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应用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3:20:17

小学应用题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1

一、分析题目的组成因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做应用题时,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从给出的已知条件理出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授课时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所有已知条件找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找出所缺因素认真分析判断,再列式计算。例如:①有故事书60本,连环画90本,____?②每天看6页,看了10天,____?③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1/9,____?2.根据已知条件,找出相关条件及数量关系如:①加共有多少本书?②一共看了多少页?③共需多少天?

二、认真读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不光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公式规律,更重的是在在解题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应从这两方面去做:1.弄清楚题目的意思。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读完题以后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题目意思。虽然不同的学生概括能力不同,但教师要及时补充,严格要求,力求学生能完整概括和理解题意。理解题意,才能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例如:“一共有36箱苹果,运走了30%,运走了多少箱?”可以说成“箱的30%是多少?”训练学生能用简介准确的语言概括题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加强对已知条件数量关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说出自己的解题思维关系。教师在应用题解答训练中,用数学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准确地说出来。这样他的逻辑思维会更加缜密。例如:“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72000吨,今年比去年增产1/8,今年产水泥多少吨?”,让学生说出:根据“已知条件今年比去年多生产1/8”,强调把去年的生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产水泥量相当于去年的(1+1/8),要求今年产水泥多少吨,也就是求72000的(1+1/8)是多少,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来计算”,因此,应列算式是:72000×(1+1/8)。

三、通过思维比较,培养学生的灵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切记思想僵化,让学生按死套路去解题。要让学生活学活用,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题,并能根数量关系及思维的对比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路程成问题时:“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5/8,正好是30千米,那么请问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多少千米?”对于这类分数应用题,我们可以变为:“甲乙两地相距48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全程的5/8,已经行驶了多少千米?”首先找出这两题的异同,共同之处是都是把全部路程看作单位“1”,而且都走了全程的5/8;不同之处是:第二题已经告诉了全程的距离,但行驶了多少我们不清楚,是要求出来的,算是为48×5/8=30(千米),而第一题并没有告诉我们全程的距离是多少,但给出已知条件是行驶了全程的5/8是30千米,让我们求的是全程的距离,用除法来算:30除以5/8通过比较,理解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

四、一题多解,全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相对于輻合思维而言。一题多解最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学校去植树,五年级一班有45人,平均每人植树4棵。五年级二班有50人,平均每人植树6棵,总共植树两天,五年级共植树多植树几棵?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①先算出五一班植树多少棵?再求出五二班植树多少棵?算式是:(45x4+50x6)x2=960(棵)②先求出五年级一班两天总共植树多少棵?再求出五年级二班两天总共植树多少棵?最后求出两班的和。算式是:45x4x2=360(棵)50x6x2=600(棵)360+600=90(棵)0③先求出五一班和五二班两天每人植树多少棵?再求出总共植树多少棵。算式是4x2x45+2x6x50=960(棵),教学过程中多展示这样的题来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完善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自己编应用题

学生自己编题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考验。学生自己编的应用题反映着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读题目结构的把握,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水平。例如:根据“故事书有450本,连环画有360本--------”编题:------学生可以编为:1.学校买来故事书450本,连环画360本,故事书比比连环画多百分之几?2.学校买来故事书450本,连环画360本,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书?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编题,创设教学情境,加以引导,还可以用编题来布置作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2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成长阶段,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含量较少。因此,面对小学数学知识难度逐渐加大的现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式的应用题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小明和小兰两个人,一共做了15朵花,问他们每个人分别做了多少朵,就有14种可能的答案。这种开放性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思维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很多都和生活存在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苹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常在家里妈妈都会给你们拿什么水果吃啊?”此时,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我妈妈会给我拿苹果、梨、桃子、西瓜。”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应用题:“有一个妈妈,给孩子买了4个苹果,但是只拿出了一半给孩子,问妈妈还有几个苹果?”此时学生就会说:“一半就是4÷2=2,那么妈妈还有2个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申问题,说如果用分数表示的话那是不是就是2/4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然后拿出一个苹果,用刀子将苹果切开,然后拿起一半苹果引导性地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呢?”学生就会答:“一半苹果。”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讲解分数知识,指明这一半苹果就是整个苹果的1/2,由此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三、丰富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思路

