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5:22:13

消化道

消化道范文篇1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上消化道溃疡。其发病机制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治疗上有很多共同点。目前在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药物方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粘膜保护剂。这类药物应用较多的有日本进口的麦滋林-S;德国进口的胃必治、胃必妥;国产的乐得胃、胃速乐、胃康宁、三九胃泰、迪乐、得乐等。在粘膜保护剂的应用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没有什么不同,服药方法、应用剂量大致一样。副作用是有致腹泻的作用,服用时应向患者讲明。得乐和迪乐是通过所含胶体铋而针对幽门螺旋菌起作用的,麦滋林-S主要含有从绿色植物中提炼的某种氨基酸,有促进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作用,且药物的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氢氧化铝,除了具有中和胃酸的能力外,还有增加胃粘液分泌的作用。从而可以保护胃粘膜使其免遭进一步的损害。2000年,第一个利用手性化合物氧化合成技术研制的纯左旋体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问世。此药物是一种具有单一定向结构的纯手性药物,具有显著的生物代谢和临床优势。

2用药误区

2.1用药单一: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如口服庆大霉素、青霉素V钾片剂、红霉素等,若抗生素选用不当或单独使用,容易造成抗药菌株,为以后的治疗造成困难。

2.2打输液代替服药:治疗溃疡病无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口服药物的效果很好,且经济和方便。

2.3接力赛式用药:在多种正确的用药方案中,各种药物均应在1日内同时服用。然而,有的病人单服一种药1~2周,接着再服另一种药1~2周。这种接力赛式的用药方法效果差,且易造成抗药性。

2.4延长用药时间:一般说来,用药1~2周就会产生药效。而靠延长用药时间以求提高疗效,缺乏科学依据。另外,延长用药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3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

3.1用药禁忌:

3.1.1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长期或较大剂量服用可诱发胃溃疡,甚至引起胃出血。此外,消炎痛、芬必得、英太青、消痛灵、炎痛喜康、保泰松、痛灭定等解热镇痛药也应慎用。

3.1.2肾上腺皮质激类素药物。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去炎松等,这些药物可诱发和加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出血或穿孔。

3.1.3抗凝血药。肝素、双香豆素等,这些药物能抑制凝血机能,可造成溃疡出血。

3.1.4盐酸及促进胃酸分泌的药物。如稀盐酸、利血平、胍乙啶、组胺和烟酸等。胃酸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胃酸分泌的药物对溃疡的愈合都有不良影响。

3.1.5其它药物。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是一种弱碱性物质,服用后虽能中和胃酸,降低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但在中和胃酸的同时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引起腹胀、嗳气、胃内压力升高,对严重溃疡病患者有引起胃穿孔的危险。

此外,溃疡病人也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溃疡出血时,不宜用氢氧化铝凝胶,因它能与血液结成凝块引起肠道梗阻。

3.2注意事项:溃疡病的发作与胃酸的分泌密切相关,所以抓住胃酸分泌的高峰期及时用药,对治疗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但是,在临床上许多溃疡病患者由于不知何时是用药的最好时间,而使药物疗效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溃疡病久治不愈。

碱性抗酸药不能长期使用,尤其是心、肾功能减退的患者更需小心。

碱性抗酸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除了取决于剂量外,关键是掌握好服药时间。应用抗酸药应采取多次服药方法,即每次餐后1小时和3小时及睡前各服一次,这样可使胃液的pH值保持在3以上。这样做是因为食物本身可以中和胃酸,因此餐后初期胃内pH值会短期上升。然而食物也会刺激胃酸的生理分泌,一般在餐后1小时胃酸分泌明显增多,所以选用此时服用抗酸药才能有效防止胃内pH值的下降。又因为抗酸药的作用时间通常只有1到2个小时,所以要在餐后3小时再服一次抗酸药才能维持抗酸作用。但是由于人体胃酸分泌是持续的,夜间也有胃酸分泌,因此睡前加服一次有利于中和夜间的胃酸分泌,这特别适合夜间疼痛的溃疡病人,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抗酸药的服用与进餐有明显关系,一定要注意在餐后服用,空腹服药的疗效比餐后差,因为抗酸药的作用与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有关,空腹服药会很快从体内排出,起不到中和胃酸的作用。除了时间外,还与剂型有关,同一种抗酸药片剂不如粉剂和水剂,所以口服片剂是应先嚼碎后再服,不宜整片服用。

4药物经济学比较

从纵向来说,可以比较使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在达到同样治疗效果时花费的差异。单纯使用法莫替丁花费最少,可效果最差;使用法莫替丁加立止血有一定效果,而且花费比较低;使用奥美拉唑效果很好,花费却比前两种高;最后使用奥美拉唑加立止血,效果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无显著差异,花费却要多。由此可见,第二和第三方案是比较合理的。对于总支付能力确有困难的患者,应该选择法莫替丁加立止血的方法。而对于有支付能力的患者,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更划算。

消化道范文篇2

现将《**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准确掌握全镇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规律,有效防治上消化道疾病,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全镇开展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普查工作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为出发点,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对重点人群开展消化道疾病普查,及时发现上消化道肿瘤,为早诊断、早治疗和综合预防肿瘤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发展。

二、普查对象和方法

全镇30周岁以上人群为本次普查对象(30周岁以下自愿要求检查者也可参加),各村、各街道初筛检查率要达到适宜对象的60%以上,并积极组织初筛阳性人群做好胃镜检查。

普查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制定的“三级普查法”,即一级初筛(采用隐血珠进行筛查)、二级精查(采用胃镜进行检查)、三级确诊(病理切片)。

三、普查步骤及任务

这次普查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5年3月24日至2005年3月30日)

1、层层发动。镇委、镇政府于3月25日召开由普查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各有关单位负责人、抽调普查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参加全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行政村、各街道要在普查前召开社区居民和村民大会,自上而下,层层动员,层层组织实施。

2、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宣传单、标语、横幅、科普大集等载体,广泛深入进行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街道和行政村要抽调3-5名党员干部同乡村医生一起深入社区、村组开展宣传,让广大农村群众充分了解本次普查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自愿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3、业务培训。参与普查的业务人员通过参加市卫生局举办的培训,切实掌握隐血珠操作指南的每一个细节,并掌握各种表格的填写和资料汇总工作。

4、普查对象统计。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各社区和村干部和镇村医生对参加普查人群进行编号登记,活动结束后汇总,报镇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5、药具发放与管理。普查药具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无偿捐赠,由市卫生局统一管理与发放(在普查前2——3天,卫生院派人到卫生局领取药具)。卫生院和二院要严格管理初筛药具,在药具流转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明确专人负责,并实行药具领取签字和剩余上缴制度;严禁在初筛阶段向普查对象收取费用。如发现有截留药具或因工作失职导致药具丢失、被盗或挪作它用的,将追究专管人员责任,并严肃查处。

