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8:42:57

信念教育

信念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必要性;路径

在中共一中全会上指出:“理想信念是事业和生活的灯塔,决定着我们的方向和地位,也决定了我们的言论和行动。”在2014第三十个教师节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特质,其首要的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青年教师是当前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在与大学生沟通上因为有着年龄优势更有亲和力、亲近感,更能易融入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更为直接,那么如何加强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1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以“post-80s”为主,包括一些“post-90s”。这一代的青年教师以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生长环境,良好的教育使得他们具有个性鲜明、思维开阔、勇于创新等特点,但同时,“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也导致他们有年龄小、阅历浅的特点,分析问题、面对困难的能力不足,理想信念容易动摇。此外,这一代青年教师成长的时代正值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外来思想与我国文化、思想交汇的时期,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多元也可能会对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树立产生一些负面影响。1.1政治意识淡薄。多数高校的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关心时事政治,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国内、国际政治事务。当代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机会增加,接触西方文化、思想的机会增加,但因缺少国内实践机会,对我国实际情况不能作出客观而全面的判断,在对中西方意识形态比较、思考时,容易断章取义、有失偏颇,并进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或是言论。周卫东(2019)的调查显示,近21%的高校教师曾出国深造。他认为,高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外来的社会文化和思潮,面对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冲击,很容易动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1.2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的缺失首先表现在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非党员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张霞、邓淑华(2016)发现,一些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模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淡薄,调查显示,37.78%的青年教师持怀疑态度或不相信马克思主义,22.22%的青年教师认为共产主义难以实现,然而,约14.44%的青年教师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毫无意义。青年教师因为缺乏社会经验,欠缺鉴别能力对我国主流文化缺乏深入认识,更易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此外,对理想信念认识不清,也是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缺失的一种表现。1.3价值观念弱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不仅需要承担较重的科研、教学压力,同时因为青年教师工龄短、职称低,福利待遇相对较差而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对于刚刚参加工作,面临着买房、买车、成家、抚养孩子、赡养父母等巨额开支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的影响。消极的价值观念使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了价值抉择力,在课堂内外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的理念,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一些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功利倾向。何祥林、吴长金(2016)发现,约17.5%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严重的功利问题。一些青年教师漠视教师基本道德准则,上课迟到、语言行为不文明,更有甚至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不践行。

2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强调,要努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自信心、理论自信心、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那么对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首先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1“四有”教师的首要特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年龄、思想及兴趣等方面与学生较为相近,这使得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感,也使得学生不会排斥甚至容易接受、认可青年教师的思想、观点,青年教师的言行举止也更易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四有”好老师首要的特质,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更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准。2.2培养的工匠精神内涵要求。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喜欢雕琢自己的产品,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有淡泊名利、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更应是兢兢业业备课上课的态度、是一丝不苟、钻心科研的精神,是耐心对待学生、虚心继续学习的态度。这样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青年教师更是如此。面对外界诸多诱惑,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帮助能守住初心。2.3“课程思政”的需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头脑好、技能硬,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出要选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青年教师作为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倡导者,要更加注重思想道德的修炼和提升。“课程思政”要求青年教师文德兼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同时也是文德的最高体现,青年教师大多是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有者丰富的理论知识,它是教书的基础。但立德树人,才是育人的实质,也是教学的灵魂,将真、善、美,家国天下情怀融入课堂,传授做人做事方法,才是能真正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2.4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并不是这份职业能带来多高的收入,而是因为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学做教师,像世界一样行事”,而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效果和成长。只有德才兼备的高职青年教师,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保证教师不受消极思想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师风师德,进而在渗透在教学中,在学生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3.1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保障机制。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有着学历和知识储备的优越性,因此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会促进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回归教育的本质,因势利导才能让青年教师安心教学,甘于奉献。首先,培养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下,青年教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日常工作和传道授业中时刻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另外在宏观层面上,高职院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育人环境,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培养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念有效方法和途径。其次,优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政治理念学习机制。历史、党史可考虑纳入到青年教师课外学习提升的范畴。二级学院可通过党员活动、学院工作部署议和教研室活动,增加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甚至可组成学习小组,一周一次进行学习汇报。高校还需设立每年一次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再结合当前主流的“课程思政”理念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3.2拓宽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框架。针对青年教师精细设计教师职业成长规划与实现途径,在青年教师成长中,制定一系列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大纲,多维度多层次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上不脱节不偏离,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信念;行动上敢想敢干,每半个学期通过短期个人规划监测职业成长规划,并深理解二级学院、全校的发展规划,使之相吻合,通过个人诊断,找到成长点和缺失处,付出行动,各个击破。教学上教育至上不打折扣,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纳入到各个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不拘泥于常规打分,可从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思维等方面给予成绩认定,从而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理想信念科研上;实践上走出去增见识,要想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青年教师要及时走出去下企业,了解社会新动态,新标准和新技能。3.3紧跟理想信念教育时代步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拥有强大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手段方法需与时俱进。第一,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活动,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让师德师风融入到青年教师的教学生活中。第二,利用新媒体软文推送理想信念教育“鸡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手段丰富,掌握着新技术新方法,要真正了解青年教师,才能更好的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借助网络聊天工具,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其他网络推送平台,制作软文推送理想信念教育“鸡汤”,挑选人群定时推送,便于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想信念教育学习。最后,将网络微课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随着网络资源日渐丰富,将网络微课与理想信念教育融为一体已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一大潮流,青年教师可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随时都可以学习查阅,不仅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也可解决青年教师集中授课引起的时间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1].谈信仰信念[EB/OL](2017-06-07)[2019-03-25].

