属关系,遇有恐怖、暴力、灾难、事故、案件、灾害以及骚乱、集会等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央视媒体介入时可能会遇到“阻力”,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出于本能或会蓄意地封锁消息。因此,建立全国电视媒体间的长期固定的联动协作机制,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如在2010年4月14日星期四第一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5:39:57、震级(M)4.7;第二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7:49:40、震级(M)7.1、深度(千米)33;第三次青海地震:发震时刻09:25:17.8、震级(M)6.3;位置均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中央电视台在早上8:00播出的《朝闻天下》中主持人赵普现场电话联系玉树州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第一个在直播节目中报道青海地震。

对相关新型人才的培训和调集是直播节目展现媒体业务水平的重要基础,点滴的失误都逃不过受众雪亮的眼睛,因为直播是给人以眼睛不加锁的直观,需要在现场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适应现场直播的素养和能力。

(二)电视媒体需要有紧急情况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使现场报道和演播室连结在一起。前方记者对报道事件的挑选和择取也非常重要。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央视及时抓住了事件的第一落点,发出了强有力的第一声音,掌握了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始终以第一时效、声画兼备的详尽报道引领着舆论,体现了“四个第一”:第一声音就是在第一时间播发新闻资讯,这是电视媒体生态环境和传媒者的职业素养的展示;第一追求即对现场新闻价值的追求、获得新闻占有的主动权;第一选择即改变和中断正常节目编排,边直播边组织策划、边审看边把关,使传媒者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凸显;第一现场是电视媒体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这四个“第一”融进了现场直播报道工作,在这样“四个第一”状态下,现场直播记者和主持人不仅仅作为个人或电视媒体的代表在新闻现场采访,而且代表了受众体验和感受新闻现场。因此,要求记者和主持人除了具备较强新闻敏感意识和丰富社会知识之外,还应当具备高度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对、处理突发性事件现场直播的能力,能集播、谈、同声传译于一身,对各种突发性事件都能应对自如的水平和素质。

新闻直播范文篇8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与优势

1.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的特性给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或是网络)都带来应当遵循的标准:坚持真实、及时的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节目的“电视特性”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更容易使受众获得全方位的信息。电视新闻节目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既传播图像又传播声音。通过摄像、采访、剪辑、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电视新闻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声画一体的优势充分展现了电视影像独特的张力,因此,通过传播报道信息、解释评论事实,受众感受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权威性。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新闻节目,要以本节目特有的观念选择能充分体现报道主题的画面,使节目播出后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电视新闻要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真实,而不能只是简单的报道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和现象。

2.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电视新闻节目最显著特点是新闻传播性和舆论引导性。受众渴望了解周围环境的迅速变化,渴望获得可靠的、真实的、充分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提供及时和正确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性要求电视新闻节目要报道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和与受众的心理、生活最接近的事情,挖掘和发现与受众的需求最相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象。只有这样,媒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才能得到展现,受众的眼球才能锁定在贴近受众的媒体上。目前我国正处在变革和探索的阶段,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困惑与迷茫是我国很多受众的共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等多种表现手法,电视新闻节目对重大社会题材和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形成连续或系列报道,从而在一定时段内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轰动效应”。一方面,加强了对社会舆论的反映,使人民群众的各种舆论得到了有效表达、健康发育和顺利整合;另一方面,对群众自发产生的舆论进行了引导和疏导,推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舆论上升为主导舆论,使电视新闻通过视听既向受众“展示”新闻事实,又能在其中揭示某种深刻道理,凸现电视新闻的引导性。

3.电视新闻节目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综合了所有媒介的符号,这种多元符号不仅是信息和影像的整合,还有文字、图表、声音等多种信息符号,它不是不同媒体符号的简单相加,而是围绕着主体信息的多种要素的多逻辑、多线索的集成,各种要素自身的逻辑才能变得连贯,但是当这些要素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却能传递出去准确的信息。在我国,电视媒介的受众面和传播规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视觉和听觉双重的信息接收方式促使电视新闻节目精益求精,在新闻节目的时效和深度上挖掘更易于受众接收的方式,使受众不但在事件发生、现象出现的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事件和现象的最新消息,而且在连续和系列报道中,电视新闻节目通过不同的节目形态设置议题、引发思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视能把新闻现场的实况同步传送至相隔遥远的各个角落,新闻传播的时空距离已接近于零。电视直播的同步传播速度,可以把正在发生的信息变化同步告诉给观众,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得主动,争夺新闻主动权的制高点。当记者以现场播报的方式作新闻报道时,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的特点相结合,具有面对面人际传播交流的特点,能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现场直播的优势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此外,由于现场直播的报道是连续进行的,因此能给观众展现较为详尽完整的事件全过程,使报道更具真实性,从而使受众不但接收了全方位、最及时的信息,同时也在事件的连续或系列报道过程中找到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二、电视新闻节目对于此案的关注度