6、场地准备。22个行政村的初筛普查点设在各村部或小组。镇区的初筛普查点设在街道社区。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5年4月1日到2005年4月5日)

卫生院和二院要各精选出6名人员和各乡村医生一起参加培训,在市普查办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初筛工作,同时接受市卫生局督导小组监督指导。普查人员按照工作分工灵活安排普查时间,以最科学的普查方案做好普查时间安排,在同各初筛点各街道街长和各村书记做好本次普查工作的部署、衔接和督查工作,各街道委主任、各村干部负责做好初筛前各项必需品的准备工作,有秩序地组织群众按顺序进入普查现场;乡村医生协助搞好初筛和检查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5年4月6日到2005年4月20日)

卫生院和二院根据普查统计表情况,对初筛、精查及患病情况进行汇总分类,并及时将上消化道肿瘤疾病分布情况报镇普查办汇总,同时写出工作总结,报镇普查办。民政办及时了解普查结果,并做好特困患者的扶助工作。镇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各村、各街道普查情况进行验收。对工作不到位,初筛参检率、不达标的单位或个人予以批评。公务员之家:

四、普查区域和时间安排

二院负责镇区三个街道社区居民和城东、城西村村民的普查工作,普查任务基本基数3186人,民政办主任何学权负责联络督导工作。

卫生院负责20个行政村村民的普查工作,普查任务基本基数5335人,文教助理关勇、妇女主任丁晓晶负责联络督导工作。

按全镇统一要求,在4月1日——4月5日内,各医疗部门普查小组可根据普查区域的初筛地点灵活安排普查时间,并做好普查登计工作和阳性患者的宣传动员工作。

附1:**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2: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宣传标语、普查任务分配表

附1:**镇上消化道疾病普查工作

消化道范文篇3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果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和高频电切术的应用,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消化道SMT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内镜治疗的常用方法,常用来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扁平息肉。现将我院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收治的3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窥镜下诊疗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并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4~73岁,平均49岁。诊断依据:①肿瘤表面覆盖黏膜光滑;②用活检钳夹住并牵拉覆盖黏膜时,其可在肿瘤表面移动;③闭合的活检钳推顶肿瘤,可使其在黏膜下移动;④多数肿瘤呈丘形或半球形向腔内隆起,基底部宽大,境界不明确,直径多在2cm以内;⑤肿瘤较大时可见桥形黏膜皱襞。术前常规内镜下病理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相对照,部分病例接受超声胃镜检查。

1.2超声内镜临床诊断31例患者都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良性间质瘤18例(58.1%),直径0.5~3cm,10例位于固有肌层,8例位于黏膜肌层;恶性间质瘤6例(19.4%),直径2.5~5cm,均起源于固有肌层;脂肪瘤3例(9.7%),直径1.2~2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层;异位胰腺3例(9.7%),直径0.8~2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底静脉曲张1例(3.2%)。

1.3治疗方法固有肌层良性间质瘤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2例,行手术切除8例;位于黏膜肌层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2例,行黏膜切除术切除6例;恶性间质瘤都行手术切除;脂肪瘤手术切除1例,内镜黏膜下电凝切除2例;异位胰腺与胃底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

2结果

2.1治疗结果在内镜治疗中,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未能完全切除1例,其余均完全切除,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有效率为96.8%。同时标本行病理检查,符合率为100%。

2.2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都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期1~6个月(平均3.5个月),复查内镜,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3讨论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来自上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包括间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等,内镜检查常可发现消化道存在隆起性病变,但很难判断其性质。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日益增多,肿瘤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消化道黏膜下肿痛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少见,主要有平滑肌肉瘤、脂肪瘤和血管肉瘤。2cm以下的肿瘤多为良性,罕见恶性。肿瘤表面黏膜多完整未溃破。内窥镜定性诊断困难。内窥镜活检病理多为黏膜组织,极少数可取到肿瘤组织。超声内窥镜可了解肿瘤的范围和深度,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易被患者普遍接受。本组患者的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100%,显示出了其很好的优越性。

通常我们内镜下治疗的指征是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血管性病变以外的所有黏膜下肿瘤。而消化道内的黏膜下肿瘤中位于固有肌层内的间质瘤是比较多见的。所以,如果没有超声内镜的检查,直接凭经验进行切除治疗,那么因此而产生出血、穿孔并发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同时由于肿瘤的位置较深也不容易完全根治切除全部瘤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中要注重以下要点:①术前应用色素内镜、高分辨率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以及掌握一定操作和诊断技巧的内镜医师能有效鉴别良、恶性病变;②术中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抬举征,非抬举征简化了对黏膜下层大量浸润癌的鉴别,如黏膜下层以下癌浸润和癌巢周围伴纤维化,其肿瘤纤维化部分与固有肌层之间容易发生粘连,局部注射后肿瘤与固有肌层之间分离难易度也有助于判断病灶的可切除性;③注射盐水要够量,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分开,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分离可降低高频电对肌层的损伤,尤其对范围较大的肿瘤病灶,由于电切时间较长,易损伤固有肌层而造成出血或穿孔,因此,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更重要。圈套器套住后病灶能充分提起,活动度好,说明未套住固有肌层;④对表浅病灶,直径≤2cm,由于无较大血管,可单用切割电流或以切割电流为主的凝切混合电流,切除范围应大于肿瘤边缘正常组织;对隆起性巨大息肉,直径≥2cm,由于可能存在较大血管,应适当增加电流中凝固电流指数,也可以采用凝、切交替进行切除。本组3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显示出了极好的疗效。

我们知道,促进正氮平衡营养不良已被证明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胃肠道肿瘤患者由于摄食不足,手术应激和肿瘤消耗更易发生营养不良。有资料显示40%以上胃肠道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导致机体组分的改变、组织消耗、器官功能的破坏以及免疫功能的损害。

总之,超声内镜下诊断与治疗黏膜下肿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超声内镜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损伤小、较安全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思予,李岩.内镜超声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3):217-218.

[2]邝子良,陈莉君,陈虹心.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应用探讨.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55.

[3]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大肠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14-16.

[4]任旭,孙晓梅,郝金玉,等.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医学研究通讯,2004,33(6):54-56.

