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取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4:40:35

写生取景

写生取景范文篇1

关键词:取景构图自然界的亮点思维定式俗套创新意识

正文: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风景写生教学函盖着取景构图、色调选定、塑造、修改等众多过程的训练,而取景构图处于最前端,又可以将取景溶入构图的内容,也就是解决:怎样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这一问题。

绘画之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渗入作者的感受,将感兴趣的,经大脑提炼的景色表现出来,而不是面面具到。怎样做才不会面面具到,构图取景在这就体现出重要地位。

1.端正学生取景时的心态,去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1〉有的学生对自然界的景色很感兴趣,什么都想画,再加上一些风景名画的影响,总想画出雄伟气魄的画来,有了这种想法后,导致构图取景时取很大一个角度,里面什么都有,对什么都感兴趣,结果完成后画面很平庸,甚至有些空荡。这就是“什么都想画,什么都画不好”〈2〉与之相反,也有学生总觉的景色很平庸,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挑不起作画的欲望,并且以此为借口,敷衍了事,画出来的还是平庸的作业。

以上两种情况是风景写生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此情况笔者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此两种情况都导致画面平庸无奇。前者的问题在于构图取景时过大,而往往太大就会画不出东西来。笔者认为构图中需要有一两处亮点,而这些亮点就是你想画这张画的根本因素,把这些亮点画得精到,做到详略分明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取景时取大而平庸的角度不如小而精美的角度,而且小角度更能让学生倾注全身心的注意力。在把亮点作为主体的同时,结合其他东西作为一种辅导的衬托,把主体表达地更完美。

而后者的情况是孰不知成不了“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是种不错的选择,这是认识上的错误。譬如:凡高的《卧室》一画,以生活中看似简单平凡的小角度为对象,把床、地板、墙等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大自然中一些不起眼的树木、建筑等都可以作为做画对象,关键在于作者怎样观察,如:西斯莱的《塞纳河小景》,把很平凡的岸边、树木、流水、游人,加之于光感的处理,使得画面是那样的微妙和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感慨为什么画家之谓画家而不是我们的时候,是否想到画家眼中的景色也是很平常的,关键在于构图取景时,有否去挖掘自然的亮点,组成耐人寻味的画面。

2.培养学生在构图上的创新意识。

“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就是对取景构图的诠释。这里所谓的理想并非是固定的审美标准。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

譬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著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方法在那个时代是种创新,使得他流芳百世。社会发展至今,肖像画的构图并不局限于正面、侧面、3/4面,每种派别、风格都有自己的构图标准。社会在不断发展,美术创作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得有创新精神。当然,要突破传统和已先入的理念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意,对大多数画者来说还很难,有些画家倾注毕生精力于这方面上,也未能如愿。这一点与个人的修养、耳濡目染等分不开。现今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背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框式作为风景写生的手段,而是怎样让学生清楚构图的理念——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思维定式状态,这就是素质教育在美育中的体现。

〈1〉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

绘画中的思维定式是指业已牢固地存在于画者的脑中,并且时刻影响着画者的绘画意识。这种意识在构图中的体现就是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框式。譬如:在素描构图中,平常大多数人都会受到构图要靠左或靠右、头朝的那边五官旁要空一点等观念的影响,也就是画面的四平八稳。这种苏派的模式影响着中国几代人,每每初学者都接受此模式的教育。初学者那种对学习的饥渴使其很容易落入这样的俗套,消磨着他们的灵气。当那些幸运者做出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构图及习作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感到一种灵感的发掘,这就是作画者的乐趣。

现如今,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只强调怎样画,只要照这样就能产生效果。以某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不仅消磨了学生的灵气,更能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某种思维定式。俗语讲:画无定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不仅明白为什么这样构图,而且明白现在所学习的仅仅是适合初学阶段,此方法旨在培养基础能力等。总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这种方法。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课本中所界定的完美构图如: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对于初学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但作为教师不能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应是清醒地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理念,努力去创新。谈到了创新就得说说何谓“俗套”,平时我们所谓“俗套”的构图,就是指平常人脑中的完美构图,那种构图取景往往把什么东西都画得很完整,四平八稳。这样的构图在大多数人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式,成为一种构图的审美标准,也就是“通俗”。如果你是那少数的绘画有识之识,你就会觉的这样的构图,这样的作品,不能引起你的冲动,因为看的太多了,一千张只有一种感觉——四平八稳。譬如:在风景写生中,将房子、树木、桥等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也没有仰视、平视、俯视的区别,这样的作品在视觉冲击上就变得很弱。然而学生们碰到这样的景色,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开始构图,几十个学生一个样,这时候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了。所以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模式构图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2〉培养创新意识,欣赏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产生思维定式的另一原因是对于优秀作品欣赏、理解得太少,限定于教

师所给予的范围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固定的审美标准。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强调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时期名作及风格的讲析。譬如:莫奈的《阿根德尔桥》一画,画中的桥只是画了桥头一段,并置于画面右上角,而空出一片空间用于对河水及帆船的描绘。帆船又有一部分在画面之外,给予人强烈的空间变化,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看这画的构图,去想一座桥在只看到桥头与看到整座桥的区别,使他们联想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追求完美构图的同时“残缺”构图也是一种美,一种悬念。所以,进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名作赏析,可以积累学生多元化的构图知识,为他们的创新打下深刻基础。

写生取景范文篇2

关键词:取景构图自然界的亮点思维定式俗套创新意识

正文: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风景写生教学函盖着取景构图、色调选定、塑造、修改等众多过程的训练,而取景构图处于最前端,又可以将取景溶入构图的内容,也就是解决:怎样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这一问题。

