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6:37:11

新纪元范文篇1

【关键词】动漫产业/深圳/产业链/产业环境/发展路径

【正文】

“动漫”是漫画(cartoon)和动画片(animation)的合称,有时也包括电子游戏产业(game)。漫画是动画的基础,投入成本低,可以很容易转化为动画。动画王国日本已经做到动漫联动,即漫画业以贴本销售的方式扩大发行量,为跟进的动画业提供市场保障。动漫产业在美国属于“内容产业”,在日本、韩国、英国属于“创意产业”,在香港则被纳入“数码娱乐业”。我们认为,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虚拟卡通形象为视觉符号、以数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具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

自1906年美国制作出世界第一部动画电影以来,美国的动画出口额在2002年达到钢铁的4倍,日本动画已是国家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而韩国政府每年向动画产业投放的资金约500亿韩元(合人民币3.5亿元),赢得世界动画“大供应商”的美誉。(注:王永章(文化部产业司司长)《中国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政策》,。)中国动画在1980年代以前以“中国学派”享誉世界,但由于没有实现产业化,本土市场逐渐被日、美、韩等强势动漫王国占领。

动漫产品不仅商机无限而且意识形态明显,通过跨国输出产生文化殖民作用。从振兴民族动漫产业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出发,、国家广电总jv于2004年印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成立了以北京、上海、湖南等地为中心的动漫制作、研究基地,允许这些地方率先开通卡通频道。地方政府也为抢占战略制高点,实行政策倾斜,举办各种动漫节,上马众多动漫项目。基于此背景,本文第一作者借助全程参与深圳市委宣传部课题《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所获得的第一手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注:本文所用调查数据除特别注明,皆取之于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委托深圳市委宣传部所做课题《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本文第一作者被邀请全程参与此课题的调查和报告的撰写工作。)对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本地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定位以及为政府和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地理空间关系中的深圳动漫产业发展路径

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深圳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国内动漫产业的原有格局以及国际动漫产业的全球分工和空间移动等多种地域因素有关。深圳动漫产业是在没有任何基础、国家及地方政府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和政策扶持的条件下,由外资和民营资本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目前正期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1区位条件与外来动漫加工制作阶段

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是深圳动漫产业的萌芽和繁荣阶段。深圳动画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受益于较早的开放政策,并借助毗邻香港的区位条件,创立了国内最早的以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公司为代表的港、外资动画加工企业,专门为国外加工制作动画片。由于可以接触大量的新方法、新技巧、新形式,国内其他地方的动画人才和年轻从业人员被吸引到深圳,而深圳的创业氛围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也促使最初来到深圳的这些专业人才,经历了打工学习阶段后开始创业,发展起一些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在漫画方面,这个时期深圳与国内其他地区基本类似,主要漫画作品为刊登在本地报纸、以讽刺不良社会风气为主题的传统漫画专栏。总之,这个时期,香港、日本、美国,包括内地的中央电视台都将相关的动漫加工业放于深圳,深圳基本没有原创。

1.2国内外影响与本地动漫公司技术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低廉的劳动力,动漫加工业被吸引了过去。同时又因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自己的动漫业,每年委托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一定数量的动画片,导致深圳动漫人才北流,同时又由于台资三辰动画公司在长沙成立,更吸引了一批深圳的动画人才。而留守深圳的,则成立了一些小动画制作室,或者将动画作为表现手段,制作广告、建筑模型等。(注: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6月17日。免费论文网)该阶段动漫产业的发展还得益于深圳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基于计算机虚拟技术的三维数码动画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三维动画加工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但漫画没有太多变化,国内出版的国外漫画书籍从介绍欧美讽刺幽默类漫画,转变到以日本等亚洲漫画出版物为消费主流。

1.3期望和风险中的动漫原创阶段

全球网络泡沫的破裂,使许多面向网站、广告的动画制作企业关闭,同时,随着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掀起了国内市场对本土动画影视产品的热切期待,2003年以来深圳市政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市”战略的推出,加大了对动漫产业的重视力度,在国际外来动画加工业务进一步萎缩,以及因无法拥有版权而受制于人等因素的制约下,刺激了一些动画加工企业开始尝试原创,推出部分产品(剧集),如深圳光彩事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一万一绝对拯救》、深圳唐人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憨八龟》。但光彩动画、环球数码(注:为叙述简洁,将文中涉及到的深圳动漫企业全名进行简称: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有限公司简称为“环球数码”,深圳光彩动画事业有限公司简称为“光彩动画”,深圳日中天动画公司简称为“日中天”,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公司简称为“翡翠”。)因发展原创而投入巨大资金、出现经营问题或资金困难。(注:深圳光彩动画事业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7月28日。)因此,深圳不同于上海和北京,原创面临极大风险。深圳动漫产业的未来正处于十字路口。只有从本地生产要素和内外部市场环境深入分析,才能明确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定位以及政府相关扶持政策。

2.深圳动漫产业发展的本地要素

2.1生产体系与制作规模

深圳动漫产业由漫画、动画、游戏等企业构成,漫画业主要包括设计、策划、印刷等以平面为主的企业;动画业包括广告、动画的软、硬件开发、制作、加工和发行企业;游戏业主要指软件、科技和网络公司。这些企业所经营的业务有所重叠和交叉(图1)。从生产环节看,动漫产业的生产过程包括原创(概念创意)、加工制作、发行和营运(市场营销)以及授权衍生产品开发等业务(图2)。动漫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水平合作和上下游的关系,他们构成深圳动漫产业的生产体系和经营主体。

图1、2003年深圳动漫企业类型和收入构成

图2、2003年深圳动漫产业业务类型

附图

(资料来源:深圳市委宣传部课题资料)

动漫产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动漫产业的前期软件开发成本、设备购买成本昂贵,例如,环球数码、光彩动画的前期投入高达2000万元以上。(注:深圳光彩动画事业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7月28日;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6月17日。)昂贵的设备投入产生大量沉淀成本,只有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会降低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而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熟练的动画操作人才。从参与问卷调查的84家企业得知,公司平均雇员为29.56人,除几家老牌的加工企业,如翡翠、彩菱、环球数码等达到上百人的规模,大量近两年成立的年轻企业规模小,专业化分工还未完成,企业间产品差异小,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动漫产业链。

深圳动漫企业有很强的动画、漫画、游戏产品的开发和加工能力。在所调查的20个有效企业样本中,2003年动画制作量达到7114分钟,相当于目前中国动画年产量的40%左右,完全可以和北京、上海、湖南三大基地相抗衡。在漫画方面,2003年仅《花季雨季》在漫画与卡通形象作品方面便出版发行90,000张,估计深圳企业年创作量为725,662张。以卡通形象设计为主的小企业,如深圳光彩动画设计公司和中教软件公司的作品量分别可达10万张和2万张,创作能力突出。2.2产品品牌与原创

动漫产品有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漫画业的品牌构成来自漫画角色或形象、漫画作品名称、漫画师、漫画刊物和出版社。深圳漫画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采用“借鸡生蛋”的策略,即兼并有影响的漫画刊物,邀请业界著名漫画师加盟。动画业的品牌构成包括动画卡通形象、动画作品名、动画歌曲或配音、动画片导演、编剧等创作人才、动画企业等。和北京、上海、湖南相比,深圳动画企业在品牌方面没有竞争优势,而湖南的“蓝猫形象”已经获得成功,北京依托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制作了负有盛名的《西游记》、《大闹天宫》、《小糊涂神》(由深圳日中天加工)等作品,上海则依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宝莲灯》、《我为歌狂》等,而深圳几乎没有自己的代表作,光彩动画的《一万一绝对拯救》正在播映之中,市场前景尚难预料,深圳外资企业虽也制作了《神雕侠侣》等动画片,但由于针对海外市场,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总之,深圳要发展自己的动漫产业,必须在品牌上下工夫,发展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目前的建构方向主要为前者,利用深圳拥有翡翠、环球数码这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享有盛名并为中国动画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动画企业,以及光彩动画、日中天这样的原创型企业的优势,进行品牌发展。

原创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价值,在参与调查的84家企业中,从事原创业务的企业占到77.4%(图2),许多动漫作品还获得奖项。说明深圳动漫企业具有一定的原创力。(注:在深圳市政府逐步加大对原创产品的投入刺激下,被调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做出不太符合企业真实状况的回答,从而掩盖深圳动漫仍以加工、制作为主的基本事实。)但在通过产品授权开发为主的企业中,产品授权类型主要集中在出版和影视制作方面,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游戏等授权比例偏低(图3)。因此,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深圳因原创不足,在产品开发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

图3、深圳动漫产业的原创和授权比例(%)

附图

(资料来源:深圳市委宣传部课题资料之问卷调查部分)

2.3企业管理和营销能力

深圳动漫企业几乎是在完全市场化和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交货时间、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上都远远高于中央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带有国有和垄断性的企业,而这些企业都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国营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意识淡薄。(注:动漫企业焦点小组座谈,2004年7月16日。)

营销能力方面,深圳16个有效动漫企业样本在全国拥有2家分支机构(营销网络)的占43.8%,拥有5家及以上的也占到6.3%,说明这些企业的营销网络覆盖了国内最重要的地区。像光彩动画这样的企业,营销人员达到30多人。尽管专门从事发行的动漫企业在84个有效样本中只占2.4%,但兼营发行的企业却占到64个。另外,像翡翠、环球数码这样的动漫企业,由于它们主要承接海外企业加工业务,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国内企业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甚至也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

2.4资金问题

资金短缺是制约深圳乃至全国动漫产业的首要问题,问卷调查中,认为资金缺乏是动漫发展最大瓶颈的比例占66.5%,居第一位。2003年,深圳漫画企业整体净利润为-165.42万元,动画企业为-1077.18万元,只有游戏产业实现盈利23852.11万元(注:数据来源:《2004年深圳市统计年鉴》。);动漫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资金缺口。造成资金紧缺的原因有三:1、动漫产业是依靠衍生产品赚钱的行业,产业链长,投资回收慢,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做铺垫,风险很大;2、行业自身不成熟,漫画市场不够发达,动漫未实现联动效应,增加了投资数额和投资风险;3、民间资金和金融资金为规避风险,未进入动漫产业。

目前深圳动漫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办法主要有三种:1、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抽调其他产业的资金来支持动漫项目。光彩动画为制作《一万一绝对拯救》,先后投资1亿多元,并将光彩动画打造成集动画教育、培训、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大型原创动画基地(注:深圳光彩动画事业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7月28日。);2、以加工出口为导向,资金来自于香港或海外,成品也销往海外,风险小,利润稳定,但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企业发展空间小,容易因国际动漫市场的萎缩而出现波动,这类企业以环球数码为代表,正处于由加工向原创动画转型中,但这类企业面临影视制作许可证的问题(注: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6月17日。);3、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承接国内订单做加工,或者承揽广告、建筑模型、软件开发、电视节目等各项业务。(注:动漫企业焦点小组座谈,2004年7月16日。)

2.5人才规模、结构和流动性

深圳动漫人才较多,大约2000人左右,和湖南、上海、北京相比,深圳动漫人才更具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另据企业问卷调查,深圳动漫企业人才结构,设计人员平均为14.86个,占企业平均总人数的50.27%;本科以上学历占到50%以上,深圳动漫企业员工具有较高素质。但结构不合理,前端策划型、编剧型人才明显不足,绝大部分集中于中间的加工部分,后期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也欠缺。这种畸形人才结构有其历史原因,即深圳动漫产业主要从加工业起步,目前深圳的10多家外资动漫企业仍然以制作、加工为主。(注:深圳光彩动画事业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7月28日。)

深圳动漫加工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对外资加工企业而言,从业者素质很高,管理严格,服务意识强,技术上可以和国际衔接;对大中型民营企业来说,比如光彩动画的导演和重要技术人员都来自于港资企业翡翠,(注:深圳光彩动画事业有限公司访谈,2004年7月28日。)素质高,而新招从业者通过企业内训方式提高素质;此外,深圳毗邻港澳,人才间的交流频繁,容易领技术风气之先。在59份有效问卷样本中,认为深圳动漫技术水平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以上的占76.3%。但深圳的配音、剪辑、特效等后期加工人才缺乏,技术薄弱,无法与香港、日本、澳洲匹敌。深圳要想凭借加工优势成为动漫制作基地,必须强化后期加工和服务能力。