消化道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102例患者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在22~71岁之间,平均40.3岁。消化性溃疡61例,急性胃黏膜损害20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18例,胃癌3例。常见的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休克,不同程度的发热、血象升高、出血后疼痛、精神软弱,乏力等。

1.2相关标准上消化道出血定为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本组102例患者均为该症(注:未区别急性或慢性,大出血与中量或少量出血)。

2护理体会

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首先对患者做好心电监护,每30min测量1次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及时发现休克、肝昏迷等并发症;仔细观察呕血、便血先兆,一旦先兆症状出现应及时处理;准确观察并记录呕吐物及大便的色状,用以判断是否再出血,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卧床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必要时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2合理选择止血药

甲氰咪胍、垂体后叶素、善得定、洛赛克、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等药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药物,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量选用,同时注意传统药物和新药的不同应用;在用止血药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好其禁忌证,避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3防止继发感染

内毒素血症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热可增加机体代谢使血氨增高,任何感染均可增加患者组织分解,促使病情恶化。护理人员首先应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药物控制感染的发生;其次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护理操作,均应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以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4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给患者耐心讲解各项影响病情进展的注意事项和护理常识,并告知患者注意观察有无身体的不良反应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告诉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诱因中,也与吸烟过量、饮酒过度而加重溃疡出血有关。因此,应叮嘱患者注意保持生活规律,戒烟、戒酒,同时禁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

2.5饮食护理

急性大量出血期患者禁食1~2d,出血停止后2~3d先进食温凉的流质,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过度到半流质饮食、软食;患者应少量多餐,尽量不吃生硬、粗纤维饮食,避免胃窦部扩张;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道及胃黏膜而引发再次出血;鼓励患者多饮水,温度勿过热;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

2.6心理护理

当患者看到自己大量呕血、便血时,情绪一般非常恐惧和紧张,护士此时应关心体贴患者,安慰患者,及时向患者解释出血是暂时的,经过治疗是可以纠正的,使其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同时及时清除一切血迹,以免刺激患者,并告诉家属不要远离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在护理工作中尽力做到连续性护理,要多巡视患者,及时观察其病情变化,从而减少患者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取得患者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3讨论

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从脱离危险到疾病痊愈过程中,临床护理观察是诊断治疗的科学根据[2]。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病突然,患者心理较脆弱,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对因治疗,对症护理,认真观察,促使患者增强对此病的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和消除诱发因素,以达到尽早治愈和降低复发

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在使用药物上应充分考虑药物的适应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选择,如善得定主要适用于治疗肝硬变,对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其疗效并不理想。在使用药物上应注意传统药物和新药的区分[3],甲氰咪胍和云南白药等传统药物止血效果不如新药,预后较差,尤其是甲氰咪胍,难以有效抑制胃酸,治疗副作用明显。临床上应尽可能选用止血效果好的新药,同时加强对新药的宣传,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急速,病情严重,但只要就医及时,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思维敏捷,及时诊治,精心护理,临床上成功的机率是非常高的。

摘要:目的归纳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探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护理途径。方法对10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护理工作做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结果通过密切监视、及时给药、做好饮食、心理护理,102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护理和治疗效果。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观察是临床诊断治疗的科学根据。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护理体会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以上的胃肠道出血以及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死亡率较高。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是临床急症。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这些病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1]。出血原因顺序为: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性胃炎、胃癌、胆道出血、食管裂孔疝、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我科在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年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刘文忠.现代消化科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9-90.

消化道范文篇5

一、一般状况

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8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值为0.58,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数=1,大约失血800~1200ml(占总血量20%~30%),指数>1,失血1200~2000ml(占总血量30%~50%)。

有时,一些有严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胃肠道内的血液尚未排出体外,仅表现为休克,此时应注意排除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或过敏性休克,以及非消化道的内出血(宫外孕或主动脉瘤破裂)。若发现肠鸣音活跃,肛检有血便,则提示为消化道出血。

四、血象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1200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109/L。然而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计数可以不增加。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1.5mg%)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40mg%),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1000ml以上。

[判断是否继续出血]

临床上不能单凭血红蛋白在下降或大便柏油样来判断出血是否继续。因为一次出血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有一定过程,而出血1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1~3天,大便匿血可达1周,出血2000ml,柏油样便可持续4~5天,大便匿血达2周。有下列表现,应认为有继续出血。

1.反覆呕血、黑粪次数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红以致鲜红色血便。

2.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3.在24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

4.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5.肠鸣音活跃。该指征仅作参考,因肠道内有积血时肠鸣音亦可活跃。

如果病人自觉症状好转,能安稳入睡而无冷汗及烦躁不安,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并稳定不再下降,则可以认为出血已减少、减慢甚至停止。

[出血的病因诊断]

对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应首先治疗休克,然后努力查找出血的部位和病因,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针和判断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本身病变所致,少数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据国内资料,最常见的病因依次是:溃疡病,肝硬变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胃粘膜损害,胃癌。其他少见的病因有食管裂孔疝、食管炎、贲门粘膜撕裂症、十二指肠球炎、胃平滑肌瘤、胃粘膜脱垂、胆道或憩室出血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国内以恶性肿瘤(多数是大肠癌)、肠息肉、炎症性肠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缺血性肠炎、肠憩室、肠套叠及贝切特(Behcet)病等。国外便血的病因则以癌及憩室为最常见。

一、病史及临床征状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往往病情重,病人不宜接受详细问及查体,因此应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多数病人可作出初步病因诊断。

(一)消化性溃疡病出血是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据国内、外报道,溃疡病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其中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致命性出血多属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穿透溃疡腐蚀粘膜下小动脉或静脉所致。部分病例可有典型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出血前数日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这些症状,对溃疡病的诊断很有帮助。但有30%溃疡病合并出血的病例并无上述临床症状。

溃疡病除上腹压痛外,无其他特异体征,尽管如此,该体征仍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据北京地区5191例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统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5%。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临床上往往出血量大,呕出鲜血伴血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若体检发现有黄疸、肝掌、蜘蛛痣、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腹水等体征,诊断肝硬化不难。但确定出血原因并非容易。一方面大出血后,原先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扪不到,造成诊断困难;另一方面肝硬化并发出血并不完全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1/3病例合并溃疡病或糜烂性胃炎出血。肝硬化合并溃疡病的发生率颇高。可能因肝功能减退或门腔分流,使正常存在于门静脉血液内的胃促分泌物不能灭活,导致胃分泌过多的结果。而肝硬化合并急性糜烂性胃炎,则可能与慢性门静脉淤血造成缺氧有关。因此,当临床不能肯定出血病因时,应尽快作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作出判断。

(三)急性胃粘膜损害急性胃粘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疾病。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病理学,前者病变可穿透粘膜层,以致胃壁穿孔;后者病变表浅,不穿透粘膜肌层。以前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诊断急性胃粘膜损害仅有5%。自从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使急性胃粘膜损害的发现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30%。

1.急性应激性溃疡这是指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以及偶尔在食管下端发生的急性溃疡。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患。严重烧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称柯林(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神经外科手术所引起的溃疡称库兴(Cushing)溃疡。据认为严重而持久的应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在许多严重应激反应的疾病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观察到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高(可能是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或因颅内压增高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核所致)从而使胃粘膜自身消化。至于应激反应时出现的胃粘膜屏障受损和胃酸的H+回渗,亦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可见,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归结起来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神经-内分泌失调,造成胃、十二指肠粘膜局部微循环障碍,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分泌紊乱,结果形成粘膜糜烂和溃疡。溃疡面常较浅,多发,边缘不规则,基底干净。临床主要表现是难以控制的出血,多数发生在疾病的第2~15天。因病人已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故预后多不良。