绘画之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渗入作者的感受,将感兴趣的,经大脑提炼的景色表现出来,而不是面面具到。怎样做才不会面面具到,构图取景在这就体现出重要地位。

1.端正学生取景时的心态,去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1〉有的学生对自然界的景色很感兴趣,什么都想画,再加上一些风景名画的影响,总想画出雄伟气魄的画来,有了这种想法后,导致构图取景时取很大一个角度,里面什么都有,对什么都感兴趣,结果完成后画面很平庸,甚至有些空荡。这就是“什么都想画,什么都画不好”〈2〉与之相反,也有学生总觉的景色很平庸,没有气吞山河的气势,挑不起作画的欲望,并且以此为借口,敷衍了事,画出来的还是平庸的作业。

以上两种情况是风景写生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此情况笔者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此两种情况都导致画面平庸无奇。前者的问题在于构图取景时过大,而往往太大就会画不出东西来。笔者认为构图中需要有一两处亮点,而这些亮点就是你想画这张画的根本因素,把这些亮点画得精到,做到详略分明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取景时取大而平庸的角度不如小而精美的角度,而且小角度更能让学生倾注全身心的注意力。在把亮点作为主体的同时,结合其他东西作为一种辅导的衬托,把主体表达地更完美。

而后者的情况是孰不知成不了“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是种不错的选择,这是认识上的错误。譬如:凡高的《卧室》一画,以生活中看似简单平凡的小角度为对象,把床、地板、墙等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大自然中一些不起眼的树木、建筑等都可以作为做画对象,关键在于作者怎样观察,如:西斯莱的《塞纳河小景》,把很平凡的岸边、树木、流水、游人,加之于光感的处理,使得画面是那样的微妙和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感慨为什么画家之谓画家而不是我们的时候,是否想到画家眼中的景色也是很平常的,关键在于构图取景时,有否去挖掘自然的亮点,组成耐人寻味的画面。

2.培养学生在构图上的创新意识。

“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就是对取景构图的诠释。这里所谓的理想并非是固定的审美标准。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

譬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著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方法在那个时代是种创新,使得他流芳百世。社会发展至今,肖像画的构图并不局限于正面、侧面、3/4面,每种派别、风格都有自己的构图标准。社会在不断发展,美术创作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得有创新精神。当然,要突破传统和已先入的理念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意,对大多数画者来说还很难,有些画家倾注毕生精力于这方面上,也未能如愿。这一点与个人的修养、耳濡目染等分不开。现今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背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框式作为风景写生的手段,而是怎样让学生清楚构图的理念——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思维定式状态,这就是素质教育在美育中的体现。

〈1〉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

绘画中的思维定式是指业已牢固地存在于画者的脑中,并且时刻影响着画者的绘画意识。这种意识在构图中的体现就是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框式。譬如:在素描构图中,平常大多数人都会受到构图要靠左或靠右、头朝的那边五官旁要空一点等观念的影响,也就是画面的四平八稳。这种苏派的模式影响着中国几代人,每每初学者都接受此模式的教育。初学者那种对学习的饥渴使其很容易落入这样的俗套,消磨着他们的灵气。当那些幸运者做出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构图及习作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感到一种灵感的发掘,这就是作画者的乐趣。

现如今,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只强调怎样画,只要照这样就能产生效果。以某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不仅消磨了学生的灵气,更能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某种思维定式。俗语讲:画无定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不仅明白为什么这样构图,而且明白现在所学习的仅仅是适合初学阶段,此方法旨在培养基础能力等。总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这种方法。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课本中所界定的完美构图如: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对于初学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不能全盘否定,但作为教师不能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应是清醒地引导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理念,努力去创新。谈到了创新就得说说何谓“俗套”,平时我们所谓“俗套”的构图,就是指平常人脑中的完美构图,那种构图取景往往把什么东西都画得很完整,四平八稳。这样的构图在大多数人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式,成为一种构图的审美标准,也就是“通俗”。如果你是那少数的绘画有识之识,你就会觉的这样的构图,这样的作品,不能引起你的冲动,因为看的太多了,一千张只有一种感觉——四平八稳。譬如:在风景写生中,将房子、树木、桥等因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也没有仰视、平视、俯视的区别,这样的作品在视觉冲击上就变得很弱。然而学生们碰到这样的景色,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开始构图,几十个学生一个样,这时候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了。所以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模式构图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2〉培养创新意识,欣赏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产生思维定式的另一原因是对于优秀作品欣赏、理解得太少,限定于教

师所给予的范围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固定的审美标准。

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强调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时期名作及风格的讲析。譬如:莫奈的《阿根德尔桥》一画,画中的桥只是画了桥头一段,并置于画面右上角,而空出一片空间用于对河水及帆船的描绘。帆船又有一部分在画面之外,给予人强烈的空间变化,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看这画的构图,去想一座桥在只看到桥头与看到整座桥的区别,使他们联想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追求完美构图的同时“残缺”构图也是一种美,一种悬念。所以,进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名作赏析,可以积累学生多元化的构图知识,为他们的创新打下深刻基础。