[2]何祥林,吴长锦.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对策思考———基于6所高校的实证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116-119.

[3]张霞,邓淑华.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60-63.

[4]郑建芸.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状况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3,(07):88-92.

信念教育范文篇2

今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全军部队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从上到下,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这是深入贯彻实践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述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学习和理解江主席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的重大行动,是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的具体步骤,希望全团官兵站在国家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理解和把握这次教育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这中央军委的决策上来。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党、我军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内在要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红旗落地”,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谷,人们在思想上对“红旗还能打多久”产生了疑虑;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分化、西化我国的图谋从未停止;为阻挠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殚精竭虑,这次中美撞机事件更充分地暴露了美国霸权主义的狼子野心;国际格局多极化与单极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斗争,此起彼伏;我国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我国处理国际事务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对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许多人缺乏全局高度性的认识。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做出了在全军开展以“赞颂党的业绩,强化军魂意识”为主题的信念教育的正确决策。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更高层次推进的客观要求。在迈向新世纪的征和中,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最终决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改革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引导官兵与党同心同德,与改革共命运,切实担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责任,是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党的路线和党的理想的高度,去拥护和支持改革。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军队完成“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思想政治领域,各种正确和错误的思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增加了官兵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复杂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这种错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可怕。同时,世界军事革命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特别是现代化战争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的军队面临着能否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重大考验。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官兵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军能否完成“两个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着眼解决问题切实把教育落到实处

这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回答和解决官兵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衡量教育落实不落实、成效大不大、,关键是看官兵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怎么样。各单位要把这次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问题上,这是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

在坚定官兵对党的信仰上下功夫,尤其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我们国家多年来之所以在国内外风云宿变中保持稳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始终没有脱离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同志从我军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是枪指挥党。”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反复告诫我们:“军队是党的军队。”江主席则指出:“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保持军令、政令畅通。”这次教育活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坚定官兵对党信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

在坚定官兵对共产主义理想上下功夫,目前主要是引导官兵支持与拥护改革。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和人生追求,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目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引导官兵正确判断改革中的是非得失,让大家从部队的变化、家乡的变迁、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去感受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性,认清社会主义改革的光明前景,坚定对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在教导官兵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主要是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信念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定的理想信念,离不开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促使我们在政治上日益成熟坚定的有力武器。江主席指出:“要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最重要的是引导和组织干部和党员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统一全军的思想和行为就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就有了可靠的政治保证,推进军队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教育深入开展下去

各级主官一定把这次教育活动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担负起抓教育的责任。政治主官要亲自抓教育的部署和安排、抓备课授课、抓突出思想认识问题的研究解记;军事主官要主动靠上去,密切配合,共同抓督促落实;机关各部门要形成抓教育的合力,深入到一线进行具体指导。