2.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反应、酗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引起糜烂性胃炎。病灶表浅,呈多发点、片状糜烂和渗血。

(四)胃癌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病人一般在45岁以上,出血前常有食欲不振及消瘦,贫血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出血后上腹疼痛不减轻,有时反而加剧。如果上腹触及包块、左锁骨上窝及直肠周围淋巴结肿大,则胃癌已属晚期。

(五)食管裂孔疝多属食管裂孔滑动疝,病变部位胃经横膈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由于食管下段、贲门部抗返流的保护机制丧失,易并发食管粘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形成溃疡。食管炎以及疝囊的胃出现炎症可出血。以慢性渗血多见,有时大量出血。食管裂孔疝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可能由于年龄大,食管裂孔周围支持组织松弛有关。患者平时常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痛症状,向左肩、颈、前胸放射,伴反酸、嗳气。在饱食后、负重、弯腰或平卧时易发作,站立走动后缓解。有以上表现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高度怀疑为本症,并作相应的检查,及时确诊。

(六)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本症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约占8%。酗酒是重要的诱因。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易并发本症。多数发生在剧烈干呕或呕吐后,造成贲门或食管下端粘膜下层的纵行性裂伤,有时可深达肌层。常为单发,亦可多发,裂伤长度一般0.3~2cm。出血量有时较大甚至发生休克。

(七)胆道出血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管结石、癌及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临床表现特点是出血前有右上腹绞痛,若同时出现发热、黄疸,则常可明确为胆道出血。出血后血凝块可阻塞胆道,使出血暂停。待胆汁自溶作用,逐渐增加胆道内压,遂把血凝块排出胆道,结果再度出血。因此,胆道出血有间歇发作倾向。此时有可能触及因积血而肿大的胆囊,积血排出后,疼痛缓解,肿大的胆囊包块亦随之消失。

(八)大肠癌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多伴有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大便习惯的改变。后期可出现肠梗阻。右半结肠癌大便可呈酱红色甚至黑色。有时病人突出表现为贫血。病变部位往往有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

(九)肠息肉肠息肉便血多数为间歇性,量少,个别有大出血。有时息肉自行脱落后,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由于肠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结肠及直肠,因此排出的血色鲜红或暗红。

(十)炎症性肠病此类疾患在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相当比重,仅次于大肠癌及肠息肉。其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临床症状特点除便血外,往往伴腹泻腹痛。发生急性大量便血者大约占3%。

(十一)肠血管畸形过去认为肠道血管畸形十分少见,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的临床应用,肠道血管畸形病例的检出日渐增多,肠道血管畸形是造成慢性或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按Moore将血管畸形分为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s)、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ersyndrome)等三型。这些病例往往是经过常用检查手段,而仍然原因未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二、化验检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匿血试验(有条件可作放射性核素或免疫学匿血测定法),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有条件应测血细胞压积。

三、特殊检查方法

(一)内镜检查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纤维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其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检查为高,阳性率一般达80%~90%以上。对一些X线钡剂检查不易发现的贲门粘膜撕裂症、糜烂性胃炎、浅溃疡,内镜可迅速作出诊断。X线检查所发现的病灶(尤其存在两个病灶时),难以辨别该病灶是否为出血原因。而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纤维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如若延误时间,一些浅表性粘腹损害部分或全部修复,从而使诊断的阳性率大大下降。国内报道一组904例上消化道出血、24h内做胃镜找到出血灶者占77%,48h则降至57.6%,72h降至38.2%。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检查。

2.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

3.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一)下消化道出血时首先用硬式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炎、直肠癌以及肛周病变引起的出血经检查能迅速得以明确。大量便血时作紧急纤维结肠镜检查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大量血液及血凝块难以清除掉,影响操作及观察。如果出血不多或慢性出血,则可以经肠道准备后做纤维结肠镜检查。

(二)选择性动脉造影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和X线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做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剂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据国外动物实验结果,若造影剂外渗,能显示出血部位,则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ml/min(750~1500ml/d)。故最适宜于活动性出血时做检查,阳性率可达50%~77%。一般选择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已足够显示所要的范围。禁忌证是碘过敏或肾功能衰竭等。一些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的病人,插管亦十分困难,不易成功。

(三)X线钡剂造影尽管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比X线钡剂造影优越,但并不能取而代之。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而且由于某些内镜医师经验不足,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但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天后谨慎操作。对某些诊断困难病例,可以用Miller-Abbot管达小肠,分段抽吸肠液,在带血肠液部位注入钡剂检查。此法有时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注意残留钡剂可干扰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内镜的检查。

(四)放射性核素扫描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例如99m锝)标记病人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病人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min,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病人消化道出血达24h。经验证明,若该项检查阴性,则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亦往往阴性。

[治疗]

一、迅速补充血容量

大出血后,病人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病人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较粘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当收缩压在6.67kPa(50mmHg)以下时,输液、输血速度要适当加快,甚至需加压输血,以尽快把收缩压升高至10.67~12kPa(80~90mmHg)水平,血压能稳住则减慢输液速度。输入库存血较多时,每600ml血应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10ml。对肝硬化或急性胃粘膜损害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新鲜血。对于有心、肺、肾疾患及老年患者,要防止因输液、输血量过多、过快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因此,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要注意颈静脉的充盈情况。最好通过测定中心静脉压来监测输入量。血容量已补足的指征有下列几点: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4kPa(30mmHg);肛温与皮温差从>3℃转为<1℃;尿量>30ml/h;中心静脉压恢复正常(5~13cmH2O)。

二、止血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一)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酸剂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裂孔疝、食管炎等引起的出血,用该法止血效果较好。组胺H2受体拮抗剂有甲氰咪胍(Cimetidine)及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甲氰咪胍口服后小肠吸收快,1~2h血浓度达高峰,抑酸分泌6h。一般用口服,禁食者用静脉制剂,每次400mg,每4~6h一次。雷尼替丁抑酸作用比甲氰咪胍强6倍。每次口服150mg,早晚各一次。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8h一次。抑酸作用最强的新药是质子泵阻滞剂洛赛克(Losec),口服20mg,每日一次。

2.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血管收缩而止血。胃出血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200ml,经胃管灌注或口服,每0.5~1h灌注一次,必要时可重复3~4次。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避免使用。下消化道出血时,亦可用该液反覆灌肠3~4次止血。

3.内镜下止血法

(1)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肾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孟氏液是一种碱式硫酸铁,具有强烈收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血栓形成,并使红细胞聚集、血液加速凝固而止血。常用浓度5%~10%,每次50~100ml。原液可使平滑肌剧烈痉挛,曾有使纤维胃镜因肌肉挛缩过紧不能拔出的报道,故不宜使用。孟氏液止血有效率85%~90%,去甲肾上腺素可用8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使用,止血有效率80%。