(一)突破思维定势

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解题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说:“小红家要铺地板,正好小红想要帮忙,现在知道每块正方形地板的长度都是4分米,如果小红要铺满整间屋子要用60块地板,现在假设小红家买来了新地板,但是地板长5分米,那么要用多少块地板呢?”在此道应用题的解答中,小学生常会运用以往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解题。所以教师在讲题的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通过联系生活,解题的方法可以是4×4×90÷(5×5),也可以是90×(4×4÷5÷5)。这样做不仅优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缩短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二)对数量关系的变化给予高度重视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以数量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小学生了解应用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准确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纠正学生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使其明确数量关系及关键的已知条件,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例如,讲解例题“学生小明家里养了1000只鸡,鸡的数量是鸭的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只家禽呢?”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小明家养的主要家禽就是鸡和鸭子,在题中已经明确说明鸡的数量是鸭数量的3倍还超出10只,教师通过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鸡鸭之间的数量变化。这样问题就变得十分的简单,解题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总之,小学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问题,要深入了解学生整体状况,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应用题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作者:覃安忠 单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都川小学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研究[J].求知导刊,2015(22):137.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3

在教学中,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在此教学上应用了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题,并从认识到理解。通过认识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从具体到抽象,数量关系带有一定的抽象,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学生理解越难,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辩析能力。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搞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思维,帮助了学生提高了辩析能力、分析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有效的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应用题教学规律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一些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

1、举例(并在黑板画出图或是电脑投影)

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的价格是5元。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每份有(是)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最后师生一起探究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规律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规律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

“商店原来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发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有饺子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的应用题,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找学生出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设为未知数Ⅹ,学生代入数字。这样学生理解怎样列出方程。同时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算式。这样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10.5吨,---------------。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在训练中,我经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

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用不同的方法解:

如: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怎样求?先让学后发表意见:发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每分两个所走路程的和,再求4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算式,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算式计算简便?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应用题解题当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解题习惯中的最关键的一步。“审题”这一步骤往往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解读“数学语言”,让学生熟悉一些最基本的数学出题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抓住数学题目的一些重点,同时有效避免由于读题不认真而失误的情况。在应用题审题方面,一般有三个步骤:(1)粗读,主要是通过粗读大致了解题目的意思。(2)精读,指重点详读题目中的重要应用条件,保证正确理解题目中各个条件的含义。如果应用题题干比较复杂,学生为了避免自己错过重要条件,可以用笔标注题目中的重要条件,以提醒自己,引起重视。(3)重读,学生在解题以后,应当回过头来重新审题,主要关注题目中是否运用了所有的数据、关系;应用是否准确;关键词句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结果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常规经验。例如,应用题“鸭有20只,鸡是鸭的3倍,请问总共有多少只鸡和鸭?”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常规的错误是,学生只注意到鸡是鸭的3倍,而忽略了问题是总共有多少只。这个简单的小例子告诉我们在审题过程中要慎之又慎,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什么。所以,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题目,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区分重音、轻音,强调关键词让学生了解题目有哪些陷阱。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要让学生有步骤的审题,切不可跳跃式的解题,通过一步一步地谨慎解题,进而推导出最终的正确答案。

二、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

审题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后,学生就应当书写正确的解题步骤,但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书写的解题步骤是不规范的、不正确的,导致不必要的失分,这是非常不划算的。一般来说,规范的解题步骤往往有格式要求,即能够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具有条理化的解题步骤。但是,什么样的解题格式才是规范化的呢?其往往需要满足几方面要素,分别是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重要验算步骤,正确的数值计算,明确的数值和单位,整洁的书面。例如,数学应用题“一个工人一小时做30个零件,12个同样的工人4.5小时共做多少零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竟然是忘记写单位“个”。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应当在黑板上列示出正确的解题步骤,同时强调注意事项,这样才能避免发生上述错误。

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解题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和提升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能够将知识学以致用于实际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在选题方面就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熟悉感,拉近学生与题目之间的距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更加认真地备课,研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准备多个不同的解题例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应用不同的生活实例,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教师可让学生想办法弄清楚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学生可以在身上放一个计步器,以正常的步子从家里走到学校,再用皮尺测量出自己的步幅,然后乘以步数。学生也可以纪录在400米操场上走一圈所花费的时间为A,然后再记录从家里到学校的时间为B,那么距离就是B÷A×400米。这样的开放性的生活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当中,应用题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其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保证学生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并且重视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邱霞.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新思考[J].贵州民族报,2018(10).