密切联系本单位实际,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对上级指示照本宣科,不联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对上级指示的最大怠工,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这次教育,各单位、部门要联系自身实际,深入搞好调查研究,切实找准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确保教育有的放矢,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充分搞好集中教育,确保教育的有效性。这次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内容极为丰富。各单位要以军区印发的《熔铸强大精神支柱》为基本教材,针对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根据官兵思想实际,参阅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特别是各种贴近官兵生活实际,易于为官兵接受的典型材料,认真备课,在充分利用集中教育、课堂灌输主阵地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信念教育范文篇3

去年,有幸参加了长宁区第三届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们聆听了不少专家的报告,同时班主任张邦浩老师也为我们推荐了不少教育教学类的好书。通过这些学习和阅读,开拓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理论引领。其中有一本书,封面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就是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有一种读一读的渴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是肖川历时10年写就的译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博士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几个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学理上的阐释,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准则和经验。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其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信念教育范文篇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牢把握这一要求的深刻内涵并加以认真实践,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第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和信念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理想以信念为支撑,理想的追求和实现体现并折射着信念;信念决定着理想的内容和方向,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理想。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想信念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建设的兴旺和民族未来的前途。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光荣任务。高素质创新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首要的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的一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应当看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思想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会更多更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影响大学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渗透和影响,使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不能很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还有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遇上学习不顺、爱情失意和人际交往紧张,便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现象,甚至作出极端行为,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切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政治合格、思想敏锐、知识渊博、专业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第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传统优势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民主革命时期,同志常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来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他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正确性的共识。与认同。正是这样的理想信念,成为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靠着这种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了种种严峻考验。“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第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探索新途径,抓出新成效,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科学理论教育。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够牢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只有到了理性阶段,才会对社会主义作出首先是一种“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主义”的判断。如果只知道它是“主义”,而没有认识到它是“科学”,那么这种信仰是不成熟的,是缺乏根基的。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一百五十多个春秋,其中怀疑、非议、否定的态度不断。如果不努力学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把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就不可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应加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的力度,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信念教育范文篇5

1.在全球化背景下,价值领域空前频繁的相互交流与激烈碰撞。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同样加剧了我国思想理论界与世界的融会与交锋。其利无须赘言,其弊便是致使价值选择的茫然甚至混乱,这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究其原因:其一,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促使当代大学生要在多种价值判断中进行选择。这使青年学生避免了改革开放前价值选择一元化所带来的僵化,但同时又面临丧失价值选择标准的危险,我们跳出了“没有选择的标准”之禁锢,但又可能进入“没有标准的选择”之歧途。其二,青年学生对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的认识局限。由于青年学生在理论修养与社会实践上的欠缺,面对复杂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求新追异成为其群体性特征,却很难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加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超越传统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没有理清这些先进理论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间的理论关系。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表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对其超越的?在理论尚未澄明的情况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只能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与批判,难以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因此,如何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与借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但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转型的阵痛。这反映在高校中则表现为:青年学生身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这三对矛盾的挣扎之中。从理论层面看,上述三对矛盾本身并不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青年学生对于物质利益、个人选择与现实问题的偏执与贪求,抑或是在这些矛盾的挣扎中茫然不知所措。这表面上看来,是理想信念的日益个体化与多元化,但实际上却是对这一问题偏激化或虚无化的理解。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其价值判断中,仍然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机械思维方式,或者什么都不是的虚无主义倾向。从教学实践层面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个体选择的日益丰富,只是偏重于后者的说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其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性判断产生某种隔膜。而如何统摄理想与现实,帮助学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样是当代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3.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其普及也使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面临着挑战。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的特点,这就加速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增加了价值选择相对主义的可能性。其次,互联网信息方式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倾向,也就是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者,并有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导致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的价值选择标准,甚至不乏较为极端的价值判断与虚假的信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人群之一,一方面易接受这些混杂思想的影响,使价值判断进一步模糊化;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师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信息的占有者与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是将何为正确者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日渐高效便捷,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远远超过教师在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传达的关于某一知识的信息。教师与学生信息占有不对称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日渐由教育实践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导方。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由传递信息转变为甄别信息的方法,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使其获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前文提及的三方面变化虽然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又存在一个共同的焦点: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维方式局限,即缺乏辩证的理论反思能力。而要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则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调整的探讨