动漫从业人员报酬差距大,流动性大。平均月工资在2000—3000元左右,最高有5万多元,低的只有几百元。工资水平基本上和上海、北京持平,但和深圳消费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另外,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动漫市场不景气,特别是越南、马来西亚等成本更低的劳动力市场出现,深圳动漫加工业逐渐衰落,动漫从业人员或转行从事广告业,或流往北京、上海等地。

2.6相关行业的制约

相关行业对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一,深圳缺乏覆盖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播出平台。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深圳电视台,都还仅仅是区域性的媒体,深圳上星频道还没有在全国各大城市落地,限制了深圳动画原创产品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第二,深圳的影视产业不发达,特别是电影业不发达,对动漫产业创立自身品牌形成很大制约。事实上,无论是日本,还是欧美,动画片的导演、编剧、配音、配乐等人才几乎都来自电影界,也有一部分是从底层慢慢爬上去的。电影业不仅训练了这些人的技能和画面思维,也使他们产生票房号召力。而北京、上海的影视业比深圳发达,有利于延请电影界知名人士直接参与动漫产品的制作。第三,深圳目前还没有培养动漫人才的专业高校,教育产业通过对人才供给的影响而影响产业的发展。2.7本土市场潜力

一般而言,无论是动漫抑或其他产业,几乎都必须以本地和本国市场为根据地,然后向其他区域拓展。就像日本漫画业仍然以日本为最重要的依托市场,美国电影业以美国国内市场为依托一样。本地和国内市场有利于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对外出口。(注:亚当·费恩等《全球电视和电影》,刘丰海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因此,企业所在区域市场的大小构成了产业是否具有强势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可以发现,无论人均GDP、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或恩格尔系数,深圳都位居第一,表明深圳具有很强的消费实力,动漫产品在深圳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若以人均年消费动漫产品100元计算,深圳本地市场的总量达5个多亿,而深圳目前的动漫画总产值为2亿左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此外,深圳城市人口结构年轻,单身人口比例高,他们崇尚时尚,消费力强,为动漫、游戏等时尚娱乐文化提供了消费市场。这与相对老龄化的北京、上海形成鲜明对比。另据估计,到2005年,全国的文化产品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注:《市场虚热,坚持原创亏损多》)因此,无论是本地市场,还是全国市场,深圳动漫企业都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2.8政策环境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较早、较快地进行了经济领域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并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较早实行了“四局合一”(即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版权局合一,还设有文物管理办公室,实际是“五局合一”)的“大文化”管理体制,这种相对集中的文化管理机构,政策比较统一,办公效率较高。深圳“大文化”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动漫产业链条的顺畅运转。深圳大力实施“文化立市”的战略,有利于为动漫企业配套各项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结论与建议

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初步显示了影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要素和条件所构成的核心产业链和生产体系的状态和结构,同时也说明了本地、国家和国际等不同空间尺度的横向竞争关系、市场环境以及生产要素在空间流动的作用(图4)。

图4、地理空间关系下的动漫产业发展因素和产业链框架图

附图

通过对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政府、市场环境和地理要素等相互关系的微观研究,可以为诊断本地动漫产业的发展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在此,我们主要从4个方面对深圳动漫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3.1巩固和完善深圳动漫产业链

建议分两步走:第一步,充分发挥深圳动漫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同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将动漫产业链向后延伸,将中端加工和后期合成结合起来,巩固和完善深圳作为全国最早动漫加工基地的地位,打造继日本、澳大利亚、香港之后的又一动漫产业中后期加工、制作一条龙基地。从中国动漫产业目前情况看,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策划和营销能力欠缺,地方保护主义和进口动漫的冲击,使国产原创道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注:笔者2004年7月底在采访光彩动画时,光彩动画正在制作播出原创动画《一万一绝对拯救》,整个公司红红火火;但到12月底,笔者再次打电话采访时,公司的营销总监却告诉我由于发不出工资,制作班底已经解散了,他们也去了别的公司。)因此,走加工制作道路尽管无法拥有知识产权,但收入相对稳定,而且拥有固定资产,容易获取银行贷款,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深圳已有的动漫加工制作企业如日中天、环球数码、翡翠、彩菱等品牌效应。第二步,在巩固和完善中、后期加工动漫基地的基础上,再向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作为最灵活的产业要素,深圳完全可以依靠动漫项目来招揽、盘活和吸引比较缺乏的原创人才,依靠资本运作完成向产业链前端的延伸。

3.2促进动漫产业集群建设以及与相关产业的关联

深圳动漫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极为分散,人为增加了交通、信息、时间等交易成本,不利于产生集聚效应,建议成立动漫产业园。同时,利用深圳较有优势的其他相关行业发生外延性产业关联:1、深圳作为世界服装、玩具、鞋帽等轻工产品的主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为动漫产业后继产品的开发、销售、出口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持;2、深圳的印刷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年产值上百亿元,雅昌公司是培养中国印刷人才的“黄埔军校”。深圳的唱片业、音像制品出版业、商品零售业在全国同样居于前列。而动漫企业的关联产品中很大一部分便是书籍、杂志、唱片、影碟等,为深圳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合作平台,降低了交易成本;3、深圳会展经济发达,一年一度的高交会和首创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为深圳动漫企业提供了亮相、参展、洽谈交易和树立品牌的舞台;4、深圳广告业非常发达,广告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前四名,广告的设计和制作无论在技术还是理念上都领先于全国,为深圳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5、深圳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不仅吸引了全国大批的高新人才,而且还汇集了世界许多著名企业。随着无纸动画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动漫产业已经和高新技术产业结下难解之缘,深圳动漫产业完全可以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完成软硬件的开发创新;6、深圳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出口产品集散基地,盐田港的货物吞吐量已排在世界第四位,这为深圳动漫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的进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7、深圳成立了自己的动漫协会,对于促进深圳动漫企业间和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3.3加快本地人才培养,优化城市环境,吸引外部人才

企业通过招聘和在岗培训所培养的基本是操作性人才,无法培养出高端人才。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深圳没有培养动漫人才的专业院校,表面看来,这是深圳一大劣势。但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内地老牌院校在培养动漫人才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如将动漫专业定位为艺术性质的操作性专业,缺乏创意、经营、管理、策划意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其次,师资力量老化,知识结构重叠;第三,学生观念错位,将动漫作为一种纯艺术,强调技法而缺乏市场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注:上海动漫节组委会座谈,2004年7月9日。)因此,深圳应该充分发挥深圳大学的优势,实行高校——企业联合办学,成立培养动漫、游戏人才的专业院系,借鉴香港动漫、游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操作型、策划性、编剧型、管理型和营销型人才,合理配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发挥人才培养上的后发优势。

深圳还没有专门建立高新技术人才模块,人才招聘成本和流动成本很高。(注:深圳四度空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座谈,2004年7月20日。)因此,深圳应通过扶持项目招揽世界优秀人才,特别是前端和后端人才。将项目与人才对接,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利用各种人才政策,招聘和留住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在这一方面,作为新兴和移民城市的深圳,城市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为人才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和包容的人际环境、相对自由的人才流动体系;加之毗邻港澳,人员出入境方便,便于人才协作和交流,以及在技术和观念上与国际接轨,形成开放和创新意识。同时,深圳居民人口结构年轻化,注重消费,追求时尚,为创意文化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也要注意,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文化根基浅薄,缺乏城市认同,人际关系功利、淡漠,信用制度欠缺,行业内部存在恶性竞争,无法为创意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和必要的创意产业氛围。

3.4协助解决资金瓶颈

日本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由漫画市场切入,减少了风险;美国则完全进行资本运作,大投入、大宣传、大市场、大产出,建立在强大的国内和海外市场、丰富的策划、营销和管理经验基础之上;韩国企业由政府成立各种基金,扶持动漫项目,分担企业风险。(注:《中国动画的出路在哪里?》,。)深圳解决资金有四条途径:1、利用地方财政实力,由政府成立各项基金,完善项目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扶持和奖励动漫项目,采用“前半程扶持,将项目送入市场经济轨道”的韩国模式(注:深圳日中天动画公司访谈,2004年7月20日。);2、动员“藏富于民”的民间资本进入。当然,由于“创意产业”资产评估和担保体系不健全,动漫企业短期难见效益,这种融资方式近期内难以实现;3、作为中长期目标,可借鉴日本模式,先培育国内漫画市场,然后推动动画、游戏产业发展;4、利用深圳投资环境优越,配套设施完善,市场体系健全,毗邻港澳,风险投资活跃等优势,通过纳入“高新技术产业”范畴,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从而获得资金支持。

三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民族品格,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邓小平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有成吉思汗、郑成功、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彪炳史册的民族精英和民族英雄,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郑培民、张思德、周国知、任长霞、牛玉儒等时代英模和时代新人形象,还有李双双、陆文婷、梁三喜、秋菊、喜莲等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以及小海娃、张嘎子、潘冬子等活泼勇敢的少年儿童形象。这些由我国电影艺术家塑造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二)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一百年来,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用宽广的情怀、辩证的思维、丰富的影像,表现人生的价值,折射人性的光芒,针砭时弊,揭示本质,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顺应历史趋势,把握社会脉搏,表现时代主题。我们从《青春之歌》《花园街五号》《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惊涛骇浪》等许多影片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都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

二是信守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捕捉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坚持辩证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表现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精神力量。如《三毛流浪记》《牧马人》《不该发生的故事》《良心》等一系列影片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度。

三是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中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像《邻居》《人·鬼·情》《妈妈再爱我一次》《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洗澡》《漂亮妈妈》《暖春》等影片,都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浓郁情怀,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深度,这类影片占据着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位置,是中国电影的特色,也是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

(三)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传统。多样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多样化的电影也艺术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百年电影创作在题材、类型、风格、样式、手段、技巧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题材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电影选择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与个体,重大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儿童题材等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电影形态的类型化,传记片、爱情片、动作片、歌舞片、惊险片、喜剧片等,姹紫嫣红,琳琅满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电影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技巧的独到新颖上,既有恢弘的交响乐,又有温馨的小夜曲。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等等。总之,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都是通过自由地创造性地选择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使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具象展现和抽象表达共同呈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互为补充,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电影艺术的百花园,显示出中国电影的多姿多彩,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百年来在我国优秀的电影传统中,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电影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百年电影实践中,我国每一代优秀的艺术家都为影片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正是历代电影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艺术家都在不断学习先进的电影技巧和经验,不断积累生活功底,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在创作中既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又优势互补,各学派流派之间相互比较、切磋,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开放体系。

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荣耀,是抹不去的生命烙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大力推进我国电影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在不断创新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三、当代中国电影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增长,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充满了希望和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还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可谓“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与创新。其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二是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逐步转向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三是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是电影市场逐步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链营销模式;五是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体系转变,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现。这一系列的巨大变革必将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电影260部,电视电影110部,还有一定数量的科教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等;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2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600多块银幕组建了36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步伐加快;在广大农村有着3.5万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全国电影观众达十多亿人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中国七亿多电视观众;电影后产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的综合效益增长较快,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加快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影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格局;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和公司;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电影人才队伍;创作一大批满足广大城乡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农村建立起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广大农村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当前,中国政府和国家广电总jv重点推进的战略措施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促进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创作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尊重艺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才,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条件。大力推进电影产品和品牌的创新,形成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要更紧密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娱乐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不断地提高艺术质量,提高影片的市场吸引力、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电影产业发展的依托在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自主发展、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培育新型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体制,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集团化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部分外资投资电影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主体投资的格局。大力推进和完善院线制改革,扩大优秀影片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的放映活动;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积极开发城乡电影市场,推进农村电影试点改革;加快城市影院改造和建设的速度,不断提高影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电影盗版侵权行为,充分发挥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的作用,与各国行业组织和各个制片方建立起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反盗版联盟,开展联合行动,切实依法维护电影版权。

三要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电影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是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必将成为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传输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开拓数字电影市场,启动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实施资料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工程,逐步优化产业升级。

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产业政策,是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广电总jv致力于强化政府的管理创新,不断建立科学高效的法制化管理体系。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的纲要》等新的政策措施。当前我们正在加快《电影促进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运营体系,进一步提高电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电影是在吸纳世界电影的进步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具有了空前的文化吸纳能力。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电影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形成了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发展的新局面,迈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步伐。实践证明,充分运用跨国资本、促进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谋求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国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加强电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始终坚持对内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维护各民族电影的个性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广电总jv鼓励各制片单位在海外举办中国影展活动,支持各国电影节的举办,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欢迎各国艺术家、企业家和各界朋友来华合作,共同推进在人才培养、合作拍片、科技创新、改造影院、打击盗版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鼓励在国际领域共同探讨电影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希望通过电影这个桥梁,不断增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