(2)高频电凝止血:电凝止血必须确定出血的血管方能进行,决不能盲目操作。因此,要求病灶周围干净。如若胃出血,电凝止血前先用冰水洗胃。对出血凶猛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电凝并不适宜。操作方法是用凝固电流在出血灶周围电凝,使粘膜下层或肌层的血管凝缩,最后电凝出血血管。单极电凝比双极电凝效果好,首次止血率为88%,第2次应用止血率为94%。

(3)激光止血:近年可供作止血的激光有氩激光(argonlaser)及石榴石激光(Nd.YAG)两种。止血原理是由于光凝作用,使照射局部组织蛋白质凝固,小血管内血栓形成。止血成功率在80%~90%,对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意见尚有争议。激光治疗出血的合并症不多,有报道个别发生穿孔、气腹以及照射后形成溃疡,导致迟发性大出血等。

(4)局部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硬化剂:经内镜用稀浓度即1/10000肾上腺素作出血灶周围粘膜下注射,使局部血管收缩,周围组织肿胀压迫血管,起暂时止血作用。继之局部注射硬化剂如1%十四烃基硫酸钠,使血管闭塞。有人用纯酒精作局部注射止血。该法可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年老体弱者。

(5)放置缝合夹子:内镜直视下放置缝合夹子,把出血的血管缝夹止血,伤口愈合后金属夹子会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该法安全、简便、有效,可用于消化性溃疡或应激性溃疡出血,特别对小动脉出血效果更满意。国外报道用J型水夹止血有效率70%以上。

(6)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或人工栓子:经选择性血管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垂体加压素,0.1~0.2u/min连续20min,仍出血不止时,浓度加大至0.4u/min。止血后8~24h减量。注入人工栓子一般用明胶海绵,使出血的血管被堵塞而止血。

(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气囊填塞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一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气后的压力要求在4.67~5.33kPa(35~40mmHg),使之足以克服门脉压。初压可维持12~24h,以后每4~6h放气一次,视出血活动程度,每次放气5~30min,然后再注气,以防止粘膜受压过久发生缺血性坏死。另外要注意每1~2小时用水冲洗胃腔管,以免血凝块堵塞孔洞,影响胃腔管的使用。止血24h后,放气观察1~2天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花生油,以便减少气囊与食管壁的摩擦。气囊填塞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项:①气囊向上移位,堵塞咽喉引起窒息死亡。当病人有烦躁不安,或气囊放置位置不当,食管囊注气多于胃囊或胃囊注气过多破裂时尤易发生。为防止意外,应加强监护,床头置一把剪刀,随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剪断皮管放气。②吸入性肺炎。③食管粘膜受压过久发生坏死,食管穿孔。

气囊填塞对中、小量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效果较佳,对大出血可作为临时应急措施。止血有效率在40%~90%不等。

2.垂体加压素该药使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时需配合气囊填塞。近年采用周围静脉持续性低流量滴注法,剂量0.2~0.3u/min,止血后减为0.1~0.2u/min维持8~12h后停药。副作用有腹痛、腹泻、诱发心绞痛、血压增高等,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使用时要慎重。当有腹痛出现时可减慢速度。

3.内镜硬化治疗近年不少报道用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张在急性出血时做,但多数意见主张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h或1~5天后进行。硬化剂有1%十四烃基硫酸钠、5%鱼肝油酸钠及5%油酸乙醇胺等多种。每周注射一次,4~6周为一疗程。并发症主要有食管穿孔、狭窄、出血、发热、胸骨后疼痛等。一般适于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

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治疗较难,有使用血管粘合剂止血成功。

4.抑制胃酸及其他止血药虽然控制胃酸不能直接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起止血作用,但严重肝病时常合并应激性溃疡或糜烂性胃炎,故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控制胃酸的药物。雷尼替丁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较甲氰咪胍为好。所以从静脉滴入,每次50mg,每12h一次。一般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等效果不肯定,维生素K1及维生素C或许有些帮助。

三、手术治疗

在消化道大出血时做急症手术往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择期手术高,所以尽可能先采取内科止血治疗,只有当内科止血治疗无效,而出血部位明确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止血。(麦灿荣)

参考文献

[1]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79;18:305

[2]中华内、外科杂志编委会: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座谈记要。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4

[3]尹朝礼等:上消化道出血若干诊断方法的评价。中华内科杂志1984;23:211

[4]FleischerD:Etiologyandprevalenceofseverepersistent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Gastroent1983;84:538

[5]AthanasoulisCA:Therapeuticapplicationofangiography.NewEndMed1980;302:1117,1174

[6]MacDougallBRD,etal:Increasedlong-termsurvivalinvaricealheaemorrhageusinginjectionsclerotherapy.Lancet1982;1:124

消化道范文篇6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中医药治疗

前言

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阅了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800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

基础理论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李佩文等[1]通过对500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孙善琳等[2]观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

李天海[3]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乳头微血管中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107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II、III期也超过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暗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VIII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而44例非舌质紫暗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0.001),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

范德荣等[5]对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健康人组淡红舌占70%(140/200),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组仅占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1%(2/200),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14.5%(39/200),胃癌组占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0.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观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乳头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乳头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12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姚保泰等[8]观察了14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乳头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乳头内毛细血管多为2~3个,造模组多为4~5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

(二)病机研究

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

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

(三)治则研究

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刘静[16]将6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32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30例,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6个月。治疗组治疗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60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33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46.4个月,对照组为28.2个月。

清热解毒法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汤铭新[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2.1%,瘤体稳定率为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陈健民[21]对440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82.7%,贲门癌异常率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226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56.2%。周阿高[22]对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44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结法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Fu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治疗研究

(一)延长生存期

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35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期延长,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10例,稳定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9%。

(二)控制并发症

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梗阻缓解率可达73%。孟伟等[31]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20例,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莱菔子、枳实、桃仁、芒硝、赤芍、大黄),结果治疗组进食时间6~13天,对照组为9~30天,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复方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癌性转移和复发中晚期肿瘤转移和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梯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灶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行程[32],中医药的介入,提供了阻断肿瘤转移的治疗、预防手段。卜平[33]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药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结果发现6个月后,中药组癌性转移复发率明显减低(P<0.01)。张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贲门癌根治术后,间隔化疗的2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1年、3年、5年复发率为30.8%、52.6%、100%;对照组为59.1%、100%、100%。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复发疗效确切。

癌性腹水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状况差,根据中医辨证,此阶段气血虚弱、肾气衰退。文献报道,王维平等[35]采用中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莪术、地龙、壁虎等)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晚期胃癌、肠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结果治疗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辛献运等[36]采用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含莪术油)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总有效率达82.8%,提示莪术油具有免疫保护及促白细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发热癌性发热多为顽固性发热,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辨证属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养阴,滋阴潜阳之法。于尔辛[37]治疗肿瘤热,采用中药辨证方加辛凉解毒的清水豆卷(临床剂量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临床往往奏效。