1.充分利用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适当强化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本质的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思潮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倾向为己任,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如果说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的理性主义,是为了消解宗教意义上的神祇、政治意义上的帝王将相,以彰显人类的理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确证人的尊严与价值,并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终极价值。那么包括后现代主义在内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是要消解“理性主义”本身神圣的光环,即消解文化意义上的圣人圣言。在他们看来,“理性”本身已经异化为新的神祇,在理性的绝对性、普遍性、统一性的统治下,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和丰富性与无限性的可能,甚至威胁人类存续本身。不论是人本主义将这种理性称作冷酷的、无人性的理性;还是生态主义声讨对科技理性的盲目崇拜,进而对自然进行无休止掠夺,导致生态危机等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不能否认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现实生存危机的思考。但我们也应看到,他们在消解一切神圣形象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类对于神圣与崇高本身的追求。他们对崇高的否认也必然导致价值判断上的相对主义,甚至理想信念上的虚无主义。这既体现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上,也体现在相对主义思想所带来的意义缺失、崇高失落所导致的整体迷茫之中。

2.理清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对他们的超越。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将消解“理性主义”对人的异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理论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理论起点之一。但与它们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以一种抽象的“理性”反对另一种抽象的“理性”,不是以具体性对抗普遍性、以独特性对抗统一性、以相对性对抗绝对性,而是将它们统一于人类不断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以实践辩证法来展现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世界、人与人类社会之间丰富的矛盾性,即“用‘现实的理性’(实践)去批判‘抽象的理性’(绝对精神),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理解”。这样,马克思主义至少完成了对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三个超越。(1)近代西方社会思潮仍然用矫枉过正的态度来面对理性主义的神圣化与绝对化,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同时走进了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误区,而马克思主义则以实践辩证法将两者加以统合,在批判它的同时,也看到这种绝对化与神圣化表征着人类对于终极价值孜孜不倦的追问,这不仅仅是人类理性的狂妄自大,也不仅仅是普遍对具体、集体对个体的吞噬;也同时是人类不断突破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期实现整体人类的“类生命”的永恒性所做的努力,也是人类追求生存的意义、人生之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看到“理性神圣化”对人本身的宰制,也看到了其蕴含的价值追求。(2)马克思主义在消解了“抽象理性”的神圣性后,确立了“现实理性”———实践的重要意义。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时代性、历史性、生成性的过程,所以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理性及其确立的规则与规范也应具有上述特点。正如马克思将表征人类思想反思的哲学称作“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永恒的真理一样,人类在不断追求神圣与崇高的过程中,不断在确立时代性、历史性的真理,又不断对这一真理本身进行反思,达到人的进一步解放。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解“绝对”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相对的绝对”,这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而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在抽象的反对绝对化时,脱离社会实践的生成性,必然导致在相对多重的价值选择中徘徊而无所适从。而这相对的绝对正是时代性的理想信念的价值所在。(3)承认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真理。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对反映时代精华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信仰,还要不断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让我们的理想信念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也正是我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调整的探讨

1.高校两课教师应达到对辩证思维的理论自觉。教师本身应对马克思主义以矛盾性原则、历史性原则与否定性向度为导向,以超越性和解放性为价值旨趣的辩证思维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避免价值判断的单向度与相对主义。所谓价值判断的单向度,是指要么偏向极端的理想主义而忽视社会现实本身,要么偏向与极端的功利主义而导致崇高的缺位。而价值判断的相对主义则是指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走向价值的虚无主义。其次,辩证思维中这一否定批判精神并不是要我们一概地反对事物,而是对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前提性的批判,也就是确立这一价值观念的根基进行批判,这样有利于青年学生对其进行正本清源的思考。虽然这种前提性批判一样会导致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这一追根溯源的思考过程本身已是一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再次,这种批判不是对一种思想观念彻底的抛弃,而是我们常说的“扬弃”,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历史性价值,又要实现对其的超越。这就会使我们既不会盲从式地跟随短暂的、流行的价值风潮,也不会变成简单化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在不断澄明各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始终为反思保留空间,既可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可以为人生、为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可能性提供前提。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真实内涵,还要避免将其庸俗化的理解为一种思维工具,而是要不仅将其理解为我们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还视其为一种既包容通达又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现实的思想困惑与理想信念的动摇往往是由“人的思维与现实生存环境的矛盾结构”导致的,它体现为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巨大的矛盾张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化解这些矛盾,不单纯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而是要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之中,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想信念不可能在随遇而安的坐享其成中实现,其中的挫折与失落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战胜挫折的智慧,还要有跨越困难的勇气。包容通达的人生态度,可以避免青年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偏执与迷茫;刚健有为的价值取向,可以赋予当代青年以勇于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促成理想信念变为现实。

信念教育范文篇6

一、信念的传承

信念的传承绝非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就理论知识而言,从“五四”至今汲汲然数十年,我们时代的许多人在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知识丰富程度与“纯粹”程度远甚于、陈独秀等前辈,然就其信念而言,有几人能望其项背?正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又有几人能真正体味这句蕴藏了中国当代最伟大导师之一毕生情感的话语?