新纪元范文篇2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首先,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敏锐地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趋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更加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而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源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必越来越需要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支撑与推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势必越来越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数量,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不仅是物质生产的直接动力,而且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实现十五大提出的这一任务,教育至关重要。第三,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根据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抓好教育工作,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需要,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途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各级各部门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将教育纳入社会发展重点和经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扎实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以“三教”统筹为抓手,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新格局

近几年来,我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提高全县人口文化素质和从业人员就业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发展基础教育上,现有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和规模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和人才的要求必然愈来愈高。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是我县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努力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县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的教育新格局。一方面,要突出重点,继续大力抓好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县义务教育工作的质量,是我县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要继续突出这个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普高教育。为改革初中招生制度,积极发展普高教育,县委、县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在城区创办了上杭三中,实现了一中、二中高、初中分离,为我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把普通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为全面提高我县人口素质,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和高等院校新生作出努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条例》,逐步完善我县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使之成为同普通教育并行和沟通的教育系列。要继续办好职业学校,不断提高和扩大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的规模和档次。要根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逐步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在职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以文技校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成果转化步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外,各乡镇还可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科技夜校等形式,使职业教育、科普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参加函授进修、脱产学习、自学考试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使我县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在今后比较短的时期内有较大幅度提高,为我县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中心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牢固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关系到党的千秋基业能否薪火相传。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认真研究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想方设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县的政治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采取有效方法,磨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增强青少年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最近,县关工委等六个部门提出在城区中小学开展争当“著名苏区好学生”活动,这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具体措施,是我县纪念建党8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城区各类学校要广泛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农村中小学也可联系实际,组织开展这项活动。另一方面,要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开发青少年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当前,要广泛开展以遵纪守法、崇尚科学、抵制邪教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拒绝邪教”活动,强化德能功能,净化育人环境。

四、以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体制必须更新,必须改革。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国实行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日本提出了要发展在复杂技术社会里承担重任所必须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德国开始重视培养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我国的教育也在改革中前进,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时代高度,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改革方向。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过去的一年,我县教育进行了教师职务评聘分开、教师竞争选调入城等一系列改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激活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所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行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最近,教育部已经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并决定全面启动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我们要认真组织实施,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严格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使教师地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形成多元化教师培养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努力建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师德好、素质高的合格的人民教师队伍,为上杭加快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落脚点也就是要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我们在评估教学质量时,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改变只以升学率高低评价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及学校好坏、教师工作优劣的观念,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综合评价人才的标准。现在,人民群众已经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工作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质量、效益上下功夫,为上杭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以建党八十周年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育系统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担,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内容和新问题,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党务工作水平,把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好,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保障。公务员之家:

一方面要大兴理论学习之风,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的提高是政治上成熟的前提。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随时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敏锐性,忠实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另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寻求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努力形成学校党建工作特色。学校党建工作既要符合新时期党建的基本要求,又要结合实际拓宽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要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党员、干部中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增强免疫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防止任何腐败现象发生。

新纪元范文篇3

【正文】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辉煌成就和历史丰碑,并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在此,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优秀传统和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概述,谈几点体会,期望能与大家一起,以百年的历史经验启迪并激励当代,以当代的文化视角思考和探索未来。

一、中国电影在100年丰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昭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

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一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艰难而又卓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一百年来,中国电影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是与祖国、与时代、与人民同行的100年,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100年,也是孕育着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的100年。

一百年前的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步,由任庆泰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了。1913年郑正秋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是二十世纪初,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世界新文明、新文化的一次融会。从此,以电影为桥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拓展了更广泛的领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倡导爱国、民主、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为主旨,深刻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和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萌芽状态的中国电影。

二十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时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等电影机构进行了积极的艺术探索和市场开拓,坚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向欧美电影新潮学习,实行商业化模式,使上海呈现出活跃的电影创作局面。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创作者,创作了《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关注人生、改造社会的进步理念,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对于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为早期电影的发展建立了起步的基础,发挥了示范的作用,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由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他们积极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人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狂流》《大路》《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大批代表作品,担当起民族救亡的责任,呼唤光明的力量,抨击黑暗的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尤其是1935年,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首歌而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左翼电影运动所倡导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改变了中国旧电影的面貌,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当时在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区“孤岛”和大后方重庆等地,进步的电影人士也先后拍摄出《八百壮士》《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的影片,勇敢地担当起呼吁抗战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

1942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同志发表了著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指导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经典理论。从此,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电影开辟了崭新的电影境界,逐步进入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创业阶段。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连续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纪录片《民主东北》、长故事片《桥》和短故事片、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译制片等。这一时期的影片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立场瞄准人民大众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实践,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区火热的生活斗争历程,昭示出战争胜利的必然,开辟了中国电影清新活跃的崭新道路。

抗战后,上海涌现出一大批进步电影,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为代表的经典力作,从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叙事角度切入,启示人生,探讨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风格,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表现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业进入了规模化的建设时期,先后创建了长影、北影、上影、八一、珠影、峨影、西影厂以及新影、科影、美影等一批国有电影制片生产基地,构成了新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电影教育、科技、发行放映、理论和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走出硝烟弥漫的动荡岁月,中国电影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了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在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电影的同时,致力于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以及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挚的情感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先后创作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烈火中永生》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呈现出昂扬向上、清新明快的创作基调,这些影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辉煌记忆,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1966年以后的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电影发展进入了低潮。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在逆境中前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电影人不懈奋斗的足迹。

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纲领性文献《祝辞》。这篇《祝辞》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了艺术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开启了广大电影工作者思维与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闸门,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再一次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这一时期,整个电影界关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遵循艺术规律的研讨空前热烈,艺术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贴近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文角度切近生活,透过人物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敏锐地捕捉社会与时展的脉搏与规律,拍摄出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沙鸥》《人生》《喜盈门》《黄土地》《老井》等。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拍摄出《孙中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大决战》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豆蔻年华》等现实题材影片,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开辟了艺术探索的新境界,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进入九十年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立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重要的指导理论,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影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从1993年电影业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开始,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经历了一个跨世纪的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艰苦探索阶段。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界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为中国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电影工作者思想进一步解放,责任进一步增强,视野进一步开阔,面向市场、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更加关注、更加自觉,艺术质量和艺术形式都有了崭新的突破和提高,先后创作出《孔繁森》《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红河谷》《鸦片战争》《那山那人那狗》《横空出世》《花季雨季》《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首席执行官》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涌现出一大批电影的新生力量。

进入新世纪,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时度势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化电影产业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了电影创作的不断繁荣和电影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城乡电影的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老中青电影艺术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张思德》《可可西里》《太行山上》《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近三年来我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也随之到来了!

特别需要总结的是: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同样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香港电影从1913年黎民伟拍摄的影片《庄子试妻》开始起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抗战期间,香港进步人士拍摄了《最后关头》《民族的吼声》等影片,直接反映了香港的抗日斗争,具有特殊的意义。战后,香港电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进步的电影制片机构和艺术家们,拍摄了《珠江泪》《一板之隔》《七十二家房客》《廉政风暴》《屈原》《精武门》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兴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一批电影新人在电影语言和风格样式上有了新的探索,类型片日臻成熟,包括动作片、喜剧片、文艺片等,拍摄了《少林寺》《似水流年》《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甜蜜蜜》等影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香港制片和发行机制的不断完善,香港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

台湾电影从1925年开始起步,拍摄了影片《谁之过》。1945年台湾光复后,电影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拍摄了许多电影新闻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战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图景。60年代,一批进步的电影人士,秉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贴近现实,吸取乡土生活的清新气息,积极反映台湾民众的心声,拍摄了《家在台北》《中的一条船》等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优秀影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涌现了一批电影新人,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童年往事》《搭错车》《饮食男女》等影片,通过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电影手段,表达了对于社会人生的新认识,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CEPA协议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片、发行、影院建设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品牌,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等各片种的创作上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从1905年到2005年底,我国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约470部,美术片约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26300多部。历史证明,一百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是曲折的,而成就则是卓越的、辉煌的,它昭示出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创造力。

二、中国电影在100年的潜心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和艺术品格

回顾百年中国电影的实践历程,值得总结的经验、规律和启示有很多很多。我想其中尤为突出而鲜明的,是百年来中国电影人创造的独特而优秀的电影文化传统:即中国电影始终坚持了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电影事业的精神纽带,也是推进电影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这里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传统: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艺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中国电影人牢记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创作实践中,坚定地关注民族命运,抒发民族情感,揭示民族矛盾,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担当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先锋,凸显了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一部中国电影的艺术史,映衬着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命运史。中国电影的兴衰变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已成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这一优良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秉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血脉,表达出强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纵观百年电影史,电影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林则徐》《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是聚焦了民族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转折,再现了民族进步中的历史记忆。像《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长征》等影片,都以其史诗品格,再现了民族历程中令人难忘的重大史实和宏大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抗争自然、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民族品格,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邓小平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有成吉思汗、郑成功、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彪炳史册的民族精英和民族英雄,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郑培民、张思德、周国知、任长霞、牛玉儒等时代英模和时代新人形象,还有李双双、陆文婷、梁三喜、秋菊、喜莲等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以及小海娃、张嘎子、潘冬子等活泼勇敢的少年儿童形象。这些由我国电影艺术家塑造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二)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一百年来,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用宽广的情怀、辩证的思维、丰富的影像,表现人生的价值,折射人性的光芒,针砭时弊,揭示本质,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顺应历史趋势,把握社会脉搏,表现时代主题。我们从《青春之歌》《花园街五号》《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惊涛骇浪》等许多影片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都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

二是信守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捕捉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坚持辩证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表现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精神力量。如《三毛流浪记》《牧马人》《不该发生的故事》《良心》等一系列影片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度。

三是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中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像《邻居》《人·鬼·情》《妈妈再爱我一次》《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洗澡》《漂亮妈妈》《暖春》等影片,都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浓郁情怀,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深度,这类影片占据着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位置,是中国电影的特色,也是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

(三)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传统。多样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多样化的电影也艺术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百年电影创作在题材、类型、风格、样式、手段、技巧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题材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电影选择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与个体,重大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儿童题材等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电影形态的类型化,传记片、爱情片、动作片、歌舞片、惊险片、喜剧片等,姹紫嫣红,琳琅满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电影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技巧的独到新颖上,既有恢弘的交响乐,又有温馨的小夜曲。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等等。总之,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都是通过自由地创造性地选择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使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具象展现和抽象表达共同呈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互为补充,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电影艺术的百花园,显示出中国电影的多姿多彩,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百年来在我国优秀的电影传统中,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电影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百年电影实践中,我国每一代优秀的艺术家都为影片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正是历代电影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艺术家都在不断学习先进的电影技巧和经验,不断积累生活功底,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在创作中既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又优势互补,各学派流派之间相互比较、切磋,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开放体系。

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荣耀,是抹不去的生命烙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大力推进我国电影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在不断创新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三、当代中国电影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增长,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充满了希望和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还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可谓“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与创新。其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二是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逐步转向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三是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是电影市场逐步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链营销模式;五是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体系转变,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现。这一系列的巨大变革必将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电影260部,电视电影110部,还有一定数量的科教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等;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2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600多块银幕组建了36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步伐加快;在广大农村有着3.5万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全国电影观众达十多亿人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中国七亿多电视观众;电影后产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的综合效益增长较快,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加快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影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格局;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和公司;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电影人才队伍;创作一大批满足广大城乡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农村建立起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广大农村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当前,中国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进的战略措施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促进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创作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尊重艺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才,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条件。大力推进电影产品和品牌的创新,形成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要更紧密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娱乐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不断地提高艺术质量,提高影片的市场吸引力、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电影产业发展的依托在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自主发展、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培育新型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体制,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集团化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部分外资投资电影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主体投资的格局。大力推进和完善院线制改革,扩大优秀影片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的放映活动;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积极开发城乡电影市场,推进农村电影试点改革;加快城市影院改造和建设的速度,不断提高影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电影盗版侵权行为,充分发挥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的作用,与各国行业组织和各个制片方建立起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反盗版联盟,开展联合行动,切实依法维护电影版权。

三要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电影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是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必将成为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传输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开拓数字电影市场,启动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实施资料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工程,逐步优化产业升级。