在“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和某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色。一方面及时详尽地对案情的进展进行报道,另一方面通过深度访谈和评论的方式对案件进行分析和对中国足球展开讨论,这就使新闻报道不仅仅展现“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浅层次的事件过程,更将中国足球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一一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使受众的认知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要关注此次案情的栏目有:《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新闻1+1》、《新闻调查》、《法治在线》、《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共同关注》等。主要关注此次案情的地方电视台有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辽宁卫视、深圳卫视、安徽卫视、广西卫视、吉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江苏城市频道等。

1.传播方式。第一,直播方式。电视对重大新闻题材采取同步直播的方式加以报道,代表了即时传播的发展方向。新闻直播是极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是电视传播的第一优势。中央电视台以新闻频道为平台,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节目中集中一段时间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庭审现场进行直播报道,将记者的现场报道和播出同步进行;《新闻直播间》打破常规的播出时段和节目界限,通过最新消息的方式播出了“警方证实谢亚龙等三人被立案侦查”的消息;《朝闻天下》、《东方时空》、《法治在线》、《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新闻联播》等栏目在不同的时段跟踪关注“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受众传递最新鲜、最准确的新闻。2011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第一场庭审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演播室主播长啸同位于辽宁铁岭中级人民法院的记者崔志刚进行了现场连线,崔志刚详细介绍了当天开庭审判的对象为原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主任张建强,并对法院周边聚集的各路媒体和远道而来的球迷进行了介绍。2011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对裁判陆俊受贿案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记者吴闯在辽宁丹东中级人民法院对陆俊受贿案的庭审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具体报道方式。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将庭审现场的记者报道呈现给电视机前的受众,北京卫视体育频道《天天体育》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当事球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新闻调查》、《足球之夜》对整个案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等,北京卫视体育频道《三言二拍:贩毒新进展》、《天天体育:足坛扫黑七宗罪》等,辽宁卫视《说事拉理》、都市频道《中国足球反赌风暴》,中国教育电视台《体育评书:足坛反赌大事记》等。可以看出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的报道打破了单一动态消息、现场转播为主的模式,通过视频连线、电话连线、调查报道、新闻评论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报道。新闻频道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央一套的《今日说法》和中央五套的《足球之夜》则以特别新闻报道的方式,对“中国足球反赌反腐案”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分析案件产生的深层原因,并对未来中国足球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新闻直播范文篇9

关键词:融媒体;转型;融合

目前,各地方媒体都在深耕“融”字,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电视台、报社、广播、新媒体等平台的一体化融合实践,并向纵深推进一体化进程。关于融媒体的概念,一般来讲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打造成更强大的宣传矩阵,在人力、内容和宣传等多个方面采取全面融合,将电视和其他媒体包括体制、技术、管理和新闻制作等元素进行整合,实现资源整合、内容整合、宣传整合和利益整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县级媒体的融合尤为必要,且县级广播电视台毋庸置疑是融合的主体。在新形势下,为了迎合电视新闻生产过程中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的变化,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树立起融合思维、创新意识,且要锤炼好电视新闻编辑撰写的本领。