(三)减轻毒副作用

对于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多用手术切除结合化疗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常易产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医药能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状况,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应用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体重、保护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疗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长生存期。宁春红[39]运用健脾益肾方剂(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杞子等)治疗180例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对照组146例,结果完成全程化疗的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9%,全身及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于庆生等[40]对胃癌术后6小时早期给予中药(黄芪、大黄、枳实、丹参、党参、木香)治疗,结果显示,二组术后并发症、血象无明显改变,但早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全身营养状况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出了胃癌术后早期中药干预的可行性。张庆荃等[41]对74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疗药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68.9%,几乎未出现化疗毒副反应症状。

(四)癌前病变的防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已把防治消化道肿瘤的重点转移到癌前病变的治疗上,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化结的中医治则,无论是临床前瞻性观察还是实验研究,都能显示出中药具有显著的防治癌前病变的作用,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42]。张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变辨证分成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虚气滞三型,分别投以黄芪建中汤、四逆散、香元枳术汤加减,报道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中度以上胃溃疡总有效率58.14%,胃粘膜肠化生总有效率64.0%。

于祥艺[44]用化生平(黄芪、党参、丹参、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浓缩合剂)治疗100例胃癌前状态患者,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6个月后二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胡鸿毅等[45]观察益气化瘀的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的抗增殖作用,与叶酸组对照,结果表明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过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佩文,等.食管贲门癌患者500例舌象观察[J].中医杂志,1982,9:23~25.

2孙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J].四川中医,1988,(10):12.

3李天海.舌诊在食管贲门癌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1988,(6):31~34.

4周阿高,等.胃肿瘤患者4项观察指标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327~329.

5范德荣,等.胃癌患者舌象与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1991,(10):610~611.

6王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观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8~260.

7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分析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9.

8姚保泰,等.萎缩康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粘膜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30~33.

9赵丽红.刘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疗肿瘤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101.

10邱佳信.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23.

11周阿高,等.254例恶性肿瘤患者正虚血瘀病机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2,11(6):333.

12李相勇.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5):266.

13余桂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1986,13(4):211.

14王绪鳌.老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

15赵爱光,等.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1,20(2):164.

16刘静.健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7):21~24.

17刘升翔.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8):487~488.

18邱德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癌症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9~52.

19汤铭新.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抑制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和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0,17(1):28~31.

20李宝元,等.中药白龙片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共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286~290.

21陈健民.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活血化瘀治疗[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9.

22周阿高.140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40.

23周阿高.小金丹加减为主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343.

24王建平,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20(4):51.

25陈亚琳,等.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5:32~35.

26张长武,等.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18.

27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19~521.

28蔡明明.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4):242.

29刘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23.

30李玉兰,等.中药缓解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1996,16(4):35.

31孟伟,等.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0例[J].陕西中医,2001,22(7):390.

32曾益新.肿瘤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3卜平.扶正化瘀方药抗胃癌术后转移及对鸟氨酸脱羧酶的影响观察[J].中医杂志,1990,37(5):290.

34张克明,等.中西医结合防治贲门癌根治术后复发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1999,15(6):22.

35王维平,等.中药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3):167.

36辛献运。等.榄香烯乳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4):247.

37张源远.于尔辛治疗癌性发热4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13.

38李乃卿,等,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588~599.

39宁春红.健脾益胃方剂治疗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68.

40于庆生,等.胃癌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联合化疗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59.

41张庆荃,茅爱武,高中度.动脉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4):45.

42范刚启,等.健脾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637.

43张子理.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4,(3):16.

消化道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20-72岁。消化性溃疡24例,急性胃黏膜损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例,胃癌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经治疗护理治愈22例,好转6例,转入外科手术2例,死亡2例。

1.2相关标准

以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定为上消化道出血。

2护理体会

2.1急救、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休克、肝昏迷等并发症,并详细记录;予以多功能心电监测,仔细观察呕血、便血先兆,准确记录呕吐物及大便的性状、量和颜色,及早发现再次出血,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组有2例患者因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是一深刻教训;抽取血标本急查血常规,定血型及配血:开通2-3条静脉输液通道,用8-9号头皮针头给予留置针穿刺置管输液;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下肢抬高,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慎用热水袋等温度过高取暖物品,谨防烫伤。

2.2输液护理

按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及输血,保证有效循环,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补液量和速度根据失血量而定,应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而引起并发症,如肺水肿,年老体弱及出血量多者较常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注意观察输液肢体,以防输液管脱出。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肢温变化,为临床医生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生理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3健康教育护理

大部分患者不了解致病诱因,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需要护理人员耐心讲解和开导。首先给患者讲解影响病情进展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常识,注意观察自身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诱因,尤其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可加重溃疡出血,叮嘱、督促患者注意保持生活规律,戒烟、戒酒,禁用可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4饮食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胃黏膜损害及胃癌。诱因也不尽相同,本组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饮食不当引起出血15例,占47%。饮食不当往往是因为患者不够重视与缺乏饮食方面的知识造成的,如因长期酗酒、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因此,对患者的饮食护理不容忽视,尤其在住院期间的饮食护理是减少再次出血的重要环节。对有出血史的患者更要反复强调,使其充分认识到注意饮食的重要性。适当向患者传授与疾病相关的饮食常识,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食物种类,如出血期间应禁食;出血停止后2-3d先进食温凉的流质食物,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尽量避免食用质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忌烟、酒。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后,不可进食过早,以免吞咽困难引起呛咳。待病情稳定,出血停止且无呕吐时,方可进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不宜过饱。鼓励患者多饮水,温度勿过热;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

2.5心理护理

消化道出血(尤其大出血)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当看到自己大量呕血、便血时,常表现出恐惧和紧张,甚至对治疗丧失信心。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清除一切血迹,以免刺激患者。应多巡视患者,及时观察其病情变化,从而减少患者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尽量关心、体贴、安慰患者,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出血是暂时的,经过治疗是可以纠正的,使其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通过努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当患者出现大呕血时,护士一定要沉着冷静,从容面对,动作敏捷地给予相应抢救,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要经常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叮嘱患者如何配合治疗战胜疾病,以及在日后的饮食和工作及休息等方面努力配合,预防疾病复发。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病急骤,以呕血或黑便伴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不难确诊。救治此类患者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抢救患者生命和治疗争取时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通过细致周到的各种护理,可及时发现再次出血的征兆,减少患者生命财产的损失。

上消化道出血因其发病突然,患者受病痛折磨,心理较脆弱,往往不知所措,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大多数患者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诱因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活当中存在一些不科学或不良习惯,所有这些,都需要内科护理人员细致耐心地给患者作心理和健康教育咨询,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

总之,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入院后通过护理人员结合各种情况对症护理,能为临床救治提供科学的依据,还可促使患者增强对此病的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和消除诱发因素,以达到尽早治愈、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的目的。本组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治疗和以上各种护理措施,治愈22例,好转6例,以上两项占患者总数的88%,经内科救治仍有出血迹象而转入外科手术2例,入院时发病急骤,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