写生取景范文篇3

一、风景写生中的自然景运用要了解自然景的构图

风景写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面对的风景都是已经有了的,是已经构成了的,因此在写生构图的过程中,不能随意的改变风景写生的寓意,要正确地了解地平线、海岸线、或者平原上位置,才能在自己的视平线对齐,做出更好更美的作品。所谓视平线是指风景写生者的眼睛相等平行高度的水平线,把握好视平线有利于作画者在下一步作画中能够准确的构图。了解了什么是视平线,还要清楚什么是地平线,所谓地平线是指在广阔的草原或者平原或者海岸边,这些水面、地面与天空相接的一条美丽的线,这条地平线关系到下一步风景写生的构图,掌握了地平线和视平线,是为风景写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风景写生中,还要注意到视角的角度,对构图也是十分重要的,从视角的角度来说,仰视和俯视的角度都是和构图不同有关系的,一般情况下,眼睛的视平线就是地平线,二者是相一致的,也是重合的,但是仰视的时候,视平线和地平线就是不一致的了,视平线高于地平线;俯视的时候,二者又是不一致,视平线是在地平线之下。因此在对风景写生中,对自然景进行写生的过程,尤其要注意构图的视角。比如地平线如果是被自然景物遮挡,首先在风景写生中就要先确定视平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来平托住画板,视角线目光要平视向前,并且通过画板来进行上下的眼前的移动,如果看不见画板上面和下面的两个面的时候再看到的另一边,这个意义上将这个边的位置就是视平线。从风景写生中来说,视平线的位置的确定对自然景的构图和透视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透视变化的关键的依据,在风景写生中,构图自然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视平线以上的自然景在变化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构图的高低的要求,以上的自然景一般是近景是高的,远景是低的,而以下的自然景一般是近的景是低的远的景色是高的。自然景的构成和物体的摆放景色是不同的,本身自然景就是天然的,在风景写生中,这种自然景构图是需要通过透视来完成,不管是平行的透视还是成角的透视,还是倾斜的透视,都是风景写生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自然景构图方式,当然成角透视运用的最多。在风景写生中,自然景本身就存在着远近、大小、正倒等透视现象,基于透视的基本规律,风景写生中对自然景的构图要充分的判断和感觉。因此,在风景写生中对自然景的构图要明确目标和明确取景的范围以及作者在作品上想表达的意图,尤其在写生取景中更是要十分的关注地平线的位置,这一条画画的基本线,是一种表现作品深度和艺术性的依据,要从自然的风景景观中取景,要把景色和作品融合形成一种自然的风格,在实际的作画过程中更要把握好自然景取景的构图技巧,便于自己的作品具有艺术性和美感,因此掌握好地平线,才能使风景写生中的自然景构图没有呆板的感觉,才会灵动的表现美丽。

二、风景写生中的自然景的运用要表达出自然景浑然天成的意境

风景写生本身取景就是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天然形成的,大自然神奇给风景赋予了很多美妙的图画,但是实际在写生过程中,如何用作品来表现大自然这个自然的天然浑成之手打造的美景,就需要好好地推敲和认真地考虑了。自然是浑然天成的,因此在对自然景的写生过程中,尤其是取景过程中更应该从浑然天成的角度选取景色便于作品,尤其是在作品作画过程中,如何表现天然的景观和作品融入在一起,更考验作画者的意识和能力,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考虑主观和客观内容的照应因素,空间的处理位置,更要通过疏密、虚实、曲直、明暗等手法的对比来突出风景写生中自然景的艺术表现,在作画过程中还要展现作者的意图和感受和情感,其实也就说说,作品要和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充分的展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的表达,又充分的体现统一和谐和主次分明并且富于变化的作品表现情感。因此,自然景观的浑然天成在作画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的观察,在布局和画画之前,多从作者的自我感觉和感情出发,多景物有了情意,自然在画笔里就能够投入情感来表现风景的魅力。对于复杂的漂亮的风景,更是要大胆的取舍,对自己情有独钟的景物更是要大胆的表现和力争完美,这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自然景浑然天成的意境,才能够成为一部好的作品。

写生取景范文篇4

关键词: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和意境

引言:陶瓷山水画是颇具观赏性的一种画种。陶瓷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装饰性。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和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的材质美。陶瓷山水画艺术,它搏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汇贯通,具有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也是先辈陶瓷工艺工作者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

陶瓷山水画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1中国山水画于陶瓷山水画的差议和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隋、唐两代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瓷绘画正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从远古的刻划、点彩、褐彩发展至元代的釉下青花,明明釉上彩材料和釉上彩装饰,清代创新的釉上五彩和粉彩,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釉上彩山水画大行其道,同治时期开创的浅绛彩山水画,代表釉上彩技法的成熟;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釉上彩材料日臻完善、丰富多彩的情况下,用艺术的眼光,发挥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把釉上彩山水画的彩绘艺术发挥到新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艺术珍品。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当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我们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采取直接描写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面上”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但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中国山水画家把抒情的表达贯穿于空间的表现,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境界,表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及趣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创作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极尽千变的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创造了物象中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等构图技法。虽然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陶瓷山水画的特性和要求

陶瓷山水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要师法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旁采博取,外师造化,长期苦练,亲身实践,认真研究,博学修艺,多参考学习陶艺师们的优秀作品和绘画技巧,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精品,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利用空白的处理来达到瓷质的洁白之美感。在山水画的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采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法则,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在欣赏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时,才能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3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境

写生取景范文篇5

关键词: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和意境

引言:陶瓷山水画是颇具观赏性的一种画种。陶瓷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装饰性。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和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的材质美。陶瓷山水画艺术,它搏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汇贯通,具有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也是先辈陶瓷工艺工作者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

陶瓷山水画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1中国山水画于陶瓷山水画的差议和来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隋、唐两代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瓷绘画正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从远古的刻划、点彩、褐彩发展至元代的釉下青花,明明釉上彩材料和釉上彩装饰,清代创新的釉上五彩和粉彩,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釉上彩山水画大行其道,同治时期开创的浅绛彩山水画,代表釉上彩技法的成熟;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釉上彩材料日臻完善、丰富多彩的情况下,用艺术的眼光,发挥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把釉上彩山水画的彩绘艺术发挥到新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艺术珍品。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当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我们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采取直接描写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面上”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但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中国山水画家把抒情的表达贯穿于空间的表现,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境界,表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及趣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创作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极尽千变的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创造了物象中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等构图技法。虽然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陶瓷山水画的特性和要求