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产业政策,是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广电总局致力于强化政府的管理创新,不断建立科学高效的法制化管理体系。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的纲要》等新的政策措施。当前我们正在加快《电影促进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运营体系,进一步提高电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电影是在吸纳世界电影的进步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具有了空前的文化吸纳能力。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电影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形成了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发展的新局面,迈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步伐。实践证明,充分运用跨国资本、促进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谋求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国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加强电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始终坚持对内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维护各民族电影的个性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广电总局鼓励各制片单位在海外举办中国影展活动,支持各国电影节的举办,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欢迎各国艺术家、企业家和各界朋友来华合作,共同推进在人才培养、合作拍片、科技创新、改造影院、打击盗版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鼓励在国际领域共同探讨电影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希望通过电影这个桥梁,不断增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

新纪元范文篇4

【正文】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辉煌成就和历史丰碑,并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在此,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优秀传统和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概述,谈几点体会,期望能与大家一起,以百年的历史经验启迪并激励当代,以当代的文化视角思考和探索未来。

一、中国电影在100年丰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昭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

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一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艰难而又卓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一百年来,中国电影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是与祖国、与时代、与人民同行的100年,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100年,也是孕育着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的100年。

一百年前的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步,由任庆泰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了。1913年郑正秋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是二十世纪初,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世界新文明、新文化的一次融会。从此,以电影为桥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拓展了更广泛的领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倡导爱国、民主、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为主旨,深刻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和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萌芽状态的中国电影。

二十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时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等电影机构进行了积极的艺术探索和市场开拓,坚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向欧美电影新潮学习,实行商业化模式,使上海呈现出活跃的电影创作局面。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创作者,创作了《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关注人生、改造社会的进步理念,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对于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为早期电影的发展建立了起步的基础,发挥了示范的作用,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由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他们积极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人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狂流》《大路》《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大批代表作品,担当起民族救亡的责任,呼唤光明的力量,抨击黑暗的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尤其是1935年,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首歌而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左翼电影运动所倡导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改变了中国旧电影的面貌,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当时在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区“孤岛”和大后方重庆等地,进步的电影人士也先后拍摄出《八百壮士》《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的影片,勇敢地担当起呼吁抗战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

1942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同志发表了著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指导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经典理论。从此,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电影开辟了崭新的电影境界,逐步进入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创业阶段。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连续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纪录片《民主东北》、长故事片《桥》和短故事片、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译制片等。这一时期的影片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立场瞄准人民大众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实践,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区火热的生活斗争历程,昭示出战争胜利的必然,开辟了中国电影清新活跃的崭新道路。

抗战后,上海涌现出一大批进步电影,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为代表的经典力作,从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叙事角度切入,启示人生,探讨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风格,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表现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业进入了规模化的建设时期,先后创建了长影、北影、上影、八一、珠影、峨影、西影厂以及新影、科影、美影等一批国有电影制片生产基地,构成了新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电影教育、科技、发行放映、理论和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走出硝烟弥漫的动荡岁月,中国电影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了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在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电影的同时,致力于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以及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挚的情感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先后创作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烈火中永生》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呈现出昂扬向上、清新明快的创作基调,这些影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辉煌记忆,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1966年以后的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电影发展进入了低潮。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在逆境中前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电影人不懈奋斗的足迹。

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纲领性文献《祝辞》。这篇《祝辞》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了艺术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开启了广大电影工作者思维与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闸门,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再一次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这一时期,整个电影界关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遵循艺术规律的研讨空前热烈,艺术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贴近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文角度切近生活,透过人物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敏锐地捕捉社会与时展的脉搏与规律,拍摄出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沙鸥》《人生》《喜盈门》《黄土地》《老井》等。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拍摄出《孙中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大决战》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豆蔻年华》等现实题材影片,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开辟了艺术探索的新境界,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进入九十年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立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重要的指导理论,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影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从1993年电影业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开始,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经历了一个跨世纪的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艰苦探索阶段。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界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为中国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电影工作者思想进一步解放,责任进一步增强,视野进一步开阔,面向市场、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更加关注、更加自觉,艺术质量和艺术形式都有了崭新的突破和提高,先后创作出《孔繁森》《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红河谷》《鸦片战争》《那山那人那狗》《横空出世》《花季雨季》《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首席执行官》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涌现出一大批电影的新生力量。

进入新世纪,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时度势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化电影产业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了电影创作的不断繁荣和电影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城乡电影的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老中青电影艺术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张思德》《可可西里》《太行山上》《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近三年来我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也随之到来了!

特别需要总结的是: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同样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香港电影从1913年黎民伟拍摄的影片《庄子试妻》开始起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抗战期间,香港进步人士拍摄了《最后关头》《民族的吼声》等影片,直接反映了香港的抗日斗争,具有特殊的意义。战后,香港电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进步的电影制片机构和艺术家们,拍摄了《珠江泪》《一板之隔》《七十二家房客》《廉政风暴》《屈原》《精武门》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兴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一批电影新人在电影语言和风格样式上有了新的探索,类型片日臻成熟,包括动作片、喜剧片、文艺片等,拍摄了《少林寺》《似水流年》《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甜蜜蜜》等影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香港制片和发行机制的不断完善,香港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

台湾电影从1925年开始起步,拍摄了影片《谁之过》。1945年台湾光复后,电影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拍摄了许多电影新闻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战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图景。60年代,一批进步的电影人士,秉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贴近现实,吸取乡土生活的清新气息,积极反映台湾民众的心声,拍摄了《家在台北》《中的一条船》等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优秀影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涌现了一批电影新人,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童年往事》《搭错车》《饮食男女》等影片,通过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电影手段,表达了对于社会人生的新认识,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CEPA协议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片、发行、影院建设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品牌,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等各片种的创作上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从1905年到2005年底,我国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约470部,美术片约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26300多部。历史证明,一百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是曲折的,而成就则是卓越的、辉煌的,它昭示出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创造力。

二、中国电影在100年的潜心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和艺术品格

回顾百年中国电影的实践历程,值得总结的经验、规律和启示有很多很多。我想其中尤为突出而鲜明的,是百年来中国电影人创造的独特而优秀的电影文化传统:即中国电影始终坚持了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电影事业的精神纽带,也是推进电影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这里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传统: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艺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中国电影人牢记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创作实践中,坚定地关注民族命运,抒发民族情感,揭示民族矛盾,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担当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先锋,凸显了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一部中国电影的艺术史,映衬着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命运史。中国电影的兴衰变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已成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这一优良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秉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血脉,表达出强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纵观百年电影史,电影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林则徐》《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是聚焦了民族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转折,再现了民族进步中的历史记忆。像《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长征》等影片,都以其史诗品格,再现了民族历程中令人难忘的重大史实和宏大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抗争自然、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民族品格,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邓小平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有成吉思汗、郑成功、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彪炳史册的民族精英和民族英雄,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郑培民、张思德、周国知、任长霞、牛玉儒等时代英模和时代新人形象,还有李双双、陆文婷、梁三喜、秋菊、喜莲等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以及小海娃、张嘎子、潘冬子等活泼勇敢的少年儿童形象。这些由我国电影艺术家塑造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二)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一百年来,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用宽广的情怀、辩证的思维、丰富的影像,表现人生的价值,折射人性的光芒,针砭时弊,揭示本质,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顺应历史趋势,把握社会脉搏,表现时代主题。我们从《青春之歌》《花园街五号》《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惊涛骇浪》等许多影片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都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

二是信守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捕捉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坚持辩证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表现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精神力量。如《三毛流浪记》《牧马人》《不该发生的故事》《良心》等一系列影片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度。

三是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中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像《邻居》《人·鬼·情》《妈妈再爱我一次》《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洗澡》《漂亮妈妈》《暖春》等影片,都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浓郁情怀,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深度,这类影片占据着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位置,是中国电影的特色,也是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

(三)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传统。多样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多样化的电影也艺术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百年电影创作在题材、类型、风格、样式、手段、技巧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题材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电影选择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与个体,重大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儿童题材等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电影形态的类型化,传记片、爱情片、动作片、歌舞片、惊险片、喜剧片等,姹紫嫣红,琳琅满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电影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技巧的独到新颖上,既有恢弘的交响乐,又有温馨的小夜曲。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等等。总之,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都是通过自由地创造性地选择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使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具象展现和抽象表达共同呈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互为补充,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电影艺术的百花园,显示出中国电影的多姿多彩,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百年来在我国优秀的电影传统中,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电影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百年电影实践中,我国每一代优秀的艺术家都为影片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正是历代电影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艺术家都在不断学习先进的电影技巧和经验,不断积累生活功底,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在创作中既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又优势互补,各学派流派之间相互比较、切磋,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开放体系。

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荣耀,是抹不去的生命烙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大力推进我国电影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在不断创新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三、当代中国电影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增长,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充满了希望和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还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可谓“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与创新。其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二是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逐步转向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三是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是电影市场逐步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链营销模式;五是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体系转变,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现。这一系列的巨大变革必将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电影260部,电视电影110部,还有一定数量的科教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等;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2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600多块银幕组建了36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步伐加快;在广大农村有着3.5万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全国电影观众达十多亿人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中国七亿多电视观众;电影后产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的综合效益增长较快,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加快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影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格局;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和公司;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电影人才队伍;创作一大批满足广大城乡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农村建立起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广大农村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当前,中国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进的战略措施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促进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创作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尊重艺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才,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条件。大力推进电影产品和品牌的创新,形成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要更紧密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娱乐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不断地提高艺术质量,提高影片的市场吸引力、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电影产业发展的依托在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自主发展、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培育新型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体制,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集团化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部分外资投资电影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主体投资的格局。大力推进和完善院线制改革,扩大优秀影片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的放映活动;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积极开发城乡电影市场,推进农村电影试点改革;加快城市影院改造和建设的速度,不断提高影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电影盗版侵权行为,充分发挥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的作用,与各国行业组织和各个制片方建立起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反盗版联盟,开展联合行动,切实依法维护电影版权。

三要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电影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是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必将成为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传输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开拓数字电影市场,启动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实施资料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工程,逐步优化产业升级。

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产业政策,是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广电总局致力于强化政府的管理创新,不断建立科学高效的法制化管理体系。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的纲要》等新的政策措施。当前我们正在加快《电影促进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运营体系,进一步提高电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电影是在吸纳世界电影的进步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具有了空前的文化吸纳能力。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电影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形成了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发展的新局面,迈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步伐。实践证明,充分运用跨国资本、促进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谋求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国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加强电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始终坚持对内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维护各民族电影的个性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广电总局鼓励各制片单位在海外举办中国影展活动,支持各国电影节的举办,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欢迎各国艺术家、企业家和各界朋友来华合作,共同推进在人才培养、合作拍片、科技创新、改造影院、打击盗版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鼓励在国际领域共同探讨电影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希望通过电影这个桥梁,不断增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

新纪元范文篇5

【正文】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在百年风雨历程中,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辉煌成就和历史丰碑,并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在此,我对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优秀传统和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概述,谈几点体会,期望能与大家一起,以百年的历史经验启迪并激励当代,以当代的文化视角思考和探索未来。

一、中国电影在100年丰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昭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

一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一百年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艰难而又卓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道路。一百年来,中国电影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是与祖国、与时代、与人民同行的100年,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100年,也是孕育着强大艺术生命力和民族创造力的100年。

一百年前的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步,由任庆泰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了。1913年郑正秋在上海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是二十世纪初,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世界新文明、新文化的一次融会。从此,以电影为桥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拓展了更广泛的领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倡导爱国、民主、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为主旨,深刻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和文明进步,也间接影响了萌芽状态的中国电影。

二十年代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时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等电影机构进行了积极的艺术探索和市场开拓,坚持发扬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向欧美电影新潮学习,实行商业化模式,使上海呈现出活跃的电影创作局面。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创作者,创作了《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潜移默化地表达了关注人生、改造社会的进步理念,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对于这种新型艺术形式的独特理解,为早期电影的发展建立了起步的基础,发挥了示范的作用,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1931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中国领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由夏衍等进步文化人士推动的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他们积极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强烈呼声、关注社会人生、切合时代需要的进步电影,《狂流》《大路》《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大批代表作品,担当起民族救亡的责任,呼唤光明的力量,抨击黑暗的势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尤其是1935年,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力量,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首歌而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左翼电影运动所倡导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改变了中国旧电影的面貌,确立了中国电影的进步方向。当时在上海沦陷后的租界区“孤岛”和大后方重庆等地,进步的电影人士也先后拍摄出《八百壮士》《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中华儿女》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的影片,勇敢地担当起呼吁抗战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