长期以来,由于受知识化的影响,我们将感情看作变化的、不可靠的,但是,信念本身不是一种对终极关怀的感情吗,不是一种精神皈依吗?并且,这里的情感可以归结为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导致的心理积淀的显现。所以,我们在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陷于科学主义的框架。否则我们会陷于科学与信念的循环论证之中:一方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信念,因为它是科学的;而另一方面,它的科学性却因为我们信念它而无须论证。而事实上,笔者认为,科学化的知识与信念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掌握理想共产主义的理论知识与共产主义信念决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将理想信念与“生命”作一个比较。求生作为人活着的一种本能,更是人类作为一个族群延续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目的,还是人的一项基本义务。但是当这个基本义务面临来自精神上的本原性的追求,就必须要放弃这个目的乃至基本义务。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党员来说,“共产主义”比“活着”更为必须。显然,这不是某种科学论证的结果。可见,科学也许可以将一种理论凌驾于另一种理论之上,但是它无法让一种理论凌驾于生命之上。实际上,我们看到,当年共产主义为中国所接受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科学性,更因为它能使中国独立、富强。同样的,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科学论证的结果,百年来我们的行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祖国的落后而抛弃她,也不会因为她不符合世界潮流而怀疑她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永远首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中国,这正是出于对祖国的感情而非理性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与、邓小平等先辈的差距不在理论的丰富,就在于爱国的感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认识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纯学术、纯思想性的研究无疑被边缘化了,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现实了。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五四”时代的浪漫主义、爱国热诚、学术精神的向往却是深入骨髓的,可以说,在中国,只要谈到理想的大学时代必定是哪个学术争鸣、爱我中华的年代。显然,前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是理论上可以认识的,却也无法得出、导致信念,但后一点却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份认可,一种精神存在,从而是现时期信念产生的依据。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中必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并且,这种教育必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情感上的而非科学分析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扮演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推理者的角色(关于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错误与解脱下文将详细说明),这才是思想工作的落脚点。

二、信念的内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突现人的价值、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上,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本主义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运用和发展。当然,这种内化有各种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便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我们即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讨论理想信念内化过程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的成就(包括共和国的建立)源于我们所信念的思想(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但今天的社会现实是,我们信念的价值及其传播却需要有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包括许多软强制。笔者认为,这不是我们信念本身的问题,而是信念的传播方式,即理想信念的内化途径产生了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功能认识的偏差。以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为源流,社会约束力往往交由道德力量而非法制力量来完成。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教育中,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被纳入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批评教育”在许多场合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而正是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对立性,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带有这样的潜台词:你不知道,所以我来告诉你;你错了,所以我来教育你。在这里,有一点需要重点说明一下,在高校中对制度约束的认可是很模糊的。一方面,如上所述,模糊了思想工作与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却对制度约束的教育意义有所忽略(当然,不是全部忽略),很多时候过于顾及制度惩罚留下的“痕迹”对学生成长(尤其是就业)的负面影响,而漠视法制精神的培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当时)态度的自由裁量,以及教育者自身认识的偏差都会导致一定的问题,从而掩盖了制度的本来意义,使许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导致现实的“有法不依”。并且,我们发现,在这种形式下,教育话语本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实际使被教育者认错或接受正确思想的工具是教育话语背后蕴涵的的某些事实。(譬如一个大学生被批评的当时和之后考虑的往往是给老师留下不好印象,影响评优、评先进,甚至影响毕业等。)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没有发挥制度约束的辅助作用,而且还阻碍了制度的实施及其公正性。

显然,这种对立、冲突与理想信念的内化要求是不一致的,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也是不一致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讲的不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态度问题(是粗暴还是和风细雨),它首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这意味着两点: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只有行为上的主动被动之分,而不存在认识上的对错、人格上的高低之分。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被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或提高对某种思想的认识,而是在以某种思想为建议或意见为背景,加强对自我(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是说,目的是人而非物(思想)。笔者认为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意义所在。

