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自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52:15

行政自助

行政自助范文篇1

一、自助行为的存在

行政自助是行政权的强制性决定的,行政权的强制性体现在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或腕力的应急使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各自显示在强制性的不同空间,同时又交叉组成强制性显示的完整网络:

(一)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

检讨法律规范性文件均具有这样几项基本内容:1、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既法律规范性文件时空效力,其中设定了抽象相当人,并为抽象相对人设立或确定了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违反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抽象相对人在涉足行政法涉及事项时的受监督管理的地位。2、确定行政主体并赋予其对法律规范性文件所辖事项的主管权,这就确定了行政主体处于监督管理地位。与上文结合,显示出行政主体与抽象相对人地位的落差,即行政主体处于对抽象相对人进行监督管理的地位,抽象相对人处于受到行政主体监督管理的地位。3、设定行政主体职权和相对人对应行政职权需履行的义务。行政职权的行使是由行政主体发出命令与相对人履行命令设定义务组成,没有行政主体发出命令,相对人和相对人应履行义务则不存在。抽象相对人向相对人转化及相对人应履行义务是以行政主体命令的发出为基础的。在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相对人被动、服从,行政主体始终掌握支配相对人的权力,享有支配权。

法定的支配地位与支配权,是行政权力强制性的静态体现。抽象相对人通过对法律性规范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理性地接受自身的被支配地位,产生与行政主体地位落差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静态显示。但行政执法过程中,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正是因为相对人尚未形成上述理念或属于对已形成的理念的背叛。法定支配权的静态强制性在上述情况下不能体现或不能起作用。

(二)他权力的支助。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时,其他行政主体使用自身享有的权力强制原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干扰的行为。行政权的强制性通常体现在他权力的支助,特别是国家暴力机关法定权力的支助。

他权力的支助,一方面使抽象相对人产生行政权不可抗拒的心理压力,并逐步形成观念,强制性得到静态显示。但因各种社会主体文化修养、法理念的确定程度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行政权静态强制性在不同的社会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显示。同时又因为社会主体的成长史和内在心理的作用,以及所处环境的作用,行政权的静态强制性在特殊主体出现反象,出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者他人干扰的行政事故。另一方面,针对上述行政事故提供支助的行政主体,运用权力采取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排除他人干扰,行政权强制性动态显示。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作了“由公安机关协助或配合”的规定,在行政执法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也得到了公安机关的协助或配合,即在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政执法时,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即时强制措施,为被协助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排除障碍。但作为提供支助的法定权力机关因警力的限制,并不能时时处处为其他机关提供这种有效的支助,即时支助是有限的。公安机关提供支助的另一种方式为事后支助,也就是对抗拒履行义务相对人或干扰行政执法的他人,以“妨害国家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进行治安处罚。这种事后支助一定程度上体现行政权的强制性,对于修复行政权的权威性有完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对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或对他人干扰行为作出处罚,并不能排除当时职权行使的障碍,可能因此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比如:[例一]含病菌食品因相对人抗拒未得到及时检查,继之未能采取措施,流散到市场。

(三)自助

1、自权力扶助具有及时灵活的特点,享有自助权力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干扰,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是否采用自助措施和方法的选择,并可将选择采用的措施及时付诸实施,是排除原行为过程阻碍因素最佳扶助措施。虽然这种自助只有公安机关享有和海关在缉私时享有,其他机关均未享有这种法定自助权。但它证明了现行行政法对自助行为的肯定,证明了自助行为的存在。

2、“腕力”的应急使用。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实施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众利益的损害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自身具有的能力排除阻碍行为过程障碍的行为。这种自助尚未被现行行政法所接受,但从行政执法实践分析,应当为被肯定的自助方式。

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个别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构成了应然意义上的完整强制性。检讨行政强制性的实然显示,又如何呢?上述文字对行政主体享有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自权力扶助可涉入强制性的空间作了分析和定位,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行政主体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时,行政主体无自助权,也无他权力即时支助,且职权如果不能顺利行使,可能或者必然产生社会不利后果,这种情况强制性如何显示?比如:[例二]某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遗址进行检查时,发现张某正在对该遗址进行破坏性发掘,该工作人员向张某发出停止发掘命令,张某不听从命令,继续其违法行为。如果工作人员请求公安机关进行支助,到实施得到支助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此过程中,张某对遗址的破坏程度将进一步扩大。这属于现行行政法体系强制性显示的空洞。对上述问题作两种对比设想:一是行政主体等待他权力的支助,而客观上允诺了社会利益损害程度的扩大;二是行政主体工作人员以自身力量(腕力)采取措施,迫使相对人履行命令义务,防止社会公众利益损害程度扩大。以现行行政法原则评判上述设想,前者为合法,后者为违法。由此可见,遇上述情况,绝对禁止行政主体以“腕力”采取相应措施,有时难免对行政权保护不周。为了社会公众利益,当遇到上述情形而不及请求他权力支助和自权力不及时,作为例外允许行政主体“腕力”自助,并不违背行政法的立法精神。

总之,行政权强制性或称行政权的保护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法定的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自助。在紧急情况下,行政主体及时采取自助措施,排除职权行使过程中的障碍,对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权力的权威性)有重大意义,行政自助是行政权强制性的显示或行政权保护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行政自助行为

行政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职权的正常有效的行使,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受损害,以自身权力或腕力的应急使用,对抗拒履行义务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相对人或者实施干扰活动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他人所实施的旨在排除阻却行为过程因素或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措施。自助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助行为是独立的行为。界定某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其标准为该行为的效果是否对相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一行为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则不属于独立的行政行为。比如:检查行为,只是获得被检查事项的信息,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其后继行为是认定行为,既对被检查事项的合法性与否的认定,如果认定被查事项合法,则认定行为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检查行为与认定行为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为;如果被检查事项被认定为不合法,则再产生后继行为,认定行为只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的认定行为属非独立行为,是某行为的过程行为。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直接作用于相对人,且以即时强制形式出现,或者对相对人人身造成伤害,或者对相对人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者毁损对相对人的财物,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无疑是一种独立行为,而非主行为的过程行为。

(二)自助行为具有扶助性。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因故中断,既主行为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致使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自助行为对主行为的介入,目标在于排除主行为过程的阻碍因素,迫使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强制他人停止实施干扰活动,使被中断的行为过程恢复。自助行为的作用就在于扶助管理行为顺利完成。自助行为不是对主行为主体主管事项的管理行为,而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

(三)自助行为的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行政自助行为的可伸展空间是指行为可以合法涉入领域。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决定了自助行为可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广泛性表现在:行政自助行为可涉入一切行政权行使的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行政自助均有可能介入。有限性表现在:①行政自助只能涉入行政职权的可及空间,行政职权的不及空间,因为行为不能存在,自助行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自助行为不能存在。②行政自助行为并非应然涉入所有行政权涉及领域。自助行为的涉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政职权的行使受到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损害,且具有不可恢复性。如果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只是使得行政权威性受损,可事后启动其他救济程序,恢复受损利益。行政自助不得介入。二是他权力可即时支助的(行政主体享有法定自助权的除外),自助行为不得介入,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要求。

(四)自助行为的实施主体为主行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受到相对人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职权行使暂停下来,继之行政主体实施自身享有的扶助权力或“腕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之后行政主体继续推进主行为的过程。自助行为主体与主行为主体是统一的。反之,则为他权力支助,而非自助。自助行为相对人可涉及两种对象:一是主行为相对人,是因拒绝履行义务而转为自助行为的相对人;二是主行为之外的社会主体,是因为在主行为推进过程中实施干扰活动成为自助行为相对人。

三、自助行为与其他行为的比较

(一)自助行为与过程行为(子行为)比较。自助行为基于主行为过程发生,但又区别于主行为的过程行为,具体区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完整的行为是有多个过程行为(子行为)组成,是以多个过程行为按照线状顺序组成的有机体出现,过程行为虽然在所组成行为过程中也以单个行为出现,但是当所组成行为过程推进到行为过程终端,过程行为便隐于所组成行为,不能再显示为单独的行为[5].自助行为启动于主行为过程的某环节,但它是以横向介入形式出现,与其介入点前后的主行为的过程行为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属主行为的“体”外行为。

2、过程行为的作用在于引起后继行为的发生,直到将所组成行为推进到过程终端,便以一个完整的行为作用于相对人,显示行为效力。过程行为对相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自助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是以直接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为行为手段,行为表现出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的外表形式。这种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并直接产生影响相对人利益的效果。

(二)自助行为与行政强制措施的比较。行政自助行为的外型表现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为、未经表意阶段、直接释放行为效力,使行为处于事实状态。一定意义上讲行政自助行为应归属于行政强制措施,但现行理论层面的行政强制措施并未包容行政自助,这便产生了自助行为与理论上强制措施的区别,具体比较如下:

1、行政强制措施属法律行为,也就是说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享有实施该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自助行为包括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和“腕力”的应急施用。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是以自身享有的他项具体职权排除干扰或障碍,具有职权性质,属法律行为[6],在该层面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腕力”应急施用是行政主体采用法定权力之外的手段(通常为行政主体工作人员的暴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法律没有赋予行为主体实施该行为的职权,行为缺少权力的法律来源,该类自助行为属事实行为[7].

2、行政强制措施作用对象是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的特定人或特定物。行为的目的是预防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行为的作用是防止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侵害后果的发生[8].自助行为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排除干扰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为主行为排除障碍,它是以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法定关系的损害为启动条件,其作用在于修复受损的法定关系。

3、部分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作用在于推进行为过程进入下一个行为状态,这时的强制措施体现为一个过程行为。自助行为的作用只在于为某行为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促成某过程行为的完成,继之启动下一过程行为,自助行为并不能将主行为推进到下一行为状态。

四、自助行为的种类

行政自助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做以下划分:

(一)依行政自助行为手段是否为法律设定为标准,可分之为法定自助行为(也称自权力扶助行为)和非法定自助行为(也称为“腕力”自助行为)。

自权力扶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赋予的自助权力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我国现行个别部门行政法在立法时考虑到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干扰因素,特赋予行政主体排除干扰因素的权力手段。目前享有法定自助权力的行政部门只有公安机关和海关[9].

“腕力”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无权力的来源,只是急于当时的情况(既不采取自助措施推进行为的过程,必将影响社会公众利益)以当时行政主体工作人员具有的自然力量强制相当人履行命令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活动。这类自助行为属应急性原则的应用。

(二)依自助行为的相当人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内项自助行为(也称为强制履行自助行为)和外项自助行为(也称为排除干扰自助行为)。

内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因主行为相对人抗拒或拒绝履行行政主体的命令义务,对主行为相对人采取的迫使其完全履行命令义务的行为。自助行为相对人与主行为相对人为同一社会主体,比如:[例二]主行为相对人为张某,自助行为相对人也为张某。

外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排除主行为相对人之外的其他人实施的阻碍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对实施干扰因素的人采取的自助措施。比如:[例三]A市公安机关在执行拘留李某时,冯某暴力干涉,致使拘留李某的行为无法进行。公安机关因此对冯某采取强制带离现场行为。

五、行政自助的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常表现为致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和毁损相对人财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应当接受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应急性特征,决定了对自助行为的审查与对其它行为的审查在审查的内容、审查标准和审查适用原则上的不同:

(一)审查内容不同。对其他行政行为审查内容为:①行为的事实依据;②行为的法律依据;③行为的程序。只涉及被诉行为自身的可审查内容;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则不同,除对自助行为自身内容进行审查外,尚需对自助行为启动点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这就是说对自助行为的审查范围包括自助行为本身和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这是因为:①自助行为为扶助行为,它以主行为存在为基础,主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决定自助行为的合法性,自助行为为合法或正当是以主行为合法为前提,主行为违法就否定了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属自助权力或应急权的滥用。②自助行为属应急性行为,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即行政职权行使遭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行政职权无法行使,并因此可能或必然造成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后果。这种情节并不存在于自助行为本身,而是存在于主行为推进过程之中,这也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司法审查必然涉及对主行为的审查。

(二)审查适用原则不同。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遵循《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具有两层涵义:一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外在规定,即符合主体、权限、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是形式合法;二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在精神和要求,即符合法律的目的、考虑相关因素、符合公正法则等,也就是实质合法[10].对自助行为启动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应当适用上述原则,但对自助行为自身行为内容进行审查仅适用或均使用上述原则显属不当,这是因为:一、对自权力自助行为讲,自权力自助行为具有权力的法律来源,这应当适用合法性审查原则;但自助行为均具有应急性特征,仅以合法性审查原则则不能涉及;比如:对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的审查。另外,自助行为选择手段、行为轻重程度、行为终结时机均属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内容,应属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但合法性原则亦不能涉及。二、对“腕力”自助行为讲,这种自助行为缺少权力法律来源,是依行政法的应急性原则作出的行为,对该类自助行为仍以合法性原则进行审查,与行政执法原则产生矛盾。另外,仅适用合法性原则,“腕力”自助行为的部分内容则避开了司法审查。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应当适用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具体如下:1、对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和自权力自助行为适用合法性原则;2、对于自助行为启动条件、行为选择手段、行为程度和行为终结时机适用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3、对“腕力”自助行为主体、权限的审查仅适用应急性原则,即在某种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行政主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即使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也应视为有效[11].