[2]谢丽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究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5

小学数学教材简单应用题熟悉结构呈现的“序”是按以运算关系为小整体的“滚雪球”的有序扩展。让学生的个体解题技能的水平发展也呈有“序”的发展,是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关键。在低年级的应用题建“构”教学中,始终要注重这个“序”,切不可进行单一式的解题活动。

由于应用题具有概念的密集型特征(即使是简单的应用题也不例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获得(应是指小学生对概念的真正理解,而并非是机械熟悉)已学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言语结构水平低而语词又贫乏,所以注重让学生从形象化的熟悉提高到形象化的抽象熟悉理解已学的数学概念,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的必要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注重切不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或死记数量关系式。

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熟悉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一个新问题和相关联的两个条件的逻辑联系的熟悉教学,是简单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个关系,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推理方法和能力。既要让学生熟练把握依据已知的两个相关联的条件说出可求出的哪一个新问题,还要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渐学会从所求新问题入手去寻找必须知道的哪两个条件的推理思维方法。要在教学中注重两种思路的并列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在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加强如下四种形式的练习摘要:(1)进行使应用题完整的练习。此项练习的重要一点是要学生补充相关联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改变新问题的练习。新问题和条件具有依存关系,但改变了新问题而有时所要的条件却相同。这样的变题练习将使学生不至于产生慢性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依算式编题练习。此项练习的抽象思维水平要求很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熟悉水平,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抽象化。(4)对比性的说理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让学生日头叙说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具体到指定题目新问题和条件),将有利学生结构特征熟悉上升到内化阶段,以至于把握。对比性的说理,则指让学生从相同的条件和所求不同新问题的题目中说出相同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熟练把握水平。

学习解答复合应用题,是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从不同点来看,最主要的是寻找新问题和已知条件的联系线上的中间新问题,即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中介因素。但不管是简单应用题还是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不管是学习整数应用题还是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应用题,也不管是一般应用题还是典型的应用题,都要紧紧抓住数学思维的整体性这一核心进行教学,否则学生解题技能的形成便会受影响。学生即使懂得某些应用题的解答,也仅是“散件”,难以纳入个体解题熟悉结构,而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更要从注重整体性这一角度去进行。所以,复合应用题的教学必须坚持“三主”的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思维整体性。

不管是两步解答的复合应用题入门教学,还是多步复合应用题的学习,间接推理能力总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中介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并要注重在教学中运用不同形式、不同途径,以使学生的这种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以两步应用题的入门教学为例,我认为教学中必须着重于新问题和条件对应关系的分析探索方法的指导,以勾联新问题和条件的中间新问题为瞄准点(教学时可打破原教材的“一课一例一练”的类型束缚,第一教时即可出现运用“加减”或“减加”,甚至是“连加”、“连减”运算的两步应用题)进行探寻和表述说理练习,从而让学生从大量的中间新问题的探索中“悟”出解题的关键,以促进个体的解题心理中介因素的形成,并逐渐使个体的间接推理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学生从两步应用题的人门课题的学习逐渐扩展到多步复合应用题的学习这一阶段,教学的实质是为学生自身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而展开教学,所以教学的总体布置必须有利于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中要注重抓好“两大步、三小步”的整体思维练习。“两大步”,指把复合应用题分为两步和多步应用题的解题分析能力练习,先抓好两步应用题的分析解题及综合练习,再注重逐渐拓展上升到多步。“三小步”,是指在每大步内必须按“整体----部分----整体”的呈现程序布置好思维练习,以达到思维整体的发挥。

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注重及时抽象概括,这将有利于学生解题认知结构的形成。小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解题技能的迁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情节的变化和语词结构的变式给学生的解题带来障碍,但在克服了这些困难后进入实质性的解题思维活动,更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把握的基本数量关系来解决新新问题,也需要学生解题的迁移能力。学生学到众多的基本数量关系后,必须在教学的适当阶段引导学生去进行转化、简缩、抽象概括。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6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2、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5、记