信念教育范文篇7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内容繁多而复杂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内容全球化,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面对海量信息,尤其是面对重大问题如国际相关事务问题时,学生们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相似,甚至可能出现舆论同化。目前,各个国家的新闻媒体都可以算作全球新闻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对比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媒体,大部分国家的媒体只能算作是区域性或者地方性的媒体。在这种情况下,西方跨国媒体则具有控制舆论并使舆论同化的优势,他们凭借技术和市场优势进行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强制输出,使不良信息和西方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导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二)传播方式隐秘且难以掌控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开创了传播信息方式的新纪元。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以多种形式向他人散播信息。手机上网、发飞信、聊QQ、“织围脖”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已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便捷而又隐秘的传播方式还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生活。他们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价值取向分离,他们在网络上寻找自身的存在感,从而导致是非辨别能力下降,道德判断能力减弱。(三)对教育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新媒体的出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必然遇到以前没有遇到的新困难,在提升自身业务技能和水平方面面临着新的压力。此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信息主体的多样性使每个人掌握信息的权利越来越均等,这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很大程度上丧失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思想教育工作者以及思想理论课老师需要熟练地使用新媒体工具,例如,个人工作微博、QQ空间等,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

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了新媒体的应用技术,能够使用新媒体进行资料和信息的搜索,这只是基本的媒体技能。然而,媒体素养包括有效地检索和使用媒体信息,还包括对搜索到的媒体信息进行批判性地思考。教育的目标也在于培养学生从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的技能,从而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当前大学生由于把应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道德判断标准割裂开来,导致认识上的偏差。所以他们媒体素养普遍欠缺的原因并不是其自己身的道德素质不高。高校是新媒体用户的聚集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增加媒体素养这一板块,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媒体素养,让他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批判性地解读新媒体信息。(二)强化校园新媒体监管校园媒体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反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学生典型事迹。BBS论坛、留言板等网站在把握正确导向,积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例如,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开展各种校园活动,新媒体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宣传教育,进行中国基本国情形势的宣传报道。1.议程设置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依据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在校园BBS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舆论场所,设置热点频道、聚焦版块。通过这些版块的设置,引导学生分享其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2.舆情监控规避负面影响。大学生接触信息的媒体渠道主要是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有效引导并合理规避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突发实践的产生与规避。在舆论引导中,以校园BBS、微博为交流载体,通过交流载体与平台中对某个话题的热议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使正向舆论声音越来越大,负向网络舆论声音越来越小,变“堵”为“疏”。(三)建立一支高素质思想教育者队伍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思想教育的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要主动掌握话语权,主动承担起“舆论领袖”角色,占领舆论引导的阵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以辅导员为代表的政工干部队伍拥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熟悉网络语言,这样,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启迪的思想,激起同学们的共鸣,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的成效。1.加强政工队伍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以辅导员为代表的高校政工干部队伍,是一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工作队伍。他们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又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钻研业务知识,认真学习历史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学习的新媒体技术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掌握各项新媒体技术。2.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技能培训。在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层面,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专业不一,且以文科专业出身居多,在技术接受层面的差异会更明显。提高接受能力最基本的办法,一方面是加强信息意识培养;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主观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弥补差异。其中,参加技能培训是提高掌握新媒体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要围绕如何通过新媒体获取多样化而又贴近大学生实际的信息渠道这一紧迫问题,根据思想教育者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职位业务、业务能力的具体情况,授其所需,补其所短。

本文作者:李慧芳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信念教育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历届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宣传开展“三信”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重要部署,大力宣传“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成果,大力宣传思想先进、坚守信念、踏踏实实为群众谋幸福的“先锋”,充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定信仰中提高觉悟,在坚定信念中提升境界,在坚定信心中提振士气,在全区营造“唱响红色主旋律,争做跨越急先锋”的局面,为加快打造东部新区,推动跨越式转型发展打牢坚实的思想舆论基础,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二、宣传重点

1、集中宣传“三信”教育活动的重大部署、重要意义和各项工作要求。大力宣传王中书记在“三信”教育活动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宣传开展“三信”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目标、活动方式和工作要求。

