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52:59

信访机制

信访机制范文篇1

目前信访处理机制的弊端:

(一)专职机构(信访局)的弊端。根据新《信访条例》,各级政府下设的信访局具体履行的职责都是基于“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而确定的。现代科层官僚体系中的一个政治常识和职业道德,它不仅是在权力和利益上,而且是在问题和责任上,属于谁的职权范围就应由谁来解决和承担,多层官僚体系规定各自职责,彼此不能逾越。“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在纵向层面上要求问题在哪一级就由哪一级部门负责,不允许把问题上交、把矛盾激化;而在横向层面上,则在党和政府的不同机构之间进行明确的分工,进行职权分割和责任承包。这样一来,作为专门从事信访工作的各级信访局,在实际运作中扮演的就是一个“第二邮局”的角色,“只分诊,不看病”,形成推诿扯皮。

(二)信访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的不足。现行的各级信访领导小组成员都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往往是宏观指导而不办具体事项,客观上为体现领导重视,每一事项都是那么几个领导兼任,形成“糠多嚼不烂”,不少问题也就在“嚼不烂”中留下后遗症。协调小组无职无权,解决问题主要靠会办、协商,对无理信访只能进行苍白无力的思想说服,既不能定性更无法处理,或者一味地行政干预,通过会办、领导批示解决若干本应由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严重干扰了法律的独立,造成信访不信法的恶性循环。在法律层面上,《信访条例》对非法上访处理的规定过于笼统,并且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衔接不紧,触犯《信访条例》的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信访、治安分块分条,各按各的办,形不成合力。

(三)信访责任追究制的“歧义”。过度的信访责任追究机制,让群众误以为出现信访问题都是干部责任,不少群众产生越级上访有理,甚至以责任追究要挟干部为其解决无理要求,形成“闹而优则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正确氛围。

(四)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的“无能”。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运行模式是在县镇及其以上信访专职机构抽调法院、纪检监察、劳动人事、民政、国土、司法、改制办、建设、农工办等单位人员驻点办公、联合接待,遇到哪类问题就由哪个部门调查处理,这方便了群众,解决了专职信访机构书面交办为当场交办,也明确了职能部门具体承办人,但反映的问题仍回到有权处理的职能部门,又回到了“谁主管谁负责,归口办理”的老路上。再说,抽来驻点人员并非单位层次最高的一把手,其处理权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如果原主管单位能解决或能立即解决,一般情况下群众不会到专职信访机构信访,所以仅从这一点看,调处中心除能化解一般性的能通过思想交流,消消怨气的矛盾纠纷外,对稍大一点产生权益之争的问题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五)信访终结制的“难堪”。新的《条例》规定,对无理信访问题,实行主管部门先答复,对部门答复不服的再向政府申请复查,对复查不服再向上一级政府申请复核,复核仍为无理的,在适当媒体上公告,信访人若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则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它行政机关不再受理。但由于对无理缠访者无制约性处罚措施,往往是信访三级已终结,但仍然无法息访。终结了的信访若地方不受理,他就“捅破天”,直接去京或采取自残、拦车等过激行为“闹访”,导致信访虽然终结,但并不能有效息访的结果。

关于信访机制改革的几点设想:

既然现行的信访局实际是“二邮局”,领导小组容易干扰法制独立,责任追究产生捂盖子,有悖信访初衷(信访初衷是畅通渠道,了解社情民意),那么改革创新现行信访机制势在必行。笔者个人认为可将现设的信访局改设为信访仲裁局,垂直领导,仲裁员易地任职、定期交流。具体设想是:

(一)将现行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机构,按行政隶属关系列入各级政府部门内设机构,新信访条例仅适于这些机构按各自职责接待处理分管范围内的信访事宜。

(二)将现行承担分转,相当于第二邮局的信访专职机构(各级信访局)改设为信访仲裁局,专门仲裁不服政府部门决定的信访事件,担当博弈的裁判员、民间纠纷调处的“大舅爹”,只不过这一仲裁是仲裁非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有别于经济仲裁。

(三)信访仲裁局设在县市两级,直属于省政府法制办(之所以直属于省级政府法制部门,一是避免地方保护;二是只有通过上级政府潜在权威,仲裁决定才能得到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执行;三是法制部门负有审查政府出台政策合法合理性职责,便于指导仲裁)。仲裁实行两裁终结制,不服县仲裁局仲裁的可申请市仲裁局复裁。仲裁局内设机构除综合服务部门相当于办公室外可按经常出现的信访件类别,比照各地联席会议的小组设置劳动人事、民政救济等仲裁庭,对口仲裁某类信访件。

(四)仲裁仅评判信访是否有理,该不该解决,而不具体解决信访者实质性权益。对信访有理而又该解决的,仲裁有关政府部门限时解决,否则按行政不作为交监察机关追究责任。仲裁为无理的信访,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仲裁结果,有关政府部门可按裁决不予受理,再访、缠访以扰乱机关正常秩序交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信访机制范文篇2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信访部门充分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妥善处理群众信访问题,为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加速转型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我市信访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各类群体性信访事件仍呈多发易发态势。为切实解决群众信访特别是群体性信访突出问题,不断加大信访工作力度,推进我市信访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全和完善领导信访包案制