记,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下来。就条件和问题来说,记的实质是对原题进行删节、组装、制作的过程,是对原题的一种精加工。就整个这一环节来说,记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读”“思”“说”的训练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乱的,因而运用时常常丢三落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并非要像书上那样详细地写出来,而只需要进行简单地记载即可。记,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表现之一。通过观察记的内容是否完整简洁,可以看出学生提练语言的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记就更有必要了。记,最好在草稿本上进行,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业本上进行,但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具有隐蔽性的那种条件,记的时候应当把缺省部分写出来。

例如:“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这道题中,“占体重的4/5”是一个缺省条件,应该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补出来,记为“水分占体重的4/5”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扫清第一道障碍。

6、找

找,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7、研

研,指学生根据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灵活运用后学知识,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维的拓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式,也可以是对题目中能进行转换说法的条件(多数是带几倍分数或比的条件)进行换说法,也就是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所学知识,)3找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本题中有一个明显的数量关系:“大豆面积玉米面积=100”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大豆面积=100-玉米面积”和“玉米面积=100-大豆面积”。题目中的关键句是“播种面积的比是3:2”,也是一个缺省条件,补完整就是“大豆面积与玉米面积的比是3:2,即,大豆面积:玉米面积=3:2。对这一条件进行换说训练,又可以得到以下说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积:大豆面积=2:3

②大豆面积是玉米面积的3/2(豆=玉×3/2;玉为单位“1”)

③玉米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玉=豆×2/3;豆为单位“1”)

④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多1/2〈豆=玉玉×1/2;豆=玉×(11/2);玉为单位“1”〉

⑤玉米面积比大豆面积少1/3<玉=豆-豆×1/3;玉=豆×(1-1/3);豆为单位“1”>

⑥大豆面积3份,玉米面积2份,共5份。

又如:“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课桌、椅子各是多少元?”本题中的“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这一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椅子单价:课桌单价=3:5”这样又可以像上一例一样进行探究,从而找出多种多样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解法,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7

在教学中,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在此教学上应用了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用题,并从认识到理解。通过认识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从具体到抽象,数量关系带有一定的抽象,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学生理解越难,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辩析能力。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搞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思维,帮助了学生提高了辩析能力、分析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有效的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应用题教学规律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一些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

1、举例(并在黑板画出图或是电脑投影)

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的价格是5元。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每份有(是)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最后师生一起探究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规律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规律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

“商店原来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发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有饺子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的应用题,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找学生出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设为未知数Ⅹ,学生代入数字。这样学生理解怎样列出方程。同时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算式。这样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10.5吨,---------------。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在训练中,我经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

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用不同的方法解:

如: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怎样求?先让学后发表意见:发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每分两个所走路程的和,再求4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算式,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算式计算简便?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8

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样既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规律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要攻破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付以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弄清题中出现的新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义,并能用生活中的语言或已学到过的数学语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数学语言,在此基础上学会准确地使用,并逐渐使它成为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实现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乘法应用题,那些生僻的数学语言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在授新课前的复习十分重要,如这一节课就应要复习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章节里,学生已理解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含义。那么,在学乘法应用题前先把这一知识点复习好,然后出示例题并提出问题让小组讨论:题中哪个数量是表示“相同加数”。学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数”这个数量在应用题的条件中有特征可判断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应多出示几道,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逐渐总结出判断方法。其实,通过这样一系列判断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相同加数”在乘法应用题的条件中常一些语言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好概念,在堂上练习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操作,再用语言表述:

1、举例(并在黑板画出图或是电脑投影)

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

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书)拿出几本数学教科书,让学生看看书本后面的标价是否一样后说出:每本数学教科书的价格是5元。

通过类似以上的练习,多做几道不同的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表术,这样对表示“相同加数”的语言、“每份有(是)几”的说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并由认识转入到理解。最后师生一起探究乘法应用题也就轻松多了。

二、规律二:认识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规律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

“商店原来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发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有饺子粉多少千克?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的应用题,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找学生出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设为未知数Ⅹ,学生代入数字。这样学生理解怎样列出方程。同时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算式。这样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10.5吨,---------------。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这是要求学生补充问题的训练,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横向联系的理解。在训练中,我经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

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用不同的方法解:

如: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怎样求?先让学后发表意见:发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每分两个所走路程的和,再求4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算式,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算式计算简便?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9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2、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5、记