六、对自助行为的司法评判

(一)主行为合法性与自助行为。自助行为是因主行为引起的行为,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主行为合法则自助行为正当,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则属滥用。因此可以说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合法性,主行为合法则为自助行为提供了合法或正当的可能,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必然违法。

(三)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与自助行为。建立在主行为合法的基础上,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便成为对自助行为进行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决定自助行为介入是否合理。对自助行为启动条件的审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存在自助行为介入的要素——主行为出现紧急情况,它包括三层涵义:1、主行为过程中出现了相对人拒绝履行行政主体命令义务或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以及他人干扰行为推进的行政事故。2、主行为出现的行政事故已经达到致使行政职权无法继续行使的程度,如果不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这种障碍,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3、主行为的中途停止后果为可能或者必然造成社会公众利益或某社会主体合法利益的损害。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自助行为属合法或正当行为,司法审查应对其进行肯定。反之,属非法行为或滥用权力行为。

(四)自助行为方法及其强度的审查。自助行为的目的在于强制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足以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为自助行为的限度。“足以”包括三项内容:①行为方法适当;②行为强度适度;③行为终结时机适时。满足上述内容,自助行为合法正当,反之,选择轻度方法可达到自助效果而采取了强度方法,属自助失当;行为强度超过自助效果所需要的强度,属自助失度;行为适当或失度,行政主体应为此承担相应责任。自助行为实施后,相对人已表示或实际履行义务、他人已经实际停止干扰活动,自助行为应当终结,否则应当终结之后的行为属于非法行为,行政主体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出的自助行为除外。

结语

行政自助行为是对应管理行为的一行为类型,自助行为的作用在于帮助行为主体顺利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完成管理任务。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权强制性的一种显示方式,它是行政权强制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政自助行为常显示为暴力行为,应当严格控制。

注释:

[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大出版社1996年般,第4页。

[2]参见,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5]参见,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2页。

[6][7]对行政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观点,本文采用其中较为通俗的一种。

[8]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器的规定》、《海关工作人员使用防暴器材的暂行规定》。

行政自助范文篇2

一、自助行为的存在

行政自助是行政权的强制性决定的,行政权的强制性体现在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或腕力的应急使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各自显示在强制性的不同空间,同时又交叉组成强制性显示的完整网络:

(一)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

检讨法律规范性文件均具有这样几项基本内容:1、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既法律规范性文件时空效力,其中设定了抽象相当人,并为抽象相对人设立或确定了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违反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抽象相对人在涉足行政法涉及事项时的受监督管理的地位。2、确定行政主体并赋予其对法律规范性文件所辖事项的主管权,这就确定了行政主体处于监督管理地位。与上文结合,显示出行政主体与抽象相对人地位的落差,即行政主体处于对抽象相对人进行监督管理的地位,抽象相对人处于受到行政主体监督管理的地位。3、设定行政主体职权和相对人对应行政职权需履行的义务。行政职权的行使是由行政主体发出命令与相对人履行命令设定义务组成,没有行政主体发出命令,相对人和相对人应履行义务则不存在。抽象相对人向相对人转化及相对人应履行义务是以行政主体命令的发出为基础的。在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相对人被动、服从,行政主体始终掌握支配相对人的权力,享有支配权。

法定的支配地位与支配权,是行政权力强制性的静态体现。抽象相对人通过对法律性规范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理性地接受自身的被支配地位,产生与行政主体地位落差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静态显示。但行政执法过程中,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正是因为相对人尚未形成上述理念或属于对已形成的理念的背叛。法定支配权的静态强制性在上述情况下不能体现或不能起作用。

(二)他权力的支助。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时,其他行政主体使用自身享有的权力强制原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干扰的行为。行政权的强制性通常体现在他权力的支助,特别是国家暴力机关法定权力的支助。

他权力的支助,一方面使抽象相对人产生行政权不可抗拒的心理压力,并逐步形成观念,强制性得到静态显示。但因各种社会主体文化修养、法理念的确定程度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行政权静态强制性在不同的社会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显示。同时又因为社会主体的成长史和内在心理的作用,以及所处环境的作用,行政权的静态强制性在特殊主体出现反象,出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者他人干扰的行政事故。另一方面,针对上述行政事故提供支助的行政主体,运用权力采取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排除他人干扰,行政权强制性动态显示。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作了“由公安机关协助或配合”的规定,在行政执法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也得到了公安机关的协助或配合,即在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政执法时,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即时强制措施,为被协助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排除障碍。但作为提供支助的法定权力机关因警力的限制,并不能时时处处为其他机关提供这种有效的支助,即时支助是有限的。公安机关提供支助的另一种方式为事后支助,也就是对抗拒履行义务相对人或干扰行政执法的他人,以“妨害国家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进行治安处罚。这种事后支助一定程度上体现行政权的强制性,对于修复行政权的权威性有完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对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或对他人干扰行为作出处罚,并不能排除当时职权行使的障碍,可能因此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比如:[例一]含病菌食品因相对人抗拒未得到及时检查,继之未能采取措施,流散到市场。

(三)自助

1、自权力扶助具有及时灵活的特点,享有自助权力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干扰,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是否采用自助措施和方法的选择,并可将选择采用的措施及时付诸实施,是排除原行为过程阻碍因素最佳扶助措施。虽然这种自助只有公安机关享有和海关在缉私时享有,其他机关均未享有这种法定自助权。但它证明了现行行政法对自助行为的肯定,证明了自助行为的存在。

2、“腕力”的应急使用。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实施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众利益的损害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自身具有的能力排除阻碍行为过程障碍的行为。这种自助尚未被现行行政法所接受,但从行政执法实践分析,应当为被肯定的自助方式。

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个别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构成了应然意义上的完整强制性。检讨行政强制性的实然显示,又如何呢?上述文字对行政主体享有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自权力扶助可涉入强制性的空间作了分析和定位,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行政主体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时,行政主体无自助权,也无他权力即时支助,且职权如果不能顺利行使,可能或者必然产生社会不利后果,这种情况强制性如何显示?比如:[例二]某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遗址进行检查时,发现张某正在对该遗址进行破坏性发掘,该工作人员向张某发出停止发掘命令,张某不听从命令,继续其违法行为。如果工作人员请求公安机关进行支助,到实施得到支助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此过程中,张某对遗址的破坏程度将进一步扩大。这属于现行行政法体系强制性显示的空洞。对上述问题作两种对比设想:一是行政主体等待他权力的支助,而客观上允诺了社会利益损害程度的扩大;二是行政主体工作人员以自身力量(腕力)采取措施,迫使相对人履行命令义务,防止社会公众利益损害程度扩大。以现行行政法原则评判上述设想,前者为合法,后者为违法。由此可见,遇上述情况,绝对禁止行政主体以“腕力”采取相应措施,有时难免对行政权保护不周。为了社会公众利益,当遇到上述情形而不及请求他权力支助和自权力不及时,作为例外允许行政主体“腕力”自助,并不违背行政法的立法精神。

总之,行政权强制性或称行政权的保护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法定的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自助。在紧急情况下,行政主体及时采取自助措施,排除职权行使过程中的障碍,对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权力的权威性)有重大意义,行政自助是行政权强制性的显示或行政权保护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行政自助行为

行政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职权的正常有效的行使,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受损害,以自身权力或腕力的应急使用,对抗拒履行义务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相对人或者实施干扰活动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他人所实施的旨在排除阻却行为过程因素或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措施。自助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助行为是独立的行为。界定某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其标准为该行为的效果是否对相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一行为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则不属于独立的行政行为。比如:检查行为,只是获得被检查事项的信息,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其后继行为是认定行为,既对被检查事项的合法性与否的认定,如果认定被查事项合法,则认定行为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检查行为与认定行为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为;如果被检查事项被认定为不合法,则再产生后继行为,认定行为只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的认定行为属非独立行为,是某行为的过程行为。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直接作用于相对人,且以即时强制形式出现,或者对相对人人身造成伤害,或者对相对人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者毁损对相对人的财物,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无疑是一种独立行为,而非主行为的过程行为。

(二)自助行为具有扶助性。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因故中断,既主行为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致使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自助行为对主行为的介入,目标在于排除主行为过程的阻碍因素,迫使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强制他人停止实施干扰活动,使被中断的行为过程恢复。自助行为的作用就在于扶助管理行为顺利完成。自助行为不是对主行为主体主管事项的管理行为,而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

(三)自助行为的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行政自助行为的可伸展空间是指行为可以合法涉入领域。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决定了自助行为可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广泛性表现在:行政自助行为可涉入一切行政权行使的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行政自助均有可能介入。有限性表现在:①行政自助只能涉入行政职权的可及空间,行政职权的不及空间,因为行为不能存在,自助行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自助行为不能存在。②行政自助行为并非应然涉入所有行政权涉及领域。自助行为的涉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政职权的行使受到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损害,且具有不可恢复性。如果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只是使得行政权威性受损,可事后启动其他救济程序,恢复受损利益。行政自助不得介入。二是他权力可即时支助的(行政主体享有法定自助权的除外),自助行为不得介入,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要求。

(四)自助行为的实施主体为主行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受到相对人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职权行使暂停下来,继之行政主体实施自身享有的扶助权力或“腕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之后行政主体继续推进主行为的过程。自助行为主体与主行为主体是统一的。反之,则为他权力支助,而非自助。自助行为相对人可涉及两种对象:一是主行为相对人,是因拒绝履行义务而转为自助行为的相对人;二是主行为之外的社会主体,是因为在主行为推进过程中实施干扰活动成为自助行为相对人。

三、自助行为与其他行为的比较

(一)自助行为与过程行为(子行为)比较。自助行为基于主行为过程发生,但又区别于主行为的过程行为,具体区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完整的行为是有多个过程行为(子行为)组成,是以多个过程行为按照线状顺序组成的有机体出现,过程行为虽然在所组成行为过程中也以单个行为出现,但是当所组成行为过程推进到行为过程终端,过程行为便隐于所组成行为,不能再显示为单独的行为[5].自助行为启动于主行为过程的某环节,但它是以横向介入形式出现,与其介入点前后的主行为的过程行为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属主行为的“体”外行为。

2、过程行为的作用在于引起后继行为的发生,直到将所组成行为推进到过程终端,便以一个完整的行为作用于相对人,显示行为效力。过程行为对相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自助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是以直接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为行为手段,行为表现出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的外表形式。这种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并直接产生影响相对人利益的效果。

(二)自助行为与行政强制措施的比较。行政自助行为的外型表现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为、未经表意阶段、直接释放行为效力,使行为处于事实状态。一定意义上讲行政自助行为应归属于行政强制措施,但现行理论层面的行政强制措施并未包容行政自助,这便产生了自助行为与理论上强制措施的区别,具体比较如下:

1、行政强制措施属法律行为,也就是说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享有实施该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自助行为包括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和“腕力”的应急施用。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是以自身享有的他项具体职权排除干扰或障碍,具有职权性质,属法律行为[6],在该层面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腕力”应急施用是行政主体采用法定权力之外的手段(通常为行政主体工作人员的暴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法律没有赋予行为主体实施该行为的职权,行为缺少权力的法律来源,该类自助行为属事实行为[7].