参与包案的领导:市委常委、市人大主任、副主任、副市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

领导包案的范围:主管范围和属地管理范围内重要群体性和突发性信访案件;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群体上访案件中,属我市调处的重要信访案件;赴京上访案件中,属我市调处的重要信访案件;各级信访接待值班日接访的重要信访案件;其他需包案的信访案件。

领导包案办理程序:信访部门依据《信访条例》,按照案件发生情况、涉及部门和领导分工,提出负责包案办理的市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以及包案办理时限、报送方式等意见,报市委秘书长审定后实施。市信访局负责领导包案办理案件的呈送、交办、反馈和上报工作。

领导包案责任机制:一是包案领导要坚持“一包到底”,做到“三包一保”,即“包案件、包查办、包落实、保稳定”;二是严格实行“五定”责任制,即明确责任领导、承办单位、责任人、责任要求和办结时限,并严格立卷建档;三是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由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对“五定”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对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不解决的,按照责任领导和责任人不脱钩原则,提请实行责任追究;四是建立汇报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责任单位领导汇报会,掌握责任落实情况,促进信访问题妥善解决;五是实行责任考评,把领导包案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该责任单位及其领导年度绩效考评的内容、领导述职的内容和评先选优的依据。

二、健全和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值班制

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参加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值班。值班地点设在市信访局人民群众来访接待大厅,实行上半天工作制。值班安排由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会同市信访局负责。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在每月26日前,制定下月《市领导信访接待值班安排表》,经市委秘书长审定后,报各信访接待日值班领导。

各区(县)和重点市属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均参加本地、本部门信访接待日值班,值班的时间和地点自行安排。但须在每月26日前,将下月的《领导信访接待值班安排表》报送市信访局和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市信访局负责将当月各区(县)和重点市属部门信访接待领导姓名、职务、接待时间和地点在市信访局人民群众来访接待大厅公布;将各区(县)和重点市属部门当日领导信访接待值班安排情况,报当日市信访接待值班领导。市信访局要加强对各区(县)和重点市属部门领导信访接待日值班情况的督促检查,并及时通报情况。

信访接待日值班领导主要负责接待当日来访群众,处置当日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要按照“认真负责、急事急办、依法高效”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劝导说服工作,确保责任范围内的信访问题当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提出逐步解决办法,加强跟踪处理力度,负责到底。各级信访部门要抓好领导接待日的宣传和公示工作,及时公布每日领导信访接待范围,并做好当日信访案件分类、排序和核实工作,合理安排领导对口接待。领导当日信访接待的调处情况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情况,由信访部门填写领导信访接待值班日志,并编写《信访动态》,及时报党政主要领导,以备决策参考。

三、健全和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市信访部门要着眼于完善我市信访工作机制,建立与市人大、政协、纪委及各司法部门的联席会议和情况通报制度,增强涉法涉诉案件协调处理力度。严格依照《信访条例》和相关法规,建立信访听证会制度和重点案件“会审制”,对涉及面大、问题复杂的疑难访,要通过举行听证会和相关部门会审的办法,提高信访案件办理质量,扩大信访调解的社会影响。要加强与中央、自治区、兵团等驻乌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及时通报信息和情况,做到“预测在预防前,预防在调解前,调解在事发前”。随着乌昌经济一体化和米东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要加强与昌吉州的联系,建立乌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乌昌经济一体化建设中遇到的信访问题。

四、建立四级联动机制,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

建立信访部门会同公检法司、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信访督察、责任追究的例会制度和对信访问题处理情况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加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四级信访工作网络建设,把发现信访问题的触角和解决信访问题的机制延伸到基层,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四级联动的信访工作机制。在街道和乡镇层面,要重点开展“街道、乡镇党委书记和企业厂长(经理)办信访”活动;在社区层面,实施信访进社区,整合信访和司法调解资源,发挥联动功能,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集体访之前,做到小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五、建立信访部门与机关效能建设机构、党政部门督查机构的联动机制

长期以来,我市信访部门督查、督办职能与机关效能建设机构、党政部门督查机构职能交叉的现象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访工作的开展。要建立信访部门与机关效能建设机构和党政督查机构联动机制,加强信访效能督查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信访督查、督办工作绩效。将市信访局督查办信处调整为办信征集处(市委、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同时在市信访局增设督查调研室(市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设信访督查专员、副专员和信访督查员若干名,由市委组织部选派干部挂职担任,挂职锻炼周期为1年。信访督查日常工作由督查调研室牵头,党政督查部门和机关效能建设部门参与,定期不定期对各单位信访工作尤其是重复信访问题进行联合督查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对可能导致重复信访的问题进行联合督查,提高一次性办结率;对信访工作绩效不佳的单位进行联合督查,提高其工作绩效;通过日常调研、专题调研、综合调研三种形式,加强跟办、督办案件力度,提高领导批示件和上级交办件、督办件办结率;及时通报联合督查的情况,表扬先进,批评后进,提高信访督查督办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加强信访案件的研究分析,从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负责信访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六、成立市信访法律服务中心

近年来,我市信访部门调处案件中涉法涉诉类案件比重较大,逐步分流涉法涉诉类信访案件,正确引导涉法信访问题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是确保信访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信访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要积极研究分流解决涉法涉诉案件的有效办法,抓紧成立市信访法律服务中心。中心设于市信访局,并由市信访局、司法局负责其行政和业务工作。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另聘若干名律师。其主要职责是: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有关政策和法律问题;引导分流、减少和避免出现越级访、多头访现象;提出法律服务建议,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搞好法律宣传,维护正常信访秩序。