一、主动适应新形势,重置角色定位

传统媒体时代,文字、摄影摄像、现场出镜的工作通常由不同的记者担任。然而在融媒体环境下,更多的是考量记者的综合业务素质,并自发地向“全能型”记者发展。首先,新闻报道不再只是依赖传统大型采录设备,而是要利用移动终端成为行走的拍客,对突发事件做到应对自如;其次,能够对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矩阵的采编技巧驾轻就熟;第三,不再局限于为电视台、电台、报纸写“硬”稿,而是多结合并娴熟运用新媒体采编技巧,在宣传报道中吸引受众。互联网时代,电视、电脑、手机终端三屏融合,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记者打破惯性思维和认知,对职业进行重新定位,不仅要做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者,更要成为运营平台的内容组织者。县区级广播电视台则要打破固有模式,改变传播模式相对单一的现状,为受众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最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不断增强新闻的敏锐性。拿电视新闻记者来说,除了要把摄影、摄像、采写、编辑的看家本领发挥到位外,还应学好网页设计、网站编辑编排等新技能,树立“技多不压身”的新观念,适应新形势。2017年7月,上虞新闻综合频道对“绍兴市晒亮点、比业绩年中考评”活动进行了电视直播,同时,上虞广播电台和“看上虞”新媒体平台也进行了实时直播。这种全媒体新闻直播方式与之前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截然不同,电视新闻记者作为报道主体的身份和作用已被淡化,区领导和部门“一把手”由以往被报道的角色转变为第一视角的发言人,全程自述,直播中全程没有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就是报道者、讲述人,实现了报道主体由“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的转变。同时,直播现场的99CONTEMPORARYTV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撰写电视新闻稿件,还要为当天的广播新闻提供稿件以及为“看上虞”公众号采集图片、视频素材。《上虞新闻》电视栏目报道了各位负责人当主持人进行推介的台前幕后,当晚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关注。随后新媒体公众号“看上虞”又以这篇报道的文字为基本素材,加上图片和短视频等元素,重新制作了一条微信进行推送。通过广大微信用户的转发,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关注到“绍兴市晒亮点、比业绩年中考评”活动。以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进行立体式的呈现,这就是融媒体时代融合新闻的魅力。记者除了做好新闻事件的见证者,也要做好亲历者与参与者,展现独当一面的社会活动能力。2017年8月,上虞舜阳红心猕猴桃文化旅游节启动,上虞广播电视总台作为承办方之一,对旅游节开幕式、媒体推介会、专场晚会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特别是在专场晚会的直播过程中,更是发挥了电视新闻记者的全能作用。从晚会开始前一小时,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朋友圈就开始了刷屏倒计时,并进行最后一轮的宣传,来调动气氛。晚会直播开始后,电视新闻记者不仅需要现场出镜,摄像、导播等工作也要由电视新闻记者担任。直播次日,电视新闻记者还需要将此次活动的情况进行写稿、编辑,在《上虞新闻》栏目中播出。其实,从2017年5、6月份开始,上虞新闻综合频道的电视新闻记者便开始进行舜阳红心猕猴桃基地的系列报道工作,以动态新闻的方式在《上虞新闻》中播出,并进行“看上虞”新媒体公众号的头条推送,还利用所拍摄、采访的素材制作了舜阳红心猕猴桃推介宣传片。这是基层媒体新闻记者通过转型融合,把同一个信息样本制作包装成可以在不同媒介中传播的产品,实现了互动整合,发挥了协同效应,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二、坚持新闻专业化,提升创新能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不仅可以播放传统媒体制作的广播和电视节目,还可以播放各种形式的直播,如采访型直播、实时文字图片直播和网络直播。为了确保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新闻,新闻媒体的写作必须是动态的,并使用文字、图像和视频来播放实时新闻,以方便受众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当今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仅通过文字这一单一载体获得讯息,因此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具备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的能力。电视新闻记者在亲临现场的同时,还要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为受众创造出一个可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作为上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记者,不仅要为电视栏目《上虞新闻》供稿,同时要为广播栏目《上虞新闻》以及上虞电视台公众号“看上虞”提供稿件。无形之中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既要有说清楚事情的能力,也得有让受众通过声音“看到”事发场景的能力。此外,在许多涉及大量数据、地名介绍等信息的报道中,还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将文字内容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图片和音视频进行整合穿插,或是制作全景图片、3D视频,利用这些新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视觉效果,让受众对新闻中所涉及的数据、地点、事物有更加深刻、清晰的认知,让观众可以更直白、清楚地看懂。在2019年1月上虞区两会期间,上虞广播电视台通过电视新闻、直播、广播、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两会”,共推出各类报道百余篇,内容精彩纷呈,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1月9日,绍兴市上虞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如期举行,上虞区区长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讲的都是与每一个上虞人息息相关的大事。这份《政府工作报告》字数将近1.2万,涵盖了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量非常大。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全面、准确地了解报告内容?上虞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积极创新报道手段,注重发挥优势,让《政府工作报告》可视化、显性化、数据化,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同时,在“看上虞”公众号上精心制作“两会”图文解析,第一时间对报告做了“一图读懂”的可视化解读,使观众对过去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对今年发展的目标举措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对新闻媒体来说,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为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上虞广播电视台在半个月前就召开了专题策划会,并在“两会”开始前展开新闻报道部署,召集记者、编辑、摄像等各岗位人员,明确各自职责进行分工,要求大家用真心宣传党的主张,用真诚倾听人民心声,用真情书写时代进步。上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还推出了“两会”特别报道,内容除了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外,还包括“两会”直播、“两会”声音、“委员风采”等诸多内容。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的形式一一记录下会场内外的故事,十分生动。在“两会”期间,上虞新闻、上虞广播台、“看上虞”公众号等多个平台集中发力,权威“两会”最新消息,全面解读“两会”的精彩内容,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这是上虞广播电视台第一次以如此全面的报道形式全方位地解读“两会”,对记者、摄像、编辑等采写一线人员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不少一线记者表示,多形式的融合型报道也促使他们朝着通晓“十八般武艺”的方向发展,为生产更加优质的融媒体产品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加强技术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新闻直播范文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方式