2、行政强制措施作用对象是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的特定人或特定物。行为的目的是预防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行为的作用是防止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侵害后果的发生[8].自助行为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排除干扰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为主行为排除障碍,它是以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法定关系的损害为启动条件,其作用在于修复受损的法定关系。

3、部分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作用在于推进行为过程进入下一个行为状态,这时的强制措施体现为一个过程行为。自助行为的作用只在于为某行为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促成某过程行为的完成,继之启动下一过程行为,自助行为并不能将主行为推进到下一行为状态。

四、自助行为的种类

行政自助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做以下划分:

(一)依行政自助行为手段是否为法律设定为标准,可分之为法定自助行为(也称自权力扶助行为)和非法定自助行为(也称为“腕力”自助行为)。

自权力扶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赋予的自助权力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我国现行个别部门行政法在立法时考虑到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干扰因素,特赋予行政主体排除干扰因素的权力手段。目前享有法定自助权力的行政部门只有公安机关和海关[9].

“腕力”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无权力的来源,只是急于当时的情况(既不采取自助措施推进行为的过程,必将影响社会公众利益)以当时行政主体工作人员具有的自然力量强制相当人履行命令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活动。这类自助行为属应急性原则的应用。

(二)依自助行为的相当人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内项自助行为(也称为强制履行自助行为)和外项自助行为(也称为排除干扰自助行为)。

内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因主行为相对人抗拒或拒绝履行行政主体的命令义务,对主行为相对人采取的迫使其完全履行命令义务的行为。自助行为相对人与主行为相对人为同一社会主体,比如:[例二]主行为相对人为张某,自助行为相对人也为张某。

外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排除主行为相对人之外的其他人实施的阻碍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对实施干扰因素的人采取的自助措施。比如:[例三]A市公安机关在执行拘留李某时,冯某暴力干涉,致使拘留李某的行为无法进行。公安机关因此对冯某采取强制带离现场行为。

五、行政自助的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常表现为致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和毁损相对人财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应当接受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应急性特征,决定了对自助行为的审查与对其它行为的审查在审查的内容、审查标准和审查适用原则上的不同:

(一)审查内容不同。对其他行政行为审查内容为:①行为的事实依据;②行为的法律依据;③行为的程序。只涉及被诉行为自身的可审查内容;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则不同,除对自助行为自身内容进行审查外,尚需对自助行为启动点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这就是说对自助行为的审查范围包括自助行为本身和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这是因为:①自助行为为扶助行为,它以主行为存在为基础,主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决定自助行为的合法性,自助行为为合法或正当是以主行为合法为前提,主行为违法就否定了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属自助权力或应急权的滥用。②自助行为属应急性行为,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即行政职权行使遭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行政职权无法行使,并因此可能或必然造成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后果。这种情节并不存在于自助行为本身,而是存在于主行为推进过程之中,这也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司法审查必然涉及对主行为的审查。

(二)审查适用原则不同。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遵循《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具有两层涵义:一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外在规定,即符合主体、权限、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是形式合法;二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在精神和要求,即符合法律的目的、考虑相关因素、符合公正法则等,也就是实质合法[10].对自助行为启动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应当适用上述原则,但对自助行为自身行为内容进行审查仅适用或均使用上述原则显属不当,这是因为:一、对自权力自助行为讲,自权力自助行为具有权力的法律来源,这应当适用合法性审查原则;但自助行为均具有应急性特征,仅以合法性审查原则则不能涉及;比如:对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的审查。另外,自助行为选择手段、行为轻重程度、行为终结时机均属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内容,应属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但合法性原则亦不能涉及。二、对“腕力”自助行为讲,这种自助行为缺少权力法律来源,是依行政法的应急性原则作出的行为,对该类自助行为仍以合法性原则进行审查,与行政执法原则产生矛盾。另外,仅适用合法性原则,“腕力”自助行为的部分内容则避开了司法审查。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应当适用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具体如下:1、对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和自权力自助行为适用合法性原则;2、对于自助行为启动条件、行为选择手段、行为程度和行为终结时机适用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3、对“腕力”自助行为主体、权限的审查仅适用应急性原则,即在某种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行政主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即使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也应视为有效[11].

六、对自助行为的司法评判

(一)主行为合法性与自助行为。自助行为是因主行为引起的行为,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主行为合法则自助行为正当,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则属滥用。因此可以说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合法性,主行为合法则为自助行为提供了合法或正当的可能,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必然违法。

(三)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与自助行为。建立在主行为合法的基础上,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便成为对自助行为进行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决定自助行为介入是否合理。对自助行为启动条件的审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存在自助行为介入的要素——主行为出现紧急情况,它包括三层涵义:1、主行为过程中出现了相对人拒绝履行行政主体命令义务或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以及他人干扰行为推进的行政事故。2、主行为出现的行政事故已经达到致使行政职权无法继续行使的程度,如果不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这种障碍,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3、主行为的中途停止后果为可能或者必然造成社会公众利益或某社会主体合法利益的损害。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自助行为属合法或正当行为,司法审查应对其进行肯定。反之,属非法行为或滥用权力行为。

(四)自助行为方法及其强度的审查。自助行为的目的在于强制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足以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为自助行为的限度。“足以”包括三项内容:①行为方法适当;②行为强度适度;③行为终结时机适时。满足上述内容,自助行为合法正当,反之,选择轻度方法可达到自助效果而采取了强度方法,属自助失当;行为强度超过自助效果所需要的强度,属自助失度;行为适当或失度,行政主体应为此承担相应责任。自助行为实施后,相对人已表示或实际履行义务、他人已经实际停止干扰活动,自助行为应当终结,否则应当终结之后的行为属于非法行为,行政主体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出的自助行为除外。

结语

行政自助行为是对应管理行为的一行为类型,自助行为的作用在于帮助行为主体顺利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完成管理任务。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权强制性的一种显示方式,它是行政权强制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政自助行为常显示为暴力行为,应当严格控制。

注释:

[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大出版社1996年般,第4页。

[2]参见,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5]参见,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2页。

[6][7]对行政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观点,本文采用其中较为通俗的一种。

[8]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器的规定》、《海关工作人员使用防暴器材的暂行规定》。

行政自助范文篇3

一、自助行为的存在

行政自助是行政权的强制性决定的,行政权的强制性体现在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或腕力的应急使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各自显示在强制性的不同空间,同时又交叉组成强制性显示的完整网络:

(一)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

检讨法律规范性文件均具有这样几项基本内容:1、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既法律规范性文件时空效力,其中设定了抽象相当人,并为抽象相对人设立或确定了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违反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抽象相对人在涉足行政法涉及事项时的受监督管理的地位。2、确定行政主体并赋予其对法律规范性文件所辖事项的主管权,这就确定了行政主体处于监督管理地位。与上文结合,显示出行政主体与抽象相对人地位的落差,即行政主体处于对抽象相对人进行监督管理的地位,抽象相对人处于受到行政主体监督管理的地位。3、设定行政主体职权和相对人对应行政职权需履行的义务。行政职权的行使是由行政主体发出命令与相对人履行命令设定义务组成,没有行政主体发出命令,相对人和相对人应履行义务则不存在。抽象相对人向相对人转化及相对人应履行义务是以行政主体命令的发出为基础的。在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相对人被动、服从,行政主体始终掌握支配相对人的权力,享有支配权。

法定的支配地位与支配权,是行政权力强制性的静态体现。抽象相对人通过对法律性规范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理性地接受自身的被支配地位,产生与行政主体地位落差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静态显示。但行政执法过程中,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正是因为相对人尚未形成上述理念或属于对已形成的理念的背叛。法定支配权的静态强制性在上述情况下不能体现或不能起作用。

(二)他权力的支助。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时,其他行政主体使用自身享有的权力强制原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干扰的行为。行政权的强制性通常体现在他权力的支助,特别是国家暴力机关法定权力的支助。

他权力的支助,一方面使抽象相对人产生行政权不可抗拒的心理压力,并逐步形成观念,强制性得到静态显示。但因各种社会主体文化修养、法理念的确定程度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行政权静态强制性在不同的社会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显示。同时又因为社会主体的成长史和内在心理的作用,以及所处环境的作用,行政权的静态强制性在特殊主体出现反象,出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者他人干扰的行政事故。另一方面,针对上述行政事故提供支助的行政主体,运用权力采取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排除他人干扰,行政权强制性动态显示。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作了“由公安机关协助或配合”的规定,在行政执法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也得到了公安机关的协助或配合,即在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政执法时,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即时强制措施,为被协助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排除障碍。但作为提供支助的法定权力机关因警力的限制,并不能时时处处为其他机关提供这种有效的支助,即时支助是有限的。公安机关提供支助的另一种方式为事后支助,也就是对抗拒履行义务相对人或干扰行政执法的他人,以“妨害国家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进行治安处罚。这种事后支助一定程度上体现行政权的强制性,对于修复行政权的权威性有完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对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或对他人干扰行为作出处罚,并不能排除当时职权行使的障碍,可能因此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比如:[例一]含病菌食品因相对人抗拒未得到及时检查,继之未能采取措施,流散到市场。

(三)自助

1、自权力扶助具有及时灵活的特点,享有自助权力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干扰,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是否采用自助措施和方法的选择,并可将选择采用的措施及时付诸实施,是排除原行为过程阻碍因素最佳扶助措施。虽然这种自助只有公安机关享有和海关在缉私时享有,其他机关均未享有这种法定自助权。但它证明了现行行政法对自助行为的肯定,证明了自助行为的存在。

2、“腕力”的应急使用。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实施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众利益的损害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自身具有的能力排除阻碍行为过程障碍的行为。这种自助尚未被现行行政法所接受,但从行政执法实践分析,应当为被肯定的自助方式。

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个别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构成了应然意义上的完整强制性。检讨行政强制性的实然显示,又如何呢?上述文字对行政主体享有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自权力扶助可涉入强制性的空间作了分析和定位,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行政主体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时,行政主体无自助权,也无他权力即时支助,且职权如果不能顺利行使,可能或者必然产生社会不利后果,这种情况强制性如何显示?比如:[例二]某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遗址进行检查时,发现张某正在对该遗址进行破坏性发掘,该工作人员向张某发出停止发掘命令,张某不听从命令,继续其违法行为。如果工作人员请求公安机关进行支助,到实施得到支助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此过程中,张某对遗址的破坏程度将进一步扩大。这属于现行行政法体系强制性显示的空洞。对上述问题作两种对比设想:一是行政主体等待他权力的支助,而客观上允诺了社会利益损害程度的扩大;二是行政主体工作人员以自身力量(腕力)采取措施,迫使相对人履行命令义务,防止社会公众利益损害程度扩大。以现行行政法原则评判上述设想,前者为合法,后者为违法。由此可见,遇上述情况,绝对禁止行政主体以“腕力”采取相应措施,有时难免对行政权保护不周。为了社会公众利益,当遇到上述情形而不及请求他权力支助和自权力不及时,作为例外允许行政主体“腕力”自助,并不违背行政法的立法精神。

总之,行政权强制性或称行政权的保护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法定的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自助。在紧急情况下,行政主体及时采取自助措施,排除职权行使过程中的障碍,对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权力的权威性)有重大意义,行政自助是行政权强制性的显示或行政权保护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行政自助行为