2、集中宣传“三信”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实际成效。报道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理论培训的特色做法;报道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三送三带”、“三行三评”活动的实际效果;报道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党建品牌亮点的先进经验;报道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加强党性修养、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现实效果和好经验好做法;报道广大基层群众对活动的评价情况。

3、宣传“三信”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积极挖掘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基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党员。结合“大美、精彩人生”活动,集中宣传“功勋单位”、“攻坚能手”、“富民、创业、服务先锋”、“红旗窗口”等典型代表,以典型引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引导全区党员争当思想厚重、干事创业、跨越崛起的“先锋”。

三、宣传形式

根据“三信”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重点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1、强化新闻宣传。区广播电视台、《新》周报开设专栏,大力宣传各镇街各部门各单位在“三信”教育活动中的做法经验和成效成果;依托电视台《社会观察》和《庄户人家》两个栏目,围绕建设“幸福”开展重点宣传;开展红色影视剧展播活动。

2、强化网络宣传。政务信息网开设“三信”教育活动专栏,通过“今日”、“图片报道”、“政务动态”等栏目,全面宣传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并刊发优秀征文、演讲作品。

3、编发活动简报。教育活动期间,定期编发简报,集中宣传各级各单位活动的进展、经验、成效和先进典型,并及时做好优秀经验总结上报工作。

4、强化社会宣传。各镇街要在镇街驻地、主干道两侧和村庄社区醒目位置,通过张贴、粉刷标语口号、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加强宣传;各部委办局、各单位要强化机关内部环境宣传。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液晶显示屏、悬挂过街横幅、设置道旗广告、远程教育网络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5、强化对外宣传。要通过市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日报》、《大众日报》等党报党刊,以及市级以上网络平台,做好对外、对上宣传,集中报道宣传我区“三信”教育活动的典型、成效和经验,以及打造东部新区、建设“幸福”的新举措、新气象、新亮点。

四、工作要求

信念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在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等方面产生巨大的能动性”。[1]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曾多次强调过对党员、领导干部、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2]。而理想信念对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有着远大理想、正确信仰的老师,对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而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

1.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普遍表现出工作业务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的特点,他们大多数人在学术科研方面成绩斐然,但一些人在讲政治、顾大局、社会责任感、敬业奉献精神方面有所欠缺。对高校青年教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目的是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觉悟,坚定政治方向,培养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政治领悟能力,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做到尽职尽责,少走弯路和不走错路。[3]2.是建设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评价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办好高等教育,事关民族未来,教师更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果我们的教师师德修养低下、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如何能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如何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此,大力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和思想政治素养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3.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保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和个人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在校期间,老师是他们精神上的引路人,因此,学校的教风、教师的师德师风不仅直接影响学风,而且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锤炼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存在的突出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远大理想。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就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缺乏远大理想的现象。他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更不相信共产主义,因此没有能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的老师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们不大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对于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总以各种借口不参加。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很低,在工作中不讲政治,不顾大局,常常在公众场所或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发表一些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过激言论,有的老师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也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反而妄加评论,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2.主流价值观缺失,价值取向功利化。从总体上讲,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健康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价值取向功利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由注重集体利益转向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义”转变成注重“利”,从讲奉献转向讲索取。在工作中,他们不讲集体利益,不讲团队合作,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过于看重物质利益。这一部分青年教师从来不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尽管此项活动会影响到学院的整体利益他也无动于衷,此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也不愿意与同事合作。在教学中,不愿意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科研上,不愿意与同事探讨,不愿意与同事组建科研团队,喜欢一个人单打独斗。另外,这类青年教师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将学校安排的一切工作以对自己有利无利为衡量标准,有报酬的工作就愿意干,没有报酬的工作尽量不干,多做一点工作就要求加班费,要求额外的报酬,只讲索取,不谈奉献。3.自我意识较强、责任意识较弱。部分青年教师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个人需求,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清晰的规划,因此在工作中,“竞争”意识强烈,“民主法制”意识也很强烈,只要是与自己个人利益有关的工作,他们会竭尽全力。然而,如果此项工作与个人利益无关,他们会表现出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类教师往往在责任意识上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由于很多地方院校的目标是申报硕士授予单位和申请更名为大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和申报部级的研究课题,一旦成功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或者获得了部级的研究课题,学校就会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因此,在青年教师中就出现了重学术研究轻教书育人的现象。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随意,不认真钻研教材,也不认真备课,而是照本宣科,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另外,他们上课期间不管课堂纪律,不管学生考勤,任由学生课堂上讲话、玩手机打游戏、睡觉甚至逃课等,对学生极不负责任。