1942年,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同志发表了著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指导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经典理论。从此,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电影开辟了崭新的电影境界,逐步进入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创业阶段。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连续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纪录片《民主东北》、长故事片《桥》和短故事片、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译制片等。这一时期的影片以全新的眼光、全新的立场瞄准人民大众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和实践,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区火热的生活斗争历程,昭示出战争胜利的必然,开辟了中国电影清新活跃的崭新道路。

抗战后,上海涌现出一大批进步电影,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为代表的经典力作,从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叙事角度切入,启示人生,探讨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具有透视社会历史的史诗风格,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审美表现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高峰。

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电影业进入了规模化的建设时期,先后创建了长影、北影、上影、八一、珠影、峨影、西影厂以及新影、科影、美影等一批国有电影制片生产基地,构成了新中国电影创作生产的主要力量。同时,电影教育、科技、发行放映、理论和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走出硝烟弥漫的动荡岁月,中国电影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了人民电影的振兴时期。在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电影的同时,致力于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以及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挚的情感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先后创作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早春二月》《英雄儿女》《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烈火中永生》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呈现出昂扬向上、清新明快的创作基调,这些影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辉煌记忆,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1966年以后的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电影发展进入了低潮。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在逆境中前行,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了电影人不懈奋斗的足迹。

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纲领性文献《祝辞》。这篇《祝辞》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了艺术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的强劲势头,开启了广大电影工作者思维与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闸门,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再一次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这一时期,整个电影界关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遵循艺术规律的研讨空前热烈,艺术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电影工作者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贴近时代、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人文角度切近生活,透过人物命运,反思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敏锐地捕捉社会与时展的脉搏与规律,拍摄出了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讴歌时代精神、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如《小花》《归心似箭》《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沙鸥》《人生》《喜盈门》《黄土地》《老井》等。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拍摄出《孙中山》《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大决战》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豆蔻年华》等现实题材影片,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开辟了艺术探索的新境界,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进入九十年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立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等重要的指导理论,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电影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从1993年电影业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开始,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经历了一个跨世纪的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艰苦探索阶段。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界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为中国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电影工作者思想进一步解放,责任进一步增强,视野进一步开阔,面向市场、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的命运更加关注、更加自觉,艺术质量和艺术形式都有了崭新的突破和提高,先后创作出《孔繁森》《大转折》《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红河谷》《鸦片战争》《那山那人那狗》《横空出世》《花季雨季》《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首席执行官》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同时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涌现出一大批电影的新生力量。

进入新世纪,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时度势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化电影产业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促进了电影创作的不断繁荣和电影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和规范,数字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城乡电影的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老中青电影艺术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坚持多样化,集中推出了《邓小平》《台湾往事》《和你在一起》《走近》《张思德》《可可西里》《太行山上》《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等一大批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还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化、类型化的影片,如《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同时,近三年来我国就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实力,为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也随之到来了!

特别需要总结的是: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同样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香港电影从1913年黎民伟拍摄的影片《庄子试妻》开始起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抗战期间,香港进步人士拍摄了《最后关头》《民族的吼声》等影片,直接反映了香港的抗日斗争,具有特殊的意义。战后,香港电影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进步的电影制片机构和艺术家们,拍摄了《珠江泪》《一板之隔》《七十二家房客》《廉政风暴》《屈原》《精武门》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影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香港兴起了电影新浪潮运动,一批电影新人在电影语言和风格样式上有了新的探索,类型片日臻成熟,包括动作片、喜剧片、文艺片等,拍摄了《少林寺》《似水流年》《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甜蜜蜜》等影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香港制片和发行机制的不断完善,香港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也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

台湾电影从1925年开始起步,拍摄了影片《谁之过》。1945年台湾光复后,电影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拍摄了许多电影新闻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战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图景。60年代,一批进步的电影人士,秉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贴近现实,吸取乡土生活的清新气息,积极反映台湾民众的心声,拍摄了《家在台北》《中的一条船》等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优秀影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涌现了一批电影新人,拍摄了《光阴的故事》《童年往事》《搭错车》《饮食男女》等影片,通过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电影手段,表达了对于社会人生的新认识,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进入新世纪,随着CEPA协议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片、发行、影院建设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的电影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电影的新品牌,共同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新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在故事片、美术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等各片种的创作上不断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从1905年到2005年底,我国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约470部,美术片约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26300多部。历史证明,一百年来中国电影的道路是曲折的,而成就则是卓越的、辉煌的,它昭示出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文化创造力。

二、中国电影在100年的潜心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和艺术品格

回顾百年中国电影的实践历程,值得总结的经验、规律和启示有很多很多。我想其中尤为突出而鲜明的,是百年来中国电影人创造的独特而优秀的电影文化传统:即中国电影始终坚持了民族化、大众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了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艺术品格。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电影事业的精神纽带,也是推进电影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这里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传统: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艺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中国电影人牢记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在百年创作实践中,坚定地关注民族命运,抒发民族情感,揭示民族矛盾,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担当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先锋,凸显了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可以说,一部中国电影的艺术史,映衬着的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命运史。中国电影的兴衰变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已成为中国百年电影史上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这一优良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秉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血脉,表达出强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纵观百年电影史,电影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林则徐》《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是聚焦了民族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转折,再现了民族进步中的历史记忆。像《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长征》等影片,都以其史诗品格,再现了民族历程中令人难忘的重大史实和宏大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抗争自然、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民族品格,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邓小平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有成吉思汗、郑成功、赵一曼、江姐、、刘胡兰等彪炳史册的民族精英和民族英雄,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郑培民、张思德、周国知、任长霞、牛玉儒等时代英模和时代新人形象,还有李双双、陆文婷、梁三喜、秋菊、喜莲等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以及小海娃、张嘎子、潘冬子等活泼勇敢的少年儿童形象。这些由我国电影艺术家塑造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可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二)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一百年来,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用宽广的情怀、辩证的思维、丰富的影像,表现人生的价值,折射人性的光芒,针砭时弊,揭示本质,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顺应历史趋势,把握社会脉搏,表现时代主题。我们从《青春之歌》《花园街五号》《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惊涛骇浪》等许多影片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都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

二是信守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捕捉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坚持辩证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表现出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精神力量。如《三毛流浪记》《牧马人》《不该发生的故事》《良心》等一系列影片都体现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深度。

三是体现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中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像《邻居》《人·鬼·情》《妈妈再爱我一次》《秋菊打官司》《香魂女》《洗澡》《漂亮妈妈》《暖春》等影片,都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浓郁情怀,表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深度,这类影片占据着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位置,是中国电影的特色,也是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

(三)百花齐放的多样化传统。多样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多样化的电影也艺术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百年电影创作在题材、类型、风格、样式、手段、技巧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题材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电影选择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与个体,重大题材、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儿童题材等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电影形态的类型化,传记片、爱情片、动作片、歌舞片、惊险片、喜剧片等,姹紫嫣红,琳琅满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电影语言的个性化和艺术技巧的独到新颖上,既有恢弘的交响乐,又有温馨的小夜曲。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的个性化、多样化等等。总之,各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都是通过自由地创造性地选择电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使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具象展现和抽象表达共同呈现,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互为补充,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电影艺术的百花园,显示出中国电影的多姿多彩,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百年来在我国优秀的电影传统中,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电影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百年电影实践中,我国每一代优秀的艺术家都为影片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努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电影的优秀传统正是历代电影艺术家不断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艺术家都在不断学习先进的电影技巧和经验,不断积累生活功底,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在创作中既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又优势互补,各学派流派之间相互比较、切磋,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开放体系。

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荣耀,是抹不去的生命烙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勇气,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大力推进我国电影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在不断创新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三、当代中国电影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增长,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形式更加多样。随着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充满了希望和机遇。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还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可谓“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与创新。其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二是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逐步转向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三是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是电影市场逐步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转向了多元化的产业链营销模式;五是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体系转变,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现。这一系列的巨大变革必将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电影260部,电视电影110部,还有一定数量的科教片、纪录片和动画片等;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200多家现代化影院和2600多块银幕组建了36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建设步伐加快;在广大农村有着3.5万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全国电影观众达十多亿人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中国七亿多电视观众;电影后产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国电影产业的综合效益增长较快,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加快产业化、数字化、现代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影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格局;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和公司;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电影人才队伍;创作一大批满足广大城乡观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农村建立起公共服务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基本实现广大农村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当前,中国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进的战略措施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努力为促进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创作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尊重艺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才,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条件。大力推进电影产品和品牌的创新,形成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要更紧密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创作出深受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娱乐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不断地提高艺术质量,提高影片的市场吸引力、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电影产业发展的依托在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的实质是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自主发展、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培育新型的现代电影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体制,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集团化改造步伐,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和部分外资投资电影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元主体投资的格局。大力推进和完善院线制改革,扩大优秀影片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的放映活动;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积极开发城乡电影市场,推进农村电影试点改革;加快城市影院改造和建设的速度,不断提高影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电影盗版侵权行为,充分发挥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的作用,与各国行业组织和各个制片方建立起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反盗版联盟,开展联合行动,切实依法维护电影版权。

三要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电影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是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必将成为电影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存储、传输和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改造电影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开拓数字电影市场,启动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实施资料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工程,逐步优化产业升级。

四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产业政策,是电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广电总局致力于强化政府的管理创新,不断建立科学高效的法制化管理体系。近几年先后出台了《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的纲要》等新的政策措施。当前我们正在加快《电影促进法》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运营体系,进一步提高电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电影是在吸纳世界电影的进步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具有了空前的文化吸纳能力。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入世的承诺,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电影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形成了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发展的新局面,迈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步伐。实践证明,充分运用跨国资本、促进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谋求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国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加强电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始终坚持对内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外维护各民族电影的个性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广电总局鼓励各制片单位在海外举办中国影展活动,支持各国电影节的举办,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我们欢迎各国艺术家、企业家和各界朋友来华合作,共同推进在人才培养、合作拍片、科技创新、改造影院、打击盗版等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鼓励在国际领域共同探讨电影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希望通过电影这个桥梁,不断增进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我们的友谊与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电影的繁荣发展。

新纪元范文篇6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城市现代化路径及其变局为视角,考察辛亥革命后新政制生态下扮演推进中国城市现代化角色的两个新政权(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传承了共和政体的北洋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具有正面效应的所为,以及它在经济和社会整合中所产生出的对于城市现代化颇具变革性的推动作用,以此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城市现代化与清末城市现代化是两种性质不同制度架构下的现代化运动。辛亥革命不仅开创了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时期,而且开辟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新纪元和新境界,其在该领域内的成就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和极为深远的。

【摘要题】辛亥革命

【关键词】辛亥革命/城市现代化/正面效应/评估

【正文】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辛亥革命的研究中,比较注重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的分析,忽视辛亥革命对城市现代化应有作用的考察,因而对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总体评价就显得不够公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史的成果不断问世,但是很多论著没有从整个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来考察城市,忽视了民主革命、尤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对城市现代化的贡献。这样,不仅妨碍了对辛亥革命作出正确全面的评价,同时也制约了现代城市史研究的深入。

本文拟就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直接影响、持续性影响和在经济、社会整合中的一些规律性影响,以及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城市各利益集团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同、经济和社会整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现代化的正面效应等问题,论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一、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直接性影响

——革命本身的效应及南京临时政府对于城市现代化的目的获求取向

1.辛亥革命本身破除传统体制的强大变革效应。辛亥革命对两千余年来的专制制度作了一场总的清算,它终于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怪圈,在中国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辛亥革命有关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辛亥革命前,清朝统治者强加在商人头上的厘金和其他苛税,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从而限制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武昌起义爆发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如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都宣布废除厘金和其他苛税。虽然有的地方改厘金为附加税,但是过境税毕竟取消了,“遇卡抽厘”的现象不复存在。与厘金相比,附加税的税率也有所降低,如浙江省军政府改厘金为统捐,不属于统捐者如生丝、茶叶、酒等设特别捐,两者的税率都较以前为轻。原来运丝80斤需要正附捐税29元,光复后,运丝100斤只收正附捐税20.2元。这样,就降低了工商企业的原料价格及产品成本,有利于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在上海,前清时的所谓落地捐、筹防捐是上海商人“独受之虐政”,所谓捕盗船捐,“捐数较巨,船商苦累不胜,比年以来,曾迭次禀恳裁撤,迄未邀准,怨愤之气,郁积已久”。上海独立后,沪军都督府将上述苛捐通令废除。以上成果,毫无疑义是辛亥革命本身强大变革效应的直接结果,是城市现代化对于传统体制的首先突破。