在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下,广播电视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2007年5月,世界著名的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等新闻机构委托全球舆论调查公司进行调查,在1万多名成年受访者中,有82%的人认为,电视媒体是他们值得信任的消息来源,电视也被视为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消息来源。〔1〕就广播来说,我们国家以社会拥有五亿台收音机、广播人口覆盖率超过90%的惊人数字位居世界广播大国的行列。〔2〕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不仅可以传播舆论、反映舆论,而且还可以通过有倾向、有选择的舆论传播来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具体说来,广播电视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有:

一、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

重大新闻事件一般是一些国内、国际间的社会关注程度极高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吸引比一般新闻事件多得多的受众,受众有强烈兴趣了解重大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最新进展、影响、意义以及相关新闻人物和背景知识等等。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是以重大事件现场的声音或图像或二者同步传输为主体,结合演播室访谈直播、新闻滚动直播,辅以现场记者连线及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报道系统。

现场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但现场直播并非电视媒体的独有报道手段,同电视一样,广播也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对于广播来讲,在现场直播上,早已扩大了内涵和外延,渐渐进入了现阶段的发展期,运用非常宽泛。广播的现场直播从环境上分可划分为室内直播和户外直播。直播的规模一般情况下都在半小时以上,特殊情况下可长达10余小时。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优势之一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以现场环境、现场参与互动的真实、现场的特殊语境使人身临其境。在传受的时距上,可以使受众主观接受信息与客观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信息衰减减少到最小程度,新闻的真实性无可置疑。受众虽然不能到达现场,但直播能够以强烈的现场感吸引受众,以较强的心理感受弥补了受众无法亲身介入的不足,从而把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程度。许多现场直播节目都营造了良好的现场氛围,显示了极强的冲击力、感召力,产生巨大的受众反响。如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获得中国地震局的权威消息后,在新闻频道15:00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同时也拉开了以《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的现场直播报道。截至5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报道。此次CCTV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获得了国内民众和国外政府、新闻同行的高度认可。

优势之二是能够提高新闻的可信度。现场节目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直达观众,无需转述,避免了因“多级传播”造成的“信息损耗”,同时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信息损耗或变形就越严重,可信性越差,反之,传播层次越少,可信度就越高。现场直播通过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口头报道,现场评析,对有关人士的现场采访等,直接向观众进行传播,缩短了传者于受者之间的距离,减去了中间的转述层次,使受众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因而传播的真实性、可信性大为增强。

二、谈话类节目

所谓谈话节目,顾名思义,就是以谈话方式为主的节目。谈话类节目是通过主持人、嘉宾、受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对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事件展开讨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谈话类节目以轻松活泼、灵活幽默且风格迥异取胜,不仅现场气氛活跃,而且具有很强的交流感,成为当今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头戏”。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就是谈话节目。在我国,谈话类节目也有相当大的收听收视群体,据统计,目前在我国有大约200个广播电视类谈话节目,几乎覆盖了每一个省的广播电视台。