七、建立信访工作考核制,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考核体系

信访机制范文篇3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设计,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到北平,当年8月就正式成立了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1951年5月16日,作了《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的批示,指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1]“新中国刚成立时,来信来访很多,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几乎同时成立了三个单位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和总理办公室。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又设置了人民接待室,作为专门处理人民来信来访日常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大多建立了信访机构或配备了专、兼职信访干部,全国有很多省和县也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了相应机构。”“1954—1957年,来信来访猛增,信访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央有接待任务的50多个机构都建立了信访机构,配备了信访干部。”[2]改革开放后,“1992—2004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信访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5年,全国信访总量在持续十二年上升后开始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信访总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全年仍在1000万件(人)次以上的高位运行。”[3]

改革开放后,1980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最高人民法院信访处接待来访工作细则》,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信访制度。近年来,涉法涉诉上访日渐增多,成为了各级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1989年最高法院告诉申诉庭就向高、中级法院交办查处重点申诉案件568件。经过及时审查处理,其中464件维持原判,改判104件。1990年最高法院办理各类重点申诉案件734件。2003年最高法院共接待处理涉诉信访12万余件次,按照分级负责处理的原则,依法审查处理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2089件。”[4]2006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3995244件(人)次,下降5.33%,其中涉诉信访435547件(人)次。审查申诉和申请再审196342件,其中符合法定条件进入再审程序的47902件,审结46468件,改判15867件,占当年生效案件总数的0.31%。”[5]

二、涉诉信访基本成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中国的法制传统一向是行政与司法合一,自晚清修律以来,行政和司法才从形式上实现分离。新中国司法体系建设受中国传统法制史和前苏联影响,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连,建国后虽然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司法和行政作了表面区分,但在整个国家体制中,司法只是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司法与行政的实质性区分远远没有完成,法律还远远没有达到作为社会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信访问题往往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干预司法审判的重要原因,信访作为特殊的法律实践形式,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法律现象,并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立法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因此,信访是中国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公民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

(三)纠纷解决机制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受到强烈冲击,原有的许多纠纷处理机关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司法改革,其目标是要建立起“判决—执行”的审判模式,经过二十余年建设,诉讼、仲裁、复议等制度初步建立,但多元的纠纷解决体系尚未成熟,社会矛盾纠纷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分流机制和对滥诉行为的有效制裁机制,这直接导致了纠纷直接进入到诉讼程序,引起机制失衡。

(四)司法救济机制设计缺陷因素

中国目前的涉诉信访几乎都与司法救济的缺陷有关,作为一种独特的法律现象,中国法院的信访者既有对法院生效裁判不服的人,也有被各级法院不予立案的人。各级法院不但要处理针对本院的申诉信访而且有权也有责任处理对下级法院的申诉信访。

由于社会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整个司法体制在应对社会矛盾过程中也呈现出结构性的力不从心,对于土地纠纷、劳资纠纷、拆迁纠纷等多发性、容易引发上访的纠纷,法院往往不立案,这一关闭救济途径的做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涉诉信访问题。原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曾指出:“由于法律对申诉没有时间、次数、审级的限制,因此,接待、处理不服各级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的申诉,是我院一项极为繁重的工作。”[6]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院信访机制

社会冲突“解决”的内涵“应当是多层次主观效果的综合体”,包含四个层次:第一,化解和消除冲突;第二,实现合法权益和保证法定义务的履行;第三,法律或统治秩序的尊严和权威得以回复;第四,冲突主体放弃和改变对抗社会统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心理和态度,增加与社会的共容性,避免或减少冲突(至少是同类冲突)的重复出现[7]。

(一)将涉诉信访工作法制化

目前《国务院信访条例》适用于行政机关,仅对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具有参考作用,并且涉诉信访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信访工作,它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法院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法律科学规律、适应现行法院审判管理体制的信访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有必要制定涉诉信访的专门司法解释,将涉诉信访工作法制化。借鉴审判流程管理的制度设计,明确信访工作的职责、权限、审限、纠错问责、操作规则和奖惩办法。建立健全再审复查听证制度,整理过滤申诉和申请再审信访事由,剔除不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信访案件。法院信访工作公开化制度。

对于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上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缠诉的案件,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专家、新闻媒体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听证和答询,依靠社会力量和群众舆论做好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达到息访息诉的效果。

(二)法院信访与立案工作相结合,加强立案和司法救助工作

目前信访工作由立案庭的法官来办理,但只是把信访部分纳入到申诉再审的轨道上。按照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如把信访程序确定为决定再审的前置性预设程序,那么从事信访工作的审判人员应当为程序法官,接访处访应视为程序审查工作,从体制上可将信访部门与立案部门合并,直接建立立案信访庭,将信访与立案工作相结合,加强立案工作,给予公民更多、更彻底的司法救济,要将当事人引向法院这一解决纠纷的正规渠道。

司法救助工作的加强对于纠正司法专权、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确保司法公正将会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将信访与立案工作相结合后,同时应当赋予信访部门以确定司法救助范围和对象的权力,以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加强司法救助工作。