陶瓷山水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要师法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旁采博取,外师造化,长期苦练,亲身实践,认真

研究,博学修艺,多参考学习陶艺师们的优秀作品和绘画技巧,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精品,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利用空白的

处理来达到瓷质的洁白之美感。在山水画的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采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法则,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在欣赏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时,才能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3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境

写生取景范文篇6

关键词: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和意境

引言:陶瓷山水画是颇具观赏性的一种画种。陶瓷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装饰性。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和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的材质美。陶瓷山水画艺术,它搏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汇贯通,具有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也是先辈陶瓷工艺工作者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

陶瓷山水画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1中国山水画于陶瓷山水画的差议和来源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光辉灿烂。隋唐以来历朝画家层出不穷,作品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隋、唐两代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瓷绘画正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发展,从远古的刻划、点彩、褐彩发展至元代的釉下青花,明明釉上彩材料和釉上彩装饰,清代创新的釉上五彩和粉彩,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釉上彩山水画大行其道,同治时期开创的浅绛彩山水画,代表釉上彩技法的成熟;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在釉上彩材料日臻完善、丰富多彩的情况下,用艺术的眼光,发挥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把釉上彩山水画的彩绘艺术发挥到新的艺术水平,创作出一大批赏心悦目的山水画艺术珍品。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看出,当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我们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采取直接描写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面上”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但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中国山水画家把抒情的表达贯穿于空间的表现,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境界,表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及趣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创作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极尽千变的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创造了物象中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等构图技法。虽然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陶瓷山水画的特性和要求

陶瓷山水画艺术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要师法前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旁采博取,外师造化,长期苦练,亲身实践,认真

研究,博学修艺,多参考学习陶艺师们的优秀作品和绘画技巧,才能创作出引人入胜,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精品,以最少的笔墨来达到画面的意境,利用空白的

处理来达到瓷质的洁白之美感。在山水画的构图上,要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采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法则,既符合美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在欣赏这样的陶瓷艺术作品时,才能使人胸怀宽畅、通达,滋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3陶瓷山水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境

创作陶瓷彩绘山水画作品,通过不断学习和吸收传统山水的绘画技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绘制,或到外地参观,或到旷野取景,或从书本上吸取各种绘画技法,从中受到启迪。特别是到外地写生,看到高原的深山老林,幽谷溪水,绿野风光,雄伟壮丽的河山,可以令我们陶醉,并通过速写等方式,获得创作素材。在创作山水画作品时,把平常不懈努力学习、积累的传统山水画技法,把写生的素材融入创作作品之中,注意造意审美,注意气韵生动,注意宾主之位和远近态势,使画面有静有动,虚实对比,从而形成野旷山崖泉水的通畅和质感。在整个布局构图定型后,在瓷胎上将山崖、林木、山脉、峰峦、云雾、岩石等主、附景绘好,使整个图稿达到意在笔先,取景造型准确传神,立意形神兼备,具有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在彩绘过程还可以利用水料具有的特性,绘制出既刚劲又柔美苍朴的山峰岩泉,树梢枝丫。如我创作的“泉”山水瓷板画,在前景画出红色的古树,树根盘根错节围在溪石之上,在汹涌的溪泉中突出了树木坚强的生存能力,呈现着充满生机的态势,也突出了“泉”的主题。然后绘山谷的宁静、绿野的风光,令人陶醉的美景,后景色彩惭惭浅淡,用云烟山雾将层层叠叠的峰峦隐约遥远,呈现出山奇水秀、林幽石怪、群峰无际的景象,也体现既有雄伟壮观的河山,又有妩媚动人的秀色。所展现原始生态的奇观,使人触目惊叹,浮想联翩,产生出韵味无穷之感觉。整个画面前后呼应,主题突出;虚实相间,层次分明;云雾缭绕,隐约逍遥,达到“远山与云密交接,遥天共水石争光”的极美意境。

时代在前进,艺术长河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充分利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山水画这门艺术,发扬前辈的优秀传统,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出更完美、更优秀的陶瓷山水画艺术精品。

Discussestheceramiclandscapepaintingcreationshallowly

Yanpingshallowly

(tostandoccupiesthatchedhouse,Jingdezhen333000)

写生取景范文篇7

开设风景写生课是美术教学的传统,目的是通过写生提高学生的色彩能力,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是建立在传授和掌握有关“风景画”这一绘画样式上的。从理论上讲,风景写生要遵循诸如“学习和掌握外光下条件色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训练、提高学生整体观察对象及感受色彩、表现色彩的能力”的要求,但由于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这个要求形同虚设。学生怎么画都行,教师只是从中发现一些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就很容易误导学生,即把风景写生课的目的定位于“怎样在画面上实现某种好的效果”。风景写生课实际上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色彩观察表现能力,而是以完成一个“好”的画面为主,这就把色彩训练的根本目标架空了。

鉴于实际状况,有必要分析风景创作在当今的艺术中还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欧洲,风景画的出现是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绘画逐渐从宗教、宫廷的实用性中分化产生的。它伴随着当时欧洲社会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反映的是新兴市民、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和要求。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拥有能摆脱传统的贵族、大资产阶级影响而能反映他们自己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象派应运而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社会需求,印象派可能就会一直被冷嘲热讽下去,直至最终销声匿迹。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画虽然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已和传统的玉雕、刺绣等艺术品种一样渐趋边缘化。由此看来,把美术基础课教学定位于“风景画”创作,这一目标在现代社会没有针对性,脱离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