行政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职权的正常有效的行使,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受损害,以自身权力或腕力的应急使用,对抗拒履行义务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相对人或者实施干扰活动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他人所实施的旨在排除阻却行为过程因素或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措施。自助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助行为是独立的行为。界定某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其标准为该行为的效果是否对相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一行为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则不属于独立的行政行为。比如:检查行为,只是获得被检查事项的信息,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其后继行为是认定行为,既对被检查事项的合法性与否的认定,如果认定被查事项合法,则认定行为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检查行为与认定行为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为;如果被检查事项被认定为不合法,则再产生后继行为,认定行为只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的认定行为属非独立行为,是某行为的过程行为。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直接作用于相对人,且以即时强制形式出现,或者对相对人人身造成伤害,或者对相对人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者毁损对相对人的财物,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无疑是一种独立行为,而非主行为的过程行为。

(二)自助行为具有扶助性。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因故中断,既主行为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致使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自助行为对主行为的介入,目标在于排除主行为过程的阻碍因素,迫使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强制他人停止实施干扰活动,使被中断的行为过程恢复。自助行为的作用就在于扶助管理行为顺利完成。自助行为不是对主行为主体主管事项的管理行为,而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

(三)自助行为的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行政自助行为的可伸展空间是指行为可以合法涉入领域。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决定了自助行为可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广泛性表现在:行政自助行为可涉入一切行政权行使的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行政自助均有可能介入。有限性表现在:①行政自助只能涉入行政职权的可及空间,行政职权的不及空间,因为行为不能存在,自助行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自助行为不能存在。②行政自助行为并非应然涉入所有行政权涉及领域。自助行为的涉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政职权的行使受到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损害,且具有不可恢复性。如果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只是使得行政权威性受损,可事后启动其他救济程序,恢复受损利益。行政自助不得介入。二是他权力可即时支助的(行政主体享有法定自助权的除外),自助行为不得介入,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要求。

(四)自助行为的实施主体为主行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受到相对人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职权行使暂停下来,继之行政主体实施自身享有的扶助权力或“腕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之后行政主体继续推进主行为的过程。自助行为主体与主行为主体是统一的。反之,则为他权力支助,而非自助。自助行为相对人可涉及两种对象:一是主行为相对人,是因拒绝履行义务而转为自助行为的相对人;二是主行为之外的社会主体,是因为在主行为推进过程中实施干扰活动成为自助行为相对人。

三、自助行为与其他行为的比较

(一)自助行为与过程行为(子行为)比较。自助行为基于主行为过程发生,但又区别于主行为的过程行为,具体区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完整的行为是有多个过程行为(子行为)组成,是以多个过程行为按照线状顺序组成的有机体出现,过程行为虽然在所组成行为过程中也以单个行为出现,但是当所组成行为过程推进到行为过程终端,过程行为便隐于所组成行为,不能再显示为单独的行为[5].自助行为启动于主行为过程的某环节,但它是以横向介入形式出现,与其介入点前后的主行为的过程行为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属主行为的“体”外行为。

2、过程行为的作用在于引起后继行为的发生,直到将所组成行为推进到过程终端,便以一个完整的行为作用于相对人,显示行为效力。过程行为对相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自助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是以直接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为行为手段,行为表现出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的外表形式。这种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并直接产生影响相对人利益的效果。

(二)自助行为与行政强制措施的比较。行政自助行为的外型表现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为、未经表意阶段、直接释放行为效力,使行为处于事实状态。一定意义上讲行政自助行为应归属于行政强制措施,但现行理论层面的行政强制措施并未包容行政自助,这便产生了自助行为与理论上强制措施的区别,具体比较如下:

1、行政强制措施属法律行为,也就是说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享有实施该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自助行为包括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和“腕力”的应急施用。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是以自身享有的他项具体职权排除干扰或障碍,具有职权性质,属法律行为[6],在该层面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腕力”应急施用是行政主体采用法定权力之外的手段(通常为行政主体工作人员的暴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法律没有赋予行为主体实施该行为的职权,行为缺少权力的法律来源,该类自助行为属事实行为[7].

2、行政强制措施作用对象是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的特定人或特定物。行为的目的是预防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行为的作用是防止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侵害后果的发生[8].自助行为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排除干扰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为主行为排除障碍,它是以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法定关系的损害为启动条件,其作用在于修复受损的法定关系。

3、部分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作用在于推进行为过程进入下一个行为状态,这时的强制措施体现为一个过程行为。自助行为的作用只在于为某行为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促成某过程行为的完成,继之启动下一过程行为,自助行为并不能将主行为推进到下一行为状态。

四、自助行为的种类

行政自助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做以下划分:

(一)依行政自助行为手段是否为法律设定为标准,可分之为法定自助行为(也称自权力扶助行为)和非法定自助行为(也称为“腕力”自助行为)。

自权力扶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赋予的自助权力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我国现行个别部门行政法在立法时考虑到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干扰因素,特赋予行政主体排除干扰因素的权力手段。目前享有法定自助权力的行政部门只有公安机关和海关[9].

“腕力”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无权力的来源,只是急于当时的情况(既不采取自助措施推进行为的过程,必将影响社会公众利益)以当时行政主体工作人员具有的自然力量强制相当人履行命令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活动。这类自助行为属应急性原则的应用。

(二)依自助行为的相当人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内项自助行为(也称为强制履行自助行为)和外项自助行为(也称为排除干扰自助行为)。

内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因主行为相对人抗拒或拒绝履行行政主体的命令义务,对主行为相对人采取的迫使其完全履行命令义务的行为。自助行为相对人与主行为相对人为同一社会主体,比如:[例二]主行为相对人为张某,自助行为相对人也为张某。

外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排除主行为相对人之外的其他人实施的阻碍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对实施干扰因素的人采取的自助措施。比如:[例三]A市公安机关在执行拘留李某时,冯某暴力干涉,致使拘留李某的行为无法进行。公安机关因此对冯某采取强制带离现场行为。

五、行政自助的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常表现为致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和毁损相对人财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应当接受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应急性特征,决定了对自助行为的审查与对其它行为的审查在审查的内容、审查标准和审查适用原则上的不同:

(一)审查内容不同。对其他行政行为审查内容为:①行为的事实依据;②行为的法律依据;③行为的程序。只涉及被诉行为自身的可审查内容;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则不同,除对自助行为自身内容进行审查外,尚需对自助行为启动点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这就是说对自助行为的审查范围包括自助行为本身和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这是因为:①自助行为为扶助行为,它以主行为存在为基础,主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决定自助行为的合法性,自助行为为合法或正当是以主行为合法为前提,主行为违法就否定了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属自助权力或应急权的滥用。②自助行为属应急性行为,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即行政职权行使遭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行政职权无法行使,并因此可能或必然造成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后果。这种情节并不存在于自助行为本身,而是存在于主行为推进过程之中,这也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司法审查必然涉及对主行为的审查。

(二)审查适用原则不同。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遵循《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具有两层涵义:一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外在规定,即符合主体、权限、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是形式合法;二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在精神和要求,即符合法律的目的、考虑相关因素、符合公正法则等,也就是实质合法[10].对自助行为启动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应当适用上述原则,但对自助行为自身行为内容进行审查仅适用或均使用上述原则显属不当,这是因为:一、对自权力自助行为讲,自权力自助行为具有权力的法律来源,这应当适用合法性审查原则;但自助行为均具有应急性特征,仅以合法性审查原则则不能涉及;比如:对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的审查。另外,自助行为选择手段、行为轻重程度、行为终结时机均属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内容,应属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但合法性原则亦不能涉及。二、对“腕力”自助行为讲,这种自助行为缺少权力法律来源,是依行政法的应急性原则作出的行为,对该类自助行为仍以合法性原则进行审查,与行政执法原则产生矛盾。另外,仅适用合法性原则,“腕力”自助行为的部分内容则避开了司法审查。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应当适用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具体如下:1、对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和自权力自助行为适用合法性原则;2、对于自助行为启动条件、行为选择手段、行为程度和行为终结时机适用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3、对“腕力”自助行为主体、权限的审查仅适用应急性原则,即在某种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行政主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即使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也应视为有效[11].

六、对自助行为的司法评判

(一)主行为合法性与自助行为。自助行为是因主行为引起的行为,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主行为合法则自助行为正当,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则属滥用。因此可以说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合法性,主行为合法则为自助行为提供了合法或正当的可能,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必然违法。

(三)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与自助行为。建立在主行为合法的基础上,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便成为对自助行为进行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决定自助行为介入是否合理。对自助行为启动条件的审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存在自助行为介入的要素——主行为出现紧急情况,它包括三层涵义:1、主行为过程中出现了相对人拒绝履行行政主体命令义务或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以及他人干扰行为推进的行政事故。2、主行为出现的行政事故已经达到致使行政职权无法继续行使的程度,如果不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这种障碍,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3、主行为的中途停止后果为可能或者必然造成社会公众利益或某社会主体合法利益的损害。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自助行为属合法或正当行为,司法审查应对其进行肯定。反之,属非法行为或滥用权力行为。

(四)自助行为方法及其强度的审查。自助行为的目的在于强制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足以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为自助行为的限度。“足以”包括三项内容:①行为方法适当;②行为强度适度;③行为终结时机适时。满足上述内容,自助行为合法正当,反之,选择轻度方法可达到自助效果而采取了强度方法,属自助失当;行为强度超过自助效果所需要的强度,属自助失度;行为适当或失度,行政主体应为此承担相应责任。自助行为实施后,相对人已表示或实际履行义务、他人已经实际停止干扰活动,自助行为应当终结,否则应当终结之后的行为属于非法行为,行政主体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出的自助行为除外。

结语

行政自助行为是对应管理行为的一行为类型,自助行为的作用在于帮助行为主体顺利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完成管理任务。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权强制性的一种显示方式,它是行政权强制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政自助行为常显示为暴力行为,应当严格控制。

注释:

[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大出版社1996年般,第4页。

[2]参见,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5]参见,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2页。

[6][7]对行政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观点,本文采用其中较为通俗的一种。

[8]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器的规定》、《海关工作人员使用防暴器材的暂行规定》。

行政自助范文篇4

一、自助行为的存在

行政自助是行政权的强制性决定的,行政权的强制性体现在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或腕力的应急使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各自显示在强制性的不同空间,同时又交叉组成强制性显示的完整网络:

(一)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

检讨法律规范性文件均具有这样几项基本内容:1、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既法律规范性文件时空效力,其中设定了抽象相当人,并为抽象相对人设立或确定了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违反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抽象相对人在涉足行政法涉及事项时的受监督管理的地位。2、确定行政主体并赋予其对法律规范性文件所辖事项的主管权,这就确定了行政主体处于监督管理地位。与上文结合,显示出行政主体与抽象相对人地位的落差,即行政主体处于对抽象相对人进行监督管理的地位,抽象相对人处于受到行政主体监督管理的地位。3、设定行政主体职权和相对人对应行政职权需履行的义务。行政职权的行使是由行政主体发出命令与相对人履行命令设定义务组成,没有行政主体发出命令,相对人和相对人应履行义务则不存在。抽象相对人向相对人转化及相对人应履行义务是以行政主体命令的发出为基础的。在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相对人被动、服从,行政主体始终掌握支配相对人的权力,享有支配权。

法定的支配地位与支配权,是行政权力强制性的静态体现。抽象相对人通过对法律性规范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理性地接受自身的被支配地位,产生与行政主体地位落差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静态显示。但行政执法过程中,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正是因为相对人尚未形成上述理念或属于对已形成的理念的背叛。法定支配权的静态强制性在上述情况下不能体现或不能起作用。

(二)他权力的支助。

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当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时,其他行政主体使用自身享有的权力强制原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干扰的行为。行政权的强制性通常体现在他权力的支助,特别是国家暴力机关法定权力的支助。