(三)加强信访一体化建设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全国各级法院信访部门,应当采取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涉诉信访案件处理上体现总体控制,由最高人民法院统筹全国法院系统涉诉信访案件处理工作,以强化信访信息资源共享,节约法院和当事人信访资源及其成本,防止因信访接访与处理脱节造成重大失误,有效地促进涉诉信访工作的良性开展。

(四)对违法缠访缠诉行为开展司法打击

当前各地法院为做好息访息诉做了大量工作,但有的单位为了求得一时的清静,做出无原则的让步,使无理缠访缠诉人得到一些好处,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理缠纺缠诉人的气焰。

同志指出:“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8]共和国的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说:“人民司法工作,是依靠人民、便利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民司法工作者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群众路线是人民司法的一个基本问题。”[9]

由于中国法院信访制度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成因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做好新时期法院的信访工作,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确定为落实“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絮,聂玉春.信访工作手册[K].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6.

[2]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85.

[3]中央党校进修一班第40期A班社会发展方向第三课题组.从信访工作中的问题看和谐社会建设难点重点[J].中国城乡桥,2007,(5):22-24.

[4]左卫民,何永军.政法传统与司法理性——以最高法院信访制度为中心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肖扬.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EB/OL].中国法院网讯,2006-03-11.

[6]肖扬.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EB/OL].中国法院网讯,2004-03-10.

[7]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11-15.

[8]完善信访制度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文字实录——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魏旋君[Z],2008-03-17.

[9]沉钧儒.沈钧儒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61.

信访机制范文篇4

信访制度的功能是什么?是救济,是监督,是解决争议,是听取民声,反映民意,是维持社会稳定?抑或是所有这些功能兼有?

无论信访制度是具有所有这些功能,还是具有这些功能之一,其发挥得怎么样呢?就救济而言,信访者的怨声有多少通过信访消失了?就监督和听取群众呼声而言,信访者反映的问题有多少在信访后被查处了,信访者提出的建议有多少在信访后被采纳和实施了?就解决争议和维持社会稳定而言,信访者们通过信访有多少不再重复信访,生活和情绪都安定下来了?对于这些,我们没有准确的量的统计,但是从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仍不断增长的信访和一些地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实看,信访制度功效的发挥并不尽理想。

当然,我们说信访制度功效发挥不尽理想,并不是说它没有发挥作用或仅发挥了很小的作用。事实上信访制度在上述诸方面均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如果没有信访制度,各种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肯定会更多,有些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甚至可能会激化而导致重大损失。我们说信访制度功效发挥不尽理想,只是说它本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它解决了少量的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但却对大量的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无所作为或无能为力,甚至引发出新的问题、矛盾、争议和纠纷。

这是为什么?是信访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还是我国整个救济、监督和解决争议机制(信访制度只是这个机制的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抑或是二者均存在问题?

我认为,恐怕是二者都存在问题。就信访制度本身来说,第一,信访机构庞大而分散,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以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大多都设有信访机构,但整个系统缺乏统一协调的机制,甚至缺乏统一的计算机联网,信访者一个问题可能同时找几个机构,得到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可能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第二,因为信访机构分散,每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即非常有限,有的几个人,有的十几个人,面对大量的信访案件,不要说件件亲自处理,就是件件亲自过问处理结果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能的;第三,信访机构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权限,一般实体问题(甚至某些程序问题)的解决均需请示行政首长,而行政首长的工作又是那么忙,一百个案件也许难以批示一二;第四,法律对信访案件的处理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有的信访机构对同一案件反复批转下级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处理,下级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往往拖着不办(有的甚至藉此惩治信访人),信访人即没完没了的反复信访;第五,法律对信访案件的处理大多没有规定严格的实体标准,而行政首长对个案的批示、处理有时又太过随意,以致调起了其他信访者或非信访者过高的“味口”,导致领导人解决了一个旧的案件,却引发出十个、百个新的案件,有时还误导一些人弃复议、诉讼等法律途径而找领导人批示,但这些人往往是折腾一年半载,领导人批示却下不来(领导人自然不可能对所有信访人有求必应),到时他们想再走复议、诉讼途径,但复议、诉讼时效已过,只得又回来再信访,如此往复。

就我国整个救济、监督和解决争议机制而言,其问题在于:其一,缺乏整体设计,各种制度、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不够。例如,信访与复议、信访与诉讼如何协调和衔接,有时是复议、诉讼完了又信访,信访完了又复议、诉讼,有时是复议、诉讼不受理去信访,信访不受理又去复议、诉讼;其二,复议、诉讼门槛过高,限制过严,许多案件如通过复议、诉讼法律程序,问题本可获得解决,但当事人一旦被迫踏上信访之途,往往是不仅问题解决不了,人在信访路上还下不来。因为其认为,再坚持坚持,似乎还有希望(因为有解决问题,甚至有问题解决得比复议、诉讼还好的先例),以致使信访队伍越来越大,上访者越来越多;其三,在整个救济、监督和解决争议的机制中,有些环节基本没有运作起来,或者没有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人民代表,全国各级人民代表恐怕有几十万,他们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听取民声、反映民意和监督政府的作用,信访案件的大部分问题有可能解决。