二、学生的状况与培养

一些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部级的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一般而言,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满足感。大部分本来无望升学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美术突击进入高校,自己和家长都很满意。第二,有进取心。学生在新的环境重新反思自己,会有一种重新再来一次的心理期待。第三,对自己的实际状况、能力不能清醒地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定就要既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

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搞清地方院校的美术学教学怎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造一个可凭借的基础。这涉及到美术学科的内部问题,主要是两点: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和宏观的美术教育问题。

把造型说成就是画画,未免是狭隘的。先假定有“写实”这样的一种造型形式,那么在基础训练阶段可以把“写实”作为一种“范式”,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实”本身。“写实”的目的在于训练造型能力,造型能力的发展较“写实”本身更为有意义。在平面中,存在一个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这个抽象的形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的基本因素。通常意义上的“具象”或“抽象”是指,是否以某种具体造型样式“模拟了自然”的意思。“模拟了自然”本身并不构成艺术中特定的语境,而只构成涂绘痕迹对人的心理生效过程的一个次级因素。而上述“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则通过视觉心理、社会心理使涂绘痕迹对人产生有效性。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这个抽象形式中的形状与色彩及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个“抽象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视觉心理、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并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这样一种形式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对基础造型的学习,既是对人类视觉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对自身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改造过程。这是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更为积极的目标。因此,虽然地方院校的生源基础要弱一些,但如果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三、课程与教学的改进

写生取景范文篇8

关键词:实践性;艺术设计;应用型

由于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艺术设计类学生涌进地方院校深造学习,因此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础教学同时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探索出适应时展的新思路。

一、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素质的提高,对身边事物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大量艺术设计人员加入设计行业;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专业,强调对设计本身的实践再现,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因而在专业选择上颇受广大学生的青睐。认清这两点的基础上,要把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趋势: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进行实践性操作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打破“在黑板上学开车”的传统模式[1]。

二、地方院校实践性基础教学的优点

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相比较传统美术院校来说,入学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较弱,对艺术造型基础等要求也相对较低,但艺术设计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学生的创意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就降低了学生入学前的差距。作为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实践性基础教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既在专业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又能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循环往复,积累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大大地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原本单调、孤立的知识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多彩,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地方院校实践性基础教学的方法

(一)创意基础课程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中,从传统单纯的素描、色彩、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程教育入手,构建新的体系——创意基础课程。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创意素描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性,通过不同的材质、肌理、表现手法,学生在绘制作业时,不再是单纯的物象写实,加入自己的主观创意性,将学生素描基本功与创意实践性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创意的艺术作品[2]。

(二)创意模型课程

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实践能力,所以在对学生的教学课程学习上,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应开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创意模型课程,让学生在体会设计模型创意的过程时,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模型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在这个动手操作落实的过程中,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并用实践去验证自己设计是否合理,从中积攒大量实践经验,为学生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意写生课程

创意写生课程区别于以往的写生课程,它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创意实践性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手法绘制同一场景不同的取景、构图、角度、空间透视等等。在此写生的过程中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创意写生能丰富学生写生的客观内容,增强学生的写生手法,满足当下实践性基础教学体系的要求。

(四)实践性课题训练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以真实课题、真实项目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实践中,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训练。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课题的全过程,体会并温故其已学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结合学生今后的专业方向,基础课程中可以开设校园主题艺术设计,包括对校园的环境艺术设计,logo设计,色彩设计,座椅设计,服饰设计等等,在整个校园主题艺术设计中,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现场、了解设计要求,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实际项目实践中去,如何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应用能力需三者相结合,这些因素都将对他们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地方院校实践性基础教学的意义

早在20世纪初,第一所现代艺术设计院校——德国包豪斯成立,它首次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强调设计的工艺、技术和艺术要协调发展,学校需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制定适应当下的教学培养方案。要满足人们不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艺术设计要求,须从实践基础教学上培养、引领学生,再过渡到专业实践教学,整个培养体系才能更加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所需。五、结语地方院校的实践性基础教学对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起到探索作用,需得益于教育体制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要将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新一代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龙选君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写生取景范文篇9

关键词:意笔;描绘对象;山水画

意笔的作画方式,是利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实物的神态,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借以书法创作者对实物的情怀,以此形成写意过程。意笔的创作手法,常用于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用以渲染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营造优美的意境。山水画的绘画方式有两种,写生与对景创作,写生是还原景色实物的绘画过程,对景创作是以景色参考,描绘具有神似的作品,企图在神韵上实现与实景相似的绘画手法。

一、对景创作的研究意义

(一)对景创作途径具有的优势。对景创作是意笔山水画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其作品更易获得景观文化的支撑,彰显作品深度。通过对意笔山水画对景创作的研究,挖掘出对景创作的多维发展可能性,对表达景物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促进作品内容更为饱满,彰显人文情怀。广西地区的地域特点突出,极具风景优美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创作者,此课题以广西地区风景为例,研究对景创作途径具有的优势:1.广西地区案例较多,有充足的创作研究空间;2.广西地区山水有独特特点,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极具特色;3.笔者作为一名广西人,在广西生长,了解广西文化,基本全面领悟广西风景独秀,极具俊美的地区,能够深入开展山水画分析对景创作的主题。(二)研究侧重点。1.研究广西山水画对景创作成功案例。2.研究当前山水画对景创作的技术方法和特点。以此掌握和了解对景创作运用的技巧,为教学和理论研究及今后的创作等做充足准备。3.寻访国内有代表性的,对广西地区进行过对景创作的艺术家,开展访谈与交流。在交流沟通中加强对景创作的运用和了解,对其有深入见解。4.对景创作实验和拓展的思路方法的研究。在深入了解掌握当前对景创作的模式基础上,从理论上总结研究新思路。(三)文章阐述观点1.人文情怀赋予山水自然景色的特殊情感以及对画面效果的积极作用。2.对景创作运用技法存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特性。3.意笔山水画对景创作除了景物本身的造型之外更应该关注景物背后的故事创新点。4.研究山水风景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联关系。5.研究广西地区对景创作运用和拓展的原理与特性。6.研究意笔山水画对景创作的运用和发展的关系。