他权力的支助,一方面使抽象相对人产生行政权不可抗拒的心理压力,并逐步形成观念,强制性得到静态显示。但因各种社会主体文化修养、法理念的确定程度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行政权静态强制性在不同的社会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显示。同时又因为社会主体的成长史和内在心理的作用,以及所处环境的作用,行政权的静态强制性在特殊主体出现反象,出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者他人干扰的行政事故。另一方面,针对上述行政事故提供支助的行政主体,运用权力采取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排除他人干扰,行政权强制性动态显示。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作了“由公安机关协助或配合”的规定,在行政执法实践中,部分行政机关也得到了公安机关的协助或配合,即在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行政执法时,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即时强制措施,为被协助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排除障碍。但作为提供支助的法定权力机关因警力的限制,并不能时时处处为其他机关提供这种有效的支助,即时支助是有限的。公安机关提供支助的另一种方式为事后支助,也就是对抗拒履行义务相对人或干扰行政执法的他人,以“妨害国家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进行治安处罚。这种事后支助一定程度上体现行政权的强制性,对于修复行政权的权威性有完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对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或对他人干扰行为作出处罚,并不能排除当时职权行使的障碍,可能因此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比如:[例一]含病菌食品因相对人抗拒未得到及时检查,继之未能采取措施,流散到市场。

(三)自助

1、自权力扶助具有及时灵活的特点,享有自助权力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干扰,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是否采用自助措施和方法的选择,并可将选择采用的措施及时付诸实施,是排除原行为过程阻碍因素最佳扶助措施。虽然这种自助只有公安机关享有和海关在缉私时享有,其他机关均未享有这种法定自助权。但它证明了现行行政法对自助行为的肯定,证明了自助行为的存在。

2、“腕力”的应急使用。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遇到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实施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众利益的损害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自身具有的能力排除阻碍行为过程障碍的行为。这种自助尚未被现行行政法所接受,但从行政执法实践分析,应当为被肯定的自助方式。

行政主体享有的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个别行政主体自权力扶助构成了应然意义上的完整强制性。检讨行政强制性的实然显示,又如何呢?上述文字对行政主体享有法定支配权、他权力支助、自权力扶助可涉入强制性的空间作了分析和定位,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行政主体行使职权遇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时,行政主体无自助权,也无他权力即时支助,且职权如果不能顺利行使,可能或者必然产生社会不利后果,这种情况强制性如何显示?比如:[例二]某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一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遗址进行检查时,发现张某正在对该遗址进行破坏性发掘,该工作人员向张某发出停止发掘命令,张某不听从命令,继续其违法行为。如果工作人员请求公安机关进行支助,到实施得到支助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此过程中,张某对遗址的破坏程度将进一步扩大。这属于现行行政法体系强制性显示的空洞。对上述问题作两种对比设想:一是行政主体等待他权力的支助,而客观上允诺了社会利益损害程度的扩大;二是行政主体工作人员以自身力量(腕力)采取措施,迫使相对人履行命令义务,防止社会公众利益损害程度扩大。以现行行政法原则评判上述设想,前者为合法,后者为违法。由此可见,遇上述情况,绝对禁止行政主体以“腕力”采取相应措施,有时难免对行政权保护不周。为了社会公众利益,当遇到上述情形而不及请求他权力支助和自权力不及时,作为例外允许行政主体“腕力”自助,并不违背行政法的立法精神。

总之,行政权强制性或称行政权的保护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法定的支配权、他权力支助和自助。在紧急情况下,行政主体及时采取自助措施,排除职权行使过程中的障碍,对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权力的权威性)有重大意义,行政自助是行政权强制性的显示或行政权保护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行政自助行为

行政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职权的正常有效的行使,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受损害,以自身权力或腕力的应急使用,对抗拒履行义务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相对人或者实施干扰活动致使职权行使中断的他人所实施的旨在排除阻却行为过程因素或迫使相对人履行义务的措施。自助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助行为是独立的行为。界定某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其标准为该行为的效果是否对相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一行为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则不属于独立的行政行为。比如:检查行为,只是获得被检查事项的信息,对相对人不产生直接影响,其后继行为是认定行为,既对被检查事项的合法性与否的认定,如果认定被查事项合法,则认定行为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检查行为与认定行为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为;如果被检查事项被认定为不合法,则再产生后继行为,认定行为只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但并没有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这时的认定行为属非独立行为,是某行为的过程行为。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直接作用于相对人,且以即时强制形式出现,或者对相对人人身造成伤害,或者对相对人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者毁损对相对人的财物,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无疑是一种独立行为,而非主行为的过程行为。

(二)自助行为具有扶助性。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因故中断,既主行为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或他人干扰致使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自助行为对主行为的介入,目标在于排除主行为过程的阻碍因素,迫使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强制他人停止实施干扰活动,使被中断的行为过程恢复。自助行为的作用就在于扶助管理行为顺利完成。自助行为不是对主行为主体主管事项的管理行为,而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

(三)自助行为的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行政自助行为的可伸展空间是指行为可以合法涉入领域。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决定了自助行为可伸展空间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有限性。广泛性表现在:行政自助行为可涉入一切行政权行使的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行政自助均有可能介入。有限性表现在:①行政自助只能涉入行政职权的可及空间,行政职权的不及空间,因为行为不能存在,自助行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自助行为不能存在。②行政自助行为并非应然涉入所有行政权涉及领域。自助行为的涉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政职权的行使受到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可能或必然造成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损害,且具有不可恢复性。如果相对人或他人的干扰只是使得行政权威性受损,可事后启动其他救济程序,恢复受损利益。行政自助不得介入。二是他权力可即时支助的(行政主体享有法定自助权的除外),自助行为不得介入,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要求。

(四)自助行为的实施主体为主行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受到相对人或他人干扰,行为过程无法推进,职权行使暂停下来,继之行政主体实施自身享有的扶助权力或“腕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之后行政主体继续推进主行为的过程。自助行为主体与主行为主体是统一的。反之,则为他权力支助,而非自助。自助行为相对人可涉及两种对象:一是主行为相对人,是因拒绝履行义务而转为自助行为的相对人;二是主行为之外的社会主体,是因为在主行为推进过程中实施干扰活动成为自助行为相对人。

三、自助行为与其他行为的比较

(一)自助行为与过程行为(子行为)比较。自助行为基于主行为过程发生,但又区别于主行为的过程行为,具体区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完整的行为是有多个过程行为(子行为)组成,是以多个过程行为按照线状顺序组成的有机体出现,过程行为虽然在所组成行为过程中也以单个行为出现,但是当所组成行为过程推进到行为过程终端,过程行为便隐于所组成行为,不能再显示为单独的行为[5].自助行为启动于主行为过程的某环节,但它是以横向介入形式出现,与其介入点前后的主行为的过程行为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属主行为的“体”外行为。

2、过程行为的作用在于引起后继行为的发生,直到将所组成行为推进到过程终端,便以一个完整的行为作用于相对人,显示行为效力。过程行为对相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自助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是以直接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为行为手段,行为表现出损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或毁损相对人财产的外表形式。这种行为直接作用于相对人并直接产生影响相对人利益的效果。

(二)自助行为与行政强制措施的比较。行政自助行为的外型表现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为、未经表意阶段、直接释放行为效力,使行为处于事实状态。一定意义上讲行政自助行为应归属于行政强制措施,但现行理论层面的行政强制措施并未包容行政自助,这便产生了自助行为与理论上强制措施的区别,具体比较如下:

1、行政强制措施属法律行为,也就是说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享有实施该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自助行为包括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和“腕力”的应急施用。行政主体他项权力扶助是以自身享有的他项具体职权排除干扰或障碍,具有职权性质,属法律行为[6],在该层面与行政强制措施相同。“腕力”应急施用是行政主体采用法定权力之外的手段(通常为行政主体工作人员的暴力),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法律没有赋予行为主体实施该行为的职权,行为缺少权力的法律来源,该类自助行为属事实行为[7].

2、行政强制措施作用对象是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的特定人或特定物。行为的目的是预防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可能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侵害。行为的作用是防止或控制特定人或特定物对社会秩序、公民人身健康、人身安全侵害后果的发生[8].自助行为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排除干扰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为主行为排除障碍,它是以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法定关系的损害为启动条件,其作用在于修复受损的法定关系。

3、部分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作用在于推进行为过程进入下一个行为状态,这时的强制措施体现为一个过程行为。自助行为的作用只在于为某行为过程排除干扰因素,促成某过程行为的完成,继之启动下一过程行为,自助行为并不能将主行为推进到下一行为状态。

四、自助行为的种类

行政自助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做以下划分:

(一)依行政自助行为手段是否为法律设定为标准,可分之为法定自助行为(也称自权力扶助行为)和非法定自助行为(也称为“腕力”自助行为)。

自权力扶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赋予的自助权力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我国现行个别部门行政法在立法时考虑到行政职权行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干扰因素,特赋予行政主体排除干扰因素的权力手段。目前享有法定自助权力的行政部门只有公安机关和海关[9].

“腕力”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自助行为无权力的来源,只是急于当时的情况(既不采取自助措施推进行为的过程,必将影响社会公众利益)以当时行政主体工作人员具有的自然力量强制相当人履行命令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活动。这类自助行为属应急性原则的应用。

(二)依自助行为的相当人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内项自助行为(也称为强制履行自助行为)和外项自助行为(也称为排除干扰自助行为)。

内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因主行为相对人抗拒或拒绝履行行政主体的命令义务,对主行为相对人采取的迫使其完全履行命令义务的行为。自助行为相对人与主行为相对人为同一社会主体,比如:[例二]主行为相对人为张某,自助行为相对人也为张某。

外项自助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排除主行为相对人之外的其他人实施的阻碍主行为过程推进的因素,对实施干扰因素的人采取的自助措施。比如:[例三]A市公安机关在执行拘留李某时,冯某暴力干涉,致使拘留李某的行为无法进行。公安机关因此对冯某采取强制带离现场行为。

五、行政自助的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常表现为致伤相对人、限制相对人人身自由和毁损相对人财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应当接受司法审查。

行政自助行为的扶助性、应急性特征,决定了对自助行为的审查与对其它行为的审查在审查的内容、审查标准和审查适用原则上的不同:

(一)审查内容不同。对其他行政行为审查内容为:①行为的事实依据;②行为的法律依据;③行为的程序。只涉及被诉行为自身的可审查内容;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则不同,除对自助行为自身内容进行审查外,尚需对自助行为启动点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这就是说对自助行为的审查范围包括自助行为本身和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这是因为:①自助行为为扶助行为,它以主行为存在为基础,主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决定自助行为的合法性,自助行为为合法或正当是以主行为合法为前提,主行为违法就否定了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属自助权力或应急权的滥用。②自助行为属应急性行为,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为主行为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即行政职权行使遭到相对人抗拒或他人的干扰,行政职权无法行使,并因此可能或必然造成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后果。这种情节并不存在于自助行为本身,而是存在于主行为推进过程之中,这也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司法审查必然涉及对主行为的审查。

(二)审查适用原则不同。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遵循《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具有两层涵义:一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外在规定,即符合主体、权限、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就是形式合法;二是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在精神和要求,即符合法律的目的、考虑相关因素、符合公正法则等,也就是实质合法[10].对自助行为启动前的主行为内容进行审查应当适用上述原则,但对自助行为自身行为内容进行审查仅适用或均使用上述原则显属不当,这是因为:一、对自权力自助行为讲,自权力自助行为具有权力的法律来源,这应当适用合法性审查原则;但自助行为均具有应急性特征,仅以合法性审查原则则不能涉及;比如:对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的审查。另外,自助行为选择手段、行为轻重程度、行为终结时机均属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内容,应属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但合法性原则亦不能涉及。二、对“腕力”自助行为讲,这种自助行为缺少权力法律来源,是依行政法的应急性原则作出的行为,对该类自助行为仍以合法性原则进行审查,与行政执法原则产生矛盾。另外,仅适用合法性原则,“腕力”自助行为的部分内容则避开了司法审查。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对自助行为的审查应当适用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具体如下:1、对自助行为启动前主行为部分和自权力自助行为适用合法性原则;2、对于自助行为启动条件、行为选择手段、行为程度和行为终结时机适用合理性原则和应急性原则;3、对“腕力”自助行为主体、权限的审查仅适用应急性原则,即在某种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行政主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即使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相抵触,也应视为有效[11].