信访机制范文篇5

一是信访举报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复杂化在实践中体现,有的信访问题受历史沿革、体制改革和时过境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同时涉及体制问题、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因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时难以解决。多样化在实践中体现涉及信访举报内容的多样化,既有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方面的问题,也有反映其他方面的问题,其中部分是民间民事纠纷的问题。这些问题本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但信访人坚决要求通过信访途径来解决,这类信访件占了整个信访总量的一定比重。

二是信访举报内容经济化和利益化。从信访反映的内容来看,群众信访中,多数是反映经济和利益类的的信访件。反映干部贪污贿赂的信访件占居首位;反映集体资产转制、流失,工程承包、土地征迁、安置补偿等方面的信访比较多,且呈上升趋势;反映干部挥霍浪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信访件占一定比例。

三是信访举报活动组织化和崇上化。从当前信访工作实践来看,群众信访主体逐渐由个体向群体转变正逐步演化为有组织上访。有人组织牵头,有人筹集资金,有人计划方案,有人联络协调,有人负责车辆,又因组织者表面不动声色,隐蔽操纵,很难察觉。信访高递和人员高访在信访活动中也显得较为突出。大多群众心理认为,机关越大,领导级别越高,阅批的信访件“震动”越大,解决问题才快。因此,不少基层群众越过镇、县直接向省、市反映。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信访问题经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批办,就能很快着手解决或得到解决,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越来越多。还有就是一信多投,重信重访也是信访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从基层纪委信访工作的组织建设来看,目前虽然已经基本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组,建立了信访工作网络,订立了规章制度,明确信访工作职责,似乎没有疏漏之处。但一些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还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难于落实到位的情况,当信访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矛盾,往往存在相互推诿、拖拉不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也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群抓群管的反腐倡廉局面还未真正形成。

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落实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力保障,而信访实践中,各项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也是导致信访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如村级财务管理、村干部换届选举、重大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等,如果制度不完善,办事不公开、不透明,势必会造成一方面给干部留下以权谋私的空间,另一方面使群众产生许多疑虑,一旦出现问题,群众就诉诸于信访。

三是法制意识不到位。从实践来看,群众缺乏依法信访的意识,一些群众对信访工作不了解,盲目信访的现象比较多。一些群众出于个人目的,借信访来发泄对干部的不满情绪;有的信访人对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心存疑问,就带着猜测进行信访举报;有的信访问题本身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由于信访人缺乏法制意识,喜欢采取传统的方法,通过信访来解决问题。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往往一时无法解决,这些信访人在得不到满意的情况下,反复信访,一信多投。

三、当前信访工作机制的健全措施

一是健全领导责任机制,畅通举报渠道。从信访实践看,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构建新的信访工作机制,首先应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机制。明确领导职责,落实责任,完善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把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列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把基层主要领导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且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知情人和协调人,确保重要信访问题领导亲自关注,亲自过问,亲自解决。对玩忽职守酿成重大群体事件的,对主要领导实施问责,真正做到制度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避免责任虚化。同时建立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做到层层建立信访工作网络,级级配备信访专职干部或信访联络员,并注意通过培训等手段,及时提高信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网络作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排查信访动态。

二是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一个信访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到多个问题,牵涉到多家部门单位,单靠纪检部门一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因此,对一些重大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信访问题,要确定牵头和参加单位,来共同处理解决。应当由纪检部门牵头处理的问题,纪检部门就应主动承担起牵头责任,主动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信访问题,制定解决处理方案。做到互通情报,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使纪检信访工作形成“大信访”的格局。实践也证明有些信访问题必须在协作情况下才能解决。同时,纪检机关内部各职能室之间,也要搞好沟通协调,相互配合。

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源头防范。把内部监督与上级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做到既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又积极探索治本之策,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群众上访。加大事前的监督力度,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活动,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特别加强对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或执行政策中不顾群众承受能力、引发群众上访的做法的监督。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定,深入推进群众密切关注的政务、村务、事务、党务公开,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信访机制范文篇6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设计,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到北平,当年8月就正式成立了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1951年5月16日,作了《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的批示,指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1]“新中国刚成立时,来信来访很多,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几乎同时成立了三个单位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和总理办公室。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又设置了人民接待室,作为专门处理人民来信来访日常工作的具体办事机构。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大多建立了信访机构或配备了专、兼职信访干部,全国有很多省和县也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了相应机构。”“1954—1957年,来信来访猛增,信访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央有接待任务的50多个机构都建立了信访机构,配备了信访干部。”[2]改革开放后,“1992—2004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信访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5年,全国信访总量在持续十二年上升后开始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信访总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全年仍在1000万件(人)次以上的高位运行。”[3]

改革开放后,1980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最高人民法院信访处接待来访工作细则》,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信访制度。近年来,涉法涉诉上访日渐增多,成为了各级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1989年最高法院告诉申诉庭就向高、中级法院交办查处重点申诉案件568件。经过及时审查处理,其中464件维持原判,改判104件。1990年最高法院办理各类重点申诉案件734件。2003年最高法院共接待处理涉诉信访12万余件次,按照分级负责处理的原则,依法审查处理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2089件。”[4]2006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理群众来信来访3995244件(人)次,下降5.33%,其中涉诉信访435547件(人)次。审查申诉和申请再审196342件,其中符合法定条件进入再审程序的47902件,审结46468件,改判15867件,占当年生效案件总数的0.31%。”[5]