二、广西地区的山水景色

(一)地区特色。位于岭南的广西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地,素有“百越之国”的称呼。桂北地区的人们多居于山区,促成人们居住的建筑与山水环境浑然天成地相连。山区气候具有潮湿炎热的特点,以及较为丰富的雨量,尤其适合杉木、毛竹等植物生长。由此,当地人们充分利用草木资源,以竹木、瓦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逐渐形成了独特建筑风格。人们将住所建在高坡向阳的斜坡上,争取较为宽敞的生活空间,科学利用山区的自然山水环境,建设出极具美观的造型、优美素雅的建筑风格。正因如此,从远处遥望,人们居住之所与山林环境完美融合;结合当地的地理结构,人们居所与地形高度吻合,形成了自然山水的美感,为绘画作品提供了风景素材。(二)山水美景特点。1.桂林漓江,漓江流经桂林市,是孕育于流域的独具特色、具有绝世秀丽的桂林风景特色,素有“以江为青罗带,以山为玉簪”的称谓。漓江风光秀丽,山水清秀,奇石洞穴,是名副其实的美景之地。漓江风景被著名画家王雪峰,尽数收入囊中,其作品《漓江画派百家》广泛流传,具有高度的观赏价值。2.柳州融水元宝山:元宝山景区聚居着苗族同胞,在长期的生活中,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碰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习俗,其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民族工艺、文娱体育、自然崇拜、建筑形成以及服饰饮食、待客礼仪等均富有特色。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更是鬼斧神工,巨石圆润,当地人用他们的智慧与大自然融合,房屋依山石而建,甚至有的房屋直接建在了大石头上,木质结构的房子经过岁月的洗刷已经有些歪斜,但是依然坚固,融入了当地文化的房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了当地独特的风景。3.柳州三江:三江是广西的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在其境内共有风雨桥百余座,鼓楼一百五十余座,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风雨桥”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在建时,不用一钉一铁,只在柱上凿出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4.贺州黄姚:广西名镇,黄姚是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建筑格局受中国东南地区文化影响空间有次序感,考虑遮阳与通风问题,多使用砖墙,石板街铺接技术精湛,镇里为明清建筑。广西山水风景众多,其中桂北方向的山水名点有44个,如世外桃源、伏波山等;桂南区域的山水风景欣赏区有40个,如凤凰湖、青秀山等;桂东区域的山水景点有25个,如浮山、秀水古城等;桂西地区的山水旅游景点有30个,包括德保云山、百色澄碧湖等。众多的山水风景,成为艺术作品的绘画源泉,具有写实与对景创作的艺术价值。