谈话类节目种类繁多,如新闻时政类、专业话题类、社会生活类、综艺娱乐类等。以新闻时政类谈话节目为例。这类节目一般都选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提供解释、表明看法,直接反映媒介的立场或态度。参与这种节目的嘉宾一半是来自某些领域的专家,如从事国际政治、军事安全、健康环保、宏观经济等方面研究的学者或教授。由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造诣和贡献,为某类问题或某类节目担当嘉宾可以使受众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还有一种是真实人物,他们是指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发现人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和经历来讲述实情,避免过多第三人称的介入,以增加真实效果。

谈话节目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现代社会心理的需要。社会心理学认为语言交往具有保健作用,可以消除人们的悲伤感、孤独感、空虚感和抑郁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寻求沟通、理解,寻求可资信赖的引导、调试、净化与整合,另一方面人们的参与意识被唤醒、激活,为了创建良性的发展环境,热切地对社会发表意见。

谈话节目是把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需要的无序状态,经过有机的筛选,搬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来,不仅提供交流的机会和沟通的环境,而且可以控制议题的范围和方向,隐蔽而流畅地引导社会舆论。谈话节目最能保持大众传播背景下人际传播中观点差异、交流探讨、激烈交锋的原貌,并能营造出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谈话氛围,“形成一个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谈话场’,这个‘谈话场’在观众中的传播便形成了大众传播”。〔3〕信息与情感的不断流动、补充、逐步积累,又不断地追求释放途径,以便激活富有生命力的话语机制,引起观众更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反馈的欲望,也即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也没有颐指气使的恶语中伤,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以互助尊重对方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传播者也许不能告诉别人怎样思考,但是可以告诉人们在思考什么。不同的视角、立足点、不同的信息相互补充和借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纠正了某些片面性,不留痕迹地给予社会舆论以正确引导。

三、评论类节目

新闻评论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比一般新闻报道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在引导新闻舆论中举足轻重,也是公众判断广播电视台的政治面貌和思想水准的主要标尺之一。

广播评论是广播宣传的旗帜,是新闻评论在广播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它的任务和特性在于运用电波传送的有声语言和音响,传递新鲜而又重要的信息,宣传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及政策法规,阐述对于当前重要新闻事件和现实社会迫切问题的见解、建议和主张。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广播评论总是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当好“喉舌”,不少广播评论节目成了载入史册的名篇佳作。在当今社会,广播评论凭借“入耳、入脑、入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中发挥重要作用。

电视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述语言的新闻评论。这种理论色彩浓厚的新评论是电视直接发言的主要手段之一。电视评论的背后所蕴涵的是一种思考的品德,它区别于一般电视新闻的突出特征在于,不仅仅介绍一个事件,说明它的意义,而是多层次、全方位解剖广阔背景下重大事实的报道。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从1994年4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每晚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间,推出13分钟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具有强烈的新闻性,节目的主题采访、画面编辑、后期合成都充分遵循电视新闻规律。在采访方式上突出纪实性和现场感,实际上是保证它的真实性和新闻性,很能体现电视评论的特色。

和单纯的新闻事件相比,评论性报道往往背景复杂、过程曲折,因果关系交错,呈现“广”和“深”两方面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又多是理论味很浓的话题,同时往往伴随情感的风暴,在观众中萌生激情的感应。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在他的《一虎一席谈》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挑拨离间’,在嘉宾和观众的唇枪舌剑中‘煽风点火’”〔4〕主持人在其间不仅是发问,而且直接参与引导、讨论,还经常站在观众的角度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思辨”的色彩,使得讨论的过程充满张力。

成功的评论性报道,其观点和道理并不是通过编辑、记者们讲述出来的,而是通过事实和被采访者说出来的。如在《焦点访谈》中,很少看到新闻评论员的夸夸其谈与过多的引经据典,也没有记者的先入为主与唯我独尊。他们在采访中所遵循的纪实性与现场感,以及记者画龙点睛般的评论和全篇夹叙夹议的设置,有意无意地便把观众由一个浅显的话题引向深深的思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让观众在收听收看评论的过程中,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

在急剧变革的转型社会和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面对更多的传播渠道,面对更开放的受众参与,广播电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广播电视如何做到“有效”和“主动”?广播人电视人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寻找提高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参考消息,2007-05-01.

[2]振兴广播评论和谐舆论环境——2006年南京广播评论发展论坛倡议书.新闻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