二、涉诉信访基本成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中国的法制传统一向是行政与司法合一,自晚清修律以来,行政和司法才从形式上实现分离。新中国司法体系建设受中国传统法制史和前苏联影响,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连,建国后虽然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司法和行政作了表面区分,但在整个国家体制中,司法只是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司法与行政的实质性区分远远没有完成,法律还远远没有达到作为社会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信访问题往往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干预司法审判的重要原因,信访作为特殊的法律实践形式,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法律现象,并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立法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因此,信访是中国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公民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

(三)纠纷解决机制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受到强烈冲击,原有的许多纠纷处理机关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司法改革,其目标是要建立起“判决—执行”的审判模式,经过二十余年建设,诉讼、仲裁、复议等制度初步建立,但多元的纠纷解决体系尚未成熟,社会矛盾纠纷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分流机制和对滥诉行为的有效制裁机制,这直接导致了纠纷直接进入到诉讼程序,引起机制失衡。

(四)司法救济机制设计缺陷因素

中国目前的涉诉信访几乎都与司法救济的缺陷有关,作为一种独特的法律现象,中国法院的信访者既有对法院生效裁判不服的人,也有被各级法院不予立案的人。各级法院不但要处理针对本院的申诉信访而且有权也有责任处理对下级法院的申诉信访。

由于社会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整个司法体制在应对社会矛盾过程中也呈现出结构性的力不从心,对于土地纠纷、劳资纠纷、拆迁纠纷等多发性、容易引发上访的纠纷,法院往往不立案,这一关闭救济途径的做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涉诉信访问题。原最高法院院长肖扬曾指出:“由于法律对申诉没有时间、次数、审级的限制,因此,接待、处理不服各级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的申诉,是我院一项极为繁重的工作。”[6]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院信访机制

社会冲突“解决”的内涵“应当是多层次主观效果的综合体”,包含四个层次:第一,化解和消除冲突;第二,实现合法权益和保证法定义务的履行;第三,法律或统治秩序的尊严和权威得以回复;第四,冲突主体放弃和改变对抗社会统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心理和态度,增加与社会的共容性,避免或减少冲突(至少是同类冲突)的重复出现[7]。

(一)将涉诉信访工作法制化

目前《国务院信访条例》适用于行政机关,仅对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具有参考作用,并且涉诉信访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信访工作,它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法院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法律科学规律、适应现行法院审判管理体制的信访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有必要制定涉诉信访的专门司法解释,将涉诉信访工作法制化。借鉴审判流程管理的制度设计,明确信访工作的职责、权限、审限、纠错问责、操作规则和奖惩办法。建立健全再审复查听证制度,整理过滤申诉和申请再审信访事由,剔除不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信访案件。法院信访工作公开化制度。

对于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上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缠诉的案件,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专家、新闻媒体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听证和答询,依靠社会力量和群众舆论做好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达到息访息诉的效果。

(二)法院信访与立案工作相结合,加强立案和司法救助工作

目前信访工作由立案庭的法官来办理,但只是把信访部分纳入到申诉再审的轨道上。按照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如把信访程序确定为决定再审的前置性预设程序,那么从事信访工作的审判人员应当为程序法官,接访处访应视为程序审查工作,从体制上可将信访部门与立案部门合并,直接建立立案信访庭,将信访与立案工作相结合,加强立案工作,给予公民更多、更彻底的司法救济,要将当事人引向法院这一解决纠纷的正规渠道。

司法救助工作的加强对于纠正司法专权、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确保司法公正将会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将信访与立案工作相结合后,同时应当赋予信访部门以确定司法救助范围和对象的权力,以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加强司法救助工作。

(三)加强信访一体化建设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全国各级法院信访部门,应当采取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涉诉信访案件处理上体现总体控制,由最高人民法院统筹全国法院系统涉诉信访案件处理工作,以强化信访信息资源共享,节约法院和当事人信访资源及其成本,防止因信访接访与处理脱节造成重大失误,有效地促进涉诉信访工作的良性开展。

(四)对违法缠访缠诉行为开展司法打击

当前各地法院为做好息访息诉做了大量工作,但有的单位为了求得一时的清静,做出无原则的让步,使无理缠访缠诉人得到一些好处,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理缠纺缠诉人的气焰。

同志指出:“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8]共和国的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说:“人民司法工作,是依靠人民、便利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民司法工作者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群众路线是人民司法的一个基本问题。”[9]

由于中国法院信访制度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成因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做好新时期法院的信访工作,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确定为落实“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絮,聂玉春.信访工作手册[K].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6.

[2]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85.

[3]中央党校进修一班第40期A班社会发展方向第三课题组.从信访工作中的问题看和谐社会建设难点重点[J].中国城乡桥,2007,(5):22-24.

[4]左卫民,何永军.政法传统与司法理性——以最高法院信访制度为中心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肖扬.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EB/OL].中国法院网讯,2006-03-11.

[6]肖扬.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EB/OL].中国法院网讯,2004-03-10.

[7]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11-15.

[8]完善信访制度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文字实录——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魏旋君[Z],2008-03-17.

[9]沉钧儒.沈钧儒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61.