三、以广西山水美景为实物,利用意笔方式开展山水画的对景创作

(一)确定描绘对象。国画作品在开展对景创作时,确定描绘对象较为关键,创作者应从自然景色中寻找艺术创作实物,继而选择具有艺术表现手法的绘画方式,将其神韵表达出来。明确绘画实物,结合较为生动的绘画手法,形象地展示出实景的艺术风格,形成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创作。国画的艺术创作方式分为:写实与对景创作。在对景创作中,山水实景有多种表现形式,山丘、湖泊、花草等,意笔在创作时,选择正确的勾勒方式,实现对描绘对象的艺术创作,是较为关键的绘画问题。描绘内容的确定流程:创作者应全面了解广西地区的风景特色,包括其山川造型、历史文化等内容;寻找具有创新意识的绘画视角、山水风貌、民族气息等,呈现别具风味的艺术作品。广西地区的山水美景众多,确定描绘对象具有难度,创作者应涉足其中,感受自身艺术灵感较强的地区,选择科学的绘画视角,展开对景创作,实践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过程。(二)实景与艺术的连接过程。绘画艺术与实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细微差距,尤其在对景创作中,难以实现景色的全面还原,采取的是勾勒的笔法,与线条的搭配,实现对景创作的艺术绘画过程。在对景创作期间,实景与艺术的关联性,成为创作较为关键的内容。例如,画家黄格胜曾言:判断民居美丽的原则在于山势起伏、建筑古朴、简约而风雅。并且表示其选择广西桂北风景作为描绘主体,是欣赏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喜欢其中的山水美景。由此发现,黄格胜教授在确定绘画对象时,更多地关注创作的内涵,让山水风景与人文素质相关联,一方面体现着山水风景,秀丽风光,另一方面彰显着人们与自然共处的和谐画面,成功地实现了实景与艺术关联,升华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为其对景作品增添了观赏价值,促进欣赏者与其作品进行交流,交流其间存在的山水风景、感受其间蕴含的民族文化。(三)对景创作要领。1.对景创作。著名画家李可染,曾经提出绘画理念:绘画是利用有限的表现方式,展现无限可能的自然事物,任意客观存在的事物,均蕴含着多种内涵,作家无法呈现描绘对象的所有可能,仅能利用绘画表现有限的内容。他表示艺术与生活具有不同的地位,写生创作无法全面还原事物的形态,存在取舍内容,是一种具有仿画的绘画手法。而对景创作是利用意笔绘画手法,以水墨绘画工具,绘画载体为宣纸,开展山水绘画创作的过程,仔细分析景观实体的样态与造型,利用夸张与拟人等手法,进行绘画创作,运用掌握的绘画技巧,借助对事物的联想样态,实现将其描绘的过程。由此可知,对景创作,是经历画家全面分析绘画对象的艺术形态,经过仔细感悟,体验其存在的自然美,分析其内在的客观美,加以主观色彩,形成的创作。例如,黄格胜教授的对景创作作品:《魂牵梦绕元宝山》,此作品是利用的意笔手法,呈现的水墨绘画作品,采取的是散点透视法的绘画视角,全面呈现寨子的客观景色,充分利用国画的绘画方式,巧妙应用水墨的艺术创作技巧,将客观景色中不具有特点的实物,一一剔除,保留具有风景特色的实物,重点勾勒景色的主体内涵,真实呈现寨子的秀丽山景,彰显其水墨画的艺术表现价值。黄格胜写生法的步骤是,首先确定主题,其次考虑如何动笔、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考虑好画面的构图、造型的处理直到设计笔墨的基本效果是泼墨还是勾线,以及浓淡轻重的安排等。又如广西著名国画家王雪峰,此作者对景写生利用其现在美术创作的主要形式,其眼前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景色,其自身不具有一成不变的情感色彩,极易被游鱼飞鸟各类生物感动,或者被山川河流、各类建筑等实物所感动,美术创作诠释了其眼前所见与景观所感,若想从一副新创作中描绘同一景物时,其创作色彩发生了微小变化,或因同一地点所具有的四季特点,由此产生的认知具有差别,随行伙伴的差异性,多重因素作用下,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术作品。2.对景创作的实现过程。(1)对景创作的观察方法元宝山的青山寨,是依山建成,在视觉维度与绘画主体确定等方面,具有多重选择。创作者在进入此地时,应环顾寨子风景,细致品味寨子内部的风景实物、人文景致,比如:风雨桥、谷仓等,以细致入微的视角,寻找具有创作思想的主体,将具有人文生活的实景记录下来。经过仔细观察,确定绘画主体,结合寨子特色,规划绘画主体在创作载体的具体方位。选择一处具有风景欣赏的位置,静坐感受寨子中的风情与内涵,实现与寨子自然事物进行精神交流,捕捉其中具有创新点的绘画主体,选择具有对景创作价值的绘画主体,比如:木楼、草木等。(2)对景创作实物的取舍方法绘画载体篇幅具有局限性,无法全面呈现寨子的景色,对景创作的取舍过程,成为评价作品等级的关键因素。画家黄格胜曾言:此作品绘画期间,其未将事物全面呈现,而是经过认真观察风景,经历仔细取舍,选择具有美丽欣赏价值、具有艺术特点形式的景物,将其较为美观的形态记录下来。由此可知:取舍具有一定艺术技能,应经历仔细观察景致,分析其中具有创作价值的实物,选择其具有美观的艺术形态,将其呈现在画卷上,完成景致实物的取舍过程。(3)对景画卷的意境烘托对景创作初期,应做个假设:为实物设定一个表现形式,来展现自身的艺术表达理念,通过景物的创作过程,实现对意境营造的过程。元宝山的青山寨,位于广西边远地区,此地区具有较为淳朴的民风,保留着较为宁静的劳作与生活方式。此地区创作点集中在:宁静与淳朴,通过艺术手法与绘画主体呈现,展现其地区的独特文化气息,成为对景创作的关键内容。在对景创作期间,为彰显画面具有宁静与淳朴的气息,应科学排布绘画主体方位,配合适宜的意笔手法,实现画卷意境的营造。(4)对景绘画期间的笔墨应用技巧元宝山青山寨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在于:创作的建筑位于巨石上方,对景创作前期,应具有创作自信,力争勾勒的线条具有流畅性。创作应以石头为起点,利用笔墨勾勒其刚劲特点,使用具有力量的长短粗细线条,来表现石头的干湿裂纹外形。以墨块横穿石头,提升画面的节奏感,增强画卷的韵律气息。木楼的外形勾勒,应以夸张拉伸的艺术手法为主,打破对称节奏的绘画束缚,关注飞檐与吊脚位置的绘画,利用墨笔勾勒时,画后摩擦,增强画面的干湿效果,表现建筑物的沧桑感。画卷内部的实景,应以细致化表现手法,结合专业的水墨绘画技术,完成创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景作品是颇具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载体,其充分利用意笔的创作方式,结合广西地区的独特风景,呈现出艺术价值的国家作品,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研究对景创作的过程,获取景致创作的启示:应科学确定绘画主体,合理进行实景取舍,关注画卷的艺术表现内涵,充分利用笔墨技巧,呈现美观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敏.李可染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2]张杨.冯建吴山水画写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年.