三、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受不良价值观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各种西方文化观念正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形成了多元文化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显得更加“务实”和“开放”。同时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以及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部分人开始崇尚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这些人的思想观念中“金钱至上、金钱万能”,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幸福的价值尺度。在高校青年教师中,此种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理想信念是空洞的、虚无的,只有多挣钱才是实实在在的。另外,社会腐败现象的频繁出现也严重削弱了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改革开放以来,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腐化堕落、胡作非为、违法乱纪,玷污了党的声誉,给社会也造成了不良影响。2.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一些高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重业务能力建设轻思想政治建设的倾向较为明显。很多高校都制定了鼓励教师搞好教学科研的政策性文件,然而在加强和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措施却很少。同时高校在开展政治学习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时候都是以会议的形式传达学习内容,读读文件,提提要求,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没有系统学、深入学,学习仅仅停留于表面,没有做到入心入脑。3.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学界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对策探讨,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是,对工作后的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对青年人工作后其思想变化的特征与趋势、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的研究不够,对如何加强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措施的探讨更少,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理论支撑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导致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学校党委应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党委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要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来认识,要像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一样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不但要制定具体的办法,而且要制定长远的工作规划,明确党委宣传部在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负有主体责任,在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学习上应拿出可行办法或具体措施,确保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学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学习培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对于部分青年教师表现出来的信仰危机,必须加强对其主观世界的改造,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其头脑,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对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培训,可邀请国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开讲,将大道理讲透彻,将是非曲直辩明。通过这种学习,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入心入脑,让青年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3.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曾经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典型,及时起示范推动作用”。同样道理,在开展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离不开树立典型。因为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借助榜样的力量开展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说教变得具体形象,多数人能做到见贤思齐。因此,高校要注意挖掘和宣传先进典型,让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师德师风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老师作为先进典型,并给予先进典型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身边这些熟悉的形象,更能让人获得认同或者产生共鸣,教育效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解决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是提高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年限不长,职称低、收入不高,养家糊口的重任以及教学科研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和工作态度。因此,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把重视思想教育工作与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高校要制定一些保障性政策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生活上的帮助,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5.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环境使人在情感和认识上产生共鸣,能够自觉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人人尊崇;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公平正义,逐渐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努力解决社会问题;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消除贪污腐败的负面影响,树立党的权威和伟大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贪污腐败零容忍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打击腐败的决心也丝毫不能削减,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会逐渐向健康积极方面发生转变。[4]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应对社会多元文化的诸多挑战,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崔晓锋,高军.青年知识分子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和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18-19+23.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的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晓蓉.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5.

信念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就是澄清是非,知善恶,辨美丑。

二、理想信念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即我们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者自己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保证人格的思想性和工作的思想性。

客体即理想信念教育的受动者,也就是我们的高校大学生,这是我们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客体,其实也是相对的,在理想信念教育整个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客体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适应超越规律,充分分析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做到二者的协调平衡,即达到教育硬目标,又不失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教育的软目标。

介体即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包括广播、报纸、网络等,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等正式群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好社团、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将其纳入规划,重视其巨大作用,保证经费投入;第三,要重视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主动占领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必须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既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又具有符合针对的学生的特殊表现方式,使学生能、愿意、乐于接受,在建构中批判,在批判中建构,注意将教育内容外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

有了好的内容和载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实施、管理和调控。理想教育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教育者搭建平台并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们参与、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必须分析不同层面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实施方法有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

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1、综合性,即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中进行统筹综合,确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体系;2、渗透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方法有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之分,前者已被长期运用于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大学生群体和时代的变化,其作用已大为减弱,迫切需要包括隐性教育法在内的其他教育方法予以补充。

四、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评估

理想信念教育评估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全面总结的依据,对加强和改进教育活动、促进教育活动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效果评估的特点包括:评估的对象和效果具有广泛性,充分对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策划、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评估内容和标准具有客观性,思想性和有效性是主题教育评估的最终标准;评估结果具有相对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导向性;评估的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的统一。

总之,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题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把握好内容、载体、策划、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方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