消化道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20-72岁。消化性溃疡24例,急性胃黏膜损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例,胃癌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经治疗护理治愈22例,好转6例,转入外科手术2例,死亡2例。

1.2相关标准

以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定为上消化道出血。

2护理体会

2.1急救、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休克、肝昏迷等并发症,并详细记录;予以多功能心电监测,仔细观察呕血、便血先兆,准确记录呕吐物及大便的性状、量和颜色,及早发现再次出血,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组有2例患者因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是一深刻教训;抽取血标本急查血常规,定血型及配血:开通2-3条静脉输液通道,用8-9号头皮针头给予留置针穿刺置管输液;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下肢抬高,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慎用热水袋等温度过高取暖物品,谨防烫伤。

2.2输液护理

按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及输血,保证有效循环,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补液量和速度根据失血量而定,应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而引起并发症,如肺水肿,年老体弱及出血量多者较常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注意观察输液肢体,以防输液管脱出。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肢温变化,为临床医生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生理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3健康教育护理

大部分患者不了解致病诱因,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需要护理人员耐心讲解和开导。首先给患者讲解影响病情进展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常识,注意观察自身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诱因,尤其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可加重溃疡出血,叮嘱、督促患者注意保持生活规律,戒烟、戒酒,禁用可致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4饮食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急性胃黏膜损害及胃癌。诱因也不尽相同,本组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饮食不当引起出血15例,占47%。饮食不当往往是因为患者不够重视与缺乏饮食方面的知识造成的,如因长期酗酒、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因此,对患者的饮食护理不容忽视,尤其在住院期间的饮食护理是减少再次出血的重要环节。对有出血史的患者更要反复强调,使其充分认识到注意饮食的重要性。适当向患者传授与疾病相关的饮食常识,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食物种类,如出血期间应禁食;出血停止后2-3d先进食温凉的流质食物,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尽量避免食用质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忌烟、酒。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后,不可进食过早,以免吞咽困难引起呛咳。待病情稳定,出血停止且无呕吐时,方可进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不宜过饱。鼓励患者多饮水,温度勿过热;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

2.5心理护理

消化道出血(尤其大出血)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当看到自己大量呕血、便血时,常表现出恐惧和紧张,甚至对治疗丧失信心。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清除一切血迹,以免刺激患者。应多巡视患者,及时观察其病情变化,从而减少患者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尽量关心、体贴、安慰患者,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出血是暂时的,经过治疗是可以纠正的,使其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通过努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当患者出现大呕血时,护士一定要沉着冷静,从容面对,动作敏捷地给予相应抢救,以精湛的护理技术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要经常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叮嘱患者如何配合治疗战胜疾病,以及在日后的饮食和工作及休息等方面努力配合,预防疾病复发。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病急骤,以呕血或黑便伴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不难确诊。救治此类患者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抢救患者生命和治疗争取时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通过细致周到的各种护理,可及时发现再次出血的征兆,减少患者生命财产的损失。

上消化道出血因其发病突然,患者受病痛折磨,心理较脆弱,往往不知所措,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大多数患者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诱因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活当中存在一些不科学或不良习惯,所有这些,都需要内科护理人员细致耐心地给患者作心理和健康教育咨询,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

总之,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入院后通过护理人员结合各种情况对症护理,能为临床救治提供科学的依据,还可促使患者增强对此病的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和消除诱发因素,以达到尽早治愈、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的目的。本组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治疗和以上各种护理措施,治愈22例,好转6例,以上两项占患者总数的88%,经内科救治仍有出血迹象而转入外科手术2例,入院时发病急骤,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

消化道范文篇9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与分析,从中取得了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2年5月止2006年3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16岁~84岁。肝硬化6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消化性溃疡16例,消化系肿瘤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经过治疗护理,治愈69例,好转18例,自动出院3例,转外科手术2例,病情恶化及死亡4例。

2临床观察

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对血压的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对脉搏的观察:脉搏的改变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加速,休克晚期脉搏细而慢;对体温的观察:失血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一般≤38.5℃,持续数日或数周,原因系出血后分解产物吸收,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引起发热,若体温≥38.5℃,应考虑出血后诱发感染,如体温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又不升则应考虑再出血。

2.2观察呕血、便血性质和量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则表现为黑便,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

2.3观察尿量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所以应正确观察24h出入量。

2.4观察神志、四肢情况出血量在5%以下无明显症状,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现眩晕、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

2.5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经常反复,出血控制后仍应观察有否再出血,如患者反复呕血、黑便,颜色由黯黑变为暗红,甚至呕吐物转为鲜红色,血压、脉搏不稳定皆提示再出血。

3护理

3.1及时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抢救治疗开始滴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过多、过快输液、输血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再出血,从而加重病情。

3.2加强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引起窒息;饮食护理:严重呕血或明显出血时,必须禁食,24h后如不继续出血,可给少量温热流质易消化的饮食,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禁烟、酒、浓茶和咖啡;口腔护理:每次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同时能增加患者舒适感;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清洁、干燥,呕血、便后及时清洁用物。

3.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其必要条件是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1]。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尤其反复出血者因反复住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感到前途暗淡,消极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医护人员从容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认真的答疑、果断的决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可给患者以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有益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和进一步治疗的配合。

3.4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如滴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诱发心肌梗死等[2],遵医嘱补钾、输血及其他血液制品。

3.5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插管前检查有无漏气,插管过程中必须经常观察患者面色、神志。插管后要保持胃气囊压力为50mmHg~70mmHg,食管气囊压力为35mmHg~45mmHg,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置管24h后宜放出气囊气体,以免压迫过久可能导致黏膜坏死,鉴于近年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进步,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3]。

3.6对症护理发绀者应吸氧,休克者注意保暖,精神紧张者给予安定,肝病者禁用巴比妥类、吩噻嗪类及吗啡。

3.7健康指导向家属宣教一些本病的常识,使之对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配合,并协助医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身体活动;帮助掌握有关病证的病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再度出血的危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应戒烟戒酒,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自用处方,慎重服用某些药物。总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来势凶险、变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如能正确诊断,进行有效的止血治疗及认真细致的护理,可使患者转危为安,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周兰妹.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1175.

消化道范文篇10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抢救护理

ObservationonRescueandNursingAbout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drawconclusionsaboutobservationandnursingfor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Method:Reviewandanalyzethetreatmentof106patientswithacute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Result:Successrateforthetreatmenthasbeenobviouslyenhanced.Thedeathratehasbeenhalved.Wesucceedinavoidingpatients’bleedingagainandcomplicatingdisease.Conclusion:Withthegoodworkofobservationandnursingonthecases,wecanfindoutimmediatelyanychangesinthepatients’conditionsowecanofferthemprompttreatment.Asaresult,timeofhospitalizationcanbeshorted.Patientscangetwellquicklybecauseofimprovementsintreatment.