[3]左剑虹.漓江画派画家个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写生取景范文篇10

关键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创新策略;旅游文化品牌

一、引言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根据2018年3月13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文旅2.0时代的五大特征之一的主题公园迎来了热潮。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早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目前仍集中在传统观光游览领域,存在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品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开展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建设、旅游文化产品建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现状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坐落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内,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享誉中国乃至世界,连续多年位居张家界十大旅游景点排行榜榜首,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1.相映成趣、景色秀丽的自然奇景打响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品牌,大大增强了其吸引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于一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现已开辟了六个旅游景区,分别是黄石寨、袁家界、金鞭溪、天子山、杨家界、鹞子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无疑是激发旅游消费者出游欲望,并促成出游行为的主力。2.较为完善的登山基础设施推动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索道、缆车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其中百龙天梯,以“最高户外电梯”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力。3.较为丰富的人文故事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增添了新亮点。除了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所处地丰富的湘西民俗文化和具有特色的湘西旅游产品也是其发展的引擎。(二)问题分析。1.文化和旅游融合度较低。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文化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的提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调查者发现景区只有介绍植物与文化故事简介,以及观山的视觉感受。有些游客既有“360度看一个风景”的说法,看似在夸奇景无处不在,又似在叹息唯有景而无文化内涵。2.文化品牌塑造不完善。《西游记》家喻户晓,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奇峰吸引剧组来此取景,但在游览时发现公园内唯有一个刻有西游记拍摄点的石碑可供游客拍照留念;《阿凡达》也在此取景,其结果也如出一辙,仅有一个早已饱经风雨的阿凡达雕塑耸立在高山上可供拍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直以来忽略了文化品牌的塑造,尚未通过二次旅游促进其长期发展。3.旅游特色功能不突出。在体验经济时代,以一些自然资源或历史遗产为主的传统观光式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体验式旅游已成为现今旅游的主体。显然,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上,这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张家界旅游景点中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4.民族文化挖掘不充分。原本坐落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城市,应该有着丰富多彩的湘西文化。然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并没有充分融合民族特征,没有发挥出少数民族的特点来促进旅游发展。

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创新策略

(一)旅游文化模式创新。结合当前文旅2.0时代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要求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特点,笔者拟构建一个集民俗文化、现代科学技术、功能分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模式,具体表现在:第一,融合文化品牌———涵盖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演艺展示;第二,融合高科技———利用虚拟现实、智慧导航、人机对话营造科技文化;第三,进行功能分区———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项目设计及旅游者的需求进行旅游功能分区。(二)旅游文化策略创新。1.打造文旅品牌。(1)利用名人效应提高景点品牌知名度。1979年,人民艺术家吴冠中来到张家界并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结缘,他的散文作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让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开始为人们所知。2012年,吴冠中的铜像永久落户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2018年4月,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张家界写生》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国书画春季拍卖会上公开竞拍,拍卖估价在600万至900万港元。吴冠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名片,大力打造吴冠中结缘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充实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的重要途径。(2)利用丰富的植被资源建设品牌体验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被称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为植被设计个性化且符合其特质的解说牌,印上与该植被简介相关的二维码,还可针对中小学开展“亲近自然,认识植物”等活动,让游客增加对植被的了解。另外,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700多个,在休闲探险的过程中进行一场森林浴也是一种良好的体验。(3)将山水实景与神话故事结合,形成文旅亮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取景点,《西游记》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利用森林和石峰景观实景演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对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张家界《天门狐仙》就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十里画廊景点以似人似物、似鸟似兽的石景造型而闻名,其中“寿星迎宾”“采药老人”“向王观书”“海螺峰”等最为著名,把十里画廊演绎成一个故事长廊,大力宣传,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从而加深游客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印象。(4)将VR科技与地质景观结合,提高游客体验度。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因奇特的石英砂岩大峰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室内就能感受到国家森林公园的壮阔景色,这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来说是一种极为有利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可以加深景观给游客带来的震撼。作为《阿凡达》电影的一个取景点,利用VR眼镜、VR动画等高科技设备,让游客进入《阿凡达》的虚拟世界,身临其境,打造一个科技文化旅游品牌。2.加强文化、旅游与高科技的融合。(1)应用智慧导航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路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因此游客观赏景点的路线选择相对较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有步行路线、空中缆车路线和地面缆车路线,可以利用智慧导航,结合游客的偏好,设计出在导航环境变化情景下的动态寻径方法,有助于为游客提供动态、智能化、精准化、一体化的智慧旅游定位服务。(2)增加民族元素展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最主要的景观是自然景观,民族元素体现甚少。在景区,工作人员可以穿戴传统服饰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提供张家界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从而增加民族特色文化展示。3.加强旅游功能区顶层设计。以文化为主导将国家森林公园分为观赏区、体验区、休闲区、文博区,突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特色和服务特色。(1)体验区。在景区提供“民族服饰租借+摄影服务”,提供专业摄影工作人员和带有锉花样式的民族服饰——锉花艺术是湘西苗族特色的剪纸品种,用于衣裤花边、鞋花、帽花等处的刺绣底样,使游客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与湘西苗族锉画进行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提供“民族美食制作+销售服务”,在景区提供手工制作的民族美食,邀请游客参与到美食的制作中,并将出来制作的产品销售给游客,增加游客的参与度。(2)文娱区。目前国家森林公园缺少休闲娱乐场所,可以利用公园茶场资源,开展采茶、品茶、茶艺表演等活动;在公园周边适当增加按摩、足浴等服务,增设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以满足游客在旅游期间的不同需求。(3)文博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闻名于世,利用公园的配套化设施,通过图文展板、模型、录像、标本等形式,结合高科技的声、光、电立体再现公园历史、地质演变、动植物资源等科普知识,提高旅游的质量,使游客在休闲探险之余可以获取更多知识,加深对森林公园的印象。(4)高科技区。景区内各大小景点可以埋藏感应式导游词讲解,利用专门的讲解耳机,使游客可以在每个景点听到专属的讲解词。此外,可以建设VR体验馆,利用高科技设备,让游客用不同方式领略公园独特的地貌带来的视觉震撼。

四、结语

随着我国旅游景区的蓬勃发展,传统单一的观光式旅游已转变为丰富刺激的体验式旅游。要想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打响部级森林公园名牌,就必须打造特有的文旅品牌、加强其与高科技的融合、划分明确的旅游功能区,提升森林公园的竞争力,使其成为世界闻名旅游景区。本文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文旅品牌建设路径,希望为其他景区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新生.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与趋势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51-52.

[2]黄高亿.VR技术在桂林旅游产品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8(09):73-74.

[3]赵慧文.关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林业,2009(0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