六、对自助行为的司法评判

(一)主行为合法性与自助行为。自助行为是因主行为引起的行为,是为主行为提供帮助,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自助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主行为合法则自助行为正当,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则属滥用。因此可以说主行为的合法性决定了自助行为的合法性,主行为合法则为自助行为提供了合法或正当的可能,主行为违法,自助行为必然违法。

(三)自助行为启动条件与自助行为。建立在主行为合法的基础上,自助行为的启动条件便成为对自助行为进行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决定自助行为介入是否合理。对自助行为启动条件的审查目的在于确定是否存在自助行为介入的要素——主行为出现紧急情况,它包括三层涵义:1、主行为过程中出现了相对人拒绝履行行政主体命令义务或相对人抗拒履行义务,以及他人干扰行为推进的行政事故。2、主行为出现的行政事故已经达到致使行政职权无法继续行使的程度,如果不排除主行为过程中的这种障碍,主行为过程无法推进。3、主行为的中途停止后果为可能或者必然造成社会公众利益或某社会主体合法利益的损害。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自助行为属合法或正当行为,司法审查应对其进行肯定。反之,属非法行为或滥用权力行为。

(四)自助行为方法及其强度的审查。自助行为的目的在于强制主行为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足以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或排除他人的干扰为自助行为的限度。“足以”包括三项内容:①行为方法适当;②行为强度适度;③行为终结时机适时。满足上述内容,自助行为合法正当,反之,选择轻度方法可达到自助效果而采取了强度方法,属自助失当;行为强度超过自助效果所需要的强度,属自助失度;行为适当或失度,行政主体应为此承担相应责任。自助行为实施后,相对人已表示或实际履行义务、他人已经实际停止干扰活动,自助行为应当终结,否则应当终结之后的行为属于非法行为,行政主体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出的自助行为除外。

结语

行政自助行为是对应管理行为的一行为类型,自助行为的作用在于帮助行为主体顺利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完成管理任务。行政自助行为是行政权强制性的一种显示方式,它是行政权强制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行政自助行为常显示为暴力行为,应当严格控制。

注释:

[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大出版社1996年般,第4页。

[2]参见,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5]参见,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2页。

[6][7]对行政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的界定存在多种观点,本文采用其中较为通俗的一种。

[8]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9]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器的规定》、《海关工作人员使用防暴器材的暂行规定》。

行政自助范文篇5

一、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符合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精神,是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配置,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性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创新金融支付手段、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实现,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促进金融业繁荣发展,服务方便群众、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推动科学发展出发,将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广“寿光模式”,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身不出村存取款、足不出户可缴费”的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整体水平,让现代化金融服务惠及更多农民。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适度竞争。根据支付结算业务量和支付需求情况,科学规划金融支付网络布局,积极推进体系建设。在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服务好、使用便捷的金融支付工具,以适度竞争促进服务水平提升。

(二)分层实施,稳步推进。根据农村行政村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状况等差异性,分层次配置不同的金融支付工具。2012年选择青州、安丘、诸城3个市实施重点推进,待条件成熟后,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

(三)强化监督,风险可控。强化监督检查,保障金融支付体系安全运行,确保风险可控。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终端布放,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金融支付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农民取款难问题,确保在2012年底前,金融支付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

(二)具体目标。

1.到2012年底,涉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开通助农取款服务,在每个行政村至少布放1台金融基础设施(ATM、POS、电话支付终端、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提供助农取款服务。对于人口数量多、经济相对发达的行政村,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要全部进驻提供助农取款服务;对于人口数量少、经济相对落后的行政村,选取至少1家金融机构提供助农取款服务。

2.实现全市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量比2011年增长20%,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基本建成完善的内部清算网络,能以电子方式办理跨行支付业务;农村地区人均持卡量不少于1.4张,较2011年底增长20%;ATM、POS机具布放数量较2011年底分别增长10%和20%,分别达到1318台和10868台;国家各项补贴全部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发放。

四、金融机构工作任务

县域以下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主动承担建设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做好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布放力度,增加ATM、POS、电话支付终端和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金融基础设施在镇街和行政村的布放量,普及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有效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银行卡的普及应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扩大助农取款服务点规模,其中助农取款服务受理终端可使用普通POS机、带硬件加密功能的电话支付终端(即农业银行“转账电话”、邮政储蓄银行“商易通”、农村信用社“电话POS”)或农村信用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

(二)明确量化指标。各金融机构要制定针对农村市场的金融支付服务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量化建设工作指标,提供有效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到2012年底,农业银行惠农卡发行达到82万张,农户覆盖面达到60%以上;“三农”服务站达到3000个;

ATM投放量达到500台,自助服务终端达到190台;POS机投放量达到2500台;转账电话投放量达到4.2万部;个人网上银行达到65万户,电话银行达到75万户,手机银行达到45万户。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布放农民自助设备终端1600台,助农取款

POS机2000台,万村千乡工程信息机按照市商务局确定的商户全面布放,农村信用社布放电话POS机6500台、ATM取款机700台,在农村地区布放电子机具总量达到10800台。

邮政储蓄银行以“商易通”为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以全市268处网点为依托,在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9600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实现服务网点行政村全覆盖。

(三)做好风险防范。要制定严格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方案,并实施严密跟踪、监督,有效防范和杜绝假币风险、操作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安全、顺利进行。

五、扶持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自2012年起,财政部门在3年内对涉农金融机构新发放的5—10万元的农户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地方留成部门给予等额补贴,并按该利息收入的10%计算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补贴,累计补贴额不超过3年内涉农金融机构电子设备投入、运行维护费用的50%。未完成量化指标的涉农金融机构不享受补贴。补贴资金从涉农金融机构因业务拓展新增加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中解决,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市)和市、区财政共同负担。

(二)强化资源配置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引导各类涉农政策性财政补贴和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由布设网点的银行机构,并通过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直接发放。银行机构的选取要重点向服务质量高、设施布放量大和行政村覆盖范围广的银行机构倾斜。

六、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委农工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市海渔局、市粮食局、市供销社,以及各金融机构市级管辖行、银联商务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开展。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有力有效进行。

行政自助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途径;个人环境权利

一、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困难重重

公民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新房家装,入住后家人身体不适,甚至影响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是采用诉讼程序还是非诉方式解决问题?小区旁的高速公路整日整夜的噪声侵害了居民权益,是采取行政处理程序还是提起民事诉讼?各有什么优缺点?公民个人在环境侵权纠纷的合理及时解路上困难重重公民的维权之路应作何准备?有些什么救济途径可供选择?首先,我们来探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困难重重的原因。环境侵权救济的困难来自于环境损害的特点,环境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有着其著的特殊性,环境侵权救济的最终解决还足有赖于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的认识。

(一)环境侵权的特点及环境侵权救济的难点

环境侵权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JJu害行为的间接性:损害具有潜伏性;JJu害行为的高度科技性及构成的复杂性;环境损害的跨地域性:损害源头、结果具有多元性: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往往同时伤害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及各种生活上的利益,因此经常是某一原因导致多个结果后,多个结果又变成新的原因,从而引发新的结果。

由于环境侵权的上述特点,导致环境侵权维权在实践上存在下列困难:其一,由于加害行为是间接、长时间作用造成的,可能会导致无法确定该环境损害的污染者:其二,由于污染往往牵涉到高科技,在其举证不力时,被害人将无法求偿;其三,由于污染会造成损害程度的深刻性与范围的广阔性,造成损害数额难以汁并等问题。既使能确定该损害的范围与数额,也可能因赔偿责任过于庞大而导致加害人无法负担全部赔偿。

(二)环境损害救济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的选择方面,针对环境救济的困难和个案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公民应合理分析,理智决策,或是地巧妙运用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如行政调解,通过调解活动的进行,来解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或是通过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非诉程序,如当事人协商解决;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诉讼程序确定当事人之间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处理赔偿金额等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下文将分别叙述。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有两种诉讼程序,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和由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诉讼程序。后者还是环境污染民事纠纷最终的解决程序。在实践中,除以上两种程序外,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还存在第三种程序,即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环境侵权的当事人应先了解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的这三种程序,选择适用行政处理程序,或者选择适用通过民事诉讼程序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或者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的具体方式,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

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环境污染危害造成损害所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进行处理的步骤的总称。环境行政调解就是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中优先采用的处理方式。环境行政调解是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针对某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应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请求,作为调解主持人,依据环境侵权纠纷发生的客观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分清责任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公民适用环境行政调解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于其调解程序简便,充分尊重了双方当事人的总愿,往往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在我国,发生的各种环境侵权纠纷中,绝大多数是在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调解处理下,促使环境侵权纠纷得以平息并顺利解决的。行政调解手段,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环境行政机关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二)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程序

当事人之间因环境侵权发生民事纠纷,除了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受理案件后,通过法庭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事实,正确适用有关法律,并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确定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对整个诉讼案件作出法律上权威的判决或裁定。

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并不是本文推荐的主要救济途径,环境侵权案件的诉讼,往往历时数年,且举证的科学性很强,对受害人的民事救济极为不利,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如在环境侵权领域,由于环境法在实体法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传统民法的特殊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有关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不同于普通诉讼法的程序法规范来难以保障。否则,实体法对受害人及其环境权益所提供的保护就难以实现。

(三)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

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有很多,也是本文向环境维权公民大力推荐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这些非诉程序中有的是在环境侵权正在发生时的及时性救济,有的是在正式维权之前的自助救济,有的是在和侵害人的沟通协调中解决纠纷,有的是当事人双方将民事纠纷提交有关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解决民事纷争的方式。从性质上来讲,有的是公力救济,有的是私立救济。在此为维权公民个人介绍受害人正当防卫,受害人紧急避险,公民自助行为,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协商,环境侵权仲裁这五种方式。通过探讨这几种救济方式的优势与缺点,让公民对各式各样和纠纷解决途径作一个通常的了解,以便公民在维权过程中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纳或配套适用。

1.受害人正当防卫

任何一项权利的设置,如果没有救济作为保障,则该权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环境权亦是如此。正当防卫是指为避免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针对侵害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防卫措施。正当防卫是公民负有的制止不法侵害的一种义务,也是公民享有的从公民的民事权利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是原权,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就产生了正当防卫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权是一种救济权。从性质上看,作为私力救济方式的一种,正当防卫在环境法上的确认是理所当然的。确立和适用正当‘防卫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实践中体现为可以避免那些由于环境污染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公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过激行为。因为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受害人紧急避险

受害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现实的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己而采取的致第三人损害的一种避险行为。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紧急避险。但是,环境法律有规定,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减轻危害。这里所讲的“于昔施”中,应该理解为包括紧急避险在内。从其性质上来说,紧急避险作为公民在特定情况下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是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范围内保障个人权利所必需的。适用紧急避险其优点在于,如果严格按照紧急避险的条件,对其加以合理恰当的运用,对于应付各种急性的环境侵权行为,及时、有效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公务员之家

3.公民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权利人在一定情况下出于自助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对侵权人采取强制措施。但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自助行为的规定,且其定性为合法的当然,在环境侵权领域对于环境权利的保护,同样应该这样。公民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自助行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应特别引起公民个人的注意: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助行为须由权利人为保护和行使其合法的环境权利而实施,并且须是在合法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或妨碍的情况下实施:其次,自助行为是在情事急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的实施,且若当时不实施,则环境权利保护的请求即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最后,事后须及时提请有关当局处理,如其行为不被有关当局事后认可,则须立即停止侵害并对受害人负损害赔偿责任。

4.环境侵权当事人双方协商

环境侵权的双方当事协商,是指双方本着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有关纠纷的解决自行达成一致意见,并自觉履行各自约定的义务。其最大特点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共识,无须第三人从中调停、仲裁或裁判。适用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一股是在环境侵权损害事实清楚,加害方承担责任主动、诚恳,受害方的要求也比较实事求是和合理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案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