信访机制范文篇7

一、建立信访部门内部干部交流机制

信访局内部干部交流,是培养锻炼干部、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一项具体要求。针对信访部门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内部处室间业务联系紧密、整体性强的特点,施行内部岗位交流,有助于缓解心理疲惫、振奋精神、提高干部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干部对局内系统业务的了解,增强主动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识,以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施行信访部门内部交流有时能达到“交流一个人、走活一盘棋”的效果。内部干部交流,我们本着有利于相对稳定、有利于推动工作、有利于锻炼干部的原则,根据需要,分层次、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内部交流工作。我们规定,在一个处工作的处长时间不能超过3年,从20*年到现在,市信访局通过提拔和换岗的方式,对()位处长岗位进行了交流,交流率达()%。吉林市所属9个县(市)区的信访局,内部提拔干部37名,其中局长3名,副局长12名,非领导职务干部22名。

二、建立信访部门与其它部门干部交流机制

过去,人们认为信访部门是个清苦、清贫、繁忙、“心”苦、没有“前途”和“出路”的部门。机关干部对这个部门通常是“敬而远之”,在信访部门工作的干部也有自卑感,工作积极性不高。为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市委高度重视信访局的班子配备。20*年以来,组织部对信访部门的班子逐渐优化,先后选派了5名优秀干部到信访局班子工作,同时将5名在信访部门工作时间较长、政绩突出的班子成员交流到其它大部门或综合部门工作。人事局先后选派了6名干部充实信访部门的工作。经信访局推荐,由人事局调动3名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到其它综合部门工作。9个县(市)区对信访部门8名局长和10名副局长进行了交流、重用,将8名非领导职务信访工作人员交流到其它综合部门工作。人事局每年从军转干部中挑选具有一定群众工作能力的干部充实到各级信访部门。通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信访部门干部成份不断进行优化,使信访部门的干部看到了市委政府对信访部门的重视,激发出广大信访干部极高的工作热情。同时,信访部门的形象和位置也得到提升。信访部门这潭水真正地流动起来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信访机制范文篇8

一、建立信访工作责任机制

一是定期召开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全县信访工作,处理重大疑难信访问题,落实矛盾化解、领导包案工作责任。二是各乡镇和重点涉访部门都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为信访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三是将信访工作纳入年终综合考评,同党建、党风廉政、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同考核奖惩。

二、建立信访苗头排查机制

一是要求各乡镇和重点涉访部门每季度排查一次本辖区本系统的信访苗头,通报信访动态,为各级领导提供参考。二是各种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求涉访单位必须在2小时内报告县委政府。三是落实矛盾化解工作责任,对排查的信访苗头明确包抓领导、矛盾化解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化解时限。四是构建乡镇和重点涉访部门建立信访接待室、村设调解委员会、村有信访信息员的信访工作网络,做到小事不出村(单位),大事不出乡镇(系统)。

三、建立领导包抓信访案件机制

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坚持实行了定县级领导包案、定办案责任单位、定办案责任人、定办案质量、定办结时限。包案县级领导都能主动上手,亲自过问,积极配合,使洪善德、赵高凤、刘金美等信访老户多上年上访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四、建立信访工作督办机制

一是明确了信访督办内容,对信访案件查办、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事件接访能按时到指定地点接访和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事项落实情况进行督办。二是加大了督办力度,对于转办案件、信件,不是一转了之,而是采用电话督办、上门督办,对逾期不办的发督办通知督办,最后提交政府督办室督办,核减年度无系统总成绩。

信访机制范文篇9

一、当前基层信访的主要特点

(一)信访举报问题综合化。既复杂化又多样化。复杂化在实践中体现,有的信访问题受历史沿革、体制改革和时过境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同时涉及体制问题、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因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时难以解决。多样化在实践中体现涉及信访举报内容的多样化,既有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方面的问题,也有反映其他方面的问题,其中部分是民间民事纠纷的问题。这些问题本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但信访人坚决要求通过信访途径来解决,这类信访件占了整个信访总量的一定比重。

(二)信访举报内容经济化。从信访反映的内容来看,基层群众信访中,一半以上是反映经济类的的信访件。就拿我区来说,20*年新区成立以来,反映经济类的的信访件有226件,占整个信访总量(412件,其中不包括乡镇收到信访件)的55%。经济类的信访件中,反映干部贪污贿赂的信访件占居首位,有97件,占经济类信访件的43%。反映工程承包、土地征迁、安置等方面的信访也比较多,且呈上升趋势,共收到78件,占经济类信访件的35%,其中20*年18件,20*年24件,20*年25件,20*年上半年11件,从件数来看逐年呈上升趋势。反映集体资产转制、流失占一定比例,逐年呈下降趋势,有29件。反映干部挥霍浪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信访件占经济类信访件的一定比例,有38件。

(三)信访举报活动组织化。从近几年信访工作实践来看,基层群众信访主体逐渐由个体向群体转变,集体上访在整个信访总量中占一定比重,联名信占群众来信量的比重也很突出。20*年以来,南浔区共接待基层群众集体访11起,收到基层群众联名信访件40件。从集体上访发生的情况看,自发上访正逐步演化为组织上访。有人组织牵头,有人筹集资金,有人计划方案,有人联络协调,有人负责车辆。从集体访演化过程看,组织者表面不动声色,隐蔽操纵,很难察觉。