记,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下来。就条件和问题来说,记的实质是对原题进行删节、组装、制作的过程,是对原题的一种精加工。就整个这一环节来说,记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读”“思”“说”的训练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乱的,因而运用时常常丢三落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并非要像书上那样详细地写出来,而只需要进行简单地记载即可。记,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表现之一。通过观察记的内容是否完整简洁,可以看出学生提练语言的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记就更有必要了。记,最好在草稿本上进行,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业本上进行,但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具有隐蔽性的那种条件,记的时候应当把缺省部分写出来。

例如:“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这道题中,“占体重的4/5”是一个缺省条件,应该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补出来,记为“水分占体重的4/5”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扫清第一道障碍。

6、找

找,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小学应用题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应用题

就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注入理论的元素。而应用题则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知数学知识的程度得以提升,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内容,为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1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模式陈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虽然各个教育机构已经着力去改变教学模式,不过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的老师大有人在,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去学习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较多的互动,更甚者要求学生去背诵解题思路和方法,长期下来学生本身依赖老师灌输知识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失去了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培育。

1.2应用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应用题教学要求老师展开应用题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不过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将应用题融入实践元素,只是局限在教学的表面,并没有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由于没有实际生活作依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授应用题的难度。

1.3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下,学生过分注重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渐渐的失去了观察生活现象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当应用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通常不明白该题目是在何种背景下出题。另外,老师在针对应用题教学时,得知学生无法理解体型只是去批评,不去顾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在不断批评下就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应用题的信心。此外,大多数学生遇到由很多文字所罗列出来的应用题,缺乏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无法把应用题应用到自身生活中去,也就正确的解析应用题。

2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2.1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将陈旧教学模式改变,把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牵扯到的应用题与现实相结合,将抽象的应用题变得具体和形象,通过具体化抽象问题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老师运用情景教学法应将应用题联系到学生自身生活中,也可以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应用题教学中去,使教学效率更加高效。此外,作为具有客观性的情景教学,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平台促使学生全方位领会应用题表述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本应用题的程度加深。比如,老师在展开加减算法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直接了当的给小学生讲解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和思路,极易揭露应用题中的数据,进而使学生只专注于数据,而忽略了解析应用题的实际数据,从而使学生偏离了解题思路。我们可以设计一下的应用题:帽子价格10元、衣服价格52元、一双鞋价格32元、裤子价格70元,问题①爸爸给女儿买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总共花了多少元钱?②裤子比衣服贵多少钱?③假设爸爸只买了一双鞋子,将100元付给卖家,那么卖家应当找回多少钱?在对该应用题进行教学时,老师应当把学生从数字中拉出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教学兴趣,也就是抽出两名同学来扮演爸爸和卖家,两者之间进行情景对话,使学生在情景演绎中,明白买卖的关系,更加清晰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提高,为提升应用题教学品质奠定基础,同时为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相关内容提供保障。

2.2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采用环境教学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环境下,环境教学法在展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渐渐得到重视,最近几年来教学环境法主要着力点是教学气氛,即充分运用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学习应用题的解析,为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提供环境保障。因此老师彻底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氛围的烘托,采用的形式是分组学习竞赛、学生主动在黑板上演示解题步骤等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精力投入到应用题学习中去。比如在倍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①熊猫捡到了5个玉米,猴子所捡的玉米是熊猫所捡数量的两倍,问题时猴子和熊猫捡玉米的个数是多少?②学校体育部买回了8盒羽毛球,7个羽毛球组成一盒,平均发送给五年级的四个班,那么各个班可以分得的乒乓球个数是?老师这时按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方法划分成解题小组,并提出在特定时间内解答出应用题的要求,每个解题小组派遣一个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整个应用题的解析步骤,老师以学生实际解题状况为依据进行评分。

2.3小学数学应用题采用习题教学法:一般探究习题教学法主要包含:①加大小学生课堂练习应用题的力度,这主要体现在老师在教授完一节课内容后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任务进行练习,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同时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最后老师以学生解析习题的状况为依据,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②加大小学生课后练习习题的力度。具体体现在结束本节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写作业的时间应当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这样学生就会劳逸结合,形成科学的学习规律。③定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不过小学生自律性不强,这时老师应当联合家长进行监督,确保复习应用题的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生展开应用题教学,应当以应用题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实际状况为依据,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切实提升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摒弃原先的填鸭式教学法,真正致力于提升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刘立伟 单位:四平市梨树县林海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吴君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