由于协商达成的共识,主要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无外在强制性,因而其缺点就在于由于协商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性,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优点也正是源于协商是出于双方当事人之问解决争端的诚意,双方在自愿、平等、友善的基础上弄清事实,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作出双方满意的处理,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公民环境权利的目的。

5.环境侵权仲裁

行政自助范文篇7

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途径个人环境权利

一、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困难重重

公民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新房家装,入住后家人身体不适,甚至影响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是采用诉讼程序还是非诉方式解决问题?小区旁的高速公路整日整夜的噪声侵害了居民权益,是采取行政处理程序还是提起民事诉讼?各有什么优缺点?公民个人在环境侵权纠纷的合理及时解路上困难重重公民的维权之路应作何准备?有些什么救济途径可供选择?首先,我们来探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困难重重的原因。环境侵权救济的困难来自于环境损害的特点,环境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有着其著的特殊性,环境侵权救济的最终解决还足有赖于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的认识。

(一)环境侵权的特点及环境侵权救济的难点

环境侵权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JJu害行为的间接性:损害具有潜伏性;JJu害行为的高度科技性及构成的复杂性;环境损害的跨地域性:损害源头、结果具有多元性: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往往同时伤害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及各种生活上的利益,因此经常是某一原因导致多个结果后,多个结果又变成新的原因,从而引发新的结果。

由于环境侵权的上述特点,导致环境侵权维权在实践上存在下列困难:其一,由于加害行为是间接、长时间作用造成的,可能会导致无法确定该环境损害的污染者:其二,由于污染往往牵涉到高科技,在其举证不力时,被害人将无法求偿;其三,由于污染会造成损害程度的深刻性与范围的广阔性,造成损害数额难以汁并等问题。既使能确定该损害的范围与数额,也可能因赔偿责任过于庞大而导致加害人无法负担全部赔偿。

(二)环境损害救济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的选择方面,针对环境救济的困难和个案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公民应合理分析,理智决策,或是地巧妙运用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如行政调解,通过调解活动的进行,来解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或是通过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非诉程序,如当事人协商解决;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诉讼程序确定当事人之间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处理赔偿金额等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下文将分别叙述。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有两种诉讼程序,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和由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诉讼程序。后者还是环境污染民事纠纷最终的解决程序。在实践中,除以上两种程序外,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还存在第三种程序,即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环境侵权的当事人应先了解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的这三种程序,选择适用行政处理程序,或者选择适用通过民事诉讼程序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或者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的具体方式,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

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环境污染危害造成损害所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进行处理的步骤的总称。环境行政调解就是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中优先采用的处理方式。环境行政调解是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针对某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应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请求,作为调解主持人,依据环境侵权纠纷发生的客观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分清责任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公民适用环境行政调解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于其调解程序简便,充分尊重了双方当事人的总愿,往往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在我国,发生的各种环境侵权纠纷中,绝大多数是在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调解处理下,促使环境侵权纠纷得以平息并顺利解决的。行政调解手段,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环境行政机关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二)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程序

当事人之间因环境侵权发生民事纠纷,除了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受理案件后,通过法庭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事实,正确适用有关法律,并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确定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对整个诉讼案件作出法律上权威的判决或裁定。

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并不是本文推荐的主要救济途径,环境侵权案件的诉讼,往往历时数年,且举证的科学性很强,对受害人的民事救济极为不利,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如在环境侵权领域,由于环境法在实体法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传统民法的特殊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有关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不同于普通诉讼法的程序法规范来难以保障。否则,实体法对受害人及其环境权益所提供的保护就难以实现。

(三)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

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有很多,也是本文向环境维权公民大力推荐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这些非诉程序中有的是在环境侵权正在发生时的及时性救济,有的是在正式维权之前的自助救济,有的是在和侵害人的沟通协调中解决纠纷,有的是当事人双方将民事纠纷提交有关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解决民事纷争的方式。从性质上来讲,有的是公力救济,有的是私立救济。在此为维权公民个人介绍受害人正当防卫,受害人紧急避险,公民自助行为,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协商,环境侵权仲裁这五种方式。通过探讨这几种救济方式的优势与缺点,让公民对各式各样和纠纷解决途径作一个通常的了解,以便公民在维权过程中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纳或配套适用。

1.受害人正当防卫

任何一项权利的设置,如果没有救济作为保障,则该权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环境权亦是如此。正当防卫是指为避免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针对侵害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防卫措施。正当防卫是公民负有的制止不法侵害的一种义务,也是公民享有的从公民的民事权利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是原权,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就产生了正当防卫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权是一种救济权。从性质上看,作为私力救济方式的一种,正当防卫在环境法上的确认是理所当然的。确立和适用正当‘防卫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实践中体现为可以避免那些由于环境污染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公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过激行为。因为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受害人紧急避险

受害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现实的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己而采取的致第三人损害的一种避险行为。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紧急避险。但是,环境法律有规定,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减轻危害。这里所讲的“于昔施”中,应该理解为包括紧急避险在内。从其性质上来说,紧急避险作为公民在特定情况下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是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范围内保障个人权利所必需的。适用紧急避险其优点在于,如果严格按照紧急避险的条件,对其加以合理恰当的运用,对于应付各种急性的环境侵权行为,及时、有效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公务员之家

3.公民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权利人在一定情况下出于自助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对侵权人采取强制措施。但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自助行为的规定,且其定性为合法的当然,在环境侵权领域对于环境权利的保护,同样应该这样。公民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自助行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应特别引起公民个人的注意: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助行为须由权利人为保护和行使其合法的环境权利而实施,并且须是在合法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或妨碍的情况下实施:其次,自助行为是在情事急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的实施,且若当时不实施,则环境权利保护的请求即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最后,事后须及时提请有关当局处理,如其行为不被有关当局事后认可,则须立即停止侵害并对受害人负损害赔偿责任。

4.环境侵权当事人双方协商

环境侵权的双方当事协商,是指双方本着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有关纠纷的解决自行达成一致意见,并自觉履行各自约定的义务。其最大特点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共识,无须第三人从中调停、仲裁或裁判。适用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一股是在环境侵权损害事实清楚,加害方承担责任主动、诚恳,受害方的要求也比较实事求是和合理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案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

由于协商达成的共识,主要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无外在强制性,因而其缺点就在于由于协商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性,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优点也正是源于协商是出于双方当事人之问解决争端的诚意,双方在自愿、平等、友善的基础上弄清事实,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作出双方满意的处理,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公民环境权利的目的。

5.环境侵权仲裁

行政自助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途径个人环境权利

一、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困难重重

公民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新房家装,入住后家人身体不适,甚至影响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是采用诉讼程序还是非诉方式解决问题?小区旁的高速公路整日整夜的噪声侵害了居民权益,是采取行政处理程序还是提起民事诉讼?各有什么优缺点?公民个人在环境侵权纠纷的合理及时解路上困难重重公民的维权之路应作何准备?有些什么救济途径可供选择?首先,我们来探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困难重重的原因。环境侵权救济的困难来自于环境损害的特点,环境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有着其著的特殊性,环境侵权救济的最终解决还足有赖于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的认识。

(一)环境侵权的特点及环境侵权救济的难点

环境侵权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危害行为的间接性:损害具有潜伏性;JJu害行为的高度科技性及构成的复杂性;环境损害的跨地域性:损害源头、结果具有多元性: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往往同时伤害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及各种生活上的利益,因此经常是某一原因导致多个结果后,多个结果又变成新的原因,从而引发新的结果。

由于环境侵权的上述特点,导致环境侵权维权在实践上存在下列困难:其一,由于加害行为是间接、长时间作用造成的,可能会导致无法确定该环境损害的污染者:其二,由于污染往往牵涉到高科技,在其举证不力时,被害人将无法求偿;其三,由于污染会造成损害程度的深刻性与范围的广阔性,造成损害数额难以汁并等问题。既使能确定该损害的范围与数额,也可能因赔偿责任过于庞大而导致加害人无法负担全部赔偿。

(二)环境损害救济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的选择方面,针对环境救济的困难和个案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公民应合理分析,理智决策,或是地巧妙运用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如行政调解,通过调解活动的进行,来解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或是通过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非诉程序,如当事人协商解决;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诉讼程序确定当事人之间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处理赔偿金额等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下文将分别叙述。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有两种诉讼程序,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和由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诉讼程序。后者还是环境污染民事纠纷最终的解决程序。在实践中,除以上两种程序外,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还存在第三种程序,即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环境侵权的当事人应先了解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的这三种程序,选择适用行政处理程序,或者选择适用通过民事诉讼程序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或者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的具体方式,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

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环境污染危害造成损害所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进行处理的步骤的总称。环境行政调解就是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中优先采用的处理方式。环境行政调解是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针对某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应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请求,作为调解主持人,依据环境侵权纠纷发生的客观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分清责任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公民适用环境行政调解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于其调解程序简便,充分尊重了双方当事人的总愿,往往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在我国,发生的各种环境侵权纠纷中,绝大多数是在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调解处理下,促使环境侵权纠纷得以平息并顺利解决的。行政调解手段,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环境行政机关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二)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程序

当事人之间因环境侵权发生民事纠纷,除了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受理案件后,通过法庭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事实,正确适用有关法律,并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确定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对整个诉讼案件作出法律上权威的判决或裁定。

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并不是本文推荐的主要救济途径,环境侵权案件的诉讼,往往历时数年,且举证的科学性很强,对受害人的民事救济极为不利,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如在环境侵权领域,由于环境法在实体法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传统民法的特殊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有关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不同于普通诉讼法的程序法规范来难以保障。否则,实体法对受害人及其环境权益所提供的保护就难以实现。

(三)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

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有很多,也是本文向环境维权公民大力推荐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这些非诉程序中有的是在环境侵权正在发生时的及时性救济,有的是在正式维权之前的自助救济,有的是在和侵害人的沟通协调中解决纠纷,有的是当事人双方将民事纠纷提交有关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解决民事纷争的方式。从性质上来讲,有的是公力救济,有的是私立救济。在此为维权公民个人介绍受害人正当防卫,受害人紧急避险,公民自助行为,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协商,环境侵权仲裁这五种方式。通过探讨这几种救济方式的优势与缺点,让公民对各式各样和纠纷解决途径作一个通常的了解,以便公民在维权过程中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纳或配套适用。

1.受害人正当防卫

任何一项权利的设置,如果没有救济作为保障,则该权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环境权亦是如此。正当防卫是指为避免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针对侵害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防卫措施。正当防卫是公民负有的制止不法侵害的一种义务,也是公民享有的从公民的民事权利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是原权,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就产生了正当防卫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权是一种救济权。从性质上看,作为私力救济方式的一种,正当防卫在环境法上的确认是理所当然的。确立和适用正当‘防卫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实践中体现为可以避免那些由于环境污染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公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过激行为。因为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受害人紧急避险

受害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现实的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己而采取的致第三人损害的一种避险行为。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紧急避险。但是,环境法律有规定,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减轻危害。这里所讲的“于昔施”中,应该理解为包括紧急避险在内。从其性质上来说,紧急避险作为公民在特定情况下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是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范围内保障个人权利所必需的。适用紧急避险其优点在于,如果严格按照紧急避险的条件,对其加以合理恰当的运用,对于应付各种急性的环境侵权行为,及时、有效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3.公民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权利人在一定情况下出于自助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对侵权人采取强制措施。但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自助行为的规定,且其定性为合法的当然,在环境侵权领域对于环境权利的保护,同样应该这样。公民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自助行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应特别引起公民个人的注意: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助行为须由权利人为保护和行使其合法的环境权利而实施,并且须是在合法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或妨碍的情况下实施:其次,自助行为是在情事急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的实施,且若当时不实施,则环境权利保护的请求即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最后,事后须及时提请有关当局处理,如其行为不被有关当局事后认可,则须立即停止侵害并对受害人负损害赔偿责任。