2.南京临时政府在经济整合中,对于一系列有利于城市现代化的方针和政策的获求。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曾力图保护工商,发展实业,“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颁布一系列旨在保护和促进实业发展的章程、则例,推动成立“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对于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其中包括煤矿、铁路、航运、银行、军械制造、保险公司、各种类型的工厂如缝工、皮工、铁工、鞋工、磨面、碾米、榨油、工艺、屯垦、渔业等。临时政府尤其注重城市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着手对武汉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临地大总统孙中山饬令实业部通告汉口商民重建市区,并责成内务部筹划修复汉口事宜,使“首义之区,变成模范之市。”(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页。)南京临时政府还派员参照西方国家城市建设和租界区市政,草拟了规划,其中包括重建新式商店、人行道及明暗排水沟等公共设施和改造街道和市容。武汉当局的《示谕维持汉口商市文》,强调重建汉口规划的意义,认为这是“吾国第一次开辟商埠之伟大事业。”稍后又参照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城市设计,综合测量绘图,马路分为4丈、8丈、12丈三类,中央敷设电车道,两旁为马路人行道,左右植树。市区中央设大公园,街侧房屋以三层为限。计划筑路费400万元,建房费2000万元。(注: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页。)虽然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了,但上述武汉重建的思路被后来的地方当局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所参考。

3.南京临时政府在社会整合中,对于有利于城市现代化的社会改造措施的获求。在辛亥革命这场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党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它既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推进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又要避免资本主义的劳资对立、贫富分化的弊端,使人民能够从现代化、城市化中受益,故南京临时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的改造。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临时政府通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实行司法改革。为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临时政府宣布“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律享有,毋稍歧异。”临时政府还通饬外交部、广东都督严行禁止贩卖猪仔出口。(注:参见《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7、29页。)这些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是对人民的一次政治解放,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热情,广大商人们充满了实业救国的豪情,珍惜革命运动带来的新机遇,树立起开放思想和竞争意识。一时间,各种实业团体在各大中城市中涌现,主要有:中华民国实业协会、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中华民国铁道协会、工商勇进党、民生团、经济协会、西北实业协会、中华女子实业进行会等。它们一般以大办实业、开展竞争、挽回利权、建设城市为宗旨,其倡导人或发起人多为有实绩的资本家和有实业知识的知识分子,有些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一段时间,上海、武汉、天津、广州、长沙、南京等城市几乎天天都有新的企业和公司注册,在全国各大城市形成了一股经商办企业的热潮。

总的说来,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的政策,在总体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开拓了道路,其政策措施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对以后北洋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和城市现代化政策产生了某种示范效应和持续性影响。

二、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持续性影响

——北洋政府这一现代共和政体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回应

研究民国初年的城市现代化,就不可能绕过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民国初年兴办实业、建设城市的热潮,当然也包括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权在政治上反动,但是为了强大其统治,它不可能完全不考虑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523页。)北洋政权政治上的职能表现为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对资产阶级民主派实行镇压,以保护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它的社会职能就是组织恢复发展经济,同时又因为城市现代化是历史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它就得注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如不认真履行其恢复发展生产的社会职能,便不能有效地执行其统治压迫人民的政治职能。

1.北洋政府实行了部分有利于城市现代化的经济政策。北洋政府成立后,实行保护和奖励城镇工商业的政策。1913年7月,袁世凯修订保护实业的经济法规的命令,声称:“举凡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一切商办公司,其现办者,务须加以保护;即已停办及有应办而未办者,亦应设法维持,善为倡导。”他一面责成农林部、工商部迅速将各种应该修订的法律分别拟定草案,提交国会讨论通过,颁布施行;一面希望拥有资金者特别是华侨商人踊跃投资,“尤望我流寓异地之素封,共念国计艰难,民生困蹙,投资兴利,相率言归。”(注:《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1912年12月,工商部颁布《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规定“工艺上之物品及方法首先发明及改良者,得呈请专利。”把专利权明确限于工艺品的首先发明和改良者,废除了晚清的设厂专利垄断权,使中小资本获得在各业、各地自由设厂的条件。(注:黄逸平、虞宝棠:《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为了扶持国内贫弱的工商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创设公司,北洋政府1914年1月制定和颁布了《公司保息条例》,政府拨出公债票2000万元作为保息基金,每年以其利息借助有关公司,作为公司的股本而保其利息。棉织业、毛织业、制铁业为甲种公司,按实收资本金额的6厘而保息;制丝业、制茶业、制糖业按实收资本的5厘而保息。归还保息金的期限也比较宽松,凡被保息的公司,自领到第一次保息金后第六年起,每年按所领保息金总额1/24摊还。政府不得随意向被保息公司摊派,被保息公司非实有赢余时,不得于保息定率外分派官利。(注:《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8页。)为了鼓励手工艺品的生产和贸易,以利出口创汇,1915年2月规定,凡销往外国的草帽辫、地席,减半征收出口税,通花绸布、通花夏布、发织髻网,以及蜜汁、果品等,“无论运销何处,所有出口及复进口各税,一律暂行免征各节。”(注:《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由于北洋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从1912年到1920年,现代工业的增长率达到13.8%,(注: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39页。)成为沿海城市中现代企业增长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这一发展比率超过了1949年以前旧中国的任何时期。就1912年至1949年整个时期而言,平均年增长率只有5.5%,即使将经济陷于崩溃边缘的抗日战争时期排除在外,那么1912年至1936年的平均增长率也只有9.2%。(注:参见张约翰《前共产主义中国的工业发展状况:一种定量分析》(JohnK.Chang,IndustrialDevelopmentinpre-communistChina:aQuantitativeAnalysis,爱丁堡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再如,棉纺织业这个民族工业的先行部门的增长率也表现得尤为显著。1913年间,民族资本中锭子和织机仅分别为484192枚和216台,到了1920年间,锭子和织机分别增长达842894枚和4310台之多。(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34页。)

2.北洋政府顺应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部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北洋政府不仅鼓励保护私人资本企业,而且还利用政府的力量,创办大型的现代化企业和股份公司。1915年财政总长周学熙创办“华兴纺织公司”,创办资本为1600万元,官股1/4,商股3/4,总厂设在天津,分厂设在德州、石家庄等城市,“以新法从事纺织”,计划成为华北最大的纺织公司。同时间里,周学熙还创办“通惠实业公司”,以“振兴中国实业为宗旨”,总公司设在北京,分公司设在上海、广州、汉口。该公司的显著特点是将中国从南到北几个最大的城市进一步联结起来。(注: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663页。)1913年在陕西西安成立了“陕西制革厂”。该厂的建立,还带动了陕北、关中的畜牧业的发展,出现了现代牧场公司。(注: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668页。)这类工厂的设立对西北传统城市迈上现代化的轨道具有积极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北洋政府1912年设立湖南第一纺纱厂,该厂逐渐发展,至1920年成为现代化的工厂,厂址位于长沙湘江西岸银盆岭,厂基面积200余亩,厂房占地60余亩,机器、厂房和其他不动产价值约310万元,流动资本35万元,纱锭5万,织机248台,全年棉纱34000件(每件420磅),棉布2800件(每件20匹计42码)。所产纱、布运销湖南各县及江西、贵州、四川等省。这类工厂对于华中地区中等城市的现代化意义尤大。

北洋政府不仅兴办现代化公司,还对前清的一些企业进行改造,更新设备,扩大投资,增加技术含量。这类企业有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所、广州机器局、武汉纱、布、丝、麻四局、汉冶萍公司等。如江南造船所在前清时,“范围狭窄,机器制造力亦薄弱”,民国之后,新购各种机床76部,新建合拢厂、压气厂、造船铁工厂及木模厂,扩充了原有的打铁厂、打铜厂、铸铁厂及造船机器厂。

3.新体制构建为城市现代化带来的活力。一些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在提到“野蛮的资本主义”以及据认为是由它所释放出来的各种力量的时候,曾经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多么迟缓。(注:参见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36页。)在中国,情形却截然相反,革命10年后的20年代,新体制带来的活力,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开足了马力驰骋于市场经济广阔天地,新一代的企业家已经出现,他们直接与工业生产和对工资劳动大军的剥削相联系。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注:参见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37页。)民国初年城市现代化发展确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1914年至1919年的世界大战使欧美各国家忙于欧洲战争,无暇顾及其在东方的利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剥夺,放松了对中国工商业的排挤,使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获得一个好的机会。战争显著地增大了世界对食品和原料的需求,作为初级产品的一个主要供应者的中国,正处于满足这一需要的有利地位。以面粉业的发展为例,“昔日所产之面粉品质不良,仅能供本地之消费,毫无输出之价值,故恒输入超过。”世界大战爆发后,“不惟可供国内之消费,且能行销外国,反由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则面粉业之方兴未艾,竿头日上。”世界大战前,全国面粉厂只有38家,到世界大战爆发后,增加到133家,战前日生产面粉4000袋,大战爆发后日生产面粉12000袋。(注:《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应该说,民国初年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辛亥革命开辟现代化的前景,是北洋政府履行社会职责以及世界大战使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等多种因素形成的“一个总的合力”所促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形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78页。)面粉业的大发展,因国际市场的需要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没有人民的热情、机器的使用、生产技术的改进,面粉业的大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从前的面粉业是小规模生产,应用人畜之力,辛亥革命后,面粉业开始使用机器,磨面的技术大为改进,面粉的质量大为提高,不久又赶上了世界大战,面粉业才得以大发展。(注:《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

三、辛亥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整合中城市现代化的规律性影响

——城市、人口、城市化率、城市精英、社会阶层等的嬗变

1.工业城市普遍崛起,城市现代化的巨变。中国现代城市是因商而兴起、因商而发展的,城市现代化主要体现为城市商业革命。其缺陷是商业畸型繁荣,工业不发达。辛亥革命前,较大规模的现代工厂数量较少,大部分新式工业极为幼稚,大抵尚未脱离手工业时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这种缺陷在民国初年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有所改变,城市中现代工厂大量出现。城市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商业的繁荣,而且表现为现代工业的兴盛。如上海,“各类工厂像雨后春笋般开设起来,厂址大多在公共租界西北区,沿苏州河的两岸。本省的水路运输费用最便宜。可以说,哪里有宽阔的通往江河的水道,哪里就会有工厂。”(注:《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一批现代工业城市,如上海、无锡、汉口、济南、天津、哈尔滨等迅速崛起,使中国城市现代化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1912年以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而且可以与世界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相媲美。全国的新式工业集中于上海,大规模的工厂不下250家,资本总额达3亿元,产业工人达30万人。

江苏的无锡,民国以来,新式工业突飞猛进。该市纱厂1916年时不过2家,纱锭43832枚,到1928年增至6家,纱锭达150800枚。无锡还是面粉工业中心,1921年有面粉厂6家,资本共200万元,每年可出面粉700包,有丝厂5家,置缫丝机282台。另外,无锡还有水泥工业及其它轻工业。

武汉的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1922年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棉纺织业中心。另外,武汉的面粉工业,历史虽短,但在民国初年颇有发展。还有汉阳铁厂、扬子机器公司,均为中国规模甚大的重工业企业。

山东济南亦为中国工业大城市之一。济南工业的发达,完全为民国初年的事情。济南的新式工业门类较多,有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皮革、肥皂、制糖、水泥等,其中以面粉工业为最发达,在1924年共有面粉厂10家,资本达590万元。

天津为中国北方的大工业城市和大商埠,是东北货物的集散地,其进出口贸易,与武汉相伯仲,占全国第二或第三位。纱厂在1916年仅有1家,纱锭1920枚,其后增至6家,纱锭增至226808枚。天津工业的发达,与济南、无锡相仿,亦为民国年间的事,自1917年至1925年,新设的工厂达41家。(注: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455页。)

哈尔滨为中国东北的第一工业大城市,各类工厂无不具备,尤以面粉、榨油、酿酒、毛纺、制材等行业最为著名。成发祥面粉厂、东兴火磨面粉厂、安裕面粉公司,资本都在20万元以上。裕庆德毛织工厂资本多达65万元。中东制材公司资本50万日元。(注:《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369、415页。)