(四)信访举报活动崇上化。信访高递、人员高访在信访活动较为常见。大多群众心理认为,机关越大,领导级别越高,阅批的信访件“震动”越大,解决问题才快。因此,不少基层群众越过镇、区直接向省、市反映。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信访问题经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批办,就能很快着手解决或得到解决,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越来越多。20*年以来,南浔区收到上级转办信访件198件,占整个信访总量48%。

(五)信访举报活动多头化。从整个信访的基本情况来看,一信多投,重信重访也是信访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数信访群众认为,多向几个机关举报,多找几位领导反映问题,这边不着,那边着,总有一件得到受理,或者大家引起重视就能形成轰动效应。带着这样的心理,许多信访群众盲目举报,要么不举报,要么一下子发出许多举报。20*年以来,南浔区一信多投,重复举报信访件有73件,占整个信访总量18%。信访人的这种举动其实百弊而无一利,尤其一些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举报件,兴师动众后被举报人往往闻风而动,使办案部门丧失突破案件的良机。

二、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从基层纪委信访工作的组织建设来看,目前虽然已经基本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组,建立了信访工作网络,订立了规章制度,明确信访工作职责,似乎没有疏漏之处。但一些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还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难于落实到位的情况,当信访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矛盾,往往存在相互推诿、拖拉不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也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群抓群管的反腐倡廉局面还未形成。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落实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力保障,而信访实践中,各项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也是导致信访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如村级财务管理、村干部换届选举、重大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等,如果制度不完善,办事不公开、不透明,势必会造成一方面给干部留下以权谋私的空间,另一方面使群众产生许多疑虑,一旦出现问题,群众就诉诸于信访。

(三)工作精力不到位。现在虽然已层层建立了信访机构,也配备了信访干部。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信访机构虽然健全,但信访干部的人员不能真正到位。许多基层信访干部都身兼数职,真正投入到信访中精力不够,往往造成碰到信访问题,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情况。有些信访干部素质跟不上信访形势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信访工作。

(四)依法意识不到位。从实践来看,群众缺乏依法信访的意识,一些群众对信访工作不了解,盲目信访的现象比较多。一些群众出于个人目的,借信访来发泄对干部的不满情绪;有的信访人对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心存疑问,就带着猜测进行信访举报;有的信访问题本身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由于信访人缺乏法制意识,喜欢采取传统的方法,通过信访来解决问题。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往往一时无法解决,这些信访人在得不到满意的情况下,反复信访,一信多投。

三、信访工作的对策措施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要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要求和反腐倡廉的形势及工作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把握要求,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

(一)健全领导责任机制,畅通举报渠道。从信访实践看,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构建新的信访工作机制,首先应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机制。明确领导职责,落实责任,完善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把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列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把基层主要领导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且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知情人和协调人,确保重要信访问题领导亲自关注,亲自过问,亲自解决。对玩忽职守酿成重大群体事件的,对主要领导实施问责,真正做到制度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避免责任虚化。同时建立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做到层层建立信访工作网络,级级配备信访专职干部或信访联络员,并注意通过培训等手段,及时提高信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网络作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排查信访动态。

(二)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一个信访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到多个问题,牵涉到多家部门单位,单靠纪检部门一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因此,对一些重大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信访问题,要确定牵头和参加单位,来共同处理解决。应当由纪检部门牵头处理的问题,纪检部门就应主动承担起牵头责任,主动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信访问题,制定解决处理方案。做到互通情报,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使纪检信访工作形成“大信访”的格局。实践也证明有些信访问题必须在协作情况下才能解决。同时,纪检机关内部各职能室之间,也要搞好沟通协调,相互配合。

(三)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源头防范。把内部监督与上级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做到既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又积极探索治本之策,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群众上访。加大事前的监督力度,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活动,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特别加强对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或执行政策中不顾群众承受能力、引发群众上访的做法的监督。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定,深入推进群众密切关注的政务、村务、事务、党务公开,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信访机制范文篇10

一、创新《信访条例》学习宣传制度

将《信访条例》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建立完善培训考核机制。建立完善《信访条例》宣传机制。广泛宣传《信访条例》,将信访人的权利、义务讲清楚,将政府部门接待信访人的程序讲清楚,积极引导群众合理正常上访。在宣传活动中,共计发放宣传材料15000余份,接待群众现场咨询600余人次。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群众依法按照条例合理有序上访的意识。公务员之家:

二、创新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

科学处理办理公务和接待信访之间的矛盾,将县领导每周接待日由原来的每周五调整到每周二。坚持“访前接办、访中联办、访后督办”三个关键和“方便信访人”、“谁主管、谁接访”的原则,由信访部门把好“第一关口”,负责日常接待,将问题疏理分类后向相关领导或部门呈报。每周二由县领导接待,对信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在问题疏理过程中,凡是信访部门能处理的,及时交办、转办;凡是疑难重大的,由主要领导接访;其他较为复杂的,由分管领导接访。

三、创新责任追究机制

为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制定出台了《信访工作通报制度》、《关于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对不按时限参与集中办公、及时落实处理意见,或处理问题措施不力,推诿、敷衍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全县进行通报。对因工作措施落实不力,造成重大群体性上访、越级到自治区、北京上访的,将由县领导对所属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集体谈话,查摆问题,统一思想,促进工作措施的落实。

四、创新部门联办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