4.环境侵权当事人双方协商

环境侵权的双方当事协商,是指双方本着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有关纠纷的解决自行达成一致意见,并自觉履行各自约定的义务。其最大特点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共识,无须第三人从中调停、仲裁或裁判。适用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一股是在环境侵权损害事实清楚,加害方承担责任主动、诚恳,受害方的要求也比较实事求是和合理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案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

由于协商达成的共识,主要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无外在强制性,因而其缺点就在于由于协商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性,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优点也正是源于协商是出于双方当事人之问解决争端的诚意,双方在自愿、平等、友善的基础上弄清事实,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作出双方满意的处理,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公民环境权利的目的。

5.环境侵权仲裁

行政自助范文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推动落实中央和省市近年来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以“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为导向,以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为切入点,以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为核心,以大数据信息应用为支撑,以信用法治化建设为保障,协同推进“放管服评”改革,加快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为标准,并联审批、帮办代办是底线”的工作目标,对照国际标准、对标国内先进,打通便民利企的关键环节,迅速形成营商环境竞争新优势,为实现发展“三年有突破”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二)工作目标。全面推行“一网办、一链办、一窗办、一城办”改革,2019年11月底与全市一体化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12月底前,所有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2019年底前,推出一批高频“一链办理”事项。2020年底前,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并开展综合智能监管;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开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实现全县政务服务事项“一城通办”;全县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一网通办”。

二、重点任务

(一)以标准化放权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

1.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按照上级要求,制定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编码、规范标准、办事指南和时限要求,消除模糊条款,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制作易看易懂、实用简便的办理流程图(表)。严格按照省市时限安排,推动我县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2019年10月底前,在有条件的社区和行政村实现网上政务服务全覆盖,全县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80%;2019年底前,所有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2.深化“减证便民”行动。进一步清理各类证明事项,对县自行设定的证明事项一律予以取消;对法律法规设定的证明,积极采取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证明材料不用跑”改革等方式,切实减轻群众提交证明的负担。本着积极稳妥、应纳尽纳的原则,扩大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项目和“证明材料不用跑”改革项目的范围,将更多证明事项纳入试点和改革范畴,最大化方便群众。进一步优化证明事项办理流程,提高办理时效,切实解决“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谓证明和证明不统一、不规范问题。(牵头部门:县司法局;责任部门: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3.全面清理各类变相审批事项。2019年底前,组织清理各类变相审批和许可,对以备案、登记、注册、目录、年检、监制、认定、认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的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责任部门:县委编办、县司法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二)以联动化监管推进政务服务法治化

4.实施信用监管。强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面归集企业监管信息并及时向社会推送,在事中事后监管上形成社会共治的合力。全面、及时、准确的将企业公示信息、即时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使企业在信贷审批、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土地出让等审批服务程序的办理中为各部门提供信息参考,推进信用信息与审批服务、监管处罚有效衔接。对申请告知承诺不实的,依法作出处理。(牵头部门:县市场监管局;责任部门:县发展改革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直相关部门)

5.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依法依规建立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开,形成行政性、市场性和行业性等惩戒措施多管齐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

2019年底前,建立信用约束向失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等自然人延伸制度。(牵头部门:县发展改革局、县市场监管局;责任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6.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失信市场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可通过完成信用整改、通过信用核查、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等方式开展信用修复。(牵头部门:县发展改革局;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管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7.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全省统一的“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统筹贯彻落实一般检查事项和重点检查事项抽查,按照上级安排确定抽查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积极为其他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提供平台服务指导,在企业数据库中为检查部门抽取数据及执法人员数据库的匹配进行指导。2019年11月底前,建立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20年底前,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并开展综合智能监管。(牵头部门:县市场监管局;责任部门:县发展改革局、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县税务局,县直相关部门)

8.依法规范中介服务行为。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严禁限额管理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允许具备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平等进入市场开展业务。深入推进中介服务收费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范围,并向社会公布。全面清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从事与本部门行政审批相关中介服务,杜绝中介强制行为。对清理规范后保留的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明确项目名称、设定依据、服务时限、收费标准、经费来源渠道等,一并向社会公开。严格查处违规收费、出具虚假证明或报告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牵头部门:县发展改革局;责任部门:县市场监管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司法局,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9.强化审批与监管无缝对接。对相对集中、审管分离的行政许可事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建立部门间信息及时共享机制,审批信息及时告知、过程信息全部共享、监管信息限时反馈。实行“一事一档案”,对每项审批事项建立全流程监管档案。受理群众和企业通过人民网、新华网、县长信箱等平台对涉企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转办群众和企业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馈的问题,定期对办理情况回访并进行通报。(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县直相关部门)

(三)以信息化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

10.加快运行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梳理各部门自建系统,推进完善县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2019年11月底前,完成县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并与市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打造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县直相关部门)

11.深入推进“一窗受理”。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业务,实行证照联办,由综合服务窗口人员统一受理材料,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一套材料、一个窗口办齐所有证照。2020年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开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牵头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县直相关部门)

12.推出“一链办”事项。坚持以申请人办事需求为导向,对高频关联事项办理流程进一步优化、材料进一步精简、时限进一步压缩,推动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关联事项协同服务,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2019年底前,重点在企业开办、水电气暖随不动产转移登记过户、工程项目联合验收等领域推出一批高频“一链办”事项,打造“套餐式”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牵头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水利局;责任部门:县直相关部门)

13.加快推进“一城办”。2019年底前,根据全市公布的“一城办”事项清单,实现在我县政务服务中心或者同一部门(系统)的服务窗口均可办理。2020年底前,根据我市要求落实全市政务服务事项“一城通办”。(牵头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县直相关部门)

14.推进“掌上一窗”政务服务应用。整合移动端政务服务资源,实现全县移动端办公统一认证、统一出口、统一应用管理、统一服务监测,推出一批“秒批、秒办”事项,加快推进移动政务服务应用,2019年底前,完成县级办件量前20位的政务服务事项和民生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理。(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县直相关部门)

15.推进政务服务自助办理。以“开放、共融、共享”为标准,以“不见面”“少等待”为目标,合理规划政务服务自助服务区,分批推进行业性自助服务和自助终端设备整合,优先实现社保和营业执照打印等群众和企业需求量大的服务事项自助办理,逐步推进税务、交通处罚、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业务自助办理。推动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向基层延伸。2020年底前,在有条件的基层社区实现综合自助终端设备进社区,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办事。(牵头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责任部门: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16.推进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推进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协助建设市统一电子证照库,推进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积极推行“电子亮证”,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证照信息共享和查验比对,压减提交材料,方便群众办事。2020年6月底前,实现高频申请材料、常用信息的共享和复用。(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责任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直相关部门)

17.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和共享。2019年底前,完成全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交接迁移,理清数据归属,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归集率不低于80%。根据政务服务事项办理需要,形成事项数据共享需求清单、责任清单,2019年底前,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率不低于80%。(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责任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直相关部门)

18.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拿地当日就开工”审批模式,落实“一窗受理+承诺容缺+并联审批”和会商联审,形成全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确保项目单位在取得用地批准手续后,即具备开工条件。实现社会投资类全过程审批65个工作日、政府投资类

全过程审批90个工作日。根据全市整体工作部署,到2020年6月底前,融入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力争审批时间再缩短10-15个工作日。(牵头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政府办公室<县大数据中心>)

19.全面推行帮办代办服务。在县政务服务大厅、两区及各镇(办)组建帮办代办队伍,科学界定各级帮办代办的职责和范围,建立全县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体系。按照“属地为主、部门协作、县镇联动、分级负责、总体协调”的要求,为全县投资项目提供审批事项办理过程中的咨询、指导、帮办、代办等优质高效的全过程服务;对企业办理特定领域相关审批手续,提供全程代办、无偿代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错时、延时服务和双休日、节假日办理通道,真正使“店小二”和保姆式服务落实到位。

(牵头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20.推行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除涉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政务服务事项外,对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纠正且风险可控的政务服务事项,以告知承诺制方式实行容缺受理,申请人只需具备主要审批条件且提交主要申请材料,并书面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所有审批条件、补齐欠缺材料,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即可先行办理。(牵头部门: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部门:县直相关部门)

(四)以导向性评价推进政务服务成效化

21.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以确保完成省营商环境评价任务,满足市营商环境重点指标测评需要为目标,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协调工作机制,协助第三方做好问卷调查,协助市本级部门提交案例和总结,确保评价工作在我县顺利开展。(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责任部门:县直相关部门)

三、加强工作保障

22.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县深化“放管服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统筹领导和整体推进,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细化任务分工,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改革工作强力有序推进。(牵头部门:县政府办公室;责任部门:开发区、高效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相关部门)

行政自助范文篇10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培训,夯实支付运用基础。一是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的认可度。二是利用节假日农民工集中返乡时机,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宣传,引导农民工了解并办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三是在乡镇所有银行网点建立支付结算服务站,配备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员,负责接待顾客业务咨询。四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载体以及手机短信等网络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扩大支付服务宣传广度和深度。五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对过竞赛、讲座等形式,扎实开展了对支付服务人员和农村客户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临柜人员业务素质和支付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客户对支付结算知识的认知度,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二)强化服务管理,净化农村服务环境。一是建立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数据统计和信息报告制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月报告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逐步完善支付服务环境数据库,为进一步改善支付服务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做好支付风险防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银行卡受理机具巡检巡查制度,加强设备监控与维护,确保自助服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三是建立支付结算举报投诉制度。积极协调处理支付结算纠纷,有效维护支付服务秩序。四是建立支付结算联席会议制度平台,及时通报辖内支付服务情况,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有序竞争。

(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绿卡村”模式。针对邮储银行农村网点多,分部面广的特点,人行市支行积极协调邮储银行与地方政府、财政、社保、城建等部门,在邮储银行与市供电公司开展邮储银行“绿卡”电费代扣业务基础上,采取“公众事业缴费+涉农资金补贴+银行卡+农户”的“绿卡村”模式,将财政直补、社保缴费、社保资金发放等服务项目进行叠加,真正实现了“绿卡一卡通”。通过实行“一卡通”后,邮储银行“绿卡”发放量明显增加,电费代扣签约率达100%,全市用电户实行电费预存代缴累计签约13万户,其中,农电用户11.8万户,有多个行政村每户都实现了“绿卡一卡通”,“绿卡村”模式在已经悄然形成。

(四)创新服务手段,实施支农惠农工程。一是大力推广发行“金穗惠农卡”,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全市已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40022张,并对5869户进行了小额惠农贷款授信,授信金额达1.07亿元,已发放小额惠农贷款4540万元,支持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种、养、加、商”1500多户,有效解决了农户短期资金周转难题。二是放大“金穗支付通”功能,稳步实施小额现金支付不出村的“村村通”工程。农行市支行在各个行政村1-3家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客户安装“金穗支付通”,利用支付通的跨行转账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代供小额现金服务,切实满足了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居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截止目前,已在全市198个行政村安装“金穗支付通”236部,覆盖面达到90%。三是推广惠农特色业务,拓宽支付结算服务范围。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积极推广“惠农本(卡)通”业务,形成“粮农直补+家电下乡+农村低保+银行卡+农户”模式,将财政补贴资金批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为农民朋友提供省时、省力、省心的人性化服务。

二、建设成效

(一)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支付结算更加便捷、高效。一是搭建账户服务平台,实现了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消除了银行账户服务盲区。二是畅通支付清算网络。目前全市已有46家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支付系统,乡镇开通率达到100%,网点开通率达到80%以上;八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部开通了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并成功办理了多笔业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系统内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网点开通率达到100%。三是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合理布放银行自助服务设备,有效解决了营业网点少、柜面服务人员不足的矛盾,ATM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多媒体自助终端等自助服务设备网点布放率、乡镇布放率均达到了100%,满足了社会对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需求。截止目前,辖内ATM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达到75台,其中,乡镇38台,占51%,每个乡镇平均4.75台;多媒体自助终端19台。四是积极拓展特约商户,加大POS机具布放力度,有效减少了现金需求。目前全市布放POS机436台,其中,乡镇布放88台,占20.2%,每个乡镇平均11台,乡镇布放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