根据北洋政府统计,在722家(包括外国资本、中外合资)较大规模的工厂中,上海、无锡、武汉、天津、济南、哈尔滨有347家,几乎占全国的一半。此外,工业较集中的城市有青岛、北京、南通、广州、长沙、奉天、重庆、成都等。(注:《中华民国史档案史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421页。)

至民国初期的1919年,全国100万人口以上的超特大城市已有上海(240万人)、广州(160万人);100万以下5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有天津(90万人)、北京(85万人)、杭州(65万人)、福州(62.5万人)、苏州(60万人)、重庆(52.5万人)、香港(52.5万人)、成都(50万人);50万以下1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汉口、南京、济南、扬州、武昌、汉阳、长沙、哈尔滨、无锡等60个。(注:《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册(内部稿)。)

2.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率急剧提升。由于辛亥革命使得旧的体制解体,经济奇迹为城市化提供了难以阻挡的新的推动力。伴随而来的是加速的都市化,工业中心城市普遍崛起,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从而引起了城市化率的提升。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全国人口的增长率。城市的迅猛扩展既不是因为饥荒,也不是由于社会动荡特别恶化,而是贫苦农民、农业社会中的闲杂人员都到市内的作坊和新建的工厂里找工作。许多乡村的名流也被吸引到省城或者本地区的大城市里居住,他们部分是想在当地的政府或者各种自治组织里混个差事,部分是急于为自己的子女获取都市居民的特权以接受新式教育。这些都反映了发展中的城市对农业社会的吸引力。城市范围扩大了,城郊形成了。为了促成新城区与老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旧城墙也被拆除了。

内地的城市化也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如山东济南,1914年至1919年市区人口的年增长率为3%,而全省人口的增长率只有1%。(注:《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2页。)天津城市人口在1920年时为320000人,但至1921年却为837000人,一年内增长了2.6倍。沿海大城市的扩展,主要是大量移民持续涌入的结果,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业人口。青岛城市人口在1911年为54459人,到1921年人口已聚至837000人,10年中增长了53%。

城市人口的年增长在上海最为明显。若将各个区的人口加在一起计算,那么它在1910年有约130万人口,至1927年则翻了一番,达到260万。(注:罗志如:《统计表中之上海》,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季刊,1932年第4期,第21页。)其中移民占了72~83%。(注: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上海行政区内的商业区和工业区也在扩大,它北向闸北发展,东越过黄浦江向浦东扩展,南穿过古城墙向南市发展。外国租界区的人口大为增加,在法租界,1910年估计有居民11.5946万人,1925年则达到29.7072万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9076万人。公共租界占地面积约为法租界的2倍(约22.6平方公里),但人口也显得更多:1910年有居民50.1541万人,至1925年达到84.0226万人,人口密度自然也远远地超过了法租界,它在1910年的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91万人,而到1925年则达到3.7178万人。(注:罗志如:《统计表中之上海》,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季刊,1932年第4期,第15页。)

人口的激增导致了地价的猛涨,而且后者常常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在公共租界,1911年每亩土地为8281两,但25年后竞达到每亩1.6207万两。在主要的商业区,地价以十倍的速度猛涨。例如公共租界中心区域(中区)南京路和四川路的交叉路口,1929年每亩达到35万两,但在1915年的要价仅3万两。比较起来,公共租界北区和西区也保持着相应的上涨比率。在河南北路,每亩价格从1921年的1500两上涨到1929年的1万两,而在静安寺路则从3千两涨到2.5万两。(注:罗志如:《统计表中之上海》,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季刊,1932年第4期,第16页。)

公共租界工部局曾在1910至1925年颁发过8.1903万件建筑许可证,这与前此15年的情况相比,显然增加了47.2%。(注:《理查德·菲瑟姆的报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RichardFeetham,ReportofthdHonRichardFeetham:TheShanghaiMunicipalCouncil)上海,《字林报及北华捷报》(NorthChinaDailyNewsandHerald),1931年,共2卷,第1卷,第347页。)新建的建筑大多是居民住房,但工业用房也大为增加。据估计,在1910年至1925年期间,整个上海兴建了大小工厂816家,而在前此15年中,仅创办了77家。新建的建筑以商业大厦最为雄伟壮观。先施和永安公司的商业大厦于1919年在上海开业。大约在同一时期,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新建大楼也告竣工,它矗立在著名的外滩林荫大道上,位于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现代化建筑的旁边。

市区向外扩展,城郊困难地通过古老城墙的牌楼式城门而与市中心区沟通。但是在许多城市里例如长沙、梧州和广州城墙被拆毁以修建新区。汉口的新世界商场大楼可与1919年在上海开幕的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的百货大楼媲美。在广州,大信商场的9家商店自1918年起雄踞在珠江岸上。上海工部局在1915年批准了41项建筑工程(西式建筑),1920年批准109项。工部局在这段时期内批准的建筑工程费用从500万两上升至1100万两。(注:《费唐给上海工部局的报告》两卷,1,第347页。转引自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3~844页。)

重要通商口岸的多重结构(既有华界,又有外国租界)导致该城市各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存在。但在辛亥革命后,华界人口的发展,即人口净增长率要比公共租界高。1910年至1927年间,上海城市总人口由1910年的1289353人,增长至1927年的2641220人,人口增长率高达104.8%,其中华界由1910年的671866人,增长至1503922人,人口增长率高达123.8%;公共租界则由201541人,增长至840226人,人口增长率高达67.5%;法租界则由115946人,增长至297072人,人口增长率最高达156.2%。(注: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据1925年的数据)

3.城市新精英队伍出现及各社会集团的分化重组。在这些迅速发展的城市里,各个社会集团变得更加复杂,相互间的分化也更加明显,出现了工业无产阶级、从城市精英(绅商)中诞生的现代知识阶层和现代资产阶级。

城市精英中的大多数主要以他们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影响著称,而不是由于对现代企业的参与。辛亥革命后,城市精英们的权力增长了,他们对官僚机构的影响较革命以前大多了。城市精英们或者通过地方代表机构这样的中介直接表达意见,或者间接地向官僚们施加压力。(注:参见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37、846页。)城市精英的发展加重了其与士绅的分裂,同时也扩大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鸿沟,迫使农村为城市的各种事业提供资金。

随着城市精英队伍的扩大,他们在地方性议会中的席位逐渐居于优势,并取支配地位。辛亥革命后,城市名流这一上层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狭小的社会圈子,他们献身于振兴实业、自由企业和经济合理化的思想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有穆湘姅(穆藕初)、陈光甫、江顺德、丁文江、简照南、简玉阶、马玉山、聂云台等。此外一个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这一同时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郭秉文等。由于绅士阶级的衰落,资产阶级成为城市精英中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它团结“旧制度”的大部分名流和少数新生的现代企业家,组成了一个朝气勃勃的联盟,并从前者继承了他们的社会稳定性,从后者继承了他们的改革与创新精神。这些城市精英无疑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产物,是“创建了自己的新组织或在传统旧组织的框架内活动的一代新人。”(注: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54页。)

结论

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民国,这不但是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亦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新纪元和新境界。以此为标志,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为其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路径。辛亥革命排除了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仅就这一点而言,就是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就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巨大贡献。辛亥革命的建设性作用不只是体现在城市化的理论构思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革命之后(民国初年)的城市现代化发展上。上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无疑是辛亥革命所带来的一个极具革命性的巨变,其功不可没。任何贬低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功绩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新纪元范文篇7

我们台新近购入的三维动画软件Maya便是这样的一个软件。它是Alias/Wavefront公司推出的,Alias和Wavefront一度曾是工作站三维动画制作业极富盛名的两大招牌。几经收购合并后,两者合二为一变成了SiliconGraphics属下的Alias/Wavefront公司,出自Alias/Wavefront的Maya可以说是当前电脑动画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焦点吧。

一、逼真的角色动画

Maya所提供的直观工作环境中,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在这里,建模与设置顺滑的模型动画是较方便的。我们可以把多种内嵌行为或高级控制加入到每一次的数字创作中;动画师要牵挂的主要是创意本身。

用Maya,我们可以把微妙的表情赋予数字角色,就好象是在执导一批真正的演员。这是在以前的三维软件里无法实现的。

所谓高级三维人物动画特性包括以下几点:

·可储存、可动画、可重新排序的多种变形工具。

·一整套用以精确控制人物动画的反向运动学工具。

·基于若干融合形态(Blendshapes)的面部表情动画控制。

·一整套皮肤工具

·对人物任一属性的细微表情控制

·内置运输和捕捉支持

·集成声音同步

·模型上的缝合曲面,即使是在复杂的变形动画中也保持连续性。

玩过游戏最终幻想8《FF8》的游戏爱好者也许对里面的三维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细微的人物心理刻画,以及真实灵活的人物动作记忆犹新吧。(该游戏已有PC版),这游戏的动画制作就是用Maya软件,据说当时日本制作该游戏的公司,通过MEL语言把整个Maya的界面给重新定制了。

而在Maya的教学中,我们曾做过一只海豚玩球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的海豚运动时从脖子到脊背的运动强度是不一样的(脖子运动范围大些),我们通过定义一个Cluste簇,这样在运动时,会根据Cluste来限制运动的强度,真实地模拟现实情况。在这段动画的后面,海豚的球滚向了远处,我们又可以用一个自定义的worry属性来定义它的眼睛形状,从而表现它失去球沮丧的眼神……。当你完成一个神态生动,动作逼真,同时具有一定情节的海豚动画时,会由衷的觉得Maya太有趣了。它给你提供了许多可控制的工具,使你能灵活应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达到不同的,微妙逼真生动的效果。

二、强大的粒子系统和动力学

粒子系统已经成为当今动画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丰富程度也就成为动画软件功能强弱的集中体现。Maya有着非常强大的粒子系统,它拥有许多完备的参数设置,而且现在我们还可以任意的根据建模的形状定义粒子的形态,这样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粒子系统的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而这在以前的三维软件里是不可能这么随心所欲的。

举个例子:水流缓缓流下水车……,小球击中砖墙并碎裂开来……,星系相撞……

Maya为实现上述种种效果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工具库,使得动画师可以简便的设置模型或粒子关系,来精确的模拟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些作用力(如磨擦、重力和风),而这在过去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用关键帧方法才能实现。

现在来看用动力学做一个打保龄球的动画:先建一个保龄球的场景,(有保龄球,保龄球的瓶子及地面)。然后定义保龄球及保龄球的瓶子都是主动刚体,地面是被动刚体,同时定义瓶子和地面发生碰撞,接着给保龄球加一个拉力,给整个场景加一个重力。这时保龄球受拉力的影响打向保龄球瓶子,而这些瓶子在受到一个外来力之后,Maya会自动算出它们倒下的姿势和地面发生碰撞后的结果(保龄球瓶子形态不一的躺在地面上)。而这一切都不用定关键帧,通过动力学Maya能自动算出结果。和真实世界一样。在这个动画里,可以通过设定保龄球碰撞时的速度,角度和旋转来实现一打便是所有瓶子都倒下的好成绩。看着这么一个动画,成就感不亚于在保龄球馆打了个满灌。

三、Maya的高级模块

1、MayaArtisan

在Maya中让我很感兴趣的还有一个叫Artisan的工具,它让我们能随意的雕刻NURBS面,从而生成各式各样繁复的形象。如果你有数字化的输入设备,如数字笔,你更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复杂的模型。

MayaArtisan为动画师提供了创造性的控制方式,以及与传统艺术创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画笔,雕塑用具同样直观的现代创作方式,来修改模型。选择控制点或指定簇的权重等。采用Artisan,我们甚至可以为柔体的不同部位"画上"不同的目标权重,或在NURBS曲面上"画出"粒子发生器。我们可以象捏橡皮泥般地捏出一个造型。使艺术家们觉得原来计算机也这么友好,这么方便。

2、MayaF/X

灯火升腾起的烟雾渐渐变成一个妖怪……泥地中的一串脚印……火海……喷气引擎尾气……曾几何时,要想惟妙惟肖地生成以上这些效果是那么的艰难,而现在有了MayaF/X,我们可以简便地生成灵活的软性物体和复杂的粒子系统,使其与真实世界的物理运动相一致,并与场景中其它模型协调作用

3、MayapowerModeler

MayapowerModeler是Maya人物建模工具的完美补充。它为动画师们提供了在设计真实世界机械装置时所必须的精确度。使得我们所要求的每个精确数值(如某个转角的半径)皆不差分毫。