Keywords: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rescue;Observation;Nursing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为中等动脉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积极抢救和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6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20例,胃癌4例,胆道出血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抢救处理

在抢救患者时,护士必须保持冷静,头脑清醒,动作敏捷、熟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

2.1迅速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选择大号针头,血管宜避开关节,不易滑动,以利快速补液输血。遵医嘱立即为患者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做好输血准备。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血细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适当用镇静剂,以免因患者紧张,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积极止血: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①如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取的止血措施是胃内灌注冷生理盐水,收缩胃血管,减少胃粘膜血液量。采用灌注和吸出同时进行的方法,不但能协助止血,还能观察出血是否停止。②胃内灌注经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胃壁小血管的a受体,使其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③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生长抑素。

2.3内镜治疗:内镜治疗的有效方法包括溃疡内注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加1%polidocanoL(硬化剂)、乙醇等,或热探针烧烙术,单电极电烙术或YAG激光。第一次治疗失败后,常可重复一次,增加成功率[1]。

2.4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如是肝硬化门脉高压致食管静脉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除应用止血药治疗外,必要时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插管时应向患者解释置放气囊导管是抢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争取时间,配合医生尽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3加强观察

3.1正确估计失血量:一般大便潜血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10ml;柏油样大便提示出血量在50~80ml;胃内积血量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般失血量在400ml以上时,才有循环系统失代偿的现象。因此可根据症状、脉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等估计出血的程度。轻度出血:患者有头晕、乏力。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10%以下(小于400ml);中度出血:病人有面包苍白、烦躁、心悸、口渴、尿少等症状,脉搏100次/min左右,收缩压降至90~100mmHg,血红蛋白70~100g/L,估计出血量约占总血容量20%(1000ml左右);重度出血:患者除有面色、口唇苍白外,还有休克症状,脉搏细速、出冷汗、甚至无尿等。脉搏大于120次/min,收缩低于80mmHg,血红蛋白低于70g/L,估计出血量占总血容量30%(大于1500ml)[2]。

3.2排除非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①口咽、鼻腔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拔牙而咽下血液引起的呕血与黑便。②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狭窄等导致的出血。③进食动物血引起黑便。④口服含铋剂或炭粉、中药等均可出现黑便,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

3.3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大出血应用升压药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出血量、血压等,一般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补液及升压药的速度,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②注意观察患者休克状态有无改善,如患者面色逐渐转为红润,皮肤温暖,出汗停止,血压上升,则提示好转。③注意观察尿量,出现少尿或无尿者,则高度提示周围循环不足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故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有休克时留置尿管,测量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④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便潜血试验,以了解贫血情况,判断出血是否停止。⑤应结合患者的原发病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如因胃粘膜病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者,应观察是否伴有腹痛,有无胃穿孔等。⑥注意观察呕吐物,大便的性质、颜色、量、次数等,做好记录及床边、书面交班。

3.4出血是否停止或再出血的评估:患者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受排便次数的影响,因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排便状况,测量血压,心率等综合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下列情况提示继续出血或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治疗。①反复呕血,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或胃管抽吸液持续为血性。②黑便持续存在,或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变成暗红色,伴肠鸣音活跃。③经补充血容量后,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无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又恶化。下列患者易出现再出血现象,应密切观察①本次出血量大。②有多次大量出血史。③24h内反复大量出血。④呕血患者的再出血比单有黑便机会多。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⑥有明显动脉硬化的老年人。⑦病变处有隆起的小血管或红色小斑点等。一般认为一次出血后48h以上未再出血者,再出血的机会明显降低。

4护理

4.1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按常规护理。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床上大小便,防止晕倒、摔伤及因活动而加大出血。出血量大时,取休克卧位或下肢抬高30度,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同时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药物,要做到“三及时”,即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处理及时,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处理措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

4.2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突然呕血及便血,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加重出血,所以特别要加强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关心体贴患者,科学地解释病情,并向患者详细说明各种治疗措施,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3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对需使用三腔二囊管的患者,使用前应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做耐心的解释工作,安定患者情绪,以取得配合。①插管前认真检查是否通畅,胃囊及食管囊有无漏气及气囊注气后膨胀是否均匀,并做好标记。②测试两个气囊的注气量,一般胃气囊充气150~200ml,压力在40~50mmHg,食管气囊充气100~150ml,压力在30~40mmHg。③注意插管后,注气时先胃囊,后食道囊,放气时先食道囊,后胃囊。④管子末端系上0.5kg的重物,利用滑轮作重力牵引,固定要牢固,防止滑入胃内达不到止血的效果,对燥动不安的患者,应严防自行拔管,如遇管子滑出,立即将气放出,以防气囊进入食道,喉部引起窒息。⑤置管后让患者取侧卧位,口腔内的分泌物应随时吐出,不宜咽下,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定时测量气囊压力,压力不足时应及时补充。⑥从胃管内抽吸胃内物,亦可注入药物,再用生理盐水少许冲洗胃管,以保持通畅。⑦出血停止24h后可经胃管注入少许流质饮食,充气6~12h放气30min,以改善局部受压粘膜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压迫性溃疡。⑧一般置管72h,如出血不止可适当延长,如出血停止可放气,继续观察24h,确无出血可拔管,拔管前嘱患者少量饮水或口服石腊油20ml以润滑食道壁,并将气囊内气体全部抽出,轻轻将管拔出。

4.4饮食护理:对出血量少,又无呕吐,临床表现无明显活动出血者,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性流食,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患者。而对急性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应暂禁食。急性大出血停止后改为流食,半流质饮食逐渐改为软食。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普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止血后1~2d即可进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以避免诱发和加重肝腹水与肝性脑病。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食物、粗纤维的蔬菜、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等,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道及胃粘膜而再次出血。

4.5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随时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消除口腔异味,避免口腔细菌繁殖,防止口腔内残留物或气味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应协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护理时应避免刺激舌、咽喉、上腭等而诱发恶心、呕吐,协助患者用温水轻擦肛门部位,做好皮肤护理,迅速处理带血的呕吐物,便血或被污染的衣物,防止被患者看见,产生不安。

4.6健康指导:①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医学知识,学会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身体活动,应暂禁食,并告知禁食的重要性。②讲解需要执行的治疗措施和辅助检查的配合,留置胃管,急诊胃镜检查或止血等相应措施执行的时机,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等。如急诊胃镜止血后,至少24h禁食,且不宜进食刺激性食物,否则易导致再次出血。③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紧张、恐惧心理,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应戒酒戒烟。④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用药物,以免诱发出血。定期复查。

5结果

本组106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全部康复出院。

6讨论

6.1抢救和处理及时:上消化道出血因出血量大、不易自止,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和抗休克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6.2观察和正确的判断:首先要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还要正确地估计出血量,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来确定输液和输血的速度,同时注意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次数、性质和量,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或是有再次出血,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以作出相应的处理。

6.3精心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特别要加强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应避免患者因恐惧、紧张或饮食不当引起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所以对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的止血治疗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和减少并发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