四、开创性的制作工具

1、MayaCloth

MayaCloth是Maya中的一种布料模拟和仿真的软件工具。三维动画师可以利用它创建真实生动的布料。比如为动画中的三维形象制作各种上衣、裙子、裤子、飘带、披肩等布制或其他材料制作的柔性饰物。还可以应用动力学系统对布料对象的动态动作进行模拟和仿真,制作出现实世界中布制物品的运动效果。

以前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令人尴尬的现实――给心爱的角色千篇一律的套上生硬无比的"铁衣钢裤子",而现在MayaCloth不但能为我们设计的角色配上柔软飘逸的时装,而且还能制作许多其它类型的布料,包括被单、被褥、帷帐、旗帜、皮革等所有类型的织物。当然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把这些虚织物制作成迷人的柔体动画。

2、Fur

Fur是Maya2.0和2.5Unlimited版本的一个组件,利用Fur可以在多层面NURBS曲线模型上创建带有纹理和阴影的逼真的毛皮和短发,既可以设置毛皮的属性,如颜色、长度、宽度、秃度、透明度、凹凸、卷曲度,伸展方向等,也可以局部画出。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MayaArtisan,把大多数毛皮的属性直接画到表面上并且梳理毛皮。

可以利用牵引系统(AttractorSystem),定出毛皮的运动,或是毛皮对动力场的反应。

3、Mayalive

Mayalive是我们很喜欢的一个工具,它能把非线性编辑及后期合成的部分内容加入三维制作过程中,解决了三维虚拟对象与视频图象对位合成的难题。

Mayalive能自动进行并加速完成与移动匹配的这种耗时的处理任务。匹配移动是由计算机产生(CG)场景的活动电影胶片来匹配摄像机或物体的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重建活动场景中三维对象的复制品,它包括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和场景中摄像机或物体的移动。

由于与Maya集成,匹配移动过程与我们做的动画配合得天衣无缝。可以很容易地把CG物体载入到场景中去,以进行对处理的检验。

还可以在两种处理中转换,这两种处理是:摄像机绕静止的点的移动;点绕静止的摄像机移动(称之为物体跟踪)。

在最近上映的新片《紧急迫降》里,镜头从三维飞机的外观摇到驾驶员在机仓里操作的活动画面的天衣无缝的运动衔接便是用了Mayalive完成的。

五、Maya的工作流程

Maya的用户界面直观、方便,同时为高级用户提供了所需的灵活性和全局控制性。

现在我们可以在全屏范围内工作了,不再有菜单和图标的拥挤。用户界面可以简便地设定为只包含现时工作所需的部分工具。

同时我们还可自行编写简单的MEL过程,来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或为特定项目设计特定环境。可随意撤消或重做某一操作,直接用艺术级的三维操纵工具来调整场景的各个组成部分。或是利用拖放式的图形用户界面来改变Maya内部的基于结点的体系结构。这种用户界面往往吸引我们做种种不同的尝试。

六、Maya个性化的操作

不妨再设想一下:您定制一个控制面板来控制某个角色的头部运动(其中一些极其细微,如皮肤上的皱纹、发音时的口形、眉毛运动、眨眼等),结果是您可以可视化的把角色的面部表情与其配音相匹配。而这,只是MEL强大威力的一部分。

新纪元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结合我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助力“田园城市、幸福”发展战略,再现新纪元。

二、目标任务

以弘扬“重教育、重孝道、重礼仪”和“讲诚信、讲友善、讲整洁”文明风尚、树立良好民风为先导,以创建尊师重教、孝老爱亲、明礼诚信、勤劳致富、睦邻友好、村容整洁六类好民风为目标,实施“家家有大学生计划”、“城乡整洁行动”、“创建好民风之村”等活动,传承“好民风”共圆“新纪元”梦。

三、创建条件

(一)重教育:崇德尚教,尊师重教,劝学助教;

(二)重孝道:明礼忠孝,尊老爱幼,邻里和睦;

(三)重礼仪:知礼懂礼,遵纪守法,举止文明;

(四)讲诚信:民主平等,诚实守信,坦诚相待;

(五)讲友善:和睦相处,团结友善,相互尊敬;

(六)讲整洁:村容整洁,绿色环保,环境宜人。

四、活动内容

(一)结合文明大行动,以创建“好民风”之村为主线,通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的村风民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课、道德讲堂等活动,提高教育实效性,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劳务需求为目的,开展家政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全面提升居民的就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美丽建设服务。

(二)开展以“三重、三讲”为题材的社区、村文化艺术节和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讲身边事、学身边人”宣讲活动,挖掘各村的“三重、三讲”典型事例进行宣传,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和激励群众,提高讲文明、树新风的自觉性;开展重教村、重孝村、诚信村、整洁村等特色文明村活动,着力塑造“好民风”精品村。

(三)开展第二批“好民风之村”评选和第一批“好民风之村”复评活动,年底对申评和复评的单位进行考核、评估,对申评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挂牌表彰。复评未通过的单位,进行摘牌并通报批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实行片区负责制,片区领导检查、指导片内各村的创建工作,驻点干部督促、协调、配合社区、村抓好创建工作,社区、村是该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好民风”创建工作,制定创建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常抓不懈。

(二)营造氛围,造成声势。围绕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有效形式,宣传“好民风”创建的重要意义,宣传典型,扩大影响,造成声势,激励更多的群众投身创建活动。

新纪元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结合我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助力“田园城市、幸福”发展战略,再现新纪元。

二、目标任务

以弘扬“重教育、重孝道、重礼仪”和“讲诚信、讲友善、讲整洁”文明风尚、树立良好民风为先导,以创建尊师重教、孝老爱亲、明礼诚信、勤劳致富、睦邻友好、村容整洁六类好民风为目标,实施“家家有大学生计划”、“城乡整洁行动”、“创建好民风之村”等活动,传承“好民风”共圆“新纪元”梦。

三、创建条件

(一)重教育:崇德尚教,尊师重教,劝学助教;

(二)重孝道:明礼忠孝,尊老爱幼,邻里和睦;

(三)重礼仪:知礼懂礼,遵纪守法,举止文明;

(四)讲诚信:民主平等,诚实守信,坦诚相待;

(五)讲友善:和睦相处,团结友善,相互尊敬;

(六)讲整洁:村容整洁,绿色环保,环境宜人。

四、活动内容

(一)结合文明大行动,以创建“好民风”之村为主线,通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的村风民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课、道德讲堂等活动,提高教育实效性,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劳务需求为目的,开展家政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全面提升居民的就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美丽建设服务。

(二)开展以“三重、三讲”为题材的社区、村文化艺术节和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讲身边事、学身边人”宣讲活动,挖掘各村的“三重、三讲”典型事例进行宣传,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和激励群众,提高讲文明、树新风的自觉性;开展重教村、重孝村、诚信村、整洁村等特色文明村活动,着力塑造“好民风”精品村。

(三)开展第二批“好民风之村”评选和第一批“好民风之村”复评活动,年底对申评和复评的单位进行考核、评估,对申评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挂牌表彰。复评未通过的单位,进行摘牌并通报批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实行片区负责制,片区领导检查、指导片内各村的创建工作,驻点干部督促、协调、配合社区、村抓好创建工作,社区、村是该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好民风”创建工作,制定创建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常抓不懈。

(二)营造氛围,造成声势。围绕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有效形式,宣传“好民风”创建的重要意义,宣传典型,扩大影响,造成声势,激励更多的群众投身创建活动。

新纪元范文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省粮食局召开的创业服务年活动动员会议精神,部署今年我局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各项工作。刚才,李春发组长宣读了我局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大家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好创业服务年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重要性

今年,在全省乡镇以上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系统的干部职工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抓好此项活动自觉性和主动性。

1、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党政机关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就是要着力提高机关干部领导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要提高机关干部勇于破解难题、服务发展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操作力和执行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就是要树立和弘扬“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着力提升创业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率,切实为广大创业主体和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快办事,确保农业和粮食发展取得新成效,农民朋友得到更多实惠。

2、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优化环境的有效途径。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继续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努力保持投资高速增长。市委、市政府也要求全市上下要牢牢把握赣州追赶与跨越全面展开、加快推进的新阶段,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哪里来?怎么来?事实证明: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政府能够营造一流的环境,资本、人才、技术、项目等生产要素就会向那个地区、那个部门流动,追赶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就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好创业服务实际上就是抓环境、抢机遇、促发展。在全市农业和粮食系统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就是要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能,为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推动农业和粮食经济的新发展。

3、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举措。去年,我们开展了机关效能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原农业局获得了“全市机关效能年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原粮食局机关效能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局机关效能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够强,服务水平不够高,工作作风不够实,工作效能不够好等问题。为进一步巩固机关效能年活动成果,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在全省机关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进一步营造优质、高效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努力创建最优创业环境。我们要把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作为巩固和发展去年机关效能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来抓,努力使全市农业和粮食系统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4、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是开创我市农业和粮食工作新纪元的现实需要。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也是开创我市农业和粮食工作新纪元的第一年。作为全市新成立的主管农业和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部门,我们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和新特点。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为农业和粮食经济发展服务。服务支持农业和粮食经济的发展,最突出最现实的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为企业攻坚克难、开拓市场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我们只有通过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谋划好全市农业和粮食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制定好发展的政策措施,才能开创我市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新纪元。

二、突出重点,深入扎实开展好创业服务年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省粮食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农业和粮食工作的实际,市局制定印发了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一定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好创业服务年活动。

1、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努力营造投资兴业的良好氛围。一是落实好现有政策。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委已出台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执行农业和粮食直补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同时,按照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确保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有新的突破;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农业创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三是加大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四是要深入研究农民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谋划和推动鼓励农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出台。

2、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化创业环境。一是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行政审批向高效率、低成本、便捷式发展,为优化创业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和粮食执法,推动农业和粮食部门依法行政,维护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和粮食经营中的不法行为,尊重和保障农民就业创业的各项权利。要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决纠正侵占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进土地流转规范化服务试点,健全农村土地仲裁体系;四是开展对农民建房、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的专项治理;五是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市局要重点抓好赣州粮食城建设,加快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完成市场主体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积极筹划粮食物流园区项目,不断完善农业和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吸纳更多的经营业主到粮食城投资兴业;六是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局长信箱”和效能监测点等渠道,向创业主体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认真受理、严肃查处损害创业者利益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

3、创新创业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创业服务机构。整合与农业产业密切相关的部门、科室、站(所)和基层单位等创业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最大效益,积极为农业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融资贷款、政策扶持、跟踪指导等“一条龙”优质、便捷的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二是建好创业服务载体。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服务平台、项目扶持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农产品促销平台、权益维护平台及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并提供相应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创业服务水平。三是拓宽创业空间。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等方式,为农业创业拓展更大的空间。

4、强化创业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一是要强化创业队伍的心理素质。目前,金融危机带来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基层农民,害怕风险,不敢创业。要培育新的农业创业主体,首先要强化农业创业队伍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不畏艰险、敢作敢为、勇往直前的创业信心和勇气。二是要强化创业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部门实际,帮助和指导农业创业主体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三是要强化创业主体的“造血功能”,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经营本领、技术推广应用和创新能力。

5、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创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我们要

巩固和发展机关效能建设取得的成果,牢固树立为创业服务的责任意识,大力倡导“服务之风、创新之风、务实之风、廉洁之风”等四种优良风气,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三项制度,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三难现象的发生。同时,进一步规范评比、达标、表彰等活动。努力创建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和廉洁型机关,切实提高创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为创业服务年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三、精心组织,确保创业服务年活动取得实效

创业服务年活动涉及面广,目标要求高。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督查,真正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图形式、走过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活动要抓好,关键在领导。市局已成立了以杨文光局长为组长,其他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春发纪检组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全系统创业服务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和督查指导。各科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对方案中提出的工作重点,要有安排、有计划,明确主办科室和协办科室,规定完成的时间要求。既要按市委、市政府及省农业厅、省粮食局的部署,抓好规定动作的落实,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抓好自选动作,抓出特色,抓出亮点,抓出成效。全系统的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要将创业服务年活动作为优化部门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和粮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争取再当先进。

二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创业服务年活动舆论宣传工作,在网站上开辟创业服务年活动专栏、专题。要做好活动简报的编发工作,及时反映活动进度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和粮食部门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好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增进社会各界对农业和粮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和粮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